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共12篇)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1
摘要:传统的重短期、重过去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的要求。改革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与经营环境相适应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 在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
1 引言
新的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会计方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性。而经营业绩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因此, 对企业进行良好的业绩评价至关重要。
2 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不足
2.1 八项基本指标及计算公式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
流动资产周转率=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销售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额/上年销售总额;
资本积累率=本年权益增长率/年初权益;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有关项目, 而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现金流量指标, 如净现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等指标却关注的较少。
2.2 基于权益报酬率的杜邦分析体系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权益报酬率是一个衡量企业利润占投资的比率, 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数据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由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三者之间的等式关系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资本结构方面的状况, 通过这一综合指标的层层分解, 对企业基层的经营活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可行的部门绩效、个体绩效改进的方向与具体目标。
然而, 传统杜邦分析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不能提供重要的相关现金流量的信息, 需进一步补充、完善;二是虽然提供了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 但没有考虑收益的质量, 分析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 反映问题不够客观。
3 改进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
3.1 修订后的业绩评价指标
3.1.1 财务效益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修正指标: 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
3.1.2 资产运营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修正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
3.1.3 偿债能力状况方面
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修正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
特别地, 评议指标为:经营者基本素质、市场占有能力、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综合社会贡献。
上述评议指标的创设, 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
3.2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指标
EVA是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 (NOPAT) 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 其公式为: EVA=NOPAT一WACCXNA。
但是, EVA只是旨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 侧重于财务战略, 忽视了对战略过程进行评价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容易削弱企业创造长期盈利的能力, 同时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业绩动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4 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4.1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 相关性原则; (2) 全面性原则; (3) 独立性原则; (4) 相对稳定性原则; (5) 适应性原则; (6) 可操作性原则; (7) 可控制性原则; (8) 成本一效益原则。
4.2 业绩评价指标设计应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4.2.1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首先, 评价指标设计应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 也就是企业谋求竞争优势的目标。如果企业战略需要将新产品加速市场化时, 新产品市场份额标应在指标体系中占较大权数, 而实施创新导向战略的企业应强调那些对新产发展和获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 即指标的设计应有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4.2.2 结合企业所在的行业
不同行业, 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就不同。结合企业所在行业选择适合本行业考察特点的指标至关重要。
4.2.3 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
由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每一阶段应设计不同的指标。具体如下:
(1) 创业阶段。 企业成长初期, 产品开发、建立组织或寻找投资机会等非财务事项是当期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同时, 员工培训、智力资本投资指标也应受到重视。
(2) 成长阶段。成长期指产品上市后为企业创收的快速增长阶段, 企业进入大力扩张时期。此阶段, 体现在财务方面, 销售收入增长率、投资报酬率、自由现金流量等指标应成为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3) 成熟阶段。当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 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收入增长将趋缓或停止, 企业进入成熟阶段。
(4) 衰退阶段。此时, 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转产, 则回收企业资产成为主要目标, 因而财务评价的现金回流成为关键问题。
4.2.4 结合企业的文化
企业特有的文化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 企业文化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组织制度和员工的素质。
(1)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主要从企业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和领导者的威信、企业领导者的管理经验、企业领导者的商业意识这几个方面来衡量。
(2) 组织制度。
组织制度对企业文化的促进要从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和员工的主动性两方面来评价。
(3) 员工的素质。
员工的素质主要关注员工培训状况, 应从接受培训的次数、人数及培训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4.3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设计应注意的因素
4.3.1 经营过程指标
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包括产品设计与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六个方面, 每一方面都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 重点考虑:
(1)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生产效率。评价生产效率时, 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品质、设备利用程度、设备磨损程度各方面的因素。
(3) 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评价可以考虑反映时间、投诉次数、退货数量等方面。
4.3.2 顾客评价指标
顾客的满意与否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向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 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一般来说, 顾客评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程度等。
4.3.3 员工学习指标
实际应用中可以从员工培训状况, 员工积极性, 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4.3.4 智力资本指标
应注意智力资本比重, 智力资本贡献两个方面。
4.4 业绩评价指标中的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及权重的确定
4.4.1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
非财务指标的量分应视各自的特点, 按不同的方式量分。而量分的关键又在于收集真实可靠的资料, 其具体可运用实地调查法、阅读文字资料法和问卷调查表法等。
4.4.2 非财务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一个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所占的比重。指标的重要性不同, 权重也不同。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5 对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的应用
5.1 将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与企业员工的考核适当挂钩, 推动激励机制的建设, 随着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与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5.2 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运用计算机模型化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评价操作程序化, 以易于使用、便于分析、及时反馈、自动更新。
5.3 将企业业绩评价结果用于不同企业横向间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差距, 推动企业管理, 发挥业绩评价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纯.EVA是什么——场基于企业价值的管理革命[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李玲玲.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三多著.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2
学 年 论 文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Paper of the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导教师评语:
成 绩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引言................................................................. 2 企业信用体系的不足................................................... 4 4 2.1中小企业对外信息不透明................................................ 4 2.2企业不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 5 2.3企业管理不规范........................................................ 5 2.4发展能力和潜力较差................................................... 3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体系建设.............................................. 6 3.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6 3.2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6 3.3制定企业内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 3.4培育和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整体素质................................ 7 3.5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能力.................................................. 7 3.6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7 4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9
摘要: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借贷难、自有资金缺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源自与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与不重视所造成。中小企业对外部信息的不公开化导致其难以取信于各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自身又不够重视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发展潜力与营运能力较差等因素导致其企业信用的不足。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构建我国特色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依靠政府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统一协调管理 ,我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构筑起来,我国才能由中小企业大国转变成为中小企业强国。
关键词:信用、信用管理意识、盈利、风险、发展、企业文化
1引言
2009年,中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而这恰恰是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所引发的系列问题。直接体现在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少;直接融资渠道窄;自有资金的缺乏。
企业信用对于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信用。如果没有信用,企业的生产活动只能在自有资金狭小的范围内进行和维持,就不可能吸纳社会资金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就不能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能力,因此企业的信用就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命脉。企业信用是一种重要的资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信用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三大主要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凝聚需要信用资本的支持,但是与物质和人力资本相比,信用资本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未引起社会和企业的重视。而有些企业的不守信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所放大,导致中小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重的挑战。企业信用体系的不足
2.1 中小企业对外信息不透明
这形成了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往往无法达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贷款担保条件。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并且由于经营时间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其结果之一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产生的不信任,并在银企双方的借贷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银行被迫放弃这块市场;另外的结果就是产生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这是来自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比较注重生产经营和利润情况,对企业的信息录入不大关心,只要能办个贷款卡贷到款就行,尤其是与银行无信贷往来关系的企业重视不够,拒绝提供企业信用信息,阻碍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2.2 企业不注重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效率不高,企业的信用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不了解信息化和专业人才在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益方面的作用,所以,对信息化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顾虑。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价格与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与效率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企业主和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往往与企业管理(含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呈正比。以1999年为例,若把投资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者视为中小企业,把投资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者视为大中型企业,其企业主文化程度结构见图:
表一:1999年底不同投资规模企业主文化程度分布图
图表来源:茂名学院学报
很显然,我国中小企业业主大学以下文化比例(60%41%);中小企业业主大学以上文化比例(33%75%)。另据统计,全国大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乡及乡以上中小企业仅有2.96人,相当于大企业平均水平的28%,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中小企业业主及中小企业职工队伍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往往表现为信用认识肤浅、信用建设软弱、守信意志不坚、失信冲动强烈等方面。2.3经营管理不规范
与具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在许多方面都是不规范的。在企业战略管理方面,意识模糊,产业低度化、分散化。中小企业只注重生产技术层面的管理,往往是哪个项目赚钱就干哪一行,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牟取不正当的利润。在企业财务
管理方面,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具有严格、完备的财务制度。2.4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较差
在企业生产技术方面,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能力。在企业市场营销方面,营销手段比较单一,没有明确的营销战略,导致中小企业净资产增长速度较慢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水平较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
针对上述信用体系的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案来优化、解决。3.1 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由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完善的信用管理需要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需要专业人员从事大量的调查、分析、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企业应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信用管理部门,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制约机制。应将信用管理的职责在信用、销售、财务、采购等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并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配合。3.2 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应包括信用管理机构职责及工作制度、企业员工诚信教育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应收账款回收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合同信用档案管理制度等,并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完善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保持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回收,保障投资、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加以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实施的情况,6
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3.3 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建议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回收机制等,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营交易的全过程之中,从客户开发、合同签订、货物发运直到货款回收,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信用风险,所以在各环节都应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3.4 培育和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要由经理人来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信用就是经理人的信用。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应当是对投资者、对员工、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社会活动家和示范者,例如通过建立良好的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成为社区公益活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等途径赢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制度、文化的建设。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中小企业良好信用行为的前提应是全体员工良好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思想,而良好信用意识与思想不能期待员工自发产生,它一方面需要持续不断的信用教育,通过信用教育,变社会对企业的信用要求为员工内在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从而自律行为;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的信用制度和建立一种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企业信用文化,通过制度的“刚性”和文化的“柔性”约束,来规范企业信用行为。3.5 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需要中小企业的不断创新
一是注意国家的产业导向,注重以质量求生存、图发展,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二是依据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要按照循环经济和持续发展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国家这几年十分关心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容量。所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五是在创新上再下工夫。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的新成果在中小企业出 7
现,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做出更大的创新文章。把众多有创意,有思想、有才华、有能力人的智慧转化为生产力。
3.6 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强化企业信用理念就必须把企业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把企业的文化现象、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装演、商标、包装、广告、营销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上下之间、员工之间产生一种自觉珍惜企业品牌信用的默契。
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自身建设应从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信用和企业形象,为企业融资发展创造条件。结论及建议
加快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与调节,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配合。政府应该鼓励并培养市场主体的信用理念;加强中小企业信用行为、评价、信息、担保立法;建立有效的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建设。只有中小企业与政府相互配合、协调,才能不断完善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使中小企业在信贷支持少、融资渠道窄、自有资金的缺乏等问题上得到缓解,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和能力,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均月.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8
[3]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2010 [4]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P15-18 [5]石军伟.民营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一个基于企业家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2,(10).[6] 陈艳平,高娟小.企业贷款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其支持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 2004年 第05期 [7] 赵国沛.银行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足——基于不确定情况下风险收益对称的分析[N] ,南方经济 2005年 第06期
[8] 赵淑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与信用保障体系建设构想[J/OL], 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 第04期
[9] 杨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融资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硕士论文 [10] 张韶华,丁桑.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分析[N].魅力中国 2007年 第08期 [11] 张其仔.企业信用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12] 陈晓红,黎璞.分工演化与关系型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理论解释[ J ].管理评论, 2003(5): 17-22.[13] 孙育红.对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几点思考[ J].当代经济研究, 2002,(5)[14]刘瑞.信用建设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J].西安金融,2004,(10)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 企业 创新能力 评价分析
一、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真实性。所选用的评价指标要能真正反映企业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的现实状况、发展潜力和变化趋势。强化指标的客观监测与科学评价功能,以及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实际引导作用。
2.可衡量性与一致性。所选用的指标既要注意与目前国际通行的指标保持一致,保证评价指标具有国际可比性,能够被世界学术界认可和应用;同时也要与国内官方统计口径一致。指标的选取均能做到可测度、可衡量、可比较、可评价。
3.数据可获得性与简明便利性。在指标的设置上,既要考虑是否能够采集到权威、准确的公开数据,也要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在理论研究中,虽然指标设置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这些指标的设置甚至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如果所设置的指标无法采集到数据,则该指标没有实际的意义。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也要体现层次性和逻辑性,同时具有操作和使用的便利性。
4.相对稳定性。评价指标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变动,否则达不到累积比较的目的,很难动态监测和比较分析一个企业在5年或10年后的发展变化情况。
为了使统计评价工作更加准确和客观,真正反映新疆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在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选择上,还要注意遵循统计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基础。例如,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相结合,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结合,经济指标与科技指标相结合,以保证评价指标能够相关互补、有机平衡,并满足唯一的评价服务目标。
二、分析方法
1.构建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同家相关部委、国内学者构建的企业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遴选初步构建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征询有关专家、行业管理者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确立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权重赋值。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拟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征询有关专家、行业管理者的意见,确定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
3.选择评价方法。在实践应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新疆企业创新发展评价的需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
4.综合指数及单维指数评价。搜集整理指标体系中相关数据,运用所选择的评价方法,对新疆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排序。
为了进一步揭示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可根据需要,对单维指标进行分析,以便找到影响评价的原因,为有针对性的整改提供依据,使评价結果更具说服力和区分性。
5.评价结果讨论。根据计算结果,分析2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优势劣势,根据存在的问题和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设计
结合新疆企业的实际情况,筛选出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的关键构成的关键要素,从而确定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的维度和构成要素。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即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效。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以期对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有一个综合、客观、科学的评价。
1.创新环境。通过企业科技经费、人才、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健全程度,闩治区级以上认定的研发机构个数,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在年末从业人员数中所占比例,企业销售利润率,企业人均科技活动用仪器设备净值等五个方面建设情况指标,反映企业创新的环境条件。
(1)科技经费、人才、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形成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文件,科技经费、人才、项目管理相关制度各占一份,三项制度评分的权重均为1。计算方法:根据相关的管理制度,公司文件进行统计并赋值。
(2)自治区级以上认定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泛指建在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及其他研究开发机构,企业任一种研发中心通过闩治区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即可列入统计范围。
计算方法:以科技厅认定的文件为基准,统计、认定。
(3)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在年末从业人员数中所占比例:企业中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在企业全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通过企业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才比较,体现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和能力,以及企业实施创新型人才政策战略的实际成效
计算方法: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
年末从业人员数
(4)企业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总额;利润总额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反映企业的基础支撑作用。
计算方法: 利润总额
主营业收入
(5)企业人均科技活动用仪器设备净值:企业人均拥有生产设备的情况,从而判断其从业人员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计算方法:
2.创新投入。通过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等指标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鼓励企业重视创新平台长期建设和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指标。
(1)企业用于科技活动的全部经费支出:企业用于与境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支出总额,直接显示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合作交流情况,用来考核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
计算方法:
(2)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企业用于与境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支出总额,直接显示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合作交流情况,用来考核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
计算方法: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3)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现企业的研发活动对经营收入的贡献程度,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经营收入贡献水平越高,用来考核企业创新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
计算方法:
(4)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反映了企业在报告期内创新投入中的技术获取基本情况,用来考核企业从外部获取的技术支撑力度;同时,反映企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程度,表现其创新能力。
计算方法:
(5)R&D人员折合全時当量:R&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南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相加计算;应分摊在R&D项目上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按R&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占全部科技项目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计算。
计算方法: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
3.创新成效。通过有效发明专利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和成本效率及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水平。
(1)有效发明专利数:反映企业获得专利认证的数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和设计成果情况。
计算方法:有效发明专利数分累计和当年情况
(2)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行业的认可,最终形成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数量。
计算方法: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分累计和当年情况
(3)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反映企业在专利授权方面的成果和效益,用来考核企业创新发展的绩效水平。
计算方法: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分累计和当年情况
(4)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即将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新产品开发在企业经济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通过新产品开发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
计算方法:新产品销售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5)劳动生产率:在报告期内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与年末从业人员数之比。创新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创新的目的之一。劳动生产率反映创新对工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
年末从业人员数
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分配、指标来源见表1。
全部子项指标共15项,加分项包括:获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奖项目数(获得自治区以上的奖项加分项)。
四、明确新疆企业创新发展评价体系指标选择范围和统计口径
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价体系所需要的数据均包含在如下报表当中: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情况(B107-1表);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B107-2表);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及相关情况过录表;
(4)工业统计年报。
其数据均来源于自治区统计局社会科技处,指标口径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
五、企业创新发展指数分析方法
南于企业创新发展评价的统计指标功能各异,视角不同,并且指标之间的量纲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企业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能简单化。首先在内容上,要保证每个组成要素、子要素和评价指标都能够深刻体现和科学测度企业创新发展各个方面的内在实力和外部影响;其次还要考虑统计技术上的要求。例如,不同性质指标的有机配合及比例问题,消除不同量纲标准化的客观性问题,指标采集与测度的误差影响问题等,都要求利用规范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以保证和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和功能。
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在新疆企业创新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的量纲很多是不同的,不可以直接相加和对比,因此首先需要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处理。得到一个可以相互对比的标准化值,用于计算评价总体、组成要素和子要素的得分结果。标准化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本研究中,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差方法(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SDM),将各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可比的标准化值(STD)。
实际上,标准差方法(SDM)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某个数据在全部样本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它可以用来衡量全区所有企业间的相对差别。具体来说,标准差方法是以一批数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每一个数与算术平均值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标准化值(STD)南正负号和绝对数值两部分组成,正负号说明原始数是大于还是小于算术平均值,绝对数值说明原始数相距算术平均值的远近程度,从而准确地刻画了某个数在一批数中的相对位置。原始数据被全部转换成标准化值后,它们的整个分布形态并不会发生改变。经过这样处理以后,就可以将原来不能直接加总的原始指标数据,转化为消除了量纲因素,可以随意相加的标准化值。
对于每个评价指标,首先计算全区所有企业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再使用标准差公式,分别计算每个企业的标准化值(STD)。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步骤如下:
(1)计算全区所有企业的某一项指标j的算术平均值:
(2)计算全区所有企业某一项指标i的标准差:
(3)计算第i个企业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STD):
其中,Xij表示第i个企业的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N表示参评企业的总数,M表示评价指标的总数,表示第j项指标全区所有企业的算术平均值,sj表示第j项指标全区所有企业的标准差。标准化以后,所有指标数据的均值为0,方差为1,即指标数据满足标准正态分布。
由于任何指标的标准差都大于零(不考虑等于零的情况,即各个企业的某项指标的值完全相等),STDij有可能为正值,说明第i个企业的第j项指标的值高于全区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企业在此项指标上的相对优势越明显;也可能为负值,说明第j个企业的第j项指标的值低于全区所有企业的平均水平,而且数值越小,说明该企业在此项指标上的相对劣势越明显;若STDij=0,则说明第i个企业的第j项指标在全区所有企业中处于平均水平。
2.缺失数据的处理。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区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资料中,有些企业的部分数据有缺失的现象,需要对这些缺失数据进行特殊处理。一般处理缺失数据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个案剔除法,但这种方法无法保证企业数据信息的完备性。均值替换法是另外一种常用的处理缺失数据方法,是利用该变量所在群体其他对象取值的平均值来替换该缺失值。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对该变量所在群体的均值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均值替换法将会造成该变量所在群体标准差的变小,而且对其他统计对象是一种不公平的处理。
由于在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中缺失的数据,通常是那些比较分散、数据量较小,或者难以统计到的数据,因此可以考虑将缺失数据统一默认为零进行计算。但是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方法非常容易影响数据的客观性和结果的正确性。尤其是对于数据绝对值比较大的情况,这一处理方法容易对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在本研究中采取最小值替换法,即利用该变量所在群体其他对象的最小值来替换缺失的变量值,这样既可以避免对均值和标准差产生较大影响,也不至于造成缺失数据被无形“拔高”而产生不公平的排名结果。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4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
1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 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 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等八大要素。
2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2.1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是业绩评价体系中的要素之一, 随着经济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 企业业绩评价主体不再是与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 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成为评价主体。然而我国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 评价主体主要还是投资者和债权人, 业绩评价的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 不能满足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2.2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2.2.1 侧重财务指标
我国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关注更多的是财务指标, 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等。现行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中, 财务指标所占的权重是80%, 非财务指标所占的权重仅20%。侧重财务指标, 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 因此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追求较高的会计账面利润, 管理者很可能利用他们手中拥有的经营权来作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而另长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 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财务指标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是由过去已发生事项计算得来的, 不能反应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2.2.2 有关现金流量的评价指标不足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的, 企业利润也是按权责发生制来计算的。然而现金流量在企业正常运营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现金流量在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收益质量、偿债能力及经营风险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我国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太少, 仅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这几个指标, 且指标所占比重很小, 难以准确地衡量企业的收益质量、偿债能力和风险状况。
2.2.3忽视了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 是不健全的指标体系。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 它仅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 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 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在改制后的现代企业中, 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明显, 衡量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指标必将成为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2.2.4 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诸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产品质量、员工健康、公益事业投资不足等等。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单元, 面临如此多的社会问题, 应该承担一份责任。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企业的社会效益, 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2.3评价标准滞后
评价标准是对企业的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 一般是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的。常用的标准有年度预算标准、资本预算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等。国内行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年度财务和经营管理统计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分年度、行业、规模统一测算。由此可见, 评价标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测算出来的, 具有滞后性, 由于企业面临的经济和技术环境等外部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评价标准也应相应地作出调整。
2.4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方法可分为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方法、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方法和综合业绩评价方法。大多数企业固定采用一种业绩评价方法对企业业绩进行测评, 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 评价方法与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是紧密联系的;第二, 评价方法是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第三, 多种评价方法是可以综合运用的。
3完善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想
3.1构建多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 股东至上的理念受到质疑, 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范围扩大为: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政府、供应商、顾客、社会公众。目前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在于满足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的需要, 只偏重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衡量。然而一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员工 (人力资本) 在公司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 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所有者利益, 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如顾客、供应商、政府、社会公众等等。企业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因此, 应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的需要, 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 使之能全面的把握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因素, 构建出适用多元主体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3.2评价客体的全面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客体主要以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纳入业绩评价系统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既然所有的企业都是社会经济的细胞, 它们的业绩会对我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其进行业绩绩效进行评价也就理所应当。
3.3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3.3.1 完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体系
(1) 增加非财务指标的权重。
非财务指标具有财务指标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利于遏制企业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发展能力的预测、有利于提高业绩评价的时效性、受会计政策干扰比较少等等, 它能更好地实现对企业进行全面、长期、战略性评价的目的。因此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应加大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增加非财务指标时, 注意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设置非财务指标时, 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来建立指标系统, 选择指标要充分考虑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均衡问题。一方面, 可以吸取平衡计分卡的精髓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评价经营活动的非财务指标;另一方面, 注重要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 非财务指标并不是越多越好, 其权重设置要符合我国企业的经济现实, 而且要考虑其量化的难度和可执行性。要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无形资产等方面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进行评价。
(2) 适当调整几个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各有优势。虽然非财务指标很重要,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财务指标的地位。为了更全面和合理的评价企业业绩, 还应增加几个财务指标。一是以EVA (经济增加值) 为核心财务指标, 并将EVA 用来引导资金分配, 以其他指标相结合来共同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此外, 以EVA 为基础建立的激励机制, 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使各利益关系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而努力为公司效力。二是增加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的权数, 并在基本指标中加入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三是增加剔除非经营性损益后的修正利润总额, 进行修正计算, 由此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3.3.2 注重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
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 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本是企业在知识经济中应对复杂环境多变性的关键性资源, 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在知识资本中, 人力资本处于核心地位, 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客户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人力资本作用的结晶的积累和总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这些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投入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目前人力资本价值的量化问题还在进一步探讨中, 可以考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3.3.3 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目前我国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显著地感受到提高企业社会绩效的压力和动力, 整个社会和企业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
3.4适时调整业绩评价的标准
在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 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 也没有最适合的管理方法, 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设置也是如此。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无论是企业战略还是具体的财务目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 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管理要求适时调整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标准。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确定以后, 就会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成长期的企业产品, 注重销售额的同时投资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显得更为重要;当步入成熟期时, 开始注意现金流量的指标, 更注重提高收益率;进入衰退期时, 收入减少非常严重, 应力争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 并尽可能的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 因此现金流量被视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3.5选用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根据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得出最终业绩评价结果的手段。它是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因为在选择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之后, 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 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的运用, 以获取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在企业业绩评价中, 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环境的不同, 科学客观地选用评价方法。有时候为了业绩评价的需要,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多个评价方法。
3.6完善业绩评价方式
3.6.1 把外部评价和企业自身评价结合起来
目前, 对企业的业绩评价方式主要以外部评价为主, 企业自身的内部评价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建立企业自身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制度, 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各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也起到督促激励作用, 使其受到多方面的监督。企业自身评价可利用为外部评价准备的基础数据, 建立内部业绩评价信息系统, 加大数据利用率, 提高工作效率。
3.6.2 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独立评价的作用
随着评价制度的逐步规范, 企业业绩评价应如同审计、资产评估一样, 由政府部门组织评价工作组评价过渡到由政府或信息需要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因为社会中介机构具有中立性, 其评价结果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玲玲.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与运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财政部统计评价司.2003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杨红丽.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历史演进看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 2007, (2) :72-73.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廉政风险评价
作者简介:梁国栋(1977-),男,河南新乡人,北京英大长安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经济师,国家注册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北京 100052)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96-03
近年来,电力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在开展电力企业特色的廉政风险防控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实践表明,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电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构建电力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2011年12月21日,中纪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和深化了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意见》要求“企业应坚持动态管理,即以为周期或依托项目管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新要求,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调整、上级机关和主管部门有关职责权限的变更、防控措施落实的效果以及反腐倡廉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廉政风险内容、等级和防控措施,加强对廉政风险的动态监控”。坚持廉政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必然涉及对已有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效果与效率的评价,只有基于上述评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从而真正实现动态管理。
一、廉政风险评价概述
1.廉政风险评价概念
廉政风险评价是分析、比较电力企业已实施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及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廉政风险防控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由于风险性质的可变性和对风险认识的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之中,需要对廉政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控制措施进行定期评价、修正,以保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
2.廉政风险评价原则
电力企业实施廉政风险评价工作至少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廉政风险防控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重要业务和事项。
二是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是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廉政风险防控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3.廉政风险评价系统
廉政风险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报告。这些评价要素彼此作用、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
在这些要素中,评价主体的需要决定了评价的目标,而评价体系的确立都是围绕着评价目标进行的,同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又会对评价客体的行为发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到比较的结果,这个结果最终又将影响到评价主体的判断和决策。一方面审视评价客体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得出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廉政建设方面的绩效考核结果。
二、廉政风险评价体系构成1.廉政风险评价模型
在上述评价要素的基础上开展电力企业廉政风险评价工作,要进一步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评价方式、评价重点和责任主体,为此,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构建了“廉政风险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这一模型直观展示了电力企业开展廉政风险评价工作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评价方式上,实现了廉政风险防控的逐级评价,即电力企业廉政风险评价可以从不同级别开展,主要分为部门内部评价、单位自我评价和上级外部评价三种,前两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廉政风险管理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后一种评价主要以监督检查为主。
在评价重点上,实现了廉政风险防控的分类评价,即通过对重大决策风险、业务廉政风险、岗位廉政风险、行风形象风险和违纪违法风险五类不同风险进行评价,实现了廉政风险评价的全面性,体现了不同类型风险的差异性。
在责任主体上,明确了廉政风险防控的责任归属,即廉政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或首要责任应放在各业务部门,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监察审计部门作为第二、第三道防线的主要责任应是健全体系、推动运行和效果评价。
2.廉政风险评价内容
电力企业廉政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部分,分别是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有效性评价、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有效性评价和廉政风险防控执行有效性评价,具体见图3。上
述三个部分的评价内容,完整涵盖了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的全面工作事项。
(1)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防控工作组织开展情况;二是防控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情况;三是防控预案、防控手册编制情况;四是预警指标设置、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风险预警情况;五是沟通渠道和报告情况等。
(2)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是否做到以控制的基本原理为前提;二是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是否覆盖了所有关键的业务与环节,对电力企业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和关键岗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三是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是否与电力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业务模式以及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
(3)廉政风险防控执行有效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相关廉政风险防控在评价期内是如何运行的;二是相关廉政风险防控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执行;三是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的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权限和能力。3.廉政风险评价程序
廉政风险评价程序是对评价部门如何开展具体评价的工作规范,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评价程序见图4。
工作程序对评价工作前期计划、具体执行、工作底稿、缺陷认定和报告编制做了统一的规定,有利于评价部门总体把控评价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果,保证评价工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整、高效地执行完成。
4.廉政风险评价方法
适用于电力企业开展廉政风险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归纳起来,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电力企业整体层面评价。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电力企业各个层级员工,应注意事先保密性,题目应尽量简单易答。
(2)穿行测试法。廉政风险防控流程中任意选取一项活动作为样本,追踪该活动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
(3)控制测试法。控制运行有效性强调的是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的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
(4)抽样法。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查;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查。
(5)比较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识别评价关注点的方法。数据分析可以与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
(6)专题讨论法。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廉政风险防控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是控制评价的手段,也是形成缺陷整改方案的途径。
(7)个别访谈法。了解本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现状,在整体层面评价及业务层面评价的了解阶段经常使用。访谈前应根据廉政风险防控评价需求形成访谈提纲,撰写访谈纪要,记录访谈内容。
针对电力企业廉政风险评价的工作内容,评价方法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方法使用,而最有可能的是综合上述方法进行组合使用,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建设评价时,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组合的形式,多手段、多维度进行定性评价,有利于综合掌握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情况,但在具体组合使用时应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
当具体评价廉政风险防控设计和运行有效性时,则要采取抽样的方式予以检查。在了解廉政风险防控设计有效性时,评价人员需通过穿行测试方法,抽取少量的样本进行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在测试廉政风险防控执行有效性时,评价人员需通过控制测试方法,抽取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
5.廉政风险评价应用
通过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评价人员能够得出影响评价内容的缺陷情况,主要分为两类缺陷:一是廉政风险防控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有廉政风险防控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目标。二是廉政风险防控执行缺陷,是指现有设计完好的廉政风险防控没有按设计意图执行,或执行人员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地实施防控。
对于缺陷的等级,借鉴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理论,根据缺陷影响廉政风险防控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将廉政风险防控缺陷分为三类,即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廉政风险防控的有效性,进而导致电力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廉政风险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廉政风险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
电力企业根据廉政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防控缺陷,可以督促相关部门或责任人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核查和确认。每年末,结合年末廉政风险防控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廉政风险评价报告。
三、结束语
廉政风险评价是电力企业廉政风险防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电力企业掌握了解廉政风险防控水平,提升廉政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
廉政风险评价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按照廉政风险防控评价的目标、原则、程序、方法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国内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信用;授信;信用管理体系;信用保障机制
一、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
信用最初是指人与人在合作、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要求,兼具道德、法律和经济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意义。
企业信用管理是对企业的受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力求企业在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低至最低,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 国内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比较
(一) 国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从整个世界格局来看,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是信用经济国家,其企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管理技术先进,企业信用服务普及。80年代以来,以色列、韩国等国家也正逐渐步入信用经济国家之列。
1.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发达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其基本内涵方面没有根本区别,但各国国情和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美国为代表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欧亚大陆国家为代表的模式。其中美国的企业信用体系最完善、最成熟、最发达。
美国企业信用体系有较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明确、美国企业的信用意识强、美国企业信用管理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特别是企业信用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的企业信用体系同美国存在一定差异,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为代表,称之为“欧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央行“企业信用信息登记系统”与私营信用服务并存发展,在欧洲许多国家,还同时存在许多私营性质的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企业信用信息服务。
2.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印度、墨西哥、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从扩大本国市场规模和使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需要出发,也开始重视本国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国国情的差异,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上不尽相同,有一定区别。从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中央银行是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始推动者;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与业务;引进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信用管理立法不完善。
(二)国内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概述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转变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企业信用制度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政府、企业、个人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为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信用秩序,国家制定和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颁布实施了《合同法》、《企业破产法》《担保法》《票据法》等。这些反映了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已经进入建设阶段。
三、我国与西方国家对信用问题认识的差异
由国内外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实践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不尽相同。
1.信用概念认识上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信用一直都是被作为道德规范来要求的,更多侧重于从人际社会关系角度进行阐述,只突出信用的道德意义,而不重视信用的经济意义。长期以来,对信用要求常是从纯道德出发,并未从经济活动上进一步规范和强调。这导致了在提倡信用品德上的泛泛性,失去了信用行为的动力和活力。
而在西方国家,信用更多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对信用的解释与理解多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2.信用保障机制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上的信用保证主要基于人们的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交往的信条,这些一旦与经济利润相矛盾时,往往容易发生失信。在目前信用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信用行为无法保障,这是我国目前出现信用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实行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交易双方信息公开、透明等,来保证对经济行为的信用约束性和可控性,使个人、企业自觉守信,按信用原则进行经济活动。
3.失信惩罚机制的差异
在我国,违背信用从经济上惩罚力度不大,更多是从人格、道德、伦理上进行谴责,承担一些精神、意识形态方面的后果。由于失信成本很小,不足以达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在西方国家,违背信用多从经济、法律角度进行惩罚。对于失信方,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而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对失信方进行记录,进行披露、传播、曝光,將交易双方中失信方对授信方二者的矛盾激化成失信方对全社会的矛盾,动员起社会力量惩罚失信者,拒绝与其交易、发生往来,让失信者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这种惩罚机制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
4.信用理念的差异
由于我国长期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借贷理念、消费理念、企业信用风险理念、破产理念等信用观念,还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理念。 而在西方,这些理念早已荡然无存。
如何认识信用问题,中西方有明显差异,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不同。
四、国外企业信用管理给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带来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用一百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信用管理经验对于解决我国企业信用问题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启示一:在信用保障机制方面要增强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和对称度
目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用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市场交易信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通过相应具体制度安排的办法,采取信用信息开放、征集、调查、评级、传播、使用等信用管理手段来消除或减少交易双方间的信用不对称度,让使用交易的授信方(债权人)依靠对客户企业的资信调查或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调查,能够充分了解受信方(债务人)的真实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授信决策,这种外在的、他律的保障机制对于解决企业信用问题十分奏效。
启示二:在失信惩罚方面要实行实质性打击和震慑方式
失信成本小而收益大、这是企业违约失信行为普遍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单纯的经济处罚或道德舆论谴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失信问题。因此,靠法律解决企业失信问题在操作和执行上都有很大难度。当前我国正是因为没有一种有效的企业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使企业失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企业信用缺失不断蔓延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启示三:强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提高企业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当前,在分析研究企业信用问题时,讨论和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企业作为受信方或信用使用方应当如何讲信用,而对企业作为授信方或提供信用方,如何加强自身信用管理却重视的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信用管理不甚重视,缺乏信用管理制度、机构和人员,在对客户企业信用信息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授信,导致授信不当,造成应收账款失控。
解决我国企业信用问题,不能完全依赖外部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存在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就必然有利己主义动机及产生的违反信用原则的道德风险存在。人们所能做到的是如何控制信用风险,而不可能消除信用风险,即使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也不意味交易过程的违约或欺骗行为就因此彻底杜绝。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发生,而且还可以形成一种对失信企业和机构的市场约束力,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使其没有市场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好坏。
参考文献
[1]朱长胜:《危机 挑战 机遇——关于苏州市机械加工行业中小企
[2]赵小初;雷鸣;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3]唐楚生;李小英;彭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与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J];经济师;2010年02期
[4]郭忠金;国内外社会信用制度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1期
作者简介:刘俊贤,女,(1974-),河北省静海,哈尔滨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工程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企业物流运营评价体系研究 篇7
为此, 学者们进行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类加权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线性加权和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等评价方法。但上述方法或是过于强调主观因素, 或是过于强调客观数据, 都只适合于若干场合, 针对以上方法的局限性, 笔者沿用一种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综合层次分析法考虑决策者偏好及数据包络分析法忠于客观数据的优点, 充分考虑到决策者的偏好, 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评价及排序, 并由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1 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物流水平的发展, 企业物流逐渐受到社会各部门的重视, 但目前缺乏相应的企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以科学的、客观的手段来评价企业物流运营的好坏。根据企业物流运营的水平, 找出企业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运营质量,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特征指标, 形成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企业物流的运营过程, 本文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这4 个方面对企业物流运营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将其作为二层指标体系, 同时物流系统具有输入输出的基本功能, 根据该特点对二层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得到三层指标体系, 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化描述, 如表1 所示。
2 DEA-AHP模型原理
2.1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l A和Cooper W W等人提出的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 该方法在输入输出观察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变化权来对决策单元进行评价, 具体模型如下:
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类型的输入 (x) 和s种类型的输出 (y) , 输入和输出的权向量分别为:则第k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hj可以通过求解 (1) 式来计算:
单位:元、%
式 (1) 即为DEA方法中最基本C2R的模型, 其中xi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第i项投入, yij代表第j个决策单元第i项产出。式 (1) 是一个分式规划, 不利于求解, 我们可以C2通过变换把它转化成相应的线性规划模型。又由于用式 (1) 来判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并不直接, 我们设式 (1) 相应的对偶变量为 θ, λi, Sr+, Sr_为相应的松弛变量, 通过对偶变换及引进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最终我们得到如下的模型:
设上述问题的最优解为 λ*, s*-, θ*, 则有如下结论与经济含义:
(1) 若 θ*=1,且s*+=0, s*-=0,则决策单元DMUj0为DEA有效, 即在原线性规划的解中存在w*>0, μ*>0,并且其最优值hj*0=1。此时, 决策单元DMUj0的生产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2) 若 θ*>1,但至少有某个输入或者输出松弛变量大于零。则此时原线性规划的最优值hj*0=1, 称DMUj0为弱DEA有效, 它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 若 θ*<1, 决策单元DMUj0不是DEA有效。其生产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 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
(4) 另外, 我们可以用C2R模型中 λj的最优值来判别DMU的规模收益情况。若存在 λj* (j=1, 2, …, n) , 使∑λj*=1成立, 则DMUj0为规模效益不变;若不存在 λj* (j, =1, 2, …, n) ,使∑λj*=1成立, 则若∑λj*<1,那么DMUj0为规模效益递增;若不存在 λj* (j=1, 2, …, n) , 使∑λj*=1成立, 则若∑λj*>1,那么DMUj0为规模效益递减。
DEA方法是在评价各DMU时选择最有利于该DMU的权, 而且不需事先假定输入和输出的函数关系直接进行包络分析, 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 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 并且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 且无需考虑量纲的影响, 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计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但由于DEA的计算完全依赖客观数据, 使得无法考虑决策者的偏好, 这与很多实际情形是不符的。
2.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教授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基于多目标的层次结构, 根据主观判断计算一系列备选方案的相对重要程度, 由顶层依次向下计算, 通过决策者为每一指标层和子指标层提供的主观两两相对重要性的判断, 为每一单元建立向下的成对比较阵。先通过计算比较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同层次各元素对于上一层次同一单元的相对重要性, 然后再按照从底层依次向上的顺序, 计算综合重要度, 最后得到各备选方案的排序值。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 能充分反映决策者的偏好, 将决策者的经验予以量化,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 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 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 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2.3 DEA-AHP综合评价方法
由上述对DEA方法和AHP方法的介绍可知, DEA方法的评价结果完全依赖于评价方案的客观指标数据, 没有考虑决策者的偏好, 且只能根据二分法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个部分, 对有效的决策单元给出的信息过少, 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而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时, 由于半定性半定量的特点决定了其缺乏严密的客观性, 主观因素影响过大。考虑到实际问题中评价指标之间反映的重要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所以为了体现决策者对各种不同评价指标的偏好程度, 使评价结果更具全面合理性, 笔者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劣势, 沿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主客观集成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方法弥补了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没有考虑决策者偏好的不足, 并且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及当前很多决策方法主观性强的弱点, 其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将DEA的客观性和AHP的主观性相结合, 提出了DEA-AHP综合评价模型, 结合物流系统绩效评价的实际, 具体评价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W1, W2, W3, W4。
步骤2:对指标进行分类, 按供应、生产、销售、废弃物回收分别建立系统评价单元集合, 对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归类计算, 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得出最优值hij (这里hij表示第j个物流系统对第i个指标的效率评价值) 。
步骤3:利用步骤1 计算得出的权重W1, W2, W3, W4及步骤2 计算得到的hij, 计算总体效率值:, 比较 σj, 即可得到各企业物流运营评价结果的优劣顺序。
3 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调研的数据总结, 对下面3 家物流公司的企业物流运营状况分析, 将每个待评价的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决策单元 (DMUj, j=1, 2, 3) , 按照企业物流运营评价的二层指标体系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4 个指标, 构造输入输出系统, 将越小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入指标, 越大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出指标, 3 个待评价的企业物流系统输入输出的原始数据如表2 所示。
单位:元、%
步骤1:通过专家打分法, 运用萨迪标度, 构造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4 个一层指标的判断矩阵, 使用特征向量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得各指标的权重,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过程及结果如表3 所示。
进行一致性检验得CI=0.02, CI的临界值与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 当置信度为90%时, 查表可知, 临界值为0.092, 0.02<0.092, 所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 各指标权数如表3所示。
步骤2:依次对3 个待评价的企业物流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废弃物回收物流4 个一层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使用规划软件MATLAB进行数据包络分析, 得到各物流系统一层指标的相对效率值, 计算结果如表4 所示。
步骤3:将步骤2 得到的效率评价结果和步骤1 所得的4 个一层指标的权重相结合计算, 得到各企业物流系统的最终评价结果, 如表5 所示:
由本文设计的方法计算可知, 3 个企业物流运营评价系统中, 第一个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营评价是最优的, 第三个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营评价是最差的, 进一步还可通过表5 分析得出, 哪个物流系统在哪个一层评价指标方面DEA评价结果较差, 那么着重应该在相应的方面进行改进, 这就为相关的单位或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通过DEA生产前沿面的概念, 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结果得出具体输入输出改进的大小。
4 总结
本文将AHP与DEA相结合的两阶段评价模型应用到了企业物流运营评价体系中, 该研究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运用基于AHP-DEA的两阶段评价模型对企业物流运营评价, 既考虑了企业物流运营过程中的难以量化的定性因素, 又考虑了定量因素, 因此可全面地对企业物流运营过程进行评价。
(2) 该模型不仅克服了AHP方法过于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倾向, 同时也克服了DEA方法忽视人们偏好等不利因素, 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考虑得到最优解。
由于数据获取困难造成输入输出指标不完善、方案的个数较少及DEA计算软件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有效方案个数增多, 评估功效有所降低, 但是对于DEA的特性反映, 如只给出方案有效和方案无效的回答, 还是足以说明问题的。
摘要: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 和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 构建了适合企业物流运营评价的新型指标体系, 建立了AHP和DEA相结合的两阶段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进行定性指标的层次分析, 然后将分析结果作为DEA的输入输出项, 并结合其它定量指标进行DEA评价, 最后结合实例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物流,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陈芝, 单泪源, 顾恒平.基于DEA的企业供应物流系统效率评价的实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9 (6) :68-71.
[2]杨克磊, 高博, 卢赫.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67-69.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4版.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4.
[4]刘旭.基于数据包络分析 (DEA) 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评价及改良[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8
预算是企业管理控制活动的基石,它规定企业收入的来源,成本的用途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反映了企业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然而近年来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速度的放缓,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出现了诸如预算上报高估成本,低估利润,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不高、虚报瞒报等预算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企业无法正确分析收入和成本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如何解决电信运营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失信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引用预算信用评价思想,通过预算信用评价来提高企业的预算编制准确性和预算执行力。预算信用评价是指预算管理部门通过与其他被管理对象之间建立信用的方式制约后者的预算行为,即:预算管理部门以建立适用于电信运营企业的预算评价指标为基础,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信用打分及评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对象实施奖惩。
在电信运营企业预算管理中引入预算信用评价概念,为企业科学地进行预算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衡量标准,促使企业以“责任契约”的态度严肃对待经营业绩目标,以“责任意识”严格执行预算,以“效益意识”进行预算管理。
二、文献综述
预算信用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一种新思路,而提出预算信用之前企业对预算的管理主要是采用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制定一定的指标对企业预算进行考评,如:孟祥飞(2004)设计的预算考评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技术更新成本、研发设计周期,顾客回头率、新顾客比率,员工的知识结构、流动率等。毛莹(2007)设计的指标有:预算编制正确性、及时性,设备利用率、次品率、预算完成率,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员工满意度、员工人均在岗培训费用等。姜远峰(2012)设计的指标有:EVA指标、现金流量净额、资产负债率、计划完成率、客户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培训经费、企业文化建设等。
但是以往学者对指标的选取都侧重于组织整体层面,指标也都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没有针对企业预算全流程(预算编制、预算上报、预算审批和预算下达等)设计更加细致、有针对性的指标。
因此,本文提出预算信用思想,运用预算信用评价体系来对企业预算过程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评价,然而目前关于预算信用的相关研究较少。张婷婷(2012)认为,预算信用是解决企业预算失信现象的一种信用评估制度,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是预算考核的重要方面,其实质是对预算全流程进行考核的一种手段。在建立预算信用评价指标时,同样是运用平衡计分卡思想将预算信用分为四个关键因素: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预算管理办公室综合考量以及预算执行情况,提出了较为全面的预算信用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参见下页表1。
该预算信用评价体系比较完整,对预算信用指标设计较全,并制定了适用于企业的管理措施,但是其设计的预算信用体系具体效果缺乏实践检验,指标适用性不明确。
秦汝钧(2013)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引入预算信用度管理是改善企业内部存在的预算松弛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技术性方式。引入预算信用管理的本质是一项后评估机制,同时也是一种声誉管理的手段。其将预算信用分为:预算总额信用、项目预算信用、预算进度信用、预算绩效信用和预算编制及时性信用五个方面,具体指标见表2。
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电信运营企业相对全面、细致的预算信用评价指标,并将该指标体系运用于电信运营企业,进行实际应用检验,同时设置相应的应用管理奖惩机制,达到解决电信运营企业预算失信问题、提高电信运营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预算信用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包括:(1)可操作性:指标中所需要的相关的数据信息应该可以通过收集获取,无法获取的数据应予以排除。(2)规范化: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公平、公正和公开,统一标准,统一考评。(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客观的定量指标反映企业短期业绩成果,通过主观的定性指标发掘实现企业目标的驱动因素。(4)全面性:指标选取时应从多角度出发,全面反映被评价对象预算全流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充分涵盖企业需要考察的范围。
(二)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确定
本文在建立预算信用指标时,将指标的确立过程大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制定调研问卷。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文献总结,运用平衡计分卡思想初步制定了预算信用评价指标调研问卷,并将此问卷下发至某电信运营公司及其子公司进行问卷调研。调研问卷主要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并通过该问卷收集了指标的重要性水平。该调研问卷发放至某电信运营公司的子公司,共105份,实际回收98份,回收率为93.33%。
第二步:根据调研反馈初步确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根据调研结果,初步将预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维度层、对象层和指标层。维度层是指信用评价的角度,即用于考核的大方向和大范围i对象层是指在某一考察维度下,应关注的具体内容。指标层是指对应于相关考核内容的可计量的具体指标。具体见图1。
第三步:结合电信运营企业实际情况,最终确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在本文中,预算信用评价的对象是电信运营企业下属的各子公司,在制定预算信用指标体系时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现状,制定合适的预算信用评价指标。根据问卷调研总结以及电信运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剔除评分数据不完整或评分缺乏公平性造成的无法纳入计算的指标,本文最终确定了适合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的18个指标,如下页表3所示。
指标解释如下:
1. 预算基础:
主要考察各子公司预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学历水平以及工作年限等要求,各子公司组织预算培训的情况,预算管理工作制度的完整性,与公司预算配合表现情况以及历史信用情况等。
2. 预算流程:
主要评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体现子公司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把控。预算流程主要从预算上报、审批、执行以及调整四个方面考察子公司预算的执行过程。预算上报及时性=年度内预算及时上报的次数/年度内预算上报总次数;预算上报完整性=预算上报完整性次数/年度内预算上报总次数;预算修正幅度=(预算上报金额一预算下达金额)/预算上报金额;预算修改次数为预算上报与母公司年初年度预算下达期间预算修改的次数;月度、季度预算上报及时性=月度及时上报的次数与季度及时上报的次数之和;月度、季度预算上报准确性=月度预算准确率与季度预算准确率之和;预算执行均衡性=预算完成金额的离散系数;预算调整幅度=预算调整金额/预算下达金额;预算回收金额占比=资金回收总金额/预算下达金额。
3. 预算执行效果:
主要评估资源使用的完成情况。包括专项资源完成质量、全年预算完成差异率、公司绩效和重要标杆四项指标。专项资源使用进度=(专项资源实际使用金额一专项资源计划金额)/专项资源计划金额;专项资源目标完成情况=专项资源目标实际完成数/专项资源目标计划数;全年预算完成差异率=(实际使用金额一预算下达金额)/预算下达金额;公司绩效=KPI考核分值/100;重要标杆根据电信运营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选择如人均创收、人均创利等指标,体现子公司的经营能力。
(三)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首先,对于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九级重要级别来表示判断结果,分别用1—9来标度不同级别含义。详见表4。
其次,根据上述标准运用德尔菲法构造判断矩阵,详见表5。
最后,计算上述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检验矩阵的相容性,即: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程度时,避免出现矛盾的结果,如:a比b重要,b比c重要,c又比a重要的矛盾结果。通常情况下用一致性检验指标CI来检验判断思维的一致性,当CI≤0.1时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矩阵加以调整并重新进行两两比较,直到CI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经计算上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2.0001,CI=0.0001<0.1,一致性检验通过。其他指标层判断矩阵的构造及一致性检验同理。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四)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指标分值和等级划分
将全部指标的总得分定为100分,根据上述得到的每个指标的权重计算每个指标的分值,其计算公式为S=A×B×C×100,其中:A为维度层指标权重,B为对象层指标权重,C为指标层指标权重。详见表7。
在确定预算信用指标分值的等级对应关系时,以年度最终指标得分数据进行加和的结果作为依据,制定不同的预算信用等级,即子公司预算信用等级按照三级划分:得分前20%左右(3—5个)为A,中间60%左右为B(11—15个),得分后20%左右(3—5个)为C。具体划分等级及含义见表8。
(五)电信运营企业预算信用评价管理机制
预算信用指标体系管理应用的建立旨在充分发挥预算信用的作用,将其应用于预算管理全流程,在预算的审批、执行、调整及考核等过程中,对不同预算信用等级的子公司采取适当的差异化监控管理策略。同时,为使信用评估制度更具权威性,并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对不同预算信用等级的市公司分别设置不同的奖惩办法,从荣誉称号、物质激励、全省表扬或通报、培训学习等方面进行考虑,做到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以确保激励的有效性。如(1)资源配置相关权利,包括年初资源分配、年中预算调整和年度资源回收;(2)效率简化与特权,包括预算政策参与权、审批流程简化权和免扣分权;(3)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
四、结论与不足
预算失信严重阻碍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影响企业对收入和成本的正确差异分析,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了解决预算失信问题,本文提出在预算中引入信用评价思想,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制定适用于电信运营企业的预算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应用来保障本体系的实施,而且通过调研问卷反映预算信用指标体系的具体实施效果。通过实践检验发现,预算信用指标体系对解决预算失信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电信运营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率,为更好地监督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本文研究的预算信用指标是针对电信运营企业,没有运用于其他行业,该指标体系是否能解决其他行业的预算失信问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孟祥飞.企业预算考评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毛莹.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预算考评体系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7.
[3].姜远峰,金玉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电网企业预算考核指标[J].企业经贸,2012.(05):26-28.
[4].张婷婷.深圳移动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篇9
一、我国财务风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对财务风险体系的认识
我国的财务风险体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操作, 都处于起步的阶段, 企业管理者普遍忽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 对眼前的利益更加看重, 忽视企业长期的发展。当企业在进行负债的时候, 企业管理层往往只看到短期负债的带来的杠杆收益和经营成本的减少, 忽视负债率的合理性, 往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无数的隐患。同时, 由于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忽视, 也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忽视了对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有效分析, 从内部来说, 企业对财务管理以及运行的状况分析不够, 既没有配置相应的人员,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 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误判都使企业无法清楚判断企业将要面临的经营风险, 更加无法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外部来说, 缺乏对外部环境的了解和综合分析, 忽视市场的复杂多变的特性, 对市场风险的分析不足, 对市场中竞争对手的了解不足, 使得企业风险体系的强化建设不尽人意, 企业经营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二) 没有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不同的行业特性都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有不同的需求, 实施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也需要区别的选择。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 财务风险体系的实施多是被动的接受, 而不是主观的甄别接受。目前我国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缺乏个性化的建设, 并未分门别类的对企业所处的不用行业等具体的情况进行建设, 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采用相同的一套评价体系。不管是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区别, 还是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 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 显然不可能用到同样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并且, 我国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也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注重定量, 而忽视定性分析, 只用企业单纯数字反映的财务报表等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判定, 忽视企业经营市场的变化, 并且通过对企业单一变量研究所得出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采用传统的计算公式和模式, 进行书本化和理论化的研究, 摒弃了诸多变量的重要实际作用, 难以真正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经营中。
(三) 缺乏专业团队和人才
企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专业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选拔,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要有效的运行和发挥作用, 离不开专业的团队和人才。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中缺乏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社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外部环境的建设, 企业内部更加对财务风险重视不够, 在对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配置上也不重视, 即使在有了一定认识的企业, 对财务风险评价管理上也配备了专门的人员, 但这些人员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院校或者相关专业毕业, 并没有系统和完善的学习过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大多都只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 只是对财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主要对企业会计上实际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 对于财务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风险无法提供专业全面的评估, 也就无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二、构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 加强对财务风险体系的认识
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实施来说, 管理层不应该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 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整个市场, 乃至国际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不可阻止的, 企业必将面临世界的竞争, 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只有充分融入世界市场, “知己知彼”, 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财务风险状况和评价体系的应用, 取长补短, 更好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对外部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之后, 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分析。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例如生产型企业, 必须对产品有一个绝对的了解, 产品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预期的收益是多少, 考虑未来的各种因素之后, 又能带来多大的收益, 要实现收益, 需要付出多少的成本, 应该构建一个怎样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保证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当然, 决策始终需要有效的执行, 这就需要企业的员工要坚守岗位职责, 认识到财务风险不仅仅是企业的事, 也是关系自身的大事。
(二)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科学健全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重中之重, 符合企业自身行业发展特性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又是其中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 建立网络化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实现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评价的同时运行, 对财务信息进行统一的披露和管理, 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财务管理的相关部门, 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 获取更为全面的财务信息。企业管理层则可以通过这些财务信息的汇总, 进行企业的财务决策, 而财务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财务信息的分享和交换, 这样对财务信息的获取和对财务的管理都能够更加的及时和准确。同时, 可以依靠这个平台, 搭建一个风险管理的系统, 根据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预测财务风险的产生, 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 加强专业团结和人员的建设
任何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专业团队和人员。因此, 对于企业来说, 要有效地实施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首先就应该任用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 同时, 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人员, 也要加强其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 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为专业人才提高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对于专业人才的岗位安排要多加考虑, 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提供人员保障。在人员和团队的建设同时, 关注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适时改变人员岗位以及专业分工, 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时效性。
三、结语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只有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使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科学, 2014 (9) .
[2]彭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J].财务管理, 2014 (31) .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又可能存在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诸多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企业的资金流转困难、资金短缺、难以筹集资金等。一个企业从创立到企业的运转都离不开资金,不论是实物资金还是虚拟货币。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一个企业所有风险的集中体现,企业各种各样的风险最终都会反映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因此,企业的财务是否存在风险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和企业价值的良好方式。要衡量企业的实际价值,就需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建立一个适用与自己企业的评价体系。
一、目前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较弱,评价模型较少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建设较晚,而由于经济状况、市场环节的不同,外国企业运用的风险评价体系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较多采用的是单变量模型来进行风险分析,但该方法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比较有限,其可推广范围也较窄。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已经远远不能只采用这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也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二)评价指标存在缺陷
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的分类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指标分类不正确就会导致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状况,也许有些指标对大部分企业适用,但对某个企业并不适合。并且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是指标设置没有大企业设置得那么健全完整,因此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常常出现与真实状况不符的情况。这对于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是一大问题。例如K公司是一家小型的贸易公司,它在进行企业价值的估算时,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按照国外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并不完全适用,甚至在其财务报表中找不到对应的项目,这就反映出该公司评价指标的缺陷。
(三)缺乏行业针对性
我国企业现在大多采用的是一套一致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并没有针对某些行业来进行单独设置评价指标。众所周知,不同行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是不一样的,就如同运输行业的汽油费用消耗肯定会大于大多数行业,但如果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横向对比的话,就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些指标的具体作用,因为明显不同行业的同一指标可能不具有可比性。如菖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同时分析了经营矿产品开发的M企业与经营农作物再加工的N企业,矿产品开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勘察成本,而农产品加工的成本主要则是原材料的成本以及部分人工成本,这两个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无法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优化
(一)加强理论建设,丰富评估模型
如上所述,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使用较晚,而且采用的模型比较局限,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借鉴国外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完善自己的理论建设,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评估体系。并且,对于可采用的模型较少这一问题,我国企业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目前我国企业采用的大多是通用的单变模型,笔者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以求模型的适用性更广。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开创其他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更好地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尤其应该注重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分析等方面的模型的建设,这些是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指标,我国企业应该注重更加丰富衡量这些指标的方式,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二)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指标的分类存在问题的情况,我国企业可以在指标分类方面多做研究。在上面的问题描述中,发现指标分类不正确会引起严重的错误,如评价结果的不可信等问题。因此,能将评价指标正确分类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我国中小企业还广泛存在评价指标不健全的问题,不健全的指标体系是不能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实际财务风险状况的,因此,建立一个适用于自己企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同时还应该从财务预算等环节就开始进行风险控制,财务预算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如果将企业的财务预算与财务风险结合起来,就能起到源头控制、事中监控的效果,这样也就能方便企业更好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建设具有行业特征的评价体系
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行业差别方面仍然是空缺,对于这个方面的内容还有较大的空白需要我国企业自己去填充。不同行业的风险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等,还应该考虑一些非财务方面的因素,如行业的经营风险、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生产力水平等,综合诸多方面来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价。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也是反映企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
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反映为财务风险情况,因而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涵盖了这个内容。就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状况来看,我国企业应该更加重视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指标体系,丰富模型,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尽可能精确的评价,并尽可能地建立定量模型,来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供可操作的应对方案,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保证企业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重点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洪涛.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环境业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079-02
指标体系主要是指评价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研究目的而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指标组成的指标群,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众多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系统,共同形成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完整刻画,合理构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条理化和层次化,集中反映企业环境绩效运行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特征,还可以区别各层指标和单个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程度。
一、我国现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进行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工作,大多停留在对若干单项指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的阶段,缺乏综合反映企业环境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此问题的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
第一,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进行具体研究。
第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建议,所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
第三,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意义,对指标的“量化”问题目前尚未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定性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以产权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制度理论等为基础,偏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但以此来解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问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导和推动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9年提出了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提供了指南,但其指标通用性较强,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与我国企业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现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建立一套规范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是按照系统论方法构建的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企业环境管理各个侧面的相关指标组成的系统结构,评价指标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是大量指标的简单堆砌,其完善与否关键在于所选指标的质量,而非指标的数量。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在选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的主要依据如下:
1、环境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环境绩效指标的选取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涵融入到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
2、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该兼具科学性、可行性、简洁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应该遵循客观全面、最大限制性和可操作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与其他指标体系相结合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3、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满足环境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各种需求,在充分了解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公众、投资人、媒体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环境绩效指标。
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该指标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可以进行参照。
5、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2003]156号文。[2003]156号文是为了促进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的,规定对象是所有企业,尤其是当地媒体定期公布的污染严重的企业,文件中规定了反映各企业环境绩效的相关内容,以公告的形式较为全面地规范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应披露的事项。因此,应考虑借鉴156号文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根据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深入研究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经验和做法,以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IS0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2003]156号文为参考,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三部分调查的结果,在充分考虑现有可得数据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构建出适应我国企业现状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环保设施指标、环境污染耗费指标、环境治理指标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二)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1):其中,目标层、准则层、基础层是环境绩效指标的逐渐细化,从不同层面上反映企业的基本环境绩效。目标层: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总目标是在企业经营模式下环境绩效水平的量度,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即在实现经济发展和坏境保护“双赢”的基础上,企业环境绩效能达到的水平;准则层:目标层的细化,也就是能够反映目标层的基本方面,从准则层可以看出企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自己的环境绩效;基础层: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层指标是指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收集信息的基本框架,一般不需要综合,反映的往往是影响企业环境绩效的某一方面的基础信息。
(三)基本指标内涵的解释
第一,环保设施指标
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数;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数;废气治理设施数是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捧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该项指标为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数的总和,对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经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废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该项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环保设施运转效率,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主要反映每日废水处理量,废气设施处理能力主要是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每小时处理的废气量,比如在废气治理设施中有专用的脱硫设备,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其处理能力以“千克/时”为单位,反映设施的脱硫能力。
第二,环境污染及耗费指标
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
单位工业产值工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用水量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鲜用水量和重复用水量的总和,以“万吨”为单位计量。企业单位工业产值的水耗表明企业使用水资源的效率。
第三,环境治理指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是指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工业废水的治理效果越理想。
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量/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这里的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三种。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量是指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所去除的二氧化硫量、烟尘量和粉尘重量。
第四,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工业水重复用水率=工业重复用水量/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用水重复用水率指标反映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效率,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越高,资源的利用程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对环境所做的贡献更加突出。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是指利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值,已经销售或者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循环利用“三废”的水平越高,综合利用“三废”创造价值的能力越强,对环境的贡献越大。
参考文献:
[1]贾妍妍.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4).
[2]胡篙.环境绩效评价概述及探讨[J].北方经贸,2006,(1).
[3]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4]吕丹.循环经济标准化管理指标体系新论[J].财经问题研究,2007,(8).
[5]曹颖,曹东.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2008,(7).
[6]范战平.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 顺学院学报,2008,(4).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篇12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公司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著名学者塞缪尔·约翰逊将其定义为“由另一个职员保管的登记薄或账册,可由他人逐项检查”。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一个协会系统的要素及其对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中最早给出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公司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公司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公司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1958年10月该委员会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并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研究的重点逐步从一般涵义向具体内容深化。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从1990年1月起取代197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这一时期内部控制理论将控制环境纳入控制范围,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使内部控制内涵得到扩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内部控制也发展到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即“COSO报告”。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成份,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时间和内部控制的定义、定义的出处及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表1。
对上述内容及表1进行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范围来看,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经历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面控制论”的发展过程。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s-sessment, CSA)概述
1、CSA的含义及发展过程
CSA是指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估。CSA是一种在西文国家中广泛使用的内部审计技术,它是由管理层和业务人员直接参与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CSA最早是由加拿大海湾公司在1987年首次提出的,其独创的理论受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赞许和推广,其工作方法逐步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CSA最主要的发展阶段是在1992年COSO报告公布之后。COSO报告首次把内部控制从原来自上而下的财务模式的平面结构发展为更具弹性的企业整体模式的立体框架。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已经或正式实施一些成功的CSA计划。例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要求美国和加拿大金融机构评价内部控制。世界银行专门出版了一本有关CSA实施经验的书。安永、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也都各自开发了关于实施CSA的软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专门成立了CSA中心。
2、CSA的特征
(1) CSA是一种自发的由控制成员全员参与的评估运营程序。
CSA把传统的由仅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的内部控制评价,发展成为由各部门参与作业的人员亲自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共同事情。内部控制评估不只是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责任,也不只是高级管理层应该关心的问题。全员评价、全员控制,实现了内部控制质的飞跃。
(2) CSA是一种系统化的评估运营程序。
CSA系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价方式的系统化,由引导会议、问卷调查法和管理结果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来实施,使评价更系统、更有效。另一方面,是评价内容的系统化,CSA控制过程还包括公司治理、经营理念、职业道德、沟通、人力资源政策和文化等一系列涉及内部控制环境的环节,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3) CSA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评估运营程序。
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只能用来评价诸如财务报告、资产与记录的接触、使用与传递、授权授信、岗位分离、数据处理与信息传递等“硬控制”。CSA迫切需要评价包括公司治理、高层经营理念与管理风格、职业道德、诚实品质、胜任能力、风险评估等“软控制”。
3、CSA的作用
(1)改善控制环境。
企业的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利用CSA可以起到有效教育并帮助管理人员明确并自愿承担其责任的作用。CSA还能通过影响一般员工来对控制环境产生积极的贡献。
(2)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从内部审计管理的角度看,有效地利用CSA结果可优化审计作业流程,提升审计方案质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3)节约外部审计资源。
外部审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可以利用CSA获得的大量信息和评估结果来评价控制风险,有助于简化控制测试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相对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和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资源。
4、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受COSO报告的影响,很多国家及各专业团体仿效COSO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研究,并采纳其最新理念,发布了自己的文告,形成了自己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前瞻性原则与务实性原则为指导,既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研究成果,又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推动独立审计事业发展及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定义为:属于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范畴的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内涵与外延相互统一的整体。以西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理论与实务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将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划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具体方面的标准,是具体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第二层次是内部控制要素类别评价标准,要素类别是控制要素的细化;第三层次是内部控制具体细节评价标准。借鉴美国COSO报告的研究成果,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每一个要素又可以再分为更多的项目,例如控制环境要素涵盖的项目就有操守及价值观、执行能力、董事会、管理哲学及经营型态、组织结构、权责分派体系、人力资源政策及实行等。
5、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
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时,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公司的程序、方法等。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外部审计的评价程序相似,第一步是调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第二步是进行健全性测试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完整性;第三步是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四步是根据这两个阶段评价结果进行的后续评价也可以称为综合评价,评价整个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第五步是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如图1所示。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
1、构建基本原则
(1)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选择的指标要能涵盖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系统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科学、系统、准确地反映公司内部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
(2)可操作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具有可操作性。内部控制是公司经营过程的规范程序和控制约束。公司中内部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经营业绩好坏。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数量要尽可能地少而精,便于评判人员操作。同时也要能概括内部控制的真实状况。
(3)前瞻性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中应考虑公司知识资本等新经济元素的控制利用程度。经济发展不断将新的要素加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中,企业文化、知识技术水平对经营成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企业长期效益的影响。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具有前瞻性,评价中应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内部控制和公司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4)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企业加强实施内部控制必定要消耗资源,但企业的管理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应遵循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随实践的发展可供评价的因素不断扩大,应抓住公司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评价。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随具体环境和评价目的的不同有所侧重,遵循重要性原则,选取合理数量的评价指标,对结果采用相对分析方法,允许评价结果在标准值一定范围内发生波动。
2、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根据以上原则来建立。COSO报告所包含的内部控制内容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并且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素采用COSO“五要素”。结合前面分析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现状的一些因素,按全面性系统性等原则选用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针对上述五要素,分别运用完整性和有效性,并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根据不同要素重要性的不同进行加权,从而得出内部控制综合评分。
(1)完整性评价标准。
将内部控制的完整性程度分为“完整”、“基本完整”、“不够完整”、“不完整”四个等级,用来作为内部控制设计完整性的评价标准。“完整”表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全面、完整,覆盖所有的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符合国家的金融法律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基本完整,表示重要业务领域均制定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适应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但部分内部控制制度的操作性、指导性不强,个别业务领域和管理环节缺少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整”表示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部分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或存在缺陷,不利于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需要,可能影响上市公司安全运营或造成损失。“不完整”表示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业务发展缺乏管理控制,潜在风险已影响上市公司的安全运行。
(2)有效性评价。
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也分为“有效”、“基本有效”、“不够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用来作为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有效”表示各项内部控制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所有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所承受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内部控制能有效地发现、管理、控制各种风险,并且与上市公司规模和业务发展相适宜。“基本有效”表示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得到贯彻执行,重要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所承受的风险得到控制,但有局部违章操作现象。“不够有效”表示所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导致部分重要业务领域或操作环节的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或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或违章操作,可能引致风险,若不采取措施可能对上市公司的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无效”表示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严重问题,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重大风险,很可能导致管理失控或业务损失,并危及上市公司的安全运行。
3、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步骤及方法
内部审计人员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是从定性评价到定量描述,又从定量描述到定性评价的这样一个过程。如图2所表达的那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是从局部的定性评价到局部的定量描述;又从局部的定量描述到整体的定量评价;最后从整体的定量描述得出整体的定性评价结论。在这整个评价过程中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第一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完成了对各项具体的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之后,应按上一节中设计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指标,将各项具体的内部控制进行完整的归类,即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分别系统地按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整理。
第二步,分析整理资料,判断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的完整性程度和有效性程度,并运用已设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在对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从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定性描述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
第三步,运用矩阵法分别对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方面进行评分。通过矩阵及打分法将第二步对五项要素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描述。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确定的各要素的评分,计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综合评分。内部控制的综合评分是各要素评分的加权平均值。内部审计人员将这个加权平均值作为内部控制综合评分。到此为止,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仍是定量的描述,这一步是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母系统的定量描述(第三步是对各子系统的定量描述)。
【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08-16
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08-28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势在必行07-18
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06-19
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09-14
企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09-29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研究08-05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研究08-07
企业信用评价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