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2024-10-04

逍遥游(精选8篇)

逍遥游 篇1

江苏省泗洪中学 周道宝

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有一篇《庄子》的《逍遥游》(节选),仅仅三个自然段,《教参》也好,其它分析文章也罢,说得云里雾里,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这三段,庄子到底想说什么?又是怎么说的呢?

要解读庄子的玄机,老夫认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

文章一、二自然段到底写什么?对,就是写了一个大鹏鸟!写了怎样一个大鹏鸟?写了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大鹏鸟,但是,很可惜,她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没有进入逍遥境界!

庄子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那么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怎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庄子又是怎样写大鹏鸟的呢?开篇便点出该“神鸟”是从何物点化而来的,极写其大;引《齐谐》,极写其迁徒的状观,其与天地的融为一体;类比水载舟,极写托举其大风,用“蜩”“学鸠”反衬其超凡脱俗,非一般小动物所能理解、感知!――“之二虫又何知!”

文章在第二自然用了正衬、反衬手法来写此“神鸟”。“朝菌”“蟪蛄”反衬“冥灵”“大椿”“彭祖”所达到的 “大知”“大年”境界;“朝菌”“蟪蛄”“斥鸟”也是用来反衬“大鹏鸟”,而“冥灵”“大椿”“彭祖”又用来正衬“大鹏”是达到“大知”“大年”境界的神鸟!

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动物是这样,人又有何不同!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作者邮箱: zdb6611@sina.com

逍遥游 篇2

开卷于斯篇, 精心玩味, 但觉满口芳泽, 满目锦绣。其超逸, 其浩荡, 其瑰丽, 无不使人回肠荡气。一时间, 红尘之追名逐利, “东西跳梁, 不辟高下”竟化作粉尘, 随风散去。那作《逍遥游》的逍遥之人, 大概是以包揽着天地万物的心怀, 站在天地之外的宇宙空间俯视一切, 方才为我辈铺展开这阔大无比、自由无边的神奇画卷的吧。

若言此文佳处, 我以为当首推作者那丰富神奇的想象了。刘风苞有言, 读《逍遥游》, “如游武夷九曲, 万壑千崖, 应接不暇”, 当是赞赏庄周给我们带来的绚烂夺目的想象世界。文章开篇便极写鲲化而为鹏, 怒而飞,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 以辽阔苍天为背衬, 以新培之风为所待, 览千沟万壑于无余, 往南冥而去。如此数回, 文字虽简, 意向却似峭拔之高峰冲天而起, 使突兀于山前的凡人你我, 唯有让自己的视线追随着那山峰攀升, 一直深入云霄去追寻那大鹏的雄姿仰视良久, 良久……而描绘出如此恢宏、如此壮阔的意向的文字, 在庄子那层出不穷的想象的操纵下, 又组成了藐姑射之山, 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形象, 而这不食五谷的仙子带给我们的又是一个多么恬静的意向, 再也不是那般奇伟瑰丽, 而是又一种情致的满是诗情与画意的境界了。

《逍遥游》的构思别开生面, 不落凡俗。庄周旨在说明何种境界方称得上逍遥, 却将观点引而不发, 置于文字中间部分才阐明, 于是整篇文章以中间段为核心, 发散开去而形成文章。开篇处, 庄子“吐峥嵘之高论, 开浩荡之奇言” (李白《大鹏赋》) , 极写大鹏怒而飞, 徙往南冥, 接着以蜩、学鸠之笑为反衬, 斥蜩与学鸠之浅薄无知, 以显“小大之辩”。然全篇主旨并不仅限于此, 庄周以欲擒故纵之手法, 先扬而后抑, 指出鹏之高飞, 乃是因为“风斯在下矣”, 终究是有所待而算不得逍遥之游。紧接着, 又以物到人, 将一个个有“待”的人“夸赞”一番, 又一个一个将这些人物推倒, 层层铺垫, 层层推进, 最后才拨开云雾以见真颜———“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此种巧妙构思, 使文章若断若续, 跌宕多姿, “笔势蜿蜒, 如神龙天矫空中, 灵气往来, 不可方物” (刘风苞《南华雪心编》) 。

《逍遥游》另一佳处, 当数通篇使用比喻的手法。比喻虽则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共同特征, 但是庄子运用的比喻不仅多, 而且手法高妙, 往往化虚为实, 借喻明理, 化腐朽为神奇。蜩、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意向虽都为说明大小之别, 但有的神奇, 有的浅易, 灵活万变, “且喻后出喻, 喻中设喻, 不啻峡云层起, 海市幻生” (宣颖《南华经解》) 。

最后, 此文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颇具特色, 炉火纯青。全篇仿佛一幅泼墨山水, 文字运用全然是大笔挥洒, 粗犷豪放, 逸气干云, 但于细节处又精细点染, 作工笔描绘以至纤毫毕现。如写学鸠之辈对大鹏的嘲笑。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 抢榆枋, 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此句中的遣词成句准确精当, 特别是“决起”、“抢”、“控”, 当属传神之笔。在句式上全文长短句错综配合, 散句中自然地夹杂些许排比句, 对偶句, 读来参差错落, 铿锵和悦, 极富音乐美。

庄周之消极避世思想在历代皆不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然他的散文艺术成就, 特别是《逍遥游》一篇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庄子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而谪仙李白也从《逍遥游》中得到启发, 作《大鹏赋》一篇, 深赞其“吐峥嵘之高论, 开浩荡之奇言”, 足见庄周文章对后世之影响, 足见《逍遥游》之芳泽绵延不绝!

绝对逍遥游与相对逍遥游 篇3

关键词:浮与游;有己与真己;大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59-02

庄子一书何其广博,要想仔细地研究庄子及其思想,非一时之功,非一人之力,故从西晋至今,无数的先人前辈为此书穷其一生,终有成果以供后人观。笔者方始研究庄子,先读原文,而后是各种译本,再是五花八门的专著,内容之巨大,内涵之磅礴实非笔者初时料想那般容易,而今细读,以庄子之大我见自身之小我,先人前辈论述之精深更是令笔者惭愧不已。此篇只释《庄子·逍遥游》中只言片语,虫语蛙鸣,不足一哂。

一、钟泰之“浮”与“游”

钟泰先生于《庄子发微》中有提到,“『消摇』,叠韵连语也……此谓无为则得消摇,非以消摇即是无为也……『消』者,消释义……『摇』者,动荡义……盖消者,消其习心,摇者,动其真机,习心消而真机动,是之谓消摇。惟消摇而后能游……『游』者,出入自在而无所沾滞义。一字曰游,双言之则曰浮游……浮者,不沉溺也。惟能浮而后能游……『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游之义盖取于此……『嚣嚣,自得无欲之貌。』就己言则曰『自得无欲』,对物言则曰『不为私』……穷谓《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盖之。”[1](游可通“嚣嚣”之状。)钟泰先生先把无为与消摇的关系加以解释,二者并非对等关系,指明了庄子哲学中所求消摇之境不是消极的无为之术,认为无为只是消摇的一种表现形式,看似无为却“习心消而真机动”,“真机动”就是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用庄学理念来讲便是触及到了“道”的层面,此种无为与消摇不能等同的观念在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也有提及,不再多述。而我认为钟泰先生所提出的“浮”的观念甚为精妙,“浮者,不沉溺也。”沉溺作两重义,第一层,见于沉溺于水,取本意,钟泰先生所取便为本意,笔者认为将沉溺作“沉迷于某物”也可通,不沉迷或不沉溺于某物,故而能游。比如我们不沉迷于电脑游戏,就能发现游戏的本质,收放自如而游戏为我所用,可以解乏放松,往大了讲,我们不沉溺于世,便能脱世,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也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不是游,也可以称作浮了。毕来德在《庄子四讲》中提到,“一方面,高一层次的活动形式确实不能通过语言来解释或是传述”[2],这就如“浮”的境界,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说“另一方面,这一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又是可以认识的,因为把技艺推到一个极致,可以让意识随意地成为活动的观察者,变成一个静对的意识。”[2]也就是主体脱离了束缚,达到在这一事件上“游”的境界。回到《庄子发微》,钟泰先生也对浮与游做了区别和解释,“『与齐俱入』者,游也。『与汩偕出』者,浮也。”入为游,出为浮,“入”何义,“出”又何义?笔者认为有两种选择都可以解释。第一种,取“入道”义,游的境界就是进入了道的领域,进入道之前即为浮,浮的境界就是还没有得道却已经触到道的大门,必须通过浮的阶段才能进入游的阶段,故而“惟能浮而后能游。”第二种取“入世”义,“入世”为游,“出世”为浮,即“浮”也是一种状态,并且是“得道”的一种状态,可“浮”这种状态不能存在于常规的物质世界层面,就是还没有达到可以被认识的境界,所以需要进入下一个层次,游的层次,才能作为观察者认识道的存在。先脱离尘世的束缚即为“浮”,得道之后再进入尘世,不为尘世所困,即为“游”,故先浮而后能游。所以,“入世”义或“入道”义,笔者认为皆可。

二、吴怡之“有己”、“真己”

吴怡先生在其书《逍遥的庄子》中就认为郭象所说“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是带有局限性的。他认为郭象所谓的“性”局限于“物性”之中,“物性”即为物理之性,停留在物质层面之上,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因为物若是只足于其性便得逍遥,那简单地停留在原地,如斑鸠跃于林间而不知天下之浩大,人类何以进步,故吴怡称郭象之著有误,他认为从“故夫知效一官”起,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为止,是《逍遥游》的正文、中心和结论。认为必须从有到无,至人要先有己才能无己,余下二者同理,即庄子逍遥的境界,固然在无所待,但其功夫,却不能离开有所待。无所待的真意,不是流于虚无,而是把有所待加以净化,加以升华,以揭开人性的无限,“有己而后可以无己,无己而后见真己;有功而后可以无功,无功而后成大功;有名而后可以无名,无名而后得实名”[4]。

我们在讨论庄子追求“忘我”、“无我”的时候常常忘记了“有我”这一前提条件,“有我”不是简简单单的“我”,而是人们需要证明“我之存在”,在吴怡的角度,“我之存在”不是我在地上挖个坑就可以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而是要达到“有功、有己、有名”的地步,即要先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可我之观点不尽相同,我们确实不能忘记“有我”这一前提,但我们可以借用释教的传统观点“天下万物皆可成佛”这一观点,小鸟可以无我,大鹏也可以无我,就像尧舜可以无我,许由、老聃亦可以无我一般,朝菌不知晦朔和大椿八千岁为春,他们真的有差别吗?只要摒弃了“比较”的心理,先进入“足于其性”的境界,就离逍遥不远了。也就是说,这个境界可以是“浮”的境界,我们用钟泰先生的观点来加以解释,那就摆脱了吴怡所说“物性”的束缚,因为庄子的学说本就不是完全脱离尘世的,所以可以先“浮”于世,浮之后不能忘记游(我们不用“追求”游的境界,因为一旦有了追求的心境,有了“比较”,浮的境界与游的境界的比较,也就不能称其为“足于其性”,更不用说“浮”或者“游”了。),用吴怡先生的理念可以作图示“我→有己→无己→真己”,不相同的是吴怡先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升华,而我把这个过程视作“回归”。

三、吾之“大逍遥游”

笔者所理解的逍遥游首先要把“逍遥”与“游”分开。何谓逍遥,逍遥就是自由,更具体地说,是绝对的精神自由与绝对的形态自由。绝对的精神自由就是一种思想的真空,绝对的思想逍遥一方面没有范畴也没有界限,另一方面思想逍遥是不可言说的,它超出了言说的范围,就像斫车轮那种工作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会的内容也没有实质的概念,只是一种真空而非虚空的自由(这里区别真空于虚空,真空的自由是存在的无可感,虚空重在虚,无物亦无自由),所以,既没有束缚,对于绝对自由而言是一种“未及”的状态;也没有放任,是一种“有过”的状态,而是停留于两者之间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肉体自由是为“气”存在于天地间,此“气”无可感知而能化为万物,当且只当它以“气”的形式存在时它才是自由的,一旦有形有质,便进入了束缚或是放任的境地。

而后回答“游”,游是一种有形态的状态。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而游是有形态的,也就是怎样才能把无形态的逍遥与有形态的游相结合。于是我们联想到了姑射神人,他是庄子所描述的有形态的存在却最接近于无形态的逍遥,姑射神人“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谷熟”是其唯一的举动,这一举动可视作“游”。为什么庄子不直接叙述无形态的逍遥?首先,因为逍遥是无形态的,所以无法描述,其次,《庄子·天道》中所言,圣人书中所记录的都是前人思想中糟粕的东西,并不能准确表达圣人的思想,所以庄子只能描述这样一个有形态却最接近于无形态逍遥的姑射神人来阐述其逍遥的观点。那么什么是“游”呢?无形态状态下的行为即为游,可我们没有办法成就绝对自由,所以又有了“相对自由”的概念。首先是肉体的相对自由,肉体的绝对自由是无法达成的,因为我们必然有形态或称之为存在的形式,这是游的前提,我们需要一个主体,思考或者行为的主体,不过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状况下,形态是可以变化的,就是说,形态虽然因为受行为或是思想需要主体而没有办法消失,却可以变化,如鲲化为鹏,庄周化为蝴蝶,这是肉体的相对自由。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什么才是精神的相对自由范畴?精神的自由面更大些,天马行空,真空而无所待,它的界限是由“游”的界限来限定的,因为游是一种动态,只要游就必然有痕迹,更具体地说,“游”是人们对一种行为动作的描述,如“鱼游”、“龙游”,如果只是为了表达绝对的自由,那么“逍遥”二字足以,既然是“逍遥游”,就给自由加以动作和描述,必然是有痕迹可循的,那么我们把“游”理解为“动”或者“运动”,那么大致可将游分为物理运动和精神运动,即物理游与精神游。物理游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在主体及主体动作都在物质界面的限定下,这样的逍遥游必然是相对的逍遥游;而“精神游”再可依据精神思考客体的差异分为“物质精神运动”和“纯粹精神运动”。物质精神运动是在精神中带有物质世界的痕迹,所以仍被物质世界束缚,需要物质世界来提供思维的基础,可纯粹精神运动是脱离物质基础,由无形态向无形态的游动,在真空的状态下不存在任何的比较、定义或是概念,这样无形态的“游”有痕迹却不可能在人类层面上被感知,进入这种状态,思索主体便可以消失,进入“无我”或者“忘我”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样的状态才是庄子真正提倡的“大逍遥游”。

参考文献:

[1]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2][瑞士]毕来德.庄子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3]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9-12.

[4]吴怡.逍遥的庄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逍遥游 教案 篇4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 庄周梦蝶 曳尾而涂 涸辙之鲋 击缶而歌„„)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

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逍遥游》复习教案 篇5

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王浩行

【学习目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逍遥游》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翻译训练。

【知识准备】

(一)文学常识

作者庄子,名周,____________(时代)人,曾做过蒙漆园吏,一生自甘贫困,从事著作,有《 》一书。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实词含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3、水击三千里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6、野马也,尘埃也 ..

7、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9、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10、而后乃今将图南 .

11、我决起而飞 .

12、枪榆枋 .

13、适莽苍者 .

14、三餐而反 .

15、腹犹果然 ..

16、小知不及大知 .

17、小年不及大年 .

18、朝菌不知晦朔 ..

19、众人匹之 .20、未有知其修也 .

21、故夫知效一官 .

22、且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 .

高三语文学科

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王浩行

23、旬有五日而后反 .

24、而御六气之辩 . 吾妻归宁 ..

(三)虚词用法

1、去以六月息者也 .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3、其视下也,则若是则已矣 .

4、置杯焉则胶 .

5、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6、而后乃今培风 .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8、之二虫又何知 .

9、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

10、彼且奚适也 .

11、彼且恶乎待哉 .【巩固提升】

(一)名句默写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8、风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____。故九万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齐人有一妻一妾

高三语文学科

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王浩行 《孟子·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佳作欣赏】

忧与爱(江苏考生)

老王蹲在墙角,两手对插在袖筒,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那儿又吐出来,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而老王进城一年多了,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

“噫,种两垄豆角哪!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叹了口气。

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只好当破烂扔了,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

那块地,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

他抛弃了它们,他被逼无奈。

始终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是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失了根的农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抚自己的,还好,还有一把锄头。

“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好了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他稍一迟疑地也就答应了。

高三语文学科

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王浩行

因为他肩扛锄头时,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润起来。

最近,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简评】一篇堪称惊警的短小说。娓娓道来而内含的忧思反而更加凸显。作者善于细节勾勒,于细节中灌注情致,蕴含深思;全文亦自细故入手,小小锄头中承载着对于农业文明远逝情境的阔大思虑。由于落实到了农民的感觉之中,文章中呈现的田园“荒芜”之忧才尤为牵动情思。(骆冬青)

【一家之言】

记叙文少议论 议论文少举例

今年出了个好题目:“忧与爱”。考生不必为考题中的“关键词”绞尽脑汁,究其准确含义:“忧”,谁不懂?“爱”,谁不懂?放开手写就是了。但此题也有难度,“忧”不是对“乐”,“爱”不是对“恨”,如此稍稍“错位”,“与”的文章便可以做得比较复杂了。

由于考题相当“可爱”,语文色彩浓郁,故今年的作文卷上充满活气,也很“可爱”。一个明显的动向是:干巴巴的、讲公理常理大道理的议论文少了,鲜活的、写考生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记叙文多了。这是值得欢迎的。

然而,有两种情形当引起关注:

第一,写记叙文不要动不动就发表议论,生怕人家看不懂。好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均凭形象和情趣来打动读者,特别强调巧妙的生活“切入点”,特别强调“一以当十”的、生气灌注的“细节”描写。本版发表的优秀记叙文,都有“亏他想得出来”的小情节,都有“亏他想得出来”的好细节,这就是“机智”,这就是“尽在不言中”。请今后的考生注意:你一旦选定记叙文,就下功夫去描写,去记叙,千万不要动辄站出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第二,写议论文不要拼命“举例”,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议论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举例”必须服从于“议论”。今年,有不少考生在一篇议论文中连抛数例,结果是“贪多嚼不烂”,一个例也没有分解、剖析好。譬如,有相当多的议论类作文,下笔便是屈原、杜甫、范仲淹,泛泛而论,蜻蜓点水,机械重复,分析得极其肤浅。我们恳请考生:尽量精选一个“例”,认真审视,过细解剖,努力把其中的道理揭示出来,千万不能“满天星”。俗话说,“星多月不明”,你还是抱住一个“大月亮”为好!本版发表的“说茶”、“说草木味”,都是集中笔墨论析一个事物,既透且彻,既清且爽,读来痛快淋漓。再呼吁一声:写议论文,请用一个“例”,狠狠地将它嚼“烂”!(何永康)

高三语文学科

第9周使用时间:2012年10月30日

编制:姚朝光

审核:王浩行 【参考译文】 ◎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4)反:通“返”。(5):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6)富贵:指富贵的人。(7)其:指良人。(8)未尝:不曾。(9)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10)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1)蚤:通“早”。(12)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13)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14)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15)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16)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17)道:方法。(18)讪(shàn):讥讽。(19)中庭:庭院中。(20)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21)骄:骄傲。(22)希:通“稀”。◎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见解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寓意

庄子逍遥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 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逍遥游》片段英译本比较评析 篇7

《庄子》作为中国文化历史的哲学经典和文学瑰宝, 不断有各种文字的译文将它介绍给世界各国读者。而《逍遥游》则是《庄子》第一篇, 文中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它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译文的版本更是不少。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逍遥游》片段的2个英译本进行比较评析, 得出了译文1更为切近原文, 更为自然、得体的结论。与此同时, 探索了把经典古文翻译成英语时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比较2个译本, 译文1运用了通顺流畅的现代英语, 忠实贴切地传达了原文的哲学内容, 较好地处理了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同时译者在保存《逍遥游》原文独到的语言风格方面颇有办法, 既有诗化的语言, 又有各种语音修辞手段, 很好地再现了原文自由不羁的浪漫风格。具体来讲, 译文1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突出。

1. 哲学思想的传递

奈达说:“翻译即是翻译意义” (方梦之, 1 9 9 6) 。准确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逍遥游》主张“无为”的人生哲学, “逍遥”是一种悠然自得、无拘无束、超世脱俗的姿态。

例 (1)

逍遥游 (中文原文)

Free and easy wandering (译文1)

Carefree roaming (译文2)

“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 这是个联绵词, 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 它还是个叠韵词, 因为韵母相同, 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恰好, 译文1中“free”and“easy”分别侧重“自由”和“悠闲”之意, “逍遥”的语义内容得到准确而全面的体现;加之“free”and“easy”的谐音又能体现联绵词“逍遥”的音响效果, 简洁而又妙趣横生。而译文2指“无忧无虑地游荡”, 与原文意思时有差距, 更没有译文1的意境了。

例 (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中文原文)

If water is not piled up deep enough, it won’t have the strength to bear up a big boat.Pour a cup of water into a hollow in the floor and bits of trash will sail on it like boats.But set the cup there and it will stick fast, for the water is too shallow and the boat too large. (译文1)

If water doesn't accumulate to create enough depth, then it wouldn't be able to hold up a large boat.Spill a cup of water into a crack on the kitchen floor, then a mustard seed could float on the water like a boat.Try to float the cup in the same amount of water and it would stick to one spot, as the water is too shallow and the boat is too big. (译文2)

庄子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 证明“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体现了他渴望“逍遥游”, 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译文1简洁、流畅, 把打比方翻译得非常贴切, 真实地再现了原文。译文2把“坳堂” (室内低洼的地方) 翻译成“kitchen floor”是明显的一个错译, 让读者觉得不忠实于原文, 欠妥当。

2. 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

《逍遥游》的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过程。尽管原作者和译者所处的地域和时代皆不同, 所属的社会、观念及语言系统也相去甚远, 但是基于人类的若干共性, 跨文化交际也是有可能的, 体现在语言上, 即翻译也是可能的。

例 (3)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中文原文)

The Kun is so huge I don't know how many thousand li he measures. (译文1)

The Kun was so big that no one could figure out how many feet across it w a s. (译文2)

“里”是中国特有的长度单位, 是具有东方色彩的。在中国古代, 人们以三百步为一里, 后也有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的, 今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为此, 译文1对“里”进行了保留, 还其本来的面目。此外, 译文1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旨, 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句型形式, 轻重得当、恰到好处, 使译文读者的审美经验更趋近于原文读者。而译文2则把汉语中的长度单位“里”等同于英文中的“feet”。众所周知, “feet”是具有西方色彩的, 是foot的复数形式, 等于12英寸 (inches) , 因而不能与“里”互换。

3. 语言风格的去留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鲁迅先生评价道, 《庄子》“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 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之能先也”。译文1较好地把握了原文的独特语言风格, 再现原文丰富的语汇色彩、铿锵动听的音韵节奏和变化多样的句式结构。

例 (4)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中文原文)

Little understanding cannot come up to great understanding;the short-lived cannot come up to the long-lived. (译文1)

Restricted knowledge isn't as good as expansive knowledge.Having few experiences isn't as good as having many experiences. (译文2)

通过下文可以看出“小知”即小智, “小年”即寿命短的意思。因此, 原文可以翻译为:小智不能了解大智, 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同时, 原文的句子对仗工整, 彼此押韵, 因此要求译文也具有同样的特点。译文1准确地翻译了“知”和“年”, 并且体现了原文的音韵特点, 使得文章具有特殊的音响效果和音乐之美。就像鲁迅所说的, 翻译“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而译文2则相形见绌。译文2对“知”和“年”的理解不当, 因此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4、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发现, 中国经典洋洋大观, 有声有色地搭载着中华深厚的文化根基、久远的民族底蕴。一个好的译本就是国学西介的可靠桥梁, 一个综合素养高的译者就是重担在肩的文化使者。通过对《庄子》中《逍遥游》片段2个英译本的赏析, 我们认识到了译者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体会到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英翻译问题可能采取的处理方式, 尤其对于经典古文的英译, 领略到了一条可以参照的思考路径。

参考文献

[1]庄周.逍遥游.庄子.厦门:厦门出版社, 1997:P.1

[2]译文1.Free and easy wandering Liu Haiping, Zhang Chong&Zhu Gang.Chinese Tradition in Contemporary World中国思想经典与当代世界.Nanj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2004:P.56-57

昆明逍遥游 篇8

俗务追赶间,祈求数天小休,但愿凝神养息,旅程由此而来;

想起云南,欲寻与世无争之地,朋友都说应当涌向丽江、大理,这回只求路程便捷,寄居离首府昆明不远的阳宗湖畔,航班降落以后,顷刻已是高山镜湖、春意盎然,逍遥游在这修习心性的好场地,随心任逍遥。

学会真正呼吸

距离昆明机场不到一小时的路程,已是这阳宗湖度假区,跟满载观光游客的团体车分道扬镳后,进入独占湖岸一隅、幅员足有五千亩的热带风情度假村,眼前湖景广阔得像汪洋,首先想做的,是要重拾已有一段日子没练习的瑜伽课。

还记得城市里那个窗外尽是商厦林立的练习室,冷气斗室之内要靠满墙壁镜子增添空间感带著过往练习瑜伽入门的记忆,更觉身处这湖岸旁的瑜伽馆开扬无边。这个自然采光的瑜伽馆,周遭是细意经营的鸟语花香,练习期间,和风从半开合的趟门送进来,吐纳、冥想,格外容易掌握。

环境清静无垢,跟随老师示范,五十分钟内练习各种平静心灵的式子(Asana,即瑜伽运动的姿势) 及基础调息(Pranayama),禅意的音乐中,纷扰思绪得以净化沉淀。

顿悟 在游刃之间

除了风光秀丽,昆明向以未受严重污染的春城美誉自居,南方一隅、阳宗湖旁,景色得天独厚,这儿每天早上开课的太极班,正在那伸向湖心的木栅散步道上进行,清晨的湖面添一阵雾气、对岸时清时朦,配合太极练习的亦刚亦柔,更可谓一绝!

度假村为学员提供阔太极衣衫,开始时,还担心自己与过分出尘的服饰格格不入,穿上后只觉质料轻盈和恰宜剪裁,人在湖边已是身心舒畅。太极导师擅长杨式太极拳,招式较别家缓柔,整套太极的呼吸可配合身体律动、较别家拳法更适合我这类度假中的初学者修行。难得同班学员都是早有练习的年轻人,跟著大家全神贯注学习套路(自我锻炼)和推手(相互切磋),前者有助自我锻炼审视自己的意识修为,后者容许检视自己及对方的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两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从中是否领略升华,心神专注,最是关键。

披一身 流水行云

太极,早已不限是长者活动,普及之处,就是年轻一辈也渐感兴趣,除了由基础吐纳开始强身健体外,自然环境下上课,最能锻炼心无旁骛的集中力,平日生活诸多引诱,实在难得可以如此专注学习。至于各式太极动作,原来背后也有深意:1单鞭:此乃发劲时的动作,为收式作准备,右手要像钩、左手的手刀,则摆出如挥鞭的动作,因而得名。

2野马分鬃:摆势前的过渡动作,双手如在胸前抱著球体,蓄劲时吸气、再于发劲时呼气,运行气血的新陈代谢。

3单鞭下势:把身体向下蹲的动作,身向后退,低著身子,在推手中用以引诱对方之虚,正是以退为进。

巴厘化的中式意境

度假村除了瑜伽和太极课,别墅套房的住客,还提供以下精致配套:

沐浴园林中

温泉区是度假村的一大卖点,有面临阳宗湖的豪华套房,走出客房就是温泉池,湖光景色引进池中、房内,放怀舒畅。

别致餐饮

若入住这里的别墅,早餐由管家送到房中,分中西两款口味,都用传统餐盒运载,十分别致。

能喝的古董

他们是这样称呼普洱的:度假村旁的茶舍一室茶香,有收藏经年普洱茶饼,舌底鸣泉,场中还有琴韵伴奏。

源自四时五行的Spa

练过瑜伽、太极,便回到这叫作Brilliant(柏联)的酒店别墅区,这里自成一角,住客外其他人等均不能使用,较大的两房别墅及总统别墅更设独立按摩房,住客可任意选择足不出户在别墅内或在附近的水疗中心做Spa理疗。技师当中不少都曾经在港人挚爱的水疗名牌Banyan Tree工作过,其中三名更是泰国籍,手法传统正宗,如身心俱疲的话,不妨尝试其最拿手的皇家柏联套餐,四小时的疗程中首先以草药蒸汽浴扩张毛孔,然后根据五行进行身体护理,以取自河里的桂石加热后,再配上橄榄进行全身按摩,以便“气”从身体里缓缓贯通,并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压力,身心得到纾缓。最后来一个薰衣草沐浴,使用温泉水滋润全身肌肤。

柏联Spa 别墅

地址:昆明市阳宗湖畔

价格:四天三夜优惠套餐¥18,690

包括:1. 住宿泳池别墅;

2. 24小时别墅私人管家服务;

3. 机场接送服务;

4. 60分钟Spa理疗2人套餐;

5. 每日30分钟或以上瑜伽或太极

网址:www.brilliantspa.com

交通:度假村提供免费专车接送(约45分钟车程)

老城溯源一颗印

湖区度假村静修完毕,回到市内,独对昆明市的快速节奏,竟然感到无所适从,记得朋友曾提议,市中仍有秘店“一颗印”。名字的由来,其实源自云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模式,地盘方正、墙身高耸、窗洞极少,远看像印鉴,故名一颗印。如今市内几乎只余这一幢房子,转营食馆,建筑历史少说也有五百年,传统木椅上,连布也是云南独有的扎染,桌上是地道菜肴,骤眼竟有时光倒流的滋味、慢活的逸趣。

遇上北欧艺术家

素知云南少数民族聚居,万料不到北欧艺术家也在这里落户。说的是市内这个由瑞典艺术家成立的TCG Nordica,既是北欧人在昆明的聚脚地,亦是一个艺术展馆,内里陈设的展品亦充斥着中西合璧的风格,除了创意无限,还供应北欧式的点心下午茶!透过画框看北欧,看似虚无,但却是惊喜十足的意外收获。

昆明三天四夜行程建议

Day1&2:

乘坐飞机,到达昆明市为下午,然后乘坐专车,约45分钟后抵达柏联Spa 别墅,入住酒店后预约烧烤到会晚餐(¥350/位),请管家准备温泉池,泡过温泉后上床倒头大睡。

早上10:30参加每天都有安排的瑜伽班,然后在温泉区泡浸各式温泉池,包括花瓣池和森林瀑布池等,平静心境。

稍息后可享用spa,然后晚上留在别墅区的餐厅吃中式晚餐(380-580/位),睡前再泡温泉,然后进梦乡。

Day3:

吃过早餐后,依约在早上10:30去阳宗湖旁练一小时太极,有助身心的调理和新陈代谢

下午前往昆明的艺术创库区,重点推介前往北欧艺术家在昆明的聚脚地TCG Nordica,馆内中西合璧风格的展品教人眼界大开!

还可到当地野生菌著名食肆滇菌王,来一客菌王佛跳墙(¥260),饱尝最地道及原汁原味的地道菇菌。然后再回别墅休息。

Day4:

上一篇:关于毕业典礼校长致辞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年”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