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雕塑艺术语言

2024-10-18

陶瓷雕塑艺术语言(精选5篇)

陶瓷雕塑艺术语言 篇1

引言: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赫胥黎在论《科学与艺术》中说:“我就不能理解, 任何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人怎么能够想象科学的成长会以各种方式威胁艺术的发展。如果我的理解完全不错的话, 那么科学和艺术就是自然这个奖章的正面和反面, 它的一面以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 则以思想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当人们不再爱, 也不再恨;当苦难不再引起同情, 伟大的业绩不再激动人心;……到那时科学也许真的会独占整个世界。但是, 这倒不是因为科学这个怪物吞没了艺术, 而是因为人们已经丧失了古代和现代的品质的一半。”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到当今社会多元艺术文化的交融,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日益密切, 艺术日益科学化与生活化趋势势不可挡。正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预见到的那样:“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越来越艺术化, 两者在山麓分手, 有朝一日, 将在山顶重逢。”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思想就得到广泛地传播, 艺术自由与独特个性给人文主义带来了强大的活力。文艺复兴推动了艺术科学化, 科学艺术化的脚步。文艺复兴时期把艺术不仅仅看成是单一的艺术, 而是涵盖了人文、社会、宗教等艺术的广义艺术, 赋予了艺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内涵, 造就了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综合型的艺术科学大师。时至今天, 无论是从张艺谋担任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艺术总监导演还是到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一电影一举拿下奥斯卡金奖, 担任了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艺术总监导演的丹尼·博伊尔证明了艺术和科学完美的融合以及艺术科学化与科学艺术化正促进人类活动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给当代艺术大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站在当代艺术与设计前沿的中国陶瓷设计大师何炳钦先生用自己的艺术历程与艺术作品诠释了当代艺术日益科学化的现状与必要性。王国维提出了古之凡成大事者必经过的三个境界, 从古至今在艺术上造诣甚高的艺术大师也无不如此。何炳钦大师的艺术历程也在这三种境界中逐渐的完善自己的艺术主张与艺术理念, 他用自己的艺术历程诠释了艺术日益科学化与生活化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传承古典艺术气息, 弘扬民族陶瓷文化。何炳钦先生祖籍江西婺源, 出生于江西景德镇。他自幼喜爱艺术, 少年时期在水彩方面造诣颇高, 后又师从著名艺术家胡献雅、施于人、丁千、黄美尧、吴天保等老师进行陶瓷艺术学习。他不仅传承了青花、釉里红和颜色釉等的传统技法而且接受了现代造型设计的理念, 在实地写生基础上进行创作。他师法于自然运用含蓄的艺术处理理念使艺术达到了一种道法自然的艺术状态。他的水彩画意境深远, 其意境与趣味远非一般文人画所能达到的境界, 以无我之境含蓄的用自然来表达自我理解。他在学生时代就以水彩风景画的写生来练习对自然的感悟力和色彩的把控力, 因此他的作品师法于自然, 大美而无言。他将中国陶瓷美学的创作法则和西方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技艺融于一身, 在学院传统教育中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学海无涯, 他汲取百家之大成于一身, 融东西方艺术理念此为第一个境界。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开拓创新, 独辟蹊径, 科学与艺术硕果累累。何炳钦先生在水彩、陶瓷刻划花装饰、青花、陶瓷设计等方面的艺术造诣甚高,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投身于日用陶瓷设计的教学为以后自己在陶瓷设计上取得辉煌的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陶瓷刻划花装饰是利用传统陶瓷技法来传达当代艺术设计思维, 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科学化融合的成功突破, 刻划花成为他陶瓷设计表达中独特的语言方式。他注重刻划花卉的内在精神风貌与造型和装饰设计的结合, 其刻划花装饰将高温颜色秞糅合于刻划花装饰之中丰富其表现力, 突破了传统刻花装饰色彩单调的格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何炳钦先生在现代青花与民间青花创作方向上的研究成就了他在现代写意青花上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 其表现形式上不但追求民间青花的飘逸洒脱, 而且吸取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墨韵八色的艺术效果。其作品风格淡雅高洁, 宁静致远, 用笔书气脉灵动, 笔法浑厚, 潇洒自由, 行云流水间散发出一股文人气质使画面显得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他的水彩、陶瓷刻划花装饰、青花是使传统艺术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地, 那么他设计方面的造诣可以说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一种独辟蹊径的完美融合。他力图用设计推动陶瓷产业化科学化发展, 将自己的刻划花装饰手法、青花装饰手法和造型设计等科学的运用到环境陶瓷设计当中推动了“景德镇特色瓷都”的建设为景德镇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了一个永恒的瓷都形象, 同时也推动了景德镇整个陶瓷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他将自己的艺术语言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 在日用陶瓷设计 (酒具设计、咖啡具设计、茶具设计等等) 和环境陶瓷设计 (灯柱设计、环境陶艺、城市环境陶瓷等等) 上推动了我国陶瓷产业化发展、陶瓷艺术文化产业化发展以及陶瓷艺术文化民族化发展的进程。他同时推动了我国民族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在继承了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救国”的思想基础上在当今和谐的社会提倡“美育兴国”的道路以设计带动陶瓷产业化发展。何炳钦先生的学院派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在推动陶瓷文化民族化发展和引领陶瓷产业化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 何炳钦先生沿着艺术科学化, 科学艺术化和“美育兴国”的道路显得格外的任重而道远此为第二个境界。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厚德载物育满天下, 引领陶瓷行业与陶瓷艺术健康发展。纵观何炳钦先生的艺术历程, 历经数十载的执著探索过程, 在现代陶艺、刻划花装饰、青花釉里红装饰、现代日用陶瓷设计、环境陶瓷设计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科学化, 科学艺术化”和“美育兴国”的艺术理念。如果说何炳钦先生在传统艺术上的创新是在引领着陶瓷艺术和陶瓷文化健康发展的话, 那么他在设计上的成就和理念以及陶瓷教育上的理念将是推动整个陶瓷科学、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民族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促进剂。他不但肯定了生活是艺术与设计创作源泉的艺术观点, 更加提倡用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和科学化来服务人民、社会与国家。他利用科学的手段将艺术科学化, 科学艺术化使自己的艺术理念通过自己的作品推及到人们生活中, 城市建设中以及民族陶瓷文化中, 去服务人民、社会与国家。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炳钦先生在艺术教育中遵循着孔子“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方面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专长的同等重要性。他经常为学生亲自在课堂上做示范, 将自己的心得和艺术理念教给学生, 可谓是“师之笔意, 诲以心韵”!正如吴冠中的法国老师苏弗尔皮说:“艺术有两路, 大路艺术撼人, 小路艺术娱人。”我想何炳钦老师的艺术理念强调前者, 指引着学生们慢慢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界的一支新的力量。

何为艺术?不为言语!何为大师?不为言语!然而艺术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人民的宗旨不容置疑,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使艺术日益科学化, 生活化, 服务到整个人类的生活当中。在整个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 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借鉴与启迪推动了人类文明脚步。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和艺术与科学不断的交融使艺术形式多样化、理性化和科学化是是这个时代艺术文明前进的标志。艺术源于生活并提炼了人们生活中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意识展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美好愿望, 反过来更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与文化需求。因此, 当代艺术大师的责任与使命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个人内心的情感, 更应该使之转化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来服务社会这就需要艺术科学化。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的:“个人的坎坷与成果, 系于祖国的命运。‘探索’割不断民族的传统;‘叛逆’是生存的挣扎, 传统的发扬。‘吃的是草, 挤的是奶。’草, 是长在祖国土地上的草, 奶也应属于民族和人民……。”

参考文献

[1].《伟大科学家赫胥黎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出版参考》1996年第10期作者:雨平

[2].《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见:《庄子集解·外篇·知北游》, 中华书局1987年版, 第186页。

[4].《师说》作者:韩愈

[5].《玉菡吟夏:何炳钦的艺术之路》《文艺争鸣》2011年第02期作者:张甘霖;

[6].《吴冠中速写意境》黑马何燕屏选编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陶瓷雕塑艺术语言 篇2

不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的陶瓷雕塑中,人物题材始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

以姚永康教授的作品《世纪娃》(见图1)为例,这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题材上看,其并非具体的宗教神话人物,也不是有史可寻的伟人,只是一个概括的孩童形象,但正是其身份的不具体性使得作品本身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从工艺技巧上看,该作品运用了上文所提及的现代创作手法:撕、卷、拉等,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必工必整,完美无暇,直白地呈现出更多的创作痕迹,随性而自然,轻松而不失大雅,这痕迹是作品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创作者心绪的表达。

除了常见的人物题材,现代陶瓷雕塑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众多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

以周国祯教授的作品《猫头鹰》(见图2)为例。这一作品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其材质运用的恰如其分,材料的色泽、质感及肌理效果,综合于一身,生动体现了形象本身真实的视觉感受。从创作技巧上看,几个简介的大体面将形象的动态刻画地憨态可掬,竖起的耳朵在空间上给人以上升的动感,使整体的动静对比更加自然。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那双直勾勾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足以抓住观赏者的灵魂。这正是现代陶瓷雕塑的魅力所在,并不费细致入微的雕琢之工,却在恰当的位置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理想中的形象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在现代,人们已经渐渐从精致、华丽的艺术过度到自由、淳朴的欣赏风格,而作品本身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更是现代艺术消费中的一个重要诉求。

以笔者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创意集市搜寻到的系列泥娃(见图3)为例。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整体映象是小巧可爱。其取材是古代的孩童形象,却结合现代的.审美取向,加之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从创作手法上看也是丰富多样的,头部运用模印的手法,而身体、衣服及配饰又采用了卷、捏、拉等现代手法,使具象中又不失生动、自然。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大致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功用的审美性和雕塑空间的相对自由性。中国最早的陶和瓷塑,大多与宗教信仰相关,其中一部分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摆设。所以,它的制作范围,一部分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小型的陶瓷雕塑雕刻,另一部分则是用于建筑装饰的陶瓷雕塑,主要是陵墓陪葬器物。而后。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陶瓷雕塑的审美性渐渐超越了它的实用性。直至现代陶瓷雕塑,审美性成为了主导功用,而且审美取向更加符合现代人追求的自由、质朴。而从陶瓷雕塑的形象体积来说。一类是像庙宇等公共环境中供奉的宗教形象,这些形象的体积一般较为庞大;另一类则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陈设物,这些相对微小。前一类陶瓷雕塑有特定的空间限制,是为特定场合所制作的,在制作工艺和后期安装等方面都需要根据环境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后一类的空间需求则相对灵活。但是即使像前一类有空间要求的陶瓷雕塑,在制作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而日常生活中的摆设和工艺陶瓷雕塑更是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种雕塑空间的自由性,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雕塑在功能上的特征,它在主导倾向上追求的是陶瓷雕塑品与人的日常生活尽可能接近的功能,而不是脱离这种关系。这也体现出现代陶瓷雕塑意蕴浓厚的生活色彩和理性意识。

其二,写意性和表现性。与传统雕塑相比,现代陶瓷雕塑不重细致的刻画、逼真的再现,而是追求气势和神韵。在上述几个实例中,“因势象形”的艺术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从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来“创意形体”,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同时赋予了作品灵魂。这其中,不注重对真实物象的再现,不能等同于艺术手法的缺陷,而是将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以更加艺术化的相对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简练的雕塑语言,明快的造型,以及变形和夸张手法,都凸现出物象的神韵,耐人寻味。

其三,动态美与平实美的风格。如前所说,现代陶瓷雕塑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体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通过创作痕迹明显的自然手法,现代陶瓷雕塑在静态的形象中给观者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行随心动。而无论是从材质、肌理还是整体的创作风格都更加趋于平民化,真实、自然、不拘小节,这使得大众更容易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3 结语

浅析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篇3

关键词:陶瓷雕塑;现代;艺术特点

1 现代陶瓷雕塑创作的现状

陶瓷雕塑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发展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淳朴、雄浑、稚拙的艺术风格和飘逸、淡泊、天真的美学风范,是其他艺术所无法取代的,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世界里具有独特气质的艺术脉络。

在现代,尤其是当代,陶瓷雕塑有了新的重要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是创作题材的范围广泛,另一方面是创作技巧的创新。就陶瓷雕塑的题材来说,除民间流传较多的传统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及吉祥形象之外,范围有了极大的拓展,如现代市井生活、动物,甚至紧跟时尚潮流的人物及事物,等等。而原有的题材也随时代变化在形象上有所改变。在陶瓷雕塑工艺技巧方面,也有重要的发展,体现出现代生活的新意识和新追求。创作中,艺术家们更注重材质特性呈现的美,注重手感自然痕迹的效果,他们借助新的工具,在创作中开创了制作手法的新规则,通过不同的成形手法,如:撕、打、卷、拉等来表现,在釉色上的处理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探索。无论是选材的创新还是工艺技巧的创新,其最终都会体现在陶瓷雕塑的造型形式上。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便足以说明以上几个问题。

2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有研究者将现代陶瓷艺术的特征总结为“形象的单纯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物象的单纯、动作的单纯和关系的单纯),“形象的完整性与静穆性的统一”,“视觉形象性与心灵性的统一”等,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现代陶瓷雕塑艺术所具有的新的创作意识,它体现在这门特殊的艺术创作过程及其成果中,标志着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品格的进一步提高。这些特征通过对以下几件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的分析便可以更加具体地体现出来。

不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的陶瓷雕塑中,人物题材始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

以姚永康教授的作品《世纪娃》(见图1)为例,这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题材上看,其并非具体的宗教神话人物,也不是有史可寻的伟人,只是一个概括的孩童形象,但正是其身份的不具体性使得作品本身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从工艺技巧上看,该作品运用了上文所提及的现代创作手法:撕、卷、拉等,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必工必整,完美无暇,直白地呈现出更多的创作痕迹,随性而自然,轻松而不失大雅,这痕迹是作品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创作者心绪的表达。

除了常见的人物题材,现代陶瓷雕塑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众多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

以周国祯教授的作品《猫头鹰》(见图2)为例。这一作品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其材质运用的恰如其分,材料的色泽、质感及肌理效果,综合于一身,生动体现了形象本身真实的视觉感受。从创作技巧上看,几个简介的大体面将形象的动态刻画地憨态可掬,竖起的耳朵在空间上给人以上升的动感,使整体的动静对比更加自然。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那双直勾勾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足以抓住观赏者的灵魂。这正是现代陶瓷雕塑的魅力所在,并不费细致入微的雕琢之工,却在恰当的位置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理想中的形象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在现代,人们已经渐渐从精致、华丽的艺术过度到自由、淳朴的欣赏风格,而作品本身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更是现代艺术消费中的一个重要诉求。

以笔者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创意集市搜寻到的系列泥娃(见图3)为例。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整体映象是小巧可爱。其取材是古代的孩童形象,却结合现代的审美取向,加之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从创作手法上看也是丰富多样的,头部运用模印的手法,而身体、衣服及配饰又采用了卷、捏、拉等现代手法,使具象中又不失生动、自然。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大致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功用的审美性和雕塑空间的相对自由性。中国最早的陶和瓷塑,大多与宗教信仰相关,其中一部分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摆设。所以,它的制作范围,一部分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小型的陶瓷雕塑雕刻,另一部分则是用于建筑装饰的陶瓷雕塑,主要是陵墓陪葬器物。而后。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陶瓷雕塑的审美性渐渐超越了它的实用性。直至现代陶瓷雕塑,审美性成为了主导功用,而且审美取向更加符合现代人追求的自由、质朴。而从陶瓷雕塑的形象体积来说。一类是像庙宇等公共环境中供奉的宗教形象,这些形象的体积一般较为庞大;另一类则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陈设物,这些相对微小。前一类陶瓷雕塑有特定的空间限制,是为特定场合所制作的,在制作工艺和后期安装等方面都需要根据环境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后一类的空间需求则相对灵活。但是即使像前一类有空间要求的陶瓷雕塑,在制作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而日常生活中的摆设和工艺陶瓷雕塑更是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种雕塑空间的自由性,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雕塑在功能上的特征,它在主导倾向上追求的是陶瓷雕塑品与人的日常生活尽可能接近的功能,而不是脱离这种关系。这也体现出现代陶瓷雕塑意蕴浓厚的生活色彩和理性意识。

其二,写意性和表现性。与传统雕塑相比,现代陶瓷雕塑不重细致的刻画、逼真的再现,而是追求气势和神韵。在上述几个实例中,“因势象形”的艺术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从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来“创意形体”,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同时赋予了作品灵魂。这其中,不注重对真实物象的再现,不能等同于艺术手法的缺陷,而是将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以更加艺术化的相对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简练的雕塑语言,明快的造型,以及变形和夸张手法,都凸现出物象的神韵,耐人寻味。

其三,动态美与平实美的风格。如前所说,现代陶瓷雕塑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体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通过创作痕迹明显的自然手法,现代陶瓷雕塑在静态的形象中给观者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行随心动。而无论是从材质、肌理还是整体的创作风格都更加趋于平民化,真实、自然、不拘小节,这使得大众更容易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3 结语

曾亚林陶瓷艺术 篇4

曾亚林自幼跟随父亲(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维开先生学艺,曾先后师从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姚永康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先生,曾亚林的陶瓷艺术创作,题材广,表现手法多样,艺术风格鲜明而独特。他在瓷雕、釉上、釉下和综合装饰等方面均做到艺术美与工艺美、材质美、装饰美的和谐,其作品既有深远的内涵,又有清新、明快的格调,既耐人寻味,又使人赏心悦目。

作品在国内外展评中获奖六十多项,并为国内外馆藏和收藏家珍藏,注目。其艺术传略及作品被收入《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世界陶瓷艺术家作品精粹》、《中国工艺美术馆陶瓷艺术珍品集》等书籍,《收藏界》、《江西画报》、《陶瓷研究》、《景德镇陶瓷》、《紫玉金砂》对其人其作专题介绍。并先后出版《曾维开、曾亚林作品集》、《曾亚林艺术陶瓷》。

李斌陶瓷艺术 篇5

李斌教授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曾任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艺术中心主任,现任上海立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1991年在北京举办“李斌陶艺展”、1996年设计制作“95世界及各大洲足球先生”奖杯,2011年在景德镇举办“李斌艺术展”。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新闻出版报》、新华社、《世界艺术家》等主流媒体均在不同阶段介绍了其艺术成就。

出版专著与画册有:《场景速写》、《艺术采风》、《设计色彩教程》、《模型制作与实训》、《李斌陶瓷艺术》、《李斌油画作品集》、《李斌美术作品集》、《李斌速写作品集》、《李斌徽州写生作品集》、《气韵中华--李斌珐琅彩艺术》、《中国实力派艺术家丛书-李斌》等。

《半轮秋月》(150件梅瓶 / 瓷胎珐琅)题书:此心须清静离尘 请看峰巅半轮明月

我佛本慈悲度世 莫负菩萨十万愿行

《彩彻十方》(150件梅瓶 / 瓷胎珐琅)题书:悬佛日于中天 光含大地

上一篇:施工及质量控制下一篇:以德为先与唯才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