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案例分析

2024-10-15

怎样进行案例分析(共12篇)

怎样进行案例分析 篇1

一、了解相关知识

对教学视频的量化分析研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弗兰德 (Ned.Flanders) 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FIAS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 它为分析课堂语言互动行为制定了一套编码系统。把课堂教学互动行为分为十类, 每三秒钟做一次记录, 形成一堂课的时间序列, 再转换成矩阵。通过矩阵的运算统计出各种课堂语言行为频率及其之间的关系, 最终得出对课堂教学语言互动情况的分析结果。获取编码序列和矩阵运算过程比较复杂, 需借助专业的统计计算软件, 对于普通教师实现比较困难。[1]台湾学者将弗兰德的分析系统做成了简单易操作的软件, 方便普通教师使用弗兰德系统分析自己的课堂。[2]

但与此同时, 对于弗兰德的编码系统的批评也不绝于耳, 有些学者认为弗兰德的编码系统只强调外部语言行为, 忽略学生内部认知活动, 1970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迪尔茨 (R.Dilts) 参考了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提出了匹兹堡认知动词表 (Pittsburgh cognitive verb list) , 他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分为从高到低的9个层次, 强调了对学生认知活动的记录。

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王炜对弗兰德的互动系统做出了改进, 提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如表1) 。[3]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评价思想, 较在弗兰德的编码系统基础上做出了细化和补充。将教师的提问细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注重分析教师在高级思维培养上的现状。同时又将弗兰德系统中沉寂的编码进行了细化, 分为无助于教学的混乱、思考问题、做练习, 便于准确记录课堂的真实情形。在语言互动记录的同时加入了学生行为的记录, 融入了学生主动提问和学生讨论等编码, 更重视学生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增加了技术类别, 具体为教师操作技术、学生操作技术和技术作用于学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 技术类别的增加对全面记录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有很重大的意义。最后还强调了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深入分析课堂实际内容、情景等, 全面综合地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是目前比较全面的课堂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并由曾国平制作开发出分析软件。笔者的老师推荐这个智能教学视频分析软件, 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得自己教学的评价结果。

二、使用分析软件

笔者做了软件使用的尝试, 分析了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不确定现象》的视频。[4]

打开视频分析软件导入视频, 点击“播放”开始记录 (如图1) 。

课程结束后点击“图标分析”就可得到分析结果 (如图2) :

点击“特征曲线”-“绘制曲线”可得到分别教师和学生各自言语比率的特征曲线图 (如图3) :

三、分析与总结

输入记录后迅速统计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各种行为的比率以及教师和学生动态特征曲线图可以使教师对课堂有比较客观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疑惑和想法。

(一) 关于编码系统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是针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 但是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如教师板书时该归为哪一类是不确定的。对学生主动或被动应答的内容说明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学生主动举手后教师点名回答是主动还是被动?符合被动反应的内容描述, 但学生确实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但是归为主动回答的话又没有满足主动回答的超出问题答案的范围。主动与被动的区分不是以学生的主观意念而是以回答问题的质量来区分的。另一方面, 补充一些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相关说明会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区分这两类提问。尽可能详细地列举每一类编码的相关典型课堂行为, 避免理解上的误差影响分析效果。

(二) 关于统计结果分析

对于教师语言比率和学生的语言比率而言, 不能说学生的比率大就说明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具体分析, 本节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不确定现象》, 数学理论本身是很抽象的, 需要教师明确、清晰的讲解, 本节课内容与很多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教师在解释理论的同时, 引导学生从生活或游戏中发现、总结规律。综上分析, 教师与学生言语比例55.93%对41.9%是比较合理的。

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例为102.68%, 教师间接影响略大于直接影响。教师的提问、采纳意见以及对学生的接受情感和鼓励表扬的等间接影响略多于讲授、指示、批评等直接影响。本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表扬, 而基本没有对学生的批评。

学生自主学习比率为7.04%,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和习惯。敢于质疑老师观点的学生应该鼓励, 教师要尽量提供学生质疑的机会。量化统计的数据表明, 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倾向于引导学生质疑和批判的问题还是可以再进一步提高的。

提问中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的比率为24.19%对54.81%。对于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主要是用来体现老师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能力还是基于分析、评价的高级思维能力。国外有关研究指出, 当课堂内容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复杂性层次较高时, 两者的最佳比例是6∶4。在这节课中开放性问题的比例与最佳比例有一定的距离, 以后教学的方向应该是尽量多提开放性问题。

技术使用比率为2.59%。整堂课程视频中教师运用技术媒体不是很多, 但是每次运用都比较恰当。这里要避免一个误区, 即技术运用越多越复杂越好。技术是做为支持教学的手段来辅助教学, 适度最好, 过犹不及。花哨的图片、搞笑动漫可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随之而来的学生们的讨论可能会超越预设目标, 甚至会引起暂时的课堂混乱, 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我们还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运用技术的机会, 如果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多媒体可能对该知识的记忆会更深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每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亲自操作的机会。

课堂混乱比率为0%。这个结果可以与输入记录的主观因素有关系, 整节课笔者都没有按下“无助于教学的混乱”这个按键。从笔者个人给小学生上了一年课的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 小学生课堂上, 视频中各个环节可以说是没有无助于教学的混乱的。当然0%的数据可能太绝对了, 但至少这个数据结果反馈的事实是在课堂组织上, 这位教师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与学生语言比率的动态特征曲线清晰地显示了整节课每个阶段师生的言语活动情形。由曲线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开始的前5分钟里, 教师的言语活动是占据绝对份量的, 可能的结论是教师在尝试各种言语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 学生行为以被动的听众为主。但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课程设置应该尽量渗透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导入策略, 让学生根据题目举例子、讲故事等方法由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境。从课程5到26分钟的曲线情况可以看出, 教师和学生言语行为都非常活跃, 可以说整节课的节奏是稳步增强的。26分到课程结束又恢复到教师的主导地位, 以后的课堂可以尝试把这一学习总结的时间段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主动总结汇报今天都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些新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以后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等等。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ITIAS) 本身没有提供对结果数据的分析的导向, 笔者认为对量化的结果划分成一些典型类型, 更有助于教师科学理解分析结果, 明确今后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

(三) 关于软件技术支持

操作前要熟悉各种教学行为的按钮位置, 如果对教学行为判断不确定时可按“暂停”按钮, 确定了课堂行为后按“播放”再进行输入操作。其很难做到3秒钟进行一次记录, 有时3秒内发生多个行为, 需要全部记录。

1. 支持.

wmv、.rmvb等少数几个视频格式。有些视频 (如.rmvb格式) 只能部分显示视频画面, 不支持.av和.flv等格式。如果能扩展视频兼容的格式就免除了使用者再自行转换格式的麻烦了。

2. 一旦输入错误无法后退, 只能重新开始。

十八个按钮, 每三秒钟按下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出现误操作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旦输入有误要全部重新开始, 这点非常不方便。

3. 使用者在观察视频的同时还要注意每3秒钟输入一次记录, 结果会手忙脚乱、错误频出。

最好是每当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时输入一次记录, 如果时间间隔超过3秒钟由系统自动填充前一个记录编码。这样的预设置会大大缓解使用者的压力。

参考文献

[1]Flanders, N.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M].MA:Addison-Westley, 1970.

[2]肖峰.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1) .

[3]顾小清, 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7) .

[4]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xMjA5MjA=.html

怎样进行案例分析 篇2

第一、试卷分析的意义:

试卷分析不仅可以对试卷和考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高教师制卷水平,也有助于充分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考试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教和学的质量的检验。对于考试的结果,有必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和分析。考试结果可以反馈出大量的信息,可以反映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得失,反映出各个教学环节的一些情况,反映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状况、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信息,能引起我们很多思考,可以形成一些认识,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可见,试卷分析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第二、试卷分析的组成:

一份完整的试卷分析报告应该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即试卷评价(命题评价),成绩统计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教学改进措施等,简称一查,二统,三找,四改。

一查、试卷评价

试卷评价也称命题评价。

1、试卷有多少大类题型,总分是多少,各种题型所占分值比重是多少。哪类题型学生已见过,哪类题型学生初次见面。哪些题型是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哪些内容为考察的重点,所占分值较大。

2、命题覆盖范围分析。各种题型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是否覆盖所有章节。有哪些章节中的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试内容是否超出课程标准范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一致。基础知识题与基本技能题的考察是否都能够兼顾到。

3、题量大小与难易程度分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试卷完成度是多少?是否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内容。试卷中基本题、有一定难度题、拔高题(难度较大)所占比重是否合理,有无偏题、怪题等。

二统、成绩统计及分析

成绩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分三率统计。一分即平均分,班级平均分是多少?三率即及格率、优秀率(80以上)、低分率(40分以下),三率计算分别是及格人数、优秀人数、低分人数除以班级人数乘以100%。

2、分数段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各是多少。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可按10分为一段进行统计各个分数段有多少人,这样能清楚地看到各类学生的分布情况。

3、各题的得失分及在学生成绩中的体现。 每道题的得失分是多少或者说正确率是多少。每一大题的难度系数怎样,平均得分情况怎样,各个分数段中的学生在这种题型中的得失分情况,是否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三找、存在问题

1、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找出在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从平均分看,与平行班、与以前考试比较,如果低于正常值,或有较大差距,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班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驾驭教材能力不强,还是教学方法不当或者是工作态度不好,责任感欠强等等。 从一分三率可以客观看出班级学生的层次,不同学生掌握程度。如果差生人数多,教学中不够重视补差工作。如果优分人数少,说明平时提优不够。从最高分可以看出自己教学的全面性与命题要求,与兄弟班级还有多大差距。一般来讲,在平行班级中,优秀学生的发展是比较均衡的。如果本班的最高分与其它班级相差较大,(低于5分)那就要反思自己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不够,教学有疏漏之处。从分数段,可以看出本班学生的整体状况,在各个层次上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针对情况查漏补缺。

2、从卷面答题情况看,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考试,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是知识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试卷问题?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典型问题教师要做好记录。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每一种题型从得失分看出学生问题所在。不同的题型,诊断的功能不同,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的误区。当然,教师分析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从中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客观情况。

四改、寻求措施

根据找出的错误及引起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这一步如同医生诊断情病因后对症下药,“治病”得了什么“病”,该用什么“药”,该如何“治疗”,教师心中有数,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就订出思想教育方面的改进措施,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就订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若后进生多就提出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措施。

第三,试卷分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每次测试后,学生不仅急于知道分数,更急于知道正确答案及出错的原因,他们对试卷内容及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仍然记忆清晰,这时讲评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针对性原则

不说那种千篇 一律形式主义的套话。不同对象例如:局长、区长、学校领导来了,要听汇报。这是一种。面向本学科的任课老师,这又是一种。对学生,又是一种。这三种试卷分析,对象不同,内容和各方面的要求就有所不同。

三、延伸拓展性原则

讲评时,教师可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引申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并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四、师生互动原则

从学生方面而言,学生可从同伴和教师所给的信息反馈中注意到自己的弱点,并通过互动来克服弱点,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对教师而言,教师通过试卷讲评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进行修改、调整,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五、赏识激励原则

“这样容易的题目都解不出来?”“这些内容我平时是否再三强调过?”“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是考前刚刚讲过的”等。一味地责怪、批评学生,甚至冷嘲热讽,只会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思维迟缓,对学习望而生畏,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师生的情感。

教师应借助讲评课的契机,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对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一起研究怎样做才能修正为正确答案,鼓励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奋起直追。

六、巩固性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讲评效果,必须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因此,每次讲评后,要让学生把做错的题,特别是在未评讲前分析不出原因的题目摘抄到错题本上,并附上分析或举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把试卷内容变少变精,利于记忆与查阅,还可以避免一错再错。

教师也应整理讲评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易错题,做好笔记,为下次考试命题做准备。

七、课后个别辅导原则

多数情况下,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研究,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这就需要教师课后与学生个别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当然,要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要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注意对这些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记录。。

八、反思调节原则

学生在评讲试卷后,要花时间认真阅读试卷,结合讲评,反思自己的失分知识点,真正弄懂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教师也要进行反思,认真剖析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扎扎实实地搞好教学工作。

第四,试卷分析的几个结合:

一是教师分析与学生分析相结合。不仅教师要分析,学生也要进行试卷分析。

二是“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平行班级的比较,与兄弟学校比较,与以往考试的比较。

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光定性说一些看法、观点,没有数量的分析不行。要有科学统计的数据,定性与定量结合。例如,既要计算出每道题的得失分率,也要分析得失分的原因。

第五,简单介绍SPSS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

SPSS (Statistic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一种在世界社会科学范围应用最分析为广泛的统计软件,利用它,我们可以轻松得到试卷的频数分析,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统计工作。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软件汉化版SPSS17.0在试卷分析中的基本使用。

1、 数据输入。

(1) 定义变量,打开SPSS,点击左下角 “变量视图”,在第一列第一行输入“t1”,第二行输入“t2”,以此类推,输到第一列第七行 “t7”分别代表英语考试的七种题型,在第五列第一行输入“30分听力”,第二行输入“15分单选”依次“30分完形” “30分阅读” “10分七选五” “10分改错”直到第七行“25分作文”。第四列小数点变为0位,第八列的列变为10.

(2) 点击“数据视图”,每一行输入一个学生各个题目的成绩,每列输入一个题目的成绩,如全班学生成绩,可粘贴电子表格的成绩到这里。

2、 基本统计分析

(1) 计算学生的英语成绩。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转换”| “计算变量”,出现“计算变量对话框”,在“目标变量”处定义新变量名,输入“英语”,在右边的数字表达式选中sum(?,?),点击第一题的变量名,点击向右的按钮,则?被第一题的变量名所代替,重复操作,最后点“确定”,即可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英语成绩。

(2) 频数分析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描述统计”|“123频率”,出现频率对话框,将变量名表中的“英语”通过箭头移至右侧“变量”框中,单击“统计量”,可研究分数的集中趋势,可选择“均值(平均分)”,“中数(分数值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分值)”“众数(分数值出现最多的那个分)”,这些数据能反映考生集中所在的分数段,代表考生的集体水平;研究分数的离散趋势,可选择“标准差,方差,最大值,最小值” 这些数据能反映考生之间的差异,波动性。再点击继续,回频率对话框,单击“图表”选择“直方图和正态曲线,最后确定。便可输出一系列的频数分析。

3、难度分析

试卷各题难度值控制标准在0.3-0.5之间较好,难度值>0.7为难题,难度值<0.2为易题。难度值的计算公式为 “1-平均值/满分值”;具体操作: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描述统计”|“描述”,将英语以外的变量全部送进右侧变量框中,在选项中选择“均值”,就可输出每题的平均分。按照数据输入的方法,建立每题平均分和满分的数据文件;

然后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

转化” | “计算变量” 出现“计算变量对话框”,在“目标变量”处定义新变量名,输入“难度值”,在右边的数字表达式中输入公式“1-平均值/满分值,点击 “确定”,就可得到每题的难度值和试卷总的难度值。

4、信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

信度又称可靠性,是指测验的可信程度,它主要表现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一贯性,再现

性和稳定性。信度值越大,信度越高,信度值的标准在0.5-0.9之间较好。

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别能力,通常把某题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作

为试题的区分度。中等难度的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过易或过难的区分度都不高。

一般区分度的标准>0.3较好。

点击执行菜单命令中的“分析”| “度量” |“可靠性分析”, 出现“可靠性分析对话框”在左框中选中要分析的项目t1-t7共七个变量,使它们进入项目框中,在模型下拉菜单选中a, 在统计量对话框中的描述项框中选择“如果项已删除进行度量”, 其余用默认值,点击“继续”,返回可靠性分析对话框,在点击“确认”即可。

下边列举一些从多年的试卷分析中得出的重要认识。

1、试卷的主体是中档题和低档题。无论3:5:2 ; 4:4:2 ; 或者是6:2:2 ,反正试卷中,多数题是中低档题,难题最多只占20%。考生的得分,主要是来自中低档题,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提高总成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这是总复习的指导思想。

2、难题不一定是大题。小题也可以设计成要求很高的难题。

3、难点和热点不一定是重点。高考偶而出现的那些难点,刺激性挺大。一下子能形成一个热点。大家一哄而上,街面上的资料类似题目一下子就都来了。其实那并不是重点,考不考还不一定。也许三年、五年不考;偶尔考,也没有多少分。

怎样进行销量分解 篇3

一、参考往年同期销量

这是最常见的进行销售分解的参考指标。企业要发展,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销售额的递增,年度结束时都会根据本年度的销售业绩和对下一年各项指标的评估制定下一年的销售增长比例,企业下一年总的销售目标就是本年度的销售总额加上增长比例。销售经理进行销量分解遵循的原则就是参考往年同期销量和本年度的销售增长比例。

我们用一个实际案例来做说明。A公司在X市的编制是一名销售经理带领6名销售代表,6名销售代表分别负责1—6号区域的销售。销售经理接到总部下达的2003年10月份的总销量是120万元.他查了一下2002年的同期销量是80万元,2003年10月份比去年同期的销售增长就是50%。上年10月份1~6号区域销量分别是10万元、20万元、10万元、1 5万元、1 5万元、10万元.那么2003年10月的销量分解即如表1。

二、参考客观条件的变化

根据以往同期的销售数字加上本年度的增长比例进行销量分解是一个大的方向和原则。但是在这个方向和原则以外,市场上不确定因素的改变也是销量分解时的重要参照因素,比如零售业格局的改变、新的大型量贩超市的开业及关闭、批发市场重心的转移、城市中心的改变,甚至大型居民区的发展,都会影响到销售结果.在进行销量分解时必须参照这些因素。

我们仍然用上一个案例做分析。销售经理在根据同期销量和销售增长做完销量分解以后.又看了一下2003年的销量记录,发现在2003年4月份之前.4号和5号区域的销量一直是相差无几的,可是从4月份开始.自从世界零售业巨子家乐福在4号区域的新店开业以后,4号区域的销量开始逐渐超越5号区域,5—日月比5号区域的销量分别高出9%、13%、15%、23%、21%,这样按照表1的销量分解,5号区域的销售压力会过大。通过5—日月份4、5号区域的销量比较,两者的差距大约会在20%,必须将10月份4、5号区域的销量分解调整到这个比例才合理。调整后的销量分解如表2.4号区域和5号区域的销量比为100%.1 22%,相差22%,和实际销售)吠况比较接近。

三、参考人员的因素

除了参考往年同期的销量和客观条件的改变以外,销量分解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参考因素就是人员的因素,比如人员的更换、人员的能力不同、个人外部条件对其的影响等,都会对销售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继续沿用上边的案例。销售经理在根据客观条件的改变做出销量分解调整后.又考虑到原来负责1号区域的销售代表在上月因为家庭原因辞职了.现在负责1号区域的销售代表入职不到两周.刚刚参加完入职培训。如果给一个新人和老销售代表一样的压力,显然有些不合理,而且不利于新人的发展和市场的良性循环。但是如果给他减少销量,那么减掉的这一部分由谁承担呢,销售经理想到负责3号区域的销售代表在公司已工作3年多,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已经是公司后备的主管候选人,可以让他多承担一点。这样既对新人是培养,对老人也是考验。为了不影响整个盘子,销售经理决定只做出10%左右的调整,如表3。

四、参考竞争品牌的动作

竞争对手的动作和变化包括人员变更、价格调整、市场策略改变、费用投入增减等一些方面,这些方面的改变无疑会影响到己方.必须对此做出包括销量分解在内的各方面的相应调整。

A公司销售经理刚做完上述因人员因素做出的销量分解调整后,就接到了6号区域销售代表的电话,称根据确切消息本地最大的竞争品牌s公司当地的销售经理被某大型跨国企业挖走,将于10月离职,S公司仓促间还没有找到继任者。销售经理落实了消息属实后感到一丝兴奋 s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这几年一直在增长,已经对本公司产品造成很大威胁,而竞争对手此时发生人员变动,势必造成销售团队较大的波动,对其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销售经理考虑是否将10月份整体的销量增加.减少11、1 2月的压力,有利于全年任务的达成。

五、参考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

不仅竞争对手的改变影响着己方包括销量分解在内的许多方面.企业本身的一些改变也会产生影响,这些改变包括公司的发展方向、产品结构等。

我们继续上面的案例。A公司销售经理正在考虑是否增加10月份的销售时,又收到了公司总部的一封注明加急加密的电子邮件,通知将在10月份上市已经做了半年准备的几个新品,这几个新品属于高端产品,用来弥补公司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不足,而且新品的上市有周密的计划及较高的费用投入。这无疑又是一个利好,更加坚定了销售经理增加10月份总销量的信心。这不仅对2003年全年销售任务的完成是一个保障,而且会为来年的市场操作打好基础。按照原定的计划,2003年11、12月的任务分别是1 20万和1 80万,综合竞争对手的人员变动和本公司的新品上市,销售经理决定将们、12月的总销量的10%提前到10月完成,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将增加的30万销量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如表4。

做完最后的调整,销售经理长舒了一口气,看着已经做好的销量分解,他想,10月份的销量分解应该是他做得最合理的一次销量分解。

怎样进行案例分析 篇4

一、内部控制研究的简要文献回顾

从国外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1992年, 美国COSO报告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角度, 构造了一个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成为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论述,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内部控制仅从会计、审计角度研究的狭隘性, 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会计控制, 扩展到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治理, 从一个更高、更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内部控制的一个框架体系。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区分出这样几种内部控制研究视角:程序 (方法) 论、制度论、组织 (协调) 论、系统论、过程论。虽然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作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界定, 但就其本质上看仍然属于过程论的范畴。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在内涵上将原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扩展为八要素, 既体现了对1992年COSO框架的超越, 又反映了内部控制的转型, 尤其强调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目标设定、风险确认与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但是, 无论新、老COSO报告都只是提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至于如何保证这种框架性意见在企业中得以执行, 并没有给出可操作的现实途径。

二、内部控制的科层理论分析

任何组织从本质上都呈现为一种层级结构, 其中相互关联的活动被分解为各不相同的任务单元, 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 要求各任务单元具备畅通的信息关系和协调一致的活动水平。因此, 从管理学的视角看, 科层制组织结构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出现, 是为了应对外界高度复杂的环境, 通过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通过资源的控制与整合, 从而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从经济学的视角看,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之上, 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替代机制, 必然要采取纵向协调的某种等级制形式 (包括科斯和威廉姆森在内的经济学家都习惯于把组织协调机制的基本性质概括为层级制)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股东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与总经理;总经理与各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与员工等, 正如詹森和麦克林 (Jenson and Meckling, 1980) 所指出的,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 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由此, “一级盯住一级”的层级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它是一种增进效率的秩序形式, 可以帮助解决由团队生产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失灵问题, 通过为下级与上级创造激励来重新协调好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群体效率之间的关系, 使得在团队生产情况下的个人的卸责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Archian and Demsetz, 1972) , 简而言之, 企业科层结构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经济学解释是它能纠正市场失灵。效率是科层组织制度的核心和思想基础, 在分工多样化、专业化的情况下, 科层被认为是突破个人有限理性的有效方式。究其本质而言, 科层制旨在解决两大类问题——组织责权利的对称安排、以理性的方式降低代理成本的一项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一般而言, 科层体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1) 分工与专门化。科层制通过在职位上加以分工, 使每个人从事一份专门化工作, 提高工作的熟练化程度, 以避免杂乱无序, 增进效率。 (2) 法规与条例。科层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备的规则系统, 这些规则系统对每一职位都赋予特定的权力和义务。

第一, 内部控制的“信息——决策”功能。根据科斯理论, 企业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可部分地取代市场, 原因在于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 又在于企业内部控制者承担了组织和沟通协调的功能。而组织和沟通协调功能的实现, 又有极大的依赖于对信息的获取。一般科层制组织中的信息遵循两种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 即组织的最高层把决策由上到下传达, 我们把这种信息称为“命令信息”;二是自下而上的, 指组织中的基层把作业现场的情况层层汇报向上传递, 我们把这种信息称为“汇报信息”。也就是说, 在科层制中, 无论是“命令信息”、抑或是“汇报信息”, 信息的传递、沟通基本上借助于权力等级链的正式渠道, 这种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内部控制无疑是最重要的。

第二, 内部控制的“预期——保险”功能。根据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的表述,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必然带来风险;而风险内部控制则表现为内部控制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排除和预测, 从而获得创新报酬和风险收益。具体说, 创新和风险内部控制一方面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内部控制, 帮助交易当事人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交易中的其他人未来可能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通过内部控制把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从交易者个人身上转移到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并且承担成本较低的社会组织机构上去, 以使交易者对未来经济活动形成稳定的预期。由此, 科层体制下的非个人取向保证了组织的任何决策, 不受个人情感冲动或好恶影响, 完全以能否有效达成组织目标为准绳, 使创新与

三、科层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构造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中, 基本采取两层次内部控制, 即经营者监督控制管理者、管理者监督控制员工。也就是说, 内部控制是在公司治理解决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问题之后, 作为经营者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顺利履行而进行的主要面对次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控制, 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它并不能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而且, 内部控制是基于经营管理当局与次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 它属于公司内部管理的范畴, 因此法律一般不作具体的规定, 只是原则性规定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显然, 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不仅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做出了明显的界限划分, 而且其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保证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之下, 股东完全可以以超脱于企业的姿态, 远离企业内部控制。然而, 现实状况并非与假设一致。根据系统论的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都必须依赖其客观存在的环境。从当前我国不完善资本市场根本难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情况之下, 基于契约执行的观点, 为了更好监督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保证股东投入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股东以企业内部控制主体的身份进入企业, 采取组织控制的方法, 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此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则内部控制不仅是整体制度环境下的一项制度安排, 更是一个理性开放的组织系统, 能够通过加工从环境获得的资源进行自我维护。“这种开放系统能够在高层次上维护自身, 进而向更高秩序和复杂性的方向演进” (Bertalanffy, 1962) 。那么, 要实现这种自我维护功能, 股东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对企业保持一种“疏离的眷恋”, 而要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总体架构。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股东, 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 是最高层次的企业内部控制主体, 控制客体是经营者及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是:敦促经营者为了企业利益而一心一意地、最大善意地使用财产, 获取盈利和确保企业发展;确保股东投入企业的财产不被经营者、企业员工或外部人偷盗或非法占有, 也不为天灾人祸所损坏;经营者能够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为实现上述目标, 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手段是: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控制、基本政策控制 (包括基本会计政策、基本财务政策、基本费用政策、基本人事政策以及基本业务经营政策等) 、CPA审计、为经营者设计合理的业绩评价和报酬结构。

(二) 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总体架构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经营者, 控制客体是是管理者及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财产安全;确保信息真实等为控制目标, 主要通过组织控制、人事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会计控制、统计控制、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制等实现其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 (日) 青木昌彦著, 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3]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史建树.基于IT环境的信息系统审计探讨[J].现代商业, 2011, (8) :145—146.

[5]曲洪艳.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32 (5) :30—33.

[6]吴亭.信息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 (9) :104—106.

[7]王辉.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5) :119—120.

怎样进行案例分析 篇5

扣点分析 深刻透彻

——规范议论文怎样对论据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备课组 郑子何 2013.10.3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充分的论据作为证明论点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论据的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就不能互相渗透,交融。只有对论据作恰当的分析,才能将“材料”和“观点”“粘”起来,使论据真正发挥出支撑论点的作用。可是,不少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在运用论据时只叙不议、以叙代议,或议不得法。在分析时要么翻来覆去的重复相同的话语,枯燥无味;要么在事例之后,简单的重复一下论点,苍白无力。

一、常见论据分析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是一种探究本质的分析方法。其关键是要善于以问引论,追本溯源,将思路不断拓深。

例1:

精彩的生命源于忍辱负重。(提出论点)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他经历了宫刑之痛,国君之恨,乡亲父老的白眼。他曾经哭泣过、孤独过,最终,司马迁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使生命之树精彩。(列举事例)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忍辱负重,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而是一个在屈辱面前能屈能伸的忍者,在屈辱面前越战越勇的斗士。唯有忍辱负重,方能让生命精彩。(分析议论)

小结:

思路:(针对结果)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论点)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建议句式:为什么这样?正是因为„„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找出文段中的因果关系。

放弃是一种智慧。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被选进市篮球队,但技艺平平,毫无进展。接着他开始从事绘画,然而奋斗数年也还是默默无闻。最终,他将目光投向写作,从此名声大振。为什么冯骥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懂得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或:冯骥才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龙应台有句话说得好:“上了车还要有下车的勇气。”有时理性地放弃前进的方向,来一个华丽的转身,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向成功。

文段中的因果关系:果——冯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因—— 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例2:

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 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作者也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列举或概述事例后提出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使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1:

因为他们坚持不懈,所以得到精彩的生命。(提出论点)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坚持不懈,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他对人生的愤世嫉俗,深刻理解,哪里会有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诞生?„„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所以活出生命的精彩!(运用假设法连续使用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点)

小结:

思路:反面假设(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虚实对比中强调论点。

建议句式:建议句式:如果没有„„那么(哪里会有)„„ ;如果„„那么„„;倘若„„就„„;假如„„怎能(哪会)„„;试想„„

例2: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上面这段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法是根据论点,选择正反事例,并对事例进行正反比照分析,再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例1: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小结:

思路:举正反事例+ 讨论正反影响+得出正面结论(即中心论点)

关键:找准事例(紧扣论点,做法不同,结果相反),必须从正反两方面紧扣论点讨论

注意: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①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②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

例2:正反两例对比:两只青蛙

有两只青蛙身陷奶油之中。面对四周一片粘稠油腻,第一只青蛙绝望了,退却了,消沉了,于是淹死了。而第二只青蛙却通过乱蹬乱踏这剧烈的搅动使奶油变为黄油,死里逃生。

同样的遭遇,迥异的结果,正是第二只青蛙敢于向命运挑战,才驱走了死神,将生存的权利紧紧握在手中。这启示我,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奋起抗争!

例3:一个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四)归纳分析法

归纳分析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例1: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 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十多万字的《谐 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 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 914 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胂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考场优秀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

小结:

思路:归纳共性→揭示观点

关键:一句话概括多个论据,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例2: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李时珍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才成就了这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李时珍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执着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当这种付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一定能浇开成功的花朵。

二、实战演练

1.下面这段文字,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请运用因果分析法予以分析论证。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2.请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分别分析下面论据,使之能与论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说服力。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3.请同时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对下面的论据进行分析。

自强是成功的基石。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多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命运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明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使她成为两次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

4.请运用归纳法分析以下论据。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靠着弟弟接济;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规范议论文怎样对论据进行分析”实战演练部分示例

1.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示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直接陈述原因)

2.因果分析法: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假设分析法:

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3.示例: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自强不息。(因果分析法)如果贝多芬不自强而自卑,哪有那些动人心魄的音乐作品?如果居里夫人不自强而自负,荣誉的光环岂能再次将她萦绕?所以说,自强是成功的基石。(假设分析法)

4.示例:这些历史名人都饱受贫苦的困扰,也正是幼时的贫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积极地去改变现状,最终成就别样人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怎样进行自主探究 篇6

关键字:自主;探究;三忌;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课程已由指令型向创新型转型,课堂教学改革也在沸沸扬扬地进行着。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除看教师是否改变了他的教育主导地位之外,另外就是看教师是否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于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便纳入了新课程的要求,成了评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确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人缺乏的是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国情的需要,但是,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达到的。本人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当前教师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有一些易犯的禁忌,现总结出来,望与同行共勉。

一、不要操之过急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要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堂课两堂课,一年两年的培养就能达到的。就拿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来说,他们是从小学一年级就接触新教材,就开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训练,但经过几年的训练,又有几个人能正确地进行探究呢!有时候课堂上似乎是进行了探究式学习,可是学生提出的要探究的问题,都是一些非常浅显的,或是脱离了教材的,或是与教学要求无关的一些问题,很难有同学提到实质的、有探讨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似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人都参与了教学,但是一堂课又真正能收获什么?学生能得到什么?因此,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真正抓起,要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这种能力。这就应制定一系列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方案。

二、不要流于形式

现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走极端化。参赛课、公开课,第一就看你是否采用探究式教学。甚至有评课者称:先不管你课堂上是否学到了知识,只要这堂课上有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许多学生参与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课就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只有这样的课才具备了优秀课的最起码的条件。但问题是,我们必须关注探究式学习的效果,不能走极端化。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在参赛课、公开课时就采用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而平时的课堂就满堂灌,填鸭式。不能每堂课就让学生随便提一些问题,热热闹闹讨论一翻,而自己却洋洋得意,夸口自己一直就在进行课堂改革,一直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特别是怎样去探究才有意义,才有实效。有些教师说:“只要学生能提问,就应该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样虽然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但从相反的角度说,不也滋长了学生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坏习惯吗?

三、评价不要一味叫好

对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一味叫好”的含糊的评价,是在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通病。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如果一种行为习惯能得到及时的奖励或鼓励,这种习惯将会得到巩固。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应制定一系列评价方案,对每位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结果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评价的结果,从而达到自主调节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探究。

自主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学习方式,如果用得好,将有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则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还会滋养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坏习气。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

第一,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在各种教研课中,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教学活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学科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用所学知识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与交流。

第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思维活动,所以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操作活动要适量、适度。动手操作并不是多多益善,能够通过思考解决的一些问题不一定要动手操作。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把操作安排在知识的“生长点”上。

第三,在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要树立几种意识

1. 过程意识。新课程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2. 开放意识。把社会当作学习知识的大课堂,加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就在身边。以社会、生活为学习知识的大课堂,既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加深学习知识的兴趣。

3. 效率意识。我们每个课时只有四十分钟,每周的课时数也是一定的。所以在学习方式转变后,我们更要注重效率意识。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力求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使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

4. 发展意识。师生共同发展。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我们怎样提供素材,创设情境,促进他们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我们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我们要给予学生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同。要让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知识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怎样进行课堂互动 篇7

关键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上好每一节课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 在教学生涯中, 如果教师充分接触前沿性的教学理念, 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过程, 相信一定会感到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互动的重要性, 可以说, 能否做好课堂的互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在教学中, 部分教师可能感受过不与学生互动的差别。上课侧重于自己讲, 一节课从头到尾讲个不停, 可以说是典型的“满堂灌”;一节课下来, 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随时与学生沟通, 过后很快就忘, 效果较差;如果随时进行学习总结, 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随时与学生沟通, 让自己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这样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由于动手操作了, 掌握情况就比较好, 老师上课也轻松多了。另外,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 无论是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的讨论, 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好师生的互动呢?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转变观念, 把教学过程当成是交流的平台。交流就是要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 都是独立思考的人, 是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课堂将是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分享理解的过程。比如在讲解“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p (0, 6) 点, 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姨3, 求当x=姨3时y值”时, 如果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题方法, 肯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就会被动地接受, 就会变成接受的机器, 而不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因此课堂上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由学生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 去分析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的表示方法, 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时, 就由小组互助解决, 当小组互助不能解决时, 教师在一旁给予提示, 帮助他们将问题解决, 若还不能解决, 教师再给予恰当的指导。此时学生会格外留意老师的提示, 这样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将问题解决。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比较轻松, 而且也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体验了成功,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一来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的指导者、平等的导师”, 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堂上除了师生的互动以外就是生生的互动, 那么怎样做好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呢?要做好生生的互动, 就应让学生转变观念, 让学生感受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即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的观念, 确立学习过程中要自主参与教学, 开放对待教学, 读书而不为“唯书”, 尊师而不“唯师”。另外还要让学生发挥能动性, 寓于批判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地、靠听、见、记, 而应是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或有疑问就要勇于置疑, 敢于批判, 在质疑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再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展现创造性, 使学生敢于去延伸, 敢于变学为思, 变学为悟, 敢于一题多解。以上几个方面在操作时应互相配合, 让学生能够在心里接受这种思想, 转变原有的意识, 另外班里还要创造生生互动的氛围。比如说, 同桌的讨论、小组的讨论、组组的辩论等, 都有利于生生的互动。比如在讲“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x+a=0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等于3, 关于x的方程 (k-1) x2+3x-2a=0有实数根且k为正整数, 求代数式k+k-12的值”时, 很多学生单独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在本题中条件较多, 很多学生写不完整, 但通过几个学生的互动就可以把该题完整地解出来, 不需要老师的讲解或至多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即可, 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是需要互相配合的, 两者在课堂上要适时而用, 使两种互动更和谐地出现在课堂上,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受教者, 又是传教者。课堂要充分运用师生、生生的互动, 由教师经常性地给予指导,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有利于加强师生的交流, 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同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后, 学生之间又可互相帮助, 互相提高,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也加强了同学间的友情,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

怎样进行说课 篇8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 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 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教学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的教学设计, 并与听课者一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难点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 共同研究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二、怎样写好说课稿

1. 写教材。

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本节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2. 写教法。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 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主要要求说课者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其间要渗透德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同时还要说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在难点知识上进行点拨, 如何使用教具或辅助教学手段等。

3. 写学法。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学法。还要说明学生“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讲清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我认为在自主学习上要着眼一个“探”字;在巧妙引导上贯穿一个“疑”字;实践操作上突出一个“动”字。

4. 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可以遵循“激情设疑———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来展开。此环节是说课的重点组成部分, 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 才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 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5. 写设计理念。

要求说课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都能表明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说明本环节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最终达到什么目的。

三、说课时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说课稿不宜过长, 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

2.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 教学过程部分教理要精说, 教例要简说。

3. 说课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 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

4. 说课者要仪表庄重、举止大方、口齿清晰、表达流畅、条理清楚、语言精练, 要使用普通话。

5. 板书要规范, 结构布局要合理、美观。

怎样对羯羊进行肥育 篇9

1 选择育肥羊

选择不宜作种用的5~6月龄公羊在早秋去势, 经4~6个月的肥育至翌年的3~4月份抓绒以后出售或屠宰。这样既保障了绒的价值, 又保证了增重。去势的公羊较未去势的公羊可增加产绒量30~40%, 增加体重10~20%, 可获较高经济效益, 正常情况下每头可盈利100~200元。

2 营养与饲料

羯羊是短期肥育, 所需营养要全面, 能量水平要高。粗饲料可利用农区丰富的玉米秸秆、豆秸、麦秸、地瓜秧、各种树叶等;优质牧草如苜蓿草、三叶草、杂花草等。糟渣类如白酒糟、豆腐渣、甜菜渣等。精料如玉米、豆粕、棉籽粕等。精粗料的比例一般在60~70%:40~30%。建议日粮:粗料0.5~0.7kg, 苜蓿草0.2~0.3kg, 混合精料0.3~0.5kg。混合精料推荐配方 (1) 玉米约55%, 麸皮15%, 豆粕20%, 食盐1%, 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1%。 (2) 玉米约40%, 酒糟20%, 豆粕20%、麸皮10%、食盐1%, 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1%。

3 免疫、驱虫

在组成肥育群后, 应立即进行预防注射。进行体内、外驱虫, 以免感染寄生虫而影响增重。

4 保温肥育

大部分在深秋、冬季进行, 要注意防寒保温, 应保证圈内温度在10℃以上, 以利于肥育羊增重。

5 运动

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篇10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学生往往在无主题时能说很多话,但当给他们限制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重视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学生才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为切实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可以改变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允许学生在不打断其他同学讲话的前提下自由发言,即当学生有疑问、有补充或有感受时,不用等老师批准可直接“站起来就说”,说完就坐下。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能思路畅通,发言踊跃。

二、激发兴趣,建立信心,使学生“乐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说、爱说。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使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交际的动力。同时这样也可使口语交际变得生动直观,既具实用性,又具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如有位老师采用“以图设境”的方法,使《春天的回忆》的教学一开始就充满诗情画意。首先利用多媒体再现春天的景色,让学生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说出春天是什么样子,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几句话。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老师进一步问:春天这么美丽,你想对春天说点什么呢?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为什么喜欢春天,有的甚至说出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

2. 活用形式,激发兴趣。

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教学资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如让学生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就是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好方法。在参观生态基地时,同学们看到上黄下绿的小南瓜、色彩鲜艳的辣椒、形同蛇状的丝瓜、玲珑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激动不已,此时我随机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并让他们回家后把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植物说给爸爸妈妈听,学生都很乐意。到校后,我又组织了“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的说话比赛活动,看谁说得最准确、最形象。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说,人人都开口说,越说越想说。

3. 可用评价,建立信心。

小学生的判断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水平有限,他们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学习的兴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心。例如:“你咬字真清楚,如果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的声音真响亮,但有一个地方说得不够清楚,好好想想,把它说清楚,你一定能行。”“你说得真好!把老师感动了。”等等。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有诚意。除了用语言之外,教师的微微颌首、赞许的眼神、微笑,都能激起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

三、规范交际语言,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的儿童,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的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有条理,等等。教师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来指导学生说话。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为激发学生说普通话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作用,每周民主推选一名坚持说普通话并且发音标准的学生,送给他“小小播音员”的称号;利用每天晨读时间请“小小播音员”带领大家吟诵古诗、朗读课文,进行普通话训练。由此,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会提高,不仅坚持讲普通话,而且力求讲好普通话。其次,在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随时随地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而规范的句式说话,这更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规范语言的好方法。

四、掌握交际语体,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的目标中指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接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怎样进行裁员后续工作? 篇11

分析留任关键员工

因为被裁员工基本都已离开,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继续进行,裁员对企业留任员工心理上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他们的工作势必比以前增加或改换了新的工作职责。

分析主要关注于对留任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心理影响,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承诺度,以及在今后保留员工的重点工作是哪些,当然也会包括具体裁员的经济效果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育分析等。

缓解留任员工的焦虑

得出结果后,在接下来的30天左右时间,为留任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或安排一些心理咨询,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情,适应新的变化。美国管理协会(AMA)在199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裁员后的培训活动对组织的产出有重大影响。他们发现:与裁员后不增加培训的公司相比,增加了培训的公司在裁员约一年后,75%的公司因员工提高了生产力而获利。

帮助被裁员工再就业

裁员后续活动还包括:对被裁员工的培训、再就业和处置工作。严格意义上说,企业与被裁员工没有太多法律上的关联性,但对被裁员工再就业的协助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企业雇主品牌树立的重要一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会简单地把员工推给社会,而是会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在员工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而企业在雇用新员工时,是否优先录用被裁人员,也是裁员结束后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法律上讲,企业有优先录用被裁员工的义务,但实际执行中往往不是这样,企业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考虑及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

怎样进行英语阅读教学 篇12

1 学生阅读的困难

学生阅读时往往局限于口语所能表达到的程度,即朗读似的阅读。这在阅读中是一个障碍,也是一个不好的习惯。突破这一难关要靠大量意义快速阅读实践。意义阅读也就是内容阅读。由于学生集中注意于意义内容,注意新的信息,而且阅读要求快速地进行,因而无暇顾及语音,久成习惯,明显或潜在的发音动作在阅读中就被排除了。

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即阅读遇到新词、复杂句子结构时,学生常要停下来,逐个弄懂才放心往下读。这样阅读,注意力都集中于形式上,速度也就自然放慢,影响阅读的顺利进行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布置阅读任务时坚持由略读到细读,让学生带着上文的问题再读下文,利用上文读通下文,而不急着推敲个别词句,甚至去查字典。上文与下文、语法与内容彼此配合呼应,养成通过排除障碍的习惯。

2 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自学能力

2.1 通过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就是从书面语言材料获得信息、吸取知识、积累词汇、熟悉句型、培养能力的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包含识别、理解、记忆等几个方面,几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种技能可通过朗读、默读、精读和泛读来实现。朗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练习形式。将示范朗读用于新课之际,也可用于学完生词之后。前者给学生一种“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好新课。后者用以进行听力练习,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教师朗读和领读。在上每篇课文时,可坚持把示范朗读和领读交替使用。

默读是一种不出声的阅读,也是高度集中精力阅读的一种表现。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朗读向默读转移。要求学生在默读时,开始不应求快,因为只求速度,会使学生只注意机械的读,而忽视理解文章的内容。

精读是一种分析性阅读,也是通过课文中词汇、语音和语法等部分进行精细的分析和讲解,运用推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获得语音知识和培养英语语音能力:课堂上不是对全部语言现象都做详细的分析,而是选择重点讲解。着重对那些阻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困难的语言现象和长句进行比较和讲解,以便吃透全文,掌握运用语言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精读课的步骤是向学生讲清目的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求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所了解,找出课文难点。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做各种形式的练习,根据课文的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泛读是一种综合性阅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直接吸收知识的能力。泛读的题材要广,内容要丰富,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泛读不像精读,教师没有必要精讲材料。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读的能力和自读的方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可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练习,每次上课之前进行检查,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又可以增长才干和扩大视野。

2.2 培养阅读技能,提高阅读速度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要经过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大量阅读的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在训练过程中,要介绍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顺利地阅读文章。

阅读技能应该包括阅读单词、词组、句子的能力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在培养这一能力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从词、句子、段落以及全文理解大意;可以教授学生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词和主题句,以及如何找出具体信息和文章中心思想;掌握猜词悟义的本领。不能把学生局限于理解词义、句义和段义上,而应让他们从理解词、句子、短段落提高到理解篇章。在培养阅读技能的过程中要注意讲练结合,讲一种方法,就用相应的材料进行训练。提高阅读技能不能只停留在段落水平上,而应让学生了解篇章的结构形式,多阅读原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总之,阅读技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要让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去接受这种训练。

速度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重要的是提醒学生,不必每字每句都通过翻译成中文去理解,要改变使用汉语思维英语的方式,逐渐习惯用英语思维。对于文中的生词不要急于去查字典,一遇生词就查字典势必影响速度。对于较难的长句,要让学生边看,边记忆,边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譬如,有目的的阅读,也可叫做带着问题阅读。教师根据文摘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限定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理解的准确性。这一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找出具体信息,正确理解文章。同时,训练要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材料要顾及学生的阅读能力,既不要让学生觉得很容易,也不要一下子难住学生。因而这就要考虑到词汇量、语法知识,以及文章的长短和难易程度。通过训练逐步地让学生达到自如的、快速的阅读目的。

2.3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阅读质量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主要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学生只是储存知识接收器。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应跟上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科学地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进行新的教学内容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生词和课文。预习既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积累阅读经验,又可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预习,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了解单词在句中的意思,并初步领会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进行重点讲授。重点讲授也并非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师要鼓励,启发学生提问题。发问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以发问为动力,才能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从而得到获取知识的主动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共同回答。处理课文中的难点,教师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先不要急于纠正,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加以改正,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问和回答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鼓励和总结,尤其是对回答有错的学生,要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想问、想答、愿问、愿答、敢问、敢答、不怕失败的学风。

通过活跃的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习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从而达到学生想学、愿学、会学的效果,并能享受到学习中的乐趣。

2.4 指导学生运用SQ-3R阅读法

这种方法在培养阅读能力上有较大价值。具体内容是:S即Survey(浏览),在开始对一本书或文章时,先翻阅一下简介、目录、标题等,以便对其有个初步的印象或认识。Q即Question(问题),通过所获得的初步印象,确定自己感兴趣或想研究的问题。3R即Read(阅读)、Recite(列举纲要)、Review(复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再去阅读有关的章节或部分,记下有用的内容,进一步复习、消化。

语言知识、理解能力、速度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准。教师应该从这三方面着眼于英语阅读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摘要:分析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应该从语言知识、理解能力、速度这三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技巧,阅读速度,SQ-3R阅读法

参考文献

[1]李弈.谈高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上一篇:高速转子下一篇:证券投资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