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2024-10-18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共7篇)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篇1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概述

(1)课例研究的概念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典型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

课例研究,简单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它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分析和提炼等过程,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

课例研究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2)课例研究的特点

①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

②研究内容: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③研究过程: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

④研究的主体: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

(3)课例研究的意义

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

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课例研究

有研究的主题 教学研究(公开课)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强调行为跟进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写教案 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④课例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4)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

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

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

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

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 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

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有的教案是有经验教师的设计,反映的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设计。实际上,这时开始重视教学的设计。

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这些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来设计的,供教师来选择使用。与原来相比,可能是一种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但是当有了选择之后,学习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注意。开始注意到教师的不同风格,但学习者主要还是被动的。

90年代初兴起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奠定了课例研究的基础。

课例研究提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关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归。

2、课例研究的操作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①确定研究的主题(问题)

从充满困惑的、相互冲突的、难以解决的教学事实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提炼出研究的主题。

②拟定研究的方案(备课)

选课,构思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开展教学设计

课例研究方案的三个基本要素: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构想

③教学实施与观察(上课与听课):附:课堂观察量表

④教学行为反思(评课研究)

围绕研究的主题,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形成常规),发现新的问题。

⑤报告研究成果(研究文本)

(2)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形式

课例研究采用说课、听课、评课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开展。

(3)课例研究的模式

①一课多上

具体流程:独立课→会诊课→反思课

②同课循环

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③同课异构

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④多课一题。

不同的教师上不同的课,研究同一个问题。先确立同一学科教师都关注的教学问题,然后组织所有学科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教学设计研究。

⑤互助式观课

互助式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

步骤一般是:第一,双方在课前共同商定好课堂观察的主题和重点;第二观课者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第三开展课后的讨论,讨论要针对主题和要点,问题一定要具体;第四后续行动,上课教师要把改进措施实施到后续课堂教学活动中。⑥邀请式观课

邀请式观课是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如果说,互助式听课侧重于问题——诊断,那么邀请式观课则侧重于成果——鉴定。

一般步骤是:第一,教师公布自己的上课内容和研究主题;第二,填写邀请卡,向其他教师发出邀请;第三,观课教师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第四,观课教师进入课堂现场观察,并

针对研究主题作出相对规范性的评价。

⑦反思式观课

教师成为观察自己课堂的主人。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带来进行的,由授课教师自己反复观看,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剖析。

(4)课例研究的管理

①营造研究氛围

制度建设、教研组织建设和学校教研文化建设

②形成研究特色

在多种模式兼用(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研究内容,其研究模式不同)的同时,在某一种课例研究模式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③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确定研究方向避免课例研究走回见籽打籽、低水平重复和效率低下的常规教研老路),组织研究研究活动

(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但不是一种自发性研究),提供研究条件和政策支撑。

3、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

(1)表达形式

①课例的一般表达形式:

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描述+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

课堂教学描述: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教学反思: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

几种变式: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教学情境细致描述+专题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说明+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总体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

②课例研究报告

在课例的基础上反应出研究的工作过程,即课例研究报告。

一个较复杂和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应该反应以下内容:

背景介绍(策划:研究主题,内容、程序、时间、活动形式安排等; 教学背景)

研究过程描述(教学设计的展开,课堂教学的实录、片断或提炼后的教学场景描述)

教学反思(讨论分析的内容――适当的提炼与加工)

教学改进(后续课堂教学改进的片断介绍或实录)

成果描述:新的认识、师生发展状态(总体的描述、个案、或物化成果附件)

(2)表达方法

主要是夹叙夹议,有时要加以必要说明。因此,记叙、议论、说明是课例的主要表达方法。

4、课例与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的比较

(1)课例与教学设计

从内涵上讲,教学设计都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 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

从写作上看,教学设计更倾向于说明,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课例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

(2)课例与教学实录

二者在体例上非常相近,但教学实录强调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而课例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有闻必录,还可以有反思、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以叙述教育事实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表明作者的观点或思考。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2)教学课例与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

一个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往往是多种呈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成果形式,不盲目依赖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这正是教师课题研究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所以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是“生动活泼的”、“生机盎然的”。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篇2

活动展评的44节课公开课都是作课教师和他们背后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成果,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亮点。大部分教师对教法的研究比较重视,创设了适合学生的低起点、层层递进的带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提问后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的时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学生自己辨析和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全体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角度、多种方法的提炼,基础扎实的学生,一种方法保证正确;基础弱、程度差的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分析和思考。

那么一堂好课标准是什么,我们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关注学生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感受和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以选修2~2《变化率与导数》为例。

学生对变化率的理解并不是一张白纸,因为高一物理必修1教材已经明确提出变化率的概念,描述变化快慢的量就是变化率,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化率就是运动速度,物理上的速度是一个相对量,即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移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的快慢。

一些符号的表达形式在物理的必修1教材中也均有体现:(14页)物体在t1时刻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那么x2-x1就代表物体的“位移”,记为△x=x2-x1。

自然界中某量D的变化记为△D,发生这个变化所用的时间间隔记为△t,变化量△D与△t的比值△△tD,就是这个量的变化率,对瞬时速度也有描述性定义。

只有了解了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才能够真正预设出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问题情境,提出适于的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再比如,导数的概念这节课的引言是直接呈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知道平均变化率是刻画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变化快慢程度的量,并不能刻画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快慢程度,那么用一个什么量来刻画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变化快慢程度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导数。

而好多老师重新讲了高台跳水例子后面的探究问题:

探究:

计算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 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 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这样的设计有待商榷,一方面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物理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探究是上节课的知识,再次引入不仅低估了学生的认知,不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二、关注教材

关注教材一方面是研究数学知识本身,另一方面是研究数学的呈现方式,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 新课标教材特别强调章引言的作用,突出数学的整体思想。

知全体才能洞悉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本章节要解决的问题、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方法等纳入教学中。章引言的呈现形式也应该因内容而定,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将这一章要讲的内容分列出来,也可以加上教师的理解生动自然地给学生呈现。

比如三角函数的一个章引言:

放一段月亮绕着地球周而复始的运动,地球绕着太阳周而复始的运动的视频后,师说:这是一首曾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童谣,它阐述了地球和月亮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放跳水视频后,师说:这是跳水健将秦凯的一个精彩片段,翻转的动作也表现出了周而复始的变化特点。在我们身边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些变化规律呢?本章我们要共同研究的三角函数就是刻画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为什么三角函数能够刻画呢?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三角函数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角。

老师的语言凝练,通俗自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很清晰的明了这一章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2. 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要想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首先需要深刻的理解教材。

以导数概念为例:

在大纲教材中,导数学习的起点是极限,即从数列,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导数。这种建立概念的方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高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他们很难理解极限的形式化定义,由此产生的困难也影响了对导数本质的理解。

课标教材直接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经历由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导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导数本质的理解。

同时,教师用书中明确的指出本节的中心任务是形成导数的概念,概念形成划分为两个层次:(1)借助高台跳水问题,明确瞬时速度的含义。(2)以速度模型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实例抽象出导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导数就是瞬时变化率,了解导数内涵。

人教A版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挖掘导数概念的内涵,要求安排2课时。我们知道概念教学是从例子出发的,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更需要不同的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来归纳和提升。所以除了书中高台跳水的例子,还要再加两个例子比如瞬时变化率,瞬时加速度,要让数学的抽象性化解于问题的感悟中。

许多教学专家都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形式化的定义,而是获得数学研究的对象,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方法,因为其中蕴含了用数学的观点,刻画和研究现实事物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带有本源性质的过程。

三、关注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的发挥,的确是一门艺术,但其根本应该建立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上。

1. 教学设计。

以导数的几何意义为例:

教科书在1.1.1设置的思考揭示了平均变化率与割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而建立导数概念是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因此从形的角度探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时,一个想法就是从割线入手。通过当自变量的改变量逐渐趋近于零时,割线趋近于一个固定的位置 (命名为切线) ,割线的斜率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值,就是导数,那么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切线的斜率。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顺理成章。

那么,我们看另外一种呈现形式:先复习导数的概念和求解步骤,然后呈现一道例题:

例.如图,它表示人体血管中药物浓度c=f (t)(单位:mg/mL)随时间t(单位:min)变化的函数图象。根据图象,估计t=0.8min时,血管中药物浓度的瞬时变化率(精确到0.1), t=0.2, 0.4, 0.6min时呢?

同学们发现这道题没有办法用导数的定义解决,这时教师解释:从“数”的角度我们可以求得导数,但是一旦只给出“形”,我们又该如何求导数呢?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几何的角度研究一下导数的意义。请你结合导数的定义研究一下: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如果前面的教学方法是顺理成章的话,那么后者的引入应该是追根溯源,其实变化率,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是理解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不同角度,即从实际意义,数值意义,几何意义等多方面加以诠释和深化。从导数的概念出发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研究的能力,这种认识问题的角度值得大家研究。

2. 教师的教学引领。

的确,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概括和引领,教师要给予学生无形的帮助,而关键时刻的概括和引领尤为重要。

以任意角为例:

在概念的引入上,很多教师都能注意情景化,利用钟表的校准问题,亚运会体操运动员的转体运动引发认知矛盾:角的概念需要推广,需要用旋转量和旋转方向两个量来刻画,但在挖掘概念的内涵方面教师还需再深刻,再明了。

比如:判断-30°的角是不是锐角。

生答:-30°是锐角,因为负号只代表方向。

师:锐角是0°到90°的角,-30°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30°不是锐角。

老师的解释,学生真的听明白了吗?这位学生错误的知识根源我们应该追溯:他认为-30度的负号代表方向,它是锐角,那么另一层意思就是说锐角只刻画大小。

这样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的联系,任意角的概念是在初中的角的概念的基础上推广得到的,初中学过的角均是正角,这一点应该给同学归纳的机会。

或者阐述清楚,正角在形上是逆时针得到的,负角在形上是顺时针得到的,正角在数值上对应正号,负角在数值上对应负号,如果教师在此概括提升了,就不会出现-30°和30°的混淆。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很好解释清楚。

还有就是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课件的合理使用问题,教学环节的衔接自然,要求要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教师语言的自然过渡。比如:要研究弧度与角度的换算关系这样衔接就比较自然:弧度制、角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值,同一个数学对象用不同方式表示时,他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一定可以换算,下面我们研究这种关系。

44节课,很多课件的合理使用,帮助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但并不是多用课件就比少用课件和不用课件好,课件的使用要恰如其分,比如在导数概念这节课的开始,因为上节课已经展示了跳水的视频,再次加入高台跳水的视频必要性不大。再如:分析这些角和角在数量上存在些什么样的关系,是先展示后思考还是先思考后展示都应该在教师的研究之列。

总之,对课的理解,尤其是对教材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更需要有研究教学的经验和心态,希望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的研究中不断成长。

摘要: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法的研究,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 关注教材, 关注教学过程, 学会在教学课例研究中不断成长。

怎样进行课例研究 篇3

关键词:语音;音标;方法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的呼唤

21世纪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于是热切呼唤高素质的人才,谁最先培养出一大批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科学技能素养与人文素养,更需要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我国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日语、韩语、德语等,英语为第一外语),以便能够快速地获取国外最新的信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21世纪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英语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阔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个人差异,朋友,兴趣,发展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进步,以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改变英语教学弊端的需要

现在的英语教育与时代的呼唤、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甚至背离其宗旨误入歧途,令人担忧。主要弊端是未能真正体现英语学科的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其中之一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没有掌握基础的语音知识、也没有合适的情感态度。具体的情况是,因没有系统学习国际音标及相关语音知识,导致单词不会读、记不住,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整体泡在“题海”里,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巩固,加之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毅力,主观上又使其学习兴趣打了折扣,几方面的原因导致英语最终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四)学校发展的要求

我们盐湖区实验中学是一所教育局直属公立中学,英语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全区甚至全市前茅,但我们的英语课对学生进行方法策略的教育不够,部分老师仍然片面强调对知识进行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推进。譬如,在词汇学习上,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单词基本上靠教师一个个一遍遍地领读,过了一段时间有不少忘记了,结果又需要教师第二次领读,最终是教师累、学生苦。单词不会读,也记不住,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开始放弃英语这门功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惑教学的问题,兼顾眼前和长远两个方面,既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能发展学生学习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心理上科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我们一行七人成立课题组,开展以“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为题的教学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是相对于英语学习策略而提出的,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充分利用母语学习习得的方法、策略及感悟,正迁移到第二语言上,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小组的合作、互助及竞争下,大胆尝试与实践,长时期反复又反复的训练下实现的。

(二)研究对象

执教的272班共有学生50人,男生24人,女生26人。

辅助的263班有学生 50人, 男生 25人 , 男生 25人。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关于兴趣的有关理论: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心理学关于方法的有关理论: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應遵循的某种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黑格尔把方法称之为主观方面的手段,并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

心理学关于意志的有关理论:意志是自觉的确定,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人具有一定的能力。

(四)研究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是研究遵循的原则。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发展,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2.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动的参与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特点,来展开实验。自主在本实验中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实践性原则:研究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途径与方法,需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实验活动来实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所以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认真学习、分析和思考,吸收其精华。

2.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

3.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和档案袋法等。

(六)研究目标

1.掌握国际音标,运用音标记单词。

2.学习一些读音规则,用规则记忆单词。

3.逐步达到“见词会读,听词能拼”。

4.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5.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让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让每个学生在英语上都有所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及其实施

(一)研究时间

2015年5月~2016年9月。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

课题组成员聆听有关专家的教育科研辅导讲座,提高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并树立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先进理念。

课题组组织成员自主学习,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的理论、课标解读,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报纸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理论水平,注意做好相关读书笔记。

在实验班级学生中做好问卷调查(抽样),为该项课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设计研究方案,开展校级课题研究。

2.第二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總结校级课题研究得失,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展开讨论修改而形成生活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2)根据新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并搜集有关材料。

(3)根据效果调整或完善课题研究。

(4)总结阶段性成果。

3.第三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

4.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6年 3月~2016年9月)

四、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1.成立相应机构。

2.积极参加培训。

3.认真组织学习。

采取课题组集中组织学习和参研教师自主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报纸杂志(书籍)学习,开阔知识视野,提升理论水平。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学习并阅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用英语语音》《初中英语教学论》《英语国际音标入门》、初中各科知识《巧记妙喻700例》和教材 Go for it(七年级上、下册)。

4.深入进行摸底调查。2015年9月,对参加实验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抽样)。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小学生是否学过英语,是否学过国际音标等。

5.精心设计了研究方案,开展校级课题研究。

2015年9月,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效果,展开热烈讨论,反复论证修改形成了“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报批学校教育研究室批准立项为校级教育科研课题,进行了校级课题研究。

6.本阶段从事“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

课题组要求参研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教材每课的语音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时注重讲授一些学习策略,要求学生自主认读单词。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感知、感觉、感悟用音标认读、记忆单词的方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独立认读、记忆词汇,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7.学校结题鉴定意见。

经过半年的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组领导小组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与时俱进,符合课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可行性、目标明确、研究符合实际,成效非常显著,鉴定为优秀课题,准予结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认真总结半年来课题研究的得失,对课题进行修改设计,围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及预期成果,展开讨论,反复论证修改,形成了新的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主要研究工作要点:

(1)进一步强化课题研究者的科研意识,重视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2)深入学习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理论文章和著作。

(3)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内容,让每一项研究都有所突破。

(4)把研究得到的认识、经验、反思、观念汇总在一起。

2.深入课题研究: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一套中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模式。具体做法:

(1)采用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理念之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课题组要求参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保护个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既鼓励学生大胆独立自主地用音标拼读单词,又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现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理念之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全面发展,拓展见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所以在初一学语言的前两周时间内,在26个字母教学的同时学习所涉及的音标和其他国际音标,借鉴用汉语拼音读汉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式,感知和体验国际音标、读音规则在认读单词、记忆单词的功能;设计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开展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如类似体育的单项比赛、双人比赛、团体比赛等或者朗诵、唱歌、英语角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目标和策略。

整个语音课题研究的实施包括三个轮:第一轮学习48个音标,第二轮归纳字母与字母组合的读音(从字母或字母组合到读音),第三轮又回到音标,归纳发某个音的字母或字母组合。

(2)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培养参研教师的思考意识和探索精神。

第一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本阶段主要自学《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Go for it 七年级上下册。参研成员通过自学,明确课程理念及要求,深入剖析教材关于语音教学的相关内容。

第二步,集中讨论,明确语音教学的阶段及目标。

在此阶段课题组进行集中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确定语音教学的阶段及目标,培养兴趣,形成策略,发展个性,树立世界性的眼光,为继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步,立足教材而高于教材,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拓展。

该阶段是在有了目标及阶段后,在实施语音教学的某一阶段关于学习策略的指导。拓展内容和课标既相关,也高于课本内容。

第三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2月)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 (2016年 3月~2016年9月)

完成了四个阶段的工作后,最后主要是整理有关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五、学校结题鉴定意见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教育科研组领导小组认为,《中学英语语音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与时俱进,符合课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可行、目标明确、研究符合实际,成效非常显著,鉴定为优秀课题,准予结题。

参考文献:

[1]赵春生.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葆青.实用英语语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张晓静.英语国际音标入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课时 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篇4

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2、学会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小组分工。【教学重点】

研究方案的制定 【教学步骤】

作为学校开设的一门课程

研究性学习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个人选择课题,二是组成课题小组,三是拟定课题计划,四是组织课题评审,五是开展课题研究,六是教师监控指导,七是形成成果报告,八是进行课题答辩。首先要完成的工作:选好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和进行调查研究。

一、选课题,选课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课题研究有时候就是一槌定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是否妥当,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改。实际上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过程。选题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选题能力。或者说一个人的研究能力首先就表现在选题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来说,选题比科研方法更重要。选题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当年英国的哈雷仅掌握了三次哈雷慧星的行踪,就发现这是同一颗慧星,并预测出下一次回归的时间;而我国从春秋时代到哈雷同期,有关哈雷慧星的记载有31次,却从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

什么是课题?课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需要,例如能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选择研究专题必须考虑专题的科学根据、研究价值和现实可行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选专题时,要特别注意量力而行,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观察、测试、实验的条件。要考虑学习精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条件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客观条件。从我们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专题宜小不宜大,初学者最好是一题一议。题目缩小,论据材料容易收集,也降低了论文(项目)的难度。要选那些常被大人们忽视而又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来进行探索研究。尽量在选题时不要走入误区。例如没有解答可能的问题(如:最后一只恐龙的诞生日),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3000年11月5日临澧的天气怎样)或者可以产生无穷辩驳的问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的选择:“品牌与形象”→“服装品牌与个人形象”→“校服与中学生形象”。

二、成立课题组。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比较复杂的课题需要一个集体协作,有些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俗话说孤掌难鸣。你不能一个人去造一个导弹,去建一座大楼。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专业性强,决定了集体协作完成。我们搞课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

会分享他人成果,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协作精神。因此我们成立课题组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课题组一船以四到六人为宜。同一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组,能力互补。课题组分工要明确。组长要会当组长,组员要会当组员。

当然研究性学习还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还有一种是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三、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即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谋划。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背景条件。就是这个课题是在什么情况下筛选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情况,是否具备研究的条件。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就是课题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结果。包括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例如某项关于城镇中学学生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目的是了解当前城镇中学学生厌学的情况:研究假设是当前普通中学学生厌学率比重点中学高。再如某项关于实习效果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讨预习和学习成绩的关 系,研究假设是预习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3、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便于操作的研究专题。明确研究的范围、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角度和深度。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4、研究的方法及步骤。就是具体的研究方式、手段和工具,研究步骤是研究的阶段、过程和时间规划。

(1)查询有关资料和文献,为课题研究与学习积累知识基础 方法:去图书馆查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对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进行访谈。

进而再把查询所获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2)调查:

A、问卷法:(最常见的一种调查方法)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比较多而全面的信息。缺点:较难得到非常可靠的答案。

B、访谈法:单独进行的交谈,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它却有更多和典型性和具体性,毕竟各人的想法不同,对某一典型的深入研究更加有利于对总体的分析。

C、实地考察法

D、网上调查法: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隐蔽和真实,大多数人在网络上更加容易无所顾忌,更加容易说出自己的心理话,得到的调查的真实可信程度自然会更高,而且在网络上问卷是全社会开放的,所以不会拘泥于自己选定的调查对象,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想念得到的答案会更加客观。

(3)情况分析:(4)探讨对策: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通过大家查资料、调查、分析、探讨,辛苦地劳动,总要把研究的结果颂出来,让大家知道通过你的劳动,获得的成果。可以撰写一系列的调查报告、论文或心得体会。

五、研究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组长和组员分工要明确。要落实责任,分关把口。不能叫一个人忙得团团转,其他人闲得没事干。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独立研究的专题可以不写。或注明是个人独立研究。

六、学习者的体会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活动,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收获。

课堂总结:

1、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怎样进行课堂小结 篇5

课堂小结虽然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但其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巧妙的课堂小结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引入很重视,因为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更因为好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一堂好课最出彩的地方;第三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发现问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面;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我把近两年听过的课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大多数教师最后的课堂小结都差不多问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这样的小结虽然改变了原来由老师的一手包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结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把时间恰当地留给学生进行归纳梳理,也是很好的课堂小结。然而事实情况如何呢?虽然学生能说出各个知识点,却很少能把知识点展开,更别说高度的梳理和概括了,结果课堂小结就成了学生简单总结知识点的过场戏。这样的课堂小结既反映了教师只重该环节的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也反映了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单一。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小结呢?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融为一体——知识梳理式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方式:

1、阅读式:例如“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我们使用的人教实验版教材上没有直接给出公式,可在课的结束时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看看课本,看看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教材是否相同,并在书上把公式填写完整。

2、问题式:师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将课堂上的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3)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口诀式: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口诀让学生朗读、记忆的总结方法。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

4、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整理复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概念非常多,应建立一个知识整体,通过这样的串联,理顺了思维的程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原有结构,使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发展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

二、妙趣横生——趣味性总结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在课的结束可以把这个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有教师在教学“2、3、3的倍数”时,当下课铃快响的十几秒钟内,从容地面对学生,黑板上写了个“2”,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先离开,再写3和5让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离开,最后再问:“我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余下的学生也在铃声中欢天喜地地离开教室。又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这课时,我让一位学生两手共握15枚硬币,然后让他把左手硬币数乘以2,右手硬币数乘以3,再把所得结果之和是奇是偶告诉我,我立即说出哪手硬币数是偶数。更换助手,再做几次。最后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能够准确地猜出来呢? 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三、埋下伏笔——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1)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2)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5)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1)、(2)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4)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5)、(6)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约分”这节课中,师生在总结约分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指出: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不仅可以使分数化简,也可以使几个分数都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内容。在教学“通分”做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指出:通分不仅可以用于比较分数的大小,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而且为课后的思考和以后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铺垫,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学习心理。

四、循循善诱——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分解质因数,教师在总结时问:“谁能说出一个质数来?”“谁能说出一个质因数来?”(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仅有几名学生反问:“要我们找哪个合数的质因数呢?”)教师立即说:“你们问得很好,质因数是对某一个合数而言的,不可能单独地说2是质因数、3是质因数、„„质因数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它是某一个合数的因数;(2)它本身又是质数。”

怎样进行求职谈话? 篇6

求职谈话是用人单位全面了解择业者的重要一环。一个择业者在求职时的素质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素质状况,求职单位可以通过书面求职信、有关档案和择业者所在单位介绍中了解。但是在谈话中却能发现书面中看不见、别人介绍不到的东西,如思维能力、外在气质、谈吐情况,礼仪风度等。特别是求职谈话,会决定求职者给求职单位留下何种印象,这种印象对能否选择到理想职业影响很大。因此,择业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求职谈话,力争谈好,给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

那应怎样进行求职谈话呢?

第一、要重视求职谈话。经过认真准备再约时间或应邀去进行求职谈话。可以先拟一个谈话提纲,明确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什么内容简要介绍,什么内容详细介绍,估计对方将会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对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等。要把谈话要点写出来,自己反复看、说几遍。甚至可以与同学、朋友,家庭成员试谈一下。经过认真准备之后,胸有成竹地去谈,就会取得好的效果。否则会长时间出现冷场、语无伦次,甚至所答非所问等情况。

如有位青年,想离开原单位到某音像部门去工作,事先也没想想自己该怎样去这个单位找工作,更没想过怎样介绍自己。有一天,这个青年冒然去了这个单位找负责入。负责入接待她时,她一开口就说:“我想到你们单位工作,你们用不用?”说完就坐在椅子上摆弄衣角,也不抬头看看接待他的负责人。那位负责人回答说“我们不用 人”,这位青年人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就要走,其实这个单位正在招聘一个录制工人,恰巧这时这位青年人的一位老同学来这里办、事,碰上她往外走,听说来找工作人家不用,这位同学主动向这个单位的负责人说:“我这个同学太腼腆,见生人说不出话来,我了解她,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看她来你们这儿工作挺合适的。”后来这个单位果真录用了她。

第二、去进行求职谈话的前一天晚上应好好休息,精神放松,睡好觉,以便第二天精力充沛。去进行求职谈话时要庄意自己的衣着装束打扮。特别是面部化妆一定要与你选定的求职单位的职业性质相符、相称。

比职一个大学毕业女生,去进行求职谈话时,把自己打扮一下、美容一下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同求职单位的职业性质相称,如果你所去的求职单位是学校,就不宜穿得太鲜艳,装束太时麾,应该穿得淡雅、庄重,否则人家会觉得你不适合当教,降低了对你的好感,有一位男青年在文学系毕业,平日生活很浪漫,留着满脸长胡须,穿了一身水洗牛仔服。他到一个学院的社会科学系找工作,这个单位本来想聘用一个文学教师,但这个单位的负责人一见这个青年人的仪容和装束,就觉得尽管他的职业素质不错,但不适宜当教师。

第三、到了求职单位,见到这个单位的人和与之谈话的负责人时,一定要很有礼貌、热情地打招呼。

对不同职业单位的人叫不同的称呼。如到了学校,一定要叫老师,一见面要很谦逊、很诚恳他说:为了找工作,来麻烦了你们好多次,今天又要来打搅你们,真不好意思,在对方让坐时,如对方还没坐,你一定要说:“您先请坐。”等对方坐定后你再选择与谈话者相对的位置就坐,要离谈话人近一些。

第四、谈话时要严肃、郑重、有条理地介绍自己。

既要全面又不要罗嗦,要简炼、明确。如果自己的情况已经都作过介绍了,想问问求职单位究竟如何决定,那就主动地向对方表明自己愿意到该单位工作,对该单位赞扬一番,然后但然地问问对方:“不知你们认为我适合不适合来贵单位工作,来了以后我一定会很好地工作的。”如果对方答复说:“我们还没最后定下来”,你一定要尽快判断一下他们是否是托词不想用。根据你的判断或者表示:“我告辞了,我等候您们的研究结果,您看什么时候需要我再来,就通知我,谢谢”;或者表示:“如果你们认为不合适,不用也没关系。我就不再耽误您们时间了。如果以后您们需要用人时再告诉我,若那时我还没找到工作的话我再来”。总之,谈话时一定要很认真、很有礼貌。

第五、在求职谈话过程中,除了如实介绍自己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介绍自己,主动问话,不要被动地处于被审查的地位。

2.要察颜观色,看谈话人的态度行事。如发现对方有不耐烦的表示,如站起来走动,去打电话,摆弄花草时,就不要再谈下去了,要知趣地站起来,很有礼貌地表示告辞。切不可感情用事,不礼貌地站起来就走。

3.要耐心听取对方讲话,即使讲很长时间,也要耐心听,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如要插话,问一件必须立刻问的事,就先说一句:“对不起,刚才您说的意思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在对方讲话时,最好不要打断,万一非打断不可时,也不能打断的次数大多。

4.要认真地听对方讲话,精神要集中,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印象,不要双手不停地摆弄东西,也不要翻阅东西等等。当对方讲到直接与你有关的事时,可以微笑、点头表示接受。

5.如果对方吸烟或喝水时,烟缸不在跟前、水杯中没水了,就主动把烟缸移到他跟前,主动倒上水,要给人一种你很有眼力、很勤快的感觉。

6.如果在谈话过程中,对方说要去洗手间,或者说去接电话,或者有人找他出去你要很和气地说:“没关系,您快去,不着急,等您办完事咱们再谈。”

第六、在谈话结束时,不管谈话结果如何,不论是任用还是拒绝,你都要很有礼貌说:“真不好意思,打搅了你好多次,今天又花费了不少时间,我走了,您也该休息休息啦。”苔是决定任用你,就说:“谢谢,我一定努力工作。您看要办什么手续,何日拼报到”;若是决定不用,就说:“这没什么,我再到别的地方找。以后有机会请您到我们学院来,我现在告辞了。”若是人家送你到门口,你一定很有礼貌地请人家留步,握手或拱手告别。

怎样进行自主探究 篇7

关键字:自主;探究;三忌;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课程已由指令型向创新型转型,课堂教学改革也在沸沸扬扬地进行着。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除看教师是否改变了他的教育主导地位之外,另外就是看教师是否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于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便纳入了新课程的要求,成了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确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缺乏的是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国情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达到的。本人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当前教师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有一些易犯的禁忌,现总结出来,望与同行共勉。

一、不要操之过急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要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堂课两堂课,一年两年的培养就能达到的。就拿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来说,他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就接触新教材,就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训练,但经过几年的训练,又有几个人能正确地进行探究呢!有时候课堂上似乎是进行了探究式学习,可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的问题,都是一些非常浅显的,或是脱离了教材的,或是与教学要求无关的一些问题,很难有同学提到实质的、有探讨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似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参与了教学,但是一堂课又真正能收获什么?学生能得到什么?因此,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真正抓起,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这种能力。这就应制定一系列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方案。

二、不要流于形式

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走极端化。参赛课、公开课,第一就看你是否采用探究式教学。甚至有评课者称:先不管你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知识,只要这堂课上有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学生参与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课就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只有这样的课才具备了优秀课的最起码的条件。但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不能走极端化。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在参赛课、公开课时就采用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而平时的课堂就满堂灌,填鸭式。不能每堂课就让学生随便提一些问题,热热闹闹讨论一翻,而自己却洋洋得意,夸口自己一直就在进行课堂改革,一直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特别是怎样去探究才有意义,才有实效。有些教师说:“只要学生能提问,就应该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虽然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从相反的角度说,不也滋长了学生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坏习惯吗?

三、评价不要一味叫好

对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一味叫好”的含糊的评价,是在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通病。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如果一种行为习惯能得到及时的奖励或鼓励,这种习惯将会得到巩固。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应制定一系列评价方案,对每位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评价的结果,从而达到自主调节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探究。

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学习方式,如果用得好,将有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则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还会滋养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坏习气。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

第一,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在各种教研课中,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教学活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用所学知识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思维活动,所以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动手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一些问题不一定要动手操作。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把操作安排在知识的“生长点”上。

第三,在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要树立几种意识

1. 过程意识。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2. 开放意识。把社会当作学习知识的大课堂,加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就在身边。以社会、生活为学习知识的大课堂,既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加深学习知识的兴趣。

3. 效率意识。我们每个课时只有四十分钟,每周的课时数也是一定的。所以在学习方式转变后,我们更要注重效率意识。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力求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4. 发展意识。师生共同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我们怎样提供素材,创设情境,促进他们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我们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我们要给予学生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要让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知识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上一篇:陕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学期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网络营销部成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