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共10篇)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篇1
逍遥游重点句子摘抄
1.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5.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7.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8.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9.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0.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高中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篇2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抢榆枋 一作:枪榆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水花,波及千里远,然后拍击大翼,凭借旋风直上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青,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像人抬头看天空一样罢了。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鹏鸟飞九万里,其下有巨风的承载,然后才乘风而飞,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想准备飞到南方去。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知道什么呢?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寿命长的。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答案-翻译重点句子 篇3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不在朝廷上做官),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这件事)。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醉翁亭记》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3.山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出师表》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皇宫中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
3.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征询他,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在乱世中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出名显贵(闻名显达)。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8.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之间受到委任,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唐雎不辱使命》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9.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的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害怕您;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人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篇4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或李牧接连使秦国的进攻败退)。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湖心亭看雪》重点句子翻译 篇5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重点句子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篇6
姓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翻译:
2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翻译:
4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深。”()()
5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6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7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翻译:
8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9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逍遥游》课件 练习 篇7
《逍遥游》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庄子其人及思想】
1.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
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思想: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动
乱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
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
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风格: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
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
横生的寓言。
【清学训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题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意境
3、逍遥的意思是:
二、翻译下列文句。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④ 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整洁度等级简要评语批改日期
《逍遥游》第二课时清学稿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庄子逍遥游教案 篇8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讲解: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庄子逍遥游(定稿) 篇9
摘要
庄子不愿在俗世中浑浑噩噩,而要“乘道德而浮游”,不受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和制约。现实世界如囚笼,只能实现部分的精神自由,可算作是有待之游,不是逍遥游,人生于世而不得逍遥,实乃憾事。《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内涵丰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哲学、美学思想。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 哲学 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生而曳尾涂中”,不愿“死而留骨为贵”。富贵不能使人全生,是人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一 “逍遥”与“游”释义
“逍遥”一次在庄子文本中多次出现,关于庄子逍遥论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
单纯一个“游”字,涵义丰富,使用也较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子与之游”,“吾王不游,吾和以休。”“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作劳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游”是无目的的,如:“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鸿蒙深刻道出了“游”是没有目的的,“游”的目的最多只能是“游”本
身。其次,“游”是没有约束的。”游”不受经验与范围的限制,超越时空。所谓”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是说明”游”没有时间局限。”出入六合,游乎九州”,”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就是形容”游”无空间限制。(《庄子·逍遥游》)“游”体现了庄子审美境界的自由性和无边际性,展示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只有在这个境界中,“人”才能从“物”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纵情翱翔于天地宇宙之间。庄子将“游”和“逍遥”结合起来,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越物我、心境闲适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基本特质的重要内容及体现。
在《庄子》一书中,“逍遥游”除了在开篇作为篇名出现外,在后文中“逍遥”和“游”都是分开出现。事实上,庄子是把“逍遥”与“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游是逍遥之游,逍遥是游之逍遥,游是逍遥之游。“逍遥游”突出表现为两种状态:“游乐”状态、“游戏”状态。“游乐”状态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之乐,而是有着深刻的意蕴,是一种精神进入自由解放的情景,这种自由的情景实质上就是“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在庄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人无法获得自由,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限制,根本无法达到至乐、至美的情景,为此,就必须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环境,在此环境中作逍遥之游,从自己的内心深处体验美的极致状态。庄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游乎雕陵之樊”(《山木》)就是有意摆脱现实生活的干扰,营造出纯自然的场景,以萌发出纯粹的自由感。如庄子能知鱼之乐,体验到”至乐”、”天乐”,就是因为精神达到乐最大程度的解放和自由,在这种游乐之中,人可以像鱼一样逍遥自在。“游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无目的性、自由性。游戏除了当下所得到的快感和满足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从而使游戏的过程摆脱了各种束缚,因而是自由自在的,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二、“逍遥游”的特征
“逍遥游”的过程就是”体道”、”闻道”、”与天为徒”的过程;”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具体说来,“逍遥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心灵之游就是心神贯注于某一境地。在《庄子》中,“游”与“心”经常连用,如“吾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骈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养中,至矣。”(《人间世》)“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心乎德之和。”(《德充符》)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庄子的“游”是心灵、精神的漫游,即庄子所谓的”游心”,不仅可以游于形骸之内,还可以游于形骸之外;既可以将外部物质世界内化到心灵深处,也能将内部心灵世界外化到社会之间,整个世界被化为任精神自由往来于其中的逍遥之境。”游”是“心”与“道”的契合,是主体与客体的交融,是人与天的相通。“游心”集中体现了人的生命律动中深层的心理和潜意识活动,是心灵自由的最高体现。
其次,“逍遥游”是虚无之游。由于”逍遥游”是心灵的漫游,是个体内在的精神运动,因而决定了“逍遥游”是虚无之游,而不是现实之游。从《庄子》书中,可以看到所游之处都是虚无飘渺的,带有虚幻、虚拟化的特征。如”以游逍遥之虚”(《天运》),“以游无极之野”(《在宥》),”游乎万物之所始终”(《达生》),”上于造物者游”(《天下》)等。在《山木》中提到的”建德之国”,《马蹄》中提到的”至德之世”,其实都是不存在的,现实社会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原始的状态,它们都是主观虚构的理想社会,只能通过想象或幻想,在心灵世界浮现出来。至于”至人”、”神人”、”真人”等,更是远离人间社会,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庄子反对主客二分,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此之为真人”。“逍遥游”是心灵之游,又是虚无化的过程,决定了”游”离不开想象。因此,以想象为特征的”逍遥游”,自然的通向了艺术和审美。
然后,”逍遥游”是自然之游。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由此决定了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须是自然之游。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讲”自由”一词,但是多次提到”自然”。他们的”自然”就包含着自由的涵义。如“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庄子使用”自然”也明显是与”人为”对举,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无为而才自然矣”(《田子方》)。自然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就是”顺物自然”,即是”逍遥游”的虚无境界。
三、“逍遥游”的审美意义
“逍遥游”的本意不在于谈论美学,其主旨是讲人生问题,即如何通过“体道”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但是处处通向了美学,具有人生和美学的双重意义。庄子的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贯穿始终的概念,“逍遥游”就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线。中国古典美学几乎所有的重要命题,都与”游”直接或间接相关;中国美学熏陶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到处都散发出”游”的浓厚气韵,感受到”游”的浪漫风采。首先,“逍遥游”建立了自然主义的审美观。庄子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审美哲学,认定山水之美,就在山水本身,给人心灵的享受,审美的愉悦。如”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天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是,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渔父》)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的秩序,违背了万物的本性,自然的状态就不能维持。如穿牛鼻、套马鞍、伐树木、射鸟兽、贵珠宝、尚财货,以致”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从而造成”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的反常现象。正其次,“虚静”的审美心态。”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也讲”虚静”,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虚静”思想。“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唯道集虚”(《人间世》)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道德的极致,因此人们必须用此心态去体道,排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以虚静之心去体验虚静之道,”汝斋戒,疏沦而心,藻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知北游》)庄子十分重视人的心理的清静,使精神达到”纯粹而不杂”,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天意》)”虚静”是实现”逍遥游”的心理前提,只有心灵虚静,才能无所羁绊的遨游于“无何有之乡”,进入”物之初”,即”道”的境界。“逍遥游”特别是其中的”游”对对文艺创作和人生观的影响。因为”逍遥游”中的”游”包含自由的义涵,在此继承上生发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后世的文学创作也重视作者的心灵空间及想象。任何过于注重形式的文学作品,或者因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的束缚,都不可能出现好的作品,正是因为没有了想象,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要真正理解作品,也需要读者的心灵自由和充分的想象。“游”对后世的人生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超越世俗、功利的想法就是美学创造的前提。如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隐士风气的蔚为大观等,就是“游”的最直接的产物。
四、先贤对“逍遥游”的解读
前人和今人对《逍遥游》的解释不胜枚举;这里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郭象的解释:“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
间哉!”浦江清的解释:“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此外,对《逍遥游》的题旨,还有人认为它是论证唯心主义的绝对自由。一段时期,此种看法曾经盛极一时。自汉至今,有很多《庄子》的注本。后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纷纭庞杂,约略归纳,可以分为三类,有一种观点以“适性”解释“逍遥”。晋人郭象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郭象所处的时代,玄风大畅,士人皆好《老》、《庄》,但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解释并不一致。郭象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他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庄子所述,这种人生境界与世人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郭象解释庄子“逍遥”,一方面指出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从“适性”角度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郭象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庄子的本意。
从庄子思想出发,如果达到“逍遥”的人生境界,必然具有去掉世俗杂念的过程。庄子的人生境界无物无我,达此境界需要通过“心斋”“坐忘”等层层内在的精神超越完成。这个境界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达此境界的至人、神人、圣人,是超越世俗的。郭象认为适性安命,骄矜不生于心,不以所遇挂累于怀,就能够“逍遥”。他说:“命非己制,故无所用其心也。夫安于命者,无往而非逍遥矣。”如此不仅“有待”,是各得其实,各适其性,都是“逍遥”的。即使“无待”,也非另外一个境界。它和“有待”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各适其性的人生境界。只不过达此境界的至德之人玄同彼我,无心应物。不仅使“有待”得其所待,而且能够使万物各适其性,顺其自然。这实际受到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与庄子描述的人生境界并不相符。
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觉得庄子在处世态度上表现出浓重的游戏意识。庄子否定了隐者传统回避现实的做法,也排除了乱世中寻求个人出路的各种可能性,以至于采取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游戏态度,以戏弄的姿态和嘲讽的主题,来与一个荒诞黑暗的世界对抗。他不仅游戏的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的对待人生、名利。总之,“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核心,亦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主线。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显示了庄子卓越的哲学和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超越价值。我们应当充分继承和借鉴这一笔宝贵的遗产。对《逍遥游》的复杂思想和历史上产生的复杂作用,不应给以笼统的、武断的肯定或否定。科学的态度应是具体的分析,应还原到其所处的历史长河中去品评。
逍遥游峨嵋 篇10
随着年龄的增长,走过的地方多了。至于峨眉山,我可以说自己是那儿的常客。小时候,在四川呆过一阵子,家就在峨眉山脚下的西南交大。常常就和朋友们在那里玩。不过说到登上金顶,倒是惭愧,这么大了,还从没上去过。
今冬天气不像往年那么寒,春节也是闲着过。名义上是回家,就约了几个朋友到峨眉走一遭。似乎没有特别的景致,随便走走看看。还有一大段路“偷懒”,乘车。
如果说到山水,天下山水本是大同小异,后又人为赋予其这样那样的传说或其他之后炒作一大番,自然“上当”之人不少。就峨眉而言,山水风景倒是很不错的,还多几分灵秀之气。“蜀国多仙山,峨眉貌匹敌。”这是诗仙李白对峨眉山的赞誉。古人说峨眉是“此山之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也有“高出五岳,秀甲九州”之谓。峨眉本佛教名山,而我对其文化了解更是寥寥,只知道唐宋朝时有许多文人墨客赋诗词于此。
风景看过了就看过了,陶醉也只是痴一时。至多是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话这样说,记忆并非空空荡荡,了无思绪。不过留下的不是危崖下飞瀑,空谷藏深泉,更不可能是那堪称峨眉四绝的云海佛光日出以及圣灯(见着的云海实在很一般),我哪有那样好的运气大饱眼福。
游山之日,天气晴朗,碧空无云,心情也格外惬意。现在高速路修通了,乘车前也只是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先带朋友参观了旧日老居,然后再去峨眉山景区。进山后有一大段平缓路,顺便参观了报国寺和伏虎寺。接近正午继续步行而上至清音阁。这里的风景非常好,清静幽闲,正好可以歇歇脚,喝碗茶。过一线天的栈道,有点艰苦。不过想着我11岁时独步剑门(好象武峡小说中的独行侠客,可惜不是。)也不算什么啦。
呵呵,看见了猴子。原来是到了洪椿坪。老猴子背着小猴子,跳跃于树梢间。待它们安分,小三想把它们照下来。这对“猴父子”(暂且这么叫着吧)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摆好POSE,小三和它们合作得十分顺利。然后过来了一群猴子,我感觉“来者不善”,留了些零食还闪人。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今年恰逢猴年,上山逗猴的人已远远多于游客。那些给猴儿喂食的,根本不管猴儿的“肚量”,一个劲地逗它们,图热闹,盼吉祥。小三说,这简直就是变向的耍猴,那些猴子和街边道旁玩杂耍的猴子们一样苦命。听老爸说,以前峨眉山上的猴子个子特别大,站着有半个人那么高,也很凶恶,游人们都躲着。我估计老爸是想说以前猴子才是山真正的“统治者”。现在它们被人“驯服”,失去“统治”地位,那些人反倒是得逞了,越发得寸进尺。唉,可怜啊。
一路上都有人在说上面山路难走,曲曲折折的九十九道拐。我们还要保存体力呢,算了,沿途返回清音阁。调了方向上到万年寺,在那里可以乘车直上接引殿,然后再乘索道上金顶。小三说太奢侈了。再说我们不是为了坐车而来的吧。于是我们放弃索道,乘车上去。下山时在细细浏览峨眉美景。
到了目的地,刚付了车钱,就有几个老外走了过来。记得当时小三是这么形容他们的“人高马大,膘悍有余。来着不善,准备逃跑。”她英语不大好,见了老外不仅说话声音小,还成了口吃,吐字不清。我也猜到了没什么好事,正想闪人之际,一老外彬彬有礼地说道“小朋友,你好。请问该怎么走?”原来他们会说中文啊。我告诉他直走因为我看了看他手的游览图。然后我们就成了同伴。
没走多远,又来了一堆人。戬之老大把他们打发走了,抬滑竿的。其中有个人不甘心,跑过来急切地说道:“上面的路不好走,才10块钱,坐着也好看风景啊。”口音很重,我大概打听懂了,那些老外肯定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然后就问我啦,“他们说什么呢?”。我告诉他之后,你猜他怎么说的,“不不不,运动有益健康。”逗得我们都乐了,笑笑笑,哈哈哈。
山路由石板铺成,不算平坦,但不陡峭只是有些泥泞。大概是前些天雨过时候造成的。我们的队伍步伐缓缓,不久就上到了梳妆台。
我们和老外讨论起了喂猴的问题。他们弄不明白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去逗猴。他们外国人尤其反对逗小动物,他们认为猴同人应该享受同等待遇。我们解释说是因为今年是猴年,所以这些人才有这样的“激情”。老外似乎搞明白了,其中一个老外还异想天开地说:“那为什么没有‘人’年?让猴子也把人逗一逗。”我们全部笑闪了腰,幸好不是再吃饭,否则喷到了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游览图上看着很好走的小路,实际上不比前面那段路难走。我们的脚步也放得更慢了。还忙着留影、随便写写。我们的老大戬之做了老外们的兼职翻译,由于他们是初学中文,有好多字不认识。每到一处景点,就要给他们念一念。其实他们的旅游态度比我们认真得多。好不容易携手上了金顶,此时天色已晚,肯定回不去了。或者在山中一处大寺院里住下。何必麻烦,走那么多的路。我累啊。这样我们就可以明日下山,等待天公作美让我们见识一下峨眉四绝的其一也好。
晚饭是老外请我们的,算是我们当翻译付的小费。饭后,闲庭信步于金顶上的华藏寺,和老外们聊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夜宿金顶。半夜失眠。可能对于日出的期待太过激动吧。
我不得不承认我倒霉透顶。第二天早晨居然没见着著名的峨眉日出。于是我一睡千年,接近中午才准备动身下山。(其实我还是在金顶上玩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啦。)老外们很闲心,决定继续向万佛顶进发。我们就在金顶SAYGOODBYE。小三还和他们交换了EMAIL。她还真想和他们成为好友哪。
我们的计划真是完美。现在体力充沛,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峨眉之趣,游乐之趣。乘索道下接引殿,顺着山势走到雷洞坪。这里可以滑雪,我们兴趣不在于此,便继续下山。从接引殿到洗象池,路程不算短,可看的却不那么多。终于慢步到了洗象池住下。感受峨眉山最最出名的“象池月夜”:夜间依稀可听见瀑布声、远处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吟诵李白在此所作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时间充足,明天再赶路。
一鼓作气返回到清音阁。一路上随便照几张相片,朋友几个聊聊聊聊。就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到已经到了低山景区。休息片刻,又继续忙着下山。不久后就舒服地坐上了回家的车。
出了山门,抬头仰望着这垂直近2500米的岩壁,也就是舍身崖。回忆斜阳晚照时云波慢涌的景致藏于这深壑,回想那上面铁栅栏上的标语:想不想,跳不得。我想,又会有谁真的从舍身崖纵身一跳,把来生的幸福全部寄托到普贤菩萨的接引成佛那儿呢?希望终究是美好的,美过山水之秀,好于劳力所得。
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生活的主题――享受。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推荐阅读:
逍遥游10-04
浅析《庄子·逍遥游》01-21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05-30
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启示09-19
《逍遥游》优秀教案设计05-28
逍遥游复习导学案06-16
必修五6逍遥游教案09-05
《逍遥游》阅读答案及译文12-16
第六课逍遥游教案01-10
7日逍遥游亲身体验峡谷的壮观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