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小考题doc(精选10篇)
陈涉世家.小考题doc 篇1
《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
一、古诗文填空。(14分)
1、今夜偏知春气暖。
2、无意苦争春。
3、鸡声茅店月。
4、,叶底黄鹂一两声。
5、酒困路上惟欲睡。
6、燕子来时新社。
7、“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李绅对贫苦百姓田间除草的描写;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这是对贫苦百姓割麦的描写(用的名句填写),他们都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
8、《醉花阴》中以花喻人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中表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陈涉世家》中表示陈胜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1~17题。(50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 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 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一、(2010天津)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会天大雨 会:适逢,恰巧遇到B.等死,死国可乎 等:等待 C.扶苏以数谏故 数:屡次D.陈胜王 王:称王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2分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二、(2010年北京市)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今亡亦死 亡:(2)宜多应者 应:(3)卒中往往语 往往: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0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置人所罾鱼腹中 ④失期,法皆斩。
⑤天下苦秦久矣。6.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或()以为死(2)度已失期()(3)又间()令吴广(4)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8、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3分)
9、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2分)
10、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11.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等死,死国可乎? 1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2分)答案
(十)(2010年贵州贵阳)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所通的字及意思。)(4分)①辍耕之垄上()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④固以怪之矣()....16.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2分)① ②
17.文中“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答:
(二)(2011兰州)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8— 36题(46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18.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3分)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吴广素爱人 素:(2)将军身被坚执锐 身: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1.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3分)A.并杀两尉 失期当斩 攻大泽乡 B.激怒其众 召令徒属 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 为坛而盟 D.激怒其众 皆已失期 为坛而盟
22.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4.与“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B.皆下之社稷,功宜为王D.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复立楚国之..25.用现代汉浯翻译“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2分)答: 26.阅读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胜是怎样发动起义的?(3分)答:(2010年浙江义乌)
27、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2)将军身被()坚执锐 ..(3)功宜()为王(4)诸郡县苦()秦吏者 ..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29、陈胜被拥立为王的原因是什么?(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3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分)
(2010 绍兴市)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1)并杀两尉()(2)广故数言欲亡()(3)尉果笞广()(4)从民欲也().....(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士卒多为用者 / 吴广为都尉 B、广起,夺而杀尉 / 为坛而盟 ....C、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且壮士不死即已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4.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2分
35、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使徒属“敬受命”? 2分
教案 陈涉世家 篇2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以我国古代杰出人物为主角,选文主要为史传形式,记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言行,彰显其过人的胆识和独特的风采。
我国古代的史传文学非常发达,如《史记》《国语》《战国策》《左传》《三国志》等史学著作,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值得中学生初探幽微。《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形象鲜明地刻画了陈胜这个有远见、有智谋、有组织领导才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光辉形象。《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节唐雎是《战国策》中众多谋臣策士中的一位,文章对其智勇双全的形象刻画得简洁传神,很好地体现了史传文学记人的文学笔法。而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隆中对》一文,则以记言为主,以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为蓝本,以史家笔法体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也为《出师表》一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由诸葛亮亲自写作的《出师表》,是这位两朝老臣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忠心和决心的表文,情辞恳切,意味深长,打动了古往今来众多忠志之士,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品味揣摩的地方。
另外,本单元的《词五首》代表了词作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时间跨越晚唐和宋代,内容从闺情到报国,通过品读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与单元主题结合紧密,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风采与业绩,从崇拜和喜爱的人物身上获取积极的精神动力,并将积累和见解与读、写、说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语文活动形式锻炼其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单元文言文较八年级选文而言创作时代更早,篇幅更长,理解难度也明显增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教师可设计多种可行方式,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如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对比以往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有效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
单元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注释,运用所学文言常识疏通课文,排除理解障碍。2.了解史传文学特点,能够分析史传记人记事的精妙之处。
3.树立科学、客观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4.了解词的文体特点,能够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鉴赏词作。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大量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学习这个单元,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以及小组内相互补充帮助去疏通文章词句,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善于结合以往所学文章的例词、例句给予学生启发指点。
另外,史传文学叙事性强,人物也比较知名,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找到好的结合点,激趣导入和设疑分析都是不难做到的,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教师可借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态度,并激励他们多读史书,比较和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成败与功过。陈涉世家 教材分析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等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进一步积累文言句式和词语知识。
2.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结合文章分析义军领袖陈胜形象。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成功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文章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词句疑难,明白晓畅地理解、翻译课文。
突破方法:用相关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对《史记》和陈胜的好奇感和探究欲。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分成四或六个大组利用工具书合作完成文章内容的疏通理解和初步认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体会到排解疑难的成就感。
难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史记》写人记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将教学分成说起义、谈陈胜、品《史记》三个循序渐进的板块,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难度较大的品析,如《史记》的写作特点则引入其他文段,采用比较阅读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矛盾点和不同点上各抒己见,并由教师作总结提升。
教学方法
1.合作教学法:学生在疏通文章和探讨问题时以小组形式合作,高效全面地解决问题。2.导读教学法:教师借助相关文段激发探讨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章。教学过程
一、相关牵引,自然导入,了解《史记》 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教师: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中写道:“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这个被毛泽东赞为风流人物的陈王名叫陈胜,同学们知道他的英雄事迹吗?
乱世多豪俊,时势造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司马迁撰写的《陈涉世家》,通过这篇传记文学去了解陈胜从雇农到领袖的传奇事迹。
设计
(二)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史记》的评价。
教师提问导入课题:同学们,有一部史学著作被评价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展示5 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
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历史著作吗?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节选自《史记》中的经典作品《陈涉世家》。经由这篇文章了解《史记》,走近陈胜这位农民起义领袖。
二、听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通文章
1.文章篇幅长,字词量大,初读时可能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为生字多音字注音,为长句画出朗读停顿,并用横线标注出有理解疑难的地方。
2.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停顿。
三、咬文嚼字,合作质疑,读懂文章 1.教师:读通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全文,以句号为准,每人一句流水作业,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明白晓畅地直译全文。解决不了的疑难,可用字条形式上报老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疑难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2.教师根据字条结合以往文言文例词例句点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四、说起义 1.陈胜、吴广为何选择起义这样冒险的行动来对抗强大的国家政权?(对起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不妨变换成理解型的提问来完成,不至于使学生因感到有难度而望而却步)
学生的解答可能源自这几处文句:“天下苦秦久矣”“失期,法皆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教师小结:可见这场大雨只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线,而暴秦的残酷统治才是戍卒们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为起义舆论作的准备有:问卜念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起义的具体步骤:并杀两尉、为坛而盟、胜利进军。
3.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 教师小结:起义队伍之所以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除了因为起义的领袖胸怀大志、敢于反抗、谋划正确、策略得当外,与秦施暴政,官逼民反,民众的热烈响应也是分不开的。
(这两个问题看似是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实际上是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研读文本)
五、谈陈胜
1.陈胜能从一个雇农蜕变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结合文章谈谈你发现的陈胜的闪光点。
学生可能会通过文章发现这样一些人物优秀之处:(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少有大志,不甘贫贱,目光长远。(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有政治远见,深思熟虑不莽撞。
(3)“此教我先威众耳。”——有心计,懂得树立威信、从舆论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性。(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宣传才能,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鼓动戍卒突破畏惧心理参与起义。敢于反抗封建制度,有志气、有抱负。
2.多媒体展示《陈涉世家》中另一文段,教师大致讲解文意。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看了这段记述,大家对陈胜其人又多了哪些了解?
(引入此段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史记》塑造历史人物客观全面的特点)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陈胜起义成功后自私虚荣,不顾旧情;对属下严苛;不善用人。
六、品《史记》
教师由陈胜的形象自然导入下一板块:《史记》记人“不虚美,不隐恶”,写陈胜,既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又不为贤者避讳,实事求是地写他的缺点,也正是因为司马迁能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才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丰满真实的个性和风采。这部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不妨进一步来品读。
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给予点拨评价。教师明确:这样的裁剪是为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往事,选材突出陈胜少有大志,为下文起义作好铺垫。继而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其取得的胜利,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现成功塑造了陈胜、吴广这两位起义英雄智勇双全的形象。
2.《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按传主地位和影响划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本纪”记述古代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述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却将其事迹归在世家,后来班固撰写《汉书》时就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归入列传。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这样的划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组讨论,将你的见解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发言,不同意见可展开小型的课堂辩论。
教师小结:司马迁记述陈涉事迹,并不因为他出身低微而贬低他,将他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酷统治下他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这恰恰体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成败论英雄的史学眼光。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读史使人明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是值得同学们耐心品读的一部名著,它的魅力远不是一篇《陈涉世家》就可以体味得尽的。建议同学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更好地去了解它:
1.借助工具书读《史记》名篇,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2.收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王立群读《史记》。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说起义 谈陈胜 品《史记》
教学反思 注意课堂上学生“独”与“合”的处理。所谓“独”指的是学生能够有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发现属于自己的缺漏和疑难,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赏析。所谓“合”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群策群力,集中积累和能力共同解决疑难,得出大家一致认可的意见。“独”与“合”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课堂上能够合理地分配运用。本课教学中,标画生字词和疑难采用“独”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去确定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需要掌握的;而疏通文意和解决疑难则是“合”的形式,小组内每人一句翻译课文,互相补充配合,用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很有成就感。品读文章阶段,“说起义”和“谈陈胜”的板块采用“独”的形式,不求完全而求细腻,让学生都能有自己大胆独特的发现;对于较难板块“品《史记》”则又回到小组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资料链接
“苟富贵”到底是“谁”富贵
杨八九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
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释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八舌地应允了他”。“相”意译为“他”。“苟富贵,无相忘”可解释为:“倘若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了你们。”这样解释,才符合下文语境。且看文章中陈胜与佣者的对话。“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释为“你”,指陈胜。这一句解释为:“雇工们带着嘲笑的表情回答陈胜说:‘你给人家当雇工,怎么能富贵呀?’”这里的“你”正好呼应了“苟富贵,无相忘”的主语“我”即陈胜。再看陈胜接着回应佣者的一句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陈胜的眼里,雇工们只不过是像麻雀檐燕一样的见识短浅庸碌无能之辈,而自己才是有鸿鹄之志的英雄。由此可见,“苟富贵,无相忘”这一句的主语是“我”即陈胜,指“我”富贵了,不会忘了你们。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7期)
《陈涉世家》教案 篇3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作为学习重点,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增长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教材把本文列为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并列为中考阅读篇目,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开头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陈涉世家》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课文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意;课前了解《史记》以及司马迁。
教师:查阅有关《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中国古代史,能说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是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秦朝、陈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记录这个历史事件的文章《陈涉世家》。
请同学介绍作者及《史记》,并介绍鲁迅的评价。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发问,直接入题,毫不拖沓。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适时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正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简单点评,并读读本文中的易错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朗读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的部分词语(生字、
多音字、通假字)的音、形。
三、再读通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翻译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
请简要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陈胜的经历:出生贫寒,少有大志。谪戍渔阳,会天大雨,谋而举计。行卜问神,装神弄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巧施苦肉,杀尉起义。自立将军,攻下大泽。令人徇蕲,攻克诸郡。(、、苦、柘、谯)至陈一役,苦战守丞。号令三老,计事豪杰。众人推举,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诸县百姓,纷纷响应。)
【设计意图】学生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要求,力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品读课文,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请一名同学来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二、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9、“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10、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打下基础。)
三、品评人物
要求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说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分析:(1)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4)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从语言描写中品评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求
同学们,这么多的发现帮助我们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楚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史记》的风味。陈胜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发和感受?《史记》在刻画陈胜这个人物的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你能就这两个问题中任意一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想一想,后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欣赏;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刻画陈胜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他,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史记》写人还注意铺垫──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后来做处惊天动地的行动,少年时期为后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设计意图】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古代作品的写作技法、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不能得到品味。激励学生从古语朴言中去领悟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就能帮助我们不知不觉跨过古今语言的障碍并领会作品深层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
1、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说实话,仅凭节选的一部分《陈涉世家》就来谈陈胜,凭短短四段文章就来论拥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史记》,实在是有点坐井观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走进《史记》,毕竟课堂学习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的学习的起点。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幕合作创作《陈涉世家》的课本剧。
要求:
1、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2、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尽量少用旁白,适当运用道具。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少时:有“鸿鹄之志”
谋划起义:“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鱼腹置书、篝火狐鸣 威服众人
发动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煽动众人
起义胜利
反思与跟进:
课后学生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
1、吴广为什么没有称王?而是陈胜称王
陈涉世家学案 篇4
《陈涉世家》导学案设计
《陈涉世家》学案
备课人:_____
审阅人: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在第一次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资料链接】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自幼刻苦学习,20岁起曾多次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38岁时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他继承父亲要写史书的遗志,42岁时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辍()耕
鸿鹄()嗟()乎 適()戍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当行()
陈胜王()
所罾()鱼 间()令 篝()火
忿恚()笞()广
宁()有种
徇()铚()酂()柘()谯()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社稷()被()坚执锐
会()计事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发闾左谪戍渔阳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句中的同一成分分开;二是我们应注意照顾到我们的朗读习惯。)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划出不会翻译的句子。(完成导学案自主测评)(方法链接:翻译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同时在译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一定要在译文中出现。)
4、此次起义的发动者:,起义时间,起义地点
。【合作研讨】
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2、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1-
3、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谋划起义的?
4、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分析语言,标在课本)【巩固提升】(阅读第二段,完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2)度已失期 度:(3)会天大雨 会:
(4)宜多应者 宜:
3、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完成导学方案自测提升)【积累】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故 广故数言欲亡 扶苏以数谏故
(2)数 卒数万人 广故数言欲亡 数有功
(3)将 将兵徇蕲以东 将尉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之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杀之
(5)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教(学)后记】
-2-
《陈涉世家》导学案设计
《陈涉世家》导学案设计
《陈涉世家》学案
备课人:_____
审阅人:________ 备课时间:_______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在第一次起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资料链接】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自幼刻苦学习,20岁起曾多次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38岁时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他继承父亲要写史书的遗志,42岁时开始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宫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辍()耕
鸿鹄()嗟()乎 適()戍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当行()
陈胜王()
所罾()鱼 间()令 篝()火
忿恚()笞()广
宁()有种
徇()铚()酂()柘()谯()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社稷()被()坚执锐
会()计事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发闾左谪戍渔阳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划分句子中的停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要注意不能把句中的同一成分分开;二是我们应注意照顾到我们的朗读习惯。)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划出不会翻译的句子。(完成导学案自主测评)(方法链接:翻译句子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二是意译。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同时在译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一定要在译文中出现。)
4、此次起义的发动者:,起义时间,起义地点
。【合作研讨】
1、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2、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1-
3、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谋划起义的?
4、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分析陈胜的性格。(分析语言,标在课本)【巩固提升】(阅读第二段,完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2)度已失期 度:(3)会天大雨 会:
(4)宜多应者 宜:
3、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4、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3分)
(完成导学方案自测提升)【积累】
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1)故 广故数言欲亡 扶苏以数谏故
(2)数 卒数万人 广故数言欲亡 数有功
(3)将 将兵徇蕲以东 将尉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之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杀之
(5)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教(学)后记】
《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篇5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注释,结合有关资料逐字逐句完成翻译。开始时有的学生不够认真,学习不深入,很少有人提问题,认为自己都学明白了。我随意抽查几个字的读音及在文中的含义,结果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搞清楚。于是,我自己先提出一个问题,在我的带动下,学生将不理解的词句都提了出来,我又引导其他学生做了释疑,特别对重点词的含义和句段做了探讨,在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理清这次起义的经过,把握传主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感觉收效还是不错的。
《陈涉世家》听课心得 篇6
吴老师执教的九年级课《陈涉世家》,很好地运用教材,发挥了其语文教学价值。
吴老师首先带领学生温故而知新,先后复习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字多义、重点句子等五个方面,并特别提醒学生,翻译注意要能尽可能做到“信、达、雅”。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积累几个词句,但是,离开了这个基础,肯定是无法进入文本的。重视积累,夯实基础,为达成“文意共生”提供了保证。
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吴老师带领学生分析陈涉这个人物形象时,注重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人物:一是“由事显人”,一是“由言察人”。虽然教科书上一般把《史记》定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人们常常会以为这是一部历史著作,其实,《史记》还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侧重于历史,而后半句则侧重于其文学性。编入语文教材的《陈涉世家》,显然是让我们当作一篇“语文学习”的素材去“教语文”,而不是去“教历史”和“学历史”,也就是,我们应发挥其语文教学的价值,而不是局限于历史事实。所以,吴老师抓住了“事”和“言”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其“故事叙述结构”和“语言彰显人物性格”,可谓切中要害。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其中的某些细节、语言,至少说无从考究,像陈涉所说的那几句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烛照古今的话语,“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宁愿相信,并非陈涉自己本人所言,而是作者司马迁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塑造人物的一种语言描写。换言之,是为凸显人物性格而加上去的。这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才能得到真滋味。
当然,我们现在耳熟能详,也许已经傻傻地分不清是谁说的了。于是,文学性就产生了。正如吴老师在小结时所说:“通过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司马迁成功塑造了陈胜这样一个有志,有智,有勇,有谋的人物形象。”
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富有探究性和思辨色彩,这也是我印象特别深的地方。
陈胜很有英雄气概,司马迁对其才智卓识不吝溢美之词。吴老师抛出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问题:“是不是有这样特质的人一定要位列世家呢?秦统一六国之后,从制度、思想、文化各个层面都对老百姓加以束缚,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为残暴,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不乏能人异士啊。”
这一环节,撩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许我们在教学时,能让学生明白因为“起义”而自然而然地被司马迁列为“世家”,就觉得万事大吉,解读到位。但,符合被列为世家的人不在少数,为何只有陈涉独享尊荣?吴老师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之际,再补充两则出自《史记》的材料:
材料一:“桀、纣失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 作;秦失其政而陈涉(胜)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史记・陈涉世家》
课文受篇幅所限,能提供的信息毕竟有限,也带来一个困局: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偏狭。如果就课文而论,学生可能只会读到陈涉的历史贡献在于“举大计”。从历史观上看,这样的认识还显得不够深刻与全面。有了这两则材料的铺垫,学生开其意,达其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自然而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从而明确陈涉位列世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举事,而且因为其首倡反秦,使“天下云集响应”,并为“卒亡秦族”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的探究意义,不在于研究“历史”,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认识获得了质的飞跃。
这节课的探究意识还体现在,吴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良心史官”的环节。课文是节选的《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篇,后半篇记叙了起义的发展和失败的经过。吴老师提供了《史记 陈涉世家》的后半部分,请同学们结合后半篇,谈谈对陈胜这个人物的看法。正如前文所述,课文是节选文,提供的信息有限,而且,不能完整地呈现一个人的“全貌”,难免会对陈涉这个人的评价以偏概全,甚至断章取义。事实上,从《史记 陈涉世家》的全文来看,陈涉在举事之前(课文)与暂时取得胜利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可以肯定地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可能一辈子就读课文这点书(何况,极少数学生连课本也读得磕磕绊绊的),再也不会去读《史记》原文了。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文上的认识,是何等的残缺?从这个意义上,语文老师能在课内进行大阅读,虽然是无可奈何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凭着一份良心,而尽让学生多读点书的善事吧。
结合后面部分,我们会看到,陈涉出身农民,导致“格局小,眼光短”;“苟富贵,勿相忘”,也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求富贵,会走不远,只有维系更宏大的追求和目标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不善用人,轻信他人,也是造成陈涉快速失败的原因。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对陈涉的认识,也不仅仅是课文中的那些扁平化的诸如“洞察世事,运筹帷幄,有勇有谋”之类的评价,而是赋予了更加丰富、全面、立体的内容。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司马迁秉笔直书,基于史实的客观态度,再现了陈涉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在司马迁的笔下,陈涉复杂的人性可见一斑。到这里,我们又一次明白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在尽可能多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情感态度不是一味褒扬,既肯定其“首倡反秦”的历史功绩,赞许其“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也不掩盖、避讳其局限性,而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体现了司马迁公正、客观的实录精神与史官态度。司马迁的这种辩证态度,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影响深远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司马迁的追求。学习《陈涉世家》,让学生从中窥探到了一点《史记》的精妙,给学生日后阅读《史记》带来一点启发。课堂结束时,吴老师请学生回顾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有两位同学这样说:
“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事例+客观公正的态度=《史记》”
“与历史书不一样!”
《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篇7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基础夯实牢固了,才能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地阅读追求。所以我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首先,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常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句子默写和翻译等,通过口头回答、上黑板板演、开火车回答、同桌互相检查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检查并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其次,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包括起义的原因、口号、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以及分析总结陈涉这一人物形象等,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组长提问,同桌检查等方式,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最后,通过中考链接的相关练习学以致用,分别让四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上黑板板演完成,以此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上完这节课,我总体感觉效果不错。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基本上达到了自己预设的目标。闲暇之余静下心来,通过反思这节课的得与失,我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了一个更加深刻且全面地认识:
首先,对于文言文教学方面,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这一类故事性情节性较强、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的文章,教师只作为一个补充和引导的角色存在即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得靠学生自己,这就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学好文言文是一件非常快乐又富有成就感的事情。
其次,对于文言文学生掌握方面,仍然需要我下大量的功夫,加大检查力度,夯实基础知识,力争在考试中分分必争,一分不丢。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适当有效地鼓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想应该是最为简单也最为之有效的方法。而有效地兼顾各个层面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检验,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成功的体验中进取,我想也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对于文言文学生学习方面,应该让他们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有效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老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分析】: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而司马迁却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著名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ò)鸿鹄(hú)闾左(lǚ)
適戍(zhé shù)当行(háng)度已(duó)数谏(shuò jiàn)
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来源:学.科.网Z.X.X.K]
果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铚、酂(zhé zàn)
柘、谯(zhè 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chàng
嗟(jiē)鹄(hú)酂(zàn)柘(zhè)度(duó)
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全班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全班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这样的高压统治还妄言千秋万代,真如痴人说梦一般。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可谓是拥有造反的本钱了。
7、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在段中画出句子。
明确: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兵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一次征发就有900人,可见摇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
8、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明确: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
9、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明确: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减众”。
10、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课堂小结:第2自然段作者交代了起义地点、有利条件等起义背景,又进一步描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过程,最后达到了“威众”的目的,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特点。
六、熟读背诵。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爆发的原因
陈涉世家说课稿 篇9
肖
平
一、说教材
《陈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借注释学文言文”为主题展开。《陈涉世家》是一篇文言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3.能够借助工具书翻译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与意义;
1.整体理解文意,概括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提炼出课文中人物语言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
2.能正确看待文章中出现有关迷信活动的内容,正确认识陈胜这位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由于本文是九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文言文,篇幅比较长,但生晦的文言词语不是很多,又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语言的含义。
二、说学情
本课所教授的对象大多数的学生,处于15到16岁之间,心理机制已趋于成熟。然而,这些学生存在以下的三个明显的特征:
1、在基础知识水平上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极差,重要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拼音基础过差,不懂基本文言用语的意义及用法等。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点的最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这些学生就更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入是一段关于大泽乡起义的视频,这个导入以学生倍感兴趣的影片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阳夏(jiǎ)、嗟(jiē)乎、闾(lǘ)左、度(duó)已失期、数(shuò)谏(jiàn)、丛祠(cí)、忿(fèn)恚(huì)尉、六七百乘(shèng)、会(huì)计事等。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听范读,学生边听边圈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等读完后一起讨论明确。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现象等。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主要用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每段课文内容中所相应的问题,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再分组讨论。
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你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关于迷信现象的内容?
好处: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自主探究,树立对迷信现象的正确认识。环节5:课后作业
课后探究练习的第一、二题及《学习指导》好处:巩固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文言知识要点。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少
时:有“鸿鹄之志”
谋划起义时:“天下苦秦久矣”
根本原因
陈涉
鱼腹置书、篝火狐鸣
威服众人
发动 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煽动众人
起义胜利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与学情分析: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1、在基础知识水平上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极差,重要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拼音基础过差,不懂基本文言用语的意义及用法等。
2、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缺乏系统而高效而又适合自己的方法,听课、练习以及复习巩固的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
3、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也是造成以上两点的最根本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自主完成,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正视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不能给这阶段的人生做正确的定位;遇到问题时候普遍会产生“惧难”心理,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过程与方法
4、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1、认识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物现人性格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教学重点:
1、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司马迁对这次农民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资料交流: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有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三、介绍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读(断句、字音)
2、译(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感悟(把握内容、挖掘内涵)
4、掌握古汉语知识与古文化常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下列汉字的读音:
阳夏(jiǎ)辍耕(chuî)鸿鹄(hú)闾左(lǚ)適戍(zhã shù)当行(háng)度已(duï)数谏(shuî jiàn)罾(zēng)间令(jiàn)篝火(gōu)忿恚(huì)果笞(chī)宁有(nìng)攻蕲(qí)铚、酂(zhã zàn)柘、谯(zhâ qiáo)千骑(jì)社稷(jì)怅chàng 嗟(jīe)鹄(hú)酂(zàn)柘(zhâ)度(duï)
烹(pēng)徇(xùn)陈胜王(wàng)披坚执锐(p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五、新课讲授:
1、朗读第一段
2、自读自译:辍耕之垄上:辍,停止;之,到、往。若为佣耕:若,你;
3、提问理解
⑴、陈涉是什么出身?
明确:“佣耕”之民,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故入“世家”。正如项羽反秦首功,列入“本纪”一般。
⑵、他与一般的农民有何不同?
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剥削受压迫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朗读第二段“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
5、自读自译:闾左:借代贫民;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6、提问理解: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们哪些事情?
明确:一是秦朝徭役繁重,民众苦不堪言;二是秦朝严刑酷法,百姓战战兢兢。三是陈胜吴广有一定的组织才能。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3、认识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物现人性格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上回讲到,九百谪戍之徒,因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此时到了性命攸关之际,正是英雄人物涌出之时。正是这一场大雨,引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泽乡暴动。
二、新课讲授:
(一)、朗读第三段,疏通文意,理解大意。
(二)、分析课文内容:
1、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障碍;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方向;明确领导,胜利进军,迅速壮大。
3、“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
4、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5、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
三、品读、拓展:
1、背诵下面句子,并理解在文中的作用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直接原因)(2)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根本原因)(3)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的舆论准备)
四、作业布置: 积累:1、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被坚执锐
“被”通“披”。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以……为苦”,即“认为……苦”的意思。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是“使眼色”的意思。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用作动词,是“使……忿恚”的意思。
板书设计: 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
亡,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暗地。今义:中间。
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教学反馈: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 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
创设情境:想像下一个威武不能屈的斗士,在强暴面前的外貌、心理、神态会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 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 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 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 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作业习
以战国时的“士”为内容,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教学反思:
24、出师表
学情分析
对初三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学习基础,所以疏通文意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但理解作者寄予文章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写作的时代距我们毕竟很遥远,那么,读出感情,有感情的朗诵就成了难点和重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题、背景、作者、表
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分段、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诸葛亮三条建议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重点:了解诸葛亮三条建议进步主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难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堂类型: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视频图片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难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反馈:应该联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联系诸葛亮传奇的一生。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学得也有热情。
课题: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课堂类型: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反馈:这篇文章是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要求掌握的篇目,所以,课堂上的背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边讲,边让学生理解性背诵。
课题:出师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课堂类型: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
(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B、熟练背诵全文
反思:
25、词五首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依据学生的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