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共7篇)
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 篇1
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
2013-07-25 15:04 来源:互联网
打印|收藏|
字号
分享到:
坏账损失是指企业确定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企业坏账损失根据《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513号)的规定确认。
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应将其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的账款;
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的账款;
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账款。
上述三个条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充分条件,其中第3个条件是需要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的。我国现行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坏账损失的决定权在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
坏账损失的核算有两种方法: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1、直接转销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直接从应收账款中转销,列作当期资产减值损失的方法。
确认坏账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坏账损失
贷:应收账款——××公司
已冲销的应收账款又收回:
借:应收账款——××公司
贷:资产减值损失——坏账损失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公司
直接转销法把发生的坏账损失直接列入当期损益,简单明了。但它没有将各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坏账损失与应收账款相联系起来,影响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这一方法适用于商业信用较少,坏账损失风险小的企业。
2、备抵法
备抵法就是指企业按期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列入当期费用,形成企业的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计提坏帐准备的方法有三种: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通常使用的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这一方法适用于赊销金额大、坏账比例高,且数额较大的企业,更符合稳健性原则。备抵法的账务处理方法为:
期末按一定标准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计提数)
确认无法收回的坏账:
借:坏账准备(确认数)
贷:应收账款——××公司
期末,若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实际冲减数时: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期末,提取的坏账准备小于实际冲减数,需补提坏账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坏账损失又收回时:
借:应收账款——××公司
贷:坏账准备
同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公司
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 篇2
坏账准备是会计课的难点, 刚学完基础会计一上财务会计课就接触到坏账准备, 这让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一、坏账准备的有关定义
市场经济越发达, 市场划分的越细。企业的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大 (零售企业除外) , 因此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应收款项可能会发生不能全部收回的情况, 即可能会发生坏账。坏账是指企业确实无法回收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款项。企业由于发生坏账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企业应遵循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的要求, 具体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因素, 对应收款项的可收性进行评价, 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及其损失。
企业的应收款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 (或收回可能性很小) 的, 应确认为坏账。一般来讲, 判断应收款项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情况主要有: (1) 债务人死亡或破产, 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 仍然无法收回的; (2) 因债务单位撤销、资不抵债或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确实无法收回的; (3) 因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债务单位停产而在短期内无法偿付债务, 确实不能收回的; (4) 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其偿债义务超过3年, 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很小的等。
企业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的, 应按管理权限和程序报批, 报经批准后才能予以转销。转销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冲销法和备抵法等,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必须使用备抵法。
二、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
企业确认的坏账应采用备抵法进行核算。备抵法是采用一定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 形成坏账准备, 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 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 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的一种方法。企业应收款项应按《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一) 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企业各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 确认发生减值的, 均应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二)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认定法和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等。
1.个别认定法。个别认定法是指对应收款项明细账上的客户逐一进行分析, 据以估计可能的坏账损失, 确定本期期末坏账准备的应有余额及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方法。
企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 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是根据会计期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估计的坏账率, 估算当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也可以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再按这些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根据应收款项组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的坏账准备, 应当反映各项目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 即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 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 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即按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差额确认应收款项的减值。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 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据此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三、应收款项减值的确认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应当确认其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1.债务人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合同条款, 如发生违约或逾期的;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 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债务重组;5.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 或债务人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6.其他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四、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企业计提、转销的坏账准备, 应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进行核算。该账户是应收款项的备抵账户, 贷方登记按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和已核销又予收回的坏账, 借方登记已确认坏账和转回多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可按应收款项类别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账务处理。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 转销应收款项时, 借记“坏账准备”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有收回的,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同时,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也可以按实际收回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
通过上面的表述, 学生任难理解, 我们以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举例, 再结合公式加以说明。
例1华林公司2009年以前未计提过坏账准备, 决定从2009年开始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计提, 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2009年12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50万元;2010年7月华林公司确认发生坏账2万元,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5万元;2011年4月, 上年转销的坏账损失收回1.5万元,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40万元。该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2009年年末由于以前未计提过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当期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当前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前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应计提的比例=500000×3%=15000 (元)
2010年7月确认坏账2万元时
2010年末, 提取坏账准备时,
先结出此时“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
借方余额=20000-15000=5000 (元) ,
再计算按当期应收款项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550000×3%=16500 (元) ,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6500+5000=21500 (元)
2011年4月收回上年转销的坏账, 款已存入银行
2011年年末, 提取坏账准备时,
先结出此时的坏账准备余额,
贷方余额=16500+15000=31500 (元)
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400000×3%=12000 (元)
本年末计提的坏账准备=12000-31500=-19500 (元) , 负数应冲减多提的坏账准备。
结合例题, 综上所述, 当前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按当期应收款项余额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应收款项余额×应计提比例
浅议“坏账损失”的成因及对策 篇3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收账款一旦无法收回就成为坏账,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损失,因此关于坏账的防范和管理就成了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坏账损失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成因;对策
一、坏账损失的含义及确认
坏账损失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在财务报表上已确认的不能回收的应收账款,不再是企业的资产,术语称为坏账损失。
一笔应收账款要确认为坏账,其条件通常是由会计准则或制度给出的。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应将其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上述三个条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坏账损失确认的充分条件,其中第三个条件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的。
二、我国坏账损失的成因分析
1.坏账损失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
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使得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不敌市场的风云变幻,大多被宣告破产、注销或被政府责令关闭,造成大量货款无法收回,账龄过长,形成事实上的坏账损失。
(2)市场价格的冲击
价格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最重要的杠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企业改革措施不配套,使得市场价格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国有经济宠爱下成长的行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脆弱儿,不能一下子适应价格带来的“疲软”状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盲目销售,降低赊销标准,其结果就是导致拥有了一大部分不良债权。
(3)国家法制不完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在追索债权的过程中,虽然企业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但还是很害羞地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向国家寻求法律上的保障,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差强人意。法院判决企业胜诉后,败诉企业不能及时履行偿债义务,使得债权方不得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结果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偿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拿出人力、财力打经济官司,导致形成坏账。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经济利益,把企业的债务转由政府来承担,并利用政府的地位优势借口赖账,给债权方造成了坏账。
2.坏账损失形成的企业内部因素
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式下,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促进销售而盲目赊销,对用户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的调查不够深人,对回款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回款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应收款项高居不下,账龄时间过长,无法收回,形成坏账。
很多中小企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企业长期不与用户对账,既使对账,也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确认依据,使得部分债权超过了诉讼时效,失去了利用法律手段追索债权的机会。
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分、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应收款项互相挂账,长期不处理,形成双方挂账或内部单方挂账。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企业在机构调整及业务人员工作调动时,没有很好地进行业务交接,致使债权无人清理,形成损失。
三、解决坏账存在问题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控制应收账款的主要途径
企业要有效的防止坏账,首先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①加强对往来客户的管理。建立“客户业务资料卡”,详细登记客户的组织结构、企业负责人、地址、工商登记号、注册资金、职工人数、主要业务负责人、税务登记等情况。②适当查阅和分析客户的近期会计报表,根据报表分析该客户的偿债能力。并且了解该客户的银行信用等级,在银行的借款额,在银行的借款额,企业资产是否抵押给银行,有多少资产以及哪些资产作为抵押等。③在企业和客户签订合约时应该注意选择可靠的、合理的、较为保险的结算方式,要建立赊销额度的审批权限,分别确定相关业务负责人的权限范围,便于及时了解、掌控应收账款。
(2)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当中要时常注意债务风险。所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债权人必须力求进行事先防范,防止发生不法侵害事件。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专人负责登记与催收工作和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使他们对应收账款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加强债务追讨追索途径和政策。例如机关、法院和委托讨债公司等。企业讨债时应该尽量使讨债费用和坏账损失的总和最小化。
2.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企业间相互拖欠账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作出明确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那些任意拖欠账款行为的发生,使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保障。建议司法部门尽快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对那些长期拖欠账款的违规行为做出处罚规定,并要求违规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规范市场行为,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坏账损失的产生。
3.三角债的防范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关注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参考文献:
[1]章文光 曹光四:《审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9.
浅谈企业如何减少坏账损失 篇4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已成为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合理确定应收账款的数额,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收账款加以控制,以减少坏账损失,降低企业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投资的效益。
一、控制应收账款增加的主要途径
在市场竞争中,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应收账款如果数额过大,时间拖延过长,势必造成坏账、呆帐,足以影响企业经营的资金周转及其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为了有效防止坏账的发生,首先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
1.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在销售业务中产生的,应收账款管理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企业如何采用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限、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信用政策的变动一方面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或应收账款占用额的减少,另一方面又将导致赊销额的利息成本,坏账损失或折扣等费用上升,所以企业的变化也将影响一个企业信用的变化。
2.在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其一,客户是否会拖欠或拒付账款的程度如何;其二,怎样最大限度地防止客户拖欠账款;其三,一旦账款遭到拖欠甚至拒付,企业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可见,在企业向客户提供信用之前或当时就应当对发生账款拖欠或拒付的各种可能情形进行合理预测,并制订相应的方针,防患于未然,而不能在账款实际遭受拖欠或拒付时才消极被动地进行。
3.在企业与客户发生业务往来并签订合同之前,营销人员应建立“客户档案”,详细登记客户的组织结构、企业负责人、地址、工商登记号、注册资金、日期、税务登记号、职员数量、主要负责人、经营范围等情况。
4.要延伸调查该客户的母、子公司等关联单位,了解资本增加变动的来源渠道、资本增补、经营项目的前后比较、关联单位的基本情况、库存量的大小、生产能力及产品销路,产品的后续发展能力等情况。
5.要适当查阅和分析出该客户的偿债能力,过去的付款记录,看是否具有按期如数偿债的一贯做法,与其他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了解该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资金周转率、资金管理能力、现金流量、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等情况。
6.在企业与客户签约时应该注意选择可靠的、合理的、较为保险的结算方式,建立销货款赊销额度的审批权限,采取必要有效的收账程序,分别确定相关业务负责人的权限范围。采取赊销账款终身负责回收的管理办法。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
7.了解客户资产情况,客户在无力支付款项时能否用资产作为抵押,对于初次业务不熟悉的客户尤为重要。一旦收不到款项,便于抵押品抵补,如资产状况很差,就应该考虑是否进行货款赊销。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企业竞争失败而倒闭等情况,这样就可能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并且增加应收账款的收账成本,为避免和减少企业的损失应当在日常经营管理当中要时常注意债务风险。所谓债务风险就是债权人在法律保护范围内面临的债务风险,在我国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1)诉讼时效风险,在规定的有效期内没有进行催收和索赔,有效期已过。(2)债务人解体风险,如债务人已解散或撤消。(3)债务人破产风险,如债务人经营不善。资不抵债而破产。(4)债务人犯罪风险,如债务人违反党纪国法被绳之以法并处以没收财产。(5)社会性风险,指由于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使债权人无法依法追偿债权的风险等。由于这种风险的客观存在,债权人力争进行事先防范。
三、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使不同的职务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或人员负责。(1)指定专人负责应收账款,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便于及时掌握情况,适时采取相对措施。(2)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并将应收账款余额与相关业务负责人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对行成的应收账款坏账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3)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定期向客户寄发应收账款对账单,发生差异要及时查清,应经常审核货运文件、发票、应收账款财务分析表、单据等资料,了解企业规定的工作程序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
本科目的 坏账准备
提坏账准备金额
贷方余额
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大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提取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小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为零,应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冲回。
企业提取坏账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贷记本科目。本期应提取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
四、加大企业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减少企业收账成本
1、企业加强债务索讨的途径很多,(1)可以对债务人提出诉讼申请由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债务纠纷。(2)可以由工商管理部门设立的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居中做出判断或裁决。(3)可以由上级主管机关、合同管理机关或其他单位团体进行调解、解决债务纠纷。(4)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债务纠纷等办法来加大应收账款的清收。
2、企业为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损失、付出的费用很多,包括客户信用情况调查费,各种信息收集费,账簿记录与保管费,收账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这些费用的发生又与现金在应收账款滞留而丧失了投资收益。对于销货企业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收款方式,都会因此导致成本费用增加。所以,应该在各种收款政策中和成本与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从而选择一项最恰当的收款方式。
3、目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企业间相互拖欠账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做出明确界定。法律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那些任意拖欠账款行为的发生,使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保障。
坏账处理 篇5
什么是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是指企业的应收款项(含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的,是备抵账户。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在备抵法下,企业每期末要估计坏账损失,设置“坏账准备”账户。备抵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至少每年末)估计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并转作当期费用。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冲减已计提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余额的一种处理方法。
商业信用的高度发展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坏账的发生。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
坏账损失是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
坏账准备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由于两者的目的不同,所遵循的原则也必然存在一些差异。目的的差异导致会计和税法对坏账准备的处理的差异。以下就坏账准备从计提方法、计提范围、计提数额、比例等方面,对“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作一比较。
一、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金额百分比法等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按客户分别确定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办法》)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提取坏账准备金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除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超过国家税收规定的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二、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不确定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税收制度《办法》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为年末应收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从2003年1月1日起根据《通知》规定“为简化起见,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可见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基本相同,但税法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账款,不得提取坏账准备。
三、计提坏账准备的数额、比例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在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
一是比例不限,二是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同时对滥用会计政策做出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计提秘密准备(是指超过资产实际损失金额而计提的准备)。
《办法》规定: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对此以实例来进行说明。
A公司会计上采用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200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5000万元,坏账准备贷方余额150万元。2005年末应 3 收账款余额6000万元,包括关联方往来100万元,会计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
会计处理:2005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金额6000×3%=180万元,由于坏账准备的年初数小于本年应计提数,应按其差额(180-150=30)补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30
贷:坏账准备30
通过上述处理,使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保持在本年应计提数180万元。
税务处理:本年末按税法规定的税前列支数额,(6000-100-5000)×5‰=4.5万元,纳税调整30-4.5=25.5万元。
通过上例,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180万元,是按照2005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计算提取的,在提取时应注意与年初坏账准备余额相比较,本年应计提大于年初余额时应按其差额补提,反之应冲回。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时,应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剔除关联方往来,计算出当期应计入费用的数额,然后与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并已计入当期费用的数额相比,依此来确认本年的纳税调整额。
对坏账准备的查账
企业应设置“坏账准备”会计科目,用以核算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列出目录,具体注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并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公司所在地,以供投资者查阅。坏账准备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仍然应按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应收款项逾期3年以上),下列各种情况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
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大于“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提取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为零,应将“坏账准备”科目的余额全部冲回。
企业提取坏账准备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 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的差错,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企业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经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坏账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提取的坏账准备。
一、审查企业坏账损失内部控制制度。
检查企业坏账损失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应放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建立了坏账准备金制度。采取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损失的企业,不应再提取坏账准备金。
(2)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的范围、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合法。
(3)是否建立了坏账审批制度。坏账损失的处理是否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列账批复手续是否合规。
查账人员可以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簿或者询问有关的会计人员来确定被审单位采用哪种方法来核销坏账;抽查一些金额大的坏账记录,检查其是否得到适当的审批,审批的依据是否合理 有无隐瞒虚报情况,冲销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否同批准的金额相一致。通过对企业
坏账损失控制制度的评价,措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就是容易产生错弊的地方,从而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
二、运用审阅法、复核法检查坏账准备。
查账人员应运用审阅法、复核法来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户年末余额和“管理费用”账户有关明细账发生额,检查企业坏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和标准是否正确,有无通过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来调节当期损益的情况;通过审阅“坏账准备”、“管理费用”等账户及时对应账户,来检查企业是否有利用直接转销法或备抵法前后期的不一致来调节当期损益的情况;审核“坏账准备”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及相关原始凭证,查证有无人为多冲或少冲坏账准备的情况;审核“坏账准备”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或相应账户及相关的原始凭证,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将收回的、已核销的坏账损失未记入“坏账准备”账户而记入其他账户如“应付账款”账户的情况。
三、运用调查了解方法检查坏账准备。
调查了解核销的坏账是否具实、合理,有无利用坏账的处理来掩盖挪用或贪污公款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债务人,查证企业是否将债务人偿还的贷款不入账,挪做他用或被有关经办人员贪污。坏账准备的所得税处理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即企业首先应当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形成坏账准备,并使各期末坏账准备余额合理地反映应收款项收现面临的风险水平,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再根据其损失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注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同时还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既包括应收账款,也包括其他应收款,并且企业可以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四种方法中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随后,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13号)又对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做出了规范。
现行税法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也规定,经报税务机关批准,企业可以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并且为简化起见,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同时,核销坏账应具备的条件、收回已核销坏账的处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也基本一致。但是,为了便于所得税征收管理,税法又规定,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实行限额扣除办法,即只有计提的不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5‰ 的坏账准备金才允许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这一点与会计制度“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提取的坏账准备从利润总额中全额扣除”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实务中,企业通常是以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确定的利润总额为基础,再按照税法规定调整以后计算确定应纳税所得的,那么,对上述差异,应当如何进行纳税调整呢?会计制度和税法没有作进一步的规范,相关教科书也都是在讲解所得税会计时,仅仅介绍一下初次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时的纳税调整方法,至于以后应当如何进行纳税调整,目前还是一个空白。现谨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商榷。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在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中,无论是税法允许扣除的坏账准备,还是不允许扣除的坏账准备,它们既都有可能在以后转回,也都有可能向以后递延,并对相关纳税调整金额的计算确定产生影响。例如,甲公司2000年开始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年初应收款项余额为零,年末只有一笔当年新发生的应收账款1000万元尚未收回。甲公司考虑相关因素后提取了坏账准备15万元,则应在当年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增应纳税所得10万元(15-1000×5‰)。如果甲公司2001年全额收回了欠款,且年末应收款项余额为零,则会计上应将转回的坏账准备15万元全部计入利润总额;在不存在其他纳税调整因素的情况下,应以当年利润总额扣除10万元后作为应纳税所得额。道理是在甲公司转回的坏账准 备15万元中,10万元已在2000申报纳税,2001年转回时不再纳税;另外5万元已在2000税前扣除,2001年转回时不再扣除,它实质上体现了不重复征税也不重复扣除的税收原则。如果甲公司至2001年末尚未收回上述款项,且年末应收款项余额仍然是1000万元,则账面留存的坏账准备余额15万元2001应当不作任何纳税调整,此即坏账准备向以后递延的情形。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企业按年计提坏账准备,则在初次采用备抵法的,应当直接将计提的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5‰的坏账准备作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以后,可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第一种方法:即一般的纳税调整方法,首先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确定当年计提或转回坏账准备从利润总额中扣除或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然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年可以扣除的坏账损失(含坏账准备,下同)金额,两者的差额即应调增或调减应纳税所得的金额。其中:
按照税法规定可以扣除的坏账损失金额:核销的坏账—收回以前核销的坏账+(年末应收款项余额—年初应收款项余额)×5‰
对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税法在确定可扣除的坏账损失时,实质上同时采用了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其中,核销坏账准予扣除,收回已核销坏账计入应纳税所得,属于直接转销法的应用;允许企业税前扣除按照年末应收款项余额的5‰计提的 坏账准备,属于备抵法的应用,该项扣除可以视为税法的特准扣除。至于公式中的“(年末应收款项余额一年初应收款项余额)×5‰”,是指上年末坏账准备余额中包含的原来税前扣除部分递延至本年后,应当按照应收款项新增余额的5‰增加本年税前扣除的坏账准备,或者按照净减少部分的5‰扣减本年可以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即转回以前税前扣除的坏账准备),以避免重复扣除。
例如,A公司2002年开始采用账龄分析法核算坏账损失(假定不调整年初财务状况)。其2002-2005会计上确认的相关数据如下表(见附件):
相关事项如下:
2003,某债务人破产。A公司收到受理法院寄来的该债务人无破产财产可供偿债的宣告后,核销其原欠货款50万元,年末提取坏账准备40万元。
2004,收到上述债务人受理法院清偿款5万元(系法院追回的债务人隐匿财产分配额),年末提取坏账准备15万元。
2005,核销某死亡个人欠款10万元,其余应收款项均已收回,年末转回坏账准备账面余额20万元。
按照上述思路,A公司2002-2005就坏账准备涉及的纳税调整金额计算确定方法如下:
2002:从利润总额中扣除的坏账准备为20万元
可以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1000×5‰=5万元
纳税调整金额=20-5=15万元,即调增应纳税所得15万元
2003;从利润总额中扣除的坏账准备为40万元
可以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50+(900-lOOO)×5‰=49.5万元
纳税调整金额=40-49.5=-9.5万元,即调减应纳税所得9.5万元
2004:从利润总额中扣除的坏账准备为15万元
可以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5+(1300-900)×5‰=-3万元
纳税调整金额=15-(-3)=-18万元,即调增应纳税所得18万元
2005:计入利润总额的坏账准备为20万元
可以税前扣除的坏账损失=10+(0-1300)×5‰=3.5万元
纳税调整金额=-20-3.5=-23.5万元,即调减应纳税所得23.5万元
由于2005年末所有应收款项余额为零,原来确认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也得以全部转回,即:15-9.5+18-23.5=0。我们知道,A公司2002~2005年累计发生的实际坏账损失为55万元(即对某债务人的破产债权净损失45万元与某死亡个人的债权损失10万元之和),那么,通过上述处理,可以看到,累计,从利润总额中扣除的坏账损失为55万元(20+40+15-20),累计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的坏账损失亦为55,万元(5+49.5-3+3.5),两者的扣除数额最终达到了完全统一。也就是说,即使在备抵法下,不论 13 是从利润总额中还是应纳税所得中,企业最终可以扣除的仍然只能是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
第二种方法: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虽然企业核销或收回的坏账都是通过“坏账准备”科目核算的,但它们可以通过影响坏账准备的具体应提取金额,而最终得以从利润总额中扣除或计入利润总额;这一点与税法规定的坏账准备税前扣除或计入应纳税所得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会计制度与税法的终极差别,仍然在于企业计提或转回的坏账准备,按会计制度规定应从利润总额:中全额扣除或全额计入利润总额,而税法规定只能限额扣除或部分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为此,还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纳税调整金额:
纳税调整金额=(年末坏账准备余额-年末应收款项余额×56‰)-(年初坏账准备余额-年初应收款项余额×5‰)=(年末坏账准备余额-年初坏账准备余额)-(年末应收款项余额-年初应收款项余额)×5‰
公式的含义在于:当计算结果大于零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小于零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同上例,2002~2005的纳税调整方法如下:
2002,纳税调整金额=(20-0)-(1000-0)×5‰=15万元
注:由于假定不调整年初财务状况,可以视同年初应收款项余额为零
2003,纳税调整金额=(10-20)-(900-1000)×5‰=-9.5万元
2004,纳税调整金额=(30-10)-(1300-900)×5‰=18万元
2005,纳税调整金额=(0-30)-(0-1300)×5‰=-23.5万元
实质上,第二种方法是对第一种方法的重新表述,但更加便于实务操作,对上述“转回、递延”理论的阐释也更加透彻。
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
一、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
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其他应收款的内容多、项目广。在计提坏账准备时,应将其他应收款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产生的两大类。对于与外部企业形成的其他应收款,应定期或至少在会计末确认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这类其他应收款包括:①应收外部单位的各种赔款、罚款;②应收出租包装物的租金;③存出的保证金,如租入包装物支付的押金;④预付账款转入(企业的预付账款若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⑤与关联方之间产生的其他应收款;⑥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而对于与企业内部科室等 形成的其他应收款,由于收不回的可能性很小或者无需收回,因此应采取简单的进行处理,在收不回时直接转销,无需计提坏账准备。这类其他应收款包括:①向企业各职能部门科室、车间等拨出的备用金;②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赔款、罚款等。
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核算
1.计提的方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其他应收款,在估计损失时,可采用的方法有其他应收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法、销货百分比法。笔者认为,在三种方法中只有账龄分析法最恰当。对于应收账款来说,它的发生一般具有稳定性,且其内容比较单一,因而采用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比法来确定坏账损失比较合理。但是其他应收款内容多且来源杂,同时随着关联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之间往来的日益增多,仅以其余额或当期发生额来计提坏账准备显得过于粗糙,甚至还可能使企业利用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机会操纵利润,误导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因此,计提采用账龄分析法比较恰当。如同应收账款一样,企业使用的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对于已确认为坏账的其他应收款,并不意味着企业放弃了追索权,企业要及时催收,收回后应当及时入账。
2.计提的比例。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根据债务人的实际财务状况、还款能力、信用程度、形成原因、实际用途和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按欠款时间的长短对其他应 收款进行分类,如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并在此基础上估计合理的损失比例。下列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①当年发生的其他应收款;②计划对其他应收款进行重组;③与关联方发生的其他应收款;④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企业之间发生的其他应收款与应收账款一样,也应当在期末时分析其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当然,企业发生的其他应收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也是原则性的规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并且企业不准备对其他应收款进行重组,则可以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3.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净额”项目以应收账款的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的余额列示,“其他应收款”项目也以余额列示。随着其他应收款的内容增多,特别是关联方之间其他应收款大幅度地提高,这样处理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时应设置“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科目,以便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区分开来,准确无误地反映其他应收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会计期末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其他应收款”项目应以该科目的账面价值列示,即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账面余 17 额减去“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填列。
例:M公司对其他应收款采用账龄分析法估计坏账损失。2003年初“坏账准备”账户有贷方余额35 000元,当年3月发生坏账损失15 000元,2003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款账龄及估计损失率
2003年有关账务处理如下:①2003年3月发生坏账准备时:借: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15 000元;贷:其他应收款15 000元。②2003年12月31日计提坏账准备时:借:管理费用——坏账损失42 000元;贷:坏账准备——计提其他应收款准备42 000元。
关于坏账损失核算的探讨 篇6
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有直接冲销法和备抵法两种, 1992年颁布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在直接冲销法和备抵法中选择使用, 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直接冲销法,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在2000年12月29日发布, 2001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三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 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 明确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 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 并备置于企业所在地。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并指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 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 (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 以及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 , 下列各种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一) 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二) 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三) 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四) 其他已逾期, 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中规定:“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在“应用指南”中的“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1231———坏账准备”中规定: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二、本科目可按应收款项的类别进行明细核算。三、坏账准备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 资产负债表日, 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本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 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 转销应收款项, 借记本科目, 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分保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与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 新准则对坏账损失核算未作太大的变化, 只是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更加广泛, 《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计提坏账准备, 而“应收票据”、“预付账款”是不能计提坏账准备的, 但新准则允许所有的应收款项均可计提坏账准备。《企业会计制度》下计提的坏账准备计入“管理费用”, 新准则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备抵法坏账损失核算分录如下:
(1) 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2) 当期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3) 当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同时: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新准则规定这两笔分录可合并。
(4) 期末时冲销多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管理费用
二、关于坏账损失核算规定的分析
由上述可知, 无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新会计准则, 对于预计的坏账准备均单独再用一个账户加以反映 (“资产减值损失”或“管理费用”) , 笔者认为这种处理办法与客观事实不符, 而且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期末估计坏账损失时, 实际上是估计应收款项中有多少经济利益不能流入企业, 是对原来收入的确认金额的重新调整, 说明原来确认收入时对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估计过高, 即有一部分金额已经不能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了, 从理论上讲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处理。但从上述规定来看, 现行规定是将坏账作为另一项业务进行处理, 这就自相矛盾了。举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 甲公司2009年12月1日销售50件产品给A企业, 销售价格为100万元, 形成的应收账款为117万元, 12月15日A企业发生火灾导致企业破产无法支付全部款项, 最多只能支付60万元。如果按现行规定的坏账损失核算方法, 甲公司在2009年12月反映收入100万元, 同时反映“资产减值损失”57万元, 但实际上这57万元已不能满足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第四点“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即从整个月来看, 这50件产品的售价为60万元而不是100万元, 所以应冲销40万元的收入。对同样一项业务, 一方面作为收入反映, 另一方面又作为“资产减值损失”反映, 况且无法收到的款项已经不满足收入的定义及确认条件了, 为什么还要反映在报表上?这不是与客观事实存在矛盾?这不是严重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吗?
三、建议
笔者认为, 对坏账损失应作为会计差错更正或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即:对债权人而言, 当年形成的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冲减当年的收入;对以前年度形成的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 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如果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对于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 按其形成过程进行反冲。
1. 对当年形成的应收款项进行坏账损失的核算的分录为:
(1) 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等
贷:坏账准备
(2) 当期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等
(3) 当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时: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4) 期末时冲销多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2. 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应收款项进行坏账损失的核算的分录为 (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1) 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盈余公积/ (期初) 未分配利润等
贷:坏账准备
(2) 当期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等
(3) 当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时: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4) 期末时冲销多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盈余公积/ (期初) 未分配利润等
3. 对以前年度形成的应收款项进行坏账损失的核算的分录为 (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1) 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主营业务收入等)
贷:坏账准备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所得税费用)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因净利润变动, 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 当期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等
(3) 当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销的坏账时: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4) 期末时冲销多提的坏账准备时:
借:坏账准备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调整主营业务收入等)
按这种账务处理方法对坏账损失进行会计核算, 不仅吸收了备抵法的优点, 而且能真实反映确认的收入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情况, 很好地满足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这种处理办法与客观事实不符, 而且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坏账损失应作为会计差错更正或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不仅吸收了备抵法的优点, 而且能真实反映确认的收入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情况。
关键词:坏账损失备抵法会计差错更正
参考文献
[1]阎达五, 耿建新, 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也谈坏账损失备抵法的核算 篇7
一、坏账损失备抵法的主要内容
备抵法就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同时,形成坏账准备,设置“坏账准备”科目。企业提取坏账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发生坏账损失时,冲销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损失,以后又收回的,按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企业期末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冲回坏账准备。
二、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T型账户对照法
在会计实务中,估计坏账损失主要有三种方法,即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销货百分比法。本文以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为例介绍。
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T型账户对照法是根据当期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登记“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T型账户,然后根据两个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与期末余额的平衡公式计算当期实际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额。
例如:某企业2005年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为2 000 000元,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0.3%;2006年发生了坏账损失8 000元,2006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 200 000元;2007年已冲销的上年应收账款5 000元又收回,期末应收账款余额1 500 000元。
根据业务处理,逐笔登记“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T型账户。(如图1)
1.2005年末提取坏账准备:
2.2006年发生坏账:
3.2006年末按应收账款的余额计算提取坏账准备。年末坏账准备余额应为3 600元(1 200 000×0.3%),实际提取数通过账户期初余额及本期发生额的借贷关系列式计算:6 000-8 000+X=3 600;X=5 600(元)
4.2007年,上年已冲销的账款5 000元又收回:
同时:
5.2007年末按应收账款的余额计算提取坏账准备。年末坏账准备余额应为4 500元(1 500 000×0.3%),实际提取数通过账户期初余额及本期发生额的关系(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列式计算:3 600+5 000+X=4 500;X=-4 100(元)。由于实际提取数为负数,所以冲回。
三、几点说明
采用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T型账户对照法需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计算的数额是坏账准备同期的余额,与坏账准备实际应提取的数额是两个概念;二是把实际提取数设为X,充分运用账户期初余额及本期发生额的关系(“坏账准备”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求解。若为正数,则应补提;若为负数,则应冲回,作相反会计分录。
进行T型账户对照登记有如下优点:
(一)使学生直观看到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两个账户之间的关系。
理解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的设计原理,即:使坏账准备的期末余额始终与应收账款余额保持一定的比例(本题中为0.3%),并通过两个账户余额的对比,更加清楚地了解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净额的含义。
(二)分清了业务中的“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尤其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坏账准备”科目的运用。
(三)方法清晰、简单,演算和演示功能较强。
多数人员对T型账登记以及账户性质较为熟悉,在此基础上,设实际提取数为X,然后利用等式求解,难点一一化解,即使涉及多年的不同业务也始终一目了然。
【坏账损失的账务处理】推荐阅读:
资产损失的账务处理06-19
外币货币性资产汇兑损失如何进行账务处理06-16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09-06
坏账管理07-14
坏账准备情况说明06-06
企业集群的效率损失08-02
费用与损失的区别11-06
可疑类贷款估值及损失预测的报告06-15
网络损失05-13
技术损失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