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

2024-07-30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共10篇)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知识回顾

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是把之积作为积的系数,相同字母的作为积里这个字母的指数,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其指数作为积的一个。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乘法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再把所得的。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乘另一个多项式的再把所得的。

4、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写出平方差公式。

5、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6、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怎样?

7、填空: m(a+b+c)=(a+b)(c+d)=(a+b)(c+d)=(a+b)2=(a-b)2= 2,例题

1、已知a+b=-3, ab=2, 求a2+b2;(a-b)2 的值。

2、先化简,后求值:2x2(x2-x+1)-x(2x3-10x2+2x), 其中x=0.25

例3.计算:(1)(a+9)(a+1)(2)(5-2x+y)(2x+5-y)(3)(2x3y)2(2x3y)

2例4: 分解因式

(1)x41(2)49(a-b)2-6(a+b)2(3)x4y4-8x2y2+16 3,作业

一、耐心填一填(每小题2分,共18分)

1、计算:510310________;(用科学记数法表示)42aabbab=_____________.

2、⑴·3ab2c—24a3b5c; ⑵—a—b2a22abb2

3、.多项式—3x2y3z9x3y3z—6x4yz2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 分解因式a3—4ab2=.

4、用一张包装纸包一本长、宽、厚如图所示的书(单位:cm),如果将封面和封底每一边都包进去3cm.则需长方形的包装

纸cm2.

5、若a—b=2,3a+2b=3,则3a(a—b)+2b(a—b)=.

二、精心选一选

6、下列四个等式从左至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A.a1a—1a2—1; B.x—ym—ny—xn—m; C.ab—a—b1a—1b—1; D.m23—2m—3mm—2—.

m

7、计算3ab3ab等于:

()A.9a26abb2 B.—b26ab9a2 C.b29a2 D.9a2b2

12、下列多项式, 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A.—x2y2 B.4a2—ab2 C. a2—8b2 D. x2y2—1

13、通过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可表示一些代数恒等式,右图可表示的

代数恒等式是:

()A.a—b2a2—2abb2 B.ab2a22abb2

C.2aab2a22ab D.aba—ba2—b2

14、如果多项式x2mx16能分解为一个二项式的平方的形式,那么m的值为:()

A.4 B.8 C.—8 D.±8

215、xmx1x2的积中x的二次项系数为零,则m的值是:

A.1

B.–1 C.–2

D.2

三、用心做一做 1.计算:

(1)2x3y2y3x3xy(2)(x+y)(x2+y2)(x-y)(x4y4)

(3).(a-2b+3)(a+2b-3)

(4).[(x-y)2+(x+y)2](x2-y2)

22211、先化简,再求值:a——aa3,其中22a= —2

3、分解因式:

(1)4x3y+4x2y2+xy3;

(3)x3-25x(4)4x4-4x3+x2;(5)ab+a+b+1

4、已知ab27,a—b24,求a2b2和ab的值.

5、阅读解答题:

(2)(a+b)2+2(a+b)+1 有些大数值问题可以通过用字母代替数转化成整式问题来解决,请先阅读下面的解题过 程,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例:(2004年河北省初中数学竞赛题)若x=123456789×123456786,y=123456788×123456787,试比较x、y的大小. 解:设123456788=a,那么x=a1a—2a2—a—2,y=aa—1a2—a ∵x—ya∴x<y 看完后,你学到了这种方法吗?再亲自试一试吧,你准行!问题:计算 1.3450.3452.69—1.3452

—1.3450.3452 2用这种方法不仅可比大小,也能解计算题哟!

—a—2—a2—a—2<0 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 篇4

南宁市邕宁区朝阳中学----曾灵芝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2.在探究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 3.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能够正确选择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学课时:1节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口述回答)

问题1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求根公式法. 能用直接开平方法的方程形式是: x2=a(a≥0)配方法:要把一个方程配方成:(x+m)2=n(其中m、n是常数,n≥0)的形式;

公式法 :直接利用 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xbb24ac.b24ac02a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把“二元”转变成“一元”

问题2 什么叫分解因式?(提问学生)

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或因式分解。

问题3 分解因式的方法有哪些?(1)提取公因式法: ma+mb+cm=m(a+b+c).(2)公式法: a2-b2=(a+b)(a-b), a2±2ab+b2=(a±b)2.(3)十字相乘法:x2+(a+b)x+ab=(x+a)(x+b).二、新课讲解:

(引例)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 以10 m/s 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 x s 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 10x-4.9x2

根据这个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精确到 0.01 s)分析:设物体经过 x s 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 0,即 10x-4.9x2 =0 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完成解上述方程。师:①这个方程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吗?(答案:不能)②能用配方法和公式法解吗(答案:能,可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经过较烦的计算,容易出错)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呢?

三、探究因式分解法,解上述方程。

1、由学生尝试分析10x-4.9x2=0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的特点:这个方程的左边易于分解成x(10-4.9x),是因式x、与(10-4.9x)的积的形式,而方程的右边为0,如果将方程变成x(10-4.9x)=0,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了呢?

2、根据如果a · b = 0,那么 a = 0或 b = 0。即两个因式的积为0,至少有一个因式为0,可以把原一元二次方程10x-4.9x2=0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x=0或(10-4.9x)=0 10x-4.9x2=0 ①

x=0或(10-4.9x)=0 ②

100解得x=0或x=492.04 解以上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方程的解,就是原来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3、学生把用这个方法得到的方程的与前面用公式法、配方法所得的答案比,得出结论:结果一样,方法比较简便。

4、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法:.可以发现,上述解法中,由①到②的过程,不是用直接开平方或求根公式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5、从而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思想:通过把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

6、(师)能用因式分解方法解的条件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能用因式分解法?:

(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补充)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方程的一边易于分解因式,方程的另一边为0。

四、例题讲解(1)x(x-2)+x-2=0(2)5x2-2x-=x2-2x+

五、归纳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学生归纳,老师补充)

(1)将方程通过整理右边化为零的形式;(2)将方程的左边分解因式;

(3)根据两个因式的积为零,至少有一个因式为0。令每个因式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每个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即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43

4六、课堂练习(一)解下列方程(课本P14 第1题)

(1)x2x0;

(2)x223x0;

(3)3x26x3;(4)4x21210;

(5)3x(2x1)4x2;

(6)(x4)2(52x)2.老师当堂检验,抽取一名学生上黑板做题,老师进行讲评,并且提问其余学生另外的解题方法。

可以看出上面各个方程都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其中⑴、⑵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第⑶题把方程两边同除以

3、右边化为0之后,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⑷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也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⑸把(4x+2)看成整体移项,把方程右边化为0之后可用提公因式法来解;⑹把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式子看成整体,把方程的右边移到左边,可以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比较简便。

注意(学生体验后,老师提醒):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只限于把方程右边化为0之后,方程的左边能分解因式的方程;不是所有的方程都能用这个方法;

2、因式分解的方法根据方程的特征,选用合适的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公式法、③x2+(a+b)x+ab=(x+a)(x+b)型的因式分解法)。

七、归纳总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学生完成):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

八、课堂练习

(二)给下列方程选择合适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 较简便的方法: ⑴、5x2-32x=0(运用因式分解法)⑵、3x2-2=0(运用直接开平方法)

⑶、x2-4x=6(运用配方法)⑷、2x2-x-3=0(运用公式法)⑸、2x2+7x-7=0(运用公式法)

九、归纳总结。

1、一般地,当一元二次方程一次项系数为0时(ax2+c=0),应选用直接开平方法或用因式分解法(平方差公式)来解;

2、若常数项为0(ax2+bx=0),应选用因式分解法;

3、若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不为0(ax2+bx+c=0),先化为一般式,看一边的整式是否容易因式分解,若容易,宜选用因式分解法,不然选用公式法;

4、不过当二次项系数是1,且一次项系数是偶数时,用配方法也较简单。

5、方程中有括号时,应先用整体思想考虑有没有简单方法,若看不出合适的方法时,则把它去括号并整理为一般形式再选取合理的方法。

十、提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什么?(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等等)它的解题步骤是什么?目前为止你学习了多少个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是不是所有的方程都能用这个方法?

十一、(师)总结补充:

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用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用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2、做题时,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具体用哪一种方法注意观察整个方程,要根据方程的特点来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

3、无论用哪一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都是“降次”,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

4、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这种转化思想是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研究新问题或复杂问题时,常常把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比较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因此转化思想在初中的代数、几何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问题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通过消元把“二元”转变成“一元”,解分式方程时,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变成“整式”方程,求几何图形线段长时,通常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把“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来解。转化思想方法贯穿整个初中乃至高中等阶段,今后在学习中同学们会体会到,也希望同学们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来解决数学中的许多问题,这对你们今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十二、布置课后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1.2 第 6,10 题.

教学后语: 本节课内容较多,由于安排得当,再加上学生先做预习,课堂完成情况还好;但是,学生作业中,仍然存在着

人教版因式分解教案 篇5

5.2 力的分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明确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已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重物、钩码、细线、台秤、滑块、木板 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桥,提出问题:赵州桥等石拱桥为什么设计成拱形?高架桥、立交桥为什么修很长的引桥?

演示实验: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合力、分力概念,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复习上节课知识,同时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仍然保持重物静止,得出力分解的多解性,提示问题,具体分解一个力时,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去分解?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实际情况下应如何分解? 实例探究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1)猜想: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2)演示实验验证

(3)结论: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它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实例探究2: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1页迷你实验室以及提供的细绳套、钩码等实验器材进行探究,画出钩码对结点拉力的分解示意图。实战演练:课本P95页作业3

实例探究3: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由学生分析、提出猜想:

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探究:钩码在课本构造的斜面上下滑时,钩码重力产生的效果 结论:G1=Fsinθ,G2=Gcosθ

分析生活现象:高架桥、立交桥的引桥;滑梯;盘山公路 实例探究4:提出探究问题,留待课下探讨(1)两个大力士拔河的小故事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生活中常见现象:菜刀、斧头形状;小孩推动柜子的办法…… 探究问题:当两个分力的夹角变化时,分力大小与合力的关系。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四、作业

1.留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斜面和支架。2.课本P95页作业

教后感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把生活中景象、现象搬进课堂,给学生的直观感受胜过老师最形象的直观描述,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当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应用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做题过程、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这对于改变学生存在的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效果显著。

3.由于课前充分备课(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抓住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生活、实例分析),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把教材中属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调整到习题课去讲),自我感觉本节课落实效果不错。当然,这与传统题海战术的效果孰好孰坏还有待验证。

3.虽努力在形式、过程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旧存思想的影响、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十分到位、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得这节课师生的互动探究基本上流于形式,浅尝即止。老师不敢放开讨论,学生表达跟不上、放不开。造成了课堂上启而不发、老师讲的过多、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不充分的现象。

人教版灰雀教案 篇6

《灰雀》是小学的一篇语文课文。下面是聘才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灰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系统分析 篇7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系统中选文体裁丰富、典型, 但是缺乏体系, 实用类文章比例较少。

1. 体裁多样, 典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体裁丰富, 涵盖大约八类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基本选入古今中文的名家名篇、选文经典。中国古代先秦文学如《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墨子》, 魏晋人物风貌代表著作《三国志》、《世说新语》及东晋隐士陶渊明的诗、散文,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入了五位, 宋代豪放词代表苏轼、辛弃疾, 婉约词代表李清照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儒林外史》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大家巴金、老舍、沈从文、朱自清等作品, 著名诗人艾青、余光中等爱国诗, 鲁迅作品选入数量最多, 四篇散文, 两篇小说;外国文学选入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的小说,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篇, 著名诗人济慈、普希金等人诗作, 安徒生童话两篇, 等等。选文涉及多种题材, 既有自然景物、生态问题, 又有人类情感、生命感悟。选文系统根据单元导语归纳题材,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选文基本关照到了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既能唤起学生现有的经验, 激发阅读兴趣, 如亲情、学习生活、自然、成长、动物等题材的选文;又能拓展、提升经验, 训练阅读能力, 如生命、爱国、战争、历史人物等题材的选文。

2. 体系缺乏, 实用不足。

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选文体裁, 将小说、诗词、散文、戏剧、寓言、童话、神话归到文学类作品, 将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报告、演讲、书信归入实用类文章。并且,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传记、书、序、表、记、铭等及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鉴赏的文学作品, 所以都归入散文。每册教材的选文体裁大部分属于文学类作品, 而文学类作品又集中在散文一类。选文缺乏体系性, 选文总数量不一, 两大类选文变化不一, 并没有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增加更多适应性选文。除此之外, 从表1可以看出, 单元选文系统似乎各成体系, 彼此缺乏联系, 甚至出现重合现象。如七年级下册书的第二单元爱国题材与九年级下册书第一单元爱国思乡有重合部分。实用类文章数目严重不足, 九年级下册教材就没有选入实用类文章。初中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从现实角度说, 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 快速读取重要信息, 正确看待网络信息。但是实用类文章太少, 而且类别不全, 与实际生活需要学会的实用文脱节。

二、助读系统类型多样、细节粗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类型丰富多样, 分为文字类资料 (编辑说明、单元导语、课文导语、文下注释、课文补白) 和图像类资料 (扉页彩图、课文插图) 。助读系统的多样类型加强了阅读能力训练的针对性, 但细节不够完善。

1. 类型多样, 有针对性。

文字类助读内容最先看到的是编辑说明。编辑说明简要介绍本册书的一些内容。单元导语介绍本单元选文题材内容, 明确阅读能力要求, 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课文导语更是紧扣选文内容, 有时以问句形式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揭示选文主要内容, 同时明确具体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文导语指出选文的目的在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 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文下注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扫除阅读障碍, 促进初中生对选文的理解, 有助于初中生进一步积累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课文补白主要分为两大类资料, 分别是语文知识和选文的衔接拓展资料。补充与选文相关的资料, 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赏析选文的特色。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后补充程颐读《论语》的三段体会性语句, 借助前人对《论语》的评点, 引发、深化学生对《论语》的体悟。

图像类资料包括照片和绘画作品。教科书的扉页一般彩色图像, 图像下面接着附上一两句简短的文字介绍。课文插图往往分布在选文中, 并不是所有选文都配有插图, 配有插图的选文一般有一两张图片, 有的是作者照片, 有的是选文中人物绘画。这些图像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 又不会很多, 不让具象的图片限制抽象文字的想象空间。适当的直观具象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地赏析选文。

2. 细节粗糙, 有错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具体细节处理得比较马虎, 出现了一些错误, 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产生障碍。

首先是文下注释存在错误。第一, 选文出处存在问题。如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诗四首》中的《归园田居 (其三) 》和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诗五首》中的《饮酒 (其五) 》文下注释:选自《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事实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陶渊明集》是1956年第1版, 在1983年第8次印刷, 两本书印刷批次不同, 而不是不同版本。文下注释应该标明为选自《陶渊明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同样的,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文下注释: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中华书局1982年版) 。事实上, 中华书局在1965年出版了《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了《艺文类聚》, 并不存在《艺文类聚》 (中华书局1982年版) 。所以选文出处应改为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中华书局1965年版) 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 文言文的一些字词解释存在错误, 尤其是通假字问题。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文下注释:有, 通“又”。但是在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 文下注释:有, 同“又”。《〈论语〉十二章》中“有”字的注释是对的, “有”和“又”是通假字。

其次是课文补白中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 逻辑混乱, 显得有些随意。除了八年级上册书课文补白的语文知识最多, 是其他每册书的三倍左右, 其他五册书课文补白数量差不多。另外, 除了七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补白的语文知识主题明确, 其他各册书补白的语文知识比较杂乱, 尤其是八年级上册书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相互穿插, 不利于初中生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 阅读能力训练的助导作用不能发挥最大效度。

最后是课文插图的问题。有些插图和选文内容不符。如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文中, 插图中的男人与女人两人都是站着的, 而选文中的文字确实“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这就说明插图出现了错误。有些插图的位置不对。如九年级下册《热爱生命》一文中, 插图内容和选文的第九段内容相符, 不应放在第六段下面, 否则这种插图的助读功能就会被削弱。还有些插图太抽象, 如九年级下册《诗两首》一课的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诗下面的插图抽象、粗糙, 没有什么美感, 感觉像是拼接、涂鸦。图中应该是一只鸟, 这样不仅符合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诗句, 而且更能体现诗人的伟大、情深。

三、练习系统题型多样、比例失衡

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 具有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研讨与练习”, 主要是关于选文的词汇解释、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谋篇布局的分析。通过对练习系统题型与题量的分析, 发现练习系统提醒比较多样, 但题目难度的比例失衡。

1. 题型多样, 有选择性。

从练习题的做题要求层面分析, 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而必做题中又有选做题, 二选一。选做题一般是应用拓展类, 包括话题讨论、课外资料收集、文本改写等。如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第三题选做题“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道选做题注意考查初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感受戏剧这种文体的画面感特色。必做题中的选做题, 如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第三题, 就是必做题中的选做题, 二选一。每册书中必做题所占比例比较大, 选做题所占比例很小。这就给学生留有一定自主选择性, 可以选做较高难度的题目。

从练习题训练的能力项层面分析, 练习系统主要分为单项能力训练和多项能力训练。相比较而言, 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较多。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如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第一题:这篇作品运用大量短句, 营造激越的氛围。反复朗读全文, 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读出作品的气势。这道题目主要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多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如九年级下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课后习题第一题设计两项阅读能力: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这首诗”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探究一下, ‘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是单项能力训练的题目, 也是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训练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题, 通过勾画语句的形式训练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 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第一题“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作品。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理清作品的说明顺序”, 通过完成表格的形式加深初中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 比例失衡, 无梯度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 初中生阅读四方面能力训练比重不一。认读能力可用“朗读”、“默读”、“浏览”、“背诵”等词表述。理解能力可用“觉得”、“揣摩”、“解释”、“解答”、“概括”等词表述。鉴赏能力可用“感受”、“领略”、“品味”、“体验”、“鉴别”、“比较”等词表述。运用能力可用“示范”、“运用”、“借鉴”、“学写”、“仿照”、“转换”等词表述。按照以上分类原则, 将练习系统中的习题分类统计。这里统计每道题中总共涉及的阅读能力, 如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第三题“朗读诗歌, 要注意诗中的情感起伏, 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试与同学一道, 讨论下面语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尝试朗读”, 这一道题目, 设计了认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六册书的练习系统中理解能力训练比重一直是最多的, 其次是鉴赏能力, 但是鉴赏能力的比重基本不及理解能力的二分之一。认读能力与运用能力训练的比例差不多持平。这就出现四个能力训练比例失衡现象, 并且能力训练缺乏梯度, 较高水平的能力训练不足。

摘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系统包括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 这三大系统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文系统体裁类型丰富, 选文经典, 但是缺乏体系, 实用类文章太少。助读系统类型多样, 可以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但是细节处出现一些问题。练习系统题型多样, 但是难度设置不合理, 阅读能力训练比例失衡。通过分析阅读系统编制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最大效度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系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巴西”教学解读(人教版) 篇8

知识与技能: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属于“新大陆”上国家之一,人口组成与其它“新大陆”国家有共同性——“民族的大熔炉”,各色人种俱全。教材除描述性语言外,一个“家庭”的案例是了解巴西种族特点的材料。通过实例认识种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条件,巴西依靠自身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典范。时间线索图体现了巴西“单一经济”的发展历程;地图中纬度信息隐含着热量、气温等条件,图形中有海拔、矿产资源的信息,可以对应上升至农业生产条件、工业资源与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前后对比形成“发展中”巴西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巴西是现今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热带雨林开发方面是其它国家各地区环境保护的前车之鉴。

二、教材分析

1.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巴西人口组成的特征——多样混杂,是“新大陆”的共性。巴西土著居民是黄种人。1500年殖民后,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纷沓而至,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余人。然而巴西印第安人却死于屠杀和疾病,至1922年仅存26万,而后略有回升。现在巴西人口组成中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黑种人约占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少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由于这种历史原因,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不同种族、多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一个小朋友“卞卡”家庭成员的人种组成恰似“联合国”,是千千万万巴西家庭人种组成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2.发展中的工农业

殖民者在巴西发现红木后,大量砍伐运回欧洲。此时砍伐巴西红木成为当地主要生产活动,也被称为“巴西红木时代”。“红木(Brazil)”一词慢慢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巴西”。在随后的两个世纪,砍伐了大约5 000万株,导致巴西红木数量剧减。至18世纪时这种经济活动终于崩溃。目前红木在巴西大部分地区绝迹,成为濒危物种。

1532年葡萄牙殖民者将甘蔗引种、非洲黑人劳动力贩运到巴西后,巴西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蔗产区和欧洲主要的蔗糖供应地,也是当地传统甘蔗酿酒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巴西开始实施甘蔗酒精生产计划,甘蔗主产区的2/3被用于生产酒精,目前甘蔗及其副产品是位居石油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来源,并用于生产塑料等;蔗渣大量用于还田和造纸等方面。17世纪巴西首次发现并找到含有金刚石的砂砾层后,掀起了百年的“采金热”。欧鲁普雷图因有黑金矿被命名为黑金城,仅在其后的50年间靠采金富裕的当地人不惜用成吨的黄金装饰教堂,创造了体现殖民时期巴洛克艺术南美教堂的巅峰,也因此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黑金城就产出200万克拉金刚石、1 200吨黄金,有些年份黑金城黄金产量达到世界总产量的40%。淘金高潮时黑金城人口多达11万,而当时美国纽约才只有5万人。咖啡在巴西18、19世纪之交得到大发展,1810年起咖啡庄园连片兴起,19世纪50~80年代成为咖啡盛世,那时约有40亿棵咖啡树,前后共持续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咖啡繁荣期”,一直左右国际咖啡市场的价格。20世纪初,巴西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从而赢得“咖啡王国”的美称,成为咖啡世界的“巨人”和“君主”。在较长时期内,咖啡占巴西出口总收入的2/3。巴西是天然橡胶的故乡,种植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得到大发展。19世纪末巴西曾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二战后汽车、飞机对天然橡胶需求增大,巴西天然橡胶重新出现振兴的局面。

巴西曾一直是“单一经济”,依赖某一种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19世纪末巴西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靠国外资本和技术成就了“巴西奇迹”,建成比较完整的工农业体系,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均占一席之地。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行列,咖啡、甘蔗、柑橘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大都居世界首位或前列,优先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如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占统治地位。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亚马孙河流域靠近赤道,丰富的降水量使森林生长得特别茂盛。这块丛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有700万平方千米,它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大半位于巴西。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巴西的亚马孙雨林正在遭受惊人速度的破坏,平均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80%减少到58%。最严重的1995年一次性毁林近3万平方千米,到目前被毁森林总面积已近60万平方千米,并导致水土流失、暴雨、旱灾、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引起巴西以及国际环保组织的密切关注,专家们说,这种情况对物种保护和全球气候的平衡有可能构成威胁。

三、图表利用与活动建议

1.“巴西文化的多元性”(P83活动)

巴西的白人最初来自欧洲,也带来了欧洲宗教及节日。狂欢节原是基督教的节日,巴西的狂欢节可能融入了非洲黑人对本土文化的崇拜,也可能已经是非洲和伊比利亚两种文化的混合体。狂欢节现在成为盛况空前的非宗教全民联欢活动。桑巴最早起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也有说从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通过被贩卖到巴西的黑人奴隶带到巴西,再与流传至当地的其它文化混合,渐渐演变成今日的桑巴。20世纪初,巴伊亚州的妇女们将这种舞蹈带到当时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从此桑巴从沿海流向内地,从贫民窟流向上层社会,从黑人、混血传播到白人中间。同时,一直以西班牙六弦吉他和尤克里里四弦琴为主伴奏的乐器,逐渐被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铜鼓、大锣、钹等打击乐器所取代。桑巴现已被公认为巴西和巴西狂欢节的象征,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巴西足球是从欧洲传入的。人种的通婚为巴西人造就了足球运动先天的身体和运动优势,融入各种技能甚至舞蹈动作的全民性运动将足球技巧发挥到极致。可见,多民族的融合交流,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尤其是包容性更大的现代社会,使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2.“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P85图9.20)、 “巴西工业分布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P86活动)

农业需要依赖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气候、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的特征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工业生产需要原料,矿产资源分布、农业生产空间特征,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地域性。

低平地势、深厚土层、肥沃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亚马孙河流域具有水热优势,且河流谷地、赤道低气压带风速不大等条件,共同造就了亚马孙平原的天然橡胶集中种植区。巴西热量丰富,东南沿海地势较低平,季节性降水适宜,成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及粮食主要种植区,如棉花成就了东南沿海城市的纺织工业和商品工业;东南沿海中部的铁、锰、石油等矿产,奠定和支撑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贝洛奥里藏特“工业三角”的钢铁、汽车、造船、化学等产业部门。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P87图9.25)、 “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P88图9.26)、“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P89活动)

亚马孙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称为“地球之肺”。这里蕴藏8亿立方米的木材,经济价值超过7 000亿美元,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1/5,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河里有2 000多种淡水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亚马孙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繁多,而且数量丰富。森林还具有改善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

大量移民涌入亚马孙地区,造成农业耕地紧缺,为了种植经济作物如天然橡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为了生产更多的乳畜产品,亚马孙外围地区毁林造田现象十分普遍。另外,无序采矿、修路、建房等毁林占地的现象以及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大火也使森林面积不断减少。

人教版《狼和鹿》教案 篇9

设计特色:

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流程:

一、细读,感知文本

1、读课文,识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再用钢笔在生字栏里描红。(重点指导“凯”、“殖”、“染”、“胁”等)

2、读课文,读通顺。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要争取读得通顺、流利。遇到自己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读课文,明文意。

读了几遍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①凯巴伯森林以前的面貌和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②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凯巴伯森林里的这些鹿群最后怎么样了?

二、精读,感悟文本

(一)猜谜揭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吗?

2.猜后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3.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刚才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吗?(板书:凯巴伯森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那时候,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读了这一节,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这些都是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你还能想象课文中没有写的吗?

(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地上,野花竟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

在我们的精心描绘下,形成了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3.(出示图)大家看,谁来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4.是呀,远远望去凯巴伯森林,树木郁郁葱葱的,简直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呀!你们能用赞美的语气把它读好吗?(再指名读)

5.除此以外,你们还透过那些语句感受到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气息?[

6.(出示图)谁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欢乐的语气读)

7.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接着往下读。

(评:你读书可真仔细)(是呀,森林里还有恶狼出没,威胁到鹿的生活)

8.总结:尽管狼经常暗算鹿,可鹿们仍显得那样活泼美丽,整个森林呈现的是一派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画面)

2.再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课文画面?(出示句子)

3.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

4.(出示比较图),如果说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现在的森林我们用怎样的的词语来概括?

5.多可惜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原因,同桌相互说说。

6.已经找好了,我们来认真听他说。

7.为了能让同学们抓住要点表达得更清楚,请你们按老师的提示再练习说一说。出示练习:因为(),造成鹿(),又因为

(),造成森林(),所以凯巴伯森林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8.我们通过读、找、说,基本上找到了答案,造成森林变化的原因是:

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当地居民是怎么做的?

9.狼被捕杀,森林变枯黄,鹿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快速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句子,齐读)透过这些数据,你读出了什么?(鹿在不断病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原来活泼美丽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病的病,死的死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到的问题吗?

2.是呀,多么惨痛的一幕,人们能否从这样的悲剧中感悟出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3.理解“功臣”、“祸首”,及其原因。

4.鹿本身愿意毁灭自己的家园,毁灭自己吗?谁迫使他们这样做的?谁才是真正的祸首?(这么异口同声,相信大家一定都明白其中的的因果关系,谁愿意再来解释一下:人是祸首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篇10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 国家有11个。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孟加拉国、尼日利亚 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的是非洲,人口增 长率最低的是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的火山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上一篇:参与政治生活下一篇: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