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共8篇)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篇1
师:好,上课。同学们,听说过白求恩这个名字吗?(没有听说)。看来大家对他还很陌生,不熟悉。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题目中要注意一个字的写法,即纪。“记念”和“纪念”,基本同义,一般通用。现在的《现代汉语词典》“纪念:一词的解释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的意思。而“记念,解释略,见“纪念”。” 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点细微区别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本文,我们学习的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认真地听本文的示范朗读。圈画出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思考: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先请两个同学将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重要字词和注音写到白板上?(指名上白板)。正音。
师: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对白求恩的敬仰之情和他不幸牺牲的悲痛之情。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主要事迹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开始。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生记)师:白求恩是哪国人?生:加拿大人。师:什么职业?生:医生。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生:1938年。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生:帮助中国抗日。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哪里?“无不为之感动”。(与第一段位置相反,叙述的内容在后面。)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请自己判断,哪些语句是叙述部分。
指名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把叙述的内容齐声读一遍。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论。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这一段如果分成两层。如何分层呢?为什么?(第1层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第2层: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指名回答。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去世? 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配乐)
[投影展示]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陈广继续读……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荣臻将军处”的相关的信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
师:不追求名利,很好!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
师:舍己为人!你来……生:我看到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
师:对金钱清清白白的白求恩。来……生:我看到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 师:没有私心,你来……生:他们都说完了。
师:哦,说完了,我相信XXX还有话说。你说……生:为他人着想,然后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几个段落都是有叙有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下面大家先准备一下,用“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说话,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大家讨论。
师:好,请举手发言。
生1:第1段通过叙述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牺牲在中国,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噢,概括要简要、简练、简洁,哪个同学再试一下?
生2:第1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对,继续这样概括第2段。
生3:第2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非常精确。第3段谁来?
生4:第3段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对,第4段换个说法:“作者怎么样?”
生5:作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哦,要换个说法,就说作者号召或要求我们怎么着,哪个同学把它完整地表述一下。
生5(继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好,我们通过感知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方面是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板书1:概括内容要点)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下面我们就运用精读一段的方法来品析作者表达的手法。(板书2:品析表达手法)
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齐读。师:作者在这一段第1句话里,用了两处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它们是——生齐答:极端。“极端”,可不可以改成“非常”?可以说极端是最高的评价,程度不同。应该怎么读?生读书:极端(重)师:好,齐读这一句,“白求恩同志„„热忱。”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语音的重读。(生读)
师: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好,继续来。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人民态度冷淡是哪些词?把它们找出来。
生1: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生2:不负责任。
生3:拈轻怕重。生4:喜欢自吹。
师:你们看,用一系列的贬义词来表现一些人的不纯粹。好,我们把这一部分读一下。(生齐读)“不少的人„„麻木不仁。”
师:哦,同学们再把课文下面的注释“拈轻怕重” 读一下,齐读。
师:我们继续来品读。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即双重否定句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
生1:“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生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请你把它变成肯定句!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所有人都佩服,所有人都为他的精神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都为之感动。师:聪明。嗯,你起来试一试。把它变成反问句!行不行,试试。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难道有不佩服他的吗?难道有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吗?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怎么会不为之感动呢?
师:好,同学们,用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些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开始── 生读书: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句话概括一下:用广大军民的反应作为论据,从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了什么? 生齐答:对比。
师:我们现在再读细一点。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又才比?
生2:主要是就“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词语?请同学们找出来,打上着重号。生1:“满腔热忱”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作对比。
师:现在请大家将这一段议论的内容再迅速地读一遍,大家想一下对比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的迫切性。
师:这样,这一段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一一精心地品读。
师:我们完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下面来背诵一段。背诵哪一段?知道吗? 师: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用强烈的感情,向我们发出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们背诵这一段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第一个问题是要感受它的层次(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第2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要读出它的情感。(无限惋惜、遗憾、悲痛的心情。(现在请大家自由背。生背书)通过这一段的背读我们要感受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整篇文章的思想。(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
现在我们一起大声背读,让我们读出那种景仰的心情。(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板书:感受课文主旨,生齐背)师:这节中,毛泽东对白求恩作出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
师: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学到这里,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感知一篇:概括内容要点
精读一段,品析表达手法 背诵一节:感受课文主旨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篇2
一、教学实录
因为是第二课时, 诸如作者介绍、字词和故事梗概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了, 所以授课老师从小说的三要素导入。学生很顺利地回忆出:人物、情节、环境。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全文的线索词。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却很重要, 不可忽略, 因为它是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关键。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关键词“项链”, 教师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以“项链”为线索, 复述整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让学生回忆故事的情节,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又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文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关键词, 板书在黑板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简单明了, 情节清晰,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人,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和丰满,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在布置这个任务的同时, 教师提示:一个人的形象包括自然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 即外貌、穿着和品质、性格两方面, 要全面总结人物形象。这个提示非常及时和必要。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将马蒂尔德的形象概括为:美丽、卑微、虚荣、有责任心、勇敢、极端等词句。其中“虚荣”一词的提出, 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抓住这个争议, 随机当堂讨论。我觉得这里处理得很好, 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 而且可以集思广益, 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虚荣”这个问题上, 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虚荣的, 有例为证: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 墙壁的粗糙, 家具的陈旧, 衣料的庸俗, 她非常难过。……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 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 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 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 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 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 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 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马蒂尔德夫人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 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 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 因为看了之后回来, 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 由于遗憾, 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
从文本上看, 马蒂尔德的虚荣显而易见, 但是有学生为她辩护:“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更何况是天性浪漫的女人!而且,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 有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反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们, 你们不爱美吗?你们不梦想华丽的生活吗?”一句话问得大家频频点头。这时, 教师站了出来, 引导学生弄清什么叫“虚荣”, 虚荣是指特别好面子, 一味贪图追求表面光彩, 甚至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生刚才只是从马蒂尔德羡慕并梦想奢华生活来看的,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真正表现她虚荣的句子在哪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开始认真研读文本。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 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 能够被人羡慕, 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马蒂尔德的虚荣体现在她无休止的对金钱和奢华生活的羡慕, 以致到了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地步, 这就是虚荣。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 教师没有在其它词上再作解释, 而是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这么戏剧性的故事, 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问得很开放, 也很新颖,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 只要能影射到的都可以谈。这个问题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在特定的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乐观、自信, 敢于面对。”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很好概括出来的, 也是很表面的,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 用了“平和”和“感恩”两个词, 这两个词很有现代感, 是时下非常流行的, 学校也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得很好, 学生易于接受。还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在把项链弄丢以后, 如果不是虚荣心在作怪, 去问问弗雷斯艾迪太太项链值多少钱, 就不会受那么多年苦了, 所以, 虚荣是会遭到惩罚的。”这一点归纳得也很好, 虚荣心可能人人都有, 但过度的虚荣、极端的虚荣, 就会遭到惩罚。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 他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马蒂尔德在向弗雷斯艾迪太太借那串钻石项链时, 弗雷斯艾迪太太丝毫没有犹豫, 马上就答应了, 还有, 当她按照项链盒子里的字号到珠宝店, 老板告诉她项链不是在那买的, 只有盒子是在那配的。这些细节马蒂尔德如果都能冷静分析的话, 应该会对项链的真假产生怀疑, 也能避免为赔偿项链付出的代价。”这个学生的观点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过还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也适时地进行了肯定。见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 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马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了自己十年的青春, 她失去了很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是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争着回答:“不是!”在偿还项链的十年间, 马蒂尔德改变了很多:“现在, 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 歪歪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发红的手, 高声说话, 大盆水洗地板。”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明确了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过的———生活的真谛。其实, 马蒂尔德还是很幸福的, 她漂亮、细心, 还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学生找出了体现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照顾的原文) 。最后教师总结:“所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虽然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生活得很辛苦, 但是她变得现实了, 也尝到了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 更体会到丈夫对她的爱,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
在学生还都沉浸在这个故事启示的道理时, 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出人意料, 二是发人深省。”教师适时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作总结:“莫泊桑的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 情节变化多端, 描写生动细致, 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此时,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布置作业:“故事以弗雷斯艾迪太太的话结尾, 请同学们续写马蒂尔德的反应。”这个作业布置得很好, 我想学生可能第一时间会觉得马蒂尔德会恍然大悟, 吃惊不已, 高呼:“天哪!”但马上又会否定自己的想法, 因为现在的马蒂尔德已经不是以前的马蒂尔德, 课上已经分析过了, 经过十年, 她变了。此项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点评
授课老师是一位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平时的言语风格非常犀利, 对教学也非常严谨, 她会认真地备每一堂课, 在课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她在上课时也秉承自己一贯的风格, 语言非常精练、清晰, 整个教学过程她都是以一个发问者的姿态出现,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有时又像是一个“挑衅者”, 对学生提出质疑, 言辞也很犀利, 激发学生的潜力, 营造很好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讨论。本次授课, 我认为她的最大优点, 就是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非常自然,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其次, 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 她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当然, 本次课也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第一, “项链”的“链”字, 教师在板书时笔画颠倒;第二, “因为”的“为”和“惩罚”的“惩”发音错误;第三, 没有分析小说的环境, 等等。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篇3
我是一名志愿者,今年84岁,南京人。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城之前,我就逃到南京郊區的江宁龙都镇,躲过了一劫。当时我才六七岁。南京大屠杀以后,日军统治南京,直到抗战胜利,我当了八年的亡国奴,心里很不好受。现在生活幸福了,我能幸存下来,特别想为死难的同胞做点事情。我是2004年开馆后的第一批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已有10个年头,一周来一次,服务一天,主要是维护秩序,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宣传精神文明。
临近公祭日,来参观的游客更多。其实南京公祭活动每年都有,这次设立国家规模的公祭日意义深远,让更多年轻人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北京一家人
我们一家老小五口人一起从北京来的,因为正赶上APEC会议,北京事业单位放假。这次来南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必定要来的。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参观完后内心感觉很沉痛、很压抑,毕竟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孩子还小,才上小学二年级,她对这方面还不是太懂,给她的感觉就是害怕。通过参观,给孩子补充这方面教育,同时对我们大人来讲也是一次受教育。
现在中日关系紧张,日本政府不承认侵略历史。我有接触过一些日本朋友,日本国民中间还是承认这段历史的,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回避或是歪曲侵略历史,不实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导向,导致日本国民对这段历史不了解,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
德国留学生
我来自德国,在清华大学学习经济学,今年20岁,这是我的同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南京,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这些惨痛的历史,我感到很悲伤,令我震惊。之前对南京大屠杀了解很少,这次有机会来南京游览,觉得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南京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我想来这里感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曾遭受的苦难。这次经历很特别,我希望人类都能够和平共处,不要有战争。
东北一对情侣
我们来自东北,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停留在中学教科书、电影里,这次来到这里,真切感受到这场灾难的血腥和悲痛。纪念馆史料内容丰富,包括幸存者的自述,日军的证言和日记,还有很多现场复原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尤为让我感动的是冥思厅和高大的档案墙,看后令我很难过。我们年轻人很有必要来纪念馆参观,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篇4
【授 课 人】王益民
【上课时间】9月8日
【上课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17)班教室
【课堂实录】(根据回忆整理):
一、谈话及导入
1.生说5遍奶牛,再说10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部分补充词语。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生在“素材本”上写拼音,师巡看,生读字音,再个别抽读。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素材本”上写作)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服饰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心若止水。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进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评价安恩
师:当我们初识和走进安恩后现在来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安恩。
生:……
师: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练笔本”上)
【评课内容】
1.朱燕老师: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王老师的大师风采。
内容方面:王老师的课从一开始说5遍奶牛和10遍牛奶开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从轻松幽默开始。整个教学流程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层层递进,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一步步的鲜明起来,课堂给人的整体感觉非常的干净利落,而且实现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几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1)在概括故事的内容时,第一个同学概括较为简略,王老师在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后请同学们再概括,给同学很好的学习方向。而紧接着教师课件呈现的内容又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很好的,给同学们留下的教学印象一定是很深的。
(2)初一的同学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本知识之外更应该是一个交给方法和习惯的过程。王老师的这节课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无论是王老师对素材本使用的强调还是示例的方法都很好的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
(3)王老师课堂中不断的鼓励学生,尤其是强调“有时错误的答案比正确的答案更有价值”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不断地大胆地去尝试,应该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建议:在“走近安恩”环节,王老师强调是“几拨人”而非“几个人”。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和学生讲,虽然是写了几个人,但这几个人是选取典型的人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还有很多人都对安恩的牛感兴趣。
2.周晶老师:
《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是新选进初中语文课本的,对它比较陌生。在上周我们备课组活动时,王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引人入胜,带着期待与学习的心情走进了王老师的课堂。一节课听下来,发现王老师的特色在于:回归文本。
王老师通过“初识安恩”、“走进安恩”这两个大的支架,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由表及里细致分析了安恩的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进入文本,开始赏析、点评、归纳,一切显的那么水到渠成,王老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从中我也感受到王老师本人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透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想,唯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除此之外,王老师的课还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的地方:
(1)每让学生思考回答前,王老师总是给出示例。我想,对于初一学生,这是很必要的,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上老师生动的朗读、学生入情的对话朗读成为一大亮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效果很好。从学生情不自禁的鼓掌中便可看出;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盼望经常聆听王老师的课。
建议:课堂自主讨论少了些,这可能跟我们还没有开始合作学习有关。
3.李娟老师:
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这两天连续听了王益民老师的两节课,感到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东西,觉得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王老师在教授《安恩和奶牛》这课时,首先从游戏入手,玩是孩子的天性,上课伊始就一下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学这篇课文的兴趣。
其次王老师紧紧抓住了文本,紧扣“安恩”这个人物形象,从浅入深,由表及里,水到渠成地将安恩这个“仁爱天下的平民”形象(和以前课本中的“哈尔威船长”的高大英雄形象比较)展现给大家。
再次王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求很明确而且有范例,学生回答起来就又指向性了。整节课王老师对学生语文习惯的培养很注重,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最后王老师在整节课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文学修养也是我们年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积淀的。这两天浏览了王老师的博客,收获很多,觉得王老师真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勤于读书和动笔的人,作为年青教师有些惭愧!
要学习的地方很多,盼望有更多的机会向王老师学习。
4.贺利群老师:
第一次听王老师的课,就感受到王老师大师的风采。幽默风趣的谈吐,循循善诱的引导,精心巧妙的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恩和奶牛》是这届初一新换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外国的小说。它的篇幅短,约两千字,情节也很简单,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虽然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构思脍炙人口。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就定在对安恩的分析上,而且设计巧妙,通过初识安恩--走近安恩--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从而使得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同时,王老师非常细致,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学习。
(1)素材本的使用。初一的学生刚进校,如何积累、如何学习语文,由于来自各个学校,习惯不一样,王老师的这中做法给了学生很好的指导。预习、课堂笔记、优美词句的积累、小练笔。让学生通过素材本得到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
(2)示例的使用。在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概括故事的环节、任务分析的环节,王老师都安排了示例。为学生掌握方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对初一的孩子来说,是最需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5.钱晓莉老师:
听了王老师很多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节课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小说,王老师从上课开始让学生说五遍奶牛和十遍牛奶的小游戏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一堂别开生面、逸趣横生的课堂。我们一起初识了安恩,走近了安恩,最后又评价了安恩。王老师的大师风采体现在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上,体现在扮演安恩的栩栩如生上,体现在对昆德拉那段精辟的语言的引用上。我想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年轻教师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6.徐芸老师:
我爱听男教师上课,那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幽默,设计精巧,让我眼睛一亮。王老师的这堂《安恩和奶牛》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我。
(1)小说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王老师注重从阅读小说的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例如: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规范引导学生答题。又例如:分析人物时,从初识安恩入手,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让学生分析人物有彰可循。
(2)分析小说的重头戏是分析小说的人物,王老师设计精巧,由浅入深分析安恩。
由初识安恩到走近安恩再到评价安恩,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安恩的形象,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3)爱读书的老师总会带出一些爱读书的学生,,本节课王益民老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课外书,让他们读。上课前老师也把自己的博客网址出示,这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他带的班级一定是书香班级。
7.赵素青老师:
初听王老师的讲课,顿觉耳目一新。同时,再一次引发我的思考,怎样的教学生成才是文质兼备的?听了王老师的这节课,颇有所得:
(1)基础知识的坚实性: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素材本),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加紧凑。
(2)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总有一个标志--明确的教学目标。尽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价值多元化,但并不等于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随意的、模糊的。我认为王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教学目标定位非常明确,通过这节语文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清新明朗感受,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3)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学法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达到不教”的目标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学法意识,要善于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例如在“简要概括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王老师特别提示大家“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一个环节的艺术处理上,高度凝练的涵盖了小说的知识型层面的小细节。又如:在“熟悉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教学实施过程前,预先告知学生小说描写的手法主要有:“外貌(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
(4)教师角色的引领性:仔细聆听、观摩本堂课,不难发现王老师很重视一个细节,那就是“教师的引领性”。例如:在“初识安恩”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这一环节的艺术处理上,王老师先示范: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请大家用“从……这句……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人。”这样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谈对安恩的初步印象,这种语言表述的格式对学生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说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5)语言材料的丰富性: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为活泼的助读资料的引用,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为厚重 。例如,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哲学思考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似乎有点艰涩,王老师巧借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的阐释,来深化学生的理解,我认为使恰到好处的。
总之,不论是在开始的激情导入还是后面的初识安恩,并加以诵读、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策略,在有感情的读书声中真正走近安恩。可以说王老师是仅仅抓住教学目标这一指挥棒展开,层层推进有效课堂的开展的。
8.邹旭老师:
王益民老师还未到,就已经听潘校长隆重介绍过好几次,所以这次一听说王老师要在初一开课,立刻迫不及待的通知本组成员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采。
王老师上的是一篇新课文《安恩和奶牛》,他的教学流程很清晰,对人物的分析主要通过“初始安恩--走进安恩--评价安恩”这三步来进行。我对这堂课的感受也想借用这三部曲:
(1)初识王老师
本以为王老师初次亮相,一定会带来许多噱头,没有想到的是刚上课就让学生拿出素材本抄写词语并注音。我随手翻看了一位同学的素材本,上面有预习作业、有课堂笔记、有词语抄写,问题用红笔,答案用蓝笔,一课一课,一目了然。王老师深知学好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而初一更是养成良好习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不惜用安静的抄写来告诉我们教语文应该实实在在。
(2)走进王老师
随着上课的进程,我发现他的语文课确实有很多我们不具备的东西。
① 时时搭建支架
比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这就为初一新生分析人物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支架,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② 处处渗透文学气息
初一第一节课《打开一扇门》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字、热爱文字。这堂课上,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约翰尼斯延森、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并时时提醒学生走进书店,博览群书。我想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安恩和奶牛》这一篇文章,而是一种读书的意识,一种人文的关怀。
(3)评价王老师
王老师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安恩,我也想用几个关键词来评价王老师:实在、幽默、博学、平等。
《趣味课堂》作文课堂实录 篇5
设计理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首先做好下锅之米,引导学生通过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生学会观察,讲真话,自由表达,说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意识与目的的强化,让个性化的体验在督促中不断生成。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玩击鼓传花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感受,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并把活动写清楚。
2.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运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新颖的主体化教学模式,从而降低“写感受”的难度,使学生会写、善写、乐写。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自由表达真情实感,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鼓和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实录如下:
一、课前谈话,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的一位青年魔术大师吗?
生:知道。
师:叫什么名儿?
生:刘谦。
师:佩服他吗?
生:佩服。
师:看看,咱们刘氏家族可真了不起吧!同学们,能不能就我刚才说的话猜猜我姓什么?知道的孩子请举手。
生:姓刘。
师: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刚才……
师:我姓刘,那怎么叫我呢?
生:刘老师。
师:能再亲切地叫我一声吗?
生响亮的叫道:刘老师。
师:听着同学们的声音真舒服,似乎刘老师身上的每根汗毛都在跳舞。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二、快乐体验,真情流露
师谈话导入:为了感谢同学们对刘老师的一片热情,今天,刘老师特意请同学们玩游戏,想不想?
生:想。
师:是真想还是假想?
生:真想。
师:是真想的话热情还不够耶!
生热情洋溢地喊道:真想!
师启发:同学们,刚才听说要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刚才整个教室怎么样?谁来描述一下?
生:非常热闹。
生:一下子沸腾了。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描述一下?
生:炸开了锅。
师:孩子,请把句子说完整。
生: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师:用得真好!
师:那做游戏前呢,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两个小小的要求:1.听指挥,遵守规则。2.留心观察同学们的.一举一动。能不能办到?
生:能!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游戏规则,课件呈现:听到鼓声按顺序一个一个往下传花,鼓声停时,花传到谁手中,由谁表演节目,不许赖账,节目由老师提供。
师敲鼓,生传花。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鼓声。
师:鼓声有什么变化?谁来说说?
生: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重,一会儿轻。
师:听到这样的鼓声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听到快的鼓声,我的心也跟着加快,随着鼓声咚咚…的跳动。
生:听到刚才的鼓声我的心特紧张。
生:……
师询问刚才“花落此家”的孩子:孩子,你刚才心情怎样?
生:紧张。
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有同感吗?
生:有!
师:除了紧张,还有别的吗?
(预设一):生:心跳加速。
(预设二):生沉默不语。
师引导:心跳怎么样?
生:心跳加快。
师:谁能用上夸张的修辞来形容心跳的快?
生:心都快从嘴巴里跳出来了。
生: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生:心都快从肚子里跳出来了。
师:用得真妙。
师:来孩子,让你久等了,你选择几号题?
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题号进行选择,然后根据选的题号对应的内容进行表演。(注明:课件呈现题号及题号的内容。每号题的形式不同,就我本人设计了四个板块儿,有猜谜语,有读绕口令,有即兴表演,有脑筋急转弯。)
生表演,师相机鼓励表扬。
继续进行游戏。鼓停。
师:同学们,打住一下,刘老师要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还没传过花的同学,孩子们,刚才前面的同学在传花的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同学传花的速度很快,有的同学速度很慢。
师引导:传花速度快的同学胆子怎么样?为什么?
生:胆子小。因为他怕花在他身边爆炸。
生:他怕表演节目,对自己没信心。
师:俗话说得好:“胆儿大的人干大事,胆小的人干小事。”所以我们得对自己有信心,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心的孩子,才会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细节。来,孩子,你选择几号题?
生表演,其他学生观察,然后汇报。
游戏继续进行着。
活动结束后
师:今天,我们的游戏就玩到这儿,同学们,玩得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开心。
师:除了开心、高兴之外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有趣。
生:难忘。
生:……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写这堂课,你准备给它补充个什么样的题目,先想想,然后举手告诉老师。师相机板题:“-----课堂”或“课堂——-”
生:《难忘的课堂》
师:孩子,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呢?
生:因为这堂课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生:《有趣的课堂》
生:《快乐的课堂》
生:《课堂上盛开的“花朵”》
生:《课堂“狂欢”》
生:……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但是,同学们,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题目固然重要,还得具备三个法宝,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三个法宝?
生:想!
师:请看大屏。请同学们一起告诉刘老师。(课件呈现)
师相机板书:一、写好开头。二、写好重点段。三、写好结尾。
生跟随老师了解每种方法的写作技巧,教与生写作技巧。(课件出示每种方法的详细资料。)
师:来,同学们,齐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呈现)
师引导生抓习作要求的字眼审好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成长,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见闻,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收获,今天,同学们可以写刘老师这堂课,也可以写其它让你感受深刻的课,总之,你想写什么样的课堂就写什么样的课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三、生习作,师巡视,适机点评
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让生在悠扬的音乐中美美地写。
师相机点评生写好的片段。
师:孩子们,请听听这位同学的开头。
生朗读:也许六年来无聊的作文课堂很多很多,可是今天这节作文课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有趣,那么的轻松自在,请随我一同去看看吧!
师:孩子,这位同学采用了老师课件里的哪种方法开头?
生:以对这堂课的总体感受开头。
师:语言言简意赅,感受深刻。
师:孩子,听听这位女孩对鼓声的描写。
师朗读:鼓声敲响了,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重的时候铿锵有力,轻的时候像柔情似水的少女……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在描写鼓声时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生:排比,比喻。
师:她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生:把鼓声的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还感受到了轻柔时候鼓声的优美,美得柔情似水。
全班掌声响起。
生继续写作,师深入学生习作之中。
师:打扰一下孩子们,听听这位孩子的一个片段。
生朗读:花快要传到我这儿了,我是伸出手去接花呢,还是坐着不动,去接呢又害怕花在我这儿“爆炸”,不接呢又实在不行,我真恨不得一口把花吃掉,又恨不得在地上打个洞钻进去,哎!我真是左右为难,老天那,快帮帮我。
师:同学们,这位孩子的这个片段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生:心理活动描写。
师: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不想接花可又不得不接花的矛盾的心理。
师:分析真准。
生继续埋头写作。
四、点评作文
师:下面我们请完成了的孩子念念他的作文。
生深情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师: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头开得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语言干净利落。
生:我觉得他的语言运用巧妙,比如:“不一会儿,老师的“机关枪”又开始扫射了。”里的机关枪就运用得好,而我就没想到。
生:我觉得他的重点段描写很精彩,抓住了最精彩的镜头来描写,而且还用了“点面”结合法来写刚才的场面。
师:孩子,你的点评真有水准。是呀,这位孩子把刘老师今天教的“点面”结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孩子,再想想他的结尾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谈感受的方法结尾。
生:说收获的方法结尾。
师:看来这位孩子挺会学以致用。同学们,看看他这篇文章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有一个词用得欠妥。
师:孩子,哪个词儿?
生:花捞到我这里的“捞”字用得不好。
师:孩子,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生:“捞”字让我感觉到这个东西很重的样子,而我们今天传的花很轻,用不着“捞”。
全班哄笑。
师:那孩子,你觉得该换一个怎样的词更贴切呢?
生:飞到这儿。
师:孩子,你为什么要换个“飞”字呢?
生:因为刚才传花时很激烈,同学们都很紧张,生怕“花落谁家”表演刘老师给我们出的节目,所以同学们传花时的动作很快,所以我认为用“飞”字。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得精彩吗?认为他说得精彩的同学请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你们读过《泊船瓜洲》这首诗吗?
生:读过。
师:能背诵吗?
生:能!
生一起背诵。
师:作者王安石为了推敲一个“绿”字,人家足足换过十八次。所以同学们,在习作中多留心潜词琢句。
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在最后,刘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写出更加真实生动传神的文章来,有没有信心?
生:有!
社戏课堂实录 篇6
潍坊五中
陈学燕
师:童年是七彩的梦/版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写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那么,横眉冷对、怒目金刚的文学战士鲁迅,它的童年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社戏》,来领略他为我们展示的那一份纯真和美丽。
师:让我们走进本课第一站:读美文,理文思。温馨提示: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思。
2、问你想问的问题
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生:随母省亲----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师:你归纳得很好,句式工整,语言精美。
师:那我们大家读了这篇文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生:美(齐说)师:美在哪里?
声:美在景色,美在小伙伴,美在人们的感情。
师:你说得很精彩,那么我们走进本课的第二站:读美文,品美点。动情地字正腔圆地读最美的句段,品最美的句段。
师:何为字正腔圆,友人说梅兰芳的演唱字正腔圆: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生:声音洪亮地读
师: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生: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
师:谁来评价一下。生:感情不够。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动情地读
生:读(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语速太快。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动情地舒缓地读.(掌声)
师:我被你们优美的朗读深深的陶醉了,我也想读读 生:好(高兴地)
师: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当我读到味觉时请大家蹙起你的鼻尖嗅嗅;当我读到听觉师请大家竖起你的耳朵听听;
生:很有兴趣地做动作 师:动情地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播放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
生:认真地饶有兴趣地倾听
师:刚才大家调动了自己的听觉、嗅觉,听读了景色的美,板书:(景美:视觉听觉)其实,文字是有味道有声音有色彩的,只要我们调动所有的感觉全身心地读,就能读出这些美。下面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出景美。
生:有滋有味地读; 师:谁来试试。生1读(很精彩)
生2读(掌声)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看出刚才那两位同学读得不错,我们要用我们的声音表达出感情,来传情达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费尽周折,我终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戏了,我的心情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齐读10~13段,用声音把我们一起带回到那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好吗。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生很投入的读。
师:我们不仅读出美还要品出美,谁来试试?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生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下面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三站:读美文,评人物
师:评说你喜欢的人物
生:小组合作,讨论地热火朝天。师:走进小组和学生讨论切磋。
生: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师:估计你也是一个比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欢和双喜交朋友,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大家都不愿再看戏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来不看,又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当然,这里我还看到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很能为他人着想。这样想想,我更愿意与他交朋友了。
师: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生活中想必也能为他人着想。
生:我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可从他的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我觉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样斤斤计较,所以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师: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与桂生交朋友,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又机灵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为他跑腿。
生:老师,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师: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吗?说说为什么喜欢与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骂,还说请客是应该的,还送来了豆,还夸他一句----豆好吃吗?我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特让人感动。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虽然没有正面出场,可是从双喜的担心,以及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还有,从双喜对八公公的评价中我认为八公公心很细。所以我挺喜欢他。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结合文章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从大家的发言中,我觉得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身边同学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通过人的语言和动作去了解人物,窥视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平桥村”村民的形象,那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应注意用简练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师:我也特别喜欢六一公公,喜欢他的宽厚、和善,我特别想演读一段,大家想听听吗?
生:想(齐说,很感兴趣)
师:很夸张地演读(生开怀大笑,蠢蠢欲动)
师:要小组为单位自由演读(生有的站起来,演的热火朝天)生1演读双喜 生2演读桂生
胜3演读六一公公(惟妙惟肖)师:在这个水边的小村子里的敦厚纯朴的人们正是鲁迅说的有着童心的真正的人,他们就像山水一样美丽无比,让人陶醉。这里景美人更美。
师:齐读最后一段,豆很特别吗? 生:很普通。
师:戏像梅兰芳的表演很精彩吗? 生:不,孩子们都看烦了。师:戏和豆到底好在哪里? 生:景美人美。
师: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和梁实秋先生有心灵的共鸣,梁先生在看戏一文中写道:看戏之乐不在戏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这种意境颇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师:难怪有人说最后一句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唤醒了人们遗失的童年;搅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积淀;引起人们心灵的共振。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契合新大纲 “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要求,简化头绪,优化课堂结构,摒弃烦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长文短教,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2、学生向自主学习又靠近了一步。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沉下心来读书。教师并没有由自己带着他们走进。也没有带他们要分析哪些句子,发现某种情感,而是真正地放手,引导学生在自我的阅读状态中遵循阅读规律去发现,寻找有价值的发现。课前的阅读心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渴望这样的尝试。因而,学生在课堂中简直就像《社戏》中那群没有大人羁绊、享受看戏乐趣的孩子,享受着在自己的天地中自在表现的快乐;教师就像站在桥头的母亲默默地关注、望眼欲穿地等待,不是权威式地驾驭,而是尊重和真诚地指引;课堂也像这些童真的记忆更加充满温情的关怀。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中,放开的是思维,收拢的是阅读的兴趣。因而在本节课里,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很多独到的地方,如关于景物的、声音的,关于看戏时的;有的是教师在备课时都没有发现的,而他们发现了。而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比如偷豆,他们可能觉得过于平常而避开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他们画地为牢,而是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翱翔,因而眼界和胸怀都变得宽阔了。我想,爱他们,就要给他们飞翔的天地。
3、教师在角色的转变上也迈出了一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首先突出师生的关系。本案例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达到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实现真正的对话。在这堂课里,我惊喜地感觉到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着,也相互启示着。当学生隐约发现了声音描写的美、看戏时红红绿绿的动的感觉时,教师能很好地倾听,并给予肯定、引导和启示,归纳总结方法,站在一个高度,带领他们往更深层的方向前进。这时,教师是一个领路人,领着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走去。当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串串火花,别人的想法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看法也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时,真正的课堂交流开始了。这时,教师是一个真诚的听众——真的,有什么比用心倾听更能表达我们内心的赞许呢?当学生的交流遇到障碍时,教师给予疏导、示范,与学生交换意见,并在他们的话题中适时地表达自己的一些见解,履行自己的职责,使课堂对话更坚实地向教学目标走去。这时,教师是首席,也是朋友,把众多的力量拧成一股劲,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真诚地助一臂之力。当学生与学生、教师交流时,教师需要直接地引导探究活动,又要融点拨、校正、概括、提升、评价、赞赏于一体。这时,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适时运用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更好地体现教学现场的活力与真实。这节课中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在阅读教学中于无意中有意引导,在发散思维中提升高度,使课堂有了我们课前期待的效果。
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到,如果教师能更好地孕育发现的土壤,如果学生发现的眼睛能被擦亮的话,那么,学生那颗体悟的心便会光芒四射:对作品的发现,对自我潜在精神的发现,对“人”的发现。正如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发现意会,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皆可悟道。经典的作品也就散发出永远的清香。
社戏教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感悟课文所塑造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二、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本课创新设计的设想及理论依据】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轻缓的乐曲、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童年是七彩的梦/版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写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那么,横眉冷对、怒目金刚的文学战士鲁迅,它的童年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社戏》,来领略他为我们展示的那一份纯真和美丽。
二、教学过程:
(一)读美文,理文思: 温馨提示: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选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思。
2、问你想问的问题
(二)读美文,品美点:
动情地字正腔圆地读最美的句段,品最美的句段。
1、生读(评价)
2、师读(播放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
3、生读。
4、齐读(再播放背景音乐《水边的阿迪丽娜》)师:我们不仅读出美还要品出美,生:发言
(三)读美文,评人物: 师:评说演读你喜欢的人物
1、生评说
2、声演读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篇7
(展示小说《斑羚飞渡》)
师:读了书名, 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斑羚很危险。
生:我感觉斑羚已经身陷绝境了。
师:说得很好!身陷绝境,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板书:斑羚身陷绝境)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斑羚, 这时你会怎么做?
二、品情节, 小人物身上见大精神
1.师:这群斑羚会怎么做呢?思考: (1)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的心情怎样?
生:小说讲的是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绝境后, 准备从悬崖上飞渡过去, 一只老斑羚带头飞渡成功的故事。 (师板书:准备飞渡飞渡成功头羊从容赴死)
生:这是一群沉着、冷静的斑羚。
生:我很感动, 也很伤心。我感动的是斑羚临危不惧, 伤心的是人类不懂得爱护动物。
师:面对灾难的来临, 斑羚不是束手待毙, 而是迅速想出办法。
2.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惊叹?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1) 体会老斑羚勇于献身的精神。
出示:“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 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 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师:你的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老斑羚和半大斑羚飞渡的场景, 很悲壮。
生:我仿佛听见老斑羚对半大斑羚说:“孩子, 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 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读文字, 好吗? (生朗读)
师:孩子, 从你的朗读中, 我听出了你对老斑羚的崇敬。这样的结果, 老斑羚想过吗?
生:它早就料到自己会掉进悬崖里。
师:既然老斑羚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为什么年轻斑羚还要在它背上猛蹬一下?
生:年轻斑羚想活下去, 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它的身上承载着老斑羚的希望。种群的生还希望就在年轻斑羚的身上。
师:这一蹬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身上, 同时也蹬在我们的心里。假如你就是这只年轻的斑羚, 这一脚下去, 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生:意味着生与死之别。
生:意味着责任与重托。
师:听了你们的理解, 我仿佛也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对对斑羚腾空而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渡, 在山涧上空形成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生命之桥。
(2) 解读镰刀头羊。
出示:“突然, 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 悲怆地轻咩了一声……”
(生自由读句子, 交流理解。)
生:它的第一次叫声是想告诉大家, 已经没有希望了。
生:它的第二次叫声是想说:“别慌, 办法总会有的。”
……
师:文章除了写三次叫声, 还三次描写了彩虹。对此, 你怎样理解?
生:彩虹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老斑羚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这不是普通的彩虹, 而是牺牲了一半的斑羚, 用生命筑起的生命之桥。
三、整体回顾, 提炼主题
师:《斑羚飞渡》是一篇凄美的小说。为了生存, 为了种群的繁衍, 斑羚们不得不用牺牲一半的方法来挽救整个种群。斑羚身上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生:那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视死如归的精神。
……
师:读了这个故事, 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动物们需要安宁、平静的生活。
《你真棒》课堂实录 篇8
1学会对周围的事加以评论,明确是非对错。
2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3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4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赞赏。
教学重难点
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能真诚地给予赞赏。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的优点、特长、在校表现和获奖情况;了解典型个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习资料。
学生:多去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
教学过程
一、欣赏奖状,引出课题
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获得了很多奖状,大家都带来了吗?来,举得高高的,给大家展示展示。
(生纷纷举起奖状)
师:请大家轻轻地把奖状放在桌子上,谁能大声介绍介绍自己的奖状呢?
生1:我的是“三好学生”奖状。
师:你肯定是很受大家欢迎的孩子。
(生1笑眯眯地坐下了)
生2(抢着说):我带来的是“口算之星”奖状。
师:哦,明白了。你的脑袋瓜肯定特别聪明,是大家心目中的数学天才吧?
(生2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师:看到这么多奖状,老师都忍不住想对你们说——(板书:你真棒)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讨论短剧,感知赞美
1成功时
(播放短剧,孩子们认真观看)
师:孩子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个同学跑得最快,一下子就跑到终点了。
师:是呀,你的眼睛真亮。他可是第一名呢!
生2:还有些人围着他表扬,都说“加油!加油!”。
师(回放课件):听到了吗?他们还对那个跑得最快的同学说什么了?
生1:你真棒!
师:“棒”在哪呢?
生1:“棒”在他跑了第一名。
师:是呀,你现在说得更具体了,更会夸奖人了!
生2:你跑得真快,就像飞毛腿一样。
生3:你真棒,就像神州七号那样快!
师:如果你就是那位同学,听了这样的赞美,心情怎样呢?
生1:很高兴。我以后会跑得比今天还快的。
师:看来,你已经高兴到心里去了。
生2:我也是,我会很开心。
师:(微笑)是呀,像吃了蜜一样甜呢。
师小结:当同学取得成功时,我们要由衷地赞美他。
2落后时
(继续播放短剧)
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个小朋友落在了最后,追不上大家了。
师:那么,那些同学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2:你跑得可真慢,不会跑还参加比赛。
师(难过):唉,有的同学在埋怨他呢。
生3:你跑得像乌龟一样,太慢了!
师:还有同学在一旁嘲笑他呢。你和他们想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会怎么说?
(生踊跃举手)
生1:我会说,不要放弃。我妈妈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以后多锻炼,你会跑得更快的。
生2:虽然跑在了最后,但你还在使劲地跑着,你真棒!
师:原来,这个小男孩身上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出示:一张快乐的脸)你看,听了大家的话,小男孩开心地笑了。原来,别人胜利的时候我们要赞美他,别人暂时落后的时候我们更要鼓励他,赞赏他。
三、分析故事,学习赞美
师: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赞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一起到“故事屋”去看看小刺猬和小獾是怎么做的。
(播放故事)
师:故事中谁称赞了谁呢?是怎么称赞的?
生1:小刺猬称赞了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师(摸摸他的小脑袋):你真是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啊。还有哪些孩子想来当当这只可爱的小刺猬?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呀?
生1:心里肯定很高兴,有人夸它了。
生2:它会把小板凳做得越来越好的。
师:看来,我们的一句称赞,会为别人带来——信心和勇气。故事中,还有谁称赞了谁?是怎么称赞的?
生: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的心情变得怎么样了?
……
师:原来,对别人辛勤劳动的称赞,会为别人消除一天的疲劳。现在看来,要学会赞美并不难嘛!关键就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发现优点的眼睛了。(板书:发现优点)
四、优点访谈,体验赞美
师:下面,就让我们学着小刺猬和小獾的样子,来夸夸小伙伴吧。现在进入“优点访谈”活动。第一次和你们见面的时候,我就认识了很多朋友,并记住了他们的优点。
(课件出示第一张赞美卡:你是个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你真了不起!)
师:猜一猜,他们会是谁呢?
生:杨成。
师:哪位是杨成小朋友?站起来给大家亮个相吧。有这个优点的孩子还有哪些?
……
师:孩子们,老师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赠送大拇指)。希望你们以后能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孩子们,咱们班爱学习的孩子还有哪些?
(生踊跃举手)
师:看来,我们班不但爱学习的孩子多,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孩子更多。
(课件出示第二张赞美卡:你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真能干!)
师:咱们班哪些孩子有这样的优点呢?
生1:罗振阳。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你的优点是大家公认的,老师把这个大拇指送给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罗振阳(腼腆一笑):我很高兴,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表扬。
师:你愿意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其他的同学吗?(愿意)现在,请你来推荐一位和你一样爱劳动的孩子吧。
……
罗振阳:周星字。
师:周星宇小朋友,自己的优点被别人记在心里了,你有什么感受?请你把这份快乐传递得更远吧。
师:其实,爱劳动的孩子还有很多。我希望课后,大家能把这支快乐的火炬继续传递下去,传遍整个班级,传遍整个校园。
(课件出示第三张赞美卡:你平时不爱说话,但你总是很有礼貌,看见谁都笑嘻嘻的,我们真喜欢你!)
师:第三张赞美卡可有特点了,看看谁的火眼金睛最厉害!
生1:张军!
师:你真会发现!看来即便是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同学,他的优点也照样被大家记着呢。来,就请你把赞美卡送给他,并真诚地读给他听。
(生1读卡)
师(采访张军):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你。那么,这个时候你该怎么说呢?
张军:谢谢你,刘科!
师:两个男子汉之间,除了用语言来表达感
情,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生呆住了,没有想出来)
师:来个拥抱呗!
(生激动地走上前,来了个热烈的拥抱,班里顿时响起了掌声)
生2:老师,我觉得我身上就有这样的优点。我平时不是很爱说话,但我见到老师总是说:“老师好!”放学了,我也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师:你真了不起,还能毛遂自荐呢!你能用火眼金睛去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吗?
生2(环顾四周):朱斌!
师:为什么是他?
生2:他平时身体不是很好,所以经常不和我们说话,但每次看到老师,他总会问好。
师(走到朱斌位置上才发现,这个孩子就是课前班主任介绍的特殊孩子——营养不养,身体发育不正常,智力也比较低下。我感动地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孩子,你听到了吗?刚才他夸奖你了,你高兴吗? (高兴)老师希望你以后继续这么做,做一个老师、同学、爸爸妈妈都喜欢的孩子,好吗?
朱斌:好。
师:孩子们,我想感谢刚才这个小朋友,是她让我认识了一位和你们同样优秀的孩子。
(课件出示第四张赞美卡:你是班里的小顽皮,可当别的同学遇上困难的时候,你总能帮助他们,你真棒!)
师:剩下最后一张了,大家可要抓紧时间猜哦!
生1:张雷。
师:说说他帮助你或是帮助别人的故事吧。
生1:那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脚都磨破了,是张雷把我扶到教室里,用纸巾替我擦干净,我很感谢他。 (有些激动)
师:孩子们,你们听听,多有爱心的孩子啊!让我们把最真诚的掌声送给他。
(顿时,掌声雷动)
生2:老师,徐乐也经常帮助我。那次,我的语文书忘了带,还是和他一起看的呢。
师:孩子们,这时该怎样表达我们的赞美呢?
(教室里响起一阵阵掌声)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同学身上这么多的优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现在的你们已经知道怎样去发现优点,怎样去赞美别人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真诚地、勇敢地、大声地去赞美我们的同学吧! (板书:真诚赞美)
五、趣味游戏,尝试赞美
师(出示一个信封):老师这儿有个信封,里面装着大家的名字,我想请一个小朋友从里面抽取一个名字,大家一起来夸一夸他,好吗?
(选择一位上课没有发过言的学生来抽取)
师:你真能干,谢谢你。谁会是这个幸运儿呢?我们拭目以待——姜泽轩,请站起来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生挥挥手)你真有礼貌。现在,让我们一起把真诚的赞美送给他。
生1:姜泽轩善于积累谚语,老师经常表扬他。
师:是嘛,我说呢,怪不得口才这么了得。
生2:姜泽轩很会讲笑话,经常把我们逗笑。
师:看来,你是班里的开心果呀,认识你真高兴。(走上前握握手)
生3:他扔沙包扔得很远,是我们班最厉害的。
师:真是看不出来呀!
生4(抢着说):老师,我扔沙包比他还远呢!
师(迟疑片刻):姜泽轩,看来你扔沙包的本领都好得让人羡慕了。原来,我们班的孩子都这么优秀呢,有好的,还有更好的。
姜(自言自语):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佩服佩服!
(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真不愧是谚语大王呀,佩服佩服!
(同学们再次哄堂大笑)
生5:姜泽轩学习很好,而且也爱帮助人,只是有时太调皮了,我希望你能更斯文一些。
(好些同学都点头)
师:多好的同学啊,不但发现了姜泽轩的优点,还给了他一些善意的提醒,我想你们肯定能成为好朋友的。两个人还可以……
(话没说完,两人已经来了个“领导会晤”式的握手,再次响起一阵掌声。)
师:姜泽轩,听到大家这么夸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姜:谢谢大家!
师:你还想对这些夸奖你的同学说些什么?
(姜迟疑了好久,突然扑哧一笑,班里的孩子也跟着笑起来)
师:孩子们,你们收到了吗?
生:收——到——了!
师:就是这个笑呢!你们看,一句小小的赞美,让他变得多快乐呀。看来,赞美的力量可真大呀。现在,让我们去赞美更多的孩子,把快乐传递得更远吧。
六、写赞美卡,学会赞美
师:请小朋友拿出赞美卡,把你最真诚的赞美写在上面。先想一想把赞美卡送给谁,再想一想赞美卡上要写什么优点。
(学生写好赞美卡,个别点读后自由活动,传递赞美)
师小结:孩子们,你们不仅送出了一张赞美卡,而且在传递着一份份快乐,收获着一份份友谊。(板书:传递快乐)
七、变幻笑脸,快乐结课
总结:赞美其实很简单,它有时就是一张奖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束鲜花,一个大拇指,一句“你真棒”。 (播放课件:一张张笑脸逐步出现,最后布满整个屏幕)看,你们真诚的赞美让小男孩笑了;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让小女孩乐开了花;老师的一句表扬,让他还有点害羞呢!在一句句赞美声中,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快乐充满了每个人的心田。难怪有人说(点击课件出示,生齐读):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别人会更美;用赞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更美。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真诚地赞美别人,将快乐传递得更远。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竖起大拇指对在座的每一个人说“你真棒”。听课老师们,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优秀的孩子们吧!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13纪念白求恩教案08-20
纪念白求恩学习记录10-01
纪念白求恩阅读及答案06-13
《纪念白求恩》的阅读答案11-06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06-07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06-08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设计08-10
纪念白求恩说课课件10-02
纪念白求恩的赛课教案07-12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