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精选8篇)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1
5结合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
(1)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创建时期(1949年—1954年)首部宪法的通过,明确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阶段:重创时期(1966年—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使经过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
第三阶段:重建时期(1976年—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阶段: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快速发展并得到不断的完善。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重新恢复并不断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次,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重要的进展。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健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现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明显加强;最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的民主化、规范化不断增强。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
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政治既坚持了民主的普遍价值和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
二、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
三、中国的民主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主。
四、中国的民主是基层群众实行广泛自治的民主。
五、中国的民主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民主。
六、中国的民主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民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启示:
一是发展民主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民主的实质。
二是发展民主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寻求适合本国需要的政治发展模式。
三是发展民主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循序渐进,有序发展。
(2)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性保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原因及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
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还比较严重。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富强,关系到国家未来的走向。
(a)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为了实现权力相互间的制衡和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为使政府有效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原有落后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b)是实现司法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c)是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需要。腐败泛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不受制约、不受监督。而权力之所以不能受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乃是因为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专权性和封闭性。腐败有其不容忽视的制度性根源,这种制度性的根源,就是党政专权。若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制衡机制,反腐败永远就是一句空话。
(d)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e)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近期具体目标是: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前取得的具体成果: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党与政府
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人事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它能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其次,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等现象,使我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可明显增强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执政思想的转变;3.服务型政府构建;
4.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坚强的领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就必然会失败。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政治体制改革要根据我国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第三,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框,也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3)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进行政治建设时不能脱离政治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也不能脱离政治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包容关系。从政治建设的全部内容来看,其涵盖范围广大,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政治
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变迁的创新事业,属于政治建设的范畴,并占据其中特定的范围。
重点关系。即政治体制改革构成政治建设工程的重点。我国的政治建设是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起点的。经过2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的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系列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规则规范得以形成发展。但是,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还没有被完全克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着许多任务。我们仍然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主旋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实现民主政治现代化,也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彻于全过程。
互促关系。即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们共同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为政治建设开创了新局面、指明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政治建设巩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为下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开辟新道路、创造新条件。只有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更好地发展。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2
1 医院的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在新时期, 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医院自身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 需要做好改革工作, 将以前积累下来的一些弊端予以改进。在改进医院医疗制度的同时, 思想上的政治工作也不能松懈。医院通过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通过以现今医院所处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切入点, 分析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在广大医院职工的脑海中建立起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在建立起危机意识的基础上对医院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 通过在医院内实行“定岗定编, 择优聘用”、医院成本核算、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模式, 在旧的管理模式改变的时期, 难免会对医院工作人员思想造成波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改革工作的配合, 进行超前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心理准备, 对职工关注的问题需要耐心进行解释、改进, 缓和并化解矛盾, 从而为改革的进行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使改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从“大水漫灌”到针对性的转变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由于针对的对象、时期以及环境的不同已经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原先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大水漫灌”的工作模式, 主要模式是全体职工进行大学习、大讨论等,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开会的次数、参与的人数以及活动的多是来进行评价的, 而对于实际的效果则无法进行评估。因此, 这种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模式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未能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 看起来声势浩大, 实则效果平平。尤其是新时期形势下, 广大医院职工所面临的业务更加繁重、经济问题更为突出, 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致使对于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困难, 原先的“大水漫灌”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需要采用更为灵活, 更为有针对性的建设, 从原先的大集体模式向灵活多样转变, 深入基层一线听取广大职工的心声, 结合这些问题极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其更为具有针对性和高效。
3 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更为多样
在现今, 新技术大为发展的今天,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也应进行转变, 从原来的单纯“说教”模式向全方位模式转变, 从医院的物质条件、制度管理、医院文化、职工活动等方面全方位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 从而使整个思想工作更为全面、高效。其中物质条件就是要给予职工实惠, 为职工办实事, 激发出广大职工对医院的热爱, 提高工作热情。制度管理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来提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使广大职工达到思行合一, 提高文明、健康水平,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医院的文化底蕴, 通过进行院史教育来培养良好的医院精神, 为职工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寓教于乐,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改革工作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要与改革工作相配套, 通过对医院进行改革, 赋予了各个科室以更大的自主权,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各个科室紧密结合。由于各个科室业务的不同, 其管理模式也更为多样, 通过与各个科室展开更为深入、紧密的联系, 从而形成各个科室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需要坚持不懈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需要坚持不懈, 同时还需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是指根据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 做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研究、分析, 超出其规律性, 并根据规律进行预测, 从而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使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目标与方法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 尽早做好思想工作, 掌握主动。同时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入到一线, 在医疗、教育、科研等前沿展开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对一线实际情况进行探寻, 摸准职工工作的脉搏对症下药。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与规律, 运用科学的知识, 借鉴科学的方法, 以科学的理论来引导与教育广大职工。
6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医院文化相结合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与医院文化相结合, 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多方面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积累下的医院全体职工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根植于医院文化这一良好的土壤中, 生长出更为符合医院实际的果实, 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医院文化中出发, 从广大职工的思想价值认知中出发, 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强化文人民服务的宗旨, 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 以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同时, 进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 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不断增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根本保证。
7 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新形势条件下, 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将其与医院的改革结合起来, 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今医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改革铺路, 使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仁田, 刘家敏, 董四平.构建和谐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 :112-113.
[2]廉明.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J].办公室业务, 2013 (21) :39-40.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3
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创造出社会所需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每个人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二,智力不能拿传统意义上的同一标准来衡量,它是“随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多维度的、相对独立表现出来的九种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启示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启示,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现笔者试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看法。
1.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好的”的积极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多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希腊学者普罗塔格也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本能就是启发和引导,教育的艺术就是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学生,用各种手段去催生学生内在的活力和潜能。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是真正的面向大众的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要针对处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个体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在优势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迁移到弱势领域。再次,教师在注重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重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传授,只重方法论的教学,只重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而忽视了思维本身的差异和形成的过程,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培养有个性、有活力和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在“升学至上”的传统教育中,考试成绩就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升学率就是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多有几把尺子”,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如评价指标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上,除了纸笔测试的方法外,还应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方法。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组织“新闻发布会”,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模拟货币投资现场……如果学生能够针对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表述清楚,评论有一定价值;如果学生能够围绕某一社会实践的内容搜集多方面的材料,学会分工与合作;如果学生能够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撰写了初步的调查报告;如果学生能够设计出成功的投资方案……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定的评价标准,将其纳入学期的考核学分,这样对学生的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大有裨益。总之,我们要通过评价真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最后想提及一点,新课程理论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但它给我们的还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构思,而其中的空白恰恰需要我们去填补。我们还要有直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勇气,不断在探索中前进。我们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4
一、背景
在企业的发展初期,依靠技术推出的新产品以及市场是企业存活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现代,大多数产品都基本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与外形,在技术上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掌握了比较核心的技术,寻求技术上的创新虽然有一定的空间,但是其难度较大,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思想的统一已经成为壮大企业力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越来越来多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现在的思想政治培训行业已经开始滋长并且逐渐成熟,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针对某些员工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企业的相关人员通过对一系列的培训,在思想上降低员工的压力,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导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时刻以企业为核心,在提高员工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思想保证,进而促进企业制度的实施,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思想驱动和引擎,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强大与发展。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毫无疑问,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帮助企业推出新的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对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具体来讲,它的意义陈述如下:
第一,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它是企业生存、改革和发展的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必须把企业的思想政工作纳入他的经营范围里面,并且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思想政治不能偏离企业的发展路线,必须与企业的发展终极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发挥其特有引导性与渗透性。
第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推行改革与取得发展的最原始的精神动力。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设计到责任、权利的分配和调整问题,如何在这些问题上做好一个折中,一方面需要参考企业现有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发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教育,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以促企业的团结和发展,争取使企业顺利、圆满的完成改革。
第三.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核心工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不可复制性、专一性、独特性、持续性,并且能够吸纳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相应的工艺,以期满足消费的需求,进而插入市场和适应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知名度。在核心竞争力中,创新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精髓,所以,必须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企业文化,并且将自身投入到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去。
第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传播与融合。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精神犹如企业的价值观,它是一种全部员工的思想意识的一种体现,能够指引员工在相应的制度进行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激励和驱动作用。企业的品牌、企业文化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上面的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与企业精神的认识与认可,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员工个人而言,还能帮助企业的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概述。企业文化,又被成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处事方式、价值观、仪式、符号和信念的综合。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在广义方面:它是社会问哈的重要组成部分,抑或一种亚文化,是在企业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而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相应的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的综合。而侠义的企业文化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企业制度、企业法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和道德规范等等的综合。从更大层次来说,它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的体现着民族文化和现代管理思想,是民族文化和现代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直接的体现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按照学科划分应该是两门相互平行的学科,各有各自的目的和侧重对象,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人为的、想当然的将这两个不同的揉在其一,更不能把这两个东西当作一个东西对待,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在性质方面,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右侧重的宣传与教育,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在价值观方面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范畴。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经营、企业的利润、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具有严格的管理性,带有浓重的经济性与管理性,究其本质是经济管理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企业文化都应该而且必须以企业的生存为出发点,企业的发展为动力,服务企业的思想、价值体系,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名牌战略意识,把塑造企业形象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员工的整体意识、长远意识、团队意识、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这些也恰巧正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切入点和主要内容。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强化法制环境;二是建立绿色通道;三是提供工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既是企业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管理实现的需要。加强对企业领导的教育也是企业文
化建设的一大重点和亮点。因此,我们应该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牢记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建没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塑造企业形象而不断努力,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三、结语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5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目前该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是本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校该课程组教师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该课程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了本校该课程工学结合改革所涉及的教学目标、课程改革方案等内容,以便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一、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关键技术在食品企业中具有广泛应用,有必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改革。
1、职业能力目标包括:①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②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③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基本要求;④能判断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⑤能针对某食品生产过程案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⑥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能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
2、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①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食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②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③掌握常用质量控制工具及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
3、本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包括: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和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②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方案
当前,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实施的`特色,它强调在教学中体现职业岗位与职业行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本课程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1、以“典型食品生产”为载体,依据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岗位要求”,确定“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为核心,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体系,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十个能力训练项目,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学习”和“工作”的紧密结合。
表1课程教学单元与能力训练项目
教学单元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
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训练
食品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果汁饮料工艺配方优化设计
QC七工具应用
食品加工过程QC七工具案例应用
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起草果汁饮料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
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查找食品工厂常见卫生问题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起草果汁饮料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
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
依据ISO9001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
依据ISO22000标准查找企业案例存在的问题
食品质量认证
办理果汁饮料QS认证
2、将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同时以真实任务为对象进行课后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工学结合。
本课程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以企业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案例为对象,通过能力训练项目使学生能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企业实际工作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讲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内容时,单纯讲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条文,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和掌握,也不懂得如何实际应用。本课程改革是设计让学生完成两个工作任务,其中一个工作任务是查找企业案例图片中存在的问题,即由任课教师把收集到的一些食品企业存在卫生问题的照片给出,由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条文,小组讨论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方式改变以往老师过多文字理论讲述方式,改为采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动脑发现存在的问题,辅以教师必要讲解,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生积极性。另一个工作任务是提出改造学校食品加工实训室方案,即针对学校现有食品加工实训室不符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问题,由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去食品加工实训室现场检查,结合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条文,小组讨论形成具体的改造方案并上台汇报。通过该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在模拟食品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更好掌握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内容和具体应用,实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的工学结合。
3、以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工作”积极性,达到“工作”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
例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技术在食品企业广泛应用,需要学生真正掌握该技术的原理和具体应用,能起草相关食品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这样才能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而很多相关教材偏重于介绍理论内容,缺乏具体案例,加之很多教师往往只是讲授该技术的理论内容,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相关内容难以掌握。对此,任课教师可以精简理论内容讲授,同时由学生分组成立食品安全小组,负责起草某种食品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项目任务,通过学生分组上网查找资料,起草并修改完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计划,然后由学生汇报讲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是安排任务,从旁指导,将理论内容和注意事项讲授贯穿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组织的工学结合。
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效果
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企业实际工作高度一致,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教学质量调查中,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为优良。对已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对就业和工作很有帮助,他们能够在食品企业实际应用到该课程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效果普遍较好。
参考文献
1 汤高奇,朱维军,柳艳霞.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09,(8):75-76.
2 戴仕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6
摘要:一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就必须改变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放矢,组织教学,从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高中政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改变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政治一线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历经了新旧课程的实践,下面我粗浅总结一下自己经历新课改后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转变
新课改最大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教材的编排面貌一新。高中的政治教材从过去的五本必修,转变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表面上看必修的教材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内容上却增加了一个过去所没有的“文化生活”模块,而且增加的选修内容也都是全新的领域。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政治基础理论的系统知识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便适应考试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陶冶情操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第三、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第四、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过去用旧教材的时候,教师在备课阶段也反复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由于受教材内容和体例的制约,结果只能是教教材。现在进行新课改,教材发生了变化,内容更好把握了;学生能够自学教材了;形式更新了,内容更符合学生身心和年龄特征。因此,教材真正成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
二、教材的改变促使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在课改中,由于教材的改变,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切实地行动起来。新课程的政治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具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育目标不可能明显地出现在教科书的文字与插图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去诠释,不能把教材教死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去遐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采用新颖的形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多注重新课引入,多采用生活实例、多制造课堂悬念,引导学生养成质疑、调查、探究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实践中提
1高能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身心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讨论问题环节,课堂上弄得学生有时无话可说;有时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等等。虽然讨论热热闹闹,只是哗众取宠,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长期的灌输式使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突然转变到“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往往很难适应。那么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为合适呢,不是新就好用,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能够结合当地学校现有的条件,逐步过度。所以本人认为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学案导学法这种方式就能起到了较好的过渡作用。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认定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意义,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观念。现代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转变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地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看上去较为活跃,但实际展现的是学生虚伪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一要做到三个“突出”:
1、突出“精讲多练”,哪些精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要练习,怎样练习效果好,都要重新定位、重新研究;
2、突出“学生活动”,设计扩展性、发散性、创造性、训练性的教与学的综合交流方式,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议;
3、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使之有效地获取知识。二要坚持四个“并举”: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举”,不仅要看在课堂上怎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看怎样培养学生能力,怎样有机地渗透德育、健康卫生等教育;
2、“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举”,在重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
3、“教师指导与学生会学并举”,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的指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的并举”,既要让学生形成一般能力,又要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走向创新的创造品质。三要渗透五个思想:
1、要“关心”每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施之以爱心和耐心;
3、要“善待“每个学生,允许和正确善待学生在学习和个体发展上存在的差异;
4、“信任”每个学生都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5、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四要达到六个体现:
1、体现“引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教会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
2、体现激励,发挥激励作用,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激发热情,激励产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现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4、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自我探索、自我思索、自我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善于表现、善于争先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的聪明全部表现出来,生动活泼地发展。
5、体现创造,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教得生动、机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教会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开阔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学得生动、活泼;
6、体现成功,教学的始终,教师都要运用成功教育的思想和语言评价艺术,使学生的见解得到鼓励和肯定,让失败也成为成功的宝贵资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单从教材来看,教师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那种一本教材教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现象将不会再有,新课改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政治教材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真正体现政治教材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多学习新的时政内容,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内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以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总之,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改革的洪流、社会、家庭的环境多变性,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因此必然会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作为站在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们理应以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教学改革之中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的发展与完善,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邝丽湛、王卫平著,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3、朱摹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孙亚玲主编,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东教育出版社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7
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具体表现, 是高等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也有人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反映着高校师生员工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是维系高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2]。还有研究者认为,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 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 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3]。
综上所述, 高校校园文化就是指由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积累并共同享有的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信念的一种群体文化。研究者普遍认为, 作为社会文化特殊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 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4个方面。
(1)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 它是由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构成的, 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 包括校容校貌, 校园里的各种建筑, 各种教学、科研、娱乐、体育设施等, 它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智慧、制度与精神的物化体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物质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2)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中各种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相互联系组成的规范体系。具体而言, 包括各种校纪校规, 各种规章制度, 各种公约以及约定俗成的一些习俗。学校的制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和主导价值观。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外在的约束师生行为的规范性文化, 是一种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刚性准则, 它通过引导内化, 被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并接受, 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3) 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当中各种行为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体现了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 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直接的外在体现, 主要包括:社团文化、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宿舍文化等。
(4) 校园精神文化则主要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精神成果和意识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方面, 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作用, 从深层次上影响着师生员工的行为、理想、信仰等。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校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它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近年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从国内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 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极大考验;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必然要做出深刻变革。
一直以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的理论灌输、党团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个别谈心等形式来进行。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显现出它的不足, 其集中表现是教育效果的弱化, 教育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不贴近实际, 内容上不贴近生活, 方法上不贴近学生[4]。
(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存在着片面的社会至上的价值观。这种片面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 片面强调社会价值, 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 这直接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上, 只强调社会要求, 忽视甚至否定学生个人的内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 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忽视甚至贬抑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偏重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 不注重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 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5]。所有这些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冷遇。
(2)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 而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6]。
(3)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及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 及时地充实、扩展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滞后的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 无法深入人心, 无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之外, 还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也证明, 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要使高校真正能够承担起创造新文化的重任, 从现在起就要有意地在高校校园建设适宜人才成长、民族发展, 有利于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文化环境[7]。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需与有益的补充、延伸, 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首先, 校园文化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其所运用的载体必须能全面覆盖到校园内, 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广泛性特征, 显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要求。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文化层面和各种活动形式之中, 使置身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的师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产生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 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由高校校园文化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其次,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学生的思想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 但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他们思想活跃, 求新意识强, 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强;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发展, 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广, 速度更快, 与校园外的联系更加密切, 社会价值取向愈加复杂, 其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张扬个性、突出个人、强调自我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种现实条件下, 过去所常用的一些教育方式, 如以灌输为主的外在教育方式, 以“两课”、报告会等为主要形式的理论教育活动逐渐受到学生的冷落, 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却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 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 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高校校园文化之中, 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现实要求。
最后,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使师生员工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吻合。要达到这一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创新, 充分发挥其作用。我国目前的高校校园环境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大致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高校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建筑、雕塑等, 可称之为物质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学校环境中的制度要素所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 可称之为制度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学校“软环境”的塑造过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校园文化建设, 教师示范作用等, 可称之为精神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3种实现方式,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更完善, 效果更理想、更持久。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享受文化大餐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说,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摘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所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不切近实际、内容不切近生活、方法不切近学生等问题。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同时, 校园文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洪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0.
[2]高欣.二十一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0-9-30 (8) .
[3]戴玉英.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16~19.
[4]许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8) :186~188.
[5]王介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6]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0.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 篇8
一、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气候”与“土壤”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面对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总是具有一定问题意识的。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往往抑制了萌芽中的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或者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或者不敢提出心中悬而已久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学生以后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学生树立大胆进行提问的信心:对于好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不要以“影响教学进度”为由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也不要批评,应肯定其勇气,再加以引导。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展现个性。因此,教师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新思维的激活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如:在讲“适度、合理消费”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妈妈认为有钱应存到银行,这样稳当;爸爸认为应用来买股票,这样挣钱更快,利润更大;儿子认为有钱应花光,没有再挣,这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又给自己挣钱创造动力。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观点?”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在辩论中,他们既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也明辨了是非。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根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开拓的洧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只有当我们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人来看待,使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他们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其次,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其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策划好每一节课,认真备课,明确每节课的莺难点,能够以较高的教学技巧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全神贯注地当好“导演”或“主持人”的角色;要做到既使课堂气氛活跃、质疑释疑热烈,又使课堂教学有序、质疑有效,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这种教学情境中真正掌握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使他们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引出问题,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在教学中,有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上课,让学生当小老师(或称主持人),进行民主探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共同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享受其中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源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接收新信息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对信息中的观点、结论、方法大胆地提出质疑。鼓励质疑和设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四、精心搭建问题平台。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催化剂
首先,要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需要进行观察,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绝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要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都有两种思想。”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结合政治体制改革谈】推荐阅读:
谈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01-08
谈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对经济与政治有效结合的中介作用10-08
工学结合模式政治理论06-25
考研政治 基本原理同实际问题结合08-16
加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12-05
2008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05-15
结合自身谈职业规划05-20
结合工作谈高质量发展10-23
结合岗位职责谈企业文化建设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