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2024-09-23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选11篇)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1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

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 乐矣!”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注释】①共: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⑷庶人安得共之 ..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2分)

1.(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每个1分,共4分)

2.(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

乐的),是太守。(2分)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2分)

3.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①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2

(选自《中国文学名作欣赏》, 谢昭新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0年)

《秋声赋》作于北宋嘉祐四年, 欧阳修时年53岁, 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秋声赋》写秋, 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 但欧阳修选择从新的角度入手, 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 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 从而使得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选段是《秋声赋》中的第三段, 正是全文的题旨所在。

[读有所思]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和《秋声赋》两篇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3

柳宗元的这篇《小石潭记》篇幅相比较来说短一些,但是一点也不显得小家子气。柳宗元的手笔极为精湛,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嘛!在这极少的篇幅里,主要用的白描手法,又结合了景色之中的动与静,描述出了一幅凄清、寂寥、唯美的山水图。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脑子里便浮现出了这幅山水画。

像是在文章中所说的“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形象地描写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石头的形状;“潭中鱼可百许头”,鱼的数目竟可以细数出来,说明了潭中的水非常的清澈;“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的鱼儿的影子格外清晰,颜色鲜明;还有文章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让我们想象到树蔓就那样坠落的样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能想象到在潭水四周的偏僻环境,一定是非常冷清的,可以让人感觉到那股寒意;水潭中的鱼儿皆呈出各种各样的状态:“怡然不动”或“俶尔远逝”或“往来翕忽”,都生动活泼。

柳宗元在写这篇文章之时,不但研究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进行书写,而且也研究了景色的特色,把景物动静结合在了一起,使整篇文章达到的效果特别的好。像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是描写鱼儿的状态的,显示出他们来回游动活泼游玩的状态,而这些与“我”坐在清冷的潭上,动静相结合相互映接;“如鸣佩环”像听见佩戴的环一样丁丁玲玲的响,描写出了水的声音,是这声音与清冷的景色结合到了一起,相互映衬。以及在描写鱼儿时,把鱼儿的情态也描写了进去,如“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说的是鱼儿静下来的时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的是鱼儿活泼好动的时候,在一起运用了动静结合,尽显出了鱼儿的游玩情态。所有的这些描写,皆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把景色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把小潭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短篇文章,所描写出的形象太过优美了,这篇文章主要体现了一些特定指出的景色,写得非常的细致,就像是在电视剧中所给的特写一样,一一陈列给读者,而《醉翁亭记》,则是用较长的篇幅,细致地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画卷,运用的手法也比较多,不那么单一,比起《小石潭记》手法更丰富一些。

二、情趣隽永

两位作家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欧阳修和柳宗元的仕途都不是很顺利,他们都在仕途处于长期被贬状态,仕途失意。而这两篇文章都算是在他们内心无比抑郁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寄情山水所写,但是总归心境不是完全一样,文笔也有些许差异,写出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是作者柳宗元在凄清秀丽的山间中所写的,能表达出作者的那种痛苦、压抑、孤独的那种感受。这篇作品是作者人生坎坷,官场失意,借山水表达感情的产物。柳宗元曾写过的的诗句“海天愁思正茫茫”、“江流曲似九回肠”恰恰体现了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欧阳修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随同柳宗元的遭遇类似,但心境却比柳宗元洒脱得多,在《醉翁亭记》中就体现了他大度、洒脱的态度、以及与民同乐的心境。

从文章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两篇文章描写的景色不同,场面不一样,气氛也就不一样。《小石潭记》中的景色一般都是非常的寂寥、凄清,总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而在《醉翁亭记》中,场面就热闹不少了。“太守宴客”体现出的场面定然无比壮大,又有“滁人游”足以体现出场面喧闹的程度。柳宗元注重“静”寂寥。而欧阳修注重“动”大家都高兴非常,与《小石潭记》中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欧阳修描写景物的时候,简练精辟。像是写琅琊山的时候,就用了短短的四句话加以概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就这短短的四句话,竟把四季都包含进去了,语句虽短,却干练、精辟。写别的地方也是,给人一种小小的人,大大的力量之感。描写的也不唐突,细致尤为可见。像是在描写太守酣宴后的情景时,仅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这九个字,他的状态就尽数表达出来了,他的乐态也挤出字缝而达到极致。虽然简约,却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柳宗元描写细致,句子的结构较为完整,语句也很谨慎,很多描写都用非常形象化的手段,精准地过滤掉一些杂质,只留下纯正无污染的内在,语言也颇为内敛。在《小石潭记》中,有许多短语,词语的使用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像是二字短语“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三字短语“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四字短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这些短语隐藏在句子之中,严整中有变化,姿态横生。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4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曰 B.至于负者歌于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展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分)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3分)

【小题4】【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小题3】(1)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荫。

(2)又幸好这里的百姓因年成丰收而欣喜快乐。

【小题4】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A中划线的字“临”,都是“面对,对着”的意思; B中划线的字“负”,都是“背”的意思;C中划线的的字“名”,都是“命名”的意思;D中划线的字“景”,前一个是“景色、风景”的意思,后一个是“日光”的意思。所以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这里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读常识既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常识的知识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大帮助。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芳(香花)”、“发(开放)、秀(草木茂盛)。”这些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其(这里)、“乐(在这里是欢喜)的意思”等词翻译准确,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时保持整个句子的流畅性、准确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学生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段,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甲文第二段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这一段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表现了太守与众宾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显示了太守政事的清简。乙文中“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说明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时,不仅自己享“乐”,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沉迷于美景之中,而是“乐”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风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由此可见甲乙两个选段在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方面的共同点是: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于山水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揣摩能力。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篇5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临溪而渔( )

(2)杂然而前陈者( )

(3)苍颜白发( )

(4)太守谓谁( )

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往来而不绝者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①人影散乱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C.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D.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中“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

“人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守之乐”的“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捕鱼

(2)摆开

(3)脸色

(4)为,是

2.D

3.(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阅读题《醉翁亭记》选段 篇6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划线的词。

伛偻:_____________②错:_____________③颓然:______________

2.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3.文言里的“而”一般起连接作用,通常表示①并列②修饰③顺承④转折关系。请看下面句中的.“而”各表示什么关系?

①临溪而渔 “而”表示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______________关系。

4.这段文字有几层意思?请在原文上用“|”标点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层意。(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驼背,指老年人 ②错杂 ③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

2.①前者呼,后者应 ②觥筹交错

3.①修饰②并列

醉翁亭记选段阅读练习题 篇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号_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

(3)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________

(4)伛偻提携 伛偻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写了滁人游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欧阳修、宋、醉翁、六一居士

2.(1)象鸟张开翅膀一样;(2)情趣;(3)昏暗;(4)脊梁弯曲,这里指老人

3.(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2)太阳出来了,山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洞穴昏暗了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8

2.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3.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4.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7.作者为什么把太守醉放在最后边?

[答]因为欧阳修与民同乐,前写滁人乐才能引发太守醉,正如结尾所说:乐其乐。

8.《醉翁亭记》一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联系《岳阳楼记》一文的内容,为下面这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替君主分忧

9.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10.《岳阳楼记》一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试比较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谈谈二者之间的差异。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篇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3题。(10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折檐①之前有隙地②,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③。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④。因洿⑤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⑥不筑,全其自然。纵锸⑦以浚之,汲井⑧以盈之。湛⑨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⑩。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 ;循漪 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 而娱穷独 也。

(节选自欧阳修《养鱼记》)

【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隙地:空地。③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④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 物的意思。⑤洿(wū):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⑥甃(zhòu):修砌。⑦纵锸:使用铁锹。纵:发,放。这里是使用的意思。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⑧汲井:从井里引水。⑨湛:深远。⑩下入:水池里。11潜形于毫芒:水中的影子清晰得连须眉都看得清楚。毫芒:微小的东西。12漪:水波纹。这里指水池。13舒忧隘:释放忧愁和郁闷之情。舒:舒展。忧隘:忧愁和郁闷。14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云归而岩穴暝 ( )

(2)修竹环绕荫映 (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答:

(2)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答:

12.乙文中主要描绘了养鱼池的两个特点。请用其中最能表现养鱼池特点的词语加以概括。(2分)

答:

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但其中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2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

(1)昏暗 (2)长(高)

(每小题1分)

11.(4分,每小题2分)

(1)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阴。

(2) 我绕着水池散步,仿佛有一种置身在浩荡千里江湖之上的深远之感。

12.(2分,每点1分)

一是“全其自然”;二是“汪洋”而“清明”。

13.(2分,每点1分)

甲文写景柔和淡远,抒情委婉含蓄;乙文写景明快自然,抒情直接明了。

《养鱼记》翻译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篇10

沧浪亭记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2)迨淮南纳土

(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4)极一时之盛

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

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环绕(2)等到(3)流传(4)尽

2.D

3.苏子美建造。文瑛重建。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4.(1)可以濯我缨 可以濯我足

(2)退隐不仕

5.“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想要流传美名到千年之后,不想像冰块那样一下就完全消失,那是有另有原因的呀。(指道德文章)

《沧浪亭记》读后感

《沧浪亭记》是宋代文人苏舜钦获罪遭贬后写的一篇散文,读之颇多感慨,以至于不得不述诸笔端,以展放胸怀。

苏舜钦写道:我因获罪被罢去官职,一时间不知哪里能够安身,茫茫然只得携妻子一路南下,在吴中苏州一带暂时居住下来。

开始,租人家一间土屋住下。不久盛夏来临,土屋内沤热得像蒸笼一般。地方狭窄,气都出不来,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高处空旷的地方,好好舒展舒展胸怀。寻觅多日,总不能办到。

有一天,路过官学,这里的环境,就像我要寻找的地方,不由得驻足而立。

东边是一片苹果林,郁郁葱葱;走到土山高处,向下看,有一处水面,宁静宽阔,透着一种野调,与城里完全不同。

靠近水边,一条小路,隐隐而去,一直伸向杂花修竹之间。又向东走了数百步,是一处废弃的旧所,纵横大约八-九十米。

废墟三面环水,有一座小桥,通向陆地。桥的南面更加开阔,周边没有民居,两边都是自然生长的林木杂草,树木有疏有密。

于是我走访了当地几位老人,他们说,这是古时吴越国一位钱氏国君的近戚孙承秸的废园。看那低坳与高起的地势,当年盛况约略还在。我喜欢这个所在,久久徘徊,终于用四万钱买下。在北边曲折的河岸处,建起一座亭子,起名为“沧浪亭”。在沧浪亭前面种植竹子,沧浪亭后面环水,水的北边又种竹子,竹子生长起来,延绵没有穷尽。水面清澈,岸边林木苍翠。在风清月明的夜晚,水光树影,会映照在门窗之间,坐在沧浪亭上,月光、水色、竹影、亭子,相互之间,格外适宜。

我时常划着小船,头戴幅巾飘然而去,洒脱得忘记回去。有时饮酒长歌,有时亭中长啸。沧浪亭地处乡野,人迹罕至,鱼儿、鸟雀与我同乐。身体舒适,心情也不再烦躁了。看到的和听到的,纯正无邪,人生道理更加透彻清明。返思从前,流连荣耀屈辱和急促动荡的官场,与细如锱铢的名利斤斤计较,竟与真趣相隔,由不得感慨,从前真是太浅薄了!

唉!人是容易受外物影响而触动内心的。情感阻塞了,心性就压抑,将情感寄托在事物上,然后才能够排遣思绪啊!

而情感寄托在某一事物上太久了,又会使人沉溺其中,以为一切就该这样。如果找不到比原先寄托情感更好的事物来替代,就又陷入悲苦境地难以解脱。

世间最令人沉溺的莫过于仕宦之途和名利场,人总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古来多少有德才的君子,政治失意,忧闷致死,不都因为没能悟出超越自我的道理吗?

我因罪废黜,却得一处佳境,可以冲淡旷远,不被驱遣,又能见出内外、得失的本源。对古往今来的名利一笑置之。还能不忘快乐的原因,这是自然美景给我战胜自我的力量啊!

孔子周游列国,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于是告诉弟子们:一切快乐忧伤,都可以自己掌握。

今人也有这种洒脱:即便行至水穷处,还可以坐享洗脚时啊!

沧浪水清,喻指世道清明。“缨”指官帽。世道清明了,就去做官报效国家。那世道污浊了,怎么办呢?“可以濯我足”,即归隐江湖。因为江湖,何尝不是精神归宿?

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1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日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 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 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 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国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节选自《曾巩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斥其四垣为射亭 四垣:四周的围墙

B.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 洽和:和睦

C.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 填卫:镇守,守卫

D.故汪君之汲汲于斯 汲汲:匆匆往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B.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C.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D.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溪县尉汪遘,拆除他家的四面墙建成习射之亭,在这里教导青年骑射,给我写信,请我作记命名,虽被我多次拒绝仍坚持不懈,最终只好写了这篇记。

B.习射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礼记》中也谈到了射技。古代的人希望国家安定和谐,就兴起了礼乐射技,以此来树立起习武的风尚。

C.汪县尉之所以用“饮归.来命名射亭,主要是希望青年人在这座亭子里学习射技,将来出外作战凯旋归来在这里宴饮,他的志向和职位可以说是一致的。

D.有人质疑汪县尉的做法,认为他只需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就可以了,他竟然教导青年人学习射技,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对此,作者给予了批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5分)

上一篇:和谐校园创建工作总结新版下一篇:教职工大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