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文化

2024-06-25

图腾文化(精选8篇)

图腾文化 篇1

广告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融进了民族文化特定的价值观念,随着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急剧增多,广告中的文化冲突现象也日益明显。

图腾文化是一种无法规避的影响要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中,影响广告传播效果的变量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化变量,概括来说包括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及审美观念等认知体系因素,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系,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以及物质产品这一文化的有形部分。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指出:“图腾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仪式,进而提出宗教起源是基于禁止屠杀图腾动物。它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信仰和习俗体系中的一部分,人与他们的图腾间存在一种仪式上的关系,图腾制度是从人与自然物种的仪式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图腾无论是作为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笔精神遗产。图腾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与现代文化有很多的渊源关系,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文化体系。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曾存在过图腾文化,并依然在受其影响,对于跨文化的广告传播活动来讲,在进行策划创意时自然不能忽略这一因素的存在。

案例分析 事件回放

2005年9月,某杂志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前段时间,日本企业推出的一款“霸道”汽车广告在我国引起轩然 大波,网友纷纷质疑其有侮辱“石狮子”等民族图腾的含义,伤害了民族尊严,最终这家公司以撤掉广告、向消费者致歉而告终。继立邦漆“龙”广告因为涉及中国象征而引起争议之后,又一则广告引起了国人的争议。名为“恐惧斗室”的最新耐克篮球鞋广告片因涉嫌“襄读中国风俗习惯”,近期引起全球华人持续关注。据了解,耐克广告中三个场景涉嫌“侮辱中国人”的形象,除对中国龙的“侮辱”之外,还包括对身穿长袍的中国人模样的老者和对身穿中国服装、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极其相似的妇女。

2、各方反应

耐克广告播出后,在亚洲各民族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新加坡当地的华裔联名向政府请愿,要求对耐克的这则广告进行“严打”,网络上各方意见激烈对抗。国家广电总局在2005年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发出的《关于立即停止播放“恐惧斗室”广告片的通知》中指出:近来,一个名为“恐惧斗室”的耐克篮球鞋广告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不满,经审查,该广告违反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因此,各级播出机构立即停播此广告。根据网易相关调查显示:有70.48%的人认为看到这样的广告会不舒服,17.14%持 无所谓的态度,另有12.38%认为这样的广告值得欣赏。在问到“广告是否侮辱国人”一题时,40%的人认为是蓄意而为,可恶,28.57%的人认为是无心之失,伤害感情.另外有11.43%认为不该上纲上线;剩下的20%认为这是媒体在炒作。

总体来看,批判者认为勒布朗在斗室中战胜中国龙,是对中华民族习俗和文化的不薄重,对中华民族象征的一种侮辱,更有极端者认为这种“表面看似是对中国文明的战胜,其实暗地里也是贬低中国的同行业商品”,“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中立者则保持了一颗冷静的头脑,认为公司不可能是故意的行为,其意图是想更贴近中国受众,同时也承认了该广告没有尊重中国文化,没有尊重中国的民族形象,但坚持不能小题大做,应该有度的观点;支持者们则抱着开放的胸怀,并以“哪叱闹海”的典故予以驳斥,提出“有关部门是不是也要学着把市场的东西交给市场,把本就非常难的道德评断交给消费者去拿捏呢?毕竟动辄判定为褒读民族风俗习惯,太容易触动公众那根原本不够理性的神经了。”

3、深度分析

诚如耐克公司在道歉中所说的那样,“耐克无意表达对中国文化的任何不尊重,自1982年进人中国市场以来,耐克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出现这样的事件纯属意外和无心为,因为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说,其广告行为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诉求产品的卖点、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刺激购买并最终赚取利润,抑或就是塑造企业或产品的品牌形象,后者的最终目的也是对利润的追求。中国市场对于耐克公司来说,在其整个企业的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这块大蛋糕能给它创造无限巨大的利润,它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胜去挑衅中国人民呢,何况我们是耐克的上帝?依此来看,耐克公司在这个广告上的过失应该算是“无心所为”了。为何这种原本有意的“讨好”却招致如此大的争议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缺乏对目标国(地区)文化的了解。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赋予某些动植物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中国,“龙”被赋予“神圣、威严、庄重”之惑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被定义为一种面目狞的猛兽,使人联想到“邪恶、残暴、可怕”。“恐惧斗室”的广告创意似乎沿用了西方对“龙”一词的理解,没有区分“龙”这种形象在美国和中国人文化中寓意和象征的不同,甚至想以此 来拉近与中国人民的距离,岂料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了。二是对不确定性的强回避倾向和弱回避倾向。

这是荷兰学者霍夫斯塔德在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时提到的三个维度之一。对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压力和不安,东西方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我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讲求安居乐士,稳定安宁,这就形成了人们安于现状、保持稳重、迟缓恋家、惧怕竟争等思想,可以说东方民族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了在东方文化的价值观中,冒险、标新立异并不受到鼓励。西方民族的发展中一直充满着不确定性,长期的征战及后来的对新世界的开拓和征服使其生活动荡不安,对社会中的不确定性习以为常,寻求冒险和刺激也已习以为常。在西方的广告中,尤其是美国的广告,经常会看到*权威人物开玩笑的经典创意,很多广告就是以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模特或主角展开的。在中国,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接受和认可的。三是目标国(地区)与企业所在国(地区)之间的特殊关系。

上文中提到的丰田“猫道”和立邦漆广告在播出后之所以引起和耐克广告同样的强烈反响,一方面固然与“龙”、“狮”这两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的“不恰当”创意有关,但从网上对这两个广告的评论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丰田和立邦漆都属于日本企业,中日之间多年来的关系一直都是微妙的,侵华战争和日本政府多年来的歪曲侵华史实等种种作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无疑都增加了对这两例广告的负面评价。某一产品的产地往往是影响其他国家的人对该产品的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来源国是一个有利因素时,广告就会突出这一点。反之亦然。企业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无论是丰田“霸道”、立邦漆“滑龙”还是耐克的“恐惧斗室”,它们在广告的创意过程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触犯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图腾文化的崇尚和尊重,“忽略”了图腾因素在中国人民民族感情和民族观念中的地位和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龙的形象和精神已经深人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和血液当中,传统的图腾文化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烙印。忽略了这一点,再好的广告创意都无法与目标国(地区)的人民达成契合,也就谈不上什么广告效果的实现。因此,在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当中,对于涉及到图腾的形象或文字时,企业要格外的注意,务必讲究策略与方法,力求达到市场与人心的双底。

1、前期调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企业要熟悉自己的文化模式,以便能形成一种文化关联态度,认识到许多社会习俗和行为模式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得以发生的时候才相关联。当广告投放在文化交流中发生障碍时,首先应检查障碍是否因为自己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所导致,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本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类同和差异。

知彼:企业在广告活动前期,需要进行大型的市场调查,其中包括公众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的调查,具体到跨文化的广告传播,就是要调查公众的认知体系、市场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又包括社会主导文化、习俗文化、民族文化、图腾文化等。企业唯有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制定比正确的广告传播策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扎根近50年,它非常注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2001年春节时,该公司推出一次乡土气息很浓的“泥娃娃阿福贺新春”广告。据可口可乐公司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介绍,公司推出阿福新年特别包装,正是取其“年年庆有余,岁岁添欢乐”的寓意,以新年吉祥的本土形象与消费者达到进一步沟通,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中期创意—注,技巧,创意取胜在前期全面收集信息的基础上,企业就可以准确地对其产品广告进行定位,随后进人到广告活动的一个核心阶段一一表现手法的创意和广告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抱有真诚、友好的态度,尊重目标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图腾文化、规范体系等;要掌握目标文化中一些非语言符号的特殊含义,以免产生误解;要站在双方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广告传播,而不应有任何的民族或种族歧视。此外,巧妙地运用图腾元素,不仅能增强广告的艺术性和美感,也能拉近与目标公众的情感距离,达到良好的广告效果。比如可口可乐公司2002年的贺岁广告词就是“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利用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和驰骋千里的骏马,既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又寓意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腾飞。

3、后期投播一一摇前侧试二后跟膝播前测试,顾名思义,就是在媒体正式刊播前,预先进行实验室测试或是在小范围内对广告创意进行测试。前者是从目标消费者中抽样、组织其观看广告,并给出评价„后者是选择个别媒体,抽选较小的区域进行试投,收集试投区域内目标人群的意见。最后将获得的反馈意见汇总、评估,进而对广告作品进行审定和修改。播后跟踪,就是在广告正式投播后,对广告效果进行不间断的跟踪、评估,收集反馈意见。对正在播放中的广告进行必要的调整。

图腾文化 篇2

一、什么是图腾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 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 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大多数情况下, 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于是, 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 在许多图腾神话中, 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 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 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 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有大量记载, 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 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 因此可以说, 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 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麟、凤、龟、龙, 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 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 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 别的不说, 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 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 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 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这句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 然而, 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 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 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 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 祈求鼠祖先的保护;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 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 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 认为只有这样, 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 也一定要算准日期, 只有虎日才进门坎;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 认为公鸡知吉凶, 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 将东西装在背箩里, 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 公鸡在什么地方叫, 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 公鸡叫的地方, 就是最吉利的。

二、传统龙图腾

在原始社会里,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处于幼稚的阶段, 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还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 像对其他现象的解释一样, 他们也把文学艺术的产生归之于神灵的创造和赐予。我们知道, 人不是生活在虚无缥缈的天国里, 而是生活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之中的, 人的思想、感情, 简言之, 人的意识,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客观现实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是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某种形式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想象化。” (1)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 在世界古代文化系统中,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 人与自然, 曾经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西文化基本特征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西方那种虔诚的宗教信仰精神, 却更多人伦亲和魅力。古代西方在自然之天的巨大压迫下, 导致人们对天的敬畏而衍生出西方发达的宗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的不发达, 则主要归根于古代中国人一般认为天人之间乃是和谐统一, 物我一体的关系, 即“天人合一”。

中国的龙, 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 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大能小, 能长能短,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 都与龙有关, 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 故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直至今日, 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 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观念的影响

哲学和美学大师里格尔视地理环境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在他的观念中,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也是不同的:居住在广阔的草地和平原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 这些人显示出好客和劫掠两个极端, 他们时常集合为大队人马, 在任何一种冲动下便激发为对外战争, 所过之处往往满目疮痍, 遍地瓦砾。生活在平原流域的民族, 由于土地肥沃, 气候变化有序, 一般从事农业, 所以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这样的民族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居住在沿海边的民族从事商业, 追求利润, 这样的民族智能兼备。这些理论都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巨大作用, 因此也被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中华民族地处北半球的温热带, 这里气候温润, 土地肥沃, 很适合农业耕作, 所以有利于农耕文化的萌生和发展, 身处这种环境中的古代先民早就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大自然中生长、活动, 既受自然的种种恩赐, 同时也免不了要遭受自然灾难的威胁, 人类自身的命运与大自然紧紧拴在一起, 从而对自然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同时, 相传自夏代开始萌生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 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将整个民族看做是一个大家庭, 所谓“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提法, 就强调了天下一家的亲缘联系, 也就顺理成章地在文化和哲学上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居住在草原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 民族的性格及精神信仰与农耕民族是有不同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草原狼就是蒙古族的精神图腾。在亚洲和东欧, 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一只蓝灰色的狼, 携天命而降生, 它向世间高声嗥叫, 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感到颤栗。13世纪, 世界是游牧民族称雄的时代, 定居的所谓文明世界的人们遭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多少农田变成了荒野, 多少人烟稠密之地变成了废墟, 多少人类文明的积累灰飞烟灭。成吉思汗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 草原铁骑闯进了定居者的家园, 像狼袭击羊群一般, 将一向安分守己过日子的人们惊散得四处逃命, 一个个村庄被焚毁, 一个个城池被攻下。

四、狼为何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图腾

其实《狼图腾》这部作品中一方面从感性方面以狼形象推崇刚性精神, 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 书中又过分强调狼性的作用。其实, 汉民族自身敢打敢拼的民族基因并不比草原民族少多少, 只是不像草原游牧民族那样由于生产方式之故是日常表现出来的, 而是经常潜藏着的, 当灾难深重时会集中爆发出来。即便是看似文弱的书生也不就必然是真正软弱的。听过这段形容书生的词句吗: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如果用“图腾”这样一个词语来概言“狼性”是大而不当的, 盲目崇拜狼性更是可怕的, 天下皆狼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成为希特勒那世界将会怎样?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还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我们不能用细枝末节的东西遮盖了历史的真实。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值得思考。

摘要:《狼图腾》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种评价不一而同, 对于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狼性、人性, 对于作者对狼的高度评价, 笔者不完全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证明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们的精神图腾是龙, 而非狼。所以本文从文化概念、传统图腾意象分析《狼图腾》中的图腾文化, 试论我们真正的图腾意象。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文化,民族地理,狼性

参考文献

[1]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 第一版.

[2]许结主编.中国文化史 (插图本) 花城出版社, 2006年1月, 第一版.

[3]梁越著.大汗的挽歌——寻找成吉思汗陵墓.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一版.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篇3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文化;图腾崇拜;民族精神;文化含义;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P31;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54-2

1 中国图腾文化的追溯

“凡山经首……其神皆人面蛇身”,这是山海经对中国图腾最古老的记载,所以,中国远古氏族的图腾形象大都以人面蛇身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图腾的形象也从蛇转向了龙,中国的封建帝王都以龙自居,以龙威它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统治阶级利用图腾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变相为图腾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1.1 图腾崇拜

在中国,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信仰龙凤,例如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信仰“狼”,苗族的图腾是狗头帽、鸟类和牛角饰品等等。图腾被大家信仰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团结力,人们把图腾视为自己的祖先,希望得到图腾的认可并受到图腾的保护,这是从前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应对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同的图腾崇拜,女真族的图腾是神鹰;鲜卑族类马似牛的鲜卑瑞兽;匈奴、突厥以狼为图腾;蒙古族所崇拜的狼、鹰、鹿等,这些动物的图腾形象贯穿着中国整个图腾历史的发展与变迁,这是对远古文化的传承,它有着区域性、悠久行、变化性、多样性等特点。现如今,图腾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比如被置于服饰上、婚丧嫁娶、生活祭祀等等,但无论如何,图腾崇拜都在不同的形式上维系着一个氏族的统治与团结。

1.2 图腾文化

图腾文化包括图腾观念、图腾崇拜、图腾禁忌、图腾意义等,图腾在氏族中有着固有的制度,并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系统,比如福建人以蛇为图腾,有纹蛇的传统,在一些宫庙中有蛇的画像或雕塑,进行祭祀;云南瑶族祭祀“树神”;甘肃民间剪纸艺术,都是以女娲为原型;蒙古族和藏族的天葬传统等,都从信仰、社会、艺术等方面揭示了图腾固有的文化系统。随着社会的进步,图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祭祀、跪拜等形式,将图腾转变成服饰和饰品进行崇拜更有着独特的色彩,比如帝王的龙椅龙袍、凤披霞冠;藏民的三色石;云南彝族祭祖时所用的虎纹葫芦瓢……甚至于现如今的一些传统节日中也有图腾的影子,比如春节贴春联、贴门神就是图腾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身上依旧可以看见图腾的传承,像回族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图腾标志,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影响较深,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文化传统,都有其影子。但是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缺失,长期的民族融合导致了汉民族没有它独有的图腾文化,虽然龙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但它并没有汉族本身的特色,所以,在图腾文化演变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汉民族的图腾文化迫在眉睫,图腾所产生的图腾文化不仅可以维系社会的稳定,也可以对社会群体起到调节作用,加强民族团结力,同时也能作为现代人行为道德的标准。

2 从《狼图腾》看中国的图腾文化

《狼图腾》是姜戎十几年的“与狼共舞”和三十年的呕心沥血所创作的巨作,它以新的视角体现出狼的智慧及团结,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古老图腾——龙的由来,本章着重介绍游牧民族的狼图腾与农耕民族的龙图腾,在民族融合下的新型文化与精神实质。

2.1 《狼图腾》中“图腾”的精神实质

《狼图腾》中体现的是狼的全新形象,在以往的印象里,狼是凶恶狡诈的代表,但这部作品里体现的却是狼群之间的团结互助、机智勇敢,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温馨、坚韧的狼的世界,在残酷的草原竞争中,我们看到一种强悍的生命力量,草原既是敌人也是朋友,狼,作为草原人民的精神象征,起到了保护神的作用,它的勇敢顽强为草原人输入坚韧的狼性血液,这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神话。充满狼性的大将卫青、霍去病血站匈奴;北魏太武帝一统北方;中国最大版图的开创者成吉思汗,用他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如同群狼奔驰在草原一样横扫亚欧大陆……在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狼的勇敢与刚毅,他们的个性印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草原人民崇拜的图腾文化的实质就是崇拜它的坚韧与顽强,所以也造就了上述中国历史的辉煌时代。

2.2 民族融合下的图腾崇拜

自从唐朝大一统以来,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由草原带来的狼性崇拜和华夏的龙性崇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狼图腾》中陈阵对蒙古草原狼有着敬畏和痴迷,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可能就是人们心灵对原始图腾的崇拜,自从他养了一只小浪,通过对它的观察,让他更有信心接近草原的精神领域,即对狼图腾的崇拜。在小狼死后,他将小狼的皮挂在杆上,配合蒙古包的白烟和凛冽西北风,好似看到一条飞龙腾云驾雾,飞向那些曾经战死的草原狼灵魂之地,让他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华夏文明中的龙头、龙尾、都和狼极为相似,虽然其龙角似鹿角,但鹿也是草原民族崇拜的图腾之一,龙的样子可以说是草原民族图腾演变的结果,几千年来的草原民族,都一直信奉狼图腾,狼影响了草原人的性格和精神,也影响了中国华夏文明,游牧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品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品质,但我们骨子里流淌的狼性血液却构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无论是对哪一种图腾崇拜,都是中国人民精神的寄托与传承,都为我们的华夏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3 中国图腾文化的现实意义

《狼图腾》中草原人与狼的斗争、狼与草原的抗争,形成了一个完整循环的生存哲学,即适者生存,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如今这个世界大融合的社会当中,各个国家之间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应懂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重要性。

3.1 《狼图腾》中竞争意识的思考

《狼图腾》中毕利格老人说:“就你这点胆子咋跟羊一样,你们汉人就是从骨子里怕狼,要不汉人怎么一到草原净打败仗。”①草原人民时刻处于被狼威胁的环境中,如果想要生存,就一定要激发出自己的全部潜能,安逸的环境不可能造就伟大的勇者,残酷的生存环境才能让草原人成为勇士。对于实际来说,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想要共同生存,必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和平共处,如果想要牺牲别人而换取自身利益,那最终的结果就会像《狼图腾》中所说的那样:“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把草原上的大命杀死了,草原上的小命全都会没命。”[2]

3.2 《狼图腾》精神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大地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它要求我们仁义谦让、温柔敦厚,作为拥有灿烂文明的礼仪之邦,这的确是我们不能舍弃的精华,但面对当今世界的竞争格局,我们更应唤醒骨子里流淌的狼性,用坚韧和勇猛迎接严峻的挑战,“羊欲静而狼不休”,只有时刻保持狼的机警与团结,才能让我们屹立于不败之地。

4 总结

《狼图腾》中所描绘的狼的全新形象和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文化角度,都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解读,用其强烈的感受刺激我们的心灵,不可否认,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仍需我们细细的发掘和品读。

注 释

①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孙有霞.浅析中国传统服饰图纹中的图腾文化[J].2008.

[4] 罗义群.苗族的图腾文化[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

图腾文化 篇4

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 孙守丽

在寒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狼图腾》,想在假期看看,陶冶情操,丰富一下放假生活。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年代久远,可是书里面精神确实是我们要学习的,书中写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狼图腾》中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读到这个读后感的你也有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团结守纪。书中讲狼是团结的动物,经常成群结队的在一起打黄羊,他们在头狼的带领指挥下,分工明确,有探路的,有放哨的,有先锋,有收尾的,丝毫也看不出一点破绽,从侦查到捕猎到打扫战场,到给团队留春季食物,真的是运筹帷幄。看了这段我太震撼了,这是动物,是狼,所有的行动就像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且狼很照顾弱小,不因为老的小的没有参加捕猎而不给留吃,相反,在大部队吃完后会安排放哨的,没有吃到食物的狼来吃肉,而且很有秩序,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狼群就是那么做的。书中讲,蒙古骑兵很多作战经验就是跟狼学的,所以蒙古骑兵才走到了欧洲,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元朝。狼的这种团结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合作,大多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协同发展,但是科技工作也需要合作,也需要团结,只有多沟通,多联系,合作才能干大事,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团结的精神现在也需要。

第二个体会: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但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尊老爱幼。书中讲狼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伙伴,他们在捕猎后都会留食物给老幼狼吃。只有跟不上的老狼才会被淘汰,但是那是自然规律,狼群也会给无法生存的残疾狼一个痛快,不让这样的狼活的没有尊严。狼这种动物对狼群中的老狼和幼狼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受到特别的对待,特别的保护,尤其小狼,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保护在队伍的中间,危险绝不会碰到小狼。很难想象,在动物世界中会有这样的种群,可是在蒙古狼里面有。看完这段后我就在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了,这种思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照成的,我们自己要反思,作为子女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老了才能体会?那会不会有点晚呢?

第三个体会:保护环境。书中对蒙古族人民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前虽然在书本上学了食物链等知识,但从没有这样详细的解释。在16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古赤峰,看到了大草原,也看到了沙漠,很震撼。但是对草原的了解也只是导游的一些介绍,现在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如果从那时开始保护,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暴。书中讲到老一辈的蒙古人民是怎样保护生态的?草原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平衡需要多方面维护。旱獭是草原常见动物,破坏草原力很强,牧民都恨它,但是都打不绝,可是草原狼吃旱獭,在没有食物的季节,旱獭就是狼的主食,如果旱獭少了,狼就会去吃牧民的羊。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大量捕杀狼,导致狼群消失,生态破坏,草原面积减少,沙漠化严重,现在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沙漠。草原长草的地方只有1厘米厚,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所以我认为,只有草原当地的居民都认识到保护每一厘米草原的重要性,草原的持续发展才能进行下去,我们的祖国才会有辽阔的美丽的绿色大草原。在书中作者还说,老一辈的牧民都知道狼打猎从来不把猎物杀绝了,而是留下一下,这样就会总有猎物吃。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到那里,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来修改,人类也是这样发展的。希望大家都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多开动脑筋。

再读《狼图腾》 篇5

一本好的书就像一杯陈年佳酿,总会让人回味无穷,让人纷扰繁杂的世界里找到心灵的归宿,找到失落的真谛,重读《狼图腾》,让我的心怀再次激荡,仿佛重回当年的激情岁月。

刚开始拜读这本书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如刀刻般呈现了草原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狼的团队精神和家庭责任感,还有蒙古民族谜一样的天葬仪式以及他们和草原狼之间的爱恨过往。史诗一般的画卷一点点在眼前展开,不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而且让我把眼光放远,去探索古老的农耕民族流淌的血性和韧劲。

真正震撼我的首先是对草原狼如庖丁解牛般的描述,从它们的集体捕食到偷袭羊群,从个体习性到团体架构,它们是广袤草原的真正王者,组织严密,来去如风,凶狠顽强,正是这样,才维持了草原的平衡,造就了草原民族的彪悍和勇敢。不仅如此,狼还有着不可驯服的高傲,当猎狗们围着我们摇尾乞食,当羔羊们在围栏里嗷嗷待哺,被抓住的草原狼只会一次次用鲜血和残肢告诉我们,它们,永远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永远不可被征服!其次是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类丧心病狂的种族,应该赶尽杀绝,以绝后患,那么多的俗语足可以证明这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名声狼籍等等。事实告诉我们,片面的看待问题无异杀鸡取卵,终将铸成大错。在草原狼日渐稀少的时候,老鼠出来了,兔子出来了,黄羊泛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草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肆虐的黄沙掩盖了草地,也掩盖了人们刚刚喜悦的心情。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科学地解决环境问题,这是当前乃至以后我们都将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狼图腾,草原魂 篇6

——读《狼图腾小狼小狼》有感 一本好书能陪伴人一生,而正有一本书,她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狼图腾小狼小狼》。

这是一本不可思议、入眼即化的奇书,她让我们读一遍则终身受用,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如精灵一般的小狼、如天堂一般的额仑草原中的处女草原,它让我痴迷。

此书主要讲了一只狼窝里最健壮的小狼被两个北京知青“收养”,从一只原要称霸草原的草原小狼到一只入狗窝,喝狗奶的小狼,此时他的命早已注定不能像真正的草原狼一样,之后到一只被狼群遗弃的小狼,变成一只捕获猎物的成狼,最后,他禁受不住命运对他的考验,像千年石兽一样倒下。个个故事都让我惊心动魄,给了我心灵强烈的震撼和感动!

在书中,我被狼的信念所感动,狼是那么渴望自由,让人不禁夸赞。在小狼的字典里不能没有自由二字。不自由,毋宁死,小狼那颗自由的心不可能被铁链束缚。这就是狼图腾,为了自由,不惜牺牲自己!

起初,我认为,狼是一种无恶不作、十恶不赦的动物,但是,当我读了这一本书后,我发现,狼是一种天资聪颖、桀骜不驯、宁死不屈的动物,这本书彻彻底底的改变了我对狼的看法。它聪明,是草原民族眼中的狼图腾;他威武,是因为它称霸着草原;他爱子爱女,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安全。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草原的统治者!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汉人恨狼,却把狼的精神给忘了。”是的,这一点,我不否认,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英勇善战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成吉思汗等。这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狼勇敢、团结的精神;有着狼聪敏谨慎的智慧,可谓有勇有谋,骁勇善战!而在我们汉人眼中看到的就是狼的狡猾、奸诈、凶残,我觉得这对狼太不公平了。

草原上,草原狼是最团结的群体。在强者生存的大草原上,孤军奋战只能是自取灭亡。群狼有组织、有纪律、有忍耐、有配合,在头狼的指挥下,从容作战,不抢功,也不贪利,个个凶猛强悍,杀气腾腾,这种气势就压倒了弱者。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很多,我现在知道了,古代的狼烟,被我们理解为用狼粪烧出的烟,其实并不是,用狼焚烧的火,连一点烟都看不到。而我们所说的狼烟,在古代,“狼”应指敌人,“烟”就指冒出的烟。

狼不是我们的伙伴,而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对手。今后,我要以狼为师,学习狼不屈不挠的品质,遇到困难不畏首畏尾,要迎难而上!

腾格里,你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小狼,你的精神让我赞不绝口,小狼,你永远会活在我的心中!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小学501班

关于《狼图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篇7

一、文学作品回顾

《狼图腾》是一部半自传小说,它是汉族作家姜戎自愿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期间,以其在草原生活11年的独特生命体验抒写而成。小说在给读者展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狼战”画面的同时,也让读者领略到了草原游牧民族那种开疆拓土、一路打拼的生存历史与生存哲学。

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在以基本平和的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着以陈阵为主人公的几个北京知青插队于内蒙古大草原,在终日守护羊群、抵御狼群的蹉跎岁月中,观察狼、揣摩狼、了解狼,一次次对比着羊群的孱弱无能与狼群的机智勇猛, 一层层的剖析着羊性的落后和狼性的强大,进而在阅读的不经意处,悄然间将一杆锋利的文化长矛,直指农耕文明中庸守旧的文化软肋,让你在浑然不知的懵懂中怦然警醒,在一身冷汗后开始对自我的反省批判。

二、长生天信仰

在《狼图腾》里经常出现的有两个词:“长生天”和“腾格里”。蒙古人信仰萨满教,相信“长生天”主宰一切的最高神。 他们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的,一生是不能改变的。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十分崇拜与敬畏“长生天”, 他们对自然规律的体悟深刻,一生恪守着对大自然的钟爱情感, 有着对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博”的神秘操演的笃信。蒙古人的这种文化传统延绵不绝,一直传承到今天。

崇拜苍天,即敬畏苍天;敬畏苍天,即敬畏自然。只有这种对自然和生物的敬畏感,才能培养人们对自然界和一切生物生命的尊重和爱护。西方曾有一批“人类中心主义者”,他们盲目地鼓吹人是宇宙的主人,是自然万物的征服者,居高临下地嘲笑崇拜自然的宗教是低级阶段的文明,是人类无能力和落后的产物。

三、草原狼精神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在狼与人的生存竞争中,草原狼是草原人的敌人、朋友、兽祖、宗师、保护神和楷模。广阔的大草原给了草原人开阔的心胸和视野,而神奇灵性的草原狼教给了草原人坚韧、顽强、勇敢、 进取的游牧精神,输给了草原人为自由和尊严以死相拼,雄强勃发的狼性血液。

所谓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之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国民性。人类的劳动过程也就是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包括人类与自然的交往及人们的相互交往。正是通过这种交往,产生和形成了民族成员间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结构。

有什么样的民族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作者认为,农耕民族的民族性格是羊性的,即软弱、保守、缺乏斗争性;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格是狼性的,即强悍、进取、不屈不挠。只有游牧民族的狼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主要是精神性格上的贡献,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

四、“狼”意象的重新建构

尽管在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当中,流传着不少古代狼祖神话, 狼不仅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图腾,同时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内在民族精神和性格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原始宗教意识。然而,在中国历史的文明进程中,一方面,以狼性为象征文化的草原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不断侵扰与掠夺。面对草原游牧民族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不可磨灭的伤害,千百年,农耕民族对“狼性”般的草原游牧民族深恶痛绝,因此关于“狼”的意象描述大多带上贪婪、暴力、凶狠、狡诈等贬义的色彩。

另一方面,历史上由于草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不断融合,随着大批游牧民族的南下,由于生活方式和地理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草原游牧民族则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信仰,不断接纳农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并被同化。因此游牧民族中勇猛、凶悍、崇尚武力的“狼性”在以农耕为本民族文化中逐渐弱化,狼作为图腾文化也逐渐淡出主流文化话语圈。

五、草原生态哲学——引发的生态思考

当《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一夜之间席卷网络的时候, 尹铸胜在《狼图腾》里依然指挥着车辆围追一匹亡命狂飙的头狼,在工业文明面前,再凶狠狡诈的狼,也只能迎接死亡的命运,陈阵无力的劝阻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极其微弱,仓促成一声听不清的咳嗽,只是几十年前被工业碾压驱逐的草原狼群,如今换做被雾霾砌进城市污染的人群——命运自有轮回。

通读完全书后,有几个问题不得不引发我的深思:

第一,当前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生活在地球之上、宇宙之中?就地球生态系统而言,人们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去对待人、环境和其他生物?人类是否依然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之上,惟我独尊,认为人具有裁决、并重新安排一切的权利, 以一种强者的姿态去拯救和保护弱者?

第二,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人口发展及人类欲望与生态资源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关系?人只是自然生态链、 食物链上的一环。从完整链条来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过大,否则,整个链条就会有因失去平衡而导致断裂的危险。

第三,当前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否应该从单纯生态物种的保护上升到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濒危动植物保护的层面上?

六、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狼图腾》给我们展示出来的有全新的狼形象和狼精神所带来的心灵的冲击,有全新的审视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的探索和思考,有让人警醒的生态哲学和人类生存哲学的追寻和震撼,有异域民俗风情给人的独特审美和别样感受,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给人心灵的洗礼,有对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地探讨,也启示着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去反思文化的内涵,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去关照狼学和人学的关联。

但同时我们要看到,“批评创造性来自于解读的创造性”。 不可否认,从《狼图腾》折射出来的文本意义来看,作者对以儒家文化代表的农耕文明的一些弱点的进行了深刻批判,这与现代中国在全球化世界中所受到的歧视和现实社会生存的处境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作者在《狼图腾》中只用一个“狼图腾”标准,对文明形态及其进化进行一番梳理,隐含有否认、抵御、抑此扬彼不同文化、社会、历史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仔细甄别小说《狼图腾》的文化意蕴与内涵。

参考文献

[1]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化出版社,2004(4):21.

图腾文化 篇8

【关键词】《狼图腾》 文化负载词汇 音译(直译)加注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语言的组成要素,词汇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烙印。而文化负载词汇即某一语言群体的特有词汇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真实、规范、生动自如地把原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汇译为目的语,成为译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执笔的英译本《狼图腾》为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狼图腾》及其英译本综述

《狼图腾》是一部草原生态小说,生动再现了蒙古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和草原游牧生活。该部作品是由十几个“狼故事”组成: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插队时与草原狼发生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描述自然环境中狼与环境的共生关系,揭示了生态和谐的理念。《狼图腾》从生态层面生动还原了草原生态的内在联系以及狼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巨大贡献,“草原狼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使人们重新审视草原游牧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以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系。

二、文化负载词汇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直接的体现某一民族的特色文化。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汇。廖七一认为文化负载词汇是指“某一语言群体的特有词汇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该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文化”。世界各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和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个性。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由语言学纯文字研究转向文化因素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文化研究在西方文学界的崛起,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翻译。玛丽·斯内尔霍恩主张“把文化纳入翻译研究中来”,形成了文化翻译理论,文化负载词汇在这一理论下应运而生。学者廖七一在《翻译理论探索》中就翻译文化负载词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分析了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指出文化差异是制约这类词汇翻译准确性的根本因素。还进一步提出了翻译此类词汇的具体方法:“直译(音译)+加注”、“意译”、“文化替换”等。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汇。通过表格形式对比原文和译文,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汇文化信息的语义表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葛浩文对《狼图腾》中文化负载词汇主要采取了五种翻译方法:音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进而找出译者翻译文化负载词汇的方法——以音译(直译)加注法为主还是以意译法为主。

四、《狼图腾》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分析

由于《狼图腾》是草原生态文学作品,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文化负载词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反映蒙古文化特色的词汇,如“浩特”、“腾格里”等。其次,反映时代背景的词汇:小说记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到内蒙古插队的经历,书中出现了许多以文革为背景的词汇,如“上山下乡”、“知青”、“四旧”等。本文通过考察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探讨在当今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汇,使作品既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又保持鲜明民族文化特色。

1.蒙古族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黏着语,主要使用者是蒙古族,他们分布在蒙古高原和东北部分地区,下表列出了蒙古语的文化特色词汇:

表一

序号文化负载词汇(原文)译文

1毕列格Bilgee

2额吉Eeji

3呼和浩特Hohhot

表1列出了蒙语中富有民族称谓语和地理名称等词汇。表1中的词汇均采用音译法,即以音表意。它多见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近代以来,汉语音译了大量英文词汇,如幽默(humor),基因(gene)等。同时英语也引入了大量中文词汇,如paper tiger (纸老虎), silk (丝绸)等等。因此,音译可以增加译入语的词汇量,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这部长篇小说的标题“图腾”就是一个典范。“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地安语,它是一种受部落崇拜的象征,崇拜的对象一般是某种动物或自然现象。在这里译者葛浩文以“Wolf Totem ”作为题目,点明小说主旨——蒙古族图腾为草原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大命”和“小命”是生态平衡角度对生命的深刻解读。老人毕利格道出了蒙古族传承数千年的草原生命逻辑:“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包括狼和人)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这体现了游牧族强烈的生态意识:无论是人还是草原狼,都必须敬畏“大命”,并遵循自然规律。译者把“大命”和“小命”分别翻译为“big life”和“little life”,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对于生命的深刻阐释。

例 1:陈阵突然像草原牧民那样在危机关头呼唤腾格里。

Suddenly, Chen Zhen, like the shepherd he was supposed to be, appealed to Tengger, Mongol heaven, in a moment of peril.

“腾格里”在蒙语中意为“天和上苍”,该词的翻译方法是音译法。译者没有选用汉语拼音 Tenggeli进行翻译,而是以蒙语读音直译为 Tengger,保留了蒙古异域文化色彩。同时,作者用同位语做出了的解释:“Mongol heaven”,使西方读者理解“Tengger”是蒙语“天”的含义。

2.作品时代背景——文革的文化负载词汇及其翻译。《狼图腾》是以文革为时代背景的长篇小说,书中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政治、教育方面的词汇。在表 2 中,译者葛浩文对这类词汇均采取直译法。通过直译,形象地展示了文革的独特社会负面现象。

表2

序号文化负载词汇(原文)文化负载词汇(译文)

1红卫兵Red Guard

2上山下乡Go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ountainous area

3早请示,晚汇报Ask for instructions in the morning and submit a report in the evening

4供销社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

5批斗criticism session

同时,表 3也是反映文革的典型词汇。显然,这些词汇采用了直译法,不同的是译者对它们作了注释(见表 3下)。由于注释较长,作者将其放在了小说书后作为附录。

表3

序号文化负载词汇(原文)文化负载词汇(译文)

7工分 Work point

8学习班 a study session

9生产队 production brigade

Work Points: Calculation of the number of labor in the countryside.

Production Brigade: The labor unit in the countryside.

Study-Sessions(Groups): Meetings, usually be held for political errors, for which reform was the goal.

上述词汇与作品时代背景有关,要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才可以理解其真实含义。因此,译者需要对“上山下乡”、“工分”、“生产队”等词在直译之后做出相应的解释,以便西方读者理解文革时期的特殊词汇。这样既可以保留汉语原词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再现其内在意义,使读者对文革时期的某些社会负面现象有全面的了解。

例 2:红卫兵“破四旧”的狂潮还没有破到老人壁毯地毯上来。

Destroy the Four Olds—old ideas, cultures, customs, and habits—had not yet

claimed Bilgees tapestries or rug.

上例中,“四旧”是文革时期特有的负面文化现象。若采用直译法,西方读者因不了解该词的隐含文化背景将不知所云,很难理解整句含义。但采用直译加注法便可将其隐含的文化负载意义表达出来。另外,译者对“破四旧”这一动宾短语在附录中做了进一步解释:“Destroy the Four Olds”was a campaign, launched in 1966, during which the Red Guards terrorized the countryside,它有助于读者理解上下文和意义衔接。

五、结论

本文在第三部分将《狼图腾》中的文化负载词汇进行了分类,同时对其翻译做了详细分析,进而找出其翻译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葛浩文对《狼图腾》中文化负载词汇主要采取了五种翻译方法:音译法、音译加注法、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根据语境适当的采用音译(直译)加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中文化负载词汇的异域文化色彩,使作品既能保持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最后,作者希望通过研究《狼图腾》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为西方读者创造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靳秀莹.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文军.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6)

上一篇:没跑早操检讨书600字下一篇:星级学生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