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管理文档(精选8篇)
科室管理文档 篇1
3/9:科室管理
1、科内备针线包
2、开水24小时供应,科室备一次性纸杯
3、所有资料装盒顺序:最新资料在上面(2013→2012→2011等);各种专项质控检查表按类别整理存放!
4、各科室要常规留置一张空床位备用
5、坚决杜绝实习生单独操作现象!加强实习生管理(手卫生)
6、护士长重点检查:交班本、医嘱查对本、病人转交接登记本(必查项)!!
7、关于优质护理细化、量化标准的掌握
8、全面培训迎检意识、态度(夜间)!统一着装、规范着装(扣子、头花、工作裤),一律不再穿老式工作服!!
9、所有操作带执行单!重点抓操作规程!
10加强隐私保护检查,护士长督促全面使用床帘!
11加强病区工作秩序、工作作风、劳动纪律,杜绝护士站扎堆现象,护士站及办公室保持安静、整洁环境!!
3/9:
10、科内备针线包
11、开水24小时供应,科室备一次性纸杯
12、所有资料装盒顺序:最新资料在上面(2013→2012→2011等);各种专项质控检查表按类别整理存放!
13、各科室要常规留置一张空床位备用
14、坚决杜绝实习生单独操作现象!加强实习生管理(手卫生)
15、护士长重点检查:交班本、医嘱查对本、病人转交接登记本(必查项)!!
16、关于优质护理细化、量化标准的掌握
17、全面培训迎检意识、态度(夜间)!统一着装、规范着装(扣子、头花、工作裤),一律不再穿老式工作服!!
18、所有操作带执行单!重点抓操作规程!
10加强隐私保护检查,护士长督促全面使用床帘!
11加强病区工作秩序、工作作风、劳动纪律,杜绝护士站扎堆现象,护士站及办公室保持安静、整洁环境!!
科室管理文档 篇2
建立PACS系统, 实现数字化成像、存储和传输, 使得各种影像技术手段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而实现综合化的诊断。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建设医学技术装备, 医学技术装备更是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物质基础。
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是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即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通过网络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它使得影像设备变成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 不再是独立的一台设备, 能够快速实现医院内数据的无缝连接和资源共享, 解除了科室间数据的共享屏障 (表1) 。
而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 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 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 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 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 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 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分组, 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 进一步提高技术-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与改革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实现病人影像图形与基本信息一体化, 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待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3d确诊率,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优良、快捷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 同时也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花费, 能够实现努力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目标。医学影像中心的组建, 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了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 不仅简化了医学影像流通的环节,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PACS系统中的人卡登记服务, 同名、同姓的病人可以自动搜索出来, 而且能够保证其有唯一的影像图片及影像号。
然而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影像科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建立标准为依据、以质量为核心、以检查为约束、以激励为手段、以制度作保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人才管理,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发展特点, 采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措施, 加快培养高知识水准、了解临床特点、精通专业技术新一代医技人才。对在岗技术人员进行科室阅片与业务交流, 注重技术人员科研作风的培养, 在技术人员系统中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加强对技师队伍的管理, 以保证和适应现代化设备发展的需求。
对综合性医院来说, 组建医学影像中心的物质基础是临床医学信息网络建设和医学影像装备建设的基础, 应该坚持“注重实效、掌握标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针, 在建立PACS、RIS、CIS建设的基础上, 准备充分的人才、装备、技术条件、网络和管理经验来组建医学影像中心。
影像技术装备体系和影像学科室体系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人才培养、学习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大幅度的提升。增强医院医学影像 (输出) 的学科实力将会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 并且能使医院的医、教、研能力从整体上提高。
摘要:当今医院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变革决定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院必须完善影像科室的建设与管理, 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需求, 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了论述。
关键词:影像科室,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骏, 陈君坤.计算机放射摄影和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12:857.
[2]朱嘉英, 宋赞.医学影像学科建立中文网络放射学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华放射线杂志, 2002, 1:21.
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创新研究 篇3
关键字:医院;科室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医院科室档案管理主要是将医院的一些具有价值的研究、文字、图像、音像进行记录和保存,方便医院未来的研究和调查。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创新,对于医院更好的研究和调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好处
(一)提高医院管理者决策力。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制度创新及完善,能够有效的完善医院科室信息、保障医院科室信息的正确和真实,提升档案归档速度以及档案质量,医院信息的完善,能够让管理者在进行医院科室的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保证了医院的可持续性、健康的发展。
(二)整合共享医院科室信息。进行医院科室信息的整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变得更加有重要。传统的管理档案的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对医院科室档案管理进行创新,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医院科室的档案管理中让档案的收集、整理、使用过程成为一个自动化体系,实现信息资源通过高度整合共享,为医院进行医疗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
(三)促进医院的节能增效。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广发应用,医院信息体系、办公自动化、影像归档、通信系统、电子病历等方面已逐渐迈向电子管理,这种无纸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医院科室档案的管理的便利、快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医院的人力和物力。
(四)加快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科室档案管理中记录的都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为医院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医院科室档案管理中断融汇各种资源,在医院档案中能够提炼出医院独有的文化内涵,对医院的文化建设更加有利。
二、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档案管理的发展规律要求医院科室档案管理进行创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档案管理的发展规律,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创新,变得势在必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 标准化的方向發展,进行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创新能够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提升,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医院的决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医院只有顺应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对医院科室档案管理采取创新举措,能够更好的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创新医院科室档案管理顺应时代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科学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医院科室档案管理更是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医院科室的档案管理中去,这样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满足医院的多样化需求。 改变医院档案管理如若止步不前的现状,促进医院发展。
(三)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加快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随着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医院科室的档案管理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变得更加重要,甚至影响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成效。
想要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就需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有效性。使得医院科室档案管理更加专业化,也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创新
(一)创新医院科室档案管理方法。医院科室管理的基础就是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的管理,传统的医院科室管理主要是负责科室活动决策和规划,而每一个科研成果来讲,也都是通过科室档案表现出来的。为了保障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有效,对于档案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做好科研文件的积累、整理以及归档的工作,对医院科室档案管理能够进行及时的创新。将科研档案管理归入到科室管理制度当中,保障科研工作、归档工作能够共同进行。
(二)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的体制创新。体制是管理的灵魂所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需以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为基础开展。保障医院科室档案工作更加具有活力,并且能够不断完善和丰富科室档案的信息资源,就需要加强医院科室档案的体制创新。创新医院科室档案的体制,提升医院科室档案工作的持续创新能力。首先医院要能够重视档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档案管理体制,将管理职责明确到个人。其次就是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就是要建立员工考核和培训的机制,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推进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医院科室档案管理的建设,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中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医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医院档案的录入、更新和维护,实现医院科室档案各个环节的电子化操作,并且能够有效建立档案数据库,提高档案的查阅的效率。这样一来,医院能够将档案中的数据都录入医院管理系统中,这样便完全实现了医院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医院科室档案管理想要进行有效的创新,这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创新医院科室档案的管理,就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医院科室要定期开展岗位技术的培训,拓展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能够让员工更好的了解医院科室档案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培养员工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医院档案管理能够严谨工作和热爱岗位。
在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上,要培养档案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技术熟练程度,这样才能保障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的准确性。另外,为了保证员工能够尽快独立完成工作内容,进入工作状态,因为 文秘专业的人员对档案管理的内容、流程最为了解,在进行人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文秘专业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李晶茹.浅谈医院科室档案管理创新[J]. 管理观察,2013,31:166-167
[2]练丽珠.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158
行政科室后勤科室人员管理制度 篇4
一、在我校行政科室中实行职员制
1、我校行政科室职员等级设置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行政科室职员等级设为两级,即A级职员、B级职员,每级职员又分为十二个职级等次。
2、职员任职条件:
在行政管理岗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下列条件可竞聘职员
基本条件:认真学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熟悉管理工作,能够胜任所任岗位职务;公正廉洁,作风正派;身体健康。
资格条件:
(1)全日制普通院校毕业生竞聘职员条件:
A级职员: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后;专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三年后;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五年后。
B级职员: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后。
(2)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工人竞聘职员的条件:
A级职员:本科毕业生(五大)毕业后二年;专科毕业生(五大)毕业后五年;中专毕业生 毕业后八年;其他人员从事干部岗位工作满十年。
B级职员:从事岗位工作满二年,经考核认为能胜任本职工作。
3、职员实行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聘任之后兑现工资和相关待遇。职员解聘之后按其新聘工作岗位确定工资福利待遇。
二、后勤科室工人实行技术等级制。
1、技术等级设置: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我校后勤科室中设置4个工人等级: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和普通工。
2、任职资格:
(1)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技术等级资格证书。
(2)确因因学校工作需要,不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普通工人学校根据条件可直接聘任其相应技术等级。条件:工龄满10年以上的普通工人可聘任为初级工;工龄满15年以上的普通工人可聘任为中级工;工龄满20年以上的普通工人可聘任为高级工。经学校聘任的技术工人同样兑现工资及相关待遇。
3、技术工人因工作需要调换工作岗位后,保留原技术等级;在一定时间后须按新岗位的技术要求,经考核确定新工种的技术等级,在申请新工种技术等级时可参考原工种工龄及技术等级情况,不受本工种工龄限制。
4、技术工人原则上只能申请参加本岗位工种的等级考核。为鼓励工人一专多能,经同意,可以申请参加与本人岗位相关的两个工种等级考核。
5、工人均须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聘任之后兑现工资和相关待遇。职员解聘之后按其新聘工作岗位确定工资福利待遇。
三、本办法解释权归校长办公会。
科室管理制度 篇5
1、如实录入病人检查信息,做好检查登记记录。
2、摆好标准投照体位、选好投照参数、严格曝光程序、严格避免曝光过程操作失误,严禁曝光不足或曝光时间过长,尽可能减少病人吸收的射线、及时打印胶片发报告。
3、对于特殊、疑难片子不能及时发报告时,可先发片子后出报告,及时向资质深、经验丰富的专家(或临床医生)共同沟通、探讨。
4、做好放射防护工作(病人、陪人、工作人员、科室的防护工作)。
5、工作区域内禁止吸烟。
6、工作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洁身自好,拒绝收礼、收取红包,对于私收礼和红包者严格处理。
7、对于一些病人不缴费者应拒绝检查,严格促其自觉缴费。
8、严格执行DR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开关及流程操作。
9、做好科室内环境卫生工作。
10、设备使用完毕及时关机、待到设备冷却后套上外罩。
11、UPS长时间使用后,应定期进行放电处理,以延长UPS使用寿命。
重点科室感染管理方案 篇6
为加强手术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手术安全,制定本方案。手术室应当严格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1.手术室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师,应当具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环境卫生学管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规范。2.为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和手术后物品、环境的消毒工作。3.洁净手术室的建筑布局、基本装备、净化空调系统和用房分级等应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标准,辅助用房应按规定分洁净和非洁净辅助用房,并设置在洁净和非洁净手术室的不同区域内。4.洁净手术室的管理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⑴进入洁净手术室清洁区、无菌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服;
⑵洁净手术室各区域的缓冲区应当设有明显标识,各区域的门应当保持关闭状态,不可同时打开出、入门;
⑶医务人员应当在气流的上风侧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有对空
气产生污染的操作选择在回风口侧进行;
⑷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噪声为40-50分贝;手术室照明的平均照度为500LX左右;洁净手术室在手术中应保持正压状态,洁净区对非洁净区的静压差为10Pa;
⑸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结束后30分钟关闭;
⑹洁净手术室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连续运行,直至清洁、消毒工作完成。Ⅰ~Ⅱ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20分钟。Ⅲ~Ⅳ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30分钟;
⑺洁净手术室每周定期对设备的新风机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每两周对净化机组设备进行彻底清洁,并进行记录;
⑻有毒气体、麻醉废气的控制排放,应当利用单独系统或与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
5.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设备的日常管理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⑴对洁净区域内回风口格栅应当使用竖向栅条,每天擦拭清洁1次,每周彻底清洁,若有污染应随时清洁,对滤料层应更换;
⑵对洁净区域内的非阻漏式孔板、格栅、丝网等送风口,应当每周进行清洁,若有污染应随时清洁;
⑶负压手术室每次手术结束后应当进行负压持续运转15分 钟后再进行清洁擦拭,达到自净要求方可进行下一个手术。过滤致病气溶胶的排风过滤器应当每半年更换一次
⑷热交换器机组散热器应当每周进行高压自来水喷射冲洗,并保持清洁干燥;
⑸对空调器内部加湿器和致冷器下的水盘和水塔,应当定期进行清洗去除污垢并保持干燥清洁;
⑹对挡水板应当定期进行清洗并保持干燥;
⑺对凝结水的排水点应当定期检查,并进行清洁、消毒。6.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系统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⑴Ⅰ~Ⅲ级洁净手术室和Ⅰ~Ⅱ级其他洁净用房应当实行空气洁净系统送、回风的动态控制;Ⅳ级洁净手术室和Ⅲ、Ⅳ级其他洁净用房可以通过末端为高效或者亚高效过滤器的局部空气净化设备实行动态控制,并设置工程专职人员负责手术进行中的计算机动态监控;
⑵非洁净区可以利用局部净化设备进行自净(空气净化机);
⑶严禁使用有化学刺激、致癌因素的局部空气净化设备;
⑷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当保证密闭,不泄露;
⑸负压手术室和产生致病性气溶胶的房间应设置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且排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
⑹排放有致病气溶胶的风口应采用密闭装置。
7.洁净手术室的环境卫生学监测一般应每月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应适量增加次数。
8.洁净手术室的质量评价及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⑴洁净手术部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并作为手术部基础材料存档;
⑵洁净手术部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静压差;静态含尘浓度和沉降菌浓度以综合性能评定的测定数据或年检数据为准。消毒后的染菌密度以每次消毒后的检测数据为准;
⑶每天可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⑷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
⑸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⑹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
⑺每年对洁净手术部进行一次包括尘埃粒子、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测漏、零部件的工作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监控并记录;
9.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拖布、抹布分室使用并有明显标示。
10.手术部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11.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⑴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⑵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
⑶在无菌区内只容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为污染;
⑷医务人员不能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⑸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⑹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⑺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
⑻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当限制进入手术部工作;
⑼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的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12.手术使用的无菌器械、器具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3)接触病人的麻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4)医务人员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不得使用。
13.手术后的废弃物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xx县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有关规定进行分类、运送无害化处理。
14.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应当对其进行检查、清洁处理后方可进入和使用。
15.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区域中。
16.传染病患者的手术应当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应当对手术间环境及物品、仪器等进行终末消毒。
17、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高压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高压蒸汽灭菌。
18.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除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后,再高效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后,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19.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消毒灭菌 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者方选化学方法。
(1)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
(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高压蒸汽灭菌。
(3)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4)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
(5)内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20.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或使用一次性的。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外科手消毒规定)刷手,进行手消毒。21.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22.每月对手术室的空气、无菌物品、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登记。
23.连台手术之间应加强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的消毒、严格监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杜绝手术室内交叉感染。
24.离开手术室时,应脱去手术专用着装换外衣及外出鞋。25.手术室接送病人所用的车应是室内外对接车,可起到控制交叉感染的作用。
26.手术室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规定的使用期限。
ICU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1.重症监护病房布局合理,内设治疗室(区)、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和污物处理区。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
2.监护区以设单间病房为宜,或至少配备2个以上单间病房;若为大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平方米,并以床幔相隔。
3.每日多次对物体表面、门、窗、桌、椅、床、墙面、地面进行湿式擦拭。拖把、抹布等洁具每天第一次使用前应先清洗消毒,随后一用一消毒。每周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要求空气中细菌总数<5个/30min、φ90皿,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cm2,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
4.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5.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外出时应更衣,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
6.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7.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8.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特别是呼吸治疗设备装置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不得 与其他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或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9.不设陪护,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更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后均应洗手。
10.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11.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清洗后再严格消毒。
12.消沉、降尘:凡进入的各种物品、药品、一次性使用耗材等均应拆除外包装,仪器、设备等应做清洁处理后,方可进入ICU室。
13.温湿度控制:温度应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40%~60%。
14.医疗废物分类放置、封口、粘贴医疗废物标示,每日于规定时间由专人运送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并认真做好登记。
15.加强个人防护,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做到标准预防(详见附件1)。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1.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2.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3.新生儿科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4.新生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弃,并按医疗废物分类要求合理回收,统一处理。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一般采用浸泡法消毒,即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完成后,晾干装入清洁袋内,干燥保存备用。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一人一用一弃。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并消毒;奶瓶由配奶 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要进行终末消毒。
5.应保持沐浴间清洁。沐浴水温控制在38℃~41℃,防止烫伤;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液、爽身粉等,取用时应采用非接触式。
6.与早产儿和体重﹤1000g的新生儿和须保护性隔离的新生儿皮肤接触的毛衫、被套等布类应清洁、灭菌后方可使用,普通新生儿被服类高温清洗。
7.桌面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有血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洁水擦拭干净;地面每天湿式清扫,保持清洁无尘。有血液等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作用30-60分钟,再用清水擦拭干净。所有墙面、角落及天花板至少每月清扫一次,保持清洁无尘。
8.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详见附件1),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9.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10.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
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1.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分娩室地面要求清洁无尘、无血迹,生产完毕及时进行分娩室地面清洁消毒。
2.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3.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5.分娩室产床、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层流空气消毒时,每次接产前1小时打开层流空调系统,接产后清洁物品表面及地面后继续开机30分钟,层流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有记录,并定期更换。
7.卫生学监测: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物品表面、医务人员 的手、消毒液细菌监测,物品表面细菌和医务人员的手≤5cfu/cm2,空气培养≤5个/30min、φ90皿,有记录。
8.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外出时更换外出衣装。
2.产妇进入待产室必须更换专用拖鞋。
3.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4.医务人员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
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五、物品消毒、灭菌
1.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2.无菌产包打开后在4小时内使用。无菌敷料包一经打开,24小时内有效。
3.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 次。
4.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5.婴儿脐带结扎用品必需灭菌。
6.碘伏、酒精容器等每周更换,灭菌2次。
7.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8.氧气湿化瓶、吸氧管、吸氧面罩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9.吸痰管一人一用一灭菌,吸痰负压引流瓶每日更换,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冲吸管道,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10.每日更换消毒液并定期监测,保持有效浓度。11.接生用的臀垫,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用品用后浸泡消毒,刷洗凉干再用。
12.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六、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详见附件1),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或疑有传染病的产妇,应在隔离待产室、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进行护理和助产。
3.隔离产妇用后的器械及物品进行双消毒,用后的一次性
物品和胎盘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密封做好标记,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未消毒。
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1.供应室内部布局合理,分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工作区域温度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0℃。
2.有物品回收、清洗、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3.工作人员进工作间必须更换工作衣和鞋子,进无菌间发放物品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护目镜、口罩、面罩、帽子、防护手套、防水衣(围裙)及防护鞋等。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岗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4.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灭菌效果的监测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5.消毒供应室按规范要求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器械检查与保养、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等工作。
6.不应在诊疗场所对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点,采用封闭方式回收。
7.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原则进行处理,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双层封闭包装并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室单独回收处理。
8.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发放时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应在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发放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9.如有外来器械要先检查其是否损坏,检查其安全性能,然后由专人负责登记、记录,消毒灭菌处理。
10.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纺织品材料包装达到环境温度湿度要求,有效期时为14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有效期1个月;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硬质容器有效期6个月。
11.供应室内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保持其清洁度。
12.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检验科感染管理方案
一、布局与设施
1.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储藏室、培养基和试剂室等;潜在污染区指卫生通道及更衣室;污染区包括标本存放处理室、临床生化检验室、临床微生物检验室、临床免疫检验室等。
2.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实验室设计应该便于清洁。实验台应坚固,表面应不透水,耐酸碱腐蚀、耐热、耐有机溶媒。
3.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排水系统良好,便于清洗和消毒。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配备洗眼器,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二、消毒管理
1.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室内空气,每次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定期监测照射强度,及时更换灯管;对地面、桌面等物体表面,每日清理消毒。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消毒。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10ml)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可用500mg/L含氯或其他符合要求消毒剂消毒,作用30min后再用清水去除
残留消毒剂。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特殊感染按消毒灭菌制度执行。遇有工作服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抹布和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消毒洗净晾干。
2.对于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做好个人防护。
3.若离心时出现离心管未密闭、试管破裂、液体外溢的情况,应清洁消毒离心机内部,特别是有可能受肝炎病毒或HIV污染时,清洁后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4.必须作好废弃标本及其容器的消毒处理工作,采集检验标本或接触装有检验标本的容器,特别是装有肝炎和HIV检验标本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且用后放污物收集袋内,集中回收处理。
三、工作质量
1.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按“标准预防原则”做好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 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重复使用的物品做到一用一消毒。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3.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严格遵守有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规定,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规制度进行管理。需要存贮的标本严格按相应的隔离要求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四、废物处理
1.实验室产生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后,再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医疗废物袋中。其他实验室的血液、血清、分泌物等标本收集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做好标识和交接登记送医疗废物暂存处。
血库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1.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2.血液储存、发放处、成分室、采血室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室设在半污染区。
3.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4.工作人员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认真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
5.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接触血液时必须戴手套。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详见附件)。
6.进入血库的血液统一由市中心血站供应,血液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指定专人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领取血液应使用清洁容器,认真核查血袋包装,运送过程避免污染。
8.对验收合格的血液,应认真作好入库登记,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存放于专用冷藏设施内储存。经办人要签名和签署入库时间。
9.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
10.血液贮存在专用冰箱内,冰箱内部应保持清洁,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储血设施应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室应有独立的业务用房,工作场所的环境、面积和布局应能满足相应的任务和功能需要,符合技术操作规程,符合人流、物流的卫生标准。11.血液发出后,不得返还血库。
12.保持环境清洁,每日工作台面、桌面、冰箱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一次,空气消毒一次。
13.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保持清洁。每周消毒一次。
14.各科室使用后的血袋归回血库存放,若无异常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一次性使用后的医疗用品、废弃的血液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统一回收,作好交接记录,并签字认可。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管理方案
1.诊疗操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切实落实手卫生和标准预防。
2.所有就诊病人均使用一次性检查盘。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消毒灭菌物品标识齐全,按要求专柜专区有序存放。
3.使用后诊疗器械按照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进行预处理、回收清洗、灭菌流程进行。
4.三用枪、光固化、洁牙机手柄、椅位拉手等使用一次性套子。干罐持物钳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台面治疗巾每日更换,预污染随时更换。
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6.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7.麻药应注意启用日期和时间,启用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8.高速手机部件、低速手机部件: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内腔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的 污染物自然排除,然后由供应室统一收集处理。
9.消毒浸泡液管理:全部消毒、灭菌浸泡液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定期更换,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个容器均要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并设立登记本,对每次更换时间、每天监测所得消毒液的浓度、每次浸泡物品的起始时间均要进行登记。
10.修复室、正畸使用的印模托盘每次使用后清洁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60分钟消毒后清水清洗、干燥。金属托盘实行高压蒸汽灭菌。
11.环境管理:保持室内清洁,每天进行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针对气、水枪、高速涡轮机钻使用时,对环境中空气和物品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用后的器械粘有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是细菌繁殖的重要培养基的原因。要求及时回收使用后的器械,密闭存放送供应室统一处理,室内空气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并登记,紫外线辐射强度不低于70μw/㎝2。地面、桌面、椅子每天清洁打扫、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处理。
12.防护管理: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时,医生必须戴手套。诊治每例病人前须洗手和更换新手套,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在操作时被液体污染或沾湿时立即更换,防护镜则先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毛巾擦净,再用清洁剂洗涤。
13.医疗废物分类放置,容器标识明显,利器盒使用规范;用
后的棉球、敷料等,直接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封口、粘贴医疗废物标示,每日于规定时间由专人运送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并做好登记。一定要严格做好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日产日清等长效管理。
14.加强监控: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口腔科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项目的微生物监测,如: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每月一次,高压消毒灭菌效监测:化学监测每包每锅,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以及随时检查无菌操作的执行情况。
胃镜室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一、环境卫生
1.保持室内整洁,诊疗区域每日通风清洁。
2.诊疗台面、物体表面及地面保持清洁,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然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3.物品按照无菌、清洁、污染分开,有序放置。
二、人员管理
1.胃镜室工作人员要经过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包括胃镜的清洁、消毒、灭菌;掌握内镜清洗消毒,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掌握自身防护知识,操作和清洗内镜时,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配备防护眼镜和面罩。
3.进行胃镜诊疗前需对病人做HBsAg、抗-HCV、抗-HIV筛查,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三、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
(一)胃镜及清洗消毒设备的配备
1.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胃镜的消毒剂、75%乙醇。
4.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二)清洗、消毒或灭菌原则
1.胃镜应进行高水平消毒。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胃镜进行清洗。具体清洗、消毒步骤详见“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2.活检钳、切开刀、导丝、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2%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3.弯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如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4.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1)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2000 mg/L过氧乙酸擦拭。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
5.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如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 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
(三)物品的储存
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2.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四)胃镜的清洗与消毒
胃镜使用后应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取下胃镜并装好防水盖,再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步骤详见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四、胃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登记要求
1.消毒后的胃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胃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2.胃镜室要做好胃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使用胃镜型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清洗人等事项。3.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洗衣房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一、布局合理
洁污分开,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各区内通风良好,污染衣被未经清洗不得进入清洁区。
1.清洁区:晾晒、烘干、熨烫、缝补、折叠、储存、发送洗净衣被处及办公场所。
2.污染区:指收集、分捡、清点、处理及清洗布类的区域。
二、布类的收集与下送
1.应有专人负责,并有不同专车,分别收集清洁布类和污染布类,标志明确,严禁混装。
2.分类收集婴儿布类、一般病人布类、传染病人布类(或血、脓、便污染布类)、工作人员制服、工作人员被服等,严禁混装。
3.严禁在病房内清点处理衣物、被服等,烈性传染病人的衣被应先消毒或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洗涤或焚烧。清点传染病人衣被的工作人员应戴手套,穿工作衣。一次性使用的手套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者,在洗衣机中用90℃以上热水消毒25分钟。
三、布类的洗涤与消毒
1.收集的衣被分类洗涤消毒:病人衣被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衣服必须分机洗涤;婴儿衣被应单独洗涤,不可与其他衣被混洗;传染病人(病毒性肝炎、结核等)、烧伤病人的衣服应专机洗涤,严禁混洗。
2.一般无明显污染衣被、婴儿布类、工作人员被服等,用1%的洗涤剂溶液于71℃热水清洗25分钟(化纤衣被宜40℃~45℃),或90℃热水洗涤10分钟,再用清水漂净。
3.工作人员制服:用1%--2%的洗涤剂溶液于90℃以上热水洗30分钟,或70℃以上加500mg/L有效氯消毒洗衣粉溶液洗涤30~60分钟,再用清水漂净。
4.传染病人布类:用1%~2%的洗涤剂溶液于90℃以上热水洗30分钟,或70℃以上加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洗衣粉溶液洗涤30~60分钟,再用清水漂净。
5.有血、脓、便、油污迹的布类:先用1%~2%的冷碱水洗净血、脓、便、油等有机物,再按传染病人布类洗涤方法洗涤。
四、布类的整理与储存
1.布类:烘干、烫平后,应修补破洞、钉好纽扣、安好裤带,分类储存。
2.新生儿、婴儿衣被:应有专用烘干、缝补、压烫、折叠、储存场所或区域,不可与其他衣被混放。
3.工作人员和病人衣被:一般污染和有传染性的衣被洗涤消毒后应分区分批烘干、缝补压烫、折叠后储存,不宜混放。
五、洗衣房的消毒监控措施
1.衣服被单收集袋连同衣被投入消毒桶或洗衣机内消毒。
2.运输车辆洁、污分开,分别用于接衣与送衣,标志明确。每日接衣后及送衣前均应用清水或1%洗涤剂溶液擦拭1次;接运有明显污染衣被后的推车用0.5%过氧乙酸或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3.洗衣机应分一般病人和感染病人(传染病人)专用机,每次洗衣后,特别是处理污染或传染性衣被后,应用90℃以上的热水或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洗衣粉擦洗消毒。
4.洗衣房环境应保持整洁、干净。污染区上班时开窗通风,减少热雾,下班时地面用500mg/L有效氯的消毒剂溶液拖地1次;清洁区上班时通风开窗1次,清水擦拭桌、椅、工作台面、地面,下班时关闭门窗,减少灰尘和风沙,地面用清水拖擦1次。
5.洗衣房工作人员工作前后,特别是处理污染或传染性衣被时,必须用流动的水洗手、戴手套,工作完后也应用流水洗手并速干手消毒液擦洗消毒;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应穿工作服,工作完后脱下工作服,工作服定期清洗。压烫、折叠衣被的工作人员不能患有化脓性皮肤病。
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篇7
关键词:医学影像,护理,管理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速度较快, 新兴检查技术和新兴业务的层出不穷, 促使造影检查术如CT、B超、增强检查术如磁共振强化扫描和介入治疗法不断发展成为影像科室检查的重要手段[1]。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往无法诊断的疾病可以诊断, 无法治疗的疾病可以治疗, 伴随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影像护理学也逐渐发展, 但由于现今我国整体护理质量不高, 加之, 人们对影像护理的重视度偏低, 最终造成专业性的影像科室护理体系尚未形成。该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作者工作的个人体会, 阐述影像科室护理管理的经验, 期望可以引起人们对影像护理的重视和充分了解。
1 B超、CT、MRI等强化检查的护理配合
该院影像科室含有B超、CT、MRI、DR、CR、MR等新式监测技术, 其中B超诊断技术具无痛、无创、可实时观测、价格合理等优点, 在临床领域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约占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25%[2], 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影像手段。为了满足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需求, 我院引进了国外进口的高档B超诊断仪, 全面提高了仪器诊断系统的性能, 使得超声图像与患者的文集记录信息、诊断结论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另外, CT和MRI是也是我院影像科室中代表性较高的使用设备, 2种仪器在进行常规平扫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强化扫描, 其相对于常规扫描具以下2点优势: (1) 能有效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识别能力; (2) 对于常规扫描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 强化扫描都能准确鉴别发现, 具有查缺补漏功能。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和恐惧, 对患者多进行语言鼓励, 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在护理人员熟知CT扫描全过程情况下, 向患者讲述不同检查对进食的要求, 如腹部脏器检查:扫描前1周禁食含金属类的食物, 头颅检查前4h禁止饮食;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解释增强的目的、流程、术后反应等情况, 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能够积极配合扫描的进行。
2 介入治疗术中、术后护理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在国际上逐渐兴起的医学影像学的分支学科。介入放射学是在原始影像学单纯诊断的基础上, 借助影像设备的辅助指导作用, 在无菌环境下, 使用穿刺等手段将手术器械置入患者体内以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
2.1 做好术前准备
(1) 做好患者心理工作, 消除顾虑, 并提醒患者术前4~6 h内禁止进食, 必要时可向患者提前注射止吐剂或镇痛剂, 以防止其术中发生呕吐; (2) 根据要求对患者进行备皮, 并做好穿刺处远端动脉搏动、血压情况的记录, 助于术后进行对照; (3) 按手术要求准备好各种器械、工具[3]。
2.2 术中护理
(1) 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 将导线、导管放置整齐, 避免污染; (2) 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手术进程, 做好患者的皮肤消毒工作和对临时增补的器械做好消毒工作; (3) 术中多关注患者神志、精神等变化, 做好脉搏、血压的测量, 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 对患者多鼓励。
2.3 术后护理
(1) 术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包扎, 并使用沙袋加压; (2) 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肿胀、出血情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3) 对患者的尿量和颜色进行密切观察, 如果术后24 h仍不排尿者应告知医生, 对患者使用利尿剂或补液; (4) 记录患者体温、穿刺情况, 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5) 因患者行穿刺的肢体需要保持伸直状态6~8 d, 所以术后24 h不能立即进行下床活动,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远端处动脉的搏动情况, 并记录患者皮肤温度、运动能力与颜色的变化情况。
3 核磁共振患者检查前护理
(1) 患者进入检查室之前, 护理人员应提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详细阐述磁共振检查的整个过程, 使患者对检查没有顾虑, 在检查过程中能保持安心、呼吸平静、舒适等良好状态; (2) 检查前详细询问病史, 以准确判断进行扫描的部位和层面; (3) 患者进入检查室之前, 应对其身上所携带的一些如耳环、项链、钥匙、戒指、手表、假发、金属物品、磁带、信用卡等可影响成像质量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 (4) 对于女性患者检查前应卸掉脸上的眼影等化妆品、取出避孕环和卫生巾等物品, 以免影响成像质量; (5) 针对中风脑瘤并伴有颅高压的患者, 为减少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因时间过长而造成的吸入性肺炎或憩室, 检查前应应先给予患者颅降压措施。
4 护理人员的要求
伴随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 影像护理内容、多种新技术、新仪器的介入使用也正不断朝更深层次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 该院影像科室也随之引入了如CT、DR、MRI、CR、放射性核素、高档B超检测仪等新颖的检测手段, 因此, 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到熟知影像科室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自身的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 (1) 护理人员应具备较牢固的基本临床护理知识和影像学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与配合方法; (2) 每位护理人员都应熟知影像科室的规章制度, 熟练掌握心电除颤器、起搏分析仪、B超检测仪、多功能监护仪等多种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流程[5]; (3) 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 能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4) 熟悉术中常见急性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急救药品的应用, 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控制感染的方法, 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解除其紧张情绪; (5) 具较强的无菌操作观念, 熟知有效可控制感染的方法, 并具较强的辅助工作能力。
5 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设
健全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是保障护理质量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该院影像科根据自身护理的特殊性以及不足, 制定了科室日常工作制度、消毒隔离检查制、无菌操作原则和流程手册、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规章、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专业知识培训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和管理。
综上所述, 影像科室放射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 护理工作将会贯穿于整个放射检查过程中。质量低下的护理工作不仅会影响整个检查过程的顺利进行, 对患者也会带来损害, 因此影像科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放射检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应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玄贞爱.浅谈影像科增强检查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401-402.
[2]陈思平.医学超声影像产业现状和发展[J].应用声学, 2005, 24 (4) :201-207.
[3]马素贞, 刘静, 李楠.老年患者CT检查的心理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5 (4) :351-352.
[4]郑淑梅, 雷晶, 郑树香, 等.医学影像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 (4) :425-426.
科室管理文档 篇8
【关键词】专科医院;财务管理科室;服务
专科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预算与决算以及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新《医院财务制度》涉及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有诸多地方与企业接轨,这些都是医院财务人员过去不曾有或是很少用到的财务知识,但又是预算编制的基础,因此,必须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基本财务知识以及财务制度上的变化。对刚进科室的人员要搞好岗前培训,从理论、制度、环境以及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专人带教,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每个人都要掌握2种以上技能防治突发事件的发生。科室成员中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共产党员先做到。群众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严格按照我国新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团结同事、积极工作、奖惩分明。
二、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
我院作为公立专科医院在财务人员数量方面较为充足但财务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术资格较低,财务管理科室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科室应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提高专业技能的考试,给予职工良好的晋升机会、提高薪金待遇,使职工有动力来提高自己。
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的记账、报账,财务报表分析,而必须了解兄弟医院、医院各个部门的情况,加强同业务科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财务分析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提高信息化处理能力,从一张张简单的格式报表、一份份乏味的财务分析中找到规律,供决策人员参考。
四、加强为患者服务
我院作为专科医院患者隐私尤为重要。要做好患者隐私保密工作,不在公共场所如电梯、走廊、餐厅谈论患者信息;使用计算机后要及时退出患者界面;患者病历概不外借于无关人员。住院收费处要为患者打印日清单以及患者要报销所用的我院能提供的所有费用凭证,方便患者报销。财务管理科室要简化患者办事流程,不让患者多跑、空跑,极大的方便患者,也将提高医院的服务满意度。
五、端正为临床医技科室服务的态度
加强对临床医技科室的服务,作为他们工作在精神专科医院的一线,时刻有着生命危险,财务管理科室作为服务科室理应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每当临床医技科室有难以解决的欠费催款、价格咨询、核算和奖金查询以及开展新的业务,都尽量要到现场处理、上门服务、征求意见、完善告知制度,主动自觉地为临床医技科室服务。
六、维护财务纪律
首先,健全并完善财务制度,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凡设立总会计师不得再设与总会计师职责重叠的行政副职,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其次,要授权明确,各工作人员在自己职责、权力范围内处理业务不得越权,同时也使责任明确。再次,要做到收支两条线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条例》,一切按规定办事不能讲私人情面,1000元以上必须用转账支票付款、收款单位提供的账号的单位必须与发票专用章上的名称一致,票据要合法内容要真实,报销凭证必须有上级主管领导审批意见,一经发现不合法内容立即上报有关领导。
参考文献:
[1]曹献余.财务管理人员在医院发展中作用的思考.中国卫生经济
[2]李笑非.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科室自身建设的几点做法.中国卫生经济
【科室管理文档】推荐阅读:
科室护理管理11-17
临床科室药品管理12-19
医院科室管理条例05-31
医技科室管理制度06-04
科室管理员职责07-11
科室质量管理目录09-29
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管理12-02
科室护理目标管理方案06-05
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09-24
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职责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