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行政介绍信

2024-10-09

单位行政介绍信(通用8篇)

单位行政介绍信 篇1

为清晰地阐述这次会计制度变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本文在详细对比新旧制度差异基础上, 通过例解的方法分析行政单位在新制度实施时, 所应做出的各项会计调整和衔接工作, 以期能够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例]假设某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汇总表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一、新旧账户结转调整

新制度增删了部分科目, 原有的科目核算范围也有所改变。根据表1中各科目余额, 结合相关明细账和部分原始凭证, 案例中该民政局所应做的调整事项、分析过程和调整分录如下:

(一) 新制度取消了“暂付款”科目

该科目中原纪录的属于尚未收回的出租、出售物资款项应转入新设科目“应收账款”中, 属于采购物资预付款项的转入新设科目“预付账款”中, 剩余的转入新设科目“其他应收款”。表1中“暂付款”科目余额共45000元, 其中有30000元属于一批救济物资的预定款;有应收一间闲置临街门面房的租金12000元, 剩余的3000元属于单位职工出差预支的差旅费。

同时, 由于新制度扩大了“双分录”的核算范围, 在“预付账款”余额增加时还应将与其相对应的结余转入资产基金中。

(二) 新制度取消了“库存材料”科目

新制度增设了“存货”和“政府储备物资”科目代替原来“库存材料”科目的核算内容, 其中“存货”科目用以核算单位自用而储备的价值较小的材料、燃料等物资, “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用以核算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表1中17600元的“库存材料”中有15000元属于已采购但尚未发放的贫困居民生活补助用品, 剩余的为本单位自用办公耗材。

根据新制度规定, 除以上调整外, 还需将与“库存材料”相对应的金额从“结余”科目转入“资产基金”有关明细科目中。

(三) 新制度缩小了“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范围

原来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那部分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维护管理, 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 改在新增科目“公共基础设施”中核算。本例民政局的固定资产有2000000元属于单位自用建筑物和办公设备, 此外, 有价值为4000000元的一个儿童福利院和一所价值为6000000元的敬老院, 属于社会公共福利设施, 其价值应从“固定资产”科目转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此外,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原来和固定资产价值对应的固定基金余额应转入“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应的转入“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四) 新制度删除了“暂存款”核算科目

原制度中负债类科目“暂存款”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各项应付未付款项,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这类事项, 新制度删去了该科目, 并新增了“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代之。表1“暂存款”的余额中有90000元属于尚未发放的伤残退伍军人补贴款, 按规定应转入“应付政府补贴款”科目, 有32200元属于应为本单位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 其余的为应付给采购单位的物资款, 转入“应付账款”科目, 除此以外, 按照新规定, “应付账款”余额增加还应该同时借记“待偿债净资产”, 贷记“财政拨款结转”。

(五) 新制度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统一核算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报酬

新制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工资、福利、奖金以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相应地取消了“应付工资 (离退休费) ”、“应付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三个和职工薪酬相关的科目。表1中“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系本单位某先进职工的特殊奖励, 由于其本人出差在外, 尚未领取,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六) 新制度要求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

在新制度颁布以前,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重心是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因此造成很多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资产和负债。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在核算收入支出的同时, 还要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各级行政单位在执行新会计制度时, 应全面盘查本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存在未入账的应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入账。

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通过盘点, 发现有一批价值300000元的物资未入账, 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给困难群众的生活用品, 按规定应计入“受托代理资产”, 此外, 敬老院本年新增加了60000元的床铺、柜子等家具也未入账, 符合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应计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这批家具的款项并没有支付给销售商, 所以账上还应该补记负债。

(七) 新制度不再设置“结余”科目

新制度中净资产类不再有“结余”科目, 其余额应相应转入新增科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中。表1中“结余”科目余额为108150元, 扣除调整事项 (一) 和 (二) 冲减的部分, 还有60550元 (108150—30000—17600) , 其中有20000元属于项目尚未完成的财政拨款,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转”科目, 有10000元属于项目完成后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剩余的30550元转入应“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八) 新制度将“现金”科目更名为“库存现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 “现金”科目名称变更为“库存现金”, 与《企业会计准则》统一, 核算内容不变。

二、基建并账调整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单独核算的基建账, 按照新制度规定, 还要定期与单位大账合并。合并时, 应按基建账科目性质, 增加或较少大账中与之对应的科目余额, 所产生的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大账中“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基建账科目余额表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基建并账分录如下:

经过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后, 新的科目汇总表如表3所示, 2014年年初该单位应以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登记新账。

单位:元

三、2014年期初资产负债表编制

由于从2014年1月1日开始, 所有行政单位都要按照新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为了填制2014年资产负债表月报表和年报表的年初数一栏, 还必须按照新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和编制方法, 根据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2014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 编制结果如表4所示。

单位:元

在新旧账表资料转换调整完成以后, 从2014年起, 行政单位应按照规定年限按月计提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折旧, 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 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公共基础设施) ”,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本文案例没有涉及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无形资产, 按照新制度要求, 应按其净值登记新账, 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并从2014年起在规定年限内按月平均摊销, 摊销时借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除了调整相关账表资料以外, 行政单位还应该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 转换电子数据, 保障新旧账套顺利、及时、有序过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库[2013]218号) [S], 2013年。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重点 篇2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是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审计的重点。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审计应重点核实以下四方面的情况。一是审核其收费项目是否有国务院、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或者省级以上财政、物价部门下发的收费文件,是否办理了收费许可证;二是将收费票据上的收费项目、收费范围及收费标准与收费许可证所载的内容进行核对,看是否一致,有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今年4月我们对某省属执法单位进行财政收支审计时,通过延伸调查有关乡镇场(街道办),成功查出该单位利用职权,在无收费许可证的情况下,使用自制收款收据收取全县各乡镇场(街道办)“某某费”(自行设立的收费名目)50多万元的违纪问题;三是从财政部门取得行政事业单位领用票据信息,并核对其收、发、存数量和号码是否相互吻合、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包括领用和注销情况,重点审阅领票未登记、用票未注销、过期作废票仍然使用等违纪违规现象;审核同一事项票据不同联之间金额是否一致,有无大头小尾现象,审阅票据所记载内容是否完整、清晰,是否合乎逻辑;核对票据收、发、存票据号码是否一致,复算票据金额及合计是否与持有现金、缴存银行数额相符,有无执收个人和单位只领票据不缴款、少缴款、长期占压、挪用挤占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部分既有收费项目又有执法权的单位,要重点关注其是否存在将罚没款转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由于目前县级财政对罚没收入全部实行预算管理,而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多仍然实行预算外专户管理,个别单位为了部门利益,采用变通手法将罚没款转作行政事业性收费,如去年我们在对某涉农部门2010年财政收支审计时,通过查阅其执法案卷,并延伸调查有关当事人,查出该单位弄虚作假将29万元罚没款转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违纪问题。

二、专项资金。国家每年安排大量的专项资金促进和扶持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也就成为了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加强专项资金跟踪调查审计,由于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检查监督较严,因此项目单位一般不敢明目张胆挤占挪用,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变通方式套取国家专项资金。如:我们2011年在对某镇党委书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中央财政2009、2010年下拨给某镇的某专项资金120万元进行了跟踪调查,某镇将上述专项资金分别拨付到其所辖的两个行政村,审计人员顺着资金的流向,对两个行政村进行了延伸审计,发现该镇以往来资金的名义将下拨的专项资金收回20多万元到镇机关,用于弥补行政经费不足。二是要加强对专项资金支出中管理性费用,尤其是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的审计,防止项目单位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发放干部职工福利的行为。如我们2010年在对某办2009年财政收支审计时,发现该办行政账上非常干净,除了发放干部职工工资、津贴及差旅费和零星办公费外,几乎没有其他开支,招待费也只有五千多元。但是,根据平时了解该办来往客人很多,招待费应该远远不止这么多,我们认为这很不正常,接着我们又对其项目资金专账进行了审计,结果发现招待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特别多,全年达30多万元,而且在两个月时间内分别召开了三次全县有关乡村干部会议和四次培训班,每次会议和培训都有三天以上,我们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情况,于是通过外围调查有关乡镇分管领导和相关参加会议和培训的人员,最终查出该办通过编造虚假的会议、培训通知文件,在其定点的酒店开具虚假的餐费、住宿费发票(发票是真的,内容是假的),套取资金8万元用于发放干部职工节日福利和将行政招待费16万元放在项目资金账上报销的违纪问题。

三、房租收入。一些单位为了逃避监督,达到偷漏税收的目的,通过各种变通方式隐瞒房租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账、证、表就账查账,而应跳出账本拓宽审计视野,通过内查外调掌握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和运营的真实状况。如我们今年在对某单位2011年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时,通过审前调查发现该单位2010年将办公大楼的部分楼层改造成小宾馆,并对外出租营业。但在单位账上并没有发现有房屋出租收入,于是,审计人员通过内查外调了解到真实租赁情况。在事实面前该单位领导不得不承认,酒店确实对外承包了,签订了5年合同,合同规定,承包人负责购置所有客房内的空调、液晶电视和电脑,设备购置款抵顶5年承包费30万元。这样,通过上述变通手法使设备购置费和房租收入均不在账上反映,造成单位财政收支情况严重账实不符,并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其次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已入账房租收入税金缴交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发现,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不会自觉按照相关规定足额申报缴纳房屋租赁收入的有关税金;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取房屋租金时,出具行政事业单位往来收据、普通收据等非租赁专用票据,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四、赞助费收入。赞助费审计的重点是核实其真实性、合理性,要揭开其面纱,还其本来面目。一是要防止部分手中握有行政、司法大权的单位以“赞助费”的名义变相进行乱收费和乱摊派。去年我们对某执法单位2010年财政收支审计时,查出该单位以“赞助费”的名义收取各乡镇场(街道办)和县直有关单位20多万元;二是要防止个别单位为了部门利益将罚没收入以“赞助费”的名义收取,达到截留国家预算收入的目的;三是防止部分单位为了达到偷漏税收入的目的将租赁收入变通为“赞助费”入账,我们在对某局2010年财政收支审计时,发现“其他收入”科目中有一笔12万元的个人赞助费有些可疑:个人怎么会无缘无故给单位赞助这么大的一笔钱,而且没有指明什么特定用途,这有些不合情理。于是我们找到会计详细询问该笔赞助费的具体情况,会计支支吾吾说不是很清楚,要我们去问分管财务的纪检书记。据此,我们更加怀疑该笔赞助款有情况,为了彻底查清该笔赞助款的真实来源,我们通过内查外调,多方打听,最终找到了捐款人,并查明上述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是单位将老办公楼租给某私人用于开办幼儿园收取的一年房租费。

五、大额食品费用发票。从近几年审计情况表明,行政事业单位一年购买食品的费用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此类发票有如下特点:一是单张发票金额大,少则二、三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几万元;二是发票上均不注明品名、数量及单价,只是笼统写上“食品”二字;三是往往几张发票连号开具,而且开票时间多集中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前后;实际上经过审计人员调查核实,这些大额“食品”发票真正用于购买食品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是被审计单位以购买食品为名开具虚假内容发票,套取财政资金用于发放干部职工奖金福利、请客送礼和处理一些不能报销的费用。如我们在对某单位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时发现该单位12月份集中报销了食品费用发票23张,每张金额3 000元,合计69 000元,发票全部为某烟酒专卖店开具。而且发票张数与该局在职干部职工人数相同,我们初步判断上述食品费用发票是虚假的。审计人员经过内查外调和对该局领导和财务人员政策攻心,最后该单位领导承认上述食品费用发票全部是虚开的,实际上是该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西藏拉萨旅游了一次,每人费用3 000元。

六、大额办公用品发票。对一些单张发票金额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而且未标明品名、数量及单价,只是笼统写上“办公用品”字样的办公用品发票应特别关注,这类发票往往不是真正用于购买办公用品,而是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套取现金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请客送礼等。如我们前年在对某局下属二级单位2009年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该单位只有5名工作人员,但是全年购买办公用品的大额发票较多,而且发票均是同一家个体商店开具的,经统计共有19张发票,合计金额11万元。审计人员通过调查核实,上述办公用品发票都是虚假的,套取的现金全部用于发放职工节日福利和请客送礼。

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单位介绍 篇3

信阳市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8月26日,为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市政府赋予各类行政服务事项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职能。2009年元月迁入信阳市羊山新区百花园区新中心办公,搬迁至新中心后,原交警支队车驾管大厅、公安出入境办证大厅、消防支队办证服务厅、车购税服务大厅、医疗保险服务大厅、建设工程招投标大厅、土地资源交易大厅、房屋产权办证交易大厅等十余个部门办事大厅全部整体进驻新中心实行项目在中心全程办理。现进驻各类行政服务部门78个,近500名窗口工作人员,各类行政服务事项565项,已进驻中心的565个行政服务事项全部承诺实现“一周办结”。中心成立七年来,扎实进取、创新思路,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青少年学习型组织、河南省巾帼文明岗、信阳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收到社会各界送来锦旗、感谢信300余面(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工作,将建成行政服务中心新办公大楼作为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撤地建市十周年的献礼工程,列入2007年市委、市政府“两江”考察兴办七件实事之

一、2008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大楼座落在羊山新区新七大道(中环路)百花园西侧,整个工程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为5层框架结构,被广大市民誉为“百花之窗”。其中,一层为公安、运

管板块,以交警支队业务为中心,辅之于车驾管相配套的车购税、运管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为办事群众提供车驾管“一条龙”服务;二层为企业证照办理板块,以企业证照办理为中心,囊括工商、国税、地税、商务、人民银行、质监以及与企业办证办照相关联的部门,为企业和办事群众提供 “一条龙”服务;三层为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板块,以建设工程项目办理和房产证办理为中心,纳入发改委、国土、规划、建委、房产、环保等建设工程相关联部门,为公民、法人提供建设工程和房产证办理服务;四层为政府资源交易和季节性办件服务板块,提供各类招投标大厅、会议室、档案室、客商接待室等,将国土资源交易、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类政府资源交易一揽子业务集中起来,整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交易、阳光操作,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五层为效能监察、政务公开、网络信息板块,行政效能监察中心、政务公开、网络控制中心、电子监察中心、中心窗口员工培训电教室、员工健身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均设在五楼。新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大楼于2008年2月份正式动工,同年12月底交付使用,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运行,体现了标志性信阳速度,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二十强中小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重要品牌。新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突破了9项全省第一,分别是:

全省第一个单体建筑面积接近20000平方米的行政服务中心。

全省第一个建立行政服务系统构架理论体系——“3661”(立足3个面向,构筑6大平台:行政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监察平台、政务公开平台、招商管理平台与中介服务平台,实现六位一体,执行1个标准化服务)行政服务理论体系的行政服务中心。

全省第一个打造全方位立体监督电子监察系统的行政服务中心。

全省第一个推出行政服务排号制和拿号制的行政服务中心。

全省第一个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搬迁、当年运行的大型行政服务中心工程。

全省第一个实行朝九晚五工作制的行政服务部门。全省第一个进驻各类行政服务最彻底、最全面的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

单位行政介绍信 篇4

一、《内控规范》缺陷

在我国内部控制研究领域, 有三份文件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是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以下简称C O S O报告) , 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三是《内控规范》。C O S O报告是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是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研究集大成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内部控制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内控规范》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与前两份文件相似。但是仔细研读还是会发现《内控规范》与它们相比存在两个本质差异, 体现在主体和客体上。主体的差异在两份文件的标题中就被揭示出来, 分别是规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但客体的差异就掩藏在两份文件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描述中。《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控制目标, 而《内控规范》则认为内部控制的客体是经济活动。由同一主体发布的两份文件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表述大相径庭, 很容易引起混乱。这种关于内部控制定义的表述方式正是《内控规范》的重大缺陷。

首先, 这种表述方式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在制定《内控规范》的过程中出了差错。财政部集结了全国范围内的精锐力量来推动《内控规范》的出台, 其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远超一般法律文件, 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它经历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立法程序, 分别是启动和调研阶段、向社会征求意见阶段、课题调研阶段、专家论证阶段和会签发布阶段。如果在最后阶段以财政部的名义发布, 它就会成为一个部门规章, 能纳入我国的法律体系。经历了如此严谨的过程, 出现失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认为是有意将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限制在经济活动上。套用法律专业术语, 这就是在立法上做了目的性限制。然而只有同时精通法律和内部控制的专业人员才可能理解这种目的性限制, 普通人只会认为这是表述错误。《内控规范》毕竟是公开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内容的表述方式应该要达到普通人能看懂的标准。

其次, 这种表述方式会混淆民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中心工作的认知。行政事业单位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它们也通过多渠道筹集财务资源, 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资本的保值增值, 而是为了保障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的中心工作是由其法定职责决定的, 除个别单位, 如基金会之类, 经济活动都不是其中心工作。仅仅列举群众熟悉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它们的中心工作明显不是经济活动。《内控规范》单方面强调经济活动是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的。

二、《内控规范》评析

当然, 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经济活动上并非是错误, 而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国际上公认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分别是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当然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理论已经发展到第五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前两个阶段内部控制关注的焦点是经济活动, 第三阶段引入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要素, 发展到第四阶段内部控制就被认为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一项系统的控制, 经济活动仅仅是其中一项控制内容。COSO报告就是第四阶段最著名的研究成果, 其本身也经过多次修改, 其中有重大影响力的修改是在1992年、2006年和2013年。通过不断完善, COSO报告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COSO报告一脉相承, 而《内控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还停留在第二阶段。并非是《内控规范》制定时出现了差错, 或者它本身就比较落后。正如上文所述, 这是一种目的性限制。如果从立法目的和立法背景来分析, 就能理解《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客体范围限定在经济活动上的意义。

内部控制归根到底是为了防范组织可能面临的风险。虽然关于内部控制理论是否已发展到风险管理框架阶段还有争议, 但是内部控制是国际上公认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COSO报告被认为是其中有力的工具。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其共性, 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借鉴COSO报告。然而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就比较复杂, 诸如行政行为不当、权力失控、效率低下和公信力丧失等风险, 不一定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至于贪污舞弊的风险, 确实和经济活动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多样化, 所面临的风险必然不相同。要求一部法规就能规避形形色色的风险, 显然不现实。如果要求针对每一项风险立法, 又有滥用立法权的嫌疑。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奉行的是成文法。对于一直被要求依法行政的机关来说, 现今面临着诸多风险, 迫切需要有成文法来规避风险。一方面是立法困难, 另一方面是立法的迫切性, 要解决这项矛盾, 就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客体范围限制在经济活动上就是这项切入点。这种限制是一项高明的举措, 至少能为一些紧迫问题的解决提供一项思路。它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风险。经济活动的确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单位的高风险活动, 诸如我们熟悉的“交通厅长现象”就是非常典型的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这种类型的舞弊行为很容易被觉察, 进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类似的舞弊已经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危及了执政地位。十八大后掀起的反腐风暴就是遏制这种舞弊的手段之一。内部控制也是遏制舞弊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且它更强调事前预防。制定《内控规范》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遏制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当然这只是一个起步, 更加重要的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行风险管理理念。有了这种风险管控的意识, 再将这种意识稳步推进到其他工作中去, 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中心工作中去。内部控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 但对于中心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内控规范》的制定是由标志性事件推动的, 分别是中央单位假发票事件和中央治理“小金库”专项工作。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 预防贪污腐败, 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全程控制的手段, 抬升贪污腐败的成本, 使之实现的可能性减少, 从而达到控制贪污腐败, 保护干部的目的。第二, 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运用内部控制理念, 审视和梳理现行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如此一来, 可以有力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三, 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具体来讲推进这项改革的方法, 就是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划分事业单位的性质, 再根据不同的性质安排财政经费。这种划分的出发点就是经济活动, 而经济活动正是《内控规范》所关注的重点。第四, 有利于推进财政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内部控制就是为运营的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第五, 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目前零碎的理论并不足以支撑起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能借鉴各种理论的长处, 整合出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法规, 将非常有利于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设, 也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内控规范》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限定在经济活动上是一项比较高明的举措, 只是在表述上产生了瑕疵。修改的方式也比较简单, 直接采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同时为了限制范围, 加上一句“本规范仅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这种表述方式可以保持法制的统一性, 也可以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不会造成误解。

需要强调的是, 规避风险的手段很多, 内部控制仅仅是其中一项。就《内控规范》本身来说, 除了定义表述方式外还存在其他缺陷。即使《内控规范》完美无缺,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复杂性, 要期望它完全规避风险也是不可能的。它存在固有局限性, 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因此, 实施内部控制要时刻关注这些要素。

摘要: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已经演进到第四阶段,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自2002年《萨班斯法案》实施后, 美国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 逐渐形成了以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较晚, 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相对落后, 相关理论匮乏。2012年11月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 至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客体范围

参考文献

[1]张庆龙, 聂兴凯.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 2011 (6) .

浅谈行政单位内部控制 篇5

一、目前行政单位内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对内控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1.企业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股东权益最大化,其支出和收入均可用货币计量;而行政单位最关心的是管理效益,其支出是有形的,而产出是无形的,无法对投资收益进行量化考核。因而,导致某些领导更关心某项举措的社会效益,而不去衡量是不是和投入成比例。

2.单位的“一把手”一般是抓全面工作,“财权”交由“二把手”或其他副职管理,这种模式与《会计法》的要求有所违背。在这种模式下,“一把手”很少过问财政事项,因此很少能关注单位的内部控制。另外,“一把手”大多属于业务型人才,精于业务而疏于管理。其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上级任务和促进单位发展上。

3.一直以来,对行政单位的管理都是平推进行,从上一级的管理单位乃至最上层的管理单位既没有组织对单位领导进行内控方面的业务培训,也没有从文件上要求加强内控,很少在内部控制上给予重视。

4.在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的权威性普遍高于企业,有些时候,急于达到办事的效率,从而迫使办事人员屈服于“一把手”权力的威胁,放弃甚至越过内控,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内控就形同虚设。

(二)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1.基层的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编制数量较少,而且缺乏领导岗位,内部审计人员基本上就一或两个人,并且隶属于纪委管理,这种架构不利于充分发挥内控作用。

2.一直以来,行政单位的管理基本上靠的是人的本性、自律和自觉性,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制约,领导也都抱着不出事就是没事的思想,得过且过。

(三)单位内控关键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1.内控人员缺乏有效的后续教育。虽然《会计法》规定,担任单位会计主管一职必须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但是,单位对会计人员职称考试很不重视,单位领导既不组织也不提倡学习。会计人员即便是取得职称资格,也不会在待遇上有所提升。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也都是走过场,达不到提高业务素质的作用。

2.会计人员缺乏,普遍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近年很多案件的发生均与此有关;内审人员岁数也较大,缺乏有效地补充。

(四)现有的一些好的内控措施因为人为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1.比如每年年终的固定资产盘点因为资产多、人手少,转变为各基层单位自行盘点上报,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发挥主导和监督作用,使得内控出现漏洞,单位资产很可能账实不符。

2.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内部审计环节,更多地是延续以往的作法,仅仅对业务进行例行审计,而不关心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对内控进行评估和测试,使得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却一直无人问津。每年的内部审计也都是走过场,很少能够发现问题。

二、强化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解决措施

以上浅谈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十宗罪”,虽然近于千疮百孔,但也不至于无药可救。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消除现存的主要问题,健全和完善单位的内部控制,就一定能够实现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内控目标。针对上述存在的四个方面十个问题,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要共同努力,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健全内控框架、完善内控制度是首要任務

首先,我们可喜地看到,财政部已经于2011年11月18日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要求对其征求意见。但是,《意见稿》仅仅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缺少具体来说实施规范,在很多地方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修订完善。其次,加强对财务、审计岗位的重视,落实财务、内审岗位的领导职位设置,并与相应的职称等级挂钩。

(二)加强对行政单位内控持续的监测和督导,督促其尽快完善内控并顺畅运行是强化药方

健全行政单位的内控需要从上层单位下文强制推行,并持续追踪问效。因为有漏洞的内控为个别领导提供了方便,使得他们不愿对内控进行完善。只有自上而下地加强对行政单位内控持续的监测和派员督导,才能使其重视健全和完善内控的重要性,迫于上方的压力,健全机制,从而堵塞漏洞,合理保证单位的合规运行。

(三)增强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内部控制意识尤为重要

《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从上级单位或者上层单位下发文件,要求“一把手”加强对内控的了解和关注,强化“一把手”对内控的责任意识。

(四)强化对内部控制人员的补充和培训迫在眉睫

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的补充,使得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同时强化对内容控制人员的教育培训,鼓励员工进行后续教育和职称考试,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政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不断提升。只有财务人员素质提高了,他们在执行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执行力和监督力才能不断增强,才能使内部控制工作顺畅开展。

(五)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考核是长久之计

今年是“审计整改年”,我们市局已将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立审计处对全市局各基层单位进行审计,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了其权威性和独立性。这就需要内审部门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网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http://kjs.mof.gov.cn/zhengwuxinxi/gongzuotongzhi/201111/t20111118_608934.html.2011.

[2]中华会计网校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③《行政介绍信》 篇6

1、初始化登记建库工作流程。

 步骤:机关、事业单位对本单位机构编制人员信息进行登记,填写《人员信息表》(电

子文档)→主管部门对《人员信息表》(电子文档)汇总审核把关,报送市编委办→市编委办会同组织部或人力社保局审核,并将名单信息返回单位公示→所在单位将《人员信息公示表》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主管部门将《人员信息表》(电子文档)、《公示表》(纸质文档加盖公章)和公示结果反馈市编委办→市编委办录入信息库并核发《机构编制管理证》。

2、进编登记工作流程。

(1)基本步骤

 第一步:进人单位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领取《编制使用计划卡》

 分两种情况:

 ①一次性进人1—2名,直接向机构编制部门申请领取《编制使用计划卡》。

 ②一次性进人3名以上的,用人单位至少提前5个工作日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编制

使用申请,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后,向用人单位下达同意编制使用函和《编制使用计划卡》。

 第二步:组织或人力社保部门凭《编制使用计划卡》研究进人,经批准同意并办理

进人手续(开具行政介绍信)。

 第三步:单位人事干部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登记。

 需提供材料:

 ①《人员进编登记通知单》(进编单位及主管部门盖章,提交机构编制部门审核) ②《机构编制管理证》

 ③《行政介绍信》

 ④《人员信息采集表》(电子文档)

 ⑤ 干部任命文件(科级以上干部)

 时间要求:5个工作日内

 第四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入编登记并出具《人员进编登记通知单》。 第五步:单位人事干部到组织、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办理工资审批、经费核拨、社

会保险等手续。

 需提供材料:

 ① 机构编制部门出具的《人员进编登记通知单》

 ② 行政介绍信

(2)四种人员进编登记程序区别:

 ①市委管理的干部。由调入单位人事干部在5个工作日内持《机构编制管理证》、行

政介绍信以及任命文件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登记。省略第一步。

 ②通过正常调动(任)、转任、特殊人才引进等途径新进科级以下人员。按以上五个

步骤办理。

 ③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或公开选调工作人员。领取《编制使用计划卡》后,招录(选

调)单位主管部门凭《编制使用计划卡》向组织或人力社保部门上报招考、选调计划,组织或人力社保部门分别会同机构编制部门研究核准计划。再按第二、三、四、五步办理。

 ④军转干部、转业士官等政策性安置进人。组织、人力社保部门提出副团级以下军

转干部安置计划,人力社保、民政部门提出转业士官安置计划,并分别会同机构编制部门研究确定接收单位。接收单位到组织、人力社保部门办理报到手续后,再按

              第三、四、五步办理。

3、出编登记工作流程。步骤:单位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出编登记→机构编制部门出具《人员出编登记通知单》→单位凭《人员出编登记通知单》到相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调整手续 须提供材料: 《人员出编登记通知单》(出编单位及主管部门盖章,提交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及批准文件、调出证明等相关材料。时间要求:5个工作日内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行政单位的职能发挥在于社会公共的各项服务,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民众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社会满意程度,加大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达成更好的服务目标是大势所趋,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手段和应用相对落后,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手段比较薄弱,因此对于其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一、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分析

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首先要确保所行使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事内部控制是其必备的前提,只有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才能使保证行政单位的职能机制。保证资产的安全和稳定性,无论从资产的购入、使用、支出等环节均要保证资产的安全存在性,使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使资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内部控制的目标还要定位于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真实有效的会计记录信息是执行决策的理论依据,从预算管理和财务分析来讲,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决定了行政单位的职能完成情况和对公众实际服务结果。其结果有力的提供了管理上的依据督促了行政单位的职能发挥保证工作目标的达成。此外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控制预防腐败,内部控制良好的完善相关职能制服,控制了经济行为的流程,监督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出现。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使工作更好的达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使社会服务效率最大化,通过预算管理,实际财务划分将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发挥工作职能。

二、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根据国家治理理论来进行内部控制应用的研究

国家的治理理论明确了行政单位的职能机制,治理要求是各个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在大管理的环境下相关制约和监督,便体现了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理论。纪委、审计等相关监督体系保证了内部控制的实施,确保行政单位的合法规范性,保证职能的履行和社会服务的目标。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在国际治理理论的基础下,进行行政单位的绩效考核和监督,提升资产安全和管理效率,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职能的发挥。

2.社会委托是推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

社会全体人民群众委托了国家的管理机构,行政单位便是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委托下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管理机构。良好的完成委托任务,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进行内部控制督促实现目标的完成。内部控制确保了按照法律法律行动,不损坏委托人的利益,严格规范管理行为提升公共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和风险发生,从根本源头控制行政单位的良好运转和公正性。

3.结构机制行为绩效分析对内部控制影响

结构组织机制导致人员行为的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着绩效结果此理论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具备一定的意义。行政单位的组织划分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分配保证管理绩效的达成。内部控制对于各级行政单位的职位分配和监督具有一定的影响,规范人员的行为活动,达成良好的绩效成绩完成社会服务的目标。

三、完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为内部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各个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发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完善目前的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可以依法办事,依章办事加强内控的实施和推行。通过全面的内部控制的法律体系形成完善有依据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来保证行政单位的财产安全、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财务和审计等相关部门给与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推进内控的制度建设和具体实施,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增加公开财务透明度制度,使财务预算和决策的结果公开审核,社会监督。

2.增加风险防范意识,控制风险发生

政府职能进行了相关调整导致风险发生可能性增加,行政单位需增加防范意识开展思想教育,分析风险问题预防发生,端正办公态度严格按照规章依据工作规避因自身问题发生的风险问题。财务问题方面需要正确合理预算履行管理制度合理减少非必要支出,把控好财务安全预警财务风险出现。在民生和公共投入上进行预算和实际投入严禁贪污浪费,保证财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明确资金流向按照职能履行管控好财政资金。

3.加强监督机制管理,严肃追究责任

监督管理需要从内部和外部统一管理和监督,内部需要加强审计工作,专人部门进行财务审计监察。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递交报告内部领导指示和研究进行改善。规范财务工作的行为,提高审计的手段和方法,积极创新提高审计地位。外部监督避免内部一体化,利用外部的公正审查性开展有效的监督手段。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出现问题必须严肃处理交给相关法律部门,杜绝贪污和管理严重失责现象。

四、结论

提升行政单位公正地位和发展速度需严格进行内部控制应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达成行政单位的服务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永杰,王璐.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

[2] 王瑞雪.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J].财政金融,2013,08.

作者简介: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对策 篇8

一、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管理分散, 多头监管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中存在的一大现实问题。为此, 应强化政府监管主体间的相互协调, 形成协调有序的整体监督合力。为此, 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府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

1. 清楚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与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进行会计监管的各自职责。

目前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审计监督及其他政府行政监督在具体监管内容上相互交叉, 甚至使用不同的监管标准, 造成监管的权威性受到损害。当务之急应该成立一个专门领导小组, 总结分析委派会计、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和其他政府行政监督的各自职能, 清理重叠职能和内容, 在分清职能、避免重叠、有机协调、相互补充的指导原则下, 将上述各种监管职能重新理顺, 以解决管理分散和重复监管的问题。

2. 在财政部门内部清楚界定各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管职能, 加强各部门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

目前财政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的机构主要是各预算职能部门、会计管理职能部门、财政监督检查职能部门和财政法制管理职能部门。现在看来, 在实际工作中, 这些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有交叉, 甚至也存在不通信息, 封闭监管的问题。为此, 应在财政部门内部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工作、职能分工的清晰和监管工作的信息交流, 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矛盾。

3. 应特别加强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会计监管工作的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

彼此间应建立信息通报和检查结论处理处罚决定抄报制度,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和监督矛盾。

4. 强化责任追究移送制度。

财政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发现的需要追究责任人员行政、司法责任的, 要按规定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否则应对有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以杜绝监管中的以情代法, 拖延处理的现象发生。

5. 强化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制度。

应由国务院制定一个法规, 规定有关部门在对会计资料监督检查时发现的、依据《会计法》应由财政部门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实施处罚的事项, 应能够及时移送到财政机关。这样, 通过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组成一个分层次、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网络。

二、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会计委派制是外部会计监管的一种新的尝试, 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 有直接委派、财务监理制度和集中核算三种形式, 虽然直接委派和财务监理制度实现了对单位近距离的随时随地参与式的监管, 但其管理成本高, 委派人员与单位关系复杂, 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被动局面。而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相对的远距离监督, 更多地依靠制度、票据、技术手段来完成, 工作成本低, 集约化程度高, 与单位矛盾少。因此建立和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适应目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选择, 也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指在实行综合预算的基础上,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核算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入 (包括预算内、预算外) 以及各种专项资金收入直达国库收入账户, 预算内、外建立相互配合的拨款计划, 所有财政支出包括人员工资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专项资金支出全部通过国库支出账户实行集中支付。它包括对预算单位大宗商品或劳力支出的集中性支付、对公务员工资和补贴的工资性支付和对预算单位零星日常费用的零星支付。

从现实国情看, 积极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库支付结算体制,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能够实现对政府资金的集中化管理和使用, 增强国家财力, 加强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实施力度;能够减少支付环节, 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政府资金流失, 杜绝不合理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能够细化、硬化财政支出资金的分类监督管理, 掌握各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用途、用款时间、付款对象等, 有效减少财政资金使用方面的损失浪费和抑制腐败;扭转财政资金“部门、单位”所有制倾向, 建立新型的理财、用财观念。

三、改革审计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证明, 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名义上是双重管理, 实质上是属地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 难以保证政府审计部门摆脱行政干扰, 独立、严格、客观、公正地执法, 影响了审计执法的力度, 不能保证审计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只有改革这种管理体制, 才能把审计部门从地方管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审计职权, 查处问题、净化环境、清除腐败温床, 向有关部门提供经济案件的线索, 维护经济秩序, 成为真正的具有权威性的经济监督部门, 才能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保障各项改革措施和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际上政府审计管理体制变革的一些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各级审计机关应隶属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作为人民的代表对政府的经济活动实施独立的、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在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 而且是权力机关, 不仅制定法律, 决定重大问题, 而且产生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我国的国家预决算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决算的批准权和监督权均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既然这样, 具体进行这项监督工作的审计机关也应隶属于全国人大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审计, 可以发现问题, 促使政府改进工作, 使人民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同时, 要真正做到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必须在隶属关系上具备依法审计的前提条件。

四、加强内部会计监管, 做好基础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 有一些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并没有认真执行, 造成内部管理失控, 单位负责人应对此负主要责任。由于行政事业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一定要提高对监管的认识, 要将内部监管工作做在前头, 要认识到会计部门依法行使监管权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 必须履行;要结合会计业务工作中现存的实际问题, 认识到会计监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补充;会计监管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 体现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合理地规范本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

五、加强法制建设, 严格执法机制

上一篇:蝴蝶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是什么下一篇:面试中如何正确的表达被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