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发现作文

2024-12-29

大自然发现作文(精选13篇)

大自然发现作文 篇1

下一步,我住的大楼,有一个小花坛。有一个小口子东北角花坛,往往蚂蚁人来人往。我知道这是一个蚂蚁洞,但它没有时间来观察。

终于有一天,妈妈让我在楼下玩,但不要玩得太过火。我欣喜若狂,冲向蚁穴。根据科学书籍,蚂蚁洞看起来只有一平方厘米,但实际上它有几平方分米。我拿起一块石头,扔到离蚂蚁洞一两厘米的地方。蚂蚁洞轰然倒塌。里面有一个小土堆。似乎是大地把蚂蚁埋了。我拿起一根旧稻草,轻轻地挑出土堆。过了一会儿,几十只蚂蚁爬了出来。经过另一次挑选,我发现一小堆米粒和几只蚂蚁躺在米粒上,好像它们已经吃饱了。我上楼拿了把铲子。我把蚂蚁洞铲得到处都是。眼前不是土地,而是一座“蚁城”!数以百计的蚂蚁住在这里。有蚁后下蛋,有工人照看食物,有普通蚂蚁在山洞里休息和游荡……我想再看看树上的蚂蚁洞,但我妈妈叫我回家。我得等机会再看一次!

大自然发现作文 篇2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 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主编寄语”中明确说明: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是自然的数学, 是清楚的数学.南京大学的郑毓信教授在《关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中也提出:只有通过深入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 也才能使学生真正看到思维方法的力量, 这样才不会变成一门纸上谈兵、借题发挥的空洞“学问”.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突出知识产生的自然性与合理性.

下面, 笔者以椭圆定义的发现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老教材中, 课本先以情景方式举出了行星运行轨道、汽车油罐等相关椭圆的例子, 然后用绳子画椭圆, 再由画法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在现在的课本中, 直接给出了椭圆的画法和定义.不管是老教材还是新课本, 这种知识的传授都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而不是“主动地建构”.让学生迷惑的是, 这一画法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会想到这种画法?椭圆的定义来得非常“空洞”.当学生离开课本后, 不能真正得到其本质的东西, 让学生感到这一概念来得极其的“不自然”, 有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对该节内容作了重新处理.先让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1:将一个球体置于桌面上, 用一束光线斜射 (即不垂直于桌面) 在球体上, 观察球体在桌面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感性认识)

实验2:在圆锥中, 用不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 观察所得的截面. (该截面即为椭圆, 让学生能够进行感知)

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教材中关于椭圆的定义, 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图, 作圆锥的斜截面及两个内切球O1和O2, 两球在截面的两侧和截面相切, 其切点分别为F1和F2.在椭圆上任取一点P, 圆锥的母线SP (S为圆锥顶点) 与两球分别切于点T和R.显然TR是两球的公切线, 其长为定值.于是有:

由此得出教材上的椭圆定义:“平面上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 (该定长大于两定点本身的距离) 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得出这一本质定义后, 自然就是一些相关问题 (如让学生动手实践画图过程, 探讨定长等于或小于两定点本身的距离时其点的轨迹等) 和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内容, 在此不用赘述了.

通过上述分析, 让学生对椭圆的认识从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 椭圆是在现实中被发现后, 通过分析才得出其严谨的数学定义, 学生对椭圆的概念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笔者在对本节的教学实践中, 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与之前的收效相比, 的确大不一样, 这可以通过学生获取新知识时的那种兴奋和愉悦完全感知得到.

数学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 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个概念来得“不自然”, 是“强加于人”的, 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 则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 不仅合情合理, 而且耐人寻味.

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究逻辑推理, 要给学生“讲道理”, 而不能“凭空”得出.要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追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摘要:数学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 经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才能真正学会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然性,学生主体,椭圆定义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 (第二册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发现自然魅力 篇3

谈到野生动物摄影的国际赛事,我们见得最多的是BBC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NBP美国最佳自然奖,NWF美国野生生物摄影大赛等,而英美两国外的国际赛事见诸报道不多。以下,我们采访了金龟大赛主席Alexander Myaskov,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俄罗斯的野生动物摄影,也为喜欢野生动物摄影的朋友们展现更多交流的渠道。

请问创办金龟摄影大赛的初衷是什么?

金龟摄影大赛最初举办的目的是“展现自然之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比赛收到的照片却更多展现了周遭生态环境的脆弱。当然,该赛事也是为了野生动物摄影的发展,乃至摄影艺术在俄罗斯的发展而创办。

金龟摄影比赛每年会收到多少投稿作品?

每年我们都能够收到投稿作品15000幅至20000幅之间。起初,大赛只能收到俄罗斯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但自从我们将比赛定位为国际赛事,投稿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今年,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之一,一共有来自99个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参赛。

能否介绍一些评委组成和评选流程?

我们的评委都是野生摄影殿堂级的人物。今年评委共有七人,均为世界上著名的摄影家、编辑、出版商以及图片社的负责人。其中,来自中国的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也是我们的评委。

金龟摄影比赛的评选流程与其他赛事基本相同,共分为三步。首先,摄影师选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传至大赛组委会;其次,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和筛选;最后,交由选定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定。

在俄罗斯,喜欢野生动物摄影的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多吗?

近几年,俄罗斯涌现出一大批以自然和野生动物为主题或主要拍摄对象的优秀摄影作品。喜欢拍摄野生动物的人在逐渐增多,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也得益于许多知名摄影师家发出倡议关注自然环境和那些偏僻的角落,并且,近些年一些高水平的主题展览也起到推动作用。

在你看来,野生动物摄影的魅力主要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野生动物摄影就是通过摄影的途径传达自然界的和谐,以及动植物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金龟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巡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打动观众的作品往往与评审欣赏的作品会有不同。有些照片的光影和构图可能并不一定能够打动评委,却能反映出野生动物的情感,而这些照片最能触及观众的内心。

而且,那些精美的图片会引领观众认识那些他们可能无法抵达的地区,展现那些他们没有机会目睹的瞬间。相比于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些地方与自然更近,却也更容易被忽视,没有这些照片,人们将不会思考我们肩上所承载的保护自然和生命的责任。

你对金龟摄影比赛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现在的金龟大赛已经不是单纯的摄影比赛了,它发展为帮助大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艺术盛会。我们每年一月和二月会在莫斯科举办展览,也会举行巡展,不仅包括摄影作品,其中还有绘画、艺术设计等。今后,我们打算将巡展带到整个俄罗斯,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加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而且,我们诚挚邀请中国摄影师加入我们的行列,欢迎大家为金龟摄影大赛投稿。

大自然的发现作文 篇4

奔跑在天地间,与大自然拥抱,看着漂浮的云,呼吸者新鲜的空气,忘记了世俗的 烦恼。丢掉课本,忘记了老师的唠叨,才发现,大自然真美!

遥远的东方,当太阳冲破天穹,从地平线渐渐升起时,大自然终于打破了寂静。从黑暗中解脱出来,大地便有了光明,看着太阳射出来的光芒,真美!

踏在青青的草地上,看着草上晶莹的露珠生戎,蝴蝶在花间飞舞,真想躺在上面,把心与身体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与大自然一起呼吸,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品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境界,真美!

当乌云遮住太阳,电闪雷鸣,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心灵沉浸在雨中,使人感受到郁闷的空气中到处洋溢着生机,在雨中,洗去泪的苦涩,荡去心的忧郁。雨过天晴,没有一丝雨打的痕迹,依旧花红柳绿。真美!

自然是伟大的,我不得不这样说。因为在我们看来,一次考试的失败,感觉就像迷茫;一次生活的打击,感觉就好像世界末日的到来。这些我们真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因为在它们看来,风雨过后,让有希望。

我不知道我生命的期限有多长,未来的结果会如何,我都不会害怕,更不会放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把它当作一次风雨的洗涤,一次生活的历经。过后,我仍旧朝气蓬勃,仍旧充满希望。

大自然的发现作文 篇5

花园里,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杏花。有的花挤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花挂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长发。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了白生生的梨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山坡上,小草偷偷地钻了出来,花儿们在偷偷地笑着。它们一面伸展着小小的肢体,一面吹出醉人的香气。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只蒲公英被风吹上了天,它们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等它们重新飘到陆地上,便成为一只真正的蒲公英了。

河边,柳树姑娘伸展着长长的枝条,拍打着水面,正在梳洗头发。

田野里,农民伯伯撒下了一粒粒金黄的种子。他们希望到了秋天,这些种子能早日变成饱满的麦穗。

大自然中的发现作文 篇6

我和家人到公园里散步。我想,今天一定有太阳,带把伞避光吧!

我们来到公园里,走着走着,突然,我感觉头上滴水了。过了一会儿,又感觉头上有水,可看看爸爸,他还在正常地走路呀!我以为我出现幻觉了,突然,我大叫起来:“你们看!花上有水,地上也有水,这不表明下雨了么?”可奶奶却不以为然地说:“花上的水是园丁浇花时留下的,地上的水是浇花时滴的。”

“是啊。”外公补充道。

“我看,这水是天上滴下来的,天上滴下来的……哦!是雨!”妈妈说。

“大晴天儿的哪儿来的雨啊?”外婆问。

“别大惊小怪的,这确实是雨,这种有太阳还下的雨叫做太阳雨。”爸爸讲解道,“有的太阳雨是远方乌云下的雨被强风吹到有太阳的地方,有的是天气转变开始降雨,雨还没落地乌云就散了……”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

大自然发现作文 篇7

关键词:歌德;自然;自然研究;歌德学

中图分类号:I516.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06-08

诗人歌德一生有50多年坚持不懈地研究自然并有大量著述,他的自然研究(Naturforschung)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对人的认识,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在自然研究上的努力,因此有人说:“我们肯定可以借助歌德的创作、谈话、书信、格言、日记等建起一座歌德思想的大厦。但是真正了解歌德的人都会承认,这座大厦,就其基础和形成而言,大部分都源于歌德关于自然的思想,源于歌德与自然的关系,源于歌德的自然研究。”

这就意味着,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歌德,取决于我们是否认识“自然研究家”(Naturfrscher)歌德。如果我们对国内外歌德学的历史有所了解,就会承认,要达到这种认识,其实很不容易。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由于他太丰富、太渊博。歌德1775年应邀前往魏玛时,只有轻便的随身行李,其中包括《浮士德片断》在内的一些手稿;当他1832年于魏玛辞世时,却为世人留下了多达341箱手稿、17800块岩石和矿物标本、9000张图画、4500件宝石制品、8000册图书、大量的油画、雕塑和自然科学收藏品。之所以如此,则又因为歌德“有能力通过观察和描述”,不仅“把整个世界都搜集到自己身边来,而且能将这些包罗万象的东西归类、整理”,如今,歌德的遗产“已成为德国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珍藏”。

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经历和成就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是只要将他的自然研究活动经历与文学创作两相对比,就不难发现,正如慕尼黑版《歌德全集》力图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歌德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著作构成了一部升华了的“歌德传”;因此如果要谈论“歌德学”的历史发展,就有必要对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作有所了解。

一、歌德的自然研究活动及著述

歌德晚年回顾其自然研究道路时指出,他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研究始于1780年,那以后的52年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是他严肃地从事自然研究的时期。尽管如此,歌德早年(1774/1775)在拉瓦特指导下尝试过的面相学(Physiognomie)研究,为他日后广泛深入的自然研究活动打下了基础。1780至1784年,歌德连续认真地研究了比较解剖学。借助比较方法,他发现人类也有“腭间骨”。(1784年3月27日)。这使他坚信,自然是连续而和谐的,人也属于具有等级秩序的整个生命链条的一个组成环节。可是这个发现遭到当时权威专家的否定而未能及时发表。歌德因此倍受打击,遂中断骨学研究。

尽管如此,歌德在自然观上取得的收获,却使他有信心继续把目光投向别的领域。比较方法的采用使他注意到,动物形态有特定的结构模式;从这个思路出发,他可以更好地认识那些总在成长和变化的事物。于是他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当时方兴未艾的植物学。1784至1785年,歌德开始系统研究植物学。他一边按林奈的术语系统观察和认识植物,一边学习使用显微镜。从观察最简单的生物开始,他初步认识了最微小的生物、单细胞动物和藻类。通过大量的观察,他逐渐地意识到,植物具有普遍的结构模型,而且联系着不同个体的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直观可见的。旅居意大利期间(1786—1788),歌德的植物学研究获得了重要推动和进展。1787年春天,歌德兴奋地写道:“遇到这些植物的时候,我关于植物学的奇特想法又变得强烈起来。我正在发现新的、美好的关系:大自然这样一个好像一无所有的庞然大物,是如何从简单发展为丰富多彩的。”最终,歌德发表了著名的《植物形变论》(1789/1790)。

植物学研究的成功使歌德重获信心。1790年起,他又重新开始骨学研究,致力于确立脊椎动物形态的类型说(1795)。他提出脊椎动物的头骨是脊椎骨变化而来的观点,并在形变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生物形态学(1796—1797)。1789年,歌德在伊尔门瑙矿山和图林根地区的哈尔茨山获得了对山区地质地貌的丰富认识。由此,他开始了地质研究。1790年,歌德开始研究光和色彩现象。到1800年左右,所有重要的基础工作都已完成。但是又过了十年,歌德才正式出版他的研究结果——《色彩学》(1810)。从规模上看,《色彩学》是歌德所有著作中篇幅最大的,它对于歌德的重要性仅次于《浮士德》。1815年,歌德开始研究气象学。

1780至1810年,歌德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但是,直到1810年,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正式发表过,例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1791/1792)、《色彩学》。歌德曾多次计划发表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出版商和权威人士的拒斥,直到1816年,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他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刊物《自然科学概论,尤论形态学》(1817—1824)。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以前的一些研究论文、论文增补、研究自述和晚年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内容涉及自然研究的各领域和他对科学的新认识。直到临终前不久,歌德仍然在信中与友人讨论自然科学问题。

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不仅包括歌德生前发表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他未曾发表过的同样为数不少的各种材料:不计其数的实验报告、备忘录、文献摘引、示意图、研究提纲和插图,大量讨论自然研究问题的往来书简、日记和谈话。只有容纳了上述所有内容的歌德全集摆在我们面前之后,我们才可能真正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自然和自然研究——它们确实充斥着诗人歌德的整个生活,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歌德在文学方面的主要作品和创作经历我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毋庸赘述。但只要将他的上述自然研究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经历两相对比,我们就会赞同:第一,歌德花在自然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并不比他用于文学创作的少,因为在诗人歌德那里,文学创作往往水到渠成,他的诗歌创作尤其如此,所以被他称作“即兴诗”;。而自然研究对于“自学成才”的他,当然要求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的付出与投入。第二,在时间和空间上,他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往往彼此交织。例如旅居意大利期间,他的文学创作和植物学研究以及对色彩问题的关注,这三者是同时发生的。在写作《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1773—1831)和《亲和力》(1809)期间,他的自然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于是,歌德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智慧火花。所以,不熟悉他的自然研究活动,这些“火花”对我们要么难以觉察,要么就表现为一个个从语文学和文学阐释学

角度来看往往难以理解的“谜团”。

第三,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我们研究歌德的文学创作时,应当毫无保留地把他的自然研究著作也考虑进去。最后,人的精神活动必然是其实践活动的产物和升华,既然歌德终生往返于他认为彼此不可分割的这两大领域,他从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对他的精神发展、创作和世界观定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作为19世纪就能觉察到歌德的自然研究与文学创作之关系的少数人之一,威廉·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1767—1835)01830年明确指出,倘若歌德没有从事过自然研究,那么“他的文学创作将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对于歌德研究者而言,洪堡的论断暗示着一个往往被人漠视的基本事实:歌德的创作与自然研究之间存在着隐蔽而又公开的紧密关系。

然而在整个19世纪,具有洪堡那样敏锐眼光的人并不算多。结果,歌德晚年的作品往往被人误解、拒绝和漠视。歌德与自然的关系,他的自然研究活动是其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自然研究著作和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关于自然和自然研究的思考及相应成果是博大精深的歌德思想宝库的重要基础一对此,当代的国外歌德学者原则上已不存异议。以下我们就通过回顾国外歌德研究史来看一看,这一认识在歌德学界是怎样达成的。

二、19世纪:被遗忘的自然研究家歌德

综观迄今为止的德国歌德学,尤其是《浮士德》研究,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即使最客观的研究,也始终难逃相应时期的意识形态语境。这在《浮士德》接受与批评史上得到了最鲜明的表达。而在歌德与自然和现代科学之关系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人文学者的有关研究,最终也同样滑向以相应时期的德国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归的研究模式。

在德国,综合研究歌德的尝试始于1800年,F.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1772—1829)、威廉·洪堡和文学史家盖维鲁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等人是早期的代表。盖维鲁斯1835年把歌德的文学成就称作“我们诗艺的最后一次繁荣”,歌德的经典化从此开始。他推崇古典时期的歌德,把目光集中在歌德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的共性和歌德言论中的美学内涵上,拒斥或漠视晚年歌德的作品,对其热心从事过的大量非文学活动,特别是自然研究活动,表示难以理解并且置之不理。盖维鲁斯的态度对于日后的歌德研究影响深远。对比我们下文将要论述的国内歌德研究情况,不难看出,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大都处在这个时期。

这种态度在当时并不奇怪,因为直到半个世纪以后,随着歌德最后一个孙子1885年去世,歌德的全部遗产才作为歌德及其时代的见证,作为德意志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公众开放。同年,“魏玛档案馆”即今天的“歌德一席勒档案馆”开馆。歌德学家把这看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德学”之开端,此前所有的歌德研究就相应地变成了歌德学的“史前史”。这是因为,歌德档案馆连同成为文化胜迹的“魏玛歌德故居”的最终开放,使歌德学家们得以首度一窥歌德全部人生和著作之全景。结果令人震惊,直到这时,歌德作为自然研究家的全部活动和著述的全貌,才开始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

回头再看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不理解和拒斥,歌德死后,特别是1848年的欧洲革命期间,甚至可以再上溯至法国革命期间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被视为“反革命”的世界主义者歌德何以备受冷落,甚至饱受攻击。于是乎,在歌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忙于革命的德意志民族当然不可能有任何纪念的表示。当时,爱国热情高涨的专家学者们纷纷以批判的态度与歌德划清界线,“对德国古典文学进行彻底批判”,因为歌德远离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怀抱错误的理想主义,其作品主人公奉行个人主义的避世态度,对当下资产阶级生活毫无现实意义,再也不具有榜样性。这样一来,凡是希望“拯救”歌德的学者,就不得不设法将歌德及其所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融入一种资产阶级的传统意识,把歌德及其主人公塑造成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形象。

受惠於1871年现代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歌德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于是,在亟需民族文化形象代盲人的德国文化界,开始出现为歌德“树立纪念碑的倾向”。为此,需要占有歌德的全部“从语文学上得到保障的文学文本”,然而那时歌德档案馆尚未开放,这一目标还无法实现。

1885年以前的歌德研究具有持久意义的功勋,在于对歌德著作的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其后歌德档案馆的开放,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援,最终促成了规模庞大的魏玛版《歌德文集》等大型编辑项目的启动,为一般读者和学者们走近自然研究家歌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盖格尔(Ludwig Geiger,1848—1919)1880年创办的《歌德年鉴》,为歌德研究提供了自己的论坛。随后,它与魏玛歌德学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歌德研究组织化、体制化,开始产生超越国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歌德年鉴》一开始就自视为“所有歌德学者的一个机关刊物,而非一个派系”,这份刊物的悠久历史本身就记载着“歌德学”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歌德研究开始成为职业学者的事情,局外人的作用日益式微。

三、20世纪: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

20世纪早期发生了歌德研究史上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其一,20世纪初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发现与重估,开辟了全新的“歌德学”视角,大大拓展了歌德研究的范围,是20世纪歌德研究史上的一个核心事件。这一变化的背景是20世纪发端于物理学界的革命性转折:以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论和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代表的量子论,结束了牛顿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此时,歌德当年反牛顿的斗争被看作一种具有预见性的、颇有启发的科学史事件。于是,19世纪中期曾由赫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提出并引起论争的那个问题重新浮出水面:自然研究家歌德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在歌德学界,对发现和重估歌德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自由与形式》(1916)和《观念与形态》(1921)。卡西尔用歌德的形变论来阐释歌德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在新的科学文化语境下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之后,“形变论”逐渐上升为解读歌德的方法论工具。这类研究的代表作有斯普朗格(EduardSpranger,1882—1963)的《歌德的世界观》和维因汉德(Ferdinand Weinhand,1869—1973)的《歌德的形而上学》。

其二,作为发现和重估自然研究家歌德的直接结果之一,20世纪早期的歌德学家纷纷以刚刚获得的新视角研究晚年歌德及其作品。这个转向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代表人物有哈纳克(OttoHarnack)、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和K,布尔达赫~(Konrad Burdach,1859—1936)等人。

他们对歌德晚年作品的研究成果属于这一时期歌德研究的力作。他们扬弃了龚多尔夫(FriedrichOundolf,1880—1931)等人把歌德形象仅仅局限于与他和席勒合作的魏玛古典十年的传统做法。维埃托(Karl Vietor)关于歌德晚年诗歌的研究,为此后对歌德作品的风格和结构的分析开辟了道路。与此转向相应的是,人们此时也开始重读《浮士德》第二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是海伦娜·赫尔曼(Helene Hermann)的论文《对(浮士德)第二部的内在形式的研究》(Faust,der TragSdie zweiterTeil,Studien zur mneren Form des Werkes,1917)。其结论是:浮士德第二部在很大程度独立于第一部,可以看作一部独立自治的艺术作品。这个结论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绕《浮士德》阐释问题发生的争论埋下了伏笔。相反,新康德主义者里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963—1936)在其对《浮士德》的哲学阐释中(1931)再次论证了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奥本劳尔(Karl Justus Obenauer,1888—1973)的《浮士德式的人:对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的十四个思考》,强化了从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书中流传开来的那个表述——“浮士德式的”(faustisch)。不久,“浮士德式的”这一套话堕落为具有纳粹倾向的《浮士德》阐释者的口头禅。

在德国纳粹独裁下的第三帝国,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认识继续向前拓展,但往往滑向一个极端。例如,19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纳德~(Philipp Lenard,1862—1947)一类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张扬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建立一种德意志民族的“德国物理学”,用以对抗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犹太物理学”。例如,马特海(Rupprecht Matthaei)用歌德的形态学解释《色彩学》,旨在使歌德的色彩理论彻底摆脱数学与物理学的辖制。这类研究中,影响广泛的有植物学家特洛尔(Wilhelm Troll,1897—1978)和K.沃尔夫(K,Lothar Wolf)的《歌德的形态学使命:试论一种自然科学的形态学》。作者宣称:“德国自然科学最高贵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一种在形态学上得到了确定的自然认识模式实现突破;在此认识中,迄今为止仅仅受到管理的那笔遗产在歌德身上曾有一次生机勃勃的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歌德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歌德与以牛顿理论为基础的现代物理学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创始人,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在其题为《从现代物理学视角看歌德的与牛顿的色彩理论》0的演讲中指出,歌德研究自然的方式可以视为对现代物理学的补充。这样一来,他就与上述旨在建立所谓德意志民族的“形态学主导的物理学”论调划清了界线。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研究很有启发。事实上,早在歌德时代,“歌德与牛顿”就是令人瞩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在现代自然科学的负面效应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这一话题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中期,G.穆勒(Ggnter Muller)沿形态学思路写成的《文学学和歌德形态学中的形态问题》(1944)对德语文学研究随后转入形式分析,具有奠基作用。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的《歌德小传》(1947)从形态学视角对歌德作了一个概观。

除了G.穆勒,关于自然研究对歌德创作之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当推埃姆里希(Wilhelm Emrich,1909—1998)的《浮士德第二部的象征:意义与前形式》(1943)。鉴于二战期间的政治形势对“歌德学”的消极影响,埃姆里希试图从理论上为歌德研究重新奠基。重要的是,他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延续至今的《浮士德》阐释视角,亦即对歌德全部作品中的象征与隐喻、自然与历史问题的关注。

四、当代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再发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歌德学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方面,尽管魏玛的歌德协会并没有分裂,但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政治分裂迫使歌德研究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另一方面,歌德学呈现出日益强烈的国际化趋势。此间,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参与歌德研究。原联邦德国(以下简称“西德”)学者基本上能毫无间断地接续三四十年代的思路继续前进。原民主德国(以下简称“东德”)的歌德学者则不得不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南研究、批判和改造歌德。值得注意的是,曾以《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带领德国文学第一次走向世界的歌德,在战后初期作为恢复民族自信、医治战争创伤的手段,在两个德国都很受重视。与此相应,歌德研究的新局面在两个德国同时表现为对歌德作品及研究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整理、编辑和出版。

20世纪70年代,原西德学者齐美尔曼(Rolf Christian Zimmermann)的两卷本《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1969,1979)进行了后来广为采用的尝试:他把青年歌德的世界图像和作品放在18世纪神秘而含糊其辞的秘学传统(hermetische Tradition)中加以阐释和解码。实际上,重新拾秘学传统,诸如神秘主义、炼金术、前现代时期的自然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歌德研究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新思路,尤其适用于《亲和力》和《迈斯特》(写于1795—1796/1821—1829)等作品。70年代中期,原西德学界最感兴趣的是《浮士德》第二部的第二和第三幕,即古典的瓦普几斯之夜和关于海伦的情节,因为其中涉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含有对世界文学的指涉。这两者正是当时学界乐于处理的话题。原西德《浮士德》研究的另一个主要论题,就是歌德作品中自然与历史的关系。D.洛迈尔(Dorothea Lohmey—er)的《浮士德与世界》(1975)即以歌德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为出发点,从形态学视角解读了浮士德与世界的多维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生态批评思潮渐成风气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质疑并批判现代精密科学的权威地位和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趋势。以过度依赖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生存方式被视为对自然的掠夺和剥削而备受批判。在此语境下,四处寻求批判资源的新一代读者和学者再度发现了自然研究家歌德及其著作体现的思维方式。于是,前现代时期的歌德的自然概念,作为一种“自然美学”(Naturaisthetik)的替代模式,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类研究包括H.伯默(HartmutBohme)的文章《鲜活的自然:歌德笔下的科学批判、自然研究和隐喻式的秘学》(1986)。美国人阿姆里纳(Frederick Amrine)的《歌德与科学:一份重估》。(1987)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笔者注意到,该书正是国内对自然研究家歌德感兴趣的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成果的文献基础(参下文有关内容)。与此相反,勋勒(Albrecht Sch6ne)却在《歌德的色彩神学》(1987)里批评了上述把歌德的自然研究“现代化”的做法。他试图从前现代时期的神学前提出发,阐释歌德的色彩研究。其结论是:它不具备替代现代自然科学的能力。

从研究队伍上看,跟国内的情况大致一样,人文学科出身的歌德学者,大都不关心歌德的自然研究著作的具体细节,他们主要从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化角度,解读自然研究家歌德与自然的关系。而从事自然科学的歌德学者则主要关心歌德在科学史上的影响与接受,以及歌德的自然研究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后一方面的代表作是兼有生物学和德语文学学术背景的当代学者温策尔(Man—fred Wenzel,1954-),他参与主持了慕尼黑版《歌德全集》(1985)的歌德自然研究著作的编辑项目。他的《歌德与达尔文:自然科学史语境下的歌德形态学著作》(1982)梳理了“歌德与达尔文”这一论题的历史渊源,得出了中肯的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尤其引人侧目的是,国际歌德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歌德研讨会的第80届大会(2007年)破天荒地首度以“歌德与自然”为主题,包括日、韩两国学者在内的15位各国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主题发言,充分表明了国际歌德学对自然研究家歌德的重视。

国际歌德学会(Goethe-Gesellschaft in Weimar e.V.)前会长凯勒(Werner Keller,1930-)曾强调指出,歌德“是德国人中的欧洲人,是欧洲人中的世界公民,他的写作不单独为某一民族,而是为全人类所有的人”。这份高屋建瓴的评价,通过上述的200多年来不仅从未间断、而且日益发达的歌德接受、影响和研究史,得到了生动的证明。

发现大自然之美作文500字 篇8

一栋栋高楼大厦是束缚住自己的牢笼,阻隔了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但谁说大自然一定得是壮阔的山石,或者是悦耳动听的天籁美声呢?其实,你只要放慢脚步,细心观察到处都可以看到大自然之美。

天空,是最令我陶醉的,不同时间他总有不同的风情,像是一个多变的少女,时而开心,时而忧郁,云的飘移变化多姿,加上阳光这个色彩大师的画笔,为天空增添了无限风光。云千变万化的姿态,彻彻底底地激发我的想像力,有时像是一只大独角仙,有着大角。到了晚上,黝黑的黑夜挡住灿烂的阳光,闪烁的星星将这块黑色的画布点缀得多采多姿,而明亮的月亮,依旧用他那温暖的月光,指引夜归人的道路。

有时,我会沿着彷彿永无止尽的海岸散步,将贝壳捡拾放在耳朵聆听他的歌声,转过身,映入眼帘的是蔚蓝大海,我将心中的`思念寄託于他,希望他能理解我的心。大海,他用无数只手拍打岩石,波涛汹涌的浪花,若隐若现的泡沫,这样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大自然之美,也不只有视觉,当我早起书桌前,此起彼落的鸟叫声,犹如天籁之音,就像一个智慧型闹钟呢!

大自然中发现的美写景作文 篇9

作文一:我发现了大自然的文字

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我终于发现了大自然的文字。

话说“一颗星星是一个字,一块石头也是一个字”这样就说明大自然也是有文字的。你不信啊,我给你举个例子:

在古时候,当水手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有星星组成的星座里,会找到小熊座,在小熊做座里会找到北极星,北极星代表北方。

云,也是个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上,从这座云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铁砧样,这是砧状云,如果有飞机从那飞过就会被毁掉。

蚂蚁搬家时,常常往高处行走,这是告诉我们快下雨了。

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作文二:大自然中的发现

大自然是神秘的魔术师,给人们展示它的神奇,给我们制造一个个小问号,等我们去寻求答案。

奶奶家种了许多果树,可是,上次放假回家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下雨天多了,瓜果就不甜了,有些果实熟了又为什么会掉下来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通过查找资料,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吃瓜果时觉得很甜,这是因为瓜果里含有许多的糖分。这些糖分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在果实里的。光照充足,贮藏的糖分就相应增多了。如果总是阴雨天气,太阳光照到植物的时间减少,光照时间不足,果实里的储存的糖分就减少了,瓜果就自然不甜了。挂在树枝上的果实如果熟透了,就会掉下来,这是因为果实和树枝之间靠果柄上的一些纤维素连接在一起。当果实成熟后,果柄上的细胞开始衰老,营养不足,并且在果柄基部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离层”。离层像刀子一样,把果柄分为两部分,这样,稍遇风吹的果实就会掉下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发现,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留心观察大自然,就会有所发现。

作文三:大自然的探索发现

又是春光明媚、晴空万里的一天,我和朋友们结伴到鸟语花香的郊外踏青。

我们走在一条林荫遮掩的小路上,路两旁的树木高大笔直,如同一个个站岗的军人,绿油油的小草摇摆着它的“手臂”,绚丽多彩的花儿展开它那迷人的“笑脸”,似乎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过了一会儿,我们来到一片无垠的草地上,个个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闭上眼睛:闻着专属森林的清香,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大自然的恬静……这时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啊!没有战争,没有争吵,没有流血,只有和平……当我沉浸在当中的时候,一个惊奇的声音把我拉回了现实,“哎,你们看啊!这是什么?”我们赶紧向发出声音的同伴跑去,只见一片掺杂着一颗颗晶莹闪亮的小露珠的绿叶上有一只奇特的昆虫,这是一只深黑色的昆虫,它背上光泽平滑,前胸有个小触角。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昆虫啊?”妈妈不解地摇了摇头,“它是一只大型甲壳虫,名叫独角仙,有着雄壮有力的独角,在中国被称为双叉犀金龟,它可以用头角举起相当于5吨多的重物,是昆虫界的大力士……”爸爸在一旁绘声绘色地讲道。“哇,原来独角仙这么厉害啊!”一个人兴奋喊道,看来大自然真的很神秘呢!

大自然,一个奇幻的`世界,它神秘,它美好,它不可思议,它另人难以预料……不管它是什么样的,我都是一句话:“大自然,我爱你!”

作文四:大自然中发现的美

大自然送给了我许多美景。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样样不少。

春天时,桃花为了我们,跳起了舞蹈。走在春天的小路上,柳树沙沙作响。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它那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似乎在说:“别踩我!我怕痛!”小花在风中舞蹈,似乎想让别人赞美它。小鸟站在枝头上,歌唱着春天多么美好!春雨滋润着万物,春风吹动了苍生。春姑娘多美丽啊!

夏天时,荷花为了我们,绽放了笑脸。它散发的缕缕幽香,令人陶醉。夏姑娘怕人们太热了,便召来风伯伯和雨姑姑。夏天的夜晚,美极了!天上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走在乡间小道上,一群知了在演奏夏之歌。夏姑娘多善良啊!

秋天时,菊花为了我们,挺直了背。秋姑娘是成熟的。她不向春那么羞涩,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内向。秋姑娘一来,田野的一切都变成金黄色。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拭得非常洁净而美丽。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喜欢秋天。秋姑娘多贤惠啊!

冬天时,腊梅为了我们,在冬天里怒放。冬姑娘来接秋姑娘的班。她送来一片洁白的世界,漫天的雪花飞舞着,给大地铺上一层厚厚的棉被,麦苗躲在被子里沉睡,做着那丰收的美梦。枝头间挂满了透明的冰棱,仿佛玻璃一般晶莹。小河也沉睡了。冬姑娘多勤劳啊!

大自然发现作文 篇10

我发现,夏天是热情似火的。火红的太阳热情地把温暖的阳光撒向万物,人们脱掉了身上厚厚的衣裳。蚂蚁在勤奋地搬运着粮食,海棠、丁香、桃树、梨树、苹果树……都争相开放,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

我发现,秋天是无比迷人的。伴着渐渐凉爽的风,秋天已悄悄走来。树上的叶子开始随风飘落,仿佛大树在毫不留情地抛弃它碧玉般美冠上的瑕疵,好使它的盛装更艳丽、更撩人,树木开始由爱卖俏的青春期走向了成熟。

我发现,冬天是银装素裹的。一片片晶莹剔透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树、高山、房屋、大地,都穿上了雪白的衣裳,到处冰天雪地。许多动物开始冬眠了,但冬天却并不寂寞。一群群孩子出来玩了,他们跑啊、跳啊,堆雪人、打雪仗……给冬天增添了几分热闹。

发现大自然的美作文 篇11

夏天已去,秋天已来,时间就像离弦的箭一下子就在我们眼前消失了。秋天,这又是一个大树小树该要落叶的季节了。走到树下,一片片本是绿油油的叶子现已变成枯黄的落叶了,它们都翩翩起舞地从母亲的怀抱下掉落下来。捡起一片枯黄的落叶,轻轻地放在手心上,看到它的样子,好似仍那样的高兴。在这条林荫小道上都不满了你们的身躯,一望无际,是那样的美丽啊!落叶,你是我们大自然的装饰品,你是美的。

走进大自然,从上望下,就像一副看也看不完的画卷。尤其是那些鲜艳的花,五颜六色的,蓦然,有一股香气悄悄溜进我的鼻子里,哦!原来是瑰花,玫瑰花还有兰花,他们的香味,不得不把那些可爱而又肥有胖的小蜜蜂引来才怪呢!花儿,你是我们大自然的镶嵌品,你也是美的。

小草,那顽强的精神令我佩服!

落叶,那无私的奉献令我学习!

花儿,那美丽的.身躯令我赞叹!

我发现了自然的美 篇12

大自然,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存在。

它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所以它创造了不同的天气,也创造了四个最令人喜爱的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它们各自呈现着最独特最美丽的景色,如果你用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它们的奇妙和不同。春天,一位小姑娘她的到来,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动物们都离开了冬眠的巢穴,一个个高兴的出来活动,花丛中的花儿也打破了一个冬天的沉默,一个个变的活泼起来,大地上开始变得五彩缤纷欢声笑语,花儿们都争先恐后一个个竞相开放,好一片热闹的景象。夏天,一位爱捣乱的小弟弟,他一出现,太阳就变得通红,就连最不怕热的知了也热的叫了起来,夏夜的草地上常常会开起一场演唱会,蟋蟀展示它那美丽的歌喉,常常引得大家的注意。秋姑娘一个温柔的大姐姐,她用那凉爽的秋风送走了夏天的炎热,使人们感到无比凉爽,她还为人们送来丰收的喜悦,秋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也是一个喜悦的节日,秋姑娘的善良使人们都非常喜欢她送走了秋天,将会迎来冬天的来临。

冬天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大哥哥,所以在它的季节里不会有春姑娘的温暖、夏天的热情、秋天的善良,但是他还是受人们所喜爱的,冬天,大地上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小孩子们可以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民间有句俗语叫“瑞雪兆丰年”所以农民伯伯非常盼望他呢。不过多

久 春天又会给人们带来生机„„ 大自然的美丽是独特的也是神秘的,但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就会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

自然辩证法-量子力学发现的启示 篇13

摘要:量子力学的发现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方法论角度,都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成果。在量子力学的发现历程中,科学思想、方法的创造性及其多样性、科学间交叉合作等都是量子力学得以成功发现的关键因素,而且它是由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薛定谔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及科研协作交流。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量子力学发现的过程,对于科研工作者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科学认识需不断深化、学科间交流与知识运用、科研中竞争与合作等。

关键词:量子力学;科学方法;学科交叉;自然辩证法原理

一、引言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以推动学科的发展,或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问题。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在经过科学抽象、升华后成为普遍适用的理论集合,逐渐形成科学方法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方面的作用。其中,20世纪对于量子力学的探索便是成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典范之一。

二、发现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及难点

19世纪末,正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取得重大成就的时候,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物理学在实验方面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这些困难被看作是“晴朗天空的几朵乌云”,下面简述几个困难:黑体辐射问题、光电效应、线状光谱、稳定性和比热问题等。也正是这几朵乌云引发了物理界的变革。

三、发现过程中已知的知识与技术

研哲学基础有:《核共振理论》、《少体物理》等论文和著作多篇,译有《量子理论》、《机遇与因果的自然哲学》、《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等多达三百余万字的自然哲学、科普著作。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四、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体现的自然辩证法原理

(一)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与创造性

纵观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历程,多种思想与方法结合在一起,促进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释普朗克辐射定律,成为发现量子力学理论的非常重要的思想。

培根是英国杰出的哲学家, 他很重视实验,并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次在科学上完满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即从分析个别事物和现象出发, 把大量事实加以比较, 就可能由单

一、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 上升到结论。在量子力学被发现之前,许多科学家已经对量子做了大量研究,如: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假定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能连续改变,而是以不连续的能量子形式从一个值跳到另一个值。爱因斯坦在1905年认识到光量子化的潜在意义,蕴含了光的粒子性行为。尼尔斯·玻尔将先辈们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然而,辐射难题促成了通往量子理论的第一步,物质悖论则促成了第二步。众所周知,原子包含正负两种电荷的粒子,异号电荷相互吸引。根据电磁理论,正负电荷彼此将螺旋式的靠近,辐射出光谱范围宽广的光,直到原子坍塌为止。

当然,只是一味地整理别人研究所得的材料,而不进行思维抽象、推理演绎,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成果。培根执着于对经验或实验的归纳,却忽视了演绎推理的重要性,而笛卡尔正好相反,强调从不可怀疑的和确定的原理出发, 用类似数学的方法进行论证, 就可演绎出物理界的所有显著特征。尼尔斯·玻尔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1913年,玻尔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假设,结合已知的定律和这一离奇的假设,玻尔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玻尔的理论充满了矛盾,但是为氢原子

光谱提供了定量的描述。开始时,发展玻尔量子论(习惯上称为旧量子论)的尝试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接着一系列的进展完全改变了思想的进程。1923年路易·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光的粒子行为与粒子的波动行为应该是对应存在的。他将粒子的波长和动量联系起来:动量越大,波长越短。1924年夏天,出现了又一个前奏。萨地扬德拉·N·玻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释普朗克辐射定律。爱因斯坦立即将玻色的推理应用于实际的有质量的气体从而得到一种描述气体中粒子数关于能量的分布规律,即著名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尼尔斯·玻尔以及随后的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是将培根和笛卡尔所推崇的归纳、演绎方法相结合,并充分运用了类比、模型等方法,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不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与他们个人作用有关。科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造性,让量子力学理论跨越了关键的一步。

创立量子力学需要新一代物理学家,因为只有无拘无束的头脑才能产生新思想,敢于思考敢于创新。同时,抽象的思维对于量子力学的发现也十分重要。

(二)学科间交叉及合作

将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另一个新型领域,往往能产生新的发现,对科研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这便是学科间交叉合作的优势。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正是由于多种学科思想相融合、知识相交叉而形成的。

发现量子力学理论的数位科学家中,普朗克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数学专业,后来又学了物理学,爱因斯坦学习了哲学、数学及物理学,马克斯·玻恩大学学习了法律和伦理学,后是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他们在大学学的都是不完全相同的专业,所以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但是又都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既合作、又竞争,在充满了学术交流和争论的环境中,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以这是科学史上由学科交叉,而产生的一次重大的科研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探索量子力学的竞争中,·韦纳·海森堡、马克斯·玻恩和帕斯库尔·约尔当冲破门户之见, 突破专业的局限, 在分析的基础上,吸取各门学科、各个学派之长, 综合考察对象, 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版本,矩阵力学。当时1925年,Samuel Goudsmit和George Uhlenbeck就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玻尔对此深表怀疑。10月,泡利在德国的汉堡碰到玻尔并探询玻尔对电子自旋可能性的看法,玻尔用他那著名的低调评价的语言回答

说,自旋这一提议是“非常,非常有趣的”。后来,爱因斯坦和Paul在莱顿碰到了玻尔并讨论了自旋。玻尔说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但是爱因斯坦展示了自旋的一种方式并使玻尔成为自旋的支持者。在玻尔的返程中,遇到了更多的讨论者。当火车经过德国的哥挺根时,海森堡和约当接站并询问他的意见,泡利也特意从汉堡格赶到柏林接站。玻尔告诉他们自旋的发现是一重大进步。可见,科学思想的碰撞往往能够激发出耀眼的火花,拓展出一种新的科学思路。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一起工作,将比他们单独干时所产生的启迪更大,创造力也充分显现。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学科间交叉合作加快了科研进程,丰富了人类的科学文明。合作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可见,量子力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各学科的交叉以及科学家们的合作。

五、自然辩证法原理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启示

(一)科学交叉获得创新成果

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个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学科如物理学、数学在许多领域日趋成熟,学科间交叉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固步自封,仅局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而对其他学科不闻不问。

在20世纪初,经典物理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这些旧量子论为量子力学的成功奠定了关键的一步。然后是这些科学家们利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模型方法的使用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等,都有力地帮助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最终取得物理学上的重大成果。因此,经常进行扩大知识面的教育,并与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重大科学问题跨学科的探索和合作,对于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正确地运用科学方法论对科研工作事半功倍

在科研工作中,掌握正确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认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充分说明了掌握科研方法的重要性。在量子力学发现过程中,尼尔斯·玻尔等人在经过对已有材料的归纳分析后,采用了移植、假说、类比、模型

等方法,最终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科学家们抽象的科学思维也十分高超,可以说正确的科学方法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现代自然科学不仅没有远离哲学, 而且日益与哲学紧密结合起来, 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学活动中日益与哲学发生着密切联系, 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受某种哲学的支配。他们必须面对自然科学发展从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的诸多问题, 进行严肃认真地哲学思考, 方可减少乃至避免主观盲目性, 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联系,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培根认为“跛足而不迷路的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积累是进行创造性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学习和研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则是充分条件。但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正确的科学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三)科研道路上要敢于竞争、要善于合作

竞争与合作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可或缺的。有竞争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有合作才能跨越前进的障碍,得到共同提高。量子力学之所以能成功发现,在于科学家们之间既能够顽强地坚持己见,又能够灵活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在争论中间互相尊重,发挥各自的长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服从真理,达成一致。这些科学家们善于在竞争中进行合作,善于向周围科学家请教和学习,也使得他们能很快地建立量子力学理论。因此,科研道路上要敢于竞争,更要善于合作。

参考文献

[1]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OOO [2]杨仲耆,申先甲.物理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l993 [3]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二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219 [4]张德兴,桂起权.通向人类思想的深层:哲人科学家——玻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专升本政治大纲下一篇:会计大一学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