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精选3篇)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1
课程总结—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
一个学期的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结束啦~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许多了陶瓷相关的知识,还参观了博物馆,大家坐在一起喝茶看各种陶瓷,最最最重要的是拉坯做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瓶子!对这堂课的感触还蛮多的,总结一下大致就分以下2点吧: 不听话的泥巴&小情绪
拉坯的过程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各种“坎坷”,稍不留神一个好好的直筒就扭曲的转起来了,哪里用力不均匀了瓶子壁的厚度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导致出现一个凹凸不平的瓶口。拉坯的时候要心平气和,不能有乱七八糟的想法,稍有杂念手上就不稳了,泥巴也就不稳了。心里面一点点小情绪的波动都会立刻传到手上,然后反映在瓶子上。
刚开始拉坯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用力,又急于求成,手上就毛毛躁躁的,转盘上的陶泥一点儿也不听话,我想把它压下去,它就是不动,开始做瓶子了,又怎么都拔不起来了。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胳膊架在腿上,手上稳住,深吸一口气,然后一点一点慢慢的往上提,用手去感受泥的变化然后不断调整,泥很快就扶的很正了。就是要这种专注的、安静的心境下才可以做出很漂亮的瓶子。我做的瓶子瓶口总是歪的,可能就是因为我还是太过于着急了,不管是拉坯还是做别的什么事都要慢慢来才好。陶瓷&凝固的文化
我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尤其喜欢传统纹样。不管是在壁画中还是织物上或者是器皿上,只要看到那些交错复杂的图样就要停下来好好研究一番,看看上面画的是什么,有什么寓意。每种图样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看似杂乱实则错落有致,仔细看又都有距可循。与之相对的,我对于以造型取胜的陶瓷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比较喜欢的是没有装饰造型流畅的器皿。没有青铜器的威严厚重,没有金银器的富丽堂皇,陶瓷的美是朴实而高雅的。青瓷如玉,白瓷似雪,黑瓷的高贵典雅,开片的精致独特,可是说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陶瓷的造型与纹样相比似乎不能反映出很多文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他的造型和他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南青北白的产生,与南北方的地理气候条件,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差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特定的环境产生了特定的陶瓷,而陶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的发展。水火土相融,加之制陶、制瓷师傅的手艺,一个时代就被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器皿中,凝固的是陶泥,也是文化。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篇2
一、当前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本专科院校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曾特别强调:“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处在发展转型阶段,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实用至上、技能至上”的理念盛行,对美育所具有的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在师资配备、师生比例、学生观念的塑造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一)资深师资不足,减少了课程的吸引力
在每次的公共艺术教育培训和教育教学交流的时候,都能够感觉到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安排都在选修之列,属于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由于资深教师较少,学校编制紧张,往往专业课还需要依赖外聘教师支撑,更不用说通识课的师资配备了。因此,常常出现“专业教不好教基础,基础教不好教通识”的现象,或者就是安排刚毕业的年青教师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涵盖了艺术的各个领域,信息量非常大,没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泛底蕴积累是很难将公共艺术课程讲得生动有趣的,导致年青教师上课时信心不足,疲于应付,减少了课程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教室大班上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近年来,由于扩招力度的加大,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大幅度增加,师资配比严重失衡,导致各种教学设施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特别是公共艺术课程更是大班化多媒体教学。所对学生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在校生,由于跨学科学习,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到课率低,教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能够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管理班级的学习秩序;学生方面个性化辅导和课程互动进行较少,人满为患的多媒体教室无法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个性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化手机、电脑的普及,海量的信息可以迅速查询,带来了思维和观念的转变;微信、QQ、APP等社交平台改变了学生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无论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方面却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许多学校在公共艺术课程方面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信息量较小,教学内容十年如一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单一,而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开展基于智慧树MOOC平台教学的实践意义
智慧树网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自主学习讨论、跨校大课堂直播互动、学分认证及学位支持,帮助政府、联盟、学校达成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选课缴费,课堂教学,在线学习,修读证明的教学全过程服务,解决了师资紧缺的难题,又能够共享名师授课,促进了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借助于智慧树MOOC课程教育平台,进行“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的整体规划和构建,教师和助理教师在线上与学生沟通、线下学生进行自学和课程测验、定期进行跨校课程交流互动等教学形式,达到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加深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其对现代建筑思潮下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引发其对建筑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思考。
(一)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学生只要有了移动客户端APP,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探究式碎片化学习,对于不能理解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反复观看与学习,还可以在线提问和社区互动,每学习一段可以有弹窗跳出进行小测试,线上结合线下的多种教学过程互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沟通、协作、批判、表达,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
(二)调整授课内容,进行特色教学
MOO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作为跨地区、跨校的共享课程,属于“普及型”公共艺术课程。因此,以提升学生中外建筑审美,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在课时及授课形式的具体要求下,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按年代顺序授课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取舍,设置为6个学习情境和15个专题进行授课,在讲授欣赏方法和具体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教学。由于课程是对全国高校开放的,许多学生对于苏州的历史文脉非常有兴趣,在讲解中外著名的建筑时,穿插苏州地区的园林、建筑文化分专题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教学手段,化解课程难点
运用ppt、虚拟现实技术和影视资料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特别要指出的是,虚拟技术的出现(sketchup草图大师软件操作简单,动画快速形成,可以进行现场演示),使得以前是教学难点的“建筑三视图”“木架结构”和“斗拱”成为师生互动的亮点。google-earth以及海量的世界建筑图片使得在网上都很难看到建筑内部结构成为可能。
三、基于整体规划与设计
MOC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是于2014年12月,经过苏州国际教育园14个高职院校的现场展示和答辩,由上海智慧树平台进行选拔落实,对于课程设计、资源开发、视频公开课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设计和视频拍摄(如图1)。
(一)基于MOO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进阶式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进阶式教程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行自主学习。教程分为6章,每一章内容至少需要2-3个小节,每一小节教学内容,必须包含一段视频内容,自主学习的长度为3-10分钟。在每章内容之后,还需要为学生提供评估测试或作业部分,每一份教程最后都有一个单元测试。在后期制作时,辅助以大量的建筑图片、小常识、一些视频剪接,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每一个视频专题为20分钟,分为5个环节,每个环节4分钟,穿插一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团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与学生进行互动。由于课程容量大、涉及面广,因此也在考虑如何进行进一步课程内容删减,汲取最精华的部分,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感受到建筑之美并能够增强知识。
(二)基于MOO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跨校互动课程的设计
本课程因为涉及到全国100多所院校的课程选择,考虑现场互动对设备以及各个方面功能的要求。目前采取“在线式”和“混合式”两种授课方法,有一个“总助教+若干个分助教”组成课程保障组,目前15次课程有12个专题主要是网上视频,有3个专题是校校互动,根据各个学校的选课人数和时间由智慧树教务中心统一安排,在某一个直播教室和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现场视频互动讨论,学生的出勤和互动的表现都作为获得学分的重要考核条件,对于讨论题目的设计需要教学团队共同进行协商与设计。在校校互动的前期,团队会把互动的内容和要求布置给各个院校的助教,例如在进行“最炫民族风-苏州三馆一站赏析”的互动课程前,要求苏州地区的学生对于苏州的三馆一站进行团队调查和研究,设计如何体现三馆一站的创新性和历史文脉延续性等问题进行团队自主探究,在校校互动时抽选学生进行互动,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基于MOO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由于课程具有开放式、共享式特点,因此课程学习的评价是课程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是否通过学习顺利拿到合格证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课程开设的目的还是以提高学生对建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眼光,学习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考核目前考虑由“线上学习+见面课程+讨论课程+期末作业+论坛帖数”五个方面组成,重点还是平常的线上学习和线上测试互动,对于论坛贴数也作为鼓励加分,目的是激发学生能够通过反转课堂,能够自己去实地进行考察,并以调研报告或PPT形式进行上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和课件制作能力。
(四)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督促学生学习进度和提高学习效率
本课程教学团队共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3名,具有10年以上本课程高职授课经历,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中外建筑艺术赏析MOOC主讲教师和助教可以通过MOOC平台上学习进度督促页面查看课程进度,随时了解所有学生每天学习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一键督促和表扬进度高的学生,同时还可以随时下载低于进度的学生学习状况反馈到学生手机和相应助教,有助于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巩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设计软件开发趋向可操作性、互动性,在授课前期,笔者通常会把新的素材和参考资料发放到群里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开设本课程,有效整合中外经典建筑教学资源,使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更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拓展知识面,认识到中外建筑瑰宝的艺术价值,在讲授中外建筑赏析的同时并适当穿插对当前建筑设计的形式批判性思考,能结合地域建筑特色,激发学生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和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进行设计传承的创新能力培养(如图2)。
四、结语
从2015年3月开始,MOOC平台的“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运行至今,已经有137所全国本专科院校1400多学生选择本门课程进行学习,笔者和助教们在网上解答学生3000多次的问题,同时还随时通过网络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进度;在团队督促学生学习的同时,学生也在每次学完以后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和新知识的补充。2015年学生的视频学习满意度在85%以上,对于老师的满意度评价在89%以上,学生的课程参与度100%。开设MOOC的这种形式我们团队还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最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如何解决视频公开课和现场教学之间存在的分割性问题,准备通过2年时间把本门课程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及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采用多元教学,实现跨界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摘要: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基于MOOC学习理念,利用中国最大的智慧树网络学习平台,以“中外建筑艺术赏析”课程为例,通过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课程跨校互动课程的设计、课程学习评价研究、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研究等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准备通过2年时间把本门课程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使其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及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更加注重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任务,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实现跨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MOOC,自主探究,课程互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伯克斯.艺术与建筑[M].刘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EB/OL].[2012-03-31].http://www.gov.cn/gzdt/2012-03/31/content_2104056.htm.
[3]张弘,朱剑萍,蔡飞.混合式慕课的评价模式诉求与助推职教改革[J].上海城市管理,2015(6):85-86.
陶瓷艺术的规范与传承论文 篇3
规范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群体的认知意识和精英模式,建立陶瓷艺术区域发展的秩序化、特色化,合理地提高陶瓷资源的利用率,促使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多样性、针对性、高效性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景德镇才能成为中国和世界精品陶瓷艺术创造之都,更是继承和发展千年制瓷文化之都,为培养陶瓷艺术创作精英人才和树立陶瓷文化之都发挥积极重要作用,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经济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精英群体的健全机制
作为“精英创作者”的大师、教授创作群体是起引领示范作用的,必将对陶瓷艺术的繁荣,对陶瓷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主导着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格局,形成“景德镇名人艺术经济效应”的发展模式,引起一部分人对陶瓷艺术的控制和垄断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获利”,导致一味地追捧、刻意地抬高、肆意地炒作。在资金推动下,造成部分陶瓷艺术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已开始严重背离其实际价值。这样虚高的价格缺乏公信力,不利于陶瓷艺术家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陶瓷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因此,这种不良现象会造成景德镇陶瓷艺术品市场从收藏型迅速转向投资型,导致其市场性和文化性逐渐失衡。同时,流传有序的行规被打破,进一步刺激了艺术市场恶意炒作活动肆无忌惮,使得一些景德镇陶瓷艺术精英群体并未把全部精力放在认真提高创作水平上,而是变成了商业市场“社会交际家”,导致陶瓷艺术品市场雷同,复制品严重泛滥,画面千篇 一律,缺乏勇于创新精神。由此,须健全精英创作群体的民主完善机制,正确规范“名人艺术市场”的创作环境。首先,对大师的宣传、评定要客观、认真、严肃,评定机构要整顿一些陶瓷艺术行业五花八门的“伪大师”;其次,建立“德、艺、善”的大师、教授等名人的双重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应自尊、自重,意识“名作比名号更重要”作为人生追求,不要被金钱和名利所诱惑,不断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创新意义的陶艺名作;建立名人艺术品价格的足够透明机制,由物价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艺术瓷价格体系,代理商必须透露艺术品的买卖价格信息,有利于增强陶瓷艺术交易平台的公信性与合理性,推动艺术品交易税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共同引导、促进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市场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传统手工艺人的规范与传承
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手工业城市之一,千年来制瓷艺人创造了辉煌的手工艺文化,形成了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样式。这种传统手工制瓷方式实现了手工劳动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性质,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景德镇制瓷方式与陶瓷艺术文化,如手绘茶具不仅展现出手艺人们的手工劳动价值,更是融入艺术创造智慧,并成为一定的艺术收藏价值。随着人们追求生活艺术化的审美需求方式,开始越来越喜爱景德镇手工绘制瓷器,不仅是对我国文化载体的认可,更是人们心灵深处深层次的文化情结。然而当下景德镇手工艺术瓷虽然功用广泛、造型丰富、装饰方法异彩纷呈。但受现代陶瓷产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个体原始手工艺生产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化发展,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受景德镇传统制瓷历史的发展模式(即“师带徒”的个体小作坊形式)的影响,延续传统保守的审美意识,市场导向的模糊性与滞后性,经营管理意识的欠缺,缺乏勇于创新精神,致使陶瓷产品外观单一粗俗,制瓷工艺粗糙低劣。同时,受市场经济利益影响,这种传统保守的小农意识制瓷艺人不可避免地跟风抄袭,形成陶瓷市场的恶性竞争,造成手工劳动的附加值廉价,严重制约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须规范“传统手工艺人”生产创作的区域化,合理整合“传统手工制瓷人”的人力资源。首先,延续地域“师带徒”的行业习俗,有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制瓷技术工匠和艺人,为后备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空间;其次,建立“传统手工制瓷品种”的区域化管理机制,避免品种创作生产的雷同过剩性与恶性竞争化,有利于提升整个陶瓷行业的整体水准与品质品位,并有利于保护陶瓷资源利用高效性、持续性发展;科学合理地建立“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艺人或者手工作坊”的授牌机制,有效地整合景德镇大多数个体民间作坊或者陶瓷工作室的规范化、秩序化,促使他们延续吸收创新的优良传统,提升其群体在陶瓷艺术创作的传承与创新意识,不仅要忠于自己的天性、才能和幻想,还要映现艺术创作本色的淳朴与真率,展现自己创作语言的个性特色,突出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陶瓷艺术产生永久性的魅力和活力,并真正地传承与发展景德镇手工制瓷文化;同时,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地延续手工劳动产业形态的生产方式,遵循手工生产规律的小型化、个体化、生产作坊化、流程一体化等手工产业特点,保护生态资源,减少污染环境,丰富景德镇手工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发展。
地域品牌意识的认知与提升
近年来,景德镇手工制瓷劳动巨大的附加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形成了市场消费对象的激增,并促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大力发展。相应地,聚集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群体越来越多,个体意识的作坊、工作室等形式的陶瓷生产模式也越来越多。伴随陶瓷生产监管力度的缺乏与个体自我习气的`跟风,受市场利益的驱使与名利的贪求,导致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出现抄袭、复制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景德镇制陶者们原创意识认知的提升,弱化陶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创造精神,形成陶瓷艺术品种的单一雷同化、模式化,影响地域陶瓷创意文化的发展与千年品牌的传承。由此,我们不仅要传承景德镇千年制瓷文化的创新精神,提升地域品牌的认知意识,更应大力营造抄袭、复制可耻的艺术创作氛围,完善知识产权的监管机制,并设立艺术创作群体的原创水平的星级评价制度,有效地减少陶瓷艺术创作群体模仿、抄袭的数量与提高、完善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原创艺术水平,也促使陶瓷市场富有新鲜、活力的发展,并推动陶瓷文化产业的特色区域性创新发展,而陶瓷文化的繁荣又能更好地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