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2024-09-11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精选13篇)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会把游戏活动的过程按一定顺序详细写下来。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趣味。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游戏经过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理念:

1. 利用游戏, 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在游戏中, 学习、交流、体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游戏中,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在游戏中, 教给孩子记录游戏经过,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上气氛的描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习作由“说”到“写”,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轻松中写作。

3.写作指导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且指导孩子抓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描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方法, 进行指导。

4. 注重评价激励。在孩子的发言中, 发现孩子表达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一些关于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 一) 导入

近几年, 魔术在春晚上真是火了, 你们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场魔术表演? 今天我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神奇的硬币。

( 二) 魔术

1. 魔术前

老师带来了四个纸杯和一枚硬币, 然后在杯子上标上1、2、3, 接着老师拿出硬币并说道: “你们把它放在其中的任何杯子里, 老师都能猜出硬币在哪个杯子里, 你们相信吗?”

同学们回答信或不信。

老师接着说: “我其实是刘谦的师妹! 所以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证一下这个硬币有多神奇。你们想不想看?”

“好我请一位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一下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都说了什么?”

( 学生举手回答, 回答得又详细又完整的为他鼓掌)

说说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这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心理活动的词语)

心理活动的词语:

挖空心思 半信半疑 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困惑不解 兴致勃勃 ( 这些词用幻灯片打出来)

板书: 魔术前: 心理活动

接下来请一个小助手, 请他上来帮老师一起来做,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一会儿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这时老师用手伏在小助手的耳朵旁边说变魔术的技巧。

魔术技巧:

当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说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都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 找同学来回答, 这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

词语:

交头接耳 低声细语 鬼鬼祟祟 神秘兮兮 ( 这些词语用幻灯片出示)

2. 魔术中

( 1) 魔术马上开始大家要注意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 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接下来魔术正式开始。

然后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同学, 老师的小助手开始放硬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小助手是怎么放的。

小助手放好硬币之后, 老师问小助手:“放好了吗?”

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这时候请学生们来说说当看到老师猜对后同学们的反应, 然后再找同学从头到尾把变魔术的过程说一遍, 看谁说的最详细、生动, 就给谁加三颗星。

( 2) 为了让他们更佩服, 再进行一次。 ( 这次从观众席里找一名同学, 但要让小助手来说放好了没有。)

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大家, 然后这名同学开始放硬币,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

老师问: “放好了吗?”

小助手的回答和第一轮游戏中是相同的。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 同上) 。

接下来找同学来说说这名同学是怎么放硬币的, 老师又是怎么猜的。看谁说的过程最完整、最详细。

问题设置:

老师问: “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走上讲台的?”

同学答:“慢慢吞吞/大步流星/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

老师再问:“那接下来他是怎么放硬币的呢?”

同学回答: “迅速的/犹犹豫豫的/果断的放好。”

老师又问:“那老师听完小助手说好了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转过身来, 慢慢走到讲台前, 先是用手敲了敲每一个杯子, 然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每个杯子, 接着老师就说她知道了那个杯子底下有硬币, 并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然后就掀开了那个杯子, 结果老师猜对了。”

老师接着问: “当你们看到老师猜对了之后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回答: “很吃惊, 觉得很不可思议,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对的。”

( 看那个同学回答的最完整、具体, 就给他加三颗星, 并用快乐作文特有的掌声鼓励他。)

板书: 魔术过程中: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 动作、语言、神态) , 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3. 魔术后

魔术表演完了, 谁能来猜一猜老师是怎么知道那个杯子里有硬币的?

(学生举手回答, 多找几个学生说, 并给予鼓励。)

板书: 魔术后: 猜测

( 三) 指导

( 1) 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写这篇作文的话应该按照魔术前、魔术过程、魔术结束后的顺序来写, 其中魔术前、后略写, 魔术过程要详写。

( 2) 游戏过程要注意描写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

二、激发写作需要

孩子们, 这个魔术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如果想那就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要看看谁写的过程最详细、感受最真实, 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魔术的奥秘告诉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05) .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3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课,写了小学的环境风貌和学生的活动,再现了美丽校园的场景,是一篇难得的写景和记叙相互融合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的朗读和体会,学习优美句子的写作,对于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文意,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进行特点分析。(3)学会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分析,进行有效的仿写。

2、能力目标。(1)在阅读课文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当中进行情感抒发。(2)对于我们学校景物的描绘能力,对于环境衬托的描写,反映安静的句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热爱,通过语句进行表达。(2)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人的情感。(3)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是个什么样的景色,我们怎么样去描绘它?(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点名起来说和分析)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花草、树木、教师。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周围景物,自然导入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意,自己解决不认识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其中的生字,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1)教师进行字音的纠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跟读,纠正读音。(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将课文后的要求会读和会认的字,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找出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猜字谜识字、生活中识字、组词识字、说一句话识字”等,通过字体结构的分析进行分析,要求同学们说出两种以上的识字方法,不准重复。(3)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组内合作读生字,其次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点名读,随时纠正和点读。(4)带拼音朗读,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和纠正;(5)去掉拼音朗读,进行点名朗读,教师随意点取一个字,要求学生朗读和分析。(设计意图:多种手段识字,提升学校效率,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教师或者学生领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进行分析和感悟,每个学生可以勾画2-3句,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在班里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去交流对于句子的理解。(2)展示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教师进行领读。仿写。“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根据以上段落的特点,进行仿写,“从——从——从——,有——有——有——”,将关键词融入文章当中进行仿写。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景物进行仿写,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放在一起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和交流进行段落的选择。“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出具句子,通过周围景物的衬托,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师可以出题,让同学们学着描绘一下周围环境热闹的句子,通过周围事物来衬托环境的热闹。(3)重点领读课文朗读的句子,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让学生倾听和诉说,我们自己周围举行活动的句子,平常在课外活动中和体育课中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简单的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下课了,大家在——在——在——”,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这个句子可以用于校园活动的写作当中去,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分析,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设计意图:学会对于景物的描写方式,对于文章进行渲染,学会衬托的写法)。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1)三读课文,品味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段在段落中能够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全文进行升华,教师要求学生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鉴赏和分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去,给自己的文章渲染色彩。(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和拟人、排比句分析句子特点,进行点评和仿写“鸟儿不叫了,树枝不摇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以上两句通过三种修辞的运用,提升句子的情感和感染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种修辞的手法运用,通过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作文里有效展示,提升我们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3)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对于学校的爱(自由讨论,由学校拓展开去,联系到家庭和周围的景物,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内心,进行有效的表达。(4)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提升,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浅谈其中的感悟,让他们自己分析每个句子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写作水平)。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生活,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来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课外拓展的作业相互交流,就是将自己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组内评比和班内的评比,有效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的比较,来反复提升自己的水平。每个同学去给对方找一个优点,将这个优点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去,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教给别人,让别人也进行有效的运用。(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空间,进行思维发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风景仿写的段落1“从——从——从——”。描写环境安静的句子2“窗外十分安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句子列出“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列举和仿写学生的课外活动“跳舞、做游戏、摔跤”。

四、教学反思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篇4

Food and drink

教学内容分析

饮食话题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只要老师引导得好,可设计许多的内容。同时“饮食”话题也是初中阶段必会的以及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练习“吃”和“喝”的话题。结合时间的表达和“饿了”“渴了”的表达引出“想吃什么”,“想喝什么”的话题,练习常用的表达。并介绍两种单词,food words and drink words,所涉及的语法现象为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食品有:bread, rice等,饮料有:tea, milk, water, juice等,引出 a cup of, a bag of, a glass of, a bottle of, a piece of,学生基础较好的班可给出a bowl of, a box of等。与此同时运用所学过的 how many句型,进一步学会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应答。

73课复习时间的表达,引出“饿了”“渴了”的表示方法。并学习一些表示中外食品的单词。本课作为74课的预备课。

74课学习功能句 “想要„„吗?”“„„怎么样?”的表达。为74课的第二部分 “购买食品”做好铺垫。

75课在73、74的基础上,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做调查。

进行第二轮语音复习。定位在最基本的/i/,/e/和/i:/三个单元音上。

●语音及词汇教学建议

准确、熟练的运用最基本的/i:/, /e/ 和 /i/三个单元音。

教师在教每一个单词时都要注意它是属于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要特别关注“量的表达”。

教单词要用多种方法,如:利用拼读规律,利用学过的单词迁移,联想法等。

掌握以下词汇:

food, drink, hungry, thirsty, water, eat, rice, bread, meat, tea, milk, glass, a glass of,would like, I’d like=I would like sth, porridge, fish, dumpling, fruit

piece, a piece of

理解以下词汇:

hamburger, needle, potato, chips, coke, coffee, madam, dear, ice, cream, ice cream, USA, different, vegetable, sometimes

●听力训练建议

本单元第76课的听力训练材料是根据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安排的,训练学生首先抓住重点,听出对话发生的地点,每人所要的东西。听力材料可以听两遍,学生听懂后完成练习册。

●语法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语法教学是:

(1)some,a/an的用法,some与可数、不可数名词连用,以及不可数名词的量的表达。

(2)How many + 可数名词复数+ can you see?及回答。

How man +可数名词复数 + are there?及回答。

重点难点:

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分类以及不可数名词量的表达应是本单元的重点。这些词如何分类?没有太多的语法规律可循。主要是中英文表达习惯上的不同。要靠记忆和运用来区分它们。如:cake可数,但bread就不可数。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项:

1.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如:some cakes, some bread, some rice等。

2.树立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如:一般的液体不可数。并学会量(单复数)的表达,如:a bottle of juice, a cup of tea, a glass of milk 等。

3.学习关于询问“多少”的提问和应答(主要是带有量词的不可数名词)。并注意 some, many, any, a, and an 的用法。

4.注意要设计情景,多练习使用以下句型: 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口语交际用语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口语训练包括三个项目:(l)人物与想要的东西;(2)在实际情景中(如商店,餐馆,家里)谈论饮食;(3)How many句型的口语练习。

关于食品的话题是最常用的情景对话之一。如此重要的话题老师应在课堂设计上多下功夫。可多联系实际,模仿真实的场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安排实物,讲桌当柜台),让学生按实际的爱好和意愿购买“柜台”上的饮食,进行口语训练。

除了利用课文对学生们进行口头训练外,还可利用workbook中第74课练习3,以购物为话题训练学生。如有可能,可用一些实物让学生表演。

注意以下功能句:

表示该干什么了: It’s time for(supper).表示“渴了”“饿了”: I’m thirsty.I’m hungry.表示多少: How many bottles of water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 can see three.表示早餐/中餐/晚餐吃什么: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

What does your friend have for breakfast?

What would your friend like for supper?

表示想要什么: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bottle of apple juice.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Oh, yes.表示怎么样: What about something to drink / eat?

表示提供帮助和建议:Can I help you, madam? Yes, I want some rice.Do you have any ice cream?

●写作训练建议

多利用workbook。其中,在73课练习3完成对话后,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将自己饮食习惯写下来。

另外,76课练习8,写回信也是很好的写作训练。可将学生分成四人的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部仔细阅读Robert的来信,分析它所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几方面。回信该如何回答?还可写些什么?四人可适当分工:两人收集课文中的句子,两人起草回信。然后认真阅读课文,从本单元中找出回信可用的句子并整理出来,备用。小组集体完成一份回信,作为作业 交给老师。最后,教师可设一定的奖励。

参考答案

Dear Robert,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nd I know you want to come to China.You talk about Chinese food in your letter.Do you know Chinese food tastes the most delicious in the world? We cook something in many different ways.We can stir-fry, fry, steam, boil, smoke and so on.We have eggs and milk for breakfast, have rice with vegetables, meat and fish for lunch, noodles and dumplings for supper.Chinese food not only tastes good but also has good nutrition.Sometimes we go to McDonald and Kentucky Fried Chicken.But I don’t like them very much.For drink, we often drink vegetable and fruit juice, mineral water, and all kinds of milk.Coke and sprite are children’s favourite drink.But I like Chinese tea best.We have a lot of traditional food and home cooking dishes here, for example: Beijing roasted duck, instant boiled mutton, sweet and sour fish, home-style bean-curd and so on.Now we like home cooked food better than take-away food.Beijingers like bean curd, very much, too.If you come to China, I’ll show you around the city and you can taste these foods one by one if you aren’t afraid to get fat.Best wishes

Yours

英语教案设计 篇5

名称 unit5 first aid 基本信息 白洁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二英语必修五

本案例把教材的warming up 和reading部分结合起来,旨教材分析 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并能用所学的有关first aid的知识,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急救措施。同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树立安全意识,意义重大。

1.认知基础:高二学生基本上能用英语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学情分析 准确地描绘生活现象或表达个人情感,能用基本的词汇、句型对有关急救知识做出基本描述。

2.心理特征: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及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3.学习能力:学生对过去分词的用法有基本的了解,其自主阅读与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体协作能力,并能进行有效成功的交流合作讨论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字、词、句 教学目标 目标

阅读速度和技巧的训练

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目标

(2).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3)提高学生对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水平。

情感态度与(1).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价值观目标

(2).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

(3).通过课堂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 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使用不同的 阅读技巧

(1).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2).如何培养学生针对突发情况,实施正确的的急

救措施。

教学策略主要以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为主,通过教学策略与 多媒体课件以及安排多个课堂教学活动贯穿整个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每个环节

预设的时间)

step1.greet the whole class greet the 互相问候 warming up teacher

.watch and answer.show students 通过展示图1分钟 pictures and find out the watch carefully 片让学生形

questions: and work in 象、直观地step2 groups to give 感受first leading-in(1).what has happened in each the answers aid,从而自

picture? 然导入新5分钟 look the picture 课。采用

(2).discuss what kind of first aid carefully 小组合作、stept3 you should give in the following and discuss 抢答形式竞situations.in groups.赛,激发学pre-reading choose one 生的合作意1.present a picture and ask: member to give 识。5分钟(1).what has happened? the answers:

(2).what sorts of injuries(1).boiling 利用教材中step4 will the child have?(3).what water has poured 的图片导入while-kind of first aid would you into the little 本课的主题perform? girl.(2).she first aid reading will have for burns reading for general idea.1.make burned.30分钟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passage 在整个的阅(3).answers can in limited time and get a 读过程中,vary.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对学生进行

students skim 限时阅读,reading for details the passage and 培养学生的

work in groups 快速阅读能 1).tell if the following to find out the 力。培养学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answers.生通过略读

获得文章大 1.our skin has three layers.2.students read 意的能力。we will never get burned by the the whole sun.3.burns are divided into passage to find 培养学生通three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the answers 过跳读,找degree of pain.4.third degree 寻所需信息burns are the most serious and students skim 的能力。培painful.5.put cool water on and scan the 养学生根据any burns to cool them.6.don’whole passage to 已知信息进

t rub the burns 7.it’s better that find the right 行推理判定you put some butter or oil on answers 的能力 burns

part1.the 训练学生通

2).answer the purpose of 过阅读把握questions 1.why should you put skin 文章细节的cold water on a burn? 2.why 能力。

causes of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part2.burns 培养学生文hurt? 3.why do you think

章结构和内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part3.types of 在逻辑进行should be removed? 4.if someone

burns 分析的能力 has a third degree burn, 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then find out how many parts there

are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2分钟

part1.the purpose / function of skin

part2.causes of burns hot liquids, steam, fire, radiation,the sun, electricity, chemicals

part3.types of burns: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急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布置作业 写一篇有关急救方面的小作文,100字左右 分钟 板书设计 unit5 first aid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part4.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part5 first aid treatment

本课围绕first aid展开教学,通过阅读课文first aid for 教学反思 burns的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急救的重要意义,突出了安全意识和救护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阅读课文的内容、结构相对简单,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在阅读速度、掌握大意、细节理解和根据所学信息进行判断这些方面上。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小组活动和讨论气氛活

跃(这与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有关)。急救知识小测试一方面活跃课堂,另外也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救护知识。同时这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情感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课后作业的布置延伸了课内所学,也为这一单元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总体来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落实。

我认为限时阅读这一环节很重要,它能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通过略读理解大意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细节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所需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学生的作业看,基本了解了急救知识,并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

英语教案设计 篇6

For example: I am a poor farmer in Kentucky. My son, Abraham was born on February 12th., 1809. At that time we were very poor. When Abraham was very young, he had to help me on wife, and she was very kind to little Abraham. She knew he liked reading, so she did everything she could to help him. Little Abraham wanted to go to school very much. We tried our best to send him to school. But we were so poor that he had to leave school soon and work on the farm.

2.Suppose you are a slave, say sth. About your life as a slave and how you felt after you were set free.

For example: I used to be a slave and I worked on a farm for the slave owner. At that time we slaves were bought and sold like animals and the owners of the farms mad us work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 We were not treated like human beings. We were treated like animals. We did not have any freedom and very often many of the slaves were beaten to death. The Civil War broke out and in the end the North won. All the blacks were finally set free. How happy we were!

3.假设你是一名记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写一篇采访林肯的对话。

I am a reporter for a newspaper , Yesterday I raised two question to the president. The following is about our interview.

R: What he was going to do when so many people were calling for freedom for all salves?

L:I was fighting for an end to slavery and for the freedom of all slaves.

R: Have you thought about the farmers in the South?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7

一、新的语法教法尝试

(一)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项目的异同

同人教版教材不同的是,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上, 编排了更为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步伐的内容, 因此在语法上的编排也与以往人教版的教材有所不同。语法体系有所创新和改变, 这就使得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就要求教师对牛津版教材的语法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 掌握更为合适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线。从整体上来看, 牛津版教材的语法项目与人教版相比, 只是多了间接语法这一项, 其他大项与人教版大同小异, 如果教师可以很好地理解把握人教版的语法内容, 掌握学习要点, 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性, 更好地把握牛津版教材的教学要点。

(二) 针对具体语法进行分析、比较

1. 时态方面:

牛津版教材与人教版相比, 在时态走线上基本一致, 只是“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出现的先后顺序有所调整, 并且在牛津版教材中没有“过去将来时”。对学生们来说, 在小学就接触到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 所以顺序作出调整后, 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主要是能够区分助动词的形式:do/does/is/are;动词的形式:work/works/working等。

2. 语态方面:

牛津版教材中, 被动语态比人教版教材出现的早些, 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个基本时态, 时态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助动词的用法也熟悉了, 因此被动语态就比较容易学习了。在学习被动语态时, 语感对掌握被动语态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提醒学生平时要加强语感练习。

3. 词类方面:

代词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基础, 只要将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就可以了, 不定代词可穿插在各单元中讲解;数词的讲解可以放在序数词之后, 容易拼错的序数词要让学生反复记忆;冠词、介词的讲解在整个初中英语教材中是贯穿始终的, 冠词的讲解从固定用法到习惯用法, 介词的讲解从方向、时间、位置到动词中的介词等;名词的单复数也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了, 教师只要再加上不可数名词的讲解即可, 而名词的所有格要等学生掌握了物主代词之后进行讲解。名词的难点是名词与动词一致, 这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预感训练来解决;动词在牛津版教材中并没有归纳, 而学习英语的基础是掌握be动词, 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变通, 提前讲解;非谓语的讲解相对来说是个难点, 教师可根据其出现的位置, 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二、如何设计教案

教案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呈现,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思维方式和思考成果的载体, 教案的优劣好坏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来评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教学能力,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 这样的教案就是好教案, 就是成功的教案。

(一) 教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 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前提。教师要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个性, 熟悉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接受水平的差异, 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以此来设计教案。在教案设计中针对这一点的体现是:制定有层次性的学习目标, 设计有梯度性的问题, 进行选择性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案, 才能够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 教案要深刻、要创新

教案设计的是否深刻, 主要看教师对知识点的思考是否深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把握教学进展, 这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和特点决定的。在当代社会中,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 个性鲜明、兴趣广泛, 同时求知欲强, 想象力也很丰富, 提出的问题也五花八门, 因此教师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联系教材内容, 设计出更有深度与创新性的教案,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让学生在接受自己的同时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

(三) 教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因此, 教师应在每节课或者每学期结束后,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 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回顾、分析与反思, 不断地积累经验, 总结教训。而课后在教案的相应位置, 记录反思札记就是最简单易行的反思方式。同时, 将原有的教案做进一步的充实和修改, 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有所帮助的。

总结: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案设计;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傳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的一个特征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要变革传统英语教案那种单一、侧重教学步骤的做法,改单纯的汉字模块为图像、文字、声音的组合,将学科知识色香味美地呈现在课堂上,沟通学科问的联系,使学生健康成长。在聚会为主题的公开课上,笔者一开始就用投影播放了美国人的结婚聚会片段,同时在课上引出了许多不同的聚会,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积极调动各个器官,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信息,既丰富了教材的显形内容,又有利于开发新课程的隐性信息,将时间隔阻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英语教案设计更具血肉,更生动活泼。

总之,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灵活地组织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并于课后不断地反思、修正英语教案,从而加速推进新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英语活动教案设计 篇9

《At the zoo》

执教人

活动目标

1、学习单词:a tiger (老虎)、a camel(骆驼)、 a panda(熊猫)、 a giraffe(长颈鹿)。

2、认识小朋友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活动准备

图卡若干,动物园情景海报一张。

活动过程

Greetings:

“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everybody!Nice to meet you!”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melody!Nice to meet you,too!”

Warm up:

Before class , lets move our body。

Topic:

一、Vocabulary:

1、检查上节棵复习及本课预习情况,颁发复习出色奖和预习优秀奖。

2、通过闪卡教授新单词,并进行正音。

2、Game:a、〈I do you say〉。

b、小朋友说出动物的名称,就可以将动物放进动物园

Follow up:

a、Show课本。

小学体育《跳绳》教案设计 篇10

在这次课中,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为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所采用的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从整体看课前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的选用、设计,都很成功。

一、在游戏部分教学内容的合理达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游戏中安排了复习课:“前滚翻”和同学们特别喜爱的跳绳运动。用竞技的形式,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牵引着五十几位同学的心,这样让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都吸引过来。

将复习课安排在游戏中

1是起到巩固的效果;

2是辅导个体差异的学生;

3是无形中形成了积极的练习作用。

二、师生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的练习欲望。在游戏、学习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这样就形成了教学相长,让学生也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在游戏和放松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主动、积极地和同学们共同练习,主动参与,既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又发挥其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时间增加,练习密度加大,这样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注重学生三基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且更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是直接关系到动作质量的好坏,教师的技术、技能,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至关重,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也不容复视。

《乡愁》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小学英语《Are you feeling sad》 教案设计 篇12

一、教学定位

首先是教学定位,本次教学设计课时为4学时。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高二的学生。作为中职学生的他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习兴趣,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如何维持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成为本次教学设计的关键。

经过一年多的职高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理论课程,同时还进行了普车、数车、数铣等实训课程。

基于以上学情,结合我校具体的实训情况,参照神舟火箭的外观,整合数车、数铣等不同工种的实训内容,设计了一款新颖、 美观的火箭式旋转笔筒作为我校数控类专业综合实训项目,本教学内容为数控车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确定上,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绘制本课题的工件图纸,能正确安排加工工艺,能快速、正确的编写加工程序。

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通过项目的加工完成,能熟练操作机床完成加工的能力;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偶遇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的培养,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努力,完成本项目加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合作之间带来的快乐,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教学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以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教学途径,使教与学有效结合,以更好的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四、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八个部分,分别为工件设计、图纸绘制、工艺安排、加工准备、程序编制、加工运行、检查评价、知识总结。

根据学生当前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训水平,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程序的编写和加工运行,难点为工件设计与工艺安排。

要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验证。

五、课前准备

上课开始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组,如绘图能力好、加工能力好、沟通能力强、编程能力好,突出学生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

课前教学资源准备有:之前实训工件实物、多媒体课件、视频以及项目任务书,并把项目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新课引入。新课伊始,教师播放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的片段,吸引学生的兴趣。趁机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这一学习任务。

2.启发引导,任务分析。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故在火箭主体设计与加工这一任务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火箭主体部分的外形,并填写任务评价表。然后,小组成员通过相互讨论,确定工艺安排,并填写工艺卡片。

刀具的合理应用在数控车工加工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比较教学法辅以多媒体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出合适的答案。

对于以往学生实训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会集中讲解,如工件总长精度超差,教师会通过图片、视频进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操作步骤。

在程序编写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编写程序,并填写程序表,在编写程序过程中,组内成员可相互讨论,也可向老师询问, 或参考知识链接部分。本课题的知识链接主要讲解了G71、G73指令的含义及其应用范围。

3.工件加工,完成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工件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加工操作,辅助学生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规范之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对于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上述几个内容。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数控机床操作及其相关知识不熟悉或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数控车床的编程能力及操作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任务评价,课堂小结。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含加工过程评价以及加工质量评价。通过加工过程评价可以实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养成好的实训习惯。加工质量评价是对所完成工件的综合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实操水平。

最后,再同学生本人、小组成员以及教师进行三方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对项目的实际贡献以及整个团队的项目完成质量。

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回顾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板书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教学设计本着简洁、 明了的原则,将学习过程完整、系统的体现。

八、教学反思

1.通过实训内容的重构,使传统、枯燥的实训变得鲜明、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成为实训内容的重组者和开发者,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2.通过实时测评,能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操作习惯,并及时反馈实训成果。

3.小组合作,实现组内的优势互补和组间的竞争提升。

4.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学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摘要:主要阐述了“火箭主体部分的设计与加工”教学设计的全部过程,本教学设计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职业学校教学特色。

关键词:中职,数控实训,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 篇13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鸟的天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

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

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

(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 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 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选做题)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设计——落花生【2】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草船借箭》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

(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

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

上一篇:工程建设招标与投标下一篇:民间非营利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