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2024-07-14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精选8篇)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篇1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学前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学前教育的可享受1000元/人/年教育补助。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学的,幼儿家长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幼儿园申报,幼儿园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后,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

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扶贫办统一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鄂教财【2013】9号。

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 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小学教育的可享受1000元/人/年教育补助;接受初中、特校教育的可享受1250元/人/年教育补助;同时根据教育部门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中小学可(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4元/人/天营养补助。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学的,学生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学校申报,学校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后,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营养补助直接补学校食堂;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扶贫办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疾速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教规„2017‟6号)

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教育可享 受什么教育补助?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最高可享受2500元/人/年助学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除免学费外发放3000元/人/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发放一、二年级2000元/人/年助学金,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

办理程序:本市内就读的,到学校携带精准扶贫系统截图、户口本复印件在幼儿园申报,学校统计上报教育学生资助中心,资助中心汇总后上报扶贫办申请资金,资金拨付资助中心后通过银行发放到学生个人账户。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各镇办处区扶贫部门上报(中职“雨露计划”在网上申请),扶贫办统一汇总发放。

政策依据:湖北省财政厅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财教规„2017‟7号),《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鄂财教发„2015‟ 115号)。

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可享受什么教育补助? 享受该补助办理程序是什么? 答:提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日制普通大学生最高8000元/人/年、全日制研究生最高12000元/人/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办理程序:每年8-9月学生先在网上申请,后携带申请表、学生身份证、新贷(录取通知书,共同借款人身份证)、贫困证明到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申请办理。

政策依据:《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教„2007‟135号)

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职学生3000元/人/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办理程序:网上申报,扶贫办汇总发放。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篇2

1 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契机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到村到户”与“五个精准”,分别指基础、产业、教育与金融扶贫到村到户,并从扶贫的对象、内容、目标、措施、考评等环节实施精准扶贫到位。精准扶贫政策中教育扶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能培训方面,提出了针对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的相关农业技术、职业技能与其他技术的培训;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针对中专、中等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扶持,实现学费免除与助学金全额补助政策;三是基础教育方面,实现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中西部农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面临良机,主要得力于相关资金、技能等扶持政策的倾斜。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相关问题尤为突出,实现农村经济起飞的坚实基础是推进农村教育发展,而农村教育问题的重点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在精准教育扶贫政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迎来契机。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由西向东”迁移,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多指60后、70后、80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东部城市就业,而由于经济条件、户籍制度、家庭结构等原因,无法选择“举家迁移”的农民工,只能让孩子选择留守农村,由老人、亲戚托管教育的一个特殊的儿童弱势群体;同时,由于代际差异理论可知,老人在管理、抚养、教育孩子时会存在较多的问题;由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相关问题也随即产生。

2.2 农村留守儿教育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约为2290万;2013年,总数迅猛上升,高达6000万,13年间增长了3710万人,年均增长约为285.3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2.5%;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留守儿童的总量达到6102.55万,约占全国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37.7%。也即是,受到较差农村教育的儿童比重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而多于三分之一的农村儿童处于代际抚养、教育环境下,产生的“隔代教育”问题尤为严重,如普遍面临着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片面发展,情感慰藉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问题。

2.3 农村留守儿教育特征

农村留守儿教育特征主要可以从年龄、性别、家庭、地区等角度来进行剖析;一是农村留守儿教育的年龄特征:以“00后”为主;数据显示,0~17周岁约占95%;二是农村留守儿教育的性别特征以男性为主;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女性别比为114:75,其中,男孩数量较多,约占53.71%,女孩占46.29%;三是农村留守儿教育的家庭特征以父母外出、父亲独自外出为主,合计占32.8%;四是农村留守儿教育的区域特征以中部地区为主,且集中分布;中部农村留守儿童占比最大,高达到49.7%。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6省的留守儿童占总体的52%,是主要集中分布的省份。

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3.1 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缺乏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绩,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但我国中西部农村教育大多数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家庭多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注重其他方面,如舞蹈、艺术等的学习,问题较为严重。一是农村“三方”过分看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有数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中西部农村学校仅仅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三门主课,其他课程并未开设,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与施教教师;而90%农村家庭、社会仅仅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评价其人品、素质;往往表现为“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受到了全村人的喜爱;而成绩较差者是经常被看不起的对象,成为谈资,严重打击这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二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差,且留守儿童其他方面的天赋被埋没。比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成绩差,但是唱歌、跳舞等具有天资,由于家庭经济、学校条件等无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成才。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学条件差,教室、课桌、课外书籍缺乏,多媒体设备更是稀缺,信息不畅通;三是课余学习时间较少,且获取家长的指导较少。

3.2 代际抚养为主,家庭教育缺位

多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相关的监护人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与流动性强等共同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一是代际抚养教育问题。目前,已经入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多是在“二胎”政策放开以前,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多数老人的溺爱,因此,会导致留守儿童被过度溺爱,产生一系列厌学、逃学、对学习敷衍了事等问题。二是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家庭教育缺位是指本应该由外出农民工自己照顾孩子,避免隔代抚养产生的系列问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差,无法完成举家链式迁移,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普遍缺位。因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大部分留守儿童必须承担部分家庭劳动,包括农事生产、牲口养殖、日常生活琐事等,无法专心学习;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农村老人们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且常年忙于农事生产,无法给留守儿童教育提供应有的课余帮助。三是学校与家庭无法形成互补性教育问题。多数农村学校与监护人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教育目标、整体性不一致,无法相辅相成。

3.3 学习两极分化,情感慰藉缺失

总体来讲,我国农村中西部留守儿童面临又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习成绩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但与城市同龄儿童相比,普遍较差;同时,留守儿童的情感慰藉普遍缺失。一是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主要表现为较少留守儿童学习天赋异禀,成绩从小非常好,可以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但这部分孩子多数都生活、学习压力大、早熟;而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性外出,家庭教育与父母关爱缺爱,而监护老人普遍对留守儿童溺爱,又加上农事活动任务重,多数学生从小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成绩差;在这种状况下,又存在“累积因果循环”想象,得不到监护人的正确指导与周围社会人的认可,破罐子破摔,成绩越差,约不愿意学习,故辍学率高;总体上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二是情感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孤独情感、焦虑、早恋以及与父母缺少基本的沟通,常年缺少父爱母爱等;同时,边缘化与被边缘化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情感问题凸显。

3.4 道德品质较差,心理问题缺护

一是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普遍较差。有调查数据显示,56.5%的留守儿童的品行较差,远高于同区域的非留守儿童,更无法与城市同龄儿童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相比;可能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周围成长环境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而有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受生活的社区小环境,监护人、同龄儿童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且存在“羊群效应”与“学习效应”。二是留守儿童普遍性格内向,感情无助于孤独。主要表为,留守儿童与监护老人、与父母双亲、亲戚朋友、同龄人之间等严重缺乏生活、情感方面的正常沟通;加之往往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无法正确引导,导致心理阴影面积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问题愈来愈严重。三是心理问题缺护导致心理偏差。有调查数据显示,约7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约10%的的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

4 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分析

4.1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综合素质。一是通过专项教育资金项目,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加大对农村教育扶贫资金项目,鼓励私人、企业、社会等多方通过入股、众筹、捐赠等形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办学、基建、生活条件改善等。二是鼓励学校重点开展留守儿童全面的素质教育,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改善教师办公设施条件、优待农村留守儿童教师专项薪资待遇如专项资金用于招本引硕等方式,吸引拥有农村户籍的大批本科师范生、研究生返乡参与家乡教育建设,按照城市教育模式,结合当地教育历史实际,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三是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建设新学校、开展信息化与多媒体教学、完善学校网络等多方面设施建设。

4.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民工的返乡进程

一是鼓励农学专业大学生返乡充实职业农民队伍。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可以通过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专项扶持资金、创业培训优先参加、信用贷款优先安排、土地流转优先满足等政策,以充实职业农民队伍,提升整体文化水平。二是形成常态化的新型农民职业化教育。通过短期培训,学历教育、职业门槛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民职业化教育并形成常态,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推进农民工的返乡进程,逐步解决因不能举家迁移导致隔代教育问题。三是建设公共性农村技术培训中心,强化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政府选派精准扶贫技术队伍,在每个村,按照实际情况,配置1~2名农业技术人员留住,并实现其待遇与乡镇公务员对等,同时实行绩效考核体系,量化农技人员的薪资结构,以此为基础建设村级技术培训中心。

4.3 强化父母监护责任,构建社会大众关爱网络

一是强化父母监护责任。通过精准扶贫专项补贴,尽量确保父母双方共同留守(可放宽条件至少父母一方留守,监护家庭教育),强化其监护责任,逐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归宿问题。二是积极构建社会大众相互关爱网络。村集体、监护人、学校、其他人士与政府共同搭建专项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社会性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大众集资,民主管理等实现平台建设。该平台定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地方特色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一系列对关爱教育以及相关活动。开通常年性、全天候的“亲情热线”电话,开展“面对面自由式座谈”等活动,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及时与监护人、教师、社会亲戚以及其他人进行无障碍沟通,实现留守儿童心情舒畅、零心理阴影面积的目标。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制度。建立帮扶机制,成立专门帮护小组,由财政补贴帮扶资金,同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4 重点开展心理课程,共同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一是鼓励农村学校普及简单的心理课程。各地方政府部门、相关教育部门,组织专业人才,加强适合当地民俗文化的心理教材编写,活动策划;通过选择试点学校开展心理课程等形式,并后期逐步推广。二是全面加强家庭监护人心理培训,主动掌握日常心理知识。通过开展定期心理上门一对一辅导、举办村级心理文化活动等,加强农村家庭心理培训,确保心理知识成为常识。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共同构建社会呵护关爱网络。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建立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绩效考核制度,提升基层组织解决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同时,在各镇(乡)以及村集体,建设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专项档案,进行档案管理,全面掌握各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有关情况,针对各类具体问题采取不同有效措施,实现精准对接、精准呵护。

摘要:实现教育培训到村到户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核心环节,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首要目标;通过对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特征、教育现状、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8-81.

[2]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证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2(08):68-77.

[3]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03):37-49.

[4]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797-810.

[5]吕利丹.从“留守儿童”到“新生代农民工”--高中学龄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终止及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4(01):37-50.

[5]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09):29-33.

[6]蒋家琼.我国科学素质教育政策的目标、主体及类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3):47-50.

[7]姚志,谢云.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09):202-204.

政策扶贫?教育扶志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对策;心理辅导;教育管理

一、案例简介

小辉,女,会计专业学生,江苏泗阳人,单亲家庭,家境贫困,性格内向、自卑。因家庭经济和精神压力醉酒入院,并萌生退学打工之念。

2013年9月新生入学季,笔者担任小辉的班主任,按照惯例逐一了解每个申请贫困同学的证明材料并当面谈话。从村委会的贫困证明中了解:她来自于苏北农村的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姐姐随着父亲与爷爷奶奶生活,不久后父亲精神失常,便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家里缺少青壮年劳力,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种田。面谈那天,一个衣着十分朴素的女孩来到笔者办公室。“初来学校一切还习惯吗?”笔者先引入了话题。“挺好的,我高中就住校,自理能力很强……”她回答道,但言谈中不愿过多透露家庭情况,只提到了两个姐姐很早就辍学打工挣钱,现在都已成家,她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大一的学费主要是靠助亲戚资助。

她被认定为贫困生后,申请到了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接下来的班干竞选中,她以高票当选为劳动委员。她的竞选词很朴素,但很有说服力:“我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家庭,从小自理能力就很强,热爱劳动,我会带领大家把班级的教室卫生打扫好,大家有事都可以找我来帮忙,我一定尽力……”随后的日子一切都向正面发展,她担任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也得到同学的认可。周末她去校外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切看似都很顺利,但在大一下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一天中午,她突然一口气喝下了半斤白酒,在宿舍昏迷过去,被120送去了医院抢救。笔者及时赶到医院探望并找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得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她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同时,她突然得知自己暗恋的男生结婚了。各种事情夹杂在一起,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姐姐都已成家,父亲患精神病,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低),想一醉解千愁,没想到差点丢了性命。事发后宿舍同学对她很关心,在医院全程陪护。

事后,笔者和小辉的大姐联系上,了解了小辉家中状况,并让大姐劝导她。我又找她谈心开导,并帮她申请了2000元阳光助学资助,以及学校的送温暖等一系列补助,让她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学校会帮她一起解决。她也表示只是一时有些郁闷,以后会乐观向上,完成学业,不会再做傻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辉表现也很积极。在大二的班干改选中,她表示要继续担任班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她还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也考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原因探析

(1)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没有能倾诉心事的对象,选择自我承受

从小父母离异,小辉和姐姐跟着患精神疾病的父亲生活,爷爷奶奶只能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无法替代父母的教育职能。女孩子在青春期、成长期很需要母亲的关怀与呵护,这正是她所缺少的。父亲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与她交流,而姐姐们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又很早成家离开了她,使得本来唯一能够交流的对象也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当遇到压力,想要缓解时,就找不到亲人诉说,而这样的家事她又不想让外人知晓更多,因此也不便找同学老师倾诉,自然就会想到用酒精来麻痹一时的痛苦。

(2)贫困家庭,生活压力巨大,看不到光明的未来,选择退学打工

小辉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爷爷奶奶种田收入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还需要医疗费用,家中可谓一贫如洗。学费靠亲戚接济,生活费用都是靠平日自己打工赚取和学校的各类补助。边学习边打工,很辛苦,她已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姐姐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要负担,她也不想增加姐姐的压力;问亲戚借钱又欠人情,她自然不愿。因此,她萌生了退学之念,想早点赚钱独立。

(3)环境因素,形成自卑心理,不敢面对现实,选择逃避退缩

小辉由于家境贫困,相貌普通,对喜欢的男生不敢表白,更不会主动争取,只是默默地关注。当某一天突然发现对方要结婚了,顿时感到失落无比,再联想到家中的困境,更是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环境因素使小辉产生自卑心理,她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极的方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信心。总是与周围的人进行各方面的比较。正是由于这种比较,轻易地让自己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从而更容易体会自己的缺点。正因如此,她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希望,更不会主动争取机会。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她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2.采取措施

(1)构建“朋辈互助”的集体,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体现同学间情谊

作为班主任,笔者定期通过谈心、QQ空间等多方面了解小辉的状况,并且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特殊体”,但同时也要让她体会到被人关心的温暖。班级同学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笔者的牵头下,班委干部和舍友组成“朋辈互助小组”,对像小辉这样的同学加以特别关心,形成关系融洽、有信任感的伙伴关系,帮助其处理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小型、深度的分享会使之宣泄负面情感、分担烦恼、消解不良情绪。身处这样的集体会使小辉觉得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有很多可以交心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事,帮她解决困难,当她再遇到坎儿时,就不会再一个人扛着,而是会寻求朋友、同学的帮助。当她被120送医院急救,宿舍全体成员日夜陪伴左右之时,她就已经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这正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她所渴望的关爱。正是这样一个互爱互助的班级氛围,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暖意,活力四射,被评为了2014年“江苏省活力团支部”、2014年“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2)创设发挥才能的环境,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克服自卑感,逐步树立自信心

小辉在担任班级劳动委员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在同学心目中是热心助人的大姐姐,是踏实能干的好班委。大二进行班委改选,她曾经问我是否要继续担任班干部,我鼓励她参加竞选,果真不负众望,她几乎以全票连任。当公布票数的时候,我看到了她脸上自信的笑容。小辉的歌声也很好听,在舍友的鼓励下,她在班级联欢会上一展歌喉,展示了她多才多艺的一面。学习方面,她一直很努力,打工之余总是抓紧时间学习,大一两个学期综合测评都在班级前十,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她所在的宿舍同学关系也非常融洽,6个同学中有4个班干部,5个入党积极分子,3名同学获得奖学金,是班级最优秀的一个宿舍。这些在工作、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成绩,逐步使小辉建立起了自信心,发觉自己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差,自己虽然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没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同样是一个有人缘,让人喜爱的女孩。

(3)利用多元化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营造良好的帮困助学氛围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从 奖、贷、助、补、减方面构成多元化资助体系。我省大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以财政资助为保障、助学贷款做辅助、高校与社会资助共同发展”。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学校还特别给予小辉阳光助学金,除此之外,小辉还获得了学校冬日送温暖、二级学院党总支送温暖、校友资助等活动的补助。有了这些奖助学金加上自己平时打工所得,目前小辉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她对继续完成学业也充满了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圆满实现了对省委省政府“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三、案例思考与建议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约占五分之一,而这些贫困学生中又有相当部分是单亲甚至孤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关怀。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经济贫困和家庭环境的压力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心理方面出现负性变化。学校和社会在努力为贫困大学生解困时,往往忽视了贫困生中的“心理贫穷”现象。这种贫困是隐性的,但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陷入“心理贫穷”的大学生是难以成才的。

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我们在面对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时,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这些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活动,做到提前干预,远离心理危机。同时我们也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们,使他们以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注重班级、宿舍文化建设,让贫困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提高贫困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组织,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找到自信,在奉献中升华自我。

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学校、社会要变单向的经济扶持为经济、心理双向脱贫。学校和社会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奖助学金外,更应为他们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使贫困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乐观向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金来,刘红.高职贫困生心理扶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17-218.

[2] 倪可.高校贫困学生群体教育管理及资助保障体系分析[J].商业文化,2012(5):191.

[3]于秀丽,杨文新.构建高效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新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9):36-38.

2、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及走访方案 篇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埇桥区教体局文件精神,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及走访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精神,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二、政策措施

1、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四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

2、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

3、做好防流控辍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关系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小学精准扶贫工作计划默认。同时,成立汴河中心小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长:王子敬

成 员:周布明

燕 信息联络员:张浩敏

(二)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对于埇桥区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等,要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

(三)建立信息台账。学校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信息、贫困家庭信息,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扶贫做到实处。

(四)加强舆论引导。我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等,让每个贫困户、贫困生了解帮扶政策,掌握帮扶措施,激发教育扶贫攻坚信心,形成工作合力。

汴河中心小学

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及

走访方案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篇5

一、所报项目必须是扶贫规划中的规划项目,若是原扶贫规划中没有的,要马上补充完善,并上报。

二、项目名称规范:

1、交通:

(1)组与组间道路建设:项目名称为“通组道路建设”,建设内容为“××至××道路建设,长××公里,宽×米”镶边砂石路。

(2)村寨道路硬化:项目名称为“组内道路建设”。建设内容为“××组道路建设,长××公里,宽×米,××平方米,厚度不低于0.15米”,每平方米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不超过45元。

(3)机耕道建设:项目名称为“机耕道建设”。建设内容为“××至××机耕道建设,长××公里,宽××米”。

2、种植业项目:项目名称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防护林、用材林、中药材、茶叶、经果林等种植”,建设内容为“种植××面积××亩”。

3、养殖业项目:项目名称为“家禽养殖、生猪养殖、牛养殖”等,建设内容为“养鸡、鸭、鹅、兔、二元猪、商品猪、商品牛、能繁母牛等”××只(头)等。

4、村综合服务室建设:项目名称为“村综合服务室建设”,建设内容为“村综合服务室建设,××平方米”,建设规模不能超过120平方米。

5、贫困户农房改造:项目名称为“贫困户房改或低保户房改”,建设内容为“贫困户房改或低保户房改共××户××平方米”。

6、水利:

(1)沟渠建设:项目名称为“灌溉沟渠建设”,建设内容为“××至××灌溉沟渠建设,长××公里,断面多少cm×多少cm”。

(2)河道治理:项目名称“河道治理”,设内容为“××至××河道治理,长××公里,断面多少cm×多少cm”。

(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名称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内容为“建水池×座,×立方米,铺设管道××米,解决××人××头(牲畜)饮水困难”。

(4)小水池建设:项目名称为“小水池建设”,建设内容为“多少口×30立方米”。

三、建设性质:所有项目必须注明是“新建、改建、扩建或是续建”

四、补助参考标准

(一)种植业项目补助标准

1、种植粮食作物(优质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和荞麦等)每亩100-150元。

2、种植经济作物(烤烟、花生、芝麻、甘蔗、麻类、薏仁米等)和推广脱毒马铃薯每亩200-280元。

3、种植蔬菜(辣椒、西红柿、生姜等)每亩400-600元。

4、种植防护林、用材林(竹、杉、松和直杆桉等)每亩不超过250元。

5、种植中药材杜仲、黄柏、厚朴、头花蓼、金银花、红花、辛夷和菊花等每亩300元;吴萸、栀子、牛旁、枳壳、石斛、艾纳香、丹参、板蓝根、穿心莲、何首乌等每亩350元;半夏、黄莲、三

七、灵芝、茯苓、黄姜等每亩不超过700元。

6、种植茶叶、经果林(核桃、板栗、苹果、梨、桃、柿、柑橘、枇杷、杨梅、荔枝、樱桃、葡萄、猕猴桃、草莓等)每亩500-700元。

7、种植绿肥每亩20元。

(二)养殖业项目补助标准

1、购养商品仔猪每头500元;二元杂交能繁母猪每头600元。

2、购养商品羔羊每只250元;能繁母羊每只300元。

3、购商品牛每头1200元;本地能繁母牛每头1500元;能繁杂交母牛每头2000元。

4、购养雏鸡、雏鸭、鹅等每只5元;兔每只10元。

5、稻田养鱼每亩250元;池塘养鱼每亩600元。

6、牧草种植每亩80-100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标准

1、通村道路(有效路面宽不低于4.5米标准、不含桥涵)新建每公里60000元;改造每公里20000元;村寨道路硬化及组内道路硬化(厚度为15cm以上)每平方米60元。

2、农村低压电网(新建)10KV线路每公里10000元;04KV线路每公里7000元。

3、人饮工程小水池建设(每口容积不低于30立方米标准)每口2000元。

4、修建引水渠(断面40cm×50cm规格、M5浆砌石、C10砼底板、侧墙)每公里30000元;(断面20cm×25cm规格、C10砼底板、侧墙)每公里15000元。

5、粘瘦型稻土、潜育性稻田和冷烂锈田改造每亩100元。

(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补助标准

1、学校教室建设每平方米650元;购双人座课桌、椅每套120元。

2、村综合服务室建设(建筑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每平方米650元。

3、贫困农户住房危房改造每户不超过5000元,低保户不超过6000元。

4、沼气池建设(容积8立方米标准,含改厕、改圈、改厨)每口2000元。

(五)培训项目补助标准

1、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性培训每人790元;引导性培训每人370元。

2、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每人次5元。

3、绿色证书培训每人100元。

4、贫困地区干部培训每人每天80-120元。

5、农民初级技工培训每人3000元。

6、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每人300元。

7、普通农民工培训每人400元。

蔬菜大棚补助政策(定稿) 篇6

(1)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投资建设温室大棚。

新建日光温室每栋补助1万元,新建春秋大棚每栋补助0.2万元,新建智能化自动调控联栋日光温室每亩(棚内面积)补助2万元。

(2)鼓励连片开发、规模化建设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

以园区或村为单位,给予基础设施配套补助。连片建设日光温室50栋以上的,每栋日光温室按0.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建设春秋大棚100栋以上的,每栋春秋大棚按0.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日光温室和春秋大棚混合建设总栋数100栋以上的,每栋日光温室按0.5万元的标准、每栋春秋大棚按0.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园区内建设冷藏设施、加工车间、技术中心、交易市场等基础工程的,按所建工程投资总额的20%进行补助。

申报立项被确定为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和30万元的奖励。

(3)贷款贴息。

新建日光温室每栋可贷款2万元、春秋大棚每栋可贷款0.3万元、智能化自动调控联栋日光温室每亩可贷款4万元。在上述贷款限额内,市财政给予为期两年的利息补贴。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制定优惠信贷政策,做好设施农业信贷扶持工作。

(4)鼓励支持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争创名优品牌。

凡取得“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万元、5万元、10万元补助。凡取得省级、国家级名牌认证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奖励。

(5)以乡镇为单位,建设温室大棚总数达200栋以上,聘请高级蔬菜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的,经农业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和菜农评议合格的,每年对乡镇按每200栋补助3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贴。以园区或村为单位,建设温室大棚总数达50栋以上,并聘请高级蔬菜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的,经农业主管部门考核验收和菜农评议合格的,对园区或村补助经费3万元(连续补助三年,三年以后不再补助)。

(6)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挂靠,定期安排果蔬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温室大棚建设新工艺、新设施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组织培训农业技术员、园艺工、农艺工和种植农户。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篇7

1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历程回顾

建国之初,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管理,全部收入上缴财政,全部支出由财政拨款安排,医院运行缺乏激励机制。从1953年起,政府对公立医院改为实施“以收抵支,差额补助”政策,1954年改为实施按照床位计算补助的“全额管理,定额补助”政策,1955年改为实施“全额管理,差额补助”政策。政府在控制指标内,根据所属医院的具体条件与不同情况,作统筹调剂,按不同的差额补助各医院,基础好的少补助,基础差的多补助。各医院在政府补助和改善管理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收入,达到收支平衡。这一阶段,全国平均补助水平约占医院全部支出的20%左右,年终结余一律上缴财政。从1960年起,政府对县级以上医院改为实施“全额管理,定项补助,预算包干”政策,即全部工作人员的工资,包括附加工资3%在内,由国家预算开支,这样全国补助水平提高到约占全部医院开支的35%左右,其他仍由医院收入来解决[1]。定项补助方式虽然明确了政府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助长了卫生人员的盲目流入,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2]。

1979年,政府对公立医院改为实施“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政策,即把包工资的方法,逐步改为按任务、编制、床位等实行定额补助的办法。增收节支的结余,主要用于改善医疗条件,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病人欠费基金、大型设备购置、房屋大修专款,不包括在定额补助之内,每年根据财力可能专项安排。退职退休人员所需经费,按实际需要编列预算。1988年,国家对医院改为实施“全额管理,差额(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助政策。1998年,政府对医院改为实施“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政策。2009年,国家提出坚持医疗服务公益性原则,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合理规范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3]。2010年,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补助政策。定项补助的具体项目和标准,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有关规定确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纵观建国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实施的预算和财务管理政策,可以看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逐步精细、由政府兜底到定额或定项补助的演变过程,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相适应,与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相适应。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由政府配置,国家对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实施严格的计划管理,医疗卫生资源具有较强的社会福利性质,所以,政府对医院采用了包工资、差额兜底等政策措施,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弥补政府财力不足,鼓励公立医院经营搞活,尽快改变医疗资源缺乏的局面,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对公立医院进行补助。这一政策演变历程应当成为完善当前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的重要参考和基础。

2 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现状及问题

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医疗机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截止2009年底,全国医院机构总数20291家,其中公立医院9651,占机构总数的47.56%。全国床位数312万张,其中公立医院241.6万张,占77.5%[4]。虽然从机构和床位数可以看出,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但是政府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财政对公立医院经费补助比例偏低

以综合医院为例,近几年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不到8%,甚至远远低于建国时期的政府补助所占比例。医院主要靠提供医疗服务获得收入维持运营,这也经常被一些研究者归结为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同时,从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远远低于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所占的比重(详见表2)。

数据来源:2009年6月全国医改政策培训讲稿。

2.2 基层公立医院财政补助资金少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资金,主要流向基础相对较好的公立医院,而对于低收入人群利用较多的乡镇医院投入较少。以2009年我国五级综合医院平均每所医院的财政补助情况为例,中央属医院平均12690万元,省属医院平均3426万元,地级市属医院平均1270万元,县级市属医院平均486.9万元,县属医院平均451.9万元。虽然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规模不一样,各级财政保障能力也不一样,但从财政资金量看,中央属和省属医院政府投入多,地级市属、县级市属、县属及乡镇医院的政府投入层层递减。乡镇医院虽然不属于综合医院统计范畴,但平均政府投入补助49.57万元。从总量分析,2009年,各级医院财政补助总投入663.17亿元,其中卫生院财政投入192.17亿元,占医院财政补助总投入的28.97%。但是,各级医院总诊疗人次数19.21亿人次,其中卫生院总诊疗人次9.20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48.84%。可以看出,基层医院财政补助投入与它承担的医疗服务工作量不相适应。

2.3 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方式单一,财政补助政策难以完全落实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补助政策,有利于鼓励医院通过自身服务实现收支平衡,对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此项政策没有根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强弱,制定有区别的分类补助政策。尽管在实际的补助过程中,财政区分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妇幼儿童医院,在投入上有所倾斜,但是从预算管理制度上没有明确的分类政策。新医改政策提出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6个方面由政府保障,但实际中由于医院规模过大、发展缺乏规划及财力有限等因素,导致财政补助政策难以完全落实。

2.4 科学的财政补偿机制没有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对医疗服务实行低价或按成本定价政策,以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共福利性质。医院由此造成的减收由财政补助。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医疗服务成本不断提高,而医疗价格调整滞后,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严重低于成本。同时,财政补助越来越不能弥补医院由此造成的亏损,给医院发展背上沉重的负担。公立医院补偿需要财政、医保、价格三方联动,形成良性、可持续的补偿机制。

2.5 财政补助资金监管不力

公立医院缺乏有效的财政补助绩效评价体系来引导医院确保公益性,提高效率。无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与大型设备购置财政补助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的制度,资金安排常常缺乏可操作的政策依据。地区范围内资源共享共用效率低,公立医院重复投资普遍,资金使用效益低,患者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5]。

3 政策建议

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政府对公立医院补助政策取决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目前,国家新医改方案从宏观上明确了公立医院发展的公益性属性,这就决定了财政补助政策应坚持公益性方向。同时,财政补助应当紧贴当前公立医院运行实际,优化财政投入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公立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医院加强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遵循以上思路,就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3.1 加大财政卫生投入力度

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公立医院是体现政府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政府有责任促进公民的基本健康。针对当前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比例偏低,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低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所占比重的现实,各地要结合财力,增加财政卫生投入,提高对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水平,建立合理、有效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新医改提出,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对新医改卫生投入政策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例如,某一个直辖市就明确提出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使卫生投入政策变成一个硬指标。另外,也可以参照教育投入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卫生部门也可以探索国家财政性医疗卫生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以此明确政府医疗卫生投入责任。

3.2 完善财政卫生投入倾斜政策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政府卫生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2003年起到2010年,中央及省、市、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尽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乡镇卫生院政府投入与它所承担的医疗卫生服务量不相称。可以预期,在新医改中,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逐步落实和大医院病人的分流,城乡基层医院的医疗任务将进一步加大。因此,为了确保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维持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各级政府应加大卫生投入对农村和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倾斜力度。可以按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探索乡镇卫生院政府总投入占医院政府总投入的比重不低于乡镇卫生院总诊疗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建立乡镇卫生院政府投入的长效机制。同时,对于农村和卫生资源薄弱地区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中央财政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力明显增加,因此在增加农村和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政府卫生投入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努力缩小政府卫生支出水平的地区差异。

3.3 创新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方式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公立医院规模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财力总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水平,必然要求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应该“有进有退”,实施分类补助政策。具体而言,根据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强弱,按照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实施有区别的经费保障制度。如精神病医院、妇幼保健医院、传染病医院,可以探索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方式,从根源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促进医院更好地发展;对于准公益性医院,可以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对于经营性较强的少数几个医院,可以积极推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政府通过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补助[6]。

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支出,各级财政可以以区域医疗需求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探索建立医疗发展基金专户,专户由公立医院总收支的部分结余和地方财政的配比资金组成,通过财政资金按比例匹配的方式限制医院的购买冲动,提高医院设备的使用效率。

对于公立医院承担的传染病监测和防治、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医疗科研、重点学科建设和卫生人才培养等医学技术支持职能;提供的医疗救助职能等方面,各级财政可以依据公立医院服务量和成本数据,实施多渠道全方位补偿。例如,建立公立医院坏账补偿基金,加大医院提取坏账补偿金的比例,或由财政建立专项基金对经核实无法收回的病人欠款给与补偿;建立公立医院医疗风险保险基金,可以由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也可以由医院按收入的一定比例预提或统一缴纳,对公立医院发生医患纠纷需要赔偿的,由医疗风险保险基金支付,减少公立医院面临的医疗赔偿风险等等。

3.4 建立价格、医保、财政三方联动补助机制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患者个人付费、医保基金和财政直接投入。价格是确定医疗服务收入的标准。医保、价格和财政补助是医院收入的三驾马车,相互影响,构成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所以,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机制,需要价格、医保和财政三方联动。尤其是,新医改提出的价格政策改革,需要医保、财政政策的积极跟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具体而言,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提高劳务价格,改变长期以来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扭曲的问题。针对医疗价格调整,医保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或提高报销比例来使医疗保险基金承担由于价格调整新增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各级财政可本着补贴供方与需方相结合,直接补贴逐步向间接补贴过度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医保的投入,完善医保政策,提高医院报销水平,让参保人得到更多实惠。

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或改革现行医疗服务付费方式,可达到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成本的目的,使医疗机构依靠自身提供服务维持业务收支平衡。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价格、医保、财政联动的机制。在统一的平台上部门之间要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针对价格调整,医保与财政部门要积极应对,使百姓尽快见到实效。对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减少改革的成本,真正提高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3.5 建立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管机制

规范医院收支行为。公立医院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医院费用增长和人员、管理费用占支出的比重。完善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动态监测,时时监控,建立预算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积极推进医院成本核算。目前,公立医院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配备存在重复投资和浪费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立医院缺乏规划和成本核算的理念,医院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通过实行医院成本核算,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控制和评估,能使医院会计从简单的预、决算管理,走向有组织的医院经济管理,为医院制定收费标准、政府确定财政补助提供依据。

建立基建和大型设备项目库。由财政、卫生部门或管办分离后的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工作组,对医院的基建、大中型设备购置进行论证、评审,确定补偿数额和投入顺序。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于按照公益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并考评达标的医院,可在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上予以倾斜,还可以相应提高人员工资总额的支出比例,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不达标医院实施相应的惩罚措施[7]。

总之,我国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调整方向需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取向相适应。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应根据支出性质的不同,针对不同的补助内容,确立规范的经费补助办法和补助标准。政府财政补助应与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机制相联系,对公立医院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公立医院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优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彪.在全国文教财务工作会议上关于卫生计划财务工作的安排问题的报告[M].卫生财务法规摘编(1950-1995).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刘瑕、禹硕、于润吉.财政对公立医院补助政策的演变及评价[J].卫生经济研究.2008.12:9.

[3]国务院医改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秦国华.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模式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2.10:29.

[6]苏榕生、钟云峰.财政对公立医院实行分类补偿的设想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9.1:22.

教育扶贫补助政策问答 篇8

一、现有医保体制的短板

(一)在现行医保体制下若干因素仍可能导致因病致贫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出台和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民政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职工指定疾病互助保障、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病有所医”问题。但由于个别群众参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罹患大病者未能及时享受医保现象,同时,部分医保制度规定个人需承担一定比例医保费用,加上未列入医保报销范畴的药品、民间草药需个人承担药费、因主要劳动力患病丧失家庭基本生活来源等原因,若干家庭仍有大病治疗资金缺口,导致出现“病困家庭”。

(二)社会爱心捐款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不和谐现象

为了让罹患大病的对象有治疗费用,社会各界不时发动各类爱心捐款活动,如学生罹患大病由教育部门牵头募捐,其他城乡群众罹患大病由工、青、妇、残等各群团和社会组织牵头募捐。但在捐款过程中存在不和谐现象。如:个别患病对象在募捐期间去世,捐款被闲置或被调置其他“病困对象”使用;因发动力度过大或受捐对象有意隐瞒已享受医保待遇的事实,捐助款额超出所需医疗费,如何使用捐款引发争议;有的受助对象所患疾病治疗期较长,家属反复多次要求继续募捐,甚至在捐款力度及受助资金不达预期时心生不满,等等。

(三)节日慰问“病困对象”活动仍不足以解决现实困难

一般情况下,节日之前,相关部门会安排慰问探访“病困对象”,送去若干慰问金。但因不是体制性安排,慰问金金额并不一定完全考虑和满足“病困家庭”现实需要。有的领导在代表组织送去慰问金时,感觉仍不足以支持“病困家庭”走出困境,因而个人再掏腰包予以资助。

二、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与医保体制并行的实践

(一)出台财政资金救助“病困家庭”、补助中小学生参加医保两项政策

2014年,北海市海城区出台两项与医保制度并行的财政资金再救助补助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医保政策”):一是自2014年起,对缴费参加北海市海城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中小学生,在各级财政补助基础上,区财政每人每年再给予10元补助,区教育局牵头协调人社、卫生、财政部门落实;二是2014年区财政安排200万元,成立领导小组专门办公室,协调民政、人社、卫生、计生、残联、财政等部门和各街道联合审核,对辖区“病困家庭”按较重病困、严重病困、特重病困三个等级,分别给予0.3万—1.8万元9个档次的救助。

(二)救助补助政策效果良好

“两项医保政策”调动海城区了教育系统积极性,中小学生参保人数增加(往年因分属两个医保制度,未统计),缴费参保比例超过95%(少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已在原籍参保),未再发生“大病爱心捐款”事例。去年共审核3个批次“病困家庭”救助,56个家庭获50万元救助。今年北海市海城区总结经验,已将“建立学生参加医保补助机制”和“建立病困家庭临时救助机制”工作列入区委第一批全面深化改革六个项目进一步推进。

(三)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由于学校师生尤其是进城农民工子弟对居民医保和新农保两种医保政策了解不够,人社和卫生部门也未能充分掌握对方部门的医保制度,加上北海市的两个医保系统尚未资源共享,需反复培训才能让各方了解两种制度、反复询问甄别才能确保学生高比例参保,因此仍要提高“两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为增强“病困家庭”救助实效,北海市海城区强化街道动员参保和入户调查职责,但因尚未明确区级专职工作人员,而且“病困家庭”的审核标准没有足够细化,“病困家庭”情况主要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提供和把关,困难情况及救助标准的把握难以做到绝对平衡。

三、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与医保体制并行的成效

(一)健全部门横向联系机制

现行医保政策均由一个部门主抓,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由人社部门负责,新农合由卫生部门负责,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患病计生对象等由计生等部门给予扶助。北海市海城区新出台的“两项医保政策”,着力健全部门间医保工作横向联系机制。对病困家庭的救助,会前充分调查核实,会议联合审核,确保对象在充分享受现行医保政策基础上再获救助;再给予中小学生10元补助政策,以学校和班级为工作单元,职能部门共同组织,有效提高参保率;把若干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变成“左右互搏+北斗七星阵+双剑合璧”,是医保体制的重要“补丁”。

(二)政策让医保体制更以人为本

现行部门医保政策,明确了报销比例、审批程序及药品清单,限制了自由裁量权,挤压了权力寻租空间,但在严格执行过程中略显冰冷,在具体对象上仍有引发社会同情的舆论空间。但北海市海城区的“病困家庭”救助政策,既确保医保制度严格执行,也兼顾受助对象个别差异,惠民政策更加以人为本。

(三)政策拓宽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

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让全体中小学生和患病群众等弱势群体获更多关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今年北海市海城区提出了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领域、城乡统筹建设、财税体制等第一批六个专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如何出台更多政策,让人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值得思考并大胆尝试推进落实,以进一步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作者系北海市海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上一篇:和谐社会优秀记叙文作文下一篇:月下话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