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精选9篇)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1
随着高校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视,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和规模也在日趋提升和发展。通过声乐教育可以培养大批的声乐人才,为外国音乐事业积蓄后备力量。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使高校声乐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
一、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单一。声乐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声乐教学的依据和准则。制定完善合理的声乐课程设置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规定时限范围内的声乐教学任务,同时还可以得到良好的声乐叫徐效果。目前,声乐教学的课程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训练的比重较轻。这对于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演唱的声乐课程项目来说,具有制约作用。很多高校在声乐教学中仅仅注重对于乐理知识的讲解,但是实际的声乐演唱训练安排太少,致使学生在接受了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之后无法准确实践,因此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课堂上所学到的`乐理知识。此外,声乐演唱不仅仅要懂得乐理知识,掌握演唱技法,还要明白演唱背后的意义,即声乐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高校声乐教学在这方面还是弱项,必须加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真正拥有良好的声乐表演素质。(二)声乐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依据,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会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明确,这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教学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声乐教育背后所应注重的艺术性。如果学生不懂得声乐背后的艺术性,那么其艺术修养就会受到限制,其今后的声乐表演之路也会受到大幅限制。其次,高校对于社会所需要的声乐表演人才也没有明确的定位,这就使得在声乐教学过程缺乏针对性们,使教学过程流于泛泛,不利于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联系不紧密。声乐教学的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就会使教学过程脱离实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完全实现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关注声乐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一味强声乐教学的理论性,虽然理论框架得到了完善,但是声乐教学最终的目的还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如果通过这种单一的内容教学,学生很难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技能,最终走入社会,进入声乐演唱领域也需要进一步补齐短板,否则将无法适应声乐演唱领域的需求,最终被行业所淘汰,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丰富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声乐教学课程单一对于教学质量会有极大的负面效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在进入声乐表演领域后其职业素养就会捉襟见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乐理知识教育,还要重视表演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实践训练得到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乐理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声乐表演的实践水平。(二)明确声乐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当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缺乏原则和指引,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合理有序安排。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提升高校声乐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高校要明确声乐领域需要怎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主观设计课程内容,而是要结合行业实际和社会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确定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这样就能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彼此统一,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三)推动声乐教学内容更切合教学实际。在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学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当中,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主体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不断修正教学方向和方法,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贴合得更紧密。此外,要完成出色的声乐表演还要理解声乐作品的背景,因此,在声乐教学内容当中需要加入声乐作品背景的介绍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将理论、实践与作品的艺术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2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在中国各大高校中,民族声乐的教学目前比较侧重于学生的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虽然学生的演唱“个性”是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演唱基础上的,但不能只注重科学而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演唱风格。由于学生对传统民歌的语言、旋律和风格不了解,或了解太少,学校课程开设的有限,导致学生很难唱好我国传统的地方民歌和地方戏剧,很难形成学生自己的风格。此外,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的声乐教师大多都是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有很多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教师不仅要教美声唱法,还要教民族唱法,这些老师接受地更多是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和理念,很少接触到中国的地方民族民间艺术。所以,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多到民间去采风,体味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向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学习,回到学校再传授给学生们。
二、对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一些探索
1. 聘请原生态教师,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应该在保证学生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在学校里,学生很少会接触到原生态的民歌,这不利于学生去了解地方民间的声乐艺术,更不利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所以,高校可以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并招收各个民族具有原生态民歌特长的学生。现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多是学院派培养出来的,对各地民歌的旋律、吐字、韵味、风格的把握都不一定到位,如果聘请原生态民歌手作为老师,就会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吐字咬字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接的了解到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地方民歌。此外,招收具有原生态民歌演唱特长的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这类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地方民歌文化的环境中,他们本身就是传统音乐的继承者,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传承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
2. 丰富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教材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除了曲谱材料之外,教师也应该提供一些地道的地方民歌音频、视频、图片等材料。因为学生去学习地方民歌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去听,然后去模仿,模仿民歌中的语言、腔调、还有一些“小弯儿”等;曲谱材料除了《民歌大全》此类的书,还应让学生看一些按照地区、民族分类的民歌曲谱材料,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到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3. 让原生态民歌走入课堂
目前,中国的很多艺术院校已经为学生开设了民歌课、戏曲课,这对于学生学好民族声乐有很大的帮助,可仍有很多综合师范院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这就要求民族声乐教师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们应多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到一些少数民族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去体味、观察和学习当地的民歌文化,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文化等,因为每个地区的民歌的由来和发展都与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习俗、风俗等方面有关,所以要想唱好这些民歌,就要了解民歌背后的知识。
4. 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去尝试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多元文化发展下的中国,观众的审美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如玖月奇迹组合的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廖昌永、戴玉强等美声歌唱家演唱了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此类的通俗歌曲;龚琳娜演唱的《忐忑》、《登鹳雀楼》等作品也是在保持了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戏曲等元素,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诸如此类的成功案例,也表明了现在的中国声乐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去发展,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都期待看到具有创新性的声乐表演。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也应该根据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保证科学的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去尝试丰富多元的声乐表演风格。在艺术实践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在面向传统的同时,积极的学习多样化的歌曲和表演风格,尝试着先通过模仿去探索演唱创新的可能性,教师通过学生的这种尝试来判断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的演唱风格,也可以丰富整个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过程。
总而言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多元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使学生们能够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个性,还符合了现今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声乐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一直展现出中国的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摘要:民族声乐是以中国的地方民歌、戏曲、说唱为基础的,民族声乐之所以美,也是因为它独特的语言、旋律和韵味。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是指从通常的民族声乐学习扩展到地方民间本土音乐的学习。目前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学习仍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缺乏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缺乏地方多元文化的课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应该在保证科学的发声技巧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方各民族的声乐艺术精华。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地方民歌
参考文献
[1]蔡多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J].音乐探索,2011.2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2012.6
[3]王春秋.民歌,原来可以这样唱的:由龚琳娜的演唱所引起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5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篇3
不难看出,社会发展至今,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的崭新时期。声乐艺术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一、“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应该越来越得到科学明智的运用: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其本意就是优美的歌唱,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理解为意大利唱法或者西洋唱法。长期以来,在我国声乐领域长期形成了一个“唱法理论”误区,人为模仿意大利和其他西洋地区的歌唱成为一种时髦。由于缺乏借鉴和运用理念,结果造成了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长期的尴尬局面,一是唱美声的语言含糊不清;二是唱美声的一定要穿西装或者大裙,三是国人“接受不了”就参加“国际比赛”;四是在中国声乐比赛中形成了外国歌剧“模仿赛”,五是老百姓不接受说群众欣赏水平低;六是唱美声的就是专业的科班等等。以2008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为例,美声唱法组绝大多数的歌手都是唱外国语言,结果成为外国歌剧模仿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其他民族绝对难以模仿彻底或者表现彻底的,更不能达到其相当的文化含量或者说深厚的文化内涵。事实证明,我们在比赛时更多的是比,也只能比看谁模仿的更像、谁的发声技术最高,或者看谁的音乐和语言更接近原唱,因此丢掉了或者轻视了声乐本身最重要的文化对抗。
造成如此之多的尴尬局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乐观念的问题。唱法有很多,可以说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唱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唱法,关键的是,科学好听。意大利唱法是其受其本民族长期的生活劳动习惯和语言习惯而形成的一种发声方法很科学的唱法,它声音洪亮、有极其充分的共鸣、音色圆润、气息流畅。这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在进行声乐训练时广泛的学习和利用。我们应更多的去研究怎样学习和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发声能力和技巧,怎样在演唱中国歌曲时有效运用这种发声方法。
如果存在学习其发声方法后丢掉了中国声乐自身的特点,那是舍本求末,如果因为学习其方法而丢掉中国音乐本身的民族风格那是丢根:如果说我们要保护好“中国美声唱法”取得的现有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必须继续加以研究和发展的学术领域,可以把它看为我国声乐领域的一种外来文化现象加以保留和发展。中国声乐绝对不需要机械的模仿或者喊着外国话虚情假意的嚎叫。如果因为学习美声唱法而丢弃中国音乐本身的文化内涵那是音乐文化汉奸。
二、百花齐放的“中国民歌演唱”将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新潮流
中国民歌演唱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地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要说他“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说到底它不仅仅是唱法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还有我们音乐创作风格的单一性的原因。中国民歌演唱既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也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应该说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如胡松华、郭颂、李双江、柴丹卓玛、李谷一、吴雁则、何纪光等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再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等。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藤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另外,象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等演唱气质。
声乐界新“定义”的“原生态唱法”,其音乐形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强烈的音乐震撼力。通过挖掘、整理和再创作,我们确实让丰富多彩的民间声乐走向了世界大舞台,他带给了人类太多的精彩。它不仅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民歌演唱千姿百态的风格特点,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民歌将是百花齐放的正确观点。
实践证明,中国民歌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千人一面”的历史已经过去。
要发展就要革命,中国民歌的发展首先是创作思维、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作品本身的发展是民歌发展的根本。民歌创作怎样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和原则是民歌发展的关键。
民歌产生于民间,这是千古的真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曾说过“好的音乐是群众创造的,作曲家只不过把它写成了歌曲。”民歌必须走亲民路线,必须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中间,同时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劳动和生活的特征,不同的时代也各有鲜明的语言习惯。人类文化始终在不停的演变和发展,这些都是影响音乐的主要元素。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如果体现不出时代特点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民歌的发展其实就是民歌革命,而革命者和推动革命的人是年轻的一代,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必须主要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劳动习惯和审美观念。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年轻人说话的习惯变了,就是民歌本身的音乐气质变了,这是作曲家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律。应该花很多时间去体验、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语言的变化,这样才会真正找到民歌创作的新灵感。
三、通俗歌曲将越来越呈现“一次型”和“快餐型”的发展态势。
要分析通俗歌曲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通俗通俗歌曲与民歌的区别并科学定义通俗歌曲两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出通俗歌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
由于中国声乐理论研究中诸多概念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暂时没有、也很难将声乐艺术的许多形式进行严格的分类。如,“有鲜明中国音乐风格和特点的通俗是否歌曲属于中国民歌的范畴?”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集中分析现阶段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暂且把表演形式个性鲜明、歌词和曲调内容通俗易懂且表达直白、音乐曲调简单上口且创作不受民族调式特征限制、演唱难度适合群众、演唱风格口语化、歌词内容主要以反映群众心态和社会发展形态为主、歌曲风格和口味更新变化快、流行速度快但周期短等一类歌曲视为通俗歌曲。二十年来,我国通俗歌曲走过一个非常浪漫而又精彩的历程。歌曲创作和演唱日渐成熟。
我国近二十年来的通俗歌曲发展情况。(参考《周洪雷著《音乐市场营销和案例分析》)
从例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通俗歌曲基本形成了几个阶段,一是80年代西北风时期,二是90年代广州流行音乐的崛起,三是90年代末期通俗歌曲的青黄不接期,四是近两年的口语化歌曲繁荣期,音乐曲调风格呈现出从民族性——情绪化——口语化的发展特点,且流行周期越来越短,西北风持续五年,广州时期流行时间更长,近几年基本一年一个口味,甚至一年多个口味。通俗音乐呈现出“一次性”和“快餐性”的特点。
从近两年的通俗歌曲风格分析,通俗歌曲创作呈现出个性突出、调式概念更显宽容、歌词内容表达直接、节奏设计动感时尚、曲调接近现代口语的特点。歌曲创作基本突破纯欧美化、纯港台化、纯说唱化的局限,演唱风格也日趋多样化。这样,通俗歌曲很大程度的适应了当代青少年追求直接、个性和刺激的审美习惯和特点。可以看出,通俗歌曲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无论中国民歌演唱还是通俗歌曲演唱,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从“唱法”中超越出来,中国声乐艺术研究将实现从“唱法论”到“风格论”的历史跨越。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4
(一)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近年来,很多群众性的团队歌唱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主要也是得到了各地文化馆的专业性人才的指导。有了专业性人才的参与、指导教学、宣传,使得高雅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文化馆的从业人员应做好自身工作,广泛地进行有关活动开展的宣传和具体的活动情况普及。另外各地政府文化部要对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开展、普及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号召开展节假日大型歌唱比赛等。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主要是着重宣传和普及群众性的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能够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得以良性的发展。
(二)积极培养群众性的声乐艺术人才
群众声乐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的艺术人才,文化馆具有培养群众性声乐人才的职责。反观当前大多文化馆,其人才匮乏,开展的活动极少,更甚者是常常不开展相关活动,因而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职责。因此,对做好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以积极的热情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行群众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的不良现状。首先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其不仅表现在音色、音质、音调上面,还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是教授人员拥有较好的唱功,而对声乐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的现象。这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努力学习,提高自身声乐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另外为了不出现停顿工作的状况,文化馆应增加声乐艺术人员的数量,加强对声乐艺术的宣传,应当积极地进行人才的培养,针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群众性艺术声乐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做好人才组织的本职工作。在宣传方面,举行声乐艺术活动是一种良好的形式,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所定期进行露天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表演,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相关人员表演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艺术的普及反作用于群众文化活动
声乐艺术的快速和高效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的土壤即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将声乐艺术完全根植于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使声乐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快的进步。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目前的局面,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将声乐艺术深深地扎根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积极地发挥文化馆的自身功能,做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促进和开展,使声乐艺术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这片沃土之上茁壮地成长和发展。
二、结语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5
【内容摘要】在艺术指导的学科划分下,声乐艺术指导是专门针对声乐演唱家、歌剧艺术表演家而进行排练合作的专门性人才。声乐艺术指导不仅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同时对声乐演唱者的曲目处理起到艺术指导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声乐艺术指导在技术支持、心理支持和教学支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探讨声乐艺术指导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 声乐演唱 独立价值
杰拉尔德穆尔——世界知名艺术指导,著有《无愧的伴奏家》一书,此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从事艺术指导专业的人必读的一本著作。穆尔在这本书中谈到艺术指导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几乎每一位声乐艺术表演家、器乐演奏家都非常重视对艺术指导的选择,而伴奏关乎演唱家、演奏家能否顺利进行演出。很多艺术家会指明要求与其心仪的某位艺术指导进行合作,以求达到更好地演出效果。因此,作为不是舞台中心的声音艺术指导,穆尔强调“伴奏者真是勿需惭愧”。演唱者在进行舞台表演的时候,需要与其他人合作,这就涉及到不同声音个体之间的音量平衡问题、音色统一问题、呼吸协调问题、舞台突发状况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声乐艺术指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本文对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立艺术价值进行剖析。
一、技术支持的独立价值
对于声乐艺术演唱者来说,声乐艺术指导是舞台演出时的得力助手。一位训练有素的成熟歌者在舞台演出时,常会由于场地的变化,歌者自身的嗓音状况、身体状况的变化等影响其歌唱的表现效果。面对歌者的各种状况,声乐艺术指导都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舞台的演出经验显得尤为重要。错音、错词、跑调、少拍等,歌者任何一个小失误都需要声乐艺术指导敏锐地发现并及时做出调整,并通过技巧与经验帮助其掩盖失误,从而达到帮助歌者维持音乐演出的进行、表达音乐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帮助歌者稳定心理。声乐艺术指导在关注自身弹奏的同时,还必须时刻关注与聆听歌者的表演,并冷静地捕捉种种变化以便及时应对。再者,声乐艺术指导需要用钢琴引领歌者,甚至调动歌者情绪,两者合作表达乐曲内涵。
二、心理支持的独立价值
舞台是考验艺术家的平台,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即便是有大量舞台演出经验的歌者,登台时心情大多也是难以平静。那么对于年轻的、无演出经验的歌者,这种紧张情绪可能会更加严重。面对精神上的紧张,歌者的技术水平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甚至出现意外与失误。在这种情况下,声乐艺术指导便需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指导是歌者的伙伴,更是其精神依靠与心理支柱,所需做的不仅是排解歌者紧张的心理情绪,还要对有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及时处理和补救。因而,性格沉稳的、经验丰富的声乐艺术指导是歌者的定心丸。能够给予歌者信心,是一位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的过人之处,也是一位成熟的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特价值。面对舞台,歌者与声乐艺术指导是相互倚重的,彼此鼓励与支持才能够使音乐演出顺利进行,才能使双方合作的音乐表演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学支持的独立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声乐学习者只要在期末考试或者登台表演的时候,与声乐伴奏合奏几次即可。殊不知,声乐艺术指导对于教学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声乐艺术指导在教学中的价值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在日常与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进行反复合作,才能够使歌者更快成长,并更进一步促进两者进行舞台表演。声乐艺术指导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对于声乐学习者价值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如下几点。
(一)在声乐气息方面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强调最多的便是气息问题。能否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气息已经成为歌者的声音是否具有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评判依据,气息对于歌者的演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声乐艺术指导应能够有效地运用心理上的暗示与指导,对歌者进行气息的指导。首先,一首歌曲对意境的描绘、对风格的展示通过声乐艺术指导的前奏而出现,这种钢琴的引入能够逐渐引导歌者进入演唱状态,使其调整呼吸并趋于自然。当歌者的呼吸节奏与音乐节奏同步时,歌者便进入了最自然的气息状态。这种心理方面的训练是一个歌者无法独立完成的,也是声乐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教授的。其次,在一首乐曲中,歌者首先需要处理好每一个乐句,最终才能够完成一整首音乐作品的演绎。因而,歌者需要用良好的气息来表现完整的乐句,形成整体的音乐意象。在这一过程中,钢琴伴奏声部也同样需要演奏出一个乐句,由钢琴演奏出的音乐带动歌者的气息走向便成为歌者日常训练气息的有效途径。因为,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来是由钢琴伴奏引导歌者的乐句并达到锻炼呼吸控制的目的,但实际上是钢琴伴奏所表达出的音乐情感激励了歌者的吸气与呼气,钢琴伴奏演奏出的节奏起伏引导着歌者的呼吸控制。这种在音乐中完成自然的呼吸正是歌者最需要练习和掌握的。如此,不仅歌者的`气息控制自然,而且达到十分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声乐气息的运用技巧。声乐艺术指导的独特价值显露无疑。
(二)在声音共鸣方面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强调气息,还会强调声音的共鸣。由于歌唱中需要使整个身体形成一个大的共鸣箱,充分发挥口腔、头腔、胸腔等器官的良好协作,以达到音色明亮、音量适宜的发音效果。因而,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共鸣的寻找与训练对于形成良好音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面对这种情况,声乐艺术指导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对歌者的共鸣训练提供有力帮助。钢琴是具有良好的共鸣特性与多变的音色的乐器。首先,钢琴这一乐器由于自身属性具备庞大的共鸣箱,因而在榔头与琴弦敲击的瞬间能够形成良好优质的基音,并产生共鸣的泛音,虽然弹奏的音高由于物理特性逐渐减弱,但是引起的共鸣是听觉能够把握的。面对钢琴表现出的这种良好的整体共鸣音色情况,歌者完全可以借助钢琴乐器优质的共鸣特性,从听觉角度寻找自己的共鸣,提升演唱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指导利用钢琴的共鸣效果与歌者配合,歌者必然会为追求人声与钢琴相融合所产生的浑厚丰满的音质而不断练习,并在声乐训练中下意识地学习运用人体共鸣箱的方法。声乐艺术指导运用钢琴大共鸣体与人声腔体融合的方式,使歌者感受自己的腔体发生转变,变为一个合作的共振腔体。歌者在声乐艺术指导的支持下,一步步体验这样的感受。歌者逐渐确立良好的信心,并学会仔细聆听观察自己的共鸣发声,寻找自身正确的音色音质。这种建立在声乐艺术指导基础上的、有效感知音乐并训练共鸣的方法,能够让歌者更加自然地呼吸和感受腔体变化,并让歌者意识到无须紧张,只需要自然地打开腔体,歌者便能够寻找到宽广的、完美的共鸣音质。
(三)在声音语言方面
语言是声乐的载体,正因为有了语言,声乐才变得更加动人。因此,声乐这种综合艺术形式的表现,更需要语言与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声乐教师在语言教授过程中也需投入心力。世界声乐艺术的海洋中,语言是极其复杂的。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不同语言必然带来不同的歌唱风格。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是声乐教学中最常见的外语语种,对以上各语种的声乐教学,既十分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然而随着声乐艺术指导对歌者的辅助作用被愈加重视,语音语调的习得也将更加准确自然。声乐艺术能够达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知,离不开其起源地——意大利及周边地区的支持。在欧洲早期的音乐中,美声唱法从起源、发展再到繁盛多得益于意大利国力的昌盛及意大利语的清晰明了。意大利语的发音特征非常简洁,它的元音发音清晰,音色、音响明朗饱满,其作为一种拼音文字规律性较强,且简洁明了。意大利语音发音单纯,常用开口音的特征使歌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较为容易地获得良好的气息,并寻找到正确的共鸣状态。因而,这种语言与音乐结合,便能较为轻松地将整体音乐进行完美的表现。在早期大量的意大利语声乐作品中,作曲家对于钢琴声部的创作都较规范。这样,更加便于声乐艺术指导在简单明了的伴奏音型下,观察歌者的状态。同时,歌者也能够在简洁的伴奏中清楚地咬字,迅速地放松自我,发出更加纯正准确的音,达到音乐与语言的有效结合。
(四)在声乐教学的其他方面
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理论家张锦华曾谈到:“声乐属于音乐艺术范畴,是由诗人,作曲家,歌唱演员及器乐伴奏等共同创造的综合艺术,它通过声乐表演的艺术形式把音乐作品转化为现实的音响,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艺术指导除具有上述对声乐气息、共鸣、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外,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旋律、节奏、强弱等多个方面,对歌者的演唱进行指导与补充。声乐艺术指导应能够进入音乐体会创作者的感情,并且对歌者进行指导,协同歌者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会感觉难以应对乐谱中比较复杂的节奏,此时声乐艺术指导通过钢琴与其配合,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也有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对于一首新作品的演唱没有做到先阅读谱子,而是直接聆听各种版本歌唱家的演唱,在掌握大体旋律之后便凭借对旋律的感知进行演唱,属于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深入研习后的简单模仿。这样做的弊端在于,部分歌唱家的演唱属于二度创作,大多带有即兴性。因而,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在初步接触乐曲的时候,没有对谱子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便自由演唱,非常不利于声乐学习的深入。这种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与艺术指导合作过程中出现拍子、情绪等方面配合不佳的情况。在乐曲学习过程中,为了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声乐艺术指导可以引导歌者先遵从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原本,后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再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处理。这样声乐艺术指导与歌者才能实现共同的二度创作,实现歌者的艺术追求。
结语
声乐艺术指导是一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学科,这种独特性对于声乐教学是有极大益处的。它不仅在舞台演出中是声乐演唱的合作者,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声乐艺术指导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穆尔.无愧的伴奏家[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5.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论文 篇6
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选取更加恰当的声音与形式,实现艺术作品的呈现。
由于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势,使得民族唱法更显完美。
为此,要全面分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艺术影响前言
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进入我国。
在发展初期,出现水土不服,凸显不适应。
随着不断发展,逐渐与民族音乐艺术实现积极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美声流派对我国的歌唱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诸多业内人士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美声与民族音乐而言,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彼此进行交流与借鉴。
二者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发生技巧独特,使得各自实现延续和发展,魅力十足。
正是因为二者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价值的借鉴。
将两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积极融合,在根本上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之后,对声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改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民族音乐的思考,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促进指导的合理性,突破经验积累的单一需求,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
当前,在声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很多优秀的选手在一些国际比赛中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认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声乐在国际上的地位。
同时,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民族音乐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为了实现民族音乐更快的发展,必须重视美声艺术的研究。
一、对美声唱法的全面介绍
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发源于西方的歌剧,主要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在歌剧的发展初期,男女具有一致的唱法,但是,在声部上具有差异,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
男生部由女中音演唱,阉人复杂女声。
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鉴于剧情表达的需要,阉人的作用逐渐减小,通过不断变迁,在歌唱家的不断努力下,一种更加华丽的唱法诞生,这种唱法更加丰满,色彩明丽,展现金属的意味,也就是如今的美声唱法。
这种唱法除了声音的重视,其之所以被接受和认可,主要是其能够实现声音与情感的综合,达到了声音与感情的融合,这一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异曲同工。
当前我们所提到的唱法是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彰显艺术沉淀的效果,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美声唱法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混合声区唱法。
其实,这种唱法是真假声的搭配,有效调动所有的共鸣腔体,效果更加明显和独到。
美声唱法更加关注演唱者对高音的控制和掌握能力,力求喉咙使用时的稳定性,扩展音域,促使音色更加优美,形成流畅的腔调,实现对发声器官良好的控制,这些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形成因素。
为此,美声唱法发展迅速,科学性更强,在中国也备受欢迎。
二、对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声乐艺术是艺术的结晶,在我国文化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艺术的瑰宝,其发展于劳动中,主要在狩猎中得以体现,后期被应用在祭祀等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当前的音乐形式。
鉴于文化和审美的效果,民族唱法独显完美性。
在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中,主要包含戏剧、民歌以及说唱艺术等。
在现代,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气息,追求有力的呼吸效果和支持,要维护喉咙的稳定性,保证收放自如的效果。
要重视头腔共鸣的实现,其它共鸣发挥辅助的作用。
当前的.民族音乐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和演唱技巧,风格彰显自然和清新,深入喜爱。
三、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区别的分析
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其植根于不同的音乐和文化土壤,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但是,在本质上,二者都是借助声音这种方式,实现对情感的深切表达。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
在唱法上,二者在嗓子的发力、真假声的比重以及混合层次上具有不同。
在共鸣上,民族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更加多样,实现了混合共鸣、混合声区、真假混合等,共鸣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是主要的元素。
四、深入分析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影响
对于艺术的发展,是在不断交流与相互借鉴中实现进步的,因此,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化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声乐艺术还存在不足,需要积极借鉴外来文化,进行补充。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民族音乐,对于西方歌唱的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美声唱法在进入我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唱法。
立足不同的文化和审美,美声并没有被各个层次的人群接受,因此,两种唱法需要相互借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批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土音乐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唱法和技巧,引入美声唱法,积极改进民族唱法,实现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大规模发展。
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拥有独立的体现,特点不同,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五、结束语
综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音乐上也开展了积极的合作。
借助不的渠道,实现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对本民族音乐的改进。
随着音乐需求的不断增强,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了更大的空间,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与自身音乐进行合理融合,实现情操的陶冶,推动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丽.浅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黄河之声,,(01):40-41.
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篇7
民族音乐长期以来深受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影响, 表现的是人对天.地.人.和等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 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 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民族声乐是将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和审美取向融合在一起, 充分地展示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音乐风格以及民族情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民族艺术的需求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艺术的提高离不开民族声乐的教育体制, 随着其教育体制的日趋完善, 从一类音乐院校到高职高专院校, 凡是开设了声乐演唱专业的院校, 他们的教学体系和师资配置都在朝着不断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并且针对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民族的特殊性, 还配备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和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民族声乐教师, 培养了许多出色的本土歌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学习者不断增加, 新的科学的理念不断出现, 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的动力。从对“舶来之法”的抵触, 到现在“和平共处”, 在唱法上大家有了多方面的共识, 既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又不丢掉本土唱法的民族性, 收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与此同时,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视听审美需求也开始有了千差万别的变化, 使得民族声乐演唱风格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使民族声乐演唱在传承的前提下科学健康的发展, 成了音乐界开始热议与探索的话题。
民族声乐演唱发展到今天, 哪些应完善的继承?哪些应创新的发展?以下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看,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声乐教育没有和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相融合, 而把中华音乐文化置若罔闻, 博大深厚的的民族歌唱艺术没有被挖掘与呈现出来, 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显得单一乏味。可悲的是有很大一部分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浅薄的认为传统民族音乐是落后的, 更谈不上去学习和挖掘其中的精华。可见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偏离, 使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多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和唱法过程中失去了主观意愿, 更降低了对歌唱艺术的审美辨别能力。这种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匮乏同样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 可想而知产生的负面影响将直接阻碍到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旨在传承:1.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有许多西方音乐根本无法表现的形式, 如“死曲活唱”、“死谱活奏”、“框格在曲, 色泽在唱”、“移步不换形”等说法都证实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演唱和演奏者必须把作品中的艺术情感, 表演技巧, 个性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故有“余音绕梁, 三日未绝”的艺术效果。如果完全追求西方音乐的表现模式“按谱演唱”, 不考虑本民族的音乐理念, 表现背景, 欣赏习惯, 结果就会失去听众, 曲高和寡, 无形中把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消失殆尽。
2.我国传统声乐中的演唱技巧如“花音”、“苦音”、“噢音”、“摇声”等, 少数民族演唱技巧如蒙古族的“诺古拉”、“呼麦”、新疆的“木卡姆”、侗族的大歌彝族的高腔等以及戏曲的润腔方式都是我国传统音乐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 对我国民族声乐技巧的形成、风格的凸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是西方音乐理论无法解释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音乐学院张佩吉教授总结为“真假放收摇擞颤、滑甩花舌顿夯泛”。声乐教育家张畴将云南滇剧声腔艺术与美声唱法作比较后总结道:“但凡西洋美声唱法在发声方法所讲究的诸多问题, 滇剧声腔演唱与教学中均已涉及。且在呼吸用气、训练起音、唱高音、声区过渡与音色统一、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及语言训练三结合、意念与机能的辨证关系等诸方面, 均有独创见解, 亦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声乐作品上来说, 我国的民族声乐创作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艺术作品, 如《洪湖水浪打浪》《北风吹》《红头绳》等等, 还有国内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调的是贮香主人编、道光十七年 (1 8 3 8) 出版的《小慧集》, 此书卷十二中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 与现在流传的《茉莉花》的旋律轮廓大体一致, 《茉莉花》原名《鲜花调》, 等等。所以, 要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大的发展, 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并且彰显民族特色, 就应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有序的结合, 建立起二者并行不悖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不断地拓展民族音乐理论的教育范围, 普及全民意识, 用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充实民族声乐队伍, 让更多的听众所接受。
三、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措施:专业院校应该与民间音乐的载体共同协作发展, 民间与院校的相互交流、默契配合, 不仅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也将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突出民族艺术审美能力的培育, 有较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整个民族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与院校并存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不断引入, 加快了院校教育前进的步伐, 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却错误的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范畴, 分别是‘.落后”与“先进”。客观上致使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院校体系逐则渐呈现出主导意识。所以,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声乐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高音王”….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演唱艺术人才。
我们在培养声乐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应抓住创新二字的培育, 如今民族声乐发展必须强调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央音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民歌和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唱法, 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小曲, 等等。同时, 诸多民间艺人也向院校师生请教来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艺。这一时期, 由于民间艺人与院校的频繁交流和默契配合, 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声乐人才, 并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人走出的成功之路我们在学习和探寻的过程中应当好好借鉴, 例如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声乐采风学习活动, 鼓励师生从民间、基层挖掘传统的演唱技法, 搜集丰富的音乐素材进行学习.研究、整理, 建立起具备民族特色的声乐基础理论教育体系;在声乐教学大纲中也应适量增加民族声乐理论和实践课时, 让声乐学生通过各方面的渗透和多种教学手段, 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学习, 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的发扬光大。
可见民族声乐只有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吸取民族音乐特色、加强民间艺术表现力, 同时结合时代特点, 才能使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断地延续下去, 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这朵艺术奇葩永久的闪烁在世界的东方。
摘要:民族声乐是将本民族的语言特色和审美取向融合在一起, 充分地展示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音乐风格以及民族情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 哪些应完善的继承?哪些应创新的发展?本文将用三个方面来阐述, 从而充分论证要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彰显民族特色, 必须充实民族声乐队伍, 准确的抓住民族音乐的精华并结合时代特点, 将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效的绵延下去, 把民族声乐艺术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体制,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萍.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J].高教探索, 2005 (3) .
[2]梁燕.浅谈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
[3]梁健.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音体美教学, 2005 (6) .
[4]韩勋国.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与音乐教育观念更新[J].黄钟, 2005 (2) .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8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文化馆
声乐艺术,即是歌唱艺术,指由人声发音为主,在音乐的范畴内的音乐艺术。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独唱、合唱、对唱、重唱等等,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受到广泛的欢迎,在群众文化的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建立在人民生活富足的基础上的精神生活追求,是对文化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达。群众文化活动对推动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则主要被表现为歌唱的形式,能够实现群众的情感表达和满足群众的艺术审美享受,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富有意趣。而对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如何促进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则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中
群众文化活动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文化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与优秀的专业声乐艺术家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过程中。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导向和指导作用,对于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文化馆中的优秀从业人员、培训人员与艺术家应当积极的投身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当中,为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群策群力。文化馆的优秀人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参与,能够使得声乐艺术在其中的发展更加具有专业性和可用性。因而,文化馆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投身参与将会使活动更上一层楼。我国今年来开展的群众性的歌唱活动中,有很多的群众团体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歌唱水平和艺术水准,这与各地的文化馆优秀人员的指导是有着必然联系的。群众文化活动与文化馆的技术人员密切相关,使得高雅的艺术形式和音乐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同时,文化馆的优秀技术人员在与群众进行密切的交流与共同的工作后,往往也能够在实际的实践中获得许多经验,在指导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艺术的灵感也艺术的滋养,其自身能力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文化馆的艺术人员在指导过程中应当力求细致与耐心,以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和饱满的热情使群众能够进行自身的完善和改进。专业的技术人员要以责任心和专业的艺术精神使群众文化的参与者能够从最基本的音符和节奏学起,进而掌握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迅速地提升歌唱能力,达到一定的艺术修养,普及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
二、培养群众性的声乐艺术人才
文化馆具有培养新时期的优秀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能,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大批的专业艺术人才。然而现今却有许多的文化馆没有担负起这一重要职责,其人才匮乏,无法达到群众文化活动所需的人才要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市的人数剧增,然而许多的文化馆却没有适应这一发展的趋势,仍然处在较为冷门甚至是半停顿的状态。其开展的活动数目较少,日常则更加不进行有关活动的开展,这就导致了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高涨情绪与文化馆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群众自发性的合唱团体的组织,往往由于经费自费、缺乏专业人才指导而无疾而终。而某些合唱团体却成为了他人雇佣进行歌唱比赛的对象,导致群众文化活动鱼龙混杂,远远达不到高雅艺术的要求。文化馆的人才匮乏导致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混乱,也阻碍了其发展。因此,有关地方政府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大力的开展群众的文化活动。文化馆自身要做到各项工作,不出现停顿工作的状况,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积极的进行人才的培养,针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群众性艺术声乐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做好人才组织的本职工作。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以积极的热情进行人才的培养,进行群众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的不良现状。以专业的技能和合格的职业操守为群众文化活动训练和培养专门的声乐人才,使其投身到活动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将声乐艺术根植于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来说起着标杆式与指向性的作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而声乐艺术在众多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中,最具有号召力与影响力,它能够唤起群众的共性并且完全的感染群众,有着自身的重要影响。因而,声乐艺术的快速和高效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的土壤即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将声乐艺术完全根植于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中,能够使声乐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快速的进步。然而目前有许多的艺术家,将声乐艺术置于过高的地位,过于专业的声乐艺术使得专业的人员都无法进行歌唱,更加无法应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而过于富有技巧性的歌曲同样也打不到很好的传唱效果。然而一些朗朗上口并且旋律优美的歌曲却往往深受大众的喜爱。很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都将此类的歌曲改编为合唱的曲目并进行歌唱,其效果反而更加具有感染力与影响力。这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目前的局面,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将声乐艺术深深的扎根在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积极的发挥文化馆的自身功能,做到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促进和开展,使声乐艺术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这片沃土之上茁壮的成长和发展。
四、加强群众性声乐艺术的宣传普及
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健康向上、富有时代色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国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应当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开展,声乐艺术想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发展,就需要文化馆的从业人员积极的进行群众性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宣传。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积极的文化活动开展宣传。这不仅需要各级的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充分而全面的认识进而进行正确的领导,例如提供资金的支持的节假日大型歌咏比赛的开展号召等,更加需要文化馆的从业人员积极的发挥自身作用,广泛地进行有关活动开展的宣传和具体的活动情况普及。此外,要着重宣传和普及群众性的声乐艺术,使声乐艺术能够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得以健康的发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良好发展能够大力的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则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地位和情感体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发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优秀的艺术家等,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让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群众基础的沃土上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体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使声乐艺术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长远的发展,实现艺术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媛.试论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J].商丘師范学院学报,2012,28(7).
[2]张瑞霞.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研究[M].珠海出版社,2006(5).
[3]林明芳.对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思考[J].文艺活动研究,2011(5).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 篇9
【摘要】国一些著名的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母亲河》、《孟姜女》等均是出自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王志信先生之手,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广为大众所传唱。王志信对与现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成为他创作作品的源泉,它的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兼具了独具特色的时尚风格我,这也正是其作品获得多项创作型比赛大奖及被各个级别声乐比赛参赛者所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中,他所选用的题材也是多样的,但其主旨表现都是对人民生活或人民的思想和愿望的真实反映。并且由于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精湛的内容及广泛的影响,很多高等艺术院校都将其作品选编入教材。
本文通过对王志信代表性作品进行系统的概括与归纳,总结出其作品的主要创作来源,并阐明在其声乐作品中所突显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点;题材特点
引言:
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随着不同的时代对其也有不同的定义,声乐艺术起初的发展源自于广大群众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或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随兴而作的歌曲,它在人们口头流传形式的作用影响下,通过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而成为用来表达歌唱者情感的声乐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歌演唱与当下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显得格格不入。因此,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创作者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就需要在传统民族声乐仅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融入新元素进行再创造。而王志信的声乐作品便是这一变化的代表,他在创作作品时注重作品的表现手法,并大胆的将一些传统民歌,历史或现实故事以及曲艺素材作为创作题材,演唱时加入钢琴伴奏等独具现代时尚风格的元素,给观众呈现出个性化的听觉体验。
一、王志信主要民族声乐作品简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志信作为中国音乐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从1967年到2006年就创作了达一百多首声乐作品,他的作品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其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对我国甚至国际声乐界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具体作品有:在对伟大无私的母爱进行歌颂方面有《送给妈妈的茉莉花》、《老母亲的故事》、《游子吟》等;在对民间故事、原始民歌以及戏曲借鉴的改编方面有《七律二首送瘟神》、《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牛郎织女》、《桃花红、杏花白》、《兰花花》等;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方面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盼归曲》等;在表现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方面有《苗家和毛主席心相连》、《解放军和咱一条心》以及《军垦战士之歌》等;在对自然风景的描述方面有《云雾山中》、《梅花吟》、以及《我的草原》等;在对改革开放新生活进行歌唱方面有《丰收的月亮》和《山歌越唱越快活》等等。在王志信先生从事艺术创作四十余年的期间,他所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民族声乐作品数不胜数,在这些作品当中很多曾获得了全国性的作品奖。
二、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创作来源 2.1以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为素材
传统民歌盛起于民间,它是对人民大众社会生产、生活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反映,并通过民间口头流传的形式在发展。传统民歌本身蕴藏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与思想文化的完美衬托。在历史的发展书卷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老民歌以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这些广泛的素材对于音乐创作者进行作品创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王志信在将传统民歌运用到声乐歌曲创作时,发现由于传统民歌主要是由大众口头创作,它的曲调简单重复的特点使得演唱者在声乐水平的发挥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他在创作作品时弥补了这一不足,在保留传统民歌曲调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创新,代表作有《孟姜女》、《兰花花》、以及《桃花红 杏花白》等等。2.2以民间或神话传说为素材
我国民歌、戏曲和曲艺演唱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叙事为主,王志信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将民间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素材运用到其中,传承了传统音乐“叙事性” 的特点,发挥了民间艺术中用以叙事的手段技法。这类作品的代表有《木兰从军》、《牛郎织女》以及《昭君出塞》等,它们至今都被广为传唱,是在我国声乐界中对传统女性优秀品质的很好的表现延伸的代表作品。
2.3以革命历史或现实故事为素材
王志信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将自己对祖国的这番满腔热情全都表现在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当中,他通过选用革命历史事件型的题材并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从而表达对改革开放美好新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这一方面的主要声乐作品有《烽火狼牙山》、《卢沟晓月》等。在现实故事题材的运用上,王志信总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观察社会,关注现实,从而创作出了很多揭示社会与人生的声乐作品。如1990年**喇嘛在一些反华势力的煽动下大搞“西藏独立”,从事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而王志信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做出了《我的珠穆朗玛》这一作品;还有,当香港、澳门都已回归祖国怀抱,而台湾却仍未完成统一,为表达出希望台湾早日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王志信先生通过以唐代诗人王伟的著名诗句为题写出了《遍插茱英少一人》一作。2.4以景物为基调创作抒情作品
王志信经常会到全国各地去采风,在这一过程中,他了解到了各地及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方式,并将他们作为作品创作的素材,从而进行一系列借物抒情歌曲的创作,并且这类风格的作品在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中居于多数。如用茉莉花来表达伟大母爱的《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它通过用清香的茉莉花为衬托,来叙述与母亲之间点点滴滴的回忆,进而表现无私的母爱;还有通过云彩、槐花、梅花、迎客松、飞鸟等来表现大自然美好景色及游子思念故乡情感的《彩云赋》、《槐花海》、《梅花吟》、《迎客松》、《鸿雁》等。
三、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1作品主体多为影响较广的民歌音调
通过对王志信作品《孟姜女》、《兰花花》、《桃花红杏花白》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有选用最有普遍影响的传统民歌音调作为主题创作,将其原貌完整地保留在了所创作的作品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发展,变化及创新。如在创作《兰花花》这一作品时,王志信抓住这一陕北民歌具有高度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保持歌曲原有的歌词和民歌旋律,运用戏曲唱腔的手法对其进行创新改编,最后通过转调、节拍和速度的变化,再结合一定的音乐手段创作出这首歌唱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艺术歌曲。
3.2通过节奏、节拍及速度的变化表现作品内容
王志信的作品《木兰从军》、《母亲河》、《牛郎织女》等表现出了极强的节奏、节拍、及速度的变化,这也是王志信民族使用作品的特点。节奏的变化是用来表现某些特殊的气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王志信通过借鉴戏曲中的“紧打慢唱”这一手法将作品的伴奏音乐和演唱速度形成反衬。而节拍的变化与重音循环规律的变化是直接联系的,在表现体裁性特征和风格意义上也具有显著的效果。如作品《木兰从军》中4/4 拍、3/4 拍和 2/4 拍等这些节拍的变化和内容的自然转换充实了这一大作。至于速度的变化,在王志信的声乐作品中它是在随着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发生着变化。歌曲中速度的变化有逐渐加快,逐渐减慢以及快慢的交替等表现形式,它们所创造的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会使观众形成紧张和压迫感,中者则会让听众感到轻松自如,而后者的效果是形成观众情绪的张弛更替。
3.3作品表现时尚化
王志信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中运用了传统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很多西洋的技法。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如无调性的音乐、十二音体系等现代音乐以及现代手法的氛围,他主张作品创作要以表现内容为主,要采用一切技术、手法并将其融入到作品当中。典型作品有《牛郎织女》、《昭君出塞》及《母亲河》等,在这些作品中,如果纯粹运用传统的民族和声,就很难表达出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因此,王志信通过加入运用时尚化的技巧,将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进行完美的有机结合。
四、总结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丰富了大众的精神世界。如今,民族声乐这一艺术活动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以王志信先生为代表性人物的民族声乐作品对中华民族声乐发展进入国际舞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以上对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探讨,我们也可以知道他的作品选用题材大胆新颖,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时代元素,并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创新,将传统人物传说故事在新的时代精神中寓于全新的生命力,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正是由于王志信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演唱难度,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其作品时,必须具备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较好的演唱修养与声乐技巧,并能够善于分析存在于民族声乐作品本体间的内在联系。王志信的很多代表性声乐作品都被部分高等艺术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加以运用,各类声乐比赛中也可以听到演唱者演唱他的作品,他的大胆创新的声乐作品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上的先驱,相信在这些优秀作家的积极贡献下,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将会踏上更高的台阶,并屹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冯志莲著.《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J]《人民音乐》 2002 年第 4 期.[2] 李莎.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基本特征[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06):111-113 [3] 柳旭辉《民族艺术歌曲的探索者一浅议王志信歌曲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色》[C]《河西学院学报》[J].2003年第3期
【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推荐阅读: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概述08-25
声乐教师的艺术修养06-04
声乐艺术的审美快感06-06
声乐艺术的表演技巧12-08
专业声乐教学声乐艺术12-21
声乐技巧与声乐艺术01-02
声乐演唱的艺术美05-15
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论文06-17
声乐艺术中的想象07-23
声乐中的审美艺术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