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2024-06-05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共9篇)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1

选修1-1 第三章 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一、平均变化率:一般地,已知函数y=f(x),x0,x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x=x1-x0,△y=y1-y0=f(x1)-f(x0)=f(x0+△x)-f(x0),则当△x≠0时,比值y

f(x0x)f(x0)

例3求函数y=

1x

在区间x0到x0+Δx之间的平均变化率。(x00)

称作

x

x

函数 y=f(x)在区间 [x0,x0+△x]

练习1在求平均变化率中,自变量的增量x()

A.x0B.x0C.x0D.x0

练习2 设函数yfx,当自变量x由x0改变到x0x时,函数的改变量y为(A fx0xB fx0xC fx0x D fx0xfx0

二、典型例题

例1 求函数y=x2在区间[x0,x0+△x]上的平均变化率。

例2设函数f(x)x21,求:

(1)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自变量的增量x;(2)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增量y;

(3)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方法总结: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步骤(1)求自变量的改变量△x=x1-x0

(2)求函数值的改变量△y=y1-y0=f(x1)-f(x0)=f(x0+△x)-f(x0)(3)求比值 yf(x 0x)f(x0)

x

x

例4 在曲线Δ y

yx

1的图象上取一点(1 ,2)及邻近一点(1+Δx,2+Δy),求Δ x

课堂检测

1、函数f(x)=

1x,则f(x)在区间(1,1+Δx)的平均变化率为().

(A)-1

(B)-1-Δx

(C)

11x

(D)

11x2、y2x1在(1,2)内的平均变化率为()A.3B.2C.1D.0

3、在曲线y33

2x的图象上取一点(1,32)及附近一点

1x,y

y2为(),则

x(A)

3x3

1(B)

31312

x

x3

x

(C)

x3

(D)

x3

x4、求函数f(x)x2x在x1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5、yx22x3在x2附近的平均变化率是____)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2

如今很多学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案导学, 教师取消了教案, 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导学案, 信息技术学科也在探索中前进。

信息技术学科运用导学案其实由来已久, 它以电子学案分发为主。特别在优质课、展示课上, 教师通常会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或“任务书”, 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 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从而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展示纸质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动态内容, 所以在设计和使用导学案上, 能更胜一筹。

探原因, 提效率

信息技术传统课堂中, 以学生的知识本位作为教学思想, 教师成了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教师的单向说教式和学生接受式学习成了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 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的演示与学生的练习不同步, 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以教师为中心, 教材为中心, 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学生如果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便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下一知识点, 更不会去探究,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沉闷, 整堂课下来, 学生没有带着兴趣去学习信息技术, 学生学习的范围很局限, 没有拓展, 思维狭隘。信息技术课堂上情感教育的兴趣性、成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特征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相比于传统教学,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有哪些优势呢?如右表所示。

显然, 与传统教学相比,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优势, 它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在多边交互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而教师显然成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寻方法, 重应用

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即“疑”字贯穿课堂始终, “设疑—解疑—质疑”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设疑是关键。首先是“设疑自探”, 揭示学习目标;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其次是“解疑合探”, 教师在了解学情后, 先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罗列综合,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途径, 合作解决问题。再次是“质疑再探”, 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挑战, 全部深入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

例如, 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第六课《网上获取文件》, 首先让学生欣赏哈里波特图片, 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教师设疑——怎么去找更多图片, 从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教师分发电子导学案, 学生通过导学案找出网上获取文件的一种方法——FTP下载,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用FTP下载的几种方法。教师再设疑:有一段哈里波特视频打不开,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观看这段视频。学生自己讨论需要下载播放器, 从而自然引出第二个环节——Web下载, 教师再次让学生小组探究, 找到相应的播放器。Web下载中会出现较多问题, 教师将问题汇总, 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交流, 将疑点问题一一解决。最后, 教师质疑探问:Web下载中我们看到过这种图标的文件 (压缩图标) , 请学生们打开。如果学生打不开, 则提出问题:为什么打不开?从而引出概念——压缩文件, 并为下一知识点作好铺垫。整堂课就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地位得以体现, 教师在其中充当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2.“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先讲, 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 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讨论, 并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学后讲”从课堂教学的顺序出发, 它指在教学流程中先经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与探究, 教师再进行点拨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以教定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模式,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

先学后教一般分为五步, 可用下图来表示。

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 再根据自我探究和同学相互研究对导学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 并以小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最后进行相应程度的达标检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时巡视学生情况, 并把学生自学、群学、对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采集, 在解疑释惑环节进行串讲点拨,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时进行再次归纳整合, 最后对达标检测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 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二课《学会组装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人与电脑之间的联系——把人比作电脑, 脑比作中央处理器, 眼睛、耳朵、鼻子比作输入设备, 嘴巴、脸比作输出设备, 记忆力比作内存, 文字记录比作外存等。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电脑中的各个部件的作用进行互研, 并记录在电子学案上。关于存储器的容量和单位,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 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从学生生活中有所了解的U盘容量出发, 适时点拨, 积极引导, 对于学生群学提出的质疑相应解答。在达标检测环节, 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进行罗列, 对存储容量单位进行换算, 教师先对学生错误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 再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指导—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即学生先独学、对学、群学,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优势互补来完善知识, 最后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它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

自主探究。

课堂不是由教师来支配的, 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我领悟;遇到困难, 教师不是帮学生主动解决, 而是帮其分析原因, 鼓励学生。这样, 学生会懂得学习意义, 增强学习的动力。

综合能力的应用。

把能力、兴趣的培养浸润于知识教学中, 有机渗透。有计划地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断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创新思维。

新点子、新方法时刻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学会使用创新思维。

例如, 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课《精彩合成》, 学习目标是学会Photoshop图层混合模式的设置与合并, 书本的实例是公益海报——渴望 (保护环境、爱护森林) 。作为一堂综合课,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个性释放、展现能力。本课可以准备很多图片素材, 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将前几课学过的海报主题的构思与海报素材的处理有效结合, 真正将知识、能力、兴趣有机结合。教师分发本课电子导学案, 让学生制作不同类型的海报。教师则适时点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断运用创新思维, 从兴趣层面进行思考, 从而寻找表达海报意义的方法。

强反思, 促发展

导学案遵循“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 思维训练为线”的原则, 它的应用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准备导学案时应指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难点, 并且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相对应。

1.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导学案应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课外补充材料组成。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知道本堂课所要探索的方向和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实现分层教学, 即围绕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分层开展教学活动。学案中要罗列出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操作, 尽可能详细全部写在导学案里, 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站, 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实现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导学案的设计是基于教材的, 属于二次加工的过程, 不能脱离教材单独存在。再设计, 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宝贵再生资源, 为进行重新修订导学案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2.学案导学的设计要讲究课堂的时效性, 高效分配好课堂的45分钟时间, 不要流于形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在动手中完成知识点的探究, 从而熟练运用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案要以提纲的电子版形式发放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去思考、归纳与整理。学案的设计要有程序性、梯度性, 但必须在课堂内完成, 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3.在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导学案, 教师不能“不闻不问”, 撒手任学生自由操作, 但也不能进行灌输教学,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 跟学生一起讨论,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解答,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把握学情分析, 充分应对教室中发生的各种预案, 能灵活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适当合理的引导和补充, 对课堂首尾还要做好合适的评价与总结。教师要灵活应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问题, 这样才能使课堂显得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学会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在导学案的使用上, 要加强个别指导, 在评价上进行分层评价。要注意课堂的收放问题, 正确把握好导学案使用度的问题。

4.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因学生基础不同, 完成的任务差异性很大, 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一瓶颈, 否则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好, 课堂杂乱无章, 学案导学应设计学生感兴趣并可以延续兴趣的一系列串联任务, 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导学案运用过程中, 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突破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驱动性, 发挥学生的潜力,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3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处理

2、掌握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能灵活运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会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求和函数、平均函数、最大值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应用,自编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知识链接:

1、阅读excel表格中SUM、AVERAGE、MAX、MIN这几种函数的帮助。

2、数学学科中及格率的算法。

3、excel表格中“数据”菜单下的排序和筛选。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自主学习:

思考:1. 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平均分

2. 如何筛选出语文成绩大于75分的所有同学

3. 怎样才能找到总分最高的同学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合作探究:

1、如何筛选语文成绩大于或等于70分且小于或等于100分的所有同学。

2、如何计算各科的及格。

形成结论: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所以形成了以下几个结论。

1、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

2、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

3、通过函数“COUNT”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达标检测:

每小组将完成的作业保存在教师指定的位置,教师通过阅读各小组作业给出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目标明确具体,能力目标操作有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全方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

导学过程: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建立了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将以前的被动、个体、接受的学习方式变为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围绕教学目标设立了3个自学习的问题就和1个合作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再次提,内容具有发散性、迁移性,可激励学生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學效果:从12个小组上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每个小组都能熟练地运用“SUM”、 “AVERAGE”、“MAX”这几个函,但在计算各科成绩的及格率上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由于数据里只有20条记录, 有人工数出及格人数和总人数,再用传统算法算出及格率,再将结果填入相应的单元格。也有通过排序找出及格人数,再自编公式计算及格率。还是有通过函数“COUNT” 和“COUNTIF”嵌套求出及格率。

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和公式,对本节内容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数据处理过程。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数据处理,同学们能较好地掌握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备注:

课堂设计理念说明:

一、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信息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上高中之前还没接触过电脑。

教材: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4.2.1表格数据的处理。

三、课时安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地位,本小节安排了两个课时,第1课时对EXCEL界面作了介绍,并对函数及公式的应用作了简单的演示。

四、素材的选定:选择比较贴近学生学习成绩表作为素材,学生探究起来比来有兴趣。

五、合作探究问题设立的出发点:

合作探究共设立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课本里的内容,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想结合数学逻辑关联词提高数据筛选的多元化。第二个问题的设立主要是想在函数的使用上能做到举一反三,为终身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实施的难易预测

1、由于第一课时作了一些演示,对于自主学习的那三个问题多数小组能合作完成。

2、对于探究的那两个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不然学生找不着方向。

七、课堂小结: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理解“庄子养生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作家介绍

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识记注音

庖(    )丁   p(    )  砉(    )然向(     )然   d(    )然  大U(    )

莫不中(    )音   肯綮(    )   大L(    )   硎(    )   大S(    )

怵(    )然  更(    )刀   f(    )然

2.参照译文,解释文中括号前词语

庖丁为(    )文惠君解(     )牛。手之(    )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p(    ),砉然向(    )然,奏(    )刀d然,莫(    )不中(    )音。合(    )于(   )《桑林》之(    )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    )所好者,道(    )也;进(    )乎(    )技矣。始(    )臣之(    )解牛之(    )时,所见无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也。方(    )今之时,臣以(    )神(    )遇(    )而(    )不以目视,官知(     )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批(    )大S(    ),导(    )大U,因(    )其固然(    ),技(    )经肯綮之(    )未尝(    ),而(    )况大L乎!良(     )庖岁(    )更(    )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刀刃若(    )新(    )发(    )于(    )硎。彼(    )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    )无厚入有间,恢恢(    )乎(    )其(    )于(    )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    )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     ),视为(    )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     )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    )藏之。”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4.解释古今异义的词

依乎天理   天理:             因其固然     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          至于:

所见无非全牛者    无非:

5.指出文中活用字的类型

良庖岁更刀                              以无厚入有间

族庖月更刀

6.辨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视为止,行为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解释一词多义

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废先王之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天下土崩瓦解

怀其壁,从径道亡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乎:技盖至此乎?

吾见其难为                                 进乎技矣。

视为止,行为迟                             依乎天理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吾今为之虏已

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合于《桑林》之舞                       然:砉然向然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其固然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二.感知文本

1.抄写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句子:

关键动词:

给人的感受(文中句子):

这说明什么(用两个词语概括):

2.技艺高超的原因

抄写过渡句:

庖丁的观点是(文中句子):                                                      。

解牛的三个阶段(文中句子):                                                   。

这说明什么道理:                                                              。

3.庖丁的人生追求是(文中句子)

4.解牛和养生的联系

“养生”的意思是:                        “ 主”的意思是:

文惠君的道:

庖丁的道:

他们的相似点:

5.小结:

牛体比喻:

刀比喻:

三.课堂练习

1.从词类活用角度,解析不当的一项是:

A.良庖岁更刀   岁:名词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词动用

C.以无厚入有间    厚:形容词作名词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形容词用作名词

2.下列句式判断错误的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    (定语后置)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省略句)

3.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4.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s,导大U(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6.下列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B.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C.依乎天理(天理)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未尝)

7.下列各组句子相同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矣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C.而刀刃者无厚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吾尝终日而思矣                           常以身翼蔽沛公

8.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9下列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是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在磨刀石上磨刀刃,像新的一样。

D.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10翻译下列句子

(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

译: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

译: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

(4)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L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L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L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L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e,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L者,因谢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竟:竟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不杀笑L者           举匏樽以相属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或师焉,或不焉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争相倾以待士

③平原君乃斩笑L者美人头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 ④ ⑤   B.① ③ ⑥    C.② ③ ⑥    D.② ④ 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4分)

译:

(2)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译:

(3)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3分)

译:

16.学习报告:《庖丁解牛》给你怎样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800字左右。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歌的感情。

2.学习本诗,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

【学习重点】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比较阅读,深入了解杜诗的意境和创作风格。

预习案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天崩地坼拆迁乾坤弃笔从戎

气(器)宇轩昂轩窗涕泗横流

2.根据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

二、合作探究(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2.赏析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①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作者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②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

③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3.诗歌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诗歌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吗?请简述理由。

【知识小结】

常见的用来概括意境特点的词语:

意境是由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组合成的场景,是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要准确掌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对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导学案 篇6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专题概述:分为三个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北宋社会弊病形成的原因,认识北宋政策的弊端和给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了解北宋在庆历年间所做的革新尝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的举措并非系其积极意义。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和失败原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影响和失败原因,正确实施王安石本人;过程与方法:数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分析其变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改革的过程和成果,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改革是一国强盛的根本,形成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内容、成效影响及结果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互查】(必修一)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学习任务】

一、自学基础梳理(完成练习册课前自主预习的填空部分)自主预习检测(互查):练习册22页、25页随堂练习巩固

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并展示)

1、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3、列表归纳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成就;

4、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谈谈你的认识;

5、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给我们的启示。

【拓展延伸】

1、概括本单元的知识框架:

2、直击高考:26页“高考真题回顾”第2题

【巩固提升】课后强化演练七、八 【历史常识】

1、杯酒释兵权:

2、关于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照理说应该特别富有文人情趣。事实上,虽然他也很有“闲情逸致”,但他的“闲情轶事”却常

常让人大跌眼镜——下棋不动脑子

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说完起身就走了。佳茗利于吃药

一次,王安石去拜访书法家蔡襄。蔡襄很高兴,对他盛情接待。蔡襄是茶道大家,亲自选择了绝品茶叶,清洁了茶器,并亲手烹点。经过一系列堪称艺术的复杂程序,一杯飘着浓浓香味的茶水终于端到了王安石面前。然而王安石仔细看了一下茶汤,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撮药末,撒入茶杯里,晃了几下,一饮而尽。蔡襄不禁大惊失色,他从未见过有人竟将佳茗当作服药的凉白开来喝。王安石却神情自若地说: “茶味很好。”风流等于行善

王安石只有一个老婆,不纳姬妾,从政多年也从未有过绯闻。夫人看不下去了,便偷偷把一个侍妾送到他的书房,说这是安排来伺侯他起居的,若是看得上就留下,说完就关上门走了。王安石正在读书,也没在意。过了很久之后,他才发现一个美貌的女子站在身边,很是吃惊。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侍妾本是一个军官的老婆,老公因为弄丢了公粮,不得已把老婆卖了还债。王安石不仅没有纳这个侍妾,还让女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并免了他们的债务。一场本该美妙的风花雪月,变成了行善做好事。不是只有鱼才吃鱼饵

宋仁宗请大臣们到御花园钓鱼,不管谁钓上来鱼,一律交给御厨去做。大家都觉得这种请客方式很有趣,顿时兴致高涨。唯独王安石呆坐在一边,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一边发呆,一边把手边的鱼饵往嘴里送,没多大会儿就把一盘鱼饵吃光了。白吃饭需要智慧

王安石小时候,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吃面。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他自己去厨房端面。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说: “这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王安石灵机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3、宋仁宗的故事

这一日,早朝升殿后,宋仁宗问阅卷官,京城大考已毕,按惯例,每年榜首要选三人,不知今年所中的是什么人。阅卷官慌忙把

前三名的试卷呈给皇帝。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龙颜大悦,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中间有一个错字。

阅卷官大恐,伏问皇上所错何字。仁宗说,是一个“唯”字,这个字本应从“口”旁的,怎么从了“厶”旁?阅卷官听罢,禀奏道,两偏旁形似,可以通用。皇帝没有理睬阅卷官,接着问考生的情况。阅卷官说,此考生乃西川成都人,姓赵,名旭,字伯升。正在客店候着消息的赵旭,旋即被宣入朝,觐见皇上。赵旭俯伏在地,惶恐不安。仁宗说,卿所做试卷极好,只可惜,中间错了一个字。赵旭伏问何字,仁宗说“唯”字。赵旭听后,小心解释说,这两个偏旁,是可以通用的。仁宗突然不高兴了,取了御案上文房四宝,愤然写下八个字,说,既然“口”“厶”两个偏旁可以通用,那么你看看,这八字能一样吗?赵旭一看,仁宗皇帝写下的是这样八个字:私和、去吉、矣吴、台吕。

赵旭看了半晌,终无言以对。仁宗说,你还是回去读书吧。就这样,因为一个错字,赵旭名落孙山。

赵旭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等三年后下一次科考,他干脆流落在京都,每日靠替人写字作文为生,过得落魄潦倒。

一年后,仁宗为一梦所惑,于是,扮作一官人,在苗太监陪同下,微服出宫私访。在酒楼上,仁宗依着栏杆看街,一不小心,手中的一把月样白梨玉柄扇掉在楼下,下去寻时,已杳无踪影。酒罢,二人闲转到一家茶肆,茶肆的墙上有一首词,写得辞清句丽,无限锦绣。仁宗便问作词人是谁。茶博士说,是一位落第的秀才,成都人,姓赵名旭,满腹珠玑,可惜,终日卖文为生,艰难度日。仁宗一惊。

随即,他让茶博士找来赵旭,赵旭并未认出仁宗皇帝。说话间,赵旭于袖中取出一柄小扇,苗太监见之,大惊,说,此扇乃这位大官人的,适才饮酒坠于楼下。赵旭二话没说,当即奉还给了仁宗。仁宗大喜,不是因为宝扇得归,而是他突然看到了赵旭不同寻常的另一面。仁宗问他,为何上科不第。赵旭详细述说原因。仁宗问,你怨恨皇帝吗。赵旭说,在下学问不精,苛责不细,自取其咎,不是皇帝的错。

仁宗说,你是西川成都人,认识一个叫王制置的人吗?赵旭叹口气,说,王制置是西川要员,权居高位,我认识人家,人家不认识我啊。仁宗说,王制置是我的外甥,我写一封信,你去投靠他,他会提携你的。

令赵旭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两位素不相识的大官人,除了给他一封拜谒的文书,还给了他一个仆人,一些盘缠银两。赵旭感激不尽,一路迤逦前行。不巧的是,快到成都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说王制置已经调任,西川大小官员正在等待新制置的到来。赵旭闻听,不禁喊一声“我命苦啊”。仆人劝他,说,不妨继续前行,看看是何消息。

在接官厅上,西川诸官等了三天,也没接到新任的制置。仆人对赵旭说,咱们到接官厅上看一看。赵旭说,咱们怎么能去那个地方呢?仆人不由分说,把他推到接官厅,撕开文书,高声道:诸官还不赶紧接新任制置?他一指赵旭,说,这就是西川五十四州新任制置赵旭。

原来,所谓文书,是仁宗皇帝的一道圣旨。

仁宗皇帝因为和一个别字较真,让原本可为状元的赵旭流落京都街头;又因为赵旭的才华、诚实和善良,他又和自己的一颗爱才之心较真,最终导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7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信息素养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表明, 学生之间由于家庭背景、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差异, 导致学生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而且这种差异状况越来越显著。如何在我国大班授课条件下应对这种差异, 使教学更有利于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笔者所在的教研组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具体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过程中, 曾尝试着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教学评价的分层等实践研究,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主要是在“层”的确定上, 多数是教师的行为,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在心理上造成伤害。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选准教学的切入维度, 合理把握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后进生得到关怀, 特长生得到发挥, 尖子生得到提高, 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 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决定采用具体文案的形式将一堂课的具体内容、任务要求及评价标准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案可查。这实际上就是其它学科都在尝试实践的“学案”。所不同的是, 其它学科的“学案”通常是在课前下发, 类似学生的预习方案, 由于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案”只能是课上展示, 是教师上课的一个依据, 一种手段。我们尝试着以“学案导学”的方式来推进课堂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知识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为切入点、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 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引领课堂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学案的构成与编写原则

(一) 学案的构成

所谓“学案”,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通俗地讲, 学案就是给学生看和用的教案, 强调学生的“学”。学案的提出正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许多要素, 其基本组成要素有:课题和课型、所教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所教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知识结构、热点聚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等等。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特点, 要求学生当堂掌握, 基本不布置课外作业, 学案仅限于45分钟的课堂使用, 因此, 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案组成要素不宜过多, 经过两年来的实践, 笔者认为学案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或任务要求:学有依据, 学有目标, 是“学案导学”的基本特征, 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制定科学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目标的制定应依课标、依教材, 更要依学情, 明确而科学, 具体而可及, 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 评价标准: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评价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 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分层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循序渐进的任务要求 (有全体必须完全的任务, 有依次进阶的任务) 及帮助指导 (有基础知识的查询、基本操作技能的演示, 还有拓展的知识及技能) , 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当然,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外, 每份学案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对其他要素进行适当增删, 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授课形式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

(二) 学案的编写原则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是师生间围绕文本的对话, 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学习过程。学案编写科学与否, 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学案编写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学诱思”原则

“导”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例如:在讲到图像格式转化的操作时, 学生大多只注意到完成具体的操作, 而没有考虑到图像格式转化的意义, 因此, 笔者在设计学案时, 特别增加了比较文件大小的环节。例如:让学生将31.jpg文件格式更改为31.bmp文件, 然后观察文件大小的变化并填空:原文件31.jpg文件的大小为 () , 新文件31.bmp文件的大小为 () 。让学生在填写具体数值时去思考、体会。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 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 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 创设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2. 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性, 在学案的编写中一定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问题和任务, 实施分层诱导。例如: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 系统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尽可能按照“感知———深化———运用 (巩固) ”循序渐进的学习知识模式来设计。例如:“初识Photoshop”的学案, 就是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 先让学生初步感知, 再通过让学生使用不同选取工具截取教师精心准备的几幅特点鲜明的图像, 掌握不同选取工具的特点及用法, 最后再对各种选取工具的综合使用进行探索, 让学生掌握Photoshop选取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因此, 学案中既要有知识技能的剖析、深化和拓展, 又要有知识技能的迁移和综合运用。这样, 才符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学习规律,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4. 灵活性、艺术性原则

学案的编写还应遵循灵活性、多样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 学案的编写绝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固定模式, 而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依学案学习的的情况不断补充、修改、完善学案, 使学案走向开放, 有时根据学情还可编制一些辅助学案, 使学案的导学功能变得更加流畅、合理。这两年来, 我校在使用Excel学案时, 每位授课教师都会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此外, 学案的编写还应考虑到艺术性,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电子学案的优越性, 尽可能采用多种媒体呈现, 使学案图文并茂, 令人赏心悦目, 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是指教学过程以师生共同编写和使用的“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 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 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般地, 学生课前自行下载编写好的“学案”, 并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分层任务、录屏演示、知识拓展等内容, 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 易让学生步步深入, 各得其所。

(一) 依案自学, 以案导学

每节课的前10至15分钟, 让学生自行下载学案, 依案自学。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在学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通过上机操作演示边实践边探索。同时,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的学习, 如:指导学生如何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操作, 如何记下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借助学案中知识库等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等等。

(二) 信息反馈, 交流讨论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 教师应加强巡视, 有意识地获得学生自学时反馈的信息, 以使讲解时更具有针对性。针对学案中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对于学生自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涉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而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要能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精讲释疑, 练习巩固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时要有针对性, 避免面面俱到;要有启发性, 学生能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自主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 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 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精讲后, 让学生进一步练习, 确保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当堂巩固,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进阶任务, 促使其能力的提高。

(四) 相互评价, 促进提高

每节下课前安排3至5分钟时间, 依据学案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一方面, 学生可对本堂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另一方面, 也可以从评价他人作品中, 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互评价,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总结

(1) “学案导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有效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 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

(2) “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 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思想,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 让学生依案自学, 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 通过教师的“导学”,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 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学案的编写工作量大, 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案的编写, 使其对教师来说是一份优秀的教案, 而在学生手中又是一份能指导学生学习的优秀学案,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4)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导学学案”方法比较单一, 甚至还存在误区, 被“学案”束缚住手脚, 过分依赖学案, 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利用“学案”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许多问题, 如:如何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进一步谋划及论证学案的框架结构, 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认真细致地研究, 从而使“学案导学”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邵菲.浅谈“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金色年华, 2010, (2) :112.

[2]邓跨虎.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实施与思考[J].中学理科:综合, 2007, (6) :19.

[3]吴丹阳.以“学案设计”为载体, 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J].吉林教育, 2004, (4) :31.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8

一、从“木”到“林”——纸质导学案,培养动笔习惯

学生上信息技术课很少带笔,课堂上多是“握着鼠标 丢了笔杆”的状态,但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只需动鼠标,不需动笔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里那些内容适合使用纸质导学案呢?“程序设计”类的涉及逻辑、计算、编程等,需要学生在纸上划一划才能得出结果,写一写方能明晰思路的教学模块。比如小学信息技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四年级的Scratch单元以及五年级的Logo语言单元。

以五年级logo语言第2课《画楼梯》为例,本课是学生学习logo语言的第2课,需要掌握的命令共有4个,分别是FD前进命令、BK后退命令、RT右转命令、LT左转命令,这些命令是以后画任何图形所必需的基本命令,在教学时,我以纸质导学案为依托,预习为先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互动交流为主方式,在导学案中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驱使学生动脑(想方法)、动笔(写程序)、动鼠标(调试程序)相结合,一步一步探索总结,得出4个命令的使用方法,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导学案的基础载体是纸质,一般由教师设计好印发给学生。纸质导学案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实践中,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纸质导学案的底稿采取电子文本的形式保存,根据自己课堂反馈及学生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再在底稿上上修订,像这种保存电子版的导学案,每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修订的做法,就是导学案向电子导学案迈出的一大步。

二、从“知”到“智”——电子导学案,引发探究之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电子导学案的优势则更为明显。电子导学案并非是纸质导学案的简单电子化,它更注重技术的操作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电子导学案由教师用Word、Powerpoint或者WPS设计好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网上邻居共享或者“电子教室软件”等发放给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里“网络基础”单元的保存网络资源类的教学非常适合使用电子导学案。例如三年级第15课《遨游因特网》,本课结合三年级学生语文课本中刚学过的《长江三峡》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完成有关“长城简介”的电子导学案,引出如何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以查找“长城”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线同时进行。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将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导学案中。

除了上述情况适合使用电子导学案外,需要教师提供半成品(例如图片处理)作品,留下相关的技术空白,以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电脑技术这一类的教学内容也适用。

电子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要提示学生实时保存,并记住存储的位置,以便整理和复习。

三、从“碎”到“统”——网站导学案,延展教学时空

当下盛行的“微课”、“一师一优课”等优秀的教师授课视频资源,及课程所需的图片、影音、flash动画、拓展信息等资源需要一个共享的平台提供给学生进行导学,纸质和电子导学案都不能满足需求,网站导学案应运而生。它除了能容纳各种学习资源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涵括更多的内容:比如课前需要学生做选择题进行统计、收集信息,讨论质疑区、评价版块等。借助网站导学案,学生可在课堂上边学边做,也可以假期在家里远程自学,并把问题反馈在讨论区,师生共同探讨。

网站导学案一般使用制作网页的软件来制作,如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等, 它可以根据学情,自由方便地调整“学、展、点、测”等课堂环节,甚至删除某些环节。此外,网站导学案页面美观,系统性更强。高效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与流程,教师都可以在导学案上设置对应的方法指导(导航台)与知识提示(菜单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完成知识迁移。网站导学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画图”、“文字处理”、“多媒体技术”、“演示文稿”、“信息技术基础”、“机器人”、“物联网技术”等软件使用和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前景单元的教学内容适用。以三年级教学内容《画圆》为例,这节课提供了以网站为载体的导学案,“导学案”给了学生路线和方法,也给了学生思想和态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和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哪块内容需要怎么学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学会学习奠定了基础。

使用网站导学案的优势,让学习框架更系统,学习内容更丰富。同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真正实现了以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在网站导学案的影响下,课堂模式与课堂形态也将会完成突破与升级。

高二信息技术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偻”等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3.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2、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   法 :点拨、答疑、引导、讲解

课 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部分

(一)、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

(二)、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部分:

一、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曾学过他的《师说》;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映了“苛政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检查自主学习篇的习题,教师答疑。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肌保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介绍橐驼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种树”与“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其写作特点主要有:对比与映衬,婉约而多讽,简洁而生动。

六、拓展联想

结合儿童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

说法参考: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然而当前对儿童过度关注或放任自流,揠苗助长,或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等现象严重存在。因此,作者提出的“顺天致性”的观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自觉抵制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错误做法,它提示我们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教育规律办事,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穿越电网心得下一篇:中国项目管理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