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2024-08-27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通用8篇)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篇1

第一章

概论 1.事故定义及其特征

事故是指人们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们意愿,并可能是有目的的活动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中止,造成人员伤亡或(和)财产损失的意外事件。

事故有以下三个特征:

1、事故来源于目标的行动过程;

2、事故表现为与人的意志相反的意外事件;

3、事故的结果为目标行动停止,事故结果可能有:a、人受到伤害,物也遭到损失;b人受到伤害,而物没有损失;c、人没有伤害,物遭到损失;d、人没有伤害,物也没有损失,只有时间和间接的经济损失。2.事故等级划分

a、特别重大事故 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重大事故

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较大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一般事故

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F、事故预防和整改措施。4.事故调查组的职责.遵循的原则及权利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c、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d、总结事故教训,替吃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事故调查处理应但感召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a、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对事故的调查处理要揭示事故发生的内外原因,找出事故发生的机理,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制定预防重复发生事故的措施,作出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因此,事故调查处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得有丝毫的疏漏。

b、四不放过

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c 公正、公开 公正,就是实事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不准包庇事故责任人,也不得借机对事故责任人打击报复;更不得冤枉无辜。公开,就是对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吸取事故的教训。

d、分级管辖原则

事故的调查处理是依照事故的严重级别来进行的。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和处理依据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进行。

事故调查组的权利:a、调阅一切与事故有关的档案资料; b、向事故当事人及有关人员了解与事故有关的一切情况; c、事故现场处理必须经过调查组许可;d、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干涉调查组工作。

5.调查组组成部门:事故调查组由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PS:对有关专家要求:1.事故专业专长2.和厂没有一定的关系,与事发单位没有关系的3.对人品要求,较正直,清廉,口碑好)6.预防措施 7.事故上报

a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b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c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8.事故报告内容: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c、事故的简要经过;d、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e、已经采取的措施f、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9.事故报告的其他要求: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A报告事故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限的,属于迟报; B因过失对应当上报的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遗漏未报的,属于漏报;

C故意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有关内容的,属于谎报; D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并经有关部门查证属实的,属于瞒报。10.四有四必有:有台必有栏 有轮必有罩 有轴必有套 有洞必有盖 11.三级教育:入厂教育 车间教育 班组教育

第二章

事故统计分析 1.绝对指标指反映撒谎女工王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值,2.相对指标指伤亡事故的两个相联系的绝对指标之比。

3.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包括: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2丧葬及抚恤费用

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

b善后处理费用包括: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2现场抢救费用

3清理现场费用

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c财产损失价值包括:1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2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4.间接经济损失:只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a、停产、减产损失价值 b、工作损失价值 c、资源损失价值 d、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 e、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f、其他损失费用

第三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1、爆炸特征: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2、噪声源主要包括: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3种类型。

3、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性物质、助燃性物质、点火源。

4、最新被确认为致癌物的:酒精、苯酚、乙烯氧化物、无烟烟草、柴油尾气、三苯氧胺、太阳辐射和太阳灯、二氧基联苯基燃料、被动吸烟、香烟和雪茄

第五章 火灾与爆炸事故技术分析

1、勘查中的一般原则:应遵循先静观后动手、先拍照后提取、先外表后内部、先目视后镜观、先下面后上面、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进行。

2、事故现场的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应包括被烧到的全部场所及与起火原因有关的一切地点。

3、痕迹与物证的检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化学分析鉴定、物理分析鉴定、模拟试验、直观鉴定、法医鉴定。

4、烟熏痕迹的证明作用:判定起火点、判断蔓延方向、判断起火特征、判断燃烧物种类、判断燃烧时间、判断开关状态、判断玻璃破坏时间、判断容器或燃烧管道内是否发生燃烧、判断火场原始状态、5、起火形式可以分为:阴燃起火、明燃起火、爆炸燃起火三种。

6、混凝土受热主要发生以下两种反应:(146页)

7、灰烬是可燃物在火灾作用下的固体残留物。

8、灰分是可燃物完全燃烧后残存的不燃固体成分。是可燃物充分燃烧的结果。

9、怎样确定起火时间:(简答)a、根据发现人、报警人、接警人、当事人和周围群众反映的情况确定起火时间。b、根据相关事物的反应确定起火时间c、根据建筑类型和火灾发展程度确定起火时间d、根据建筑构件耐火极限及其烧损程度确定起火时间。e、根据物质燃烧速度确定起火时间。F、根据通电时间判定起火时间。G、根据起火物所受辐射热强度推算起火时间。H、根据中心现场尸体死亡时间判定起火时间。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篇2

1 矿井火灾事故调查技术难题分析

1. 1 几起典型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2006 年8 月4 日,山西忻州地区大辉窑沟煤矿发生火区致灾事故,致18 人死亡,13 人受伤,事故原因为地面塌陷,摧毁井下火区永久隔离煤柱即永久密闭,导致有害气体和火焰涌出; 2008 年3 月5 日,吉林辽源市金安煤矿工作面发生特大火灾事故,致17 人死亡,事故原因为- 85 m标高平巷煤层自然发火后导致局部冒顶; 2008 年9 月20 日,黑龙江鹤岗市富华煤矿发生特大火灾事故,致31 人死亡,事故原因为11 号煤层底部,巷顶残留煤柱破碎、裸露、漏风引起煤炭自燃; 2013 年3 月29 日,吉林省通化市八宝煤业公司发生特大事故,致53 人死亡,20 人受伤,事故原因为-4164 东水采工作面上区段采空区漏风,煤炭自然发火,引起瓦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伤亡; 2015 年11 月20 日,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鸡西矿业公司杏花煤矿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21 人遇难、1 人下落不明,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胶带道胶带着火,有毒有害气体沿风流进入30#煤层左四采煤工作面,造成该工作面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1. 2 火灾事故调查技术几大难题

难题一: 事故因果关联性研究不足。引发火灾事故的潜在火源通常较多,事故发生的隐蔽致灾因素多在采空区温度异常区、露头隐蔽高温区、老空区隐蔽高温区[2]。在部分火灾事故中,能够反映事故火源的物证或痕迹在事故发生时被毁,或被事故后的破碎物体掩埋,很难根据现场物证及破坏情况判断引火源。近年来,针对矿井火灾发生与烟气流动规律,从理论分析[3]、数值模拟[4,5]、实验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基本掌握矿井火灾发生机理与灾害蔓延规律。然而,现有基础研究仍不能支撑对矿井火灾事故的定量分析,对该类事故的分析仍处于半定量阶段[6]。针对重特大火灾事故所暴露出的火灾科学与消防技术问题,缺乏系统的专项科研立项研究,大量火灾成因认定分析缺乏技术支持。在分析火源时,根据现场勘察和人员汇报结果,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确定引发事故的火源,其准确性依赖于专家组掌握的客观规律及以往经验,掺杂了专家组对事故的主观认识。

难题二: 灾害时期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欠缺。煤矿井下事故发生时,井下供电系统、音视频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大多遭到破坏,现阶段一般只掌握事故发生前事故地点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时及灾害蔓延期间灾区信息无法得到详细的掌握[7]。与事故救援相关的信息,既有来自井下未受到灾害破坏的视频、环境监测系统,灾区幸存人员通过灾区电话反馈的信息,救护人员侦测、救援时监测、拍摄、录制的信息; 也有井上图纸、文字资料、事故前监控的信息、人员口述等信息。灾区信息量大,来源方式较多,很难做到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事故救援时,灾区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是井下救护人员通过灾区电话描述,或救护人员返回地面后进行汇报,而不能在井下侦测、救援过程中将灾区有害气体浓度信息、灾区破坏情况实时传到地面,地面救援指挥中心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事故发生后对井下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破坏包括可见的和不可见的2 个部分,对于不可见的破坏程度信息不能依靠音频、视频等方式获取,而是建立在对事故孕育、发展、发生的机制研究基础上,结合发生地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基本掌握不可见破坏程度信息[8]。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可见的破坏程度更能影响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

难题三: 痕迹物证发现、提取与保护技术不足。我国在矿井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存在诸如事故调查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事故现场保护不周、资料收集不及时、取证装备不全、事故调查报告存档落后等种种不足。事故调查的科学分析技术比较薄弱,现场勘察分析技术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对煤矿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基本上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9]。煤矿井下事故救援过程中,为清理堵塞物或搬运伤亡人员,可能对痕迹或物证造成破坏; 事故调查取证时,现场保护措施不足、关键痕迹物证未标记,或对痕迹物证收集、提取过程中,取证人员不按现场勘验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办事造成物证损坏; 物证保存送检过程中,保存方法不当造成物证损坏。引起矿井外因火灾事故的主要火源类型大致有放炮火源、电气火花、摩擦撞击火花、自然发火、明火等[10]。同时由于矿井火灾事故主要发生地点在采掘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所占比例较高,可以反映出事故现场火源位置、着火点、火灾致因的痕迹和物证在这些地点容易受到破坏[11],或者在原来的痕迹物证上又覆盖很多新的痕迹和物证,造成逆推理分析“再现”事故发生过程的困难。

难题四: 物证分析。煤矿井下存在大量可燃物质,如坑木、胶带、电缆、风筒等固体; 变压器油、润滑油和液压联轴器内的透平油等油脂; 煤和含碳的页岩等碳质类物质; 瓦斯、H2、CO等可燃气体。矿井内有较多可燃烧的物质基础。在发生火灾事故后,调查物证分析灾变源、点火源、可燃物源及事故致因分析方面难度大,影响因素多。部分痕迹物证需要送至专门检测机构进行分析鉴定,而火灾事故调查技术鉴定机构偏少,物证送检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导致火灾事故调查周期长[12]。尽管近年来对火灾事故现场勘察、痕迹、物证的表象和内观也有一定的分析和检测技术,但尚未有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归纳技术,缺乏实用、准确、统一的鉴定分析方法和模拟验证技术和装备[9]。对痕迹物证检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火灾事故调查的进度。大部分用于物证分析的高科技仪器、装备由于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养护要求高等原因没有配备到事故救援、监查部门,或者即便配备了高精尖装备,往往仍停留在实验室应用阶段,而没有在灾区现场得到应用。

难题五: 事故真相还原、再现、重演。为还原事故真相,既要掌握事故发生前的背景,又要掌握事故发生时的状况及事故后井下的伤亡和破坏状态。其中,对事故发生前的背景的了解,主要通过对上一班工人的询问和事故前监控系统、人员识别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监控保存的数据,以及图纸和文字记录资料; 事故发生时的情况主要通过对当班人员和幸存者的询问; 事故发生后的状态通过救援人员提供的信息和现场勘察掌握。在事故调查现场难以获得足够证据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重大火灾事故常采用事故再现的方法,模拟事故发生、发展和破坏过程,从而提高事故调查结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13]。对于矿井火灾事故,由于其特殊性,既无法真实再现与事故相同的环境条件,也不允许重复,这给事故致因调查带来困难。由于事故本身有较大的偶然性,由诸多因素凑合在一起引起的后果,模拟试验的条件尽管和事故条件十分相近,但有时也不能完全再现事故的全部过程,甚至会起到“反证”作用。因此,不能以试验成功与否作为事故结论的唯一依据,要结合其他证据统一认定。现有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得出矿井火灾事故后灾害蔓延规律,但不能展现出灾区现场的破坏过程及情况; 而现有虚拟现实技术虽能展现出事故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巷道内的动态破坏过程,但不能展现出灾害蔓延的时空规律。若将数值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有机融合,可使事故再现更加贴近实际[13]。随着软件技术与硬件设备的发展,利用CFD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为重演、再现煤矿火灾事故发生与灾害蔓延提供了可能性[14,15]。目前已经有中国矿业大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矿井火灾场景[16,17],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煤矿安全虚拟仿真培训系统中嵌入了矿井火灾模块,在虚拟现实技术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18]。然而,由于非稳态的气体流场与火灾三维场景资源占有量较大,对硬件要求较高,目前仍难以通过CFD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耦合再现火灾场景。

2 难题解决对策

针对矿井火灾事故调查存在的难题,结合矿井火灾规律、火灾救灾与调查技术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 研究矿井火灾环境中,灾区常见物体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特征参数,形成物体特征变化与灾害强度、作用时间等相关联的信息数据库,使对事故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2) 针对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难题,建议对井下视频监控、气体浓度传感器进行产品升级研究,使监控系统在事故发生后一段时间内仍能持续监测并将信息传递到井上; 加强对救援侦测仪器、设备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使救护人员井下救援侦测到的信息能实时传递到井上,并显示、保存; 加快研制适应矿山各类灾害救援现场需要的灾区信息处理平台。

3) 规范应急救援行动,在行动中尽可能保护灾区现场、物证材料; 规范事故调查取证程序,针对同一类事故调查取证程序形成统一的标准; 推进应急救援及事故现场调查过程可视化与信息实时传输技术。当前许多科研院所及高校正在开展诸如灾区侦测机器人、灾区远距离侦测仪器等侦测、取证仪器设备的研制,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19]。

4) 加强对灾区环境中常见物体破坏特征参数的研究,建立火灾证据表征物的数据库; 建立一套证据的量化分析方法,为物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研制便携的物证分析仪器设备,使绝大部分物证分析技术在事故调查现场就能够得到应用; 建立专业的煤矿事故技术鉴定中心。

5)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加上三维事故环境模型、粒子系统和动态纹理技术的复杂性,要想更加真实地表现事故灾害,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建议将灾害发生机理及事故蔓延规律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形成逼真的矿井灾害事故场景; 加强虚拟现实矿井模型快速构建技术的研究。

3 结语

矿井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工作。目前,在事故调查取证、分析、事故还原等关键环节均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难题,严重制约事故调查的及时性与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矿井火灾事故发生及灾害传播机理,结合现代先进的通信、检测、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开发先进适用的取证及分析仪器设备,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准确快速查明事故原因、还原事故真相提供硬件条件。

摘要:结合矿井火灾事故的发生特点,在现有燃烧基础理论、火灾蔓延规律、火灾事故调查处理技术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矿井火灾事故调查存在事故因果关联性研究不足、灾区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欠缺等难题。通过事故调查,对掌握火灾事故发生规律、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等均有显著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建议,为提高矿山事故事后调查取证手段提供参考,也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

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分析与鉴定方法 篇3

[摘要]雷电灾害事故在雷暴多发地区时有发生,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雷电事故调查及鉴定工作愈发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及调查项目,重点就雷电灾害事故的鉴定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雷电事故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以供同行借阅。

[关键词]雷电事故;调查分析;雷电类别;鉴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90-02

广东省位于我国的沿海地区,是全国雷暴天气最大的省份之一,每年因为雷电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巨大,人们对气象部门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与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作为雷电防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部门履行雷电灾害防御组织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通过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与鉴定,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提出消除同类灾害的措施,并为政府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政策及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加强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及鉴定力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方法,希望对往后气象管理部分的鉴定工作有所帮助。

1 规范雷电事故调查程序和调查项目

事故调查是鉴定主体依据合法的程序,对事故现场相关项目了解的过程。雷电事故调查内容是雷电事故鉴定的前提或依据。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工作,首先是雷电事故调查过程符合法定程序,其次是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1.1 执行规范合法的雷电事故调查程序

规范的程序是保障调查内容准确、客观的重要基础。要做到雷电事故调查符合法定程序,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1.1 调查鉴定的时间要及时并符合法定要求

在本行政区域内出现的雷电事故,接到报案后应及时立案、上报、组织调查鉴定人员到现场调查、取证。中国气象局明确规定重大事故上报时间不得超过6h,因此重大雷电事故应争取在6h内完成初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种鉴定的法定时间,要注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与鉴定工作。我国工伤认定办法规定了工伤鉴定时间为60日,雷电事故造成伤亡的鉴定时间可参照此办法执行。

1.1.2 调查鉴定主体选取要符合要求

调查鉴定主体是指经气象主管机构授权或委托实施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的防雷工作者。为提高雷电事故调查的科学性及鉴定的准确性,应对调查鉴定主体资格条件提出相应要求,雷电事故调查鉴定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是必须熟练掌握防雷专业技术知识;二是应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必须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四是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调查鉴定主体队伍建设是雷电事故科学、规范、准确调查鉴定的基础。为推进雷电事故调查工作的健康、规范发展,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逐步对调查鉴定主体施行资格管理,现阶段可考虑由州市级气象主管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具有调查鉴定能力的防雷工作者,经培训或考试合格后,颁发鉴定资格证,负责一定区域内的防雷事故调查鉴定工作。

1.1.3 现场调查、取证要合法

雷电事故的现场调查应做到手段合法,调查内容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与雷电事故现场调查的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询问取证不得跟着利害关系人的意愿思路走,询问调查不得采用引诱的方式,记录经证人核实后签字。现场取证记录应有利害关系方签字,调查记录人皆当场签字备案。

1.1.4 要建立完整的资料卷宗

规范的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卷宗必须做到:资料全面,书写清晰,叙述简洁,格式规范,手续齐全。存档卷宗内容包括立案、主要领导人审批、填写委托鉴定证明、现场取证资料、询问调查、分析报告、结果判定等。

1.2 确定科学严谨的调查项目

调查项目是鉴定主体判定分析的依据,鉴定人员必须用严谨的态度科学地、全面地对待雷电事故调查。雷电事故的调查项目包括:

(1)落雷时间及气象条件。通过证人详细了解雷电事故出现的详细时间、落雷时的情景。取证时被询问证人不得少于3人,且均为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并与从当地气象局查询的天气形势及实况资料进行核对,重大雷电事故还要查阅有关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

(2)雷电事故现场及受损情况。采用照相与笔记的方式,详细调查记录受灾物体(人)的位置、受灾部位及程度、周围环境建筑物状况。调查须绘制受灾位置图、环境状况图、受灾物体与周围环境关系图。受灾程度可到灾情恢复单位调查,如人的身体遭受雷电可找受害人员查看或到医院调查受损的程度。

(3)自然地理环境及地质状况。雷电事故地所处位置的地理状况在现场可通过勘察即可获得,地质状况可到当地地矿、国土资源等部门调查。

(4)雷电痕迹及雷电形成的冲击力。雷电痕迹是现场勘察中证明雷电发生的最有利的物证。雷电痕迹包括金属熔化、建筑物破坏、混凝土构件中性化、木质材料劈裂、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地面被击出坑状、人及动物的雷电伤痕等痕迹。雷电冲击力通过调查受灾物及相关物体的耐冲击能力进行分析。

(5)防雷设施状况及验收检测情况。防雷设施状况可通过现场查看,验收检测情况可要求查阅相关资料。

2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做好雷电事故鉴定

雷电事故鉴定,就是鉴定主体利用雷电知识及实践经验,对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结论的过程,它包括:事故定性、危害雷电类别定性、受害物受害原因分析,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事故原因判定等。

2.1 事故定性

事故定性是指通过调查资料判定事故产生的原因。雷电事故定性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通过地理环境、地质状况调查,利用“滚球半径”的定义理论,结合地理、地质状况对落雷概率的影响,分析事故点落雷的概率;

(2)通过查阅当地气象观测资料,并结合闪电定位仪、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确定事故点是否具备落雷天气条件,判断云地闪电的生成时间与方向;

(3)通过目击证人调查确定实际落雷情况;

(4)通过雷电点的状况分析实际落雷情况。雷电点的调查非常复杂,调查鉴定人员利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受害物体及周围环境物体进行仔细勘察,方可确定。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确定该次事故是否为雷电事故。

2.2 雷电类别定性

危害雷电类别定性是雷电事故鉴定的首要目的,也是责任定性的法律依据。根据雷电产生危害时与雷电点的关系、雷电的危害方式及因雷电引起的法律后果,将地面常见危害雷电分为:直接雷电型,间接雷电型,球状闪电型。通过了解掌握各种类型雷电危害方式、危害特征,使用综合分析法判定雷电事故闪电的类型。

2.3 雷电危害(受害物受害)过程鉴定分析

根据雷电的破坏作用与不同材料、路径的效应表现,综合分析受害物的受害外因、内因。受害内因是受害物自身的耐冲击能力及环境、结构特点,受害物受害外因即雷电的破坏。分析时要以理论支持,力求科学、全面地对雷电痕迹、周围环境的危害进行外因危害分析,在分析受害程度时要争取以精确的计算数值为依据。雷电危害的鉴定方法主要有:

2.3.1 物理分析鉴定法

雷电痕迹的物理分析鉴定法包括金相分析检验、剩磁检验、力学性能测定法和断面及表面分析法。

(1)金相分析检验法。建筑物金属构件或设备受到雷电,由于雷电作用温度远远高于火场的火烧温度,且作用时间短(直击雷主放电时间一般为0.05~0.1ms,总放电时间不超过100~130ms),故只能造成金属表面的熔化,熔痕的金相组织致密细小,类似电熔痕,可以与火烧痕区别开。

(2)剩磁检验法。雷电造成现场的铁磁性材料的剩磁,可以利用特斯拉计(或高斯计)进行检测。雷电流一般可使附近铁磁性物件产生1mT以上的剩磁。检测剩磁常在现场原地进行。

(3)力学性能测定法。力学性能测定主要是对材料包括焊缝的机械强度、硬度等方面的测定,以分析破坏原因、破坏力及火场温度。

(4)断面及表面分析法。断面及表面分析法主要是对金属或其他材料破裂特征和材料内外表面腐蚀或破坏程度的观察检验,从而分析判断材料的破坏形式和破坏原因。

2.3.2 化学分析鉴定法—中性化检验法

化学分析鉴定是以测定现场残留物的化学成份及化学性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鉴定方法。通过现场残留物的化学分析可以达到的目的:一是根据残留物、产生物分析现场存在什么物质,有无危险性,在什么条件下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二是根据现场某些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及其程度判断火场温度。

2.3.3 直观鉴定法

直观鉴定法是具有鉴定经验的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感观直接或用简单仪表对物证的鉴定。

2.3.4 事故排除法

有的雷电灾害发生以后,现场已经没有残留物,没有雷电痕迹,同时也无人证物证,这时对事故鉴定只能采取排除法。

2.4 雷电危害过程吻合分析

吻合分析首先是利用受害的位置、受害程度对事故雷电类型的检验。假设雷电类型判定正确,那么其调查的闪击点、危害路径、事故危害特征皆应符合该类雷电的特征。如球闪高温危害人体时,危害为局部明显烧伤,而线状闪电则不同,其初次较强雷电危害大脑或心脏出现纤维性颤动,后续雷电因集肤效应均匀表现毛细血管炭化;其次是利用周围环境物体受害程度对雷电危害路径的检验,依据雷电危害路径及雷电事故环境中受害物与非受害物的击穿强度,求取造成危害的电压范围,将该电压范围与它们的耐冲击电压对比分析,如果一致,证明雷电危害路径判定正确。

2.5 作出雷电事故鉴定结论

雷电事故鉴定结论是利用雷电理论对雷电事故受害物体的受害原因进行分析,并做出判定。首先需要判定的是事故的定性,第二是雷电闪电的类型,第三是被雷电物体受灾原因分析。

3 结论

总之,雷电灾害事故调查及鉴定可以帮助气象管理部门更为准确地掌握雷电灾害的发生规律,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在进行雷电事故调查鉴定工作时,应选取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操作,通过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雷电灾害事故调查鉴定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秀珍,雷电灾害调查与雷灾鉴定方法浅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第12期

火灾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篇4

一、事故概况

事故时间:2017年10月12日 事故地点:动力煤棚东侧 事故类别:火灾 事故性质:一般责任事故

事故损失:烧毁400至500M2采光板

二、事故的经过

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13:30,八冶施工单位三名钢筋工人员进入动力煤棚施工作业,约13:50左右发现动力煤棚东侧A轴9-10线处采光板发生冒烟起火,立即向二建二分公司安全员安禄胜报告,同时报了火警119,约几分钟后动力煤棚车间人员也发现了东侧采光板着火。立即组织人员用动力煤棚就近消防设施(室外消防栓)对着火采光板进行扑救。经过业主方紧急扑救,火源得到控制。约14:15左右消防车赶到动力煤棚着火点对采光板残余火源进行消除。14:30分左右火势彻底熄灭,在此之间业主、总包、分包单位负责人已陆续赶到现场配合消防队相关调查人员对着火原因进行勘察。

三、事故的原因分析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

动力煤棚当天施工单位八冶经过业主方审批动火作业许可后,在东侧靠近着火的采光板附近动火作业,分别进行牛腿焊接和防尘幕布悬挂点安装焊接。因动力煤棚经过前期运行后,采光板附近死角存在集存的煤尘,八冶施工单位动火人员在动火作业完工后,中午下班前没有对动火点进行详细检查,有可能死角处煤尘在上午动火作业时,存在飞溅的焊渣引燃没有及时发现处理,导致着火源慢慢扩大,最终发生火灾烧毁采光板,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事故的间接原因

八冶施工单位对动火作业管理不严、执行措施不严、工作不细、安全风险分析不到位,造成施工现场作业人员马虎从事,安全负责人安禄胜没有有效的监管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2、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电焊气割作业之前没有仔细认真对周围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和清扫和围护隔离,动火作业结束后没有对动火点周边进行详细检查,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八冶施工单位未按照总包方的安全协议和现场安全要求进行动火作业,现场高处动火作业无安全监护,气焊未采取防火措施,下设接火盆,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4、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业主要求在指定点吸烟,而是在施工点没有管理人员时进行吸烟;

(三)事故的管理原因

1、八冶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安全告知和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人员对施工作业区危险源分析不够;

2、八冶施工单位现场工程监管人员对动火作业过程控制欠缺,没有严格要求动火作业;

3、八冶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动火作业持证上岗要求不严格,安排无证人员动火;

4、总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对动力煤棚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动火作业过程检查不严;

四、事故的责任认定及处理建议

事故调查形成最终事故调查报告后,按照事故四不放过,依据公司《安全事故管理制度》相关条款和有关消防部门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意见对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处理。

五、事故的预防措施

1、八冶施工单位对所有的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入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要针对本次事故进行分析,分析事故原因,吸取经验教训;

2、八冶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在动力煤棚作业时,要严格遵守业主方安全管理规定,禁止在施工点随意吸烟;

3、八冶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在动火作业前要严格办理动火作业票根据业主要求,动火审批手续为:需总包单位现场检查同意后批准并报业主单位备案”方可动火作业,并必须按照动火作业要求落实动火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4、八冶施工单位动火作业点必须要配置灭火器材,安排专人对动火作业进行监护,动火完毕后要认真检查动火点周边是否有遗留火源。做到“工完料清”;

5、总包单位现场检查人员要不定时对动火作业点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动火作业规范进行排查。对于违章动火、无证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没有安排专人监护的要及时查处。必要时有权停止施工,经整改完成后达到安全动火条件后,方可同意施工人员动火作业。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篇5

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

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

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anatysis略语为eta)。

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

附录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编制说明

为了便于了解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本文就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作如下说明:1 制定本标准的重要性和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指出:“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要求劳动部门、科研单位不断探求解决减少伤亡事故的途径,保证工人的安全健康。目前,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青年骨干走上了生产岗位。因此,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科学管理措施,保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伤害。

建国三十多年,我国还不曾有过关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标准;也没有这方面详尽的条文指导我们去研究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报告处理上,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指导,执行中,各地区、各部门也不尽相同;对事故的调查、分析流于表面,不深不细,以致不能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重复事故时有发生。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迫在眉睫。

为此,劳动人事部下达制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任务。我所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承担了这一工作。在此期间,收集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参加了一些事故的调查处理,翻阅了大量的事故调查报告,为起草本标准,掌握了宝贵的素材。

我们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同时,参考并吸取了国外资料的精华,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完成了标准初稿;并在全国各省、市劳动部门、中央各产业部以及重要工、矿企业、有关科研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以后,劳动人事部有关领导又进行了二次审核。于一九八四年四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分发全国进一步征求意见。同时在上海、山东、湖北等省市劳动厅(局)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召开了征求意见会,所有与会者对本标准(征求意见稿)都给予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修改意见,我们对这些意见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对标准稿又作了一些修改。最后形成本稿,并经评审会审定。

在三年多的工作中,承蒙国内劳动、司法部门、各产业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其中,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研究所、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劳动人事厅、青岛市劳动局等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致以谢意。编写本标准的指导思想

在标准正文的前言中,明确了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之一,是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包括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作为国家标准《规则》主要是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并为易于重复发生的事故的预防提供指南。

在起草过程中,考虑和兼顾了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总结三十多年劳动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内容又有所突破,即考虑了当前和将来的需要。按我国劳动保护工作的现状、条件、手段、人员素质都存在问题。完全按标准要求去作,尚有困难。但是,正如有的省、市同志讲:“虽然目前执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不能因为现在条件不行,就不这样订了。”作为一个标准,一经发布,就具有了制约效力。按着条文的要求,克服困难,通过学习、实践,标准的内容就会得以巩固,显示出它的作用。

我国目前仍在执行一九五六年发布的“国务院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而新的“国务院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条例”尚未实施。“标准”是“条例”的补充和说明。“条例”作为一个法规,只能是原则性要求,而“规则”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特别是把事故调查分析具体化了,对事故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本规则和“条例”紧密相关,名词、术语和规定都是一致的。同时,为将来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事故资料的贮存、统计、分析、研究和处理创造了条件。关于名词、术语的说明

在名词、术语一章中原送审稿中还对“人身伤害”和“事故”作了解释。审定时根据代表的意见,从正文中删去了。只保留了“伤亡事故”。定义修改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删去了原来的“生产区域”和“与本职生产、劳动有关”的提法。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要求明确算不算伤亡?我们建议再搞一个关于“伤亡范围”案例说明,作为执行中的细则。关于事故调查程序的说明

在前言中明确了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强调从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作起,从中接受教训,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宗旨。需要申明:调查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某人的问题和责任给予惩治。

本章采用了历年来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作法,同时又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其中在“2.3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中,对有关的事故事实材料和涉及事故发生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在事故调查时,尽可能多的搜集显示事故发生机理的各方面事实。材料的可靠性增加了,就会突出事故发生的背景。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出事故的本质原因,克服人们的主观性。

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事故发生的原始材料,才有利于事故分析,就有可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防护措施。本章对死亡、重伤事故作了具体的要求,轻伤事故可参照执行。基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因此,对于没有发生重大伤亡的恶性生产事故和轻伤事故,不可低估,掉以轻心。如不认真对待,将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有可能的话,既便是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也应按本规则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事故现场摄影:用照片记载事故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在事故现场清理后或被破坏后,照片即成为事故的原始证据。

必要时,可利用录像设备,这有助于事故现场的描述。关于“事故分析”一章的说明(摘录)

事故是在时间的进程中显示出来的。可被认为:它是组成要素的一种连锁反应的结果。

要想防止伤亡事故,就要从生产现场排除第(3)项。因此,在实现操作条件安全化的同时,还要努力消除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轨迹的交叉接触而引起伤害。近十几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引用“事故致因模型”来阐述事故的成因、过程和后果,以便对事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上一致的因果关系分析,从而揭示出引起事故的本质。

借助事故模型化,可以查明以往发生的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背后的主要原因。用以预测类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可以作出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决策。各类事故模型将安全原理图示化,是一种应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科学理论来进行事故分析的方法。我国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正在学习和引用。相信定会在劳动保护科学上,特别是在劳动管理科学上结出硕果。

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间接原因是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3.2事故原因分析”一节,是根据国外现行的伤亡事故报告的规定,并参阅了一些国外资料而制定的。我国的事故统计和处理工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编制过程中,力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实现统计分析“电脑化”创造条件,事故原因分类均作了相应的编码。

为了适应事故统计和处理的需要,在事故原因分类方面,尽量采用了现在实行的十项内容,另外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又增添了“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共十二项。即:

(1)安全防护装置——防护、保险、联锁、信号等装置缺少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劳动组织不合理;

(7)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8)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9)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10)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11)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

(12)其它。

标准中,每一大项又进行了细分类。以便于事故分析与制定安全措施。其中(1)、(2)、(3)、(4)项是属于“物”的直接原因——机械或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方面的原因。至于人为的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规定了13个方面,可从中找出事故致因中具体的不安全行为。但在事故报告中可统一定为“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5)、(6)、(7)、(8)、(9)、(10)属于间接原因分类。

本标准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姐妹篇,有着密切的联系,事故原因分类完全一致。为了避免重复,此节具体内容已从正文中删去,改写成:参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6和附录a.7.故在进行事故分析时,此部分具体规定可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查找。

查明事故原因后,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责任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清责任,做出处理,使企业领导和职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本节内容是参照产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而编写的。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挖掘出更科学的方法,以提高我国劳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关于事故归档材料的说明

在“4.事故结案归档材料”中,提出了应归档的事故资料。事故档案对于分析事故,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消除事故的具体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故资料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宝贵教材。它揭示了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管理缺陷,对生产、设计、科研工作都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建立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依据。建立必要的制度,认真保存好事故档案,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搞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篇6

关于自攻螺钉断裂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报告

3月10日前后,根据我公司梯级车间装配现场及梯级在用户装配时反馈的信息,3.5mm自攻螺钉有断裂现象。针对以上情况,公司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发现供货单位2月份来厂的螺钉断裂现象严重,对此情况,立即通知供货商来厂解决。经过我厂技术、检验及供货方人员共同调查分析,发现该批自攻螺钉有质量问题。针对该质量事故,现采取如下纠正措施:

1.要求梯级车间、检验科立即组织人员对公司内库存梯级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品。(3月22日前)

2.停止使用该标准件厂2月份出厂的自攻螺钉,同时将该批不合格自攻螺钉立即退回供货商,更换合格产品。(3月22日前)

3.要求供货商对每批自攻螺钉的材质、硬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并提供检验报告。(下批供货开始)

4.要求供应科加强对外购件供货商的质量管理,检验科严格把关。(立即)

5.对造成该次质量事故的供货商(海盐县凌峰标准件厂)按质保协议并考虑到对质量的影响程度处以罚款500元。(3月份)

6.对责任部门按工作质量考核标准予以考核。(2005年3月)

通过该质量事故的发生,希望公司各部门和各协作配套单位认真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无锡申菱电梯配套有限公司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一次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 篇7

关键词:雷电,灾害,调查

2010年7月20日,临汾市尧都区境内出现了小范围强对流雷暴天气,县底镇某村遭受雷击,其中一户村民家中的一棵大树被雷击中起火,其他村民家用电器、供电线路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村直接损坏卫星接收机、电视机等电器50余台。

1 地面观测资料

临汾市气象局直属观测站距离雷灾发生地直线距离15.8 km,位于直属观测站的东南方,当日天气资料显示无降水记录,县底镇自动雨量站距离雷灾发生地5.8 km,无雨量记录,可见此次降水过程尺度很小,属于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受灾地当日14时50分开始出现雷阵雨天气,同时伴有大风和冰雹。

2 地理环境

该村(见图1)位于临汾市尧都区东南方向约17 km,海拔630 m,坐落于临汾盆地东部的山垣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土质疏松,植被较好,周围无自然水体。该村约有人口700人,村民房屋大多是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被雷击中的村民孙某家位于村口,其他受灾户主要集中在孙某家周围500 m以内。该村历史上曾发生过雷击事件。

3 灾害损失情况

2010年7月20日下午14时50分,该村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并伴有强烈密集的雷暴声。一声响雷过后,村民孙某院内的一棵直径45 cm的大树被雷劈成两半,并瞬间燃起大火。村民孙某欲出门查看时,被雷击退,身体有强烈麻木感,同时院内的两只家禽死亡,树上绑有的一根铁丝已不见踪影,家中电视机、卫星接收机、卫星天线高频头均被损坏。另外周围其他村民家中的卫星接收机、卫星天线高频头也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4 雷击现场勘察结果

该村位于山垣地带,地势起伏较大,村民孙某家位于村口,住房6间坐落于院子的北面,被击中的树木位于院落南30 m处的3 m高的地垄上,树与房子之间装有一根6 mm2的铁丝,用于晾晒衣服,房屋四周无其他更高建筑物。卫星接收天线位于房前院落的西北角的地面上,其馈线通过窗户与房间里的电视机相连,雷击发生时,电视机处于关机状态。调查现场,看到大树被雷击劈成两半,一半树干已倒地枯萎,其断面可见到曾燃烧的焦黑状物质残留。据村民孙某回忆,雷击时,身体有强烈麻木感,院内的两只鸡死亡,同时家中电视机、卫星天线高频头、卫星接收机均被损坏。另外,村民张某与孙某家相隔50 m左右,雷击发生时,村民张某的身体也出现麻木感,家中卫星接收机、卫星天线高频头也均被损坏。其中周围其他29户村民家中的电视机、卫星接收机、卫星天线高频头共50余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受灾户主要集中于村民孙某家周围500 m以内(见图2),并且损坏电器的密度分布与其距孙某家的距离成正相关关系。

5 事故现场调查分析

经过对现场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本次雷击事件的直击雷点位于孙某家院中的一棵大树,被雷击中的大树直径约45 cm,树干从上至下劈成两半,强大的雷电流经过树干流入大地,瞬间使树干内部崩裂燃烧(见图3),绕在树上的铁丝也因强大的电流瞬间烧毁蒸发。通过大树流入大地的电流在树干周围产生跨步电压,使院中的家禽被电击致死。因房间内较为干燥,土壤电阻率较大,且距离大树较远,跨步电压减小,因此村民孙某与张某仅感到身体有麻木感。

另外,其他村民家中损坏的设备均为卫星天线高频头、接收机、电视机等电器,根据电器维修人员的检修结果,此次雷击损坏电器部位多集中在高频信号处理电路上,仅有一户居民的电视机是电源部分线路损坏,但卫星天线高频头与卫星接收机完好,从这点上看,此次电器的损坏是因抛物面卫星天线接收了较强空间电磁波形成的雷电流导致后级电路超过其耐压极限,而产生的雷电波侵入所致,而不是通常所见的雷电流通过架空电线击坏电器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与该村电网改造有关,改造后的农村电网架空电线少,架空电线的高度多低于街道两侧的房屋,且在每个分配电箱处装有重复接地、每户电源入户处装有漏电保护器。因此在雷害发生时,雷击架空电线的几率较少,重复接地与漏电保护器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抑制了雷电流侵入。

6 防范与建议

事故调查分析技术 篇8

关键词 火灾;调查;目的任务;问题;对策

引言: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火、电、气、车的用量迅速增加,相应的火灾隐患也明显增多,起火因素也日趋复杂,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显得越发重要。

1 火灾调查工作现状

在阅读文献和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就目前火灾调查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下面从仪器情况、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技术鉴定、责任处理、档案建设等几方面就火灾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1 基本装备缺乏,设备陈旧落后。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基本装备包括摄像、录音、物证采集、分析检测、现场绘图、挖扒、个人防护、交通、文字图象处理、通讯等仪器工具。目前,先进国家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除了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物证的分析和技术鉴定外,还开始用计算机三维图象模拟火灾的发生蔓延经过,从而准确及时地认定火灾原因。而我们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由于缺少装备或者有的仪器装备不会使用,还停留在用锄头、铲子扒火场定结论的层次上。不少火调人员在调查火灾时,只能凭经验、凭主观意愿办事,造成有的痕迹物证无法在火灾勘查现场进行分析,拖延了调查时间,错过了调查最佳时机,或造成火灾事故调查中断,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2 机构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失。

火灾调查工作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而目前,我国火灾事故调查的专门科研机构也很少。火灾事故调查的特殊性,要求现场勘查和现场询问互相印证。现场勘查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要求火调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火灾调查的经验,才能真正适应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火灾事故调查人员不能接受院校的系统业务培训,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提高,因此,培养一名胜任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人员需要的周期较长。

1.3 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不够严谨。

火灾原因认定准确与否,与调查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和工作作风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市、县一级的公安消防机构,其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一些新同志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在本岗位上工作的时间短,也缺乏对火灾勘查实践经验的积累,业务水平提高慢,长期不能独立工作;一些老同志不注意知识更新,凭经验办事,导致了火灾原因认定依据不科学、不充分,定论不准确。在火灾调查工作中遇到一些重、特大或疑难复杂火灾时,部分火调人员往往产生畏难厌战情绪,致使一些火灾调查工作失去了时机,给火灾原因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2 火灾事故调查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2.1 火灾事故调查目的就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依法处理责任者;并总结消防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预防对策,减少或避免同类火灾事故重复发生。

2.2 火灾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查明火灾经过和火灾原因;发现、搜集和保全火灾有关的痕迹和物证;查明火灾事故的性质;查清火灾损失及人员伤亡情况;总结防火和灭火方面的经验教训。

3 当前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火调人员少。根据调查,全省专职火调人员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虽然目前全省各个基层大队都配有一名防火参谋,但是火调人员都是兼职的,平时还从事着建审、执法、通讯报道等多个消防监督岗位。支队机关虽然配有一名专职火调人员,但事实上从事其它工作的时间比从事火调工作的时间多的多。

3.2 火调从业人员素质低。大多数火调人员。未经过正规院校火调专业学习,没有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只是自己通过书本和实践中学习了一些火调知识,边学习边运用,磕磕绊绊的从事火调工作,加上目前干部交流快,岗位调整频繁,一些未取得岗位资格的监督人员也调整到火调队伍中来,导致目前这只火调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4 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对策

4.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火灾调查工作。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一项重要的任务,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是为消防工作做好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执法为民的一种体现。因此公安消防部队应高度重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分析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加强和改进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新措施。

4.2 健全机构,加强火灾调查队伍建设。公安消防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火灾职能部门,自上而下的建立火调部门和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火调器材和设备。目前省级消防总队已成立火调处,负责全省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并成立了火灾鉴定中心,负责对重特大火灾事故现场提取物证的分析处理工作;市级消防支队也应成立火调科,负责辖区火调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组织重特大火灾的调查工作;基层消防大队应确定 1 名兼职火调员,负责辖区内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并参加支队组织的全市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4.3 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火调人员素质。应建立火调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为火调人员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传授火调知识和技能,使其能熟练掌握各类火灾特点、燃烧规律、现场勘查、火灾痕迹的提取、技术鉴定等,不断提高火调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5 结束语

火灾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公安消防机构认真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相互探讨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集思广益,不仅是查明火灾原因,依法追究事故责任,维护消防法制的必要前提,还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研究火灾发生规律和特点,有效防止火灾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地产计划排期下一篇:庆祝建党90周年暨七一表彰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