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世界诗歌

2024-09-03

生命世界诗歌(精选10篇)

生命世界诗歌 篇1

我还有一只脚

作者:周大观

贝多芬双耳失聪,

郑龙水双眼失明,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站在地球上。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

郑丰喜双脚畸形,

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活下去

作者:周大观

医师是法官,

宣判了无期徒刑,

但是我是病人不是犯人,

我要勇敢地走出去。

医师是法官,

宣判了死刑,

但是我是病人不是犯人,

我要勇敢地活下去。

我和你

作者:涵清

健健康康地活着

安详宁静地死去

就算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数学天才

也没有办法算出我和你的差别有多大

备课构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还有”“站”“要”“遍”“美丽”等词语背后的意思, 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懂得生命是我们的最爱, 善良、博爱、尊重他人、自强、乐观等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 大致了解文中贝多芬等人物的故事。

教学步骤:

板块一:学习第一首诗歌

1.出示课题, 谈话:你的最爱是什么?

2.出示课文《我还有一只脚》。初读, 扫清文字障碍。要求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3.指名读, 检查读书情况。

4.师生交流对文中人物的了解。 (贝多芬、郑丰喜、郑龙水、海伦·凯勒)

5.练习读, 读出这些人的特殊经历。

6.了解作者周大观。提问:听完他的经历, 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7.默读课文, 思考:哪些文字一下子就映入你的眼帘, 震撼了你的心灵?

8.交流对诗文的理解、体会。重点体会:还有、要、站、走、遍、美丽等。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板块二:学习第二首诗歌

1.出示诗歌《活下去》, 自由读一读, 结合刚才对周大观的了解, 想一想最后一句可以怎样写?

2. 指导读出 不同的感受———发自心底的呐喊、对人生冷静的思考……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板块三:学习第三首诗歌

1.出示诗歌:《我和你》

2.教师范读。我们从涵清的小诗当中, 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在思考, 此时此刻, 你又想到了一些什么呢?

3.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6个月的时光,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想见的人是谁?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你认为你的一生是否还有遗憾?如果有, 你的遗憾是什么?……请你静静地思考两分钟, 设计自己6个月的生命计划, 然后交流想法。

板块四:我笔写我心

教师小结并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歌, 认识了台湾的小朋友周大观。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交流)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1997年, 周大观就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带有灵魂的文字却永远地陪伴着我们。这样的文字究竟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1.每个人在纸上写三句话, 然后交流。第一句, 写出自己的特点;第二句, 写出自己的骄傲;第三句, 写出自己的目标。

投影:我是_________

我有__________

我要___________

2.学生反馈, 教师随机板书并作总结。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五年级

师:今天的语文课上, 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谁能告诉我, 你最爱什么?为什么? (板书:最爱)

生:我最爱看书, 因为读书可以使我获得知识。

师:读一本好书, 就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使自己的做人境界高尚起来。

生:我喜欢踢足球, 因为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

师:踢足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强健起来, 还可以在这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运动中学会坚强, 学会合作。

生:我最爱听音乐, 因为我学习累的时候, 听一听音乐就可以消除一身的疲劳。

师:是啊, 音乐可以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陶冶我们的性情。

生:我最爱玩电脑, 因为可以上网发邮件, 还可以在网上阅读新闻。

师: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 为我们打开了又一扇窗子, 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师:关于“最爱”这个话题我们暂且聊到这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三首诗歌, 你们在读过之后对于什么是我们的“最爱”或许会有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第一首诗。 (投影打出诗歌内容)

师:请你自己先来轻声地读一读, 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如果有不认识的生字, 可以问老师, 也可以查字典解决。 (生自由读诗, 然后指名读, 一学生将“畸形”读错)

师:这个字大家没有学过, 读错了很正常, 很多成年人也往往将它读错。“畸形”是指生物的某一部分发育得不正常, 如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在人的身上, 会是很痛苦、很不幸的事情。

师:如果没有不认识的字了, 这一回请你放开声音来读, 注意要读得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生练习读, 然后指名两人读, 两人都做到了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师:通过读课文, 我们认识了这样四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

生:贝多芬、郑龙水、海伦·凯勒、郑丰喜。

师:你对谁有了解?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贝多芬是音乐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钢琴曲。

生:他30多岁的时候不幸耳聋。

师: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 失去了听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呀!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也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你们都熟悉的《欢乐颂》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生:我知道海伦·凯勒的事迹。她小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 烧坏了眼睛, 同时也听不到了。后来有一个叫沙利文的老师用尽各种方法教她发音, 比如让她用手感觉老师发音的部位等等。后来她成为了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

师:老师的帮助固然是重要的, 我们对沙利文老师有着由衷的敬意。但是更值得尊敬的是海伦·凯勒锲而不舍的精神。她通过努力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堪称经典的文章就出自她的笔下。

生:我想来说说郑丰喜。我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汪洋中的一条船》, 里面的那个男的就叫郑丰喜。

师:郑丰喜是台湾人。他先天双脚畸形, 不能走路。但是他特别热爱学习。到了上学的年龄的时候, 学校不收他, 他就每天到教室外面去听讲。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班上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上来。倒是教室外面的郑丰喜说出了正确答案, 这让老师惊讶不已。老师破例收了他。他自己也非常勤奋, 后来还考取了大学。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电视剧《汪洋中的一条船》就是根据郑丰喜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师:有人知道郑龙水吗? (生摇头)

师:郑龙水也是台湾人, 他三岁的时候得青光眼致使眼睛失明。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不光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考取大学, 还热心做公益事业, 是一位有视障的立法委员。

师:有人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周大观吗? (学生摇头) 透过文字你可以猜测一下周大观可能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感觉他是个残疾人。

生:他是个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

师:我要告诉你们的是, 周大观是一个比你们还要小的孩子, 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八岁半。因为患了骨癌, 被迫锯掉了一条腿。他在病床上写下了40首诗歌, 每一首诗歌都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请你静静地再来默读这首诗, 你会发现有些字、有些词语、有些句子一下子就跳进了你的心海, 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默读, 批注。)

生:我感觉最打动我的是“还有”这个词。因为失去了一条腿应该是很难过的事情, 但是周大观却说“我还有一条腿”让我感受到他的乐观。

师:说到这里, 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我只有一条腿”, 是不是表达的意思和你说的那一句相同, 都是说我有一条腿呢?

生:我认为是不一样的。“我还有一条腿”是表明一种乐观的态度, 而“我只有一条腿”让人感觉到很悲观。

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生读, 突出了“还有”)

生:我认为“站”这个字最能表现周大观的精神, 让人感觉特别坚定。

生:“要”字也能表现出坚定, 就是排除任何困难也要站立起来。

师:是呀, 他站立的不仅仅是他的身体, 还有他的信念。请你读一读。 (生读, 突出了“要”“站”)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的“遍”字最能打动我。它表明了周大观对于生活的一种渴望, 就是还剩下一条腿, 也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师:我非常欣赏你对文字的理解。一个“遍”字就包括了世界的全部, 包括了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这也足以表明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生:最打动我的是“美丽”这个词。周大观得了骨癌, 别人都感觉是很不幸的事情, 但是他自己都没有觉得老天爷对他不公平, 他仍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觉得这需要一种境界。 (听课老师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他对生活是如此的热爱, 这种爱又是如此的执着。请你们都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让我震撼的是数字的对比。贝多芬是双耳失聪, 郑龙水、海伦·凯勒是双眼失明, 郑丰喜是双脚畸形, 他们都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周大观想:跟他们比起来我要幸运得多, 我毕竟还有一条腿, 锯掉一条腿又算得了什么呢?

师:所有的苦难在一个充满了乐观与坚强的人面前真的算不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融进我们的心、我们的情、我们的尊重和热爱。 (生齐读, 教师相机指导。)

师:现在, 你能把这样的一段文字深深地刻在你的心里吗?

生: (坚定地) 能!

(集体有感情地背诵)

师:谁能告诉我, 刚才并没有给大家练习背诵的时间, 为什么你们都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背诵了下来?

生:因为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生:因为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打着我们的心。

生:因为我们被周大观的精神感动了。

师:所以说,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可以让我们过目不忘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周大观的另一首诗———《活下去》, 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原诗的最后一句我没有打出来, 请结合前面对周大观的了解和认识想一想:最后一句应该写些什么?

(指名读课文, 读到最后一句时直接读出自己的“创作”)

生:……我要坚强地走出去。

生:……我要同病魔做斗争。

生:……我要乐观地活下去。

生:……我要勇敢地活下去。

(学生读诗感情投入, 每一位同学读后, 台下听课教师都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 我真的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每个人都已经走进了周大观的心里。你们创作的诗句和周大观的原诗是那样的相似, 甚至有的同学的创作和周大观的完全一致。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夺走了周大观的生命, 在周大观10岁的时候, 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周大观临死的时候微笑着对妈妈说:“妈妈, 你别难过, 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你知道吗?每一万个孩子当中, 才会有一个孩子得这种病。我得了, 就意味着那9999个孩子不会得……”听到这里, 你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觉得周大观太了不起了!他临死的时候心里还装着别人。

生:我觉得周大观不仅乐观、坚强, 还特别善良。

生:我觉得老天爷太不公平了!这么好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一定要让他死呢? (哽咽着说不下去)

生:和他相比, 我太惭愧了。面对死亡, 我一定没有这么大的勇气, 更不会想到别人。 (用手拭泪)

师:我们的感动, 我们的愧疚都可以化作文字到天国里陪伴大观。今天我还带来了台湾一个叫涵清的小朋友写给周大观的一首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你们清澈的眼眸中我看到了闪烁着的光, 我想此时此刻,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由得思考。孩子们, 我们不妨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月的时光,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想见的人是谁?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你是否还有遗憾?如果有, 你的遗憾是什么?请你静静地思考两分钟, 然后作答。

生:我最想见的人是我的奶奶。因为不管是现在, 还是从前, 她都起早贪黑地照顾我, 所以我感谢她。我最遗憾的就是我即将离开人世, 没有机会为她尽孝心了。

师: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生:我也有遗憾的事情, 就是我不能看我最想看的漫画书了。如果我还有时间, 我一定要把经典的漫画书都看上一遍, 然后再闭上眼睛。 (听课教师哗然, 开始议论)

师:你平时就很喜欢看漫画书是吗? (生点头) 对自己的爱好如此地执着, 让人佩服!

生:我如果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结婚! (听课教师大笑, 学生也有笑的。)

(老师用眼神鼓励他说下去) 因为我听人们说, 人生有四大喜事, 其中就有一条是“洞房花烛夜”, 我想结婚一定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向往!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真实。谁对美好的事情不带有一份向往呢?况且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总是让我们感到新鲜、好奇。

生: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像以前一样平平静静地活着, 如果要说一句话就是在心里为自己加油———要坚强地活下去。我最想见的人是我的爸爸妈妈, 我想和他们多在一起待一会儿, 告诉他们我非常非常爱他们, 感谢他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让我享受到11年的幸福。

师:老师们的掌声告诉你, 我们都想拥有一个你这样懂事的女儿。

生: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全部的零花钱都捐献给慈善机构, 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 然后我会去打工。因为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过去都是父母照顾我, 现在我要去体验挫折, 挑战自我。 (掌声)

师:我想, 我能够明白你的心。你的那些零花钱虽然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你的爱是博大的。相信你不光会挑战自我, 你还一定会超越自我。

生:如果我很快就要死了, 我想对我的妈妈说一句“对不起”。 (流泪) 我妈妈给我报了很多班, 让我学钢琴、画画、英语、作文, 我曾经那么恨她, 觉得她不是我的亲妈妈, 我和她顶嘴, 不理她……其实我知道她都是为我好。所以我想和她说一声“对不起”, 请她原谅。 (掌声)

师:母亲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 然而儿女的理解会让母亲倍感欣慰。你的母亲一定为有你这样的女儿感到欣慰。

生:我如果要离开人世, 我想把自己的全部器官都捐助出来。因为我死了就化作一缕轻烟消失了, 而那些器官还可以救助很多人。

师: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想法!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

生:我想在弥留的时刻告诉世人———困难和缺陷并不是理想与事业的绊脚石, 而是对毅力的极好的考验。让我们坚强地活下去, 勇敢地向前迈进, 因为你已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有爱我的父母、爱我的老师, 还有爱我的同学, 我已经非常满足了。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进行了一个假设, 在关于这个假设的交流中, 我们时而哭、时而笑, 时而叹息, 时而掌声响起, 因为我们都听到了发自内心的声音。事实上我们还拥有很多美好的时光, 还拥有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今天, 把握住自己, 相信你就会拥有灿烂如花的生命。请同学们在纸上写这样三句话。

我是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特点) 我有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骄傲) 我要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志向)

(生动笔写大约4分钟, 然后指名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抓关键词板书。)

生: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我有健康的身体, 我要用现有的时间努力学习, 开创未来。

师:努力请从今日始, 所以把握住今天是最重要的。

生:我是一个倔强的男孩, 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吵架, 我有爱我的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 我要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掌声)

师:我注意到你说你因为倔强经常和同学吵架, 现在你怎样看待自己的倔强?

生:我觉得倔强有的时候是正直的表现, 有的时候却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所以我应该学会宽容和谦让。 (掌声)

生: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我有着人世间最富裕的爱, 有着人世间最珍贵的友谊, 有着美好的童年。我要用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用爱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用爱的双手去温暖这个世界, 用坚强的生命融入这个世界。 (长时间掌声)

师:我被你折服!我觉得我再说任何语言在你的面前都显得苍白。折服我的不光是你精彩的文字, 还有你对于生活深刻的感悟和由衷的热爱。我在读周大观诗作的时候满脸泪水, 那是因为震撼!我再听你们倾诉心声的时候满面微笑, 那还是因为震撼!

生: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孩子, 我有健康的身体, 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留给自己最美的风景。 (掌声)

生: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我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要把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继承, 让它们在我的身上发扬光大。 (掌声)

生:我是一个胆小、内向的孩子, 我有和睦的家庭, 我要早点长大, 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师:相信随着你年龄的增大, 你的心理也会更成熟, 你会变得更勇敢。 (此时, 板书已满) 同学们, 黑板的空间是有限的, 然而我们心灵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此时此刻, 我再问你, 你的最爱是什么?你是否有新的思考呢?

生:我最爱生命。因为生命是宝贵的, 它属于我们, 只有一次。

生:我最爱我的父母, 因为他们赋予了我生命。

师:在感谢父母赋予你生命的同时你更要好好地珍惜它。

生:我最爱这个大千世界, 我愿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我的影子, 我的热情。

生:我现在的最爱是生活的七彩阳光, 在这样的阳光照耀下, 才会感觉到真正的温暖。

师:同学们,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近了周大观, 走进了我们自己的生活, 走进了我们的心灵。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都有很多收获。就让这些收获沉淀在我们的心里, 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的动力和源泉。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教学评析

各种版本的语文书里, 都没有这篇课文, 这是王文丽老师自己选编的。薄薄的一本语文书, 就那么二三十篇课文, 有些老师还嫌教着累, 王文丽老师却偏要把课外的东西拿到课内当作课文来教, 岂不是自找苦吃?就说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吧, 好歹找一篇也就行了, 怎么一下子就选了三首小诗?

这, 恰恰表现了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也恰恰表明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功底。多读, 读的面广, 涉猎得多, 这是学好语文的经验之谈, 所以王老师不满足于学生只学课本上那点东西, 而是按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我知道王文丽老师手不释卷爱读书, 但我惊讶于她的阅读面之广。说来惭愧, 周大观和涵清的诗我从未读过。诗文的作者、年龄和上课的学生相仿, 诗的内容、诗的情感易于被学生们接受, 也更能让学生们在文字的浸润下踏上心灵的旅程。我想, 这是苦心精选这三首诗的原因之一。“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课标的这些提法也反映在王老师精选的着眼点上。不然, 何以选这三首小诗?教学这三首小诗, 无疑是要学生在文学中走一遭, 在心灵上感悟该对人的生命做出怎样的承诺与实践。

就教学流程而言, 我极赞成张光璎老师所言:“这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都是在给学生搭设一个走进教材、走近周大观、走进自我心灵的台阶。”

在导语设计中, 王老师问学生:“你最爱什么?为什么?”学生们讲他们最爱看书、最爱唱歌、最爱听音乐、最爱玩电脑。这些回答是真实的, 而且是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但显然还停留在“最爱”的浅表层上, 并没有了解最爱的真谛。这时, 《我还有一只脚》适时出现, 心灵的旅程就从和文本的对话、和文本的碰撞开始了。王老师深知, 阅读教学是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字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她要把语言文字这个载体当成认识的对象。正因为有这种高度, 教学步骤就显得合理, 内在的联系就显得紧密。初读时, 一个学生把“畸”读错, 老师不放过, 做了纠正, 体现了对朗读的严要求, 顺势解“畸形”的意思, 再让学生正确、流利读全诗。从整体入手先感知文字,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然后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加上王老师的点拨、讲解, 学生们不只知道了这四个人物的事迹, 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他们对命运的不屈, 对生命的执着。如果说这部分的内容还停留在诗句内容的理解上, 还只泛起情感的涟漪的话, 那还算不上语文教学, 还不是王文丽老师的教学风格。透过诗的文字, 她让学生们去想周大观是个怎样的人, 多好的提问启发呀!她要力透纸背,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咀嚼中掀起情感的波澜。王老师用舒缓的语调凝重的表情介绍完周大观,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还有”“只有”的比较, 抓住了“站”“要”“遍”“美丽”这些词语, 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 挖掘了文字蕴含的激荡心灵对生命的爱的力量。学生发言中谈到怎么做人, 怎样活着的感受, 都是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都是从自己的内心里流淌出来的。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语言文字是载体”, 不抓词句, 不去认识载体, 能叫语文课吗?我很欣赏一个学生敏锐的语感, 他抓住“双耳”“双眼”“双脚”和“一条腿”的比较, 把贝多芬、郑龙水、郑丰喜、海伦·凯勒和周大观联系起来, 串起了全诗的内容, 升华了自己的认识。再回到整体, 当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时, 课堂上充满了情, 让我们沉浸在回味之中。

如果说《我还有一只脚》彰显的是生命的信念, 权且视为姊妹篇的《活下去》表现的就是生命的坚强。我叹服王文丽老师的匠心, 《活下去》的呈现, 是在学生跌宕的情感浪潮中又掀起的一个高潮, 再一次让学生的心灵贴近周大观。也就是王文丽老师吧, 怎么就会想到留下一句, 让学生去“创作”呢?看似信手拈来, 却“数米之炊, 以小治大”, 学生们补充的语句和原诗那么相近甚而一致, 这不正说明学生的心灵已经完全进入了周大观的内心世界了吗?这样的设计令我折服!

周大观只是“这一个”, 终归不是“我”。涵清的《我和你》是面对周大观, 那么, 课堂上这么多的“我”又如何面对周大观呢?王老师设计了假设, 再一次延伸了心灵的旅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灵, 荡涤自己的心灵。说真的, 我没想到学生们的发言竟那么深刻, 有感恩, 有挑战自我, 有接受磨砺的满足……这些发言充满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难怪听课的老师们掌声不断。王老师深知听说读写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她在这个环节安排说, 既反映学生对三首小诗的理解, 又体现理解后的表达。三首小诗是说的材料;情动了, 是契机;辞发, 在运用语言。什么是阅读教学?这个教学片段或许能留给老师们一些思考。王老师驾驭课堂很机巧———一个学生谈到了最想做的事情是结婚, 王老师微笑轻语:“我非常欣赏你的真实。”而且还肯定学生这么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好奇。短短的言语中包含了理解, 给人格的尊重点抹了一丝温馨。

我是_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特点)

我有_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骄傲)

我要______________。 (写出自己的目标)

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本质。当学生们感到生命的可贵, 文思活跃欲喷欲涌时, 王老师安排了从说到写, 让每一个“我”去表达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 表达“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 (《学会生存》) 。张光璎老师对此做了精当的点评:“他们是课堂绝对的主人, 思绪在课堂里自由驰骋, 潜能在课堂里充分展示。自然, 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在穿透字面的同时又获得了深邃、丰富思想感情的陶冶, 为今天, 为未来成长都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内心深处不再把玩玩乐乐当作‘最爱’, 而是最珍爱生命, 让生活有价值。”谈到人文, 它的一个重要内核, 是对生命的关爱, 是对生命正确价值取向的认可。王文丽老师选了这三首小诗, 把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了很好的诠释。

多少次听王老师的课, 她的课总是充溢着浓郁的情。她自己说是“沉到了课文里”。多好的“沉”啊, 所以她能依据课文, 用自己的心去撞击学生的心灵的火花, 用情的火种去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她也能恰到好处而不露痕迹地“兜住”学生理解文本的话语。你看, 她介绍周大观, 她评价学生的发言, 哪里是叙述, 哪里是点评, 分明是在沉静中用动情的话语给情感的升腾做铺垫。在她的课上看不到“煽情”, 看不到慷慨的“作秀”, 她是“沉”在语言文字里和作者对话, 她是引导学生去和文本对话, 所以她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才行云流水般那样自然。“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王老师上的这节课, 印证了这句话。

杜甫诗歌生命意识解读 篇2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1]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杜甫诗歌的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生命意识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对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坚持;而是对生活、生命的关注、细致敏锐的体验。这种生命意识也造就了杜甫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独特个性。

二、对人的价值与理想的坚持

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的诗句中感受到杜甫的一片赤子之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经历过国与家的动荡漂泊后,依旧流淌在杜甫的诗歌里。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来”字是指向作者和读者的,它不是过客冷眼旁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淡漠,而是感受到的了长江奔涌冲击力,体现了杜甫晚年在老病孤穷的处境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年杜甫原有肺病,又添风痹,左耳偏枯,右耳已聋,正所谓“乾坤一腐儒”,然而,天地之间,又能有几个这样执着的“腐儒”?漂泊西南时的杜甫,分明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穷且益坚的执着。

《登岳阳楼》也是如此。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生命境界。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的诗歌摆脱了顾影自怜的个体关注,也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消极,相形之下,孟浩然对个人仕途的忧虑就显得非常狭隘。杜甫这样终老不易其志的胸怀,也影响了后代华夏儿女。闻一多评价:“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2]这种光彩,是生无所息的韧性,是对生命珍视的源泉,是超越了个体的美丽。

正是因为诗人热爱生命、坚持理想,才能细致地观察、抒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三、对生活细致敏锐的体验

从早期的《丽人行》到后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抒亲人朋友、邻里百姓以及整个民族的忧思难忘。

颠沛流离中见到衣衫褴褛的小儿女,他悲从中来,“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儿女衣服上的补丁图案,叠着的是他心头的疼痛。梦中与李白相见,为李白担忧,他写:“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怜悯孤苦无依的邻居,他嘱咐后来来居者要关照她:“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官军收复失地,他欢欣“漫卷诗书喜欲狂”。

也许在一些人心中,现实主义的作家背负着太多的精神包袱,很难产生美好的情致。然而杜甫的诗歌,并非如此。“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饮中八仙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漫兴九首》)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的生活中,他仍然能写出“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的淘气小儿女模样。究其根源,杜甫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注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杜甫这种对生命的细致体察密切相关,“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细节性意象也就应运而生,杜甫的诗也就具有了穿越千年历史的真实感。

四、杜甫心中的独特风景

霍松林先生评价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好雨的人格化。实际上,当杜甫把写诗当作自己心灵的回声,当他热切地

牵挂、珍视生命和承载生命的生活时,诗歌的语言也就变得分外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这是对故乡和亲人最美好的感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气势磅礴的景物是对昭君的命运最动人心魄的感悟;“石鳞金甲动秋风”(《秋兴八首》),这是内心冷暖自知的领会;“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这是诗人情感的延伸。这些远远超越了概念化的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瑞典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杜甫的诗歌,尤其如此。

在倡导写作个性化的今天,人们经常会感叹千篇一律的情景交融,矫揉造作的抒情方式,回首杜甫的诗篇,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生命意识充盈着文学创作。

注释:

[1]金树培:《生命意识:教育的基本命题》,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爱惜生命的诗歌 篇3

篇1:爱惜生命的诗歌

安全和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看到那些骑摩托的愣头青要敬而远之;

看到那些骑三轮的老先生要礼让先行;

这样不仅体现敬老爱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确让人害怕。

看到大货车更要敬让三分,虽然他们技术令人称道,可是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人没底儿。

转弯之时,看看前后左右,停车之时,寻找安全港湾,飙车醉驾,想想生命脆弱,疲劳超载,念念妻儿老小。

黄泉路上,并无老少,吓死的宝宝并没死,作死的人却活不了!

失去眼睛,此生无光明,失去耳朵,再也无乐声,口腔出问题,羡煞山珍海味,难言黄莲之苦,鼻腔有毛病,难得花香沁人,更无清新之气,伤了心脏,动力无源,伤了肺脏,燃料无用,伤了肝脏,百毒无解,伤了肾脏,垃圾难清,失去了双手,再也难以创造财富,离开了双腿,如何行得万里之路?

如果不慎伤了头,首脑,核心,那么妳便不再是妳!

所以,真爱生命,安全第一,健康为先!

篇2:爱惜生命的诗歌

如果不曾吸毒

我的生活也不会如此狼狈

如果不曾感染艾滋

我的生命也不会这样悲凉

沿着熟悉的小路一步一步的慢慢往前走

突然

一片落叶从肩头拂过

如一只轻盈的蝴蝶微微的在掌心颤动

一种异样的心疼涌上心头

五彩的青春和流金的岁月

也不再属于我往日我厚重的质感

也曾包含至真至美至善至纯的真挚情愫

当一切不再重来时

美好的梦想瞬间消失

决绝的悲伤和失落直达心灵

我才明白

自己一无所有

爱情 友情 亲情

当生命在每一分钟腐烂

我才醒悟

时光极美

春花 秋月 夏日 冬雪

山西省代县工商局 高峰

我是个诗人。有空常联系了。愿我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篇3:爱惜生命的诗歌

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

一声轰响

生命之花,便化作了天边的流星

划过子夜的天空

子夜的天空黑暗无比

一条繁华的道路,沿边的路灯,竞付不起电费,等待悲剧

对天长啸的灵魂,带走了一个陶瓷人不屈的梦想

妳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走了了

我枕着马路的车流声

毫无腄意

妳的影子,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回想和妳一起相逢的日子

咋天,妳还笑脸盈盈

早晨的露水和妳的鲜血

已化作骄阳直刺人心

是同事都为妳深深惋惜

是朋友都为妳洒下热泪

妳走了,那条路还是川流不息

妳走了,妳车间的球磨机还在轰鸣

可妳再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

看不到亲人撕心裂肺

摘一朵白花,慰妳一路走好

点一烛青香,祝妳天堂安祥

亲爱的朋友,都请珍爱生命

因为生命不单属于妳自巳

属于家的欢笑

生命现代短篇诗歌 篇4

夏天的风吹着

秋天的雨浇灌着

勃勃旺盛

照亮了

正偷偷躲进记忆

冬前的雨水

碎石般的哗啦哗啦

不小心漏出记忆

惊醒了生命中

初进睡眠的芽叶

只得展开黄绿

迎着清晨的曙光

只得清晰叶脉

盛开出一朵朵火红

即使每一肥厚

都有你的手在动

即使所有的消瘦

都有我的唇在抖

紧紧握住,紧密拥抱

旺盛的生长

涌向冬季的终点

趾高气昂,无所顾忌

结果的渴望婴儿一样

在年青母亲的深情注视下

长着牙齿

洁白坚硬美丽

咀嚼着绿色的芬芳

天空突然沉入地底

挣扎着也要从

地狱的最底层

伸出一只只呼救

即使只是小牛小羊小马

星星般闪烁

这只能从人间

清晰看到的美妙奇景

万能的上帝啊

您是应该羡慕

还是自豪

神仙几时也能拥有死亡之美

热爱生命诗歌 篇5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或者是这个吧~

飞扬的青春

亲爱的朋友 请你和我一样

抛开旧日生活中所有的忧愁

忘记过去 也忘记失落

把精神抖擞抖擞

只要希望还存活在我们心中

我们就有理由拒绝

这种沉闷的生活

什么梦想我们都可以拥有

你看!新生活正微笑着

向你招手

让我们携手共进吧!

每天初升的太阳

为我们扫去心灵角落的阴霾

串串音符

为我们齐唱一曲奋进的歌

我写的那些不成文的诗

与白云一起在天空飘游

不管今后有没有办法去考究

心中那一片未开垦的静土

永远为梦想保留

永不忘记年少时的浅薄

把感伤隐藏在时光的背后

李贺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篇6

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在唐代, 儒家经学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 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唐代文人的人格和意识中。然而在初唐逐步摆脱六朝繁缛密丽风气影响的过程中, 唐诗经历了一个向魏晋时期诗歌作品学习借鉴的过程, 这是十分有趣的现象。魏晋时期隐逸文学思潮占据主流地位, 道家诗学在这一时期把长期占据文化中心地位的儒家诗学推挤到边缘, 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普遍带有“栖遁”“高蹈”的出世情结。

这给唐代的诗人们出了个难题。他们同时受儒道两脉相悖立诗学的影响, 结果表现为“出世”与“入世”间的摇摆和矛盾。这样的矛盾在唐代诗人中是普遍的, 在李白、杜甫等人身上均有所体现, 而李贺却是个例外。从“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虺”之类的诗句中, 还可以看出一点道家思想的影子, 李贺本人的个性和经历注定了他的诗歌将走上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

一、李贺诗歌中死亡意象的成因

李贺家贫、貌丑、多病, 除了“七岁能辞章”的天才和所谓的“系出郑王后”这两样没能给他带来任何实际上好处的东西外一无所有。“文人命中注定在骨子里是无法割舍支撑与维系自身生存下去的名利与尊严的”, 可是现实又同李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 (李贺) 以父名晋肃, 不肯举进士, 愈为作讳辩, 然卒亦不就举。”

一个很牵强的理由断送了李贺的仕途, 这对李贺的打击可想而知。虽然后来李贺曾任“从九品”的“奉礼郎”一职, 但这样的职位显然不能施展什么抱负。“入乡试万里, 无印自堪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迫使李贺重新寻求人格的精神支撑点。

按照一般的思路, 李贺应该会像唐朝大多数诗人那样, 转向老庄并试图从中获取平衡。令人惊奇的是, 李贺却直奔儒家诗学安身立命的本体———语言本身。

“恒从小奚奴, 骑距驴, 背一古破锦囊, 遇有所得, 即书投囊中。及暮归, 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见所书多, 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 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 研墨叠纸足成之, 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可见李贺已然把诗歌创作看作某种程度上的生存手段了。如同魏晋文人在隐逸精神原型中获取心理慰藉一样, 病弱的李贺在诗歌创作这种“立言”的方式中寻求自我意义, 进而规避死亡和追寻永恒。

这和儒家诗学惊人地一致。李贺从儒家诗学倡导的“立言”中逃避了儒家的“入世”, 在这个奇妙的二律悖反中写出了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品。更为确切地说, 李贺是通过文字和艺术来构建自己的心灵居所。现实中的病弱和失意使得他对诗歌有着狂热偏执的追求。不同于魏晋文人“以道避儒”, 以另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去平衡前一种造成的精神失落感, 李贺是希图通过构建精神家园这种形而上的方式向整个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宣战。

这是近乎疯狂的举动。“长吉师心, 故而作怪”, 对个人精神幻想的过分执迷使得李贺的作品往往带着极为浓厚的主观色彩。正如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所说, “鲸呿虚掷, 牛鬼蛇神, 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这样的奇特想象, 在长吉诗中俯拾即是。这除了同他个人“奉礼郎”的工作经历有很大联系之外, 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不在于意象所反映的神怪本身, 而是李贺尝试通过这些超现实的意象建立精神依托, 通过意象中的隐喻向自己建造的虚幻家园呻吟呐喊。

李贺用文字规避死亡, 但他在诗歌中从不避讳死亡意象的出现。正如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 死亡意象在李贺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这大约与李贺以对于艺术的极度狂热来对抗现实中的极度失意有关。通过创建“摹本的摹本”这种与真实相差很远的东西来脱离现实寻求现实的认同, 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艺术创作的这种不真实性, 李贺很难获得彻底的安全感和灵魂的安定。因此, 李贺诗的思路总是飘忽不定, 变幻无常。加之李贺本人体弱多病以及工作上的所见所感, 李贺诗常以终极视角看待人生, “莫道韶华镇长在, 发白面皱专相待”, “庞眉书客感秋蓬, 谁知死草生华风”这样的诗句也就经常出现在李贺的诗作中。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虚幻的文字空间, 李贺都是落寞的。他的灵魂总缠绕着那不守贞洁只守美的钱塘苏小, 以寻找一个逃离现实的虚妄伴侣。而从东西方一路看来, 能和李贺一起用艺术的形而上规避现实世界的不幸的, 大约只有梵高一人。

二、李贺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虽然李贺诗中出现大量的死亡意象, 但同时李贺诗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生之热望:

“公乎公乎, 提壶将焉如?

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

公乎公乎, 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 东邻有小姑, 陇亩油油黍与葫, 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 醪可饮, 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

贤兄小姑哭呜呜。”

《箜篌引》为乐府旧题, 典出于晋惠帝时期太傅崔豹所作《古今注》。较之于其他诗人对于这一题目的发挥, 李贺诗中更多了几分现世的温暖。“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 东邻有小姑”, 这些句子显得现实而富有温情, 大有陶潜“悦亲戚之情话”的意味。

当“道”作为精神本体成为归隐的动因, 陶潜的困顿是他自愿的献祭。“是隐者把肉体抵押给寂寞、孤独、饥饿、困顿与死亡, 以灵魂抚慰着疲惫不堪的肉体与这个动乱的、肮脏的世界, 旨在赌一种人格的圣洁, 赌一种性灵的豁达, 赌一种前所未有的目空一切, 赌一种撕心裂肺的悲剧性惊怖。”而当儒家经学被动遭遇不公平的命运, 李贺诗中夺目的生命意识就显得十分可贵了。在命运的诅咒中, 李贺紧握最后的生存热望, 在死亡和神怪交织的意象中发出“男儿屈穷心不穷, 枯荣不等嗔天公”的嘶喊。

这是人的生存本能在现实极度的压抑扭曲下释放出的力量。在物质生存的极端困顿下, 作为生命求生的原始欲望往往被更为强烈地激发出来。无论是皈依于“经”, 还是皈依于“道”, 元亮和长吉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当形而上的“经”和“道”遭遇与形而下世界的冲突和悖立, 无论这种遭遇是自愿选择还是命运安排, 生命意识都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强化和凸显。

受道家诗学的掌控, 陶诗对于肉体上的极度贫病显示出平静淡远的态度。物质上的匮乏恰恰成为他精神通向圣洁彼岸的摆渡者。而臣服于儒家诗学的李贺, 其生存动因或许源于儒家提倡的“孝”。

“长吉将死时, 忽昼见一绯衣人, 驾赤虬, 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 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 歘下榻叩头, 言阿 (上弥下女) 老且病, 贺不愿去。”

这虽属杜撰之言, 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孝”在李贺心中所占的位置。儒家经学长期作为官方思想, 通过纲常的建立使得社会体系得以巩固。“孝”就是“纲常”中最根本的一环。把艺术作为逃离现实手段的李贺, 在“立言”中仍无法逃避儒家诗学政治教化深度感的操控。

“驱马出门意, 牢落长安心。”“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样强烈追求功利性的句子时常在李贺诗歌中出现。“少年心事当拏云, 谁念幽寒坐呜呃。”大概是李贺心境的自我写照。而在现实微薄的温情中, 在父母亲人这样的人伦关系中找到心灵的暂时栖所, 对李贺而言是万分幸运的。还是儒家经学, 使得李贺有了“立言”的栖所和生存的理由。

三、李贺诗歌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前面提到, 当形而上的“经”和“道”遭遇与形而下世界的冲突和悖立, 无论这种遭遇是自愿选择还是命运安排, 生命意识都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强化和凸显。而这强化了的生命意识必然在生命本身被蹂躏而徘徊于生死之间时迸发出别样的悲剧美来。

陶诗以“淡”来掩饰这种惊心动魄的悲剧感, 而李贺却用死亡和神怪的意象来分散了悲剧的指向性。如果在读李贺诗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李贺诗中强烈的求生欲望, 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那些惊悚骇怪的意象, 就会认为李贺的悲剧美学仅停留在悲凄、虚幻以及生命的毁灭上。我认为在精神和现实的极度矛盾下, 李贺的悲剧美学思想和陶渊明的悲剧美学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 他们皆在肉体或灵魂的极端痛苦下执著于“生”, 以生命在死亡边缘的徘徊和挣扎形成“一种惊怖的张力”。而这种悲剧美学思想起源于诗人内心对于本体的极端执著和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冲突。

生命震撼 世界文化遗产 篇7

从希拉尔多广场往南走,沿路都是袖珍的纪念品店,色彩斑斓。继续往上便来到人骨教堂。人骨教堂的全名叫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前后历时三十年建成,也是真正让埃武拉声名远扬的特殊景点。这是一座哥特式、曼努埃尔式和巴洛克式风格结合的建筑,教堂的西厅就是人骨教堂。入口处有一段文字:我们的骨头躺在这里,等待着你的骨头来临。教堂内从墙壁到柱子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叠筑着人骨和头颅,昏黄的灯光打在皑皑白骨上,令人毛骨悚然。在这里感受到的生命震撼,无以言表。

教堂汇集了五千具人骨,有效地解决了坟场有限空间的难题。除了实用目的,僧人也兼顾美化作用,如利用头颅点缀柱子与天花板之间的衔接处,结合人骨的构造及特色“设计”教堂的室内效果。

沿着人骨教堂一路走,穿过埃武拉大教堂,就到达戴安娜神庙。这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罗马建筑,供奉古罗马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戴安娜。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了戴安娜神殿大部分建筑,如今只剩下后排6根柱子和两侧各4根柱子。现在神庙已经不对公众开放,只能远远地站在围线外独自体会。

生命诗歌 篇8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

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

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珍爱生命

或许是因为

珍爱生命

你在填报毕业志愿的时候

选择了救死扶伤

或许是因为

珍爱生命

你才选择了绿色的军营

你以对选择的执着

昭示着青春的无悔

你用自己的回春妙手

为生命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我仿佛看到

无影灯下

你挥动着刀钳为生命排除沉疴

我似乎听到

那位你曾守护着7天7夜的战士

重又找回欢乐和笑声

当非典肆虐

你第一个冲向前去

试图用纤弱的手臂斩断魔爪

当险象环生

你是那样从容不迫

似乎面对的不是血雨腥风的战争

因为你热爱生命

容不得生命承受重负

因为你珍爱生命

才不惜拿生命与死神交锋

可恶的非典

没有因你的善良

放弃对你的侵害

终于,

珍爱生命的你

倒下了

倒在了与非典抗争的战场

即使这时

你仍然把生的.希望

让给了他人

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

换取另一个生命

你去了

因为你懂得生命的真谛

你去了

因为你更珍爱生命

你用自己的生命

唤起了更多人的警醒

你让自己的生命

化作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你是珍爱生命的

因此你选择了救死扶伤

正是因为珍爱生命

你才选择了扞卫生命的军营

行走的生命

在光明与光阴的间隙中行走

和一棵年轻的树

如一只蚂蚁

生命的长度

树以树轮来计算

我以年龄来衡量

而生命的厚度呢?

原本想把行走的轨迹

写成一本书

有平平仄仄的韵律

有起起伏伏的情节

看似天马行空

却是按部就班

可我发现我错了

没有安排更没有彩排,

多维世界中的生命 篇9

布兰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很著名的,“在自然界中有很多作用力,正如我们所知,它们属于可逆乘方定律,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看到我们空间三维性的自然结果,凡懂得物理学的人都会接受三维空间这个事实,我们大可不必为我们的空间不具有四维或更多维的问题而自寻烦恼”。

总之,我们的世界自混沌初开之时就是如此。不必在这个问题上浪费脑筋。

其实,布兰克并没有说出任何新的东西,除了空间维数和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之外,实际上是重复了亚历斯托德尔对此问题的见解:“我们从自然数中取一个数字,同时把这个自然数作为我们的领导,没有任何思想地在思考着,为什么物质世界恰恰是三维的呢?”

我们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三维性先是哲学,而后是物理学的基础,甚至在耶稣教徒A.鲍里安(1761年)的物理词典中我们也能遇到下列定义:“物理这是一门由物质所具有的其自然形态,或者说,具有长、宽、高的物体的科学。”可以看出,是上帝从自己的身体上取下他的长、宽、高,也就是说,他希望以此阻止物理学的发展。我们相信,上帝无所不能,然而我们作为物理学家要放弃研究这样的问题,丧失自身的维数和只保存必要长度的身体,较之物理学这更像是形而上学。

对于耶稣教徒的言论应值得十分注意,作为物理学家他在该问题上与宗教势力划清界限。

但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依尔·坎特(1724年-1804年)在我们世界的维数问题上引导上帝做最后的陈述:“如果有可能存在着其他维数的空间,那么说不定,真的是上帝在某处已把它们排列好的。”

然而,从爱因斯坦在科学院所做演讲之日起整整过去了90多年,物理学界剽窃成风,隐瞒“维数”存在的思潮就是其中之一,真正在认真工作的只有瑞曼、卡路茨、拜尔、克莱因和其他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数学家,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多维物理学的先驱。当这种风气平息下来之时,让我们对多维性,以及多维世界中存在生命的问题做出基本分析。

现代飞碟专家们凭空地证明,外星人从行星上或从位于更高维的世界降临到我们的地球上,从科学的观点来讨论这些主张似乎没有什么前途。现代数学却能轻松解答任何维数的世界,而基础物理定律在那里却成为过时的东西,仅仅对被叠加数做出适当的表述,就可以阐释任何维数世界中的东西,也包括生命(当然,是在类人的观点中,因为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其他有理性的物体)。

让我们取出鲍尔·爱林费斯特著名的《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一书来看一看,如若我们的世界的维数多于或少于三维的话,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对于论证维数行星系存在的可能性问题非常有用。这些论断不是抽象的,因为如果相信耶稣教徒鲍里安认为上帝可以轻易创立任何维数的世界,那么他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创造自己的生物。

我们从一维世界开始,在一维世界中引力不是由距离决定,这儿的质点可以像钟摆一样,用任何的作用力都无法使它逃之夭夭,作用力仅仅增大了质点摆动的幅度。相同的情形在两维世界中也可以看到。

在我们的三维世界中,众所周知,物体的运动相对于作用力的中心可以是双向的,它可以沿着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在四维和更高维世界中行星系的存在原本是不可能的,它或者落入引力中心(如太阳),或者脱离引力中心而不知所终。

在其他维的世界中物质的性质也同样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让我们来看一个最简单的情形——氢原子,在一维和两维世界中电子永远被锁定在原子上,因此用任何作用力都不可能把它变为自由状态。

相反,在四维和更高维世界中氢原子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电子不可避免地要落到原子核上。在这些世界中压根儿就没有我们熟知的物质,所以可以大胆地认为,在它们中存在着类似于我们的生物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时,苏联著名的学者认为,“坎特他误解了,当他认为上帝在创造我们的世界前可以选择任何一条定律时,也可以选择任何的空间维数”。话又说回来,坎特的上帝应当先进行相应的数学计算,然而,我们世界三维性的未知理论给了我们这个结果吗?实际上,我们完全不清楚,为什么世界恰巧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形式,为什么其中一定应该有稳定的行星系,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呢?

很遗憾。人们拥有类人性,或者说希望用人的尺度测量一切的想法,它迫使我们相信世界存在着某种完全无法想象的事物。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不仅在稳定的行星系存在,而且也在稳定的其他物质中存在。当然,不能否定在其他维数的世界中存在着我们完全陌生的智慧,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些多维世界应比我们的世界更加缺乏秩序。

不但如此,从我们的三维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规定四维世界中存在智慧生命的几率。虽然在理论上发明出多维世界,比如著名的苏联飞机设计师和数学家罗伯特·巴尔迪尼提出一个带有三维空间和三维时间坐标世界的理论,分析波的方程式表明,纯粹的波不能在偶数维度空间中传播,在波的后面必定会出现被称为“反射”的扰动。

分析这个问题时,数学家G.J.维特洛夫于1955年得出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结论,高级形式的生命不可能存在于偶数维度的空间中,因为有机体为了一致作用,有效的传播和对信息的加工是必要的。

有的时候,诗人们也会提出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甚至还记得根特的《福斯塔》,而且我们随时都能回想起它,因为它说的就是来世的事。

谁在那里,在那深邃的天空?

他们是否也有爱与仇?

在那陌生的世界中。

就像这个世界呢?

按照当代最具推动力的自然科学家的观点,人具有三维的肉体和以前被称作灵魂的能量体,它既具有渡的本性,同时还应具有确切的稳定性,而不是像电磁波那样以光速向四面飞散。为了绕过这个矛盾,一些该思想的赞同者追随20世纪初的神学家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孤立的三维系统,比如,一个封闭的房间,被用更高一维打开,于是它里面的居民就可以随意出现和消失,正像一些目击者所证实的那样,出现了幽灵以及飞碟乘员。

但是,因为能量体属于高级智能,故维特洛夫对其加以禁止:它不能存在于四维世界和任何有思维的偶数维度世界中。

虽然物理学家认为目前研究多维问题遇到很大麻烦,但是理论揭示应当在哪里和如何寻找到它,如果它一旦被发现,那么多维性的问题必将是最重要的物理发现,而现在只能让我们同诗人一起长叹:

长、宽、高,

只是三个坐标。

通向它们的路在何处?

门闩已被插死……

让诗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篇10

早在2004年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就出版了自己编选的《青春读书课》系列丛书,曾产生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钱理群、莫言、曹文轩等名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青春读书课》曾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个人编著的语文教材”,一套7卷14册,共500万字,分为7个主题,分别是成长、心智、文学、中国、思想、文化、诗意。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的,严凌君老师显然是想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丰富精神内蕴,营造诗的家园。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感悟,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让人生的诗意永远栖居。

十年前的一个春天,著名诗人王家新意外地收到了北大附中林芳华老师的一大包邮件,打开一看,是她为学生们开设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选修课”的课程小结及学生们的“作业”——诗!王家新既惊又喜,他曾深深担忧过诗歌的未来及汉语的未来,但这一瞬间他却如释重负,因为他看到了汉语的未来。只可惜笔者孤陋寡闻,知道严凌君和林芳华两位老师还只是近一两年的事。但有一点我却感到沾沾自喜,那就是我们心有灵犀。

从2006年开始,我就开始让孩子们接触诗,但真正地让孩子们走进诗的世界是在2008年。那个春天,孩子们读初二,他们认识了冰心、泰戈尔,我和他们一起云游在《繁星》间,行走在《春水》里。他们告诉我,看不大懂。我说,不要紧,我们一点一点地读。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了,欣喜逐渐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他们不住地点头、微笑、沉吟,俨然一个个“思想者”。冰心先生把稍纵即逝的灵感捕捉在纸上,把瞬间的哲思定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成为了永恒。我们都“卧在宇宙的摇篮里”静听她潺潺的心音,就如我们眼前淌过了一条涓涓的溪流,溪流的两岸都是花香鸟语,明媚的阳光照在我们每一寸肌肤上,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切都是那么动听……我们就这样享受千年。看着这种情景,我指导布置让孩子们写诗。结果我发现,孩子们都是诗人,最纯正的诗人。

这是穆梅梅同学写的诗《八月十五夜》:“深夜如积水空明/若波涛涌浪/有身外之海/星空是祈祷的道路/是树木,是鸟语/浪是海的点缀/思念是一条小溪/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红杏/是“采菊东篱下”的野菊/是“岂不罹凝寒”的松柏/是明月/明月是十五的团圆/是深秋的幸福。”

读诗,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写诗,让孩子们情绪高涨。因为,我们都变成了诗人。

后来我们又学习了一单元的散文诗,不经意间又触动了孩子们写诗的灵感,他们又一次流连在年轻的诗行里,于是,都纷纷拿起笔,一头扎进诗的国度里,一抬眼,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的身影。

通过读诗,我又重新认识了他们。读诗,每一个孩子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可爱,不再忆起他们作业不交、上课睡觉、平时瞎闹的情景,少了斥责,多了微笑;少了无奈,多了激情;少了迷惘,多了憧憬。活跃在年轻的诗行里,忘了我们教育的可笑,我觉得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可以主宰一切。但现实中,我们总是迷失在题海中,无奈在迷惘里,挣扎在痛苦中。

有些孩子把写诗当成了业余爱好,无事时信手涂鸦几句,常拿来让我瞧瞧,好诗我就极力推荐。在诗的王国里,孩子们才真正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成了孩子们生活的调味品。诗,让孩子们改变了很多。其中有两个孩子让我印象深刻。

2006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班,其中一个孩子让我头疼,身上充满了野性,学习基础也差,常常不守纪律,弄得我心烦意乱。他有一次和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大吵了起来,数学老师是一位年近50的女教师,上课时老师提醒他要注意听讲,没想到他“噌”的一下子站起来质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和我过不去呢?”一扭头就冲出了教室,数学老师也感到非常委屈,其实孩子根本就没有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让我煞费苦心。后来正巧我让孩子们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没想到这个孩子竟写了几十首短诗,而且写得很富意蕴,带给我极大的冲击。我在整个年级表扬了他,很显然孩子很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他后来向好的方向努力,而且还经常写诗,这让我很高兴。

还有一个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很多,上课看课外书、玩手机,以认识校外不良青年为荣,威胁恐吓同学,到学校小卖部硬拿东西,出口就伤人,动手就想打架,有时候语言下流得让女同学尴尬万分。我和家长及他本人沟通过多次,有时促膝交谈良久,后又给他写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孩子有些改变,但骨子里的有些东西还未真正剔除掉。在我刚讲完顾城和北岛的诗作后,有一次,检查每周随笔时,看了他的本子,他写的是一首诗,确实不符合要求,但细读发现,他的这首诗亦有可取之处,就当场读给全班同学听,而且还表扬了他,我稍加修改后就把这首诗上传在我们的班级博客里。能看得出来,他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后来他又陆续写了几首诗,他不好意思拿给我看,就请同组同学拿给我。我很高兴,再次鼓励了他,我对他说:你利用课余时间好好写,等下学期开学时,我在班上特给你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不要让我失望哟。他高兴地点了点头。学期末的几周里,我发现他有明显的进步,同组的同学们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下学期的那个“诗歌朗诵会”。

诗到底能给予孩子们什么,并不能切实说出,但至少是现在他们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不是给予,更不是灌输,而是打开,是引导,是激励,是赏识,是帮助他们找寻到心灵的第三只眼。因为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往往有一个奇异的世界,可我们常常不曾发觉。

后来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海子、舒婷、余光中、纪伯伦、普希金、特朗斯特罗姆,我读他们的诗,讲他们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其中就有很多孩子买了这些人的诗集,我还专门组织了几次“诗歌朗诵会”,这些诗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在与诗亲密接触的日子里,他们真正感受到了诗的魅力,真正发现和认识了自己,诗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诗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纯净和美好。我真的希望在高中阶段、甚至是在大学期间,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的,都不要把诗抛弃,我更希望有个老师和他们一起读诗、品诗、论诗,诗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密无间的朋友。

上一篇:河源市龙川县总体规划下一篇:私募基金发行产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