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型硕士(通用12篇)
专业型硕士 篇1
我国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的人才以教学科研型为主,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1]。通过对6名毕业于不同院校且工作在临床一线的科学型护理硕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对护理硕士的使用情况,为今后学校和临床培养、使用护理硕士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2]。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护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一线工作。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最终选取6所院校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作为访谈对象,男1人,女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国内院校5人;副教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工作于不同的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1.2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①访谈前准备: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本课题组专家及成员进行交流,制定出本次访谈提纲,初步确定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访谈。②访谈计划:通过与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联系,最终6人(L1~L6)确定接受本次受访,课题组拟定访谈计划。课题组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实验,确保访谈提纲的适用性及访谈能顺利进行。③访谈过程:受访时间地点均由受访者制定,受访场所安静,受访时间均在30 min以上,除1名受访者是远程网络访谈外,其余5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用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鼓励访谈对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由课题组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并进行编码,提炼信息,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⑤伦理问题: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 本次访谈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无一人工作科室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一致。总结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L5:“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这3年一直都在为我所研究的方向不断努力,现在工作后我被医院分配到与我研究方向不同的科室,护理工作很辛苦,又要应付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没有精力再兼顾以前的研究了,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只是学习经历,学习科研方法更重要。”L1:“工作科室是医院征求我的意见后安排我在手术室的,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男性在普通病房工作不方便,觉得自己更适合手术室的工作,虽然硕士期间做肝胆外科方面的研究,但我觉得硕士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的学习,读研的过程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对还是次要的。”三是认为教育应顺应现实不断变化。L4:“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本想在学校当一名教师,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去医疗单位,硕士期间与临床接触较少,刚进医院工作科室觉得不适应,与我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联系。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减少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竟学校招聘教师是有限的;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对护理硕士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当年选择攻读的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现在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2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本研究6名受访者中3名曾经有工作经验,另外3名之前并无工作经历,3名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明显觉得科室同事对护理硕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L1:“科室大部分同事以一种习惯性的晕轮效应认为护理硕士在临床能独当一面,但事与愿违,偏偏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并不适用,与临床有明显的脱节,我认为国家培养专业型硕士进入临床工作更为实用,但目前国家培养的还是以科学型硕士为主。L4:“我刚到科室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科室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什么都行。”L5:“我是本科毕业后上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的了解也只限于本科实习那一年,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下临床很少,临床3年的变化是很大的,刚上班时科室的仪器不会用,干起活来手脚也不如其他同事麻利,当时同事确实对护理硕士能力产生质疑。不过现在工作1年了,工作还算可以。”
2.3 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分层使用护士有待提高 6名受访者普遍认为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L1:“刚工作时医院领导认为我是硕士就要做科研,现在快工作2年了,觉得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做科研,工作跟普通中专干一样的活,护士工作很辛苦,我去哪里找时间精力去做科研呢?”L2:“国家培养的护理硕士在临床与本科生、大专生没有差别,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如我在医院上班要有一定的班次,跟别人干的都是一样的,我完成自己基本工作再完成科研工作,觉得精力有限。”L3:“在国内都是论资排辈,国外读了硕士的护理人员就不会从事一些普通临床工作,个人能力体现、晋级、评优等都跟学历挂钩。”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L6:“像我国台湾、美国那样,他们彻底是一个护理专家,我们没有给护士提供这样的舞台,没有分层,没做这种东西,所以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体制又不支持。”L4:“作为一名护理硕士,我更想跟随医生查房,看看医生是怎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这对我们观察病情是有好处的,可是每天基础护理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学习知识只是一种奢望。”L2:“在临床工作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慢慢地我就不写了,就忘记了,医院可以不要求写论文,自己有做科研的欲望,但是工作又很累,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分层次使用护士很重要,否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培养我们,我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个人想去创造,可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3.1 社会、医院应对护理硕士有正确的认识,给其空间、促其发展 科学型硕士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主要培养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是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一种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向的问题,应届科学型护理硕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进入临床后适应临床相对较慢,医院同事应多关心指导她们,以利于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工作中去。临床一线的护理硕士要明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都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明白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操作[3]。
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进入临床一线,医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院招收护理硕士的同时并没做好本医院护士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医院对护理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要求,造成了人才浪费。设想医院与护理硕士之间如果可以协商制订计划,明确权利义务,实施奖罚机制,这样既加强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管理又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发展。
3.2 专业型护理硕士和科学型护理硕士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主要原因是由研究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科学型护理硕士填补了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虽然这部分硕士也会在临床表现得很优秀,但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业型硕士来填补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美国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突出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特点、以培养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较少[4]。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培养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立足临床护理实践并融通护理理论的临床护理专家,使我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应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订单式”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培养方式。
3.3 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科研积极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走上了临床一线,为临床护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进了护理科研开展、增进了医护沟通、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说明如何分层使用护理人员且配备相应的考试机制来选拔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李亚洁等[5]认为“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中外护理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差异,我国护士可能觉得做青霉素皮试时,随手在病人手腕上写下皮试时间没有什么错,是为了查验时的方便,而外国人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高层次护理人员去临床循证、学习国外先进作法,指导临床。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培养护理人才,却未得到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6]。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医院在使用护理硕士时也倍感迷茫。这值得去探讨、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2]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 Adv Nurs,1997,26(3):623-630.
[3]杨永,杨连招,莫新少.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C):1677-1678.
[4]张艳,姜安丽.中美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比较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5-187.
[5]李亚洁,廖晓艳,蔡文智.广东省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0-691.
[6]刘秀娜,王仙园,周娟.护理学博士临床使用困境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5A):1143-1145.
专业型硕士 篇2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新增19种专业学位中的一种,与现有的药学科学学位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已有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位类型。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旨在根据医药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该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从事具有明显医药职业背景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上具有明显差异。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应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药学及与此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本领域内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胜任本领域的实际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特色
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培养过程中坚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采用学位授予单位与实践部门合作培养的模式,第一阶段在学校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实践部门进行实践学习。提倡采取双导师制,即在校内与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校内导师与实践单位导师按照集体培养的方式,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导师由学位授予单位相关学科和实践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四、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科目
招生对象为符合《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报考条件的人员。
入学考试时间与全国科学学位研究生统考时间一致。考试科目为三门,分别为:第一单元:政治理论,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二单元:英语二,总分100分,全国统一命题。
第三单元:药学综合,总分300分,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考试范围建议涉及五门课程,分别为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事法规。各招生单位可根据本招生单位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考试题型采用以选择题选择题(单选题、多选题)为主。
五、在校生管理与待遇、奖助制度
在校生的管理与待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参照全日制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制度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
六、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就业前景
全日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由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强调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有着一定的实践经历,使毕业生具备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就业前景将更加宽广。
设置方案
一、为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Professional Master of Pharmacy”,缩写为M.Pharm。
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四、药学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药学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
五、药学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药学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六、药学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药学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
七、学位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注册与申报、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技改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答辩形式可多种多样,答辩成员中须有药学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八、修满规定学分、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
九、积极推进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与药学类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十、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由经国家批准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
十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报考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1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切实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篇3
在教育部“原则上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的政策引导下,近年来专业硕士人数不断增长,截至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已经达252272人,与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基本持平。专业硕士的培养强调“短平快”,在短短2年的时间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像学术型硕士那样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但当下专业硕士被教育界普遍认为总体能力一般,甚至是实践能力都比不上学硕,很多人只是“混学位”,理论欠缺又没有掌握实际技能,含金量没有想象的高,这不得不引起高校的思考。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专业硕士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导师还把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硕上,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将专业硕士置于一旁,另外很多导师的实践能力不强,让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培养名不副实。对此,高校要给予专业硕士培养高度重视,在师资方面,为专业硕士培养提供政策和硬件条件,导师的聘任要体现针对性,保证师资力量与专业硕士数量的同步,探索将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纳入导师的考核,调动导师培养专业硕士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即在学校有一名导师指导学习,实习时有一名业界人士做实践导师,但很多情况是学生一直到快要毕业也没见过指导实践的导师。对此,高校要完善与坚决贯彻高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联合培养的模式,为行业导师设立专门的培养时段,保证专业硕士的技能培养。可以定期召开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联合会商,商讨下一阶段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多听取行业导师的要求,将其融入专业硕士的日常培养。
再次,突出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前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大同小异,有些甚至雷同,只不过将其压缩至1个学年上完,这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对此,应将其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区别开来,并细分和具体化,每项职业技能对应一定的课程,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特色。另外,导师要努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最后,完善专业硕士的评价机制。目前专业硕士的培养制度还不完善,考核标准也不如学术型硕士严格,加上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导致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大多质量不佳,实践能力也不见提高,社会评价由此降低。对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引入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设立专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应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加,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要着重体现实践能力的质量评价,如可以探索以毕业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作为最终考核的方式。
如何深化工科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篇4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深化策略
世界上主要国家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及学制信息, 大都将硕士学位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硕士着重培养对应学科领域中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论修养水平, 拥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学术型硕士一般分为理学硕士和文学硕士, 学制多为2~3年, 培养方式一般为授课、部分课程实践加毕业论文。专业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发性研究与设计能力, 对理论修养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没有特定要求, 专业型硕士名称根据学科确定, 如工程硕士或工商管理硕士等, 其学制多为1~2年, 教学及考核方式多样化, 案例教学、研讨教学、行动教学、公司实习、课程实践等形式都可灵活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专业型硕士在国外综合采用论文、设计、报告甚至结业考试等形式来考核研究生是否具备了从业的实践能力。同学术型硕士相比, 专业型硕士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硕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国家对专硕和学硕的定位同等重要, 两者培养方向虽有不同, 但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一致[6]。专硕的培养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从基本技能到创新能力的思路, 专硕培养过程中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以产学结合为途径,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专硕培养模式中存在课堂学习环节偏理论化、实践环节对动手能力培养不够、培养时间偏短、考评体系未针对专硕培养特点等问题。在优化专硕培养模式时, 应依据职业领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需求, 科学制订培养方案, 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优化专业型硕士的学制, 依照专硕在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 优化各培养阶段的培养计划, 确保专硕能力的培养。
2.优选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现场观摩、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参照行业资格认证知识体系设计课程, 充分体现应用性、实践性, 实现课程学习与行业需求的接轨。
3.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转变课程考核方式, 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强化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优化
1.学制。按硕士培养要求, 硕士的培养应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知识实践阶段、理论总结升华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及创新能力培育阶段等, 上述培养阶段分别对应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 (学校) 、学术论文撰写、项目实践 (校外) 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教育部建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学分制培养, 其学制一般为2年, 在学期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7]。在专硕培养过程中, 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学习、课程设计等环节, 第二学年为项目实践、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 多数学校对专硕没有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专硕作为和学硕有同等能力培养要求的学位, 难以在2年或更少时间内达到学术型硕士2.5~3年的培养要求, 加之未设置有效的退出机制, 使其培养要求较难达到, 建议延长其培养年限至与学硕相同, 从而使专硕成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高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各专硕的课程体系多沿用学硕, 仅在学制及所修学分等方面有差异, 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要求等差异很小。建议专硕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根据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的性质, 研究生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实践型课程及科研型课程[8];专硕课程体系的优化思想为加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建设, 适当减少科研型课程;为夯实专硕的基础, 需开设足够的基础型课程, 其中与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强的基础性课程可适当合并;可根据专硕的培养要求及优化的学制, 将专硕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培养、学科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环节。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着重基础性课程的培养, 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集中开设校内实践型课程;第二学年主要为校外实践环节, 在此期间除完成所实践项目外, 还应将所实践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 若培养机构校外培养条件不成熟, 可由通过参与或主持校内导师的工程或科研课题等形式完成;第三学年为所学内容的升华, 完成毕业考核。
3.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按照专硕的特点, 优化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专硕的培养效果。为实现专硕的培养目标, 完善培养过程的监管体系, 提出建立“五级考核体系”。五级考核体系分别为:入学考核、课程考核、实践考核、中期考核及毕业考核。五级考核体系同传统硕士考核体系相比, 增加了入学考核及独立的实践环节考核两个环节, 并对其他环节的考核结合专硕特点进行优化。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及校外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完结后, 由实践负责人对专业型研究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考评, 考核通过后, 获得实践环节的学分;考核不通过者, 需重新参加实践环节, 直至考核通过后获得实践环节学分。
4.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研究生的培养监控体系是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专硕的培养质量, 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及突出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出发进行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是培养监控体系的重点, 宜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专门负责制订专业型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专业型学位应注重高水平工程应用和高层次职业胜任能力评价, 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 培养监控体系中还应强化过程管理、完善专业型硕士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 加强入学初、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审核和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检查和评估制度。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组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结论及展望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及保障体系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硕士的培养方法的基础上, 讨论优化了专业型硕士的学制、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等内容, 以提升专业型硕士的综合能力, 其结论可作为其他相似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的参考。
摘要:本文基于国家政策以及国外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深化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细化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过程:五级培养目标及七级能力体系。建议延长专业硕士的学制, 并提出将部分专业课程改编为采用综合课程设计形式的实践类课程, 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其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5) :70-74.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59-61.
[3]阴天榜, 张建华, 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1998, (4) :46-47.
[4]秦焕美, 韩艳, 严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6) :191-192.
[5]梁茜, 段全安.把握特点, 严格要求, 精心培养工程硕士[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65-66.
[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
[7]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对“教研[2009]1号”文件的个人解读[J].中国研究生, 2009, (5) :50-53.
专业型硕士 篇5
我国目前实行的学位教育主要分为注重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型学位教育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型学位教育,并希望两种教育并轨。但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实情是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而少注重专业型学位教育,这使得很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毕业后能理论能研究,但操作能力不强。为了与世界上先进的学位教育接轨,我国在近年来着力发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
专业型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每年的10月的专业硕士联考中,录取的都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但如果仅通过联考毕业后,只有专业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书。只有继续参加1月份全国研究生统考并顺利通过后,才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书。其实每年1月统考中,早就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法律硕士等,但专业较少。随着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得以扩招,专业增加很多,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军事硕士、建筑学硕士、兽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会计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体育硕士(除竞赛组织方向)和工程硕士(除项目管理方向)等。
2010年1月教育部对研究生结构进行了调制,在2009年总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基础上,2010国家减少学术型硕士3.8万名,增加专业型硕士3.8万名,并且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教育部计划往后几年逐渐达到全日制专业型和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比例为7:3,其中专业型硕士供给读完硕士阶段就准备参加工作的学生选择,而学术型硕士供给打算继续读博士深造的学术型人才选择。
主要不同如下:
1、培养方向不同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的是现在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条件不同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国家09年新增的一月份统考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并不要求工作经验,招生条件跟原来的学术型硕士一样,应届生可以报考。
3、学习方式不同
学术型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专业硕士:全日制学习,学制2-3年
4、认可度不同
学术型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型硕士:09年教育部才新增的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生,认可度受考验。不过有国家颁发的“双证”,相信前景会不错。
5、证书不同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二者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设计相同,但授予学位类型不同,即分别是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
6、众说纷纭:
专业型硕士 篇6
关键词:专业学位 护理 硕士生 培养教育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学科理论知识扎实,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本文结合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从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①导师力量薄弱。导师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劣、科研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与导师直接相关。我国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由院系导师和临床导师组成,院系导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脱离临床缺乏护理实践经验;临床导师虽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部分导师学历层次较低,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多数未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知识、理论更新不够及时,难以满足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带教需求,而且临床导师承担着临床的大量工作,缺少用于指导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处于自我摸索前进者,缺乏有力的指引者。
②理论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学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临床实践课3大板块。但部分院校未单独开设护理学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所有护理学研究生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一块参加必修课学习,课程中并未涉及与护理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相关的课程。[1]还有些院校的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没有任何分别,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不能反映国际护理新动态和学科新知识。
③教育结构不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结构分为3部分,即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布局结构。从层次结构方面来看,护理专业学位仅局限于硕士层次,学士和博士层次还没有设立专业学位。从类型结构方面来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单一,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特色。从布局结构来看,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布局不均衡。目前,全国28 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院校主要为“985”和“211 工程”院校,分布于全国17 个省市,且各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西医院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单位多,而中医院校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发展较慢。[2]
④培养目标空洞,培养定位不明确。我国开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制订了各自相应的培养目标,但是未充分展现护理专业的特色。有关规章制度规定: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总的培养目标并未具体化,要求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专业性不强。[3]使得院校自成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不一,而且使得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定位不清。
⑤临床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临床实践为主,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其课程设置应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相关实践领域的要求,同时学位论文要和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密切结合。但是很多高校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每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在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得到体现。[4] 在临床实践环节也是如此,一些院校会统一安排所有的护理硕士研究生,没有针对性。
⑥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体系对保证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尚未建立一套适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质量评价标准均由不同培养院校根据培养方案自行设定,缺乏全国统一的标准。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与职业任职资格间尚未建立衔接关系。
目前,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培养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步加强临床型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制订出科学、系统的适合国情和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以利于我国护理学科独立、专科化发展,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和临床需要的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最终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平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媛媛.硕士生导师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5.
[2]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3]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14.
[4]田学真,张俊.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2012(2):32-34.
作者简介:
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教育探讨 篇7
关键词: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机制
专业硕士是1991年以来开展的具有职业背景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 现已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仍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发展, 以及如何保障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质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 培养目标
专业硕士研究生既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又有在职硕士的特色。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借助案例分析, 注重专业实习, 保障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截止目前,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 但随着专业硕士的发展, 高层次人才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专业硕士的教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并暴露了其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 专业硕士教育所需教材严重滞后, 应用型教材短缺。专业硕士大多与学术型硕士共用教材, 理论内容过多、缺乏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缺乏实践应用模拟, 已不适应大规模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要求。因此, 专业硕士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2) 培养方案不合理, 课程与学术型硕士趋同。专业硕士的教学方式单一, 同学术型硕士课程类似, 多采用固定的教学模板, 课程设置不能结合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特色, 没有针对专业硕士开设专门性理论及实践课程, 模板化严重, 难以真正满足社会需求。
(3)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制过短。多数学校专业硕士的学制为两年, 两年的时间里不但要完成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 而且要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撰写实习报告, 完成学术论文与答辩, 造成了极大的课业压力, 论文写作的质量与实践活动的效果都无法保障。
(4) 导师的投入及指导不足。随着硕士研究生的增多, 原本带学术型硕士的导师也开始指导专业硕士, 培养思路没有转变, 培养模式依然是学术硕士的模式, 缺乏相应的培养经验, 导致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不成熟。与此同时, 导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5) 专业硕士生个人择业观定位不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择业观呈现出就业期望值偏高的现象。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讲, 企业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理应回归国家的培养初衷, 更多地去企业创造人生价值, 然而, 现实中更多的是想“逃离”企业。
(6) 缺乏实习机会。全日制专业硕士应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随着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校方面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需求, 学生自身的校外实习机会也较少, 学生实践多留在学校进行, 不能了解当前企业的需求与现实情况。
3 健全措施
(1) 构建高校负责、企业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专业硕士教育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通过组建校企合作的管理组织, 建议建立弹性机制, 制定开放性的管理政策和办法, 调动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 在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形成的过程中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
(2) 落实双导师制度, 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大力落实双导师制度, 鼓励校内导师关注实践知识, 同时, 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来担任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 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 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全日制专硕, 使其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编写高质量专门教材。针对专业硕士的课程特点及实践需要, 组织高校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导师编写适用于专业硕士的教科书, 规范课程内容。同时应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特色教材, 丰富专业硕士教材的多样性, 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地选择性教材。
(4) 区别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教育, 小班教学。建立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不同的培养模式, 凸显专业硕士教育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消除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同质化教学现象。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研究生教学小班化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是专业硕士发展破除壁垒取得进步的关键一环。
(5) 为学生增加实习机会, 基地实习与自主实习并举。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 能够保证专业硕士实习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实践基地, 为此教育部行政部门应鼓励支持高校积极探索新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方案, 建立起与企业、行业长期合作的多形式专业硕士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张亚菲, 刘文波: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六大问题[J].当代经济, 2013 (5) :86-88.
[2]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6) :59-61.
[3]阴天榜, 张建华, 杨炳学.论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1998, (4) :46-47.
[4]黄德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J].计算机教育, 2014 (6) :35-38.
美国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特点分析 篇8
一、“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立足于为商业、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多种专门职业岗位培养具有深厚学科知识和现代管理观念、具备较强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3]被誉为“科学硕士与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合金”,成为向申请者提供比MBA更科学化、比博士更专业化、比理学学位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学位的途径。[4]
(一)“科学—附加”课程体系设计模式
“科学—附加”课程(‘Science Plus’Curricula)设计模式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的特色,其基本思路是将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下页表是理学专业硕士不同项目的课程模块实例。
“科学—附加”课程设计模式的典型做法是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型课程与管理、政策或法律等方面的技能型课程相结合,以促进学位获得者形成复合型知识能力结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体系的跨学科、多学科性,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乃至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的;二是课程体系构成的需求导向性,“附加”这一模块的课程主要是由与潜在的雇主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包括法律诉讼、金融与营销、沟通与团队合作等技能训练课程;三是整个课程体系“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各自所占比重基本平衡,“附加”模块乃整个课程体系之特色。
“附加”模块课程的灵活切入及其与“科学”模块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得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人才培养体现出综合性、复合型,毕业生既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某一科学领域的专门知识,又拥有雇主认可的工作经验。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与模式充分体现了理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有助于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组成方式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体系主要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实习)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核心课程主要是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同时也包括该专业领域中新技术方法及其发展的有关问题。例如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技术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核心课程涉及农业与生物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综合生物科学等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发酵方法、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热点问题、生物科学伦理观、生命科学热点问题专题讨论会、基因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或工业项目的研究报告等课程。[6]核心课程直接指向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内容,培养和发展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使其成为所在领域的专业人才。
选修课程致力于扩大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研究生的经验范围,特别是与企业、行业直接沟通的能力与专业素质。理学专业硕士选修课程的选择自由度比较大,涉及的领域比较丰富。例如,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生物信息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包括生物医疗工程、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数学与计算科学等课程。[7]选修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的基本原理、专业知识与个人兴趣、职业发展相结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实践课程的实施有着规范的过程与环节,具体方式可以分为标准模式和新型模式。[8]标准模式是最普遍的实习模式,其适应的对象是那些进入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进行全日制学习之前几乎没有商业、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新型模式采取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的实习形式,实习形式包括实地实习、虚拟实习两种。实习内容不仅涵盖标准模式中实习期的相关安排,还将实习预先准备和实习后期反馈巧妙地结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个性化实习,即该项目研究生参加的是各不相同的实习,但是所有研究生的实习进程都被加以监控。实习环节在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增加了学位获得者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有助于项目负责人与校外实习提供者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大部分实习是有偿的,在提高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四是借助进入工作场所的深度实习增加毕业生在实习单位正式就业的机会。
(三)理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与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的实例比较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与课程组成方式有其独特性,同时又与相关专业科学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以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的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与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为例,[9]比较分析理学专业硕士学位与理学科学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异同。
从课程体系结构来看,两者同中有异,而且两者的核心课程和基础选修课程基本相同。除此之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更加强调专业小组课程、实践课程(实习)。俄勒冈州立大学应用物理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包括核心课程、计算机硬件、计算物理学与数学能力、专业小组课程、实习、专业选修课六大块。物理学理学科学硕士项目课程包括物理学核心课程、物理学课程、子领域专业课程、论文要求、项目要求五大块。两者都要求学生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理学科学硕士一般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理学专业硕士对此则没有硬性规定,理学专业硕士主要是完成实习时确定的有关专业领域的研究项目。
与理学科学硕士强调核心课程学习相比,理学专业硕士更加重视实践课程。从学分比重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低于理学科学硕士的相应比重,其专业小组课程学分所占比重在所有课程模块中最高。
从具体课程来看,理学专业硕士的核心课程来自相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代号、名称与要求基本一致。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选修课程也多是从对应的理学科学硕士课程体系中选择出来的。此外,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开设了科学理财、创新管理、管理与营销技术等专业小组课程,这是理学科学硕士所没有的。
二、“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
理学专业硕士是理学研究生教育的一场重大改革,该模式试图以一种近乎理想的方式,帮助研究生适应既需要高深专门科学知识与技能,又需要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工作岗位。理学专业硕士项目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学校与工业之间的联系,开设实习等大量实践课程,[10]为学生和潜在的雇主的相互了解搭建桥梁。
(一)导师队伍构成的双重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组成。
学业导师的主要角色是进行学业指导、提供学科专业科研资源与平台、充当联系学生和合作单位的桥梁。学业导师参与招生并指导学生,同时在课程设置的更新和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理学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学业导师队伍通常是多学科的。
实践导师一般是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中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专业领域相关的、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背景的专家,这些专家一般在理学专业硕士实习期间对其进行指导。实践导师一般是由学业导师为学生推荐的。在实习期间,培养单位会和实践导师保持有规律的联系,并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和项目的良好发展。实践导师所在部门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实习职位,举办一些研讨会,支持学生结合工作实践大胆探索相关研究项目。
(二)教学场所的开放性
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教学场所大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一般在大学进行,而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政府、工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相关机构进行。由于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跨学科性和多样性,还会经常在户外组织一些小组讨论等活动课程,每个学期开学初也会邀请一些来自工业、企业的嘉宾举办讲座和出席研讨会。
(三)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理学专业硕士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同时又都共同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经常组织学生轮流做研究进展报告,开展自由讨论。二是鼓励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共同完成研究报告,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班。研讨班一般在每个学期开学初举办,邀请工商界的嘉宾就当今科技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演讲。四是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和实验室轮流值班的机会,使学生接触到范围广泛的科学知识和世界尖端的新兴科学技术。指导教师普遍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或实用技术讲座,向会议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五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不断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三、“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
(一)课程要求
授予理学专业硕士学位通常要求必须修完相关课程并达到学分要求。比如,加州州立大学圣马科斯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San Marcos)生物技术专业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要求修满38个学分,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达到3.0,且每门课程的绩点不得低于2.0。[11]
下面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金融数学理学专业硕士项目所开设的课程来更加详细地揭示理学专业硕士项目课程要求。[12]
必修课的要求:以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为例。金融数学热点问题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行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项目假设,通过计算试验来验证假设,并通过小组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和情境里做出成果。该课程要求研究生完成学生与导师商量确定的主题的个人研究报告。个人研究报告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班上做展示。研究生分小组完成一个小组报告,并在班上进行展示。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他人的研究报告的能力,以及参与提出和讨论建设性问题的素质。
选修课的要求:以精算学为例。精算学包括两门课程即精算模型一和精算模型二。该选修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存与生活中偶然性模式的理论和运用,还要求他们考虑行为的专业标准,从而达到从事精算相关职业的能力。
实践课的要求:以金融实习为例。首先,学生要经过导师的批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金融数学领域学生个人专业发展的实习项目。其次,学业导师会对实习报告提出明确的要求。再次,要求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场景,通过实习掌握交流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等能力,积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
(二)实践要求
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普遍要求完成实习并达到学分要求。从时间要求来看,实习的学时要求较为灵活,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实习时间从150个小时到6个月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在两年制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中期安排学生进行兼职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度过理学专业硕士项目的后半个阶段,从而更好地完成实习报告。[13]
从实践内容和要求来看,坚持将学科专业知识和商务等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并投入实践应用。实习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的商业原则和政策制定以及道德决策,训练学生的交流技能,通过实践工作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14]
从实践成果来看,一般要求提交一份合格的总结报告,以及由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表现评价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实习结束后进行答辩。大部分学校通常会举行论坛来展示学生的实习项目报告等实习成果。判断实习是否合格要进行综合评定,通常会综合导师给出的评价、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表现的满意度以及总结报告的评分。
(三)成果要求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很大,每个高校对获得学位的成果要求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对毕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还要求进行所学课程的综合测试;有的学校则不要求综合考试,但要求提交毕业论文,以及与本专业项目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研究报告;大多数学校不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和综合测试,但要求提交在导师和实习单位指导下完成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研究报告。还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的终期报告要与毕业项目报告保持一致。
摘要:理学专业硕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本文归纳分析了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科学—附加”集成的课程体系、“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组织、“课程—项目”双重的毕业要求。
专业型硕士 篇9
1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多数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硕士基本相同, 仍然定位在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 偏离了工学专业硕士专业技术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2) 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对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 部分高校相同学科或方向的工学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课程设置相同, 甚至两类研究生同班上专业课, “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课程内容也一成不变。也有部分学校只是对工学专业硕士增加了很少学分的实习, 但实验、设计等其他实践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这样就导致了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3) 师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高校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相差悬殊, 有些教师对外服务课题多, 参加过很多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工作, 有的教师甚至是国家级或市级重大工程的评审专家, 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很高的专业技术技能。但大量年轻教师, 他们刚刚走出校门, 虽然有着博士学历、博士后甚至海归经历, 科研能力强, 也发表了很多SCI论文, 却没接触过实际工程, 根本谈不上工程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因此, 工学专业硕士导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
(4) 考评体系不完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工学专业硕士的考核体系仍然类同于学术硕士, 基本上还是“三步”考评制:第一步是先修满理论课程学分, 一般在30学分左右;第二步是发表1~2篇期刊论文, 对期刊等级的要求不同学校、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也不一致, 甚至不同导师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三步是毕业论文和答辩必须通过专家审核, 特别是要通过专家盲评。第一步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步和第三步目前主要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二和第三步中把关的导师和同行专家, 他们还是按工学学术型硕士的科研标准来加以评判, 而对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却无任何规定和标准可循。
2 工学专业硕士教育培养的改进措施
2.1 明确工学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 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胜任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 因此, 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对工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 改变同学术型硕士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 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为核心, 以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 打造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视野开阔、具有创新性意识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才是对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唯一目标和科学定位。
2.2 建立工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应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 建立和加强专业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突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技能提高的主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加强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应从课堂教学、企业实习、科研基地实践等多方面重视和加强。
2.3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要切实改变重机理分析和公式理论推导等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应采用PPT、录像、电影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多方面的资料、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交互对接。提出工程实际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仿真实验教学与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课堂案例教学的多层次、丰富的教学模式,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2.4 增设企业实习学分
企业实习是工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企业实习不应拘泥于形式。实习的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自己联系, 也可由导师推荐或进入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参加导师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 结合课题进行实习, 或是毕业论文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课题展开研究。企业实习应不少于5学分, 时间不少于半年。
2.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 需要建立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导师队伍。加强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工学专业学位硕士导师遴选机制, 鼓励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工厂、施工企业, 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攻关, 提升专业技能和工程素养。 (2) 从设计院、大型工、矿企业引进具有副总工程师以上职称的高水平的人才, 解决理工院校专业硕士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3) 在实习企业聘请研究生导师, 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 提高全日制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质量。
2.6 建立新型的研究生考核机制
(1) 专业课程考核。改变以笔试作为唯一的课程考核的方式, 以课堂讨论、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报告和期末论文或设计和实验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综合考核, 切实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企业实习考核。除了提交实习报告和企业实习证明外, 还应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工作业绩考核。学生应提交参加工程设计、施工或实验的成果。为增强学生对企业实习的重视, 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能否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的考核条件, 企业实习不合格者, 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工作。 (3) 研究能力考核。改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方式, 以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实习企业亟待解决问题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加以考核。
2.7 实践性的学位论文选题
工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工程问题, 避免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课题。课题来源可以是导师的企业横向课题, 最好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内部立项的研究课。这样的学位论文选题既体现工程实践背景, 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更具有工程应用和推广价值。学位论文开题必须要有本领域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和校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 以确保学位论文研究内容来源于工程实际, 预期论文成果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应区别于学术型硕士, 成员应由工矿企业的高级工程师2-3名与高校的学术权威共同组成。论文答辩应侧重于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 注重论文的技术创新。这样既保障了论文的质量, 又实现了对工学专业硕士的知识应用、创新和实际专业技能的考核, 从而进一步促进工学专业硕士向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方向快速成长。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国家对于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 必须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 进一步明确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不断改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设置和考核办法, 加强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全日制工学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保障教学质量, 实现工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摘要:目前, 全日制工学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存在同质化问题, 必须通过进一步明确工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课程设置和完善考核办法,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工学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注释
1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4) :59-60.
2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5.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1-7.
4朱永梅, 任家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27 (5) :118-123.
5赵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旅游教育管理, 2011 (3) :94.
专业型硕士 篇10
国外民办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斯旺西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这样世界级的民办高校。由于我国的体制的制约,我国民办院校仅仅经历二十余年发展,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民办高校有700多所(含独立学院)。但民办高等教育仍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众偏见多,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现象,而且,民办高校多数只有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2010年,国家在政策上突破了民办院校可以申报硕士点的冰点,部分民办高校实现历史突破,获得硕士点授权。
2民办院校申报硕士点的制约与机遇
虽然政策上已经开始允许民办院校申办硕士点,但国家资源支持力度仍较小。使得民办高校设立硕士点存在许多顾虑与制约,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持续推进民办教育公平发展,来改变社会舆论 ;另一方面需要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应以教育质量和特色来做出回答。从我国民办高校的定位看,目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其研究生教育多采用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即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而我国公办学校多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教学师资力量足,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较成熟。但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培养模式需要转向应用型 ;因此,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院校在申办专业型硕士点时起点相近。如果民办高校能在这方面做出探索,形成特色,不但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地位,也是对专业型硕士教育的贡献。因此,民办院校想继续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其优势,集有效资源和资金为一体,重点发展优势专业,才可能在申报硕士点与培养硕士研究生上有更多突破。
3民办院校优势专业申报硕士点的不足
交通工程专业是我院的优势特色专业,以“人”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区别于以传统的“车、路”为研究主体的交通工程专业。随着长三角地区交通事故防治人才需求量的扩大,我院已重点发展交通工程专业,希望抓住申办硕士点的契机,将其打造为综合性试点专业。
目前该专业距申办硕士点有以下几点不足 :
(1)作为硕士点来发展,专业定位主要以“人”的安全为重点,研究范围较狭窄,应发展多个研究方向。
(2)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青年教师人数比例较大,中年教师比例较小,符合硕士生导师人数不足。
(3)交通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偏离申办硕士点建设,急需改革。
(4)实验室资源不足,包括实验设备不足、实验人员素质不高等 ;在建设本科实验室的同时,应当增设满足深层次科研需求的实验室。
(5)教师科研团队没有形成,科研资源不足,尤其是国家级或省级科研资源较少。由于教师代课任务较重,科研能力与精力不足,科研经费较少,导致科研动力不足。
4基于申报专业型硕士点的交通工程专业综合建设
基于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 :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得者,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而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因此,在师资力量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教学模式、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均与学术型硕士建设不同。基于交通工程专业申办专业型硕士点,目前对该专业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建设。
4.1师资力量建设
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师引进及培训计划,希望通过2-3年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团队拥有2 ~ 3名知名学科带头人,15人以上组成多专业融合的交通工程师资队伍 ;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人,高级工程师3人,讲师及博士生以上职称6人,60% 以上教师符合硕士生导师要求,同时双师型教师占60% 以上比例。具体措施见表1,引进知名专家1 ~ 2人,作为学科引导人 ;借助安徽三联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三联交通事故预防研究所的优势,将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人员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教师的有益补充,进行柔性引进 ;针对中青年教师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比如资助部分优秀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参加各类前沿课题、会议等,提高青年教师视野和教学质量,同时提高科研能力。
4.2课程体系建设
交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目前以应用型为主导,满足理论够用即可。但在硕士点建设时,需要形成2-3个研究方向,为满足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加强理论课程内容。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既满足本科生的就业需求,又满足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 ;同时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时,可以加上大量选修课程,满足不同需求的本科生需求。
4.3实验室模式改革建设
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偏重实践教学,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占50% 以上。目前交通工程专业在原有的高危环境监控实验室、驾驶员安全素质检测实验室、安全素质训练实验室和智能交通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增设道路工程测量、交通控制、交通仿真、汽车碰撞模拟等一系列的适应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的应用型实验室。在现有的实验资源基础上,我们要探索一条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相辅相成的教学思路,方法上逐步形成以“实物教学、案例教学、课题引入教学”的特色教学模式。实现本科生“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实现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入课题”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下一步硕士生教育模式奠定实验室基础。
4.4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建设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我院已经开展多个平台,其中包括“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等这样有利平台,这样的研究机构有利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和灵活机制,适应于申办硕士点后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课题研究,交通工程专业将采用“校企合作联盟”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基于这一需求,我校仍需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平台。
4.5加强科研力量建设
教师科研力量不足,科研教师精力不够,导致交通工程专业国家级或省级课题太少或没有 ;因此,就需要加强硕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完成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团队科研能力方法 :首先建立适应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配以完善软硬件 ;其二,鼓励高职称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项目,同时学校配套资金要及时到位 ;其三,积极邀请外校教师参与我院的科研课题、同时我院教师也走出去参与外校教师科研课题,通过相互参与提高科研交流。最后完善教学、科研双轨双重激励改革,完成产学研一体化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
5小结
经过2-3年左右的建设,努力将交通工程专业打造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省级典型示范,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希望该专业具有以下成果 :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 形成多个研究方向的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进一步引进与培养,形成具有“硕导”科研与实践能力结合较强的师资力量 ;综合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 ;根据市场要求及建设硕士点需求,及时调整交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通过综合性建设,为交通工程专业申报硕士点打下坚实基础,为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继续深造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探讨了民办院校申报硕士点的国内外现状及申办时存在的制约与机遇,分析了民办本科院校优势专业申报硕士点的不足,提出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申办硕士点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与办法。这一探讨希望为民办院校申请硕士点提供研究依据。
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措施的探索 篇11
摘 要:培养质量是专业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分析了影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企业实践方面提出了若干措施,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
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目标是培养正规的高层次人才。我国专业学位制从1991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校从2015年起开始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要加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优先提高培养质量,因为质量是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线。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保障措施的缺失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因素分析
1.课程方面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跟学位硕士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基础理论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无法体现专业硕士学位的应用性及实践性特点。另外,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应用性和职业性不强,与学生实际工作所需存在偏差。
2.教学方面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硕士的教学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满足学生日后工作所需。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的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学中没有因材施教,教学效率低下。
3.导师方面
指导教师在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证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多数高校指导教师仍然采用与培养学位硕士同样的师徒式指导方式。这种师徒式的指导方式对于培养专业硕士来说相对比较封闭。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高校提出了双导师制度,即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制度,但是落实程度不高。
4.实践方面
专业实践是培养专业硕士学位方面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对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保障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针对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建立的实践基地比较少。实验基地可以是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或者是民营企业,高校应该与这些单位共建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证。而且,我们发现,实践环节在专业硕士培养的学分并不高,实践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
二、保障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的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应设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实用性强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应该鼓励教师编写一批系统性强、内容新、水平高的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紧跟本行业的发展动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教材。
2.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
鼓励教师以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案例中应充分挖掘,使学生在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印象。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3.双导师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没有带学生,即使带了学生也很少亲自指导,良好的实验环境和现场学习机会都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所以,在以后的企业导师遴选上不仅要严格按照条件选择,而且要进行考察,确实能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的才可以考虑选聘。在选聘后也要定期对企业导师进行培训,使导师明确学生每个阶段的任务,并及时完成。
4.专业实践的加强
可以说,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培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所以,培养单位应该提供和保证开展实践的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建立一些实践基地,为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保证,而且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学分及学时的比例,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本文首先对影响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给出了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质量保障的措施,如优化课程设置、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双导师制度等,这些措施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史田野.对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A].全国第九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2012(9).
[2]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
专业型硕士 篇12
一、环境工程专业型学位简介与培养保障体系构成
环境工程领域主要面向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环保部门,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环境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密切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为了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可行的培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国内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经验, 该保障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培养方案+培养环境+培养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主要定位培养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和培养环节、确定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课题进行具体要求等。培养方案执行成功与否在于人才培养环境的优劣, 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 (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的配置、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料等) 和师资条件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是否合理的途径, 及时调整相关培养环节的主要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
目前大部分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基本都是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首先从课程设置角度讲, 不少院校的两套培养方案的区别度不大, 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相似, 而在培养方案执行中, 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甚至在一起上课。在理论知识学习这一环节, 还没有突出专业型硕士应当侧重的知识特点。很显然, 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设计上应当与专业型硕士将来职业化、技能化的特点密切结合。以水污染控制技术相关课程为例, 学术型研究生应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 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以期将来从事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于专业型硕士授课内容来说, 除了解最前沿的理论研究进展外, 更重要的是重视那些已经在工程中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即将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技术, 要掌握这些技术的原理、适用场合与条件、工艺参数的影响以及设计方法。再以对毕业课题的要求为例, 不同于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性的要求, 相对而言专业型硕士论文在一定的创新基础上, 更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 专业型硕士论文的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的环境工程问题。选题范围包括: (1) 环境工程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对国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以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研发; (2) 环境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或设备、工艺的改进设计; (3) 环境工程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等的应用研究; (4) 对各种行业企事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预研课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培养单位要从实际出发, 紧密结合现有条件和自身的特长, 不要盲目模仿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三、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是顺利实施培养方案的前提, 硬件环境除了基础性的实验室条件外, 还包括重要的师资条件及图书资料、电子信息资源等。专业型硕士培养在师资上有特殊的要求, 即授课老师或导师要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水平。从目前大部分专业型硕士培养单位来看, 相当数量导师的专业实践水平不能满足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要求, 但实际上正承担着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作。大部分硕士生导师, 尤其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导师, 普遍的经历是读书获得学位后就业到高校或科研单位成为硕士生导师, 因此欠缺专业实践能力。对部分硕士生导师专业实践能力进行再提高, 是构建良好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在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 即聘请校外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工程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前来看, 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 落实企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 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是“双导师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了落实“双导师制”, 学校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技术服务也能为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举例说明, 目前国内环保公司和生产企业寻找高校或专职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或新设备用于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处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学校和企业开展的这些活动中, 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边学习边实践参与上述工作, 可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面向企业实际的环境问题, 因此恰恰符合了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此外, 通过在一定规模的企业 (如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大型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等) 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也是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举措。
四、建立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需要程度进行判断的过程。构建完善的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是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一般针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 所需要的信息包括在校期间的理论课成绩、实践环节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毕业课题完成情况、发表论文情况、毕业答辩情况、企业实践情况及企业导师的评价、就业情况及在就业时的表现等。而若要针对一个专业型硕士学科点评价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则要复杂很多, 可以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一般认为该体系应包括:师资评价、实验设备与图书资料及电子资源评价、研究生评价、研究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评价、相关社会评价等。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从而构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系统。
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在评价的层面和指标上肯定有相通之处, 而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具有导向性的,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的评价体系。举例说明,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中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而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而言, 尽管仍旧存在发表论文这一考察点, 但其在对研究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应相对下降。总之,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并没有评价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成熟体系, 如何建立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 并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和反馈作用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工作是未来本领域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冰, 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科学, 2012, 20 (5) :18-21.
[2]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42-48.
[3]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研究, 2010, 97 (4) :7-9.
[4]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0) :l-7.
[5]昊仁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2, 20 (1) :52-55.
[6]赵巍.浅析对学术型硕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2, (6) :118-121.
[7]熊玲, 扶雄等, 李忠, 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⑴:51-54.
[8]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3) 42-48.
[9]郭州平, 费葳葳, 张松.基于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0 (6) :232-236.
【专业型硕士】推荐阅读:
机械专业硕士06-07
会计专业硕士06-11
风景园林硕士是专业硕士11-03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06-29
非英语专业硕士08-31
翻译专业硕士现状研究06-21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06-21
英语专业硕士生09-02
临床专业硕士学位09-06
计算机专业硕士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