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论文(通用8篇)
公选课论文 篇1
关于做好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全校性选修课选课工作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所开设全校性公选修课教学任务已落实,现将在网上进行公开选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本次选课对象为2012级、2011级和2010级公选课学生未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学生选修课程原则上只选一门,在选课时注意该门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是否有限制,不能选修与本专业课程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能选修已修读通过的公选课。
2.选课活动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放选课,选课时间为3月4日8:00~3月7日下午13:30。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退补选。本阶段选课实行容量限制,选课按先选先得的方法进行。选课结束后,学校根据学生选课人数情况,将对没达到授课人数的课程停开处理。
第二阶段为试听后退补选。试听安排在校历第3周,学生根据所选课程进行听课。试听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在网上进行退补选。试听退补选安排具体时间为在3月12日8:00时-3月15日12:00时。
3.注意事项:
(1)已获得学分未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学生,请在2014年3月11日之前到行政楼207进行加选。加选课程需交重修费,标准为每个学分100元。逾期将不再受理。
(2)本学期已选公共艺术、特色班、核心引导课程的同学将不参与此次选课;
4.本次选课由各学院负责宣传、组织实施,请各学院切实做好选课的组织工作。
5.请各学院特别提醒2010级本科和2011级专科学生,认真核对公共选修课学分,抓紧选课,以免因公共选修课学分不够而导致不能正常毕业。
6.选课期间(8:00-16:30)教学4号楼和15 号楼机房将全部开放,届时请同学自行前往选课。
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一日
公选课论文 篇2
关键词:舞蹈公选课,高职教育,实践
舞蹈公选课的开设是以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核心作为教学的目标。舞蹈公选课作为艺术公选课的重要内容, 其开设的好坏以及教学模式的发展, 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舞蹈艺术公选课的开设, 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础, 将更多的艺术元素引入到其中, 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实践认知为基础, 与高职院校专业开设的职业性导向能够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办法。
1. 高职院校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 都是以产教结合的形式作为学习的基础。舞蹈公选课开设一般都与艺术性质作为重点, 注重艺术魅力与实践性学习在高职教育的优势, 体现优胜劣汰的教学原则, 也注重了学生学习效果, 提升他们在艺术方面的认识, 对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2. 高职院校舞蹈公选课课程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一般都是以实践活动作为发展的重点, 舞蹈公选课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侧面提升实践的重要举措, 对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在高校开设舞蹈实践教育课程,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 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 提高舞蹈欣赏水平,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进而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养、科学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2.1 以实践为基础课程设置。
具体来说, 在舞蹈公选课基础内容的设置上, 舞蹈教育和高校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舞蹈欣赏、创作、训练、表演, 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 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从而为社会主义培育新人。只是怎样开设实践课程, 并且让大部分学生能学到相关知识, 是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面料的重大课题。
2.2 舞蹈公选课中双向教学项目设计分析。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舞蹈公选课课程设置方面, 以基础学校老师教学和校外艺术团体教学为主。采用双向老师教学的形式, 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艺术元素的了解, 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时对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2.3 参加舞蹈表演的艺术认知教学。
以往舞蹈艺术公选课在教学中, 都以老师讲解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将学习的知识转变成自我能力, 但是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学习选择舞蹈艺术公选课的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 可以参加一些舞蹈义演的活动, 在提升舞蹈艺术性认知的同时让学生更加了解舞蹈的实际情况, 从认识理念出发, 提升学生对舞蹈公选课的认识, 同时也对舞蹈艺术教学的一个考核。
3. 舞蹈艺术公选课实践案例分析
3.1 案例梗概。某职业技术院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设了民族舞艺术公选课。其课程的内容包括:民族舞发展、民族舞构成、民族舞鉴赏和民族舞实践四部分。其中民族舞实践教学中安排了常规小班的教学模式:第一,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民族舞基础教学, 让学生认知民族舞的基本规律, 总结民族舞在构成上的特点。第二, 采用循序渐进的模式, 逐渐加强学生对民族舞的了解, 多欣赏一些民族舞的视频。第三, 将选择舞蹈公选课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班教学的模式, 为学生示范民族舞的动作, 从学习别人的动作开始, 达到会跳一支舞的目标。第四, 结合民族舞动作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民族舞的特点, 进行舞蹈创新, 学生结合民族歌曲的律动节奏自编自演民族舞。
3.2 案例分析。
针对舞蹈公选课来说, 阶段性教学模式,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选择舞蹈公选课加强了学习的自主性, 同时也具备了团队的设计意识,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针对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来说, 激发了阶段性学习, 可以逐渐加深学生对舞蹈的认识, 最终达到能够自己设计舞蹈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民族舞的接触了认知, 感受到民族舞的特点, 当在完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 也提升了自己的舞蹈实践能力。
4. 舞蹈公选课实践推动教学发展
4.1 教学模式与舞蹈课实现了学生素质创新性提升。
高职院校中舞蹈公选课的实施, 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实践, 提升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同时也对舞蹈的艺术环节加强了练习, 促进了学生舞蹈艺术素质的增长。高职院校舞蹈艺术公选课的发展, 是以舞蹈实践为主题, 加强双师任教形式在其中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魅力, 对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4.3 舞蹈公选课推动了高职教学一体化发展。
舞蹈公选课的设计, 促进了高职院校和校外相关舞蹈团体的联系。舞蹈公选课的设置, 将舞蹈表演引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和社会演出实践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 学生加强了对舞蹈艺术水平认识, 也提升了对其他艺术认知水平, 最终也实现了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
结束语
艺术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 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公选课的开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增强, 学校的教学目标实现全面提升, 实现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穆兰.大力发展高校舞蹈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建设性意见——湖北地区高校舞蹈艺术公选课调查报告[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20 (12) :172-173.
[2]余嫒媛.普通高校开设公选课 (舞蹈作品赏析) 的诸多探索[J].青年文学家, 2011, (12) :88-89.
高职院校公选课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公选课 高职 科学 基础
近年来“公选课”开放式教育深受关注,许多大学都在加速推出公选课。公共选修课程是高职院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公选课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开拓学生更大的事业,提高学生的修为礼仪,使其建立相对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而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现状分析
第一,自由报名体系。应采用网上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报名,让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第二,增加种类选择。开设的选修课程种类能再多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第三,公选课避免讲死课。
第四,增加硬件设施,让学生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解决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无味现象。
第五,考核方式应多样,不宜单用写论文的形式代替考核,应采用平时、作业、提问等形式进行。
2 问题分析
2.1 开设课程太少,学生选择受限
在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选课建设,积极开设公选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缺乏能开设公选课的优秀教师,尤其是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教师。
2.2 缺乏理性和程序化
由于公选课开课的门类繁多、开课教师的层次和课堂讲授水平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情况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每位教师开课前的工作准备也不一样。
2.3 学生只在混学分、应付考试的现象一直存在
由于学生要修够学分才能毕业,有些质量不高的课程也不得不勉强开设而未被淘汰。
2.4 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由于公选课的教学投资不足,而其又具有课程灵活、不断更新变化的特点,使教学质量监控的难度增加,对各门课的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的评价都难以做出规范的要求。因此,没有合适的教材势必学生在选修的时候就有不认真的情绪存在,这样必定会影响选修课的开设目的及效果。
3 优化措施
3.1 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
开设学生喜欢的、适应社会发展、能开拓学生眼界的公选课。优化公选课的内部质量和教育学的质量。
3.2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管理公选课还是必选课,在教育学生方面都要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是教学更灵活,更能适应市场,使学生不会落伍。
3.3 适当的开展创新教育,多做宣传
在开设公选课前多做相应的宣传,是学生能在短时间了解公选课的概况,并针对自己的喜好和社会需要来选择必要的公选课。
3.4 选修课要大众化,要有时代性
开的选修课不能落伍、老套、照本宣科,必须要体现丰富多彩的特点,要能跟得上时代。
3.5 增加硬件设施,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开设课程,条件不成熟时,应缓开或停开课程,确保开课质量
没有相适应的公选课设施设备,当然就没有灵活的效果,所以学校一定有配备相应的设施来发挥公选课的作用。
4 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要开设更多丰富且有价值的共选课,能让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并领悟其中的多彩性。同本文的分析得知要具备较好的设施设备、较高的公选课教学水平、同时要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品味,开拓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使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研究及社会简介,能跟上时代快速适应发展灵活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景丽.关于开设好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素质教育,2003(12):47-48.
[2]李玉杰,张可佳.公共选修课现状分析[J].教书育人,2007(12):111-112.
[3]徐云清.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34):230-232.
公选课--企业文化论文 篇4
顾静飞
u201017072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分析
摘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许多著名的企业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下,都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企业文化,着重将其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价值观
对比分析
中外企业文化简介
中国式企业文化
中国式企业文化最早兴起于建国初期,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整合功能。这种早期的企业文化由于还很粗浅和不规范化,未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因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照搬照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模式,如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等活动,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势如破竹地到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以人情构筑企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业关系网的传统模式,企业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本因素愈发受到关注,“以人为本”成为21世纪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对于科学管理的认知比较粗浅,更加谈不上文化管理的阶段,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太过简单,不然在初级的科学管理阶段很难使企业文化可以真正体现在管理的体系之路,只不过是内外两层皮而已。外国式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中期走向成熟。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美国人总结并建立了完善了企业文化理论。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泰勒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70年代的挫折,日本运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在许多经济领域超过了美国。随着美国学者的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及对本国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中外企业文化对比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
相同点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而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价值观中,又以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作用最关键。东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大致都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即企业的全部管理功能和行动都必须以最大利润出发,并以此作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为评价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第二阶段是满意价值观。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受雇于投资者又是相对的独立经营。因而虽然仍要以获得企业利润为目的,但在经营过程中,则必须要兼顾职工、顾客等方面的利益。第三阶段是利益统筹价值观。企业经营倾向于在确定利润水平时,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企业内部人员利益,而且要考虑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从实践上看,由于经济利益与整个大系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具备统筹利益经营价值观的企业。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诚信”、“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是中外成功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共享的六个基本要素。不同点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中国人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总结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主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
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价值观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证,价值观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所以,通过对比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我国独特的企业文化。
文章丛引
【1】引于《百度文库》 【2】引于《百度文库》 【3】引于《企业文化网》
【4】引于《中外企业文化》 2009年第07期
作者:贾勤
叶尚平
【5】菲利普—塞尔日利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公选课教学大纲前言 篇5
公选课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包含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是重要的教学文件之一。落实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组织教学活动、教材建设、教学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各系对公选课分别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该课程教学大纲立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加入了课程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及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教务处将其汇集成《河北科技学院公选课教学大纲汇编》。
本册包含经济类、社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四大类共计25门课程。
公选课——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篇6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与作品赏析
教 案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姜 可
第一讲 爵士乐
教学目标:学习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的发展脉络、爵士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爵士乐的起源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兴——专门作曲;农村——城市
音阶:自然大调音阶增加降Ⅲ级和降Ⅶ级音 1 2 b3 3 4 5 6 b7 7 节奏:三连音
拉格泰姆: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复杂的切分。2.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 1.新奥尔良爵士乐
杰利·莫顿
2.芝加哥爵士乐
与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区别:⑴增加了萨克斯管(后来成为爵士乐队标配),用吉他代替班卓琴;⑵音乐更加紧张、激烈,更有驱动力,常用2/4拍代替4/4拍;⑶单独的乐器独奏更为突出,引子和尾奏应用普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演奏的,具有黑人音乐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开始在纽约兴起。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个国家呈现经济大萧条景象,银行倒闭、工厂停工、铁路公司破产、失业工人剧增,与音乐有关的唱片业衰落,爵士音乐家录制唱片的机会锐减,这时,只有在纽约的舞厅里仍然活跃着大型伴舞乐队,而且雇佣爵士乐师,于是,很多爵士音乐家从芝加哥来到纽约,开始了30年代纽约大型爵士乐队的新时期(又称“大乐队”时期)。
艾林顿公爵
四、比波普
大型乐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大 型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已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特别是有些年轻的黑
人音乐家觉得,爵士乐为了取悦白人听众,已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于是,他们企图创新,追求一种
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就是“比博普”(Bebop),简称“博普”(Bop)
比博普音乐让人听起来好像是随意的、神经质的,但是它充满了
激情和紧张的动力,是演奏家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的创作,是自我陶
醉的产物,它又回到了小乐队形式,通常由3至6人组成。他们强调
个人的即兴演奏,并且演奏时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抗衡摇
摆乐按谱演奏的一大举措。
五、冷爵士和硬波普 1.冷爵士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 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称“西海岸爵
士”。
音调轻柔淡雅,音质柔和干爽,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演奏
更舒缓平滑。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迈克尔·戴维斯
戴夫·布鲁贝克 2.硬博普
20世纪50年代,冷爵士几乎领导者整个爵士乐坛,但是并非
人人都喜欢“冷”,与此相对的,60年代爵士乐的另一半江山由硬
博普所统辖。
硬博普于50年代末在纽约黑人乐师中兴起,他们不满于冷爵士
那种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风格,力图复兴比博普,并强调黑人音乐
原有的强劲节奏,突出激昂、热烈和持续的特征;旋律中的间歇处
添以华彩、激进的古典。
六、自由爵士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创作飞速发展,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
来进行创新,他们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创作规律,试图破坏结构和调性的感觉,引进意外因素。
特点:1.自由调性
2.全新的节奏概念,将节拍与对称性统统打乱 3.从世界各地的音乐中汲取素材 4.把乐音概念扩展,使其延伸至噪音。
七、现代爵士乐 1.摇滚爵士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尝试将摇滚乐
和爵士乐融合起来。开始,他们只是在摇滚乐队中增加管乐声部来演 奏间奏等,后来慢慢有了更多的发展,代表乐队“血、汗和泪”、“芝
加哥”。2.拉丁爵士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
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
爵士乐之中。其中以兴起于巴西的波萨诺瓦最为典型。3。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音乐与冷爵士相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
些桑巴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像是歌手与
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旋律性不强,而且有很多的变化
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4.酸爵士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
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酸爵士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
式作即兴演奏。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
第二讲 乡村音乐
教学目标:学习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乡村音乐的起源、乡村音乐的发展脉络、乡村音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收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教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的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节目(1925)等,这种节目一经推出很受欢迎。渐渐鼓励了山村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掘人才、录制唱片。从此,乡村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以及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罗杰斯一生共录制一百一十首歌曲。
二、西部摇摆
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是的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Bob Wills)在乡村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和摇摆乐的成分,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他的新型风格成功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其获得了“西部摇摆之王”的称号。
三、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还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
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铃、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传统乡村音乐没有架子鼓的特点也在蓝草音乐中得到保留。蓝草音乐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每分钟160-30拍左右。
蓝草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爵士乐的影响,常在乐器段落中加入比较华丽的即兴独奏。
四、纳什维尔之声
20世纪50年代,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的集中营,著名的乡村音乐家大部分都来自这里。因此,“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 Sound)也成了乡村音乐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乡村音乐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总的来说,它仍是一个地区性的乐种。由于战争的缘故加速了人口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很多南方农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东西部城市。于是,乡村音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有全国影响的流行音乐形式,并被正式称为乡村音乐,有时也叫做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乡村音乐家对于把乡村音乐带出南部或中西部都做出了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汉克·威廉姆斯。
五、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
乡村布鲁斯:即乡村音乐与布鲁斯音乐的结合。代表人物有查理·里奇、罗伊·罗杰斯等。
流行乡村音乐:即在乡村音乐中融入较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更易被人接受和喜爱。代表人物有肯尼·罗杰斯、瑞芭·麦克英特尔等。
乡村摇滚: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的结合。
六、乡村音乐歌手
乡村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除了远比山区音乐复杂的局面,各种风格的融合更是促进了乡村音乐的繁荣。20世纪7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体现出了更加活跃的气氛,因此从风格上更是难以归类。
但是作为美国的“民族流行音乐”,它保留了山区音乐中的传统风格,如: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以及较浓的乡土气息;演唱
中使用较多的鼻音,有时还使用滑音等各种演唱技巧;伴奏以传统的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乡村音乐正是以这些鲜明的个性,使
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知名的乡村歌手有: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等。
第三讲 摇滚乐
教学目标:学习摇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摇滚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摇滚乐的起源、摇滚乐的发展脉络、摇滚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摇滚乐的起源 1.产生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拖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 年战争才结束。而之后50年代的美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
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
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5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中产阶级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出生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像父辈那
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备受家庭的宠爱,他们不愿意理解父
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摇
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
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点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得问
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 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
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到了50年代中期,唱片市场出现了两
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导致了原来
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到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
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
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 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早饭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 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 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 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 个摇滚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3.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的“种族唱片”的称呼。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摇滚乐,有很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
叮砰巷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都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十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沓,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是“叮砰巷”。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内容主要以爱情为主。
乡村音乐:详见乡村音乐一节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是摇滚乐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 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多 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用的风格倾向。1.比尔·哈利(Bill Haley,1925-1981)
比尔·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 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 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 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父亲是一名卡车 司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底层,因此从小接触了很 多黑人文化,这导致了他的音乐很好地把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融合 在一起。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移居田纳西州孟菲斯,又使得他受到 节奏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的深刻影响。
1953年,中学毕业的普莱斯利被唱片公司发掘,次年发行第一 张唱片《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 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 喜爱。1955年,普莱斯利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 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截止到1960年10月,普莱斯利共录制唱片26张,其中23 张都是畅销金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第一个使摇滚乐成为当 代流行音乐主流的歌手,也是第一个在表演时加上大幅度扭摆动作 的歌手。他的音域宽广、演唱轻快、抒情热烈,他录制的全部唱片、盒带销售达10亿多盘。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温和摇滚: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作为主流摇滚的对立面,这种温和的摇滚风格被称为“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
山区摇滚: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
三、“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
摇滚乐在发展到60年代的时候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光芒,主流摇滚让位于温和摇滚、波普、冲浪音乐等,一时间,围绕着60年代的摇滚乐将如何发展引来众说纷纭,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也正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美国的摇滚乐却让英国人闯了进来,在“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的影响下,美国正趋消散的摇滚乐开始重获生机,由此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四、民谣摇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使得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离开加藤,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
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之中。
五、迷幻摇滚
1963年约翰逊继任总统后,继续扩大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
陷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开始另找出路,他们离开家庭
和社会来到北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因为西海岸是“新美国”,代
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地区是嬉皮士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主要活动是
“吸毒”、自由的性生活、爱情-和平的哲学,以及音乐。据统计,当时约有500-1500个摇滚乐队在哪里演出。与此同时,在那里发
出了一种新的声音,他们通过耀眼的色彩、频闪的灯光、电子装
备、幻灯、电影、图画、油漆、招贴而产生致幻体验,以提高摇
滚乐的兴奋作用。
六、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于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其特征为:结构庞大,和声语言较为复杂,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练、统一。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进行创作而成。
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
七、温和摇滚和乡村摇滚 1.温和摇滚
当摇滚乐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种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状态。70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基本得到稳定,但是
此时的摇滚乐却失去了衷心。风格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
还是延续过去的风格,只是进一步强调既有类型的某一种倾向,使它更加多样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摇滚乐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温和摇滚便是前者的代表。
温和摇滚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轻节奏”,一般的温和摇
滚,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时温和摇滚和普通的流行
歌曲(POP)很难区别,这时,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摇滚乐的节奏形态或摇滚乐式的低音线条。
70年代温和摇滚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马尼洛、尼尔·戴蒙德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为突出。2.乡村摇滚
如前所述,乡村音乐是摇滚乐的三大来源之一,山区摇滚
是50年代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三种倾向之一。可是到了60年代,山区摇滚几近消失,直到60年代末,在一些民谣摇滚中又重新
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声音。正是受到这种启发,这是在加利福尼亚
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
器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它被称作乡村摇滚。
70年代初,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很多音乐人的 高度重视,以“老鹰”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为首的乡村摇滚艺术
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们成功地将乡村音乐和他们带有个人特征的轻摇滚和流行风格相结合。其实乡村摇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这种
音乐本身是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这种音乐对于其
他音乐或艺人的影响。
八、重金属 1.重金属
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
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
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从音乐上看,如果
硬摇滚是简单的,有很多重复,那么,重金属更简单,有更多的重
复;如果硬摇滚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得,那么,重金属歌手是拼了
命的呼喊;如果硬摇滚乐队利用电子手段来实验音响失真和反馈,那么,重金属乐队则利用电子手段歪曲一切他们想歪曲的声音„
因此,重金属和一般摇滚乐相比,它缺少音乐性(特别是旋律很简
单),而带有更多的“戏剧性”(如演出时利用各种奇特的服装、灯
光及舞台效果等)。
由于重金属自身缺少文学价值,评论界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但它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华丽摇滚
与重金属有关的还有硬摇滚的另一个分支华丽摇滚。它的特点
主要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演员的化妆、服饰和舞台上的戏剧行为。
这方面的领头人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经常被人比作“变
色龙”,因为他的舞台形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摇滚歌星,他
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探析 篇7
1 开设语文公选课的意义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能够平衡学生们的知识结构, 同时又能够向他们提供发展其他兴趣的机会。况且语文教育向来都是我们教育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又能够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如今国家日益重视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教育的时期, 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语文公选课的建设不仅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同时也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
2 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2.1 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语文选课时学生都很积极, 但是在真正上课时往往是第一二节课和最后几节课上课率比较高, 而在上课期间学生到场的却比较少。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公选课是迫于学校的规定, 学生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有些教师对于每节课上课的人数并没有明确的了解, 在看到学生不认真的情况之下就会采取应付的教学, 机械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不认真和教师机械教学的情况下, 学生的逃课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 他们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有限。
2.2 教学方面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种公选课的形式出现本身就会使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它的重视程度, 而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们可能会因为需要参加其他考试而与上课时间冲突, 这时有些老师会让学生直接去参加校外其他考试, 这也就降低了其重要性。而且有的院校对于语文公选课的多媒体以及网络化远程教育设施并不十分全面, 或者是管理层领导的不重视都会导致语文公选课出现学生缺席严重和教师不重视的情况。而且由于公选课课时安排少但是任务量比较大, 有的老师会出于同情学生的心理, 在期末时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通过考试并获得学分。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降低语文公选课在师生心目当中的重要性。因而教学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语文公选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管理的改进方式
3.1 鼓励多种考核形式。
语文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是不同于学生们所学专业课的, 可以说它更加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促进其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观念上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也导致了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而且一般语文公选课在期末的时候, 采取的考核方式或者是做卷子或者是写一篇论文, 但所采取的是开卷的方式, 这就降低了课堂考核的难度。因而我们必须转变语文作为公选课的观念, 鼓励多种考核方式的推进, 同时在平时也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表现并将其作为一定比重纳入考核成绩。通过改变考核方式, 更多融入思维性和灵活性知识的回答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表达能力的。因而考核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师生们对于语文公选课的态度。
3.2 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
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学生当中的受欢迎指数, 当然学生们也是在认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语文公选课。如今随着高科技深入到教学当中, 学生们网上评教也成为了对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相比于教师之间的互评, 学生评教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当然也可以邀请督导和管理人员对公选课进行随机听课, 这样不仅能够对教师平时的上课情况有明确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听课结束后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分别的交流, 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听课的作用, 也才能够在心理上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而, 采用多种方式对语文公选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督导是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
4 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高职院校公选课的了解展开的, 在文章当中我首先论述了开设语文公选课的意义, 而后又分别从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了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最后则从鼓励多种考核形式和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这两个角度说明了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管理的改进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 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 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英.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 2012年01期.
普通高校合唱公选课教学分析 篇8
关键词:合唱公选课 教学分析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J616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通过合唱公选课深入理解音乐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审美价值判断力,通过音乐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研究的能力,但是合唱公选课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合唱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点
合唱公选课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相脱离,提不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们更愿意选择通过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合唱类歌曲进行欣赏。合唱歌曲主要是近代中国的音乐作品,而与21世纪的中国现代音乐合唱作品涉及较少。西方音乐的合唱歌曲也多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和内容,这些内容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的遥远,同学们在课堂上都提不起兴趣,从合唱公选课产生以来,基本内容就一直没有变化过,没有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二)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大学开设的合唱公选课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对合唱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参加公选课的学生音乐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学校对合唱公选课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导致音乐系的老师对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同时对合唱公选课的宣传也不是非常的到位,还会出现达不到公选课所要求的学生人数。关于合唱公选课所需要的设备也不是很合理,导致公选课发挥不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课堂上时间和讨论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对合唱公选课的兴趣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也是流于形式,仅仅只是在课堂上放碟片听音乐,有的教师仅仅只有电视和DVD,这种条件下想要达到合唱公选课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三)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不高
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还不认识五线谱,大部分同学能说出国歌的词曲作者,很多学生也能说出像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西方音乐家,但是能说出中国音乐家和经典作品的同学很少,对戏曲有了解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从以上可以看出,学生整体音乐文化素质较低,同学们目前对音乐的兴趣只是在“听”的层面,还不懂得“欣赏”音乐。
学生对合唱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流行音乐,对国内外流行音乐歌手和歌曲了如指掌,但是对高雅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学校里的音乐系经常有公开的演出,但是声乐、钢琴专场更是无人欣赏,只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参加,最受欢迎往往是摇滚乐队的表演。
二、有效促进高校合唱公选课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中,音乐基础个体差异很大。由于小学、中学阶段接受的音乐教育参差不齐,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容乐观。很大部分的农村学生,由于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既不正规也不系统。初、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不再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其中涉及音乐基础教育的学习内容微乎其微。因此,要把音乐基本理论和知识贯穿在整个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实施理论讲授与音乐欣赏并重的原则,全面培养学生主动赏析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采用可接受的方式对音乐文化进行较全面的介绍,幵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音乐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视听结合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欣赏方式,教师在讲授合唱作品欣赏的是同时,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听作品,并用心体会和领悟。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再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教学,将会更加丰富、完善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
其次,要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画面的展示要具有启发性,要表现出音乐作品,钢琴作品的基本特征,展示多种可能出现的艺术形象或与作品的视唱弹结合的方式表达有联系的艺术形象。
最后,让学生充分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欣赏的情感体验和脑海里呈现出来的形象思维进行交流和补充。以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完成一篇心得体会报告。报告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结合课后的学习和拓展进行完善。以此作为合唱公选课欣赏能力考核的标准之一。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
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教授钢琴公
共选修课。钢琴作品欣赏课堂上,教师起着讲授知识、培训技能、控制场面、调动气氛等作用,因此一堂高质量的合唱公选课,不可或缺的是教师授业解惑的技能、优雅完美的形象、以及上课时的饱满情绪、积极状态。
要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即非艺术类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特别要强调人才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音乐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指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如作曲技术理论、键盘、声乐、音乐心理学、音乐史、音乐美学等。诚然,要求一位教师精通各门学科是勉为其难的,但教师应自觉地向这一要求靠近,在努力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关注音乐以外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常识性知识,尽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王次沼,论音乐欣赏[J].人民音乐,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