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管理

2024-07-14

坏账管理(精选12篇)

坏账管理 篇1

1 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是指建筑施工企业承建工程应向发包单位收取的工程价款和列入营业收入的其他款项,以及对外销售商品、产品及提供劳务作业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作业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其核算范围包括应收工程价款和应收销货款。其产生的原因为:(1)市场信用制度不完善,(2)施工方垫资现象普遍[1],(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严,(4)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2]。

当前,建设领域的工程拖欠款问题日趋严重,越演越烈,表现在财务信息上就是“应收账款”的高速增长。账龄老化,对于应收账款的收回是极为不利的,死账、呆账产生的可能性加大。企业应收账款在一定期间内周转次数较少,就意味着其变现能力较差,影响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造成企业现金流短缺。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短缺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固然有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在资金回收困难这个方面。应收账款周转较慢、回收困难、其变现能力较差,从源头上造成了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

2 应收账款和坏账之间的关系

坏账的实质是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坏账产生的基础就是有应收账款的存在。因为有应收账款的存在,就会产生应收款项收不回的可能性存在。应收账款是由赊销交易而产生的,是由卖方给予买方在收到货物之后的一定时期内付清货款的一种优惠,体现的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给予对方一定的资金周转时间,这是对买方商业信誉的一种信任。货物销售给客户之后,货款还需要经过一定时期才能收回,因此就形成了对于该客户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由于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出现信用失控或者是去信用而导致款项难以收回就形成了坏账。

3 建筑施工企业坏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每个建筑施工企业坏账的现状和应收账款的现状密不可分,如果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长幅度大,但是其资金回收的情况不佳。同时该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较长,不利于应收账款的回收,于是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也较大。单项金额虽不重大,但需要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其可能性为:一是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二是争议或涉及诉讼、仲裁的应收款项。三是已有明显迹象表明债务人很可能无法履行还款义务的应收款项。对于单独计算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基本上已经无法收回,这种情况表明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发生了坏账并且账龄时间比较长,回收困难的应收账款所占应收账款的比例较大,意味着应收账款坏账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但是具体的不外乎为:(1)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2)应收账款增长幅度大,(3)应收账款账龄比较长,(4)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规范[3]。

4 建筑施工企业坏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回收较为困难,这其中客户无法还款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无法还款的原因不外乎经营不善无力偿还或是不愿还款的信用问题等方面。因此我们要制定严格的信用政策,主要包括每个等级所能赊销的最大金额和最长的时间,对于还款较快的客户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等。在持有应收账款期间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在财务、销售部门中设专人收集相应的资料,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按规定的信用标准做出相应的信用决策。同时要对客户建立信用档案,方便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系统的数据化的管理。

4.2 完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要做好应收账款账龄分布状态的分析,即分析账龄属于1年以内、1至2年、2至3年、3年以上的数值及与销售额增长比例。以此可以判断企业应收装款情况、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而推断对企业当期的利润质量的影响。

4.3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筑施工企业应设立项目部门,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工程进度及合同及时施工计价,促使相应的工程价款及时到位。对项目部的业绩进行考核,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的部门及人员以恰当的方式予以警示,对于清欠工作做出成绩的部门和人员相应给予奖励,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4]。

4.4 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一个完整的过程当中,找出所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从而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5 结论

为了解决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坏账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首先要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对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其次,进行应收账的账龄分析。然后,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帮助坏账的回收。最后,对应收账款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以上措施有效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的产生。

摘要: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的流动性,如果管理不善,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短缺,资金链断裂,最终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作为建筑业主力军的建筑施工企业却长期受到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困扰。本文则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管理方便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应收账款,坏账管理,商业信用,赊销

参考文献

[1]胡霞.论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财税统计,2012,92.

[2]梅艳.浅谈加强电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科学时代,2013,22:114.

[3]崔鹏飞.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4)260.

[4]王凤梅,张秀钟,李国华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企业风险方法能力[J].中国总会计师,2011(9):102-103.

坏账管理 篇2

08统计学 08374003 余华乐

一、问题:

税法规定:纳税人按财政部的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和商品削价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建立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后,按当期实际发生数扣除。坏账损失的财务处理方法,主要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哪种方法对减轻税负更为有利呢?

二、环境: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算应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可以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金额百分比法等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按客户分别确定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必须遵循真实发生的据实扣除原则,企业提取坏账准备金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除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坏账准备金超过国家税收规定的部分,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不确定时,应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不符合预付账款的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税收制度《办法》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为年末应收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从2003年1月1日起根据《通知》规定“为简化起见,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可见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基本相同,但税法规定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业务往来账款,不得提取坏账准备。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在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方面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一是比例不限,二是对不能够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同时对滥用会计政策做出规定: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计提秘密准备(是指超过资产实际损失金额而计提的准备)。

《办法》规定: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三、实例说明:

中国电信松原分公司会计上采用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2008年末应收账款余额5000万元,坏账准备贷方余额150万元。2005年末应收账款余额6000万元,包括关联方往来100万元,会计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

会计处理:2009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金额6000×3%=180万元,由于坏账准备的年初数小于本年应计提数,应按其差额(180-150=30)补提坏账准备。借:管理费用30 贷:坏账准备30

通过上述处理,使坏账准备的年末余额保持在本年应计提数180万元。

税务处理:本年末按税法规定的税前列支数额,(6000-100-5000)×5‰=4.5万元,纳税调整30-4.5=25.5万元。

由上例可知,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实际计提的坏账准备180万元,是按照2009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计算提取的,在提取时应注意与年初坏账准备余额相比较,本年应计提大于年初余额时应按其差额补提,反之应冲回。而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时,应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剔除关联方往来,计算出当期应计入费用的数额,然后与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并已计入当期费用的数额相比,依此来确认本年的纳税调整额。

四、相关资料:

1】对坏账准备的查账

企业应设置“坏账准备”会计科目,用以核算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企业应当列出目录,具体注明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法、账龄的划分和提取比例,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并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并备置于公司所在地,以供投资者查阅。坏账准备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仍然应按上述程序,经批准后报送有关各方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款项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外(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导致停产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应收款项逾期3年以上),下列各种情况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1)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2)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4)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时,应将其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企业对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根据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

2】坏账准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

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大于“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提取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小于“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为零,应将“坏账准备”科目的余额全部冲回。

企业提取坏账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的差错,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计提的坏账准备”科目。

企业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经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坏账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提取的坏账准备。

五、改善方案:

1、审查企业坏账损失内部控制制度。

检查企业坏账损失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应放在以下三方面:

(1)是否建立了坏账准备金制度。采取直接转销法处理坏账损失的企业,不应再提取坏账准备金。

(2)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的范围、计提的标准是否合理、合法。

(3)是否建立了坏账审批制度。坏账损失的处理是否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列账批复手续是否合规。

查账人员可以通过查阅企业的会计账簿或者询问有关的会计人员来确定被审单位采用哪种方法来核销坏账;抽查一些金额大的坏账记录,检查其是否得到适当的审批,审批的依据是否合理有无隐瞒虚报情况,冲销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否同批准的金额相一致。通过对企业

坏账损失控制制度的评价,措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就是容易产生错弊的地方,从而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

2、运用审阅法、复核法检查坏账准备。

查账人员应运用审阅法、复核法来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户年末余额和“管理费用”账户有关明细账发生额,检查企业坏几准备金计提的范围和标准是否正确,有无通过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来调节当期损益的情况;通过审阅“坏账准备”、“管理费用”等账户及时对应账户,来检查企业是否有利用直接转销法或备抵法前后期的不一致来调节当期损益的情况;审核“坏账准备”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及相关原始凭证,查证有无人为多冲或少冲坏账准备的情况;审核“坏账准备”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或相应账户及相关的原始凭证,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将收回的、已核销的坏账损失未记入“坏账准备”账户而记入其他账户如“应付账款”账户的情况。

3、运用调查了解方法检查坏账准备。

调查了解核销的坏账是否具实、合理,有无利用坏账的处理来掩盖挪用或贪污公款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债务人,查证企业是否将债务人偿还的贷款不入账,挪做他用或被有关经办人员贪污。

4、坏账准备的所得税处理。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即企业首先应当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形成坏账准备,并使各期末坏账准备余额合理地反映应收款项收现面临的风险水平,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再根据其损失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注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同时还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既包括应收账款,也包括其他应收款,并且企业可以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赊销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等四种方法中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随后,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13号)又对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做出了规范。

现行税法特别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和《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也规定,经报税务机关批准,企业可以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并且为简化起见,允许企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范围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同时,核销坏账应具备的条件、收回已核销坏账的处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也基本一致。但是,为了便于所得税征收管理,税法又规定,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实行限额扣除办法,即只有计提的不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5‰的坏账准备金才允许税前扣除,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这一点与会计制度“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提取的坏账准备从利润总额中全额扣除”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六、总结:

银行坏账再增长 篇3

上半年,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保持稳定,财务资源较为充足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为稳健的拨备提取政策,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增加1514亿元,至18254亿元。但由于不良贷款增长较快,对拨备覆盖率形成明显的下拉作用,同时大力度的核销也消耗了一定拨备资源,导致商业银行拨备覆盖快速下降至262.88%,与2013年末相比降低近20个百分点。6月末,反映商业银行整体拨备水平的拨贷比指标为2.83%,行业平均水平高于2.5%的监管目标,且与2013年末基本持平,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依然稳定。

平台和房地产贷款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上半年的运行情况看,这两个领域贷款的风险状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实体经济资产质量风险呈现扩散迹象。上半年,实体经济领域形成的不良贷款依然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其风险变化呈现三方面的特征。一是部分地区小微企业风险快速扩散。在风险隔断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关联群体或担保圈内企业的联保互保行为极易造成连锁反应,这是上半年江浙地区小微企业风险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开始向上下游产业蔓延。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也开始受到波及,以资源型企业为代表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在上半年也发生了违约。三是贸易融资风险由钢贸扩展到其他大宗商品贸易领域。上半年在钢贸贷款风险继续发酵的同时,煤炭、铜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流通环节融资风险也时有暴露。

当前平台和房地产贷款质量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潜在风险暴露的压力可能逐步显现。平台和房地产贷款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上半年的运行情况看,这两个领域贷款的风险状况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总体表现较为稳定。其中,平台贷款得益于持续的总量控制和分类管理政策以及地方举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房地产贷款风险也以非一线城市中小型开发商的单发性不良贷款暴露为主,按揭贷款违约情况较少,整体风险可控。值得关注的是,平台和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暴露的压力可能逐步显现。一方面,今年来楼市成交量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调整周期,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等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收入增长也大幅收窄。另一方面,近年来平台和房地产通过非信贷融资渠道形成的债务余额和占比明显上升,不但推高了融资成本,也使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低,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整体性风险管理。这些因素将对银行平台和房地产贷款未来的资产质量形成一定压力。

宏观和政策环境对资产质量稳定有正面推动作用。一是宏观经济表现在政策托底下略有好转,货币政策中性偏松、定向准备金率下调、调整存贷比考核口径等因素也有利于全年信贷投放保持合理增长,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和促进实体经济境地融资成本的各项因素相结合,有利于改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二是上半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部分由资金周转问题而引发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将有所改善,小微企业风险扩散和不良贷款较快增长的趋势将得到一定遏制。三是放宽限购等刺激措施虽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的态势,但能在短期内调节楼市的供需状况,有利于房地产贷款趋向平稳运行。

坏账管理 篇4

关键词:坏账损失,环境分析,管理办法

一、坏账损失对企业环境影响

(一) 对企业内部环境影响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 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文章主要讨论坏账损失对于企业资源、能力、文化的影响。

1.企业资源。企业资源包括实物链和资金链, 这两大环节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坏账损失过多, 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无法满足企业日常业务活动。同时也虚增了企业的税前利润, 企业承担的税费增加, 进一步增加现金流的压力。

资金链的中断会直接导致企业实物链的中断。无法购入企业后期生产需要的材料, 影响后期的生产和经营, 导致内部生产不稳定。

2.企业能力。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净现金流量, 坏账损失过多导致净现金流量不足, 企业融资能力弱, 很难得到资金支持。如果企业有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 为了不中断产品供应环节, 企业会向银行贷款, 然而企业的偿还能力由于流动资金不足而无法得到保证, 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

坏账损失还会使企业应对市场突发状况的能力减弱。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若有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 企业无法短时间收回应收账款并且融资困难, 流动资金不足, 导致生产规模缩小, 销量锐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使内部运作紊乱。

3.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包括对员工的激励, 内部管理制度要求。坏账损失会使企业内部控制涣散, 形成循环效应。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使用赊销手段, 也会习惯性地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也采取赊销手段, 累积下来的坏账损失就越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生作用, 从而形成循环效应, 造成内部控制系统崩溃。

公司的经营情况会定期向公司员工公开。公司日常经营的现金流不足, 员工会担心自己的薪资能否足额按时发放。一旦员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消极的预测, 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 不仅导致生产力减弱, 整个公司内部环境也处于消极状态。

(二) 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1.行业环境。同行业中企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若是大多数企业都为了和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份额, 只求销售量的增加而不在意企业产生的大量的坏账损失, 导致众多企业的内部环境受到影响。行业环境无法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控制反而受其波及, 从而不稳定。

2.市场环境。对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不稳定, 市场也无法对其进行调控, 使得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受到影响,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从而使得市场大环境的波动加剧, 反之又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 形成恶性循环。

二、企业环境对坏账损失影响

(一)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政治因素分析 (P) :

国家经济体制正在转型中, 市场调控体制的尚未建立完全, 法制制度也尚未完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过强, 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为了增加利润而采取赊销的销售方式, 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国家为了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于贷款业务的审批和信用政策。这一举措影响到许多企业的资金流动。资金周转变慢, 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利润。对于偿还其他企业应收账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经济因素分析 (E) :

近期, 世界经济环境的低迷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许多中小型企业内部资金周转不灵, 同时要对外部投资者形成一种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的假象, 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以赊销保证销售额。企业所需偿还的债务和形成的一些不良债权都会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增大。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S)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关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失信, 不仅会降低企业的信誉程度, 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由于买方失信, 对于承诺的货款不及时付清, 造成了销货方的坏账损失风险。

技术发展因素 (T)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部分企业由以往的单一线下销售转为线上线下结合销售模式。互联网虽然有着扩大销售以及支付方式的便利性, 但是互联网是虚拟的, 交易也是建立在双方完全诚信的基础上。由于互联网这样不可避免的缺点, 导致企业线上销售时无法对交易另一方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程度进行详细具体的评估, 从而增加了坏账损失的风险。

(二)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现有竞争者。

行业间竞争不断加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放松信用政策, 吸引大量的顾客购买, 增加产品销量。宽松的信用政策就会导致坏账损失大量产生。

潜在进入者。

企业追求多元化发展, 当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该领域中的原有企业会采取一定的战略措施增加企业的进入障碍。除了降低价格, 还会采取一定的销售措施比如赊销, 放宽企业的信用政策来维持企业的销售额。

替代产品。

替代产品被看作是阻碍现有产品销售的“重大威胁”。面对这种威胁, 防止现有库存商品的积压, 企业也会放宽信用政策, 放宽对买方的信用程度的审查。

与消费者讨价还价。

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越强, 企业产生的坏账损失风险越大。赊销可以看作是对于消费者购买的一种优惠政策。企业在产品价格无法做出让步的情况下, 放宽信用政策, 允许消费者以赊销的方式购买, 从而产生坏账损失。

与供应商讨价还价。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越弱,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以现有流动资金支付材料款, 导致催促购货方还款能力弱, 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宽松, 容易产生坏账损失。企业生产按价值链进行, 销售环节产生的坏账损失会导致企业净现金流量不足, 影响生产环节与供应商的交易活动。

(三) 企业内部分析——SWOT分析

优势 (Strengths) :

企业生产能力强, 生产技术有所提高, 产品的产量也会随之提高;企业对产品进行创新, 吸引市场现有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以上两种企业的内部优势都促使企业增加销量。在价格维持不变甚至有所提升的情况下, 企业势必会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调整。以赊销方式进行的交易会增加应收账款产生的坏账损失。

劣势 (Weaknesses) :

企业缺乏事前控制。在进行交易之前, 企业没有对客户进行适当、准确的资信调查和评估, 都会导致坏账损失的产生。

企业内部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足, 对于坏账损失的风险意识薄弱。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销售部门为追求销售业绩而大量产生应收账款, 而财务部门对于应收账款的监管不严, 不能及时催促客户还款。

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绩效管理制度不规范。尤其对于销售人员, 为了争得更高的营业额而不控制应收账款的产生。

企业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部门之间应该职能相互补充, 业务相互沟通, 追求同一组织目标, 达到利润最大化。

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一般来说, 企业的平均收账期不应超过企业信用条件所允许的付款期10天。越宽松的信用政策, 产生的坏账损失就会越多。

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1]在验收商品时, 客户发现商品质量、规格等方面和合同上规定不符, 就会向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双方僵持的结果就是买方拒绝付款, 形成卖方的坏账损失。

机会 (Opportunities) :

市场发展迅速, 进入新市场, 扩大业务范围。多元化的经营是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新的客户群进入。新的客户群会使市场产品需求量增加, 鼓励企业多生产, 多销售, 是企业增加销售额的机会;

企业在市场中虽然拥有扩大业务范围, 增加销售额的机会, 同时也会接触新的不了解的客户, 这些不确定因素在给企业创造机会的同时, 也会使坏账损失产生的风险增加。

威胁 (Threats) :

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改变。一旦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改变, 讨价还价能力加强。企业在价格不让步的情况下采取赊销方式来避免产品的滞销,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坏账损失。

政府政策的干预。目前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这对中小型企业形成威胁。在这种威胁下, 企业会挣扎着维持自己的经营水平, 一味追求产品的销售从而产生大量应收账款, 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增加。

三、坏账损失的管理办法

(一) 控制内部环境

第一, 保证企业的资金链等资源充足。

采取现金折扣的方式鼓励客户付款, 随着顾客结清账款时间的不同有不同级别的优惠政策。这种方式虽然仍是赊销但是一定程度也保证了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 减少了坏账损失产生。

其次, 优先采取票据信用方式结算。[2]和应收账款相比, 应收票据具有较强的追索权, 收回的可能性相比应收账款比较大;同时应收票据可以背书转让和贴现, 在票据到期前企业可以以这种方式缓解资金周转的压力, 减少坏账损失的产生。

第二, 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增强企业能力。

企业应进行技术创新, 以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占领市场, 而不仅依靠赊销。只有加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这是从根本上减少坏账损失的方法。

第三, 形成积极向上, 管理有序的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信用政策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准确适当的评估。对于坏账损失的管理设定一个会计年度内的限额, 有效地在源头控制坏账损失。

建立催收制度。由专门人员负责, 定期向应收账款欠款的客户寄送催款单, 定期对客户信誉程度进行评估。对于无理由拖欠, 有意拒付的情况可以借助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包括绩效及激励制度。对于销售人员的绩效不能单单与销售量挂钩, 应该以销售人员为公司带来的现金流量来衡量。对财务人员应定期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 培养其识别和控制坏账损失的能力。

(二) 改善外部环境

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 主要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建立健全具体的关于坏账损失的管理办法, 规定不同行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坏账损失限额, 防止企业为增加利润而形成大量坏账损失;规定相关行业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标准。

在制定政策制度的基础上, 国家还应该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市场中的竞争环境, 为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经营环境, 鼓励积极健康竞争。对于扰乱市场环境秩序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治措施。

外部环境的稳定是企业内部环境稳定的基础, 内部环境稳定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盈利, 减少坏账损失, 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和市场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汤国玲.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5:132.150.

坏账准备专题 篇5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企业发生的坏账,会计上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处理方法。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直接计入期间费用,并注销相应的应收账款的一种核算方法;备抵法是指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全部或部分被确定为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的一种核算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提取相应比例可由企业自行确定。为核算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企业应设置“坏账准备”科目,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坏账准备的提取;借方登记坏账准备的转销;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提取的坏账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款项的项目应按照减去已提取的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实际工作中,企业一般是在年末采用账龄分析法或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

会计期末,当企业按估计的坏账率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或小于“坏账准备”账面余额的,应按照其差额补提或冲回多提的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冲回多计提的坏账: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2)在确认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3)在以后期间,已确认的坏账重新收回时: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同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例题9】甲公司第一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 000 000元,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第二年发生坏账损失6 000元,其中甲单位1000元,乙单位5 000元,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 200 000元,第三年已冲销的上年乙单位应收账款5 000元又收回,期末应收账款余额1 300 000元。

【答疑编号911080307: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

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年末:

坏账准备计提额=1 000 000×3‰=3 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 3 000

贷:坏账准备 3 000

第二年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1 000

──乙企业 5 000

年末坏账准备计提额=1 200 000×3‰-(3 000-6 000)=6 600 借:资产减值损失600

贷:坏账准备600 第三年收回已确认的乙企业坏账时: 借:应收账款──乙企业000

贷:坏账准备

000 同时:

借:银行存款000

贷:应收账款000 年末坏账准备计提额=1 300 000×3‰-(3 600+5 000)=-4 700 借:坏账准备700

中国加大清理银行坏账力度 篇6

这一政府主导的计划迫使银行注销坏账,以换取困境企业的股权。万得资讯(Wind Information)数据显示,该计划的价值从3月初的大约1200亿美元飙升至4月底的2200多亿美元。

对于北京方面将付出多大努力对金融体系进行资本重组,行业观察人士展开了激烈辩论。目前不良贷款占中国各银行资产的百分比越来越高——有人估计高达19%。债转股的最新数据,以及去年启动的债务转债券,都显示一场低调纾困行动正在进行中。

“人们可以说,政府主导的资本重组已经在以一种非典型的方式发生,从而减少对字面意义上的资本重组的需要,”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常驻北京的金融机构总监廖强表示。

据中国媒体报道,2015年已经批准了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合6120亿美元)债务转债券,这种操作意味着,国有控股的银行把发放给地方政府关联企业的短期贷款,置换成期限长得多的债券。

该计划被誉为一项成功,因为它化解了地方政府受到的压力;前些年地方政府在没有市政债券市场的情况下,被迫用银行贷款推进公共工程项目。

分析师们迄今对债转股计划远远没有那么热情,他们表示,胁迫银行成为那些无力偿还贷款的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将在今年进一步拖累利润。廖强称,债转股非但没有支撑银行的稳定性,反而削弱了银行的稳定。

这些计划只是北京方面应对坏账的两条战线。

15年前曾经纾困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过去两年在购买坏账组合方面日趋活跃。由省级政府运营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地方一级开展着同样的业务。

政府还重启了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5月的两笔交易价值5.34亿元人民币。这些努力甚至上了网,债务管理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网站兜售不良贷款。

根据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数据,中国各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官方数字在3月底达到1.75%。这标志着这些政府批准的数字连续第11个季度上涨。

但官方数据不包括所谓的僵尸贷款。一些分析师表示,规模大得多的僵尸贷款存量意味着,未来可能需要对银行进行一场更为正式的纾困。

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郑名凯(Francis Cheung)估计,截至去年底,坏账占中国各银行贷款账簿的15%至19%,政府可能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注入10.6万亿元人民币的新资本,相当于15.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德威(David Mann)指出,“影子金融”(泛指规避监管的银行表外放贷)加剧了这个问题。不过,马德威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提出,中国为了清理坏账而实施的众多计划,将减少对银行体系进行直接纾困的需要。

坏账管理 篇7

一、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准则的变化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之前, 是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进行规范, 而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 通过应收款项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进行规定。这一变化值得注意。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前, 规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通常有账龄分析法、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等,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己确定, 但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而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中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减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也可以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再按这些应收款项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新准则对应收账款的规定与旧准则中的个别认定法较为相似。可以理解为, 新准则的规定提倡在选择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时先采用个别认定法对应收账款进行识别, 即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新准则中也提到, “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应收账款, 以及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 可以按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组合, 再按这些应收账款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一定比例计算损失计提坏账准备”。据此, 如果划分标准为账龄, 则采用账龄分析法提取坏账准备。所以, 按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组合, 相对于旧准则中单一采用一种计提方法来得灵活。

总之, 在新准则下, 虽然旧准则中的几种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仍然可以使用, 但更强调的是把应收款项分类后计提。尤其是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但因为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是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 对其划分标准及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 这就使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这一漏洞进行盈余管理。

二、上市公司ST磁卡应收账款盈余管理方法

ST磁卡全称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下文将研究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准则的最新变化对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时间从2001到2010年, 便于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新旧规定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ST磁卡年度财务报告整理, 下同。

图1是ST磁卡2001年至2010年间坏账准备与净利润走势图。从图1看到, (1) 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与坏账准备总额走势基本吻合, 说明在坏账准备总额中其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占据较大比例。 (2) ST磁卡有意图通过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调节利润, 进行盈余管理。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在这10年间出现两次较快的增长。第一次在2002年剧增, 在2003年回落。第二次是从2007年到2010年, 先升后降。把其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曲线与净利润曲线对比发现, 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与净利润处于此增彼降关系, 让人不禁怀疑ST磁卡有意图地通过其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下面分别对2002年与2007年两次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的异常增长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 新准则实施前, 利用账龄分类的随意性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具体如下:

(1) 2002年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异常增长。2002相比2001年, ST磁卡管理费用大幅上升, 导致在2002年巨亏28008万元。而2002年管理费用大幅增加的原因是该年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增加。2002年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为1.98亿元, 2001年只有7800万元, 前者是后者的2.5倍。而2002年其他应收款金额为2001年1.5倍。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相对其他应收款而言, 增长异常。

(2) 3-5年及5年以上账龄其他应收款增加是导致2002年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上升的主因。2002年ST磁卡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 具体比例为一年以内的应收款项按余额的5‰计提, 一至二年按5%, 二年至三年按30%, 三年至五年按50%, 五年以上按100%计提。表1是2002年ST磁卡年报中披露的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明细摘要。由表1看出, 3-5年及5年以上账龄其他应收款增加是导致2002年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上升的主因。下文将分析其合理性。2002年3-5年其他应收款计算公式即是:

其他应收款 (2002年3-5年) ﹦[其他应收款 (2001年2-3年) ﹢其他应收款 (2001年3-5年) ]-[其他应收款 (2001年2-3年及3-5年已收) ﹢其他应收款 (2001年4-5年未收) ]

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其他应收款 (2001年2-3年及3-5年已收) ﹢其他应收款 (2001年4-5年未收) ﹦5749542.12, 约为570万元。也就是说2002年已收回的期初账龄为2-5年的账款以及未收回的期初账龄为4-5年的账款之和只有570万元, 占期初年2-5年其他应收款的3%, 比例非常低, 不合乎常理。这意味着很大比例的其他应收款转为5年以上的了, 可以100%计提坏账损失。这从表1中2001年5年以上账龄只有278万多元, 而2002年5年以上账龄则有2318万多元也可进一步得到佐证。

所以本文认为2002年其他应收款账龄分类存在人为操纵可能, ST磁卡公司在本年通过操纵账龄大幅计提坏账准备。估计是由于2002年营业收入大幅减少, 本年度已经无法实现盈利, 所以一次性计提巨额坏账准备, 使2002年出现巨亏。200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留待以后年份择机转回, 帮助以后年份实现盈利。

(3) ST磁卡通过其他应收款账龄分类的随意性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2003年ST磁卡实现净利润6329万元,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2942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中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超过1亿元, 其中包括坏账准备转回的105359万元。此处再次观察账龄为3-5年的其他应收款变动情况, 如表2所示, 再次使用上文提及的公式计算, 得出2003年已收回的期初账龄为2-5年的账款以及未收回的期初账龄为4-5年的账款之和有34300万元, 占期初2-5年其他应收款的80%以上。而上文得出, 2002年该比例为3%。两年间该比例相差甚远, 可以看出ST磁卡通过其他应收款账龄分类的随意性。在2002计提巨额坏账准备后, 在2003年就发生了大额的坏账转回, 金额达到1亿元, 操纵利润, 进行盈余管理。

(二) 2006年实施新准则后, 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调节收益的行为仍然存在

具体方法是通过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模糊性进行。2006年至2009年各年计提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和形成的坏账损失如表3所示。2007年ST磁卡与债权人发生多起债务重组, 观察数据发现, 坏账准备的计提与这几年间ST磁卡债务重组收益存在一定关系, 如图2所示。2007年至2009年, ST磁卡坏账损失与债务重组损益同增同减, 而与应收账款反而呈反向关系, 让人怀疑ST磁卡有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调节收益的行为。

如图3所示。ST磁卡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是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 按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2007年与2008年坏账准备的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单项金额重大的其他应收款提取的坏账准备大幅攀升。2007年该项目金额是2.2亿元, 2008年该项金额为4.2亿元, 2008年比2007年上升了2亿元。ST磁卡把大量应收款项划归为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 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占应收款项总额比例2007年为81%, 2008年为91%, ST磁卡两年间都把超过80%的应收款项归类为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 但却没有公布划分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 也没有列示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的明细。ST磁卡把这么大比例的应收款项划分为单项金额重大的意图值得怀疑。

另外在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占应收款项总额如此高的情况下, ST磁卡在2008年的报表中只公布了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明细, 但单项金额重大的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明细却没有披露, 后者比前者的金额大得多。因此可以怀疑ST磁卡通过多划分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 尤其是其他应收款, 计提巨额坏账准备, 增加坏账损失调减当期利润, 起到储备利润的效果。并像2003年一样, 在业绩较差的年份通过坏账转回更容易地实现盈利, 平滑各年度利润。2010年ST磁卡微利900万元, 年报显示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转回金额达6447万元, 这一笔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转回直接影响了ST磁卡2010年能够实现盈利。

(三) 盈余管理作用机理发生变化

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 无论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前还是实施后, ST磁卡都使用提取坏账准备进行盈余调节。主要是因为无论新旧会计准则对坏账准备计提的约束较少, 披露要求较低。使得上市公司屡次使用这一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而不容易被察觉。

ST磁卡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两个阶段利用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是略有差异的。在2002年至2003年的那次操作中, ST磁卡主要是通过控制其他应收款账龄分类, 而在2007年至2010年该阶段的操作中, ST磁卡主要是通过把多数其他应收款项分类为单项重大应收款, 对单项重大应收款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来达到多提或者少提坏账准备的目的。两个时期ST磁卡都是通过应收款项的分类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不同的只是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分类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已。

总之, 新准则并没有对利用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新准则对单项重大应收款标准及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判断应收款项是否发生减值的规定, 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三、结论

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关于特别处理, 终止上市的相关规定。而这些规定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单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的。为了减少这样的行为, 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 增加对亏损上市公司接受特别处理、终止上市的衡量标准, 将单一衡量标准转化成一个针对上市公司的亏损衡量体系。例如, 在达到利润标准的条件之下, 要求进一步审定其有无利润操纵的确切证据等, 以便减少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还不能完全制约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建议对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制度作进一步规范。完善新准则中的应收账款单项金额重大的标准, 规范减值测试的方法。由于不同地区, 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的标准不同, 会计准则可以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制定指引。完善上市公司报告披露制度, 针对应收账款尤其是其他应收款, 制定更合适的披露规范。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监督, 有效地制约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 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坏账确认问题与对策 篇8

坏账损失的确认条件

关于坏账的确认, 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坏账的界定标准为: (1) 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 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部分应收款项; (2) 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 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款项; (3) 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 损失巨大, 以其财产 (包括保险赔偿) 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款项; (4) 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 经法院裁决, 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款; (5) 逾期法定年限以上 (一般为3年) 仍未收回的应收款项; (6) 法定机构批准可核销的应收款项。其中的第 (1) (2) (3) (4) (6) 点完全符合国际公认“坏账”定义, 至于第 (5) 点, 笔者认为就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 该规定的意义是积极的, 但以“3年”为标准, 有待商榷。

坏账损失确认存在的问题

坏账损失确认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中的第四条与《民法通则》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相关规定的债、诉讼时效等制度未能实现完全衔接。由于《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高于《通知》, 债务企业根据民法相关规定已不再承担债务偿还义务, 使债权企业陷入由于结构性制度缺陷导致的尴尬境地。 (2) 以“3年”作为坏账确认标准显得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 企业的应收款项超过3年未收回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些债务企业可能会故意拖延至3年以上;而债权企业以“3年”为标准, 往往忽视对3年以内的应收款项的管理, 而当超过“3年”这个标准时, 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已成定局。 (3) 由于我国相关条例并未就企业关于坏账已经发生而未转销的情形出台相应处罚措施, 导致许多企业坏账处理存在严重失实情况。有些企业领导为提高业绩, 往往忽视坏账风险, 盲目采用赊销方式扩大销量, 人为粉饰利润。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大, 伴随的是坏账风险的提高。 (4) 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 仍采用国际通行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由于坏账不具有资产性质, 更不符合流动资产的性质 (一年内变现) , 因此, 该指标的运用已失去实际指导意义, 进而误导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

坏账损失确认的改进对策

鉴于目前坏账损失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强化应收款项日常管理, 可采取以下对策: (1) 根据客观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以应收款项的债权性质所对应诉讼时效长短与《通知》中的三年孰短作为确认标准。若法定事由使诉讼时效的时间超过了三年, 则将该笔应收款项账面余额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 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当期坏账损失;没有超过三年的, 按照企业规定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并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及时核销坏账。 (2) 为了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及审计风险, 《会计法》应规定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坏账”的定义, 对已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款项, 应及时予以核销, 并规定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疏忽或出于某种目的不予转销的应收款项达到一定金额或比例时, 应按《会计法》相关条款对该企业进行处罚,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会计法》中出台相关硬性处罚规定, 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时刻关注对应收款项的动态管理, 尽可能地减少坏账损失。 (3)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在应收款项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监控体系, 改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检查有无异常应收款项现象, 有无重大差错、玩忽职守、内部舞弊、故意不收回账款等情况, 确保应收款项的回收。在我国内部审计大部分还停留在经营效益审计等方面, 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遵守, 揭示企业员工舞弊、贪污等工作进行得远远不够。内部审计对应收款项审计主要应在销货和收款流程, 在销货流程应核查销售业务适当的职责分离、正确的授权审批、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凭证的预先编号、按月寄出对账单等方面。 (4) 规范应收款项在会计报表中的披露。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 在资产负债表中, 应收款项应严格按流动资产的定义。账龄在一年以内的列作流动资产, 而对于账龄超过一年而又不属坏账的应收款项, 增设“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款项”项目予以单独列示, 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其有关详细信息。 (5) 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适当分离。从理论上理清会计核算处理有关规定与税法的功能, 应将财务制度体现在税法中, 而取消单独的财务制度。企业会计核算完全按照真实、公正的原则, 对可能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 而不必受税法的限制;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应收款项及时予以核销。 (6) 加强相关责任人的离任审计。目前, 我国离任审计主要只针对单位或部门负责人, 而应收账款的发生与销售部门一线业务员直接有关。关于销售人员的业绩考核, 应注意销售收入指标及货款回收指标的综合平衡。对于销售员的调岗或离岗, 应进行审计和追究责任。

关于坏账准备核算的探讨 篇9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企业应当定期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确认坏账损失。

确认坏账损失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因债务人破产或债务人单位撤销,依照民事诉讼法进行清偿后,确实无法追回的应收款项。

(二)因债务人死亡,既无遗产可供清偿,又无义务承担人,确实无法追回的应收款项。

(三)因债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经查确实无法偿还的应收款项。

下列各种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一)当年发生的应收款项;

(二)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重组;

(三)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

(四)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

对坏账损失如何核算,是将其确认在发生坏账期还是在应收账款产生的当期就予以估计确认,就形成了直接转销法与备抵法两种方法。现行制度统一规定采用备抵法,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便于信息的相互可比。

直接转销法是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即在发生坏账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贷记“应收账款”账户。如果已经确认的坏账由于某种原因而收回,为了通过“应收账款”账户系统反映顾客的信用状况,应先冲销发生坏账时的会计分录,再按正常会计程序反映应收账款的收回。直接转销法的优点是账务处理比较简单,但这种忽视了坏账损失与赊销的内在关系,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同时,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应收账款是其账面价值,而不是可变现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资产数额。

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账款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一方面设置“坏账准备”科目,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金额,使资产负债表上真实反映应收账款的价值。坏账准备计提具体方法有: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企业可以自行确定,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三、坏账准备核算的实务操作

按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可按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计提:

(一)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前账户无余额时: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比例

(二)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前账户有贷方余额时:

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比例大于“坏账准备”年末贷方余额,按差额补提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比例小于“坏账准备”年末贷方余额,按差额冲减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比例等于“坏账准备”年末贷方余额,不计提也不冲减坏账准备,即不做账务处理。

(三)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前有借方余额时

当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应收账款年末余额计提比例+“坏账准备”账户借方余额

【例1】某企业采用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2006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00元,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为5‰。假设坏账准备科目在2006年初余额为0。

2006年末应提坏账准备=1000000×5‰=5000 (元)

【例2】接上例,2007年发生坏账损失6000元,该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900000元。

2007年发生坏账损失6000元时:

2007年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前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为:5000-6000=-1000(元)(借方)

而2007年末坏账准备的余额应为贷方900000×5‰=4500 (元)

则2007年末应提坏账准备=4500+1000=5500 (元)(贷方)

【例3】接上例,2008年发生坏账损失3000元,上年已冲销的应收账款中有4000元本年度又收回。该年度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000元。

2008年发生坏账损失3000元时:

2008年收回已冲销的应收账款4000元时,应做如下会计处理:

2008年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前坏账准备的余额为:-1000+5500-3000+4000=5500 (贷方)

而2008年末坏账准备的余额应为贷方800000×5‰=4000 (元)(贷方)

则应冲销坏账准备5500-4000=1500 (元),即2008年末应冲减坏账准备1500元。

会计实务中,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在预收账款登记在“应收账款”账户的情况下,计提坏账准备所依据的应收账款应剔除预收账款因素。

四、坏账准备核算方法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在“坏账准备”科目使用说明中给出了一个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式,即:当期提取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一本科目的贷方余额。

这一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多退少补法”,形式上像备抵法,实质上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直接转销法”。也就是说,按照这种方法,我国的坏账准备核算制度实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试通过以下例题说明。

例:某公司从2001年开始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公司计提坏账准备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该公司除应收账款外,没有其他应收款项),计提比例是5%。为便于计算对比,假设该公司进行了应收账款最优水平控制,每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总是控制在100万元,则在各年年末“坏账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均为:100×5%=5 (万元)。2002~2004年,该公司发生的有关坏账业务及采用这种“多退少补法”所做的会计分录是:

(一)2001年年末,计提坏账准备(设计提前坏账准备账户余额为0),分录为:

(二)2002年,A单位前欠货款2万元已超过3年仍未收回,经批准作坏账处理,分录为:

(三)2002年年末调整坏账准备余额,使之增至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需补提2万元,分录为:

(四)2003年确认B单位前欠货款4万元无法收回,作坏账处理,分录为:

(五)2003年年末根据应收账款余额和计提比例,恰好又补提坏账准备4万元,即当年发生的坏账全部计入了当年损益,分录为:

(六)2004年没有发生坏账损失,但收到了2002年已作为坏账处理的A单位前欠货款2万元,分录为:

(七)2004年末,根据100万元的应收账款余额和5%的计提比例,坏账准备超过了2万元,做冲减分录:

即当年收到的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款项全额增加了当年的收益。

从上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发生多少坏账,年末调整“坏账准备”余额时,总是等额地计入了资产减值损失,而收到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款项时,总是等额地冲减了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所以这种“多退少补”的方法实质上与直接转销法一样:当年发生多少坏账,就对当年的损益产生多大的影响。

但是,很多人对这种“多退少补法”大加赞赏,认为这种方法符合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他们在计算中一般假设各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都是不等的,使得坏账准备的计算变得非常复杂,造成这种方法直接转销的实质被繁琐的数据掩盖了。

五、坏账准备核算方法的改进

用备抵法核算坏账准备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年末“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余额成比例这一表面现象,而是要按比例预计一部分款项不能收回,及时计提坏账准备并计入期间费用,即把可能发生的坏账分摊于各期,从而实现坏账费用和赊销收入的配比。因此,笔者认为:不管“坏账准备”的余额是多少,都应该按照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如5%)计提坏账准备,使企业的损益不会受到某一个别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的影响。笔者把这种方法称作“永续累积法”。根据这一做法,本文上例中从2001~2004年各年年末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均为5万元(100万元×5%),分录为:

比较分析可知,在“永续累积法”下没有将当年发生的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是按应收账款的固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不断累积、不断使用,使得无论坏账是否发生或发生额是多大,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都是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因此坏账风险得到化解。当然这样做可能会使“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余额在借方,这说明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不足以弥补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但由于前面若干期已经结账,不可能再追加计提,而只能将借方余额推至以后处理,或者将借方余额全部在当期转入资产减值损失。这种情况说明,企业应谨慎赊销,同时要加强催收债务的力度,或者加大计提比例。第二种情况是“坏账准备”账户出现大额贷方余额,并有连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赊购单位有良好的资信或表明催收得力或表明计提比例太大。除了减小计提比例外,可以当“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达到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如10%)时就不再提取,这时说明企业已有充足的准备金对付将来可能发生的坏账,以后达不到此比例时可以继续计提。

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探究 篇10

坏账准备是会计课的难点, 刚学完基础会计一上财务会计课就接触到坏账准备, 这让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一、坏账准备的有关定义

市场经济越发达, 市场划分的越细。企业的应收款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大 (零售企业除外) , 因此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应收款项可能会发生不能全部收回的情况, 即可能会发生坏账。坏账是指企业确实无法回收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款项。企业由于发生坏账而发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

企业应遵循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的要求, 具体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生产经营情况等因素, 对应收款项的可收性进行评价, 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及其损失。

企业的应收款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 (或收回可能性很小) 的, 应确认为坏账。一般来讲, 判断应收款项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情况主要有: (1) 债务人死亡或破产, 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后, 仍然无法收回的; (2) 因债务单位撤销、资不抵债或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确实无法收回的; (3) 因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债务单位停产而在短期内无法偿付债务, 确实不能收回的; (4) 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其偿债义务超过3年, 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很小的等。

企业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的, 应按管理权限和程序报批, 报经批准后才能予以转销。转销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冲销法和备抵法等,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必须使用备抵法。

二、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

企业确认的坏账应采用备抵法进行核算。备抵法是采用一定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 形成坏账准备, 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 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 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的一种方法。企业应收款项应按《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一) 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企业各项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 确认发生减值的, 均应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二)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主要有个别认定法和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等。

1.个别认定法。个别认定法是指对应收款项明细账上的客户逐一进行分析, 据以估计可能的坏账损失, 确定本期期末坏账准备的应有余额及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方法。

企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款项, 应当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应当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 确认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2.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是根据会计期末应收款项的余额估计的坏账率, 估算当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对于单项金额非重大的应收款项可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 也可以与经单独测试后未减值的应收款项一起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划分为若干组合, 再按这些组合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

根据应收款项组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的坏账准备, 应当反映各项目实际发生的减值损失, 即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金额。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 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 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即按各项组合的账面价值超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差额确认应收款项的减值。

企业应当根据以前年度与之相同或类似的、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应收款项组合的实际损失率为基础, 结合现时情况确定本期各项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据此计算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三、应收款项减值的确认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应当确认其减值损失, 计提坏账准备。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主要包括下列各项:

1.债务人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合同条款, 如发生违约或逾期的;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 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债务重组;5.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 或债务人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6.其他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四、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企业计提、转销的坏账准备, 应设置“坏账准备”账户进行核算。该账户是应收款项的备抵账户, 贷方登记按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和已核销又予收回的坏账, 借方登记已确认坏账和转回多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可按应收款项类别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资产负债表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账务处理。

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 转销应收款项时, 借记“坏账准备”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

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有收回的,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同时,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也可以按实际收回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

通过上面的表述, 学生任难理解, 我们以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举例, 再结合公式加以说明。

例1华林公司2009年以前未计提过坏账准备, 决定从2009年开始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计提, 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2009年12月31日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50万元;2010年7月华林公司确认发生坏账2万元,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5万元;2011年4月, 上年转销的坏账损失收回1.5万元,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40万元。该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2009年年末由于以前未计提过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金额=当期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当前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前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应计提的比例=500000×3%=15000 (元)

2010年7月确认坏账2万元时

2010年末, 提取坏账准备时,

先结出此时“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

借方余额=20000-15000=5000 (元) ,

再计算按当期应收款项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550000×3%=16500 (元) ,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6500+5000=21500 (元)

2011年4月收回上年转销的坏账, 款已存入银行

2011年年末, 提取坏账准备时,

先结出此时的坏账准备余额,

贷方余额=16500+15000=31500 (元)

按应收账款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400000×3%=12000 (元)

本年末计提的坏账准备=12000-31500=-19500 (元) , 负数应冲减多提的坏账准备。

结合例题, 综上所述, 当前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按当期应收款项余额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应收款项余额×应计提比例

浅议“坏账损失”的成因及对策 篇11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收账款一旦无法收回就成为坏账,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损失,因此关于坏账的防范和管理就成了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坏账损失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坏账损失;应收账款;成因;对策

一、坏账损失的含义及确认

坏账损失是指企业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在财务报表上已确认的不能回收的应收账款,不再是企业的资产,术语称为坏账损失。

一笔应收账款要确认为坏账,其条件通常是由会计准则或制度给出的。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应将其确认为坏账。

(1)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2)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

(3)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

上述三个条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坏账损失确认的充分条件,其中第三个条件是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的。

二、我国坏账损失的成因分析

1.坏账损失形成的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

在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使得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不敌市场的风云变幻,大多被宣告破产、注销或被政府责令关闭,造成大量货款无法收回,账龄过长,形成事实上的坏账损失。

(2)市场价格的冲击

价格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最重要的杠杆。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企业改革措施不配套,使得市场价格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国有经济宠爱下成长的行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脆弱儿,不能一下子适应价格带来的“疲软”状态,为了追求利润最大,盲目销售,降低赊销标准,其结果就是导致拥有了一大部分不良债权。

(3)国家法制不完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在追索债权的过程中,虽然企业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但还是很害羞地拿起了法律的武器,向国家寻求法律上的保障,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差强人意。法院判决企业胜诉后,败诉企业不能及时履行偿债义务,使得债权方不得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结果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偿还。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拿出人力、财力打经济官司,导致形成坏账。有些地方为了保护本地企业的经济利益,把企业的债务转由政府来承担,并利用政府的地位优势借口赖账,给债权方造成了坏账。

2.坏账损失形成的企业内部因素

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式下,企业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促进销售而盲目赊销,对用户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的调查不够深人,对回款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回款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应收款项高居不下,账龄时间过长,无法收回,形成坏账。

很多中小企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企业长期不与用户对账,既使对账,也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确认依据,使得部分债权超过了诉讼时效,失去了利用法律手段追索债权的机会。

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分、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应收款项互相挂账,长期不处理,形成双方挂账或内部单方挂账。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企业在机构调整及业务人员工作调动时,没有很好地进行业务交接,致使债权无人清理,形成损失。

三、解决坏账存在问题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1)控制应收账款的主要途径

企业要有效的防止坏账,首先要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办法。①加强对往来客户的管理。建立“客户业务资料卡”,详细登记客户的组织结构、企业负责人、地址、工商登记号、注册资金、职工人数、主要业务负责人、税务登记等情况。②适当查阅和分析客户的近期会计报表,根据报表分析该客户的偿债能力。并且了解该客户的银行信用等级,在银行的借款额,在银行的借款额,企业资产是否抵押给银行,有多少资产以及哪些资产作为抵押等。③在企业和客户签订合约时应该注意选择可靠的、合理的、较为保险的结算方式,要建立赊销额度的审批权限,分别确定相关业务负责人的权限范围,便于及时了解、掌控应收账款。

(2)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当中要时常注意债务风险。所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债权人必须力求进行事先防范,防止发生不法侵害事件。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专人负责登记与催收工作和建立内部考核责任制。使他们对应收账款承担一定比例的经济责任。加强债务追讨追索途径和政策。例如机关、法院和委托讨债公司等。企业讨债时应该尽量使讨债费用和坏账损失的总和最小化。

2.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企业间相互拖欠账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没有作出明确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那些任意拖欠账款行为的发生,使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保障。建议司法部门尽快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对那些长期拖欠账款的违规行为做出处罚规定,并要求违规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规范市场行为,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坏账损失的产生。

3.三角债的防范

当前,由于企业经营方式中赊销业务的大量存在,企业相互间形成了紧密的债权债务关系,有的关联企业之间甚至形成了扯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因此,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呆帐的准备,要时刻盯紧关联企业,特别要关注那些经营管理不善、产品销售不旺、资金周转不畅、欠款长期不还的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一旦发现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发生异样变化,出现危机的先期预兆时,便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趋于倒闭的关联企业,把自己也拖入危机境地。

参考文献:

[1]章文光 曹光四:《审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9.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核算问题 篇12

(一) 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 发出商品, 开出销售发票, 货款却不能同步回收, 而销售已告成立, 这种没有货款回笼的入账销售收入, 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业务损益、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预缴, 如涉及跨年度销售收入导致的应收账款, 则可产生企业流动资产垫付股东年度分红。企业因上述追求表面效益而产生的垫缴税款及垫付股东分红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 进而导致企业经营实际状况被掩盖, 影响企业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 无法实现既定的效益目标。

(二) 夸大企业经营成果。

由于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应收应付制) , 发生的当前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 企业的账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表示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率一般为3%~5% (特殊企业除外) 。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 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 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 虚增了账面上的销售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 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三) 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

赊销虽然能使企业产生较多的利润, 但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大量的赊销方式, 势必导致应收账款风险的增加, 同时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流入增加, 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 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 主要表现为: (1) 企业流转税的支出。应收账款带来销售收入, 并未实际收到现金, 流转税是以销售为计算依据的, 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企业交纳的流转税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以及城市建设税等, 必然会随着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2) 所得税的支出。应收账款产生了利润, 但并未以现金实现, 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3) 现金利润的分配, 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 影响企业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 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 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 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 使营业周期延长, 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 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 致使企业现金短缺, 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 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五) 增加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出错概率。

企业面对庞杂的应收款账户, 核算差错难以及时发现, 不能及时了解应收账款的动态情况以及应收账款对方企业详情, 造成责任不明确, 应收账款的合同、合约、承诺、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回的不能按时收回, 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 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完整而不能收回, 直至到最终形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二、完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 实施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 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这样, 赊销企业就有必要在收款之前, 对该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 重点要放在赊销商品的变现方面。企业要对赊购者今后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 及时了解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应将那些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 以防患于未然。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 如要求这些客户提供担保等来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

(二) 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

一般而言, 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 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 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通过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掌握以下信息: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限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限过后才付款;有多少应收账款拖欠太久, 可能会成为坏账。如果账龄分析显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账龄开始延长或者过期账户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那么就必须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企业信用政策, 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 也不能放松监督, 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三) 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得好,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

1、信用标准是企业同意向用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基本要求, 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

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 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用户给予赊销, 则会减少坏账损失, 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但这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 甚至是销售量减少;反之, 如果信用标准较宽, 虽然会增加销售, 但会相应地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用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 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

2、信用期限是企业为用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 折扣期限是为用户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 现金折扣是对用户提前付款所给予的优惠。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 但也会带来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额外的负担。

3、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 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比如, 当企业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 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 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 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 不再对其赊销, 并加紧催收所欠, 态度要强硬。催收无果, 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起诉, 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 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 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 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 协商一致, 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 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 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 掌握好宽严界限, 拟订可取的收账计划。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 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成本, 减少坏账损失, 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 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成本, 增加坏账损失, 但会减少收账费用。在制定收账政策时, 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合理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 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

(四)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有些企业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得不够细, 比如对用户信用状况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 (1) 做好基础记录, 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 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 才能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2) 检查用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企业对用户提供的每一笔赊销业务, 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 并注意检验用户欠债总额是否突破了信用额度; (3) 掌握用户已过信用期限的债务。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与用户联系, 提醒其尽快付款; (4) 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 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 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 并修正信用条件; (5) 考察拒付状况。考查应收账款拒付的百分比, 即坏账损失率, 以决定企业信用政策是否应改变。

摘要:为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 加速资金的周转, 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做出说明, 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参考文献

[1]纪淑杰.对应收账款与坏账准备核算的分析.飞 (素质教育版) , 2013.12.

[2]冯相森.浅谈应收账款在核算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吉林会计, 2012.12.

上一篇:医院统计信息系统下一篇:四倍体刺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