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形、义教学方法

2024-05-31

音、形、义教学方法(精选3篇)

音、形、义教学方法 篇1

音、形、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巨大动力。识字教学主要强调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主要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时,以掌握字音为主,同时渗透字义和字形;在理解课文时,了解字义,巩固字音,渗透字形;在学懂课文后,以识记字形为主,巩固字音、理解字义。感觉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很好,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孤立识字的弊端,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未能灵活应用,造成很多片面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在识字教学时,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随课文识字”的方法。1、2、3、4、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

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先学字词后学文。

在理解课文后再学生字词。

二、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音、形、义紧密的结合起来。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学生不单要熟悉一个个具有音和形的汉字,而且要了解一个个字的意思,了解字义,实际上这个字便变了词,并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联系,学生掌握汉字不但要感知汉字的音、形、义,还要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且三者之间的联系要能迅速地互相沟通,要求见形而知音,闻字音而知义形,知字能辩字音,写出字形。通过识字教学,让学生达到:

1、要求学生一看到音节就能准确、迅速地读出字音,培养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

2、通过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促进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的能力。

三、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对字形学习,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在学习中,常常对一个其中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可引导学生作仔细的观察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人渴的时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象形联想。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等。教学这些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地记住这些字形。

3、形象识字法。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过编一个故事、儿歌、谜语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而且不易忘记。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教学法“阔”字,可编成形象的字谜:“活动门”。教学“春”,可编成顺口溜:“三人看日出。”一位老师在教“苦”时,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真苦啊,冬天一家十口都挤在一起,没有被子,只能盖些草。这样,学生听得有味,“苦”字的形义都记得非常深刻。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转字盘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学“丁、盯、叮、钉,池、驰、地、他”。

4、游戏识记法。低年级学生爱玩是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模式化识记方法是不符合儿童天性,也不符合课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把活动、游戏、儿歌、动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之中。

(1)拼一拼。让学生用手中的字卡去拼组新字,或让学生将偏旁与字卡拼组生字,学生在动脑筋、摆一摆、拼一拼的过程中,既识记了新字,发现了构字规律,又玩得开心。

(2)编一编。把字编成谜语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识字方法。在班级中开展编猜字谜比赛,让学生自己编字谜,然后去猜别人的字谜,评出编和猜的优胜者。如,十月十日——朝,又在村中——树,一月长半斤——胖,一刀将牛和角分开了——解„„尽管学生编的字谜还很幼稚,但他们对识字的热情却在活动中高涨起来。

(3)说一说。儿歌永远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字样式。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创编儿歌教学生识字,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编儿歌识记生字。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8》时“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学生编的儿歌:“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在琅琅的儿歌声中,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音、形、义教学方法 篇2

(一) 词汇的音形教学

虽然许多学生在小学学习过一些许英语, 但大部分学生只会读、会说一些单词或日常用语, 真正掌握词汇读音规律、拼写及记忆方法的不多, 了解词汇用法的也不多。因而, 在初中阶段, 我特别注重词汇的音形教学。特别在音标教学上, 我采用了从汉语拼音过渡到英语音标和分类比较的方法。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来帮助学生拼读单词, 记忆单词。

1. 辅音字母的音标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掌握辅音音标, 我结合汉语拼音的读音区分浊辅音与清辅音的发音。例如:[b]与[p], [g]与[k];[d]与[t]等的读音。特别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或发音规律, 如:[dr]与[tr], [dz]与[ts], [sh][], [ch][], [th][θ]与[], 还有辅音字母c在a、o、u前读[k], 而在e、i前读[s]等。为了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这些辅音音标, 在课堂教学中, 我结合学生学习过的熟悉单词来进行练习拼读, 以巩固辅音字母的准确发音。

2. 单元音与双元音的音标学习。

单元音的音标教学通过对应比较来学习。并把所学的辅音及元音音标混在一起让学生来拼读, 达到熟练掌握。

3.5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与重读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区分英语字母、英语音标及汉语拼音的读音与写法, 在初中一年级的单词教学中, 把5个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归纳起来, 并结合大量的单词进行练习拼读。如:a在开音节中发[ei], 例如:name、face、cake、lake……a在重读闭音节中发[], 例如:bag、cat、hat、map……并常让学生看单词写出音标或看音标写出单词, 听音写出音标或单词, 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元音字母在单词的读音规则。

4. 一些常见的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的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 很多单词都是由字母组合构成的, 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帮助更大。因此, 在单词教学中, 我会把在初中阶段常见的字母组合发音规律归纳, 并结合单词进行操练。例如:ea读[i:]有eat、meat、seat、sea……oo读[u:]或[u]有too、food、cool、moon、look……ir读[:]有sir、bird、first、shirt、skirt……

经过对单词的音形结合教学及大量的单词操练, 大部分学生能见单词词形就能够准确地读出单词, 或者听到单词的读音就能够准确地写出单词。这就是以音记形, 以形发音。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与记忆不再感到那么害怕和困难,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有兴趣与信心。

(二) 词汇的词义教学

学习词汇不仅要求会读、会写, 关键是要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运用所学造句子, 在教学中, 词汇意义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英语的词义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大类。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现的内容。表示语法概念的意义, 叫做语法意义。在教学中, 不只是教读单词, 只让学生知道词的基本含义, 而应该恰当地扩展词的一些相关内容,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come”词义是“来”, 是动词。在拼读该词后, 还让学生通过其相关的词组或短语come in/in to/out/on等的学习帮助记忆。其语法形式可有come、comes、came、coming、to come等,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 可结合课文内出现的句型或常用的句型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又如:rain, 其词义为: (1) “雨”, “不可数名词。 (2) “下雨”, 动词。名词rain又可转为形容词rainy。它的词形有rain、rains、rained、raining、to rain、rainy各不相同。要让学生掌握运用, 可把它的不同形式放到适当的句型中或以词性词形转换练习加以区别。

为了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词汇, 在教学中, 我还常用词义分析比较的教学方法, 如一词多类、一词多义、同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方法或加前缀或后缀的构词法等进行单词教学。一词多义, 例如:like (1) 喜欢 (v.) , 其用法是like sth./sb./doing sth./to do sth.或常见于句型Would you like sth./to do sth.? (2) 像……一样 (prep.) , 常以be like……或look like短语出现。同义词如:many和much都表示“多的”, 但many修饰可数名词, 而much修饰不可数名词。few和little都表示“少的, 一点点”, 但few修饰可数名词, 而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在遇到这些词时, 我会举例说明这些词的用法区别, 教会学生正确使用。

很多英语单词的词形词性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词形词性间的转换练习来更好地掌握词义。在学习动词时, 考虑它可否转换成名词或形容词。如teach-teacher、care-careful、help-helpful等。当学到名词时, 要懂得它的复数形式。如:child-children。当学习到形容词时, 可以通过其同义词、反义词或其副词的比较方法来学习巩固。如big-small、tall-short、easy-hard/difficult、easy-easily、careful-carefully等。在课堂上, 结合课本出现的单词, 遇到符合构词法的就适时点拨。例如:合成词, 如:bed+room=bedroom、foot+ball=football等。派生词加后缀, 词性改变。如学了read-reader、write-writer, 学生就会悟出run-runner、sing-singer,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有的单词不是加er, 而是加or, 如visit-visitor、invent-inventor。派生词加前缀, 词义改变。如happy-unhappy、agree-disagree、possible-impossible等。转化词形, 词性、词义也随之变化。如excite-exciting/excited、interest-interested/interesting等。这样学生把单词串起来学、串起来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形结合,让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篇3

一、数形结合, 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 逐步向形式运算过渡, 这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大多具有简洁、抽象的特点, 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借助数形结合, 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 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例如, 在教学“10以内的数”时, 通过数一数实物有几个, 逐步建立起“几个物体”与“数字几”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头脑里形成数的表象, 再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的概念。在教学“十几”时, 通过摆小棒认识到“1捆加几根”就是“十几”, 并能逐步形成表象, 最后帮助学生抽象出“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的概念。认识“分数”时, 借助直观操作与对比分析, 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在数的概念的教学中, 通过化数为形的方法, 使抽象的数变得更直观、更丰富, 便于学生把握其实质。在推导有关数学公式的过程中, 借助图形可以充分理解公式的含义, 使公式形象化、直观化。如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 (长+宽) ×2。相对于前两种方法, 学生在理解第三种方法时有些困难。教学时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宽”指的是哪两条线段的长?再理解“×2”得出的又是什么?通过具体演示与比较概括, 学生理解了第三种计算周长的方法, 并能正确运用。在图形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 无一不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 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表象形成→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

二、数形结合, 融通算理与算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大量的内容是计算问题, 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形成算法。算理就是计算的道理, 唯有对计算的道理明白清晰, 方能正确建构算法, 并能熟练计算。因此,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算理, 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形成算法,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 教学“3+2=5”时, 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 使学生明白“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 知道“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摆小棒、数实物等方法有利于他们获得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并能逐渐建构正确算法。当然, 算法的形成需要经历“直观形象→表象中介→抽象概括”的过程。又如, 学习分数加减法时, 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长方形图分一分、涂一涂, 理解“3个1/8加上2个1/8是5个1/8”的本质内涵, 继而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像这样, 把抽象的算式及时形象化, 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 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 更加深刻地感悟算理、形成算法, 真正理解运算的意义。

三、数形结合, 理清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材依据算用结合的原则, 结合计算教学编排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数量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 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式, 能将一些抽象或隐蔽的数量关系变得更具体、直观,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 丰富的转化过程也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连乘实际问题”:“桃树有48棵, 梨树的棵数是桃数的3倍, 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苹果树有多少棵?”题中涉及三种树的棵数, 三种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借助线段图可以直观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学生可以清楚地找出三种树之间的关系:桃树的棵数×3=梨树的棵数, 梨树的棵数×2=苹果树的棵数。同时, 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发现苹果树与桃树之间的倍数关系:3×2=6, 即把苹果树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3份, 这样就把“苹果树的棵数”转化成“桃树的6倍”。中间数量“梨树的棵数”起到了桥梁中介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直观图示, 学生清晰地理解了苹果树和桃树之间的倍数关系, 也为学生解答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拓宽了思路。

又如, “小明看一本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一半, 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 还剩3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里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 对两次“一半”的意义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因此, 可以借助图形或线段图帮助理解:把整本书看成一个整体, 第一天、第二天看的页数可以清晰地在图上表示出来 (如图2) 。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二天看的和剩下的30页是一样多的, 2个30页相加的和又和第一天看的页数是同样多的, 所以整本书的页数是:30×2=60 (页) , 60×2=120 (页) ;或者30×4=120 (页) 。正因为有了直观图示的辅助, 使抽象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简单, 便于学生分析与解答。借助图形或线段图的方法在和差、和倍、盈亏、找规律等问题中也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数形结合, 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在小学阶段渗透的函数思想方法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与直观形象发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 同时也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从中能发现事物的变化趋势和运动的规律, 也能为中学学习函数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 “确定位置”中, 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平面图形中点的位置, 同时也能根据数对确定点在平面图中的位置。根据平面图形中点的位置形象地寻找各点之间的关系, 并在点的平移、变化中发现数对的变化。在点与数对的对应或变化中, 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数与形的意义。

又如, 在教学“正比例”时, 教师不仅利用统计表来研究数量之间所体现的规律, 还利用动态的方式将函数图像形成的过程展示出来, 借助图像来研究正比例函数。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从统计表中学生能初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变化, 路程也在变化, 但速度保持不变”;从直角坐标图中也可以发现这一规律, 并能从这条直线中发现变化的规律。在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数据之间的一一对应和连续性, 在“正比例的关系式”与坐标图中的“一条直线”之间建立起联系, 而且还能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正比例函数直观的认识, 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数量间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由具体形象的静态认识提高到在运动、变化中去概括, 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 真正深化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上一篇:雁的诗句介绍下一篇:关于客服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