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2024-06-18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通用8篇)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1

《法律与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课程编号: 080165

英 文 名: Law and Social Work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前 置 课: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 后 置 课: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 学 分:2学分 课 时:32课时 主讲教师:许芸

选定教材:花菊香.社会政策与法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选修课之一。本课程以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介绍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讨论社会工作在法制社会中的作用和角色,社会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及手段。结合典型个案,讲授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法律关系的调整,以及不同案主群及其权益的法律保护等问题。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一方面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同学的法学素养和法学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守法、懂法和用法。另一方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服务需要出发,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同学了解和理解有关弱势群体保护、社区组织和管理、社会团体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居民权益有一些基本的和概括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并与教师互动学习和讨论为主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和记录片或影片的赏析,使同学们更直观得理解本门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对于各种弱势群体法律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对于侵害公民权利的情况,并能从法律的角度认识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法律的基础知识,并理解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社会工作在法制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社会工作的实质

本质: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专业。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方法、内容、对象、目标、价值等

1、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Profession):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社会工作是一种关系(Relationship): 助人关系:有求助者和助人者;

3、社会工作是一种过程(Process):助人的过程重于助人的结果;

4、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Occupation):社会有需求,而提供“社会”服务。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四、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国际化。

第二节 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特征:法律是调控人们行为的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律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二、法律的职能

1、政治职能

2、社会职能

三、法律的渊源

法律的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四、法律制定的程序

1、法律案的提出。

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议论。

3、法律的通过。

4、法律的公布。

第三节 与社会工作有关的法律

一、有关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

二、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福利的法律法规

三、有关社会工作代理或服务的法律

四、社会工作者法律,开展社会工作时的法律准则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法律的关系

一、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

二、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受到法律保护

三、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运用各种资源

四、作为政策的倡导者,要求及时制定各种合理的政策和法规 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学法、懂法?

2.社会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时,所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 3

第二章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基本理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了解弱势群体,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度,并掌握对于弱势群体保护可采用的方法,并理解对弱势群体专门立法的要求和目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二、弱势群体的分类

1、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

2、心理性社会弱势群体

3、社会性社会弱势群体

三、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的低收入性

2、生活上的贫困性

3、政治上的低影响力

4、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第二节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种类型

一、软性保护

二、弹性保护

三、刚性保护

第三节 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社会支持系统内容

1、政府支持系统

2、社会支持系统

3、个体支持系统

第四节 对社会弱势群体专门立法的要求和目的

思考题: 1.妇女属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2.请同学们课后注意收集侵害弱势群体权益的案例。

第三章 残疾人权益保障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残疾人的身心特征,熟悉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内容,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权益受侵害的残疾人的案例,并对残疾人展开社会工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残疾人概述

一、残疾人的界定标准。

1、缺陷。

2、残疾。

3、障碍。

二、残疾人的分类

视力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如果一个人同时患有上述两种或以上的残疾为多重残疾。

三、残疾人的数量

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

1、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内向平稳型,如“盲人算命”。

2、听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向型,如“聋人犯罪”。

3、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外向型、支配性高、顺从性低。

4、意外伤害致残心理特征:五个发展阶段:情绪休克期、否定期、抑郁期、依赖期、适应恢复期。

5、智力残疾人的心理特征:情感朴实、情绪不稳定。

6、精神残疾人的心理特征:复杂。

五、残疾人在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上存在的困扰问题。

1、自我形象问题。

2、自我了解问题。

3、个人隐私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节 残疾人权益保障内容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原则平等、参与、共享。

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目标

1、对残疾人而言是:消除障碍、平等参与、全面发展。

2、对健全人而言是:消除歧视、净化心灵、与你同行。

3、对全社会而言是:消除偏见、实现平等、文明进步。

三、对残疾人各方面的权益保障

总则、康复保障、教育、劳动就业权益、文化生活权益、福利、环境、婚姻与家庭保护、6 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分析。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特征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

1、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或功能补偿

2、教育:享受权利和挖掘潜能

3、就业:维护合法权益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辅导等方式,建立婚姻关系或更好地调试家庭关系。

5、倡导和社会预防:改善生活环境,消除歧视和不平等。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

四、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现状 录像:《月亮的小孩(白化症)》 思考题: 1.各种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有何不同的身心特点? 2.如何理解“残疾人正常化”理论? 3.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何特殊性?

第四章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6课时(实践2课时)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未成年人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能够熟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未成年人开展工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未成年人概述

一、未成年人的界定

二、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

三、未成年人问题现状

四、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第二节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内容

一、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

1、权利能力

2、行为能力

3、基本权利

4、基本义务

二、未成年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未成年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权利能力的获得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行为能力指未成年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的获得受年龄限制。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内容

总则、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法律责任、附则等。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1、在犯罪形式上看的特点

2、在犯罪手段上看的特点

3、从犯罪的身份、年龄来看的特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1、家庭原因

2、学校原因

3、社会原因

4、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1、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和教育

2、教育未成年人自我防范 反“引诱”:防止自己违法犯罪。

反“侵害”:防止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侵害。

四、社区矫正

第四节 未成年人社会工作

一、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1、个案辅导

2、小组工作

3、家庭恳谈

三、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社会工作

课程实践:去秦淮区的“诚爱”青少年社区矫正基地参观。思考题:

1.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和特点,以及分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理解社区矫正。

第五章 老年人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对于老人生理变化及心理特征;了解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老人问题和老年人的需求;熟悉并能运用对于老年人保障和福利的相关法律;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关怀老年人的理念,并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和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年人概述

一、老年人的年龄

1、生命年龄

2、生理年龄

3、心理年龄

4、社会年龄

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

1、生理衰老

2、心理老化

3、社会交往变化

三、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二高三大”:高速;高龄;老人数量大;老年抚养比大;地区差异大。

四、当前我国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老年人权益保护内容

一、总则

二、家庭赡养和扶养

三、社会保障

四、参与社会发展

五、法律责任

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工作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1、老年人困难的帮助

2、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1、社会撤退理论

2、活动理论

3、替换理论

4、连续理论

5、社会化理论

6、标签理论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记录片:《老年痴呆症老人服务》,分析。

思考题:

1.老年人权益易受侵害表现在什么方面? 2.当前我国如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3.社会工作如何应对当前老龄化社会提出的挑战,有何作为?

第六章 妇女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知《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并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并思考社会工作从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案主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妇女权利的发展

一、传统妇女的地位和权利

1、礼法规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2、经济地位:律法剥夺女性的财产继承权。

3、婚姻地位:包办买卖、一夫多妻、“七出”制度。

4、受教育权:女子无才便是德。

5、政治权利:政治无权,依附政治。

6、身体权利:畸变的身体。

二、妇女运动 1、20世纪上半叶,国际妇女运动第一次高潮。2、20世纪60年代始,国际妇女运动第二次高潮(三次妇女大会)。

三、中国妇女的解放过程

第二节 妇女权益保障

一、《妇女权益保护法》内容

1、总则

规定了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1)男女平等的原则。

(2)对妇女权益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则。(3)逐步完善对妇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4)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的原则。

2、政治权利

3、文化教育权益

4、劳动权益

5、财产权益

6、人身权利

7、婚姻家庭权益

8、法律责任

二、新《婚姻法》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三、家庭暴力浅析

1、新《婚姻法》中对家庭暴力的解释

2、家庭暴力的原因

3、家庭暴力的影响

4、家庭暴力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5、对于家庭暴力,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二、有关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

1、宏观指导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社会性别观点。

2、具体指导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记录片:《结婚》、《离婚》 思考题:

1.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预防和处理? 2.设计离婚妇女、单亲母亲、受暴妇女的小组工作方案。

第七章 城市农村贫困人口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有所关注,并体会对待城市、农村贫困人口,社会工作如何介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贫困概述

一、贫困的含义

二、划分贫困的方法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三、贫困的现状

第二节 城市贫困人口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1、原则

2、对象

3、标准

4、审批

5、保障金的发放

6、管理和处罚

第三节 农村贫困群体权益保护

一、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及其贫困问题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概况

三、农村五保制度

第四节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个案辅导与小组工作 个案辅导:扶贫先扶志。

小组辅导:青年人小组、贫困子女小组、妇女小组等

二、反贫困与社区发展

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最终目标是解决社区居民贫困、失业、居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三、减贫和社会计划。

反贫困社会计划基础是国家公共资金,它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改善社会不平等状态。

观看记录片:爱德基金会扶贫项目。思考题:

1.如何理解“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概念的含义?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如何进行审批和审核? 3.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4.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社会日益增加的贫富差距问题?

第八章 失业人群权益保护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失业问题,并能够理性分析和思考。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失业概述

一、失业定义

二、失业率

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三、失业的原因

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

2、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

3、农村的大批量劳动力进城务工。

4、大学生就业问题严重。

四、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5、制度性失业。

五、三次失业高峰

第二节 失业人员权益保护

一、失业保险制度

二、失业救济制度 思考题:

1.分析当前我国失业问题。

2.思考如何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第九章 城市边缘群体——农民工权益保障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与同学一起探讨农民工的话题,分析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方面,及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工概述

一、农民工的界定

他们的身份是农民,而职业是工人。

二、农民工的形成原因

三、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总体人口特征

四、农民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2、发挥“反哺”功能,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3、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内容

一、农民工权益受侵害表现

1、人格歧视

2、权利保护歧视

3、职业歧视

4、生活

5、交往

6、教育等等

二、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状。

2、雇佣双方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农民工处于不利的境地。

3、保障力度不够。

4、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5、社会救助制度系统疲软。等等。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内容 思考题:

1.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方面有哪些?

2.分析农民工未来去向?

第十章 社区组织与管理法律法规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社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社区工作打下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

二、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是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三、居民委员会

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区域性、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

四、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

第二节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概述

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社区单位。

二、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的特点:基层性;群众性;自治性。

三、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思考题:

1.社区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2.如何实现社区自治?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其医疗事故的处理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并理解社会工作在医务中的作用,掌握医疗社会工作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一、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

1、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主体的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规定

3、造成患者的人身伤害

4、主体行为违法和患者人身伤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5、主体存在过失

二、处理医疗事故应对遵循的原则

三、医疗事故的分级

四、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五、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六、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七、医疗事故的赔偿

第二节 医疗社会工作

一、医疗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患者的需要及服务 思考题:

1. 医疗纠纷如何解决?社会工作怎么介入?试举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有关社会工作机构代理与服务的法律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社会工作机构代理与服务的法律。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团体管理法令

一、社会团体的概念和特征

1、定义: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2、特征

(1)由多数会员组成。一般必须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或者在既有个人会员又有单位会员时会员总数在50个以上。

(2)社会团体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

(3)是非营利性的,这是社会团体与公司相区别的地方。

二、社会团体的登记范围和活动原则

1、登记范围

2、活动原则(1)合法合理原则(2)非营利性原则

三、管辖

双级登记、双重管理:即由民政部门(登记主管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共同管理。

四、登记

1、成立登记条件

2、程序

(1)申请筹备(2)筹备的批准(3)会员大会的召开和成立登记的申请(4)登记申请书的审查和登记的批准(5)登记的备案。

五、监督管理

第二节 民间社会工作机构介绍

一、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

二、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

三、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

四、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

五、南京“诚爱”青少年中心

思考题:

1. 社会团体在社会中发挥了怎么样的功能? 2. 到一个机构观察,写一篇报告。

附 录:参考书目

1.杨心语.法理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许江.法律基础教程[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5.4.[美]威廉姆.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阎青春.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2.7.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8.张和清.弱势群体的声音与社会工作介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贾桂生.残疾人维权常用法律手册[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葛洪宪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及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1.周振想.青少年法规解读[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2.赵新.老年权益法律保护问答[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3.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委.以案说法——老年人权益保护[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4.杨遂权.新婚姻家庭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15.索颖等.女性法律知识手册[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2.16.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1.18.张宣等.国外城市社区救助[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9.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3 20.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社会工作法律基础[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John S.Wodarski等著,侯静译.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22.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3.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社会问题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6.Beulah R.Compton & Burt Galaway(1994).Social Work Processes.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27.Wilson, Suanna J.,Field I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Supervisor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1.执笔人: 许芸 2005 年9 月

审定人: 2005年 9 月

院(系、部)负责人: 2005年 9 月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2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它受制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本质上以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活动[1]。它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 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而开展的一系列由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讲, 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外延很广泛, 它既包括理解、探索专业知识, 掌握操作技术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践, 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 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地讲, 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 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2]。

理论上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然而高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长期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各学科专业根据分科方式, 依照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掌握有关概念和理论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 如此则高校教育几乎仅承担了理论教学的任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 它是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 能促进学生巩固和深化科学理论知识, 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可以断言, 实践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 是理论教学永不能替代的。因此,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 使之取得最佳整体效益, 如此,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 高等学校劳动与保障专业已经逐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但实践教学的发展仍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 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规划与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般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 但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进行及管理中均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 显现出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即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上即重复交叉混乱, 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 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实践教学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 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得不偿失。

2.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趋于单一化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 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 包括三个层次:公共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又分为学科基础课与学科选修课;专业课则细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及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3]。不同层次的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 其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要求亦不同。但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多抱着便宜行事的态度采取简单重复的考核方式, 这种针对不同课程、年级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3.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滞后, 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不到位。一般来讲, 教学部门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 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因此, 至今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偶有相应的实施方案, 但缺乏长效、稳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 仍会使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

4.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 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的, 属于半路出家;而专业师资建设投入方面还未有深厚积淀, 这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另外, 该专业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说, 不仅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较低, 即便是专业理论功底亦较弱, 这极大地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发展[5]。

三、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大纲

分类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实践教学的“分类化”管理思想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身实践基础上总结得出的, 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 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 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 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 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说, 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科学分类, 是“分类化”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

1. 实践教学课程的“分类化”

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就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 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

(1) 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 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 实践性较强, 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 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 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 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 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 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使实践教学规范化。

(1) 基本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 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为主, 讲练结合, 附有讨论和作业;教学手段:板书为主;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30%。

(2) 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 同时,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国际劳务合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保障学;教学形式:教师组织指导, 以练为主, 课堂情景模拟;到实训、实践基地观摩、实践;学生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校内校外的实训、实践基地;学时安排:占该程教学课时的50%。

(3) 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 锻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教学内容:学年实习、专业实习、假期社会调查;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或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 附有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手段:综合性的实训环境;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80%。

总之, 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是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 也是实践教学深层次发展的开始。综合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规律, 从而分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实践教学大纲, 这有可能成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质的飞跃。分类化的实践教学大纲是基于课程内容与培养能力侧重点之不同而分类别独立制订, 是实践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上的改革。它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的特色, 并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 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述厚, 李百齐, 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158.

[2]孙静, 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1) :106.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93.

[4]李艳波, 刘松先.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活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68.

法律疏密与社会治乱 篇3

关于法律的繁简疏密,老庄提出了比较典型的看法。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庄子也说,“礼法度数,刑名比详,治之末也”。如果这些古训由于是老庄这样的方外之人所讲而容易被人置之不顾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古代政治家那里找到类似的话语。例如,春秋时期叔向在给子产的信中说,“国将亡,必多制”;提醒刘邦“天下可以马上得,不可以马上治”的陆贾认为,“法逾滋而奸逾炽”,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在于“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正所谓“秦以刑罚为巢,故有覆巢破卵之患”;贾谊也认为,“繁刑严诛”、“多忌讳之禁”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类似的话在后世还有很多。如,唐代杜甫在诗中写道,“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述古三首》),“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写怀二首》);宋代叶适认为,“法令日繁,治具日密,禁防束缚,至不可动,而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故人材亦以不振”;清代顾炎武也说,“法愈繁而弊愈多,天下之弊,日至于丛脞”。而且,这种话不仅中国古代有,西方古代也有。如,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Tacitus)就讲过,“国家愈糟,法网愈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这么看。中国古代法家就主张“赏罚必信密”,到汉代,“大夫派”和“文学派”也因此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盐铁论”。大夫派认为,网要是太疏,野兽就会逃跑;法要是太疏,罪犯也会逃跑,正所谓“少目之网不可以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以为治。故令不得不加,法不得不多”。对此,文学派反驳说,道路多了,人就不知道到底该走哪一条;法律多了,百姓也会不知道到底该遵守哪一条,因此,还是应该约法省禁。大夫派认为,衣服破了要是不补,破口会越破越大;同样,法律要是有漏洞而不及时填补,漏洞也会越来越多。对此,文学派反驳说,江河决堤尚且泛滥千里,何况礼仪上的决堤呢?那害处就更大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审判,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人违法犯罪,这都是由于没有在礼仪这一源头上堵住漏洞的缘故。大夫派还质问,同样的法律,在秦以前可以带来太平,为秦所用却要亡国,正所谓“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或以治,或以乱”,如此何以就断定法律以及法律的繁密是致乱亡国的原因?对此,文学派回答说,关键在于是否实施了“德”教,如果能够以“德”引导百姓,即使不用刑罚,社会秩序也会良好。

“文学派”在与“大夫派”的争论中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有关法律疏密的基本定律:“法”与“德”在空间上此消彼长,法律越是繁密,“德”的作用空间就越小,法律越是疏简,“德”的作用空间就越大,而且,“德”在社会范围的深入扩展会替代相应的法律作用空间。这可以被简称为“法德消长律”。它在现代法社会学上也得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支持。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布莱克(Donald J. Black)在《法的运行》中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法律的变化与其他社会控制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一个社会中法律的数量增多,其他社会控制,如,风俗、礼仪、伦理(这些是“德”外在化的社会形式)等的数量就减少;反之,其他社会控制的数量增多,法律的数量就减少。这与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发现是一致的:“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

在历史上,“法德消长律”一直作为儒家“为政以德”和“为国以礼”主张的前提而存在,但法家对此定律并非一无所知,相反,就法家明确主张“不务德而务法”而言,他们其实正看到了法与“德”之间的紧张冲突。这说明,儒法两家治道主张的对立主要不在于对“法德消长律”的不同认识,而在于它们对治理道路的出发点和方向持有相反看法。法家以法为出发点,强调“以法为本”,主张“以法治国”,“以力服人”,认为这样才能形成社会秩序,而且,法越是严谨细致,社会就越是有序。儒家则以“德”为出发点,强调德为政本,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认为这样才能天下太平,而且,“德”越是广泛普及,社会就越是安宁。这是两种在出发点和方向上完全相反的社会治理路线,它们在实践中各有成败,在理论逻辑上似乎也都本末俱在。那么,老庄、叔向、陆贾等人为什么就如此反对法律繁密,甚至得出与法律疏密以及“法德消长律”相关联的“社会兴衰律”呢?

法家务法不务德的主张和做法,在儒家看来是本末颠倒、源流倒置。其实,不只法家受到了这种批评,儒家也受到了道家同样的批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其意思很明确,儒家务德也没有把握住根本。按照老子的看法,真正的本源是“道”,而不是“德”,“德”只是流,法律、兵戈则更是支流乃至末流。对“道”的这种本源地位,儒法两家都是承认的,这从孔子问礼于老子、《韩非子》“解老”“喻老”多少可以得到一些佐证。但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儒家因此退而求其“德”。这在法家看来仍是务实不足、“迂阔”有余,所以他们更加退到“法”这一更浅显、更现实的层面。老子还说,“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由此看,儒家务德正表明社会成员缺少“德”,法家务法则不仅表明社会成员缺少“德”,而且还表明社会混乱不堪,要不然,何以需要法?如此,法律的数量就成了敏感地反映社会治乱的显示器:一个社会有法律,说明该社会并不安宁;一个社会的法律多如牛毛,则说明该社会的问题也多如牛毛;而且,一个社会的法律越是增多,说明该社会的问题也在越发增多。到这个分上,社会可就真成了千穴百孔的堤坝,防不胜防,堵不胜堵。

此外,从前面提到的叶适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对法律繁密提出批评并把它上升到社会治乱高度予以审视的另外一种看法。这一看法认为法律繁密会限制人材,特别是治理者的智能发挥,导致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断言,“法令者,败坏人材之具,以防奸宄而得之者什三,以沮豪杰而失之者常什七矣”,而且,他还反复征引叶适的话来说明这一点。叶适认为,“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这不仅会带来法律数量的增加,而且还会导致“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堕,风俗日坏”的官僚化局面,如此也就很少有人再积极理会“百年之忧,一朝之患”了。顾炎武还补充说,“法制繁,则巧猾之徒皆得以法为市,而虽有贤者,不能自用,此国事之所以日非也。”

如果说,儒家对法律繁密的批评体现了对“德”的重视,那么,叶适和顾炎武对法律繁密的批评则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德”与“人”比法律更为根本,法律与它们比起来只是“末”、“流”、“端”。正如荀子所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这与西方近代“法治”传统恰成鲜明对照。西方“法治”传统不把“德”作为治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假定人不讲“德”,不仅对普通社会成员如此,对持有权力的执法者更要如此,以突显和强化“非人格化的”法律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特别是权力持有者。这种约束越死越好,最好把法官限制为一部只懂机械操作的机器,输入法律和事实,就能产出判决。为了做到这一点,法律就应该被制定得尽量详细、足够明确,以减少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种对“德”与“人”的不信任成就了西方的法治大厦,也在价值观上深化了一种有别于古中国的自由路线。

从价值观上审视近代西方社会与古代中国社会,我们可以从中简单抽象出两种体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主体性伸张的价值——权利与德性。由此,自由其实可以分出两种,一种是作为权利的自由,一种是作为德性的自由。作为权利的自由是一种外在的自由或者社会自由,它主要针对具有暴虐倾向的国家权力,在个体层面以人的“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在社会层面则以法律秩序为主要条件。以这一自由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是现代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权利政治”,在此框架下,要制定足够多、也足够明确的法律,以规范和限制国家权力,严格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作为德性的自由则是一种内在的自由或者真正的个体自由,它是一种黑格尔式的“理性”战胜“任性”的自由,也是一种突显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和顶天立地的道德自由。以这一自由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是古中国的“内圣外王”,在此框架下,重要的不在于法律数量的多少及其外在约束力的强弱,而在于内在道德的提升及其外化。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4

课程编号:09010 总学课时:

48学时 学分:3 适用于: 全校大一新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必修公共课,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一门课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依法冶国”和“以德冶国”相结合的思想,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为辅。

二、理论教学目的、内容和课时安排

(一)绪论:适应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建议学时数∶4)

教学目的: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大学生活、学习,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做好承担历史使命的准备;把握人生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教学内容:适应人生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教学提示:

重点: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难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理解理想和信念的概念;了解理想、信念的特征及类型;掌握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正确关系,并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教学内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三)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建议学时数∶2)教学要求:理解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概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使大学生懂得要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提示:

重点:了解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难点:做忠诚的爱国者,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

(四)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建议学时数∶2)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所处的环境,协调好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内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提示:

重点: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理论。难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五)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历史发展,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前提下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的优良的道德传统,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道德,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处理好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

教学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

(六)第五章: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建议学时数∶2)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具体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加强社会公德的认识来促进法治精神的形成;在公共生活、课余生活中,学生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教学内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课余生活中的法律与道德。教学提示: 重点:能正确对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难点:能运用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七)第六章:学习职业规范 培育敬业精神(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法律的基本要求;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教学内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教学提示:

重点: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法律的基本要求。难点: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八)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从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以及运行等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法律精神;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教学内容: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教学提示:

重点: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难点: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九)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建议学时数∶4)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在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掌握我国宪法和其他部门基本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树立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依法律已,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适应社会法治化的需要。

教学内容: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我国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程序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教学提示:

重点: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难点: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实践教学内容 实训项目一

(一)实训项目:读书研讨与社会实践

(二)实训学时:18学时

(三)实训目的: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实训内容:

1、为读书研讨。读书部分(以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的方式考察)

2、社会实践两部分。社会实践部分(以调查报告的方式考察)

(五)实训考核方式:

1、由研究会的指导教师集中讨论确定学生必读书目,公布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确定读什么、何时读、如何读,然后,提交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学习研究会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读书报告或心得体会,给学生评定成绩。

2、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社会调查报告或论文,给学生评定成绩。四:考核及成绩评价方式 考试方式:论文

成绩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20%;实践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30%;期考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50%。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建议教材:

罗国杰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教学参考书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

4、郝铁川:《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治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楼锡锦 石华琴主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5

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崭新的课程。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修订版 本书编写组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2.目的: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3.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育各种道德素质,提高法律素养、自觉遵纪守法,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首先,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基础上重新编写的,适应了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

其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重视讲清、讲透一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能实现其各种素质的自我提高。在这一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首先能够产生对自身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自觉性、自律性和创造性。

2.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时间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

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自我发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必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采取平时考查+实践报告。具体构成:考勤(10%)+作业(10%)+上课发言(10%)+三次测验成绩(30%)+实践报告(40%)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新特点,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和在本课程中的主线作用;以及了解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及学习方法,激发起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1、认识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意义

2、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了解)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你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难点: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掌握)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掌握)

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了解)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2、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新时期忠诚的爱国者。教学重点: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教学难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了解)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掌握)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大学生怎样培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重点:

1、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难点:

1、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掌握)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了解)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题:

1、思考人生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3、为什么正确的人生观要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为核心?

4、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5、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类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了解)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掌握)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掌握)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考题:

1、大学生应当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2、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诚信品德对于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树立遵纪守法的正确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教学难点:

1、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了解)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掌握)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什么是法律的本质?什么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4、简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努力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教学重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2、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难点:

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了解)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掌握)

一、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了解)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思考题: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2、法治思维方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大学生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认识在公共生活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了解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中,婚姻家庭生活中以及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在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个人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了解)

一、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掌握)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思考题:

1、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怎样才能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2、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3、大学生应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4、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的关系是什么?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6

一、《烟草专卖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9 题)

1《烟草专卖法》的公布日期是(A)。A1991 年 6 月 29 日 B1992 年 1 月 1 日C1997 年 7 月 3 日 D1991 年 1 月 1 日

2国家于 2009 年 8 月 27 日对《烟草专卖法》进行了修改,下列有权对其进行修改的是(A)。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C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烟草专卖法》的解释权属于(A)。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或国务院法制办C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烟草专卖局

4《烟草专卖法》的立法目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B维护消费者利益C保证国家财政收入D切实维护行业利益

5运输下列哪种商品必须开具烟草专卖品准运证?(D)A卷烟、雪茄烟B烟丝、复烤烟叶、烟叶C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D以上都是

6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统称为(D)。A烟草专卖品 B烟草专卖管理品C烟草产品 D烟草制品

7下列不属于烟草制品是(C)。A卷烟 B烟丝C烟叶 D复烤烟叶 8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下列哪个环节不实行专卖管理?(C)A生产 B销售C消费 D进出口

9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依法实行(A),并实行烟草专卖许可证制度。

A专卖管理 B行政管理C垄断管理 D计划管理

10根据《烟草专卖法》的规定,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进出口依法实行专卖管理,并实行烟草专卖(A)。A许可证制度B审批制度C备案制度D准入制度

11《烟草专卖法》的调整对象不包括下列哪个选项?(A)A卷烟的吸食B烟草专卖品的生产C烟草专卖品的销售D烟草专卖品的进出口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卷烟、雪茄烟、水松纸、复烤烟叶统称烟草制品。B《烟草专卖法》的一个重要的立法目的是切实维护行业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卷烟、雪茄烟、烟丝、复烤烟叶、烟叶、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的整机都属于《烟草专卖法》所称的烟草专卖品。D国家对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运输、进出口依法实行专卖管理,并实行烟草专卖许可证制度。

13对我国现行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叙述正确的是(A)。A地方各级烟草专卖局受上一级烟草专卖局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以上一级烟草专卖局领导为主B地方各级烟草专卖局受上一级烟草专卖局的垂直领导C地方各级烟草专卖局受上一级烟草专卖局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为主D地方各级烟草专卖局和地方政府的领导

14国家加强对烟草专卖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烟草制品的质量,降低(A)的含量。A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B焦油和烟碱C焦油和主要添加剂D添加剂和其他有害成分

15《烟草专卖法》规定(B)青少年吸烟。A限制 B劝阻C禁止 D限制或禁止

16《烟草专卖法》规定(C)中小学生吸烟。A限制 B劝阻C禁止 D限制或禁止

17《烟草专卖法》对加强吸烟危害健康宣传教育的具体表述错误的是(C)。A劝阻青少年吸烟B禁止中小学生吸烟C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D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

18《烟草专卖法》中所称的烟叶是指(B)。A烤烟和晾晒烟 B名晾晒烟和烤烟

C晾晒烟 D复烤烟叶

19名晾晒烟的名录由(A)部门规定。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 B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C省人民政府计划 D国务院计划

20以下可以在集市贸易市场出售的是(C)。A不带包装的烟丝 B烤烟C除名晾晒烟外的晾晒烟 D复烤烟叶

21以下表述错误的是(C)。A烟叶是指生产烟草制品所需的烤烟和名晾晒烟B名晾晒烟名录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规定C烟叶收购计划由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根据国务院计划部门下达的计划下达,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D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等定价的原则制定 22烟草种植中,优良品种经(C)审定批准后,由当地烟草公司组织推广供应。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B各地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C全国或者省级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D国务院计划部门

23烟叶收购计划由(D)下达。A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根据国务院计划部门C县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根据国务院计划部门

24甲是一名烟叶种植者,乙是某市烟草公司,现甲与乙签订烟叶收购合同,以下(B)是烟叶收购合同应当约定的事项。A烟叶种植品种 B烟叶种植面积C烟叶收购等级 D烟草农用物资供应

25目前制定烟叶收购价格的部门是(C)。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C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26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C)的原则制定。A公平交易 B诚实信用C分等定价 D等级差异

27烟叶由烟草公司或者其委托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A)统一收购,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A收购标准和价格B收购价格C收购面积D收购价格和面积 28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烟叶、复烤烟叶的调拨计划由(D)下达,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国务院计划部门C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部门

29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烟叶、复烤烟叶的调拨计划由(C)下达,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A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部门B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国务院计划部门D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30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下达(D)。A省际间的烟叶调拨计划B省内烟叶调拨计划C省际间的复烤烟叶调拨计划D以上都不对

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烟草种植应当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经全国或者省级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批准后,由省级烟草公司组织推广供应B烟草公司或者其委托单位应当与烟叶种植者签订烟叶收购合同C烟叶收购价格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等定价的原则制定D烟叶、复

烤烟叶的调拨必须签订合同

32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分立、合并、撤销,必须经(B)批准。A国务院B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D国务院计划部门

33开办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必须经过的审批程序是(B)。A由生产企业所在地县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B由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C由地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D由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并经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3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B)。A开办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必须经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B烟草制品生产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进行基本建设或者技术改造,可以不经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C烟草制品生产企业需要超过总产量计划生产卷烟、雪茄烟,必须经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D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分立、合并、撤销,必须经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5甲、乙同是 H 省的两个烟草制品生产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及相关政策的原因,甲和乙拟合并成为一个烟草制品生产企业丙,以下哪一项做法是错误的?(A)A甲、乙的合并必须经 H 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B甲、乙的合并必须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C甲、乙都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D丙经批准设立后,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准登记

36甲是 H 省的一个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年产量为 200 万箱,为扩大生产规模,拟在现有生产车间的基础上再扩建 5 条生产线,必须经(D)批准。AH 省省政府BH 省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国务院计划部门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37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卷烟、雪茄烟总产量计划由(A)下达。A国务院计划部门B省级政府计划部门C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38(C)根据国务院计划部门下达的总产量计划向省级烟草公司下达分等级、分种类的卷烟产量指标。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省级政府计划部门C全国烟草总公司D省级烟草公司

39下列关于烟草制品的生产叙述错误的是(C)。A开办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必须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B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应按照总产量计划组织生产卷烟C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向烟草制品生产企业下达超产任务D烟草制品生产企业可以对分等级、分种类的卷烟产量指标适当调整

40下列关于烟草制品的生产叙述正确的是(A)。A未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准登记B烟草制品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销售情况,需要超过总产量计划生产卷烟、雪茄烟,必须经国务院计划部门批准C省级烟草公司不得向烟草制品生产企业下达分等级、分种类的卷烟产量指标D烟草制品生产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进行基本建设或者技术改造,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41经营烟草制品批发业务的企业,需经(C)批准,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地市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42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发证机关是(C)。A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地市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受上一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县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经营烟草制品批发业务的企业,必须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B从事烟草专卖批发业务,只需取得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即可,不必须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C经营烟草制品零售业务的企业或者个人,由县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发给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D已经设立县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地方,可由所在县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发给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

44卷烟代表品如何选定?(C)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卷烟等级选定部分牌号的卷烟作为代表品B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按卷烟等级选定部分牌号的卷烟作为代表品C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按卷烟等级选定部分牌号的卷烟作为代表品D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按卷烟等级选定部分牌号的卷烟作为代表品

45卷烟代表品价格如何确定?(A)A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B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制定C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D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制定

46根据《烟草专卖法》的规定,(A)的价格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同级政府物价主管部门备案。A卷烟的非代表品、雪茄烟、烟丝B卷烟的非代表品C雪茄烟、烟丝D烟草制品

47根据《烟草专卖法》规定,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按卷烟等级选定部分牌号的卷烟作为代表品。代表品的价格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B卷烟的非代表品、雪茄烟的价格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C卷烟的非代表品、雪茄烟的价格制定出来之后,应报相应政府物价主管部门备案D烟丝的价格由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48根据《烟草专卖法》的规定,国家制定(A)的焦油含量级标准。A卷烟、雪茄烟

B卷烟C卷烟、雪茄烟、有包装的烟丝 D烟草制品

49根据《烟草专卖法》的规定,(B)应当在包装上标明焦油级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

A卷烟B卷烟、雪茄烟C烟草制品D卷烟、雪茄烟、有包装的烟丝

50卷烟、雪茄烟应当在包装上标明(B)。A焦油含量级和烟碱含量级B焦油含量级和“吸烟有害健康”C烟碱含量级和“吸烟有害健康”D烟碱含量级和其他有害物质

51《烟草专卖法》规定的禁止发布烟草制品广告的范围是(A)。A广播电台、电视、报纸、期刊B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C所有新闻媒介和公共场所D以上都不对

52国家对卷烟商标注册实行(B)。A自愿注册B强制注册C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结合,以强制注册为主D自愿注册与强制注册结合,以自愿注册为主

53除下面哪一种烟草制品外,其余都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不得生产、销售?

(D)A卷烟 B雪茄烟C有包装的烟丝 D复烤烟叶

54必须申请商标注册的是(D)。A烟丝 B复烤烟叶C烟草专用机械 D雪茄烟

5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国家制定卷烟、雪茄烟的焦油含量级标准。卷烟、雪茄烟可在包装上标明焦油含量级和“吸烟有害健康”B我国全面禁止烟草制品广告C禁止生产、销售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D卷烟、雪茄烟和烟丝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生产、销售

56烟草制品商标标识必须由(B)指定的企业印制。A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B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C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57(B)烟草专卖品必须持有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机构签发的准运证。A托运或者承运B托运或者自运C托运或者携带D承运或者携带

58从烟草专卖管理角度来看,承运人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B)。A凭托运人的购货凭证运输烟草专卖品B凭托运人出具的烟草专卖品准运证运输烟草专卖品C凭与托运人签订的运输合同运输烟草专卖品D凭运输许可证运输烟草专卖品

5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A个人进入中国境内携带烟草制品的,不得超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限量B企业可按照自由竞争的原则参与烟草制品商标标识印制C邮寄、异地携带烟叶、烟草制品的,不得超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限量D托运烟草专卖品时,无准运证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60《烟草专卖法》规定的烟草专用机械是(A)。A烟草专用机械的整机B烟草专用机械的主机C烟草专用机械的主机及配件D烟草专用机械的主要配件

61下列哪种商品可不开具烟草专卖品准运证?(D)A卷烟、雪茄烟 B烟丝、复烤烟叶、烟叶C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 D烟机配件

62生产滤嘴棒、烟用丝束,必须报(A)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B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63生产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的企业,应当按照(D)组织生产。A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B与烟草制品生产企业签订的订货合同C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以及与烟草制品生产企业签订的订货合同

64生产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的企业只能将产品销售给(D)。A中国烟草总公司B烟草公司和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经营者C烟草公司和持有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D烟草公司和持有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烟草制品生产企业

6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A生产烟草专用机械的企业,应当按照相应计划及其与烟草制品生产企业签订的订货合同组织生产B生产滤嘴棒、烟用丝束,应当按照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及《烟草专卖法》其他相关要求组织生产C生产卷烟纸,必须报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D生产卷烟纸、滤嘴棒、烟用丝束、烟草专用机械的企业,只可将产品销售给烟草公司和持有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烟草制品生产企业

66烟草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由(D)管理。A国务院 B国务院计划部门C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67经营烟草专卖品进出口业务、经营外国烟草制品寄售业务或者在海关监管区域内经营免税的外国烟草制品购销业务的企业,必须经(C)批准,取得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A国务院B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省级以上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D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68下列业务中,不需要申领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的是(D)。A烟草专卖品进出口业务B经营外国烟草制品寄售业务C在海关监管区域内经营免税的外国烟草制品购销业务D外国品牌卷烟零售业务

69经营下列哪项业务时,不需事先申请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B)A烟草

专卖品进出口业务B进口烟机零配件C外国烟草制品寄售业务D在海关监管区域经营免税的外国烟草制品购销业务

70持有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按照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必向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C)的计划和报表。A进货B销售C运输D库存

7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A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烟草行业的进出口贸易B经营烟草专卖品进出口业务、经营外国烟草制品寄售业务或者在海关监管区域内经营免税的外国烟草制品购销业务的企业,必须经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C持有特种烟草专卖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国务院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进货、销售、库存的计划和报表D烟草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由外经贸委负责管理

72《烟草专卖法》规定擅自收购烟叶的,由(B)依法查处。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B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C公安部门 D交通管理部门

73《烟草专卖法》规定擅自收购烟叶的,一般情形由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处罚?

法律与社会工作大纲 篇7

关键词:法律援助,问题,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十年来, 法律援助事业迅速发展, 为实现社会平等, 促进司法公正, 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 明确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我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2年1月20日以地方立法形式通过《福建省法律援助条例》, 并于200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时省委、省政府将“建立面向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中心”列为200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援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 在运作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 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 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 受到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 各地法律援助中心只能量力而行, 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局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 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 我们还不能予以满足。

1.2 对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在认识上比较模糊。

一些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有可无, 要么抱着能搞则搞, 不能搞就拉倒, 要么实行“会上重要, 会后次要, 碰到实际困难不要”的作风, 导致人员不到位, 职能没发挥的局面;还有一些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事, 在职能上界定错误;也有一些人认为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承担法律援助任务的机构, 今后所有的法律援助案子都应该由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承担该项任务, 以此抹杀法律援助机构的行政管理的职能。

1.3 法律援助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基层财政困难, 领导一怕增加人员编制, 二怕增加负担, 很难在经济上予以支持, 多数地方只给予少量的开办费, 法律援助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个别人甚至地方连开办费都做不到, 存在“法律援助中心”机构批准后长期不挂牌开展工作的状况, 有名无实。

1.4 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不高。

由于经费的制约, 法律援助机构考虑不增加办案费用负担, 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中走过场, 工作不认真细致, 直接影响案件质量的提高;而有的援助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资料, 东拼西奏, 工作效益可想而知。

此外, 宣传力度不够, 队伍建设未加强, 工作制度不完善, 对法律援助工作管理指导不足等, 都严重制约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对策与措施

当前, 面对现实, 如何把法律援助工作抓紧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2.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加快发展法律援助事业重要性的认识。

法律援助是国家的义务和政府的职责, 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 也是贯彻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 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改进作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法律援助既是一项法律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更是一项群众工作, 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 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 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也就是“请不起律师, 打不起官司”的问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前很重要就是要关心弱势群众体, 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 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他们排扰解难, 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好不好的试金石。只有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渠道, 在法律服务方面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法律帮助, 从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分享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财富--法律援助制度, 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 进而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 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意识到法律援助工作不是可搞可不搞的事业, 而是依法治国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真正把法律援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2 加强联系, 构筑法律援助网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建立起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功在党和政府, 利在人民群众”的特殊公益事业, 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才能发扬光大。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外联系, 广泛发动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不仅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和配合, 在这些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而且要真正发挥这些部门工作职能的优势, 以减轻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压力, 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面。同时, 正确处理好法律援助中心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其他法律服务机构的关系, 多联系、沟通, 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 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把触角延伸到基层。针对工作中实际问题和困难, 积极主动与财政、编制等政府部门和公检法沟通, 还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法律援助工作, 多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 依靠多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初步形成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中心, 以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主体, 由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2.3 积极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广泛开辟法律援助资源。

法律援助既是政府的责任, 也是一项社会事业, 但主要是政府的职责, 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 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建立起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同时, 可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设立专门援助基金, 接受社会的广泛捐助, 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功能。在开辟财力资源的同时, 也要积极开辟法律援助的人力资源, 使众多的优秀法律有才包括社会团体、法学院校有资格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 为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4 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水平、科持本领和法制观念。

发展是硬道理, 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自己。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在农村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和一些社会特殊群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弱者原本不是弱者, 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 才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 如文化水平低、科技本领弱和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不知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 不知国家鼓励什么, 限制什么, 一切都是凭感情用事, 无法用理性的眼光来判断, 于是出现大批“文盲”、“法盲”和“流氓” (违法犯罪) , 更谈不上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快发展, 特别是发展自己成为核心问题, 也只有这样, 让弱者不再是弱者, 才是治本之策。

2.5 加强领导, 狠抓建设, 开创法律援助工作新局面。

企业社会责任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篇8

郝律师: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企业的社会责任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含法律,还包括道德。法律是最低线的,比如说不偷税漏税、给员工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障金。道德方面的责任要求比较高,在老百姓看来这是一个企业良心问题,尽管企业过了最低下线,但是距离老百姓心中的期待比较远。比如说社会上一些资源类的企业,像煤老板这样的,社会上对他的评价就不是很高,他的利益来源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虽然没有违法,但他们通过资源获得了暴利,回馈社会的却是法律规定的最低要求。

《中国新时代》:企业在生存发展中该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郝律师:从企业的生存发展角度来看,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互为依靠、互相影响、互相提高的。现在我国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还处在碰到问题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于道德的要求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只有触碰了法律的最低线才会去惩罚企业,所以在道德缺失的情况下永远也打造不出优秀的、有良心的企业。在达到法律最低线之后,要靠道德的提高和舆论的监督,才能够打造出百姓心中所认知的有良心的企业。所以我认为单从法律约束,或者单靠道德监督都不可能打造出优秀的企业。这两方面同时下手,当企业违法的时候有惩罚的措施,再从道德的角度能够打造出老百姓心中有良知的企业。

年前社科院发表了新一期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许多国外著名品牌排名非常靠后。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只有在赚钱的前提下,道德上才能提高。比如我国中小企业,他们在社会上占到很大比重,但是他们首先要生存。只有把舆论监督转变成经济的利益化,企业自身才会有动力,而强迫是永远也做不好的。我们怎么把有良心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变成企业的利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企业愿意做这件事。不能只靠法律强制性实施,会造成企业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发展。相反让他看到其他企业这么做创造了更多的利益,他们也会争相效仿。

《中国新时代》:企业的道德该由谁来监督?

郝律师:从企业来说,企业的道德底线肯定是由企业的治理层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态度决定的。这种认知态度最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给企业管理者灌输一种社会责任理念,然后才能反映到企业的管理层面上来。从立法的角度来说,《公司法》中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但《公司法》所涉及的部分距离老百姓心中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希望能够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理念植入管理当中。对内,给员工发放正常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同时加强人性化管理,维护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种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和谐环境;对外,和消费者、社会、环境也创造一种外部和谐的环境,站在理性的角度处理问题。

《中国新时代》:应该在法律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上一篇:省分行领导在铁西支行开业典礼上的致辞下一篇:不愉快的早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