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2024-09-19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1篇)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1

课程设计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通过我们几个人的努力,对于我们新建的电子科技协会,我们想了很多很多想法,也去工院本部的电子协会取经回来,但总感觉知识有限,关于我们的终极目标去参加电子设计大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我们怎么才能学得更快,发展得更好,我们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如何让我们电子协会发展得更快,如何更好地去了解一些电子产品和电器件,如何去为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做好准备,我们向老师建议要用选修课,来弥补我们电子刚刚成立没有基础等等问题。王书记老师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向教务处建出了我们的请求,并在指导老师的万般努力与帮助下,我们才开了这个课程。对于这个课程我们都感觉很高兴很兴奋。听了老师讲得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我们是听得都入神了,感觉到我们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可以学很多很多,慢慢地我们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不在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点点知识了,我们可以看很多很多想看的知识,了解很多很多想了解的电阻电器元件。

老师从电阻元器件说出,第一节课,说了一些设计方案,比如电冰箱的保护电路,令大家刮目相看,一个小小有电路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我们都很好奇,从此我们就更有兴趣来了解。真是让人受益匪浅,终于能体会到不同零件的奇妙组合中展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的重要性在我心中再次提升,电子产品知识产权的垄断,让我既看到了机遇又看到了挑战,学习是现在我们唯一的行动方针。

电子产品总是让人感觉得非常的神奇,比如收音机,一个小小的盒子竟能发出各种声音,使我们在孤独时给予陪伴,在痛苦时给予安慰,在无聊时给予一丝轻松和愉快。比如手机,使得和遥远的亲人说话,谈判业务等等。电子无处不在,所以我的好奇心使我产生了兴趣,如今我终于可以亲手试一试,焊接我自己的电路板。

在课后我学习了很多的东西,使我眼界打开,感受颇深。简单的焊接使我了解到人生学习的真谛,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还没结束,电子的世界将为我打开,只有继续以电子学习的感受而获得的指导思想走下去,在事业的途中打开另一扇门。

之后我们做出来感觉到很有趣很轻松,通过我们去查找资料,我懂得了收音机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有关电子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之余也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因为在实践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遇到问题后要细心检查才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最后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一个过程不知不觉地使我的实践能力提高,为以后学习、做实验打下基础!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较高的职业技能是构成二十一世纪,面向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的两个基本要素。职业素质的提高与职业技能的掌握都具有养成教育的特征,应该贯穿到教育的整个过程。电子工艺学习是根据电子信息类高级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而规划的,是技术基础能力的训练,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而开设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包括电工电子基本操作能力、电工电子基本操作能力、电子电工基本工程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系统集成与运行维修所具备的基本操作能力、识图能力、简单电路的制作及电子产品辅助开发能力。

整个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项工作需要特别的细心,弄不好的话很容易让自己做的一切从头再来。首先,必须把安装的器材清好检查是否完好,再次就是要运用巧劲把每副夹子上好,牢固,一下午下来人累得是筋疲力尽,但看到自己安装的效果,还是感到很欣慰的,再过一年半我们就要步入社会,踏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我感觉到一周的学习期就是以后生活的写照,我会运用自己的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去撑稳,那在江中的风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现代的科学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那么可编程控制器的出现则是给现代工业控制测控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在现代社会中,温度控制不仅应用在工厂生产方面,其作用也体现到了各个方面。本学期我们课后还学习了单片机这门课程,感觉是有点难呢。也不知道整个学习过程是怎么过来得,可是时间不等人。时光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进尾声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后,我们要对所用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知道该单片机内有哪些资源;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一个完整的的软件流程图;在设计程序时,不能妄想一次就将整个程序设计好,反复修改、不断改进是程序设计的必经之路;要养成注释程序的好习惯,一个程序的完美与否不仅仅是实现功能,而应该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思路,这样也为资料的保存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应该将每次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分析清楚,以免下次再碰到同样的问题。但是从中学到的知识会让我受益终身。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提高都会受益于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尽管上的选修课时间不长,但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实践联系理论的重要性,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只要认真思考。对就是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的去探索,是完全可以解决遇到的一般问题的。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子元件及电路安装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作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以后的顺利就业作好准备。本次的选修课对我们很重要,是我们机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在以前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这一次的实习正如老师所讲,没有多少东西要我们去想,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做,好多东西看起来十分简单,看着电路图都懂,但没有亲自去操作,就不会懂得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看一个东西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有些东西也与你的想象不一样,我们这次的上课就是要我们跨过这道实际和理论之间的鸿沟。不过,我坚信自己的是有一定能力的。实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学到的比我们在学校一年学的还要多,以前我们光只注意一些理论知识,并没有专门的练习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次的实习使我意识到我的操作能力的不足,在理论上也有很多的缺陷。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需要更努力地读书和实践。

通过合作,我们的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上大学后,很多同学都没有过深入的交流,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分工与合作的方式,每个人负责一定的部分,同时在一定的阶段共同讨论,以解决分工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大家积极发言,和提出意见,同时我们还向别的同学请教。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自己的方案得到实现,积极向同学说明自己的想法。能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案。在这过程也提高了我们的表过能力。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学习能够设计出我们想要的电路图,让我很好的锻炼了理论联系实际,与具体项目、课题相结合开发、设计产品的能力。既让我们懂得了怎样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又让我们懂得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怎样用理论去解决。能在设计中,我们学到以前不懂的知识,于是图书馆和INTERNET成了我们很好的助手。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判断优劣、取舍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我们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领域,这方面的能力便会使我们受益非浅。

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掌握了可调直流稳压电源构造及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2

《室内设计》课程的目的是教授给学生如何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于人居住的空间。室内设计的宗旨应“以人为本”, 同时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中国传统园林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处理手法, 在很多方面可供我们的学生借鉴。

一、室内空间的组织与处理方法

在园林的空间组织和处理中, 空间对比手法运用的最为普遍, 形式最为多样, 也最富有成效。例如, 把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 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突出各自的特点。我们将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安排在一起, 先经过小空间再进入大空间, 会显得大空间更大。这是因为在小空间里人的视野被压缩, 再转换到大空间时人的视野极速扩大, 从而产生相对的空间体量变异。这种空间处理方法在江南园林中运用得最多, 因为江南园林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组织空间。

二、虚实的对比

江南园林中建筑物立面要素可以分为虚与实两大类, 实的部分主要是墙垣, 它在立面处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虚的部分主要是门、窗、孔、洞以及透空的廊子。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要素, 如隔扇、漏窗, 它介于两者之间, 可看做半虚半实的要素, 可起调和与过渡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 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把这一手法发扬光大。如果我们把一个物体看成为实的话, 那么在光的照漫射下, 它的影子便成虚的, 当影子和物体的组合与形式美的规律相符合时, 便产生了一种如音乐旋律般的美妙感觉。例如, 当我们处理一面墙壁时, 我们可以在墙面制作凹凸造型, 再通过光的照射, 将那凹凸不平的墙面形成光影, 远看即给人一种虚实相间的视觉效果。那凹凹凸凸、虚虚实实的变化看上去不是很美吗?

三、色彩的运用

江南园林的色彩处理比较朴素、典雅。以深灰色的青瓦作为屋顶, 全部木作一律呈栗皮色或深棕色, 建筑的部件呈墨绿色或黑色, 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由于栗皮色、墨绿色相调和, 其效果给人以典雅、宁静的感觉, 白粉墙在园林中, 虽很突出, 但由于本身的高洁, 浅色借调墙檐的庄重色破除了沉闷感。现今室内设计色彩可谓丰富多彩, 材料品种也十分多样。在面临诸多的选择中, 我们的学生就有点茫然失措, 大量作品存在着颜色搭配不和谐、缺乏层次感的现象。例如, 在当前家庭装修设计方面, 由于提倡环保而大量使用实木, 造成家居形成暖黄色调子。通过色彩原理我们知道, 白色和黄色是很暧昧的颜色, 对比不强。如果借鉴江南园林的色彩处理, 尝试配上颜色较深的家具形成明度对比, 拉大距离;在颜色的冷暖上, 配上一些冷色作为点缀, 以破除沉闷与单调。其视觉效果一定迥然不同, 别有一番情趣。

所以在室内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我们可以把以上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进行打散、破碎重新组合, 给人以既现代又传统的感觉, 从而在作品中折射出中国传统美的韵味。打破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 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只要有利于表现主题, 就可以广泛进行选择。指导学生采用并置、对比、交错、渗透等多种手段, 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从而创造符合我们时代的中国室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效率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终身学习的手段,虽然我省现在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但是它能为每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要有“武装”自己的意识

(一)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课改精髓,博采众长,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了解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掌握一些最新软件的使用,接触一些时尚元素,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网络多查阅一些最新知识。另外,也可以参观一些高科技产品,大致了解其技术原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制作电子相册等,一定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热情奔放,可塑性强,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学会谅解,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叶斌.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篇4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二. 主要内容

1、分析面包电话机的功能,了解面包电话机的构造

2、完成面包电话机的焊接,要求焊点符合焊接要求。电话要实现接听与呼叫以及来电铃响的功能

3、用protel软件完成面包电话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三. 具体要求

1、学会分析电路原理图,学会绘制Protel原理图,学会一种实用电子器件的安装与调试。

2、在设计期间,认真查阅所需资料,按照所查资料以及面包电话机的电路板以及电路图,并且利用protel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图,PCB板的仿真,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任务。

3、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所完成的题目进行现场检查,进行综合评定。

四.进度安排

查阅资料,分析面包电话机的电路原理 一天 元器件筛选,熟悉整个面包电话机的构造与功能 一天 焊接面包电话机 一天 面包电话机组装、功能调试 一天

整理设计资料,绘制面包电话机原理图和印制板PCB图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一天

五.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平时成绩减半;无故旷课两次平时成绩为0分,无故旷课三次总成绩为0分。迟到20分钟按旷课处理。

2、设计成绩:按照实际的焊接过程、焊点质量以及最终的调试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

3、设计报告成绩:按照提交报告的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目录

正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器材准备(包括课题意义,元件清单等)2.元器件辨别

3.WFS-601面包电话的原理(分振铃和手柄板两部分,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尤其是各个芯片)

4.电路板焊接(简要介绍手工焊接的要点并附上自己焊接电路板的图片)5.电话机安装(介绍安装步骤并附图片)

化原课程设计(范文模版) 篇5

1.设计任务

1.1 项目概况 1.1.1概述

1.1.2设备产业化项目技术的选择

1.1.3 氨法脱硫的发展历史 1.2 设计条件 1.2.1 设计参数 1.2.2 操作条件 1.2.3 相关物性参数 1.3 附加说明 2.反应原理和设计方案说明

2.1 反应原理 2.2 设计方案说明 2.3 设计方案补充说明

3.烟气脱硫工艺主要设备吸收塔设计和选型 3.1 吸收塔的设计

3.1.1吸收塔的直径和喷淋塔高度设计

3.1.2吸收塔喷淋系统的设计(喷嘴的选择配置)3.1.3吸收塔底部搅拌器及相关配置 3.1.4吸收塔材料的选择

3.1.5吸收塔壁厚的计算(包括计算壁厚和最小壁厚)3.1.6吸收塔封头选择计算 3.1.7吸收塔裙式支座选择计算 3.1.8吸收塔配套结构的选择 3.2 吸收塔最终参数的确定 3.2.1 设计条件 3.2.2吸收塔尺寸的确定

3.2.3 吸收塔的强度和稳定性校核 4.液氨吸收液量的计算

4.1 液氨需量的计算 4.2 氨水的配制计算 4.3 硫酸铵产量的计算 5.附属设备的选择

5.1 设备选型 5.1.1液氨供应系统 5.1.2 硫胺处理加工系统 5.1.3 管道输送设备 5.2氨设备使用备注 5.2.1氨存储注意事项 5.2.2氨泄漏事故处理指导 6.项目预算

7.设计总结及参考文献

1、设计任务:

1.1 项目概况

1.1.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耗中,一直占70%以上。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炭的消耗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从1990年的10.6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3.1亿吨,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20亿吨以上。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约有90%来自煤炭消费,煤炭直接燃用是造成二氧化硫污染的绝对主要因素。大量二氧化硫的排放是我国降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的危害面极广,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物、人身健康等诸多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酸雨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百亿元人民币。

燃煤和煤炭加工工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和水污染,每年我国煤炭总产量的84%用于动力煤,供应我国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直接燃烧。在这庞大的锅炉用户中,目前大型电站已基本安装脱硫装置,但对于老发电锅炉机组、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基本没有安装脱硫装置,因此,大力发展适合这部分锅炉的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是目前我国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污染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设备产业化项目技术的选择

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可将脱硫技术分为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3种。燃烧前脱硫主要是指选煤、煤气化、液化和水煤浆技术;燃烧中脱硫指的是低污染燃烧、型煤和流化床燃烧技术和目前推广和研究的流化床气化为基础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燃烧后脱硫也即所谓的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前脱硫由于投资大,且占用较大场地,该工作在煤炭供应部门解决。燃烧中脱硫不容易实现,故目前国内已建锅炉脱硫主要是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分为石灰石-石膏法、循环流化床法、氨法、海水脱硫法、电子束法,各方法中又有不同的工艺。

本课程设计采用氨法烟气脱硫,其作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一种,以氨作为吸收剂其副产品为亚硫酸铵的烟气脱硫系统,在设计冗余与常规石灰石-石膏法相同的条件下,氨法脱硫具有以下特点:

● 吸收塔不易结垢。由于氨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且因亚硫酸铵溶液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可以避免结垢。

● 氨法更适合于中高硫煤的脱硫。采用石灰石-石膏法时,煤的含硫量越高,石灰石用量就越大,费用也就越高,而采用氨法时,因副产物的价值较高,含硫量越高,其副产品硫酸铵产量越大,也就越经济。

● 氨法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亚硫酸铵可综合利用,生产固体硫酸铵成为肥料,无废水排放,无二次污染,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

● 耗能低,因脱硫过程中不需降、升温,吸收塔阻力小,以广东南海发电厂200MW机组烟气脱硫为例,脱硫运行电耗占总发电量的0.04%。

● 不需设旁路烟道(用户要求设置除外),吸收剂停止供应时,反应塔作烟道使用,不影响机组、锅炉的正常运行。

● 脱硫装置高效、方便,氨法烟气脱硫活性强、反应速率快。脱硫剂为澄清的氨水清液,脱硫副产物皆为易溶性物质,无结垢、无磨损,更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烟气不用降温即可进入吸收塔进行脱硫反应,处理后的烟气不用升温即能在露点以上温度排放,脱硫效率大于95%。整个脱硫工艺流程简单,只需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就可以运行。

● 阻力小,吸收塔阻力450Pa左右,火电厂脱硫系统建造时,能充分利用原引风机压头的富裕量,一般不需设增压风机或更换引风机,必要时将原引风机叶轮升级即可。

● 占地面积小,220T/h锅炉吸收塔直径6-7米,410T/h锅炉吸收塔直径7-8米,每台锅炉可配一个塔,也可每个引风机口配用一座塔,在脱硫配置上目前是国内占地面积最少的湿法脱硫技术。

● 设备投资低,而且脱硫副产物可综合利用。

综上所述,因此我们小组以氨法烟气脱硫技术为依托,吸收和消化技术中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技术,形成与之向匹配的设备加工能力,致力于国家的环保行业。环保行业是新兴行业,行业前景良好,同时利国利民。烟气脱硫技术其目的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酸雨的产生几率。我们小组的氨法脱硫技术不但无三废排放,更不消耗如蒸汽等其他能源,做到资源节约,更有力于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这重要的意义作用。

1.1.3氨法脱硫的发展历史

70年代初,日本与意大利等国开始研制氨法脱硫工艺并相继获得成功。氨法脱硫工艺主体部分属化肥工业范筹,对电力企业而言比较陌生,这是氨法脱硫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随着合成氨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厂家对氨法脱硫工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进入90年代后,氨法脱硫工艺渐渐得到了应用。

国外研究氨法脱硫技术的企业主要有:美国:GE、Marsulex、Pircon、Babcock& Wilcox;德国:Lentjes Bischoff、Krupp Koppers ;日本:NKK、IHI、千代田、住友、三菱、荏原;等等。不同工艺的氨法脱硫自20世纪80-90 年代开始应用,日本NKK(日本钢管公司)在70年代中期建成了200MW 和300MW 两套机组,目前已累计运行二十多年。美国GE(通用环境系统公司)于1990年开始建成了多个大型示范装置,规模从50MW至300MW.德国Krupp Koppers(德国克虏伯公司)也于1989年在德国建成65MW示范装置,目前已累计运行十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使用氨法脱硫的机组大约在10000MW 左右。但是,氨法脱硫技术长时间存在着气溶胶、氨损、副产品稳定性的问题,加上氨法起步晚、业绩少,这些都是制约氨法在烟气脱硫上推广的因素,一直没有被企业和环保部门完全接受。1995年国家计委和科技部将氨法脱硫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列入“十五"863项目,经过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年烟法和工业试验,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氨回收法脱硫技术并树立了工程业绩。目前国内氨法脱硫最大的业绩是镇江江南环保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天津碱厂建设的60MW机组氨回收法烟气脱硫装置,该装置的成功应用,彻底解决了困扰氨法脱硫技术在锅炉烟气脱硫工程上使用的难题,为氨法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应用拉 1.2 设计条件

1.2.1 设计参数 烟气处理量为30万m

3/h(150℃、101.3 kpa),混合气体中SO2的质量浓度为1200mg/ m 吸收率为98% 1.2.2 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1.5atm,操作温度75℃ 1.2.3相关物性参数

70℃时水的黏度μ=406.0μPa·s,对于水ψ=1; 3水的摩尔质量M=18kg/kmol; 25℃时水的密度:1000kg/m³; 标准状况下T=273.15k,P=101.3kpa; 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1.29kg/m³; 空气的摩尔质量M=29kg/kmol; 1.3附加说明

塔内烟气流速3.5m/s; 吸收区烟气停留时间t=4s; 液气比L/G=8L/m3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6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是机械类、近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三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培养机械类、近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中, 具有增强学生机械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我校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承担全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门课程先后在2003年、2004年和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先后在2012年、2013年成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自2008年开始, 我们陆续编写出版了三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作业集, 现已出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作业集》《机械设计基础作业集》和《机械设计作业集》5本教材。

1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 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为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 力求使教材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特点与需求, 遵循适用、够用的原则, 符合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特点。

2 教材的主要特点

在内容取舍方面, 注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共同培养, 特别加强结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着重讲解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以传统的机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为重点,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机构选型、分析与设计的综合能力, 适当增加了有关机构变异创新、组合创新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在机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上, 既保留了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且仍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图解法, 也介绍了解析法。在机构运动分析的章节中, 不仅介绍了解析法数学模型的建立, 而且介绍了程序设计的方法, 并给出了相应的程序框图和子程序, 这样利于学生熟悉解析法计算、上机的全过程,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图解法和解析法各自的优势。机械设计内容则重点介绍各种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 特别增加了结构设计章节。

在内容的阐述方面, 我们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尽量讲解详细、分析透彻;而对于一些偏难、繁杂的数学推导, 则适当简化;对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疑点,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重点论述, 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在各章首辅以内容提示, 在各章末增加学习要点, 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突出重点, 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形简洁、形象、直观, 在机械设计教材中, 还增加了机械零件实物图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增加了一些典型例题。在传统板书教学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学特点, 我们将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课件协调配合, 以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作业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用以巩固课堂知识。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学会举一反三, 从而更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编写的作业集, 在题目的内容、覆盖知识点及难易程度等方面与教材一致, 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对应的作业题, 而且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设计计算题和结构题等多种题型, 在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题目的数量有一定余量, 可供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学生在完成作业集的作业后, 即可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解题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业集采用活页形式, 既方便学生作业, 也有利于教师批改, 并使作业规范化。

3 教材的使用情况

《机械原理》等5本教材自出版以来, 面向全国发行, 累计印数达到32 000册, 并在20余所高校中使用或参考, 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师生普遍认为:教材重点突出, 叙述详细, 取材精炼, 深入浅出, 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4 体会

通过几年的努力,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师通过编写教材提高了教学水平。

4.1 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特点与基础

我校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 学生的层次、水平与重点院校不同,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叙述要更为详细, 过难、过繁的内容要适当简化。

4.2 教材编写应注重实用性

三门课程实践性强, 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树立工程观念, 如在教材的例题中, 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对不合理的设计有不同的改进方案, 使学生真正理解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设计能力。

4.3 编写教材应遵循教学规律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 使教材各部分之间前后呼应、紧密配合。教材的内容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字通俗易懂, 语言自然流畅, 便于组织教学。

5 结束语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7

一、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也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能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項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选取工程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工程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情境设置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接近的情境,即项目的选取,是项目学习法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可大可小,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选项目时可以先选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然后再选有一定难度的,可促使学生学习和运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数组时,笔者选取的学生成绩处理项目中,有成绩的输入、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这样贴近实际,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操作示范

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满足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完成项目的过程。笔者选择成绩输入这个小项目,示范用数组来实现该模块的功能。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成绩输入这个示范项目,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分组并确定各小组的项目

小组通过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绩的输出、求总分、求平均分、求最高分、排序等划分好的小项目分配给各小组。

5.协作学习

各小组开展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调试运行,完成项目。采取分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时,每组人数应适中,在组员的个性、能力方面应采取互补方式搭配好,设立各小组项目经理,协调组内成员分工,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6.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能否共同协作,实现预定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组员的参与意识如何。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项目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增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项目的选取要求高,既要简单、典型又要有一定难度。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经常变化的。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在评估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范文 篇8

一. 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可熟悉典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掌握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工作原理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加深对理论课知识内容的理解。

二. 设计题目

题目1.内存扩充与连接 1.设计目的:

2.主要任务:

3.设计要求:

4.图表

画图时请按以下给出的原件图画 图1-1 8086芯片引脚图 图1-2内存芯片逻辑图

图1-3 译码器与门电路逻辑图 题目2.模型机组成设计

1.目的:通过对一个简单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以及微指令执行的过程。

2.基本要求:画出模型机的设计图并举例描述利用该模型机进行加法运算时,各个功能部件的工作情况。

题目3.算数逻辑运算 1.目的:

(1).了解运算器 的组成结构。(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3).学习运算器的设计方法。

(4).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 送通路。

(5).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 的组 合功能。

2.设计原理:

设计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如下图。图中所示的是由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 形式构成的8 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 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 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 的进位输出端Cn+4 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 相连,使低4 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 位运算中。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 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引至外部。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

3.根据设计原理描述进行原码加减运算及逻辑运算的程序流程 4.填写下表

三.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1.报告组成及装订顺序:封面、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心得体会。2.书写格式要求:见学院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四. 其它要求

1.报告提交时间:截止12月31日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9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题目名称

交通灯控制电路

学生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邓嘉琦

指导教师

2014 年月 25 日

一、设计题目:

交通灯控制电路

二、实验要求:

基本要求:

1)

设计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灯控制电路,要求甲车道和乙车道两条交叉道路上的车辆交替运行,每次通行时间在30至90秒范围内设定,时间应可分别设定并易于设置修改。

2)在绿灯转为红灯时,要求黄灯先亮5秒钟(包含在30至90秒范围内),才能变换运行车道;黄灯亮时,要求每秒闪亮一次。

3)甲、乙车道除了有红、黄、绿灯指示外,每一种灯亮的时间都用显示器进行显示(采用倒计时的方法)。

扩展要求:

4)同步设置人行横道红、绿灯指示。

三、原理电路和程序设计:

总体方案:

由于是十字路口的交通灯,两边电路对称,不再赘述。

时钟:

参考教科书里的电路图,用555芯片构成计1Hz时器,电路图如下图:

译码电路与倒计时模块:

由于仿真时用的是自带译码器的数码管,故在这此电路图中不标明译码模块;译码芯片选用的是CD4511芯片,故选用共阴的数码管。由于交通灯倒数是十进制数,故倒数计时芯片用的是十进制双向计数芯片747HC192。通过74HC02上单逻辑功能组成两位数倒数计时器。每当两位数都倒数到0时同时触发置数。数码管与倒数计时器电路如下图:

设置时间电路与置数电路:

由于设计要求为时间可调,对此一开始方案有两个。

方案一为:通过计数器,每按下一次开关计数一次,并通过逻辑电路实现减5的功能(黄灯为5秒)再放到另一寄存器保存。

方案二为:通过放置开关,按照BCD码的格式按下开关以达到设置时间的目的。两位十位数换成BCD码的话至少需要8个开关。

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减5的功能(还必须是BCD运算)难以实现,以及定时器芯片成本高,计数设置时间不方便等原因,最终方案为:用16个开关分别设置红灯和绿灯的时间,但必设置时红灯时间必须比路灯多5秒。

置数芯片最初选用的是74HC373。但在焊接时发现373的引脚不容易排版,后来换成了74HC245。功能相同。

置数电路与倒数电路的链接如下图:(由于16个开关太占版面,故不全画出。。)

其中U4为控制黄灯置数的芯片

时序控制模块:

作为整个电路的控制模块,需要实现的是置数芯片的选择,红绿灯的亮暗。由于交通灯一个循环只有三个状态,即红绿黄灯显示的状态。通过逻辑电路,与计数芯片配合,组成三进制计数器;使每次倒数计数芯片倒数到0时计数一次,将计数结果送到译码芯片来控制置数芯片的选通。在这里用到的逻辑芯片为74HC08,计数芯片任然用74HC192(懒得去看其它芯片了),译码器用的是74LS139(由于电路是对称的,可以节省一块芯片)。由于控制电路涉及整个电路,故在此给出整个电路图的连线,如下图:

其中时钟电路用信号发生器代替,另一组电路与该电路相同,共用U8、U11、U12三块逻辑芯片。红绿黄灯由193的输出端采用共阳的方式控制。

四、仿真与调试:

仿真结果流畅,两个计数器正常运行,置数正常。未出现逻辑冲突。但在实际调试时由于时序控制模块设计上的缺陷存在竞争冒险的现象,红路灯以及置数功能有时会出现错误,基于此,在各模块的连接处增加了几个电容后得以改善。

五、总结:

此次课程设计做的是心力憔悴,不过也从中学习了很多,焊接技术也提升了很多。这次的作品,优点在于能完成所有包括要求扩展的功能,两个方向都有独立的数码管显示时间,黄灯显示时间也是独立的,与现实的交通灯模式相同。缺点就是耗费时间常,成本高,电路稳定性不够高,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时间也很难改了)。这次额课程设计让我明白了单片机的重要性,对于较复杂的逻辑功能,单片机能很大程度的简化电路和降低成本。同时我对逻辑电路的设计和运行有了更深的了解。焊接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虽然这次课程设计做的很辛苦,但收获还是很大的。

参考资料: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

------阎石 《常用HC系列芯片》-----百度文库

另附作品照片:

正面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动”起来了

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的关注, 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 课堂要求必须“静”, 一切围绕教师转。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 进行创造性思考, 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 教师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 关注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学会判断自己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有效性, 逐步养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一座乐园

一乐——情感体验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 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 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 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 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如:教学《小镇的早晨》时, 我鼓励学生到河边欣赏美丽的日出, 再看看菜市场热闹非凡的景象, 然后到学校附近的路边观察上班的车流和人群。有了较丰厚的生活积淀,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 领略小镇早晨无限美好的风光, 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乐———个性展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 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同一学习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我话音刚落,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 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 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例如鼓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和作业选择的个性化。

三乐———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没有结束

例如学了《东方之珠》后, 可以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关于香港的历史、地理、气候、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体验习作:实践“给予”。生活中, 你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 当时你的心情一定非常愉快, 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 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篇11

(一)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微机械电子系统

英文译名:Micro Electrom Mechanical System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动化专业、其它相关专业 开课教研室: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 课程要求:选修 开课时间:第七学期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刘广玉,樊尚春,周浩敏.《微机械电子系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徐泰然(著),王小浩等(译),周兆英等(较).《MEMS和微系统-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1月

李德胜,王东红,孙金玮,金鹏.《MEMS技术及其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二)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

《微机械电子系统》是一门关于微机械电子系统的概述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MEMS的组成与应用、MEMS功能材料、微机械制造技术、微机械执行器及微机械传感器等五部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MEMS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加工工艺及基本的系统设计理念,拓展对机电系统设计制造的认识,并为将来从事MEMS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本科生培养计划的要求,本课程将以现有教材为主,结合当今MEMS领域的最新技术资料,力争使学生在了解MEMS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了解MEMS技术的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现在关于微机械电子系统的书籍主要有刘广玉等编写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及其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等。这三本书分别面向不同的对象,在涵盖了本课程所要求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1)刘广玉等编写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及其应用》一书,介绍了当今微机电系统的核心内容及其发展,重点放在微机电系统和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形式、设计参数、制造技术、输入到输出的微弱信号检测、使用特性及应用场合等方面。这本教材是面向检测与控制等电类专业的,教材用了相当篇幅来讲述各种接口和信号处理电路,不适合作为面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课程的主要教材。

2)徐泰然著的《MEMS与微系统 – 设计及制造》一书,在介绍了MEMS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功能材料、制造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MEMS相关的科学理论的介绍,如物质的分子理论、量子物理、电化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尺寸效应等。同时,本书提供了大量的MEMS元器件的设计实例。这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优秀的MEMS领域的教材,可以作为本课程首选的参考书籍,但是由于其大部分内容超出了本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故不选其作为主要教材。3)李德胜等编著的《MEMS技术及应用》一书,在概述微机电技术(MEMS)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应用前景的基础上,介绍了MEMS基本理论,对MEMS相关工艺做了详尽的讲述,作为MEMS应用,分别介绍了数种典型的物理量传感器和化学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制造工艺,对各类微操作器(执行器)、微机械零件及微机电系统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本教材很好地兼顾了所涵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要求。

因此,选用李德胜等编著的《MEMS技术及应用》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

(四)本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学时分配 第一章

微机械电子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讲课2学时)了解MEMS的概念、发展现状。熟悉几种典型的MEMS产品及其应用

第二章

微机电系统功能材料(讲课2学时)

了解常用的微机械电子系统功能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掌握针对特定功能的微型元器件设计时的功能材料选择方法。第三章 微机械制造技术(讲课4学时)

了解微机械制造技术,包括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化学腐蚀、离子刻蚀、薄膜生成技术等)、LIGA技术(LIGA技术、SLIGA技术)、特种精密加工技术、固相键合技术等。第四章

微机械执行器(讲课3学时)

了解微电机、微泵和微阀以及微驱动器的特点、作用原理、设计制造以及应用前景。

第五章

微传感器(讲课3学时)

了解微传感器的基本物理效应,掌握压力微传感器、加速度微传感器、角速度微传感器(微陀螺)及热式温度微传感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六章

微机电系统设计实例(讲课2学时)

了解微系统的设计依据:设计约束、材料选择、制造工艺选择、信号变幻和转换、机电设计及封装。

以微压力传感器硅芯片的设计为例,对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有初步的认识。

(五)教学环节

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

1)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做好教案,熟练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2)课堂讲授表达要准确,板书要整齐,书写要符合规范,并注意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教学手段要完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当运用图片、挂图、CAI课件和多媒体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上课精神饱满,以人格的魅力和精神气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动。

4)讲课思路要清晰,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建立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题和总结等;概念要准确,重点要突出。

5)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等相关渠道,了解MEMS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尽量与实际应用背景相结合,使教与学均有更明确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信息交流,教学相长 学内容要做到与学生沟通,授课中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把握教学的重点。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有关文献,及时了解最新技术进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七)考核方法 1.考试方法:

上一篇:人物访谈节目策划案例下一篇:艺术中心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