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课堂实录

2024-05-26

观刈麦课堂实录(通用9篇)

观刈麦课堂实录 篇1

观刈麦的课堂实录

前郭三中 王玉萍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积累古诗词的习惯。

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讽喻诗的特点。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秋夕》,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一首诗都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从《忆江南》和《钱塘湖春行》中我读出了诗人游山玩水时的那份闲适,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我能感受到诗人送朋友时的那份淡淡的感伤,而《秋夕》中诗人仍在话凄凉与孤独,读来不免更加伤感。

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刈麦》,去领略白诗的另一种风格。

二·解题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生:割麦子,观刈麦是观看收割麦子。

师: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我们先来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合作共同完成字音的校正。2·黑板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例如:荷

石,找学生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3·请个别同学读,其他同学找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生:陇 通“垄”,傍通“旁”。

4·齐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四·分析课文

作者观到了什么?观到了哪两个场景?

生:一个是农民刈麦的场景,一个是贫妇人拾麦的场景。师: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观刈麦的场面?

生:只见.女人们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生:„„

师: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一户人家,真可谓全家总动员,再看一看拼命干活的男人们,课文对他们的描写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重点分析这四句。生:“蒸”字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师: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生: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师: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师: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生: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

师:课文哪里预示着要下雨?下雨前要刮风啊!生:“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师: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他们忙得忘记了热,这也是课文那一句很好写照? 生:“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师:上面火烤,下面笼蒸,他们仍用尽一切力量挥舞镰刀一路向前,只珍惜这漫长的夏日白天,同学们,如果是你们累成这样会是什么心理?

生:天快点儿黑,好回家休息。师:那么他们的心理正常吗? 生:不正常。

师: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师: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生:蔽

师: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遗穗

师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生: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师:我们看这两个画面,一个揭示劳动人民的辛苦,一个揭示赋税的沉重,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有何关联?

生:这不觉让人想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刈麦者,今日的刈麦者,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真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插入写作背景:作者作此诗时,正任周至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发表了怎样的议论?(在文中找到学生齐读两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有对造成农民贫困之源的赋税的指责;生:有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批判·讽刺; 生: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生:有对自己不劳而获却丰衣足食的愧疚.……

师:同学们请看,农民辛苦劳动却一无所获与统治者不劳动却丰衣足食形成鲜明的对比。课文先是描写,然后进行议论,这种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比喻事物,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方法叫讽喻。《观刈麦》是一首典型的讽喻诗。见课本46页积累3(学生读,明确讽喻诗的创作目的,知道白诗的分类。把讽喻诗的定义和积累3整理在积累本上)

五·作者介绍

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白居易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血泪诗人,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对作者介绍进行一下补充。

六·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能准确的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注意每一句的感情基调。让我们读出农民面对丰收的喜悦;读出农民的辛苦和矛盾心理;读出作者的自责与愧疚……

七·作业 联想迁移

积累描写劳动场面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诗句?

八·板书设计

观刈麦

白居易

刈麦

—————

人民的辛苦

描写{

拾麦

—————

赋税的繁重

一无所获

对比

议论:

同情

指责 愧疚

批判 讽刺

不劳而获

校园剧本《观刈麦》 篇2

时间:初夏六月,收割麦子的好时节,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炎炎赤日,烤得大地热得使人无法立足。人物:中青年男壮丁若干(代表人物:大刚),妇女若干(代表人物:阿娟,贫妇人苦嫂),小孩许多(代表人物:小豆豆),白居易(作者)。地点:一个比较落后的小村庄,名叫乐逸村,村里有一片正待收割的金灿灿的麦田。目的:(1)体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批判了当今社会上的贪官污吏。道具:镰刀若干把,扁担若干根,水捅若干只,饭碗若干个,食盒、饭菜若干。因本剧组刚刚创立不久,还急需古代穷老百姓衣服若干件,草帽若干顶,笸箩筐子几个。剧情简介:(环境)现在正直初夏,太阳烤得大地热烘烘的。在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里,许多男壮丁都在田里,顶着头上火辣辣的太阳,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在辛勤地收割着田里的小麦,一些妇女和孩子就拿着水捅和食盒,到田里给自己的家人送水送饭。他们努力地割着小麦,一刻也不肯停息。他们都是汗流浃背,有的人手臂被麦芒划破。在离这些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妇人,抱着一个小孩子,在一旁拾别人剩下的麦穗。壮丁甲:你看,今儿个天,这太阳要热死人啊!壮丁乙:是啊,这天儿可真热,真希望把麦子赶快割完啊!(阿娟带着小豆豆,拿着水捅从远处走来)阿娟:大刚啊,累了吧?来,休息一会儿,喝点水,擦擦汗,啊!大刚:去去去,你们来做什么?没看见我正在忙吗?这时候喝水擦汗,那什么时候割麦啊!不割麦我们以后吃什么?小豆豆:爸爸,你就喝点水吧!如果你累倒了,我们以后就真的没有东西吃了!大刚:好好好,你们把水放下吧,我割完这片就休息。你们俩回去吧,别在这儿碍事。………………(作者走到一位壮丁面前,指着远处的苦嫂)作者:请问,她是谁啊?壮丁丙:她是我们村里最可怜的一家人。我们都叫她苦嫂。壮丁丁:哎,说起来也怪可怜的。她的丈夫早年病故了,就剩了她们娘俩相依为命了。哎,老天可真是回捉弄好人呐!(作者走到苦嫂面前)作者:(面带微笑)苦嫂!苦嫂: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作者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心想:我乃是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诗人加帅哥,我乃是风流倜傥、无所不知、无事不晓,所有美女心中的偶像白居易是也!)作者:哦,我叫白居易,您就叫我小白吧!作者:苦嫂,您这是干吗啊?苦嫂:哎,说来话长。开始,我们家也有那么大的一块田,他爹死了,我们勉强能活得过去。但是前几年闹旱灾,本来收成就不好,再加上我干得又少,又不给咱减税。税收是每年120石,但是我们家连100石都没有,所以他们就把田给我们收回去了。(苦嫂叹了叹气,望着天空,两眼含泪)他爹啊,你在天上保佑我们的孩子吧!让他好好的,我好上去陪你啊!作者想:我这又是为什么?我一没功没德,二我又不务农,为什么我一年吏禄300石,每年到了年底都还有剩余,而这些农民一年连100石都没有呢?前年闹旱灾,朝廷不是都发放了赈灾粮物,并减免了这里3年的税收,怎么还要交税呢?肯定又是那些贪官从中作梗,把这些上缴朝廷的公物占为己有。哎,现在这世道啊!我是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同学们,你们说呢?演员谢幕。

《观刈麦》的教案 篇3

观刈麦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引导探究: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说课稿1 篇4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麦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认真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作品内容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而且本诗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所以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叙事和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3)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时代背景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叙事与心理揭示相结合的写法。

3、课时:一课时 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在确定本诗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注重语气、语调、掌握节拍速度,辅以教师示范。力求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爱民之心。其次利用品味鉴赏: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诗情,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反复涵咏,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并通过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把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拓展思路,高质量地达到教学目标。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的学法如下:

1、利用诵读涵泳,读出诗味,感知诗意、感悟诗情。

2、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达到合作研讨,巩固提高的效果。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导语: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常见农民在日头下、田埂间,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情景。古往今来诗歌中也不乏此类描写,这些诗句都体现了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在他的诗句中也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白居易的作品《观刈麦》。(设计意图:通过屏幕展示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等诗句,及农民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开启今天的学习。在带着这样的认识进入课文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二、诵读诗歌 感知诗意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朗读指导。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这时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让学生正音,以此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其次指名学生朗读,生互相点评,教师加以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然后老师范读,使学生对朗读形成感性认识,最后学生齐读,把握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同时感知诗意 感知诗意时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找出诗中人物,并用诗中原词作答。明确“诗中人”是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和“我”。

2、季节是什么时候?人们从事的农事活动是什么?

3、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结合文句,通过想象的思维活动,进入诗的意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据文句所想象的画面。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幅画面:饷田图、刈麦图、拾麦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既帮助学生把握诗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平易浅近的语言风格。)

三、解读诗歌 感悟诗情 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主要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1、用一个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学生应该会用“苦”字概括,引导学生找出百姓生活“苦”的具体表现,设计了以下4个小问题:(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2)“贫妇人”生活的困苦,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3)有麦可收的“丁壮”与无麦可收而捡拾“遗穗”的“贫妇人”相比,他更幸运些吗?学生畅所欲言,但最终要使学生意识到,看似不同的两种场面,其实是同一命运。教师明确: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4)思考造成诗中人物悲苦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原来是家田输税尽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贫妇人失掉了田地 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在繁重的赋税徭役之下,农民只有这样一种悲惨的命运!强烈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2、面对此情此景,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理,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此时教师课件出示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五十七文。找出文中关于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这些心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自愧 同情(板书)(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合作、探究、讨论中解读诗歌,关注农民的悲惨生活,结合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白居易讽喻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了解其作讽喻诗的目的。)

四、赛读诗歌 读出诗韵

1、通过本文的教学,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归纳出三点 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品读诗歌,读出诗韵 解读诗歌,感悟诗情

2、然后教师配乐背诵全诗,并组织小组竞赛,当堂成诵。(设计意图:总结方法,“授人与渔”,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五、总结归纳 升华诗意 同学们,白居易写的这首《观刈麦》,真实地再现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的盘剥下悲惨的生活状况。(出示幻灯片免税补贴画面)时代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免除了农民的各种赋税,还实行了农民种地补贴的多种优惠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最后赋对联一副,结束本课的学习。忆往昔,诗人观刈自责,当朝赋税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赞政欢歌,国家惠农补贴百姓乐。(设计意图:教师背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师生赛诵,有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总结方法,“授人与渔”,结语设计,新旧社会对比,激发学生的时代自豪感。)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篇5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观刈麦教学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中,主要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本课时的教学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观刈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观刈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 篇7

观刈麦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

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

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 )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月27日〈〈人民日报〉〉。 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 割麦 生活贫苦 同情

(有田者)

贫妇 拾麦 赋税繁重 批判

(无田者 )

诗人 旁观 不劳而获 愧疚

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 篇8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七、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无田者)

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

观刈麦课堂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 幻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师:小结

品析诗歌,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上一篇:读《鞋匠的儿子》有感300字下一篇: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