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共8篇)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制造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概述
第一, 新会计准则的包含内容方面, 新会计准则框架由一项基本准则、二十一项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报表、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共同组成的。会计基本目标、基本假设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根据基本准则加以规范。三十八项具体的准则为各行各业的事务提供针对性的处理规范, 从而确保经济事务有法可循。新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制定的, 其中具体准则根据事情特殊性以及一般性能够进一步划分成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特殊性的业务准则, 第二类是一般性的业务准则, 第三类是报告类的准则。除此之外, 二十一项科目以及报表则为新会计准则提供补充说明, 并且能够规范新准则当中的科目设置。
新会计准则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眼光长远, 着眼于各类企业长期发展以及保障其财务情况真实性, 并且对企业的企业潜能、资产质量以及发展风险实现全方面预测应对, 可以显著控制企业的发展风险并维持企业的稳健发展。伴随着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新会计准则将逐渐同国际接轨, 并且借鉴国际经验的过程当中, 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资产交易取消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 在存货问题方面, 新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当中禁止后进先出的原则, 使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或者是个别计价法, 从而体现出新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二、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第一, 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企业合并政策产生的影响。新旧会计准则都具体规定母子企业需要实施统一会计政策, 要是没有统一就需要根据母公司会计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子母企业间会计政策差别比较小, 并且对企业日常运行没有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依据旧的会计准则, 母公司能够直接使用该报表对制定新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报表制定方面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求企业在一定范围内, 抛除关联性交易对报表产生的影响, 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 不过相应的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合并的过程当中, 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以及所处市场环境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有效合理发挥公允价值, 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第二, 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企业投资核算方法产生的影响。在实施新准则后, 企业投资的分类以及核算方法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因此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单个报表分析而言, 如果使用成本法来核算子企业的投资, 被投资企业产生效益较大的社会, 母企业的资产会显著减少。在旧会计准则的条件下, 股权投资的相差额度要进行摊销处理, 从而产生严重的损失;现存股权投资额度同商品知名度类似, 并不会进行摊销, 因此会出现减值问题, 处理方式的不同, 会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的日常运转。
第三, 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企业会计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下, 企业会计要素计量的过程当中, 通常会选择比较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计量的是则需要保证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准确完成计量比较。除此之外, 新会计准则在历史成本计量性质等方面的资产也做出针对性的规定。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 需要在公平环境当中进行资产的交易, 比较了解情况的交易者应当自觉实行资产金额计量。除此之外, 新会计准则在关于企业合并等方面采取公允价值, 同就会计准则比较而言, 新会计准则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 根据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 并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完善。同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也做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与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准则实施性, 确保整个过程系统完整, 从而改进会计信息真实性。
第四, 新会计准则对制造业企业所得税处理产生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计税基础领域同旧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 大多数从余额领域进行深入规定。所得税准则明确规定企业需要对递延所得税的资产账面价值进行重复核算, 并且一旦无法对应纳税额度实现合理抵扣, 就需要降低递延所得税账面的价值, 从而减少记录。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之后, 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方法, 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新会计准则下制造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第一, 新会计准则下制造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需要符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每个制造业企业都有自身特定的发展战旅以及目标, 因此财务会计尤其特定的目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制造业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向外界各个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主体提供同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指标相关的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 从而准确反映出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履行状况, 也能够帮助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主体做出最为合理经济的决策。制造业企业内部可以体现同时帮助企业实现这一财务目标的核心体系就是会计政策体系, 所以在新会计准则条件下, 制造业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制造业企业作为特定经济系统, 其发展目标需要明确情绪, 要想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健康稳定发展, 企业就必须从自身总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 并且从企业所处制造业的具体状况出发来选择企业会计政策。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非常熟悉自身所处行业内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的阶段, 明确制造业整体发展的前景以及企业在制造业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 认清本企业具有的市场竞争优势以及劣势, 最终准确定位企业长期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选择最合适企业的会计政策, 公允揭示企业的财务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会计政策选择对制造业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保障作用。
第二, 新会计准则下制造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成本效益比。这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制造业市场环境当中, 企业所做的所有选择都涉及到成本以及效益两个环节的因素, 要是特定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成本远远高于收益, 就表明这一决策对企业发展而言不够科学合理, 因此企业就难以持续实施这样的决策。新会计准则下制造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 同样会伴随成本以及效益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认真权衡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体系可能花费的成本, 以及可能给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制造业企业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可以提供财务报表的使用主体所需要的同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指标有关的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 尽最大限度减少会计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所需要耗费的操作成本, 给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最终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第三, 新会计准则下制造业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是需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制造业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当中, 应该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出发, 也就是在会计核算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企业交易或者是其他的事项, 根据实质以及财务事实而非仅仅根据法律形式来完成会计核算以及反映。在制造业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 交易或者事项也需要避免只根据法律形式反映, 同时需要根据实质进行具体的核算以及反映, 例如会计中往往将本期未收到账款计入到当期利润当中, 这是因为从经济实质的角度而言, 虽然本期还未真正收到现金, 不过确确实实属于本期销售收入, 因此采取这一方式的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不过制造业企业在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要对本企业自身的各项制度强化规范, 也就是要建立并且完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确保在非例行情况出现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的规范财务制度出发, 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企业需要不断强化对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 从而避免在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 确保新会计准则得到贯彻落实。
综上所述, 我国颁布实施新会计准则表明已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并且实现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不过新会计准则实施导致制造业企业的外部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 就要制造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过程当中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这是因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体现出企业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负责程度, 因此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 需要从为各个利益相关主题提供全面真实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出发, 并且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最终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体系, 为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任琼益.浅谈新会计准则的现实意义及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11 (8) :105-106.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加入WTO必将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经济合作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将在外币资金的取得、运用以及有效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为企业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办理各种外币存贷款、外汇借款、外币投资等业务时,将发生各种外币之间或外币与本币间的结算。当有关外汇汇率发生变动时,就会产生外汇损益,形成汇率风险。永利机刀制造公司是柳州市祥兴实业集团的下属公司,主要产品“永丰利”机刀为全国著名品牌,出口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外贸经营多,接触使用外汇情况多。因此,全面认识并了解外汇风险的基本类型以及在财务公司的表现形式,从而有效地加以管理和控制,是我公司财务部门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这在当今金融风暴迭起,外汇市场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尤其重要。
一、外汇风险及其我国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的相互兑换或折算中,因为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金融主体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加人WTO后,自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政策进行有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成为趋势。在这种环境下,汇率浮动所产生的风险会更频繁、更直接地影响企业的损益。国内有些中小制造企业还未对外汇风险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是面对风险手足无措,大多数的外汇风险管理都局限于外汇利率的管理。而有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外汇风险却有自己的一套简单易行的管理办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商业来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额剧增,外汇风险的管理也越夹越受到国内事业单位的关注,但是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财务、审计制度,都未对企业内部外汇风险管理给出明确规定。
二、外汇风险在财务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交易结算风险
交易结算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进行各种交易时,从签订交易合同开始,到收到或支付货币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对一般进出口中小制造企业,结算风险表现为签订合同到收回或支付货款之间汇率水平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而对财务部门这一金融单位,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活动中。当财务部门将一笔资金投资于某种外汇资产时,如果投资期间该种外汇汇率上升,则投资的本息收入亦会上升;反之,投资外汇实际本息收入则下降,使公司蒙受损失。当财务部门向外筹集外汇资金或借入资金时,如果借入货币汇率上升,则会增加筹资成本;反之,则可能降低筹资成本。如果借入货币与使用货币或借入货币与归还货币不相同,也会产生外汇结算风险。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不到的汇率波动,使得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收益发生变化的潜在风险。经济风险对于企业损益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取决于汇率变动对企业成本、价格和销售情况的影响。经济风险不产生于公司核算,而来源于经济环境,从而直接彩响企业的对外投资、权益和经营成果。例如l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及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货币相继大幅度贬值,其影响几乎波及世界各国,使持有这些货币或拥有其资产的公司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风险
(三)转换风险
所谓转换风险又称为债权债务风险,它是指一个公司将其资产负债表上以外币计价的项目折算成本币时,因本币与外币的汇率波动而产生的损益情况,如一家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济业务时,会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项目。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就是其资产,而债务则是其负债,两者之差额称为外汇头寸。公司应该定期把其资产负债表上用外币计价的项目折算成本币,然后再得出该公司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情况,确定公司经营的盈亏或利润。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公司的外汇头寸用本币表示的数额会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有可能使公司遭受损失。
(四)会计折算风险
会计折算风险指由于编制会计报表时的汇率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产生变化,由此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的风险。
三、中小制造企业外汇风险控制措施
(一)领导挂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部门领导要把外汇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关处室和单位(包括财务、采购和计划等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全面配合,掌握企业整体运行中外汇资金使用的第一手资料;对时间性的要求和可操作程度,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是防范外汇风险的关键。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成本效益、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中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组合,构建企业整体发展的财务决策框架,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合理有效地对企业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成立外汇风险管理小组,由企业领导直接管理,部门经理负责日常工作,包括分析企业外汇结构和外汇风险所在,拟定外汇风险控制策略;其次是将外汇风险控制和降低风险作为企业财务部门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会计制度上来降低中小制造企业外汇风险
我国现行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定,对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差额在股东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中单列一项反映。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海外业务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而国外的经营实体大部分都是国内母公司的组成部分,这就使企业的会计风险加大,造成企业各年度利润受汇兑损益的影响呈现较大波动,这种情况既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扭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境外的财务报表应区别情况,分别以当地币或某一基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给国内的外币报表应将记账本位币统一折算成美元,外币折算差额相应做递延处理或计入当期损益;国内在合并报表时,应按原折算方法将美元表述的境外单位财务报表折算成以人民币表述的财务报表,相应的外币折算差额按原处理方法分别作递延项目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企业进行外币折算风险分析时,可以避免由于会计准则应用不当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尽管外币业务的远期市场保值仍属一项外币交易,但其会计处理则因远期合同的性质与目的而有所不同。迄今为止,我国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尚未对该类外币业务制定相关的会计规范。国际通行的会计作法是将其分为外币交易远期市场保值、外币约定远期市场保值、外币投资远期市场保值等几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三)外汇期权法和掉期外汇买卖
所谓的外汇期权,就是期权合同的持有人通过交一定的保险费给期权合同的签署人,从而享有一种执行或放弃买卖外汇合同的选择权,同时,期权的卖方收取保险费,并且承担行使期权的义务。期权分为买入看涨期权和买入看跌期权两种。对于国际承包商来讲,如果将来有应付外汇的业务,并且预测外汇将升值,就可以买入看涨期权,如果将来汇率超过执行价格,那么企业可以执行期权;反之,如果汇率低于执行价格,企业可以不执行期权。如果企业未来有外汇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买入看跌期权。如果未来的汇率超过期权的行使价格,则企业可以不执行期权,如果未来汇率低于行使价格,则企业可以行使期权。货币掉期是在某一个日期卖出甲货币、买进乙货币即期,同时又买回甲货币、卖出乙货币远期,实际上是即期货币和远期货币进行对调。此项业务的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进行远期外汇买卖后,因故需要提前交割,或者由于资金不到位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期交割,需要展期时,都可以通过续做外汇掉期买卖对原交易的交割时间进行调整;二是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则可以通过掉期交易来规避汇率风险。
(四)选择合适的具体汇率与币种
外汇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计量上的差异,是一种“账面风险”,它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但是这种风险也是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并且它与企业合并后股东权益大小直接相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外汇风险。在交易报价前,企业要根据国际外汇市场和国内外汇兑换比率的发展变化情况,预期报价货币的汇率走向,依据进出口贸易的成本和预期的利润锁定可以接受的换汇成本。当汇率波动有可能超过确定的换汇成本,导致成本上升、预期利润减少时,就要考虑采取相应防范外汇风险的措施。
企业未来的受险资产和负债通常是由目前签订的进出口协议或承诺引起的,因此交易币种的选择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受险情况。最安全的情况就是以本币计价结算,企业不会发生外汇业务,也不会遭受风险。如果进出口以非本币计价,在币种的选择上,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出口争取收硬币,进口争取支付软币。币种选择法也是有成本的,在争取优势货币时对合同条款中的价格、数量等方面的让步造成的利润损失就构成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如果该成本低于因此而避免的外汇损失,这一决策就是可行的。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3
(一)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改变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
以前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要有多人共同完成,不但费力而且效率低,实行电算化以后,输入一张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大量繁重的工作,对于大量重复出现的业务,电算化系统可以按模式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对于编制会计报表等负责和时间性要求很高的会计核算工作,它可以按照一定程序,由计算机计算,及时抽取数据,随之输入报表,这种方式不仅会使会计核算工作变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二)财务电算化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
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管理加强了财务管理,提高了财务工作的保密性,安全性,可靠性,财务电算化能有效的防止造假作弊现象。凡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工作性质设置相应权限,增设密码,相关人员只能使用,不能篡改其程序,这样就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准确、安全、可靠。
(三)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实现了岗位的合理分工
机车制造财务电算化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财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节约财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促使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如何加强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管理能力
(一)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管理
会计人员必须操作计算机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操作不正确会造成系统内部数据的破坏和丢失,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预定任务,保证系统内各种资源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应制定严密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包括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和内容权限,操作密码的严格管理,预防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帐薄,保存上级操作记录,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等制度。系统软件维护主要是检查系统文件的完整性和系统文件是否被非法删除和修改,以保证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建立财务人员的管理制度
对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均被计算机内部控制方式轻而易举地替代。一些单位对记账凭证的审核实行除在计算机系统内签字确认外还要求在打印的会计凭证上盖章签字确认,这有效的增强了审核的安全程度。另外,还应注意任何先进手段都是被人掌握和操纵的,一些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在采用新的内部控制手段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而应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对传统的人员内部牵制制度等作相应调整,防止因人员分工不当而发生利用高新技术和电脑舞弊犯罪之类的情况。
(三)加强防错、纠错措施
要充分发挥财务软件的防错、纠错、提示、预警等功能,预先设置非法对应科目、凭证、必有必无科目、计划定额指示等,使企业会计处理的所有步骤都必须经过相应程序的检验,如出现错误不进行纠正,则系统会拒绝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对偏离计划定额的情况,可予以警示,从而防止错误和务必的产生,保证数据处理,预算制度的可靠性。
总之,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系统如果管理不严格,就会存在很多风险,财务人员要对电算化系统有充足的认识,谨慎的态度,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电算化系统在财务上的作用。
三、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财务电算化管理是时代所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要,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电算化代替手工进行审核、记账、报表处理等日常事务性工作。财务电算化管理解决了企业财务管理资料堆积、无从整理的问题,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减轻了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投资管理、税务检查、财经纪律检查等,这些工作一旦与电算化接轨,完全可以实行远程控制。有了财务网络电算化技术的保证,财务信息的提供方式不再拘泥于以纸为载体的财务报告形式,而是以光电和网络为载体,以在线交流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残酷的调整,经营者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及加强售后服务,努力确保自己的竞争地位。实现电算化以后管理费用的支出将会有明显减少:电子数据交换首先使办公费用向无纸化办公方向发展。如此可节约大量纸张费用,差旅费中发生一些列费用支出也因电算化的介入随即消失等等,总之,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的出现应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总之,机车制造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好比在激流中拼搏的橡皮筏只有那些勇于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求生存。
摘要:机车制造企业的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 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和行业影响力。而企业的存活发展, 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能力密不可分, 随着电算化技术在民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普及应用, 财务数据处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 已成为财务工作的主要方向。本文就如何在机车制造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如何加强财务电算化管理, 使电算化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的思考与分析, 试图找到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机车制造,企业,财务电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田生宏:浅谈会计电算化对财务工作的影响[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9 (2)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4
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具备机电设备操作及机械加工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改造创新的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依据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生产实际的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中。课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以学生获得中高级钳工、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为目标,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依据进行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依据企业专家座谈和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分析确定学习领域;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引进企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实质性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坚持以生产实际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限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机电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主线,将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形、测量技术基础及部分简单的切削刀具和机床、各种表面加工等内容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整合序化,既有传统制造基础的知识,又有新技术、新知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课程中还配以大量生产中的图片及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配有真实的零件、工具以及模拟真实加工的虚拟仿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根据传统教学,一般按照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原理和工艺——毛坯成型方法——几何量公差——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加工——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的顺序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生抓不住主线,缺乏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将材料时,介绍所有的材料,将毛坯时介绍所有的毛坯成型方法,讲车削时讲外圆和端面的加工,讲铣削时讲键槽的加工……使有机连续的机械制造过程被分裂开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零件加工为背景,以达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为核心,以实施过程为主线,围绕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设计。实现由单纯讲授的传统模式向教师指导下“基于项目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中教师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多半,采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随堂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自主锻炼以及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
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生产实际的案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多为条件不充分或者无标准答案的实际问题。
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法。以生产一线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与启示作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对45号钢圆柱棒料外圆表面加工方案分析等。情境教学法。利用《机械制造技术生产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应技能。启发式教学法。如在“纯铁同素异晶转变”内容中,启发学生回忆碳的同素异晶转变(金刚石和石墨),学生在中学学过这个概念,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就可加深对纯铁同素异晶转变的理解。
教学手段运用。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生产实际的图片和视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官意識,掌握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在例如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课程中,可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测量真实的车刀的几何角度,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构建虚拟实训和仿真工厂,对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以动画形式展现虚拟加工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将原来的终结性考
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成绩参考。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为什么制造业岗位难回美国? 篇5
然而当史蒂夫·乔布斯发言时,奥巴马总统用自己的疑问打断了他:“为什么苹果公司不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呢?”
就在不久之前,苹果公司还在自夸其产品全部都是在美国制造。今天,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算是如此。2011年,苹果所销售的7000万部iPhone,3000万部iPad,5900万部其他产品都是在国外加工生产的。
奥巴马这样质问,为什么不把这些就业带回美国?
据另一位在场人士回忆,乔布斯毫不含糊地回复道:“这些就业不可能重归美国。”
制造业怎么了?
总统的疑问体现到了大众对苹果公司的这种指责。苹果的一些管理人员回应道,海外加工并不是仅仅因为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而是因为相对于美国制造业而言,外国工人更加勤劳,工作技术更加熟练,工作弹性也大。所以,苹果公司不再青睐于本国制造。
在经营全球化的不懈努力下,苹果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知名、最广受称赞的公司。同时,它也有着最多的模仿者。2011年,苹果的人均净利润为40万美元,超过了高盛银行、埃克森美孚和谷歌。
然而,困扰着奥巴马的问题,也同样着困扰着经济学家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和许多高科技同行类似,苹果并不像全盛时期的其他知名公司那样,热衷于创造美国就业岗位。
资本主义顶峰的担忧
苹果在美国雇用了43000名员工,在海外雇用了20000员工。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通用汽车和80年代的通用电器动辄数十万的员工而言,这个数字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过,苹果的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大约70万员工在设计、制造和装配iPad、iPhone和其他苹果产品。但是这些员工都在亚洲、欧洲和其他地方。几乎所有的电子设计师都得依靠他们,才能完成自己的杰作。
前白宫经济学顾问杰瑞德·伯恩斯坦说:“为什么增加中等收入工作如此困难,苹果公司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如果这就是资本主义所能攀爬到的峰顶,我们应该为此担忧。”
苹果的高管表示,在现在的处境下,海外制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一位前高管描述,苹果如何在iPhone发售前几周依靠一家中国大陆工厂,紧急对产品进行改进。苹果在最后关头对iPhone的屏幕进行了重新设计,这迫使产品装配线必须进行整修。新的手机屏幕在临近午夜时才抵达工厂。
这位高管透露,时间很紧,工厂领班人员马上叫醒了工厂宿舍里的8000工人,并分发给每位工人一些点心和一杯茶,然后在半小时内即奔赴工作点,接着开始12小时的轮班工作。他们紧张地往斜框里组装玻璃屏幕。这家工厂每天加工超过1万部iPhone,持续了96小时。
“这种速度和工作弹性让人震惊,”这位管理人员说,“没有任何一家美国工厂可与之相比。”
几乎任何一家电子科技公司都充满着类似富士康的故事。在包括会计、法律服务、银行、汽车相关制造业和制药业的上百种产业中,外包业务都日益得以发展。
虽然苹果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但它为了解为什么知名公司的成功没有促进国内就业,提供了一扇窗户。
前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贝齐·史蒂文森说:“美国公司曾经认为支持美国就业率是一种责任,即使这并不是经济上的最佳决策。但是这种责任感早已被利润和效率所驱赶,荡然无存。”
其他的经济学家和公司认为这种追求效率的理念是合理的,史蒂文森的看法太天真了。尽管美国工人受教育程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然而美国没有训练出足够的中级工人以满足工厂的需要。
公司方面争辩道,为了生存发展,他们必须在可以产生足够利润的地方生产。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支付高昂的创新费用。否则,只会在长期中使美国人失去更多的工作。曾经的一些骄子,如通用汽车公司,就因反其道而行使其市场份额大大缩水。
本文多次提到了苹果,但是苹果以保守秘密著称,拒绝予以置评。
本文是在采访了多位前苹果雇员和承包商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们大多要求匿名,以保住自己的饭碗。此外还采访了一些经济学家、制造业专家、国际贸易专家、科技分析师、学术研究者、苹果供应商的雇员、苹果竞争者和合作者,还有一些政府官员。
苹果的管理人员私下里说,尽管苹果比以前雇用了更多的美国工人,但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简单地以雇用人数来衡量一个公司的社会价值早已成为错误。
他们说苹果通过授权承包商代生产,和为通信服务企业、运输企业提供大量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最后,他们说治疗高失业率并不是自己的工作。
“我们在超过一百个国家销售iPhone,”一个在职的苹果高管说,“我们没有提高美国就业率的义务。我们唯一的职责是尽可能做出最好的产品。”
“我想用玻璃屏幕”
在2007年,iPhone计划发售的一个月前,乔布斯召集一批助理到他的办公室。他兜里的iPhone样机已经揣了好几个星期。
根据当时在场的某个人回忆,乔布斯怒气冲冲地举起他的iPhone,将其倾斜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塑料屏幕有许多细小的划痕。然后他从牛仔裤中掏出自己的钥匙。
他说,人们把手机放在衣服口袋里,也会把钥匙放在口袋里。“我不会卖一个容易被划坏的产品。”他严肃地说。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换一个不易有划痕的玻璃屏。“我想用玻璃屏,6周内必须让它变完美。”
一个高管离开后会议,马上预订了到中国深圳的航班。如果乔布斯想要完美,那确实没其他地方可去。
过去的整整两年里,苹果都在进行一个项目。该项目代号“紫色2号”(purple 2),在项目的进行中常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怎样重构人们对手机的想象?怎样设计才能让它拥有卓越的品质,比如不易被划坏的屏幕?怎样在生产数百万手机时,既保证高速生产又保证低价,从而使利润最大?
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每次都在美国以外得以解答。尽管不同型号的iPhone有着不同元件,但所有的iPhone都包含着数百个组成部分,大约90%的部分是在国外生产的。先进的半导体来自中国台湾,存储器产于韩国和日本,显示板和电路系统源于韩国和中国台湾,芯片来自欧洲,稀有金属来自非洲和亚洲,最后都在中国大陆组装起来。
在苹果发展之初,它并未考虑国外制造方案。就在1983年刚开始生产麦金塔电脑后的不久,乔布斯还在夸耀它是彻彻底底的“美国制造”。1990年,乔布斯开始经营NeXT,这家工厂最终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当时告诉记者:“我为我的电脑骄傲,也为这家工厂而自豪。”直至2002年的时候,苹果高层还偶尔驱车两个小时,从总部开到东北方向的加州麋鹿林市iMac工厂视察。
但是,到2004 年的时候,苹果大规模地转向了国外工厂。促成这一决策的是当时苹果的运营专家蒂姆·库克。当时许多美国电子公司已经开始走向国外。在进行反复权衡后,苹果觉得自己必须抓住每个有利条件。就在2011年8月,乔布斯逝世前6周,蒂姆·库克取代乔布斯成为了首席执行官。
在某种程度上,亚洲因其廉价的半熟练工人而别具吸引力。但这一点并没有吸引到苹果。因为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购买配件支出和管理供应链支出,实在是微不足道。供应链是整合数百家公司服务和配件的关键所在。
一位前苹果的高级管理人员说,库克把亚洲作为战略中心主要因为两点:一是亚洲工厂可以迅速地按比例扩大或缩减生产,二是亚洲供应链要优于美国供应链。结果就是“我们美国无法在这些方面胜出”。
2007年,当乔布斯要求紧急更换玻璃屏时,上述优势的巨大力量显露无疑。
多年以来,因为玻璃在切割和打磨时要求极难企及的精确度,手机生产商都避免使用玻璃屏。苹果已经选择一家美国公司——康宁公司,来生产大长方块的强化玻璃。但是要弄清怎么把这种大块的玻璃切成数百万块iPhone屏幕,需要找到一家空的切割工厂,需要数百块玻璃试验,和一大群中等技术人员。单单是准备工作就得花一大笔钱。
但是一家中国大陆工厂为这份工作发出了投标书。
当苹果的考察团抵达时,这家工厂已经开始修建一栋新的配楼。根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前苹果高管回忆,工厂经营者说:“这样,假使我们拿到这份合同,不会手忙脚乱。”政府补贴金已缓慢地流入这家切割工厂。工厂免费为苹果提供了一个放满玻璃样品的大仓库,而且以近乎免费的低价提供了技术人员。他们还在厂房旁修建了宿舍,从而24小时内都有可使用的工人。
这家工厂得到了这份工作。
“现在全部的供应链都在中国大陆”,另一名前苹果高管说。“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一个街区远就有螺丝厂。你需要特制的螺丝?只需花费3小时就行。”
(原载于《纽约时报》)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6
所谓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共存期,是指企业传统会计模式尚在工作的前提下,就引进信息化会计工作模式,两种模式共同应用于企业财务工作的时期。信息化会计和传统会计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等是截然不同的,在实际工作中必然存在冲突,只有准确找出企业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共存期的问题及原因,才能妥善解决问题,进而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盘胜利。
一、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共存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企业信息化的不完全性,制造企业中复杂的生产环境数据还不能与会计工作完美结合,主要出现以下问题。
1. 企业会计信息化规划不合理。
合理的会计信息化规划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正确开展的引航灯,但是目前很多制造企业由于对信息化思想理解不完整,在进行会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时出现了以下的问题:首先偏离了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目标,没有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其次,有些企业在共存期容易忽视会计和生产等业务流程的集成和优化,业务的不规范导致“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此外,有些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项目规划小组人员选取草率,在关键时刻不能给予支持。
2. 成本核算方式落后。
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关心的事情,企业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和分析,来优化资源的利用,提高效益。在信息化会计阶段,可利用会计软件和其他子系统的集成特点,使用标准成本技术进行成本的精确核算。而传统会计工作一直习惯于事后成本核算,在向信息化会计工作模式过渡阶段,由于生产数据获取不及时等原因,很多企业还是采用事后成本核算方式,即使有些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技术,在应用中也很少能得心应手地利用软件工具进行成本的实时核算。
3. 计划和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传统会计工作的特点是面向历史进行数据的记录,企业很少用记录的数据进行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工作,原因是数据缺乏参考价值。由于生产流程的复杂多变,很多会计工作中记录的生产数据并不准确,企业自然无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生产计划的编制和车间控制。在会计信息化阶段,先进的会计软件可实时接受来自生产、采购和库存等环节的准确数据,但由于受之前传统会计工作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工作人员仍沿用传统的做计划方式,没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生产经营的计划和控制。
4. 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会计不是简单的用信息技术代替手工会计操作,而是对原有会计流程的优化,需要会计人员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共存期都是机械性地使用软件,认为会计软件仅仅是代替以前的手工操作,对软件功能不了解,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错只会等待软件开发方来解决问题;或者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解决短期或眼前问题,违背会计软件的固有原理进行简化操作,造成系统数据紊乱,成本核算失真;此外还有些会计人员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数据丢失,使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
二、解决对策
依据财政部于2009年4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确立的未来5-10年发展目标,企业要重点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与评价报告和人才培养等因素的信息化。面对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共存期的问题,在制定解决对策时也要以此为指导纲要。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要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目标为导向,从企业整体收益的角度来制定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具体工作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对会计相关的基本数据和流程展开梳理,优化财务工作流程,为获取实时、精准的数据提供保障。制造企业会计基础数据包括物料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的原始记录,具体表现为生产计划、工时定额、完工进度和销售发票等数据。
(2)在信息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共存期,应通过培训工作让战略层管理者能真正了解到信息平台所能提供的功能及对企业发展的帮助作用,并且对战略层领导明确提出在信息化会计阶段需要配合的工作内容,使管理者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
2. 加强对基础数据的管理。
共存期的成本核算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是基础数据的获取不及时、不准确,成本核算模块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子系统成本核算模块的优势,企业要加强对原始数据的管理,通过培训和制度约束等手段,不断加强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重视程度,规范数据录入工作,采取电子数据和纸质数据配合的措施,既避免数据录入出现偏差,又为以后数据检验工作提供了原始依据,还为后续模块的实施提前准备好规范数据。
3. 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思想。
计划和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只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却忽视了整个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和控制,没能给企业提供周密的供应链计划,难以为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支持,因而缺乏供应链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协调。这就需要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从下向上逐级递交需求,从上到下地满足需求,保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货整个过程中各环节都能实现JIT模式,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真正的集成起来,进而实现计划和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4. 坚持会计人员全过程培训。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是由于企业在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前,未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系统分析和事前人员培训导致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基础数据内容庞大、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客观上要求企业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贯穿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和应用全过程。培训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所有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理念、计算机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概念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2)充分认识企业整体和财务部门的关系,了解用户需求,确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培训计划。
(3)对员工进行业务的培训。主要围绕企业自身使用的那套会计信息化系统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进行培训,请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并实际操作,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将培训贯穿于系统运行全过程,达到能熟练使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
(4)进行培训成效评估,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培训成效评估,能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计目标,并在评估过程中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有助于以后培训工作的进行。
以上是针对制造企业生产制造的特点,对信息化会计和传统会计共存期出现问题的总结,并遵照会计与生产集成的思路,从企业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保证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财会学习,2009(7)
[2]海啸.诌议“一把手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展望,2015(3)
[3]王晴晴,王国会.基于ER P的作业成本系统构建[J].经济师,2014(8)
制造企业会计岗位职责 篇7
当前会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彻底降低劳动强度, 利用计算机来替代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 这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条件下的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当前会计信息处理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库存管理是保证现代制造企业顺利生产与销售的保证。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核算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跟不上时代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依然是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 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 由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人员等, 是导致企业会计处理方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中小企业的电脑也仅仅知识将之用于基础性办公软件的使用。这将导致管理层或者是信息需求者不能及时而快捷的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 更加难以给决策者提供管理决策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信息的需求与所提供的信息不相一致, 不能够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最为有用的资料, 将导致企业的决策时间过长, 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 管理方式落后导致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缺乏对应的基础
中小型制造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依然采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方式, 对管理工作, 尤其是对于现代的信息管理方式缺乏理性的认识。管理数据和档案依然采用人工为主的方式, 对应的规范与标准缺失。采用这种依靠经验的管理方式将使得当前的产品库存管理工作陷入到了不合理的境地, 尤其是在原材料的购买、半成品的需求计算等方面缺乏对应的合理规划。而企业的采购部门通常为了保证材料的供应而从自身利益出发, 通常都采用多设置安全库存限额的方式来多采购原材料的, 这样虽然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而稳定的进行, 但是这也导致了库存的大量增加, 尤其是原材料、半成品的大量积压等, 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的连续性问题。加之部分制造企业为了避免企业由于原材料的短缺而导致的误工问题, 通常也容许这种尽量多采购原材料的方式, 忽视了对库存的合理管理。
(三) 难以实时的掌握企业的库存的真实信息
由于受到发展规模的限制, 中小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都是利用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 尤其是在库存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应的信息化基础。在库存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也仅仅只是针对现有的库存量进行流水性质的记录。且在记录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关注业务发生后的库存处理方式, 而没有针对一个产品的整体生产过程来进行连续的统计工作, 导致整个库存量缺乏连续性。这种断续的库存处理方式难以给企业提供一个及时而准去的库存信息。更加难以通过一个具体时间段的内部库存分析来获得具体的采购信息。
三、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会计核算与管理智能化的实现原理
在当前跨级信息标准化日趋严谨的今天, 所有具体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之加以核算与表述。这时, 对之进行会计核算时就需要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与口径。当采用信息处理的方式时, 就需要在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会计语言来对之进行程序化处理。同时, 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跨级核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智能化的优势,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思维理论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具体思维方式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途径。
当前广泛采用的会计核算管理软件系统已经可以很好的处理好原始凭证的录入工作, 并利用系统自动进行凭证记录以及凭证的汇总工作。之后, 还能够进行从明细账进行跨级信息报表的智能处理程序。但是, 在进行原始凭证的录入过程依然是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 不能实现彻底的会计核算智能化。
要完全实现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过程的整体智能化, 其重点工作在于确保计算机智能系统能够对那些需要录入的原始凭证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但是, 计算机自身不能直接的对文字加以识别, 而只能进行数字代码的识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将日常的经济业务都转换成为对应的标准化代码。当具体的经济业务发生时, 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识别这些具体的代码就能够自动的生成对应的会计信息凭证。在制造型企业的库存业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包含如下识别代码的程序来进行原始凭证的录入, 如下表1所示:
在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全面的管理过程中, 利用表1当中的判断依据与规则能够自动的获得需要统计的原始会计凭证。例如, 当原材料根据计划成本入库时, 就可以在系统终端向其中输入对应的代码1310即可, 这时计算机将自动的生成对应的凭证。
库存会计核算与管理系统的程序的编制属于一个繁琐而系统的工程, 处理需要熟悉程序的编制工作以外, 同时还应该综合会计职业人员的工作经验, 并与对应的管理理论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核算与管理系统。
四、结语
本文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业务会计核算与管理智能化的基本工作原理, 对系统的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滕立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库存业务会计核算与管理智能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 2010-5
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 篇8
(一) 提出背景
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此外,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 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必须建设制造强国, 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内需潜力得以释放, 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 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重点在制造业, 难点在制造业, 出路也在制造业。
(二) 基本方针
创新驱动:坚持以创新为核心, 完善制度环境, 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制造业生命线, 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关键环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 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根本,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制造与新的管理会计理念
新的市场理念。在传统工业时代, 企业所面临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 与此相适应, 传统管理会计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 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 企业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互联网+的观念, 将传统的交易市场向互联网市场延伸, 同时树立电商理念。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以获取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新的企业整体理念。为适应当代客观经济环境, 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当前我国推行“一路一带”国家战略, 使中国制造走出去, 只有整体或联合的形势参与国际竞争, 才能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 树立整体观念, 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 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 外部竞争力和影响力, 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 减少内部职能失调和国际竞争内耗。
三、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
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 因此, 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 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用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代替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 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 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 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 至少说很不全面。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 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 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 在知识经济中, 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 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