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立法

2024-10-23

经济立法(共7篇)

经济立法 篇1

略论经济立法权论文

一、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的逻辑起点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经济法立法权即关于经济法的立法权,但是,倘若进行深入分析,就可发现经济法立法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而要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首先应该从经济法立法的概念入手。

由于目前理论界对经济法立法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经济法立法权的准确把握。

我国理论上至今尚未严格区分“经济立法”/经济法立法”,把两者直接或间接简单混同,替代使用或模糊使用,而没有注意到两者存在的区别,人们往往在使用本来意义上的“经济法立法”时,也以“经济立法”来替代之,反之亦然。笔者认为“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立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和术语,两者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首先,从字面解释上看,“经济立法”既可指为了调整经济关系而进行的一切立法活动,也可与“经济的立法”等同,指关于调整经济关系方面的所有法律、法规,“经济法立法”从动态上看是指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进行的专门性立法活动,从静态上看是指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通过立法活动形成的各种经济法律、法规渊源。简言之,经济法立法指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用以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立法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次,从产生阶段看,经济立法产生时间远远早干经济法立法产生时间。经济立法作为国家关于经济方面的立法,始自于国家和法的产生,即自从有了国家和法之后,就有了国家关于经济关系方面的立法,最早时期的经济立法在内容上只是整个立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渊源上与调整其他社会关系的法都处于“诸法合体”状态,并不是特指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现代,“经济立法”仍泛指调整一切经济关系的所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立法表现形式。“经济立法的综合性,是由它包括大量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立法,包括调整经济活动的一切规范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无论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还是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刑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只要其中含有调整经济关系的内容的,都应属于“经济立法”的范畴,因此,“作为综合性立法来说,经济立法是各个部门法规范的某种聚合和联合,这些规范仍保持部门法规范的特点和性质。”而且经济立法始终伴随着阶级社会的整个进程,只要存在着阶级和国家,就会存在国家用于调整经济关系的经济立法。而经济法立法是在社会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后,基干国家宏观经济意志化的需要,为了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管理的目的,作为国家干预、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法律手段逐渐形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因此,经济法立法就是在特定的社会阶段由家把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而进行的立法活动的总称,再次,从调整对象和逻辑上说,经济立法是关于调整一切经济关系的立法体系的总和,而经济法立法是关于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即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宏观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部门法立法。故经济立法是包容经济法立法的属概念,经济法立法是包容于经济立法的种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经济立法具有更为宽广的外延。它除包含经济法立法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部门法形式体现的调整有关经济关系的内容。最后,从立法目的上看,经济立法的.目的具有多样性。经济立法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不同部门法和宪法中基于对相关经济关系进行调整而规定的经济立法内容的目的各不相同。而经济法立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实现政府对宏观经济关系的干预、管理,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综上可见,“经济立法”与“经济法立法”l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正确认识经济法立法权,避免产生歧义,应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这是精确把握经济法立法权概念的前提。

二、经济立法权的界定及真价值

在对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立法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后,并以此作为界定经济法立法权的逻辑起点,就不难看出,经济立法权与经济法立法权虽有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淆。经济立法权指进行一切有关经济关系方面的立法权的总称,而经济法立法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包含于经济立法权之中。

与经济法立法的涵义相对应,经济法立法权就是享有立法权的主体为了实现国家对宏观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管理的目

[1][2][3]

经济立法 篇2

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方面,《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对商品过度包装等问题进行了规范,提出设计、生产、使用商品包装,应当优先选择使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简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和包装废物的生产量。禁止违反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

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方面,《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提出,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制定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全省范围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收集处置企业。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鼓励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参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此外,《条例(草案)》二次审议鼓励节能灯和电池的生产者使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节能灯、电池;生产销售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废旧节能灯、电池进行回收;销售者应当在其销售场所设置废旧节能灯、电池的回收容器。违反条例规定,节能灯、电池的生产销售者拒绝回收废旧节能灯、废旧电池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3 000元以上10 000元以下罚款。

日本的经济立法与法治经济 篇3

一、日本的法律架构与经济立法基础

按日本的法律体系划分方式,法律框架主要由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构成。以宪法为首的公法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其不仅决定了经济法的性质,也决定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是经济法制订及实施的主要基础。

私法是规定各行为主体之间经济、社会关系的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商法、民事程序法、知识产权法等,是广义经济法的主体所在。

社会法是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律,是基于自由、平等、独立原则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劳动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做出规定的法律,主要包括劳动法、消费者法、社会保障法、垄断禁止法等,其中,《垄断禁止法》是日本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又被称为一般经济法。

二、日本的法治经济

(一)经济立法与法律

1、立法目的

经济立法是以各种规模的工商业者、团体及消费者等、在商品和服务交换领域从事经济活动的群体为法定对象,对其组织机构与行为所作的法律规范。目的是保障市场相关经济活动自由、公正的开展。

2、立法原则

日本国宪法规定,国会是唯一的立法机构,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政府机构有向国会提出立法建议的权限。自由平等的市场参与主体、所有权的自由、契约的自由是日本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公正、自由的市场竞争原则;二是保障市场行为主体实质性参与经济活动自由的经济民主主义原则;三是保护消费者权利原则。通常而言,限制竞争、损害公平竞争的主体并不是私人或企业,而是相关团体与机构。

3、主要特点

借鉴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及“联邦公平交易委员会(FTC)”的设置,日本于1947年颁布《垄断禁止法》,并逐步确立了以《垄断禁止法》为核心的经济法律体系。走上了彻底竞争的经济民主化道路。

4、经济立法概况

日本的法律大多以通则(总则)或基本法为基础来展开,狭义的经济法被称为产业法,主要是指各相关产业领域立法,《垄断禁止法》也是产业法通则的若干基础法律之一;广义的经济法则涵盖多个领域,以基本经济组织结构立法、与《垄断禁止法》相关立法、产业领域立法,以及环境法等市场外部不经济性立法四条主线来进行。

一是以《垄断禁止法》为核心的相关立法。主要目的是消除市场中各种不公平因素,促进公平与自由竞争,确保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推动国民经济及社会民主的健康发展。如:

·知识产权法:以著作权法、专利法、实用新型设计专利法、商标法为代表。

·公益事业法:以电力事业法、热供给事业法、燃气事业法、水道法、铁道事业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为代表。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消费者基本法、消费者契约法、景品表示法、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农产品标准化及品质表示法,以及产品责任法、家庭用品品质表示法、消费生活制品安全法及电器用品安全法等安全4法为代表。

·社会公益法:以劳动标准法、劳动组合法、劳动关系调整法、最低工资法、工资支付保障法、就业保险法、健康保险法、看护保险法、国民年金法、厚生年金法、社会福利法等为代表。

·政府管制法:以金融法、利息限制法、食量法、食量农业农村基本法、铁道营业法、道路运输法、航空法等为代表。

二是产业领域相关立法。以产业法通则为基础,涵盖农业、工业、金融保险、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属狭义的经济法范畴。主要目的是规范各相关产业的市场行为,促进结构调整,鼓励自由竞争与技术创新,努力开拓新市场。如:

·农林水产业:主要包括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农药取缔法、饲料安全法、家畜商法、家畜改良增值法、以及渔船与游船业规范法等。

·工业:主要包括工业用水法、水道法,原子能基本法、核原料燃料及反应堆规制法、电力事业法、新能源电力利用特别措施法、供热事业法、燃气事业法、能源合理利用法、废旧汽车循环利用法等。

·金融保险:主要包括金融商品交易法、金融商品销售法、利息限制法、信贷业法、出资法、保险业法、银行法、信托法、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所法、金融公库法、政府金融机构依据法等。

·建筑:主要包括建筑业法、建筑标准法、住宅建筑业法、住宅质量确保促进法、公寓管理规范化促进法等。

·交通:主要包括轨道法、陆上交通事业调整法、铁道营业法、铁道事业法、道路运输法、道路运输车辆法、货物运输事业法、高速公路公司法、船舶法、海上运输法、航空法、机场法等。

·通信:主要包括通信事业法、放送法、通信利用放送法、供应商责任法、信息处理促进法等。

三是针对市场外部不经济性的相关立法。以环保等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为焦点,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保证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

·环境法:主要包括环境基本法、大气、水、噪音、土壤及农用地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与海上灾害防治法、废弃物处理与清洁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特定工厂公害防止组织整备法、公害纠纷处理法、公害防止事业费事业者负担法、公害健康损失补偿法、人体健康等公害犯罪处罚法,自然环境保护法、自然公园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转基因施用限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气候变化对策推进法等。

·国土开发与城市规划法:主要包括土地基本法、土地收用法、国土利用计划法、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标准法、景观法、道路法、河流法、高速国道法,工业立地法、工业再配置法、高科技聚集区开发促进法等。

·财政税收法:主要包括财政法、地方财政法、国有财产法、会计法、会计检察院法,国税通则法、国税违规取缔法、租税特别措施法、登记减免税法,所得税法、法人税法、继承税法、地方税法、消费税法等。

四是基本经济组织结构相关立法。以商法等为代表,规范化管理各种市场参与主体进行,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确保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如:

·企业组织运营法:主要包括商法、公司法、商业登记法、有限责任公司契约法、股票证券保管与交易法、票据法、有价证券交易法、外汇与外国贸易管理法、不动产登记法、土地收用法等。

·中小企业组织运营法: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共同组合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中小企业创业活动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中小企业破产防止共济法、小企业振兴基本法等。

·政府组织运营法:主要包括内阁法、国家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地方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定员法、政府效率实现行政改革推进法、信息公开法,地方自治法、地方公务员法、地方公营企业法,行政手续法、行政代执行法、行政不服审查法、行政事件诉讼法等。

(二)经济立法与运用

1、规范市场秩序

日本不仅效仿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制订了《垄断禁止法》,还效仿美国的“联邦交易委员会”设立了“公平交易委员会”。公平交易委员会是直属内阁府的行政机构,下设官房、经济交易局、审查局,同时还设有8各地方事物所局,负责各地方的反垄断工作。公平交易委员会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不仅可以发出垄断行为的排除处置令、缴纳罚款令等,还可以提请进入审判诉讼,并进行刑事处罚。东京高等法院设有专门处理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审判诉讼的第3特别厅,且其裁决为终裁。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是《垄断禁止法》运用的消极和低调期,产业界受官民合作的出口主导性政策影响,通过产业重组形成了具有垄断色彩的经济结构。在强化政府经济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系列、企业集团,以及业界协调机制,企业合并、业务协作、生产及流通系列化特点突出。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受产业重组政策影响,逐步形成了市场及价格垄断。

1973年中东战争后,为缓解因油价上涨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垄断禁止法》的运用开始得到加强。1977年通过修订该法,加大了对垄断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对大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股票保有进行限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于1989年被迫签署《日美结构协议》而开放市场,1992年通过修法强化了罚款及刑事处罚措施,2005年出台了罚款加算与减免制度,同时增加人员编制,公平交易委员会开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2、促进产业发展

经济产业省主要负责产业法的下辖领域。不仅通过选择性资金分配的金融政策、《租税特别措施法》赋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国家技术开发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行政指导等,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还通过制订相关《某某产业振兴的临时措施法》等法律手段,推进电子、机械、纺织等行业的振兴计划实施及相关结构调整。

如: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制订并实施的相关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对6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案包括汽车、石化、特殊钢等重要产业领域,通过官民合作,调整设备投资、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强化企业间协调合作、并购,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使日本的相关产业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高,逐渐占领了全球市场。80年代之后,逐步扩大对各尖端技术领域的支持,特别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机能材料、新能源、超导、第5代计算机、飞机、空间技术等新兴产业。还通过《基础技术研究灵活化法》、《研究交流促进法》等强化以国立大学为基础的技术开发活动,并通过《利用民间能力促进特定设施整治临时措施法》、《特定新事业实施灵活化临时措施法》等,为各尖端技术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提供重要支撑。

3、弥补市场缺位

环境问题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市场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日本于1971年设立环境厅,2001年依据《环境省设置法》升格为环境省,2005年又设立了相应的地区支局及分局,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环保行政管理体系。《环境标准法》、《公害健康被害赔偿法》,以及《国土利用规划法》第4条为其主要法律依据。日本的环境保护除了由中央直接管理外,还采用全球最为严格的环境标准与排放标准,巨额处罚与致使企业破产的健康损害赔偿机制,且均有相关法律保障。

4、维护消费者权益

为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保护的行政职能,日本政府于2007年成立消费者行政推进会,并于2009年依据《消费者厅与消费者委员会设置法》设立了消费者厅。不仅将原来归其他省厅负责实施的《景品表示法》、《JAS法》、《特定商品交易法》、《预托法》、《减价销售法》、《信贷业法》、《食品安全基本法》、《食品卫生法》、《消费者基本法》、《消费着契约法》等职能,划归消费者厅统一管理。还于2009年颁布《消费者安全法》,以防止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受到损害,确保消费安全。依据此法,各都道府县及市町村均设立了相关消费接待业务及消费生活支持中心,收集消费者损失信息,维护消费者权益。

设立消费者厅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收集重大事故信息,通过产品强制回收及停业等行政处罚,防止受害范围扩大。同时,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还逐步强化了相关法律的涵盖范围。如:1995年将食品添加剂纳入《食品卫生法》管理范围,2003年又纳入农药残留量及疯牛病检测。

三、政策建议

(一)解决好政府与民生的关系

解决好政府与民生的关系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与前提,是政府职能由审批型向监管与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所在。解决好政府与民生的关系不仅要通过相应的经济立法,在医疗、年金、劳动保护等社会保障领域为国民提供基本保障,更要通过相关立法对环境、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腐败等市场外部不经济性问题给予彻底扭转和解决,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还要通过立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维护食品卫生与安全等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其中,通过立法,在税收、环保、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卫生与安全等领域,建立起公开透明、独立运作的、具有执法权的管理体系,在环保等领域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中央直管体系,均是相关法律法规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与效率的必要前提,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快速推进。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充分借鉴日、美等国的相关经验,以经济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反垄断法》为基础,通过立法设立公开透明、独立运作的、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的市场公平交易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的立法与执法体系。围绕《反垄断法》这一经济立法核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立法与执法工作,辅以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减免优惠立法,以及钢铁、建材等具有规模效益的基础原材料领域的促进规模集聚性立法,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促进技术研发与创新,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

(三)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社会保障、税收、环保、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卫生与安全等领域,做好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协作,通过立法,在确保中央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及执法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作用,进一步调动地方经济立法与执法的积极性,使中央与地方在经济立法与执法方面真正做到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担负起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性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任务。

经济立法 篇4

论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经济立法与WTO规则

我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自1 月1日起生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推行清洁生产为目的的`法律.我国在发展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经济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示范作用,扩大清洁生产领域;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清洁生产和良性循环奠定基础;争取国际支持,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承诺.

作 者:江伟钰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法律系,上海,37刊 名:广东商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F205关键词:清洁生产 良性循环经济 立法规定 WTO规则

经济立法 篇5

http://www.jy365.net 《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框架(上)

主讲人:应松年 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

前言

同志们好,今天我给各位介绍一下《公务员法》的第一个部分,我主要介绍的就是《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以及它的基本框架。《公务员法》已经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实施,这个时间现在还有半年多时间,这是一个准备的时间。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公务员法》的立法思想以及总体框架的一些看法。

一、《公务员法》是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第一部法律,具有里程牌的意义

第一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公务员法,在这个之前我们是《公务员的暂行条例》,是一个行政法规,从法律程序上来说,称得上法律的这是第一部法律,也可以说有了这一部《公务员法》以后,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就有了法律的依据。所以有人说《公务员法》是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一个里程碑,我想这个说法是可以的,能成立的。

(一)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我想可以这样说,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事管理问题,就是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靠谁来建设的?就是靠这批公务员,如果是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很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很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有可能很快就建设成功。那么要靠这些公务员来建设这个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对公务员本身的管理也应该是一个法制化的,就纳入到法治轨道的,如果公务员本身的管理,掌握国家权利的公务员不是法治的,不是按照法律,按法律管理的,不是纳入法治轨道的,那我想要让公务员本身去对国家事务进行法治管理,这个恐怕也做不到。我想这个事情历史也已经证明了,从世界各个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的情况来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3:5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世界各个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的情况

1、东印度公司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是在英国,那么从历史记载来看,最早是大概在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在鸦片战争前后那个时候,英国有一个东印度公司,这个东印度公司最早进行改革,这个改革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想解决英国原来存在的在他们人事管理当中那种,我们后来给它起了个名字,就是恩赐官制度,就是谁可以当官,就是由领导人恩施给他的。像英国是一个女王制度,那么是女王恩施给他的,是国王恩施给他的,所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任人唯亲,有本事、没本事都能干,只要你是他喜欢的人,他的亲属,他的什么样子的人,他认为让你当官你就可以去当官,让他们那批人来管理人事,所以当时腐败、无能是很显然、必然的结果,任人唯亲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这样子的。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到后来实在是弄不下去,所以东印度公司首先开始了改革,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能够认人唯贤,而不是唯亲,那么用什么方法呢?我听说,当然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有确切的历史事实的根据,说因为看到那时候中国实行的考试制度,这个考试制度是证明你考试当中表达出来你的本事,不管你这个人是跟他有没有亲属关系、血缘关系,都不管那个的。那么经过考试以后择优录用,引用一个竞争机制、择优机制,这样来保证公务员进来以后素质水平高一点。所以英国的文官制度最早就是从考试录用这个方面突破。

2、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

以后英国人曾经专门有,他们的议会里边专门有过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是专门对当时英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调查,调查以后提出来的一个改进的意见。那么这个报告就是用做报告的这两个人的名字把它起名的,一个是诺斯科特,一个是杜威廉,这两个人就是这个报告。这个报告里边提出来当时英国文官当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提了四点建议,这个建议里面集中起来看,一个是采用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录用公务员,就是我刚才说的通过竞争,通过公开的考试择优地录用,第二是他把智力的工作,就是动脑子的工作和一般常理性的工作,把它分开,那已经有了分类管理的观念。第三个,如果你要晋升的话,就是官员的晋升,主要要考虑的是他的成绩,也不是你的什么血缘关系这个东西。那么第四个,他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文官制度,那么这个是英国人开始文官制度改革,我们叫做最早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情况。(8:30)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3、全世界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公务员几乎都实行法律管理

那么从这个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想今天我可以这么说一句话,全世界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几乎对公务员的管理全都是法律管理,没有例外。就像是英国这样子的,因为他们的法系是一种判例国家,不是成文法的国家,就是这样,英国我刚才说了前面有这么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里面提出了四项改革,到后面又有富尔顿的报告,又有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等等,这一套改革下来,其中还有好多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立了好多法律,实际上也是一个法律管理。

那么美国虽然也是英美法系的国家,但是它是有法律的,专门有公务员管理的法律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德国,欧洲大陆法系,日本等等,公务员都是法律管理,几乎没有例外。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要建成一支比较能够负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能够把比较优秀的人才集中到公务员队伍里面来,能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说能够很好地来进行管理,能够成立一支比较好的公务员的队伍吧,几乎没有例外都是要用法律来进行管理的。我想这一点,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了。(10:23)

(三)中国迫切需要把公务员的队伍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那么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我想我们法制化的进程也是在推进之中的,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法律,那么到了1993年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一个行政法规,初步把公务员的管理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经过这个十几年的努力以后我们都已经深刻地感觉到,就是对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是一个法律管理,也就说通过法律管理,能够规范地、确定地、统一地、稳定地,而且能够公平地、公正地来进行管理,这样子才能保证这支公务员的队伍是集中了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是个有序的。

我想还可以加一句话,就是只有法律,加强了法律方面的管理,这个公务员的队伍才能够是一个勤政的、廉政的一支队伍。这是我们要搞一个,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那么公务员的纳入到法律管理的轨道来,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想也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们的时代现在正是一个加速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希望能够早日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能够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从现实、从时代的要求来说,我们现在也迫切地需要把公务员的队伍纳入到法治的轨道。

我刚才说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也已经表明,用法律来管理公务员,使得这支公务员队伍非常地强,集中了全国的精英,才能够很好地使这个国家的建设迅速地往前推进。我想我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们中国现在来看,无论是建设这个国家或者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个任务是非常之重,所以这一支管理国家的这个队伍,一定要是非常之的优秀,能够竭尽全力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能够尽快把我们国家往前推进。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法律管理也没有别的路子好走,这是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的,也是我们中国自己经验所证明的。所以我想我们国家第一部《公务员法》,可以说是公务员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13:37)

二、《公务员法》是从《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从它们的关系来看,是法制建设本身规律性的发展

第二点我想说的,我们这一个《公务员法》,我刚才说它是在已经有的《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那么我想从《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条例》的关系来看,这就是法制建设本身规律性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本身规律的发展。我记得在90年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就酝酿要制定一部《公务员法》,当时提出来是我们能不能制定一部《国家工作人员法》,这个《国家工作人员法》集中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很多人,集中在一起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讨论,也探讨了各个国家的经验,那么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讨论以后,大家都觉得要制定一部《国家工作人员法》相当困难,因为这个范围很庞大,而我们又没有经验。所以后来说是不是把这个范围先缩小,就是仅仅制定一部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这样一部法律。所以当时就说,咱们起个名字叫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后来党的十三大的时候,又提出来就叫《公务员法》,那么后来就叫做《公务员法》。

但是在法律程序上来看,当时想马上就制定一部《公务员法》法律,这个条件行不行,是不是已经成熟。那么研究的结果也觉得缺乏经验,马上就成为一个法律,好像觉得没把握,所以说咱们还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叫做《公务员暂行条例》,一个是从法律的程序上来说它是国务院颁发的行政法规,我们在制定的时候就可以比较灵活一点。另外还有一个,前面还加了一个叫暂行条例,就是意思说这个是个暂行的,等将来经验成熟了以后,我们再来总结这些经验,把它上升为法律。所以1993年公布了《公务员暂行条例》,这个暂行条例公布以后,大家一方面是实施这个条例,同时也在注意总结条例实施过程当中的经验。所以我想我们从法律本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公务员法》和《公务员暂行条例》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公务员法》是《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13年来的经验总结

可以说有这么三层意思可以说,第一层意思是说,《公务员法》是《公务员暂行条例》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实施13年以来经验的总结,那么经过这13年的时间,当然还有其中的许多改革和发展,这个实践经验把《公务员暂行条例》里边那行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这一部分把它固定下来。有一些是经过改革以后在这个13年过程当中,也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好的经验,这些也把它固定下来。这样子我想第一句话可以说,这个《公务员法》是我们《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的经验总结。那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制定《公务员法》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从我们已经实施过程当中经验以及发展的情况来看,制定一部《公务员法》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是第一个意思,是它13年来《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经验的总结。(17:00)

(二)《公务员法》中有着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制度创新

我想还有第二句话,新的《公务员法》里边,还有许多是属于符合时代特点的一个制度创新,符合时代特点的制度创新。一方面是经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也通过这次《公务员法》把它固定下来,把它法制化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新的分类制度,就是公务员要实行分类,这个分类制度这次通过《公务员法》已经把它确定下来了,分类也是科学的基础。再比如说我们这次《公务员法》里边,把新设的聘任制、委任制不同的特点,他们适用哪些范围,通过什么程序,尤其是聘任制,是一个新的经验的总结,同时可以说是制度上的一个创新,对我们中国来说。

那么再比如说把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这种方式,我们这几年来在各个地方、各个部门都在实践,把这些个经验也总结起来了,而且把它列入到法律里边来,从法律上加以肯定。这个工资制度长期以来也不停地在研究、在改革,怎么样优化工资制度,在这个法律里边也加以了新的规定。那么这些跟前面那个来说,比如我前面讲到聘任制、委任制,它实际上是使得我们的公务员的更新的机制,就是更新能够把最好的公务员、最好的人才吸引到公务员来,能够使得这些公务员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更新的制度,更新的机制,和比如说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优化工资制度这一些,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这是第二句话。

那么我想还应该是这样说,就是我们的《公务员法》把我们已经成功的经验把它固定下来,一些创新的制度、机制,那么在这个公务员法里面能够建立起来、肯定下来。还有一点就是毕竟我们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是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这个社会本身在发展当中,而且从我们中国的实情来说,应该说这个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比较迅速地在变化,那么人事管理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制度要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这个是世界各国都一样的,我刚才说的比如英国特别明显,最早的是一个报告以后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后来又由于第二次有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因为改革了前面这个公务员的制度,那么后来撒切尔夫人的又进行了改革,各个国家都可以这样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管理的制度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有变化。那么更何况说我们中国现在是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一个阶段,我们说转型时期,那么当然对于人事管理方面,它会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有许多新的改革的空间。(23:25)

(三)在《公务员法》的制定上,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因此我想在法律发展的规则上来说、规律上来说,还应该有第三句话,就是我们在制定《公务员法》的时候,还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一方面是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公务员管理当中的主要环节,今年已经证明是成熟的一些制度,都能够用法律来把它写清楚,也就说这些主要环节,基本上都有法可依,依照法律来进行管理。那么同时也还要为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在探索和创新方面留下空间,还让他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发展,进一步来创新,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能够更加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这些制度。

所以我想从公务员法的法律制定的过程来看,我想一个我们总结了十几年来人事制度改革的成熟的经验,使之法制化。那么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已经看到的,已经能够肯定的这些个属于创新方面的,有创新意义的这些制度,也通过这次法律能够固定下来,这样子这部法律基本上可以这样说,就是我们的《公务员法》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是已经有法可依的,但是还应该留下一些更加创新的空间,留下进行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将来进一步适应时代的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我想我们将来还有可能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会进行修改,这是必然的,时代在发展,这个制度也要创新。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25:45)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法律。

三、《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

《公务员法》的立法的第一条,一般的都是说的,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法,我想一般法律都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立法宗旨是什么,这次《公务员法》第一条把我们的立法宗旨写得非常清楚,实际上它一共写了六个方面,六个方面的意思。

(一)立法宗旨一:规范公务员的管理

制定《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第一个,就是要规范公务员的管理,用的是规范两个字,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各位都知道,因为法的最重要的表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规范,是对你某一个行为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有一套规范,很明确,那么你就按照这个法律的规范,规定的你去做。我想《公务员法》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法律,它第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公务员的管理能够规范,也就说《公务员法》提供的是管理公务员的一种规范,这样子才有可能把原来科学的管理,能够通过这个《公务员法》规范下来,科学管理的一套东西,那么规范确定下来,所有的公务员管理的机构、人员,都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来进行管理。

我想这个规范的好处大家是很了解的,首先比如说它是统一的,因为公务员制度必须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制度,如果全国说你这个地方这样管,那个地方那样管,那整个就乱了套,这个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它必须是一个统一的管理,这个统一的管理必须有一个法律提供的规范,这是必然的。另外,这个公务员制度的管理,也必须是一个稳定的管理,你不能朝令夕改,今天这样子的,明天那样子的,那弄得大家都无所适从的。既不能是各管各的,各有一套,也不能是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所以公务员的管理应该是个稳定的管理,这个稳定的管理也需要有法律规范来,在法律没有变化以前,你就按照这个规范来进行管理。那么有了稳定、有了统一,你才能够把我们已经认定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办法,通过这个法律规范把它确定下来。这样子这个管理就是科学的。

那么我想这个中间也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经常在说,就是对于公务员的管理,也需要做到公平、公正、有序,也就说法律规范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对所有的人、相同条件的人都是同样管理,相同的条件的人,你应该拿什么样的工资,相同条件的人你应该享受什么福利,在晋升过程当中,条件好的那么先应该择优录用,这个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都是公正的,而且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次序在前进的,这一套当然只有通过法律规范才能完成,完成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使得所有的公务员,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公务员的队伍,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是一个和谐、心情舒畅的,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想公务员的《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的第一项就是说的这个,要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使得我们对公务员的管理能够把科学的制度能够肯定下来,使公务员的队伍,使公务员的管理能够统一、稳定、公正、有序。(30:52)

(二)立法宗旨二: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个目的,它是说的叫做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这一条是新增加的,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因为公务员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角度来说,公务员是去 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管理国家事务的,他是管理者,那么另外一方面来说,他本身又是被管理者,就是双重的。那么从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这个角度来说,公务员的身份之一是被管理的,被有关的国家人事管理方面的机构来管理他们,这个公务员是被管理者,那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者,这个所有都是一样的,他同时也是一个权利主体,这个跟老百姓是一样的。公务员去管理国家事务,那么对公民来说他是被管理的,同时他又是个权利主体,不能忘记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利主体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说的是这个问题,就是说公务员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他同时又是一个权利主体,他拥有哪些权利呢?怎么来保障他们的权利呢?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法律要做的事情,你《公务员法》本来是管理公务员的,那管理公务员,公务员本身应该具有什么权利,他们的权利应该怎么样受到法律的保障,这应该是《公务员法》里边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这一次说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既讲到了公务员的条件,讲到公务员应该承担的义务,也讲到了公务员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那么这个在后面的关于公务员的权利义务这一章里边,还专门来说了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可以简单提一下。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挺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值得我们来研究的。就是公务员既然是一个权利主体,那么公务员是去管理国家事务的这么一个主体,那么他就有一些特殊的权力,他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公务员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那么国家赋予他一些什么权力,同时他公务员作为一个公务员队伍里边的一员,其实他还有好多共有的权利,比如说一个企业,那么企业里头的比如说是工人,那么显然工人都具有自己的权力利,他来劳动,那么你要给予相应的报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利义务关系吧。

那么对公务员来说他也一样,那么他付出了劳动,他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他付出的劳动,他的特殊性和他的职务相联系,这是这方面给他以职权。那么另外一方面,他还实际上跟公民的权利很接近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取得报酬的权利,这个报酬的权利跟一般的比如说工人,一般的职员的权利有没有共同之处?有什么区别?也就说,我的意思是说公务员的权利既有作为公务员的那个权利,还有是公民的一般的权利,这个两个权利之间的关系,怎么能够把它表达清楚,有时候是交叉的,有时候可能也是某些时候是独立的,这一点可能还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索。这是第二个立法宗旨,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35:45)

(三)立法宗旨三: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

第三点立法宗旨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我想这一点大概这是我们现在已经有共识,因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为公务员是从事于国家管理的,那么他手里边经常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在国家方面的权力,掌握了这个权力以后,我想一般通则都是这么个说法,凡是有权的人必须要受到监督,你如果权力不受监督,就有可能被滥用。所以不受监督的权力是一种很危险的权力,这是大家已经有共识的。

这几年来我们都在强调,怎么样加强这个监督,我们现在已经发生的一些问题来看,经常也确实是跟能不能受到严密的监督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把监督制度法定化,其实这是可以这样说,监督有没有力量,能不能产生作用,也要靠法律,要把它法定化。公务员在哪些方面、哪些行为要进行监督,你通过什么样的制度,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制度来进行监督,监督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一切都是要靠法律把它规定下来。只有制度化、法律化的监督才是强有力的监督。

实际生活当中也表明,就是你处于某一个岗位当中,这个岗位就需要很多制度,把这个监督弄得非常严密,我想我们的公务员现在也大概有一个共识,加强对我们公务员的监督,是对公务员的爱护,是对我们的爱护,不要出事。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所有的公务员也都应该欢迎监督,力求在我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面,各方面都能受到严密的监督,使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会出错。

我想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是我们一个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历史的总结,这一次在公务员制度设计的时候,在这方面是想得比较多的。这一次比如说我看惩戒这一章里头,规定了16条纪律,写得比较细的,那么这一次我们又单独增加了一章,叫做法律制度这一章。这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这是第三个立法宗旨。(39:07)

(四)立法宗旨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第四个立法宗旨,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我刚才在讲到英国的公务员的起源的时候,也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公务员制度的,从世界发展的历史上来看,第一个动力就是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那么经常我们说这种话,能不能够把全国的优秀人才、精英,能够都吸引到公务员的队伍里面来,那么使得这支公务员的队伍是所有其他各个方面,比如说你跟公司来比较什么来比较的话,他素质水平最高的。我想这可以说是我们公务员立法的一个重要的宗旨,重要的目的所在,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的队伍。可以这样说吧,就是说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实际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管理的水平。这一点我想也有很多人在讲,有的时候把世界各个国家来比较,有的国家他的公务员的素质 9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水平就比较高,他们能够把全国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到公务员队伍里面来,因此他的公务员管理里面来看,它的水平也就高一点。我想这是各个国家立法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国立法的目标。

那么这一次我们公务员的法律里边,规定的比如说我们非常严格的一个录用制度,这个录用就是一个进口,它是一个主要的进口关子,这个主要的进口关子我们现在实行的叫说有进必考,要进来必须考,有进必考,没有例外,这个实际上目的就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能够把素质水平高的人通过考试以后吸引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里面来。进入以后那么我们还不停地进行培训,不停地更新知识,还要进行考核,年年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经过考核,以考核为基础来晋升。这个目的也是为了,就是说你进来的时候要水平比较高,那么进来了以后我还要不断地提高你的素质,提高你的水平,这样通过录用、培训、考核,现在我们新的有一套交流的制度,这一套我想都是为了把公务员的素质水平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是可以说是第四点,也是公务员队伍,公务员立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宗旨。(42:39)

(五)立法宗旨五:促进勤政、廉政

第五点就是为了促进勤政、廉政,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公务员法》通过《公务员法》很好的制度方面的设计,能够有利于公务员能够勤政,也就说能够拿出你的积极性来,同时还要廉政,其实这个事情道理很简单的,你把最好的公务员吸引,最好的人才吸引到我们公务员队伍里面来了,这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你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发挥他们的最大的能量。那么这就是为勤政,否则的话你把再高的素质的人吸引进来了,他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那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想这个事情的第四个方面,说的是我们能够把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来,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那么第五点来说我们还要使这支队伍能够勤政,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这次《公务员法》里边设计了一套激励的机制,就是能够把公务员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这个激励的机制,包括比如说考核、奖励,职务的升降,工资、保险、福利等等,这一套制度的设计,也就是我们要使得这个激励的机制能够充分地动起来,使得公务员能够勤政。

那么当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廉政,这个公务员制度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廉政,我想的否则的话,如果不能廉政的话,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次公务员制度,《公务员法》里边非常强调这个,注意到这个方面,我刚才说比如说惩戒制度,那么我们已经形 10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实际上也是一个能够解决廉政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制度。那么辞退制度,辞职的制度,辞职、辞退,那么后面还有法律责任等等,这一套都是保证公务员能够廉政的一些制度。第四讲的是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水平,第五讲的就是要保证公务员能够促进他们的勤政、廉政。(45:50)

(六)立法宗旨六:提高工作效能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第六,能够提高工作效能,我想国家事务的管理,要强调这个效能,效能,投入少、产出多,这实际上也是个科学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够,现在西方很流行的一种叫做经济效益分析,这个经济效益分析,就是说你投入的力量,投入的成本和你产出,一个比率,那么看你能够投入的少、产出的多,你的效能就高,那么经济效益分析,实际上解决的也是这个效能的问题。当然要强调,对国家来说,无论是人力、财力上的投入,能够最低,而这个产出能够最高。我想这是一个科学的,怎么能够把科学管理的一套东西能够法制化的问题,强调了对公务员管理,也要提高效能。最少的人、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当然这个不是说没底的,但是从我们现在情况来看,提高公务员管理当中的效能问题,还是大有空间在,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那么这件事情不光是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是人民群众的强烈的呼吁,希望我们能够效能高。我们实际上这几年来,实际上很长时间来了,也一直在做这个事,比如说你这个机构改革、精简人员这些事情,也属于为了提高工作效能。但是这个事情一定要说清楚,我们无论是机构设置也好、人员的配备也好,都要从效能这个角度来考虑,不是单纯的一个数量问题,就是我要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办最好的事,要从他们比值来考虑,比率来考虑。所以这里提的是提高工作效能。这个里头比如说分类管理的问题,我刚才提到的比如说聘任制度的问题,这些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公务员的立法宗旨,按《公务员法》第一条的规定,一个是这么六个方面,我想这是相当全面的,一个是规范公务员的管理,第二个是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第三个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第四个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第五个是促进勤政、廉政,第六就是提高工作效能。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立法方面的思路,我给各位介绍一下。(49:44)

四、《公务员法》的立法框架

那么下面我想把这一次法律的整个的立法框架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基本的框架这 1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次的《公务员法》一共是18章,分了18章,107条,总则一章,后面还有个附则这两部分,总则和附则以外,中间有16章,18章减掉2章,还有16章,都是对于具体的环节,具体的人事管理的环节,公务员管理的环节和公务员管理的制度的规定。

这些我想大致上可以把它分成为四大类,按照它的内容来看,从建立这个机制来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我一会会来介绍,一类是分类管理的机制,第二类是关于更新的机制,第三类是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激励的机制,第四类就是监督机制。大致上可以把这个16章都归纳到这四个机制里边,就这四个机制里边的一套具体的制度。从人事管理的科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公务员法》基本上把这四个方面的机制都已经规定得比较清楚,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工作有成效的总结。那么我想先简单说一下总则部分和附则,然后我们后面再来介绍这四大类。(52:00)

(一)总则

1、公务员的立法宗旨

总则部分我刚才已经介绍了第一条,是公务员立法的宗旨,或者说立法的目的,一共是六个方面,我已经说完了。

2、公务员的定义和范围

公务员的总则里边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务员的定义和范围,什么叫公务员?也就说这个社会人群当中,哪一部分人可以称之为公务员,他是一个什么特点,这在《公务员法》里边明确有了规定,它说的是三个方面,我想后面在介绍范围的时候也会具体说的,我这里就不讲了。定义和范围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有一个定义以后,哪些人是属于公务员这个就清楚了,这个定义一共是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把公务员的范围就框住,我这里就不介绍了。

3、法律适用

总则里边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法律适用,就这个《公务员法》适用哪些人的,适用哪些事的,到这儿适用哪些人的就是公务员的范围,适用公务员管理当中的哪些事呢?这个法律里边有那么一段话,涉及到公务员的权利、义务和管理,公务员具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它是倒过来说的,先说公务员的义务,因为公务员首先是要尽义务,然后才有你的权利,所以公务员有哪些义务、哪些权利,怎么样对公务员进行管理,这个适用本法,就是我这个法律将来在公务员管理过程当中,哪些事情要用我这个法律呢?涉及到公务员的义务问题,涉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及到公务员的权利问题,涉及到对公务员的管理问题,都要用这个办法,这是我想法律适用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另外又有一句话,就是法律另外又规定的一句话从其规定,我想以后他们介绍公务员的范围的时候还会说到这个,因为这涉及到比如说公务员当中的领导人员,他的产生、任免、监督,这一部分可能还另用法律,我们还有许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个组织法里边也规定了一部分关于公务员当中领导人员的产生、任免、监督。

这个倒若我想起,因为西方国家的公务员,他一般都分成了政务类和事务类,政务类是属于党派,跟党派有关,也就说西方国家不是实行多党制嘛,多党制哪一个党上台了,它就会有一批人来执政,这一批人就属于政务类的范围,他们要随着选举上下,这个党在选举当中获胜了,那么他们就上台了,可以当部长,可以当总理,这个党下台了,那么这些人也就走了,换一批人,随着政党的更迭、政党的上下而进退,那么这一批人一般不适用《公务员法》,在西方是这样子的。

经济立法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影响

经济全球化, 是指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从法学的角度来看,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贸易政策和法律在矛盾中求得协调, 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中统一行为规则的出现, 即国际经济法。本文将研究和讨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立法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立法影响

(一) 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发生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既包括国际法规范, 也包括国内法规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1. 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趋同性发展加快。

一些原先纯属国内管辖和控制的经济活动, 现已同时置于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之下, 使得许多原先纯属国内控制的经济活动现需受国际法和国内法双重管辖, 国内法规范也因此加快了与国际法规范接轨。

2. 国际法规范逐渐超越国内法规范, 占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WTO体制的发展, 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的地位显得突出起来, 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对国际经济交往的管理逐渐弱化, 比较明显的一些例子就是, 各国的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一些欧盟成员国甚至已放弃了货币发行权。

(二) 国际经济法各部门法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 例如, 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 都开始密切地联系起来。以下试举两例:

1.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作出了规定, 其涉及到投资问题, 特别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等问题。此外, 要维护金融稳定势必要完善金融监管。

2. 贸易与环境。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可能给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但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又会阻碍经济贸易的发展, 有时环境问题也可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因此, 在国际经济法相关部门的立法时, 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如何处理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 都将成为国际经济法新的发展领域。

(三)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此处, 以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为例。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强制力, 毋须当事方同意, 即可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经争端解决机构同意后, 胜诉成员方可以采取相应的交叉报复措施, 这种措施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 使那些其国内措施违反WTO规则的成员方不仅面临着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 而且还可能因其措施不具有合法性而受到经济制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缺陷, 如:在解决争端中如何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何保证争端解决机构在审理案件中尊重国家主权。此外, 在采用协商方式解决争议方面、在透明度方面、在司法化方面, 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国际经济法立法的影响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冲击着各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 世界上最富有的500人的收入总和大于4116亿最贫穷的人口的收入总和。另外, 国际贸易法领域内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据分析, 目前, 世界上最高的贸易壁垒其实是针对包括最贫穷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设置的。这就要求国际经济法的立法要进一步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问题, 给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完善的保护。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际经济法立法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国际经济法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更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 将国际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1.创造健康有序的国内国际投资环境, 并以中国利益为核心, 切实衡量对我国的利益标准, 避免类似外资转嫁污染的现象。

2.经济全球化将扩大市场规律的作用范围, 减少政府对国际商业交往的限制。在最近一二十年当中, 政府的确在向市场力量让步, 其表现就是国家对国际商事交往管理的弱化。然而, 市场经济除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等优点之外, 还同时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因此, 我国应在已有的宏观调控经验上, 完善立法, 将市场调控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经济法体系

3.经济主权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 经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努力, 在联合国《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国际法律文件中确定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目前随着市场的开放, 经济主权领域正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侵蚀, 出现了民族国家界限的模糊和主权观念的淡化。在这种形势下, 我国在立法时必须考虑, 如何坚持国家的经济主权原则, 如何协调国家经济主权与国际相互合作的关系。

4.中国加入WTO等国际贸易组织, 有利有弊, 一方面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 另一方面, 国内市场也必须面对外资的竞争、冲击和金融风险, 这就使得我国需要填补立法空白, 在趋利避害的同时,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与世界接轨, 履行中国的承诺和条约义务。

三、结束语

运动是绝对的, 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经济和法律的发展亦是如此。正是这种运动和差异性构成的矛盾, 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样, 国际经济法也因全球经济化带来的运动和差异性而充满着矛盾, 并将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我相信, 只要坚持与时俱进, 我国必将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体系, 成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王传丽.国际经济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窦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审计与理财, 2008:46-47.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五大特征 篇7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我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决。

由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循环经济立法,一方面要总结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行业特点和自身特长有机结合,形成有特色的循环经济立法。

特征之一:综合管理法

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多由经济专门机构负责,往往带有很重的单项法的色彩。而我国在立法时,是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协同全国人大法律委、财经委、常委会法工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部门共同参加法律的起草工作,层次高,立意深,表明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并非单一法,而是涉及众多相关部门的综合性管理法律。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投入最小化、废物资源化、环境无害化”,达到以最小发展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目的。

与其他国家循环经济法的发展历程相比较,能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循环经济法的这一显著特征。如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从孕育、产生到不断健全和完善,都体现出了明显的环境保护色彩。1994年,日本内阁制定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环境白皮书》提出“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尽管已经做出上述努力,但是由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仍然是日本面临的主要国内问题之一。为此,在1996年的《环境基本法》之下,日本于2000年召开“环保国会”,参众两院表决通过和修订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多项法规,并相继颁布实施了废弃物处理、资源有效利用、政府绿色采购以及涉及容器包装、家电、建筑材料、食品和汽车再生利用等八部专门法。显而易见,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起源于废弃物问题,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目标,旨在解决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以环境保护为中心的法律。

特征之二:减量化优先的全过程治理法

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多强调资源化,强调环境保护。而我国循环经济立法遵循“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第一法则”的要求,重点强调“减量化”,从而保证在发展的源头上实现资源节约,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利用,在发展的结果里实现综合效益。

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与实践在世界上广受好评。该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经过工业化的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所剩无几。与此同时,大量的废旧物资,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等却“堆积如山”。这在客观上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此外,由消费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垃圾(包括工业和消费领域的废弃物),也成为德国面临的最大国内环境问题之一。到上世纪中后期,德国意识到,简单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德国在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该法的目的是彻底改造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产品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在使用后要安全处置或重新被利用。因此,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是由垃圾问题而起,重点是“垃圾经济”(3R和最终安全处置),并向生产体系(企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不仅面临因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而来自消费环节的大量废物问题,更面临由于经济高速增长中生产经营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产生排放严重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将着力解决能耗物耗过高、资源浪费严重、前端减量化潜力大的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为此,我国循环经济立法遵循: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环境友好的条件下,以减量化优先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减量化优先原则与再利用和资源化优先原则相比,包括了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内所有的减量化活动。比如,不仅对“减量化”有一些原则性的特殊规定,还分别对“生产过程中的减量化”和“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提出要在“减量化”的前提下,做到“再利用和资源化”。可以说,这是一部减量化优先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全过程治理法。

特征之三:既有总体框架,又重点突出

我国的循环经济法既有一般综合法的框架,又突出主要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着力解决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筑、造纸、纺织、食品等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其中的大企业在资源消耗中又占很大比重,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抓住了这些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就等于抓住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因此,我国循环经济法专门设立了重点企业管理制度,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强制要求,并定期进行审核。

可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特征之四:法律文本与配套法规有机结合

我国的循环经济法既要普遍适用于全国不同地区,又要涵盖从资源开采到废物最终处置的整个经济过程,还要突出重点行业和企业,因此,在循环经济法立法的同时,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规范、制度、标准、技术支撑体系,为我国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技术保障和行为规范。

目前,已出台的配套文件中,关于基本制度的有11项,关于减量化的有24项,关于再利用和资源化的有10项,关于激励措施的有16项。其中,与统计、标准等基本制度相配套,与国家质检总局职责相关的有30多项标准,主要涉及节水、节材、可再生资源、废旧产品及废物的回收利用等四个领域。仅节水领域就涉及到《用水单位用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水嘴用水效率限额及等级》等10项配套文件。与评价和考核制度相配套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考核规定》,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中。众多配套的规定、办法、标准、规划与循环经济法同步实施,保证了法律条文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特征之五:制度安排十分完善

我国的循环经济法,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设立了八项基本制度。第一,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明确政府绩效评价考核和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具体要求。第二,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杜绝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做法。第三,建立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规范政府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依据和手段。第四,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应依法承担其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的责任。第五,建立对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建筑、造纸、纺织、食品等主要工业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第六,完善产业政策制度,规范和引导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发展,限制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第七,建立政策激励制度,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第八,建立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责任的有关制度,以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上一篇:钱币折纸爱心图解下一篇:新员工的基本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