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2024-09-26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1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天河区骏景小学 李晓华

(参加广州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复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l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主要解决笔算竖式乘法中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其中,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为学生解决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经历尝试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相互评价,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在交流合作中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李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说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答案。在学生猜测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有没有主动投入到“猜测”中来。通过猜测,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说明:<<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算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3、梳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说明: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4.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说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5、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6、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lO+24×2=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说明: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体验方法是否优劣,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多种练习,巩固应用。1.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你能当一回小老师吗?

3、学生笔算,老师口算,比比谁快。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17×11= 18×11= [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教学中通过关注学生在计算中的情感与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收获体会。

(1)从学生指导的角度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猜测结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2)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小结:

围绕目标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围绕目标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围绕目标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 [说明:课堂总结,不但要总结结论,更要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这样做更能体现学习“过程”。]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提出问题, 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自主择优。

2.通过自学课本、小组讨论交流, 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在自主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和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一、创境导学,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观察图上的信息, 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

生: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算式:12×33×12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情境图呈现的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 验证结果

师:12×3大约等于几?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12×3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后, 在小组内交流。)

汇报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评价每种算式的优劣, 发现拆数法最简便。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先让学生估算12×3的结果, 再让其尝试计算:12×3=?鼓励学生想出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思维空间, 获得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和感受, 深切感悟到知识的来源, 逐步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自学讨论, 掌握算法

1. 自学思考。

师:能不能把拆数法的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 使书写更简单、计算更快呢?请自学课本完成思考题 (师巡回指导) 。

出示:

2. 思考并完成填空:

(1) 上列第 (2) 式先用3和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 (%%) 相乘得6个 (%%) , 把6写在部分积的 (%%) 位上, 再用3和10相乘得30, 30写在6的 (%%) , (%%) 加 (%%) 得36。

(2) 第 (3) 式先用3和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 () 相乘得6个 () , 把6写在 () 位上, 再用3和 () 位上的1相乘得 () 个 () , 把3写在 () 位上。

学生比较, 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教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计算方法以及12×3中各部分名称。

同桌说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再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关键性问题 (算理、算法) , 最后合作学习讨论算理, 逐步掌握算法。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又为其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

四、应用拓展, 提升能力

1. 填一填。

2. 摘玉米 (出示玉米卡片上的算式) 。

3. 学校门前的公路一旁有342棵树, 两旁共有多少棵树?

4. 对口令 (填空) 。

一只小鸭2条腿, 13只小鸭_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 12只青蛙____条腿。

一只螃蟹8条腿, 11只螃蟹____条腿。

5. 张华用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为

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买了一些学习用品, 请你帮忙算一算, 买每一种学习用品各花了多少钱?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算出买3个文具盒要多少钱吗?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3

一、 困惑呈现:下一步路在何方

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的算式后,直接依据教材中的提示,机械地教给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轻松地完成了28×12竖式计算过程。此时教师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继而顺势出示两道练习题62×41和13×72,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时,学生的竖式书写过程令教师惊诧不已,优秀学生是“望而却步”,中、下等生是瞎写一通。仔细观察学生的竖式书写:

左题中“4×6”得“24”,学生不知道在竖式中如何书写、“24”写在哪儿。同样,右题中“7×3”得“21”,学生也不清楚在竖式中的正确书写位置,不知道是直接写下“21”,还是写“1”进“2”。学生在计算这两道竖式时,其错误及困惑聚焦为:十位上的数乘下来,得数何时可以直接写下来,何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此时学生在笔算认知上已无法确定下一步路在何方。

二、 学情解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

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计算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新“跨越”。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计算现实,竖式计算书写过程中两次乘积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未能成为学生有效探索笔算方法过程中所应理解的“数学概念”。这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书写格式及其计算方法的建构未能源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此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而得以自然建构与生长,因而学生无法吸收与理解。

为什么当学生直接计算62×2和13×7时,学生能正确计算和规范书写,而学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反而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知识与计算技能遗忘了,是什么因素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已有知识经验不能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建立,反而阻碍了新知的生成与建构?

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现实,未能引领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未能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出发,去体验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去触摸新知识形成的“源头”,而是“照搬”教材,机械地把教材中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教材中直接呈现方法提示 ■,接下去怎样算呢?这一过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感到很突然、很迷茫,不知道“56”是哪儿来的,或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得出“56”。如此告知,未能遵循儿童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现实。沿着儿童的思维不难体会,只要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是儿童的思维直觉,还是对竖式运算的直观感觉,学生尝试练习■一定会认为个位上8与2相乘,十位上2与1相乘,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个位上数相加、减和十位上数相加、减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经验。所以,教材中第一步呈现“56”,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56”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这么算,脱离了儿童的认知现实,断裂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忽视了知识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笔算的已有知识经验理应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应该引领学生从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笔算的经验与方法逐步向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进行迁移与转化,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未能从儿童的认知现实出发,而是机械地教教材,直接以告知的口吻告诉学先用2乘8,再用2乘2,然后用1乘8,再用1乘2,那么,中等偏下的学生就无法记住这样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需要经过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学生才可能记住。

而教材中是从口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笔算进行迁移。28×10=280,28×2=56,280+56=336。如此呈现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也脱离了知识间的应然联系。因为这样的口算方法本身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现实和情感现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未发现有如此口算方法的学生。首先,这一口算过程所支撑的计算算理涉及乘法分配律,此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未触及此规律,而且此运算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与理解的运算规律,三年级学生的运算思维还未能达到如此抽象的思维水平。其次,从学生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总是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简单、直观、明了的计算方法,但三步计算中同时伴随着乘法进位与加法进位,这是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因子。再次,口算与笔算的算理与算法所凸显出来的运算思维不在同一思维水平上,因为笔算知识是在口算知识不能适应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自然产生的。即当人们在生活应用中不能直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时,新的一种计算方法——笔算即竖式计算便应运而生。因此,从口算算理向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符合新知识的形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对笔算计算方法不能自然形成有效的迁移与建构作用。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需要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转化,应该由“笔算引出新的笔算”,而不是由口算引出笔算。

三、 算法建构:由笔算走向新的笔算

想要让学生能自然地掌握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算理,教师须要从知识的“生长性”出发,以“儿童的方式”设计教学,引领学生这种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现实,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设计出如下“儿童化”的实践探索,促使学生以儿童的认知方式吸纳新知,内化新知。

1.出示■并设问: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拆成几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3.■你会拆成哪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式?

4.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而且学生已经形成了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写竖式总是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的计算技能,所以课堂上学生会很快把拆成这两个竖式(观察发现学生拆时有意把十位上的1还写在十位上)。

5.学生分别算出这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这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计算还是书写,学生都能轻松完成。

6.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拆成进行计算,怎样把它们的计算过程合并在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呢?

7.学生尝试竖式合并,大部分学生合并成这种形式。学生这种错误是符合学生计算现实的,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一面。

8.教师化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有效教学资源:(1)“56“是怎么得到的?(2)“28”是怎么得到的?这里的“1”表示什么?所以28乘1个十实际上得到28个什么?(3)因此,“28”书写时,应如何对齐数位?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也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不会出现前面的两种困惑现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贴近儿童实际、尊重儿童学习现实,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儿童体验与探索、思考与理解,数学课堂才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低效走向高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4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20×1491×4081×60

72×3050×3162×30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

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37≈4050×40=(盒)

大约有2000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

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

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

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

进位的数。

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指导完成下面的练习。

23×3454×1339×2717×28

可以让学生按组做,哪几个组做哪个题,做完后让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笔算的过程,互相改正补充,然后指名学生发言,

集体订正笔算的过程和结果。

3、巩固练习。

24×41 22×7444×59 15×21 53×27

在黑板上出示计算卡片,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笔算,老师把写的正确的和书写规范的同学的练习本拿来

展示,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把对应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表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1 6 2 5 1 8 2 4

×1 6 ×1 3×1 7 ×1 9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5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用14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

3、有36行苹果树,每行17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四、思维训练

1、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24×1938×976×9912×1111×4738×21

2、商店特价出售成套茶具,每套茶具里有6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售价34元,今天工作人员共卖出38套这种茶具,一共买

了多少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动脑筋。

3□ □ □

× 24 × 7□

1□ 2 □ 3

□ □ □ □ 7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篇5

一个篮球24元,你能提出问题吗?(1)预设:问题:3个篮球多少元,算式怎么列,表示什么意思。等于多少,用到什么旧知识

师问:买10个篮球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等于多少,用到什么旧知识,24×10表示什么意思,再计算,这一连窜的问算式表示的意义为了更好的理解笔算乘法的意义。至于用到什么旧知识,主要使新知识不在新,为新旧知识搭好“脚手架”。渗透了转化思想。问:12个篮球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24×12),师再提出买十篮球要多少钱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并连问:你能估算吗?怎么估?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因为之前刚刚学过,很容易就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估完后,问学生,能口算吗?既起到了复习的作用,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再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笔算乘法的必要性,展开新课。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要求写出你的计算过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同桌交流:写好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计算方法,说一说分几步计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三、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放手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同伴交流,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四、练习设计有思维增量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

小数乘法笔算教学设计 篇6

李文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着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先从古诗《无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设计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客观载体,而是主动发展的主观对象。本节课在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确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尤其是小数乘整百数的简便算法。通过对比探究发现特点,充分培养学生计算、归纳、推理的能力。

3.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借助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各乘数间的大小变化关系,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小数乘法的算理,自觉地通过推理总结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商隐的《无题》。

师:这首诗中表达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诗句是哪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提到春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蚕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蚕和秋蚕吐的蚕丝是不一样的,请看教材情境图。

2.课件出示相关数据。

(1)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2)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师:读这两组数据,你想到了哪些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李商隐的《无题》及同学们对蚕的了解导入,突出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解决问题,建立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模型 1.板书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并解决。(1)提出问题,引导列式。

师:要求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怎样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1.2×1.25。(2)估一估。

师:1.2×1.25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2×1.25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方法一:用竖式计算。

①独立尝试计算。

②交流算法:如何列竖式?每个乘数的数位怎样对齐?

(1.2与1.25整数部分的位数相同,但1.2是一位小数,1.25是两位小数,把1.2放在下边乘起来比较简便)

③提问:你能讲讲自己所列的竖式吗?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乘数是一位小数,两个乘数中一共有三位小数,所以积就是三位小数)④小结: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末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末尾有0时,要先根据乘数中小数的位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方法二:利用直观图计算。

1.2×1.25 =1×1+0.25×1+0.2×1+0.2×0.25 =1+0.25+0.2+0.05 =1.5 小结:利用直观图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实际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1)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0.35×300。(2)思考: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在哪?结果是多少?(3)用竖式计算。

①引导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②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竖式,讨论:你是如何处理乘数末尾的0的?(4)讨论:小数乘整百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7

该课件是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知识点创作的。课件紧紧地围绕贯穿教学设计的节水行动主题, 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使数学课堂中渗透环保、信息技术等教育,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

●特色亮点

课件界面简洁、美观、大方, 导航易于操作 (如图1) 。运用大量动画、音频等方式有效地辅助教师创设情境, 实现教学目标, 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其中“探究算法”、“练习比赛”等主要部分运用了Flash编程的方法, 判断算式对错, 使教学效果得到直观的反馈。用源文件可以有选择地发布为教师使用、学生使用, 有单机运行、网络运行等版本。教师可以利用源文件, 选择适用的内容进行发布;也可以在互联网发布, 便于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从课件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结构来说, 既可作为忠于原教学设计的“专属型”课件, 又可作为进行适当内容选择的近似于“通用型”的课件。

●对于“专属型”和“通用型”课件的认识

对于“专属型”和“通用型”课件, 笔者是这样理解的:“专属型”课件是为某一教学设计或某一类教学风格相似的教师而专门设计的;而“通用型”课件则适合大部分教学设计使用, 或教师可以选用这个课件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教学。“专属型”课件具有针对性, 但推广性较差, 离开了原有的教学设计, 课件的适用性就较低。“通用型”课件虽不能紧密结合教学设计, 但便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其中的某部分内容来使用, 推广性较强, 适用性较高。

●课件制作要兼顾“专属性”和“通用性”

笔者通过互联网或资源库查找并下载一些课件之后, 总是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对课件辅助教学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课件“专属性”和“通用性”的平衡亟待解决。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中,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课件的创作忠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 “节水行动”是贯穿课堂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课件中, 通过声、像等直观展示为学生再现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 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引起共鸣, 为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基础。通过主界面中按钮的控制, 可以选择是否进入这一情境, 如果利用源文件, 则可以删除或改编这一情境, 这就使“专属性”和“通用性”得到较好的平衡。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中, 导航系统非常灵活, 可以通过修改文字等方式改变题目、算式等内容, 这样教师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灵活性大大提高, 增强了“通用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件, 将教学的主导权交给了教师, 将参与权交给了学生 (如图2) 。运用Flash编程的方法, 判断算式对错,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教学评价得到直观的反馈。在“探究算法”中有“想一想”、“做一做”、“改一改”、“练一练”四个小环节, 这里有一个关键性的跳转设计, 就是在跳转的时候前一环节留下的输入内容能够保留以备查用, 而且还可以在四个环节中任意跳转。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时候直观地再现自己的思考和操作过程。在“练习比赛”中, 设计了6道竖式计算题和1道应用题, 并设计成了游戏的方式, 前面6道题是“接水”游戏, 只要做对一题就会演示动画接到一桶水 (如图3) , 应用题是“堵水管”游戏, 做对后就会堵住水管让水管不再漏水了。这个环节运用了Flash编程来完成判断、评价、自动控制动画的任务。两个部分的算式和“节水”为主题的游戏也是可以更改的, 这样就使课件可以围绕更多的教学设计进行改编, 加强了“通用性”。

上一篇:游艇产业报告下一篇:狼牙山五壮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