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申报(共11篇)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1
XXXX有限公司信用管理材料
XXXX有限公司始终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以诚为本,恪守信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热情周到的服务。企业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商业信誉和信用管理工作,坚持诚实信用的经营理念赢得客户、开拓市场。
一、企业简介
XXXX有限公司始建于1981年,是海宁市最早的经编与产业用布制造企业,是《刀刮涂层织物》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自2005年以来一直是守合同重信用“AAA级”单位,企业信用等级“AA”级。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锦达牌”商标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知名商号,“锦达牌”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出口名牌产品。公司现有员工500余人,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11亿元,利润2416万元,上缴税收821万元。
二、依法生产经营、诚信经营
公司以开展标准化管理工作,ISO9001、ISO14001及GB/T28001管理体系运行为基础,科学管理、诚信经营。锦达公司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奉行“用户至上”、“顾客第一”的宗旨,紧紧围绕锦达公司“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第一、以管理求效益、以技术创新求发展、让顾客满意、在国内领先”的方针开展售后服务工作,从而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络。公司主动做好与顾客沟通工作,在产品信息、订单处理、顾客反馈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经常对
顾客进行回访,询问产品发展方向及对产品评价等,每年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满意度达到90%以上。产品质量过硬、服务上乘,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锦达”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信誉度越来越高。
三、重视信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机构、制度
公司始终把信用管理视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并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信用管理人员,职责明确,与公司各职能部门协调开展工作。公司先后制定了《供应商应用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合同档案、合同台帐建立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成品的销售全过程纳入信用管理。公司建立客户档案数据库,日常进行合同登记管理及统计分析工作,并形成合同管理档案,对合同管理员进行考核奖惩。公司经常性开展客户信用状况调查、评价,根据其信用状况核定应收帐款信用天数,对逾期帐款及时催收,平均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控制在30天以内。
四、企业公民意识,积极承担会责任
公司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落实社会责任工作。作为连任多届市人大代表的董事长始终把社会责任工作开展效果视为公司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公司管理的一项要务工作来抓。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公司的核心理念,即树立以员工为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和凝聚力,促使企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报酬,完善公司的福利
政策,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公司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员工流失率控制在5%以下,未发生劳资纠纷,在劳动部门资信良好,无不良及违法记录。
公司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制度。每年年初与各分公司、各部门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层层分解到班组、员工。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监督,采取安全领导小组定期与不定期抽查与各部门自查相结合的办法将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近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与维护,定期对厂区和工作场所进行噪声、气体等监测,做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公司制定并完善相关环保管理制度,对特殊岗位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培训。近年来,公司无环境违法处罚行为。
公司以开展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及市长质量奖为切入点,系统开展管理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品流入市场,一直未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投诉。公司积极主动进行纳税申报,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收,受到税务部门的一致好评。
信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我们以此次申报嘉兴市信用管理企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职能,健全制度,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XXXX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2
关键词:申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状况分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卫生监督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贯彻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如每年组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负责人举办1~2期职防知识培训班, 组织重点危害企业现场交流会, 抓好的典型企业, 带动较差的企业, 推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账》模板等。同时卫生监督部门也通过各类专项活动的开展, 对职业病危害企业进行全面监督检查, 督促职业病危害企业遵守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依法开展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但仍有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忽视或故意逃避职业卫生管理责任, 为职业病甚至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2009年10-12月对下城区89家职业病危害申报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为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卫生管理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杭州市下城区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企业, 共89家。
1.2 方法
调查表采用《杭州市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量化分级评分表》, 评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前期预防、职业卫生委托服务及信息处理、作业现场管理、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应用职业卫生管理台账、工作实绩七个方面, 总分值为100分, 分值低于60分为C级, 高于60分低于84分为B级, 85分以上为A级, 其中不符合“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专 (兼) 职人员”、“各级安排疑似职业病人进行职业病诊断, 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要的资料, 安排职业病人进行治疗、定期检查、康复并妥善安置”、“不发生因管理原因导致的职业病事件或年度内受警告 (含) 以上的行政处罚”三个关键项目的直接定为C级。调查工作以现场询问管理人员, 查看企业生产现场及日常管理记录为主, 结合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监测评价报告、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报告书以及该企业2009年行政处罚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1.3.1 采用的相关标准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暂行) 》[4]的规定进行企业规模的划分。
1.3.2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库, 使用SPSSV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申报企业全部为中、小规模企业, 其中中型企业7家, 占7.9%, 小型企业82家, 占92.1%;申报时间在2007年前的有32家, 占35.96%, 2008年新申报企业有43家, 占48.31%, 2009年新申报企业有14家, 占15.73%。 (图1)
2.2 管理情况
被调查的申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等级被评定为A级的有21家, 占23.60%;被评定为B级的有33家, 占37.08%;被评定为C级的有35家, 占39.33% (图2) 。不合格户次数占前五位的扣分原因依次为:“未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未依法在劳动合同中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信息”、“在涉毒、害作业场所未设置警示标识”、“生产布局不合理”、“未按要求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表1) 。被调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不合格项分布存在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3.074, P<0.01) 。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表》[1], 被调查的89家申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放射性物质、物理因素类, 无生物类职业病危害项目。存在的高毒物质有苯、甲苯、二甲苯、锰、铅等 (按《高毒物品目录》划分[2]) , 高毒作业岗位主要分布于电子、机械、汽修行业中, 分别有9家、25家和19家。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被调查的申报企业200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结果有超标作业点96个, 其中物理因素超标作业点65个, 占67.71%;化学危害超标作业点25个, 占26.04%;粉尘危害超标作业点6个, 占6.25%。物理危害超标原因主要由印刷及机械行业作业环境中的噪声作业岗位所引起, 另高频、高温各有一个超标作业点;构成化学超标作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苯和甲苯, 超标原因为电子、汽修行业生产过程中分别使用的清洗剂、油漆稀释溶剂所引起。被调查申报企业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不同, 汽油、丙酮亦分别有超标作业点;粉尘危害超标作业点主要为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密集的手工电弧焊所引起。各行业间比较, 采用多个相关样本非参数统计法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04, P<0.01) 。 (表2)
2.5 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被调查申报企业2009年开展职业健康体检的有78家, 体检人数1 851人, 体检率达97.93%。企业主动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意识明显增强。全年职业健康体检中未发现职业病人, 3例疑似职业病人经进一步职业病诊断后已排除。 (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申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北京市2007年6月对158家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有65.8%的企业进行职业危害告知[3], 有82.9%企业设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人员, 其中15家是专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 卫生监督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职防知识宣传、培训和指导, 使企业在定期组织职业健康体检、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意识, 但在建立职业卫生基础台账及落实作业现场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面仍然意识薄弱。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目前使用的《职业卫生管理台账》不适用于一些规模小、管理人员素质低的用人单位, 其台账的建立过程有一定困难; (2) 一些法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适用于专业管理人员 (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 , 企业中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多为兼职, 理解有一定困难, 更不用说运用; (3) 职业卫生监督员监督意见书中常使用“须按某某法律或 (法规、规范、标准) 落实整改措施等”, 用词过于笼统, 对用人单位指导不具体。
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在各行业间有一定差异。这与不同行业生产规模、作业方式、管理人员素质密切相关, 如电子行业属精细作业, 生产场所清洁, 其招收的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印刷加工行业由于多数生产规模小, 操作简单, 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低。因此电子行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多数高于印刷行业企业。
4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 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 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及主体责任意识; (2) 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实行准入制, 对其实施岗前培训考核, 合格者发放上岗证; (3) 根据用人单位行业职业病危害特点, 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卫生管理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63号.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表[Z].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3]142号.高毒物品目录[Z].2003.
[3]许迎春, 何丽华, 王建新, 等.北京市158家企业流动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 2009, 41 (5) :585-587.
企业破产的债权申报 篇3
关键词:保证担保;破产清算;债权申报
在破产案件中提到保证,通常包含:债务人破产、担保人没有破产,担保人破产、债务人没有破产,以及两者均破产的情形,本文仅讨论第一种情况。
一、破产程序中保证担保的特点
(一)保证的一般特点
相较于抵押等物权担保,保证具有如下特点:
(1)保证在性质上是债权担保。通过保证人清偿债务来担保义务的履行,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双重债权,当其中一个债权不能实现时主张对另一个债权的权利。
(2)保证不具有优先受偿性。权利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时,同他的其他债权人同顺序公平受偿,这一特性是由其权利的平等属性决定的。
(3)不同于担保物权,保证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保证是以债权人对第三人的信誉为基础进行担保的,并不以特定的财产为限,是对第三人全部财产的附条件的普通债权。由于在确定保证权利时,并没有确定第三人承担责任的财产额度,且在随后的过程中第三人的财产一直处于变动,因此,保证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
(二)保证在破产程序中的特殊特点
(1)破产案件,一般保证不能主张先诉抗辩权[1]。与连带保证的权利人不同,一般保证的权利人不享有选择权,只能依顺序进行求偿,只有当债务人出现不能清偿的情况时,才能要求担保人清偿债务,否则其得依據先诉抗辩权进行对抗。担保法[2]规定了该项抗辩权的实行条件,即在进入司法或者仲裁程序且经强制程序都不可以实现债权之前,一般保证人均可以主张该权利。而当被担保人进入破产清偿程序时,即表明其已经达到不能实现债权的前置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属于不能主张该项抗辩权的情形。
(2)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条件性。由于债务人将会通过破产程序结束其法律存在,因此出于对担保人的权利保护,要求债权人必须先进行债权申报或者将此情况通知保证人[3],以免担保人因权利人的懈怠行为而丧失追偿机会,兼顾了二者的权利平衡。因此,权利人需要进行权利申报或者将债务人破产事实提前告知担保人,否则保证人在此受损的程度内免除清偿义务。
(3)在破产程序中,担保与主债务范围并不完全相同。担保具有从属性,不能独立于债务单独出现。通常,主债务减小,担保权同时缩小。在破产程序中,由于法律承认的、符合规定的债权具有局限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保证所担保的范围要大于破产中承认的债权范围,并且法律也允许这种情况出现[4]。因为若债权人直接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范围大于在破产程序中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范围,那么将会造成债权人就保证债权不愿通过破产程序申报实现的情况,实际上剥夺了债权人选择的自由。出于各方利益平衡的考虑,破产法只承认一部分债权,而且破产中主债务清偿的缩减是由于破产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破产人的财产不足、不能够清偿所有债务,只能按一定顺序比例清偿,而并不是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减少主债务的合意,即主债务范围没有减少,只是通过破产程序获得债务清偿部分小于原有债权,因此在本质上担保与主债务范围是一致的,只是与该程序承认的债务范围存在一定偏差。
二、保证人有无权利申报破产债权
破产法[5]中明确了无论保证人是否已经承担清偿义务,均能够向破产财产主张权利。有权利申报并不意味着最终获得清偿,只有在承担了债务清偿责任后,并在有效期间进行权利申报,才能在承担责任的范围内享受普通破产债权人的权利。
三、保证人申报债权范围
(一)以承担保证责任为限进行申报
从破产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可以看出,保证人进行破产申报的基础在于其享有的求偿权,而求偿权成立的前提是保证人代替债务人向债权人进行清偿,对于其承担责任部分才可以向被保证人主张清偿。
(二)不能重复申报
从破产法[6]可以看出,保证人和对应债权人申报债权的范围以债权人享有保证担保的债权总额为限,不能超出其限额重复申报。在这一大前提下,保证人享有的申报权具有附条件性,只有当债权人申报的权利小于其享有的债务人的全部债权总额的条件下,保证人才能以已经承担或者将要承担的责任为限进行申报,而当债权人将其全部债权进行申报后,从公平的角度,因为一个权利只能申报一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担保人承担了清偿义务也不能再次进行申报。不过不能再次申报,并不意味着其权利得不到保护,由于其已经承担了保证责任,因此在承担责任的范围内享有代替债权人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权利。
(三)重复申报损害债权人利益
在破产财产恒定的基础上,重复申报实际上增加了申报债权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其他债权人可从破产财产中获得清偿的比例,而重复的破产申报对于保证人或对应债权人来说却是额外收获。具体详见以下例子[7]:
债务人甲破产。在清算中,普通破产债权清偿率为20%。
情况一:假设债权人乙享有1000万元的普通债权(无任何担保)。
乙向甲主张清偿,并获得200万的清偿。最终,乙获得200万清偿并损失800万,甲因乙的债权从破产财产中支出200万元。
情况二:假设债权人仍享有1000万的权利(丙对该笔债务承诺连带保证)。
乙向担保人丙主张权利,丙全部履行债务,后丙以此申报1000万普通破产债权。最终结果:债权人获得全部清偿,丙获得两百万清偿,甲因该项债务从其财产中支出两百万,丙因清偿债务人的债务损失八百万。
情况三:假设债权人乙享有1000万元的普通债权(丙承担800万的连带保证。)
乙向甲申报1000万的破产债权,并向丙主张800万担保债权,而丙承担了800万的保证责任,后丙以其承担800万为依据申报800万的破产债权。
最终结果:乙获得全部清偿(其中丙清偿800万,甲清偿200万),丙获得160万清偿(800万的20%清偿),甲因乙的债权从破产财产中支出360万(向乙清偿200万,向丙清偿160万。),丙因保证责任损失640万。
三种情况进行对比:同样一份1000万元债权,(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当债权人全部向破产人主张债权,亦或债权人全部向担保人主张债权(担保人全部清偿),在这两种情况下,破产人因此项债权支出的破产财产都是200万,而当债权人部分向担保人主张、剩余向破产人主张时,破产债务人因此项债务从破产财产中支出360万,比前两种情况下足足多支出160万。而这160万差额产生的原因在于丙的重复申报,乙已经将1000万全部申报,此时丙就不能再次进行申报。对于其已经承担的800万,由于乙已经获得800万的清偿,因此乙享有的1000万中800万的普通破产债权转由丙享有。由此可见,重复申报,将导致破产财产不当流失。
四、保证人如何申报
(一)保证人已经全部、部分清偿债务
1.早于破产程序开始,保证人已替破产主体全部清偿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对于已经获得清偿的债权部分不再享有该部分申报破产债权的权利,而保证人因求偿权获得了申报债权的依据,并以其承担的责任为限进行申报。
2.早于破产程序开始,保证人已替破产主体部分清偿
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能在破产程序开始前向保证人主张部分保证责任,或者在破产程序开始前便主张全部保证责任,但是由于保证人只履行了其中一部分,因此债权人一边申报权利一边要求保证人继续履行清偿义务。若债权人申报所有权利,则保证人不能再进行申报,但是可以在承担责任范围内行使债权人的权利,要求破产人承担责任。若债权人只是申报部分债权(刨除保证人已经承担的部分),则保证人有权在其已经承担及将要承担责任的范围内、在债权人享有保证的总债权的未申报部分进行申报。
(二)保证人没有清偿债务
破产程序起始点早于权利人要求担保人清偿的时点。若债权人将全部享有保证的债权进行申报,则保证人不能再进行申报,对于今后承担责任部分享有该部分债权人的权利。若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根本没有主张权利,而是直接要求担保人实现承诺,则保证人可以在未来将要履行的数额内向破产人主张权利。
(三)同时要求破产主体和保证人履行义务
当权利人同时要求破产主体和保证人履行义務时,是否针对保证类型区别对待,实践中存在两种做法[8]。一种是对保证类型不加区分,一律承认担保人的清偿义务,但判决在该程序结束后再履行清偿义务。而另一种方式,对于一般保证,首先中止对于保证人承担责任的诉讼,之后等待破产程序终结后,再行确认一般保证人的具体清偿责任。对于连带保证,只有当担保人履行清偿义务后,才能将对应的对破产人享有的权利划归至其享有。第二种做法较第一种做法而言更尊重债权人的选择,即其可以选择保证人或破产主体清偿债务,而第一种做法相当于硬性规定了清偿的顺序,使得债权人不能很自由的行使选择权。
参考文献:
[1]《关于法律意义上的保证》,洪欣,法学论坛。
[2]《担保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3]《担保法解释》第四十五条。
[4]《担保法解释》第四十四条第二款。
[5]《破产法》第五十一条。
[6]《破产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
[7]MULTIPLECLAIMS,IVANHOEANDSUBSTANTIVECONSOLIDATION,DANIELJ.BUSSEL.
[8]《企业破产案件中涉担保债权问题的处理》,张凤翔,人民司法。
作者简介: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4
申报材料要求
(一)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由法定代表人签字,加盖企业公章。
(二)《浙江省信用管理企业申报表》,由企业加盖公章。
(三)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管理层概况、企业财务状况、近年来的经营管理情况、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的说明。
(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 2017、2018、2019 财务审计报告。
(五)浙江省信用管理企业创建实施报告,包括本企业对信用管理内在需求的分析,本企业开展创建实施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信用管理实务操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等情况分析。
(六)企业执行《浙江省企业信用管理规范指引》、《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1950-2015)、《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GB/T 23794-2015)情况的自查评估报告;或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企业执行《浙江省企业信用管理规范指引》、《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1950-2015)、《企业信用评价指标 》(GB/T 23794-2015)情况的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应包括
客户信用档案管理、信用分析与客户授信、合同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与商账催收、外部信用产品运用、企业内部部门协作、信用管理实际效应等实际情况评估。
(七)企业开户银行出具的企业信用情况的证明或信用等级证书复印件或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
(八)企业相关荣誉证明。
(九)企业信用管理人员配置及资质证明。
(十)公司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复印件。
怎样申报和撰写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篇5
怎样申报和撰写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全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评审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经过各县市区经贸局、市直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优秀应用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企业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推动了全市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充分认识到管理创新成果的有效应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好多企业对如何挖掘、提炼、撰写、申报管理创新成果无从下手,特别是对申报程序、怎样撰写不清楚,不了解,有的将成果报告写成了总结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为做好今年的管理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供参考。
一、成果的申报程序
管理创新成果申报材料由各县市区经贸局和市直有关部门集中推荐上报,市直及上属企业可直接报市企业联合会。具体程序:
1、申报企业要认真填写《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申报表》、《申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并加盖企业公章及本单位财物专用章。
2、核实成果主创人员及协作人员名单(不超过5人),报企业法人代表签字或盖章。
3、提交所在县市区经贸局(市直有关部门)加盖推荐单位公章,集中报市企业联合会。
4、如需上报省级或国家级的成果,由市经贸委和市企业联合会审核后确定。
二、管理创新成果的涵义、特点及分类
1、涵义
管理创新成果是指我国企业在推行管理科学现代化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企业制度、管理方式、组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因素的方法和措施,并经过实践检验(一般要一年以上),证明确实具有明显的作用和效果,这些办法和措施称之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简称: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2、特点
创新性 首次在国内企业使用;对已有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
效益性 管理出效益,管理创新成果必须有效益。
实践性 可操作,可学习借鉴,可推广应用,不仅能指导本企业的实践,而且对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有指导作用。
3、分类
(1)总体性管理创新成果。涵盖企业管理总系统,涉及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是总系统的综合。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等。
(2)专业性管理创新成果。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层次,是某个子系统或某个层次的综合。如成本管理、劳动管理、班组管理、车间管理等。
(3)单项性管理创新成果。反映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某个控制点、某个管理环节),如质量管理中降低废品损失的成果。
三、如何撰写管理创新成果
一项完整的成果主要由标题、前言、背景、内涵和特点、主要做法(实施过程)、效果等部分组成。在表达清楚基础上,字数控制在1万字左右。要用第三人称或企业简称叙述。
1、标题
要鲜明地反映出成果的核心内容及特色,简洁、准确,有吸引力,用一句话概括,标题中不要出现本企业名称、创造人姓名、字母缩写、××模式、××探讨与实践、探索与研究等。
2、前言
介绍企业的总体状况(300至500字)。如所属行业、地区、产权性质、主要业务、规模、效益、行业地位等。
3、背景
背景就是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什么样条件下针对什么问题,这样做之后有什么好处。背景主要突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如《潍柴动力H股回归内地发行A股暨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的背景:上世纪末始,潍柴在国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抓住了发展的良好机遇,随着销售收入的连年翻番,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做大做强、走向世界成为潍柴更高的追求目标。而单纯制造发动机难以快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走资本运作的道路,打造从汽车关键零部件、总成到汽车终端产品的黄金产业链成为首选。在此指导思想指导下,潍柴动力于2004年3月11日在香港上市后,就着力在资本市场上积极寻求机会,适逢德隆事件爆发,公司领导层审时度势,果断地确定了购并“湘火炬”的战略性的决策。
潍柴一跃成为拥有产品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火花塞、汽车空调、越野车、重型卡车的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之一,拥有了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陕汽重卡等中国最富竞争力的重卡产业链。
4、内涵
内涵需要提炼、概括,主要反映本项成果创新的基本内容。如:海尔集团: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2000年,国家第七届特等奖)。这个成果的内涵概括为:以海尔文化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模式为基础,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三个“零”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通过市场链同步流程的速度,以市场链工资激励员工将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创造并完成有价值的定单,构筑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5、主要做法(实施过程)
本着精益原则展开,什么是精益?一是节约,二是创造更多的产值。实施过程应注意层次清晰、逻辑关系明确、小标题的归纳要准确、简练。如:潍柴动力《以激发员工潜能为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
(1)围绕激发员工潜能需要,创建并不断完善宽带薪酬标准体系(2)依据岗位激励需要,创建并不断完善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3)借助先进管理工具,构建并不断完善企业的KPI指标体系(4)拉大激励力度,制定以“三挂钩”为主要特点的绩效考核政策(5)注重过程控制,加大对员工绩效结果形成的指导与监控(6)严格按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绩效激励(7)充分的绩效沟通,保证实现持续绩效提升
6、效果
效果就是通过实施这项创新产生的效益。效益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经济指标、管理水平、人力素质等。社会效益:社会上推广应用之后产生的效益。
效果部分可适当例举,但篇幅不要太大。
四、管理创新成果与其他文本的区别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6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复印件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企业信用管理状况内部评估报告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工作总结
五、附件
1、公司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2、公司信用管理方针、目标及实施承诺书
3、公司信用管理各项制度
4、公司其它制度(部分)
5、合同评审及应收账款对账单(部分)
6、通过法律手段执行商帐追收
7、外部信用工具使用(中信保、运保用)
8、各项知识产权证明(部分)
9、公司商业及社会荣誉
企业所得税申报中的纳税调减 篇7
一、企业所得税减免税项目和加计扣除、减计收入项目
1. 国债利息收入等。
企业持有国务院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简称“免税”)。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均暂免税。因此,企业计税时,上述各项收入已计入当期损益的,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简称“应税所得”)。
2. 权益性投资收益。
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权益性投资收益,除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外,应确定为免税收入。因此,凡取得上述免税收入并计入当期损益的,应调减应税所得。
3. 技术转让收入。
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转让收入减去相应成本、费用后的余额)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 (1) 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小于或等于500万元的,按技术转让所得调减应税所得; (2) 技术转让所得大于500万元的,应调减应税所得=500+(技术转让所得-500)×50%。
4. 成本费用加计扣除。
(1) 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员的工资100%加计扣除。 (3) 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按国务院规定办法扣除。因此,企业计税时,应按照上述规定的比例和方法计算的应加计扣除的金额,调减应税所得。
5. 减计收入。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符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因此,符合该项条件的企业,计税时应按当年上述合格产品销售收入的10%调减应税所得。
二、会计上确认收入、税务上不确认或可以不确认收入的调减项目
1. 股权投资贷差。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上不认可这一收入。因此,计税时应按计入当期损益的该项差额调减应税所得。
2.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套期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等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应计入当期收入,但税法对此并不认可。因此,计税时应按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或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调减应税所得。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8]264号)(以下简称“264号文件”)的规定: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汇率变动净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计税时也应调减应税所得。
3. 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年终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按其享有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但税法规定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实际分配利润时才确认投资收益。因此,采用权益法确认当期投资收益的企业,计税时应按计入当期损益的投资收益金额调减应税所得。
4. 所得税先征后返。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收到先征后返所得税款,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但《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实际收到具有专门用途的先征后返所得税款,暂不计入取得当期的应税所得。因此,凡取得先征后返所得税款计入当期利润总额且符合上述不征税条件的,计税时应调减应税所得。
三、“相反的纳税调整”中的调减项目
1. 准备金。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原则上必须遵循据实扣除原则,除税法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或工资准备等),不得在税前扣除。但是: (1) 如果计提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回或处置转销而冲减准备金时应允许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2) 上述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扣除折旧额和摊销额; (3) 即使属于企业故意高估损失而多提了减值准备且被查出需要调整的,也应允许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鉴于按会计制度计提各项准备金导致的损失均应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提取准备金的当年年末,均应作调增应税所得的纳税调整;当以后年度因价值恢复时转回、处置资产时转销、实际发生损失或支付费用而冲减准备金时,应按准备金的冲减额调减应税所得。但是,由于各项准备金变动频繁,逐笔调整工作量较大,因此可采用简易方法调整,即按照年末、年初准备金的差额进行调整;如果各项准备金的年末余额大于年初余额,则按其差额调增应税所得;相反,如果各项准备金的年末余额小于年初余额,则按其差额调减应税所得。
另外,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资产应少提折旧或摊销,因此每年应按少提的金额调减应税所得。
2. 预计负债。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或有损失符合相关确认条件的,应确认为预计负债,其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税法所不认可而应调增应税所得的项目。因此,相关预计负债转回(原确认损失的条件消除)、转销(损失实际发生)时,也应相应调减应税所得。
其他按规定确认的负债,如果确认时导致的成本费用按税法规定只能在以后期间扣除的,也应与预计负债一样,在确认负债时调增应税所得,而在以后期间相关成本费用发生时调减应税所得。
3. 开办费。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开办费发生时应直接计入筹建期间的管理费用,不纳入费用资本化范畴。但税法规定开办费应资本化为长期待摊费用,自发生次月起按不低于三年分期摊销。这样,当筹建期间每年发生的开办费高于当年税法规定可摊销金额时,应调增应税所得;而筹建期结束后按税法规定应摊销开办费,或虽然在筹建期内但当年发生的开办费小于当年应摊销金额时,则应按当年应摊销的开办费或当年应摊销的开办费大于当年实际发生的开办费的差额,调减应税所得。
4. 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
按规定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因公允价值变动确认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的,计税时应调增应税所得。当这些资产、负债终止确认时,因为此前已确认了部分损失,与税法规定相比,在会计上会多确认处置收益或少确认处置损失,因此应按照税务上确认的所得(损失)与会计上实际计入利润总额的净收益(净损失)的差额,调整应税所得。
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确认汇兑损失时,按规定应调增应税所得,当这些项目终止确认时,也应比照上述规定调减应税所得。
5. 限量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
264号文件规定,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权益性投资转让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个纳税年度扣除的该项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转让所得之和,超过部分可以向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直至在第6年一次性扣除。由于当年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在会计上已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因此,计税时应按本年发生的上述损失大于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转让所得的差额,调增应税所得。以后年度以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股权转让所得抵扣时,应按两者之和在不超过剩余抵扣额的范围内调减应税所得;如果第5年年末仍未抵扣完毕,则应在第6年年末按其余额调减应税所得。
6. 已实现所得分期确认。
(1) 264号文件规定,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发生的转让、处置持有5年以上的股权转让所得、非现金资产投资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捐赠所得,占当年应税所得50%及以上的,可在不超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税所得。因此,凡经税务机关核准分年计入应税所得而会计上已全部计入当年损益的上述各项收益,在取得的当年,应按实际收益与当年应计入应税所得的差额,调减应税所得,以后年度再按税务上每年应分配收益调增应税所得。
(2)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或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府补助,均确认为递延收益,但税法规定应在收到这些补助时计入当期收益。因此,收到这些补助时,应按收到金额与当年会计上分配计入收益金额之间的差额调增应税所得,而以后年度会计上分配计入当期收益时,再按当年确认的该项收益调减应税所得。
7. 职工教育经费超支。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在工资总额2.5%范围内据实列支,超过部分无限期结转扣除。因此,超支时应按超支数调增应税所得,在以后年度用结余限额抵扣结转数时,应按抵扣的结转额调减应税所得。
四、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8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所得税有关政策。近年来,随着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加上原申报表本身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原申报表不能全面体现和贯彻企业所得税政策及征管的要求。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的发布,加之新《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即将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纳税申报,但在实务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政策疑问,在新法实施前值得与同行商榷。
一、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5号)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个体工商户,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抵扣。
对不符合条件的“纳税人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不得税前扣除。其中:不符合条件是指:(1)存在关联关系:隶属关系、投资关系、虽不存在隶属关系(投资关系)但其研究成果只提供给资助企业(有排他性);(2)有关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3)资助款是否用于该机构以及是否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
疑问:在纳税申报表中“公益、救济性捐赠”项目上未涉及,纳税调整减少项目上也未涉及。
建议:处理方法一:从性质上,应比照全额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处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视同赞助支出。
处理方法二: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作为纳税调整减少项目金额。
二、工会经费的扣除问题
《工会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工会经费的来源第二款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工会拨缴的经费;前款第二项规定的企业、事业单位拨缴的经费在税前列支。”;新《工会法》是在2001年10月修订的,这与国税发[2000]678号文件规定,企业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交的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的说法是一致的,但国家税务总局刚发布的国税发[2006]56号文件,按计税工资的2%计提并上缴的才允许扣除的规定[注]又与国税发[2000]678号文件精神相悖。
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678号)中所称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是指按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工资额。该数额是允许税前扣除的工会经费的计算基数。
疑问:文件打架,会引起纳税纠纷。在纳税上,应以国家税务主管部门的文件为准,但当《工会法》在此,涉及法与规章的较量时,你说谁对?法院一般判税务局败诉,因为《工会法》的级次高于税收法规。
建议:再明确。
三、投资收益的无需还原问题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财税[1994]009号)文件规定:联营企业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联营企业、不退还所得税,如投资方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的,投资方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补缴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1.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利润额÷( 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2.应纳所得税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适用税率
3.税收扣除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4.应补缴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税收扣除额
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股息、红利收入暂比照联营企业的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而在国税发[2006]56号文件只是就“申报表主表第2行投资收益”作出“在此行不做还原计算”的规定,新纳税申报表主表的填报说明中也作出投资收益“金额无需还原计算”的规定。
疑问:两者是否前后矛盾?后一文件说到底是个填表说明,作为今后长期使用的规定似乎有失规范及严肃性。
建议:再明确、再规范。
四、三项所得(收入)分五年纳税问题
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捐赠收入占应纳税所得50%及以上的,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
经纳税调整后,若纳税人当年发生亏损,则可以认定上述所得(收入)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的50%;若纳税人当年有应纳税所得,则以上述所得(收入)与当年应纳税所得之比确定。当年实现应纳税所得是指上述所得(收入)未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应纳税所得。实际中,当上述比率等于或大于50%时,纳税人一般会选择在五年期间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
疑问:对“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在附表一(1)14行“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的收入”、附表二(1)15行“处置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成本”相应项目填列;“接受捐赠收入”在附表一(1)27行“接受捐赠的资产”项目填列,但看不出是否包括分五年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形。
建议:方法一:进一步明确。
方法二:对以前年度的三项所得需并入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作为“纳税调整增加项目明细表”的“以前年度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捐赠收入的并入额”项目单独列示。
五、不符合广告费条件的支出可否视为“业务宣传费”本期发生数问题
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广告是通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2.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3.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十一《广告费支出明细表》第5行“不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是指填报不符合税收规定条件的广告费支出,包括粮食白酒的广告费支出、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或产品的广告费支出和其他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广告费支出。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附表四《纳税调整增加项目明细表》第10行“业务宣传费”本期发生数。
不符合广告费条件的支出可否视为“业务宣传费”本期发生数。
六、“纳税调整后所得”与“调整后亏损或所得额”
主表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如为负数,就是纳税人当年可申报向以后年度结转的亏损额。
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附表一《企业税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情况明细表》中“调整后亏损或所得额”填写经税务机关核实、调整后的数额,亏损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为“+”。
建议: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附表一《企业税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情况明细表》中“调整后亏损或所得额”数据来源于主表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9
评定申报表
申报单位(中文)(英文)
主管部门(公章):
申报时间:2007年月日
抚顺市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信用企业自然情况登记表
近二年经审计部门审计的主要财务指标与经营状况分析(单位:万元)
注:①无审计报告的单位须填写报税务部门一致的数据。②上述财务指标如有重大调整可另
附页详细说明,并加盖企业财务部门公章。
“企业经营者素质”自查鉴定情况
企业其他有关项目自查鉴定情况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10
申报意向书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
为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全社会诚信经商风尚的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单位已对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所制订的《罐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了研究,并按照信用评价标准进行了自评,决定自愿参加中国罐头工业协会所主办的“罐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活动,特提出申报意向,请予考虑,以便开展后续相关工作。
年月日
(申报单位盖章)
企业提交证明及相关材料目录
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需提交以下资料,复印件均须加盖企业公章。序号后有★符号为必交材料。
1、★《罐头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意向书》原件;
2、★《罐头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报名表》;
3、★经过年检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注册验资报告复印件;
4、★会员证书复印件;
5、★企业有关商标、专利、行业相关资质许可证(如海关注册登记证书、代理报验单位注册证书)等方面的证明复印件;
6、★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最近三年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7、近一年获得省级以上有关品牌评选的证书复印件;
8、企业已获自主知识产权、科技进步奖等各项荣誉的复印件;
9、获得的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10、★企业分支机构名单;
11、★企业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与公司管理描述文件(包括各组织部门岗位设置、各岗位职责说明);
12、企业当前的信用管理制度(手册),流程及相关文件;
13、企业相关制度(包括公司章程、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书面文件;
14、法人代表荣誉证书复印件;
15、公司在市场定位、市场前景、发展战略等方面计划及方案的情况说明(如有请详述);
16、★由社保机构出具的企业缴纳社保情况证明函;
17、公司在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方面计划及方案的情况说明。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 篇11
一、企业缴费基数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企业缴费基数存在的问题
(1)漏保、断保人员问题。
一是团场私人开荒及大户承包长期雇佣工、季节性合同工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征缴范围。对这部分人员是以支付劳务费的形式管理,团场长期承包土地的没纳入职工管理的临时工,没有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也未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
二是商业企业及服务行业短期合同制年轻员工漏保现象严重。随着兵团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商业企业及服务行业其用工形式多样,大量使用短期合同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这些短期合同制员工,大部分没有为其办理参保手续。
(2)部分项目漏报、瞒报情况较为突出。
一是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发放的一次性的年终综合奖、年薪、集资利息收入等;
二是在“管理费用”等各项费用科目中列支的电话费补助、水电补助、取暖补助、职工商业保险等;
三是在“应付福利费”科目中发放的过节费等;
四是生产企业支付给商业企业分配给个人的提成或奖励。
(3)部分企业申报缴费基数随意性大,形式多样。
第一,部分工交建商企业在缴费基数的申报、确认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工资统计口径和实际工资性收入发放情况来确认每位职工的缴费基数,而是按照决策人的指示由单位自行确定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造成缴费基数不实。
第二,团场一线承包职工的个人缴费基数确定出入较大。由于一线承包职工的收入的确定比较困难,其年底兑现收入中含自己投入的一部分物化成本、平时雇工工资等支出难以确定,所以在申报缴费基数时随意性较大。其中,一线承包职工中年龄偏大,临近退休人员普遍将缴费基数报高,而其他大部分职工几乎全部按上年职均工资的60%申报缴费基数。
(4)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形式给缴费基数的确认带来一定难度,工资总额的确定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第一,低工资、高分红现象。主要是改制企业,在职职工均是参股股东。申报缴费基数时职工大部分按照工资标准缴费。股利分红不作为工资收入统计,由此造成职工实际收入与按照工资口径统计的收入水平差额较大。同时也造成一部分改制企业钻了政策空子,有意压低缴费基数、回避缴费义务。
第二,生产企业供销人员、内部承包人员的工资收入如何确认问题。销售人员实行销售提成,销售费用由销售人员自行决定支付。这部分人员收入水平较高但实际工资收入无法准确核算。
第三,买断承包经营的团场职工的收入无法进行确认,如何统计缴费基数,参保企业是否有责任为职工交纳该部分的保险费,各团场都存在此类问题。
2.缴费基数不实的原因
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新建、改制的企业负责人对社会保险工作认识不足,对职工实际性工资收入统计工作不重视,或是受利益驱使,刻意瞒报、漏报工资总额。而社保机构由于自身职能和人员力量的限制对企业工资的发放、统计工作缺乏有力的控制措施和监督力度,难以从源头上拾遗补漏,造成部分项目漏报、漏核。
二是《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落实力度不够。1999年1月,国务院259号令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对征缴范围、征缴管理、监督检查和罚则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基金的征缴过程中,却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三是稽核人员力量及经费不足,各师社保经办机构大部分设置了专门的稽核工作部门,配置了稽核人员。但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完全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岗位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机制还不是很到位。每年的缴费基数稽核工作都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素质参差不齐,稽核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改进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稽核
随着兵团离退休人员负担率和替代率不断增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也在下降,甚至出现了养老金当期入不敷出,收支倒挂的现象。兵团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收缴率较高,大部分师收缴率都达到100%,但由于部分参保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缴费基数申报不实现象,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收缴总量,影响职工退休以后养老金待遇。漏报、压低、瞒报缴费基数是一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针对缴费基数不实的企业,严格按稽核程序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不能按规定进行整改纠正的,一定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补缴因缴费基数不实少缴的养老保险金。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维护参保职工社会保障权益。
2.夯实基础,加强对稽核人员的培训,整合稽核资源,实行交叉稽核
加强稽核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知识和稽核实务的培训。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典型案例,定期开稽核调度会,进行稽核经验交流。使每一位稽核人员充分掌握稽核方法和技巧,为稽核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社保经办机构编制少。稽核岗位的设置也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这种状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要想彻底清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实,单个经办机构的稽核力量很难以完成,必须对全兵团范围内的稽核力量进行整合。可采取集中稽核人员,分组进行交叉稽核的办法。这样既能使稽核人员能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又可以避开各类干扰,提高工作效率,使稽核工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规范社会保险缴费人数、缴费基数申报的程序,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
规范参保企业缴费基数的申报程序,组成稽核工作组直接深入企业,扩大实地稽核面。一是要认真核实企业职工工资发放情况,职工奖金、补贴、福利及股利分红等上年度实际性工资收入,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从而核定本年度缴费基数。二是根据团场一线承包职工兑现收入扣减成本支出后来确定团场职工缴费基数。通过加强稽核强化事前监督,规范缴费基数申报,建立健全对不规范行为的防范和纠正机制,增强缴费基数核定工作的刚性,及时堵住少报、瞒报的漏洞,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应收尽收。维护参保职工权益,促进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的稳步增长。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标语等新闻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缴纳社会保险费意识。
5.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及时传递信息,达到信息共享,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及缴费数额的公示制度,接受职工的监督,增强企业缴费的透明度。
6.修订和完善缴费基数的明细办法
针对目前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管理模式的职工收入的构成摸底调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缴费基数的确定明细办法,统一兵团范围内对各类用工形式缴费基数的确认和申报。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数的真实准确,以保障基金足额征收,增强兵团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确保兵团级养老统筹工作的平稳运行。
【企业信用管理申报】推荐阅读:
省信用管理贯标企业申报材料目录07-14
商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申报表09-03
江苏省信用管理贯标企业申报材料综合本11-28
关于做好2008年度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08-14
企业信用工商企业管理05-14
企业信用管理06-15
企业商事信用05-22
企业信用缺失05-30
企业信用现状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