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通用4篇)
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篇1
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沙尘天气是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乃至半湿润地区的天气现象,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乃至人们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具有相当的`危害;沙尘灾害同样是荒漠化的副产品,在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具有自然和人为、历史和现代、当地和外来、环流和下垫面等诸多因素;针对我国沙尘灾害的特点、分布和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作 者:王晓青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山东,曲阜,273165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 “”(2) 分类号:F425.55 关键词:沙尘灾害 成因 防治对策 中国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篇2
1 我国农业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的农业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病害控制、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充分发挥群众抗灾自救、社会各界共助的救灾机制, 在预防和抗击农业灾害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灾害预防不够重视
尽管国家和政府早就确立了“预防为主, 防救结合”的农业灾害治理的方针,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措施保证, 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 重救灾轻预防的思想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在灾害发生前, 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 等到灾害发生后, 由灾害治理和救助机构出面开展物资和资金救济工作, 但却不能完全消除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 而且这种治标不治本的防灾减灾方式, 在之后面对新的灾害或者原有灾害产生的次生灾害时, 会暴露出行动迟缓、救援不力的弊端。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灾害预防工作, 改变目前防治措施单一的局面, 实行综合治理。
1.2 忽视人为灾害的危害性
由于自然灾害往往是突然爆发并迅速扩散, 容易直接引起人员伤亡, 社会影响较大, 因此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实际上, 人为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自然灾害,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短视行为, 加剧了人为灾害发生的频率。任何轻视人为灾害的行为, 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灾难, 例如在我国部分地区, 经常发生程度较强的滑坡、泥石流, 从表面上看属于地质灾害, 但往往是由于过度开发耕地和山林, 随着植被减少而造成水土流失, 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灾害。
1.3 灾害防治领导与机构的多元化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灾害防治的专门机构, 政府部门中, 气象、水利、农业、环保、民政等政府部门各自承担某一类灾害的防治工作[1], 但相互间缺乏分工和统一协作, 导致权责不清, 在灾害发生后不能及时有效地调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救灾, 不利于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统一实施。
2 我国农业灾害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政府的财力、物力有限, 短期内不可能投入很多的资金来进行灾害防治工作, 并且全社会的防灾意识也很薄弱, 因此必须从国情出发, 在灾害防治资金有限的前提下, 有重点地提高农业灾害的防治能力, 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 尽量减小农业灾害的危害程度。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灾害的防治工作,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树立正确的农业灾害防治指导思想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农业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依靠政策, 依赖科学, 坚持综合规划与综合治理。以治水改土防止荒漠化为基础, 充分挖掘现有的防灾工程的潜力, 搞好以防洪工程、灌溉工程和治沙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在治理中, 坚持防重于治的思想, 确立重点, 分步实施。在资金投入上, 坚持国家财政拨款、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与民间投资相结合, 遵循“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发动群众集资参与。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灾害防治规划
农业灾害防治规划, 是指在一段时期内, 在某一地区范围内, 根据当地农业灾害的种类与发生规律、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资金、技术、物资等条件, 对农业灾害防治的目标、对象、重点、措施和步骤以及防灾力量做出具体的安排与设计。农业灾害防治规划涉及面广, 内容复杂, 在制定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包括农业灾害防治以预防为主, 抗、防、救相结合的原则;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全方位参与的原则;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原则等[2]。
农业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农业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 要求制定出某一地区所有灾害或某一种具体灾害在某一时期内应该控制在何种程度; (2) 农业灾害防治措施或方案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3) 农业灾害组织管理体系规划, 包括机构规章制度和人员编制方面的具体规定; (4) 农业灾害防治科研规划, 包括对科研方向、人员保证和经费来源方面做出的具体规定; (5) 农业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划; (6) 农业灾害防治具体实施方案规划, 包括灾害防治的重点、规模、措施、步骤等; (7) 农业灾害防治规划执行与监督体系方面的具体规定等。
2.3 建立统一的农业灾害防治管理机构
农业灾害防治是一项多部门、多地区、多层次的系统性、综合性工作, 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的紧密配合, 但目前我国农业灾害管理仍然是多头管理, 分工不明, 合作程度差。我国198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虽然在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个非常规性的协调机构, 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农业灾害防治形势, 难以承担防灾、救灾、减灾的领导工作。由于中央一级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各地方政府也就缺乏相应的配套机构, 在灾害发生后, 往往是以政府名义成立临时性救灾机构, 用行政手段动员社会力量抢险救灾, 使灾害防治带有很大的救急性, 防灾的政策措施缺乏预见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 每年农村地区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 必须有一个统筹处理各种农业灾害的职能机构,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负责在紧急状态下应急救灾, 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在灾害预警方面, 又是向中央政府提供农村防灾减灾规划及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参谋部门, 以及制定、管理和实施中央政府减灾计划的执行机构。此外, 它还应该成为国内外关于农业灾害防治以及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措施的信息交流中心, 与其他国家开展有关救灾与防灾减灾的交流和协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一级的灾害防治管理机构, 如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 (FEMA) , 智利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ONIME) 等, 在编制上遵循从中央到地方的直接领导体系, 以适应灾害突发的需要, 在实施本国政府的减灾战略、指挥处理抢险救灾中起到了中枢和参谋的作用, 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在建立国家层面的常规性灾害防治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各地区也应成立由省、市、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的农业灾害防治领导机构, 专门协调农业灾害防治中的各种关系, 以及进行农业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决策。
2.4 加快农业灾害防治立法建设
农业灾害防治立法是指有关农业灾害防治法律规范的制定工作, 包括农业灾害防治法律规范的研究、起草、拟定、颁布、实施、修改等环节。我国农业灾害防治尚未有一部专门的法律, 立法建设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业灾害防治法律, 主要包括农业灾害防治的基本规范、防治规划、组织结构、社会团体、资金来源及分配使用、灾害补偿、科技研究等方面。二是农业灾害防治法规, 主要是对与农业灾害防治有关的单位在开展农业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如农业灾害防治财政法规, 农业灾害防治部门与工作人员的选拔、奖励方面的条例, 农业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条例等。三是地方性和按不同灾害种类颁布的农业灾害防治法规, 即各省、市、自治区, 以及地、县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灾害防治法规, 以及地震、水旱灾害、滑坡、泥石流等不同灾害类型的具体法律规定。
农业灾害立法是关系到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成败的大事, 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为此, 首先应该确立并执行科学的灾害防治立法程序;其次要注意农业灾害防治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配套性;第三要注意农业灾害防治立法与我国其他法律和国际惯例之间的一致性[3]。
2.5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灾害防治资金来源
农业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都有所不同, 根据不同阶段灾害防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这是因为国家财政预算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全体国民创造的价值, 因此农业灾害防治资金不能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 否则将会造成只是部分地区受益, 而对其他地区所创造价值的一种不合理的占有。同时, 农村公共产品天然存在的“搭车性”, 难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好的使用效益, 反而使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所以相关单位, 特别是受益的地区和单位应该承担一定比例的灾害防治资金。一些非工程措施的防灾费用, 以分蓄洪区为例, 蓄洪造成的损失是为了确保更多的地区免于遭受洪灾, 因此蓄洪的费用应该由受益地区承担。也就是说在筹集农业灾害防治资金的时候, 必须遵循“谁受益, 谁承担”的原则, 根据受益程度进行分担, 把防灾费用与防灾效益挂钩, 把保护区与被保护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此外, 还应该改变灾害补偿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民政部门救济的方式, 大力推行农业灾害保险, 通过市场手段转嫁风险, 减轻财政负担, 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2.6 完善农业灾害有偿救助体制
农业灾害同其他灾害一样, 其救灾形式可以分为生产自救和外部救助两种类型。生产自救的投资效益比较明显, 投资者就是实际的受益者;而不同于生产自救, 外部救助属于无偿救灾, 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4]。由于无偿救灾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不能完全满足救灾的实际需要, 因此在实际的救灾活动和防灾减灾过程中, 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正确认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 树立有偿救灾原则, 实行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农村有偿救灾。有偿救灾可以改变过去外部救助的种种弊端, 使农村救灾行动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救灾与发展农村生产统一起来, 提高整个社会防治农业灾害的能力,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有偿救助机制, 必须要明确农村有偿救灾的形式。目前, 我国农村有偿救灾的形式主要有: (1) 财政专项救灾基金。将每年用于救灾的财政后备转化为基金形式, 由国家财政部门或防灾减灾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使用。农业救灾基金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救灾基金不是无偿使用的, 而是以投资形式对受灾的农村区域和乡镇企业进行支持, 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而投资所获的一部分利润又可用来进一步充实基金。二是农村救灾基金不只限于当年使用, 可以逐年积累。农业救灾基金的这两个特点不仅可以帮助灾区克服依赖心理, 提高灾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资金不仅不会减少, 还会不断充裕, 相应地提高应对农业灾害的能力。 (2) 农业灾害救助公积金。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遭受灾害损失程度等情况, 征收一定量的救灾公积金。救灾公积金可以作为一种强制性保险由保险公司统一代理, 也可以作为救灾基金的来源, 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3) 由企事业单位以联合的形式对受灾农村乡镇企业进行投资救助。如果管理得当, 这种救灾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受灾地区的乡镇企业摆脱困境, 而且也有利于乡镇企业向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
2.7 加大农业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农业灾害防治是全民事业, 必须努力提高全民的灾害防治意识, 增强对灾害危害的重视程度, 使政府部门主动承担灾害防治的决策与实施任务, 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各种灾害防治活动, 这是农业灾害防治工作成功的关键。为此, 应加大农业灾害以及减灾防灾知识宣传的力度, 开展广泛而持久的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使灾害防治工作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农业灾害防治的宣传内容大致包括: (1) 有关农业灾害基本知识的宣传; (2) 农业灾害危害及其防治重要性的宣传; (3) 农业灾害防治与农村灾情抢救原理与操作规范的宣传; (4) 农业灾害发生后自救方式方法的宣传; (5) 农业灾害防治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 (6) 农业灾害防治政策与法律知识的宣传等。应该建立专门的宣传部门, 培养专门的宣传人员, 在农村地区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借助广播、电视、讲座、宣传单等方式, 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夯实农业灾害防治的群众基础。
2.8 确立合理的灾害防治效果评价标准
在对农业灾害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时, 要以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与减少的经济损失进行比较, 也就是说, 如果能够减少甚至避免灾害的损失, 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力又处在合理水平, 那么防治工作就是正确并且有效的。反之, 如果不能减少损失, 而又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 那么防治工作就有待改进。例如在干旱区, 与其投资修建大型灌溉工程而又不能保证灌溉效益, 不如将灌溉农业改为旱作农业, 或种植产量稍低但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品种, 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去达到尽可能减少农业灾害的目的。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农业灾害多发的国家, 频繁的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防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树立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制定灾害防治规划、建立统一的农业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完善农业灾害防治立法与有偿救灾机制、丰富农业灾害防治资金来源、加大农业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等方面, 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灾害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灾害,预防,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昶罕, 秦莹.我国农业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3) :49-50.
[2]马宏, 朱新芳, 杨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95-97.
[3]王宁, 李永勤.农业灾害的相关立法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 2012 (2) :66-68.
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篇3
辽东某硼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探讨
辽宁省某硼矿山已有35年的开采历史,现状地质灾害有巷道坍塌、采空区地面塌陷、矿坑突水,对矿山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针对矿山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了剥离堆积一定要先筑坝后堆放等8条防治对策.
作 者:胡春波 李长久 张琦 Hu Chunbo Li Changjiu Zhang Qi 作者单位: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化工矿产地质 英文刊名:GEOLOGY OF CHEMICAL MINERALS 年,卷(期):2009 31(1) 分类号:P694 关键词:硼矿 矿山地质灾害 引发因素 防治对策 辽东
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篇4
关键词:地面塌陷,井巷坍塌,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1]。
凤城某煤矿矿山属凤城众多煤矿开采基地之一, 已具近25年开采历史。矿山建矿时采用地下开采, 斜井、平硐开拓方案。2008年整合以后, 利用现有四条井筒的位置和高程进行开采。主井负责入风、提升, 副井负责入风、行人和运料, 风井负责回风。目前矿井开采最大深度为320m, 整合后由于矿区范围和开采上、下限有所扩大, 煤炭储量有所增加。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开采,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监督执法力度不够,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现状矿山地质灾害较严重, 有滑塌、采空区地面塌陷、井巷坍塌三种地质灾害, 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曾对该煤矿区进行过矿山地质灾害勘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此拟就该区主要矿山地质灾害特征及引发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矿区自然环境
矿区地处长白山脉南麓低山丘陵区, 区内最高山海拔517m, 最低山海拔标高260m, 相对高差257m。气候属于北温带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夏季多雨。年平均气温8.2℃, 最高气温37.3℃, 最低气温-32.6℃, 冻土深度138cm, 霜冻期206d。年平均降水量998.2mm, 最大降水量1692.3mm, 最小降水量567.6mm。
矿区水系属鸭绿江水系-河支流。距评估区区西侧约0.6km处叆河支流-蒲石河由北向南流过, 最终汇入河, 旱季水量较小, 雨季水量较大。
1.2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J1d) 和新生界第四系 (Q4) 。地层产状走向近东西或东南方向, 倾向南或南西的单斜状态, 倾角2°~12°之间。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 未见较大规模岩体出露。仅有流纹岩侵入煤系地层, 对煤层赋存总体影响不大。但煤层受此作用, 变质程度加深焦化。
矿区主要赋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在该矿井田范围内有三个可采煤层, 按从上而下排序为Ⅰ煤、Ⅱ煤、Ⅲ煤。Ⅰ煤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 倾向南, 倾角2°~5°之间。煤层铅直厚度0.6~1.0m, 平均0.74m。在推测断层以东, 煤层走向近南北向, 倾向西, 倾角6°~12°左右。工程控制煤层走向延长约40m, 铅直厚度0.8m左右, 控制煤层埋藏标高约352m。该煤层顶、底板均为砂质页岩。煤层结构简单, 无夹石。煤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向北延深煤层走向变为北西向。Ⅱ煤层倾向西部为南, 东部倾向西或南西, 倾角9°~12°, 局部可达15°。工程控制煤层走向最大延长240m, 最大延深150m, 煤层铅直厚度0.7~1.4m, 平均1.0m。该煤层有时受流纹岩穿插影响, 局部厚度变化较大。煤层顶、底板均为页岩, 与Ⅰ煤间距12~17m。煤层结构简单, 无夹石。Ⅲ煤层总体走向近南北向, 煤层倾向西或南西, 倾角9°~10°。工程控制煤层走向最大延长60m, 煤层铅直厚度1.0~1.2m, 平均1.1m。控制煤层埋藏标高321m左右。煤层顶板为页岩, 底板为砂岩。Ⅲ煤与Ⅱ煤间距14~16m。
矿区内断裂构造有位于井田西部的F3断层, 走向N48°W, 倾角约70°±, 对井田影响不大, 井田内断裂构造不甚发育, 从矿区巷道地质勘查成果分析, 某煤矿整合前煤层连续性较差, 可能是受断层影响。故推测在两矿之间有北西向断层存在。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倾向N75°E, 落差约10~30m, 但该断层未实见。
1.3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1.3.1 含水岩组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a.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矿区内的第四系亚砂土、亚粘土及砂砾岩组成的含水层岩组之中, 厚度一般在1~2m, 其富水性较差, 单井出水量<100m3/d。该区第四系孔隙水不太发育。
b.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矿区内以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为主地层的含水层岩组之中, 其岩石坚硬致密。矿体顶、底板为页岩、砂质页岩、砂岩, 为不透水层。受区内断裂构造影响, 岩层局部较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地段, 是裂隙水的运移通道和储水空间。据矿方提供资料可知, 东部煤矿矿井基本无涌水, 西部煤矿有少量涌水, 正常涌水量0.5m3/h, 最大涌水量1.3m3/h。该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
1.3.2 含水岩组的补排条件
第四系冲洪积 (Q4al+pl) 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直渗透补给, 同时渗入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含水层。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接受地表水侧向渗入补给及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以人工开采、大气蒸发、泉、区域地下径流方式排泄。
1.4 矿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区内分布岩层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大堡组 (J1d) 的砂岩、页岩等。岩石坚硬完整。矿区Ⅰ、Ⅱ、Ⅲ煤层顶板均为砂质页岩或页岩, 底板为砂岩、粉砂质页岩和页岩。砂岩的稳固系数f=8~16, 松散系数K=1.5~1.6;砂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f=6, 松散系数K=1.3~1.4;页岩稳定程度较差。另受区内的断裂构造对岩层稳定性的影响, 煤层顶板坚固程度一般, 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 构成矿段内主要不良工程地质因素, 对采矿有局部影响。
2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
调查区现状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塌、采空区地面塌陷、井巷坍塌三种。
2.1 滑塌
该矿山此前曾进行过多年开采, 已形成多处渣堆散乱堆放在区内。一处位于+328.0主井西侧, 长约40m, 高约2m, 坡度35~40°, 此渣堆曾发生过小规模滑塌, 并未造成危害。此采坑东南侧50处有一处采坑, 规模约100m×70m, 高约2~20m, 坡度60~70°。一处位于+319.2副井西侧, 长约100m, 宽20~30m, 高2~5m, 坡度30~45°。一处位于已废弃的+349.0原副井南侧, 长30~40m, 呈两级渣台分布, 总高6~7m, 坡角30~40°, 此渣堆曾发生过小规模滑塌, 并未造成危害。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小的级别[2,3]。
2.2 采空区地面塌陷
该整合矿山曾进行过多年开采, 区内目前已形成多处采空区, 其中位于西侧的采区存在一处采空区, 面积约为1228.51m2。位于东侧的采区存在四处采空区, 其中一处位于矿区范围外, 采空区面积分别为980.42m2、702.09m2、1104.88m2、1566.48m2, 厚度在1.0m左右, 与地表距离在16~90m之间。其中东侧的采空区由于离地表较近, 已出现地面塌陷。规模约为2m×2.5m, 深度约为0.2m。矿方未对塌陷处进行处理。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及对邻近生产矿山的考察, 地面采空区塌陷规模中等。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中等级别[2,3]。
2.3 井巷坍塌
由于此前采矿活动的进行, 矿区及其外围周边存在较多开采工程及采空区, 区内巷道分布杂乱, 通过访问了解到, 曾有部分井巷发生过坍塌, 规模较小, 且没有造成危害, 具体情况不详。综合周边环境, 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应属危险性小的级别[2,3]。
3 地质灾害引发因素分析
矿山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长期高强度不科学的矿业开发活动是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4]。
3.1 滑塌
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矿渣堆未经科学处理散乱堆放在区内随着矿山生产的不断进行, 物源将越来越丰富, 渣堆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可能会引发、加剧滑塌地质灾害的出现。
3.2 采空区地面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在工作区发育最明显、危害较大。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引发因素与开采方式和矿体赋存条件相关。区内发生塌陷灾害的矿山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开采, 矿体开采后采空区主要依靠洞壁和支撑柱维持原岩稳定, 在矿体内形成一个空洞由于未及时进行回填, 以及各中段矿柱位置不对应, 加之顶板重力作用, 产生局部应力集中, 围岩强度不足以抵抗上覆岩体重力时, 顶板岩体内部拉张应力超过岩层抗拉张强度时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进而发生断裂、破坏并冒落。另一方面采掘面高度、采空区面积等条件决定地面塌陷的规模和空间分布。
3.3 井巷坍塌
巷道掘进时, 岩矿层周围蚀变岩对岩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顶板管理不良, 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 压力过大, 在蚀变带、破碎带、强风化带部位就可能会产生冒顶、垮帮引起巷道坍塌灾害。
4 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在该煤矿山施工阶段, 建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部门
重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严格遵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切实总结并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建立相关制度, 采取防治措施, 防止矿山开采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 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向作业人员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专人负责制度, 确保安全生产。
4.2 在工程建设的各阶段, 应长期监测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重
视新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及时处理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 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4.3 对于发生概率大、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 尤其是直接影响
采矿安全的地质灾害, 应积极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理。对于发生概率小, 危害不大的地质灾害, 给予一定的重视, 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4 考虑采区开采中可能遇到与地表水相联系的导水构造, 为预防突水事故的发生, 需强化排水能力。
并及时监测地表水的水位和洪水情况, 特别是在洪水期, 积极与气象水利部门沟通, 加强井下水文观测, 发现井下导水裂隙水流量明显增大, 井下工作人员及时升井到地面, 并采取相应措施, 防治矿坑突水, 在枯水季节对井下几处导水裂隙发育地段同样要进行经常性的水文观测, 尤其在井巷坍塌、采空区塌陷强烈时, 更应加强水文工作, 防止井下突水, 对上部可能存在老窿积水的地段及时排除, 消除隐患, 并且在井下设立各作业区之间及作业区与地面之间顺畅的通信联系, 保证在有突水预警时能够通知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快速撤离。加强井下放排水, 采取防、堵、疏、排等必要措施。
4.5 矿体开采后在沟内设置的剥离堆积场, 一定要先筑坝, 后堆放, 以防洪水袭击, 形成泥石流, 造成危害, 对特大暴雨应警惕。
对渣堆进行规范堆放。
4.6 补测采空区具体位置、大小, 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 采取必要的防范治理措施, 保证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4.7 矿山的开采属于自然资源开发, 必会导致矿区和周边环境及矿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在采矿过程中要按规划设计的方案步骤文明科学开采, 提高环保意识,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已经形成的破坏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管理。
4.8 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即防治工作应与生态环境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相结合。
正确认识和对待矿山主要地质灾害现状和可能引发的问题是保证矿山合理开发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的前提。只有矿山在保护中建设, 在开发中保护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国土资源部, (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 .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及技术要求, 2004.
[3]辽宁省国土资源厅, (辽国土资发[2004]198号文件) 《辽宁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意见, 2004.
【我国的沙尘灾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推荐阅读: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26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20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08-19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07-19
我国P2P网贷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对策01-2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11-15
《沙尘暴》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