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二

2024-06-02

移动通信实验二(共9篇)

移动通信实验二 篇1

通信原理实验二

数字锁相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锁相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数字锁相环与模拟锁相环的指标

3、掌握全数字锁相环的设计

二 实验仪器

1、JH5001 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 2、20MHz 双踪示波器

3、函数信号发生器

三 实验原理和电路说明

数字锁相环的结构如图2.2.1 所示,其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参考时钟、多模分频器(一般为三种模式:超前分频、正常分频、滞后分频)、相位比较(双路相位比较)、高倍时钟振荡器(一般为参考时钟的整数倍,此倍数大于20)等。数字锁相环均在FPGA 内部实现,其工作过程如图2.2.2 所示。

在图2.2.1,采样器1、2 构成一个数字鉴相器,时钟信号E、F 对D 信号进行采样,如果采样值为01,则数字锁相环不进行调整(÷64);如果采样值为00,则下一个分频系数为(1/63);如果采样值为11,则下一分频系数为(÷65)。数字锁相环调整的最终结果使本地分频时钟锁在输入的信道时钟上。

在图2.2.2 中也给出了数字锁相环的基本锁相过程与数字锁相环的基本特征。在锁相环开始工作之前的T1 时该,图2.2.2 中D 点的时钟与输入参考时钟C 没有确定的相关系,鉴相输出为00,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3 模式,这样使D 点信号前沿提前。在T2 时刻,鉴相输出为0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4 模式。由于振荡器为自由方式,因而在T3 时刻,鉴相输出为11,则下一时刻分频器为÷65 模式,这样使D 点信号前沿滞后。这样,可变分频器不断在三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最终目的使D 点时钟信号的时钟沿在E、F 时钟上升沿之间,从而使D点信号与外部参考信号达到同步。在该模块中,各测试点定义如下:

1、TPMZ01: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56KHz)

2、TPMZ02:本地经数字锁相环之后输出时钟(16KHz)

3、TPMZ03:外部输入时钟÷4 分频后信号(16KHz)

4、TPMZ04:外部输入时钟÷4 分频后延时信号(16KHz)

5、TPMZ05:数字锁相环调整信号

四 实验内容以及观测结果

准备工作: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7(实验箱左端)。1.锁定状态测量

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

由上图可看出,将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端口J007时,TPMZ03、TPMZ02上升沿对齐,环路锁定。

2.数字锁相环的相位抖动特性测量 数字锁相环在锁定时,输出信号存在相位抖动是数字锁相环的固有特征。测量时,以TPMZ03 为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用示波器测量TPMZ02,仔细调整示波器时基,使示波器刚好容纳TPMZ02 的一个半周期,观察其上升沿。可以观察到其上升较粗(抖动),其宽度与TPMZ02 周期的比值的一半即为数字锁相环的时钟抖动。

由上图可看出上升较粗(抖动)宽度约为0.45格,整个周期约是6.2格,因而数字锁相环的时钟抖动为0.45/(6.2*2)=0.0363。

3.锁定过程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 复位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则FPGA 进行初始化,数字锁相环进行重锁状态。此时,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锁相过程)。

在第一项实验内容锁相状态测量时,观测TPMZ03、TPMZ02 的波形上升沿对齐,环路锁定。复位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波形随即变为两直线,如上图,然后几秒后又重新恢复锁定状态。4.同步带测量

(1)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7。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 同步;正常时环路锁定,该两信号应为上升沿对齐。

(2)缓慢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记录下失步前的频率。

(3)调整函数信号发生器频率,使环路锁定。缓慢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记录下失步前的频率。

(4)计算同步带。

同步带=66.12KHz-61.88 KHz=4.24 KHz。

5.捕捉带测量

(1)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64KHz 的TTL 信号送入数字信号测试端口J0007。用示波器同时测量TPMZ03、TPMZ02 的相位关系,测量时用TPMZ03同步;在理论上,环路锁定时该两信号应为上升沿对齐。

(2)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然后缓慢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同步。记录下同步一刻的频率。

上图同步一刻的频率是66.03KHz。

(3)降低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使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失步;然后缓慢增加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直至TPMZ03、TPMZ02 两点波形同步。记录下同步一刻的频率。

(4)计算捕捉带。

捕捉带=66.03-62.07=3.96KHz。

六 实验总结

(1)分析总结数字锁相环与模拟锁相环同步带和捕捉带的大致关系。

对于这次数字锁相环实验,由实验内容2,还有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数字锁相环在锁定时,输出信号存在相位抖动是数字锁相环的固有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个相位抖动特性,使得数字锁相环的同步带和捕捉带的带宽相对较窄,有实验内容4、5加以验证,而且同步带与捕捉带大致相等。

第一次实验模拟锁相环,同步带,捕捉带的宽度都很大,而且我测得的同步带带宽要比捕捉带带宽大了约5KHz,数字锁相环的同步带捕捉带还没有5KHz。(2)实验心得体会

这次实验是紧承着上一次实验的,我觉得自己做实验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大障碍,就是在实验原理方面掌握的不是太好,自己觉得对双踪示波器和函数信号发生器的操作还是挺熟练的,没有在波形显示上遇到问题。

移动通信实验二 篇2

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 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人员能力提升的需要, 培训体系和内容的需要, 更是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是三亚学院和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合作创办的一个综合通信应用平台, 也是海南省最先进的综合通信实验室。2014 年, 三亚学院和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合作, 双方根据各自优势, 组织力量并投入相应资源, 以校企合作的方式, 共同申报获批了一项三亚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 把企业技术人才培养核心体系融入到学校学生培养工作中, 共同建设“联合共建专业”, 培养符合通信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通信网络人才。

实验中心建设理由

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采用区域化功能设计, 移动通信区建设TD - SCDMA移动通信系统, 功能扩展区考虑学校将来引入光传输、数据通信、IMS等其他教学系统。这些系统间可互联互通, 并可访问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从而满足通信实验中心将来的可扩展性, 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

从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来看, 1875 年贝尔发明第一台电话机以来, 通信系统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固定到移动的飞跃式发展。同时,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使得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极大融合。面向未来, 通信网固网方面会逐步趋于扁平化、IP化、传统的程控交换技术逐步将退出历时舞台;移动通信方面, 3G移动通信已经出现TD -SCDMA、WCDMA、CDMA2000 三种制式, 在4G时代, 移动通信将逐步趋同与TD - LTE和LTE - FDD两种制式。由我国自主提出的TD - SCDMA技术, 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大的运营网络。可以说, 在3G时代, 我国是在跟上欧美等发达国家, 在4G时代, 我国将赶超欧美国家。

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 现代通信专业教育改革应该加大在基础教育中的工程实践力度, 要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目标, 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配合我国教育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 学校应将投资重点首先放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环境上, 特别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代通信实验中心建设。要结合产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特点, 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和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技能导向为培养核心, 通过不断丰富学生实验室环境, 增加工程内涵、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素质, 进一步加强通信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 从而也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

人员能力提升的需要

通过4G移动通信实验中心的建设, 企业可以把通信网络现网的运行状态还原到校园, 使学生、老师在实验室内通过信息的交换与处理, 切身实地的了解、掌握现代通信技术, 了解、掌握设备的使用、配置、测试、组网、优化等。为从事通信行业的人才, 建立良好的、实用的实验平台。同时, 通过对设备进行开发, 移动通信实验中心还能为学生、老师提供开发实践、科学研究的平台, 学校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学术研究, 从而提升学生、老师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学术水平, 真正实现产、学、研拉通。此中心平台的建立也为中国移动公司海南公司的人员培训、实训及技术应用开发提供了平台。通过移动通信实验中心建设, 企业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培训服务, 在培养学生学习典型职业工作过程的同时, 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建立移动通信实验中心也就是建立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企业可以让员工到学校来再学习再提高, 达到人才的持续培养与提高。学校也可以将学生派到企业, 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或顶岗实习, 提前对行业进行深入了解。

培训体系和内容的需要

建设移动通信实验中心, 要考虑学校学生的就业特点以及通信市场的人才需要, 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同时, 还要考虑后续的网络延伸与拓展, 避免重复建设。从实验中心的定义来看, 一定要在该实验中心内引入一套端到端的通信实验系统, 让学生站在终端侧和网络侧, 看懂通信系统的本质。如果建设基于固网的程控交换系统, 该系统已经明显过时, 很多高校的教科书中已经不再介绍, 而且, 目前国内固网用户在逐年按几百万用户流失, 投资意义不大。

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与校方建设通信实验室, 加快建设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抓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组织实施, 加强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推进TD - SCDMA业务创新、网络优化和产业链完善, 加快TD - LTE研发和产业化, 推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带动院方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 对本地通信人才培养和储备、降低人员培养成本均有显著帮助, 有利于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实验中心建设发挥作用

培养体系建设

学院和企业根据学校特点, 打造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套支撑体系。学生用书包含供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用的学习教材、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上机实践指导书、帮助学生独立进行问题分析处理的故障处理手册等全方位学习材料;教师用书包含了供教师学习授课用的授课教材、指导教师如何完成课程讲授的授课讲义、帮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上机实践的上机实践指导书, 为教师解决所有后顾之忧, 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通信行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 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 强调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共建专业的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

讲师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 与学校共同打造专业讲师队伍, 通过专业文化素质培养、工程师素质培养、TTT培养三个环节的严格培养和考核, 培养出不但熟悉操作过程而且精通原理, 并且能够教学生学会的高素质双师型讲师, 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 为老师们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

专业授课深度支持

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坚持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原则, 在学校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实时支持,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和输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对于学生的培养, 重点按照2 个方向来进行, 分别是网络优化和网络规划,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设计水平高超、综合能力突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 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 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 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实习实训、顶岗实习

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坚持“一切面向实战”的原则, 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一切面向实战”, 学生需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利用学校内实习平台, 完成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利用假期及学习完成后的整段时间到技术厂商在国内的实际网络项目进行在岗学习, 完成职业岗位素质的学习和锻炼, 然后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习惯的学习和养成, 为今后进入职业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就业择业

为合作院校学生不定期进行职业发展和择业技巧的专业交流和辅导, 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择业就业观, 在学生毕业时利用人力资源联盟及技术厂商企业人才库的强大就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就业选择, 提高就业质量。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信企业、技术厂商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对培训的人才进行综合评价, 收集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对人才培训的建议和意见, 并组织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在通信行业标准的规定下, 根据三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与特色, 灵活调整培养细节形成具有三亚学院特色的培养标准。实验中心功能设计图如图1 所示。

实验中心建设

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选用:现网主流设备、运营商工程测试设备, 配套相关软件平台、教学辅助平台、仿真平台、测试平台, 经过系统化、网络化集成, 在学校实验室内搭建一个目前海南省最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实验网络, 为学生、老师及移动通信公司提供产品开发、实验实践及项目研究的平台。

实验中心建设之初, 根据实验中心成员的专业特点对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配, 主要包括:调研、搜集资料及整理资料;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功能实现调查;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可进行的实习实训项目调查;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实验指导书的写作;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进行的联合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根据个人特点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培养计划, 派老师出去进行进修学习等, 撰写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等。

根据实验中心成员的任务分工, 通过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的密切配合, 实验中心建设分阶段逐步推进, 主要完成以下内容:

(1) 实验室场地的选取, 教学间和设备间的规划, 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提供设备间的所有设备, 教学间的电脑桌椅等申请学校购买;

(2) 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进行联合实习实训, 并组织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

(3) 根据个人特点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培养计划, 派老师们出去进行进修学习;

(4) 设置实验项目, 书写实验指导书, 利用实验室条件, 开展相关实验课。

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如图2 所示。

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分为教学间和设备间, 其中设备间的所有投资有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提供, 教学间投资由校方进行提供。整体实验室面积约150m2左右, 可同时满足30 ~ 40 名学生的同时教学。在该实验室内, 设备间与工作台隔离, 采用隔音设计。设备间包括核心网及网管、RNC、Node B及配套设施等设备。

结语

目前4G移动通信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并于2015 年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三亚分公司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联合实习实训, 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计划以后每年都进行一次校企联合实习实训。根据个人特点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培养计划, 有三位教师出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同时, 利用该实验室组织学生参加了2014“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 获得一组省二等奖和两组省三等奖的好成绩。同时, 该实验中心成员利用实验室条件申报完成省级科研项目4 项, 三亚市科信局项目5 项, 校级1 项, 并发表科研论文10 篇, 其中EI收录2 篇。

妙在无球移动(连载二) 篇3

举个例子,统治性的内线球员有很多种,大家可能对大鲨鱼奥尼尔篮下三四米内的颜扣记忆犹新,对姚明无解的前后转身的高手投篮应该也不会陌生,当然,灵动一派的代表性中锋保罗·加索尔技术的全面性也毋庸置疑,但他们作为内线球员,如果缺少了在篮下寸土寸金区域争夺位置的能力,都无法在NBA立足。在这里,我就介绍两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内线抢位技术:滑步抢位和转身抢位。

1 滑步抢位 Sliding:

谈到内线的无球移动技巧,首先,要给大家解释一个概念——低位的概念。低位是指篮下身体对抗的必争之地,由于内线位置离篮圈太近,同时需要能免除三秒违例的限制,低位接球的最佳区域,就在两侧三十度左右的分位线位置,也就是限制区两个腰线上面的分位线区域,这个位置的优点是向上线前转身可以有很好的空间,可以运一两次球进行攻击,而向底线转身也可以有比较好的投篮角度以及运球攻击的空间。很多人在实战中很容易被防守人推挤所迫偏离这个位置,位置偏上离篮圈距离远,运球攻击时很容易被上线的防守人夹击,位置偏下很容易一转身转到篮板下方而被篮圈盖帽,从而失去良好的投篮角度,而即使角度合适但离篮圈稍远也不好,因为篮下攻击讲究迅速,如果运球超过两次,很容易被收缩协防的外线球员夹击,从而丧失最佳的攻击机会。

在说明了低位要位的区域之后,我介绍下滑步抢位接球的要领,一般来说,低位球员的接球需要罚球线延长线以下的前锋球员来传,这样角度最合适,但是当低位球员的防守者积极侧前防守使前锋难以顺利传球时,球往往回传到弧顶的进攻球员手中,这时候,低位球员的防守者往往会放松,这就是滑步抢位接球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启动,动作像防守滑步一样,降低重心,同时双肘打开,像投降的姿势一样,向传球者示意一个接球的面积,这时万事俱备,只欠传球了。大鲨鱼奥尼尔体能巅峰时期,就是借助超大的体重以及相对迅速的移动能力,利用滑步抢位后接到球上演这种霸王怒扣,换句话说,这种对体格巨大且体重够分量的内线球员是绝对的必杀技,如果被这种球员在如此深的位置接到球,即使犯规也难以阻挡他们得分。

2 转身抢位 Turn:

移动通信系统作业二 篇4

第二章

2-1 陆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三种?

答:直射波、反射波和地表面波

2-4 在市区工作的某调度电话系统,工作频率为150MHz,某站天线高度为10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2m,传输路径为不平坦地形,通信距离15km,其传输衰耗为多少?

解:Lbs=32.45+20lgd+20lgf=32.45+20lg15+20lg150=99.49(dB)

Am(f,d)= Am(150,15)=27(dB)

Hb(hb,d)=Hb(100,15)=-7(dB)

Hm(hm,f)= Hm(2,150)=-1.8(dB)

LT=Lbs+Am(f,d)-Hb(hb,d)-Hm(hm,f)=99.49+27+7+1.8=135.29(dB)

LA=LT-KT

2-5 在郊区工作的某一移动电话系统,工作频率为900MHz,基站天线高度为100m,移动台天线高度为1.5m,传输路径为准平滑地形,通信距离为10km。试用Okumura模型求传输路径的衰耗中值。

解:a(hm)=3.2X[lg(11.75X1.5)] 2-4.97=-0.0009

LT=69.55+26Xlg900-13.82lg100+0.0009+[44.9-6.55lg100]Xlg10

=150.52(dB)

2-6 信号通过移动信道时,在什么情况下遭受平坦衰落?在什么情况下遭受频率选择性衰落?

实验教学指导书 - 移动通信 篇5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教学指导书

(实验)课程名称

移动通信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实验一 无线信道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二、实验原理

1.预习信道模型的部分;

三、实验步骤 3.1 模型及关键模块讲解

1.将当前文件夹改为程序对应的文件夹。

2.打开MATLAB,点击File命令下的Open,选择对应的文件目录,打开已经完成的模型“QPSK_Rayleigh_Channel_6_5.mdl”。

3.关键模块功能介绍和参数配置:(请确保参数和下面图形内一致)

1)Bit Source,输出随机的信源比特;

2)Convert:示范一个Simulink和m语言接口的程序

3)Unipolar to Bipolar Converter,双极性变单极性模块,按照下列参数设置完成二进制0、1变为双极性

1、-1序列(二进制0对应输出1,二进制1对应输出-1)

点击上图中的Help按钮,可以获得该模块功能说明和参数的含义。4)Rectangular QAM Modulator Baseband,典型的QAM的调制模块,按下述参数可以完成QPSK调制。

-pi/2

点击上图中的Help按钮,可以获得相关模块功能的详细说明和参数的含义。5)Multipath Rayleigh Fading Channel:瑞利多径信道模型

6)Awgn Channel:高斯噪声信道 7)Signal Trajectory of QPSK Signal

8)

11,Before Rayleigh Fading1 和 12,After Rayleigh Fading

9)Display 模型中的多个Display模块会显示不同位置的数据。 Display1显示输入的二进制序列;

 Display2显示每2个比特为1组进行前后顺序交换后的序列;  Display3显示输入二进制序列转化为双极性二进制后的序列;  Display4显示调制后的符号;

3.2 运行程序并进行分析

1.调试。(可选项)

 从MATLAB的主命令窗口中打开嵌入的m语言程序f_convert.m,打开后如下图,注意该程序必须和对应的QPSK_Rayleigh_Channel.mdl文件在相同的目录下,且MATLAB的当前目录也要指向该目录

 在其中第2行后的任意地方可以设置断点(在对应行左侧灰色部分处单击),如下:

 运行Simulation(点击Simulation选项下的Start),则将在第一次调用该程序的时候,停止于断点,此后,可以用step(()或step in)进行单步调试,并检查数据的变化(将鼠标指向需要观察的变量L,将会自动出现小框描述此时L的数值)。完成对该嵌入的m语言子函数的验证后,可以再次单击原断点处的红色标记以取消该断点,并按Continue()返回Simulation的运行。

2.运行程序,点击Simulation选项下的Start,开始运行程序,出现瑞利信道的特征示意图

(选做,有兴趣的自行在高版本中试验,低版本的MATLAB没有该功能)

 在运行过程中,通过选择 Visualization的选项,可以得到不同的信道特征图(本实验只观察Impulse Response 和Doppler Spectrum两个图形)。

四、实验作业

1.在程序运行的过程中,任取一段Display1的数据和Display4的数据,分析其是否满足QPSK的调制过程; 分析:Display1:

10100011

-0.7071+0.7071i-0.7071-0.7071i

Display4:-0.7071+0.7071i

0.7071+0.7071i 由此四个值,画出对应的星座图10_10_00_11,可得

310->->-0.7071+0.7071i,4500->->0.7071+0.7071i,11->->-0.7071-0.7071i。所以满足44QPSK的调制过程。

2.调试嵌入的f_convert.m,看看临时变量L的取值为多少。

分析:L=8。

3.运行过程中,分别截取Signal Trajectory of QPSK Signal,11,Before Rayleigh Fading1 和 12,After Rayleigh Fading模块输出的QSPK的相位转移图和瑞利信道前后的星座图,进行解释。

图2 Signal Trajectory of QPSK Signal

图3 11,Before Rayleigh Fading1

图4 12,After Rayleigh Fading

实验二 典型通信系统的搭建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基于BPSK、QPSK和卷积码的典型通信系统的链路实现;

二、实验原理

1.预习调制和关键技术部分;

三、实验步骤 3.1模型及关键模块讲解

1.打开MATLAB,点击File命令下的Open,选择对应的文件目录,打开已经完成的模型“BPSK_QPSK_AWGN_BER_6_5.mdl”。

2.关键模块功能介绍和参数配置:(请确保参数和下面图形内一致)

1)Bit Source,输出随机的信源比特;

2)Convolutional Encoder,卷积码编码模块

3)BPSK Mod,用典型的QAM调制模块(Rectangular QAM Modulator Baseband)完成BPSK调制。

4)BPSK Demod,用典型的QAM解调模块(Rectangular QAM Demodulator Baseband)完成BPSK解调。

5)QPSK Mod,用典型的QAM调制模块(Rectangular QAM Modulator Baseband)完成QPSK调制。

6)6, QPSK Demod,用典型的QAM解调模块(Rectangular QAM Demodulator Baseband)完成QPSK解调。

7)7, AWGN Channel1,添加白高斯噪声模块(BPSK链路);

8)8, AWGN Channel1,添加白高斯噪声模块(QPSK链路);

9)9, Viterbi Decoder / 10, Viterbi Decoder,Viterbi译码器;

10)Compare Encoder1 / Compare Encoder3,误码率比较

11)

Compare Encoder2/ Compare Encoder4,误码率比较

12)Display1/ Display2/ Display3/ Display4,显示误码率比较的结果,第一行为BER,第二行为错误的比特数,第三行为比较的总比特数。其中,Display1 和 Display3 显示的是包含卷积码编译码的系统性能;Display2 和 Display4 显示的是不包含卷积码编译码的系统性能;

13)Probe1 / Probe2 / Probe3,可以实时显示测试接点上数据的特征(目前开放的是该路数据的宽度和该路数据总体的采样时间)。

3.2运行程序并进行分析

1.运行程序,点击Simulation选项下的Start,开始运行程序,观察测试显示的误码率和Probe显示的数据特点。

四、实验作业

1.对比Probe1/ Probe2/ Probe3处的数据,说明采用BSPK和QPSK调制前后,比特周期和符号周期之间的关系。分析: 调制前:

Probe1:

W:16,Tf:[1.6e-005 0] Probe2:

W:16,Tf:[1.6e-005 0]

QPSK Probe3:

W:16,Tf:[1.6e-005 0]

BPSK 调制后:

Probe1:

W:16,Tf:[1.6e-005 0] Probe2:

W:08,Tf:[1.6e-005 0]

QPSK Probe3:

W:16,Tf:[1.6e-005 0]

BPSK 由此知,BPSK的周期与符号周期是相等的;而QPSK的周期是符号周期的一半。

2.分别为BPSK和QPSK链路选择多个Es/N0(dB,2,4,6,8),运行链路,记录数据,将4个Es/N0条件下运行得到的两组误比特率数据(无编译码的)直接赋给BER_BPSK_QPSK.m程序中的ber_BPSK和ber_QPSK,替换原有的[1,2,3,4]数据,运行BER_BPSK_QPSK.m程序,画出在相同Es/N0下的BPSK和QPSK性能曲线,将两个图进行比较,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并进行解释。(每个Es/N0大概需要5-6分钟,也可以自行将链路复制,从而一次可以运行多个Es/N0(选作))

分析:改变之后:

2:1.895e+006

6:1.813e+006

4:1.854e+006

8:1.921e+006

ber_BPSK = [0.03757,0.01252,0.002384,0.0001875];ber_QPSK = [0.1041,0.05681,0.02307,0.006066];

由图像可知,BPSK和QPSK的Es/N0相差约3dB, 3.1)分别对BPSK设置多个Es/N0(dB,2,4,6,8),对QPSK设置多个Es/N0(dB,5,7,9,11),此时二者对应的Eb/N0相同,将4次得到的误比特率数据(无编译码的)直接赋给BER_BPSK_QPSK.m程序中的ber_BPSK和ber_QPSK,替换原有的数据,运行BER_BPSK_QPSK.m程序,画出在相同Eb/N0下的BPSK和QPSK性能曲线,对这两个图进行比较分析和解释;2)分析无编码的MPSK调制方式下Es/N0和Eb/N0的关系,写出二者的关系式。分析: 2:1.416e+006 4:1.329e+006 6:9.705e+005 8:1.133e+006

4.1)在完成作业3时,同时可以得到两个不同测试点的误码率(包含编译码和不包含编译码的),参考BER_BPSK_QPSK.m的模式进行画图,比较二者的区别并进行解释;2)分析码率为R、采用MPSK调制方式的Es/N0和Eb/N0的关系,写出二者的关系式。分析:

5.(选作)比较包含编译码和不含编译码两种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时,考虑在相同Eb/N0的条件下,所采用的卷积编码器的编码增益。注意:

 在高版本中,berawgn函数输出的是未编码调制系统误比特率随着Eb/N0的变化曲线。作业3的性能曲线与该曲线进行比较,可以验证作业3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低版本中,大家可以在BER_BPSK_QPSK.m中,利用erfc函数计算BPSK和QPSK的理论误比特率,来验证仿真性能是否正确(自行编写代码)。 在作业2、3中,在测试调制链路误码率性能时(不考虑编译码),可以直接将编码后的数据当做输入信源来看,所以:一个bit的周期为1e-6,BPSK的AWGN信道的Symbol Period设为1e-6;QPSK的AWGN信道的Symbol Period设为2e-6,都表示的是调制符号周期。

实验三 典型通信系统的搭建和分析(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基于BPSK,QPSK和卷积码的典型通信系统的m语言实现;

二、实验原理

1.预习调制和关键技术部分;

三、实验步骤

3.1模型及关键模块讲解

1.MATLAB提供了标准函数berawgn()用于计算典型的调制方式在AWGN环境下的误码率,bercoding():用于计算采用卷积编码的相干PSK系统在AWGN信道下的误比特率上界。

2.打开MATLAB,点击File命令下的Open,选择对应的文件目录,打开m程序 vitsimdemo.m / wireless_comm_viterbi_demod.m.运行即可得到卷积码编码,解码后的误码率。

3.关键函数功能介绍和参数配置:

1)trellis = poly2trellis(constlen, codegen):生成卷积码编码、译码所需要的网格图

2)msg_orig = randi([0 1], numSymb, 1):生成随机的0,1(低版本matlab使用randsrc()完成此功能)3)msg_enc = convenc(msg_orig, trellis)卷积编码 4)hMod = modem.pskmod():产生调制信息

5)msg_tx = modulate(hMod, msg_enc);调制编码后的信息(在低版本matlab中由函数dmodce完成4、5的功能)6)awgn()添加awgn噪声

7)demodulate():解调(低版本matlab中由ddemodce完成此功能)8)vitdec():viterbi解码

3.2运行程序并进行分析

1.运行程序:按F5即可运行该代码。观察误码率曲线和数据特点。了解各个函数的用法。

2.为了看每一段程序的功能,可以在每段设置断点,观测每一段的输出。也可以按F10单步执行。

四、实验作业

1.对比QPSK调制前后bit和符号的关系。了解经过QPSK调制后比特周期和符号周期之间的关系。

2.了解Es /N0 与Eb/N0的关系 3.以框图的形式画出程序执行流程图

单片机实验三 双机通信实验程序 篇6

一、实验目的

UART 串行通信接口技术应用

二、实验实现的功能

用两片核心板之间实现串行通信,将按键信息互发到对方数码管显示。

三、系统硬件设计

实验所需硬件:电脑一台;

开发板一块;

串口通信线一根; USB线一根;

四、系统软件设计

实验所需软件:编译软件:keil uvision3;

程序下载软件:STC_ISP_V480; 试验程序:

#include sbit W1=P0^0;sbit W2=P0^1;sbit W3=P0^2;sbit W4=P0^3;sbit D9=P3^2;sbit D10=P3^3;sbit D11=P3^4;sbit D12=P3^5;sbit DP=P1^7;code unsigned char table[]={0x3f,0x06,0x5b,0x4f, 0x66,0x6d,0x7d,0x07,0x7f,0x6f,0x77,0x7c, 0x39,0x5e,0x79,0x71};sfr P1M1=0x91;sfr P1M0=0x92;sbit H1=P3^6;sbit H2=P3^7;sbit L1=P0^5;sbit L2=P0^6;sbit L3=P0^7;unsigned char dat;unsigned char keynum;unsigned char keyscan();void display();void delay(void);

L1=1;L2=1;L3=1;

H1=0;if(L1==0)

return 1;else if(L2==0)

return 2;else if(L3==0)

return 3;

H1=1;H2=0;if(L1==0)

return 4;else if(L2==0)

return 5;else if(L3==0)

return 6;H2=1;return 0;

} unsigned char keyscan(){ static unsigned int ct=0;static unsigned char lastkey=0;unsigned char key;key=getkey();

if(key==lastkey){

ct++;

if(ct==900)

{

ct=0;

lastkey=0;

return key;

将移动商务引入商科实验的构想 篇7

关键词:移动商务,模式应用,电子商务类,实验课程,无线通信

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商务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开始。作为以培养商科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高校商科专业,应及时捕捉当前移动商务技术与服务模式快速发展的态势,将移动商务应用有效地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帮助商科专业学生了解当前移动商务技术与应用发展的状况,掌握移动商务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使用技能,紧跟信息时代商业发展的步伐,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与社会接轨作充分的准备。

一、移动商务与移动商务模式

移动商务是互联网、通信网、IT技术和智能终端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商务模式,是电子商务朝着大众化、便捷化发展的一种延伸和扩展。移动商务定义为:在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在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之间或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等网络信息终端之间,通过移动商务解决方案,在移动状态下进行的便捷的、大众化的、具有快速管理能力和整合增值能力的商务实现活动。

移动商务新模式的应用突破了互联网的使用局限,使得移动商务主体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完成相关的商务活动的运行与管理。便捷、高效的商务交互模式提升了商务交易效益和效率,节省了交易成本。

移动商务模式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在制造、流通、金融、快速消费品、农业、紧急避险及企业营销等众多行业和领域中都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就其服务的范围而言,包括最基本的信息服务以及移动定位、商务交易(如购物、支付等)、娱乐消费、移动营销(如手机炒股)、移动广告、商情播报、移动办公(如移动ERP,移动OA等)、移动游戏、紧急避险等多种服务模式。

二、移动商务实验引入高校电子商务实验室的保障机制

虽然从当前移动商务发展的态势和实施范围来看,移动商务实践教学的普及和推广还尚待诸多环境的有效配置,但可以看出,移动商务进入高校的趋势将是必然,移动商务实践在商科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也将是必然。

三、移动商务模式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具有智能终端操作菜单和可视化窗口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无论是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还是掌上电脑(Pocket PC),所有的移动电子设备都需要带有含可视化窗口和操作菜单功能的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不同于PC机上的操作系统,其界面功能、存储设置、与有线终端和无线终端的互联等技术和实现都具有个性化特点。掌握移动商务运行的基本特点,须从了解和掌握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始。

目前,应用在移动终端上的操作系统主要有Palm OS、Symbian、Windows CE和Linux等几种。其中以Windows CE系列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最为著名,而Symbian操作系统目前在移动商务领域的应用率最高(2007年市场占有率超过60%),学生在具备java程序编写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利用Symbian系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扩展相应的移动终端功能,不失为一个包含基本操作和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模式。有条件的商科实验室可以将上述两个系统引入商科实验中,使学生充分掌握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移动商务服务操作

移动商务服务的演示与模拟操作是移动商务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各种移动商务模式的模拟操作,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移动商务运行的特点和实现的功能,并通过实际思考移动商务服务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形成改进构想,为将来熟练运用移动商务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当今,移动商务服务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比较成熟的应用有移动商务信息、移动办公、移动定位、移动购物、移动支付、移动游戏、移动音乐以及移动营销等等。有些应用模式还带有技术与应用相互渗透和交互的特点。在构建移动商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可以根据自身的软硬件资源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移动商务服务模拟操作实验。以下列举的实验内容可供参考。

1. 利用GIS、网络通信等技术配合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准确定位功能,从而实现移动定位服务功能的模拟操作。

如业务跟踪、商务引导、移动定位及移动计费等模拟操作。

2.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向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移植的移动服务支持类模拟操作。

如移动财务、移动供应链、移动办公、移动HR、移动CRM、无线射频设别(RFID)等。

3. 移动支付功能模拟实验。

学生通过在移动终端的模拟操作,应掌握利用基于SMS、WAP、J2ME等协议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三)移动中间件的设计与实施

移动中间件技术是保障互联网与移动无线网络实现系统集成及资源共享功能的关键性的系统软件及服务程序的研发技术,通过中间件技术,能够实现网络PC机与无线移动终端的信息互联和界面互通等功能。对这一技术的掌握应成为电子商务及其他商科实验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应掌握终端互联、界面转换、系统数据交互访问等基本的系统集成功能的实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开发环境的构造和代码语言的编写等技术。

(四)移动安全模拟操作与实现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应用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商务数据和个人信息将越来越多地存储于移动终端,其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是移动商务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对于商科专业学生而言,掌握移动商务安全保障技术是移动商务实践中重要的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应首先了解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运行中主要存在哪些安全威胁及隐患,如何预防移动终端遭受攻击、病毒破坏及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商业欺诈等行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移动安全控制机制和技术,如设置用户双向身份验证协议,WPKI无线公开密钥技术,双向密钥技术、VPN虚拟网络应用技术等。

以上列举了适合引入实践教学中的移动商务模拟操作实验,此外,模拟操作内容还应包含一些综合了多项服务功能和技术内涵的综合性移动商务模拟实验。如将移动中间件技术、移动商务安全技术、移动识别及移动支付功能相结合的手机二维码技术;将移动定位功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移动管理功能相结合的“移动商宝”功能等。许多功能操作和技术实现方法都可以作为实验演示和功能设计类实验引入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和软硬件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设计。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将移动商务应用模式引入商科类实践课程的构想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移动商务模拟操作需要特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必备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能够实现与无线通信系统和互联网相连的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或掌上电脑(Pocket PC)等,这些设备虽然需要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再次投入。但与目前实验教学中使用的PC电脑相比,以上移动终端价格相对便宜,尤其是手机终端,价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商务终端设备的普及,价格将不会成为构建移动商务实验环境的瓶颈问题。

移动商务的模拟应用离不开高效率的网络资源的支持。随着3G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信道带宽正在不断扩展、数据传送速率和容量将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与无线通信技术的有机整合,必将使高等学校成为先进技术的最早收益者,开展移动商务模拟操作所需的网络系统资源也将会得到充分的保障。

目前能够有效提供移动商务服务模式的企业(移动运营商或移动服务提供商)还为数不多,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这对于构建移动商务模拟应用的实例内容带来一定的难度。

五、结语

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总是在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及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将移动商务模式的应用引入到商科类实践课程中也将是未来教学工作的必然举措。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不断扩展和无线通信技术及配套设备的日益完善,将移动商务应用引入到高校商科实践中的构想终将成为现实。移动商务的应用在适应无线通信发展大潮,培养适应科技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商科人才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汝林,姚歆,等.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Bernd Eylert.移动多媒体商务——3G时代的制胜之道[M].吕廷杰,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移动商宝产品展示.北京移商科技发展有线公司[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2008-11-02.

浅谈通信专业综合实验研究 篇8

关键词:通信专业;综合实验研究

教育的核心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实践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内容上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

练的一种复合性、开发性实验。

一、综合性实验设计原则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开放性实验。(1)综合性。综合性是实验案例设计的首要原则。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必须将多门专业课甚至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2)实用性。案例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实验案例的设计采用当前主流的、重要的通信系统开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综合性实验内容,切实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性实验案例对学生要具有挑战性,而且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最好是他们身边能够接触、感知的热点话题,或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兴趣。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可扩展性。综合性实验案例设计要具有可扩展性,可以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进行进一步扩展和优化。(5)体现“通信特色”,符合通信学科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

二、综合性实验的意义

1.综合性实验充分发挥知识的互动效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于综合性实验的题材融入了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门话题、热点知识、环境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的题材,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兴趣。另外,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是体验“做中学”而不是“听中学”,教师只是指导、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显,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及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综合性实验重过程,重能力培养。是对传统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的突破,避免以往仅仅通过实验报告来评定实验成绩,评定学生的实验效果更加关注实验过程,重能力培养。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综合性实验是以团队的形式体验一个系统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的构建,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团队合作共同解决设计瓶颈与难题,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交流能力。

三、考核评估体系

以往实验教学中仅以实验报告来评估学生的实验效果具有极大的偏颇性,对学生综合性实验学习效果的评估应贯穿于实验开始之前、进展之中以及完成之后三个时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验效果。因此,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模式结合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以及整个实践过程来进行评价,在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工程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成后的考核方式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答辩形式,考核评委由相关的几个老师(硬件、软件、测试、管理等)担任,评价结果由学科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案例的难度系数、应用性、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建造能力等)、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参数来决定。(1)学科及专业技能评估。根据系统设计及完成过程来考核;工程推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和发现知识(查阅资料)、系统思维,综合运用多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产品及系统全生命周期建造的能力。(2)团队合作能力评估。现代工程需要学科交叉和集成,这就要求工程师按照项目逻辑而不是学科逻辑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工程师团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要求工程师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评估体系中有必要将团队合作能力单独列出加以评估。在实验运行过程中需要老师留意,各组任务分配及配合情况,组员承担责任情况;在这个评估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团队合作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及方法。

四、结语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通信专业类综合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并且从中收获颇多,实践证明本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实现一个系统或产品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的构建,极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交流能力。步设计并实现电路设计类、电磁场微波类、DSP类等综合性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使本科生通过各个方向的综合性实验对本专业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深层理解各专业方向理论知识与实践及应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淑红,陈晓华,赵大威,等.综合实验的系统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68-170.

通信实验报告4 篇9

学院(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姓

名:学号:组:___ 实验时间:

2016.5.05 实验室:

创新园 C227

实验台: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四 FSK传输系统实验

一、实验数据及测试波形

(一)、FSK调制

1、FSK基带信号观测

1码基带信号周期:26.912us

2、发端同相支路和正交支路信号

0码基带信号周期:53.680us

输入全1码两正交信号

产生正交载波的目的是:方便解调时滤波。

3、连续相位FSK调制基带信号观测 由图可得结论:

输入0/1码和输入特殊序列时在码元切换点基带信号波形相位都是连续的。

输入0/1码和FSK基带信号

输入特殊序列码和FSK基带信号

4、FSK调制中频信号波形观测

输入0/1码和FSK中频信号 断开一路基带调制信号:

输入特殊序列码和FSK中频信号

输入0/1码和FSK中频信号

输入特殊序列码和FSK中频信号

由图可得知,采用FSK一路同相信号时,TPK03输出波形在码元切换点相位是不连续的,而采用FSK同相支路信号与正交支路信号时,TPK03输出波形在码元切换点相位是连续的。

(二)、FSK解调

1、解调基带FSK信号

图一:输入1码和解调基带信号,周期26.72us

图二:输入0/1码和解调基带信号

2、接收位同步信号相位抖动观测

1码观测不到抖动

由图,在输入全0码和全1码时TPMZ07信号波形没有抖动,而在输入0/1码和特殊序列码时TPMZ07信号波形有抖动。

思考:和全1码时无抖动,是因为输入信号无相位变化,所以无抖动

4、解调器位定时恢复与最佳抽样判决点波形观测 图四:

5、位定时锁定和位定时调整观测

输入M序列

输入1码

输入0码

全1码

断开中频环路,M序列

不断按确认键,观察到TPMZ07调整过程和锁定之后的相位之间没有变化。当输入全1码或全0码时,观察到TPMZ07调整过程和锁定之后的相位之间有变化。

6、观察各种输入码字下FSK的输入输出数据

图十:输入0/1码

7、FSK解调过程综合分析

图十一:输入特殊序列码

输入M序列

二、思考题

1、FSK正交调试方式与传统一般FSK调制方式有什么不同?其主要有哪些特点?

一般FSK调制方式产生FSK信号的方法是根据输入的数据比特是0还是1,在两个独立的振荡器中切换。采用这种方法产生的波形在切换的时刻相位是不连续的,因此这种FSK信号称为不连续FSK信号。而FSK正交调制方式产生FSK信号的方法是,首先产生FSK基带信号,利用基带信号对单一载波振荡器进行频率调制。在二进制ASK系统中,其频带利用率是1bit/s·Hz,若利用正交载波调制技术传输ASK信号,可使频带利用率提高一倍。如果再把多进制与其它技术结合起来,还可进一步提高频带利用率。

2、TPi03和TPi04两信号具有什么关系?两信号正交。

3、测试各测量点工作波形:如上图。

4、叙述位定时的调整过程,并说明输入码字对位定时恢复的影响,在实际通信中为什么要加扰码措施。

输入码字当中的连1或者连0对于接收端位定时的提取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接收端讲要准确的提取位定时,对接收码流要求不能有太多的连1连0,因此接收码流中连1连0的数目会影响位定时的恢复。

上一篇:环保工作岗位职责下一篇:石明臻打造高绩效团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