宗教政策学习心得

2024-09-17

宗教政策学习心得(通用9篇)

宗教政策学习心得 篇1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

2000字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1:

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就要结束了,老师们讲的形势与政策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通过让我

们观看最新新闻视频,学习时事热点政策,让我们很好地了解时事政治,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在各个方面都会上升一个等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从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失去和平的环

境,那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一再的温和政策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不闻不问,现在中国政府也在重视这个问题,也将在“钓鱼岛事件”后更加重视国家海权,包括中国在处理南海诸岛屿问题。我觉得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政府,跟着党和政府走。

同时,这也引起我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反思。我们做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就是祖国的美好明天。可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又几个人能够面对着国旗,负责任的说一句“我做好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尽的责任。”我想我们大多数的大学生也没有做到。面对现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不知道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当代的青年们,能不能肩负起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使命?钓鱼岛事件启示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

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也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美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八大提出许多创新理论与我党以后最近10年的奋斗目标的详细构想,同时十八大精神尚有许多待我们去学习和实践,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十八大精神持续学习,落实贯彻十八大精神,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我们党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组织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武装下,让我们大学生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

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2:

今天,学校老师给我们上了堂《形势与政策》课后,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形势与政策》,弄清楚了他们关系,我想这形势就是我们面临无形的推人前进的压迫感吧!而政策就是我们的按照客观事实制订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吧!它们的关系就是互补互促进的关系吧!

宗教政策学习心得 篇2

在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下,政策学习是围绕作为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的“难题”(puzzling)展开的[1]。如赫柯罗(Heclo)认为,政策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来源于政府对某种社会或环境的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中的转变”[1]。P.A.霍尔(Hall)认为,政策学习是一种“根据过去政策的结果和新的信息,调整政策的目标和技术的刻意性尝试”[1]。因此,无论是政府自身面临着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还是受到外部力量的驱动,政策学习往往表现以发布和实施政策文本的方式,实现对政策理念和政策意图的持续改进。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学生贷款一直在适应性学习中发展。在学生贷款的各种政策工具中,补贴是有力的经济杠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正是由于对补贴的依赖,使得学生贷款与一般商业贷款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是1999年在我国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是2001年前后在部分省份开始试行、2007年以后已经成为主体的生源地贷款,补贴都是学生贷款政策变革的重要内容,并充分体现出政府利用财政杠杆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文本,容易受到经济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交互驱动,是政策制定者和分析者必须注意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文本的回溯,展示其政策学习的背景,并在考察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炼出其政策学习的特点,以期丰富研究者和决策者对教育政策演化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演进历程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上1999到2011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文本。通过反复核对数据间相互引用的回溯表明,本文已经收集到中国全部的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文本。

(一)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发起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免费上学”逐步退出我国的公共政策视野。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学费,已形成广泛共识和政策议程。但是,学费使得家庭贫困学生难以负担,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迫切需要以“学费+贷款”模式,取代“免费+助学金”模式。1999年6月,我国在北京等8个城市试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贷款方案的六个主要组成部分中,补贴由于利益错综复杂、牵涉面广,已成为公认的政策难点。在当时出台的方案中,简单实行按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贴息50%的政策。此后,除了对贴息比例进行调整外,按学校隶属关系进行补贴的方案始终未有改变。2004年6月,我国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机制,即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学生在读期间的贷款利息。同时,该机制对2001年以后在浙江、湖北等省份开始试行的生源地贷款补贴政策进行了规范。

理论上,政府提供的补贴使学生只需部分偿还所借贷款,在财务可持续的角度上,则表现为学生贷款的资本金只能被部分地回收,未被回收的资本金数额则体现了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程度。然而,对补贴程度进行精确计量存在实践上的困境。如:如何衡量学生贷款的经营成本、预期风险和收益,如何确定学生贷款对低收入者的可获得性、可偿还性等问题。这种困境也必然涉及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在教育经济学的文献中,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学生贷款时何者更有效率的研究文献比比皆是,呈现出的结论却往往截然相反。但是,我国的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何者提供学生贷款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是政府能否为学生贷款设置出一套合理的补贴机制——既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有意愿为学生提供贷款,而同时又要使他们不会利用学生贷款天然的“市场失灵”来损害公共利益。

(二)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数量分布

截止到2011年12月,我国政府各部门共发布32项与学生贷款补贴有关的政策,政策发布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共有7项,其次是2006年,有4项,其他年份则是1到3项不等,2010、2011年没有出台关于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见图1)。政策数量的变化表明,补贴一直是决策者制定学生政策时重点关注的问题。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所收集资料的统计

根据政策文本的形式差异,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可分为4种类型:意见、通知、管理办法和行政法规。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体系中,以通知形式出台的政策占59%,其次是意见类的政策文本占22%,管理办法占19%,而行政法规类的政策文本为零,反映出政策文本的层次性、权威性还比较低。

(三)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参与部门

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主导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参与部门有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和河南省教育厅。在全部32项政策文本中,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9项、参与制定3项;教育部牵头制定8项、参与制定11项;财政部牵头制定5项、参与制定9项;银监会2003年成立后,当年就参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制定,共牵头制定1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制定5项、参与制定4项;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正式参与,共牵头制定4项、参与制定5项;总参谋部2009年正式加入。

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部门间合作来看,由单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为12项,占38%;由两部门联合出台的为8项,占25%;由三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为9项,占28%;由四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为3项,占9%。可以认为,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部门的参与才能完成,这说明我国高校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制定过程中部门之间的会商与协调的重要性。部门联合制定补贴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执行内在地形成了一种体制化、结构化的制约。

(四)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目标的演化

学生贷款补贴作为一种可供政府遴选的政策工具,需要服务于更高层次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扩张目标。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表明,我国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目标在1999-2003年主要在于扩大学生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着眼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重构与优化,在2004年实行新机制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开始注重学生贷款的社会效能。

在第一阶段(1999-2004年),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目标是:发挥补贴的财政杠杆作用,直接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杠杆,理顺国家、高校、学生、银行等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发放学生贷款,加快以学生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形成。

在第二阶段(2004-至今),除继续发挥补贴的财政杠杆作用外,决策者还希望通过学生贷款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一优质客户群体。同时,利用财政补贴促进学生贷款与个人诚信体系的良性互动,形成约束学生贷款各方的失信行为,提高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意愿,为我国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切入效应和示范效果。

(五)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的演进

为实现既定的政策意图,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的支出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杠杆效应,即政府只需要在自身财力可以承受的水平下支付最小的成本,就能实现学生贷款的最优规模和理想覆盖面;另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杠杆效应差异,政府需要决定不同政策工具之间财政支出的最优结构,即财政支出水平和杠杆效应之间要形成最佳匹配。

自1999年以来,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到2012年5月为止,我国学生贷款包括高校发放的学校贷款,商业银行发放的“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信社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三种形式。其中,学校贷款的发放额度和覆盖面非常有限,学生毕业前必须偿还完毕,而且没有补贴。可以预计,学校贷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会完全退出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因此,我国目前只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使用补贴的政策工具。

1. 财政贴息(1999年起)。

我国学生贷款一直实行财政贴息,只是补贴的时间(从整个贷款期间缩小到在校期间)、范围(从贴息50%到全贴)发生变化。总的来说,贴息一般按贷款的发放金额计算,便于计算和执行,且能显著减轻学生贷款的偿还负担率。然而,相比较而言,财政贴息却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贷款的偿还与回收,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财政贴息的比例、方法都是在贷款之前确定,并不与学生后来的还款行为相挂钩,贷款拖欠、偿还与否都可以获得相同额度的财政补贴。

2. 税收优惠(2000-2004年)。

税收优惠有呆坏账税前核销与免征银行所得税两种方式。2000年,我国政府规定商业银行经营的国家助学贷款,如果由于学生违约或拖欠而产生的呆坏账,按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核销。对贷款机构来说,税前核销呆坏帐相当于应纳税额的减项,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纳税负担。2001年我国政府又出台免征学生贷款的利息收入营业税的规定。在实践中,无论是呆坏账核销,还是免征银行所得税,补贴的力度都很小,未能有效激励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意愿,难以实现刺激贷款供给、扩大覆盖面的目标,唯一的优势是政府补贴支出较小。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施行,两种方式的税收优惠被同时取消。

3. 风险补偿金(2004年起)。

风险补偿金是学生贷款领域常见的政策工具,它可以在政府、学校、银行之间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鲜明特征。风险补偿金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由招投标决定,最高不超过15%)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高校承担的具体比例与各自毕业学生的还款状况挂钩。风险补偿金的引入,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贷款的发放金额和覆盖面,而且显著增强了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力度。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介入我国学生贷款市场,对风险补偿金的操作办法进行了微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强化中央政府对风险补偿的出资责任,相应地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发展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将风险补偿金的出资主体由财政和高校调整为财政和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分担比例也由“招投标”变更为“议标”。

从理论上来说,风险补偿金能解除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增强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力度,有利于实现学生贷款的目标,是相对较为理想的政策工具。但从政策效果看,政府有可能担心增加的补贴支出超出财力可承受的水平而限制学生贷款的实际发放额,银行也可能会缺少对学生贷款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动力,产生过度依赖风险补偿金的机会主义倾向。

4. 代偿(2006年起)。

代偿是指财政代替符合条件的学生偿还所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是唯一一种面向学生,减轻学生贷款偿还负担,引导学生从事特定社会和公益事业的直接补贴。2006年9月,我国政府规定,如果借款学生毕业后到特定地域或行业(西部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就业3年以上,国家将以奖学金的方式代替他们偿还学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2009年5月,我国政府又出台规定,将代偿对象扩大到高校参军的借款学生,由中央财政承担这部分学生的还款责任。从政策工具上讲,代偿政策的社会效果非常显著,能引导学生服务艰苦行业、艰苦地区。但是,代偿不能成为学生贷款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否则就有可能使补贴成为助学金的转化形式,而失去学生贷款的本身功能,同时,这也是政府财力所不能负担的。

三、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的特点

政策文本分析表明,10多年来,在我国的学生贷款补贴政策领域,政府经过快速学习,已经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转型“试错”中的无措状态中走出来,通过频繁发布政策文本来调整政策思路和政策目标,明显体现出政策学习的特征。

(一)“教训-吸取式”和“社会学习式”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中同时存在

赫柯罗(Heclo)和霍尔(Hall)都将“教训-吸取式”定义为“从经验中学习”[2],也就意味着一旦在某个领域确定一种先例,那么这种先例就会被用来进一步推动在某个方面与此相似的另一个领域发生某一类似的变化[2]。因此,“路径依赖”影响着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发展,无论是政策目标的设定,还是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文本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以特定“教训-吸取式”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体系层面、部门层面、工具层面和文本层面上,存在着大量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有效的局部知识,需要政府各个部门通过“从经验中学习”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改善政策供给。从1999年开始,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不断创新,其政策参与部门、目标、工具都有新扩展,无不是这些参与部门各自“从经验中学习”后进行知识合作的结果。

当然,“社会学习式”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中也存在,如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中的风险补偿金,就是借鉴加拿大1995-2000年间实行的联邦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政策的结果。加拿大联邦助学贷款在此期间由银行负责贷款偿本付息的管理,并承担坏账的主要负担。当贷款进入还款期时,政府向银行支付相当于贷款账面5%的风险补贴金。2004年,我国政府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建立了学生贷款经办银行的招投标模式,并让高校承担一部分风险补偿金,它试图将传统的财政补贴和金融工具二者结合起来,既可吸取加拿大银行当时出现财务困难的教训,又能吸收美国联邦教育贷款项目“特别津贴”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就是说,既考虑到了政府责任和社会共济性,又考虑到了个人责任和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风险补贴金源于政策过程外部,体现出政策制定者适应或改变社会的阻力或能力,是一种“社会学习式”的政策学习。

(二)政策学习促进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与其他政策领域的融合

在政策领域,任何政策工具单独使用,迟早都会面临边际效力递减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在于和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发挥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3]。自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杠杆干预学生贷款市场、实行补贴政策以来,在政策学习的过程中引导政策变迁的特征非常明显,频繁地将补贴政策与金融工具、教育规划、立法等多种方式组合使用,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贷款目标——“增加来自学生的真正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同时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和学有所成的机会”。一方面,银监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后,大大提高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所需要的财政杠杆、金融杠杆之间的协调性,也使得金融、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地将“沉淀”的金融资源转化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贷款实现帕累托改进式的资源配置效率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过程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各个部门需要进行密切的知识合作,从1999年的参与制定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到2009年新参与的总参谋部,大大地促进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与我国金融、财政、教育政策的融合,有效消减了政策工具之间的互相冲突和抵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政策学习,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创新是渐进式的,但也发生过政策范式变迁

参考库恩的科学范式模式,政策分析学者提出政策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渐进式的,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上的连续性;二是新旧政策相互转换,即政策范式变迁[4]。从政策文本上看,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根本原理在于:通过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引导居民储蓄参与学生贷款,同时运用财政补贴诱导“沉淀”资金投向高等教育。可以认定,“引导”和“诱导”贯彻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始终,决策者无论选择何种政策工具,其政策创新都是渐进式的。但是,从2004年起,学生贷款补贴政策背景发生较大变化,政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路径依赖”,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发生过范式变迁。从政策目标看,从单纯的贫困生资助、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政策工具来看,财政贴息方法的变更、税收优惠的取消、风险补偿金的招投标、代偿的引入,无不体现政策范式变迁的特点;政策主体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由最初的财政部主导、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已经扩大到国务院、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教育厅、总参谋部等部门的强力参与。因此,尽管“路径依赖”对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有着深刻影响,政策文本的频繁发布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表现出真正的范式变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干咏昕.政策学习:理解政策变迁的新视角[J].东岳论丛,2010(09).

[2]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3.

[3]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04).

向宗教学习仪式感 篇3

形式即内容。而仪式感,正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人生初次,感情节点,或是某些普天同庆的日子,如果有空有精力,把这些时光花心思装点一番,生活才不会乏味。

在这一点上,宗教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参加过教堂婚礼仪式的人都知道,整场婚礼由牧师或神父证婚,在上帝及亲友的见证下,在圣歌中完成人生大事,许下永恒的爱情承诺。种宗教仪式,庄严慎重,会促使人们去仔细体会婚姻的神圣使命,也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慎重的思考和决策,那句「我愿意」的承诺才因此有了分量。

借由这一形式,赋予了婚姻庄重的含义,因此在今天,我们能看到,承诺这一环节,无论在中式还是西式的婚礼上都已不可或缺。

相比中国节日,西方节日的文化生命力,正在于这其中的仪式感。圣诞节不曾式微,不仅仅是有着宗教的缘故,还因为那套过节的仪式感,也就是所谓的「节日氛围」,不曾弱化过。全家一起布置圣诞树的活动,已经重复了千百年,并且还在继续,圣诞钟声从没有停止,圣诞老人的马车也一直在孩子的天空中飞奔,袜子里的礼物,年年都有惊喜。

而春节年味的失去,正是因为缺失了节日的仪式感。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而形式,其实就是节日的内容。剥离了欢庆节日的形式,便就让节日徒剩一件漂亮的外衣,失去了缺乏了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我们的仪式感去哪儿了呢?商场里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衣服,超市中有各种各样的餐桌半成品,春联你甚至不需要去买,人们有太多机会免费得到这些千篇一律的印刷品,所有以前那些慢吞吞的过年节奏,一切带有节日符号的劳动行为,都可以靠购买来解决:年夜饭可以直接到餐厅预订,饺子或汤圆直接到超市购买,物质极大丰富,精神的快乐,却失去了依附的平台,所以就造成了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年味的春节。曾经过年的仪式感,体现在自己家里一天天的准备中,如今完全被应有尽有的市场消弭于无形,人们草草应对,却又抱怨过得没有意思。

即使是春节最重要的亲情人伦,也被迅捷的社会节奏所疏离。以前祭拜祖先是大事,意味着家族在故土先人注视下的庄重团圆,而由于社会的动荡、日常生活的匮乏、传统文化的消解,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已经慢慢被忽略了。即使是老少团聚的时刻,全家人围炉夜话,长慈幼孝的场面,也都已经少之又少,人们被电视节目、電话、微信和各种聚会所打断,甚至连最重要的年夜饭,都已经放到饭店去了。

缺失了对仪式的敬畏,春节对许多人来说,也就成了另外的一个黄金假期。许多人去往海南、东南亚、欧美旅游,就更像是一次休闲,而不是过年了。

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心得 篇4

会议首先向参会人员概要讲述了穗丰园社区在民宗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中所做的六项活动内容及所见成效。其次是治保会、综治专干分别组织大家学习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根本任务和一些基本政策、法规知识。采取宣读、讲解的方式,使参会人员听清、弄懂学明白。会上参会人员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提高了参会人员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祖国好,主动表示回去后积极做好身边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共同开创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座谈会在共产党好、政府好的赞美声腔中圆满结束。

一是开展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应知应会知识测试。编印巩留县民宗局第二次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测试100题,内容涉及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基本知识等相关内容,组织全局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考试,增强了学习效果。

二是写一篇以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为主题的心得体会。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掀起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热潮,并要求全体领导干部每人一本学习笔记。建立学习园地,每人撰写一篇以学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为主题的心得体会。

三是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召开动员会,邀请州党校教授,组织全县各乡(镇)场政法书记、统-战民宗干事、成员单位、爱国宗教人士和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举办了专题培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形势与政策学习心得 篇5

电子信息工程系08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刘泽友

10号

这个学期,学校给我们开了《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课程的专题与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下的形势与采取的相关政策;二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课题紧扣当下国家最新政策,让我们能及时得到最新资讯,在这个信息年代走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形式与政策》课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瞭望世界的窗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得当代时事知识的平台。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当今社会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两个专题,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我们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形势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第一个专题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荣幸能够聆听哲人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的党历经风霜雨雪,百般挫折,在各种不同的严峻形势下,党中央领导都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制定出相关政策解决问题。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党中央领导深刻的认识到当时的形势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而取得的胜利;在以后的发展中,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方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2002年11月,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思想确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综上,使我们认识到,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个专题中,就业指导办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这个专题对我们的意义是重大的,毋庸质疑的。大学生生涯的资讯获得的途径由此得到了更宽的拓展。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自身素养,还陶冶了我们的道德情操,对养成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首先,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就业形势分析,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二、“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

三、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

四、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此外,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政府推行大学平民化教育,使大学扩招之风盛行,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大学生专业不精,就业观念陈旧。金融危机影响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问题(短视行为,故意挑剔),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老师还告诉我们: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数据统计说明,美国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和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为25%和23%,而我国仅为5%,显然我国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大学生就业困难其实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比较理想的岗位的增速,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例如有个高校辅导员岗位竟然有1000多个大学生去竞争。第二,一些大学生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的怪圈子。所以要从根本改变大学生选择性失业问题,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符合国际形势趋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针对各种原因,老师又对我们作出了解决方案分析:

首先得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表现在: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服务和管理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给与薪酬和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现在不光家电下乡,大学生也应该下乡。

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作。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离校之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七、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其次还得从自身做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经济良好发展的时代,知识是不可没有用武之地的。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把理论的东西转化为实践的,实实在在的,实现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知本家。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用,学有所为,这样在面对一个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才可以真正的去做好,做大,做强。因此学习并运用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自身站工作的基础。

二、放低心态,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说在应聘前要做好自身的定位,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

力水平,为自己制定客观的就业计划,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目光短浅。

三、要转边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趋势。因此来说,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大学生中存在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这是比较片面的。正确的应该是先选择一种职业,然后去干好它,去实现人生价值。还有的学生对工作的要求过高与自身的能力不符,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招聘。其实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能去追求待遇好,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因为自身的能力没有达到那个水平。虽然并不欠缺知识,但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空白。因此,作为大学生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动力源泉。同理,社会的发展形势决定发展的政策,社会形势就是社会政策制定的源泉。通过这两大专题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形势与政策》,关注世界,应该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首先,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其次,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形式政策课心得 篇6

学院:信息学院班级:电科****姓名:***学号:20084836****

一直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这门课很感兴趣,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学期仅有的几节课似乎并不能获取太多的东西,然而老师总是能深入的解析当前的形势,使人受益匪浅。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德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又是传达和贯彻中央方针政策,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防止错误思想影响,消除不良倾向的重要渠道、主要阵地。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设是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有助于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进程。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渠道。

可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当今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国家未来的顶梁柱。有必要对当今的形势和国家的发展有很深的了解。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课堂上了解到许多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的重

要信息。

1.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且十分复杂,正处于旧格局解体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分析当前的国际格局,应该说还是一个以美国为超级大国,以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大国及国际集团的形式。

美国作为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在短期内是不会动摇的。首先它的经济地位是不会动摇的,第二,它的军事地位是无法取代的,第三,是科技实力的优势。这些都为美国的大国地位及奠定了基础。

欧盟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欧盟的发展是对美国和俄罗斯的抗衡,因为欧盟的东扩实质是在侵占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从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不能控制整个东欧。相反,欧盟抓住机会,利用欧洲共有的信仰和理念拉拢东欧,对俄罗斯形成威胁;欧盟的扩展也是在蓄势对美国抗衡,试图摆脱美国的阴影,此前的欧洲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而现在欧盟正在建立自己的军事共同体和导弹防御体系。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军事上可以与美国叫板的国家。俄罗斯的科技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说航空航天业,它拥有航天航空的核心技术。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日本经济发展迅速,日本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电子、高科、轻工业、汽车、金融等,由经济带来的军事发展也是得到了很大提高。

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发

展是非常快的,每年以8~9%的速度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兴起了“中国威胁论”这一说,但这实属一些国家的无稽之谈。

2.我国的发展形式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总体经济工作措施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经济发展,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的战略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有三件大事不可忽视: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二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三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和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在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整个进程中,始终都要满腔热情、尽心尽力地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到不断抓、坚持抓、长期抓。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要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当前,一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

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三要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四要千方百计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五要继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对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符合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维护台海和平,造福两岸人民。

宗教政策学习心得 篇7

分主题:教师教育体系与质量

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属性

教师教育与教师学习

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实践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17日—20日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语言:中文、英文

会议资助:本届峰会承蒙田家炳基金会支持, 特设立“田家炳—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青年学者专项奖金”, 为参与峰会的青年学者提供资助, 并颁发获奖证书。欲了解详情和报名事宜, 请登录峰会网站查询。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人:宋萑、袁丽、李盛男

联系电话:86-10-58804316-602;86-10-58804316-601;86-10-58804318

传真: 86-10-58804318

电子邮箱:gtes2014bnu@gmail.com

宗教政策学习心得 篇8

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Department for Lifelong Learning Policy Research)隶属于日本全国教育政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NIER)。作为综合性的教育政策研究机构,NIER负责收集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研究数据,规划和设计教育政策;将从学术研究活动中得到的成果应用于教育政策的规划和制定,提供有意义、富有成效的见解。NIER可以被认为是日本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智库”。

我们无法获得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具体的经费投入、支出金额,但可以参考NIER各项收入、支出的比例——政府拨款约占97%,其他各类课题资助、科研经费约占3%,自我创收为零;各项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约占35%,事业经费占45%~50%,管理运营经费约占5%,国际合作研究经费约占5%。[1]

二、主要职能

NIER及其下属各部门被赋予5项职能:准确、恰当、迅速应对教育行政领域的诸多课题;回应教育基层实践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查研究;向教育部门提供教育研究情报;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性研究;推进与地方政府的教育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

作为NIER的6个研究部之一,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的职能定位是通过基础性调查研究,确切把握日本国民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学习需要,以及成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教育状态与问题(如恢复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通过终身学习构筑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开展“地区性的教育能力”等终身学习社会的课题研究。另外,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还开展终身学习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目前,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主要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以下几类:终身学习政策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关于理科高学历者的职业能力形成的实证研究,关于核心能力的终身学习政策指标的调查研究。

为了研究终身学习政策的新方向,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通过组织国际研讨会或参加海外举办的专家会议等方式,致力于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积累。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还积极与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政府官员开展交流。

三、主要研究项目

(一)终身生涯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从2003年到2005年,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实施了对小学生及其监护人、中学生及其监护人、大学生、成人的职业观和就业观的调查。

(二)对高学历理科人才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协调,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被迫加入了失业的行列。对于社会来说,这种现象意味着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对自己事业憧憬的打击。2006-2007年,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对高学历理科人才职业发展开展了实证研究,试图调查并分析理论物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这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局限于科研领域,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极其专门化的。这项研究试图分析导致这些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旨在提高语言能力的终身阅读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终身识读能力形成过程的大规模调查表明,一个月内没有读过任何书的人群中,小学生约占7%,中学生约占13%,大学生约占29%,30~39岁人群约占18%,50~59岁人群约占26%。由此可知,一个月内没有任何阅读行为的人群中,大学生人数最多。研究还表明,文字接触的减少导致所有年龄组人群的言语表达能力有所减弱;同时,人们的学术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也会降低。近年来,日本颁布了《儿童阅读活动促进法》《文字文化促进法》等法规,以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对儿童的阅读训练。

为了调查旨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学术、人际交往能力的阅读活动所带来的教育影响,2007-2009年,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开展了终身阅读教育的研究,调查了日本与国外关于阅读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回顾并梳理了日本各校和社区促进阅读教育的政策、举措和案例。

(四)关于恢复家庭教育功能的调查与研究

2007年,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开展的一项民众对家庭教育作用看法的调查显示,有37%的人同意家庭发挥教育作用很小;45%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家庭教育作用较小。

(五)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

2011年8月-2012年2月,日本参与了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该项目对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大约15.7万名16岁以上的人群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2011年12月,日本随机选择了1.1万名16~65岁的公民参与了调查。此项调查不仅评估成人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检验这些技能与被调查者背景信息(如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有助于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也有助于教育和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提升上述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10月公布了研究结果。

(六)资格、评价和其他学习成果评估方法的研究

在这方面,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开展的研究项目可分为两类:一是建立认证和评价实用专业学习成果的资格体系,二是分析妨碍学习成果被广泛使用和接纳的因素。

在已开展的研究的基础上,终身学习政策研究部的后续研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建立相关社会制度和政策,以促进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认证的广泛使用;二是要确保上述制度和政策的有效运行,应该具备哪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日本国家级教育政策研究机构的改革与职能定位——基于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7):99-104.

“双减”政策的学习心得 篇9

一、凸显学科育人功能

(一)遵循教育规律,彰显体育学科价值。

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体育、音乐、美术等体育美育课程,分工不同,但育人效能一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五育并举”的要求,既是办学目标,又是育人过程,只有积极发挥所有学科的合力作用,久久为功,新时代少年的培养任务才能落实落细。

(二)着眼学生健康成长,体育学科勇挑重担。

校内校外连轴转,周内周末不停歇……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落实“双减”,让孩子们尽享成长中的快乐。体育与健康就是着眼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课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因此它在涵养学生素质、培养学生体质方面义不容辞。

(三)保障学生休息权利,体育锻炼恰逢其时。

休息是个宽泛的概念,只要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方式都属于休息。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恰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正所谓“劳逸结合”。

二、“双减”之下艺体需“双增”

中小学落实“双减”,除了在课堂、作业方面做“减法”外,还要在课后服务等课外拓展上做“加法”,努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内容,为学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遵循,需持续推动涵盖艺术类、体育类、劳技类、等领域课后服务,帮助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利用课间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开展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强大课间、广播操、跑操的管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时效和收获。

上一篇:安全生产会议记录表格下一篇:2024年度(上半年)XX集团投融资部总监考核表4月10日最后确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