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志愿(共11篇)
学生志愿 篇1
教育部、人社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每到招生季,各普通高中、职业类学校等都会到初中开展招生宣传,甚至有些做法都是在制度边缘“游走”。初中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多少会跟高中校达成某些“默契”,并且对毕业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要求,重点“照顾”有关学校。而教师也有可能出于主观原因进行干预,或是为了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各就其位,或是得到了一些高中的招生“暗示”。
学生志愿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文化;持续开展
一、引言
统计,全国45家机构在雅安市3县1区共建立了50个儿童服务站,从2013年6月1号截止到2014年3月底,共有5993人受益,受益人次达到277841,参与志愿者达到1536人。但是回想在志愿者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会出现尴尬局面:“志愿者被骂走。原因何在?没有物资,没有准备,没有经验,没有组织,个别志愿者有的是热情,他们穿着皮鞋和裙子来到灾区,本想伸出援助之手,不想被村民骂走。这种事与愿违作为的场景出现,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慎重地思考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问题。如何立足校园,引领并培育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如何把这种服务更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及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概况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全国性的青年服务组织正式建成。2000年,中国志愿精神凝练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
(二)我国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内各阶层兴起,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仍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如:
1.他人(包括学校)对志愿者文化认识不足,支持度不够。
2. 志愿者本人满强热情,但是缺乏一系列相关的准备(包括思想上和物质上)。
3.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也存在问题,活动缺乏创造性,形式单一。
三、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及其对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意义
1.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大学生志愿者文化对活动开展的意义
志愿者文化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最为精华和核心的内容。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给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展示的文化内驱力能很好的将志愿者精神渗入大学生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有效地增强社会责任感,能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志愿者文化对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意义深远,如何让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得到渗透和强化,如何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的研究和思考。
四、 志愿者文化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香港是志愿者活动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在香港不论小朋友,还是百岁老人,他们每年为香港社会提供超过1500万小时的无偿服务,做出的经济贡献高达40多亿港元。更重要的是,他们传播的人间温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我们要借鉴并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完善我们的志愿者文化,以促进志愿者精神之花开满华夏大地。
(一)拓宽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物质文化价值
志愿者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志愿者参与创造的物质产品的总和。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时是以实际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
1.丰富志愿者活动形式,创造更直观的物质文化价值。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在社区建设、公益服务、帮贫扶困、支教等方面开展活动。新时期要向新的领域拓展,如妇幼保护、义举推行、维持秩序、维护正义、维护民权、社区开发、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绿色生活、科普宣传等。学校相应组织一方面强调学生志愿者立足校园、立足专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做好桥梁工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创造多样的价值,满足公众更多的需求。
2.支持微公益,将“小爱”汇聚成河。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微公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如“一堂课”支教、“微量爱”、“助学微民星”等。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进行公益活动时,最重要的并不是捐出多少钱,也许就是微博中的140个字,也许就是一个评论转发,爱心就将在你我心中流淌,公益就将在互联网上传播,这种流动与传播将永不直歇,一直流传下去。微公益的最大特点正是以小善汇大爱,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定能发挥出1+1大于2的力量。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精神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志愿者精神文化是志愿者物质文化的反映。志愿精神最集中的概括就是“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
1.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宣传策划,提升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效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多方位宣传,如“慈善晚会”、“感动中国”等,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变志愿服务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自发行为。
2. 要把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当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来认识,建立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机构,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学习发达国家,把志愿者活动列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中:开设志愿者活动相关的科目,将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落实;将志愿者活动作为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与技巧;并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的学分和毕业相联系,这些学分或将成为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式课程之外的志愿活动,学校应侧重于通过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开设志愿服务技巧提升讲座等方式开展,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及岗前培训,分类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与志愿岗位,使志愿者更容易投身其中,为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知识、信息和技术支撑。endprint
3.向雷夫老师学习,把帮助别人当成道德理想去追求。雷夫老师,相信很多人知道,他是全美著名的第56号教室的班主任,他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凡是从这间教室出去的学生都会说这句话——“那就24号见了”。这句话是所有孩子一年努力的目标,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准备圣诞节前夕为穷困的游民提供服务,实现他们“喂饱世界计划”。虽然他们一年可能只执行一次这样的计划,但是学生们和雷夫老师每天都在努力使计划得以落实。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向雷夫老师学习,让我们把志愿者活动当成一种使命去践行,而不是当成作业或任务去应付;让我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最高道德去追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某种荣誉去宣扬。
4.提升意识,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先进理念。日美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既重视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强调志愿者在活动中的自我提升。而在我国的志愿服务理念中,过度强化的是奉献和服务,对志愿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传播,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要明确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基本理念,注意宣传志愿者活动的教育作用和锻炼作用,确保他们通过志愿活动既能够奉献为社会,又能够升华为自己。
(三)提升专业素质,强化大学生志愿者行为文化的创造性价值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服务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服务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这种行为是利他的,能够为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1.加强“专业服务”的志愿者团队建设,在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学有所用。专业服务是相对简单服务而言的,“简单服务”主要指不需要太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而“专业服务”是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需要较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学校可以招募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有专业特长、业务熟练、勤奋踏实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在志愿者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又能调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志愿者活动要具有创造性,公益其实很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亟待解决或需要帮助的难题。志愿者也要面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志愿服务。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要求志愿者要创造性地进行志愿服务,不一定非得经过学校号召的,只要能发挥专长,帮助他人急需的就是公益。比如:春运高峰期,一票难求,100名春运志愿者,利用网络微公益,帮助民工购买返乡票;比如老乡家里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无力解决,专业志愿者可助一臂之力等等;比如餐桌浪费现象严重,志愿者利用网络发起“我光盘,我光荣”活动;比如,“北京咳”被热议,专业人士立刻来普及环保知识等等。
志愿者创造性的服务形式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还能更好地引导社会道德和文明发展,激励更多的志愿者加人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
(四)完善保障机制,让志愿者在活动中感受制度文化的保护
我国目前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主要有:缺乏经费保障及有效的物质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完全调动或激发学生再次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缺乏权益保障。
1.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可以学习香港经费来源:政府拨款;社会和个人捐款;自办实体创收等。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还要更新高校志愿服务观念,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以服务养服务,从而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运行机制。
2.探索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对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来说,及时、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从日本和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现状看,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回报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激励时,必要的物质回报是可以考虑的。志愿服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志愿服务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回报,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违反志愿服务基本精神。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管理上并制度化,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学期末的评优选先相结合,如结合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等方面相挂钩。总之,要特别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又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3.提供社会保障。汶川地震中,很多志愿者有劲没处使,有想法无法实现。为了参与救灾,不少人不得不为自己写下遗书:“如果途中发生什么意外,不追究国家或有关单位的任何责任……”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一旦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意外伤亡,高校和志愿者双方都无法可依。而要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有必要使志愿服务法制化,用法律手段加以管理和开展活动。通过法律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地点、津贴等;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同时借助协议等法律手段来达到理顺志愿者招募、派出等关系的目的。志愿服务立法还应该从鼓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只有在保障制度上做到完善,才能让志愿者不仅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且也愿意长期乃至终身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如果能在制度上完善,也就不会出现龙胜县志愿者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况。
总之,要想志愿者服务能持续性发展,必须注意和加强志愿者文化的培养,只有我们在充分认识志愿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志愿者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五、结语
志愿服务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乐人”,也“乐己”。它传递正能量,积极推动社会风尚。我们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精神层面的追求去培养,向雷夫老师那样引导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帮助他人的各项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把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志愿者活动才能持续发展,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参考文献】
[1]文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3]赵惠.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及其启示.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庄光杰.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西北医学教育,2010(6).
[5]张楚香.可持续志愿主义:香港志愿者的分析.青年探索,2012年第2期.
[6]陈丽萍.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的几点思考.消费导刊,2008,11.
[7]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宁夏大学学生志愿者工作思考.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总第393期)下.
[8]熊芳.中国当前志愿者文化研究——以广州为例.咸宁学院学报,2012年4月.
[9]http://sc.ce.cn/gdxw/201404/16/t20140416_1462075.shtml.
【作者简介】
张广琴(1977年6月-),女,研究生,理学硕士,职称:讲师。
学生志愿 篇3
为什么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组织之后想离开组织呢? 学者认为志愿者管理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招募新志愿者, 而是如何让已经在机构里的志愿者, 完成更有意义的工作, 志愿者维系是整体志愿者管理过程中随时都必须注意的, 志愿者是机构的好伙伴, 而不只是帮手的角色, 要如何维系及其过程乃是志愿者管理的重要议题[1,2]。 台湾曾华源等人 (1998) [3]研究发现督导者在工作上对志愿者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教育、督导人选与体制、强化联谊性活动、 有弹性的工作自主权等属于内在满足与人际关系之项目, 较能吸引志愿者的参与。
综上所言, 在现今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环境下,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与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参与动机、志愿者满意度之间关系如何值得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希望透过志愿服务参与者背景的研究, 包括人口基本特质、志愿者管理、参与动机、工作满意度, 而能理解一些问题所在: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目前的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反应如何?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否影响着志愿者的参与态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工具, 内容分为五大部分。
(一) 志愿者背景变项
本研究认为志愿者管理影响志愿服务参与因素的探讨, 志愿者是重要的关键, 社区单位 (志愿者社团) 的经营管理阶层应该要了解志愿服务参与者的背景与参与动机, Gelatt (2001) 提出“志愿者市场区隔”的概念, 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特质, 因而形成特有市场, 志愿者的人口基本资料、地理区隔、族群特质等志工背景能确保非营利事业与志愿者之间的供需契合。
(二) 志愿者参与
本研究问卷参考徐宏奇 (2009) [12]所编制的《志愿者参与》, 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量表》, 共计8道题目。 量表采用李氏五等量表方式计分。
(三) 志愿者管理
本研究问卷参考曾华源等人 (1998) 、陈尹雪 (2002) 、徐宏奇 (2009) 的研究成果[3,12], 并根据本研究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管理量表》, 共21道题, 并建构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等四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四) 志愿者参与动机
本研究问卷参酌李法淋 (2003) 、林宝珠 (2007) 、锺立君 (2008) 、林南 (2011) 、黎俊雄 (2011) 研究成果[9,11], 修订而成《志愿者参与动机量表》, 共计17道题目, 并建构人际互动、他人带动、知识提升及服务他人等四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五)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本研究参考刘晓桦 (2009) 、林南 (2011) 、黎俊雄 (2011) 、杨润泽 (2006) 研究结果[11,12], 并根据本研究之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成《志愿者工作满意度量表》, 共计20道题目, 并建构回馈层面、自我层面及社会层面等三个构面。 量表计分同志愿者参与量表。
三、相关量表的分析
本研究于2014年4月1日至5月1日实施初测问卷调查, 以佛山某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群体,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实施。
(一) 志愿者参与
志愿者参与共有8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60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两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志愿选择、志愿行动,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600之上。
(二) 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管理共有21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80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教育训练、督导考核、激励与福利、招募与工作规划, 这些因素中除了第十题因素负荷量为0.478, 其他题因素负荷量均在0.500之上。
(三) 志愿者参与动机
志愿者参与动机共有17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75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人际互动、他人带动、服务他人、知识提升,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5之上。
(四)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共有20项问项, 分析结果显示, 其KMO值皆在0.680以上。 兹根据分析结果将志愿者参与动机萃取出四个构面, 分别命名为工作价值、工作评价、工作回馈、工作成就, 这些因素中因素负荷量均在0.400之上。
(五) 各量表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所求得的志愿者参与、志愿者管理、志愿参与动机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总量表之Cronbach’sα值为0.789、0.942、0.817、0.916, 表明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较佳, 信度高。有关本研究各变项 (构面) 的Cronbach’sα分析结果亦均大于0.680, 内部一致性较佳。
上述分析表明研究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为基于志愿者视角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性调查提供问卷。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正式测试问卷, 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500份问卷, 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421份, 回收有效率为84%。
(一)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现况分析
1.志愿者参与现状分析
均值统计发现,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平均得分高, 相当正面积极 (平均数=4.02, 标准差=0.528) ;同时志愿选择均值高于志愿行动, 表明随着志愿行动的进行, 大学生的满意度在下降。
2.志愿者管理现状分析
志愿者管理构面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了解, 志愿者管理状况接近同意 (平均数=3.93, 标准差=0.543) , 比志愿者参与状况略低。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构面上的平均得分3.98, 相较而言较高于激励与福利 (3.92) 、教育训练 (3.91) 、督导考核 (3.90) 等构面, 换言之,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上, 本组织志愿者认为其满意度较高于其他构面。
3.志愿者参与动机现状分析
志愿者参与动机构面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了解, 在服务他人构面上的平均得分4.18, 相较而言较高于知识提升 (4.07) 、人机互动 (4.10) 、他人带动 (3.20) 等构面,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最大动机为服务他人, 而他人带动最低, 显示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自于自我意愿, 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
4.志愿者工作满意度现状分析
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成就构面上的平均得分4.04, 相较而言高于工作评价 (3.94) 、工作价值 (3.93) 、工作回馈 (3.62) 等构面, 换言之, 本研究认为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成就, 而工作回馈最低, 显示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看重成就感, 而不是回报。
(二) 人口统计变项对志愿服务的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定分析结果可得知,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推测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想法是相同的, 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对志愿服务的观念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徐宏奇, 2009) 研究结果不相同, 推测可能与两地文化差异有关。 但是其中志愿选择构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t=-2.498, p=.013, η2=.015) , 女生志愿选择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选择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性别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存在显著差异 (t=-2.339, p=.020, η2=.013) , 女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者管理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其中激励与福利构面女生满意度优于男生 (t=-3.602, p=.000, η2=.030) , 并性别与该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招募与工作规划构面亦是如此 (t=-2.829, p=.005, η2=.019) 。 与本研究不同的是, 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是男生普遍优于女生 (徐宏奇, 2009) 。
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推测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相同的, 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对志愿服务的观念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 研究结果相同, 性别变项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并无影响。 但是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人际互动构面 (t=-2.543, p=.011, η2=.015) 、知识提升构面 (t=-2.404, p=.017, η2=.014) 、服务他人构面 (t=-4.325, p=.000, η2=.043) 女生表现优于男生,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4.603, p=.000, η2=.041) 男生表现优于女生, 表明男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自我意愿, 女生较男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本研究认为未来志愿者招聘可以对男女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招募策略。
性别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437, p=.001, η2=.028) 存在显著差异,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研究结果不相同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黎俊雄, 2011) 。 女生在工作评价构面 (t=-2.775, p=.006, η2=.018) 、工作成就构面 (t=-3.891, p=.000, η2=.035) 表现优于男生, 并性别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2.不同年级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本研究比较一、二年级学生情况。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无显著差异, 代表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年级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t=4.595, p=.000, η2=.053) , 一年级志愿者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且年级与志愿者管理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甚至教育训练构面存在中度关联强度 (t=5.548, p=.000, η2=.070) 。 结果表明, 随着在校阅历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在下降, 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 研究结果雷同。但是各分构面上, 知识提升构面 (t=2.165, p=.031, η2=.013) 、服务他人构面 (t=3.217, p=.001, η2=.023) 一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5.048, p=.000, η2=.046) 二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一年级志愿者, 表明一年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二年级学生较一年级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本研究认为未来志愿者招聘可以对一、二年级分别不同招募策略。
不同年级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538, p=.000, η2=.036) 存在显著差异,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此研究结果与台湾学者研究结果不相同 (陈秋蓉, 2000;曾士雄, 2001;黎俊雄, 2011) 。同样在各分构面亦是一年级志愿者表现优于二年级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结果表明随着在校阅历的增加, 志愿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下降, 如何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是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3.不同专业类别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单因子方差的分析结果可知, 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各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仅有志愿者工作满意度之分构面工作回馈存在显著性差异 (F=4.664, p=0.010) ,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艺术类志愿者表现优于理工类志愿者 (均值差=0.244, p=0.021) 、文科类志愿者 (均值差=0.323, p=0.011) , 表明艺术生更希望得到回报。
4.不同志愿服务年限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之差异比较
由于样本大部分志愿服务年限集中于未满1年和1~2年, 因此本研究只对这两种服务年限的志愿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者愿参与整体构面和分构面志愿行动均无显著差异。 而在志愿选择构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t=2.972, p=.003, η2=.032) ,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并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参与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和各分构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且志愿服务年限与志愿者管理整体构面存在中度关联强度 (t=5.539, p=.000, η2=.074) , 而教育训练构面 (t=6.495, p=.000, η2=.097) 、督导考核构面 (t=5.197, p=.000, η2=.5.197) 亦是存在中度关联强度。结果表明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的认可度在下降,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不同志愿服务年限的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参与动机整体构面并无显著差异, 表明不会因为志愿服务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是各分构面上, 知识提升构面 (t=1.962, p=.050, η2=.015) 、服务他人构面 (t=3.254, p=.001, η2=.030) 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 并年级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而他人带动构面 (t=-2.509, p=.013, η2=.022) 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志愿者表现优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 表明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志愿服务年限高的学生较志愿服务年限低的学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志愿服务年限对于志愿者工作满意度整体构面 (t=3.785, p=.000, η2=.038) 存在显著差异, 并志愿服务年限与构面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结果表明, 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 志愿者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在下降, 如何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 是志愿者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研究发现, 随着志愿行动的进行, 大学生的满意度在下降;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 在招募与工作规划上满意度较高;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自于自我意愿, 不会因为他人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大多还是出看重成就感, 而不是回报。 女生志愿选择的认可度优于男生, 且性别与志愿选择存在低度关联强度。 男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是自我意愿, 女生较男生容易受他人影响。 大学生随着在校阅历和服务年限的增加, 学生对志愿者管理、工作满意度的认可度在下降, 如何保持志愿者的热情, 志愿服务长效性是值得谈论的问题, 这是志愿者组织必须反思的方面。
同时研究者提出以下想法, 作为后续研究之建议:本研究对象只局限于佛山大学生, 由于样本来源有限, 对于研究结果推论的有效性可能会有影响。因此建议未来可扩大研究对象的来源, 使相关研究更完整。 本研究并未区分学校性质, 建议后续研究者可以区分公私立学校、不同学历加以分析, 此可以分析出志愿服务的差异。 同时非学生志愿者与学生志愿者的差异也是后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华源, 曾腾光.我国志愿服务潜在问题与应有的走向-兼论新通过之志愿服务法[J].小区发展季刊, 2001:6-17.
[2]陈健, 梁思影.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04, 74-75.
[3]曾华源, 郑赞源, 陈政智.志愿服务工作发展驱向——以祥和计划志愿服务之推动为基础[J], 小区发展季刊, 1998.
[4]共青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青发[2006]55号, 2006.
[5]李淑珺, 译.志工实务手册[M].2003.
[6]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编辑队共同编写, 翟雁修订.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指南[M].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 2005.
[7]陈政智.非营利组织中志愿工作者之管理:从人力资源管理观点[J].小区发展季刊, 1999:117-127.
[8]吴建明.非营利组织志工参与动机与组织承诺之研究-以台东县救国团所属社会基层志工为例.台东大学区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公共事务管理在职专班硕士论文, 2008.
[9]林南.台北听障奥运志工参与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D], 2011.
[10]李明惠.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11]黎俊雄.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及满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庄敬高职志工服务队为例[D].亚洲大学经营管理学系硕士论文, 2011.
学生如何填报高考志愿 篇4
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特别关心填报志愿,有些家长希望小孩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小孩报某类专业,也有些家长会尊重小孩的意愿,填报他们自己喜欢的专业!现在大学所设专业都是根据国家行业所设,每一个专业都是国家需要的,填报志愿要尊重考生的意愿,让他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从事他自己喜欢的工作,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因此,我认为:考生喜欢的专业就是最好的专业!
根据我去年的经验,填报志愿时应做好下面几点:
一、准确掌握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在本省的排名情况。分为前20名、前60名、前100名、前150名和前200名,如果考生的成绩在全省排名前20名,可以填报最好的大学和最热闹门的专业;前60名考生可能会达到北大、清华的分数线,但想进热门的专业可能比较难,这种成绩保专业是第一,因此,可以填报比北大、清华排名次一些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学;排名在100名以后的考生,不要把北京、上海做为首选,如果这个分数段的考生填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学,进不了著名大学,以填报其它城市的重点大学为佳。
二、根据考生的喜欢选一个好的城市。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四年,可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个城市有它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城市就是选择不同的收获。
三、根据考生的喜欢选择一所大学:中国有211工程大学,其中北京有26所,江苏11所,上海9所;958工程大学,共38所,北京有8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有73所,20**高考《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有些大学虽然是重点大学,但在全国排名到140几名,有些大学虽然不是重点大学,但它某些专业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不同的大学有它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一所好的大学也是选择不同的人生。
四、根据考生的喜欢选择一个好的专业。选择专业比选择大学更加重要。(一)、专业一定是考生喜欢的专业。如果自己不喜欢再好的专业也没有用,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是不太热门,他喜欢了,就会钻进去,就会在这个行业成会领军式专家。(二)、专业一定是国家的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是每所大学都有,有些省才有一到二个国家重点学科,有些重点大学都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一定要查清!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专业,老师大多是这个专业的国家首席专家或教授,将来考研、出国的比例高于其它专业。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查看这个专业是不是国家重点学科?
五、根据20**年高校录取情况填报志愿。某所大学在某省的录取分数是多少,如某个专业20**年录取的考生是第40到第60名,如果你喜欢这个专业,你的高考成绩在全省排名刚好是40名到60名之间,你就可以填报这所大学的这个专业,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大。
六、一定要参加高校招生见面会。每个省都要举办一到二场高校招生见面会,考生一定要直接与招生人员面对面的交流,如果你喜欢某所大学,你就与招生人员进行交流,根据自己的排名情况,能不能填报某所大学,如果能得到肯定答复,留下你的祥细情况,一定要留下你的联系电话,方便今后联系,09年我带女儿参加高考招生见面会后,北京、南京、武汉、广州等几所重点大学都有电话联系,高考招生见面会让你近距离了解大学的招生情况。
七、一定要经常与招生人员或大学招生办保持电话联系。高考招生见面会,每一所大学的招生工作人员,也在密密联系优秀考生,他们也想招生到最好的考生,因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掌握到考生想报的这个专业,有多少考生有意愿报考这个专业,如果考生的高考排名比其他考生的排名还要低,而且这个专业只招生一人,他的排名又在你的前名,你就要考虑换专业或换大学,否则就有可能落选。
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篇5
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学共青团改革发展,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引导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教育工作大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学生团员并鼓励普通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中学共青团职能,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
【知识链接】
1.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2.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3.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4.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5.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
6.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7.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精挑细选】
一、单项选择题
1.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我们()
①要有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②要热心公益,在奉献中提升自身的价值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均负有相同的责任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④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对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在追求个人名利
B.这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D.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二、非选择题
【走进情境感受问题】
4.《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遵循自愿、公益、安全的原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秉持自主意愿,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1)结合材料中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谈谈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志愿服务工作?
(2)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志愿服务我畅想】
5.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我感悟】
6.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2.A3.A
二、4.(1)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志愿服务等。(言之有理即可)
(2)①提升生命的价值。②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③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④使我们主动承担起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⑤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⑥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分别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5.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思考 篇6
恩格斯说过,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 (物质的或精神的) 时, 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它是个体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层,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此种理论是基于两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 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 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 首先满足迫切需要, 通常是较低的需要;该需要满足后, 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 需要得到满足是激励得到完成并从而产生新的需要。从产生需要, 到朝既定的目标行动, 再到实现目标, 满足需要, 并将这一情况反馈到下一过程的需要, 这是一个完整的激励过程。它是大学生志愿行为的动力系统。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 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 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
2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志愿者激励方面进行过不同的努力和尝试, 但是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一整套成熟的志愿者激励制度相比, 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 忽视了大学生需求的多方面;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其自身专业性有待提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 同时我国很多志愿组织还存在经费短缺、难以为继的窘境。
2.1 志愿服务只重精神激励
当前各高校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赞许和表扬、大会表彰、宣传事迹、发放荣誉证书等精神鼓励, 而提供必要实物、适当奖金、一般性费用补贴等物质激励较少。究其原因, 主要是观念没有转变, 依旧停留在志愿服务即无偿服务的思想, 一旦有“功利性”的物质奖励, 就认为违背最初的志愿精神。这种思路没有关注到志愿者需求的差别化, 没有依照志愿者不同的特点与需求来激励, 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较低, 参与度较低。
2.2 志愿人员专业培训较少
当前各高校志愿组织“行政化”或“官僚化”倾向日益明显, 过分强调成员对组织安排和决策的服从和执行, 忽视成员反馈意见以求进步的权利, 从而导致培训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会员被“拔高”, 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会员得不到满足, 以及志愿服务管理、技术等较高层次的人才培训与学习需要亦不能满足, 因而挫伤了培训对象的积极性, 难以实现志愿者的自我引导与管理, 不能满足其被信任与自尊心的需求, 更不能激发其发挥进取精神, 承担更为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
2.3 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
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公民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是息息相关的, 增强公众对志愿活动的支持和参与也是普及公益事业的重要动力。然而, 当前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度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公共部门的扶持、公民社会发育状况、志愿精神普及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当前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 导致众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都遭遇过不被他人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一部分公众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仅仅停留在“听说”或者“认知”的层次, 志愿服务的典型没有被宣传, 没有成为社会的风向标。
2.4 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
对志愿服务行为的保障, 我国当前的国家性法规更多是从原则性和方向性上作笼统的肯定和提倡, 而缺乏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 最终直接导致志愿服务开展缺乏有力的权威和法律依据, 志愿服务纯粹成为“道义行为”和“业余行为”。虽然青年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不少, 但也是原则性规定多, 可操作性规范少, 且对志愿组织与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也各有不同。同时, 大学生志愿者并不完全等同于所有志愿者, 高校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的特殊性。一旦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 在补偿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如2002年12月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志愿者遇难事件, 死者的善后事宜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这也是一些大灾难过后的志愿服务缺乏吸引力的部分原因。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想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做到个人奉献与社会回报的同步实现, 援助他人与他人援助的同步实现, 社会进步与个人进步的同步实现。要做到“三同步”, 可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制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从大学生物质层面获取回馈、个人经验与知识技能增长、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及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3.1 物质回馈激励
各级部门可将志愿服务纳入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范畴, 并可根据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给志愿者一定的补贴、教育奖励、医疗保险、服务期末的一次性奖励等。目前, 江苏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已进行了尝试: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外, 还享受每人每月1, 000元生活补贴和每人每年400元交通补贴, 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等保险;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享受应届毕业生待遇, 连续计算工龄, 且服务期满报考硕士研究生或者江苏省公务员职位均有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鼓励博物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体育场馆、电影院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 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免费或者优惠开放。也可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给予票价减免优待。还可成立爱心商家联盟, 为星级志愿者在商场、超市等提供最高折扣的优惠。政府或慈善组织为志愿者购买社会保险。
3.2 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获得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增长, 如何满足他们这一需要, 这也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志愿者有接受相关志愿服务培训的权利。不妨来看看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政府主导推动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 如由新加坡人民协会创办的“国家社区领袖训练学院”, 定期开展培训学习, 着重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者的领导技巧和组织能力。同时, 学院还时常邀请政府部门官员与学院的学员一起进行交流与探讨。然后由组织者召集志愿成员进行培训, 为志愿服务管理提供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及领袖, 对普通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优势, 从而带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3月份开始, 广州团市委每月通过“志愿时”综合管理平台向广大志愿者提供近千个专属服务名额, 其中包括知名培训机构的语言培训课程、新上映电影观赏活动、联谊交友活动、创业就业辅导以及各种个人发展技能培训等。一些地区的120急救指挥中心还可组织志愿者开展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志愿者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3.3 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
政府及社会必须主动宣扬志愿精神, 让公众了解志愿服务, 这样大学生志愿者才能被社会理解和接受, 也才能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向成熟。如民政部印发的《志愿服务记录办法》规定: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 可以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 并获得物质回馈或经验提升激励。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学习优秀志愿者的行为, 一方面我们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网络、微博、微信、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各种社会媒介, 大张旗鼓地开展志愿服务宣传, 定期组织开展“星级志愿者”、“每月志愿之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感动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 树立志愿服务典型, 放大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 对于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 为他们颁发奖章、证书, 授予优秀志愿者荣誉, 将他们的志愿活动编辑成视频节目, 扩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扩大优秀志愿人才的公众认知度。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获得了尊重、赢得了赞誉, 整个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不断弘扬向上向善的力量。
3.4 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实现自我价值正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高需求层次, 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 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的过程。他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中, 产生出的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 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 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 如痴如醉, 销魂的感觉。”
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在志愿服务中的实现越来越重视, 不仅对经济名利的价值有所追求, 而且对付出后的社会回馈也有着心理期待。个人参加到志愿服务的群体当中, 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 而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和努力, 对社会对活动本身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对他人的无私帮助, 为的是心里愉悦、满足, 如果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许, 就相当获得真正的内在酬赏。在精神上的和道德上强化其志愿服务行为。
通过这些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激励方式, 志愿者的个人素质得到提升, 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营造志愿者文化氛围, 增加志愿团体的凝聚力;表现为社会对志愿者这个新时期‘活雷锋’群体的一种认同, 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加入其中。
摘要:大学生牺牲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志愿服务, 理应获得基本的保障和激励。激励应该从需要入手, 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纵观当前的志愿服务激励, 存在四大问题:只重精神激励;志愿人员获得的专业培训少;志愿活动的社会支持度不高;志愿行为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可从四个方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物质回馈激励;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关键词:志愿服务,需要,激励
参考文献
[1]陈世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1) .
[2]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实施方案[EB/OL].http://www.jszyz.org/zcms/Docs/news/5/html/5776342/20110819092959454.shtml.
[3]彭华民等.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4) .
大学生志愿服务浅议 篇7
据莱斯特·M·萨拉蒙的研究,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兴起,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2015年,笔者针对800份大连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高校在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有: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贡献充分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立法、经济、权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1)强化立法保障。政府应制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规来充分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用国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得到真正的保障;(2)提供经费支撑。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助、社会募集资金等形式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事业大力支持,建立起稳定、多方的筹措渠道,以充足稳定的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3)切实维护权益。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高校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4)鼓励社会认可。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鼓励社会各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服务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内容,为大学生志愿者增加特殊权利或优惠。还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证明,或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给予表彰和精神鼓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
(二)高校要发挥组织管理作用。(1)建立组织机构网络。积极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体任务的摸底工作,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保护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依托行业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训获得自我发展,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开展志愿服务评价。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计划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与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对接,重点考核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精神等,引导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设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奖项和奖励基金,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4)搭建交流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和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
(三)大学生需投入更大热情,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必须用自身行动,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参与。(1)端正志愿服务态度。牢固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摒弃“为了志愿服务而服务”、“随大流”、“谋利益”等错误思想,从内心将志愿服务工作当作一份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对象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使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2)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要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牢牢掌握所需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将志愿服务工作做到被服务对象的心坎里;(3)创新志愿活动形式。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的合作;在原有志愿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拓宽志愿服务方式和载体;(4)加强志愿服务宣传。通过微博、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让“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也是时代所需。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工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激励研究 篇8
(一)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观影响因素
志愿者团体是指一些主动组成的, 在经济、健康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不带有任何私利主义的情况下, 有效地运用社会资源, 对需要帮助的人群进行一定援助的社会组织。在志愿活动中, 需要付出一定的耐心、爱心、时间甚至金钱。由于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程度较高, 且积极性较强, 因此大学生是当代志愿者团体的一大主力军。但现如今仍有许多大学生没有参与其中, 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方面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以前没有参与过志愿者服务活动, 这也许是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 没有机会去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之中, 也有可能是主观认识的不全面;另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无条件地付出, 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还要付出许多精力, 却收不到任何回报, 所以参与到志愿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二) 志愿活动的持续性行为影响
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值得探讨的, 当前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参与的动机和参加志愿活动的持续行为这两个方面。研究表明, 志愿活动行为的持续性被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直接影响。这说明, 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 那么自愿者活动就是持续可进行的;如果相反, 则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正因如此, 只有通过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因素的组成, 我们才能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有效性进行预测, 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与激励政策
(一)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学者杨梦圆通过研究发现,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寻求精神寄托, 提升个人成果或价值, 或是为了以后的求职做出相应的经验积累。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 许多大学生对志愿活动望而却步。因此在无偿性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所谓激励, 就是以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让受激励者由内而发地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某件事情。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传统的参与动机。这主要是由社会责任感而引发的社会活动, 往往是大学生为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去帮助他人, 从而做出对社会有益的服务活动。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传递爱心和快乐的同时, 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信念。
2.个人发展动机。这是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最主要的动机, 这主要是由于个人发展因素的内在要求, 这其中包括为获取学分、增长课外知识、丰富大学生活、扩展交际圈等因素组成。研究表明, 大学是从经历学习生涯后迈入社会的第一步, 许多学生对事物都存在新鲜感, 因此对参与志愿活动都有着较高的热情。但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 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注意力也容易随着时间而发生转移, 从而对团体中其他成员的热情产生影响。其中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组成主要是由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组成, 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业重和时间紧的双重压力, 对个人的积极性和对活动的热情都有较大的影响, 往往也会因此放弃志愿活动。
(二) 激励政策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大多都是由于自身成长的需要, 其中获取学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时往往是带有目的的;另外扩展交际圈也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 许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学习如何沟通等。近年来, 许多大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到志愿活动中, 但我国志愿活动的过程还存在着较多不足, 譬如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还未完善, 且由于受到时间和学业的限制, 导致许多志愿活动无法开展。因此, 针对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以社会志愿者服务平台为依托, 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实现个人价值; (2) 在校内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 激励大学生; (3) 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档案, 引入相应的考评机制,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 在大学内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 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去; (4) 通过考核, 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三、结语
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 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志愿活动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大学生定能成为志愿者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摘要:志愿者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高校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有利于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对当今社会更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将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出发, 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特点进行研究, 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并根据分析做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动机,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赖其军.我国大学生体育志愿活动动机状况及激励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2) .
学生志愿 篇9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概述
现代志愿服务发源于19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宗教彩慈善服务, 而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创建了志愿服务的雏形。直到1993年12月,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的概念, 真正推动了国内的志愿服务工作。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先锋队, 各大高校为了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纷纷组建了自己的志愿者社团或协会, 如北京大学的“阳光青协”、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志队”等, 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为了更好地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在此我们必须厘清何为“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三大概念。
(一) 志愿者 (volunteer)
志愿者是自愿、无偿服务的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 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 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 贡献个体精力、时间的个人或群体”。而大学生志愿者是具其中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热心服务和公益事业, 以招募方式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
(二) 志愿服务
在联合前秘书长安南眼中,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行为分为有组织、无组织两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通常是在高校或院系团委的组织领导下开展集中的或零散的志愿服务工作。
(三) 志愿精神
2001年, 安南秘书长在国际志愿者启动仪式上指出,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而在我国, 根据中国实际, 将志愿者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目前国内外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视角略显不同, 国外学者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宏观理论研究, 例如, 社会学家如莱斯特·M·萨拉蒙特别关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 他认为志愿服务的组织单位———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是国家和市场之外和民众联系最为密切、灵活性最强的单位。[1]英国学者贾斯汀·史密斯则将志愿服务划分为互助、慈善、参与、倡导四种类型。[2]而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 从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动力研究到激励机制探索, 从志愿法律制度建设到志愿发展的路径等等, 这些都是国内学者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 鲜有专注于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运作机制。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抛开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 我们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团委组织的志愿服务工作实践出发, 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运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社会认可度不高, 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在二级学院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 我们遇到了难题, 校外有一部分人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解为“免费服务”, 认为大学生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 这无疑严重打击了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此外, 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志愿服务作为评奖评优、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的重要指标, 学生的志愿服务得不到认可。
(二) 管理机制不到位, 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性
各大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大多数归口到校级团委或院系团委, 下设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管理和实施。当前,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还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人员招募、志愿者管理、志愿者培训、志愿者激励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第一, 志愿者招募没有形成机制, 志愿者流动性大。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 志愿者招募以组织动员为主, 社会招募为辅, 活动结束后, 大批志愿者自动流失。
第二, 志愿者培训工作缺失。系统的高校志愿者培训是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和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然而目前来看, 各高校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志愿者招募后经过临时组织的培训或者学长学姐的经验介绍就急忙开始工作, 志愿服务目标不明确, 志愿服务也显得无序和随意。
第三, 志愿者队伍日常管理缺失。伴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 提高志愿者管理水平, 健全志愿者队伍日常管理体系也是势在必行。从管理者来看, 一般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者都是在校学生干部, 而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经验不足, 难以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此外,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流动性大、临时性强等特点, 不利于组织者进行日常管理, 长此以往, 会导致重复招募、培训缺失等现象, 制约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提升。
第四, 志愿者评价与激励体系有待建立。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 评估和激励是志愿服务工作效果和价值的直接体现, 然而, 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缺乏一套完备的评价与激励体系, 难以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服务工作有虎头蛇尾之嫌, 人员招募、活动开展场面做得很大, 而到了后续的评估与激励体系便势弱了。
(三) 志愿服务工作认识有偏颇, 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单纯公益性
广大大学生志愿者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 志愿者对于志愿工作的认识是决定志愿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 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工作理解成“免费劳动” 或者是帮忙做一些简单的杂事儿, 志愿服务的热情得不到激发。另外, 还有些大学生喜欢“随大流”, 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理由是:班级同学都参加了, 所以我也来参加。对于志愿服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 内心驱动力不足。还有些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荣誉, 具有功利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运作机制探索与路径选择———以杭科院二级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例
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形成了“宣传———招募———管理———培训———激励”为一体的二级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宣传, 做好人员招募工作
我们立足富阳地区, 让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工厂、中小学、福利机构等提供志愿服务工作, 让更多的人接受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并借助网络、媒体等平台加强宣传。一方面, 鼓励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 在志愿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让更多人感受志愿活动的氛围, 在更大范围内接受、认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在人员招募上, 我们以志愿服务社团、志愿者协会为基础, 让志愿者相对固定在社团或协会范围内, 当然, 志愿服务社团或志愿者协会不同于其他社团, 我们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 即人员进入具有相对开放性, 每个月两次纳新, 人员退出需遵循严格的退会手续。建立志愿者注册制度, 为每个志愿者建立电子档案, 并按照专业、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存放, 颁发志愿者服务卡, 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积分, 这样既能保证志愿者的稳定性, 也能实现分类管理。
(二) 建立志愿者日常管理制度, 提升管理水平
面对松散无序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状况, 我们积极探索, 效仿社团日常管理制度, 建立了志愿者日常管理办法。在具体工作中,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团委的领导与指导作用, 由学院学生会与学院学生志愿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工协作, 选拔“管理型志愿者”并进行定期培训, 提升志愿者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危机应对能力。接受校院两级团委的领导, 让志愿服务工作有号召性;由学生自主自发组建的志愿性社团组织实施, 让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需求。
(三) 增强志愿者培训, 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建立起系统的培训机构, 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 我们对于管理型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 对于全体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素质培训, 让志愿者明确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方法与价值。目前, 定期、系统的培训主要有两种:即入会前的培训和志愿服务技能培训。除此之外, 还有各类活动开展之前的临时培训、专题培训, 以及礼仪、表达、沟通等专项技能培训。
(四) 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内驱力
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将难以持续进行, 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势必不能长久保持下去。因此,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 我们尝试建立了“积分制”, 设立志愿服务测评员, 登记每个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积分, 每个年度对超过100积分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其次, 我们还将志愿服务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志愿服务优秀的学生在发展党员、评选学生干部时优先考虑。此外, 我们还设立了“志愿服务特别奖学金”, 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 激发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先锋队,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但在实际运行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还未形成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本文在梳理志愿服务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实际志愿服务工作遇到的问题, 并结合实践经验形成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机制,探索
参考文献
[1]白宏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东北林业大学, 2009.
[2]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8.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意蕴 篇10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新中国的志愿服务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活动,到了上世纪93年代,铁道部团委在京广线首先打出了志愿者旗号。从此,志愿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广为传播,志愿组织迅猛发展,中国的志愿服务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进入2008年代,随着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中国的志愿服务进入一个发展高潮。
“志愿”是从英文的Volunteer翻译来的,词源是拉丁文的valo或velle,意思是“希望、决心或渴望”。按照《辞海》中的解释,"志愿”有两层意思,一是志向、意愿,二是自愿。笔者认为,志愿不仅反映主体行为选择的自由自主性,而且反映了行为主体希望通过自身的服务来改善社会现状的美好意愿。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个人或组织为了人类进步、社会和谐,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技能和财富,为社会公共事務的改善而提供的无偿服务。社会公共事务不仅包括社会公共场域中的事项,也包括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出现的弱势群体生存生活问题。志愿服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主体自主、承认个体价值、行为利他性、不计报酬、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和利于人际关系。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培养价值理性、增强公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加强自我教育、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新时期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二、 高校实践育人的内涵和诉求
实践育人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结构,它包括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及为实施这种理念而形成的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活动形式的总和。它是让学生以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在开展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以及体验性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的过程。广义的实践育人包括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以及勤工助学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事实证明,实践教育是将知识转化为精神、品格、能力的必由之路,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高校育人追求的目标,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中介。大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对所学理论进行应用和传承,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从“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变。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关注人性的发展。人性只有成为教育的根基,才能使教育成为指向人的教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正是实践造就了人性,人的所有属性都来自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类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在否定“实然的我”,追寻“应然的我”。实践育人是教育构筑人性的内在要求,成就人性、教会学生做人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
三、 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起源和发展
我院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雷锋铁路服务小分队活动。随着90年代中华大地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兴起,学院因势利导,在学雷锋铁路服务小分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铁路志愿服务团。薪火相传,进入新的世纪,我院大学生铁路志愿服务驶进了实践育人的快车道。2010年学院和南京站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11年,在双方努力下,南京站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常态化,实现了“三覆盖一健全”。“三覆盖”即志愿服务活动覆盖春运、暑运和法定节假日,覆盖车站客运工种所有岗位,覆盖全体在校学生。“一健全”即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管理、评比表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交通伙食补贴、学分奖励等保障机制。2012年9月,在志愿服务基础上,学院和南京站签订了教学基地协议,《铁路客运服务技能》这门课程完全在现场教学,由老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2013年12月,以南京站为圆心,学院铁路志愿服务活动向其他运输站段辐射,并和镇江站签订了大学生实践基地协议。目前,学院已和无锡站、徐州站达成合作意向。
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铁路沿线的一张“名片”,为学院赢得了声誉,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学院被评为铁道部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刘猛同学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并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获最乐奉献奖,另有5人次获得省部级表彰,450人次获得学分奖励。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南京电视台、新华报业网、龙虎网、南京晨报、扬子晚报等媒体纷纷报道志愿者的感人事迹。罗志军、李学勇、盛光祖、陆东福等省部领导在春运期间亲切慰问志愿者,并对学院和学生给予很高评价。我们的目标是,把大学生铁路志愿服务平台打造成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和传播铁路先进文化、输送铁路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的一块高地。
四、 大学生志愿服务蕴涵的实践育人功效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其自身主体性意识的提升
主体性意识是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关键,是个体对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唤醒。受工具理性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国家社会需要,生硬的向学生单向度灌输思想政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导致学生个体需求不受关注,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欠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起,把社会需要和大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存在价值的认同,回应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诉求,调动了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了“三个结合”的育人目标
南京站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我院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以其独特的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专业契合度和社会关注度,成为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常态化的校企良性互动,有力的推进了企业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了我院实践育人的“三个结合”。一是满足运输生产需要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相结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车站缓解了用工压力,储蓄了后备人才。同学们在服务过程中不断熟悉工作标准和流程,在实践中检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应对困难、解决企业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弘扬志愿者精神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同学们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风尚,大力弘扬新时代志愿者精神。同时,同学们在志愿者精神感召下,深入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启内心深处潜藏的诸如博爱、忍耐、合作、善真、感激、敬畏等一切人类美好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做一个有人性、有信念、有教养的人。三是传播铁路先进文化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感受并传播铁路先进的企业文化,不断汲取铁路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以此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交融,促进学生早日成为一名具备铁路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优秀铁路人。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助于高校育人工作回归生活世界
在工业社会中,理性的高扬出现了始料未及的结果,一是主体性畸形膨胀,这种膨胀导致主客二元对立,出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二是知识和信仰出现分离,理性仅限于工具——目的合理性。由此人类面临新的矛盾:一方面共享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工具理性不恰当地侵入人的生活世界,社会出现多种病症,人萎缩为不同身份的符号,精神萎缩为算计,人类面临着深刻的价值危机、生存危机。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逐渐把目光转向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本真需要,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尊严,从中获得心灵上的充实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摆脱生活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寻找到生活的目的、价值所在。
另外,大学生志愿服务,贴近时代发展,贴近大学生实际,突破了传统教育远离生活而导致的教条化、形式化弊端,以其广泛的认同
性、积极的参与性、需要的满足性、内涵的隐含性以及平台的扁平性,构建起一种生活化的实践育人模式,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余蓝.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J].高校德育,2009(7).
[3]吴刚,高留才.高校实践育人内涵的多维解读[J].教育探索,2013(8).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研究 篇11
通过研究, 本人认为志愿服务受到历史、政治、宗教和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中国, 目前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 把志愿服务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内容, 以无偿服务、助人为乐为基本特征。志愿服务的多种概念中, 普遍都包含了两个要素:不计报酬和自愿贡献, 这就是志愿服务的核心。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一)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种类
1扶贫开发。从1996年开始, 团中央先后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 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这一计划于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目前, 全国多数高校都拥有具有本校特色的扶贫支教志愿服务活动, 已形成了省内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两种模式和支教扶贫、支医扶贫两大支柱项目, 并在组织领导、动员招募、选拔派遣、服务管理、安全保障、检察监督和评估激励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模式。如最早响应“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 其研究生支教团也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领导下的全国64个研究生支教团之一。他们的实践充实了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内容, 为支教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1999年6月开始, 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实施了“保护母亲河”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 在学校校园内, 开展了绿化校园、建设大学生绿色行动基地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中开展了植草皮、种树、平整路面和人行道等志愿服务, 从而美化社区环境;同时全国各地开展了植绿护绿、清除非法张贴物、回收废旧电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为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大学生志愿者身上, 人们看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在环境保护上问题上应该努力并且能够努力的方向, 这一点是大学生志愿者对中国环保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3大型赛会。近几年来, 有数百万大学生志愿者为一些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 如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都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 向世界集中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崭新形象。
4抢险救灾。大学生志愿者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8·7舟曲泥石流等, 在这些灾难面前无时不刻都会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 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主力军, 我们看到了志愿者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看到了强大的公民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解释了“团结、有爱、合作、奉献”的志愿精神, 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5西部计划。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西北五省市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从2003年6月开始,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 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等专项活动, 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 全国报名的总人数已超过26万余人, 已选派5万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的560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 在支教、支医、支农等11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对西部进行支援, 所有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6海外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主要是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派的方式, 派遣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赴海外进行中长期的志愿服务, 同时按照对等原则引进外国志愿者到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海外服务计划中, 志愿者不拿受助国家的任何报酬, 深入当地学校、医院等基层组织直接为普通群众服务, 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传达中国青年和人民对世界的爱心, 凸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7社区建设。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共青团中央实施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社区建设主要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环境、有需要的社区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目前, 随着大规模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开展全国有很多高校都在驻地附近确定了自己的社区服务实践基地, 尤其是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志愿者组织, 在各级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开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服务项目。
8专业技能特色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文化程度较高,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 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志愿服务中突出专业化、技能化、知识化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 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志愿服务。如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向公民宣传普及医疗知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宣传科学文化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一直好评, 活动效果明显, 社会反响强烈。
(二) 具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通过各种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社区化运行模式:社区化运行模式下的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大学生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社会化运行模式就是高校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资源, 允许和鼓励各种因素参与志愿事业, 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 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 动员社会公众为志愿者行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要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尝试“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 以服务养服务, 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2]专业化运行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是志愿活动运行模式发展的需要, 它能从根本上提高志愿者服务的水平。第一, 要大力支持专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团队, 引导和规范不同层次的志愿者行为, 形成多元化志愿力量合作发展。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动员管理体系, 人尽其才, 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第三, 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建立以大学生志愿者为骨干的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1规范化运行模式。为规范志愿者的管理,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力、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它代表着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规范化管理, 可以实现更加规范的运行, 有利于建立援助的长效机制, 也可以打造活动品牌扩大影响, 对于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5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8
有积极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本着自愿的原则, 以多种形式开展。以下是基本的招募形式。
第一, 组织招募。是指由政府、学校领导各级的志愿者组织或民间志愿者组织进行社会招募,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招募方式。
第二, 媒体招募。媒体招募是指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对志愿者进行招募。这些大众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传播速度快, 而且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 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 参与招募。参与招募是指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直接参与到招募工作中去, 他们本身既是工作者, 又是志愿者, 这样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大学生, 更具有说服力, 具有强大的实效性。
除上述三种基本形式, 还可以通过举办报告会、说明会等形式接受大学生的咨询和应召, 以此建立规模宏大、领域广泛、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 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2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 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测试, 从申请者中录用符合服务活动需要的志愿者过程。其根本目的选择合适的人做适合的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志愿者的一般选拔方法:
在选拔工作开展之前, 首先要确定选拔程序, 选拔程序包括选拔标准的确定、选拔流程以及选拔内容。按照程序的不同, 志愿者的选拔可分为多种模式, 在此介绍两种较为常见的模式:“金字塔式”与“倒金字塔式”, 短期内选拔到符合要求的志愿者。
选拔工作还包括选拔方式和选拔内容。选拔方式可以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专家推荐和自荐等, 复试除了运用以上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运用电话访谈和网上问答等方式, 总之, 志愿服务管理者应根据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选拔方式, 确定合理有效的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 选拔工作是与志愿服务活动密切相关的, 任何举办活动的组织都不能盲目套用其他活动的形式, 而应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的选拔方式。
3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经过了志愿服务的招募、选拔之后, 培训就成为了提高志愿服务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专业培训, 通用培训和普通培训。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是服务活动得以运行的重要基础, 通过培训可以让大学生志愿者掌握具体的服务技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包含志愿服务的目标、指导原则与服务活动的流程以及服务活动的保障措施等基本范畴。培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同时, 对志愿服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应未雨绸缪, 做好相应的指导。
4大学生志愿者的考评工作。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 应定期做出考评, 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考评能够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情况, 帮助大学生志愿者了解问题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 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并根据其服务成绩, 予以不用程度的奖惩。考评可以分为两种:正式考评和非正式考评, 这两种类型紧密相连, 对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5网络化运行模式。志愿组织相对松散, 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大, 这既是他的一个优点———有助于形成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 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实现日常化志愿活动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上。因此建立一套网络化的志愿管理服务运行模式很有必要。高校要以网站为平台, 加快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电子档案, 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网络化的管理服务, 统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劳动。[3]
6项目化运行模式。项目运行模式的特点是在立项、资金筹措、执行、管理、评估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上制定具体的标准, 进行量化评估, 并明晰项目分工和责任。大学生志愿服务, 在尊重志愿者自愿性和灵活性的同时, 更要适应社会的规范化、法制化。在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探索出新的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基础上, 对于成逐渐成熟、持久开展的服务项目, 要力求实现项目化运行模式, 逐渐形成有序机制。项目化运行模式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二是科学管理志愿服务项目, 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内容设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7基地化运行模式。基地化运行模式即对志愿者活动的探索、转型和升级,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规模化、统一化。这种模式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转型和迅速发展, 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的范围, 实现志愿服务快速化、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 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水平, 具有实用性较高, 社会效益较大的特点。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有培养道德的职责, 而在高校中运行基地化模式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志愿意识, 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基地, 将活动常规化、固定化。坚持在基地持续的、长期的开展志愿活动, 并不断发展新的志愿服务基地。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模式的创新
(一) 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开发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开发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 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实现由面到点;其二, 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实现由点到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着眼于讲文明、树新风;扶贫济困、大型赛会、应急救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开发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 坚持需求匹配原则。密切关注志愿服务领域的需求信息, 或者通过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交流, 获取服务需求信息。第二, 坚持“量力而行”原则。将志愿服务需求与组织服务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开展此项服务活动。第三, 坚持实效具体原则。志愿服务项目要采取“小切口”的介入方式, 避免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避免形式主义。
(二) 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建设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平台不仅能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还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大力建立高校志愿服务的站点, 稳固的活动基地, 从而进一步拓展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延伸,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智能。重点抓好一下几方面:第一, 加大宣传力度;第二, 提升认识高度;第三, 整合社会资源;第四, 加强合作交流。[4]
(三) 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树立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根据活动的自身优势, 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 用优质的服务追求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打造品牌, 保证志愿服务持续的生命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对志愿服务组织品牌的认可, 是增强志愿者参与和投入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学生志愿组织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包装体系,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大学生志愿者自己的“公益广告”, 包括服装、队旗、胸卡、口号等。当然, 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是多样的, 还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四) 志愿服务活动的体系管理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表现出自身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服务意愿强烈、影响力深远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其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必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面对这种现象, 必须实行合理化的体系管理, 这样, 才能让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志愿服务贡献力量。首先, 实行弹性化的内部协调管理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内部协调要灵活, 人员设置调整要因材施“职”,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 实行弹性化的培训管理体系, 经过弹性化的培训之后, 既会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 同时也会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志愿服务的目的和取得的成绩。最后, 实行弹性化的岗位轮换管理体系;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制定弹性化的岗位轮换制度, 既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又能够使每位志愿者以最佳状态面对服务项目, 而且还可以让有相同种类工作的学生交流心得, 互相学习。[5]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十年历程与足迹.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资料, 2005年9月.
[2]张琳.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 2007 (4) .
[3]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J].2008 (5) .
[4]黄丹琳.深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8) .
【学生志愿】推荐阅读:
学生党员志愿服务07-22
入党志愿(大学生)09-03
大学生志愿活动心得08-27
大学生志愿服务09-24
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心得06-17
学生志愿者服务计划07-02
大学生志愿活动范文09-08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09-30
学生志愿者活动总结10-24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笔试试卷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