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共9篇)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 篇1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1. 区分文中议论与叙述,体会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2. 理解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3. 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议论文中叙述与议论的关系,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派遣. 以身殉.职 纯粹. 鄙薄. 狭隘. 热忱.
晋察冀.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2.圈画本课出现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含义。用其中的两三个成语写一段话。
3.画出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句子。
二、导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朗诵: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 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 学的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这是由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诗歌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 沉痛心情和继承白求恩遗志的决心,催人奋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 志的《纪念白求恩》,看看白求恩同志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作品简介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 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 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 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 业!”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 篇文章。
三、检查预习
1.认读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派遣. 以身殉.职 纯粹. 鄙薄. 狭隘. 热忱.
晋察冀.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不远万里 以身殉职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拈轻怕重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精益求精 微不足道 见异思迁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请四个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默读课文,与同学分享本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语言。
3.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 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明确: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 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 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 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的精神。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 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 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 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五、学习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 志具 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年岁已大,壮心不 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扣住国际主义 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 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
3.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 答。
明确:“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学生朗读第一段,分叙、议两部分,加深体会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 神。)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三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 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的精神。分三层写: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 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
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至“无不为之感动”):从侧面烘托白 求恩的这种精神。
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 得少?
明确:
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 概括,而不作多的论述。
二、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朗读第四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
(1)“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 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2)“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 情。)
(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堂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 人。”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低级趣味” 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组成排比形式,气势越发磅礴。)
2.学生当堂背诵最后一段的相关部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 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 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
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 怎样夹叙夹议的?
讨论并归纳: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 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 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 “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 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 意义。
2.提问: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 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 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3.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l)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 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 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 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 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课堂小结
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 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白求恩人家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抗日,一心为中国人着想,的确令人深受感动;但是现在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已毫无意义,“毫不利己”是傻子,“专门利人”更傻。你认为他说的对吗?谈 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精神的看法。)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 篇2
一、蜻蜓点水, 过快了
“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 快速初读后即刻引导学生直面文本, 逐段分析, 在一堂课中全部解决本该由浅入深分课时去落实的教学任务。
回忆我曾经试水的第一课时, 也犯了这样的毛病。当时, 我教学《小动物过冬》, 整堂课引领孩子围绕三个环节的“读”展开:一读:读通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 (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再指导读带生字的词语, 并教学了两个生字的书写) ;二读:读熟课文, 扫描文章重点 (引导学生快速找出“一天, 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读:直奔重点, 了解过冬方式 (扣词品读三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并抓住关键字词进行了分角色朗读) 。
反思这一次教学, 当时觉得很成功, 课堂似乎一气呵成。但事后发现这堂课其实是失败的, 本应重点强化的初读却只是学生自读了一遍, 认了几个词语, 就走过场了。而将课堂的天平偏向了本应下一课时完成的课文感悟理解, 这样的课堂流于形式, 空洞而不扎实。
二、剑走偏锋, 过偏了
“剑走偏锋式”的课堂则有意淡化一些读生字、读词语、读课文的传统形式, 抓住文本一部分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深挖细凿, 以力求教学更能博得眼球。如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早》, 教师以古诗《梅花》引入课文, 并总结诗是分三个角度描写了梅花, 分别是梅花的花期、花色、花香。接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快速浏览, 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则花了浓墨重彩品读梅花, 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很快便找到了描写梅花的句子。接下来教师的教学便围绕着梅花细细展开, 找出了梅花的花香 (纯净疏淡) 、花色 (白里透黄、黄里透绿) 、花质 (润泽透明) 、花韵 (冰清玉洁) 、花期 (小寒节气) 。
这样对梅花的大量剖析, 似乎有些剑走偏锋。《早》字一文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 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的来历, 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倘若在课文品读阶段去赏析梅花这些特质以赞扬鲁迅未尝不可, 而在初次学文时就直接零碎地解读梅花的花香、花韵、花质等, 让人感觉课堂走向有些偏颇, 值得反思。
三、拔苗助长, 过深了
“拔苗助长式”的第一课时课堂往往出现的是教学三级跳, 一些教学环节出现在文本理解后的环节显得水到渠成, 但放在初读文本时, 却显得“拔苗助长”了。如有位老师在第一课时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就拓展了:周文王被拘禁时推演出《周易》;孔子在遭到困厄时写下了《春秋》, 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司马迁想到这些人物时, 他会怎样想?怎样做呢?便进行了写话训练。
这样的拓展本意是丰厚文本, 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但在初读课文中出现还是为时过早, 把文本解读得过深, 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大跨越,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
以上几种“早熟”现象, 必然让第一课时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字词不过关, 学生读文不充分, 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 教学推进跌跌撞撞, 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更像第一课时, 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基于实践观察,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三位”原则。
一、课时目标要定位
语文课不仅要有每一课的总目标, 更要有明确的分课时目标, 哪些目标应在第一课时达成, 需要我们从年段、学情、教材等几个维度综合考量, 以做到科学合理。
1. 由年段目标来定位。
根据年段特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低年级以认读生字、新词, 反复朗读课文, 确保读正确、读流利为重点;中年级则要学会在读顺、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理清脉络,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在读熟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后, 能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并对文质疑, 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精读, 为下一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由学生学情来定位。
在确立第一课时目标时, 教师除了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对作者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更要了解学生对文本、对作者能知道多少、把握到什么程度, 从而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 明确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内容。这样就能较好的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早熟现象了。
3. 由文本整体来定位。
要让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出现上文阐述的“剑走偏锋”现象, 我们还应从文本整体来定位整堂课的目标, 避免把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
二、识字读文做到位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明确指出:不管哪个学段, 在初读课文阶段都要让学生把书读得正确连贯, 所谓“正确连贯”指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和教师的激励, 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 逐渐实现不错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 正确、连贯朗读课文。在观察实践中我发现一些策略值得借鉴, 它能让第一课时的识字读文做到位, 有效达成“正确连贯”的要求。
1.预习先行, 识字读文前伸策略。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 它能无形地将课堂初读前伸, 增强识字读文效能。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石榴》的第一课时前就下发了“预习单”, 内容大致包括: (1) 生字你能读准确了吗? (2) 你能说说这些生字怎样记,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3) 请读通课文, 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破句, 读完后请给自己打上星。 (4) 你知道“玛瑙”、“驰名中外”的意思吗? (5)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吗?之后教师展示的课堂教就围绕这份“预习单”进行个人、小组的交流来展示这几个预习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 字、词、句、篇层层过关, 让这样的初读扎实有效。
2.由字及文, 识字读文循序策略。为了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读熟读透课文, 我们不妨由字及文, 每读一遍设不同要求, 让学生循序进入课文, 达到读通读顺课文的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时这样引导学生由字及文, 循序渐进去初读课文。首先提出的要求是:对照生字表把生字读准, 再读课文做到字字入目。 (学生读后教师抽读生字新词, 完成第一层记生字的目标) 接下来教师又按排了这样的任务:再读, 句句入心, 难读的做记号, 多读几遍。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难读的句子, 达到了读通句子的目标) 最后同伴分小节朗读, 读完后进行评价。 (这时的同伴互读互评, 能让全体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这样由字及文, 步步引领, 让学生会真真正正去读书, 并且每遍都不会让学生觉得厌烦。
3.字文同行, 识字读文整合策略。字文同行, 随文识字的初读整合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它能做到字不离文, 使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因素紧密联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执教《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第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整日思索”的意思, 又强化朗读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 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我这样进行了三次引导:每天早晨, 睁开睡眼, 雷奈克一定在想——— (一生读句子) ;每天中午, 吃饭时分, 雷奈克依然在想——— (另一生读句子) ;每天晚上, 临睡之时, 雷奈克还在想——— (全班齐读句子) 。在三次朗读中, 学生对这个句子已经能准确朗读, 这时我顺水推舟:一天到晚一直在想, 今天想, 明天想, 这个词语就是——— (出示词卡:整日思索) , 并指导朗读好词语。
这样的字文同行, 实现了学字、解词、读文的互长互进, 有效地推进了第一课时的实效, 避免了第一课时的“虚脱”。
三、文本精读不越位
考虑到孩子的年段特点, 中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中, 在扎实落实识字读文的任务的同时, 可适当选择一部分文本进行精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印象, 以顺利过渡到下一课时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中去。但是这一过程切忌跨越式地全面解读课文, 以免让第一课时太早熟, 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1.立足学生不越位。第一课时教学中所需精读的文本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确立, 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牢记这是孩子第一次直面文本, 不可操之过急。
2.立足文本不越位。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 第一课时的文本精读要以文本为准绳, 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片面挖掘都是不可取的。
3.立足初读不越位。不论在哪个年段, 第一课时中文本初读和文本精读的天平始终应该偏向的是初读, 只有把初读工作做扎实了, 才能进行品读和美读。
4.立足整体不越位。第一课时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 因此第一课时必定要立足整体。像在上文中谈及的《早》一课的教学, 这位老师就未能立足整体, 直接指向了梅花的剖析。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教师要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 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 让学生去感悟理解, 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课时也有情 篇3
一、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营造轻轻走近文本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与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这个世界”搬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的世界里快乐地学习。《望月》一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境性很浓。在课的一开始,我便结合班级开展的《月夜星空,使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亲子望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月夜星空是什么样的,接着大屏幕播放月夜星空图片,配以讲述:美丽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月圆月缺,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使美丽的夜空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创设的情境为使学生更入情地走进文本做了铺垫。
二、 课内课外巧妙衔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通过课内外的衔接,使学生觉得文本描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故事。在欣赏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的望月故事。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时更是配以“你真会读生活书!”“我也感受到了那其乐融融的画面。”“你观察得真仔细!”等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使大家仿佛进入了那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出示课本中的望月图,说:“真巧,在江上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有一个小外甥和他的舅舅也在望月呢!让我们悄悄走过去,和他俩共享望月的快乐吧!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赵丽宏老师写的《望月》这篇课文吧!”学生初读起来更是情真意切。
三、 扣住关键词语,来把握文章的情
在初读理解“剪影”一词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指的是谁的剪影,虽然此时月光皎洁,但毕竟是夜晚,一切都是那么蒙胧,看不到边际,我们看到的是芦荡、树林和山峰的轮廓。月光为它们镀上了银色的花边,那么均匀。在描述讨论中让学生读出这一段,因为学生读得美,随机的“你的朗读使我感受到了月下的江景是那么的美!”的评价,使得其他学生也能读出月下江景的美。
再如,在理解“你一句,我一句”这一句时,师生通过对着读一读描写月亮的诗句,当学生读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教师讲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走进诗中了。苏轼被外放,好几年没有见到他的弟弟苏辙,在中秋月圆之夜,他很想念弟弟,但无法团聚。此时他抛弃离别的伤感,以和弟弟一同观赏明月来安慰自己。你们读得真不错!”学生听后,自然就明白了读出感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下面几句或思念故乡,或充满童趣的关于月亮的诗句,读得都很投入,使大家都陶醉在其中了。
在理解“不假思索”时,教师通过师生说说文中的对话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了它的意思。在学生停顿时间过长才朗读时,教师评价:好像思考的时间稍长了一些,我们再来试一试。于是学生知道自己对“不假思索”思考得还不到位,于是立即调整,当他们读得恰如其分时,教师评价:真是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了!你们从“不假思索”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思考,突出小外甥的聪明可爱,他很喜爱月亮,他都把月亮想象成天空的眼睛了,是月亮给了他灵感。我乘势激励学生:只要你们关注生活,仔细观察,也一定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自己心中的故事!
虽说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课文情感的体验是与感知课文内容同步的,教师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与生活的联系中,读出了巧,读出了情,读出了新,引发了情感共鸣。我的执教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也有情!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第三课时) 篇4
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授课班级:高一
课型:新课型
授课时间:2010年9月20日
学习目标
1、找出并理解文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深刻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深刻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小组评分表格(可画在黑板上,也可选学生记录分数)。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前置作业。
二、理解深刻含义的语句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
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做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
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提示: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3)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
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如何理解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三、对文中典故的把握: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其用意各是什么?
第一个典故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纹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入狱,后因不肯给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祸及870余人。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方孝孺为争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丢掉性命不算,还连累了亲友宗族数百人,实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的。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典故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桧为了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偈子,“坐化”了。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三个典故是从自己纪念战友“无写处”而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向秀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它通过悼念亡友,从侧面反映了对政治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并以含蓄的笔法,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赋中只说“践二子之遗迹”,“悼嵇生永辞”,说明他的好友去世了,至于死的缘由,却只字未提,只是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愤激之情;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黍离》和《麦秀》诗的意境来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并用李斯“受罪”的典故来寄托失去自由的苦痛。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四、关于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的理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五、布置作业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篇5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体验教学的探究过程。
【学习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预习导学】
1.想一想:你能回忆起曾经见到的燃烧实例和现象吗?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如 用来煮
饭用的煤炉火、_。
其中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燃烧是一种的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
(2)可燃物要与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
3.议一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优点:燃烧得,放出的热
量。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放热,生成________和小的等物质。
【课堂学习研讨】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一、燃烧的条件:
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变化。
思考:(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3)、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作物质的着火点。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思考: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
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演示实验:蜡烛的不完全燃烧。(引出可燃物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燃烧时,氧气的充足和不充足,可燃物的燃烧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我们以碳燃烧为例:
完全燃烧 :氧气充足、燃烧快,放出的热量多;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慢,放出的热量少
2、一氧化碳气体是家庭所使用的煤气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
3、一氧化碳的毒性介绍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毒性是化学性质)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该马上打开门窗,切记不能打开电灯、排风扇等电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的尾气、煤气泄漏等。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
1、万一发生火灾,你应采取什么措施?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视频。
2、火灾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1)如果我们的住房着火,是否要打开所有的门窗,为什么?
(2)从火灾中逃生时,常用湿手巾捂住鼻子和嘴,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补充演示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自燃的实验。(先简介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铜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白磷的着火点:40℃左右;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
实验结果: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红磷;
开水中的白磷;将氧气通入杯底的白磷。思考:请学生分析实验,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逐个分析。
【总结归纳】
谈一谈本节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课堂达标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就能燃烧
B、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都是燃烧
C、不是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提供足够的热量都会燃烧
D、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都能产生燃烧现象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
A、可燃物本身是不是易燃物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氧气的浓度D、可燃物与空气接触面积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汽油燃烧,轮胎爆炸B、湿衣服晾干,酒精挥发
D、铁制成锅,在晾干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6月中旬以来,俄罗斯中部地区和伏尔加河岸流域,出现罕见的炎热天气,白天最高气温高达40摄氏度。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部长戈利科娃8月5日表示,据最新统计数据,俄罗斯境内的火灾共造成50人死亡,458人受伤。由于大面积干旱,防火形势极其严峻。目前共有1900多栋房屋被烧毁,3000多人无家可归。
(1)、燃烧的条件:、、。
(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建议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着火。
④档案室、图书室失火。__________
⑤大片森林发生火灾。_____
【课后思考作业】:
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在人员密集,高速行驶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的危害,以下物品: ① 蔗糖 ② 酒精 ③ 烟花鞭炮 ④ 汽油、煤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可以和冷水直接反
应生成氢气,但是它与煤油不会发生反应,把一小
块银白色的金属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如图
a可以看到钠浮在水面上,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
放出的热量使钠溶化成小球,甚至会使钠和生成的氢气都发生燃烧,如果在上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先
注入一些煤油,再投入金属钠,可以看到金属钠悬浮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如图b)同样与水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不发生燃烧。
(1)在a实验中钠和氢气燃烧是因为;
鲸第一课时 篇6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形态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吗?
(板书:鲸)、板书“鲸”,问:“鲸”是鱼吗?请用一句话说说鲸。
2、设问:既然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那古人为何把“鲸”字造成鱼字旁呢?猜猜看。
3、师点明:由于鲸的样子很像鱼,对生活在海洋里,古人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就认为“鲸”也是一种鱼,于是就造出了“鲸”这个字。
4、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老师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鲸的图片,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想不想看啊,既然同学们对鲸这么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鲸的世界,探索鲸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特别要关注容易写错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鱼鳍 上腭 胎生 肺部 判断 过滤 哺乳动物(相机指导“鱼鳍”的位置)
▲ 检查生字:腭、肚、肺、胎(板书)
3、指名读四个生字,谈谈有什么发现。猜猜看,这里的“月”字表示什么? 讨论之后,师告知学生:“月”字在左边时,一般是“肉”的变体,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如“腰”“腿”等;而“月”字在右边时,跟月亮有关,如“明”、“朗”等。(1)指导书写“肺”
(2)游戏:将4个生字写到简笔画“鲸”的相关部位。
三、再读课文、研读“鲸”大
(一)、默读课文,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二)、鲸的大小
1、大家刚才读课文,看图片,现在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鲸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把它写在自己的手掌心。
2、师巡视,一起伸出手掌心读出这个字——大,读书可以读成一个字,真了不起。《鲸》是一篇说明文,如果让我们去介绍鲸的话,可能会说鲸真大啊,鲸真是太大了,鲸好大好大啊!那作者是这样写的吗?高明的作者究竟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呢?生默读思考,圈划批注。
生: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鲸很大。
师:这里面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生:十六万公斤重,两千公斤。
师:这是两个什么? 生:数字。
师:用列数字的方法把鲸写大了。(板书:列数字)读一读。师:我来读一读。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全班再读一读。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作者给我们举了两个亲自见过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了鲸的大。(板书:举例子)边做动作边读一读,看谁读得更大一些。
生: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象大不大? 生:大。
师:可是鲸却比象„„ 生:大得多。
师:作者这是把鲸和象进行什么? 生:比较。(板书:作比较)
师: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谢谢细心的作者。
生: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你再读一读,看看该重读哪些词能读出鲸的大。
生: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师:不错,作者举的这个例子中有数字,有比较,你也读出来了。
大家再读一读。
4、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领略被称为“海中之王”的鲸的雄姿。齐读第一段。
5、小结说明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过渡:哎,别看鲸号称“海中之王”,可在海里有个规矩还真把它难倒了,想不想知道这个事的前因后果啊?那就请大家仔细听老师娓娓道来。。
(二)鲸是哺乳动物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我们知道鲸虽然是海中之王,但它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它遇事不胡来,于是鲸和虾将军进行了讨论,虾将军在鲸的耳边说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一二三后,大声的对鲸说现在你知道我拦你的原因了吧,鲸经过思考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游回去了。那们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虾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觉得有道理呢?请大家到课文中找一找。
师:每种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来源,就像人类一样,是由类人猿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人,那鲸是如何演变的呢?、鲸的进化
(1)鲸是怎样进化的,把自己当作鲸,给同学们说说“你”的进化过程。
2、课文中告诉我们了鲸是是哺乳动物,”可你们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吗?
生: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靠吃奶长大,就像人一样。
生:哺乳动物都用肺呼吸,并且身上都有毛。
师: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呢?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它是哺乳动物呢?自读课文寻找答案
3、从同学们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四、总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感觉到了鲸的大及明白了它是哺乳动物的原因,但鲸的知识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有趣的知道等着我们去弄懂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小练笔:
模仿写“鲸”大的方法,介绍某一物品的“长”、“高”“多”等。
附板书设计: 鲸
大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作假设
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鲸》这篇课文是一片典型的说明文,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方法,讲课结束后,我有很多感慨,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出来予以交流。
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快速阅读能力训练”来展开,效果很好。
教材在第五单元的“导读”中,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在第六单元的“导读”中,又提出“要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对阅读说明性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基于此种理念,我的主要教学环节,便是设计了三道由浅入深的思考题,通过这三道题目的探究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了《鲸》这篇说明文的说明要点。
二、对“讲练结合、及时反馈”这种教法做了积极的探索。
五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评价能力较差。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适量的巩固性训练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再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是我在听数学课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避免了讲授课和训练课相分离的单调性。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之处,如何营造语文学习软环境,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注重探索的问题。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还尽量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二是板书规范、书
写工整。三是师生对话注意得体、注重礼仪。四是在课堂上注重师生的朗读感悟。种种做法,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的软环境。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 感情朗读, 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 气派十足, 有歌赞曰: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 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 清新宜人, 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水中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激趣导入。
1. 揭题:板书:花钟。
2. 质疑:读了课题, 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 交流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强调书写:醒、修、播) ; (2) 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了解词语:“大致”, 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 (3) 指导朗读:长句子; (4) 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 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 也没有指针, 那么看花钟, 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 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 自由读, 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 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 交流:花名 (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3. 引读。
4. 改写句子, 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 出示:牵牛花开花了, 蔷薇开花了, 睡莲开花了,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开花了, 烟草花开花了, 月光花开花了, 夜来香开花了, 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 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 (根据学生改的, 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 (1) 指名读。 (2) 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 (拟人手法) (3) 朗读指导: (抓住关键词:吹起) 。
B蔷薇: (1) 读读句子。 (2) 你发现什么了? (同样写花儿开放, 用得词语不一样) (3)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绽开) 。
D昙花: (1) 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 (2) 引读, 齐读。
5. 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 方法却不一样。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 体会写法。
1. 齐读: (时间词语)
2. 从这些时间词语中, 你发现了什么?
(1) 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 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2) “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3) 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放前面, 有的放中间) 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 (4) 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 不同表达 (词语, 句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 写话迁移。
1. 补充:
(蒲公英茉莉荷花芍药花)
2. 练笔:
学着作者的写法,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 (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写出花开的姿态, 颜色, 或者香味, 那你就更棒了。)
3. 交流:
(指名读、同桌说)
六、欣赏花钟, 积累词语。
1. 幻灯出示, 学生读文。
2. 出示词语盘点, 齐读。
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推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8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东西”在这里指物。你一回到家,小狗亲昵地扑到你身上,你会说:小东西,一边去。这里“东西”这个词指什么呢?
生:小狗。
师:“东西”这里指动物。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十分可爱,我们会亲切地说:小东西真惹人喜爱。这里“小东西”是指?
生:小妹妹。
师:“东西”这里指人。“东”“西”原本各指方向,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有另外意思的词语。汉字真奇妙,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愿不愿意再来看一个。
师:(板书“斟”)这个字读什么?
生:斟。
师:大家看,我左手拿酒杯,右手拿酒壶。(做倒酒的动作)我在做什么?
生:倒酒。
师:“斟”也就是往容器里倒酒的意思。(板书“酌”)
师:李白有句诗是“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饮酒,这“酌”是什么意思呢?
生:喝酒,饮酒。
师:两个字都和酒有关,那组合在一起是“斟酌”,还是“喝酒、饮酒”的意思吗?
生:“斟酌”是指仔细思考事情,文字是否适合或者可行。
师:两个各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词之后,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出课题
师:想不想再看一个?(板书“推”)
师:这个字读“推”,左边是提手旁,和手有关,我们来用手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
师:谁来表演敲门?(指名一位学生来表演)
师:大家真是有礼貌的人。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田字格里的“敲”字,描红三遍。
(学生描红,老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推”和“敲”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词,我们一起读。
生:推敲。
师:“推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推敲”意思的段落)(学生读课文,找到了第8自然段)
师:(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让我们一起读,了解“推敲”的意思。
(学生齐读)
三、品味“早年”,推想故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推敲”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贾岛一生都是和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早年当了和尚,后来就不是和尚了。从“早年”看出来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幽”字入手,为后文铺垫
师:从“早年”这个词推想文章内容,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贾岛的命运,让他还俗了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贾岛根据访友的经历,写了一首诗,叫做什么?
生:《题李凝幽居》
师:(板书《题李凝幽居》)“幽居”是怎样的居所呢?请你再读课文,标出有关“幽居”的句子。
(学生读书,标画句子)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说明李凝的家很偏僻,不好找,可能在大山深处。
生: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说明周围很静。
师:贾岛敲朋友的家门会怎样敲?小鸟睡得如何啊?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轻轻的敲门声就能惊醒睡得很沉、很香的小鸟,说明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
师:我们从《题李凝幽居》的第一句诗来看一看。(出示: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原。)这就是李凝家的周围环境,请你读一读,有什么体会?
生:李凝家周围邻居很少,很荒凉。
生:去李凝家的路上长满了草,说明很少有人走动。
师:这样一个偏僻的,宁静的地方就被称为“幽居”。《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写李凝幽静的居所。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读书中去呢?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指名读)
五、融情入境,表演感悟
师:贾岛访友不遇,触景生情,即兴写成了一首小诗,在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用哪个字好。
生:贾岛苦苦思索。
师:你能读出贾岛犹豫不决的心情吗?(生读)
师:如果你写完文章,交给老师后,还想着文章中的词句吗?
生:想的时候不多。
师:贾岛却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你从这个地方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能把诗写得押韵合辙就已经不错了,却还要为一个字苦苦思索。他是怎样思考的呢?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
师:谁来演一演贾岛。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眯着眼,做着“推敲”的动作)
师:大家看他有没有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演出来呢?
生:他做了推敲的动作,但是没有“吟哦”。
师:你能来演一演吗?
(这位学生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一边念着“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走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注意,贾岛在“吟哦”,声音能不能这样大呢?请你再演一演。
(学生这次声音低下来,表演得逐渐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演一演?那大家来演长安城的人。大家看到这比比划划、念念有词的贾岛,你会怎么做呢?
(生做笑状)
师:(对演贾岛的同学)贾岛,你已经进长安城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长安城的人都笑话你呢,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我在专心想着诗里的一个字,其他的我都没注意。
师:谢谢你,请回。请大家也回到现实中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你们笑话贾岛吗?
生:我们不会笑话他,反而应该佩服他。
师:你们佩服他什么呢?
生:他学习很专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他写文章很认真,一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反复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佩服的感情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贾岛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学上严肃认真,专注沉迷,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他不是一次作诗一丝不苟,而是一生如此啊。
诗词 第一课时 篇9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推荐阅读: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06-08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05-17
13纪念白求恩教案08-20
纪念白求恩学习记录10-01
纪念白求恩阅读及答案06-13
《纪念白求恩》的阅读答案11-06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设计08-10
纪念白求恩说课课件10-02
纪念白求恩的赛课教案07-12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