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所职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2024-09-17

供电所职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通用10篇)

供电所职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篇1

本人今年53岁,先后在**县的洋口、浒零、河口、栟茶等乡镇的农电业务部(曾经叫用电站、供电所)工作。回顾从事农电工作的33个年头,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国家农电事业从起步到发展、再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忆往事,农电发展的历程历历在目,很多农电的成就和趣事也涌上心头。

告别煤油灯的时代

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没有

电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但对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农村的人们来说,昏暗的煤油灯和蜡烛是他们夜间照明的主要工具。

1977年10月,**县各乡成立了用电管理站。我作为第一批农电工作者进站工作,当时我们的第一目标是:户户通电,改变农村的无电历史。70年代末,原洋口乡八大队(现兴坝村)使用丁槐树作为电线杆,6平方毫米的铝塑线作为照明线路主线,绝缘子用小白料代替,由于线路长,线径小,电压降大,导致农户家出现上面用电灯,下面点油灯的怪现象。记得我结婚那年,也就是1980年,我所在的村仍尚未全村通电。80年代初,才开始使用水泥电线杆,当时作业设备还比较落后。电线杆都是靠人工竖起。第一批的村电工都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几个人,一声号子就能竖起一根7.5米的水泥电线杆。1989年,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里面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父亲和他的同事们用肩膀扛起了洋口人民的光明,使人们告别了无电的历史。”对比今天,导线的主线都达到50平方毫米以上,变压器容量都达到100千伏安以上,电线杆都是10米砼杆,人海战术的肩扛手拉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车机械化作业。

“七所八站”与“电老虎”

80年代初,用电站最初是与“七所八站”的其他单位一样作为政府事业单位建制的,具有较大的管理权限。当时电在人们的观念当中还不是一种商品。用电站也不是像今天的农电业务部那样,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用电站也叫用电管理站,是管理方,对用户来说是非常强势的。

改革开放涌现出了大批乡镇企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电力给生活、生产带来的便利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由于农电资源稀缺,用电站往往采取划分片区的方式进行轮流供电,平均每周都有三天左右晚峰拉闸限电。因此对于农户而言,但凡家里宴请宾朋,就要请托人请求在请客当天能够照顾供电,对于大量的乡镇企业来说,电就更加是命根子,设备缺了电就无法开工,即便对于部分不需要设备的企业来说,晚上赶工如果没有电对效率也有很大影响。所以,面对动辄拉闸断电的用电管理站,他们只好送去一个外号“电老虎”。

一直到1999年,我已经在浒零镇工作4年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见到我还戏说,听说你雄踞栟茶西北,当着“电老虎”,好不威风。

背着锅子下乡去

今天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强调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情况还远非如此。记得当时下乡施工,农电人员一般都在农户家里吃喝,这导致用电站的声誉一直不太好。1995年,我在浒零工作期间经历了一次农网改造。当时我们给全体施工人员部署工作,在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改造工作的同时,也要求加强作风建设,改变农电人员在群众中的形象。施工队随队带上锅碗等用餐工具,在工地旁边由自己就地解决餐饮问题,获得了群众的好评,使农电人员的形象大为改观。当时,中国电力报、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都来到浒零就这件事情进行采访,对施工队的事迹进行宣传。我认为,这就是早期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农电队伍身上的体现。

让农村电网与城市电网一样稳定

由于农村电网的铺设时间相比城市较晚,运行也不够成熟,在电线的质量上也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电压不稳一直是影响农民用电质量的一个症结问题。80年代,电冰箱在农村还是个稀罕物,在制冷的时候,周围邻居家的电灯就会突然暗下去。如果使用电炉等稍大功率的电器,就可能造成整个村子无法用电。电压不稳定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村子里办喜宴的人家,一般都要请村电工吃饭,这样,出现电压不稳定,跳闸断电后,可以及时送电。哪家办事情,跟他们有过节的人也很容易捣乱,在家里突然插上大功率电器,必然跳闸。

1994年以来,在国家和省里的统筹安排下,一轮又一轮的农网改造开始大规模推进,先后经历了扶贫通电工程、“两化”建设、农网改造工程、配网改造工程。配网改造过程中,当时的浒零用电站改造线路151千米,新墩配电屏68张,新建配电房31座。我们贯彻农网改造“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改善了供电设施的健康状况,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了线损,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到90年代末期,跳闸断电现象就已经大为改观。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的电网稳定程度已经非常高,在基层调研的时候,有的农户反映:“农村用电和城里一样,电压稳定了,农村的电网质量越来越高了。”

煤矿公司新中国60周年献礼征文 篇2

朋友是位书法家,请我写“爱祖国、爱中煤、爱**”的楹联,这对于我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于是,我以我手写我心,我用我笔抒我情。十几副抒发“三热爱”情感的楹联一气呵成。

赞美祖国的楹联有:

井冈星火照万代,延安宝塔立千秋。

浏阳河畔颂歌起,北京城里太阳升。

里长城令人叹为观止,千里黄河使人心潮澎湃。

铁锤镰刀开天辟地于无声处听惊雷,红旗号角引路助威一唱雄鸡天下白。

赞美中煤集团的楹联有:

科学发展有指导,稳步前行见成效。

朝阳光辉照神州,总部指示入心怀。

十载功勋入史册,百年伟业现蓝图。

司令部运筹北京城,采煤队决胜千里外。

香江两岸股市旺,鲁班奖铸就新辉煌。

一坐坐煤城拔地起,一坐坐丰碑擎苍穹。

承前启后十载功勋入史册,继往开来百年伟业起宏图。

风镐声声走窑汉五湖四海采宝藏,乌金滚滚中煤人天南地北创辉煌。

赞美**公司的楹联有:

中煤集团快速发展,**公司再创辉煌。

微山湖畔崛起新煤城,帝王之乡建成大企业。

煤电铝运联营全面发展,矿区内外互动相得益彰。

科学发展统领工作有成效,再创辉煌百里矿区在行动。

煤电铝运联营淮海大地崛起新煤城,建设异地矿井微山湖畔兴起大企业。

朋友对我写的楹联赞不绝口,说我“很有激情”,并从中挑选了两副,写好、裱好,准备参加全国书画展。

我不是丹青妙手,不能尺幅之间龙飞凤舞展情怀,但我却“自有诗心如火烈”,和所有中煤员工一样,用一颗挚心引吭高歌赞美伟大的祖国和我们强大的中煤集团。

科学发展观,光芒照神州。“国字号”的大企业,“煤字号”的大集团,捷报频传奏凯歌,诗情画意心潮涌,怎不令人在激情之中起歌声?

舞文弄墨展情怀,书写楹联表衷心。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篇3

国旗下,我感到幸福 曲阜市董庄乡管村小学 胡玉梅(2009.9)

幸福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在苦苦寻找的东西。

或许拥有名车洋房能让人感到幸福。而今,站在五星红旗下,以人民教师的身份,面对着无数双清澈的眼睛,我感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每当清晨,校园里国旗徐徐升起,耳边总会听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声庄严宣告,脑海中总会浮现1979年慈祥的老人在南海边划下的神奇圈圈。就是在这面五星红旗下,多少中华儿女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一路兼程披荆斩棘,让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铁路贯通山涧。在红旗的指引下,先辈们用热血和汗水换来孩子们脸上甜蜜自信的笑容。在国旗下,看到同学们衣着时尚、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健康向上、神采奕奕,我感到幸福。看,正是这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奥运会广场鸟巢上空冉冉升起。她记载了中国60年的艰苦奋斗,见证了中国60年的辉煌巨变。她向世人展示出巨龙腾飞的凌云之势,让世界重新了解中国,走进中国。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china”等字眼已深入人心,给世界各地打上深深地中国印。国旗下,我为自己是名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感到幸福。

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那是中华的声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那是你坚忍不拔的性格。即使是无情的地震,肆虐的雪灾,也只能激起你的博爱和坚强。还是在这面五星红旗下,我看到孩子们把手中五元十元的纸币,带着庄严的神情投入捐款箱后如释重负的表情,我感动到落泪。不是因为那首《爱的奉献》营造的氛围,而是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为此我感到幸福。

每当我伫立在国旗下,都会感到肩上沉甸甸的重担。我深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国家倾力于教育事业。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在这面国旗下,值2008年教育管理年之际市政府率各级领导到我校视察,为我们配备了崭新的课桌椅、办公设备。看到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教室里快乐学习,我感到了切切实实的幸福。

有人说,幸福很难寻觅。其实幸福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要你静静感受,就会被幸福包围。每次听到孩子们亲切的呼唤,看到他们活泼的身影;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他们一次次的进步,一天天的长大,心中就溢满了幸福。

国旗下,我倍感幸福。

我幸福,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幸福,因为我挚爱我的教育事业。

供电所职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篇4

家乡,就像是那拉着风筝的手,不管你走到哪里,心中总是记挂着他,思念着它,那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历历在目,总也不能忘怀。

我出生在淄川区淄河镇的一个乡村,那里乡风淳朴,向学氛围很是浓厚。小时候,人们喜欢在河边的大杨树下乘凉,老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给我们这些顽童们讲那些求学成功,上了大学、留洋归来、衣锦

还乡的荣耀故事,我们也听的津津有味,引得我们心中都有了一个梦想:“哪个大学什么样子?好想去看看啊!”

其实,那时我们村里很穷,记忆中孩子们穿着补丁裤、塑料凉鞋粘了一层又一层的补丁,经常穿着露着脚趾头的布鞋在街上玩耍。。。从小我就很羡慕那些背着军装绿书包的学生,而我的姥爷曾经是一名代课教师,所以在我的记忆里还有跟着姥爷上学进不去教室蹲在教室外面哭着听姥爷上课的情景。

快到上学的年龄了,那时就一心盼着快一点进入学校读书,七周岁时和我一样大大两个伙伴因为父母有关系而提前上学了,因为此我大哭了一场。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父母却为1.5元钱的报名费和书费犯了难,借了好几个邻居才凑够上了学。

那时的学校很简陋,几间平房,都是草房。教室早已经失修了,屋顶上几个小孔,几率阳光透过小孔照到教室的土地上,斑斑点点的。就在这样的教室了,我兴致盎然的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活。

教室里的黑板和现在落后不了多少,水泥抹平用墨汁刷过,老师写的字很工整、好看。学生用的课桌是一条条六七米长的木板,两边用一个架子支撑着,我们从家里带来板凳一顺儿坐在后面写字、做作业。这一条条凹凸不平的长木板,不知用过几届学生了,上面沟豁纵横,留下了许多前辈的大名,学过三味书屋以后,我们都在桌子上留下了一个横写的早字。在这样的桌子上学习是现在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幸亏那时我们买不起本子,学生都是在石板上写字作业的,做完了老师看了以后擦掉再写,很是经济实惠。晚上回家,那时没有电,所以大多的时间是在外面游戏,孩子们创造的乐趣很多,踢毽子、丢沙包、扛拐、跳方、抓子、藏猫猫、占山为王、打弹弓、造洋火枪。。。玩够了才做作业,没有电,用煤油灯,用纸做捻子,找一个玻璃瓶,装上煤油,就成了。煤油等的亮度有限,我们做作业的时候必须尽可能的靠近才能看的更清楚。冬天写作业时经常把棉帽给烧上个窟窿。

87年以后,条件就好多了,校舍进行了维修,课桌也换了,我们不用再整天搬凳子上学了,教室的门窗也大了,教室里明亮了很多。在不经意间学校的条件好了起来,我们也迈上了作业本,老师开始经常印试卷给我们做了。只是学校老师办公室门口老槐树上挂着的铜钟没有换,上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叮当叮当的敲钟,特别响亮,特别好听。那时的教学好想不像现在要求的这么规范和严格。我们学习起来很轻松。老师们有时忘记了上课,我们就在校园里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一个课间会有40多分钟的样子。我们玩啊跳啊可高兴了。现在的素质教育与那时相比,孩子的快乐好像没有那么真切和实在。

后来村子里有了电,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买上了电视,那时二三十人挤在邻家的院子里看电视剧成为农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还在们的文化生活也就是这些,挤在大人们中间看电视,要是村子或是邻村放电影,孩子们那个兴奋吆,早早的来到场院里,为这放电影的师傅问这问那,在柴火垛上翻跟头,电影放开时我们看的可起劲了。

村子里那所学校留下了我童年的全部回忆,也和同学打架,也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参加学习竞赛,老师的精心辅导,学习的情结就在那时结下了。从初中到中专,到参加工作后的继续学习,我总是受到那时的影响,轻松认真,而又扎实求真。

市民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篇5

前几日整理旧物,寻到本我小学三年级的作文簿,按时间推算,已然过去18年了。一笔一画,字迹虽显稚嫩,但书写的工工整整。随手翻看,里面有这么些话:“爷爷是最疼爱我的,每天一大早,都跑好远的路,到奶点拿牛奶……这几天我感冒发烧,爷爷很心疼我,特地买来我喜欢的糖水枇杷和麦乳精……”

看着这些有些陈旧的词

语,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童年。

“郁郁东郊一牧场,周垣环顾尽牛房。于今玉乳千家送,浅饮深尝总觉香。”这是30年前,**文人吟咏畜牧场的一首竹枝词。那时,畜牧场位于小城东郊,也就是如今**师专对面。诗歌是抒情的,而现实中**牛奶的生产规模不大,居民订奶仍有种种的不便。

80年代订牛奶,虽不要凭票供应,但每月近10元的花费也不算少。当时的县级**市,城区分布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牛奶点。每天早晨,人们手拿着牛奶卡,拎着特制的用来装牛奶瓶精巧小篮或网兜,到奶点去拿牛奶,似乎成了街头一景。牛奶卡上是从1到31几排数字,表示一个月。每天,发牛奶的会在对应的数字上面盖上个红点的戳记,表明当日的牛奶已经取走。物以稀为贵,奶点的服务好像有点“高高在上”,当天的牛奶若不去拿,隔日是不补的。有次,我自告奋勇的去拿牛奶,结果回来路上把牛奶卡弄丢了,父亲赶紧去取奶点说明情况,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认卡不认人,即便再花钱,也只好订下个月的,因为本月没有计划了。随着奶业发展,牛奶不像以前那么紧俏了,订份牛奶,甚至可以每天送到门上来,这实在是以前都不敢想的高级待遇。

如今,超市里各个品牌的牛奶种类繁多,什么果味、高钙、低脂……不仅有低温冷藏的鲜奶,也有保存时间较长的利乐枕包装,居民们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加。

其实,幼年的我是不太喜欢喝牛奶的,不仅因为对取奶点有层灰色的印象,更因为**畜牧场的牛奶味道实在太腥了(现在看来那却是浓度很高的纯鲜奶)。取回来的牛奶放小奶锅里,兑些水烧开,还放很多糖里面,才能喝下去。较之牛奶,我更喜欢的是麦乳精。麦乳精和牛奶是“亲戚关系”,以麦精、炼乳、饴糖等为主要成分制成。那时人们走亲访友,送上两罐麦乳精是最流行的。身体不好的时候,家人会从铁皮罐子中舀出两勺麦乳精,开水一冲,温暖的香味,把全身上下都滋润个透。若问现在的孩子,麦乳精是什么?估计他们大多会认为是当下流行的即冲式营养麦片吧。如今,不单超市里的各类饮品琳琅满目,豆浆机、榨汁机、酸奶机等厨房小家电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的饮品更加丰富,更加健康。

饮品的丰富,让我想到饮水。城河虽是世代**儿女赖以生存的水源地,但沿岸却有不少的排污口。老**人戏称喝的自来水是“回龙汤”。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清清长江水顺着管道引入城中,**陆续规划建设了多座污水处理厂,治理了若干条被污染的河道,这是多少代**人所梦寐以求的啊,长江活水更是通过**引江河,将一层一级地输送到首都北京。

而今,东城河改名为凤城河,凤城河风景区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行列,2009年**国际旅游节,四海宾客纷至沓来,置身祥泰之州,领略文昌水秀的独特魅力。**旅游更是打出了“水天堂,夜游城”的口号,在这里,凤城河的水,已成水城**的文化符号。

海军老兵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篇6

这幅超大五星红旗“国画”,是我在南海舰队西沙水警区中建岛守备队办公室墙壁上看到的,时间是1977年4月。

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它的构图不像国画,用的不是国画颜料和宣纸,实际上是一幅水彩画。可作者为何在画的下面特地写上“国画•1974”呢?

我想问个究竟,正值午休,办公室没人。我信步登上官兵们住的屋顶平台,嚯!整个海岛尽收眼底。被人称作西沙戈壁滩的中建岛,在阳光照耀下,竟是那样美丽:珊瑚沙像是有生命的宝石眨着眼睛;成群结队的海鸟在水边翩翩起舞戏水觅食,不断发出欢快啼鸣;插在制高点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碧海映衬下显得分外光彩夺目……

“中午没休息啊?”守备队黄队长挎着一副望远镜走到我身边。本不想打扰他值勤,但又忍不住询问:“黄队长,办公室那张‘大画’是谁画的?”我不想说出“国画”二字。

“集体创作。”他朝我憨厚一笑,举起了手中望远镜。

我更诧异了!如果是一个人画的,那倒也情有可原,怎么还是集体创作?

“那画构图——比例不对呀!”我脱口而出。

“唔,比例不对?不会的。”黄队长望着前方回答说。

我以内行的口吻说:“也不是用宣纸、水墨颜料画的,怎么能叫‘国画’呢?”

不善言谈的黄队长有点急:“就是‘国画’吗!”那意思是和你一时说不清。

看来谈话不好再进行,我苦笑了一下,客气地:“我随便说说,你别生气!”

黄队长笑了:“我生啥气吆!”

傍晚,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守岛战士坐在露天平台,品尝专门招待客人的红头螺肉。一边吃一边聊天。美丽的海鸟在我们头顶上盘旋鸣叫,好像埋怨我们没有请它们客。大家聊着海龟什么时候上岸、海鸟什么时候在沙上下蛋、如何用尼龙线钓鱼、如何用罐头盒种菜等许多有趣的事情。我的心却仍然在那副“国画”上萦绕。

晚饭后,不值勤战士收听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后各自休息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窗外,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海滩,像是慈祥的母亲拍打着怀里的婴儿,哼着一支古老的催眠曲,显得是那样的静谧。蓦然,我想起从值班室借到的《守岛日记》,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借着一轮皓月洒进屋里的银光,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了起来:

1974年x月x 日

1月20日,我海军收复金银、珊瑚、甘泉、中建诸岛。今日,黄队长带领大家把一面国旗插到海岛上。黄队长说,中建岛目前是我国设防的最南端国土,我们是天涯哨兵。

1975年x月 x日

两艘国籍不明的 “渔船”,在中建岛海域佯装钓鱼,不时用望远镜窥视我岛上国旗。我立即发出警告,令其退出中建海域。

1975年x月 x日

暴风雨持续了五天五夜,交通船靠不了岸。岛上罐头、蔬菜都吃光了。队长和大部分战士都病倒了。拂晓,大家听说台风把国旗刮走了,都从床上爬起来,争着去挂新国旗。队长带领同志们与风暴搏斗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把国旗插到岛上,飘扬在南海上空。期间,有三名同志晕倒,醒来后看到国旗还没有挂上,又继续投入与风暴的战斗。二班长在高烧中,高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曲,鼓舞大家。

……

记述是简单的,但每个字都像一团火,使我感奋、激动和惭愧,原来天涯哨兵把国旗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国旗代表国家,集体创作这样一幅“超大国旗画”是很自然的,完全合乎心理比例。尽管使用的颜料、纸张不是国画用品,但确实应该标上“国画”两个大字。我也明白了,这幅“超大国旗画”,是官兵们用汗水和心血抒发的“壮怀激烈”豪情,表达的是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

隔壁电报房里,响起了滴滴答答的电报声。过了一会儿,黄队长到宿舍里叫起了两个熟睡的战士。他过来悄声告诉我,岛子附近海面上,发现了不明漂浮物,报请示上级批准,现在前去现场察看……

啊,南海之夜,是这样不平静,天涯哨兵为了捍卫猎猎飘舞的国旗,每时每刻都在准备战斗。这时,我更体会到了那幅国画所表现的崇高思想和深刻内涵。

说也奇怪,第二天离开中建岛之前,再去看那幅构图奇特的“国画”时,觉得是那样的顺眼,那样的刻骨铭心。

新农村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篇7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里的路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听村里的老一辈说,在解放前,还没有这条路,这里荆棘丛生,是村里人齐心协力砍掉了荆棘,才有了这条路。

小时候,记得很多村民都是把自己家里种的一些菜挑到集镇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由于家里没人照看

我,我也就经常跟着妈妈还有村里的婶婶阿姨们一起上街。所以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对这条路非常熟悉。

有一次下大雨,妈妈挑着一篮子菜,另一只手搀着我,由于路滑,妈妈摔倒在地上,可她却没让我跌倒,看着她腿上流出的血,还有全部翻在地上的菜,我哭了。我问妈妈:疼吗?妈妈望着我浅浅地一笑,咬着牙说:不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没能理解妈妈所说的“不疼”里包含的心酸。我说:“妈妈,咱不去卖菜了。”妈妈抚摸这我的头说:“不把这菜卖出去,妈妈哪里有钱供应你以后上学呢?”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对妈妈永远的感激。

上学了,我也是每天都走在这条路上,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上初中骑自行车上学,遇到下雨天都是先把车扛到公路上。那时候就盼望着村里能把这条路铺上沙石就好了。

后来我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平时也难得回家。有一次放假回来,看到村里的路已经铺上了沙石。往事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在想,村里的人在这里以后再也不会走泥泞的路了。这么多年来,这条路终于换上了新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城市的我,常常在想,我的家乡是不是也在改变着呢?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我打电话给家里,妈妈告诉我,村里已经建上宽敞的水泥路了。握着电话,听着妈妈那幸福的语气,我仿佛看到家乡的路也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实验小学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篇8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变化就属交通了。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我们,身上折射着社会转型时期的烙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一斑可窥全豹,在交通方面尤其明显。

1、**为何那么远

我生于封浜,长于封浜,而舅舅家住**镇,家里经济情况相对宽裕些,逢年过节,总给我们带点好吃的或

是请我们到他家做客。

童年的记忆里,**好远啊!我们得步行到封浜镇,乘“翔封线”或者骑自行车到南翔,再由南翔转“北嘉线”到**,历时两个多小时。那时公共汽车车速慢,班次少,我们只有牺牲时间才能到达**。那往往是一次疲惫之旅。“北嘉线”车少人多座位更少,一站就得一个多小时。不过到是见识了法国梧桐树,沪宜公路(“北嘉线”行驶的路)旁栽了不少,长势良好。夏天,梧桐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给车内的乘客送来阵阵清凉。秋天树叶飘落,树上的果实随风摇曳,十分好看。好几次,我在车上默数一旁的梧桐树,可没有一次能数清,到最后只有一个感觉:脚酸。

每次乘“北嘉线”都有一个恐怖的经历:经过南翔的东风农药厂。那四处弥散的浓浓的刺鼻的化学味打老远就能闻到。听大人说这种味道是有毒的。我摒住呼吸尽量不闻,可时间一长不得不呼吸,心里暗暗叹息:这一呼吸,不知要缩短几年寿命!这成了我儿时的一个心理阴影。

2、“过关斩将”去南翔

封浜是小镇,可买的东西不多,因此小时候我常爱乘妈妈的自行车到南翔玩。不仅因为有街逛,更是因为有小笼包吃。

记忆中的南翔之行也充满艰辛。封浜到南翔要过三四个铁道口,顺利的话可能中途停下一两个等火车过了,我们接着赶路;不顺的话,个个中奖,都得停下,这样从封浜到南翔,单程就得耗时一个多小时。火车快来时,铁道口的工作人员放下栏杆,拉响警铃,我能看到铁路上两盏红色的警示灯合着警铃声不停地闪动着,我的心也随之烦躁着。为了安全起见,栏杆总被早早放下,我们往往要在大太阳下站十几到二十几分钟。遇到客车,呼啸而过,马上放行;遇到慢车或是货车,我们只得忍受着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等它们威风地驶过,我们才能通行;有时等了十几分钟,就为了一个几分钟的火车调头。

我常常形容到南翔得过五关斩六将,很是辛苦。作为犒赏,小笼包和清凉绿豆汤是必吃的。记忆中,小笼包总是格外鲜美,绿豆汤也分外香甜,因此南翔之行总是充满诱惑和魅力。可小时侯妈妈一提到去南翔,第一个反应还是祈祷千万别遇上火车!

3、天堑变通途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了。上下学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下雨时在泥泞中跋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最令人高兴的是去南翔的那几个铁道口被修成了隧道,火车在上面行,路人在下面走,各行其道,互不妨碍。我们从此告别了“叮当叮当”的警铃声和无奈的等待。封浜到南翔的自行车路程缩短至半小时。当我在隧道下行驶,火车在上方呼啸而过时,那感觉只有一个字:爽!是啊,那些没有经历过长年的等待被阻拦之苦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此刻顺畅快速之乐的。

“嘉江线”、“南嘉线”先后开通,封浜人去**再也不用转车了,乘上它们中的任何一辆便可直达**客运中心。随着沪宜公路的扩建,封浜到**的车程只需45分钟。不过,可惜了那些长势旺盛的法国梧桐,修路时被剪去了大片枝叶,元气大伤,再也无法连荫成片了。好在科技的发展,使我们都坐上了空调车,不用再仰仗梧桐树的绿荫了。

值得一提的是东风农药厂。经过几年的改革,它所释放的气味越来越淡,直至全无,我也只有在售票员报站名时才会发现已经到那里了。

税务局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篇9

在美丽富饶的**半岛上,矗立着一座繁华却又不失生机的城市,这就是**市。在这里,全市人民团结奋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人们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改革开放,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和发展热潮,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时代不断更新的气息,**人民上上下下都在考虑着自己能为**做点什么以此来表达对家

乡的热爱,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那么你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按自己的经济状况来缴纳相应的税。因为,人民纳税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税收改善民生,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各部门服务的最终目标。税收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落实政策,惠民助民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government亲民、爱民、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老百姓的生活也富裕了,开始建新房,许多家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生活水平提高了,卫生条件也改善了,交通越来越发达,学校许多费用都免了,几乎没有辍学的学生。原来泥泞的小路消失了,成为宽阔的水泥路,而且路边的田里庄稼长得郁郁葱葱、异常茂盛,使得整个村庄焕然一新,到处一片生机勃勃。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使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这就是税收促进发展,发展为了民生的意义所在。现在,我们城市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农民生病也有了保险,困难户每月都能领到基本生活补助,各种家具和电器基本上都有了government补贴……这一切不正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吗?

纳税服务是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税务工作宗旨的集中体现。民以食为天,国以税为本。税收是一个国家的血脉。税收对国家的生存、稳定和发展起重要作用。马克思曾说“税是喂养government的娘奶”,所以说,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依法纳税是每个人都要尽到的义务。但是,在生活中却有却有许多偷税的人,也许你会认为少一个人不纳税不会怎么样的话,试想一下,如果你偷税侥幸没有被发现,另一个人知道了也偷税,另外一个人知道了……就这样你不交税我不交税大家都不交税,国家还靠什么来发展,来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呢?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按时纳税,才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人人太平的生活!

所以,为了我们家乡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从小就应该学税法、懂税法,宣传税法,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公民!

供电所职工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篇10

70年代出生的我,可以说是感受到了多次社会面貌的巨大变迁,目睹了多次举国欢庆的重大盛世。斗转星移,光阴似箭,三十多年的日子历历在目,生活的瞬息万变使我感慨万千。

我的家乡在**市淄川区的最西方,四面环山,小小的山村就座落在山里边,四五岁的时候,村里还是大包干,一村人都在生产队里干活。一起

出工,一起下班,男男**,说说笑笑,歌声一片,喊声一片。吃穿住用都等着队里分,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小毛驴就是我们村的主力,过年过节外出购物,也靠它。那时小毛驴便排成一排,放上两个背篓,春天时上坡运种子,运粪肥等东西,秋天又把地里的农作物驮回队里的大院等着分。谁家有事外出,就和队里的队长说一声,借一头小毛驴用用,每当赶集的日子。我和姐姐便和爷爷一遍一遍的重复我们要买的东西,直到爷爷再三肯定一定会买,我们才目送那毛驴队翻过大山,然后眼巴巴的在山口等待回来。当驴脖子上的铃铛想起,我们便飞快的跑上山去迎接渴望的礼物,拿到礼物的笑声,欢呼声冲上云霄,然后跟在毛驴后面,“歌声振林樾”。

白驹过隙,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乡实行了,土地和小毛驴被分家到户,剩余劳动力多了,人们思想也灵活了,开始外出打工,了解外面的世界,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电视机等家电开始进入我们的村庄。许多年轻人开上了拖拉机,当它突突突地在路上行驶时,我们开始渴望外面的世界,开始想走出大山。government及时发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很快,宽宽敞敞的水泥马路一直通到了淄川,随着它的建成,直达城区的公共汽车也通车了,从此自行车开始进入我们的家庭。在我升初中的时候,爸爸许诺如果我能考上全乡的前几名,就给我买一辆“不冒烟”的车,我在高兴之余,不住的想象“不冒烟”的车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自行车?当我拿到前几名的好成绩时,爸爸送我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并且对我说:“不冒烟的车是自行车,这已经比小毛驴快多了。未来靠你自己,冒烟的车需要你自己去争取”。我牢牢记住了爸爸的话。在无数个夜晚,我刻苦学习,并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乐趣。高考后,我迈进了大学的门槛,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教师。在不住的努力中,我一直盼望那冒烟的交通工具,无奈杯水车薪,总攒不够。好在government又实行了购车贷款业务,在办理了相关手续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汽车!当我坐上自己的汽车行驶在又新扩修的柏油马路上时,自豪,欣喜和感激总是溢满我的心胸,我自豪,我成长在新时代;我欣喜,我实现了我的目标,我感激,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上一篇:升职工作总结下一篇: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