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德 心得体会

2024-07-04

有品德 心得体会(精选8篇)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1

坚守心中的道德底线,做有品德的革命军人

——有品德学习心得体会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品德修养前面加上军人两字,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和特殊的要求。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品德的要求会更高,那就不仅仅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程度了,而是要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负责,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品德包含的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军人来说,有品德就意味着爱国奉献、勤奋敬业、生活情趣高尚。

爱国奉献,就是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每个人把理想抱负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与祖国共命运、与社会同前进,才能彰显道德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爱国奉献是军人最崇高的道德境界,也是最深厚的道德底蕴,革命军人必须立志报效祖国,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报国之志与强军之行统一起来,自觉为强国强军贡献智慧结晶。

勤奋敬业,就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本职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创造出多么大的奇迹,勤奋敬业需要的是坚守,是责任。勤奋敬业是军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的优秀军人正是以敬业、敬业、乐业的品格,点亮了职业生涯,升华了事业追求,诠释了人生价值。不因工作平凡而放松,不因岗位偏僻而随波逐流,不因困难而放弃,这正是一个军人应有的品质。

生活情趣,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需的调味剂,而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情操高尚、兴趣高雅,是真善美的化身,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生活态度和健康心理状态。培养革命军人健康向上的道德修养,既能充实精神世界,更能陶冶思想情操,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

在军校学习的我们,由于身份的原因与社会接触的不多,但决不能放松对自身品德素质的培养,作为构成战斗力基本因素的人,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军事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还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确立个人的行为准则,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身的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巩固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量涌入,使我们对自身良好品德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自己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经常按照军人的品德规范对照和检查自己的言行,坚定品德理想,有效地抵制腐朽品德观念侵蚀,不断清除思想上的灰尘,纯洁自己的灵魂,做到不因金钱和名利而丧失气节,不因艰苦和危险而逃避职责,不因挫折而丧失斗志,使自己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革命军人。

新时期,我们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树起了一面道德的旗帜。立身作人、干好本职,只要我们真正常修为人之德,就能自觉追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就能自觉坚持和发扬优良风尚,抵制不良行为,潜心做无愧于心的好人、道德高尚的当代革命军人。

良好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一蹴而就,要深刻体悟、持续修炼,自觉做到重事业淡名利、重苦干去浮躁、重全局舍本位、重法纪不逾矩,不断实现自我完善,筑牢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道德根基。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2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内容“新”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丰富,图画生动,活动多样,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比起无声的图画来,他们更喜欢有声的世界。教学内容既有图像,又有声音,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眼耳同步,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全“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冬爷爷在哪里》这一课时,我事先搜集了许多有关“冬天”的图片,找到了一些有关“冬天”的歌曲和动画,并利用这些布置了教室。在上课时,我呈现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冬天”的情境。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生动的动画,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让学生沉浸在冰雪世界之中,受到了美的震撼。

二、信息技术让教学过程“活”起来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往往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组成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系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操作性比较强。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恰当、巧妙地进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使教学过程鲜活、生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学习《眼睛与耳朵的诉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欣赏动画《眼睛与耳朵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欣赏动画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看得是津津有味,一双双小眼睛也发亮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学习下面的内容时也就更加有劲了。

2.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新课,深化认识。

在学习《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短片,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欣赏儿歌《我的好妈妈》,感受小乌鸦和小朋友对爸爸妈妈的爱。这样化静为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评价,新颖独特。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学生发言精彩的时候,在学生展现作品的时候,在学生表演成功的时候……我不再是单调、枯燥地说:“很好!”“你真棒!”……而是播放一段喜庆的音乐或展现一个有趣的动画场景,来表扬学生、祝贺学生。在学生不敢发言的时候或制作不够成功的时候,我还利用另外的一种音乐或者动画来鼓励学生。

这样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原先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到,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动”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材内容;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还不够,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学习“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巧手剪秋天》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百果图”、“昆虫世界”、“种子王国”、“树叶之家”等,感受秋天的美丽、富饶;接着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树叶书签、昆虫标本和学生的手工作品。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画时,学生连连赞叹,兴趣高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再让学生来画一画、剪一剪、做一做、动一动……最后,在实物投影上进行优秀作品的展示,大家来开一个“秋色博览会”。这样的一番活动下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又动脑,在“动”中感悟,既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培养了大胆创新、善于实践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习“乐”起来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提供直观的图画和生动的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的学习“乐”起来。

在学习《夏天的小虫》一课时,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中的静态昆虫图画转变成动态的图像,让学生来观察各种昆虫的颜色和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播放有关的昆虫生活场景和昆虫的故事,同时还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节课下来,学生动静结合、情趣交融。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上课,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寓学于乐,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悦。

五、信息技术让学生思想“深”起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最终还是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的。

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有“情”有“行”,让学生的思想深刻起来。

在学习《过去的故事》一课时,因为学生只有八九岁,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教师如果只靠讲和听,难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自然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入班级内的“小影院”,欣赏《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等优秀儿童影片;让学生进入“小歌厅”,听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爱国主义歌曲;让学生在电影中、在歌曲中,去回忆过去的故事,去寻访心中的英雄,去感受那战争的年代……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垫,在上课时,我再让学生来讲讲本市的一些革命英雄事迹,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使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的艰难,情感得到了酝酿,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而言之,教师恰当、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7, (1) .

[2]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 (1) .

心中有“品德”,信步走“社会” 篇3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教育应当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笔者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切实做好以下几点,能使品德与社会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教材为根本,以实践为导行

“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是“品德”与“社会”两者的有机统一。“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下的孩子们,整天接受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却缺少了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对孩子的一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所以,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们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应切实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宋代朱熹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任何理论教材都不如现实具体,教师用理论来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的不足。笔者以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冀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让科学技术走进生活” 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科技要为人类社会造福。 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社会实践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教学中实行实践性教育,是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品德教育的明智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

二、鼓励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 “追寻人类文明足迹”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搜集调查、课堂交流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是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些文明成就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这些人类的伟大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让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其良好品德的行成。

三、寓教于行,潜移默化,指导良好品德养成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同时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教师的角色正在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社会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四、教师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自身硬”,怎样为学生做好榜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才能引领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以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的科学性,在形式上要注意内容表达的生动性,这样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无德不立,教无道不兴。”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授业”者,还应该是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传道”者。

总之,作为品德与社会老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教育痕迹,真正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达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

[2]侯华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探索与思考[J].教育科学,2016(22).

[3]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4

人品道德是衡量个人党性修养的一把尺子,更是做人的资格和条件。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建设,把道德看作是建国之基、强国之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院校作为干部生长的源头,肩负着为部队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在以培养情趣高尚、品行端正为目标,引导锤炼优秀的人品道德上下工夫。

一是教育讲党性、强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一个人的生活品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军人注重党性修养锻炼和提高,这是事业的要求,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具体要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党性修养程度,决定其政治生命的存亡,决定其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并且不出事,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以党性修养为切入点,使接受系统的党性教育,让自觉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并在头脑中落地生根。做到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保持健康的生活追求,注意把住生活小节,把握“交往圈”,净化“生活圈”,纯洁“娱乐圈”,正规“工作圈”,不为酒绿灯红所惑,不为声色犬马所动。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经受住考验,眼不花、嘴不馋、手不伸,过好金钱关、权力关、美色关,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官,经得住艰苦环境、艰巨任务的考验,顶得住庸俗关系的腐蚀,做到慎独严谨,独善其身,始终保持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永葆军人的政治本色。

二是教育讲道德、正品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官要讲道德、做人要讲人品。人品道德,高尚的品行操守既是军人抵制歪风邪气侵蚀的精神盔甲,保证不变质的思想防线,也是做人之本,为官之道,更是尽好职责、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加强人品道德修养,不仅是党的建设和国家、军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因此,从立身做人、当兵尽责等基本问题抓起,把社会主义荣誉观作为规范言行之要、立身做人之本、为官从政之道,解决好“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兵”这一根本问题,切实引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以严格的党性原则要求自己,以所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自觉用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用党纪国法、条令条例约束自己,始终保持“不比物丰比德高,不比索取比贡献”的优秀人品道德。

四有军人专题教育-有品德4 篇5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革命军人就要有品德》。

“国无德不兴,军无德不威,人无德不立”。自古以来,但凡有作为的中华儿女,都是靠对品德的不断修炼,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军人以品德立身的经典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到岳飞“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的大气豪迈,从戚继光“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博大胸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怨无悔,从陈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的责任担当到雷锋“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庄严承诺,从李向群“为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青春血性到庄仕华“为民造福、为党树碑”的崇高境界等等。这一面面飘扬的道德旗臶、一座座耸立的人格丰碑,说明了品德是为官之本、做人之根、成事之基,同样也是军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先从几组图片中感悟一下品德的力量。第一组照片:图片是民国四大美男中的前两位,一位是大汉奸汪精卫,一位是周恩来总理。其实两位除了都美外,还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我们来做个比较:论人气,汪在广州演讲,当地女学生皆“掷花如雨”。那时汪,乃革命领袖、偶像明星;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均享有极高的声誉。论资产,汪父亲是浙江客商,岳父是华侨巨富陈耕基;周年幼时家境殷实,但随后逐渐衰败,13岁就担起家庭重任。论职务,汪曾担任国民党总裁、行政院长,历史上职务曾在蒋介石之前;周则担任党的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历史上职务曾在毛泽东之前。论学历,汪是省级状元,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辛亥革命后,又留学法国;周就读过天津南开学校、日本明治大学,后又留学欧洲。论志向,汪年仅26岁就凭一腔热血刺杀摄政王,被捕后口占杀头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名动天下;周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论才华,在国民党专政期间,许多集会、会议与典礼开始时必须恭读的孙中山《总理遗嘱》,实则由汪代笔,孙中山一字未写,其中大家熟悉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出自此处;周呢,他的才华是举世公认的,可谓“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论勇气,都不怕死,汪的刺杀行动,证明了一点,虽然汪作了汉奸,但我想没有人认为他是怕死才当汉奸;周是中共特科和情报工作的创始人,他临危不惧的胆识在困难的时候起了很大作用。对比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汪和周如此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汪还胜于周,为什么两人的人生截然不同呢?接下来,对比一下他们的品德,大家就能找到答案。先看汪精卫,汪精卫虽然一生不抽不嫖不赌,但他是典型的“两面人”,在和蒋介石的争权夺利斗争失败后,为满足个人私欲,抛弃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投靠了日本人,还打出“曲线救国”的幌子,祸国殃民,大德失节,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奸,遭世人唾骂。李宗仁曾评价汪,“仪表堂堂、满腹诗书、风度翩翩,初与接触,多为折服,……然而,汪的为人,亦极虚伪。再看周恩来,他为人胸襟坦荡、不计恩怨、心口如一,一生对党无限忠诚,为国家和人民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至临终之际银行也没有一分存款,去世时,中国举国哀悼,人民群众自发为其送行,出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联合国也为其降半旗以示悼念,史无前列。同志们,汪和周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周恩来之所以能够胜出,不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地位突出,而是因为他拥有信念如

一、操守如

一、言行如

一、表里如一的高尚品德被世人敬仰和铭记。

第二组照片:大家可能都听过“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图片中的人就是周处,一张是他的画像,一张是后人为他立的雕塑。周处是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少年时轻狂放荡,纵情肆欲,成为乡里恶名昭彰、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有一日,周处问乡里的长辈:“当今时局和平,又是丰年,大家为何苦闷不乐呢?”长辈叹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周处追问三害,长辈回答:“南山猛虎,长桥蛟龙,还有欺负百姓的恶人。”于是周自告奋勇,先入山杀死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三天三夜都没有消息,乡人以为周处死了,就彼此庆贺。周处活着回来看见了,才知道自己就是百姓心中的祸患,顿时心生悔意,并立志重新做人。接着,周处到处拜访名师,求学上进。一年后,他凭着自己文才和仁义刚烈的志气被朝廷任命为新平太守,后来在平定羌人叛乱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受百姓称赞。从百姓眼中的恶人到众口皆碑的忠臣,周处的改变告诉我们,只有立德为先、以德服人,才能真正得到别人口碑,获得干事创业的更好平台,干出更大工作成绩、实现更大发展进步。

第三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1949年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的解放军露宿南京路街头的情景。解放军打了一夜,又冷又累,但为了不惊动百姓,官兵们就和衣睡在街两旁的屋檐下、过道里,他们没有一个人闯进任何一个店铺和房屋。次日,居民开门看到了这一幕,极为感动。当时的红色资本家,后来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感慨地说:“当我看着满街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战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第二张是今年“五一”期间,秦岭博物院工作人员在西安兵马俑一号坑抓拍的,照片中一名女游客从包中掏出纸巾为正在站哨的武警战士轻轻擦去脸上的汗水,这一幕感动了周围的游客。事后也有人质疑女游客是不是武警战士的女朋友。一时间,这个细节也成为微博和诸多新闻网的头条。其实,暖心一幕发生时,两人有过这样的交流,执勤战士:“谢谢,我在执勤,请不要打扰我。”女游客听到这句话后,说了句“好的”,就转身走开了。后来,这名战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有职责在身,所以谢绝,想跟好心的女游客说声对不起。这两张照片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军的良好形象,又充分体现和反映了革命军人严格自律的精神品格。回顾我军的发展历程,不正是靠传承这种品德才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最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吗?

以上三组图片可以看出:有品德是立身做人、当兵为官的准则,是全面发展、成长进步的基石,是保持本色、树好形象的保证,革命军人必须躬身践行。

习主席把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有品德”概括为情趣高尚、品行端正,有其特指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我感到具体就是要树好四面道德的旗臶。

第一面旗帜,贞守政治品德。当代革命军人的政治品德主要体现为对党、国家、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为党、国家、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牺牲奉献的自觉行动,贞守政治品德是革命军人思想道德修养第一位的要求。

贞守政治品德就要培塑爱党为党的忠诚品格。“天下大德,莫过于忠”。自古以来,忠诚就是军人的必备品格和职业操守。1934年,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后陷入包围,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给予高官厚禄诱他投降,他毅然伸手插进自己的肚子,拉出肠子将其扯断,英勇就义,年仅29岁。陈树湘用忠诚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党流尽最后一滴血!我们再来看一组血肉之躯凝成的数字:红军长征4支部队牺牲16万人;8年抗战,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伤亡67万人;解放战争我军共牺牲26万人,负伤104万人;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官兵牺牲18万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可能缺少了血与火的考验,但忠贞的信仰却是永远不能或缺的道德品质。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必须把爱党为党、绝对忠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来坚守,作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培育,始终做到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人民军队心向党,党叫干啥就干啥。

贞守政治品德就要坚定爱国报国的价值追求。革命军人爱国报国,既是法定义务,又是政治要求,也是道德操守。“九一八”事变后,赴美考察的爱国将领吉鸿昌,迅速回国发动旧部,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将日军驱出察境。后又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不幸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就义前,他以树枝作笔,在地上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悲壮诗句,表达了抗日到底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报国的高尚品格。报效国家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把岗位当成报国的平台,把打赢当成报国的责任,把实干当成报国的途径,把三尺哨台和维稳处突一线作为爱国报国的主战场,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贞守政治品德就要恪守爱民为民的根本立场。我军的深厚根基在人民,力量源泉在人民,奋斗价值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和品德,也是革命军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根本立场和态度。2014年1月3日,武汉市某消防中队战士皇甫江武,在执行任务时,看到厨房8个煤气罐有3个在燃烧,火焰喷出1米高,毫不犹豫地抱起着火的煤气罐就往外跑,被网民亲切的称为“抱火哥”。当前,战争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军人在战争中的直接作用似乎没有以前明显了,市场经济原则渗透到军民交往中,难免产生利益矛盾。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把驻地当故乡,把人民当亲人,不与民争利,做到抢险救灾不误一分一秒,演训活动不犯一秋一毫,与民交往不拿一针一线,野营驻训不坏一风一俗。

第二面旗帜,恪守军人职业道德。军人职业道德是与军人职业特点和使命任务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以爱军精武为本,以牺牲奉献为荣,以崇尚荣誉为责,在践行军人职业道德中创造出彩人生。

恪守职业道德就要传承爱军精武的职业操守。军人以赢得战争为目的,然而,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上,胜利之神从来只垂青千锤百炼、技高一筹的军队和武艺精湛、意志顽强的军人。第十六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现猎鹰突击队副大队长徐春德,在入伍初期军事技能并不突出,但从军十几年来,他始终用“不做亚军”的标准严格磨练自己,攀登抓绳上,别人练10遍,他就20遍;射击转换速度不快,就千百次的反复练习;搏击踢腿绑沙袋,体能负重山地跑,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磨练与拼搏中,徐春德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比武拿第一,到国际竞赛夺桂冠,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现实版的“许三多”。每名军人都要像徐春德那样:立志警营建功业,自觉把对军人职业的热爱转化为练好本领、提高技能的精神动力,刻苦训练强技能,无怨无悔尽职责,永争第一做精兵。

恪守职业道德就要拥有甘于牺牲的奉献情怀。军队和军人总是与战争、艰难困苦、生死考验联系在一起。这一特点,决定军人必须敢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抗日将领张自忠始终以“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来勉励自己和教育下属,为保卫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独立牺牲奉献。1940年枣宜会战中,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当灵柩经过宜昌时,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10万。“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为伍少安闲。”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做到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奉献,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忍不拔,一往无前;做到自觉把集体利益臵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服从集体利益。

恪守职业道德就要具有崇尚荣誉的精神动力。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军人,无不视荣誉为自己的生命。我们人民军队的荣誉,是无数革命先辈和广大官兵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表现在战时,就是英勇杀敌、精忠报国,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军队的声誉;表现在平时,就是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处处体现出军人的模范行动和良好形象。电影《冲出亚马逊》的主人公原型,空降兵王亚林、扈国华,他们视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在参加委内瑞拉轻骑兵学校举行的特战集训中,为了改变中国军人在国际特种兵比武竞赛中一直落后的历史,他们经受住了生存与死亡的考试、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心理与生理的抗争,最终夺得了5个第一,2个第二,首次让五星红旗在异国军校上空飘扬,并被学校永久珍藏。作为革命军人,只有确立崇高荣誉的价值追求,自觉珍惜荣誉、积极追求荣誉、悉心呵护荣誉,才能在面对艰难困苦产生畏惧时,勇往直前,才能在需要牺牲奉献犹豫时,挺身而出。

第三面旗帜,践行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杠杆。当代革命军人应自觉培育、模范践行社会公德,在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中引领社会风尚。

践行社会公德就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实守信,既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公德,又是军人成长进步的前提。社会呼唤诚信,军队更需要诚信。军人的诚信关乎人品官德,关乎兵心民意,更关系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情节,连长梁三喜在即将奔赴战场时给妻子留下一段嘱托,“秀,你去年来连时知道,我当时还欠着近800元的账,现在还欠620元,我原想三年内紧紧手就把账还上,可一旦我牺牲了,原来的打算就落空了,不过不要紧,按照规定,战士干部牺牲后,政府会发给一笔抚恤金,战士500元,连排干部550元,当你从民政部门拿到550元抚恤金后,还差70元就好说了,你和娘把家中的那头猪卖掉吧,一定把账一次还清,如果欠账者的名单中有哪位同志牺牲了,望你务必托连里的同志,将钱转交给他的亲属,人死账不能死,切记,切记。” 梁三喜这份遗书把“诚信”二字诠释的淋漓尽致,特别是一句“人死账不能死”,让人很受触动,为我们立起一座诚信的丰碑。人以诚为贵,人无信不立。我们讲诚信,从个人品性修养的角度看,就要从实际工作中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培养纪律作风、坚持一日生活秩序做起,诚恳待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的做的一个样、营内营外一个样,不当阳奉阴违的两面人。

践行社会公德就要为维护正义敢于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也是革命军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些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好人做不得”“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怪事:有人好心扶起被车撞到的老人,却被对方反咬一口;有人下水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被救者悄悄离开;有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被救者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面对这些事情,人们不得不追问:“救死扶伤被赖上怎么办”“做了好事自己吃亏怎么办?”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张图片,图片中的男孩叫万鑫,是重庆的一名中学生,2009年11月14日,万鑫在回家的路上扶起了一位自己摔倒的老奶奶,后来竟被老人的亲属告到法院,要求赔偿。“万鑫案”开庭那天,16名证人站出来,自发为“爱心少年”作证,远在新疆打工的目击者谭祥宣毅然辞掉工作,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替万鑫作证,最后法院还了万鑫同学公道。正义长存天地,公道自在人心。见义勇为坚守的是正义,扶助的是危难,维护的是道德。讹人事件毕竟只是社会的个别现象,我们不要因此一叶障目,否认整个社会的良知正义。所以,我用小品《扶不扶》中“郝建”的台词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当然,我们不是人人都能遇上突发的情况,但都要有敢于担当、见义勇为的思想准备,能做到身着便装敢扬军人正气,路见不平要显军人豪气,危急关头不失军人静气。

践行社会公德就要把帮助他人作为快乐追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早已成为助人为乐的道德符号,成为“好人”的代名词,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雷锋传人郭明义,20多年来先后为失学儿童、灾区捐款12万元,累计无偿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有人对出了力出了钱却不求回报的郭明义不理解,但他只是淡淡一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友善互助,不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有时可能仅仅是对别人的一个真诚耐心的帮扶、一次善意友好的鼓励、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我们就要像刘备说的那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要像郭明义那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把友善互助的种子播向人人事事和时时处处,真正传递正能量、温暖全社会。第四面旗帜,坚守个人美德。革命军人的个人美德关键是选准自己的道德形象,养成良好的习惯,擦亮自己的名字,塑造好个人的优秀品德。

坚守个人美德就要当一个有境界的人。有境界就要不为个人为国家,不重权位重责任,不追名利追事业。在我军的历史上,不当将军当农民的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主动要求放弃八路军副参谋长甘当炮兵学校代理校长的炮兵司令朱瑞;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舍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下任二师师长的徐彦刚,都是有着淡泊名利崇高境界的典范。“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写过一篇回忆录,里面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1986年,邓稼先由于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达到无法救治的地步。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时,杨问:“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钱,值得你把命都搭上?”邓说:“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从邓稼先身上我们应该感悟,什么时候追名逐利的虚荣离你越远,什么时候豁达超脱的境界就离你越近,什么时候你所成就的事业就越大。

坚守个人美德就要当一个有节操的人。“独臂英雄”丁晓兵曾说过,“人生其实就是两件事,追求什么和拒绝什么。”我的理解,追求和拒绝的过程其实就是淬砺品德的过程,这是为人处事必须直接面对的价值考量,也是我们每名军人必须长久坚守的人生底线。导弹司令杨业功曾经给家人和身边人立下两个“三不许”。一次是当上导弹旅旅长之后,他立下规矩:不许干预我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另一次是他病重入院后,他又“约法三章”:无论手术成功与否,任何人不得找医院麻烦;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来看我;大家不得收受礼品和现金。反观***、徐才厚、**等腐败分子,为官失范、做人无德,丧失了最基本的人品官德,最终为法理所不容,为情理所不屑,为世人所不耻。有节操就要在做人做事、当兵为官上坚守人格底线、纪律防线、原则红线,做到立场鲜明、爱憎分明、办事光明,始终拒腐防变、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坚守个人美德就要当一个有品味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拥有健康高雅的情趣。比如,屈原爱橘、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郑板桥爱竹、周敦颐爱莲,他们都以健康的情趣爱好表达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非常注重培养健康情趣,加强道德修养。比如,毛泽东酷爱游泳,以此强健体魄磨砺意志;邓小平钟爱桥牌,把它作为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方志敏烈士曾说“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贺龙喜欢垂钓,培养处变不惊的耐心静气。这些健康向上的情趣,与我党我军领导取得的巨大成就交相辉映。相反,如果在情趣爱好上追求低级趣味,甚至与物质利益挂起钩来,就容易失品丢德。前不久,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因为在饭局上发表过失言论而受到广泛批评,其节目被停播。我认为,毕福剑是否违纪违法应该由法律作出决断,但他个人品行带来的影响,确实需要警醒。当一个有品位的革命军人,就应该培养健康高尚的情趣,做到生活可以讲究,但不追求档次;爱好可以广泛,但不陷于低俗;朋友可以结交,但不选择“小人”;习惯可以尊重,但不影响他人。

战友们!“四有”革命军人,就好比一艘前进在强军征程中的船。有“灵魂”就是“船舵”,把持着正确的前进方向;有“本事”就是“船体”,抵御狂风、破浪而行;有“血性”就是“发动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能量;有“品德”就是“传动轴”,凝聚力量、减小磨损。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让我们始终以争做“四有”军人为理想,以“强军目标”为方向,在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征途上扬帆远航。

最后一起分享八句话:志存高远不迷航,爱岗敬业不懈怠;情趣高尚不放纵,品行端正不失节;珍惜荣誉不出格,抵制诱惑不动心;知恩择善不忘义,慎独慎微不放松。这“八不”,就是本次授课的小结,与同志们共勉。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6

同志们:

任何一个国家,军人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所谓军人的样子,就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而有品德,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下面,我主要分三个方面,跟大家探讨如何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一、什么是有品德的人

看到“有品德”三个字——

首先,我想到的是,康德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是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准则。德是人之灵魂,是民族之精神,是社会之规矩,是国家之基础。

第二,我想到的是,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诗歌虽短,但对比强烈,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表现出崇高的敬意;对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第三,我想到的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里面的经典句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点精神就是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应该说,这些诗句和名言都鞭策着我们,要远离低级趣味,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佩、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有品德的人,特别是有品德的军人,我个人认为,要在这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有品德”的第一条——爱国

“爱国”放在第一个,因为我觉得,爱国报国,为了捍卫国家的荣誉不惜牺牲生命,是军人的第一品德。这里,讲一些彪炳千古、万众敬仰的将领,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是在民族存亡、国家存亡的关头,挺身而上,捍卫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汉代的卫青:汉代自刘邦建国以来,屡屡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而卫青的“龙城之战”打赢了汉代和匈奴的第一个胜仗,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汉代的霍去病:霍去病在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大破匈奴,史书记载: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曾经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给他盖房子,霍去病说了一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短短八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这种为国舍家的耿耿忠心,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令人动容。

——汉代的李广:也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唐代王昌龄有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还很廉洁,对部下谦虚和蔼。司马迁称赞他的品德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杜甫有一首《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充分表明了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耿耿。他的《出师表》中的两句话可以说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宋的杨家将:一句“清风无佞天波府,满门忠烈杨家将”,更是流传千古、千古传唱。

——南宋的岳飞:岳飞精忠报国,不畏金兵强悍与奸臣谗言,在生命危险前不计个人危难,一心要收复故国河山。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奸相秦桧,被后世唾骂,秦桧跪像背后的岳飞墓,有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和奸,爱国和卖国,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一语道破。抗日时全国号召要做岳武穆,大家都看过《三毛流浪记》,剧中说:抗战危急,国家需要岳武穆,需要千千万万的岳武穆,大家都要来做岳武穆!这就是爱国精神的动员和号召。

——明朝的文天祥:他的《过零汀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汀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终是面南而死,从容就义。

——明朝的于谦:为官清正,《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上“两袖清风”的典故,说的也是于谦,他有一首《入京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表现他刚直、廉洁的浩然正气。《明史》评价于谦用了八个字:忠心义烈,日月争光。很到位。

——晚清的林则徐: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家祸福,不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

讲了这么多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可以说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如浪花般逝去,但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在大是大非的决断面前,唯有忠贞爱国才能流芳千古,否则就是遗臭万年。

“有品德”的第二条——良知

军队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强军非常重要,但我们更要有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传统,有对战争的良知。《道德经》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意思是,凡是以“道”治理

国家的国君,都是不用兵强行争天下的。用兵争天下不是什么好事情,定会遭到报应。用兵打仗,军队经过的地方,之后一定是荆棘丛生、一片废墟。打完仗的地方,也一定是凶灾连年,田园荒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求用兵达到目的,而不敢用兵来逞强。《道德经》还有这样的句子: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意思是,动用武力,是不祥的,人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都不会去使用。

——傅作义冒着“三个死”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这段历史很有意思。这是一件大功德,不仅免除了百姓伤亡,还完整地保存了北京城的建筑,对保护文化遗存意义很大。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相当慎重的事情。当时傅作义说,争取和平解放,我是冒着三个死来做这件事的。一个是和共产党打了几年仗,不了解我的人可能要打死我;二是蒋介石和他的嫡系部队,随时都会杀害我;三是咱们内部不了解情况的人,也可能要打死我。最终的和平解放,当然是各方面努力的结果,但我觉得,傅作义敢冒这样的风险,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身上中国人的良知没有泯灭,不忍心看到北京这样一个古都遭受兵火之灾,不忍心看到再有更多的人在战争中丧生。

——二战中梁思成建议盟军不轰炸日本古城(核武器)

1944年夏天,美军开始对日占区和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没有局限于家国恩怨,全力整理古迹遗址名单,在地图上标明位置,并向盟军提交了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的建议。经过据理力争,梁思成的建议被采纳,遍布京都和奈良城内的古建筑,在战火中毫发未损。史料记载,梁思成当时对美国布朗森上校讲:“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恨不得炸烂整个日本。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建筑和园林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它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梁思成以一个中国人的良知,保全了两座古城和芸芸众生,大家可以感受下这当中的分量。

“有品德”的第三条——诚信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一个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比任何事情都可怕。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说得简单点,就是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哲学家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谚语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是说诚信极其重要。

——刘绍安一生践行“生死约”

1951年,朝鲜战场上,排长山东人刘绍安和来自江苏泰兴副排长张志久两人在战壕里约定:“万一我们中有一人死了,活着的人就要去照顾对方的父母。”战斗中,张志久不幸牺牲。与战友的“生死之约”让刘绍安义无反顾踏上践诺之路。1963年,刘绍安转业,他没有回家乡,而是来到泰兴,照顾战友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不仅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还挑起全家的重担,抚养弟妹们成人、帮他们成家立业。

作为一个战功卓著的老英雄,刘绍安在抗日战争中小腿被日军机枪打穿3个洞,解放战争中被国民党的子弹打掉了左手食指,抗美援朝时后脑飞进过美军的一块弹片,他因此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但他从不炫耀英雄的资本,始终永葆英雄的本色。50多年没有一次伸手向政府要过优厚待遇,用一生去践行“生死之约”。

——金利来公司的故事

金利来公司曾经和一家报社联合举办一次活动,奖品是金利来领带。活动结束后,负责发放礼品的一位姓罗的女记者把剩下的三条领带交还给了金利来公司。这件小事让金利来公司的总裁曾宪梓感动不已。几年后,金利来公司全面进入大陆市场,组建一个分公司。在招聘经理时,曾先生最先想到了那位记者。

——车厢占座位的故事(反面教材)

这是讲的是一个人不诚信的故事。一个人上火车后顺手把包放在旁边空座位上。这时上来一个人,问这个座位上有没有人。第一个人不想把包拿走给他坐,就说“有,人上餐厅去了。”后来上来的人就在旁边等。等第一个人下车要拎包的时候,他说:“这个包是之前进餐厅那个人的,你不好拿。”吵闹声引起了周围人的围观。乘务员过来了,说:“这样,等车子到了终点站的时候,如果这个包还没有人来认领,就是你的。”在乘客们的哄笑声中,这个说谎的人只好灰溜溜地下了车。

——晏殊的故事

北宋的晏殊,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宋真宗。皇帝召见了他,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京城的官员经常举行各种宴游。晏殊家里穷,没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辅佐太子读书。大臣们都很惊讶,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有品德”的第四条——责任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为社会的一员,肩上便有了责任。为人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责任,为人父母有教养子女的责任,做一个公民,爱国、守法、诚信是应尽之责。身为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责任。能够承担责任的被称赞为勇者。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于责任,我想讲三点:对朋友的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

——对朋友的责任。《世说新语》上说,东汉有个叫荀巨伯的人,一次去看望远方生病的朋友,正好有强盗打过来了,朋友对他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快点逃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让我独走,舍义求生,这不是我的作为!”强盗进城后,对荀巨伯说:“我大军到来,全城都空了,你是什么身份,怎么敢一个人在这里?”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染疾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偷生,宁愿替他受死。”强盗议论道:“我们这帮无义的人,却进犯了有义之城啊!”于是下令撤退,全城得以保全。

——对事业的责任。先读一段一位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段话讲的就是歼—15总负责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XX。中国歼—15舰载机成功起降航空母舰“辽宁舰”,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在歼-15舰载机研制工作中,XX坚守一线,带领研制团队攻坚克难,夜以继日地奋战,取得了型号研制的全面成功。但终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牲。XX同志的一生是航空报国的一生,他将自己30多年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奉献在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身躯践行了航空报国的伟大宗旨。

——对家庭的责任。讲一个xxxxxx。”

“有品德”的第五条——仁爱

“仁”是一切美德的总称,“仁”的核心思想即为“爱人”。孔子讲“仁者,爱人”。仁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人温暖;是夏日里的一杯清茶,给人舒畅;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给人希望;是一根根坚实的柱子,支撑起人生的高楼大厦。仁爱的表现,主要是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甘于奉献等等。

——助人为乐的例子。最典型的雷锋的故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55年前,雷锋穿上军装,登车奔赴沈阳军区驻营口新兵营,一路上做了数不清的好事。雷锋的形象、雷锋的精神深入人心。现在我们有些人,自己“戴着面具”生活,却去质疑雷锋,怀疑雷锋事例的真实性,这都是极其错误的,也是非常可怕的。雷锋把助人为乐的一件件小事做到了极致,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认真”的精神。

——扶危济困的例子。先说几个富翁:2006年,股神巴菲特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85%的财富,约375亿美元。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比尔盖茨

2008年正式退休,宣布将580亿美元全部捐给名下的基金会,主要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贫穷国家提供援助,未给子女分文。

可见做好事,不在于财富多少、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精神追求,在于有没有身体力行。只要我们抛弃对生活抱怨和对弱者的偏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道德追求,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推动者。

——甘于奉献的例子。这里同样读一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个人就是

xxxx。

有品德,除了上面说的爱国、良知、诚信、责任、仁爱之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

比如说,正直。

正直,就是正义直爽。正直的人,会挺身而出,说真话,办实事,常常被人们喜欢和信赖。

——包公的例子。包公就是正直的化身。最经典的,就是开封府的三把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龙头铡是为皇亲国戚准备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虎头铡是为文武大臣准备的,奸臣贪官,都忌惮三分;狗头铡是为普通百姓准备的,那些坏家伙,一个都逃不过。

——林肯的例子。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一直受到世人敬仰。当上总统之前,他做过律师。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即使是面对高额的报酬,林肯还是断然拒绝为这位有钱人辩护。俗话说,“马美在奔跑,人美在德高”,意大利的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以填补道德的缺陷”,林肯的伟大不单在于他彪炳千秋的伟大功勋,更在于他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林肯的正直,为他赢得尊敬和爱戴,在他遇刺后,有700万人为他致哀,150万人瞻仰他的遗容。

再比如说,谦让。

所谓谦让,简单说就是后退一步,让人先走;就是让出佳位,留给别人;就是一旦互堵,立即退让;就是分利不匀,率先放弃。这一切不是故意表演给人看的,而是在于发自内心的谦让。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所谓,礼之端,就是礼仪的起点。为什么谦让能成为起点,因为这个世界太拥挤,欲望太密集,纷争太容易,唯有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

——“六尺墙”的故事。说的是康乾年间的宰辅张廷玉,老家因起围墙和邻里发生了争执,家人派人送信到京城,要做大官的张廷玉给县里打打招呼。张廷玉知道后回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回信,感到很惭愧,立即将围墙往自己的内里退了三尺,邻人看这态势,也觉得不好意思,将自家的围墙也往内里退了三尺。

同志们,品德就是一把标尺,衡量的是高尚与卑微;品德就是一盏明灯,指引的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品德更是一种力量,鞭策着我们与真为邻,与善为伍,与美同行。刚才,我与大家分享了这么多关于道德的故事,可以说,这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是崇高品德绽放出的美丽花朵。

二、如何修德

1.修德,首先在于内省,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修德,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自我的反省、自我的约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对待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不难发现,曾子每天反省的内容,都是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自己是否无愧于他人为宗旨。换句话说,品德的修炼,是一种自觉的坚守,一种自觉的遵循,一种自觉的修正,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一种自觉的习惯,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境界。

——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很有主动修身的意识。22岁的时候,他制定了“一个可以使自己道德完善的大胆而艰巨的计划”,列出了他认为自己值得和必须做到的十三种德行,包括: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少言:与人无益者不言,禁琐屑之谈;3.秩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时;

4.决断:决定做所要做之事,一定做好;5.节俭:不浪费钱,花钱应在与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上;6.勤勉:爱惜光阴,应做有用之事,不为无益之举;7.坦诚:不做伤人之举,思想公正,说话时心出诚意;8.正直: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9.涵养:不走极端,禁绝怒念;10.整洁:起居服饰,务求整洁;11.镇定:不为物喜,不为物悲。12.节欲:保持健康,不损己或他人名誉;13.谦逊:学习别人长处,尤其学习伟大人物的优点。他严格执行这个计划进行修德,结果取得巨大成就。

——“格物致知”以及王阳明的“格竹”。《大学》中有先贤的格言,强调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只有研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只有对人真心诚意,才能与人为善;最后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就是研究的意思。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笃信“格物致知”学说。为了实践,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并由此发展出了自己“致良知”的学说。什么是“致良知”?说得简单点,就是要自省,每天检查自己的行动和心理状态,是不是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是不是有违背良心的举止等,从而不断提高道德品质。

——此外,见贤思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亲君子,远小人。君子有厚德、有仁义,君子有风范、有风骨,君子有大家之气;小人也有小人的嘴脸,贪婪、没有胸襟、嫉妒心强。想要修德,就要多与君子亲近,多受到君子的正能量的影响;就要远离小人,不被他的负能量干扰、带坏。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有本著名的书叫《沉思录》,书中他热诚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等等。他的这本《沉思录》也成为很多国家政要的枕边书。

2.修德,必须付诸行动,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自古以来,人人都想当“君子”。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得如何做真正的君子。总有人在大节上严格要求,却在小节上犯错误。更有甚者,把拘小节看成是“吹毛求疵”。我们必须记住,要成大事者要拘小节,品德须从小节起步。诸葛亮对刘禅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小德不积,大德必伤。”小溃疡引发大溃败,在小事上忽视自己的德行,可能就是随意践踏道德底线的开始。古人为什么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要告诫我们:一个散漫懒惰、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是不可能品德高尚,成就艰巨事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从“修身”开始。

——郑培民的例子。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代表。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突发心肌梗塞被送往医院,途中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郑培民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正是这种小处的修德,成就了他的事业,塑造了他的品格。

一些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志趣。有人会说,我的小节不拘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只不过是开会有时迟到,上课偶尔说话,公开场合喜欢喧哗,这些与人品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注重生活中的小节,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浩然正气,成就我们的梦想。

3.修德,必须把握一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在细微事件中快速评判善恶是非?孔子相信评判的标尺就藏在我们自己的心底。那就是自己不想碰的一切,绝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品德的提高,是相互的,需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县令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县令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县令听到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唐太宗的故事。贞观初年,唐太宗住得很简陋,大臣们都劝告他将宫殿改建一下,以便住得更舒服一些。唐太宗说:“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希望朕这么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让臣民们钦佩。全国上下各级官吏乃至王宫贵族都不敢胡作非为、盘剥人民。

这里,我还要讲两个问题。

一个是虚伪的道德撑不住成功的腰板。可以说,伪德比无德更恶劣,即使一朝成功,最终也一定会跌落下来。唐代白居易有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里面一个讲周公,一个讲西汉末年的王莽。两个人地位相近,最终结局迥异。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地地道道的大奸大恶的代表人物。

他的奸与恶还在于隐藏在忠、谦、孝、善的外衣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自掌权至篡位仅仅十几年时间。这期间,他一方面谦恭有礼,想方设法收买人心,另一方面放出狠辣手段排除异已,结党营私,还收买地方官员进呈“祥瑞”,为自己代汉造势,许多不明真相的大臣及百姓都对他歌功颂德,俨然是人民的大救星。最终他只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就被人将头颅悬挂在城门之上。

另一个是智高德薄者笑不到最后。有出众的智慧,固然可以使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程度上获得成功,但是没有厚德在后面有力支撑,是绝不可能笑到最后的。太平天国的杨秀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起初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但后来一旦进驻南京,就忘乎所以,尽做些愚弄百姓的伎俩,因此最终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三、如何从品德看“君子”和“小人”

要做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必须首先看清“小人”的真面目。余秋雨有篇著名的文章《历史的暗角》,里面讲了费无忌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的故事。

费无忌是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官至太子少师。楚平王本为了联秦制晋,让其子太子建与秦女孟嬴联姻。派费无忌到秦国去迎接秦女孟嬴,孟嬴十分漂亮。费无忌就渲染孟嬴绝世美丽,天下无双,便劝平王自己娶她。平王好色,强纳儿媳,费无忌也转为侍奉平王。由于担心太子建登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不断离间平王和太子建,给楚国大乱埋下了伏笔。

余秋雨结合费无忌的故事,随后归纳了“小人”的几个特征,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去扰乱、转嫁,说的简单点就是小人看不得人好。

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的注意力总会拐弯抹角地绕向权力的天平,在旁人看来根本绕不通的地方,他们也能飞檐走壁绕进去。乍一看他们是在投靠谁、背叛谁、效忠谁、出卖谁,其实他们压根儿就没有人的概念,只有实际私利。

其三,小人不怕麻烦。小人是不怕麻烦的,怕麻烦做不了小人,小人就在麻烦中找事,唯恐天下不乱。

其四,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做小人缺少安全感。

其五,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反复向别人解释,自己是弱者,弱得不能再弱了,似乎生就是被别人欺侮的料。其实他们始终企图囫囵吞食别人财产、名誉乃至身家性命。

其六,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说谎、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小人的天赋,就在于能熟练地使谎言和谣言编制得合乎情理。

其七,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小人总是不断挑唆权势和舆情,但小人最终完全控制不了局面的。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心是善良的,做的是好事,那就是君子;心是阴暗的,做的是坏事,那就是小人。唐太宗说:“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我们谁都不愿意做小人,被别人骂“你这个小人”,有时候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做了恶事,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弥补,最终越陷越深,无法自拔。那“有德的君子”和“无德的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句话是《论语》里的。君子怀德好理解,就是君子以公共利益为重。而“小人怀土”里的“土”指的是私有利益,是指物质的利益,现在我们喜欢把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为“土豪”,可以说恰恰跟孔子说的“小人怀土”同一意思。

2.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这是《荀子》里的句子。这是说,君子靠道德约束,小人靠武力制服。用武力去制服,却缺少德治,马上打天下,再马上治天下,是不会长久的。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是孔子《论语》里的话。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4.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

这也是《论语》里的句子。成人之美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成人之恶,还有三种,一种是恶已开始,帮其完成,比如为斗殴的人提供木棍,为造谣的人圆了谎言。二是恶未开始,从头酿成,比如,怂恿人吸毒,挑拨夫妻反目。三是攻善为恶,伪造而成,比如,用谣言诬陷别人。一个人,究竟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这种极端性的是非选择,显现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是非常细微的。比如,这边在中伤一个无辜者,你知道真相而沉默,那就是成人之恶;那边在举行一个婚礼,你素昧平生却投去一个祝贺的目光,那就是成人之美。这么说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做君子成人之美的机会,那需要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同样是《论语》里的话。这句话有个通俗的解释是: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讲的是君子跟小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差别。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表面上小人都是同门同帮,暗地里没有一处和睦,相反君子不求处处相同,只求心心相和。这句话还一个形象的对比,君子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相反小人一个个却十分相似。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句话也是孔子说的。小人比君子劳累的多。小人的劳累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小人要“结党营私”,必须制造敌人,窥探对手,敏感一切信息,终日战战兢兢。二是小人要成人之恶。三是小人要处处藏藏掖掖,遮遮掩掩,涂涂抹抹,费劲心机。四是小人要处处暗自比较,处处相互设防,而比了,防了,又要表现为没比,没防,伪装成生死莫逆、肝胆相照。

这么多劳累加在一起,真会使任何一个人的快乐被扫荡,轻松被剥夺,人格被扭曲。当然,君子也劳累,但性质完全不同。君子要行仁、践义、利天下,即使缩小范围,也是关照周围的人,这种劳累,敞亮通达,无须逃避质疑的目光,无须填堵已露的破绽,无须防范种下的祸殃,就是蓝天白云下的坦然畅然。

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这是《庄子》的句子。君子之交,淡如清水,小人之交,甘如甜酒。君子因清淡而亲切,小人因甘甜而断绝。这讲的是君子和小人的交友。在色香味上,水无法与甜酒相比,但甜酒不能多喝,甜酒可以乱性,喝多了反而让小人之间断绝了交往。

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也是孔子教我们的。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就倒过来了,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毫不敬畏,然后他奉承讨好政治领袖,并且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免犯错误;这里的“畏”是一种谨慎,不懈怠。敬人者,人恒敬之;畏人者,人亦畏之。

敬畏什么?首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一个人来说,敬畏生命,就是要珍惜时光。对一个国家来说,敬畏生命就是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二是要敬畏科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狂热占据了人们的灵魂,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彻底砸烂公检法、“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的无畏精神驱使下,演绎的是一个无法无天、民生凋敝的十年浩劫。三是要敬畏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

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犯罪都是从偷鸡摸狗起步的。频繁的违反纪律,会习惯成自然,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身陷囹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敬畏法则才能活得坦然。四是敬畏师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口耳相传的千年祖训总有它的道理。不管人情如何淡薄,相亲相爱的家长老师不会把你往火坑里推。

敬畏家长,把父母的嘱咐放在心上,你会少犯许多错误,少走许多弯路。敬畏老师,把谆谆教诲记在心上,你会明白更多道理,得到更多收益。五是敬畏感情。不要把感情当儿戏,这个感情包括了亲情、爱情、友情,敬畏感情才能避免游戏人生,敬畏感情才能得到真正的爱。

10.君子知耻,小人不知耻。

君子是最有耻感的人,小人没有耻感。知耻,就是知道羞愧、耻辱。古今先哲圣贤,都把一个人能否“知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种崇高境界。甚至将“知耻”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志、辨别人与兽的标准。孔子、孟子、荀子先哲们对耻的见解很多,“行己有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知耻近乎勇”,“不耻下问”。

倘若一个人无“知耻”之心,别说做不成什么大事,连做个人都做不好,甚至不像个人。为什么无“知耻”之心就做不好人呢?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写的一篇好文章《廉耻》中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一旦没有了耻辱感,不要脸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在无耻者眼中,什么法律、道德、公德、人格、人性,统统弃如敝履。荀子有段话,很值得我们大家铭记在心。“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意思就是,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修,不耻别人诬陷;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因此,不为荣誉所诱,不为诽谤所吓,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自己,不因外物倾倒,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可以说,“耻”与“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底线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了,这个底线突破了,一个人的君子人格就将荡然无存。

以上十个方面,就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是做“有德君子”还是“无德小人”,我想大家心里一定有了明确的答案了。

同志们,古人提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做一个德才兼备者,固然是我们的首选。如果才能不够,做一个有品德的人也是人生一大乐事。真诚地祝愿和希望大家做一个君子,做一个贤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阳光、开朗、幸福的人。

最后,我送大家一段话。大家千万不要做十种人,因为这十种人永远不会幸福。一是对形势评价不客观的人感受不到幸福,二是没有长远眼光的人感受不到幸福,三是只讲物质不讲精神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四是顽固不化的人感受不到幸福,五是只看外部世界不注重内部世界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六是心智不健康的人感受不到幸福,七是喜欢与人攀比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八是不知足的人感受不到幸福,九是不知道感恩的人感受不到幸福,十是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感受不到幸福。

一个有品德的人肯定是一个幸福的人。这既是对大家的希望,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7

一、打造民主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说实话

只有在教学中创造和谐的民主氛围, 学生才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开放、民主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敢于质疑成人化的问题, 为他们未来的成年奠定一个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如练习部分概念的填空、熟记法律的观点等等, 应当给学生一定的的空间, 可以让学生把一些看似单纯的想法带到现实生活中继续探讨。要打造民主的思想品德课课堂, 保证不打乱学生的感情和心理, 要满足学生的精神渴求。思想品德课特别要关注学生终生的法律素养, 给学生全身心的人文关怀。

构建民主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氛围, 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编排教学, 允许和包容学生在认知上的暂时误差, 宽容学生对待问题的个人思维, 允许求同存异。教师主导的民主意识确立了, 才能真正让学生也拥有开阔的课堂空间, 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抒发真情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创造必要的教学课堂情境, 促成学生释放表达真意的空间。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1. 提前备好学情。

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最乐于探讨的问题。在备课时, 教师要把学生身边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筛选, 以保证学生敢于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话匣子自然就会被打开。教师可从各种媒介搜集整理学生身边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及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等做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从而渗透法纪法规、孝敬父母等方面的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中生活现实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则, 又是构成社会大和谐的最有效的工具, 即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 要恰如其分地选择和处理好法律现实与理想实例的内容, 即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有感召力, 又不庸俗地迎合生活现实的内容, 使学生愉悦地提升自己的情操, 又能潜移默化地适应社会法律生活,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法律素养, 保证了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各种法律问题。

2. 运用“互动活动式”教学手段。

让学生参与诸如小品表演、游戏等“互动活动式”节目, 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 才会全身心地“动”起来。例如, 在讲授“诉讼”相关内容时, 让学生通过小品和“模拟法庭”扮演各种角色。另外, 让学生用演讲和唱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唤起学生回忆儿时或现实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既是美德更是公民义不容辞的的义务。此外, 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手段, 发挥它在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比如让学生能在校园网上自由冲浪, 应该也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内容。其他如辩论赛方式、课堂表演方式, 都是对学生抒发真情是大有补益的。

三、预设认知矛盾、矛盾中明辨善恶是非

学生在形成法律观念时, 由于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 缺乏生活经验, 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较弱, 在生活当中的法律概念中存在误区。教师一定要把法律生活化, 预设生活中的法律没矛盾与冲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 让学生学会抓住矛盾, 正确地判断和分析。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辨析题:如到游戏厅玩电子游戏, 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肯定是不对的, 若有些学生认为这是正确的, 那就是“错误思维”。但如果认为“赛跑车”“练准头”比输赢, 只要合理安排时间, 不影响学习和休息, 对培养观察力、灵敏性还是有帮助的, 这就属于异象思维了, 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在法律教育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容易引起讨论争议的“双刃剑”问题。比如,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 怎样处理参加公益劳动时碰到的各种问题。如让学生谈谈在同违法犯罪分子斗争中可能会遇到的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一提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提出了他们在遇到暴力侵害或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如父母和自己想法不一, 坚决反对;犯罪分子太嚣张少管闲事为好、揭发小偷害怕小偷报复等。让学生去把这些认识上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去作为思考的焦点, 使其在辨析中明理, 从而更好地指导其行动。同时, 在辨析活动中要努力让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法律认知,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 提高法律素养。

在法律教育中, 务必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 只有把法律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成为学生的法律素养, 法律教育的目的自然就会达到。

四、延伸课堂, 拓宽社会实践, 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教师在不断创设完美的教学情景的同时, 要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开放教学环境, 让活生生的法律生活步入课堂, 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知法律的魅力, 进而提升法律品质。如让学生寻找现实中感兴趣的话题谈谈如何依法维权;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学生如何对待不良诱惑和暴力侵害, 形成并撰写调查报告, 进而分析学生的法律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养, 并在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这样思想品德课法律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 教师要给注学生榜样的力量, 教师的标杆作用不能忽视。我们教师时时处处的言行都是学生看和做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生活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师渗透法制教育的成效, 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树立大写的“人”, 表现育人的“魂”, 学生才能用真正的情去感受教师的魅力, 感受法治的力量。这就是有法乃大, 有“情”乃“真”,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法制教育, 教师要营造民主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预设认知矛盾、明辨是非;拓宽社会实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抒发真情, 促成学生敢说真话, 感受法治的力量, 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 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人。

有品德 心得体会 篇8

一、问题呈现

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这个建议要求教师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已经意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很注重情境的创设,但是很多的“情境”所起到的作用不大,或者根本没有价值,有的甚至出现了负面影响。例如:在课堂上做个小游戏、放一段录像、看几幅图片等,这些手段可能会让课堂活跃起来,但还不能够丰富和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真正起到创设情境的积极作用,只能算作一种“伪情境”。归纳一下,大致会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1.情境创设脱离实际,没有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不仅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教师要客观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些现实。可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的很多情境并没有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或者人为地拔高了道德准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课堂上说的是一回事,生活实践中的行为又是另一码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课堂上只要说说大道理就可以了,以后做不做、怎么做都不重要。在教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时,一位老师为学生展现了神圣的白衣天使、烈日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马路上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发送神舟号升入太空的科学家、辛勤操劳的学校老师。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饱含深情的人物介绍,使学生不由得发出感叹: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啊!学生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比敬佩之情。老师就顺势让学生来讨论:我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可在讨论时,学生并没有流露出对自己父母的敬佩与感恩。究其原因是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父母从事的行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学生的父母中间可能有交警,有老师,有医生,也可能从事着没有展示出来的其他职业。大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的父母跟他们从事一样的职业,却没有他们那样的光鲜亮丽呢?进而对比,产生心理落差:我的父母没有从事这么崇高的职业,更谈不上伟大的贡献,也就不值得我这么骄傲。其实,无论是清洁工还是科学家,他们首先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品德书上的介绍,老师的展示,把他们的形象人为地拔高了,或者这只是从事同一职业的一群人的缩影。

2.情境创设翻版生活,没有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情境的创设必须来源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但课堂中有些情境的创设就是生活的简单翻版,学生学习后并没有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无效的。如,一位老师教学“我与小动物”一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逐一交流身边熟悉的小动物名字,学学它们的叫声,说说它们的样子以及熟悉的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一环节的教学应该说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所以学生很投入,积极性很高,也有话交流。但是再仔细一想:经过这一环节教学后,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多少,活动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多少呢?答案是没有,只是停留在原有经验基础层面上,或者只是简单叠加,学生并没有从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经验的提升。

二、行动策略

出现以上几种误区的原因是对情境概念的解读没有到位,没有掌握什么样的情境才是能有效丰富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情境。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是指能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是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带给学生参与和思考的动机,是具有教学功能的手段和方法。有价值的情境可以迅速营造出一种课堂期待的学习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话题,在教学中间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或者萌生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可能瞬间开拓思维,迸发出智慧的光芒,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时为学生指明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拓展教学时空。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呢?

1.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对接

学生真实的生活里有各种事物、各种人物,有各种需要、愿望要去实现,有各种疑惑、问题、矛盾需要解决,还有各种任务要去完成。也就是说,真实的生活是复杂的,由很多细节构成。教师创设的情境就要反映这种复杂性,具体展现各种关系和问题,让学生共商解决办法。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在认识了水资源遭到巨大污染之后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师:水资源除了遭受污染,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看了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想说?

师: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淋浴器、抽水马桶、洗衣机这些现代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水资源,我们能否为了节约水资源不用这些东西呢?(同学展开讨论,陈述理由)

师:通过讨论,我们知道现代生活不可能完全拒绝这些现代产品,但是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尽量减少用水,那么我们就开动脑筋,想出你们节水的金点子。

本情境的创设直面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现代产品在给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水资源,究竟是拒绝还是照旧使用?通过大家的商讨,达成共识:我们不可能完全拒绝这些耗水量大的产品,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尽可能节水,从而教会学生真正的节水方法。这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对接上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认知都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2.情境创设要能提升经验

品德课程要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课堂教学中,单有情境是不够的,要在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提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教学“我与小动物”一课,我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小动物入手,创设情境:夸夸喜欢的动物。endprint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并简单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学生上台交流并出示图片)

生交流展示图片:公鸡叫我们起床、青蛙捉害虫、啄木鸟帮老树治病……

师:除了这些我们所熟知的小动物,动物世界可奇妙啦!请看大屏幕。(老师根据画面介绍具有特殊本领的几种动物)。

谁还知道动物世界的奇妙?(学生合作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再补充介绍学生不熟悉的一些动物知识。

师:我们刚才交流了很多本来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又了解了那么多动物世界的奇妙知识,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动物世界真奇妙,我喜欢它们。

生:动物朋友真了不起,我要谢谢它们。

生:我想说,这些动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

师:哎呀,说得太好了,大家不但了解了动物的很多知识,又喜欢上了它们,还要保护它们,我代表动物朋友先谢谢你们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新掌握了一些动物知识,提升了自己已有的经验,而且情感体验更为深刻:从熟悉的小动物入手,体验到了小动物的可爱,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情感;随着深入了解,发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情境创设形式要指向目标

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保持内在联系,应嵌入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中就记载了老师教爱弥尔辨别方向:把爱弥尔带到大森林里,爱弥尔又累又饿,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老师教育他:“中午的树影朝北,应根据树影辨别方向,寻找回家的路。”这是具体环境的作用,用实践解决问题。我们在品德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具体环境的作用,把学生的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运用中逐渐得以巩固。在“逛商场”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些购物知识,我们就可以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模拟购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途径。购物开始了,学生们积极投入,有的学生反复翻看包装袋的正反两面,有的学生仔细询问商品价格,也有的学生挑了自己喜欢的几种商品后计算价钱,学生虽然在课上学到了一些购物常识,但在模拟购物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措手不及的问题或者一时疏忽了的方面。比如有的学生忘记拿发票,有的学生只管拿忘记问价钱……购物结束,请学生互相评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当场反馈出学生购物时的优缺点,促进学生不断完善提升。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锻炼自己解决一些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这样真正到商场中购物的时候才会擦亮眼睛,做到聪明消费、愉快购物。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我们还要根据教学主题、目标、环境条件以及学生特点,梳理出教材中适合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去掉形式化,创设有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上一篇:乐山高三一调下一篇:《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