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核算作业

2024-09-23

行政单位核算作业(共8篇)

行政单位核算作业 篇1

为清晰地阐述这次会计制度变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 本文在详细对比新旧制度差异基础上, 通过例解的方法分析行政单位在新制度实施时, 所应做出的各项会计调整和衔接工作, 以期能够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例]假设某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汇总表如表1所示。

单位:元

一、新旧账户结转调整

新制度增删了部分科目, 原有的科目核算范围也有所改变。根据表1中各科目余额, 结合相关明细账和部分原始凭证, 案例中该民政局所应做的调整事项、分析过程和调整分录如下:

(一) 新制度取消了“暂付款”科目

该科目中原纪录的属于尚未收回的出租、出售物资款项应转入新设科目“应收账款”中, 属于采购物资预付款项的转入新设科目“预付账款”中, 剩余的转入新设科目“其他应收款”。表1中“暂付款”科目余额共45000元, 其中有30000元属于一批救济物资的预定款;有应收一间闲置临街门面房的租金12000元, 剩余的3000元属于单位职工出差预支的差旅费。

同时, 由于新制度扩大了“双分录”的核算范围, 在“预付账款”余额增加时还应将与其相对应的结余转入资产基金中。

(二) 新制度取消了“库存材料”科目

新制度增设了“存货”和“政府储备物资”科目代替原来“库存材料”科目的核算内容, 其中“存货”科目用以核算单位自用而储备的价值较小的材料、燃料等物资, “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用以核算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表1中17600元的“库存材料”中有15000元属于已采购但尚未发放的贫困居民生活补助用品, 剩余的为本单位自用办公耗材。

根据新制度规定, 除以上调整外, 还需将与“库存材料”相对应的金额从“结余”科目转入“资产基金”有关明细科目中。

(三) 新制度缩小了“固定资产”科目核算范围

原来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的那部分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维护管理, 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 改在新增科目“公共基础设施”中核算。本例民政局的固定资产有2000000元属于单位自用建筑物和办公设备, 此外, 有价值为4000000元的一个儿童福利院和一所价值为6000000元的敬老院, 属于社会公共福利设施, 其价值应从“固定资产”科目转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此外,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 原来和固定资产价值对应的固定基金余额应转入“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和公共基础设施对应的转入“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中。

(四) 新制度删除了“暂存款”核算科目

原制度中负债类科目“暂存款”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各项应付未付款项, 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这类事项, 新制度删去了该科目, 并新增了“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应付政府补贴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代之。表1“暂存款”的余额中有90000元属于尚未发放的伤残退伍军人补贴款, 按规定应转入“应付政府补贴款”科目, 有32200元属于应为本单位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 其余的为应付给采购单位的物资款, 转入“应付账款”科目, 除此以外, 按照新规定, “应付账款”余额增加还应该同时借记“待偿债净资产”, 贷记“财政拨款结转”。

(五) 新制度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统一核算应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报酬

新制度中“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包括工资、福利、奖金以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相应地取消了“应付工资 (离退休费) ”、“应付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三个和职工薪酬相关的科目。表1中“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系本单位某先进职工的特殊奖励, 由于其本人出差在外, 尚未领取, 应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六) 新制度要求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

在新制度颁布以前,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重心是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因此造成很多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资产和负债。新制度要求行政单位在核算收入支出的同时, 还要全面核算资产和负债。各级行政单位在执行新会计制度时, 应全面盘查本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 存在未入账的应按照新制度要求及时入账。

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通过盘点, 发现有一批价值300000元的物资未入账, 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给困难群众的生活用品, 按规定应计入“受托代理资产”, 此外, 敬老院本年新增加了60000元的床铺、柜子等家具也未入账, 符合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应计入“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这批家具的款项并没有支付给销售商, 所以账上还应该补记负债。

(七) 新制度不再设置“结余”科目

新制度中净资产类不再有“结余”科目, 其余额应相应转入新增科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中。表1中“结余”科目余额为108150元, 扣除调整事项 (一) 和 (二) 冲减的部分, 还有60550元 (108150—30000—17600) , 其中有20000元属于项目尚未完成的财政拨款,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转”科目, 有10000元属于项目完成后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 应转入“财政拨款结余”科目, 剩余的30550元转入应“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八) 新制度将“现金”科目更名为“库存现金”

按照新制度规定, “现金”科目名称变更为“库存现金”, 与《企业会计准则》统一, 核算内容不变。

二、基建并账调整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单独核算的基建账, 按照新制度规定, 还要定期与单位大账合并。合并时, 应按基建账科目性质, 增加或较少大账中与之对应的科目余额, 所产生的借贷方差额贷记或借记大账中“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假设本文案例中的民政局2013年12月31日基建账科目余额表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基建并账分录如下:

经过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后, 新的科目汇总表如表3所示, 2014年年初该单位应以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登记新账。

单位:元

三、2014年期初资产负债表编制

由于从2014年1月1日开始, 所有行政单位都要按照新制度进行会计核算, 为了填制2014年资产负债表月报表和年报表的年初数一栏, 还必须按照新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和编制方法, 根据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2014年1月1日的资产负债表, 编制结果如表4所示。

单位:元

在新旧账表资料转换调整完成以后, 从2014年起, 行政单位应按照规定年限按月计提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折旧, 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 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为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公共基础设施) ”,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本文案例没有涉及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如果行政单位存在未入账的无形资产, 按照新制度要求, 应按其净值登记新账, 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 并从2014年起在规定年限内按月平均摊销, 摊销时借记“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除了调整相关账表资料以外, 行政单位还应该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 转换电子数据, 保障新旧账套顺利、及时、有序过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库[2013]218号) [S], 2013年。

关于行政单位经费核算的思考 篇2

摘 要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即政府机关。加强对行政单位经费的核算,是摆在广大行政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行政单位 经费核算 资金效益

一、行政单位经费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乏力

行政单位预算内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对预算内经费的核算,多数行政单位都能按照财政部门和本单位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开支范围和经济责任,落实相关措施。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虽然行政单位目前已普遍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一些行政单位“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预算外资金管理不规范,经费使用的监督不完善,有的行政单位由于经费监督不力,发生单位私设“小金库”乃至私分、挪用、贪污等问题,一些干部还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乃至法律的制裁。有的单位由于经费保障不力,出现了“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违纪违规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行政执法机构的形象。

(二)资金效率不高

许多行政单位虽然已实行零基预算,但不少行政单位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及控制方法,造成预算与实际偏差较大,未发挥预算应有的约束作用,经费超支、不合理调整预算等现象时有发生,追加预算成为“惯例”。同时,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监管常常是在事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监督,导致一些行政单位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率,不少单位只注重考核经费收支账面平衡与否,很少对资金使用效能、用途的必要性进行监督考核,导致相当一部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十分低下,重复投资、低效投资等浪费现象严重。

(三)监督机制缺失

有的行政机关领导对经费核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放任自流,经费管理混乱。有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比较粗放,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有的行政单位虽然制定了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但监督不力、管理松懈。由于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加之审计、财务等部门人员通常由单位领导任免,单位内部很难客观、有效进行财务监督。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虽然客观上对强化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也使单位松懈了对内部的财务监督,将监督责任移给了会计核算中心。

二、行政单位经费核算的重点

(一)基本建设拨款的核算

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单位的所有收支已统一纳入综合财政预算,行政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与单位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应实行统一核算。

笔者认为,应在行政会计中增设三个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收入类科目“基建拨款”、支出类科目“基建支出”、净资产类科目“基建结余”。当收到来自财政部门的基建拨款时,借:银行存款;贷:基建拨款;当单位发生基本建设支出时,借:基建支出;贷:银行存款;当基建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年底将“基建拨款”和“基建支出”账户余额分别转入“基建结余”账户。“基建结余”账户余额在借方余额表示单位的基建支出大于财政部门基建拨款的数额,即单位用自有资金垫付的基建资金数额;贷方余额表示财政部门拨入的基建资金的结余数,可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基建资金的收支差额。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

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建和损耗的核算方法有两种:(1)行政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列为当期支出,作如下会计分录:借:经费支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使用时按年计提折旧,但仅冲减固定基金,不再列为支出。即每年计提折旧时仅就计提的折旧数作一笔会计分录: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2)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当行政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借:暂付款;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每年计提折旧时再就计提的折旧数列支,作借:经费支出;贷:暂付款,同时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可由财政部制定统一的标准执行。

(三)专项资金的核算

行政单位有不少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但是却没有设置相应的科目对这些资金进行单独的核算,对其内容的反映,都是通过“暂存款”、“暂付款”等科目进行的。笔者认为,应在行政单位会计中增设“专用基金”科目,下设“职工福利费”、“住房基金”、“修购基金”等明细科目来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核算。核算方法如下:

1.职工福利费的核算。按规定的标准提取职工福利费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经费支出;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费,当将资金用于职工福利或对困难职工发放补助时,借:专用基金——职工福利费;贷:银行存款(现金)。

2.住房基金的核算。单位住房基金的主要来源有:来自财政及城市住房基金的补助收入;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租赁保证金收入;单位住房基金的利息收入等。行政单位住房基金主要用于:发放提租补贴和交纳住房公积金;自管住房的维修、管理和改造;归还住房借款等。行政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住房基金时,作如下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经费支出);贷:专用基金——住房基金,住房基金运用时,再作借:专用基金——住房基金;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修购基金的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在现行制度下只能在“其他收入”科目中进行核算。增设“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后,当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变价出售或报废时,一方面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作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同时将取得的变价收入记入专用基金,作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当使用该笔资金购建或维修固定资产时,再作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银行存款。

另外,单位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其他的专用基金明细科目对有关的内容进行明细核算。

三、加强对行政单位经费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监督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规章制度。财经法规是一个单位经济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是搞好财务监督的基础。要坚持“先立规矩后办事”,建立、修改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一是针对新推出的政策法规,要及时出台本单位相对应的举措,健全财务监督法规,增强可操作性,使本单位财务监督部门有法可依,使财务监督有尚方宝剑为其撑腰。如财政部门先后推出了国库集中、项目绩效评估、代建工程管理等一系列新政策、新措施,对此,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抓紧制定出台本单位相对应的具体监督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应有的作用。二是要对现有的各项财经法规及时修订完善。对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的,要及时修改更正;对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的,要及时补允完善。三是要贯彻落实规章制度。不少行政单位并不缺少规章制度,缺的是执行和落实制度的力度,少的是违反制度后查处的决心和措施。各个行政单位要明确责任到人,确定专门部门专人负责落实,违反者必须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对重大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人和事,应交由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直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责任。各个行政单位要推行政务公开,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利于电子平台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公布、网上监督。

(二)建立健全財务监督工作机制

行政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本单位财务监督工作,改变“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状况,进一步明确财务监督的职能,协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内外结合、分工合理、职责明晰、制约有效的财务监督工作机制。

1.强化内部监督。一是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行政单位财务部门要从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着手,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论证,搞好支出结构的优化设计,尤其是对消耗性支出,应认真分析研究其开支的必要性,规定最高消耗限额和加强各种消耗性支出的控制,并制定各项费用的消耗定额,使经费预算能够切实执行。二是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行政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这种资金供给制度很容易出现问题。审计部门要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经常性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三是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察作用。着重就民主集中制、政务公开、公开招投标等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纪检监察部门除了会同财务、审计部门进行联合监督检查外,还应发挥自身效能监察、案件查处的职能,抓好违纪案件的查处,并对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起到警示作用。

关于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 篇3

(1)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增加,主要有购入、调入、建造、接受捐赠等。增加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支付有关款项时: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2)固定资产减少的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减少,主要有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调出、毁损、报废等,都应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固定资产减少: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变价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其他收人

发生清理费用: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3)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或自然力的影响会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同时,由于某些原因还会带来损坏。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行政单位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支付修理费: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 如果增加固定资产价值的维修,例如,对办公楼的全面装修,还应增加固定资产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4)固定资产出租的核算。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果闲置,可考虑将其出租,以便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同时还可获得一定收入。租出的固定资产不需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但需在固定资产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取得租金时,不需分期确认收入,在实际收到期间直接确认为收到期间的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5)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行政单位为保证财产安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固定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应根据账面数和实存数,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情况表”,并及时查明原因,报经单位领导批准后,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盘盈固定资产,根据其重置完全价值: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盘亏固定资产,根据其原账面价值: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同时,取得责任人赔偿的:

借:现金

行政单位核算作业 篇4

提要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等,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集中核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及意义

在研究、探索新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中,一些地区借鉴国外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做法,结合当地实际,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对财政性资金实行统一核算,集中支付,等时机成熟再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发展。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不改变单位内部理财机制、资金支配权和财务管理职能的情况下,取消单位的现有银行账,由财政部门统一在银行开设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这是鉴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收支管理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的现状而采取的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主要形式进行的一项改革。其作为一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崭新工作,在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治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与以往财政管理制度相比,这项改革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改变了资金的管理方式。取消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资金都集中在财政部门统一开设的账户;二是改变了收支的管理方式,单位所有的资金归财政部门直接收付,单位财务收支行为受财政部门的全方位监控;三是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式,由过去单位各自核算变为财政部门集中统一核算。这项改革的本质就是建立了“财政性资金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使用权归单位”新的财权关系。

二、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率,不是财政不想监督,而是财政资金在下拨到单位后,其使用情况和方向不能通过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出来,部门领导对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及在领导威慑下的做假动机,使得财政资金到了单位就成了“暗箱操作”,再加上“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使得部门利益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但造成财政秩序的混乱,也为腐败滋生造就了制度上的温床。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操作”。会计的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它的初始阶段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必然存在其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财产管理、理财机制、预算收支计划的编报等都没有改变,但是会计核算职能和资金的管理权移至核算中心,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约束了单位的支出行为。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心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

(一)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现行粗放、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要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其弊端主要表现在财政资金分散支付、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等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单位分散管理财政性资金的现状,实现了财政性资金的统一管理和集中收付,但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以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强化了单位收支管理,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预算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人大、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还相当薄弱,预算执行不力的矛盾相当突出。实行集中统一核算,核算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核算中心有权予以拒绝,从而起到强化预算约束的作用。所以,集中统一核算有赖于预算编制的相应改革,也就是说,预算要细编,实行部门预算,支出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部门及每个项目,核算中心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而目前纳入核算中心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预算工作尚未到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仍然存在,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非常薄弱。

(二)缺乏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支出管理的有效手段,这一制度的建立,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支出要以法定的程序,主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从市场上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在西方,采购性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40%。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同时也能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进行源头控制,有效杜绝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浪费现象。然而,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所涉及的范围太窄、规模小,主要是对汽车、空调、计算机等专控商品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而且缺乏规范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存在相当的随意性,使许多单位需要的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想通过政府采购制度往往未能实现,而只能维持原有的采购方式。所以,缺乏配套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集中核算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缺乏可行的、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实行集中核算,虽然预算单位对资金支配权不变,各财务审批事项由单位负责人负最终责任,但是资金支付权移至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就应该对资金支出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否则核算中心就失去存在的意义。然而,由于现行的经费开支标准远远落后于实际,执行起来较困难。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自立名目发放福利奖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实行集中核算后,经常会产生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摆在核算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核算工作与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相分离。实行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进入会计核算中心后,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无需严格保管、审核财产物资;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会计主体不变、预算体制不变、理财机制不变”的原则,认为财产物资自主权在单位,其职责是核算、监督。于是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对往来款项的核对和清理有所放松。如果不加以解决,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又将造成新的腐败之源。

三、完善策略

(一)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监督体系。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预算之中。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推行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财政部门要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为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即把财务管理人员留在单位,把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把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然而,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必须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而不能到支付完了事后才来明确。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核算中心的发展,必须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彻底扭转将核算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同时,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此外,集中核算的核心是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的提供者,财政资金越过各个预算级次,包括主管单位、二级单位,进行直接支付。此时明确会计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会计核算支付中心至关重要。会计核算中心不能代表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能,更不是一个独立的权力单位,不能承担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会计核算中心既对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又要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两种职责的统一既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延伸,又是预算管理强化的体现。

(三)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严格操作,防范风险。由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管理后,财政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因此必须加强内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防范风险。将应纳入预算内管理而目前尚在财政预算外管理中“支流”和“转圈”的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种财政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内,纳入国库核算,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部门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同时,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向预算单位反馈资金支付的信息,与单位形成相互牵制的机制,接受财政内部监督部门、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县财政局)

主要参考文献:

行政单位核算作业 篇5

为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促进单位健全内部财务控制机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食堂财务收支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单位食堂实行委托(承包)经营的支出管理

单位内部食堂委托公司或承包给个体商户经营管理的,应签订委托(承包)协议。双方根据实际用餐人次按月据实结算工作餐费,单位凭委托(承包)协议、单位审核确认的实际用餐人次结算清单和被委托方开具的发票按规定列支。

在省委省政府海南广场、国兴和海府办公区的工作午餐补助经费集中管理和使用,经费预算指标下达各预算单位,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划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由其负责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委托专业公司集中供应午餐,按实际用餐人次结算费用。各相关单位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工作午餐补助经费划转文件及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回单列收列支。

二、单位自办食堂的收支管理

(一)单位自办食堂的核算要求

1.食堂应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由单位申请设立食堂一般存款账户,开设专项食堂账套自行进行核算管理。

(1)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食堂一般账户,用于食堂收支结算业务。

(2)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3)年终盘点结算,净结余转入单位基本账套的其他收入,亏损额由用餐人员分摊。

2.单位日常用餐人数较少而自办内部食堂的,除财政资金指标外,其他资金的收支应全部纳入单位基本账户进行管理。收取的个人伙食费存入单位基本账户,支出从基本账户支付,不得将收入存入个人账户或坐收坐支现金。

在基本账套的“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食堂其他应付款”明细科目,用于核算食堂收支和往来业务。往来科目只反映食堂收支规模及过程。

(1)按工作午餐费结算餐次,或依规定的标准在食堂安排会议、培训和接待用餐,在其控制额度内食堂发生购买食材、支付员工工资等支出事项时,使用预算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支付到供货商、员工账户。

借:经费支出(事业支出)——工作午餐费、会议费等

贷:财政拨款收入(财政补助收入)

借: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贷: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2)上例,使用自有资金由实有资金账户支付款项。

借:经费支出(事业支出)——工作午餐费、会议费等

贷:银行存款

借: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贷: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3)食堂销售餐票或充值卡,收到个人预交伙食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预收伙食费

(4)食堂使用个人预交伙食费采买食材等。

借: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贷:银行存款

(5)工作午餐外个人使用餐票或就餐卡用餐。

借: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预收伙食费

贷: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6)年终应对库存食材进行盘点,以食材价值加“其他应付款-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科目贷方余额(或减借方余额)合计为食堂综合盈余(负数为亏损)。

食堂综合盈余转作单位其他收入:

借:其他应付款-单位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贷:其他收入

食堂综合盈余出现负数则为亏损,亏损数额按用餐人次分摊到用餐人员承担,个人交款缴入单位基本账户: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单位食堂其他应付款-食堂收支

(二)单位自办食堂的报账管理要求

1.食堂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应主动向收款方索取发票,如收款方不能提供发票的,可按照相关规定向税务部门申请代开发票,作为支出报账凭证。

2.食堂大宗食材或物品采购,应通过转账或公务卡消费直接将款项支付到供应商账户,以供货商提供的发票和验收手续办理支出报账;从农贸市场零星购买的食材和用具所需现金,可按不超过食堂5天零星开支费用额度,由采购人员办理备用金借款,以备用金开支食堂费用后及时报账弥补,实现备用金开支报账周转循环。采购人员要登记备用金日记账,做到按日记账、日清月结。

3.食堂销售餐票、就餐卡,应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实行票、款管理人员分离,及时对账,票款按现金管理要求及时缴存基本账户。

4.加强食堂财务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堂商品采购、验收、保管和领用等管理制度,严格实施采购、验收分离内部控制,设置备查薄,对食材进、出、存进行登记。定期对食堂备用金、库存物资进行稽核检查、盘点。

三、单位没有内部食堂的支出管理

(一)单位没有内部食堂,在餐饮企业(或个体户)实行午餐定点供应的,单位应与定点餐饮店签订协议,凭餐饮企业提供经单位核实的实际用餐人次结算清单和餐饮发票按期结算列支。

(二)单位没有内部食堂,经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同意在其内部食堂搭伙用餐,若搭伙食堂属委托(承包)经营的,应签订三方协议,单位凭餐饮企业提供经单位核实的实际用餐人次结算清单和餐饮发票按期结算列支。若搭伙食堂属自办食堂的,单位应与搭伙单位签订协议,单位凭搭伙食堂提供经单位核实的实际用餐人次结算清单和一般收款收据按期结算列支,餐费应转账到提供搭伙单位的基本账户(或食堂一般账户)。

(三)单位因人员较少、位置偏远,无法开设内部食堂、定点用餐或搭伙用餐的,可按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在工作午餐补助标准限额内凭实际购买食材的票据或餐饮发票报销。

四、其他管理要求

(一)工作午餐补助严格按照预算开支,仅用于本单位工作人员工作午餐。省财政未安排工作午餐经费预算的,以及临时聘用和借调等人员的午餐经费,由单位从其他公用经费调剂解决。工作午餐补助经费结余可调剂用于其他公用支出。

(二)在押人员、强戒人员、运动员、教练员、学生等预算安排的人员伙食补助,报销时必须提供实有人员名单,因保密需要不能提供人员名单的,应提供由单位业务管理部门核实并盖章确认的实际用餐人数。

(三)严格按照预算标准和实际发生人(次)数结算支出。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安排用餐,不得在食堂开支无关费用,严禁虚报冒领伙食补贴,严禁虚构事项通过食堂套取资金。严格按照在押和强戒人员等实际人数及预算定额补助标准采购食材,严禁挤占挪用在押和强戒人员等伙食补助开支工作人员午餐费。

(四)除国家政策允许发放给个人的伙食补贴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工作人员午餐补助、各类人员定额伙食补贴发放给职工个人。政策规定应支付给学生个人的伙食补助,直接转入学生个人银行卡或可核实个人身份的食堂就餐卡的,按相关政策文件执行。不得在无实际开支票据的情况下以伙食预算或个人定额签领等形式直接列支。

(五)除预算规定的工作午餐补助外,单位可负担购置食堂设备、器具等食堂开设必备的基础性支出;单位不得承担购买食材等伙食直接耗费支出。食堂员工工资、水电、煤气是否由单位负担,以委托(承包)协议为准。

(六)工作人员工作午餐费统一列入“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工作午餐费”;学生伙食补助列入“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助学金”;看守人员和犯人伙食费列入“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生活补助”。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篇6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一)通过会计监督强化了财政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一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意味着会计中心的一个账户将核算其所有支出。统一核算赋予会计中心审查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支出和凭证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权力。会计核算中心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对不符合要求的支出与凭证进行纠正或补办。行政事业单位随意使用国家资金上的程度得到了一定的遏制,这为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的行为设置了必要的障碍,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通过会计监督的方式强化了财政监督的力度。

(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得到了提高

各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都取消在各银行的基本账户,将资金汇集到中心的单一账户上,财政部门十分方便的就可以统一调度资金,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进一步杜绝了预算执行过程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促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提高了财政预算管理的水平

会计中心有权拒绝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所有开支必须在预算的范围之内,这就起着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在取消了所有基本账户之后,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要求将相关收入直接上缴国库,彻底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的基本要求也就得到了实现。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实施集中核算后,中心集中管理行政事业的会计业务,同时中心还配备了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由于与相关单位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这些人员更能够严格贯彻《会计法》、《会计基础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同时,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新技术,故而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明晰性和统一性等提供了应有的保证。

(五)节约了人力资源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本事业单位的独立核算,减少了人员编制,降低了运行成本。况且,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并不复杂,业务量也不大,独立核算所带来的是成本的提高。通过集中核算,就能够减少财务人员,降低运行成本。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现存问题

(一)认识上的错位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去的“单位批单位报”不复存在,而是采取“单位批中心报”的方式。故而,部分单位领导便忽视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报账会计是辅助的,报账会计的资格证及其工作能力都不是领导关心的问题,他们可能在任命报账会计人员时存在随意性,由此导致报账会计的专业能力水平不高,进而导致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压力。

(二)模式上的缺陷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往往采取大厅式的工作模式,单人管数个单位的账,这造成财务与会计的分离,本单位的财务与会计监督的优势便荡然无存。同时,票据的真伪是会计中心核实单位报账的判断标准,由于不了解所辖单位的业务情况。首先他们所看到的是单位报账发票的规范与合法性,他们所关注的是发票等手续是否完备,即使存在反映的经济内容不真实的可能,但是只要满足上面的条件,也只能同意报销。核算中心的会计整天忙于自己的业务,能够很少的实现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可能性是偏低的。

(三)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的报假账现象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不再负责做账,只负责报账。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在代理会计核算的监管中,只能识别票据的真伪,不能识别经济业务事项的真伪,某些报账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真票据假业务现象。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运输、劳务费等合规票据列支送礼、超标准吃喝招待、滥发奖金和补贴、公款旅游、集资建房等不合规支出。

(四)核算单位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存在弱化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外部监督的存在,其财务监督得到了加强;但这也弱化单位内部牵制机制忧。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表现为减少管理控制方法和轻视内部审计的现象;在会计系统上,表现为重核算,轻计划和决算;在控制程序上主要有职责划分不明,独立稽核的不到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集中核算对策

(一)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会计机构,实行持证上岗。行政事业单位不管是否进行独立核算,都应该按《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并保证持证上岗的会计人员的工作的相对固定性。其次,会计人员在岗但取得会计证的,必须要求他们接受专业培训与考试。如果他们无法取得合格证,就会失去上岗的资格。最后,要确保会计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求每个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按照“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技能

财政部门尽可能的加强对报账会计进行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提高技能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财政法规的学习,以提高报账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建立健全会计结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行政事业应该鼓励会计中心的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足功夫,力争监督与服务相统一。同时,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其次,结算中心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奖罚并举,对对在工作中与其服务的单位串通一气,搞违法乱纪行为的会计人员,要严厉处罚,一经查出,不准其再从事会计工作。

(四)强化管理与检查监督, 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为防止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 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各单位应强化财务管理, 维护各项财经法规和财经政。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其他规定的宣传,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应加强地方法规制度配套建设,为会计核算中心和其他监督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法规制度依据。通过加强外部监督, 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作用,同时加强会计核算中心自身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提高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刚刚开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这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令与规章制度办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完善其体系,促进行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会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显现,而其不利之处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我们应该肯定会计集中核算所带来的有益之处,同时应该想方设法的减少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所带来的危害,如此才能真正的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关静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6月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会计分录

一、浅析行政单位财务核算变化影响及重点问题

(一)细化资产分类,注重资产的分类核算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重点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了细化,细分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公共基础设施”、“受托代理资产”科目。利用新制度要将旧账套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中的余额按照新科目的分类,分别计入不同的科目内,实现资产的细化分类管理。在日常核算过程中,财务核算人员也要对新增资产进行用途分类,计入相应科目。例如,行政单位购买并安装了一套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按照旧制度规定直接计入“固定资产”,而现在要细化借记“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按照预算项目借记相关费用,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总之,新制度从会计制度上促进行政单位细化对资产的分类管理,财务人员也要分辨资产的用途和分类标准,准确核算。

(二)基建项目不再单独立账,并入行政单位账套中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行政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生的成本。财务核算需要对两个独立的账套进行合并,应该注意相关科目的对应关系。将基建账中的“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用款额度”等科目余额转入行政单位对应科目,将计入工程项目成本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器材采购”、“采购保管费”、“库存设备”、“库存材料”等科目金额转入“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统一核算,将基建账中应收应付项目相对应地转入基本户账套中。将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留成收入”科目余额中归属于同级财政拨款结转的部分,计入“财政拨款结转”科目。行政单位的基建项目成本核算包含在本部账套中,较以前单独立账管理模式简单,但是仍然要从财务管理角度控制建设成本,节约建设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浅析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变化影响及重点问题

(一)“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应用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国事业单位范围内的推行,事业单位都依规设立了零余额账户,按照财政部门要求进行预算资金管理。目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资产类的“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科目,净资产类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这些科目设置正好适应了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当收到财政资金时,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当需要支出资金时,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年末决算时,按照指标文件的说明,将“零余额用款额度”中的余额区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然后,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或者“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相应地将事业收入与费用对冲之后的余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财政补助结余或者结转”。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员应该熟悉这些会计科目的应用,及时与预算编审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差别,保证财政资金的正确核算。

(二)注意对非流动基金科目的使用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替换了旧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扩大了固定基金的核算范围,适应了事业单位的现实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把自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考虑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扩大了对固定资金的核算范围,改用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投资活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员按照资产投资活动的性质,将投资资金分类列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二级明细科目内。例如,事业单位购买一台电脑,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金基金—固定资产”。当需要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计提折旧政策就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用的突出表现。进行计提折旧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新旧制度衔接要求对存量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财务人员一般按照设备的通行使用年限,参照已用年限,计算应补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第二,对执行新会计政策之后购买的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于折旧年限的估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接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对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估算没有概念,一般采用社会通行的设备使用年限和残值率进行计算折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千差万别,资产使用频率和周期都不一样,用统一的折旧年限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例如,科研单位使用的电脑,配置相对较高,硬件设备更新较快。而采用5年的折旧年限就显得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应该缩短电脑的折旧年限,采用加速计提的办法进行折旧管理。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估算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发展,寻找适合本单位的折旧方法,从而客观地反映单位资产的使用磨损情况,使得财务信息更加准确。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十分重要,正确完整地核算经济业务,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为单位负责人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领导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财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会计制度,熟练运用会计科目,并不断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技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弟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不足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7)

行政单位核算作业 篇8

[摘要]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完善,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给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隐患,同时使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本文从固定资产核算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固定资产 核算 管理

当前我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但综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比如,我们在对镇本级及所属单位的审计中发现,一些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账外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有些单位固定资产因未能正确核算,因而长期被隐满、借用、侵占。影响着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是也成为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一、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总账与明细账与实物没有严密的稽核关系,有大部分单位只以流水账形式记录,未分门别类按资产性质、类别进行明细登记,账面数与实物数长期不核对,从而导致账卡不符、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2、账外物资比比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

多样性,除了按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

3、固定资产随意处置现象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一项重要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而且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4、会计记录不正确。一是账务体系及入账单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原值总额,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卡片,导致账物脱节,账面总值对实物失去控制。二是财务会计信息不及时,如对固定资产更新、维修、调入、捐赠等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有的甚至不入账;对报废和处置的资产不及时调账;又如建造的固定资产,由于资金不足、决算不办理等原因,造成结算不及时而未入账。三是会计信息不真实,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会计人员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四是会计信息记录不完整,存在账外资产。五是会计科目处理错误,固定资产取得或处置后,没有相应改变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科目余额。

二、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不妥产生的原因

1、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二是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造成固定资产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由于管理未得到彻底落实,保管固定资产的负责人责任意识薄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会不重视,产生更多的违规事件。

2、观念淡薄。部分单位对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同志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搞成本核算,也无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只要自己不谋私利,反正都是国家的。因而产权清不清,权证齐不齐,使用当不当,账物符不符等等,都与已关系不大。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导致管理混乱。也由于不规范的管理状况,才有可能导致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3、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变化进行正确的财务处理,导致帐面无法反映实际单位固定资产状况.三、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制定一套完善的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要明确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 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

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 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3、合理配置、使用及处置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配置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程序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门审批后,必须采取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当由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组织验收。同时,应建立固定资产使用制度,规定固定资产的使用行为,不得以任何形式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也不得以固定资产对外担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财政部门审批。事业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行政单位使用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必须合法化。资产处置是资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发特权、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依法操作。第一,呈报批准。行政事业单位的任何资产处置,必须事先报请有权部门(财政或国资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资产处置行为。第二,资产评估。经批准同意处置的资产,必须委托有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资产评估,以合理确定其资产价值。第三,必须采取公开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以实现其资产价值。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对固定资产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管理。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时,使用的借方科目为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款购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购入),贷方科目为银行存款。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余额。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固定资产时,按所减少固定资产的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的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中的修购基金。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帐外资产)的固定资产,应按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借“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有的单位不顾会计制度的规定,因上述原因增加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任何账务处理和卡片登记。造成这些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甚至于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占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峻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先按暂估价入账,待峻工决算后,再根据审计报告单所确定的价值入账。现在,大部分单位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只使用,不记账,只等峻工决算后再入账。有的一等就是十几年,加上单位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频繁更换或调动,账物不能一一对应,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另一方面各类资产不仅要有总账,还要设立明细账,对其分布和使用状况还必须设置相关台账,并制作固定资产卡片,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资产的真实性。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各单位资产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为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刻不容缓。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使用管理;各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广大财会人员更要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业务素质,按财会制度的规定办理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2006 年5 月

上一篇:人生十项法!下一篇:液氧罐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