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价(精选12篇)
企业信用评价 篇1
电力企业信用评价原则:
坚持以事实和客观证据为判定依据的原则;坚持独立、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采用的程序、评价方法应与对外公开的程序和方法一致性的原则。
评价依据:
信用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制定的最近三年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电力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及代码。
评价程序:
1. 申报与受理。
2. 电力企业按评价机构格式要求, 同时以书面形式和网络形式提交信用评价申报材料。申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简介及相关资质证书;企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企业业务经营状况;企业技术与设备状况;企业质量安全环保管理状况;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企业财务报表及附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用记录状况。
3. 评价机构在收到电力企业申报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做出书面回复, 回复内容包括是否受理申报、申报材料是否完整和需要补充材料的清单。
4. 评价小组。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签订信用评价协议后, 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对象所处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及企业机构的复杂程度组建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应不少于4名专业分析人员, 小组成员整体必须具备企业管理、安全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等专业知识。
5. 制订计划。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沟通, 确定现场访谈时间, 制订现场访谈计划, 分发评价对象和评价小组成员。
6. 访谈准备。信用评价小组成员根据申报材料作出企业访谈提纲及现场考察要点。
7. 现场访谈。评价小组根据现场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及要点进行现场访谈, 访谈包括:首次会议。评价小组与评价对象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分组访谈。评价小组各成员按专业性质与评价对象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访谈, 并查看现场, 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完善企业申报资料;评价小组会议。评价小组对评价对象进行打分, 并形成最终意见;末次会议。评价小组与评价对象高层管理人员交换现场评价意见
8. 撰写报告。评价小组现场访谈结束后, 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各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并形成报告。
9. 评审。
(1) 评价小组向评价机构常设部门提交信用评价报告及工作底稿, 由常设部门进行审核。如在审核中发现问题, 评价小组应当及时修正。
(2) 评价机构常设部门汇总当期评价对象的等级意见及分值、报告初稿和审核意见, 提交评价机构内部技术委员会评审, 确定评价对象的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分类见附录B。评价结果须经2/3以上技术委员同意方为有效。
(3) 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机构内部技术委员会决定的信用等级及评定意见, 修改信用评价报告。
(4) 评价机构常设部门将评审结果报最高领导小组审定并通过。
1 0. 公示。
评价机构应将审定结果在商务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官网等指定媒体上对外公示七天。在公示期间, 如果评价对象或公众对评价结果没有异议, 则评价结果为首次评价的最终信用等级。如果评价对象或公众对评价结果有异议, 且在公示期间内向评价机构提出申诉或投诉申请的, 并提供相关材料的, 由评价机构组织复审。
评价机构受理复审后, 评价小组根据补充的材料, 按照本标准5.4.7和5.4.8重新评价。复审结果为首次评价的最终信用等级, 且复审仅限一次。
1 1. 发布和备案。
评价结果发布:信用等级最终确认后, 评价机构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将评价结果在评价机构网站、指定的公共媒体上对外发布, 内容包括评价对象名称、信用等级、有效期 (生效日期和截止日期) 、评价机构名称等, 并向受评企业颁发标牌和信用等级证书, 标牌和证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有效期为三年。
评价结果备案:评价机构将评价对象等级、有效期 (生效日期和截止日期) 、信息向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1 2. 文件存档。
评价机构负责评价文件的存档管理。评价小组将评价对象的原始资料、评价过程中的文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作为工作底稿交与评价机构存档。评价对象提供的全套资料评价机构应按照保密级别归档, 对评价对象特别要求保密的文件, 应作为机密文件单独存档。
1 3. 跟踪与复评。
跟踪评价自首次信用评价等级公布之日起进行, 分为定期跟踪评价和不定期跟踪评价两部分。
定期跟踪评价又可称为“年审”, 具体时间为首次信用评价等级公布之日起第二年及第三年的5月份;评价机构应在定期跟踪评价 (年审) 日期前一个月与受评企业取得联系, 落实提供定期跟踪评价 (年审) 信息事宜;收到受评企业提供的资料后, 评价机构指定跟踪评价人员对材料进行分析。如没有发现任何足以影响现有信用等级的情况, 则由跟踪评价人员出具《年审报告》, 经内部技术委员会审定后提交给受评企业;如跟踪评价人员发现受评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至于现有信用等级需进行调整, 则应及时向技术委员会提交《年审报告》与处理意见, 由技术委员会决定是否调整受评企业的信用等级。
不定期跟踪评价的时间不固定, 评价机构应随时关注与受评企业有关的行业动态和其它公开信息。一旦发现影响受评企业信用等级的重大变化, 应及时与受评企业联系, 核实相关信息, 若受评企业对发生的重大变化不做解释, 评价机构应将情况及时通报技术委员会, 讨论决定处理意见。如技术委员会决议评价, 则由评价机构指定跟踪评价人员根据公开信息进行评价。
跟踪评价人员原则上为首次信用评价小组人员。
复评企业在规定时限内无故拒绝参加复评, 其前次已获信用等级有效期满后等级自动失效。再次参加信用评价工作时, 按照首次参加电力行业信用评价办法及流程进行评价。
评价机构在受评企业信用等级有效期满前应向企业发出复评通知, 并向企业列出信用评价复评资料清单。复评工作采取“非现场评价+现场抽检部分企业”的方式进行, 所抽检的企业比例不少于当年复评企业的10%。
企业信用评价 篇2
(一)、申报条件
1、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企业成立已满二年或以上;
2、近二年均有主营业务收入;
3、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非即将关、停的企业;
4、企业无信用不良记录及违规违法行为记录;
5、非医药行业外的所有行业企业单位;
(二)、申报流程
1.填写《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书》(电子档)
说明:按《填写须知》填写、格式不能变,评审流程以提交电子档文件开始计算。2.提交申报企业材料(纸质版)
说明:企业提交《国家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书》及《企业提交书面资料》的纸质材料,按照《国家商务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书》的顺序进行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和骑缝章。纸质材料需在1个月内提交至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用管理中心。3.信管中心初审
说明:信用管理中心对申报企业申报资格认定,及其信用初审工作,初审时间为3-7个工作日。4.信用评价小组等级评定、终审
说明:由信用管理师(高级以上)和信用专家组成的企业等级评价小组,对企业等级评定。评审结果约5个工作日发布并安排牌证制作。5.铜牌证书颁发
说明:信用等级评价含一牌一证,初审结果后7个工作日。(含:商务部等级铜牌、商务部信用等级证书)6.网站公示
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后30天左右完成公示,公示网址如下:(1)商务部市场秩序网公示 网址:http:// 案例演示:http:///content.asp?id=31571(3)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用管理中心官网 网址:http://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信用管理中心
加强信用评价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 篇3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用评级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已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其融资难的问题却依然比较严重。尽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保理、租赁、赊销、典当等方式进行融资,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是非常严格的。首先,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其次,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资产数量少,质量差,信用状况差,银行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再者,银行目前执行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多是基于大企业制定的,不适合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最后,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普遍采取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抵押、担保要求,还是风险、成本考虑,都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难造成的。如果银行能够对中小企业做出完整的评价,就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1.中小企业管理者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这里的管理者是指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他们控制着企业的核心经济资源,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能够通过逃废、拖欠债务等违约行为增加个人利益。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者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监控管理者的行为。
当今社会,信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信用良好的个人,可以充分享受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等好处,还可以获得好的社会地位、名声和他人的尊重。而信用差的个人在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往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也非常看重社会对他的信用评价是怎样的。信用评价好,其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就会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企业都愿意高薪聘用。此外,由于信誉好能够取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信任,使得他在带领企业从事一些经济活动时,受到的阻力会小。反之,如果管理者个人的信誉状况不好,企业不愿意聘用或即便被聘用,在带领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时也会因为个人信誉不佳而给企业带来影响。然而目前,人们对信用进行评价时多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评价,无法知道某人的信用到底在被评价的一群人中具体处于何等水平。因而,应建立管理者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管理者的违约行为。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个人的身份证明和学历、就业经历、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基本信息;房产管理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可以提供个人的固定资产信息;电信、水、电、气、暖、物业等部门从日常生活角度提供衡量个人信用的必要信息;银行提供个人的信用卡等财务信息,信用机构通过对上述信息进行整理评价,得出个人的信用等级以供有關各方查询。信用评级需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以提供个人的最新信用状况。
2.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1)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许多优势: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小,使其市场退出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自身某一方面的特色,通过特色经营建立优势;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平均成立时间较短,各方面成本较低;企业规模小易根据用户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组织结构。但是它也存在许多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并且一般处于市场后入者的位置;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破产率高,平均生命周期短;一般无法通过多元化经营规避单一经营可能导致的风险,竞争力较弱;管理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更强化了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弱者地位;有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企业短期逐利性强,导致企业违约等投机性短期行为发生频繁,道德失范严重。
(2)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价时,其评价内容、方法应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价相类似,但也应有所不同。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时,除了要考虑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还应考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和履约能力等指标。
①企业基本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对管理者素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职工基本素质、产品品牌与市场和信誉状况等方面来评价,从而通过研究企业的现状反映企业的信用能力。在这里,由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比大企业小,因此在评价时其参考值的设置应相对大企业适当降低。
②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体系。主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三方面考察。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关键环节,这一指标的高低与企业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主要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三个指标综合来反映。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主要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进行反映。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周转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活力。营运能力的好坏将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来反映。
③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企业过去为保证现在或未来的信用而进行的投资。主要从创新财力投入、创新物力投入、创新人力投入、创新效果等方面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研究企业为保证信用的连贯性而进行的投资行为,从而考察其信用保证能力。
④企业成长和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未来信用。主要由行业趋势及地位、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预计销售增长率、主要产品寿命期、未来新品种预计增长率、未来市场占有率预计增长率、发展规划与实施条件、同业市场竞争力等指标组成。
⑤履约情况评价体系。一个企业即使上述指标再好,如果通过各种方式恶意违约、不偿还贷款,则其信用能力也是很差的。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必须对其履约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以贷款按期偿还率和利息按期偿还率两个指标为主。
参考文献:
[1]洪少杰 梁彤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的发酵模式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概述 篇4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是环保部门将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 以直观明了的形式向社会有关主体共享公开的环境管理手段。而今我国正面临环境管理制度缺陷和具体国情不匹配的两难境地, 如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严重的情况下, 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 增强企业的环境守法和社会责任意识, 化解因污染问题引发的环境纠纷, 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是调整政府环保管理者与管理对象 (企业) 之间关系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
1 国外环境信用制度发展现状
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 在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推动下, 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下的信用制度和环境经济政策, 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联手, 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投资、市场等经济杠杆影响企业经营生产方式, 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这种“内在约束”性的行政手段既促进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也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变粗放、简单的生产方式。
自从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发布了全球第一份环境报告, 美国CERES投资集团发表并启动了对地球环境负责的伯尔第斯原则以来,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标准至今已近20年, 世界各国仍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环境信用评价标准, 2003年, 国际主要商业银行发起“赤道原则”。“伯尔第斯原则”和“赤道原则”成为国际投资业和银行业提供投资和金融服务的操作指南, 环境评价开始进入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视野。
国外的发布企业环境绩效的机构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德国准则协会、日本环境省、欧盟等机构, 涉及的评价标准包括UNEP、WBCSD、GERES、EMAS、ISO、GRI等, 涉及原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废气污水和废物、产品服务、法律、成本、运输、环保投资共9大方面的17个核心指标和13个附加指标。其中, 美国环保总局于2002年开展了国家环境绩效跟踪计划, 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是自愿应用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 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实施了激励和开除机制[3];印尼环境影响管理局于1995年建立了“污染控制、评价和评级计划”, 该计划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建立的环境绩效评价工作;2001年欧盟委员会开展了“工业环境绩效测量项目”, 这个项目涉及6个国家, 包括英、德、意、比等, 在多家工厂的生产数据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 分为物理指标、商业/管理指标、影响指标三大类。
日本企业高度重视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其内容包括组建环境对策部、将环境管理的优劣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推行绿色采购、实施环境会计等。环境省1999年颁布的《有关环保全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指南》表明日本环境会计框架初步建立, 该指南以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比较为主线, 重点规划环境会计中环境保全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日本政策优先指数 (JEPIX) 是评估企业整体环境绩效的方法, 它采用“相对于目标的差距”的原则, 利用生态因子和单评分指数“环境影响点”来衡量环境影响, 内容包括温室气体、臭氧消耗气体有毒物质、光化学氧化剂、氮氧化物、飘尘、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氮、磷开垦荒地和道路噪声等12个方面。目前, 日本超过50%的上市公司都发布环境会计报告, 日本超大型企业发布环境报告的比重已局世界第一位, 涉及行业包括煤气业、建筑业、石油业、橡胶业、电力业等高染行业。
2 国内环境信用制度发展现状
2005年11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工作的意见》, 如何建立一套指标体系, 对企业环境行为做出综合、客观、方便大众理解的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综合运用于环境管理和企业市场经济活动中去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2006年, 广东省率先颁布了《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办法选择了十二个环保指标作为评价标准,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分为绿牌、黄牌和红牌三档, 分别代表“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严管企业”, 并采取“一票否决制”的评价方法, 并对不同评级结果的企业采取不同的鼓励或惩罚措施。随后, 国内许多省、市先后开展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工作, 并制定了各具特色实施办法对建立适应当前环保工作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06年1月, 《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8月, 《浙江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 (试行) 》;2008年5月, 《河北省重点监控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实施方案 (试行) 》;2009年7月, 苏、浙、沪《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价标准》 (暂行) ;2010年9月, 《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办法》;2011年3月, 《深圳市重点排污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2011年4月, 《重庆市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暂行办法 (修订) 》;2011年9月, 《沈阳市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2012年9月, 《江苏省重点污染源环保信用评价及信用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7月, 《湖北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试行) 》;2013年12月, 国家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 (试行) 》, 旨在积极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 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 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 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 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法》规定,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影响大的企业, 应纳入环境信用评价范围。《办法》要求纳入的企业包括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监控企业;火电、钢铁等16类重污染行业内的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企业;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上一年度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上一年度被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挂牌督办的企业[6,7,8]。
3 我国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信用评价理念急需转变
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环境标准和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5]。因此, 环境信用评价应该是企业遵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约定的情况, 以及为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 规范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 努力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倾向, 体现企业履行对社会的承诺。目前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设计仍主要停留在企业的污染控制程度、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等环境行为, 信用的真正涵义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3.2 信息公开及共享机制还不完善
实施信息公开化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保障, 因而不具强制性。现有的参评工业企业的范围主要为重点污染源企业及自愿参与的企业, 而如果环境保护行为欠佳的重点源企业为照顾“脸面”而拒绝参评, 环保部门则对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裁措施[4]。另外, 由于目前企业环境信用的评价主体是环保主管部门, 公众参与环境信用的渠道主要是向环保部门投诉, 环保部门再将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投诉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因此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全过程中, 公众及社会组织的直接参与度不够。
3.3 评价指标的设计仍需改进
整个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的实施最先需要做的工作是设置评判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的指标, 原则上首先应当细化污染防治类、生态保护类、环境管理类、社会监督类的评级指标, 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其次, 要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把握指标设置的侧重点, 比如评价重污染行业要将指标权重向企业控制污染物排放行为倾斜, 而高耗能行业就应该将指标权重向企业节能减排行为倾斜, 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环境信用。如何处理好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和指标交叉关联问题解决各行业指标设计共性与个性的矛盾是评价指标设定中的难题。
3.4 评价成果社会化程度不高
评价成果应用的社会化是指企业环境信用等级不仅作为环境部门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 还要将企业环境信用的评价结果与政府其他部门、金融机构、媒体等组织的工作相互联动, 将环境信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使其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物之一。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对企业的环境威慑力, 形成对企业环境行为激励效应, 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自律性。
4 建议
4.1 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化
一项新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既要有完备的组织机构保障, 还要有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来规范具体操作。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要想发挥最大化的作用, 就必须依靠政府通过行政上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来保证其权威性。政府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达到保证结果的权威性目的:一种是政府直接公布评级结果, 另一种则是通过授权、认可的方式确认企业环境信用评级的结果。
4.2 环境信用信息公开化
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要保证结果传播的广泛性, 可以选择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发布评级结果, 通过新闻、专题报道、专栏等具体发布形式将结果最广泛地传播出去, 使公众得到最多最有效的信息, 提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企业的热情。
4.3 环境信用管理动态化
在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布后, 跟踪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评价结论的反应, 监督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整改, 促进企业提升环境守法意识。企业环境信用的动态管理以支持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为原则, 重点加强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坚决限制对“两高一资”产业的信贷投放, 并辅以实行企业环境信用修复制度, 支持企业更好发展。
4.4 环境信用评级第三方化
加强环境信用第三方服务市场培育, 推动政府部门在重点领域带头使用环境信用产品和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服务防范信用风险。加快培育引进和规范发展一批专业环境信用服务机构, 形成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环境信用服务市场体系。
4.5 环境信用评级联动化
通过绿色财政和绿色税收来实现环境信用与财政、税收部门的联动;通过将企业绿色信用加入到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中, 促使企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主动的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实现环境信用与金融部门的联动;将环保信用结果在系统内共享, 通过资金支持、环保行政许可、总量指标、督查频次、监测频次等支持鼓励诚信企业, 倒逼不良企业改善环境行为, 实现环境信用在环保系统内外部联动。
参考文献
[1]李连甲.上海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东华大学, 2014 (05) .
[2]郑卓雅.基于政府环境信用的环保产业化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4 (03) .
[3]刘嘉, 秦虎.美国环保产业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01) .
[4]张劲松.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2) .
[5]吴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 2013 (06) .
[6]Ozen S, Kusku F.Corporal e Environment al Citizenship Var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 (2) :297-313.
[7]梁嘉琳, 李静.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将推向全国[N].经济参考报, 2012-6-25 (007) .
[8]时炎.关于建立工业企业对环境行为信息化制度的几个问题[J].环境导报, 2000 (05) :1-4.
[9]周斌泉.我国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4 (03) .
3类企业将参加纳税信用评价 篇5
3类企业将参加纳税信用评价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纳税信用评价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了新设立企业、评价年度内无生产经营业务收入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的企业将参加纳税信用评价。《公告》自4月1日起施行。“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企业的信用状况已在招投标、融资等领域得到广泛利用,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纳税信用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产。”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7月,税务总局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以来,税务系统已连续开展2014年、2015年和2016年3个年度的纳税信用评价,按规定参与纳税信用评价的企业获得了相应的纳税信用级别。“按照现行规定,新设立的企业、全年没有营业收入的企业以及适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的企业尚未纳入纳税信用评价范围,这些企业要求参与纳税信用评价的呼声越来越高。”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回应广大纳税人的关切,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税务总局制发了《公告》。《公告》明确了3类企业纳税信用的评价时限。新设立企业在204月1日以前已办理涉税事宜的,税务机关应在年4月30日前对其纳税信用进行评价;从2018年4月1日起,对首次在税务机关办理涉税事宜的新设立企业,税务机关应及时进行纳税信用评价。评价年度内无生产经营业务收入的企业和适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的企业,税务机关在每一评价年度结束后,按照《信用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进行纳税信用评价。(记者董碧娟)
企业信用评价 篇6
[关键词] 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诚信已成为时代主流。征税人和纳税人愈加重视和强化诚信效应,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开展了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加快税收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国家税务总局在2003年发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对加强我国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获得了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可。然而,框架虽已搭好,要把制度落在实处,达到其制定初衷,任务远比这一办法的酝酿制定更为艰巨。
一、纳税信用等级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概念
1.纳税信用等级的概念。纳税信用等级,是税务机关依据专门的税收管理理念、标准,通过对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纳税人在整个涉税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誉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同时依据纳税人一定时期的纳税表现,结合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纳税人其他社会诚信等情况,对纳税人的纳税信誉等级进行评审并赋予其相应的等级称号。评定的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2.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概念。纳税信用等级的评价,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主要从纳税人的直接纳税信誉、间接纳税信誉和其他社会诚信等因素考核。直接纳税信誉主要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管理等;间接纳税信誉主要包括账簿凭证管理、财务会计核算质量、财务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等;其他社会诚信主要包括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及民间组织等提供的关于纳税人社会诚信方面的情况。
3.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分级标准。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中,主要以税务登记情况(15分)、纳税申报情况(25分)、账簿凭证管理情况(15分)、税款缴纳情况(25分)、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处理情况(20分)几方面对企业纳税登记进行评定。
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为A级;考评分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考评分在20分以上60分以下的,为C级;考评分在20分以下的,为D级。另外根据具体情况还有一些具体规定,在此不作做述。
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坚持依法、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
二、我国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现状
1.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必要性。
(1)通过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一方面有助于各级税务机关完善税收执法程序,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促进税务机关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法,不断提高税收服务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信誉等级的纳税人分类管理,实行差别税收对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促进诚信纳税。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对于建立合作、双赢、互信的新型征纳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税务机关提高税收检查效率和节省税收成本。通过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价,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加强对“D”类企业的严格控管,以便能更有效地堵塞漏洞,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而对于纳税信誉等级高的企业,以服务为主,尽量减少这些企业的税收征管环节。从而,使税务检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减少税务稽核工作选案的盲目性与税收成本,提高检查效率。
(3)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不仅要对纳税人有关纳税资料进行评定,而且还需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企业经济性质、生产流程、财务制度等诸方面,这样有助于税收部门加强对纳税企业的监控。再呢,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分析、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在此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关部门,从而弥补税收征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2.企业民众对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认识。在笔者所作的调查中,民众认为关于一个企业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审最重要的指标为企业会计核算健全程度。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提出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四项要求,即要建立财务人员相互牵制制度、投资及资产处置的监督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定期内审制度。其次重视的就是企业管理阶层和会计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素质,这就要建立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为纳税人依法纳税创造良好的诚信软环境。纳税信誉等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税务机关在充分相信绝大多数纳税人能够依法自觉纳税的基础上,将工作由监督为主向管理服务为主转变。这样,税务机关的任务就相应转变为在纳税人纳税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服务。
3.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诚信原则作用机制和支撑保障条件还存在不足。纳税信誉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由于诚信原则作用机制存在目前较为封闭环境中,随着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在行政力从约束向服务转变的同时,一些必需的法律、经济等管束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导致了社会诚信原则作用机制和支撑保障条件的严重不足甚至缺位。
(2)纳税信誉等级评价还不能充分体现诚信的价值。纳税信誉等级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关键就是要体现诚信纳税的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一是要有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和纳税人的纳税成本,二是不同纳税信誉等级的纳税人要因信誉不同而付出不同的税收成本。虽然主管税务机关对不同纳税信誉等级的纳税人进行了分类管理,但由于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定不能体现行业及规模的区别,因此不同的纳税信誉等级目前还不能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差别。
(3)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信息相对割裂,资料的完备、准确性问题已评定的税收信用信息仍处于地区分割和垄断的状态,没有形成全社会税收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价的基础是税务机关各部门各岗位在日常征管工作中整理形成的资料数据,以及纳税人及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数据,这些数据往往对纳税信用等级的准确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缺乏系统的数据库,同时这些资料的真实性也很难保证,给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4)评定标准科学性不足。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仅仅按照税务登记情况、纳税申报情况、账簿凭证管理情况等五个部分为标准进行分值的评定,这样评定指标太笼统,没有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区域范围之间的差距和不可比性
三、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相关思考
1.细化纳税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从目前情况来看,根据设置的五部分进行评分,虽然也有些具体的规定,但总的来说指标太笼统,缺乏依据。并且体现不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等级差距。所以,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评分标准进行细分:
(1)注册资本或者企业资产。按照类型不同先将企业进行分类,在同类中再依据注册资本确定一个评比的范围。因为在不同类型之间,即便是同0类型在规模上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却与企业的纳税信用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不同区域等级的划分。可以建立国标、省标、市标、县标,可以层层上报评比,对各级企业都可以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信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的力度,从基层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2.納税信誉等级评价范围的思考。根据实际的调查报告数据证明,有82%参与调查的人认为,并不是全部的企业都进行等级评价,而是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评定更合理些。所谓的一定规模,并不是简单的以某一项指标作为划分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比如:销售额、所处同行业之间的专项比值等一系列指标。
3.关于评价的重点环节的一些思考。
(1)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应该建立并完善纳税信用档案数据库。在企业评价环节中,关于纳税人发票使用违章、假票抵扣、申报审核差错记录、故意偷漏税以及报送报表资料不齐全等企业的违章情况全部录入计算机,形成一个数据库作为今后评定的依据。
(2)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资料采集工作对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的重要作用,从现行的征管模式来看,征、管、查三分离。为此,其一,应该加强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岗位的配合;其二,加强与工商、银行、公安、海关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以获取纳税人最新数据。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进行评定,有需要设置专门的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工作的资料收集、审核、检查和监督工作,最好可以单独存在,不受其他部门的牵制,保证数据的客观、真实以及纳税人信誉等级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纳税信誉等级的评审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针对纳税人在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配税务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税务稽查。促使税收违法违章行为日益减少,税收执法行为和程序日趋规范。进一步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合作、双赢、互动的新型征纳关系,引导纳税人主动遵从税法。
企业信用评价 篇7
一、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可靠、真实财务信息的支撑,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和控制会计行为, 减少企业财产风险。然而事实上, 部分企业为获得利益, 不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采取造假以达到偷税漏税等目的。其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与企业实际财务数据相差甚远, 给企业未来健康发展造成较大威胁。
会计档案是对之前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有效描述, 尤其在解决经济纠纷等财务问题时,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 部分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不重视会计档案的归档、收集等工作, 致使会计档案残缺不全, 影响后期企业利用以及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国家层面上分析, 在于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不完善, 一些为之支撑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企业层面上分析, 多数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并未积极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的应急措施等。
2. 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企业未采用与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匹配的管理方法, 尤其缺乏具有先进技术及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其次, 不重视客户基础材料的收集、处理、归档等工作, 缺乏完备的客户信用档案, 给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最终因企业与客户掌握的信息不对称, 使交易过程中客户信用风险大大增加。
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导致信用档案管理水平比较低, 结果客户信用档案由财务或销售部门负责保管。但这两个部门并不能充分发挥信用管理职责, 影响企业信用风险控制体系完整性, 增加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
上述问题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其一,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较为薄弱。例如, 各部门不能及时交流管理信息;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撑等;其二, 我国信用体制发展较晚, 未建立对应的约束与惩罚机制, 进而引发各种信用风险。
3. 管理层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管理层在企业正常运营、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 实际上部分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 未充分分析信用档案信息, 未能准确地掌握各种数据信息, 增加管理决策风险, 使企业蒙受较大经济损失。管理层决策风险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层未准确获得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试想建立在错误或含糊不清信息上的决策, 必然给决策的实施带来较大风险。
4. 产品信用风险管理问题。
企业产品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不重视产品信用信息的管理, 忽略产品信用管理的一些细节工作, 甚至为获得利润, 部分企业不惜伪造或疏忽产品质量信用信息, 导致产品质量信用缺失, 给产品市场销量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我国未制定完善的产品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致使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出现较多问题。例如, 企业只注重自身利益, 不惜损害消费者利益, 引发一系列产品信用风险事件, 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稳步发展。
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1. 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
(1) 注重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首先, 在明确开展信用档案管理目标的基础上, 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例如, 结合企业自身信用档案管理情况, 制定详细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办法》, 并以此为依据, 初步统计不同档案管理部门的信用档案。同时, 针对保存在行政、财务以及人事符合信用档案性质的材料, 应在参考信用档案专题目录的前提下进行统计、整理, 并交予档案室进行分类、归档。其次, 依据企业类型及档案具体内容, 划分一级类目, 并适当增加和调整一级类目所属下的二级类目。并充分分析企业之前信用档案分类标准, 参考企业经营重点及自身特征, 增加一些专门分类, 以达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目的。最后, 全文扫描信用档案信息, 将其保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 并搭建专门的查询系统, 以方便信用档案信息的查询与使用。
(2) 严格控制信用档案管理细节。收集信用档案可采用源头跟踪法, 并严格执行收集工作制度, 确保信用档案收集质量。同时, 考虑到信用档案具有动态性特点, 要求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从实际出发,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实现信用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整理信用档案时, 工作人员应认真细致, 在参考企业已有信用档案的基础上, 从信用档案的载体形式、内容特点以及形成规律方面入手, 进行编目、排列、组合等操作。鉴定信用档案时要求工作人员以发展、辩证的眼光, 对档案价值、真伪进行判定, 以明确保管期限, 为后续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为提高信用档案查找效率, 应编写详细的专题目录, 明确标出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档案号。而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信息网上查询系统, 实现跨领域、跨企业、跨部门信用档案查询。
(3) 不断优化信用档案管理工作。首先, 完善与建立系统的管理制度。其一, 要求适当扩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权利范围, 为档案部门切实行使指导、监督以及检查提供有力支撑, 使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用档案服务。其二, 注重完善信用档案服务机制, 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要求管理人员工作逐渐向谁形成、谁利用管理理念转变, 确保信用档案服务机制良好地运行下去。其次, 不断完善信用档案管理方式。企业进行信用档案管理时应注重运用动态及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所谓动态信用档案管理, 指从信用档案的属性出发, 以信用档案建设为中心, 不断更新、修改信用信息, 进而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工作计划、预期目标等,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柔性管理比较注重弹性及灵敏、反应及速度、变化及跳跃等, 并采用竞争性合作、虚拟整合、信息共享等方式, 将运营及管理知识从隐性转化成显性, 以促进竞争优势的提高。
(4) 注重信用档案事后监管与补救。所谓补救指企业采用预防信用档案管理措施失效, 而采取减少信用风险损失的方法。为做好信用风险事后补救工作, 应注重以下两项工作的落实。首先, 注重完善的信用档案数据库信息化建设, 以扩大信用资源多层次、大范围的应用与共享, 方便企业内部使用信用资源的同时, 也为其他部门提供便利。尤其在各行政部门应建立信用信息相关平台, 为信用风险发生后进行惩罚与监督失信行为提供可能。其次, 发生信用风险后应综合各项因素, 认真分析研究, 积极寻找应对策策略。例如, 编制宣传手册并将信用档案相关内容融入其中, 降低信用风险给企业品牌及形象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加强完善信用档案管理软环境。
(1) 充分发挥档案管理部门优势。首先,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档案管理模式, 实现我国档案管理职责的转变, 并注重采用层级方式管理信用档案。例如, 日本管理信用档案时由政府负责, 实行会员制方式。利用信用档案的机构需缴纳一定的会费给上级管理部门, 会员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可无偿使用信用档案。采用该管理方式时, 当下级将信用信息呈报给上级部门时, 可确保信用信息的安全、准确及完整。同时, 可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次, 由政府引导和组织相关部门积极构建信用档案管理平台, 以弥补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关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端。
(2) 积极构建制度信用体系。在构建制度信用体系时, 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其一,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立足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实际, 制定并实施与信用相关的法规、法律, 严厉打击企业利用信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企业信用责任的有效落实。另外, 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诚实守信表现突出的个人或企业。其二, 注重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在遵守“一处失信, 处处制约”原则的基础上, 注重建立失信企业惩戒机制、警示企业预警机制以及守信企业激励机制等机制的建立。同时, 实现黑名单数据库、全国市场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共享, 锁定并限制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法人及相关企业。
(3) 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完善。首先, 建立可与市场进行良好融合, 以政府为导向的信用评估管理模式。即在国家信用管理部门管理下, 信用评估机构进行企业信用材料的收集、整理及评估工作, 最后由国家信用评估管理机构, 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其次, 建立地区、个人、企业三级信用评估机构, 实现全方位、分层次地将信用服务更好地提供给社会。最后, 结合信用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评估方法与技巧, 使其涵盖非财务以及财务指标, 而且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评估, 以达到预期信用评估目标。
近年来, 因信用档案建设不完善, 或企业未将信用风险管理当做工作的重点加以落实,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较大风险。为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分析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防止资金浪费, 为企业长远、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易蓉.企业信用档案与企业发展[J].机电兵船档案, 2010 (2) .
[2]冯惠玲, 张辑哲主编.档案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建新.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J].涟钢科技与管理, 2013 (1) .
[4]过新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南开大学, 2012.
[5]李家军著.信用风险控制的博弈[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我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研究综述 篇8
综观我国的信用评价研究, 焦点主要集中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用评价的分析方法和信用评价模型中的有效性研究三个方面。
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指标的选取上, 许剑生 (1997) 认为现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存在着以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为主, 忽略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部分指标设置不科学两大缺陷。
夏红芳、赵丽萍 (1998) 则指出现行指标体系存在着与新财务管理准则的核算口径不统一、定性分析指标太多、单项指标设置内涵过宽三个方面做得不足。认为当前的指标系统未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周佰成等 (2003) 认为一个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特点与实际水平。
李小燕、卢闯 (2004) 研究了基于业绩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与股权所有者的利益相关性, 从而提出改进和完善现有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构想。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业绩指标较非业绩指标与企业的信用等级更相关。
田俊平 (2005) 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现有信用评价指标较多关注企业的短期能力, 应更多地关注反映企业长期能力的指标。
曲艳梅 (2006) 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 分别设计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四个维度。其中定性指标的四个维度指标均衡分布, 各为25分。而定量指标中的偿债能力指标定为50分。
综合现有文献中所采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信用评价所强调的是债权人的利益, 而非股东的利益, 故指标体系中最为看重的是体现偿债能力的指标。现有的指标体系普遍存在着定量指标比重过大, 定性指标较少的现象, 评价指标中所涉及的现金流量指标也较少。
二、信用评价的分析方法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研究得更多的是各种分析方法在信用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最早用于建立信用评价模型的线性判别法 (L i n e Discriminate Analysis, 简称LDA) 是一种简单的参数统计方法。考虑到财务比率的多维性, 信用评价模型中更为常用的是多元判别法 (Multivariate Discriminate Analysis, 简称MDA) 。近年来, 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 特别是神经网络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信用评级。
最先将多元线性判别法用于信用分析的是美国的Redward·Altman于1968使用22个财务指标分析了美国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 并从中选出5个最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建立了著名的五变量Z模型。该模型简单且成本低, 在美国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学者陈静 (1999) 使用多元判别法进行实证研究, 建立了评价企业信用风险水平的现行判别模型。方洪全、曾勇 (2004) 以银行实际贷款数据样本为分析对象, 使用SAS软件在66个财务指标中选取7个财务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技术建立起4水平的线性判别模型, 并根据对模型的检验证实了该判别模型对信用风险的定量评估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这些多元判别分析模型一般情况下只能对企业信用划分成两类, 即还本付息和违约。这种分类不利于使用者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更深层的管理。同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法对变量数据要求较多, 应用前提过于严格, 而实际所使用的数据却有一定的违背, 使得这种模型的误判率较高。
为了解决多元判别法应用前提的局限, 美国学者Ohlson将多元逻辑回归 (Logistic regression, 简称Logit分析法) 引入了信用评价研究中。使用Logit分析法的模型采用Logistic函数, 在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情况下其判别正确率高于多元判别分析法的结果。
在国内, 许多学者将Logit模型用于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陈晓、陈治鸿 (2000) 使用Logit模型对ST公司和非ST公司进行了预测, 其判别准确率为86.5%。常丽娟、张俊瑞 (2007) 建立了多元因变量Logit模型对69家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使用一个样本进行检验, 评价结果与中介机构评价结果一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工智能模型被引入到企业信用评估中, 最典型的是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简称ANN) 的运用。神经网络对数据的要求不严格, 处理非线性关系的变量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工作的随机性较强, 往往需要进行多重的训练。国外学者Altman、Marco、Jenson等都使用了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公司的财务危机进行了预测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 (1999) 使用神经网络法对100个企业样本进行了信用分析, 研究结果中使用判别分析法的误判率为25.45%, 神经网络法的误判率为18.18%。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性明显优于判别分析法。刘庆宏, 刘列励 (2009) 对各类方法中的代表模型使用了两个数据集来验证他们的在信用评级应用中的评价效果, 结论认为在各种方法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较为灵活与准确。但由于该研究数据为澳大利亚与德国企业的数据, 未能代表其在中国的应用效果。
由于神经网络工作的随机性较大, 需要人为地对网络结构进行调试, 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Altman (1997) 经过研究后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信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 并没有实质性低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如何解决各种样本存在的问题, 在模型中引入了各种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在解决小样本问题上, 王春峰 (2001) 、吴德胜 (2004) 的研究结果认为将cross-validation法引入信用风险评估建模技术, 对于小样本情况更为有效。章华、卢太平 (2006) 考虑到企业财务信息不确定和样本的非典型分布特征, 将灰靶模型引入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王慧玲等 (2009) 的研究表明在财务信用评价中引入熵模型, 能够更加客观的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综合相关文献,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应用到信用评价模型的分析中来以解决样本数据存在的缺陷。尽管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层出不穷, 但主流的方法只有多元Logistic回归、多元判别分析和神经网络法三大类。当前在准确性上较为认可的是神经网络法。
三、信用评价模型有效性研究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包括Credit Metrics模型、基于精算方法的信用风险附加 (Credit Risk) 模型、信用证券组合 (Credit Portfolio View) 模型以及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国内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涉及最初见于对信用风险模型的综述类和比较类文献。陈忠阳 (2000) 、梁世栋等 (200) 、王毅春等 (2004) 分别对各种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做了比较分析。李志光 (2007) 在其硕士论文中对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 Risk模型、CPV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得出了Credit Metrics模型比其他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更具适用性和可行性的结论。
而对于Credit Risk模型, 常丽娟等 (2007) 认为在我国的银行贷款业务中, 行业特征和风险会对各笔贷款的独立性产生影响, 不符合Credit Risk模型将每笔贷款是为独立的重要假设, 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令人怀疑。
国内对CPV模型进行的研究较少。靳凤菊 (2007) 基于CPV模型, 选取了综合领先指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三个指标从宏观层面对房地产信贷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杨岗、陈帅 (2009) 对KMV模型与CPV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 CPV模型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谢赤等 (2006) 对Credit Metrics模型与CPV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论认为CPV模型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性, 特别适用于投机性债务人。
国内较多的研究验证集中于KMV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主要研究成果有:薛锋等 (2003) 讨论了运用KMV模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优缺点和运用前景。常丽娟、张俊瑞 (2007) 使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 对KMV模型做了有效性检验, 研究结果认为KMV模型在我国股票市场环境下具备整体有效性, 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效率存在一定的缺陷, 模型的预测效力尚显不足。李磊宁等 (2007) 在KMV模型中引入了公司资产价值增长率, 使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有了提高。李博、王海生 (2008) 使用修正后的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评价并检验了模型识别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能力, 发现模型能较好的识别出ST与非ST公司之间信用风险的差别, 但同时也认为其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预测准确率同其在国外的预测准确率相比相对较低。夏红芳、马俊海 (2008) 利用KMV模型, 通过对我国4家上市公司5年股票价格的违约距离实证分析表明, KMV模型的灵敏度和预测能力都相当好。
这些学者普遍认为KMV模型在我国的实用性不高, 主要在于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违约数据库, 难以确定一个较为准确客观的经验EDF值。且我国资本市场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企业信息披露存在不足。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修订与校验, 才能提高KMV模型在我国的有效性。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保持持续增长, 在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企业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氛围, 对于社会保障各种信用关系的健康发展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 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何有效地、客观地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价, 不仅有利于保障企业各相关经济关系主体的利益, 更有助于我们今后继续推进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夏红芳, 赵丽萍.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及神经网络方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1998 (2) .[1]夏红芳, 赵丽萍.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及神经网络方法[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1998 (2) .
[2]李小燕, 卢闯等.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等级与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5) .[2]李小燕, 卢闯等.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等级与业绩相关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 (5) .
[3]陈晓, 陈治鸿.企业财务理论、方法及应用[J].投资研究, 2000 (2) .[3]陈晓, 陈治鸿.企业财务理论、方法及应用[J].投资研究, 2000 (2) .
[4]常丽娟, 张俊瑞.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7.[4]常丽娟, 张俊瑞.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春峰, 万海晖, 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1998, 1 (1) .[5]王春峰, 万海晖, 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1998, 1 (1) .
[6]李志光:Credit Metrics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某分机构的实证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 2007.[6]李志光:Credit Metrics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某分机构的实证分析[D].上海财经大学, 2007.
[7]靳凤菊:基于CPV模型的房地产信贷信用风险的度量和预测[J].金融论坛, 2007 (9) .[7]靳凤菊:基于CPV模型的房地产信贷信用风险的度量和预测[J].金融论坛, 2007 (9) .
基于熵模型的企业财务信用评价 篇9
一、财务信用评价熵模型的构建
熵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K.Clausius和L.Boltgman首次提出的, 以后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Wiener及信息论创始人Shannon提出了更广义的信息熵, 作为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其基本原理如下:设n个指标, m个年份, 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 (xij) mn, 对于某项指标xj, 若指标值xij差距越大, 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 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由信息熵undefined, 结合其基本原理,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某个指标的信息熵H (x) 越小, 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 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故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 结论则相反。
根据企业财务数据, 评价企业财务信用状况的熵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
1.构建信用评价的初始矩阵
undefined
其元素为x*ij第i年第j个指标水平值。
2.求出无量纲化矩阵
对X*做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X= (xij) min, xij是该公司指标j在第i年时的值, 并且
undefined。显然, xij∈[0, 1]。
3.计算第j项指标在第i年时其指标值的比重pij
undefined; j=1, 2, …, n) 。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undefined; j=1, 2, …, n) 。
当undefined时, 指标熵值最大, Ej=ln (m) =Emax, 用Emax对Ej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undefined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客观权重θj
undefined。
6.计算第i年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指数ωi
undefined; j=1, 2, …, n) 。
二、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中熵模型的应用
为检验熵模型在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中的适用性, 本文选取了重庆啤酒公司2003-2007年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
1.原始数据的选取及其无量纲化处理
财务信用能力评价涉及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各个方面, 实际上是企业财务综合能力的评估。因此, 本文从以上方面建立了11项评价指标:资产负债率X*1;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利息保障倍数X*4;总资产周转率X*5;应收账款周转率X*6;存货周转率X*7;净资产收益率X*8;销售净利率X*9;现金比率X*10;现金营运指数X*11, 并将这些指标数据x*ij经过公式undefined做无量纲化处理, 得到归一化数据, 见表1。
2.指标熵值及权重的计算
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 利用信息熵的公式计算出各财务指标的熵值ej及权重系数θj, 见表2。
权重系数是财务信用能力综合评价中一个重要因素, 对评价方案的取舍具有重要影响。在熵模型中, 由于熵权系数方法本身的特点, 各指标的权重由其自身数据决定, 具有客观性, 使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本身的固有信息。
3.企业财务信用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根据公式undefined; j=1, 2, …, 11) , 计算出重庆啤酒公司5年内的财务信用综合评价指数, 绘制出其变化图 (见图1) 。
通过以上计算, 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 由表2可以看出, 权重较大的指标包括:速动比率 (X3) 、利息保障倍数 (X4) 、应收账款周转率 (X6) 、净资产收益率 (X8) 、现金比率 (X10) , 尤其是X3、X4、X6的权重值更大, 说明企业的财务信用水平主要反映在偿债能力上, 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方面, 因此财务信用能力评价的重点是偿债能力。这符合财务信用分析的本义, 即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债权的安全, 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依据一定的财务信用信息, 对债务人如期履约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的全面综合评价。
(2) 通过熵模型得到的重庆啤酒公司5年财务信用变化图可以看出:2003-2005年财务信用指数呈下滑趋势, 最低为0.097 5;从2006年开始大幅度上升, 2007年达到0.279。这与重庆啤酒公司实际情况相一致。重庆啤酒公司在2005年面临激烈的同行业竞争, 其经营状况较差, 主营业务利润率在5年内最低, 之后企业转变经营战略, 同时注重短期资金的流动性, 使财务信用状况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三、结论及局限性
企业财务信用状况评价可以为投资者、管理者及监管部门提供客观、简明的信用信息, 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决策、企业的融资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财务信用评价可以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本文通过建立财务比率指标体系, 并引入熵模型对企业财务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从而得到综合评价指数, 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但是, 企业财务信用状况还会受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愿望、企业家的素质等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 如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效结合来评价企业财务信用状况, 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俊民.财务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赵树宽, 汤石雨.基于熵模型的企业财务系统稳健性评价[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 (1) .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篇10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早期的信用评估体系主要依据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Altman的Z评分模型。Altman(1968)以银行往年贷款案例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取了五个财务指标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Altman等(1977)在此基础上,对信用评分模型进行了扩展,扩宽了其使用范围。Hu和Ansell(2005)考虑了基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外部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信用评价体系。Sjur等(2001)采用Logistic模型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逐渐把研究视角从大型公司转向中小企业,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各种角度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范柏乃和朱文斌(2003)选取了包括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成长能力、获利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六个方面的15个财务指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李梅和马建国(2005)结合模糊评判法将选取的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王素义和朱传华(2009)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除了考虑了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财务指标,还加入了管理者素质、行业发展及政策环境、企业发展阶段等非财务指标。
从已有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体现出中小企业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信用评估模型方法的选择上,学者们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层次分析法定性成分多,定量数据较少,主观性较强;最近邻法在评价过程中,数据处理量和计算量庞大;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过于复杂,模型的解释性效果不好。基于样本数据的特点,本文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减少数据量,再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优化后的财务因子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深市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以该公司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经过对数据处理,剔除金融保险类行业以及ST、*ST公司样本,并剔除了数据缺失和异常的样本,最后得到588个有效样本。
(二)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商务部根据上市公司信息作出的安全评级结果来衡量企业的信用状况即违约概率,指标结果在60-100之间,我们认为企业不会违约,用0表示,在0-59之间的用1表示。为了反映企业的综合状况,本文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进行了指标的选取。在财务指标的选取上,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情况五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见表1)。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企业规模(F6)、从业人数(F7)、大股东持股比例(F8)、领导者学历(F9)4个指标。企业规模用总资产的对数表示;企业领导者学历为本科以上的,用0表示,否则用1表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财务指标因子分析
原有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等级关系是因子分析的先决因素,而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表可以判断原有变量是否具有非等级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738(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5),表明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5.232%,包含了原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所以选择前5个因子进入后文中的回归模型中,分别记为F1、F2、F3、F4、F5。
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对因子含义的确定和解释更为清晰。从表4可看出,因子1在投入资本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四个指标的载荷系数较大,且这四个指标都反映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命名为盈利因子;因子2在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三个指标都是评价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可将其命名为偿债因子;因子3在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上的载荷系数较大,两个指标都是评价公司营运能力的,可命名为营运因子;因子4在利润总额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上有较大的载荷系数,可命名为发展因子;因子5与现金流利润比和现金流销售比相关程度高,此成分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可命名为现金流因子。
根据表5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二)Logistic回归
将5个财务因子和4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企业信用状况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Hosmer和Lemeshow检验值为7.199,Sig值为0.515,模型拟合度较好。最终得到回归模型为:
从表6中可以看出,财务因子中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盈利能力、偿债因子、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而现金流能力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不大。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企业信用状况影响很大,企业盈利能力强,表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不存在业务危机;企业偿债能力越好,表明企业的债务结构合理,能够正常偿还债务,违约风险较小。现金流能力表示的是企业资金的充足性,并不能表示资金利用的有效性以及偿还的及时性,与企业信用状况好坏关系不大。
非财务指标中企业规模、员工数均与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有着较大的关系,而大股东持股比例、领导者学历则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影响较小。规模越大、员工数越多,企业的经营状况越趋于正规化,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低,信用状况越好。一般认为管理者学历越高,企业决策越合理,出现违约的状况越少,结果检验,管理者学历与企业信用关系不大。
(三)模型准确率检验
以P=0.4作为划分违约与否的分割点,整个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88.6%(见表7)。因此,本文建立的Logistic模型能较好的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可以按照模型计算出相应的P值,P值越小,发生违约的概率越低,信用状况越高。当P值小于0.4的时候,可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良好,反之则信用状况较差。
四、结论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信用能力特别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以企业信用状况出发,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对于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减少数据量。然后对财务因子和非财务因子综合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经验证,财务指标中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有着较大影响的因素集中在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上,其次为发展能力和营运能力指标,而现金流能力对企业信用影响较小。非财务指标中对企业信用状况影响较大的因素为企业规模、员工数,而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者学历的影响则较小。
本文在进行模型构建时,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方面考虑,更能判断企业的状况。在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上,选取了反映其特点的企业规模指标、员工人数指标,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为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缓解融资问题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超、钟望舒:《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探索》,《金融论坛》2009年第9期。
[2]安乐:《基于逻辑回归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企业绩效评价分析 篇11
企业绩效评价是进入20世纪后企业管理方面的重要理论。最先是在国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个人业主制和合伙经营的组织形式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所有者或管理者以利润作为衡量企业最主要的手段,外部对企业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债权人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19世纪40年代股份公司产生以后,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部分的分离,部分投资者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又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债权人和不参与企业管理的投资者,评价的内容基本上限于资产负债表中所提供的资产、负债、权益等项目和利润报表中所提供的利润。
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一步被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关注,对企业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深化。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通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自有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比率和存货周转率等7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剧烈程度的加深,对企业的评价不仅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企业内部管理者、政府、社会公众、雇员等都关心企业绩效。理论界和实务界愈来愈认识到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财务评价的局限性。开始将企业的竞争能力、与顾客的关系等非财务评价纳入企业绩效的评价内容。美国学者经过一项对欧洲和北美3000多家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无形因素特别是知识资产、创新和质量等是竞争成就获得的驱动力。美国学者根据对企业非财务评价的拓展,提出了一种新的绩效测评方法——平衡记分卡,并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分别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发展4个方面对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1993年将企业绩效的评价内容确定为财务、竞争、服务质量、革新、灵活性、资源利用等6个方面。200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雇员的满意度与增长的公司利润之间有强烈的统计关系。雇员的满意度也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由外部转向内部。在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方面,除采用传统的剩余利润(RI)、盈余(Earnings)、营业现金流量(OCF)、投资报酬率(ROI)等指标外,Stewart于1991年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指标。该指标考虑了投资者投入资本的成本因素。EVA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NOPAT)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的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1999年10月,由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组成的G4+1提出了一项报告,推荐使用“财务业绩表”,该表将财务业绩分为3部分,包括经营收益、理财收益、其他利得和损失。到20世纪末,企业绩效理论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
二、我国企业绩效分析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量指标为主进行考核评价、80年代以价值量指标为主进行考核
评价,到90年代以资产贡献率为主进行考核评价的发展过程。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克服了之前的一些不足,但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指标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忽视了横向比较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往往以上年实际或历史情况作为基数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差,底子越薄,其基数就越低,只要企业稍微做出努力,评价结果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改善。而原本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评价基数较高,要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这种评价方法促使企业经营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故意压低基数,通过牺牲国家利益来谋取较好的评价结果,从而使绩效评价失去意义并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建立在纵向对比基础上的考核评价方法,其结果不仅有失公允,也不具备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不能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监管的需要,很难引导企业选择长远发展目标作为其发展方向,存在“鞭打快牛”的弊端。
2、采用单纯的定量评价方法,缺乏与定性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
定量评价方法都是以企业定期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做出评价。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各种定量财务指标反映的结果具有静止、单一和被动反映的特点,是一种短期业绩的计量,在此评价基础上,企业会放弃追求长期战略目标,而追逐当前盈利目标,助长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其次,许多企业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将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而以上各种因素中有许多因素是不易量化且与企业的交易无关,因此不能纳入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传统的仅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定量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对企业做出综合、全面评价的需要。另外,定量评价方法则很难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做出合理评价。
3、评价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失真,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一,为了迎合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粉饰经营业绩,恶意调账,人为修饰数据资料,严重损害了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性,进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第二,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如会计处理失误、不按会计制度和准则规定进行核算或钻制度和准则的空子,打擦边球、人为操纵盈亏、进行盈余管理等;
4、缺乏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
企业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是由股东、经理、职能部门人员、企业雇员等组成的一个组织,同外部债权人、供应商和政府部门进行着广泛的信息交换。在绩效评价时,必须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不仅对系统内的财务状况、企业文化、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力以及战略等内部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系统外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其变化、互动作用,所掌握信息分布状况等要素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始终为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服务,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绩效评价就是评价方法相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对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5、缺乏对管理者和员工培训
对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必要和充分的培训,会导致双方对绩效管理的意义、绩效考评方法、考评标准等缺乏正确理解。如果培训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化解主管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抵制,不能使其有效运行绩效管理程序,不能正确处理绩效管理中表露出来的矛盾,最后导致对绩效管理产生厌烦情绪。
6、考核结果运用不当
许多企业每年进行绩效考核,各级管理者将考核结果送到最高管理者那里后,薪酬、职位的调整,常置考绩于不顾,更别说做个人潜力的评估,或企业行为的改善。究其原因,就是考绩表的设计与企业目标或对员工的期许未能进行有效配合。
三、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政策措施
针对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在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1、企业绩效评价应以横向对比为主、纵向对比为辅
对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考评,采用横向比较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后的管理需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的横向评价体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二是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为了增加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应以相对指标为主,如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为了使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根据评价目的的需要,以全国企业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规模、区域等条件下的评价标准值,作为横向对比的依据,确定不同企业在各自行业、规模、区域中的水平和地位。这种将相同条件下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排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观努力的结果,使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2、企业绩效评价应将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定量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评价指标比较直观且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强。但定量分析评价方法也有局限性,它不能评价抽象的描述特性的经济活动,因为定量评价以会计报表为基础,利用财务指标评价,而财务会计报表披露信息的内容具有不完整性,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并不确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价值变化,从而导致企业对经营绩效的评价,包括企业本身的经营成果和管理层的经营绩效的反应和控制令人失望。定性评价方法能够从动态、开放、综合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进行评价。其缺点是,定性评价指标的设计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定性评价指标的改善与企业利润变化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评价指标之间会发生相互矛盾或冲突,执行起来较为困难等。单独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无法得到合理的评价结果,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满足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根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应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通过定量评价指标的计算得出基本评价结果,再利用定性评价指标对基本评价结果进一步进行校正,弥补定量评价方法的不足和缺陷,使最终的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接近其真实水平。
3、综合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在评价机制方面,针对在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网络的稳定性特征、互动关系以及网络关系的紧密性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网络特征对评价的影响,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并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利益相关者在所形成的价值网络中的信息分布情况及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信息分布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以及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通过信息的交流,围绕绩效评价所形成系统的信息熵的变化情况,分析信息交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4、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以出资人为主
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有政府、主要出资人、债权人、经理人员、小股东以及企业职工等。不同的投资主体有不同的评价目的、不同的评价立场和角度,其关心的评价内容和侧重点也不相同。如投资人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政府关心企业的社会贡献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资者投资创办企业的根本动因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以出资人为主。作为出资者判断一个企业好坏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投入与回报比率,以投资回报率作为出资人评价企业经营的核心指标有利于促进新型政企关系的建立和有效行使出资者职能;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5、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绩效管理是一项的繁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组织好对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尤其在实施绩效管理前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首先,要向全体员工贯彻绩效管理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管理者与员工的持续沟通、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帮助员工进步;其次,通过培训管理者了解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标。
6、建立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会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精神等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优秀的企业文化,还会给员工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行为方式,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能凯电力燃料有限公司)
企业信用评价 篇12
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约束和惩戒企业环境失信行为。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是指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行为信息,按照规定的指标、方法和程序,对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进行环境信用评价,确定其信用等级,并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监督和有关部门、金融等机构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是环保部门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通过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这一直观的方式, 向公众披露企业环境行为实际表现,方便公众参与环境监督;还可以帮助银行等市场主体了解企业的环境信用和环境风险,作为其审查信贷等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相关部门、工会和协会可以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财政补贴专项资金中,充分应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共同构建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解决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的不合理局面。
《办法》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职责分工。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其他参评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的管理职责,由省级环保部门规定。环保部门也可以委托有能力的社会机构,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二是应当纳入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范围。包括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监控企业,重污染行业内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内企业,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企业,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总量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上一年度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上一年度被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 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挂牌督办的企业。三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等级、方法、指标和程序。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4个等级,依次以 “绿牌”、“蓝牌”、“黄牌”、“红牌”标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社会监督4方面21项。《办法》还规定了实行“一票否决”的14种情形,即在上一年度,企业有未批先建、恶意偷排、构成环境犯罪等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评为环保不良企业(红牌)。四是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具体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信用等级的四类企业,《办法》规定了相应的激励性与约束性措施,旨在促进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推动环保信用体系建设。
【企业信用评价】推荐阅读:
企业商事信用05-22
企业信用缺失05-30
企业信用现状06-18
信用企业贷款09-13
企业信用论文10-02
企业信用工商企业管理05-14
企业自我信用工作评价07-28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10-14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06-19
施工企业信用评价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