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公选课

2024-08-19

专业型公选课(精选12篇)

专业型公选课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高校扩招的数量非常大, 高等教育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向普及教育转型。因此在此背景下,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教研室根据师资结构和学生特点, 在公选课的开设方面增加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力图与之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内容。课程《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是2007年开设的课程, 共16学时, 先后已有500人次进行了学习,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师资队伍的选拔

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教研室目前有专业教师13名, 其中教授3名, 副教授6名, 讲师4名, 12人具有采矿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因此无论从学历还是职称方面都为公选课《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的讲授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此公选课师资主要由学位高、职称高、现场实践水平高的这种“三高”型的教师来承担, 以利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讲课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通俗易懂, 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的讲授过程中, 如锚杆支护理论讲授很枯燥, 有些理论难于理解。因此在讲授此部分时, 将现实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与理论对比, 学生理解较快。例如组合梁理论和“千层底”就很相似, 组合梁理论中的锚杆与“千层底”中的线所起作用类似。如图1所示。锚杆支护中的悬吊理论类似于钢丝绳悬吊重物。

(一) 理论与现场问题相结合

在上课过程中, 任课教师采用理论与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将煤矿现场煤巷锚杆支护现状与讲义中的内容相结合。例如目前在现场中广泛采用的锚杆支护理论为悬吊理论, 为什么广泛采用此理论呢?此理论有何优点呢?在什么条件下适用呢?这些问题均结合现场实际条件进行讲述。再如, 在讲授巷道的松动圈理论时, 不但要讲授松动圈理论的内容, 同时讲述现场如何测量松动圈。将测量松动圈的仪器作为教具 (如图2) , 使学生看到真实的仪器, 通过实际仪器的操作演示, 学生对此理论的理解就很深刻了。松动圈理论和测试原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了如何确定锚杆长度。

(二)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中包括大量的测试内容, 例如地应力测量、松动圈测试、煤岩样力学试验、锚杆锚索破断力拉拔试验等。这些实验内容如果是单纯的课堂讲解, 学生理解较慢, 而且都是想象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做”, 因此部分测试内容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例如煤样岩石力学试验, 学生参与煤岩样的加工、煤岩样的单轴和三轴实验等。再如锚杆锚索破断力拉拔, 学生参与锚杆锚索实验试件的加工、试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如图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亲身经历试验后, 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三) 与自己专业相结合

公选课《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的授课学生主要是煤炭主体专业学生, 如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每一类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都具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尽可能的发挥各自学生的专业。例如煤巷锚杆支护存在冒顶风险, 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 建立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 对于不同条件下锚杆支护煤巷冒顶危险性进行简单的预测。煤巷顶板的地质条件是锚杆支护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煤田地质的知识, 通过岩石类型和物理力学性质评价是否采用锚杆支护。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是《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的主体, 约占80%, 这些学生不但了解煤巷锚杆支护技术, 同时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际的巷道锚杆支护设计。

四、学习效果评价与考核

《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课程考试主要采用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学生结合自身专业, 根据《煤巷锚杆新技术》的课程内容, 利用相关软件或理论公式做专题论文。例如在采矿工程专业中包含“卓越工程师”学生类型, “卓越工程师”学生实施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 学生在企业实习一年,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条件。因此, 此类学生要求针对自己实习矿井进行煤巷锚杆支护的设计。对于学生的成绩包括平时出勤率情况、上课过程中实验参与度及动手能力、专题论文质量等综合评价, 力求使最终成绩达到公平。

五、结语

本课程从2007年开设, 已有5届毕业生, 令教研室教师欣慰的是,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有些专业的学生喜欢上了采矿工程这个艰苦专业, 例如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的部分学生考取了采矿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工业工程的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计划, 并且获得了国家银奖的好成绩。基于此课程的成功经验, 教研室将通过研讨的方式, 争取再开设1~2个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公选课程, 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采矿工程专业。

摘要:根据多年来讲授专业型公选课经验, 针对当前专业性较强的公选课存在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的问题, 结合《煤巷锚杆支护新技术》课程内容和特点, 提出重点从教师选择、通俗易懂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与现场问题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法和技巧, 使专业型公选课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专业水平、了解工程实践的目的。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 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了采矿工程专业, 在学生继续深造、转变行业及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作用, 为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公选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专业型公选课,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秀华, 周志丹.提高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 (05) .

[2]王玉琼.对高校公选课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5, (5) .

[3]熊治平.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

[4]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5]申凤君, 杨芸, 申凤玲.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6]黄娟, 赖辉家, 杨玉英.大学公选课现状与效果的质性研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4, (3) .

[7]侯朝炯, 郭励生, 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

[8]钱鸣高, 石平五.矿上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3.

专业型公选课 篇2

本学期公共选修课学生选课即将开始,选课系统开放时间为:第一轮选课2014年2月24日中午13:00—2月26日24:00,第二轮选课2月27日中午13:00—3月2日24:00。第三轮选课为“尔雅网络通识课程”(试用)选课,具体选课与开课时间另行通知(目前仅试用4门课程)。选修课从第三周开始上课(3月10日)。为保证选课顺利进行,请同学们在选课时注意以下几点:

1.本校学生公共选修课要求达到的学分分别为:四年制10分,五年制和七年制12分,专升本学生四年制5分,五年制7分(具体可参看教务处网站“转学、转专业、专升本及双学位课程修读管理规定”)。

2.缙云校区第一、二轮选课每人每轮分别都只限选1门课程,共计2门课程;校本部学生每人共计可选3门课程。新生第一学期不参加选课。

3.所有选修课上课时间已确定,请根据课表的要求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进行选课,以免与必修课程发生冲突。

4.某些课程限制了专业和年级,凡学生选定的公选课程若为本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则只取必修课(或限选课)的学分,请学生核对本专业培养计划后注意选择。另请注意:选修“医用统计软件”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统计学”基础; “英语广播”、“英语国家概况”选这两门课程学生须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术英语写作”选课学生须过英语四级;“外教口语”面向第一至第三学期英语成绩均在80分以上学生;“国际卫生法比较”修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可选; “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的选购”更名为“数码时尚与摄影基础”,请以前修过该过程的同学不要再重复选该门课,否则只算一门课的学分。

5.请在开课前务必上网查看选课结果,关注发布的选课信息。选课结束后人数未满30人的课程停开。

6.选课完全在网上报名,不允许在任课老师处随意添加姓名。课程成绩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报送,没有在网上选课的同学,任课老师将无法登录成绩。

7.因重师老师给我们开的公选课有曾在大学城平台的校际公选课中开过的课程,故提醒曾在大学城平台校际公选课上已通过相同课程的学生不能再重复选择该门课程,否则只计一门课程学分,例如本学期的 “科学技术史”。

8.请需参加法语班学习的七年制学生于2014年3月3日(中午10:00-24:00)进入选课系统报名。选法语1学生须通过四级英语等级考试,在读学生按学习进度(须通过前期考试)每学期也必须在本时间于网上选课系统上选课。由于法语课不属公选课,不会占用前面选课总门次且单独选课,故在第一、二轮选课时,要选法语班的学生不要先选法语课程。法语课程按75元/学分缴费,学校以正方系统上选课名单收费,法语课程一旦选课结束不允许退选、退费,请选法语课的学生特别注意。

9.另请注意:除单独实验课与体育课外,每门课程的上课周次都相应延长了一周时间以作为学生

考试周次,请注意课程结束时间。

10.选修课上课时间为:

缙云校区:周一至周日晚上7:00,周五至周日白天上午9:00,下午2:00

校本部:周一至周日晚上7:00,周五至周日白天上午8:30,下午2:30。

体育选修课上课时间为下午5:10-6:30,上课地点:缙云校区体育馆。选课如有疑问请及时与教务科老师联系,电话:65714488,68485860。

教务科

爱情公选课,你会选吗? 篇3

首先,你的大学需要有这门课。公选课往往五花八门,以人气论,从异常火爆到无人问津各种情况都有,课程设置也往往以趣味为首要特征。笔者大学时候选修过《佛教哲学》,老师的言谈举止都很有禅意,考试时还会让答不出来的同学不要抄袭,可以当场向他询问如何作答。所以,若想有一门爱情选修课可选,首先得有设置这门课的理由,也要有出面开课的老师。

坊间热议的天津大学《恋爱学理论与实践》公选课,由校团委开课,2学分,每学期32个学时,在每个学年的下半学期开课。这门爱情公选课不设授课教师,由学生社团“鹊桥会”组织学生们完成课程学习。爱情课居然是学生们自主设立的,这看起来很有新意,甚至让人觉得不太敢相信,其实是因为天津大学推出了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鹊桥会”此前就经常举办同学交友活动,可以理解为该社团的部分活动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变成了课程。这门课的理论部分是学生分组讨论,实践部分就是参加“鹊桥会”组织的社团活动,各占1个学分。

此前网上舆论热议爱情选修课是否应该出现、应该怎样安排才更好,天津大学这门爱情公选课在设置原因上就与大家通常的理解有所不同,它更应该被视为学校接纳、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举措。一直以来,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发言权就有限,更多的是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理念之下,有限制地作出选择。学生社团以恋爱这种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话题来开启参与课程设置的大幕,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希望。也许在未来,会有更多学生自主性强的课程出现。

不过,有这样一门课,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认可吗,真的会有很多同学争抢着选爱情公选课吗?广西师范学院《爱情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婚姻与爱情》等公选课都很受学生热宠,想选的同学很多,只有少数人能选上;上课时常有很多同学随堂旁听,师兄师姐们传下来的口碑也不错;另一方面,一些大学此前有老师开设的关于婚恋的选修课,却因为老师口才不够好、课程内容趣味程度不高、学生们不太喜欢随性参与、选修课学分较宝贵不宜浪费等等,反馈一般,成了一门不冷不热的公选课。

笔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已经从大学毕业的人士,大家纷纷表示,假如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碰到了爱情公选课,也不会真的选这门课。大家拒绝爱情公选课的原因五花八门,颇能说明问题。从事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作的资先生大学毕业三年了,他说自己的母校广东某大也有爱情心理学公选课,可惜“民间选课指南”注明“慎选为妙”,因为传说该课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说出爱的告白,课程完结时如果没有成功找到对象,也有可能影响学分。听说这门课居然给人这么大压力,大家都没兴趣选了。看来,爱情选修课的考核原则也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也不应该太讲究实效,盲目以是否恋爱成功为测评标准。

在台湾某大学任教的张老师硕士毕业不久,也曾是一名心思活络的中文系大学生。他告诉笔者,该校有爱情心理学课程,但据说噱头大于实质,而且也与以鼓励学生恋爱为目的、活动性质更强的公选课有所不同,更多侧重于心理学理论方面的讲授。张老师认为,大学有促进学生恋爱交友的活动很正常,而且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也好,变成有学分的课还是容易引起争议。张老师还提到,与异性打交道如果被视为一种技能,那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培养这种技能未必是最合适的。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不擅长恋爱也许是性格使然,不见得通过爱情选修课就能改变。

从事自由翻译工作的叶先生出身上海某知名高校英语系,他觉得能教授爱情选修课的老师如有相对美满的爱情与婚姻,才能让学生们相信他能够讲好这门课。叶先生大学时有女友,有一番轰轰烈烈的恋爱故事,因此当时不会选爱情公选课也很正常。但叶先生也指出,关于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情感和生理上的关系,在大学时如果获得一定的指导,也许可以更有责任感地处理一些事情,对当时的女朋友也一定会更好一些。如果要开设爱情选修课,一定要有其他更基础的课程作为铺垫,也要有一些相关的服务作为延伸,毕竟在初入大学时,刚完成高中学业、从相对受约束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的男女青年,很容易在心理和生理上作出不合理的选择。有人呼吁,小学、初中、高中的生理卫生课也应该谋求与大学的爱情公选课形成接续,大学的社团组织也可以多把注意力投入到宣传心理和生理知识、以各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上。

应届毕业生袁同学出自新闻学专业,她在大学期间曾是一个文艺类社团的负责人,人脉广泛,大学生活也丰富多彩,但并未在大学期间谈恋爱。她当时选了该校开设的一门爱情公选课,目的“单纯”,因为大家都不是特别看重公选课,只想要比较轻松地拿到学分。爱情公选课让人一看上去就觉得内容轻松,很容易通过。但是,在上这门课的时候,袁同学却被老师守旧落后的恋爱理论吓住了,老师居然说大家最好不要在大学谈恋爱,保持暧昧关系就好。这样惊悚的观点使她无法感到愉快,更像思路畸形的家长对子女们婚恋行为的说教。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大都看一些老电影,让大家参考里面男女主人公的交往模式,分析其中的恋爱关系。后来该校还开设了《爱情心理解读》公选课。袁同学印象最深的还是爱情公选课当中讲到的性心理学知识,看来爱情选修课必须有一定的干货,否则抱着期望来上课的同学们也难免要失望。

董小姐刚硕士毕业一年,在大学期间,她的课程繁多,作为法学院学生的她面对较重的课业负担,在选择选修课时,也听从师长建议,把更多的机动课时用在了含金量更高的专业选修课上。也许是董小姐学力太猛,她用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抵扣了不少公共选修课的学分。由于课时有限,当然没法选择爱情选修课。董小姐毕业后顺利遇到了所爱,她认为恋爱有磕磕碰碰正常,自己摸索才是王道,老师的指导不一定用得上。看来,爱情选修课即便作为一门活动性质更强、技能交流性质更突出的公选课,毕竟还是要占用一定的课时,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否把这些课时用在讨论爱情上,是一件需要斟酌的事情。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同学听说过非常火爆的《婚姻与爱情》公选课,她说这门课的确火爆到必须抢才能选上的程度,每个学期都爆满。郑同学自己倒是没兴趣参与选课大战,但她说到,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口才真是好,很多同学最初听说这门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大家都说上这门课可以听到很多有趣的段子。她还说,没听说过有同学因为选了爱情公选课,在课上邂逅了意中人,顺利谈起恋爱来,倒是有很多同学照常因为其他课程而相识相爱。爱情公选课虽然供大家讨论恋爱话题,切磋交友技能,提供心理辅导和技术支持,但其实未必能直接促进同学们找到恋爱对象。或者说,寄希望于爱情公选课能在促进同学们找对象上起到奇效,也是并不现实的。

设置爱情选修课,从学校、社团和学生各自的角度来说,固然是创造一个新的对话沟通的平台,构筑一个可以延展的创新点,但课程的精髓——让学生来讨论、体验通过爱情与他人友好交往的方式,对策划者和参与者的要求都更高。我们也必须正视一种现实,即爱情选修课的出现和升温,反映了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望,对寻求彼此之间热切关系的积极要求,但仅靠爱情选修课就想实现一些目标,比如减少大学生因情感纠纷而寻短见的案例等等,显然是杯水车薪。希望各地风起云涌的爱情选修课,都能立足现实,本着开放的心态,把大学生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出来,让大家亲自来创造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专业型公选课 篇4

一、西方多元文化音乐哲学思想的坎坷历程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院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仅限于对各族文化介绍及赏析, 未曾触及相关美学、哲学等交叉学科。而美国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 所有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都对欧洲哲学和教育方法论进行了引用。欧洲是教育新思想的发源地, 美国的学校一直积极采用这些思潮。例如:由斯宾塞哲学体系引申而来的“个性培养”和“生存权利”目标;课程设置中重视塑造学生的个性、修养道德、确保其有文化、对职业指导有帮助等等, 教育实践大多是建立在欧洲哲学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实用课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同样应用于音乐发展, “传统的”、“原始的”音乐被认为是音乐进化中最低级的, 民歌稍微高级一些, 而处于顶层当然是艺术音乐。这些思潮至今仍在我国很多院校留存, 有很多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重视欧洲主流音乐忽视本民族传统音乐, 更不要提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是民族民间音乐一直处于“原始呐喊”音乐之上, 欧洲古典音乐之下, 而它的价值仅仅是作曲家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创作灵感。[1]一战之前, 学校音乐教育非常重视民间舞蹈, 训练舞蹈节奏、动作以及民族历史描述, 一战之后, 民歌成为音乐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特色旋律, 可以说, 民间舞蹈和民歌是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的雏形, 这也是当代我国音乐教育现状之一。20世纪30年代, 美国民间音乐教育以北欧、西欧的民歌为主, 30年代中期, 许多东欧的民间音乐也被加入进来。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跨文化教育运动和第一届国际音乐教育会议上对民间音乐的重视有关。20世纪40年代起, 拉丁美洲音乐开始得到重视。对东欧和拉美音乐的包容, 体现出音乐教育中的国际主义帮助。20世纪60年代末, 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始得到重视, 甚至在国家立法方面也采取保护措施, 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国家, 在教育上开始将帮助那些外来文化进入本国主流文化。许多殖民国家也开始对西方视角的排他性提出异议, 在获得国家独立的同时, 开始重建教育体系, 重视本土文化是他们第一项措举,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音乐教育者们逐渐将本土音乐引入音乐课堂。

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历经半个多世纪, 多元文化方法不仅渗入学龄前儿童、中小学还遍及高等教育学府。越来越多的音乐部门提议开设一门关于世界音乐概论的课程, 或在音乐欣赏课程里纳入多元文化音乐的内容, 而在大学中使用多元文化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在大学采用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之前, 教师们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尊的视角来授课。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公选课程理念、思路、方法

高师院校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亟待开设, 拓宽学生视野, 了解人类音乐的多样性, 理解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性, 同时了解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 很多相距甚远的民族, 其音乐表象却表现出惊人相似, 这或许与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有着不解之缘。高师院校重在培养各级教育人才, 大类平台的公选课应重视选修课平衡体制, 纳入多元文化选修课程, 使师范类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中及时填充不同民族、人种、宗教信仰的民族音乐, 否则充盈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音乐就只剩流行音乐、摇滚乐和所谓的古典音乐。

音乐的“无国界”性造就音乐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高师院校的多元文化公选课程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更强的音乐适应性, 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信息时代到来之际, 全球化交往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不同民族、信仰、文化的各色人种相互交流、融合、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师范类院校所培养的园丁人才, 必须具备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 新时代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这种跨文化理解、包容能力, 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方式。

面对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音乐基础的各类大学生如何有效的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笔者认为, 最简易之法是“从文化角度出发”。我们把要求学生了解和接触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放在“金字塔”的最底端, 之后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仪式文化等的, 最后阐释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音乐文化。要求学生了解音乐的概念与行为、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音乐文化的社会变迁等等, 而不介入音乐本体分析研究, 这将成为公选课与音乐学院专业课的主要区别。在这里, 音乐可以与建筑、雕塑、宗教、地理、历史等多学科产生交叉, 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恰好可以互为沟通, 每次课堂探讨都可总结、综述, 弥补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 过分追求专业知识、重技术轻视综合素质教育等教育现状, 也能够逐渐改变高师院校其他专业大学生对音乐专业即是唱歌、跳舞、弹琴的狭隘偏见。

多元文化音乐公选课的教育理念重在赏析、介绍及课堂讨论。音乐只是课堂讲解中的一部分, 讲解不同文化区、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音乐时, 来自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共享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讨各民族历史背景、音乐现象、音乐流变及变迁、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等信息。这种课堂, 不似传统课堂, 教师一味“独角戏”的课堂演说, 上课地点可以在草坪、舞蹈厅等便于大家交流、模仿的地方。以环球音乐采风的模式带领学生每周领略某一区域音乐文化, 相信将是学生喜爱的一门交叉文化式选修课程。

三、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与其他课程的渗入

在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课中, 外国民族音乐应开设在中国民族音乐之前, 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 把中国音乐放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在与各民族音乐的对照之中, 才能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2]。另外, 中外民族音乐会有文化交叉, 例如:蒙古国主要民族歌唱方式有长调、短调、浩林呼麦, 主要特色乐器是马头琴, 而这些在中国蒙古族音乐中也会涉及, 学生可做课堂探讨“中外蒙古族音乐之联系与区别”。

多元音乐文化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例如:民族音乐素材, 一直是作曲家创作灵感来源之一, 而如何把音乐要素合并起来并引起听众的共鸣, 必须具备熟悉各文化音调作品的能力, 包括乐器的制作形制、工艺等等。作曲理论专业学生需具备一对赏析各民族音乐的耳朵, 需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 否则只会把这些音乐视为“异族现象”, 无法接纳更无从融入。

视唱练耳是一门技术性理论课程。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编写的法国视唱教材至今仍旧被许多音乐院校沿用, 这套教材共有十册, 其中包括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四声部的各类视唱作品, 很多作品都源自外国民歌, 大多来自乌克兰、爱尔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因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局限, 无法采录七平均律或五平均律的民谣音乐, 更不可能将微分音程引入传统视唱教材体系。如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观念?下文以非洲音乐文化为例:教师在节奏训练环节, 可采用非洲复节奏思维模式教授。传统节奏训练多为同节拍体系节奏模仿或记忆, 而非洲复节奏思维中, 大量存在不同节拍, 不同节奏性, 不同长短的节奏性组合, 这种节奏训练的融入, 将大大拓宽学生对传统节奏模打、记录的死板模式, 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音乐修为。另, 黑人灵歌、福音歌、传统布鲁斯歌唱也可引入视唱课堂,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黑人二元性音乐表演特征。例如:演唱黑人灵歌的同时手打节奏, 而节奏与演唱可能是不同的节拍或长短不一。二战后的黑人民歌, 融入了很多欧洲音乐特征, 出现很多双声部、多声部的演唱, 这些民歌或可引入视唱课堂, 让学生在多声部的演唱基础上, 尝试加入非洲鼓复节奏 (此类复节奏可为单拍子的“卡农式”模仿, 亦可为单拍子、复拍子的纵向叠加) , 二人或底盘人合作产生愉悦、活泼的课堂场景。笔者已经开始此类尝试, 收效不错。

传统音乐不会一成不变, 音乐文化伴随时代而“成长”,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接是每一历史时期的客观现状, 音乐审美必然随之转变。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音乐审美总能抽象化、形式化的代表该地区, 该时期的音乐集中表象, 因此无论历史、当代或是未来, 都应构建多元文化的音乐审美观。高校音乐美学课程必须时代化、多元化, 在抢救已经“死去”的原生态音乐审美同时, 须包容现代音乐审美的冲击, 同时应关注全球各种文化的音乐审美, 尤其是原生态音乐, 打破“西方美学思想”的模式化。

四、教师培训和教学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涵义的关注

在国内, 民族民间音乐课已在学校开设数十年, 近年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本也逐渐涉入民族音乐题材,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能熟记各地民歌、曲艺、戏曲等民间音乐素材。但, 如何教授这些课程, 几乎没有给年轻教师任何培训机会。他们只能照本宣科, 从网络、媒体搜集各类图片、文字, 音视频资料, 攒成教案教授学生。社会认定, 教师从小接受的西洋音乐培训已经足够讲授民族音乐了。这种基础教学中的错误理念, 足以导致传统音乐的“变质传承”甚至流失。而教师从小树立的“西洋音乐概念”仅仅是欧洲主流音乐形态, 教师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现象几乎一无所知。比如:日本流传至中国的民谣使用最多的音阶为:mi-fa-la-si-dolmi即视此都节音阶为日本独有的民谣音阶, 却忽略了日本还有三种更有日本“风味儿”的民谣音阶。此类实例还有很多。

为此, 笔者极力呼吁各省市教育部门对教师进行多元化教育培训。培训层面涉及高校、中小学乃至幼教师资, 将多元文化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教育要求的音乐资格的标准之一, 尤其重视多元文化音乐师范教育的必要性。世界音乐对于音乐教师和其他任何教师都是有用的, 无论教学或是研究, 都不能将音乐从文化中孤立起来, 视为“特有”现象。高校应提供更多机会给那些对多元文化观点感兴趣的教师, 通过讨论会、研讨会、暑期课程和研究生班在职培训等等机会, 让他们学习外族音乐、学习如何讲授它们。

希望每一位高师毕业生都能擅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具备多元文化、多元音乐知识的学识, 当然这需要很多工作着手进行, 需要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

参考文献

[1]威廉·M·安德森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曹水清刘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8.

旅游公选课考试 篇5

万峰林景区有哪些景点:

1、将军峰:将军峰是一块酷似人形的灵石,身为将军的它独自位于队伍的前方,带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这将军的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座奇异的山峦为它护卫、开道。

2、众星捧月:在蜗牛峰及身后的这一片景致,大家会发现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它是众山环绕着一座孤峰,就像一个峰林盆景,于一派浩浩大气中,又以精致小巧秀美让人怦然心动,让人眼前一亮,它有个别样的名称--众星捧月。

3、铜鼓广场:铜鼓广场是根据布依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铜鼓的鼓面建造而成的,在它的中心有一个红色十二角星的图案,那就是布依族的图腾——火神。

4、月亮寨:在月亮田的旁边还有一个布依古寨,犹如一轮新月,所以就赋予它一个美丽的名字——月亮寨。

5、八卦田:在田园间最为奇特的还属我们眼前的八卦田,八卦田是一个碟状漏斗,它是我们万峰林景区的一个标志性的景点。

6、纳灰河:纳灰河是一条母亲河,世世代代养育着河流两岸的父老乡亲,它从峰林的西北端流入,转而向南,穿越坝上的耳寨、乐立、双生、鱼陇、纳灰等古老的布依村寨,潜入落水洞,映衬着这20余公里的奇峰丛峦。

7、大顺峰:“大顺峰”由六座险峻的锥状体山峰组成,取“六六大顺”之意。"

万峰林简介:万峰林景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城南境内,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由近两万座奇峰翠峦组成。从海拔2000多米的七捧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黄泥河东岸成扇形展开,连绵至安龙、贞丰等地。西北高,东南低,向万峰湖、黄泥河倾斜。上线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为界,下线至海拔800米左右的亚热带红壤土山,形成一个环形山带。长200多公里,宽30-50公里,仅兴义市境内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兴义市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这里峰、龙、坑、缝、林、湖、泉、洞八景分布广泛,其间天然明河暗流、天然湖泊、天然溶洞、天然林木、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峰林壮如千军万马,奇如海洋波涛,美如水墨画卷。根据峰林的形态,分为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群龙峰林、罗汉峰林、叠帽峰林等五大类型,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峰林密集奇特,气势宏大壮阔,整体造型完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堪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被称誉为“天下奇观”。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家林钧枢评价:“兴义万峰林从高原向斜坡地带分异清晰、发育完美,早被明朝徐霞客所重视,布依族和苗族风情更增添其情趣。”世界著名旅游专家戴斯蒙先生称赞为:“人类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美丽画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这里地灵人杰,万峰林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有“一寸土、一寸金,一坝走出三将军”,(刘显世、刘显潜、王文华)的美誉。

万峰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4年4月13日,下辖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项目部、市场部、网络部、票务中心、导游部、车队、保安部、后勤部、餐饮部、演艺队。公司主要经营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产品、旅游餐饮、乡村客栈。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公司取得一系列的辉煌成果:2004年,万峰林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同年,万峰林荣获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定万峰林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2008年底,万峰林景区被评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卷,还可以通过观赏布依傩仪表演,倾听八音座唱领略到浓郁的布依风情和典型的布依文化。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您将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身心陶醉。这是一个每座山峰都会唱歌的地方。这是一个每块田地都会说话的地方。这里奇峰如林,田坝似锦,河水如带,村寨如云,充满诗情画意,恰似一幅朴素、清丽的布依族织锦。一座座独特的岩溶孤峰拔地而起,陪衬着秀美的田园风光,展示出了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与融洽,纯朴的布依族人们热情欢迎您,前来感受这里的悠闲和乡村气息。

贵阳到马岭河峡谷旅游介绍:马岭河峡谷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剖削深切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万峰林景区东峰林层峦叠嶂、西峰林山寨田园交相辉映。万峰湖景区则有上万个岛屿。如今,马岭河峡谷漂流则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位于滇、桂、黔3省(区)聚散要冲的兴义市境内,东北距贵阳334公里,西距昆明321公里,总面积344平方公里。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地区。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三叠系系碳酸盐可溶岩石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

贵阳到马岭河峡谷旅游主要景点:马岭河峡谷自上而下,还可分为东榔温泉、五彩长廊、天星画廊、赵家渡景区。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除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外,其它名胜古迹也非常丰富,有距今二亿四千万年中生代三叠纪时期“贵州龙”化石群,比恐龙蛋化石早一亿年;有“猫猫洞”、“张口洞”古人类活动遗址;有汉墓群、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等人文景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在此也留下了毛主席、周总理指挥战斗的足迹。

公选课现代生活与化学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现代生活与化学;公选课;教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无时无处不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正如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卢嘉锡院士所说:“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物质自然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物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到自由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就人类的生活而言,农轻重,吃穿用,无不密切地依赖化学。在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中,化学更是引人瞩目的弄潮儿。”化学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设现代生活与化学公选课,可以向大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笔者所在学校开设该课程已经一年有余,本文从授课教师的角度,阐述了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现代生活与化学这门公共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讲深奥的化学原理和理论,而是侧重于化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分专题讲解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学内容包括9个部分,分别是:绪论、食品与化学、化妆品与化学、珠宝首饰与化学、毒品与化学、环境与化学、人体微量元素与化学、医药与化学、服装材料与化学。上述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参阅了相关教材和论文,紧紧围绕现代生活,讲解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由于课程内容紧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氛围也很活跃。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采用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精彩的视频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障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食品与化学”这一部分的时候,讲到十大垃圾食品,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食品,以及过量摄入垃圾食品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旨在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少吃垃圾食品,保持健康;在讲“毒品与化学”这一讲的时候,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毒品的种类、外观以及危害,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学完后,学生纷纷表示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在讲“环境与化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既引入实际案例,同时又发起课题讨论,让学生谈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可行的应对方法。

三、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量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紧扣现代生活

现代生活与化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往往就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食品中工业添加剂的非法加入,化妆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婴幼儿奶粉中有毒物质超标,人工合成钻石冒充天然钻石流入市场等。在讲到相应专题的时候,笔者尽量多地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引用实际案例,向学生解释这些事件的本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和公民意识,希望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辨别一些常见产品的的真假伪劣,同时也能做到不参与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四、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考核方式科学全面

公共选修课程现代生活与化学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基于调动学生动手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考虑,主要采用学生就某个主题制作PPT,上讲台汇报讲演的方式。从PPT的制作和讲演来看,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非常广泛,从室内环境污染到建筑装饰材料,从地沟油到毒奶粉,从减肥问题到微量元素,从农药残留到农业肥料,从香水到面膜,从消防安全到灾害防护,从合成纤维到染料,几乎涵盖了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绝大部分学生都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比较具体的主题,言之有物,贴近实际,图文并茂,期末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综合考评下来,期末总评优秀的学生占到全部选课学生的一半以上。

五、结束语

在现代生活与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吸取前辈和同仁的宝贵经验,参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包括视频资料等,同时保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體,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课程期末总评优秀的学生比例也不断提高,同时选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在笔者所在学校,现代生活与化学已经成为一门颇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参考文献:

[1]刘旦初.化学与人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彦广,吕萍.化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传虎,姜绯.开设化学与生活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8,23(02):35-37.

[4]周素芹.开设化学类公选课 提高文科生的科学素养[J].林区教学,2010(12):104-105.

[5]杨世军,张会香.公选课《生活与化学》初探[J].广西轻化工,2008,24(11):142-143.

专业型公选课 篇7

一、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 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 (定向) 。也就是说, 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学习行为也是这样, 如果这次作业想得到高分, 那么就要做得用心一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 例如, 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 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 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等。

认知派对动机作用的看法却正好相反, 他们认为行为是人们对事件的理解作出反应, 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 并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由此可见, 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作用。例如, 学习的满足或成就。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决定、和周围世界达到平衡这样一种需要。在认知结构中, 动机作用是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的, 特别是对成败的分析, 在动机作用的成就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在解释动机作用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或像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动机作用的观点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是趋于一致的, 两者都强调内部的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派和认知派的观点, 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 又考虑个人信念等的影响。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强调, 动机可被看作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值。其中缺一个因素, 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以外, 还有本能论、生物需要论等, 从有机体组织的需要出发, 为保持体内平衡来解释动机。

二、关于参与动机的理论综述

1. 能力动机论:

Harter (1978) 认为:“个体倾向在能力较强的领域表现所长, 同时在表现中增进技能。如此一来, 成功的表现就会带来自我效能和正面的情感, 使得继续参与的动机增强。”因此个体之所以知觉到较强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现的控制, 乃源于正面的情感和动机。一个高自我效能, 且作内在、控制归因的人表现的会比较努力、愿意持续追求成就, 而且容易感受较多正面的情绪。

2. 成就动机取向理论:

根据Maehr&Nichol s (1980) 提出成就动机取向理论, 认为个体动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目标导向:能力、工作和社会支持取向。能力导向的人努力表现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而工作导向的人以精熟为目标, 以自我比较为评价标准;以社会支持为导向的人则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面回馈。根据这个架构, Nichols (1984) 进一步探讨目标导向、知觉到的能力和工作难度之间的交互关系。Nihcol1s认为以能力为导向, 且对于身体能力有高度知觉的人最倾向表现高度的参与和持续动机。

3. 社会交换理论:

Smith将Thibuat&Kellye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重新以认知--情感的模式加以架构。这个理论主张社会行为受到扩大正面经验和缩小负面经验的驱使。只要结果是个体想要的, 行为便可能持续。

三、国外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英国的古达斯 (Goudas&Biddle) 通过现场实验, 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上课的内部动机的影响。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教师做出所有决定, 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 教师对全班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 而不对学生单独进行指导;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为区别方式, 在这种教学中, 学生有很多的自我选择的机会, 同时还可以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 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 在课后进行内部动机的测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区别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内部动机水平。”

Biggs&Mooes把学习动机分为四类: (1) 外部动机, 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这种动机是不稳定的。 (2) 社会动机,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 这种学习动机不是指向物质后果, 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情感的和谐。 (3) 成就动机, 学生可能是因为期望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 因此重视学习的价值。 (4) 内部动机, 学生学习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活动本身感兴趣, 而不是因为学习之外的什么东西令人感兴趣。

Houle (1961) 在《心灵的探究》 (The in quirking Mind) 一书中所提出的三个因素类型论, 即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 (1) 目标取向:以学习作为完成明确目标的方法。 (2) 活动取向:参与学习是基于学习环境的意义, 而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或内容无关。 (3) 学习取向:为求知而求知。Sheffield第一个对Houle的动机取向分类研究进行系统而广泛探讨的学者, 他根据Houle的分类体系参考其他成人教育学者和有关的文献制定了一个量表, 以实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他采用因素分析法抽出五个因素, 分别是学习取向、活动欲望取向、个人目标取向、社会目标取向、活动需要取向。

心理学家Bremnnaoibson、Margaret Andesrne、John Niehols等人关于内部动机的研究表明 (1994) :“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同时表明, 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 而且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 或者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 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

四、国内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路海东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 为什么学习, 喜欢学习什么, 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 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其中, 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

梁丽萍等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 认为大学生对追求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 而对于失败的种种焦虑和担忧较少, 其消极的成就动机较弱。大学男生与女生在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逃避失败的倾向两个变量上均无差异。研究还发现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高成就动机者较之低成就动机者在职业观和择业标准上表现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更为强烈的重视和关注。

鲁克成、李健荣、夏应春提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如下特点:学习动机的产生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臻完善、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 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

毛晋平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如下:“ (1) 学习动机复杂多元, 且极不稳定, 学习目标迷惑不明; (2) 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 (3) 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 (4) 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

五、关于大学生选课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张志梅 (2009) 在《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从选课积极性看, 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任课老师、课程内容、从众心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学分收费问题、修读年限和双学位问题都会对选课动机产生影响。

郭德侠 (2009) 在《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高校公选课的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因素会影响学生选课, 大部分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 通过公选课的学习达到了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修养的目的。但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倾向, 偏好于能为自己带来实用价值的课程。

纪滨、秦锋、马丽 (2008) 在《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的选课行为和心理受“选课时的感觉”、“所选课程与所学专业密切程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类型”等方面因素影响, 并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马杰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定位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文中指出:要真正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公选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 就要深入挖掘校内老师的潜力, 开出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走向社会的需求的课程, 不断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舒醒 (2005) 在《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一文中指出, 大学生选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实用性, 大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二是轻松性, 这类学生对公共选修课要么选择一些考试考核不严、教师管理较松的课程, 要么选择一些学起来轻松、好玩、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杨靖、蔡明 (2009) 在《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公选课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 优化课程结构。

吴自力 (2008) 在《对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制应用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完善知识结构, 拓展思维;发展个性, 陶冶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思维水平。这些是大学生选课的重要动机。

参考文献

(1) 栾伟元, 《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项提高课学生的选课动机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 王薇薇, 《动机理论在高校两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 陈维亚,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教育学刊, 1999年5期

(4) 吕陌红,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 郝云鹏, 《高等师范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5年3期

(6) 张志梅, 《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 科技信息, 2009年33期

(7) 郭德侠, 《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6期

(8) 纪滨、秦锋、马丽, 《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3期

(9) 舒醒, 《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0) 杨靖、蔡明,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大学公选课学风问题研究 篇8

一、学风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 学生因素分析

1.选课偏离主旨, 讲求实用好玩。

大学开设公选课的目的, 是通过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方式,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 许多大学生在选课时常常偏离这个主旨:有的完全不考虑自身的知识结构, 单凭是否新奇好玩作为选课的主要依据, 对那些“赏析”、“欣赏”、“礼仪”等“娱乐型”课程颇感兴趣, 而对“理论”、“研究”、“思考”等理论性、工具性课程则兴趣索然;另有相当数量的学生, 干脆基于凑足学分、避难就易的功利需要, 专门选择那些学习要求不高、考试相对容易的轻松型课程 (往往公选课目录一公布出来, 这类课程就被选满, 动作慢一点的学生还选不上) , 以致在大学生中流行所谓“选而不修, 志在学分”的说法;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人数限制, 没有选上自己心仪的课程, 迫于学分压力违心地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 其上课效果甚至出勤率自然难以令人满意。

2.应试左右动机, 考研求职为上。

现在的大学生, 由于中小学阶段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熏陶之中, 学习动力有形无形地受到升学压力的左右, 而到了大学, 突然失去了升学的压力, 一些学生在备感轻松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动力。他们对专业学习没有兴趣, 成天用上网络、玩游戏、看电影、睡懒觉、交朋友、谈恋爱来打发时间。在他们中, 也经常流传着“知识都在网络上, 情感都在短信上, 朋友都在QQ上”的说法。等到临近毕业想用功时, 发现自己已懈怠不堪。所谓“大一茫然, 大二漠然, 大三麻木, 大四后悔”就是这些学生的写照。与之相对, 那些有着明确考研和求职目标的学生, 则学习动力十足, 但是他们钻研的是那些为考研、考证、求职做准备的书籍, 热衷的是那些为考研、考证、求职做准备的辅导班, 而其所需要的时间, 则当然从公选课中“挤”了。

3.强调客观理由, 缺乏道德自省。

对公选课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学习风气, 大学生心知肚明, 但是他们对之多是从客观方面寻找理由, 如:老师教学态度应付,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死板,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背离, 开课时间不合适, 课程容易自学, 考研时间紧, 就业压力大等。甚至某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 72%以上的学生认为, 逃掉没兴趣的课去参加有兴趣的活动或讲座, 不算违纪行为[1] 。相比之下, 他们较少从态度、动机、品行、纪律等主观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 更很少考虑自己不良行为对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归因上的明显自利偏向, 说明这些大学生缺乏从道德角度审视公选课学风问题的应有意识。而这, 也正是公选课学风问题依然存在, 且缺乏应有的道德自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教师因素分析

1.教学投入不足, 难以激发兴趣。

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 主要与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挂钩, 而对于课堂教学, 通常只有量的要求而没有质的标准。因而, 重科研轻教学, 是相当数量教师的自然选择。即使是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也首选专业课、必修课, 对于公选课则是能推则推 (除非教学工作量不满) 。即使是开设了公选课的教师, 且不说学生来源广泛、人数众多、基础不一、态度各异, 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 单单是面对那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明显有别于专业课、必修课的学生, 也普遍感到难以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 甚至觉得上公选课是受罪。因此, 一些上公选课的教师, 不同程度地带有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 缺乏足够的教学热情, 教学投入明显不如专业课、必修课。

2.评价导向异化, 迎合放任自流。

高校规定, 公选课是否开设, 视学生选课人数而定。于是, 一些教师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学生, 在公选课的名称上挖空心思、求新立异, 以迎合学生的娱乐心理, 讲课内容多为猎奇和欣赏, 甚至不乏浅薄和庸俗, 缺乏应有的整体结构和知识系统。久而久之, 使学生习惯以“看戏”心态对待公选课, 好听就听, 好看就看, 否则就干其他事情;而且, 还在高校中形成了“劣课驱逐良课”的不正常现象。另外, 高校还普遍设有学生网上评教的活动, 而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往往侧重于教师是否好说话、管理松与严。因此, 教师对课堂上的纪律和考勤问题常常放任自流, 担心要求过严会影响学生网上评教的分数和学生下次选课的热情, 即使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层出不穷, 也往往听之任之;有学校规定一门课程一学期累计3次点名旷课的学生, 取消考试资格, 但是很少有教师真正执行。长此以往, 规章制度对学生就失去了应有的约束作用。

3.考核方式随意, 滋生投机心理。

相对于专业课和必修课, 公选课的考核显得随意, 考核方式、内容、成绩都由任课教师自行掌握。一些教师出于种种现实的考虑, 考核的要求通常比较宽松:如果是开卷考查, 学生只要交一篇论文或感想式的作业就行, 以致学生多半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 拼拼凑凑就成;即使是闭卷考试, 教师也会在考前进行专门辅导, 将考试范围、重点一一划出, 内容都在书上, 学生只要花费不多的时间记记背背就行。批改时, 教师也大多手下留情, 结果皆大欢喜。这样的考核方式, 滋生了一些学生对于公选课的投机心理:只重视结果, 不重视过程;平常上课人数寥寥, 考前辅导座位爆满;平时不听不学, 随意缺课逃课, “临时抱抱佛脚”, 得分可能比经常上课的同学还高;公选课花的时间精力最少, 分数却是成绩单上的最高。

二、学风问题的对策研究

关于改进和优化公选课学风问题的对策研究, 现有文献不少, 涉及方方面面, 如: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公选课的课程体系、细化学生的选课指导、加强公选课的质量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改善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完善课程开设的准入机制等。但是, 其总体研究水平不高, 以致所提对策或建议多数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 说说似乎有理, 实际实施起来却难以奏效。究其缘由, 笔者认为主要是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缺乏深入研究。

1.公选课教学的心理机制。

当前公选课学风问题研究之所以谈“应该”、“必须”的多, 谈“为何”以及“怎样”的少,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研究极少深入到直接制约公选课教学有效性的心理机制问题。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根本上来说, 教学主要是一个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同时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 教学的有效性来源于双方认识上的共识性和情绪上的共鸣性, 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与情绪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之相应, 教学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能不能”学习的问题;后者是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学习需求及其由此产生的学习意愿之间的矛盾, 具体表现为“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且, 与“能不能”学习的问题相比较, “愿不愿”学习的问题始终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和难点,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更为突出和直接的影响[2] 。同样, 公选课教学研究所面对现实教学问题, 其主要成因不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行——即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绪状态不佳——即“愿不愿”的问题。因此, 公选课教学研究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有效性, 离不开对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心理机制的探讨。

2.教学互动的恶性循环。

当前, 关于公选课学风问题的成因研究中, 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谈到公选课学风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时, 学生和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倾向性的认识偏差。具体表现在:在调查中, 学生多将责任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似乎他们之所以不好好学, 主要是教师没认真教;而在教师中, 尽管不回避教师的问题与责任, 但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学生。这种归因偏差的存在, 表明对公选课学风问题成因的探讨, 已经不能再局限于谁主要谁次要、谁为因谁为果的层面, 而要上升到教师与学生在交互影响中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局面的高度。因此, 对改进与优化公选课学风问题的探讨, 我们必须立足于教与学互为因果的角度, 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角度着手, 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答。

摘要:文章围绕大学公选课上暴露出的学风问题展开了研究。对影响学风问题的因素, 从学生与教师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学风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出了要从公选课教学的心理机制和教学互动的恶性循环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公选课,学生,教师,学风问题

参考文献

[1]熊玉明、张洪建:关于高校逃课现象的几点见解[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4) .

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探析 篇9

1 开设语文公选课的意义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能够平衡学生们的知识结构, 同时又能够向他们提供发展其他兴趣的机会。况且语文教育向来都是我们教育和学习的重中之重,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又能够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如今国家日益重视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教育的时期, 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语文公选课的建设不仅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 同时也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

2 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2.1 学生逃课现象严重。

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语文选课时学生都很积极, 但是在真正上课时往往是第一二节课和最后几节课上课率比较高, 而在上课期间学生到场的却比较少。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公选课是迫于学校的规定, 学生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有些教师对于每节课上课的人数并没有明确的了解, 在看到学生不认真的情况之下就会采取应付的教学, 机械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学生不认真和教师机械教学的情况下, 学生的逃课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 他们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有限。

2.2 教学方面的问题。

语文作为一种公选课的形式出现本身就会使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它的重视程度, 而在高职院校当中学生们可能会因为需要参加其他考试而与上课时间冲突, 这时有些老师会让学生直接去参加校外其他考试, 这也就降低了其重要性。而且有的院校对于语文公选课的多媒体以及网络化远程教育设施并不十分全面, 或者是管理层领导的不重视都会导致语文公选课出现学生缺席严重和教师不重视的情况。而且由于公选课课时安排少但是任务量比较大, 有的老师会出于同情学生的心理, 在期末时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直接通过考试并获得学分。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降低语文公选课在师生心目当中的重要性。因而教学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语文公选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 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管理的改进方式

3.1 鼓励多种考核形式。

语文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是不同于学生们所学专业课的, 可以说它更加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也促进其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观念上对这门课的不重视, 也导致了课堂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而且一般语文公选课在期末的时候, 采取的考核方式或者是做卷子或者是写一篇论文, 但所采取的是开卷的方式, 这就降低了课堂考核的难度。因而我们必须转变语文作为公选课的观念, 鼓励多种考核方式的推进, 同时在平时也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表现并将其作为一定比重纳入考核成绩。通过改变考核方式, 更多融入思维性和灵活性知识的回答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表达能力的。因而考核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师生们对于语文公选课的态度。

3.2 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

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学生当中的受欢迎指数, 当然学生们也是在认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语文公选课。如今随着高科技深入到教学当中, 学生们网上评教也成为了对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相比于教师之间的互评, 学生评教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当然也可以邀请督导和管理人员对公选课进行随机听课, 这样不仅能够对教师平时的上课情况有明确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听课结束后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分别的交流, 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听课的作用, 也才能够在心理上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而, 采用多种方式对语文公选课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和督导是能够有效提高语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

4 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高职院校公选课的了解展开的, 在文章当中我首先论述了开设语文公选课的意义, 而后又分别从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了公选课课程运行和管理中的问题, 最后则从鼓励多种考核形式和加强对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评估这两个角度说明了高职院校语文公选课建设管理的改进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 在文章当中我并未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 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英.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建设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 2012年01期.

民办高职院校公选课的改革 篇10

一、公选课开设的现状

目前,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艺术类、体育专项类、语言文学类等公选课程, 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院通过青果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进行选课。以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为例, 共开设公选课61门次, 每门课限制了选课人数上限, 共提供选课名额约4500个, 最终实际选课人数3866人。学期初教务处组织召开了公选课任课教师会议, 对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 并做了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27份, 收回27份。根据统计显示, 63%的教师认为自己讲授的公选课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用, 其余认为一般;教师普遍反映开设公选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提高教学水平;67%的教师认为讲课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其他认为基本达到应有的效果。座谈和问卷调查, 反映出了学院开设公选课的普遍现状。

二、公选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1. 学生选课较盲目

学生入校后第二学期开始选修公选课, 按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 学生在修读年限内应修满公选课6学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课时更多考虑的是“课程学分多不多”、“课程学分好不好拿”, 并不是站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角度选修与所学专业交叉的课程。另外, 绝大部分学生在选课前对课程和任课教师不了解, 只等选课时才匆匆浏览, 凭课程名称结合自身喜好选课。这两种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开设公选课的初衷。

2. 教师开课欠深思

公选课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具体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专长自由申报,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且公选课以晚上及周末上课为主。教学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开课积极性不高, 而一般开课教师都只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另外, 少部分教师在开课时过分迎合学生心理, 担心自己申报的课程因选课人数不足而停开, 主动申请开设学分多的课程, 而不是结合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开设相适应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设课程的整体质量。

3. 课程质量待提高

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开设公选课约53门, 初步满足拓展学生知识面、使之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但部分课程对于高职院校, 特别是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偏理论, 在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在校生都为90后, 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在所开课程中一成不变的课程较多, 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学生喜爱的课程偏少。同时, 公选课虽然纳入了常规教学管理, 但在课程建设 (包括精品课程的建设) 、教学评比、教师技能竞赛等方面都被忽略了, 这使得公选课课程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

4. 教学监管不到位, 上课效果难保证

一是公选课一般安排在晚上上课, 不容易进行教学监管, 存在少部分教师不办理调课手续擅自顺延上课时间或提早下课等现象, 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学生来自各系各班级, 教师对学生管理较难, 存在一部分学生迟到、缺课、代课等现象, 还有少部分学生会因参加社团活动、职业资格证辅导课等原因集体请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公选课任教门槛较低, 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来自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行政岗位, 缺乏系统的教学训练和上好公选课的教学经验, 影响了公选课的授课质量和效果。

三、几点改进措施

1. 健全公选课管理制度

完善的公选课管理制度是公选课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制度应当明确开设公选课的重要性, 对教师申请开课、学生选课要有约束力和指导意义, 对管理人员具体实施要有可操作性。学院根据近三年公选课实施的情况修订了《公选课管理办法》, 进一步阐释了开设公选课的目的, 明确了开课的原则, 主要对开课、选课、教学管理及工作量计算等进行了规定。

2. 规范教师开课, 加强课程管理和建设

首先, 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开设公选课, 并逐步提高高级职称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任教公选课的比例。其次, 对教师任教资质严格把关, 确保其能胜任申报课程的教学。第三, 在开课审核环节对课程大纲进行审核, 调整或停开部分不实用的课程, 鼓励增开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第四, 对教师选用的教材严格把关, 教师所用教材必须为近三年出版而且与学生层次相适应, 鼓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自编讲义或教材。最后, 把公选课的课程纳入课程建设 (包括精品课程建设) 中, 组织公选课任课教师参与教学评比和技能竞赛, 如课件评比、说课比赛、微课比赛等。以教学评比和竞赛等形式促进公选课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打造一批实用性高、能力和素质并重的高质量课程, 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

3. 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在正式选课前公布拟选课程信息 (包括学时、学分、教学内容、参考书籍、考核要求等) 、任课教师信息 (包括教师简历、任教资格说明等) , 让学生对课程及任课教师有详细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 淡化以“学分多少”和“学分好不好拿”为参考的选课观念。尽量引导学生重点选修与所学专业交叉的课程, 以完善知识结构, 拓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以有效管理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一是任课教师加强自我监管, 对所讲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 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二是考核的严肃性和多样性, 缺课、缺作业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不给予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制, 体现考核的严肃性;注重过程化考核, 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体现考核的多样性。三是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建立针对公选课质量评估体系,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组织督导人员听课、组织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价等。四是教务处不定期对公选课的教学秩序进行专项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五是对于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进行再培训, 规定每周必须去听课, 以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开设好公选课的基础, 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是前提, 高质量的课程、优良的师资队伍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开设好公选课的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 在开设公选课上多思考、多借鉴、多创新, 让学生能真正从公选课中得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摘要:公选课是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各高职院校都将公选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公选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艳, 彭晓云.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报, 2012, (1) .

[2]郑亮, 郭燕伶.高职院校选修课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

专业型公选课 篇11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实践;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7-02

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已应用到许多领域,除了如工业、农业、国防军事、生物医学、通信等专业领域外,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网络视频分享与欣赏。一些常用的图像处理工具或软件系统,如Photoshop、Acdsee Premiere、会声会影等也得到了非专业人员的广泛应用。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实时化等方向的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除了作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外,在本科阶段开设数字图像处理公选课,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理解和认识相关技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无疑有很大的益处,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到众多的知识领域,因此,要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原理、理论和算法以及基本技术和方法,必须对教学方法有所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地,开设《数字图像处理》公选课,面对的教学对象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专业相差较远的学生,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和兴趣点差异也较大。因此,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学生背景知识特点,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总结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公选课《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合适教材

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数字图像处理》公选课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数字图像处理知识如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和图像分割等内容,另外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差异,侧重于学生的基本能力锻炼与提高。因此,所选用的教材需要同时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综合起来,所选择的教材应该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用性和新颖性。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有很多较好的成熟教材可供选择,例如美国Gonzalez等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阮秋琦编著的《数字图像处理学》等教材,都反映和结合了当前图像处理领域的科技前沿动态及科技成果,包括了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这些教材在《数字图像处理》专业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对于作为公选课《数字图像处理》的教材来说,其相关理论知识还是过于深奥而实用性不够。因此,需要选择一本能突出其应用而较少涉及理论和公式推导的教材来使用。出于此目的,我们选择了胡学龙等编著的《数字图像处理》作为本门课程的教材。

该教材作为一本应用性教材,在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图像处理基本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设计图像处理的软件应用,来验证相应的理论和算法,和我们的教学目的相接近。为了增强和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在选定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和生活相关、应用范围较广的书籍作为辅助性教材,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验证。我们选择了《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Visual C++/Matlab图像处理与识别应用系统》、《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教材作为辅助教材。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具体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照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验证实现,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学习兴趣或者学习兴趣不高,老师讲得再生动也是枉然,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公选课来说,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这为提高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教学内容选择不合适,或者教学手段单一,则有可能让原有的兴趣逐渐消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工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兴趣:

1.问卷调查。在《数字图像处理》实际教学中,在第一次课的讲授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大而全的介绍方法,主要突出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各种不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将实际应用与相应的图像处理方法联系起来。在课堂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先修课程的学习情况如数学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能力,感兴趣内容等。调查问卷回收后,及时统计和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图像处理内容和学生感兴趣内容,及时调整和修改修订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为以后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兴趣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期结束前,同样发放调查问卷,此次调查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课堂教学效果,数字图像处理与先修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程度等,为提高下次公选课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

2.结合实例。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具体的应用实例特别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像处理方法的应用效果,一方面能让他们了解本课程各种方法的用途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己动手实践的想法,为主动学习提供动力。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实例。如在讲授图像增强时,以照片修复作为实例进行讲解,比较不同增强方法的原理和效果;在学习图像分割时,以道路监控视频分析为实例讲解。除了与每章相关知识相结合的实例外,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所进行的研究课题,设计一个完整的图像处理应用系统,贯穿整门学科的教学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分别设计和演示了细胞图像处理和识别系统,行人动作识别系统等实例,逐步分析和讲解所应用到的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应用效果。采用结合大量的实例进行教学,除了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外,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实例讲解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思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针对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并对不同解决方法进行评价和讨论,理解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效果。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综合评价,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完成整个过程后,不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兴趣,也促进了图像处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经过多次实例讲解,《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大部分应用都是以图像的结果进行显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用语言难以准确形象地描述,必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除了采用黑板和PPT等教学手段外,还应该充分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利用其具有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动态显示等特点,向同学们生动形象地传输大量的信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教学课件。例如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图像分割中区域生长的过程,利用Matlab程序单步调试来比较图像增强过程中参数对效果的影响,利用Photoshop来理解图像分辨率、屏幕分辨率等基本概念,利用视频播放来观察图像压缩的效果和影响。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的理解。除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既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综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综合使用“问题教学法”、“形象化教学法”和类比法,引发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针对公选课学生背景知识和学习目的差异大等特点,结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断地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了解前沿动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材,分析学生特点,结合实例,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改革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怎样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著.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阮秋琦,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

[2]章毓晋.图像工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3]胡学龙.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9.

高职人文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12

一、高职公选课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一) 高职院校公选课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以人文公选课为主、专业选修为辅的状况, 课程开设分散, 在课程管理与监督机制上问题较多, 采用与专业课相同的管理机制, 教师教学评价矛盾突出, 教师积极性受挫现象严重, 公选课在高职院校的边缘化状态仍然存在。

1.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一般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 学生人文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在人文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上有很多的挑战, 课程设置一般以开设文学、天文、地理、艺术、心理等课程为主, 课程内容相对普及化, 缺乏课程深度。学校的人文环境相对比较匮乏, 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量与质上都相对匮乏。

2. 教师队伍不够壮大。

公选课的教学任务一般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组成, 在高职院校公选课专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 大部分课程由兼职教师承担, 兼职教师一般来自各系部辅导员及管理部门教师。兼职教师学习教授的专业课程及培训的机会较少, 甚至有的兼职教师教授的人文选修并非自己所学专业或与本专业差距较大。这就在教学管理上加大了难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有关加大素养课程的文件, 但在细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专职教师的比例也未明确说明。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教师队伍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水平及人文公选课的管理水平。

3. 选课班级专业不均衡, 实训周交错, 学生不能获得全面的知识量。

人文公选课一般以临时合成大班为主, 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一个大班公选课人数较多, 班级较多, 而不分班级、不分专业、不分年龄, 在管理上给教师增加了难度, 再加上高职院校实训较多, 学生上课班级每周参差不齐, 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内容, 这就造成一学期学生获得的知识量不够全面, 落下的课程无法弥补的现象。人文公选课教师教授的专业不一, 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也不尽相同, 据调查文科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上课积极, 达到率高, 回答问题主动。而理工科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及实训实践课程, 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及审美情趣。

(二) 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突出的问题

1. 管理上不够严谨, 教师队伍混乱。

公选课教师上课面对的班级较多, 选修学生来自不同专业, 对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 有些教师本身在本学科的研究上缺乏专业性, 知识量不够, 上课准备不够充分, 含金量不够, 学生逃课、迟到现象频繁发生。公选课教师队伍多数以兼职为主, 在管理上难度较大, 难于统一管理, 在教学研究、教学活动上难于集中,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很难保障教学质量上。

2. 学生学习倦怠, 积极性不高。

公选课一般排在每天的7、8节或晚上, 这个时间段一般是学生自习时间或锻炼的业余时间, 由于现在注重学生实践性, 一些高年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公司实习或勤工俭学。选择选修课更多是为了修到学分, 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不够, 学习积极性不高。注重高职院专业技能的发展, 关系到学生将来就业的问题, 因而校园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活动较少, 每年一次的文化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校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开发上没有得到足够的资源, 出现混学分现象。

3. 领导重视不够。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人格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与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方案, 并对其细则进行了严格标准, 这一方案推动了江苏省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的发展, 从无到有, 从学院边缘化到有一席之地, 是江苏主管部门的最好的见证。公共艺术评估以来, 各高职院逐渐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跃了校园文化, 给高职院的学生增添了艺术人文环境。但宏观来看, 艺术教育只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对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院出台加强人文公选课课程的方案, 相信高职院的学生在学校将真正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得以发挥和实现。

(三) 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缺乏设计, 重“量”不重“质”。

江苏省人文公选课的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人文公共选修课, 但课程设置比较杂乱, 每学期根据教师自由申报的形式进行授课或分配任务, 随意性较大, 很难保障教学质量。学生评课随意性大, 逃课现象严重, 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口味, 课堂内容设置活动较多, 教学内容含金量较少, 学之无味。为保证学生选课人数, 学生喜欢什么就开什么课, 在开课的名称上大做文章文章, 吸引学生眼球, 但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知识, 收获甚少。

二、高职人文公选课课程体系构建

(一) 加强公选课课程设置研究, 细化公共选修课课程计划

学校应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首先把人文公选课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 并由教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划,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的前提条件。选拔专任教师担任公选课课程, 不推荐非本专业兼职教师或专职教师担任所授课程。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问题, 所以在教师的考核任职制度上尤其是考核上要更加严谨应该放到首要位置。

出台高职院校人文公选课课程方案。最好由教育厅主管部门统一出台, 严格按照方案标准执行, 教务主管部门定时监督,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细化, 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选课。规定学生修满限定性选修课四个学分方可毕业。限定性选修课由公共艺术八门限选课及人文限选课组成。公共艺术限选课学生毕业前必须修满两个学分, 公共人文公选课学生毕业前也要修满两个学分。同时开始任选课、任选专业小课及系列讲座等。

制定课程计划由教学负责部门审核制定, 可根据学校的师资队伍的情况及当前人文环境的现状制定, 必要时适当引进专职教师, 在教学文档包括进度表、教案、课件等方面定期监督, 在教学评价上由院级督导部门定期监督保障教学质量。

(二) 课程名称规范化, 课程设置要高品位、高规格

课程不能取决于教师个人兴趣和爱好, 与教师专业及研究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 对教材的使用、实践环节等方面也应重视, 避免出现公共选修课开课质量不高的现象发生。课程名称就像人的名信片, 代表了知识的力量, 学生选课在校期间更重要的是接受全面的人文知识,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 独立生活的勇气及自信心。多开发维护创造性与想象力课程, 同时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及身心发展。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本学科的知识结构, 也要注重现代积极人文元素, 教师授课既不能保守也不能过分开放, 或把自己的专业观点强加给学生, 阻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不能因人而设课,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在创造力及思维上有所提高, 意志品质上得到锻炼。加强人文教师培训交流的机会, 结合自己的专业在科研上不断补充能量, 以达到巩固和完善教学的目的。

(三) 构建合理的人文选修课课程体系

合理的人文选修课程体系是一个不断探索研究的过程, 在统一的课程体系下, 是否适应学校的实际情况, 遵循学校的发展规律有待考证, 对专职的公选课教师也是一个挑战, 课程构建既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在工科为主的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是相当困难的。这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力量, 既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又要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探索开拓, 来保障体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四) 完善人文选修课程教学监督体系

检验教学相对科学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学监督体系, 既保障学生的学习利益也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然而人文公选课是一个特殊的体系, 在授课时间上、师资队伍上、学生学习的态度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教好与教差一样, 评优无法保障, 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建议主管部门首先要优化公选课教学时间, 同其他课程一样享受白天授课的待遇, 同时独立构建公选课教师教学监督体系, 公选课教师独立评教, 并按比例保障公选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上一篇:煤田地质勘察下一篇:学生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