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精选10篇)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1
近年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八项规定”,狠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但在某些领域,如基层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有了新的表现。
扶贫工作中绝大多数干部都能扎实工作,扶贫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西部某省,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被扶贫领域的“痕迹管理”不时困扰,甚至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有的基层干部每周去一次“结对子”的贫困户家里填表,与帮扶对象合影存照,以证明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贫困户对此有看法,有的甚至看到对口干部来了,马上关门闭户。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扶贫成为全国上下的大事,这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政治任务,来不得半点马虎。但一些干部戴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帽子搞扶贫,则会损害扶贫工作形象,助长了图虚名、务虚功,损害了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浪费了基层资源,增加了干部负担,消磨了工作积极性,削弱了群众认同感,损害了队伍形象,必须坚决反对。为此,领导干部要带头整改,要深入一线,扎实调查研究,掌握科学的管理考核方式,祛除“书面留痕迹”“纸上作业”。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出了切实为基层减负的一系列务实管用举措,鲜明树立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这个通知干货满满,指导性非常强,各级干部须将之入脑入心、见诸行动。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解决老问题,也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也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想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再“翻身”,唯有持之以恒抓下去!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2
1 扶贫观念的改变
在上个世纪末,对于农村进行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巨大动力。农村扶贫政策基本措施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不过这种扶持的行为根本调动不起来农民的工作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扶贫的政策也做了调整,于是,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扶贫政策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只有一种方式进行扶贫,那就是“输血式”扶贫。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工作人员又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情况,那就是整个国家都比较贫穷,老百姓尚未从温饱的边缘解放出来,如果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种做法无法调动老百姓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是治标不治本的,后来,基于此国家的政策作出相应地调整。
2 现在的扶贫政策存在的弊端
扶贫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额,而是全世界的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国在扶贫问题上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扶贫的对象文化素质较低;第二,进行扶贫的时间大多在遭受自然灾害之后;第三,扶贫地区条件较差。就我国而言,由于领土面积较大,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地域性贫困问题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农村存在的政绩脱贫就对整个国家的扶贫政策造成极坏的影响。其次,我国通常会使用行政手段来加速扶贫政策的实施。最后,我国在实施扶贫政策的时候,通常只是注意在物质上扶持,而忽视了精神层次的扶持,生活在偏远农村的人,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一旦接受国家的物质资助,就容易在思想上形成好逸恶劳,对我国勤劳传统是一种亵渎。而对于农村扶贫工作是一项长远的政策,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配合完成。
3 实施农村扶贫战略的问题
3.1 扶贫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主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农村扶贫政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其效果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有经济增长快、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通常,要界定一个地区是否脱贫,判定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如果整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良好地发展,那么这个地区就得到脱贫。如果此地区的经济在短时间内出现反复,那么国家还需要关注这个地区,还需再扶助,确保其能够真正地脱贫。而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有一定评判标准的,主要是以人口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为标准。而经济对于贫困地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通过改善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而改变这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给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多发福利。第三,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保障这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综合上面的三点,评判一个地区是否脱贫,不能仅仅关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还需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所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任重而道远。
3.2 扶贫政策以可持续发展为主
就我国的扶贫过程而言,返贫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一定要将发展与贫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该地区的老百姓还处于饥饿的状态,那么,我们国家的脱贫就只是一个口号,而没有真正地实施下去。提高贫困地区硬件素质和软件素质为可持续发展返贫的根本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改善贫困地区的通讯、交通、邮电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文化水平,进而使得贫困地区具备创新型人才,有效改善贫困地区人们现状,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在返贫中的工作重点为提高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并将扶贫工作中的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进而彻底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生活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该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返贫治理制定相应的目标,其目标基础为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法为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贫困地区人口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整体持续发展。
3.3 扶贫机制需要完善
随着扶贫政策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政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那就是结合区域和定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区域扶贫,这个政策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而发展有重要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真正的解决温饱问题仅仅依靠区域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特殊的救助和支持。在扶贫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安排好地区扶贫资金和选择相应的扶贫目标,将其真正落实到位。落实到村并不是将扶贫金平均分给每家每户,而是应该根据扶贫项目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扶贫金。
3.4 反贫困法需要尽快制定
纵观我国三十年的扶贫路,其一直徘徊在贫困与反贫困上。当前,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的到长足地发展,值此有利时机,我国政府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研究如何才能反贫困,并制定有利于事情发展的法律,以保障扶贫的顺利进行。由于贪污现象在我国源源流长,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要监督杜绝这个现象的发生。一方面需要老百姓与相关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更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
4 结语
新时期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依然严峻,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解决好农村扶贫战略中的治理问题,在当前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攻坚时期。在这么重要的事情,政府一定要始终坚持最初扶贫政策开展的宗旨,但是也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适当的调整,笔者就新时期下的扶贫政策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展开了农村的扶贫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了,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这项工作开展的进程,现在已经到攻坚时期,这种状况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并提出相应地建议和措施,以前能够给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扶贫战略,实施,治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娟.我国农村扶贫战略实施的治理问题[J].商.2016(11).
浅谈《拿来主义》中的“三美” 篇3
千呼万唤始出来――耐人寻味的结构美。 “拿来主义”是文章题目,又是中心论点,按常理应开篇点题解题,而本文则把它撇在一边,先点明“闭关主义”被打破,接着详尽揭露“送去主义”者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然后才指出: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拿来”。提及“拿来”,似乎要进入正题了,谁知笔锋一转,又改而去谈“送去主义”的危害,破除关于“送去主义”的糊涂认识。说透之后,才提出自己的主张:“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好像进入正题已是必然之事,但又不然,笔锋再次宕开去,又用了整一段文字阐述“拿来”和“送来”的区别,为人们真正接受“拿来主义”作了厚实的铺垫。至此,十段的文章已过了七段,篇幅已过了多半。这种对拿来主义的引出,正像是走曲径,绕回廊,美景在前,却不能径自到达,直至胃口吊足,才蓦然见春风梳柳,细雨润花。
淡扫蛾眉朝至尊――写意传神的形象美。杂文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凭借曲折的情节和细致的描写去刻画形象,它必须采用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寥寥几笔,便须神形毕肖。鲁迅先生深谙此道,他总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把人们最富有特点的精神、情态夸张式地描写出来,表现出一类人的精神特征。就像用显微镜放大最细小的东西一样。《拿来主义》在列举“送去主义”的现象时,道:“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读至此,人们总会莞尔而笑,何以然?太形象了。“捧着”表现了“大师”们的珍而重之、小心翼翼、媚态可掬。“一路的挂”极写“大师”们的卖力和劳苦,与“几张”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是那样寒伧可笑。短短一句,尽显“大师”滑稽形象,使人产生对“送去主义”的憎恶。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殘羹冷炙做奖赏。”这句话深刻指出,实施“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是使我们的子孙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结果的论述,并非理论的演绎,而是形象的描述。“磕头贺喜”、“讨”等词活画出了“子孙”的地位和情态,描绘出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殘羹冷炙”“ 奖赏”则写出了帝国主义者的冷酷傲慢的心理。警世力量可谓入木三分。
更其妙者,是作者对接收宅子者的描写。“徘徊不敢走进门”,“徘徊”显其动作,“不敢”揭示心理,一句便使其形象如在目前。“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用独特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暗示出人的情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欣欣然蹩进卧室。”一个“蹩”字,把一摇三晃的得意之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三处描写,准确反映了孱头、昏蛋、废物的典型心态。形象地喻出了在对待外来事物上的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的错误态度。
力拔山兮气盖世――简洁有力的语言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在鲁迅这里,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必然物化为简洁有力的语言。这首先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容量之大。即以第一段而论,“碰了一串钉子”,比喻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连串失败,蕴含着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百年国耻史。它既不失形象化和感情的韵味,又准确地昭示了“闭关主义”给中国带来的悲惨结局。“别的且不说吧”,明确了论述的范围,又能引人思考,使人联想到种种卖国的行径,这就增强了揭露的力度。“不知后事如何”,委婉地说明有去无回,抨击了媚外的可耻行径。“活人替代了古董”,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快到没什么可送的地步了,这就隐隐照应了下文的“丰富”、“大度”。“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算得”一词充满了揶揄的味道,有力地讽刺了当局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其次表现在辞锋之犀利。其语如庖丁之刀,批隙导窾,游刃有余。由于思想的深刻和对所表现对象的认识的透彻,鲁迅总能以寥寥几字便道破事物本质,尽显敌手之可憎可鄙。“发扬国光”,以反语形式力批了媚外者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摩登”一词启发读者广泛联想社会现实,将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之大量化、公开化予以深刻揭露。“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易“来”为“给”,一字之差,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之心。“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易“送”为“拿”,明确了两者的区别,揭示了两种现象本质的不同。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4
10月15日晚间,山西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公开曝光五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
案例一:太原市娄烦县残联原理事长李岗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问题。
李岗竹在承担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初审和拨付补助资金工作审核把关不严,致使5家申报资料不实的企业通过审核并领取补助资金,其中2万元补助资金被企业负责人用于个人开支。2018年7月,李岗竹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案例二:晋中市灵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贯彻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问题。
2017年7月,灵石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收到上级《关于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的通知》后,未及时传达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直至2017年12月才向全县各医疗机构下发文件传达精神,导致全县各医疗机构收取农村贫困住院患者176人次的住院押金93.02万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018年4月,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发科,分管领导燕永志和杨志新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办公室原主任张立生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派驻纪检监察组原组长梁帅被通报批评。
案例三:阳泉市郊区民政局原副局长史晋兵、区住建局房管股原股长王瑞君和河底镇城建办主任史志宏在负责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问题。
史晋兵、王瑞君和史志宏在承担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未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对河底镇东村上报的危房改造户没有严格审核把关,致使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33户通过验收并享受补助资金46.2万元。2018年9月,史晋兵、王瑞君和史志宏分别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案例四:临汾市隰县畜牧兽医中心总工程师任瑞全在县畜牧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问题。任瑞全作为县畜牧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领导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对县畜牧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时,未严格审核把关,致使7家未达标的合作社通过验收,造成国家专项资金损失。2018年6月,任瑞全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案例五:长治市长子县鲍店镇民政服务中心负责人罗保文在低保复核工作中不正确履行职责问题。
罗保文在承担鲍店镇东村低保复核工作中,未按规定入户调查、未组织东村低保复核评议会议,对东村上报的低保评议资料未认真审核把关,造成不符合条件的5户5人被评为低保对象,违规领取低保金12729元。2018年5月,罗保文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山西省纪委监委指出,从以上通报的五起典型案例和查处的扶贫领域案件情况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时有发生,如果任由这些问题滋生蔓延,就会降低脱贫攻坚质量和效率,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山西省纪委监委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中,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强化政治担当,立足职能职责,协助并督促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把严肃查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历史学科显著特点是基础知识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点燃学生胸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将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现仅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辛勤的劳作,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当人类还处在幂幂洪荒之时,我国历史的车轮已驰进了文明的大门。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当古罗马奴隶制的丧钟响起,西欧揭开封建制序幕时,我国已在封建社会渡过将近一千年,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它们三国都相继受到外族的蹂躏而使国家失去独立或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人民饱尝亡国之苦。唯独中国几经磨难尽管在近代饱受侵略和欺凌,但仍然独立存在,没有中断历史。其延续 时间之长,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这是祖国的骄傲。教学中,通过分析、归纳、摸比,画龙点睛地指出,使学生在比较中,深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而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祖国历史的绵延不断,是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我们的国家也曾有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统一是长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在世界各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而自豪。
二、运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激励产生民族自信心。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经济文化,对东方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发明的国度”的中国,有很多处于世界之最的地位。如最早种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地动仪、最早测算子午线的长度,祖冲之圆周率成就,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还有四大发明的成果为全世界瞩目,万里长城是文明于世的伟大建筑工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而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丝绸之路也是举世闻名的等等。历史教材中,反映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先进地位的代表和成就不可胜数。这些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事实表明,我国古代无论在科技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进步方面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只是在近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统 治腐败,才使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科技文化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某些成果不断直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讲述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各个方面给学生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用活生生的历史感染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励他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
三.歌颂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操;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敌的气节,一直被后世传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激励着后人报国之志,戚继光奋力抗倭,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维护祖国尊严的光辉业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以上是古代英雄怀着爱国爱民之志,勇赴国难,甚至为国捐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正义凛然,虎门销烟;关天培坚守虎门,血染战袍,舍身殉国;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与舰同亡。他们为打击外来侵略者而英勇抗争,舍死忘生,同敌人血战到底。现代史上涌现像李大钊、林祥谦、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为拯救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也义无返顾。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祖国的繁荣,战斗到最后一息。历史教材中,出现爱国精神的事例和英雄人物,不胜枚举。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光辉事迹,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 动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对爱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和爱国事件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述,用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听到栩栩如生,激动人心的英雄人物事迹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感到其亲切,把爱国主义寓于知识熏陶之中,而不是抽象地懂得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颂扬我国人民的抗争业绩,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840年——1949年的109年里,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受尽了欺凌和侮辱。教学中用大量史料进一步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使学生仇恨敌人越深,对祖国就更加热爱,并使学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也是造成中国人民从没停止过抗争和奋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虎门销烟、珠江口的激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反抗压迫和剥削,保卫祖国独立,不受侵略的民族,反映出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无数的革命先烈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热爱,也是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我国身经危殆而永立不败之地,从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崇敬。
在无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失败的同时,中华儿女没有停止艰苦的 摸索救亡图存之路。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历尽千辛万苦,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让人确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在这一百年中,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充分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和大无畏的民族传统精神,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斗争本身就是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老师在讲述历史事实的同时,有意识的进行对比、综合、解释、牵引,在课堂上制造一个情感交流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学有楷模,恨有所指,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祖国的历史悠久而延绵不断,治乱兴衰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然而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任务。教学中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智能相结合,爱国主义与传统、国情、形势、德育等方面思想教育相结合等。教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除课堂上教师讲授外,也可组织学生讨论,还可根据条件开展其它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开讲演会、搞专题报告等。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注意使用挂图、幻灯、录像片和投影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画像或资料,加强直观性,使教学更形象、生动。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6
内容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课堂教学活动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通过这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种种认识和理解,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运用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就应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但不是放任他们,当他们得到错误的结论,教师就应给于正确的引导,这些引导也可用教学活动。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在教授《品德与生活》课程时常用的教学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常用教学活动:
一、讨论:
讨论时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9课《我换牙了》。我先让学生观察班里的哪些同学换牙了,再全班讨论一下:自己换牙的颗数、最早换牙的同学、换牙最多的同学、还没有换牙的同学人数和全班换牙的总人数。让学生从自己的知道的知识引申到课本中来。
二、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使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12课《夏天,我们该注意什么》。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关于夏天我们该注意什么。可以查找报纸,可以问一问家人,用你能想到的方法把资料收集起来。有了课前的这些准备,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又怎会不精彩。
三、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课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
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6课《小苗快快长》。课前我准备了两盆小苗:一盆是刚栽上的,一盆是长出小苗的;还准备了一个放了点水的碗,里有一个蒜瓣。上课时,我边解说边动手操作,没说完一种栽种方法,便请一位学生给大家上讲台用我带的东西演示。这位同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也勾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再布置课后任务:自己种小苗。为了让学生真的动手操作了,我安排一节课让他们带来自己种的小苗,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小苗的过程、收获和感受。让每一位同学在亲手种出自己的小苗的同时,也实现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充分得到实践。
四、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由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有用的。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7课《我们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中,我利用课件把影子做成我们的朋友,在和“影子”朋友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知道太阳变化时影子的方向。另外学会了在光照下手可以变化手势,通过影子表现出不同的东西。
五、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5课《春天来了》。在上这一课时,我用自己的搜集到的所有关于春天的图片制了一个课件,让学生欣赏后说一说自己对于春天的映像,再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我把画得好的作品张贴在墙上让同学们一起欣赏。
六、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教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例: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中的第2课《家人的爱》。我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说出了自己观察到的家人爱自己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家人爱他们的表现和方式。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7
由于课堂提问简便易行, 可操作性强, 快捷省时的特点, 早已被许许多多的教师所采用。如今仍把它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更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大力提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 仍有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课堂提问的实质内涵, 简单套用, 盲目搬用, 甚至以问代教, 以问代学, 使这一教学手段出现许多误区, 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形式。具体表现在:
一是以点带面, 反馈失真。在日常教学中有相当多的人在课堂提问, 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上的提问, 都有意无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本学科的几个尖子生身上, 而无暇顾及大多数学生。这样的课堂提问, 只是一种花架子, 中看不中用。它首先违背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做, 只有极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会注意老师的提问, 而成绩差甚至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出现上课走神或做小动作的现象。时间长了, 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两极分化会不断加剧, 好的学得更好, 劲头更足;差的会越来越差。这既影响了差生转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又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其次是不利于全面客观地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在“三维目标”教学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达标测评。它是反馈信息, 评估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环节。大多数施教者习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 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新课的内容。若运作不当, 就会给反馈的信息渗加水份, 影响结论的真实性。再次, 不利于学生, 特别是中差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学生的多样性, 思维能力千差万别。每次提问后, 如果教师只点名尖子生回答, 这样其他学生就变成了纯粹的听众和旁观者, 只会吃别人嚼过的馍, 久而久之, 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
对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先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思想。因为一叶不成春, 孤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养。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而且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因此, 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因材施教”, 对提出的问题可以依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容易的有意让学习吃力的学生回答, 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消除自卑感。
二是不加分析, 随意发问。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课堂提问本身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学问, 说易不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的人对它简单化, 教条化处理, 以美化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一堂言”, 于是随心所欲, 提出一些不加分析的问题, 美其名日:启发式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这样做的结果不外乎三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提问过于简单,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类提问主要有词汇填空式、正误判断式、机械问答式。其中词汇填空式的答案全在书上, 学生只要拿出书, 答案就在面前;正误判断式是判断题中最简单、最直观的一种, 学生靠猜也有百分之五十的把握。如果组织不好, 会把课堂变成交易市场, 一部分学生喊“对”, 一部分学生大呼“不对”, 弄不好很难控制局面。而机械问答式更不可取, 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 且设置的大部分问题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常会不厌其烦地问起记叙的要素: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只要略读课文或熟悉内容的人, 都能回答出来。
一种可能是问题过于深奥, 超出学生实际。古语云:“学起于思, 想源于疑”。但思要有基础, 疑要有条件。水中月, 镜中花虽美, 却可望而不可及。任何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是不现实的, 课堂提问也是一样。提问时只有依据学生心理、年龄、学习的实际来准备, 否则没疑过难, 学生望而生畏, 必会拔苗助长, 劳而无功。
另一种可能是千篇一律, 形成模式。这种情况更常见。教师提出的问题机械呆板, 大同小异。语文教学理解课文时, 先阅读, 再分段, 再归纳段意、中心, 最后问写作特色, 一成不变, 教师用久了乏味, 学生听久了无聊。如此公式化的提问, 只能逐渐使学生的思想僵化, 思维定型, 缺乏创造性。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去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大量事实说明,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 更要从熟悉学生, 了解其知识基础着手, 只有深入研究教育对象, 才能取得教育教学中的主动权。教师在设计问题前一定要知已知彼, 既考虑到学生的思考方法, 又要掌握好尺度和学生的心理。放弃这些因素, 只会使学生或答非所问, 或照本宣科, 或无从下手, 而滥用课堂提问或运用不当, 都会阻碍学生的正常思维,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以上可能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教师课前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真实地讲许多教师更注重教案的抄写, 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检查, 且写出的教案大多教条化, 程式化, 可操作性差, 更谈不上有用、实用。要消除这样的弊端, 少做表面文章, 行之有效地办法是把课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细做活, 特别是备课, 关键的课前“心备”。紧紧抓住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 多在新、奇上下功夫, 以高强度刺激敲打学生的大脑皮层, 增强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提问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趣味故事、名人名言、文坛动态、生活现象等, 始终让学生有陌生感、新奇感, 吊起学生求知的味口, 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功能感官, 跟上教师的思路, 随上课堂教学的节拍, 唱出和谐的音符。从而使课堂提问变成教师手中的魔棒, 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思维, 反馈教学信息, 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是越俎代庖, 急于求成。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出的课堂提问, 营造问题的情境,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输出信息, 实现教学意图进而获取反馈信息, 沟通师生双方的思想认识, 交流看法, 以抛砖引玉。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驶课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优化课堂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在教学中, 由于种种原因, 很难达到预期的理论上的效果, 出现了越俎代庖的现象。究其原因, 既有客观方面的, 也有主观方面的。
客观方面:现在的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教学内容多, 知识点繁杂, 如果组织不当, 很难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 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又雷打不动, 不能拖堂, 更不能占用课外时间上新课。这真有点让教师戴着脚镣跳舞的味道。这时许多教师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自问自答, 越俎代庖, 以便抢时间弥补, 争取按时完成任务。
主观方面: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教育的影子中走出来, 思想认识不到位, 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贪多求全, 总是担心学生不懂这, 不会那。有时候什么问题都想讲, 什么知识点都重要, 对重点内容强调了再强调, 这样必然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 结果教师讲烦了, 学生听厌了, 而课堂提问的时间便大打折扣,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为了顾全大局, 不拖堂, 任务性完成教学计划, 教师又会越俎代庖。
浅谈素描基本画面中的构成形式 篇8
关键词:构图 艺术素质 培养 创造能力 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99-01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是出于审美的需要以及某种内在精神的需要在平面上进行建构的活动,这种建构能否符合审美及精神上的要求,是绘画成败的关键。这种要求不会仅仅体现在画面的某个局部和细节上,而是体现在画面整体的构成上,因此,研究绘画中的整体感和形式构成的规律性,是学习绘画的关键,也是学习素描的关键。
1 整体意识
审美感知本身是一种有取舍、有提练、有综合概括的建构过程,这是由于视感知觉的简化特性互换性决定的。视觉往往排斥繁杂琐碎的物象,而对于简洁鲜明、一目了然的形象和形式容易接纳。在一件素描作品里不可能有很多的视觉焦点,因为太多则易使人眼花缭乱,并会产生视觉疲劳感。即使需要表现很多的内容和细节,也要将其归纳组合成较为简洁、明确的画面主体结构,这样才能使画面看上去觉得合理并有主次关系,也容易使人对画面有整体感受,反之,如果让人看不到大的画面效果和形态结构,细节表现得再精彩也没有什么意义。
就素描的基础学习来讲,掌握画面的整体与深入刻画是两种基本能力,两者不能偏废其一。因为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构成的,而任何局部都应是整体的局部,脱离了局部的整体是空洞无物的,而离开了整体,局部也就毫无意义可言。整体与局部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这一点,才能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认识并理解这种关系。在具体的素描训练中,有意识、有侧重地做一些整体构成或局部刻画是很有益处的,它能使作画者在这两个方面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进而能更具艺术性地驾驭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有没有整体意识,是一件作品有没有艺术含量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深入塑造能力中的技术性成分较多,那么整体把握能力中则含有更多的艺术性、创造性成分。这种能力仅靠进行技法训练是难以得到提高的,画面以外的素养是起关键作用的,如对经典作品的鉴赏、理解和学习;对画面构成的研究;对表现手法的修练,并通过素描练习注意加深对画面的认识。实践证明只有绘画的整体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整个绘画水平的提高。
2 构图原理
构图就是把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谐地放置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图虽然是绘画起始阶段的工作,但它不是一种基础技法,而是一种艺术意图、一种创作的构想。所以学习绘画构图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是对创造能力的训练。
在绘画中把未画到的地方或形状之间的空处叫做空白或负空间,它与实体形状相对。构图的重点在于形、形体的位置与组合。素描的学习应着力培养形的位置感及构成意识。一张白纸无所谓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如果画上某种形或物象,白纸变成了画面,所有空白处都成了作画者创造的空间,画面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形都是整体空间的组成部分。因而,从作画的一开始,就要着力于整体空间的建构。凡·高曾在他的素描风景《收割》中,当你的视线从画的下部缓慢往上移动时,画面中的笔触会不断地变化方向,并有有聚有散,有收有放,实际上,这些笔触就形成了一种视觉的呼吸。显然,在这幅素描风景中,笔触之间的白色基底(空白)也是颤动着的画面中的主动参与者。
由此可见,好的构图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表现风景,都归纳为某种形态结构,而不同的形态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传统的构图法中,一般不能把主要的表现对象置放于画面的中央,否则的话似乎就犯了构图中的忌讳,但是,特殊情况下的构图还是存在的,总之,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的构图形式,都应当有一种能引起观画者内心共鸣的形式结构。构图里面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寻、研究。
3 观察方法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要学习素描,首先要解决好观察的方法问题。这里所说的观察方法还不能仅限定在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整体观察方法,它应该是整科学的观察方法。因为绘画艺术的“观察”是作画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观察”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表现质量。所以,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眼睛往往比手更加重要。
绘画的所谓的整体观察就是要摆脱常人一般的观察习惯。把物象整体的、有机的联系,然后对其中某个部位的强度、位置做出准确的比较、判断,才能使自己的观察变得主动起来。否则,如依照习惯性的焦点观察,则焦点落在哪里,哪里就最清楚,这样表现出的物象就会主次不分,强弱不分,支离破碎。所以认识到有焦点的习惯观察这一生理特性,对于素描的基础学习来讲是很重要的。
其实,视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也就是对表现对象的认识方法,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就难以正确地表现对象,具体地说,应该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注视点去看,而不能把对象的各个部位分开一个个地看,要有意识地避免观察习惯的负面作用。概括地说,就是要从整体的形体及形式构成中把握对象。无论是一个形体还是一幅素描,整体是最重要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是整体地观察。整体观察,意味着要“关系”地把握对象。绘画中的再现应是有“艺术”含量的再现,而不是“如实”地再现,绘画表现的不是对象本身的客观形态,而是对象中的形态关系。确切地说“整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体观念或整体感觉;二是整体方法或步骤。其中整体观念和整体感觉又有所不同,整体观念是属于知识性的,它置前于‘整体感觉’,如果没有整体观念,整体感觉是不可能有的。因此,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也地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深藏在整体方法后面的是整体观念。从逻辑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观念。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作画的方法、空间是巨大的,他可以不仅仅是一种,而是许许多多种。局部作画的方法就是这样一种认识。”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9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写作教学、读书活动、科学引导,循序渐进等方法和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渗透
早在1994年8月,中宣部就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科教学要有计划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这个问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教学实践当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优势。纵观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算得上精品,都传承了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传统,其思想?容和文体形式都结合紧密,高度统一,具有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语文教材以健康的感情、形象的内容为主,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塑造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育。在组织语文教学中,要钻研教材,统领教材,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蕴含在语文教材的各个部分、各篇课文乃至名言警句之中,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文(人教版)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如《我爱祖国》、《北京》、《美丽兴安岭》、《日月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有名人名作的如《三味书屋》、《为人民服务》等;有记述历代英雄人物的,如《司马光》、《聪明的华佗》、《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等;有记述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如《难忘的泼水节》、《牛郎织女》等。这此课文无论是描写一泻千里的黄河、长江,还是雄伟壮观的北京、长城,无论是屈原、陆游或是鲁迅、巴金的作品,无论是孔子、司马迁或是白求恩、雷锋,无论是记述清明节、端午节或是重阳节、过年、泼水节……都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无数英雄豪杰的爱国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让学生懂得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巍巍长城坚不可摧,她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懂得我们的文学家的作品、科学家的成果对全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献身科学事业,树立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感受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
(1)体验生活。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爬山涉水,观察感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写出好的文章,锻炼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记写日记。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其中的“道德”就包括了爱国主义的?容。学生写日记,说真话,说心理话,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通过记写日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随文练笔。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好途径。
四、在读书活动中切入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中显得相当薄弱,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有计划地切入爱国主义的?容,开展?S富多彩的“好书大家读”活动。一是收集阅读英雄人物故事书籍,熟悉英雄人物事迹,开展主题班会,进行演讲比赛,二是在读书活动中开展做好事、评先进的活动,三是在高年级中开展“英雄人物”手抄报评比活动,四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征文比赛及“先进班级”评比活动。通过课外读书活动,使小学生感知榜样的形象,学习英难的事迹,了解英雄人物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收到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的效果,实现预期目的。
五、科学引导,循序渐进
爱国主义教育要科学引导,循序渐进。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不能一成不变,不能搞“一刀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内容的深浅、形式的变化、层次的高低上体现出差异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启蒙教育为主,应以情感教育为辅。通过开展各种具体的、直观的活动,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和了解国旗、国徽、国歌、国情等。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通过讲授历史故事、介绍爱国人物事迹、展示伟大祖国的成就等,让学生逐步了解祖国地理、历史和文化遗产,教育学生了解今天社会主义祖国是经过无数先烈牺牲生命和艰苦奋斗创立的,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并树立为祖国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尚理想。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篇10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4 姓名:王亚军 学号:2010000140
2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我国古代有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现代广告文案写作可以借用这些古诗词来表现广告内容,进行广告诉求。古诗词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因此,广告文案作品运用古诗词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浪漫情怀、缤纷意境,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广告文案、古诗词、运用、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代表性文化,它具有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征,易于朗诵和记忆,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经久流传。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而在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文学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古诗词以其独特魅力与境界,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而广告文案,作为广告作品的语言文字部分,怎样更好的进行广告诉求一直是广告文案写作探求的重点。而人们总是较易接受自己了解的东西,如果在广告文案创作中能较好的运用古诗词,就容易拉近产品与顾客的距离,使产品获得成功。同时利用古诗词意境可以描绘出一种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的诗情画意,使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用诗做广告可谓由来已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一首广告诗《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位嗜酒如命的“诗仙”,对“兰陵美酒”极尽赞美之辞,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此诗使“兰陵美酒”美名远扬,这也许可算我们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了。
诗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用于广告文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一名收藏者新近收藏的一只元代大酒龛上烧刻有一首七言诗,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首年代较早的广告诗。这首诗全文为“神仙问酒谁家好,李白回答此处高,关公千里来下马,滋味百步□□□”,最后三字无法辨认。广告诗下烧有8个字“香坛、东杨、香甜、美味”,简洁说明这个器物叫“香坛”,是“东杨”这个酒家的,酒的特点是“香甜、美味。由此看来,在古代我国就重视用诗词的形式写作广告文案。
广告文案利用古诗词的三种形式
古诗词一般都具有整齐对称、合辙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寥寥数语就能描写出一种奇妙的境界。在广告制作中,若能够正确、恰当的选择古诗作为广告宣传语,使其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境界发挥到产品上,无疑会引起消费者的喜爱,从而激发购买欲。利用古诗词作为广告文案,常见的有三种形式:
一、直接引用原诗文
直接引用耳熟能详的诗句作广告文案,在获得受众认同的同时,既能够把产品的某种特色展现出来,也能够让人们把对其诗句的一些美好感受转移到该产品上,有利于宣传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曲酒”是安徽贵池县杏花村酒厂生产的传统名酒。隋唐以来,就已经很出名,人称“杏花自古艳池阳,美酒名花十里香。”这里就是借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早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作为广告文案,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效果当然很好。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一则纹竹广告,引用了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的诗句渲染商品的文化气质。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四君子的说法,这些植物被人格化了,而竹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诗也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食无肉,只不过清苦一点;居无竹,则少了多少情致?在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的大比拼中,精神显然更胜一筹。
二、化用原诗文
即只引用脍炙人口的诗文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用来阐述其商品。让读者把诗文和产品联系起来,突出产品的特点,便于记忆,并借此提升产品的品位,促进销售。例如:万紫千红谁裁出,飞燕剪得春光来。—— 这是河北阜城县五金厂的“燕”牌剪刀的广告。它借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境而加以改写,先设问 —— 姹紫嫣红的美丽服饰谁剪出呢?接着给出答案,点出品牌名称,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是燕牌剪刀为装点美丽春色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语言清新隽永,风格朴实而又不失俏皮,给人以愉悦的心理享受。
春眠不觉晓,还是“兰萝”好。—— 这是兰萝牌床单的广告。紧扣产品特点,巧妙引用孟浩然《春晓》中的诗句,顿生意趣,随之又接下句,嵌入品牌名称,从而使广告信息的传递准确到位。上下两句的结合浑然天成,毫无斧凿痕迹,不但字数相等,且“晓”、“好”押韵,读来和谐悦耳,韵味悠长。
三、改用原诗文
就是把作家、诗人的著名诗句全部加以有目的的改编,让读者在品读时联想到原文,记住产品的名称或特性,从而使其发挥预设的效果。这种形式的运用更是多不胜举,例如:茅店明月鸡唱早,板桥雪滑马行迟。—— 这是旧时乡村旅店常用的对联,显然从古诗名句“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发展而来的。对联文风古朴清雅,表达了旅店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葡萄美酒今何有,请君催马到凉州。—— 这是一则凉州葡萄酒厂的广告。语言流畅自然,颇有气势,让人联想到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更显酒厂历史悠久,而且能给消费者以美感,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除了利用诗文做广告文案的这三种常见形式外,还有其他许多种形式。例如:青翠纷披景物芳,岛环万顷海天长。啤花泉水成佳酿,酒自清清味自芳。—— 这则广告文案是一首藏头诗,即每句的首字组成商品的名称——青岛啤酒。它既说明了啤酒的产地,又宣传了其特点。语言形象优美,韵味十足,颇具特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是广告文案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古诗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成语典故,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取材来源。广告文案若能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合理利用和编改,就会达到一种惊人的效果,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文学手段参与广告文案的写作是广告发展的一种趋势,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也越来越被广告文案创作者所青睐。在今天的广告文案写作中,各种形式的古诗词的运用具有普遍性。广告借助古诗词语言将商品的具体价值诉求形象化,将抽象的消费理念具体物质化、人性化。从而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达到最终的广告目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广告文案具有一种文学化的倾向,并通过古诗词的运用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玉波.《广告文案写作》.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高志宏 徐智明.《广告文案写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12年
[3]丁柏铨.《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5]《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暨南大学出版社
[6]赵琛.《中国广告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7]黄合水.《广告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徐智明 高志宏.《广告策划》.中国物价出版社
【浅谈扶贫中的形式主义】推荐阅读:
2017宁夏事业单位面试热点:破除扶贫“形式主义”,聚焦精准扶贫08-28
浅谈精准扶贫论文05-30
形式与政策论文浅谈贫富差距08-23
版式设计中的形式原理09-18
数学教学中的评价形式07-10
陶瓷艺术中的形式美08-21
教学实践中的高效课堂形式08-07
形式美在各类艺术及生活中的应用09-11
弹唱形式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意义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