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系统

2024-06-02

题解系统(通用6篇)

题解系统 篇1

2010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今年的语文试卷在结构编排上较去年稍有变化,即按“古代诗文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共五大块顺序排列,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利于考生厘清答题思路和水平的发挥。试卷充分考虑到了整卷的阅读量、书写量,今年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写作”部分错别字扣分,由原来的最多扣3分改为最多扣5分,引起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

从2010年高考试卷来看,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考查。今年的试题稳中求新、中规中矩,与省质检的题目以及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基本保持一致,唯一感觉较难的是作文。

从题型设置上看,有一些变化:文言文多了一道对人物性格评析的客观选择题,主观翻译上少了3分;诗歌鉴赏题过去是两道主观题,现在是一道填空题,一道选择题,再加一道主观题;论述文阅读,去年是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共12分),而今年则是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共9分),少了的3分分配到了“时文短评”上,对时政材料的评述,原来7分,现在增加到了10分。

在“语言运用”部分,所选材料是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节日文化的交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材料可引发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试题要求用150个字加以阐述,注重考查思维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内容信息筛选”题,这种题型难度不大,但要求考生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这种“信息阅读”能力(包含论述类文章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是信息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能力

试卷对“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的测试形式做了探索。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保证阅卷评分的可操作性,“文学名著”的考查仍然定位于检测学生是否“读书”,评分标准作了适当的改革,答案要求宜粗不宜细。“文化经典”的阅读考查则根据广大师生的建议,适当降低了难度,旨在考查考生了解经典文化的情况。

试卷的优点是符合考纲要求,符合考试说明的理念;但也有遗憾。

如:“文言文阅读”出现陈题。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这次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有不少学生看到原题,其中有几个问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张老师认为在这么重大的考试中应该尽量回避试题的雷同。再如题型设置区分度不高.原本这题是试卷中最难的诗歌鉴赏题。最能拉开差距,虽然只有6分,却最能综合体现学生古典文学素养和对文学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语言的表述能力。但这一次的考试中选择题部分基本可以通过简单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不需要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今年高考语文卷引起社会最大关注的还是作文题目。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很活,是个开放性题目,对考生来说也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刚一接触这个题,考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材料说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用心提炼。这样的题目不容易套题,可以检测出考生审视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善于提炼材料立意的水平和能力。

想要写出高分,首先要读懂材料。这则材料到底有何寓意?《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童话》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浪漫的童话故事。想不到经典之作,却是“无心插柳”而成,格林兄弟起先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搜集的,埋头研究却没有成果,而他们的朋友却因此编了故事、出版了名著。

从格林兄弟的角度可以说永不言弃,是金子总会发光,人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写成“努力与机遇”、“努力与成功”,似乎都可以,因为有时候成功还是需要点运气和际遇的。

从格林兄弟本很想弄懂民间故事与历史的关系,最终放弃了,可以写成“欲速则不达”,“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从格林兄弟放下该事转而干别的事,他的朋友反而成就了经典。可以写成凡事不可强求,换个角度思维等等。

从格林兄弟为证明民间童话和历史是否有联系,最后却求证不了,只好把文稿束之高阁,他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他的作品,《格林童话》成为了经典名著,可以写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格林童话》最终成为了经典名著的角度,“收集了很多传说,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文稿”,做好充分准备,是抓住“机遇”的重要条件:“朋友发现了这些文稿并提供给了出版社”,如果没有这个朋友的“发现”“并提供给了出版社”,就不会有“经典名著《格林童话》,就此可以写成“偶然中的必然”、“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成功”等。

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允许多种立意,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寻找立意。从格林兄弟不成功的角度,考生可以写“行百里半九十”“功亏一篑”等,也可以从事例本身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失败与成功”“站在前人的肩膀”“无心插柳柳成阴”“失之桑榆收之东隅”等等。

当然,道理可以见仁见智,考生可以在提炼出一个观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方面地丰富地论证和阐发这个观点,使之成立,并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样才可以写出彩。但是千万“不得超出材料内容和含意”,如果无限度地穿凿附会,随意扩张材料内涵,就可能导致离题。

总之,这几年福建的作文题较为新颖抢眼,好在“不按常理出牌”,题目貌似平实,其实有深刻寓意。作文人人可写,但写得出彩也难,这就全凭考生的阅读功力、作文智慧了。

中考作文书题解 篇2

作文题目:

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①“书”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作文主要内容只要与“书’’相关,都符合要求; 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像等③题目自拟;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试题解说]

这是一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动性的话题作文。因为“书’’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宽泛,即作文的内容只要与“书”相关就可以;而且作文的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些都给予考生较为开阔的写作空间。但要想写出令人满意的佳作来,考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话题,妙拟题。话题作文,一般不设审题障碍,但并不等于不用审题。如果信手写来、一挥而就,往往会偏离话题,造成不必要的失误。那么如何避免呢?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作文的提示性语言,弄清提示语的内涵,再选好切入角度进行拟题作文。还要注意的是,作文的切口宜小不宜大,如果直接以“书”作为文题,那么所写的作文势必是东拉西扯,漫无边际,这就需要在拟题上加以限定。另外在切合话题时还可以拟出富有鲜明个性的题目来。如:“淑女・书女”、“与书牵手”、“书痴”、“今生书相伴”等文题。

2确定文体,巧表达。虽然这个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但并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把文章写成“四不像”,也并不是说不管文章内容,想用什么文体就用什么文体,而是应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文体,从而选取适宜的表达方式。如果选取与“书”有关的故事,抒写自己

的某种经历,最适宜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记叙、描写、抒情了,体裁相应地定位在记叙文上比较合适。如果论述“书”的价值或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应该以议论为主,体裁必定为议论文了。如果想介绍“书”的功用或介绍“读书”的方法,就应该写成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说明文。

3、拓宽视野,抒真情。话题作文的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性极强,不仅表现在主题开放,而且也表现在思维开放等方面。它鼓励学生在切合话题的情况下,敢于创新,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这就要善于从平凡小事中挖掘出具有新意的内涵。

一个小动作、一个小表情可以作为典型;一个微笑、一声轻叹也可能就蕴涵着感人的真情。

另外,还可以从形式上、语言上进行创新。如形式上可以采用分列小标题、日记本、访谈形式等出新;语言上可以尽可能地运用一些具有时代气息、鲜明个性的语言出彩。这样就可以写出比较满意的作文来。

[优秀作文及简评]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亦无怨……”

一杯清茶,一盏黄灯,独处斗室之中,捧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其中的韵

味,有一种“举杯邀名著,对灯成三人”的飘逸与洒脱。

书亦人生,人生亦书。

读书好比品茗,一丝清苦,一丝甘甜,需要人用自己的灵魂去寻找,寻找自己曾经走过或正要走过的足迹。书中深刻的言语犹如一柄重锤,敲击着你的思想,使你惊醒,不禁在脑海中翻捡起发黄的记忆――当年经历的一切酸甜苦辣。但这不仅仅是回忆,回忆有时能使人产生痛苦,而这时书就如同茶一般,在你拒绝过去时让你嗅到一股令人快慰的清香。你拥有过,你舍弃过,你付出过,你拼搏过,你还有什么遗憾呢?

读书好比隐居,避开世俗的纷争,避开凡尘的.喧嚣;如同归隐田园,独享着书赐予的静之美、静之馨、静之醉。读书时,你可以在溪边垂钓,亦可以在林中小憩;你可以在田间劳作,亦可以在月下独酌。凡夫俗子之事与你毫无瓜葛,如此人生,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

读书好比与友人聊天,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思想的闪光。肝胆相照者,谓之知己,人生得一知己已无憾矣,然而那些作者们将自己内心的全部都交付于你,任由你去阅读评论,那么你还有什么孤独呢?因为你拥有那么多知已呀!渐渐地,你发现你的思想已不是别人的跑马场,而是你将所有书中的精华再提炼,再经过与书中知己谈论后所得到的精华中的精华。

爱上读书,并非是一时冲动,因为心中不安定的人是不会喜欢读书的;爱上读书,并非想与人高谈阔论,因为不懂沉默的人不会深刻地读书;爱上读书,是上苍的一种恩赐,是自己的一份执著,是对思想的一种净化……

浪漫人生路,有书相伴,你一定会觉得今生无憾。

评点

二是优美而个性十足的语言。本文语言清新、流畅,尤其特别的是在叙述中,用第二人称起笔,以呼告的形式娓娓道来,挥洒自如,个性化十足。还大量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更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

三是互为照应的首尾。本文引用歌词进行开头,既新颖吸引人,又巧妙点题;结尾句既对上文进行总结,深化主旨,又再次点题与开头照应,体现了圆合之美。

书给予我……

一直喜欢这样的时刻:夜深人静时,坐在自己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小屋”里,轻轻推开窗子让月亮偷偷洒下点星光,让微风拂过窗帘下那串晶莹的风铃,叮当作响,双手捧起一本心爱的散文或小说,静静地品读,书中的色彩给我深深的感受。维也纳森林的苍翠,爱琴海的深蓝,荆棘的火红,甚至深谷那恐怖的黑色……无论什么色彩,都展示着不同的个性,透露着深刻的内涵。不一会儿,我就会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中, 白天的烦恼与忙碌在此时此刻便烟消云散,有的只是一份洒脱,一份舒展――书,给我美的享受。

应该感谢冰心和泰戈尔,从童年到现在,我从没有看过如此优秀的儿童作品。同情,爱,和童心,有了这些,写出的文字就会是诗。也很喜欢动物方面的书,不是那些动物童话。菏是感情色彩较浓的小说,如《栗色的向往》、《第七条猎犬》。小时候,看一遍,哭一遍,为的是那份难得的忠诚与友爱。书告诉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纯洁的心。纯洁的心是真的天空、善的源泉、美的矿脉。拥有它,我们才能真正地爱别人,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欢乐――书,给我一颗真诚之心。

有一次,好友误会了我,我的心就像跌入深谷般地往下沉。我气愤,气她为什么不相信我;我难过,难过自己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然而,当读到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时,我不再悲伤,我相信这一真谛。不久,朋友不再误会我,我们冰释前嫌。书,让我重新拾起我的欢乐――书,教我宽容。

《杜甫诗》的课文题解 篇3

一、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二、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三、登高

“适应”话题题解及构思示范 篇4

□江苏如皋中学 袁海明

【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教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9所中学的1223名中学生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70名学生存在适应不良行为,占总人数的54.78%。

所谓适应不良是指由于个体心理因素导致的对环境、条件等的改变所产生的个体心理障碍。可见,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道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精题设计】

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小说《谁动了我的奶酪》,通过两个小矮人、两个小老鼠与“奶酪”的故事,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简洁却耐人寻味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奶酪”也被人动了,你是像小老鼠一样积极地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尽快地找到大量新鲜的“奶酪”,还是像小矮人那样因循守旧,生活在失望和痛苦中呢?

是的,世界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努力去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许会因此而豁然宽阔,自己也将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适应”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认识的提炼和升华】

我们都读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匹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休息。它问另一匹跑得气喘吁吁的狼:“你为什么这样没命地奔跑?”那匹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这匹狼说:“狮子来了有什么可怕,它是我们的朋友。”说完又呼呼大睡起来。后来,狮子真的来了,只来了一只,却让整个草原上的羚羊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匹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

这匹狼之所以被饿死,原因就在于它和“小矮人”一样,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固守原先的一套思维模式,不知变通,不懂得适应。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说生活中的竞争是永恒的,适应方能求得一席之地,自然界的万物都必须正视竞争的残酷性,主动地适应一切发展和变化,因为生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适应你,但你必须学会时时处处适应生活。

是的,人生在世,需要我们适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离开娘胎,我们首先要适应外界温度光线的变化;进入学校,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进入社会,又要适应形势、潮流的变化„„特别是当社会发展步入新世纪以后,各种变革日新月异,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永远是世界的主宰,具有征服一切的巨大力量,谈适应那是一种随波逐流、苟且偷生、碌碌无为、世故圆滑甚至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适应呢?

首先,适应是明智之举。大诗人李白说得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意思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与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除了规律谁也不能去驱策四季的运行。而规律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适应规律就能很好地掌握、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不适应甚至违背规律只能碰得头破血流。中国人主动适应“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规律,才有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举;伽利略适应规律,捍卫真理,才能推翻亚里斯多德的错误学说。而物理学上有关“永 1 动机”的设想,历经几个世纪,最终以失败告终,是因为它违背了规律;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那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才有张勋、袁世凯在规律面前遗臭万年„„因此,虽说人可以改造自然改变世界,但前提必须是适应规律的要求,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见,在规律面前,适应方是明智之举。

其次,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姿态。适应是为了进步和发展,因而与苟且偷生、碌碌无为不能相提并论;适应是对自己的较量,能够丢弃自身的陋习,有勇气有信心与德高之人比高、与有能之人竞能,是令人钦佩的,因而与随波逐流不可同日而语;适应是对人生的考验,品德高尚的人不会迎合逆流,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不会近墨而黑,而是时刻保持节操,因而与那种丧失自我、毫无骨气的行经隔边离界;此外,适应也是一种接受,是有辨别力有选择性地拿来;适应还是一种改变,对自己对生存环境进行适当地改造。

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无处不在,机会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懂得适应之人,更属于那些善于适应之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适应呢?

要适应社会,必须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禁锢人的发展的思想观念,勇于接纳世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得多,放得少;大锅饭观念强,自主意识弱。就大学毕业生分配而言,原先大学毕业生分配都是由国家统包,学好学差都能分配到工作,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需求完全取决于市场,大学生可以在政策学历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自主择业,因此学好学差对就业来说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我们还囿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观念,不积极适应这种变革,不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坐等国家统分统配,则只能成为被社会和时代淘汰的对象。据《扬子晚报》报道: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在校苦读了四年的大学生,只要用人单位给他工作的机会,愿意在单位的试用期内“零报酬”服务。虽说这种想法是迫于无奈,但这种能主动适应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要适应社会,还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人适应能力的强弱与他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密切关联。综合素质欠缺,拿什么去适应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片面重视智能,追求分数名次,家长教师包办一切,不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做法,是不能培养出适应竞争社会要求的人才的。

【针刺文一】

勇当适者

柯晓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荀子·天论》中的一句话。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世界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它不为人的意志改变。适应,就是摸清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做生活的强者。

法国大革命,从巴士底狱爆发到封建王朝复辟,再由复辟到反复辟,直到最后成功,曲折而又漫长地经过了百年。战火浓烈,白骨成堆,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不论过程如何曲折,最终的成功者,必是规律的适应者。达尔文说:“适者生存。”马列唯物论说,规律客观存在。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应客观发展规律。

可能会有人说:适应?好,许多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我也如此。于是腐败成了流行,贪污是新潮,堕落是必然。我要说,这不是适应,这是逆流。什么才是真正的适应?适应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适应。客观规律决定事物的发展,是向前的,趋于更进步更完善的,而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不是倒退,不是随波逐流。所以张勋复辟不会成功,袁世凯称帝不会如愿。

适应与规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要如何适应。适应要从改造自己开始。改掉陋习,改掉落 2 后,这是一种适应;与逆流抗争也是一种适应,是维护规律的适应。改掉陋习才可使你更向前,维护规律才使你的价值更能得到体现。古,屈原的不同流合污是适应,适应历史大潮使他名垂青史;今,万人迷的贝克汉姆改掉陋习也是适应,适应使他成为英格兰的英雄。哲学上讲,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却是可以认识,可以利用的,于是有了顺风而呼声加疾,登高而招见者远。人们在改造世界时,必须做到主观客观、历史现实的辩证统一。适应规律的更高层次就是利用规律,使自身特性与客观规律统一,这样既促进自己发展,又促进客观世界的进步。

勇当适者,成功才会属于你,历史才会有你的辉煌。

【针刺述评】

文章开篇从适应和规律的关系入题,指出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改变,要做生活的强者,则必须要摸清规律,利用规律。接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加以强调。第三小结笔锋一转,针对人们对适应的错误认识,阐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适应,那种阻碍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倒行逆施,必将遭到历史的屏弃。怎样去适应?作者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即勇于改造自己,使自身特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勇于适应,这样才能铸就人生的辉煌。

【针刺文二】

沙漠里的绝唱——适应

刘云雅

适应是一种强者的风范;适应是阿依达的绝唱,在空旷无垠的沙漠上空回响。

聪明的仙人掌

仙人掌,沙漠里的绿衣天使。它没有片片嫩绿的叶子,也没有盘杂的虬枝。但,聪明的仙人掌,明白在这个风沙肆虐的世界里,是不需要招摇的,它懂得把叶子缩成根根针状直刺蓝天。它顽强地与风沙抗争,以那矮小的身躯挺立在茫茫的沙海中,给这单调而呆板的世界平添一份色彩,给饥渴难耐的旅人带来一线希望,一份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它向往雨水充沛、气候怡人的海边么?不,要不它怎么会那么安静地站立在沙漠上呢?又怎么会张开它那青翠欲滴的“手掌”向旅人挥手致意呢?

美丽的骆驼

人们说,骆驼是沙漠之舟。骆驼带着小铃铛昂首阔步地从茅盾先生的《风景谈》中走进我的心里。而真正震撼我心灵的却是那群在撒哈拉沙漠上驮着人行走的骆驼。我忘不了骆驼的那双眼睛,在她跪下那一刻,回过头来望着旅人的眼睛——呵,多像贤淑美女的一双眼睛!水盈盈,情脉脉,温柔善良,会说话的眼睛,于我如同惊鸿一瞥。我被这美丽的光芒震住了,在那茫茫的泛着白光的沙漠里,竟然有着这么一双美丽的眼睛,无视眼前的风沙,那么镇定自若。旅人若看到这双眼睛,该受到多大的鼓舞!

勇敢的三毛

一个流着浪迹天涯的血液的女子,带着一份美丽的乡愁走进了撒哈拉,她的名字叫三毛。那儿天高地阔,那儿有狂沙、风暴、烈日,那儿还有远离现代文明甚至连镜子都害怕的民族。三毛却学会了在那儿生活,欣赏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她不仅在那儿建起了沙漠上最美丽最有诗意的家,还向我们讲述了许多沙漠的故事:十岁的《娃娃新娘》惹人怜惜,一群野蛮又热情的《芳邻》让人又爱又恨,神秘的《死果》叫人百思不得其解„„悠悠地道来,把我们带进一个多彩而神秘的世界。这里面全然没有怨天尤人的气息,没有在艰苦的环境面前退缩的软弱,恰恰相反,这里面表现了她那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那直铺天边的漫漫黄沙中,掩埋着一个异乡女子的喜怒哀乐,她的那种勇敢而坚强的精神永存人们的心中。

适者生存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而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又何止是适应环境那么简单?它本身就是在创造一种美,一种人们得用心灵去品读的美——带着坚韧的美。再单调的世界,都会因有了这种美的点缀,变得精彩!【针刺述评】

文章先以两个独特的比喻给全文“定位”,接着分列三个小标题从三方面对所谓的“强者的风范”给以诠释。仙人掌之所以“聪明”不仅在于它能顽强地与风沙抗争,更在于它懂得为世界为旅人奉献点什么,而这正是它能够适应逆境的重要的精神动力;骆驼的那双眼睛之所以被作者认为是“贤淑美女”的眼睛,也不仅在于它的“镇定自若”,更在于它给旅人以莫大的鼓舞,而这又该是骆驼适应狂风恶杀的用意所在;而三毛的那种令常人不可思议的适应,正是体现了她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与勇敢坚强的精神……作者通过生动的描述,不单单是告诉我们什么叫“适应”,而是告诉我们适应的重要意义,因为这适应本身就是在创造值得让人用心去品读的坚韧的美。

【针刺文三】

适应也是福

姜维群

人从出生到老,贯穿始终的是“适应”二字。就是说人必须努力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适应了就是享福,不适应就等于遭罪,你信吗? 人一生下来大哭,为什么?一言以蔽之:不适应。你想想,在母腹中,环境很舒适,一旦呱呱坠地,来到这空旷冰凉的世界,不适应。渐渐适应了母亲温和的软语甜甜的笑,又该去幼儿园了。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张张生疏的脸和从未到过的房间,不适应。渐渐适应了这里,又该上学了,又是一个需重新适应的新天地„„

适应是个永远的题,终身都要去解算它。即使去旅游,如不去适应,照样是花饯买罪受。

所以说,适应也是福。

我们常常不懂得适应,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让世界来适应我。

世界常常给人以错觉,小时望月,你走它也走,你退它也退,停下那月亮一动不动;站在旷野,四下一望,“我”站的地方恰恰是中心,于是免不了就要“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了。以“我”为中心,能去适应他人吗? 人生随时存在的痛苦就是不适应,这种痛苦大都是心理的而非病理的。

适应与否的关键在哪?其实在心。笛卡儿说过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些事你一想它就来了。前些天,一对夫妇说,他们家的宝贝儿子去旅游,住不得双人房,要求单住,因为他一想同屋同住的这个人,离他咫尺远,就不适应,浑身就痒就麻就痛就痉挛。

旅游是乐事,是享受,却成了痛苦万分的煎熬。在生活中,不适应使多少本该享受的时光幻化成痛苦。所以,古人提出的随遇而安,是一个能将痛苦点化为快乐的魔棒;反之呢,它也能将快乐转化成痛苦。人活着,就如一座发射电波的机器,与周围形成发射和接收的互动,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会形成一个“场”,这是社会人的必然。舒适与否,惬意与否,完全是个人的感觉。如“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说白了就是,风把你跟前的池水吹起涟漪,碍你什么事呢?要说百事不碍,但有的人乐了想吟诗,有的人不高兴了想骂娘,也有的人伤心落泪了。这是说,人在一个很小的事情面前,心理差异有天壤之别。调整一下心态,大概就很容易适应了。

适应是心,不适应仍是心。进一步说,适应是心的耐力和承受力。骄阳下,学生们军训,只晒了10分钟竟躺倒3个人,是体力不支吗?更大程度上是心力不支。学生们说,看到太阳就犯怵,站在下面就躁得慌,一躁得慌就心跳加速„„前几年,女儿学校进行中日文化交流,来了4名日本中学生,盛夏时节长裤长褂大背包,走在酷热的街上,问他们热不热?他们说: 4 心里别想就不热。

心里别想,适应就是心里别想。这是一种心力的修炼。弘一大师的晚年,破衣在身说好,毛巾用旧用水浸湿说好,菜咸了说咸好,饭馊味儿仍是好,这是用苦行僧的生活向世人证实,身适不如心适,适应首先是心适,心常适者福祉长。

【针刺述评】

面试题解:第二章主题讨论 篇5

来源-中播网 | 作者-| 发表时间-09年08月07日| 查看评论 [0]

第一节 主题讨论的准备

在一部分院校的初试中,除了有指定稿件的朗读外,还要拿出一道讨论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先把考生分成若干组,一组或4或6或8人不等,主考教师待考生依次入座后,每个同学分别向主考教师陈述自己的观点,主考教师有的按顺序叫,有的是随意叫。但无论什么方式,每位考生都要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院校规定,陈述观点时,考生是不允许看草稿的。所有考生陈述观点后,将进行计时讨论,时间有3分钟的,也有5分钟的,也有10分钟的不等。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求:

在陈述观点时由于是在考场,场合很正式,它应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要紧紧围绕给的题目进行陈述,这也是你谈话的中心,不能随意转换话题,更不能漫无边际地瞎聊瞎侃。

陈述自己观点时一定要清楚完整,逻辑线索清晰,避免散乱拖沓、重复累赘、条理不清,注重表达的逻辑性。表达时要概念清晰、语流顺畅、推理严密、言之有理。

要给人以审美情趣。日常聊天可夹杂一些俚语、俗语、怪话、方言、土语。考试中陈述自己观点则要求庄重、典雅,充分体现出做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高雅气质及其高尚的风貌。

陈述自己观点时状态要积极,要有感染力,而且要朴实、大气。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想法、观点,你就要主动出击,语音规范、语句清晰,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个人陈述观点后,主考官宣布的下一个程序就是进入主题讨论阶段,还是围绕刚才的话题去进行。这时的气氛较为放松,发言无前后顺序,谁准备好谁先说,不必郑重其事地站起来讲话。谈话的内容可以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对别人观点的进一步探询,甚至质疑别人的观点,发言可以是多角度和多侧面的,可以是交叉的,也可以是互相对立的。不要看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可以考查考生听别人讲话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品评力、组合力等即兴讲话能力。考生在这里的表现会让主考官看到你另外的一个侧面,包括个人修养、学识阅历、反应能力等,对考生的考察也会更加全面了。主题讨论时要注意:

(1)虽然是讨论,但还要认真对待,不能认为“无所谓”“听听别人的就行了”,无须准备,甚至讨论时离开议题,谈天说地,这是不可行的。要珍惜展示自己的机会。但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自己的语言;阐释自己的观点时,思路明晰、语句畅快。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激发其他考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思索体味其他考生的不同看法,以便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论辩能力。

(2)讨论时难免出现不同观点对立的见解,结果导致对立情绪的产生,甚至争论白热化,致使气氛紧张,考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以理服人,用巧妙委婉的语气缓解场上的气氛,这时还会给考官一个良好的印象。

(3)考生要有全局观念,要知道还有哪些人没发言,以便把机会让给他们。讨论时避免长时间的口若悬河的发言,独霸一方。这样反

而不会给考官和其他考生留下好印象。千万不能伤害其他考生的积极性,要有团队精神。发言时,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音量、语调。

第二节 主题讨论实例

实例1

讨论话题:孩子该如何关心家长

讨论示例

在我们眼里,“家长”的概念就是“一家之长”,是这个家的支撑者和经营者。我们习惯了他们作为家长的威严,更习惯了对他们的依赖。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留着让他们去想,去做决定,我们几乎成了“没心没肺”的孩子。回想一下,好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索取却很少给予。直到有一天,一个广告深深地触动了我。画面里出现了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吃力地端来一盆水,由于端不稳左右摇晃,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清澈的水花后面,我看到了一张稚嫩纯真的脸,“妈妈,洗脚……”那一刻,我的鼻子涌上一股酸涩,感动于孩子的举动,也为自己感到羞愧,我们真的从来没有好好关心一下日夜为我们操劳的家长。

从现在起,我们要在他们忙碌了一天疲惫地回到家里的时候,给他们端上一杯茶水;我们可以早早把功课做完,然后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我们要在睡前为他们端一盆热水烫脚来消除疲劳;我们要记住他们每个人的生日,然后给他们准备一份惊喜;我们要听话懂事儿,让他们少为我们操心……

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虽然都是些小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做到,却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快乐。用行动告诉他们“我爱你们”,温暖他们为生活奔波而疲惫的心,是我们现在所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的关心。

讨论提示

以往我们都习惯了家长对我们的关心,对于家长给予的百般呵护、问寒问暖,我们习以为常。可是你关心过家长吗?你想过该为他们做些什么,要怎么关心他们吗?这道题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了醒,同时也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

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们可能会因平时考虑的少而一时语塞,那我们不妨先想想家长是怎样关心我们的,他们对我们的关心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平日被我们所忽略的种种关心此时历历在目。于是我们由心底生出一种感激和要回报他们的心理诉求。我们真该关心一下他们。当他们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端杯茶水,接过他们手中的公文包;当他们遇到烦心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多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当他们生病时,我们应提醒他们不要因为工作忙而忘记吃药……忽然发现,关心家长,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这个话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换位思考。在语言表达上,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言为心声才能打动人。

实例

2讨论话题:当你遇到心理压力时如何缓解

讨论示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而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觉很棘手,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我们的心里就会很压抑、苦恼,以至于产生心理压力。其实遇到压力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在压力下,正确处理和分析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的。

当面对压力的时候,第一个缓解的方法便是与他人倾诉,因为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味地压在心底会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沉,有时候你根本无法消化这些压力,继续压抑只会让自己“消化不良”,那就不妨把压在心里不舒服的东西“拿”出来,向自己的知心朋友一吐为快。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很痛快地向别人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之后,自身会感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解脱,你会感觉周身轻松了许多,而且,在和别人的交流中,朋友会给你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你解决问题。

另外,体育锻炼也不失为一种减压的好方法。实践证明,人在体育锻炼中,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人的大脑供血量增加,所以这个过程中人会变得很清醒,这有助于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就拿慢跑来说吧,在跑步的过程中,如果你一边跑一边想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有时会一下子开阔很多。跑完之后,出一身汗,也许你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当压力来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被压力压倒,而是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讨论提示

对于面对高考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理压力,所以这道题是让大家有话可说的话题。但是我们注意在阐明自己观点时要有一条主线,不能太散而漫无边际地谈。

首先,要明确心理压力的含义,什么是心理压力?你有心理压力吗?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的心理压力?

接下来,就是话题的重点“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缓解压力的方法很多,比如找朋友聊天,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看喜剧片等等,有的同学甚至会选择吃零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会有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在表达上要做到表述清晰,观点明确,向大家大方地介绍你的有效方法。

最后在话题结束的时候,阐明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应对心理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实例3

讨论话题:高考之后的愿望

讨论示例

我高考之后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让妈妈好好睡一觉。

这个愿望虽然简单,但是高考之前却很难实现。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不仅仅让我时刻处于备战状态,也让对我关心备至的妈妈绷紧了神经。

连续几个月了,从开始备战高考那天起,妈妈便开始了对我的“24小时”关注。早上因为学校要求6点半到校早读,而我们家又离学校较远,所以每天早晨5点10分,妈妈准时叫我起床,然后我洗漱,妈妈为我做早餐。5点45分出家门,冬天的那个时候天还不亮,所以妈妈会送我一段路,等天渐亮时再返回去。

妈妈每天除了工作,想的就是该如何安排饮食给我补充营养。晚上,因为我要复习到11点半,所以妈妈也会在客厅坐着一直陪着我,不看电视怕吵到我,适时给我端杯热茶或牛奶。

妈妈如此为我操劳,我好心疼。可我知道,不管我怎么劝,她都不会听,只有等高考结束,我才能让妈妈好好休息。所以一直以来,我高考之后的愿望就是让妈妈安心塌实地好好睡一觉。而为了这个愿望,我也会全力以赴应战高考。

讨论提示

考生在拿到这个题目时,心里可能会一阵狂喜,因为在备战高考的“艰难”岁月里,自己曾无数次设想过高考结束之后的情景,所以你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堆话,但是要注意防止流水账似的表述,使整个话题内容过于简单而无意义,从而不能给受众留下什么印象。怎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就要求你的观点要新颖独到或者立意深刻,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

在表述时,首先说明你有什么愿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然后具体说这个愿望可行不可行,要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实现。注意做到主线明确,条理清楚。

实例4

讨论话题:你对坦率的认识

讨论示例

坦率是一种个性,具有这种个性的人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不喜欢拐弯抹角。

现代社会,大家都习惯了相互无恶意的恭维和委婉的语气,而不喜欢直接的批评或是拒绝。因此坦率的人就显得与大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他们往往因为太过直接的处事方式而让人不容易接受,也因此容易得罪人。

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讲求温和处事的大环境下保持坦率的个性是一种勇气,不去迎合,不被众人的喜怒所磨平,依然是棱角鲜明,个性突出。

我追求坦率的个性,相信最真实的才最能持久。

讨论提示

题目很明确要你谈对坦率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思路。

首先要明确坦率的概念,回答你所理解的坦率是什么。坦率是一种性格,也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具有坦率个性的人说话做事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接下来谈你怎么看待坦率,你觉得它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这里可以举例说明。

一方面,有些人喜欢和坦率的人交朋友,因为坦率的人比较容易沟通,实实在在,虚假的成分少,与他们相处较简单轻松,没那么多顾虑。另一方面,现在大家都不太喜欢直接批评或是拒绝,往往都会选择用委婉的话语,而坦率的人因此就容易因说话直来直去,不去刻意避讳而让人听了不舒服,容易得罪人。

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意明确,不要含混不清。

实例5

讨论话题:展现个性和团结协作的关系

讨论示例

众所周知,个体是集体中的个体,离开了集体也就无所谓个体;集体是个体间的集体,离开了个体也就无所谓集体。但集体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集体的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

首先,必须承认个体的能量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让个体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展现是非常必要的。当年蝉联NBA五连冠的公牛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就因为这个球队很好地发挥每个球员的个性——得分如探囊取物,助攻似闲庭信步,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篮球上帝——乔丹;能里能外技术全面,有身高有速度的全能战士——皮蓬;激情四射作风硬朗的篮板王——“大虫”罗德曼,等等。所有这些“个体”形象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是他们在公牛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篮球天赋,展现自己的篮球才华,才使得公牛队无往不胜所向披靡。可见展现个性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必备元素。

其次,必须要重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把个体的能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兼容并蓄是一个团队成功的根基。迈克尔?乔丹无疑是当年公牛队的核心和灵魂,但是仅靠他的一人之力,要取得如此的辉煌也是不可能的。司职后卫的他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在队中他更多地起着一种穿针引线的连带作用,能让队友得分就不自己得分,能有更好的空位,就绝不自己勉强出手。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场次的比赛,每个队员的积极性和技战术特点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球队才能过关斩将,在充满变数和挑战的NBA勇夺五连冠。迈克尔?乔丹曾经欣慰地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任何个性的展现都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所谓的团体协作也不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协作。个性是在集体范围之

内的个性,是在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得以展现的。

讨论提示

这道题目要你谈你所认为的展现个性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你可以联系你的实际生活来谈,比如在班集体中如何处理二者关系,在比赛中尤其是篮球、足球、接力赛等等需要团队合作的比赛中又该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解 篇6

西湖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题目意思是欣赏、品味西湖的开始晴天与后来雨天的美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阅读及答案下一篇: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