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精选11篇)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 篇1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默读文本,区分记叙、议论的语言,品味它们的作用。2.默读第2、3段,分别勾画出描写白求恩和少数人的表现的句子,体会对比方法及作用。
3.改编文章,体会不同文体中记叙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记叙、议论的语言及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文体中记叙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改编文本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读书的方式体会记叙、议论语言的不同和对比方法的作用。
1.学生对语言的体会是通过默读来完成的。2.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研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用红色水笔画出记叙的语言,用蓝色水笔画出议论的语言。
预设:“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它议论。2.合作学习。
(1)记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2)记叙部分可否删除,为什么?(3)详写白求恩为中国抗战所做的事行不行,为什么? 预设:
(1)介绍了国籍、身份、年龄,来到中国的目的、经历。(2)不行。去掉这几句,白求恩的精神没有了事实依据。
(3)不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如果详写,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变了。另外,白求恩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不必详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二)研读第二、三、四段
1.反复默读,指出哪些句子是记叙,哪些句子是议论? 预设:第2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叙-议 叙-议 叙-议 第3段:①--② 叙—议
第4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叙—议
2.默读第二、三段:分别勾画出描写白求恩和少数人的表现的对比明显的句子,完成表格,并体会对比方法的效果。
预设: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在对比中把握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改编文本
1.阅读《回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杨成武)片段,用红色水笔画出体现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语言,用蓝色水笔画出体现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语言。
他常说:“作为一名称职的医生,应具备像鹰一样的眼睛,对病看得准;要有一个狮子般的胆,对工作大胆果断;要有一双绣女似的手,做手术灵活轻巧;有一颗慈母般的心,无微不至地体贴和关心伤病员。”
为了了解手术是否做得成功,给伤病员第一次换药,他总是要亲自动手。为了抢救失血过多的伤病员,随行急救手术前,他主动献血。
他认为:对抢救伤病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抢救一名伤员,为伤员减少一分痛苦,就是医务工作者最大的乐趣。
2.把画红色水笔的语言组合在一起(适当增添或调整语言),完成下列写作。白求恩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3.讨论:说说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预设:记叙文中的“叙”,叙述详细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刻画人物特点。而议论文中的“叙”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简明扼要,只是为议论服务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把画蓝色水笔的语言组合在一起(适当增添或调整语言),完成下列写作。白求恩是一个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不同。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鸟岛(第二课时) 篇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鸟岛的景象,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陆续”“各种各样”“密密麻麻”等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鸟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鸟岛(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鸟岛在什么地方吗?(青海湖西部)这个小岛的名字很有趣,叫什么呢?(海西皮)那人们为什么称鸟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己找到答案,好不好?
首先,老师要考考你,这些词你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词语)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正确?
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人类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拾到 玉白色 密密麻麻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小节。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岛春景图)配解说词。
2、(出示课文第二段)请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
你从哪个词语知道了鸟儿很多呢?(点红重点词:一群一群)
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点红:陆续)
3、小鸟们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干什么呀?(点红: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一段,把它深深印入脑海中吧。(齐读)
过渡:春天的鸟岛是美丽的,那夏天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第三段吧,找到一个词告诉老师!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读后回答。(板书:热闹)
读一读,找一找热闹的鸟岛上有哪三多?
(1)出示第一句,学习鸟多(板书:鸟)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鸟多?
A(点红:各种各样)在这鸟的世界里,都有些什么鸟呢?(出示各种鸟类图)所以书上说——各种各样
B(点红:鸟的世界)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鸟儿真多呀,这里成了鸟的世界。
C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展开你的想象,试着来说一说:(出示句式: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过渡:鸟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呢?
(2)出示第二句,窝多(板书:窝)你从哪儿感受到鸟窝很多呢?(点红: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2.你见过鸟窝吗?老师画给大家看看。(简笔画出一个鸟窝)这一个窝不够住,请多名学生上黑板画鸟窝)教师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这样画吗?(一个挨着一个),瞧,这么多鸟窝真是——密密麻麻(一起看黑板上的图。)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密密麻麻的什么?
(3)出示第三句,蛋多(板书:蛋)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蛋多的?(点红:窝里窝外、到处)(看录象)
这么多的鸟蛋,谁能朗读出来吗?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鸟窝、鸟蛋,所以说“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夏天的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乐园、鸟的世界。
(三)练习说话:星期天是金山公园最热闹的时候,_____ 聚在一起,金山公园成了______。一眼望去,_____,到处都是___________。(课件出示)学生练说。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引读第四自然段。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学生接着读(板书:爱鸟)
从哪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2、(出示课后第3题)比较两句话。
a、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去碰幼鸟和鸟蛋。
b、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这两句话意思相同,但句型不同。第一句话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句话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3、学生口头造句。
a、因为……所以……
b、……因为……
(结合前面的问题练习:鸟岛为什么闻名中外?为什么叫鸟岛?)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正因为如此,岛上的鸟才不怕人,而且非常多,所以我们说这儿是鸟的天堂,是鸟的世界。
4、齐声朗读第四段。
5、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板书设计:
鸟
鸟 岛 窝 多 爱鸟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第三课时) 篇4
课题:《为了忘却的记念》
授课班级:高一
课型:新课型
授课时间:2010年9月20日
学习目标
1、找出并理解文中所用典故的用意。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深刻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深刻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小组评分表格(可画在黑板上,也可选学生记录分数)。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前置作业。
二、理解深刻含义的语句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
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摄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采取超然立场,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做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属于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
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提示: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遇难者的人数——表明这是集体屠杀,确切的死难日及地点——表明这是未经“审判”的秘密屠戮,柔石中弹弹数——表明这是虐杀。“原来如此”的“此”便包含了以上三点所要叙说的内容。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不仅是对死难者的哀痛,而且还有对反动派的揭露,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所表达的感情由无尽怀念转到无尽悲愤。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3)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
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如何理解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三、对文中典故的把握: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其用意各是什么?
第一个典故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宁海人,柔石的家在方孝孺祠的前面。方孝孺为人正直,博学多才,受明太祖召,深受倚重。后朱允纹的叔父朱棣为夺皇位,带兵攻陷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被执入狱,后因不肯给燕王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祸及870余人。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方孝孺为争哪一个姓朱的该坐天下,丢掉性命不算,还连累了亲友宗族数百人,实在是“迂”得很了。但他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较的。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个深刻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典故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桧为了扫除卖国投降的障碍,假传了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召回岳飞。岳飞奉召回来的路上,途经镇江时到金山寺去拜访道悦禅师。禅师预言,“元帅此行恐防有牢狱之灾、奸人陷害之事”,劝岳飞“不如潜身林野,隐迹江湖。”但岳飞未听,回去后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后来,秦桧得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何立捉拿道悦。何立一到,道悦便留下一个偈子,“坐化”了。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三个典故是从自己纪念战友“无写处”而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向秀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它通过悼念亡友,从侧面反映了对政治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并以含蓄的笔法,表达出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赋中只说“践二子之遗迹”,“悼嵇生永辞”,说明他的好友去世了,至于死的缘由,却只字未提,只是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愤激之情;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借《黍离》和《麦秀》诗的意境来抒发自己悲伤的心情;并用李斯“受罪”的典故来寄托失去自由的苦痛。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四、关于文中《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的理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这两句点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表现了鲁迅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母亲为儿子遭受迫害的担忧。揭露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小军阀你争我夺、连年混战,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忍看”是强忍仇恨的意思。鲁迅眼看敌人残杀革命同志怎能忍气吞声?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面对敌人的屠刀,在刀丛中与敌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缩,用笔进行战斗。一个“怒”字,是作者强烈感情的迸发,表现了与敌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着腥风血雨前进的战斗精神。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写成了,但哪有发表之地?周围的现实是一片黑暗,犹如漫漫长夜。“低眉”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个沉思如何继续战斗的形象。“无写处”,指反动派对人民言论自由的压制,他们对革命言论“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对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最后一句以写景作结,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题,它渲染了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五、布置作业
太阳 第二课时 篇5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1、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想,太阳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4、全班交流。
三、前后联系,整体感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齐读课文。
3、鼓励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五、反馈应用,积累语言。
六、总结谈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继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出一期黑板报。板书设计
21、太阳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和人类的关系
自然气候
雾凇 第二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的雾凇。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6.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8.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① 生交流。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生交流叠词之妙。
2、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篇8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s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中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选编这篇课文首先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学习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体验,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2. 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3. 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典型事例,感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借景抒情、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作者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工作中的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别是哪几个典型事例呢?
2. (指名学生汇报)笑谈掉腿、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师相机板书:刘老师→典型事例)
3.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⑧至⑩自然段,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非常认真、细致,他们边读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2.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从“决不肯”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师:是啊,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句子②: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深深地触动了你?(笑、叫、拄)
C、这是刘老师哪些方面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描写,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
D、除了这些词语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同样触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顽强执著的精神)
3. 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4. 小结:同学们的朗读以及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乐观积极、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5. 假如你就是站在这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他放飞风筝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纯朴而强烈的爱与追求,应该像他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6. 师小结: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那样乐观。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一直有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种照应文题的写作方法。(板书:照应文题)
三、领悟写法,学以致用
1. 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刘老师放风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情景,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2. 出示学生劳动的画面,学生动笔。
3. 师巡视。指名展示自己的描写片段,生评价、师评。
四、体会文章结构,升华文章中心
1. 刚才读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知道了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①②③自然段)
A、配乐齐读。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嫩绿的柳枝、举起金黄小喇叭的连翘花、一只只与白云玩耍的风筝,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B、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多美的春天啊!谁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D、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春天的美景?(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2、对,作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想到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试着把它背诵积累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挑战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刘老师,还学习了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的表达方法。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
雾凇(第二课时) 篇9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泗洪县实验学校 刘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 的风景,那就是雾凇。(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
23、雾凇)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 情画意的美,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出示课 件2)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
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3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以开火车的方式交流: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冰天雪地、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4出示第一段内容)
(1)谁来读读,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学生读句子)
(2)课件5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说,老师在课件5上把“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点击成蓝色。c、要想把这些词语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个别读
。)d、你读得真美!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自己先练练。e、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3)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 的吉林雾凇——
(板书:奇观)谁知道“奇观”的意思?(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 的事情。)“奇观”在本课中是说——
(雾凇是雄伟美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3、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 它的姿态呢。
(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6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7显示几 组雾凇姿态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交流。)这里老师只是出示了几幅图片,其实雾凇还有很多很多的姿态,请你再想像一下,雾凇还 会像什么?(再交流。)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课件8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 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9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②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③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 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课件10出示第三段内容)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想不想知道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课件1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 ———— 雾凇(饱和)遇冷
2、齐读这句话。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根据你们提出的问题,按照雾凇形成的先后顺序学习课文。课件12出示: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②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④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2)划出有关句子。(3)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4、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
(1)雾气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或“严寒季节”。(2)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 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齐读。
(3)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课件1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 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笼罩、淹没、模 糊)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14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再读这句话,想一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根据回答,在课件14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女生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男生读句。
(5)请你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
(出示课件15 练习:请选择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写一句话。)谁来把你写的句子读一读?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课件16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雾凇慢慢地、逐步形成的情形。)课文中作者只用一 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
(课件17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多读几遍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 别读,评读。)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齐读。
(7)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 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课件18逐步出示)像银线、银条儿、银松雪柳的图片。再引读: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雾凇的样子。齐读。
5、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的耐心、细致地观察,才发 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了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惊奇、兴奋)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寒天,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 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9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此时此刻——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20出示)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 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七、板书设计:
23、雾凇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奇观)
《学棋》 第二课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能手、远近闻名、专心致志”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3、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三、教具:
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齐读课题)。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生字,好吗?(好)
指名朗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
《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1.上节课,同学们通读了课文,对石榴的叶子、花朵和果实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你能准确地认读以下的词语吗?(出示:郁郁葱葱 热闹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清爽无比)你们可以自己先轻声读一读。
2. 老师把这几组词语放在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要描绘石榴的叶子、花朵与果实)
【点评】在导入环节,借助词语复习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不同部分,发现词语的排列规律,并借助词语简单描绘各部分的特征,看似普通的设计,却包含了培养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读书习惯。
二、 精读课文
1. 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石榴花开得热闹的。
2. 组织学生交流,哪一个词语或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花的热闹。
(1) 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这句话中的“满”字能看出石榴花很多,“满”字说明枝头上花很密,不留缝隙。
(2) 从“密”和“盛”感受到花多,只有花长得茂盛、长得多才会一朵挨着一朵,密密麻麻。
(3) 这么多的石榴花,这么热闹的情景,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4) 像小喇叭一样的石榴花,正鼓着劲儿在吹呢,怎样就是鼓着劲儿地吹呀?自己试着表演一下。
(5) 想象着画面,再来读这段话。
(6) 你们读得真美,我仿佛看到了一簇簇石榴花竞相开放,仿佛听到了喇叭声此起彼伏,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叶子也在使劲地长呀长呀,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场面吗?(热闹)
(7) 的确是“热闹”,咱们一起来读,感受石榴园里的热闹。
(8) 生齐读第2自然段。
(9) 当我们把词语、句子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书就会读得有滋有味。
【点评】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石榴花的多,感受石榴花挂满枝头的美,让学生从言与意之间走一个来回,同时辅以模仿性的动作,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同时也相机渗透读书与想象、思考相结合的技巧。
3. 出示第3自然段,默读,想想石榴的热闹结束了吗?作者描写石榴的果实时,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热闹”了,请你把它们画下来。生交流,师出示: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1) 出示:“石榴成长的过程中,先是____色,逐渐变得____,最后变成____。”说一说,这些表示颜色词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2) 想象着画面,把自己当成石榴娃娃,再读一读。
(3) 生再读第3自然段。
(4) 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它们还会怎样报告喜讯呢?试着模仿说一说。
•石榴娃娃兴奋地跳着舞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激动地挥舞着双臂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石榴娃娃欢呼雀跃地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
【点评】感受石榴果实的热闹,引导孩子注意颜色的变化,并利用课文中的拟人句,帮助学生模仿,从而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老师想请大家尝尝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的石榴。边剥边留意,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词?(红白相间、紧偎等)
【点评】通过看、尝的环节,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切感受石榴的果实,同时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埋下伏笔。
三、 指导仿写
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看一看颜色、形状,摸一摸,说一说,自己再尝尝什么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纪念白求恩第二课时】推荐阅读:
纪念白求恩第一课时06-07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05-17
13纪念白求恩教案08-20
纪念白求恩学习记录10-01
人教版纪念白求恩12-10
纪念白求恩阅读及答案06-13
《纪念白求恩》的阅读答案11-06
八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11-20
纪念白求恩的教学设计08-10
纪念白求恩说课课件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