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沟通问题

2024-09-29

与父母沟通问题(通用11篇)

与父母沟通问题 篇1

来信引用:“我发现进入高中以后感觉父母对自己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也时常与父母沟通,发现自己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困难,我感觉到十分苦恼。我该怎么办?”答复:你好,你所说的问题在现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中学生与你一样,也出现与家长沟通困难。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与父母存在着“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这是一种“表面顺畅其实并无深层思想交流的‘伪沟通’”,像这样缺乏质量的沟通无疑会影响最终效果。因此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很重要,做一个善于与父母沟通的中学生,避免“伪沟通”:沟通常识:留意看:观察父母日常的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注意他们平日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情况。细心听:和父母谈话时可以尝试听听父母的想法、需求、担忧及压力。多多讲:早上要向父母说声“早晨好”,外出时向父母说“再见”及交待预计回家的时间,多利用言语表达你的关心,亦可以用小字条表达心意,做错事时要坦诚认错,主动和父母倾谈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常常做:安排固定时间协助父母做家务,尽力做好自己本分——努力读书学习,对工作负责及投入,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表达心意,如送礼物给父母或一同外出联络感情。沟通技巧:主动交流: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创造机会:每周至少跟爸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田里劳动、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认真倾听: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说不定你会了解父母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主动道歉: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善于体谅: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争辩。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控制情绪: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离开一会,或用凉水先洗把脸。承担责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干些农活等。趁机还可以跟老爸老妈聊聊天。讨论问题,达成协议: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例如父母会担心子女沉迷计算机而荒废学业,如果能就玩计算机的时间和学业的平衡做出讨论和达成协议,问题和分歧便能解决了。

当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人将自己看成大人,特别是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然而不知怎样与父母沟通,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常常陷入与父母无法交流,产生代沟的烦恼之中。有时一个小小的家庭问题出现时,由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常常使得问题激化,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庭冲突升级。家庭矛盾的不及时解决,不但不利于家庭和睦,同时也不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作为子女的中学生,不应该和父母“一句起,两句止”,期望父母单方面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也不可取。自己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

那么如何与父母沟通呢?

所谓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有效沟通要掌握以下基本

要领:

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

见性和主动权。

2、尊重理解是关键。尊重是与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连最爱自己、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与父母正常沟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愿,还要讲求基本的礼貌,不能任性。

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4、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两代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我们要克服闭锁心理,向父母传递有关自己的信息和情况,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让父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以得到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解释时说话放低声调,斟酌词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对父母本人,更不能迁怒于父母。

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过“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要经常坐下来,跟爸爸谈谈你在学校的情况,跟妈妈谈谈你遇到的烦恼,这样父母也会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跟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会无意中缩小代沟,增进家庭亲情。父母是爱我们的,只要我们同样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初中孩子的特点: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

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另一方面,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势必要好好努力,通过学习成绩说话。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好好引导,将孩子对自尊心的维护转化为上进心,自信心。

初中孩子的特点: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

利的。

北京青年报上就曾有过一则报道,一个13岁的天才儿童,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可是他无法自己料理日常生活,无法与其它的同学相处。入学不久就被退学了。原来,他过去的日常生活都是妈妈打理,就连学习也是妈妈跟着一起学,学

完后再教给他的。

初中孩子的特点: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

与父母沟通问题 篇2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 尤其是以QQ、微信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产生、发展, 越来越多的沟通互动从原先的线下转为线上。价格相对低廉、接入方式更为多元, 以及移动互联网络的完善, 使得人们选择利用这类媒介工具进行互动, 其中也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父母进入到带有社交性质的媒介沟通平台, 一方面促进了与子女间的相互沟通, 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子女开始抱怨一个“被监控”的时代来临。

出生于1990年及之后的人被称为“90后”, 从小伴随着网络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人, 而他们的父母, 大多为60后、70后, 是网络使用的后来者, 也就是说, 他们往往是在网络普及开来后, 人过而立之后, 慢慢接触和学习网络的一代人。这两代人之间往往由于认知的不同, 基于媒介进行的互动沟通也有相当程度的差异。那么, 父母在进行与子女基于媒介的互动中对其原有的亲子沟通、亲子关系是否有影响呢?这是本文最大的研究关注点。

2 网络人际传播与亲子互动的文献综述

2.1 网络人际传播

2.1.1 网络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是传播的一种类型。若按所使用的媒介分类, 除了人际传播外, 另有大众传播和内传播两种类型;若按传播主体的不同, 也可以将传播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国家传播, 其中个人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类似。

网络人际传播是人际传播依托于互联网络进行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本研究中, 引用人际传播研究学者薛可和余明阳对“网络人际传播”所作的定义, 即, 网络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它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具体可以按接收工具形态的不同, 分为狭义网络人际传播和移动互联网络人际传播。

2.1.2 网络与人际传播关系研究

在网络与人际传播关系研究中, 以现有文献资料来看, 以研究“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的文献资料较多, 其按影响的性质, 大体可以分为正面积极影响主张和负面消极影响主张两种研究倾向。

1) 正面积极影响主张

这一主张互联网使用对人际交往与传播产生正面影响, 认为互联网在更大的层面上将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全新、真实的人际关系与人际社区, 并且为人际传播克服了时空及生理方面的诸多限制, 从而解放了人际间的互动, 互联网的人际传播是具有“人际性”的, 并且, 互联网的人际交往还会延伸到网下, 促进网下的人际传播。

学者研究发现, 互联网不仅在“面”上打破人际交往的地域限制, 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 还在“点”上促进人际交往的深入。因此学者麦奎因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 网络传播与面对面交流并不区别。

2) 负面消极影响主张

这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 现实人际交流中除了语言外, 还会用到如手势、动作、神情等, 而在网络环境内这一层意义被消除, 使得网络人际传播中意义更易被曲解, 因此有的学者称网络人际传播的这种不良影响为“非人际性”的。

Nie与Erbring (2000) 等众多传播学者指出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出了“孤独的人群” (Lonely Crowd) , 因为互联网占用了大量个体本应用来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

2.2 亲子互动

2.2.1 亲子互动概念

“亲子沟通”或称“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包括了两个方面, 既有心理交互作用也有行为的相互影响, 同时, 亲子互动与其他互动不同的是, 它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等特点。

2.2.2 亲子互动相关研究

亲子互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现有的研究往往从亲子教育角度出发, 以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等对子女, 尤其是婴幼儿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 或者是通过父母的某些行为干预对缺陷儿童的发展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1) 亲子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影响因素包括父母特征, 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儿童的特征主要包括儿童的气质、性别等;父母的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系统;

2) 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系, 其中主要介绍了亲子互动与儿童同伴关系、与儿童认知发展、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而与本研究更为相关的, 媒介使用对于亲子沟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 其中有些研究显示:通过共同玩游戏和相互交流, 玩电脑使得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对于很少使用互联网的人, 大量使用互联网的人得到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和与家人朋友更多的会面;就青少年而言, 互联网使用带来的是社会支持和家庭交流的增加。

相反, 1998年Kraut等人发现互联网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

3 父母类社交媒介使用与亲子互动研究

3.1 父母上网比重提升, 上网人数逐年增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报告 (2014.1) 中指出:中年人上网比重有所增加, 高龄网民比重略有上升, 40岁~49岁占比12.1%, 下降3个百分点, 50岁~59岁的上网比例由原先的4.4%上升至5.1%, 总体来看, 中年人上网比例上升0.4%, 总计达17.2%。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可以看到, 40周岁~59周岁人口数达2.78亿, 占全国13.328亿人口总数的20.86%。将其与CNNIC的数据进行合并计算, 得到我国中年人中上网比例达38.24%。由此可见, 父母这一代上网的人数还是较为庞大的, 且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即时通讯类工具, 尤其是以腾讯公司出品的QQ和微信为代表, 成为父母与子女进行网络亲子互动的首选。

3.2 亲子互动层面的“知沟理论”新应用

“知沟理论”于1970年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经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提出, 他们认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发展至信息时代, 知沟演化为“数字鸿沟”, 更强调数字、更强调信息。祝建华在其《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指出“数字鸿沟”指“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也就是说,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这与今天说的“网络原住民”和“网络移民”概念能够联系起来。“90后”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 网络犹如生命中的空气, 自然而不可或缺, 数字化生存是这一代从小开始的生活方式。而“90后”们的父母, 多是60后、70后, 他们是移民一代, 接触网络、接触新媒介、接触网络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互动并非自然之物, 而是后天习得结果。

因此, 衍生来看, 作为接触网络、接触新媒介早晚、先后不同的两代人来说, 我们和父母, 由于其所掌握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和资源的多寡, 会导致我们在媒介利用上, 存在某些不平等境遇, 致使我们在使用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 这种“沟”是否会影响原有亲子沟通方式呢?又会产生何种影响呢?这是本研究最为关注的重点。

4 研究问题与方法设计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问题:1) 父母媒介使用的动机有哪些

2) 父母媒介使用现状

3) 父母媒介的使用对亲子沟通有何影响

假设:父母媒介使用对亲子沟通有正向促进作用

1) 增加互动沟通频次;

2) 加深互动沟通程度;

3) 丰富互动沟通内容与表达方式;

促进亲子情感增进

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在这一研究中, 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来开展实施研究, 搜集数据, 分析得到结论。

5 分析与结论

5.1 父母使用类即时通讯类媒介与子女推荐有关联, “心灵鸡汤”成主流

多数父母晚于子女之后使用相关媒介产品, 超过一半是在子女推荐或指导下使用这类媒介产品。

父母微信朋友圈以分享信息、转发链接为主, 内容以励志、养生、做人等“心灵鸡汤”为主, 对于子女状态多浏览不发言或点赞, 评论较少。不少父母会将自己认为有用的做人道理直接发给子女, 但多数仅能得到“有时间看”这样的回复, 甚至无回音。

5.2 多数父母使用类即时通讯工具与子女进行互动, 视频通话功能受青睐

多数父母使用部分或全部时下流行的类即时通讯工具, 如QQ、微信、Skype等, 主要目的在于人际沟通 (其中以亲子沟通和工作联络为主) 和信息获取。对于媒介功能探索来讲, 父母对于视频聊天较为青睐, 也与被调查对象的子女多数在外地求学有关。

作为家庭主妇的杨阿姨说, 自己每天都要与在外上大学的儿子通过QQ聊天, 或者直接视频, 虽然她儿子学校所在城市离杨阿姨家仅一小时车程且儿子每周末回家, 但她还是喜欢通过QQ了解儿子生活。

同时, 在访谈中, 可以发现, 父母的媒介使用与否、媒介使用频率与其性别, 以及子女性别存在较大关联, 一般而言, 母亲更愿意通过视频直接与子女交流互动, 而父亲打电话或是短信文字类沟通较多。在调查中也可以看到, 愿意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亲子互动的家长中, 以女性家长比例为多, 不少父亲不常上网, 也不使用这类借助网络的通讯工具。

5.3 对于亲子沟通内容, 在媒介介入前后无明显变化, 但效果有所提升

父母子女在使用媒介进行亲子沟通时, 较传统方式, 如电话、短信等, 更为频繁, 但遇到重要紧急事件仍选择电话沟通, 类即时通讯类工具仅作为补充使用, 且晚间时段使用较多, 这可能也与类即时通讯工具使用时须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以及网络这一载体等限制条件有关, 并没有打电话来得方便、有效。

父母在使用媒介后, 与子女间的沟通内容无明显变化, 但彼此间直接情感表达更频繁更深入。54岁的沈阿姨表示, “以前从来不说爱不爱的, 现在会发爱心啊拥抱啊表情”, 也阿姨表示在使用微信后, 自己更习惯使用“么么哒”等网络用语表达对女儿的爱意。

同时, 调查发现, 使用沟通媒介之后, 亲子互动的效果有所提升, 从以往的单一语言转化为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并用, 亲子互动更加直接和鲜活。

6 建议与希冀

基于访谈发现, 在未来的父母媒介亲子互动沟通中, 可以从父母和子女两个方面对沟通效果进行提升:

首先, 作为父母, 一方面应当积极学习和适应这个媒介化生存的社会, 主动认识媒介、学会更好地使用媒介;另一方面, 应适当适度关爱子女, 谨慎处理彼此间的距离, 调整互动内容的表述方式。

其次, 作为子女一方, 首先应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认识到父母这一年龄阶段的特殊性, 主动与其沟通交流, 优化亲子关系;其次, 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 要有耐心, 帮助父母学习辨析媒介现象, 学会识别网络谣言和误区, 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生活。

参考文献

[1]薛可, 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12.

[2]詹恂, 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 2013, 12.

[3]胡春阳.手机传播与人际亲密关系的变革[J].新闻大学, 2012, 5.

[4]李敏.亲子互动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5.

[5]侯静, 陈会昌, 王争艳, 李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学进展, 2002.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3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1.

[7]段京肃, 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

[8]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学教程 (第十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1.

[9]胡雨濛.基于亲自网络的创新扩散:大学生与父母微博的认知采纳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5.

[10]张卓, 吴占勇.中年人QQ使用情况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3, 12.

学会与父母沟通 篇3

一、说服父母的方法

我们要说服父母,过于生硬直接不好,要适当运用一些技巧,比如类比法。将“类比”用在说服上,将较为简单的事理与复杂的事理作比较,从较为简单的事理证明或推论出与之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复杂事理。这种方法,因其简明直观,往往一下子就能打动人心,使其信服。

假如你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现在要说服父母让你去学跆拳道,经分析知道你的父母因为担心影响你的学习而不准备让你去参加这类课外活动。这时你可以这样举例来说服他们:“我的同班同学张明最近因为学了跆拳道,成绩反而上升了,其原因是现在的学习压力很大,学习跆拳道可以让心情放松,缓解压力。另外,六年级备考既费脑力又费体力,我也需要锻炼身体,给自己增加体能。如果您让我去学,我保证不会影响学习,并且争取提高模拟考试成绩。”

在这个谈话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你的父母感受到你对跆拳道的热爱之情,让他们为你的执着和热爱而感动。另外也要从父母的角度考虑一下,减少他们的担忧,尽量做到不影响学习,甚至要更加勤奋地学习。

二、与父母日常交流的方法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多向父母“献殷勤”。献殷勤不仅仅是讨父母欢心的手段,也是维系家庭亲情的有效方法。它不是虚情假意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孝顺和敬重。

首先,我们要经常关心父母,真心地对他们嘘寒问暖。例如,每天早上出门,你可以跟他们说:“爸爸妈妈,我去上学了,我会照顾好自己,认真学习的,拜拜!”这表面说的是自己,事实上却是为时刻操心自己的父母分忧。当天气转凉的时候,记得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工作那么累,一定要注意身体哦,天气转凉了,记得添衣服!”这样的话会很贴心,很温暖。当父母生日或父亲节、母亲节时,一定要记得送上小礼物,并且真诚地送上节日问候:“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养育之恩,让我可以每天都快快乐乐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日子里,我祝你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这样的话虽然一年才说几次,却非常有感染力,而且是借着节日说出来的,不会让人感到很突兀。

三、 在父母间劝架的艺术

父母发生摩擦闹矛盾,甚至公开吵架时,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当然不可做旁观者,这时候,我们是充当中间人进行劝架的最合适人选。因为子女是父母感情的纽带,你说的话在他们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

学会与父母沟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的“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中第一课第二给项目的内容,是在上一课让学生体会家庭温馨之后,进一步引发学生掌握与父母沟通交流技巧的问题。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影响以父母沟通的原因”,二是“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前一个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后一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第一个层次“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以访谈对话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认清导致与父母沟通障碍的原因,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提供认知基础,第二个层次“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中,集中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学会与父母主动、积极的沟通。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学会以父母沟通,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教学主要主要围绕“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如何与父母沟通”两个方面展开。具体通过“学生预习展示----自主感悟----师生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收获平台”五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1、关于“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的教学,通过父母与女儿的两封信的展示,给学生创设情境,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

2、关于“如何与父母沟通”,通过欣赏配乐散文,让学生思考与父母的沟通的必要性,再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总结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与策略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合作探究法为主、以活动参与教学法为辅,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师精读教材,提炼教学的主要问题。

(2)教师搜集、整理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案例。

(3)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总结自己与父母沟通交流的积极经验,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组内合作检查预习结果。

2、组长汇集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全班征求解决方案。

(二)感悟导入

欣赏歌曲《天亮了》,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感受?(指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

歌曲创作背景十分凄凉,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自己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艰辛,甚至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还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要解决与父母沟通的问题,就要求我们了解、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与父母沟通。

板书标题: 学会与父母沟通

(三)合作探究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要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了解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克服这些影响沟通的障碍,学会与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中学生与父母沟通不良呢?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板书)

活动一:观看图片和来自父母和子女的信,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讲述:(按教材P9——10页讲述。)

(1)青春期心理特点:“逆反心理”

相关链接——逆反心理(见教材P10页链接材料)

造成我们与父母难以沟通除了自身的心理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由于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距。

(2)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

(3)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就能够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2、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板书)

活动二:听一听:散文:《父亲的爱》

想一想:自己了解自己的父母吗?

教师讲述:

通过思考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要与父母之间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活动三:案例情境分析

通过分析小明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巩固第一个知识点。然后讨论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可结合教材的阅读来得出结论。学生讨论并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想一想:教材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与父母沟通时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讲述:

学会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求:

(1)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理解自己的父母

理解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谅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才能消除抵触情绪,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

怎样理解父母呢?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唠叨”,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多余的“唠叨”,其实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其次,要理解父母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体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要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父母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切之情;最后,要理解父母也有烦恼,知道他们也需要向子女倾诉,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切,我们还有什么话不能像父母说呢?又有什么想法不能和父母谈呢?

(2)学会与父母沟通就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尊重父母是与父母沟通的前提,也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到尊重父母呢?(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找出答案)

尊重父母,就要尊重父母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与父母交谈时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分寸;在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要做出必要的让步和道歉;要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作为子女的我们,在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能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的态度。

(3)学会与父母沟通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与父母沟通仅有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阅读教材P11——12页正文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与父母沟通都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

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①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等情况 ②虚心听取父母的批评建议

③主动和父母聊聊天 ④创造机会和父母开展一些活动

活动四:说一说: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大家在平常与父母沟通上一定有很多办法,不妨与大家交流一下。说说我的高招:

活动五:拓展阅读《成长不烦恼-专家支招》

(四)走进生活

当你处于下列情景中时,你会怎样做?

情景一:上学前,父母又不厌其烦的交代:路上注意安全,上课一定好好听讲

情景二:星期天自己想出去找同学玩,但父母却要求自己在家学习

情景三:放学回家见到父母心烦意乱情绪不佳

学生自由谈论一下自己的做法,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收获平台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课的学习,自己都有哪些收获,自己今后有何打算。

附: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让爱驻我家

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2、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课堂检测

1、选选看:

(1)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是()

①正常的、自然的、但可以避免②父母对我们管教严格的结果

③不正常的、也可以避免④父母的关爱与子女渴望独立之间的误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④

(2)理解的途径是相互沟通,我们可以()

①经常与父母谈心,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②有事多与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③做错了事主动检讨,向父母道歉④时时记住父母的良苦用心。发生矛盾时不闹独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D2、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央一台播放的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幕:一个小孩看到了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后,还给奶奶洗脚,说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于是,他也偷偷打了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

材料二:学琴五年了,小芳恨透了钢琴和小提琴。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其反感,甚至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快练琴”的话都心生厌倦,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她从心里讨厌她的父母。总之,小芳反感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你是怎样认识孝敬父母这一问题的?

参考答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子女应尽的;孝敬父母,就是要

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从小做起;孝敬父母,不是对父母的盲目顺从,与父母的错误要帮助他们改正。

(2)作为子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我们可以陪父母聊聊天,替父母做饭、洗衣服等

(3)你认为材料二中小芳的表现属于什么心理现象?其具体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小芳的表现属于逆反心理现象。具体表现在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

(4)你认为小芳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

参考答案:小方应该心平气和地与父母商量和沟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告

负,争取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拓展材料

与父母相处的十条建议

1、自己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2、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

3、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4、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5、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挂牵

6、学会道歉学会笑,不去顶牛和撒欢

7、递杯茶水问声安,爸妈辛苦挂嘴边

8、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记心间

9、衣食住行讲礼貌,尊老敬长想在先

10、大事小事不计较,学会宽容无事烦

课外作业

1、知识梳理比比看

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总结归纳重点知识并形成知识体系。

2、主动沟通我先行

回首自己十四、五年的成长历程,仔细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然后满怀感恩之心,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悄悄放在父母床头,表达自己内心最诚挚的感受。

教后反思

写与父母沟通作文 篇5

一天,我拥有一个单独和父亲吃饭的机会。饭桌前的父亲,被昏暗的灯光映照的格外苍老:深深下垂的脑袋,两鬓显眼的花白头发和微驼的背。我不得不承认父亲老了,那个曾经潇洒和高大的父亲已一去不回了。

父亲显得兴奋,又向我娓娓讲述他在饭桌上永远的话题“酱油妙用”:你们现在真是幸福啊!我们小时候才叫苦了。我上学时,饭很便宜,但都是计划供应。为了省钱买书,常常不买菜,学校的酱油是免费的,于是就用酱油和饭吃……

这个故事我听了不下十遍。以前听过,总是不耐烦,毕竟那个“苦”时代离我实在太遥远了。自然地,便无法接受甚至排斥那个故事听起来的真实性,认为那不过是父亲变相的向我灌输他的思想而已。并且,我认为活在记忆中的人是最没出息的。因为如果人老是回头看,那么他向前的步伐自然会放慢,直到最后驻足停留在“从前”。所以以前每听到这些老掉牙的话,心里总不禁嘲讽一番。尽管嘴上不说,但那副怪异的表情加上不屑的眼神,却早已出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可那天我的脑海里满是那个步履稳健、意气风发的父亲;那个拿着糖果逗孩子的父亲;那个背着玩累了的女儿满村走的父亲;那个为他所爱的人撑起一片天的父亲。再想想如今眼前这位苍老的父亲,这位被岁月遗弃了的父亲,突然心里就很难受。似乎是我拿着刀子,在他脸上刻下了怎么也无法抹平的皱纹。

是啊,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和鄙视呢?我的一切都是父亲给的——自由、思想、生命,无一例外!

于是,那天接下来的时间,就很耐心的听父亲又讲了我的童年糗事和成长记忆。渐渐成熟的我明白了父亲的无奈和孤立。“明智”了的父亲懂得了我的骄傲和立场。

看着父亲沉醉的模样,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表情,安静地听,跟着父亲的脚步一起走过那条用记忆铺成的鹅卵石小路。回到那个曾经紧拥在一起享受快乐的年代,一起感受那个把父亲奉为偶像的往事,感受那没有矛盾和争吵的岁月。是回忆,就这样拉近了父女俩日渐遥远的心。

于是我们选择了包容——一种最真诚的包容,用我们共同的回忆,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沟通。其实,沟通很简单:不一定要言语,但一定要真心;不一定要说得有力,但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理解了,所以才包容。

包容了,所以才沟通。

《学会与父母沟通》说课稿 篇6

1、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2、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

3、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二、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1、理解自己的父母。

2、尊重自己的父母。

3、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

★ 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案)

★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

★ 我和孩子的沟通心得

★ 教育孩子是门艺术父母要先会说话

★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后感

★ 孩子婚礼父母答谢词

★ 父母课堂孩子读后感

★ 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 孩子生日父母演讲稿

与问题学生家长沟通之我见 篇7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长,沟通

问题学生, 顾名思义, 他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或打架斗殴, 或经常旷课、迟到, 或沉醉早恋, 或沉溺网络, 甚至无故出走。与这些问题相伴而生的就是学习成绩下降以及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面对这些学生, 如果放任自流, 不但其自毁前途, 而且还给班级其他学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对这类学生实施教育, 仅靠教师说教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家长的配合, 而且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因此, 与家长沟通至关重要, 沟通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将会引发教师与家长的矛盾和相互埋怨, 从而影响学生的培养。笔者从教二十多年,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家长, 有欣慰与喜悦, 也有心酸和无奈, 感触很深, 以此总结出同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方法。

1 对理智型家长

理智型家长一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理论水平, 生活阅历较丰富, 善于理解、宽容他人。也有部分家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 甚至没文化, 但他们朴实真诚, 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值得教师认真学习。面对这种类型的家长, 教师应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 虚心征求他们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的意见, 尊重他们对孩子教养上的成就, 肯定和采纳他们合理化的建议及教育措施。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 更要以礼相待, 不能摆出教训人的架势, 以免伤害家长的自尊心, 应实事求是地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表现、所犯错误, 与家长共同分析、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其具体指导。总之, 教师要有耐心与信心, 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与家长达成共识, 形成合力。

2 对蛮横型家长

蛮横型家长一般认为自己的孩子到学校后一切都要由学校负责, 孩子出走、打架闹事、学习成绩下降、早恋等, 都是学校管理不善导致的, 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一旦教师请家长来学校, 家长或是不来, 或是来了态度强硬, 甚至辱骂学校和教师。遇到这样的家长, 教师一定要沉住气, 理性对待, 克制自己的怒气, 不与家长争执, 也不能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 更不能讽刺挖苦家长和学生, 应耐心倾听家长是怎样看待自己孩子的, 对学校教育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待家长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沟通。当然, 教师也不能惧怕无理取闹的家长, 要不卑不亢, 有礼有节, 充分体现教师的宽容和大度。

3 对溺爱型家长

溺爱型家长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比较放任, 听之任之, 怕孩子受苦、受委屈, 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较自私。面对这样的家长, 教师首先要针对家长关爱孩子的特点, 肯定学生的长处并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表扬, 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摆问题时态度要真诚、实事求是, 不可夸大其词或言语尖刻, 让家长听着心里不舒服, 心理上不能接纳。同时, 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耐心说服家长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 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 不因溺爱而袒护学生的过失, 配合教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4 对后进生家长

后进生家长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 不抱任何希望。当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 教师请家长来学校时, 他们往往寻找种种借口不愿来, 即使来了也是叹息和无言以对……如果这时教师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势必影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达不到让家长配合教育的目的。因此, 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以诚待之、平等待之、礼貌待之, 使家长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了重视。与家长交谈时注意说话的技巧, 要委婉一些、含蓄一点, 说得太直接会使家长不高兴, 因为再差的学生对其父母来说也是心中的宝贝。因此, 要先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 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 看到孩子的进步, 看到希望。对孩子存在的问题, 劝告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 帮助家长弄清孩子现状, 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家长就会心情放松, 配合教师工作, 教育学生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父母沟通问题 篇8

一、开通手机绿色通道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它使人们能够快捷地进行交流。但是,很多学校明文规定,严禁学生携带手机。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有不少学生缺乏监管、自制力差,玩手机上瘾,导致厌学、成绩滑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班规,将所有的手机收集起来,集中保管,存放在班级的图书柜中。为使手机这一通信工具很好地发挥与父母联系的作用,我们设立了“爱心家园专线”电话,建立了“热线电话卡”,将学生与父母定时电话联系的时间、内容、地点和联系后的感想记录在卡片上,装入“爱心家园档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手机号码,及时对家长进行“电话家访”。

二、建立QQ亲情交流群

QQ是大家熟悉的聊天平台,早已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创建了QQ亲情群,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心理辅导活动时间与家长在QQ上交流,增进亲情。家长还可以通过亲情群同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配合教育措施的实施。另外,还可以开设QQ亲情聊天室,让留守孩子有机会与家长进行远程视频对话,使家长能看见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实现零距离接触,缩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三、打造“校讯通”互动平台

“校讯通”是一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全新互动教育平台,是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沟通的有效工具,它可以为留守儿童架起一座爱的彩桥。互动短信方便学校、家长、临时监护人之间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状况,并及时沟通。一方面,教师可以免费对家长进行网上家访,还可以将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学校活动信息、教育资讯以及教育经验等发送到家长手机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与孩子交流,抚慰留守儿童的心灵。

四、开设网络心理课堂

网络心理课堂是一种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网络心理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它的优势在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参与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如针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设计一个“亲子关系课堂”,然后就这一主题设计多个板块:“亲子关系测定”等心理测量表供留守儿童进行自测,“亲情演绎”等心理故事供留守儿童阅读,“家庭写真”等心理问答让留守儿童自省,“心理加油站”可以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心理聊天室”可以与所有参与这一课堂的孩子进行心理交流等。

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起爱的家园,让他们不再孤独无助,在父母的远距离呵护下健康成长。

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设1 篇9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影响沟通的原因,学会正确的沟通方法

2、情感目标: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与学会适当地表达

3、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会理解、感激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主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影响自己与父母沟通的原因的基础上,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学生与父母平等沟通。教学形式及手段

谈话、交流、师生、生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情感渲染

多媒体播放歌曲《天亮了》并作背景介绍,让学生要歌声中感受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故事背景:

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缆车载着游人们滑入了生命的深渊.缆车上遇难的人中有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只有几周岁的小男孩,就在缆车落地的瞬间,小男孩的爸爸用双手竭力托起了他,小男孩只受了轻微的伤,而他的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

韩红正是以此事件为背景创作了“天亮了”。

师:听了这首歌,了解了这首歌曲的背景,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谈体会)

师:这首歌曲让我们体会到了父爱与母爱的伟大,深深了解到父母为儿女献出的那份爱。但是,我们也知道,爱是双方的,一个温馨、和睦的家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讨一下:“学会与父母沟通”(点出本课课题)

二、层层递进:交流与分享

1、我们曾经如此的相爱„„

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父母关心你的一个具体事例

2、可现在怎么了?

共同探讨: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讨论来自女儿和父母的来信)

“苦恼的女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自己家庭的空间变小了,难道是我的个子长高了,才感觉家里的天花板给了我一种压抑感?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毫无自由。父母与我朝夕相处,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他们对我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现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和他们之间的隔阂了。我和父母要么是不搭理,要么就是激烈的争吵。我该怎么办?

------苦恼的女儿 师:女儿为什么苦恼?

(学生自由发言)

“伤心的父母” 女儿是在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可她上了初中以后,与我们的交谈明显减少了,问她学校里的事,总是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我们,平日里我们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们认为美的,她却不屑一顾,我们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原来那个依偎在我们身边的女儿到哪里去了?难道这就是我们付出无数心血换来的结果吗?

------伤心的父母

师:他们伤心的原因,你从信中找到了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在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实话实说:

说一说:我与父母的沟通有没有出现问题?怎样的情形?(学生交流)

3、是什么使我们疏远?

分组讨论:是什么使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可以从自己家庭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出原因)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心理特点

2、逆反心理

3、与父母的差异-代沟

师:了解了影响与父母之间沟通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要搭建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集思广益: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4、我们还能亲密如初吗? 听一听:散文:《父亲的爱》谈谈你的感想?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们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为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的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摘自《读者文摘》1987年12期)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目的在于通过交流让学生从内心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并学会换位思考。)师:也许等你们长大后会对父母有更深的理解,要理解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父母。想一想:你是否了解你父母? 自我测评:

1、你父母的生日是_________。

2、你父母的体重是_________。

3、你父母的身高是________。

4、你父母穿_______码鞋。

5、你父母喜欢颜色是________。

6、你父母喜欢水果是________。

7、你父母喜欢的花是________。

8、你父母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是_____________。答对6题以下的请你以后多与父母沟通。(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自我反思)

师:那么子女与父母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呢?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想想母亲和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确呢?

小明(化名)课余对电脑的兴趣可浓了,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电脑小报,样样在行。可妈妈一直不同意他的爱好。这天,小明拿着一张单元测验卷回家。妈妈一看成绩,火了:“叫你别去参加什么电脑班,现在好了,“良”都考出来了。”小明一脸委屈,大声辩解道:“这次考卷有点难;再说,你怎么知道是打电脑影响的呢?”“如果你用打电脑的时间多看看书,难道会考这么差?电脑班别去上了!”小明急了,嚷道:“你就知道让我看书,打电脑也可以增加知识,我就去!”“你还敢顶嘴?”„„母子俩整整三天不说话,后来还是在爸爸的调解下才勉强和好。

(1)问题1:为什么小小一张考卷会引发母子俩那么大的矛盾?

集体交流:妈妈的原因;小明的原因

(2)你们能不能帮小明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妈妈同意小明继续他的爱好而且双方又不伤感情?

(自由组合4—6人进行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友情提示: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换位思考,及时稳定情绪; 其次,自我反思,主动承认错误;

最后,说出感受,商量解决问题。师: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大家在平常与父母沟通上有哪些高招?有哪困惑呢?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吧!我的高招:

我的困惑:

给你支招:走近父母的方法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师:了解了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方法,那么让我们现场试一下:

模拟表演:小莉与家长商量的过程

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好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又忙。怎么办?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小莉出出主意。

活动要求:一部分同学当“家长”,一部分同学当 “小莉”。

三、我的行动:亲情计划

回音壁:趁一切还来得及,我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与父母沟通案例 篇10

昨天,女儿一反常态开始写日记,平时要求她写日记,她总说没什么可写的。我突然想起,曾在女儿的裤兜里发现女儿写给一个男孩的纸条,说她喜欢他。

于是,我不由自主地翻看了女儿的日记本,这一看让我大吃一惊。女儿在日记里说,她喜欢班里的一个男生,因为男孩长得很帅,而且班上选纪律小红旗时男孩选了我女儿。女儿给这个男孩写过好几封信,男孩好像没接受,说情书看的太多了。女儿还送男孩一本字帖,男孩收下了,但也没表态。那男孩坐在女儿后两排的位置,后面有同学回答问题时,女儿总会回头看那个男孩,两人的眼神总会相遇。女儿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女孩,又说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个女孩。

看完日记,我半天回不过神。女儿才9岁半啊!这么早熟,正常吗?我想等女儿考完试跟她谈谈,可我该怎么和她谈,又不伤害她?

高中生为什么和父母难以沟通 篇11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可听话了,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他就嫌烦。”这样的埋怨并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其实,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对孩子表现出的厌烦情绪,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结果治标不治本。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很多教育人士都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比上个世纪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他们动辄与家长、老师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实在令人头疼。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两代人的战争,要做到这些,良策只有一个: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隐痛:为什么我能把孩子养大,却无法跟他沟通?

日前,一项关于四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亲子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父母很少表扬孩子,和孩子沟通也最少,很少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因此,中国高中生和父母在一起感到快乐的比例最低,有了烦恼也不愿找父母倾诉。

这项调查引起了本刊的关注。我们立即着手对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展开调查。在走访和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和父母之间不常沟通,有的甚至从未沟通。有的高中生因此自我封闭,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而家长无可奈何,任其发展。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父母的沟通更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中生与父母沟通起来如此困难呢?

沟通难的原因所在

有二十年从教经验的教育专家沈梅女士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各说各话,无法激发交流的兴趣。

孩子问爸爸:您听说过《菊花台》吗?爸爸说:没喝过。爸爸以为《菊花台》和茅台一样都是酒呢!什么是代沟,这就是代沟。孩子喜欢李宇春、周杰伦、王力宏,穿着走哈韩、哈日路线,说话中英文混杂,思维跳跃;父母关注的是股票基金,听的是宋祖英、彭丽媛,穿的是西装,说话中规中矩,思维四平八稳。两代人喜欢的、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交流?

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想要找到话题还真难。所以,高中生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与父母说一句话。他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父母有时候会主动跟孩子说话,但无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么样,最近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跟上之类的。虽说这也是关心,但日复一日总是这一个话题,孩子听个开头就烦了。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问及孩子“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93%的受访者的答案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爱好”的比例最高,达到21%。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欢的体娱明星,或者历史奇闻、健康保健之类的知识。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在现实中,大部分高中生说父母跟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少部分父母会和孩子谈论“未来职业规划”,只有极少数父母会跟孩子谈论电影明星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从调查中得知,父母最爱谈学习,这让高中生最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不断询问孩子学习上的事情,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压力。而当孩子不想沟通时,大多数家长束手无策。其实,高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比小时候更加愿意与人交流。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会找信得过的人沟通,而不是非要求助于家长,这种长大的表现却不为家长所理解和接受。

二、家长的唠叨和拿孩子与他人相比较的做法,激发了高中生的逆反心理。

孩子上高中后,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境地:看着孩子的状态不好,不说吧,他不用心;说吧,他嫌你唠叨。家庭矛盾由此产生,甚至双方长期冷战。高中生烦的是家长唠叨,缺的是与家长的正常沟通。而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沟通就是督促他学习。有些父母很有本事,不管谈论什么,话题最后都会绕到学习上,无论干什么都能与学习联系上,好像不谈学习,孩子就会退步一样。这种交流无疑让孩子难以接受。

很多学生反映,其实不用爸妈说,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学习。进入高中了,谁都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怎么会不好好学习呢?但是家长不停地唠叨,反而把原本想好好学的心情给打乱了,反倒想造反发泄一下。

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喜欢攀比,比工作,比待遇,比容貌,还喜欢比孩子。比孩子时,他们又总是看到别家孩子的优点,自己孩子的缺点。如果让列举自己孩子的缺点,家长会一口气说出一大堆;如果要列举孩子的优点,家长就为难了。父母评价孩子的话,经常是“你很笨”或者“你不行”,言辞中透露出对孩子的深深失望。

家长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励孩子上进,但这样的比较往往适得其反,它给孩子的暗示是:你没希望了,连父母都不信任你。孩子得不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父母全方位的监控,迫使孩子远离父母。

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认为孩子小,自己有义务对孩子进行监护。当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充当“007”,翻查书包、偷看日记、追查电话、拆阅信件等,被孩子发现了,还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怕他一步走错,步步错。但让高中生最苦恼的,恰恰就是爸妈对他全方位的监控。一名高中生气愤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请,别人是无权进入的,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连这点都做不到。” 孩子反感父母的这些举动,当然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时间长了,彼此的隔阂会越来越深。

其实,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强烈感觉到自己的独立性,想保有自己的隐私。而家长由于平时与孩子沟通少,不了解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简单地考虑问题,探询孩子的隐私,而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四、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的孩子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可能仅仅是不合拍而已,而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交流,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交流的一群。

我们都知道,没有沟通,彼此不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有冲突和矛盾。而家长与孩子之间如果没有正常的沟通,肯定会损害教育的效果;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家长会完全丧失教育的权利。

家长做好了,沟通就不难

家长与孩子沟通难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教育学博士吴景胜教授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反省自身言行,做合格家长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你的进一步交流。这里可以参考家庭教育指导师顾晓鸣老师提出的“好家长十大好习惯”,作为学习的榜样。

终身学习,和孩子一道成长的习惯;

真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习惯;

言教、身教、心教相结合的习惯;

诚实守信的习惯;

乐观和快乐的习惯;

不代替孩子成长的习惯;

发现和赞扬孩子的习惯;

让孩子承担责任的习惯;

关心和引导孩子学习的习惯;

家校合作、沟通第一的习惯。

如果家长能够具有其中的多数习惯,我想您和孩子的沟通就没有大的问题了。

二、保障交流的时间,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

家长不能以忙为借口,忽略与孩子的交流。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步入了事业的发展期或顶峰期,是单位的骨干或领导。他们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应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尤其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在学业上辅导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孩子不会因为家长的忙碌而停止成长,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反而思想变化得比以前更快。这段时间,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很自然的。想要了解孩子想什么,必须要让他说出来,所以家长每天无论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听他讲话,使他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尊重和满足。

家长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高中生在学校学到的是课本知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大多来自父母,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能接受家长的一切想法。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也要发展和更新。家长千万不要以为你给了孩子生命就可以支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切,也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家长,就可以代替孩子成长,把你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交流都不是平等的,孩子必然会抵制;错误的交流方式,孩子必然会逆反;错误的做法,最终使家长与孩子形同陌路。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交流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三、掌握沟通的方法,拓宽沟通的话题

与孩子沟通是门学问,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

父母应细心观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发育特点,家庭教育就必须根据孩子的心身发育特点来进行。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对孩子讲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过语言、目光或体态表示肯定;对于孩子的错误观点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要理解孩子由于年龄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想法而可能产生的偏见或者误会。

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沟通。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谈谈学校、老师、同学,对某一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父母应予以赞扬;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父母也不要急于指正,要耐心地与孩子交换看法,统一认识,这样孩子就能逐渐地愿意与父母交谈。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交谈,父母就应多听孩子讲,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信任父母。

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既然已经是高中生了,就具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长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难处,产生为父母分忧的念头。当孩子能够理解父母,愿意为父母分忧时,家长要表示欣赏,并与孩子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采纳孩子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十分尊重自己,更感到自己长大了,同时又使孩子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沟通,不要局限于语言的沟通,还可以采用玩游戏、听音乐、做有益的事情等方式培养亲子关系,最主要的是在沟通中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话题不要仅限于学业,应该拓展话题。家长应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说什么,想听什么,感受如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沟通肯定会畅通,交流肯定会融洽。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多谈如何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话题。孩子愿意听,愿意聊,就表明他已经在心里接受了家长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样,就无须家长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大道理了。

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是门学问,值得家长们不断地深入探究并牢牢掌握。这门学问,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并给予孩子信任、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你当朋友,与你沟通无极限!

上一篇:学习双推部工作总结(周)09级下一篇:江西赣州修建厂房临时用电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