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2024-07-18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共10篇)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篇1

有关铅笔的故事

据说古时候的人真的是用铅做笔芯,后来有个牧羊人在一个被大风连根拔起的大树留下的坑里发现了石墨,刚开始用石墨做铅笔芯的时候很容易破碎和折断,于是人们就把石墨碾成粉,掺入粘土,然后烧制而成,这样就不容易折断了 还可以通过配比控制铅笔的硬度,铅笔的型号就是这样来的。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根据铅笔的硬度,偏硬为H,偏软为B,b-black(黑的深度),h-hard(硬度)目前我见过的最高型号为12B和12H,而不画画的人大多是没有见过6H以上和6B以上铅笔的。决定铅笔硬度的因素为制作铅笔芯的石墨中掺入粘土的多少(粘土为最常见的增硬剂,也许还有别的),掺入粘土越多,铅笔越硬,反之越软

HB铅笔MS为粘土和石墨对半的铅芯H数越高,铅芯越硬,字迹就越淡,B数越高,铅芯越软,字迹越浓,当然也就越容易断,削时要小心。一般写字用HB到2H的铅笔,画素描起稿一般用6B-9B,上浅色调子则是HB到3H左右 速写一般用8B以上。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篇2

本单元是继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其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四、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在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难点在于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着手从以下的几点出发:

1.引导学生弄清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制法、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四者的关系如在学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时就是从性质出发引出它们的制法和收集方法;性质与用途之间我们最先认识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因此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可用氧气来帮助其他物质燃烧也知道物质生锈和腐烂都是氧气惹的祸等。学习第六单元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碳单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中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发生装置,从气体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选择气体收集装置,列表比较、分析二氧化碳和氧气、氢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使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决定制法。通过不同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性质与用途的讨论、归纳,使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2.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部分知识我组织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活动与探究。这种探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有所不同,是由实验室具体条件设备出发,围绕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这一主线来进行的探究,药品可增加Na2CO3和HCl,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出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因,同时为后面灭火机反应原理的学习埋下伏笔。探究学习中要坚持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的设计思路,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品质。

3.做好有关碳的氧化物性质的实验。本单元的实验都力求贴近生活,以学生生活实际素材创设情境。这样编排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好化学的信心。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实验,“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要保证一次成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氧化碳溶于水使饮料瓶瘪下去的实验与物理学中气压的变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利用已具备的物理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得到正确结论,增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教学时可以先提供酸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信息,然后提出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案与课本设计的小花变色相比较,再通过讨论、分析哪种方案更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性学习方法。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目前中学实验室条件下,大多采用演示实验来教学,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察、思维、讨论、设计、体验等活动。在教学中建议根据教材中实验装置示意图,按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顺序、尾气处理这一主线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对将尾气用导管连至加热氧化铜处燃烧的这一既防止了一氧化碳污染环境又节约了能源,化废为宝的尾气处理方案,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不仅认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更有对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的领悟。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按教材实验内容做很难观察到血液颜色变化的情况。可以将这一实验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血液的颜色可调整)播放给学生看。但不要回避做不成此实验的事实。组织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或请教医生或生物教师,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把“坏事”变成好事。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氧化碳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篇4

案 新人教版

知识目标:

1)学习习二氧化碳制取。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道二氧化 碳的用途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1)依据演示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2)初步形成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识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2)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原理。

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仪器:烧杯、铁架台、锥形瓶、试管、试管夹、长劲漏斗、集气瓶、火柴、酒精灯、盖玻片、双孔塞及导管。

2.药品及相关物质:碳酸钙、稀盐酸、汽水、蜡烛、沙子、石蕊试纸、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教学挂图。

(二)讲授新课:

[导语]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再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结课的内容。

[引言] 上结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可以将上结课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来制的。2)制取原理(固+液——)(不加热)。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检验用澄清的石灰水。

好!刚才我们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

[提问] 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有多少了解呢? [学生回答] 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种气体肥料,灭火等。[引言]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现在我在给同学讲一个故事。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一个奇怪的峡谷,如果一个人带着狗走进峡谷时,人能顺 利通过,但狗却昏死过去,当人弯腰就狗时,人也昏倒,人们称此谷为“鬼谷”。难道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停顿)

我们学习了本节的知识以后你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这里的“鬼“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另外大家听说过“人工降雨”,看过“舞台烟幕这些都有二氧化碳的功劳,那么二氧化碳气体有那些性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二氧化碳的性质。

[板书] 课题3 二氧化碳

[引言]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么我们先来共同研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实验] 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学生活动] 注意操作要点,观察现象(收集约三瓶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 刚才的收集方法结合这一瓶二氧化碳,那位同学能够阐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呢?

[讲述] 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板书] 1)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标况下约为1.977g/l).3)可溶于水(1体积约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引言] 在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让我们重点来探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板书]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有蜡烛的烧杯中。[学生活动]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1)蜡烛燃烧 2)低蜡烛先熄灭,高蜡烛后熄灭。[提问] 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言] 同学们思考,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 1)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2)密度比空气大。[讲述+板书] 二氧化碳本身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

[提问] 性质决定用途,这一点性质决定了它的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灭火。

[讲述] 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母亲正在炒菜,油锅着了火,当母亲盖上锅盖的时火就熄灭了。母亲的这一做法隔绝了空气也就是隔绝了空气中的助燃气体氧气。同样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就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所以可用来灭火。我们通常所见的灭火器主要是干冰灭火器。同学们不要误认为干冰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水的固体形式冰,其实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形式,也就是说固体的二氧化碳叫“干冰”。[提问] 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那么由此同学们只不知道干冰的用途? [学生回答] 制冷剂,人工降雨。[提问] 干冰用途的好处。

[讲述] 1)没有残留物。2)清洁无污染。(解释)[讲述] 二氧化碳不供呼吸,结合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知道,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是不行的,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1%时对人有害,达到4%~5%时使人感到头痛,达到10%时,人因窒息而亡,所以一些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得深井下去时因点燃火把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二氧化碳不然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引言]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又包含了什么原理? [实验] 演示教材上的实验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讲述] 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生成了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 2 试液变红。

[板书] 1)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2)反应方程式:

[提问]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性质决定了什么用途? [引言] 请同学上前来看汽水瓶标签上所写的配料。[学生回答] 碳酸

[讲述] 汽水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的产物碳酸。所以二氧化碳可用来制造汽水。

[提问]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汽水中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产物碳酸{知道结论的前提下用实验方法来证明)给出的信息是:石蕊试纸遇酸变红。仪器及药品:汽水、烧杯、水、干燥的二氧化碳、石蕊试纸。

[回答] 1)先把石蕊试纸放入水中,发现颜色未变,再把石蕊试纸放在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未发现变红。

2)当把水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振荡,再把石蕊试纸放入其中发现试纸变红

3)石蕊试纸放入汽水中同样变红(实验目的说明)

[提问] 同学门再喝汽水时除了好喝以外,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或者说在打开汽水盖时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打嗝、有气体产生。

[实验] 教材上的实验加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的试管。[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提问] 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 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成了紫色。[讲述] 以上例子和现象说明了碳酸不稳定,受热或在其他的条件下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当加热时,碳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从溶液中逸出,红色的石蕊试液又变为了紫色。[板书]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

[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学过,二氧化碳气体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提问] 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有什么现象产生? [学生活动] 澄清的石灰水变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讲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同时产生水。

[板书]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方程式:

[讲述[ 举例(反应的用途)石灰浆粉刷墙壁等。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反应原理,请同学翻开教材做课后练习。

[讲解]习题。补充(明二氧化碳的这一点性质很重要,同学们应好好阅读教材彻底理解反应原理)

三.知识拓展:习题我们就做到这。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讲解] 方法:搜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和图片作成课件进行讲解。问题 1)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危害?

2)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增强?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初中三年级教案 篇5

通过比较了解几种碳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

通过实验,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稳定性。

能力目标

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的设计,初步提高气体反应装置的设计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这些物质的物质性质和用途不同,但却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从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已增长学生的知识链、能力链。如碳的化学性质中,关于碳还原性的教学,可提示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自己设计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这样的教学处理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验的设计能力。

2.联系实际生活、联系科学研究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网上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将所学化学运用于社会中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黄庭坚的墨宝,虽历经千年仍不变色。但随温度升高,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1.碳的可燃性

【讲解】木炭与氧气或空气中氧气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发生的也是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热供人使用。

当氧气供给不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还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依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

【现象】加热片刻后,黑色物质突然发红光,随后看到红色物质,同时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黑色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

【讲解】同样,碳也能与氧化铁反应得到铁和二氧化碳。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可放映用木炭来炼铁。木炭炼铁的录像

【提问】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指出还原剂是什么?

【小结】碳在上述两个反应中都做还原剂。这两个反应都体现了碳的还原性。

碳不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也能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播放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录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表示为:

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进行。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热量的变化。通常用“-q”表示吸热反应,“+q”表示放热反应。如:

【讨论】燃煤炉子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

【小结】

【总结】碳在常温下比较稳定,但随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6

木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铁架台、试管、导管(带胶塞)、酒精灯

[引言]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

[板书] 一、碳的可燃性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炉火着得旺时,正是碳在氧气里燃烧,产生大量热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讨论] 煤的燃烧过程是怎样的?火焰旺时是什么颜色?添加新煤后,又变成什么颜色?炉温有什么变化?

[投影] 煤炉中的化学反应

[讲解] 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中间层里,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产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一》。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应后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应有两种情况。

[讲解] 煤气中毒实际上是因为碳和氧气反应时碳的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烧煤时一定要注意通风。

碳在高温时可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还原性。

[板书] 二、碳的.还原性

[演示] 碳和氧化铜的反应。(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步骤及装置中的注意事项)

[现象] 加热片刻,看到试管内的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右边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白色浑浊物质是碳酸钙(CaCO3),红色粉末是单质铜。

[小结] 碳能从氧化铜中将氧夺过来,说明碳具有还原性,其中碳是还原剂,氧化铜是氧化剂。同样,碳还可和别的氧化物反应,生成单质和二氧化碳。练习:

在本节课一开始,曾提到过炉中中间层的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这也表现了碳的还原性,它将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夺取了。这个反应需要吸收热量,使得炉温降低。

[板书]

[讲解] 这个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再继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

[板书]

[讲解] 由上述各反应可以看出,有的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反应却要吸收热量,说明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板书] 放热反应用“+Q”表示

吸热反应用“-Q”表示

[小结] 碳的原子结构决定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活动性大大增强,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重点掌握碳的还原性及有关实验装置。

九年级化学碳的氧化物 篇7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总结 篇8

一.分解反应

1.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质氧气2KClO32KCl+3O2↑△ MnO2 MnO2 3.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制氧气2H2O22H2O+O2↑

4.电解水2H2O  2H2↑+O2↑

5.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CO2↑

6.工业上煅烧石灰石(或大理石)制二氧化碳CaCO3  CaO +CO2↑ 高温通电

二.化合反应

7.二氧化碳和炽热的碳反应CO2+C 2CO

8.镁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2Mg+O2  2MgO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3O4

10.铜和氧气反应2Cu+O2=2 CuO

11.铝和氧气反应4Al + 3O2==2 Al2O3

12.磷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4P+5O2 2P2O5

13.一氧化碳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2CO+O2  2CO2

14.生石灰和水反应CaO+H2O=Ca(OH)2

15.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点燃点燃点燃点燃高温

三.置换反应

酸 + 较活泼金属 ==盐 + 氢气

16.铁和盐酸反应Fe+2HCl = FeCl2+H2

17.铝和硫酸反应2Al+3H2SO4 = Al2(SO4)3+3H2 

18.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 = ZnSO4+H2金属 + 盐 ==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

19.铝和硫酸铜反应2Al+3CuSO4 = Al2(SO4)3+3Cu

20.铁和硫酸铜反应Fe+CuSO4 = FeSO4+Cu

21.铜和硝酸银反应Cu+2AgNO3 = Cu(NO3)2+2Ag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22.碳还原氧化铜C+2CuO  2Cu+CO2↑高温

四、复分解反应

酸 + 某些金属氧化物==盐 + 水

23.盐酸除铁锈6HCl+Fe2O3 = 2FeCl3+3H2O

24.硫酸除铁锈3H2SO4+Fe2O3 = Fe2(SO4)3+3H2O酸 + 碱 ==盐 + 水

25.苛性钠和硫酸反应2NaOH+H2SO4 = Na2SO4+2H2O

26.消石灰和盐酸反应Ca(OH)2+2HCl = CaCl2+2H2O

27.熟石灰和硫酸反应Ca(OH)2+H2SO4 = CaSO4+2H2O

28.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Mg(OH)2+2HCl = MgCl2+2H2O酸 + 某些盐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29.氯化钡和硫酸反应BaCl2+H2SO4 = BaSO4+2HCl

30.碳酸钠和硫酸反应Na2CO3+H2SO4 = Na2SO4+H2O+CO2

31.盐酸和碳酸钙反应2HCl+CaCO3 = CaCl2+H2O+CO2 

32.硝酸银和盐酸反应AgNO3+HCl = AgCl+HNO3碱 + 某些盐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33.纯碱和石灰水反应Na2CO3+Ca(OH)2 = CaCO3+2NaOH

34.苛性钠和硫酸铜反应2NaOH+CuSO4 = Cu(OH)2+Na2SO4

35.硝酸铵和苛性钠反应NH4NO3+NaOH = NH3+H2O+NaNO3 盐 + 某些盐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盐

36.纯碱和氯化钙反应Na2CO3+CaCl2= CaCO3+2NaCl

37.硫酸钠和和氯化钡反应Na2SO4+BaCl2 = BaSO4+2NaCl

38.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NaCl+AgNO3 = AgCl+NaNO

3五、其它类型

3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2Fe+3CO2

4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Cu+ CO2

41.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CO2+Ca(OH)2 = CaCO3+H2O

42.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CO2+2NaOH = Na2CO3+H2O

43.二氧化硫通入烧碱溶液SO2+2NaOH = Na2SO3+H2O

83.三氧化硫与烧碱溶液的反应SO3+2NaOH = Na2SO4+H2O

84.甲烷燃烧CH4 +2O2 CO2+ 2H2O

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学反思 篇9

今年偶发灵感,从学生比较关切的新闻事件入手,于是从学生背的时事:太湖无锡蓝藻污染事件展开,从它的起因“富营养化”,谈到来源――氮磷化肥的流失,进而讲到为什么要使用化肥。这样大概花了8分钟左右,引入这堂课。因为图片确实很有视觉冲击力,感觉学生还是很快进入了情境。

在上网搜索图片素材的同时,偶然看到了一则大家熟悉的.顺口溜:

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

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花飞;灰化肥挥发发黑会飞花

……后面略去

想引用,但感觉有点突然,于是就放下了。

九年级化学基础训练 篇10

九年级化学基础训练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玻璃破碎 C.铁生锈 D.湿衣服晾干

2.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油属于纯净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化合物 D.干冰属于氧化物

3.“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的主导方向,下列措施中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生活垃圾 B.多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C.提倡用水能、风能发电 D.大力提倡发展私家车,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会上提出“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则下列

叙述不合理的是

A.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B.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生存条件

C.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D.化学是万能的,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6.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用来保护粮食,利用了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

B.制作霓虹灯时充入稀有气体,利用了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性质

C.氧气用于火箭发射,利 用了氧气的可燃性

D.氦气可用于飞艇,利用了氦气的密度小的性质

7.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5.82g食盐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

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9.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不正确的是

A.水变成水蒸气一一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B.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一分子质量很小

C.物质的 热胀冷缩现象——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D.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B.氯化氢是由氢、氯两种元素组成的C.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D.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11.硅元素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的元素是硅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硅原子的质子数为 14

D.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8.09g

12.如图所示,在烧杯A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 A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无关;

② 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与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③ B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

进入了A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④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3.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影响。

下列软化硬水程度的方法是

A.蒸馏   B.煮沸 C.沉淀 D.过滤

14.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15.关于C、CO和C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C、CO和CO2均有还原性 B.常温下C、CO和CO2均可与水反应

C.C、CO和CO2均有可燃性 D.CO和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16.如图在一个盛有澄清的石灰水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蜡烛继续燃烧,杯子内液面不变

B.火焰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下降

C.火焰逐渐熄灭,杯子内液面上升

D.蜡烛燃烧更旺.杯子内液面上升

17.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18.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混合物、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银、硬水、水 B.石墨、冰水混合物、干冰

C.氮气、空气、氯化钾 D.冰、不锈钢、乙醇

19.石头纸是一种新型、环保纸张。它与传统的木浆纸不同,是将碳酸钙粉末加上15%的聚乙烯和5%的胶合剂,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制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头纸属于纯净物 B.石头纸的应用不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C.石头纸极易溶于水可以回收利用 D.利用稀盐酸可以区别石头纸与木浆纸

20.“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发燃烧

21.依据氧化铁化学式,某同学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氧化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

C.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60 D.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D B C B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D D C D A D C

九年级化学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⒈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铸成锅 B.葡萄酿成酒 C.木柴燃烧 D.面包发霉

2.生活中的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品袋内防腐的氮气 B.铅笔芯 C碳酸饮料 D.不锈钢锅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铁丝   B.红磷   C.木炭   D.硫粉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那部分关系密切()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5、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6、实验室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装入药品;②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③给集气瓶盖上玻璃片;④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收集气体;⑦将导管移出水槽;⑧在集气瓶中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⑨给固体药品加热;⑩整理仪器。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①②③④⑤⑧⑥⑩⑦⑨   B.②①④⑧⑨⑥③⑦⑤⑩

C.①②⑧④⑩③⑨⑥⑤⑦   D.②①⑩⑨⑧④③⑥⑤⑦

7、能把水变成氢气和氧气的是()

A、把水煮沸 B、通电分解水 C、把水消毒 D、将氢气燃烧

8.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消毒剂

9.科学家用第72号元素铪(音:hā)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出月球比地球至少早700万年形成。铪、钨元素的原子本质不同的是()

A.核内中子数 B.核内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

10.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镁MgO2 B.氯化钾K2Cl C.氧化铁Fe2O3 D.氧化钠NaO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题有1至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若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1个且正确,给一分;一对一错不给分。有一个正确选项的,错选或多选均不给分。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空气 B.蒸馏水 C.二氧化碳 D.高锰酸钾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B.稀有气体不能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改变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在每个CO2、SO2、O2分子中含有相同的()

A、氧分子数 B、氧原子数 C、元素种类 D、相对分子质量

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食物变质—分子在不断运动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四个,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个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

三、填空

1.(5分)根据物质的类别分别填空:

A自来水;B氧气;C二氧化碳;D氯酸钾;E稀有气体;F高锰酸钾;G氩气;H人呼出的气体;I冰水混合物;J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K海水;L蒸馏水;M氧化铜N过氧化氢溶液O石灰水

其中,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学用语表示:

①氮元素____②2个氢分子_____③3个镁离子____④硫酸铁____⑤一个硫酸根离子_____。

3.(10分)水时用的是______流电,可以观察到两试管内都有________产生;用___________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该气体是______气;用___________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该气体 是______气;负极与正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4.(3分)某粒子(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若m=11,则该粒子所对应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⑵ 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且n=8,则该粒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_;

⑶ 若m-n<10,则该粒子是一个____________(选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

5.(5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右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注:Ⅰ瓶和Ⅱ瓶中所盛放的均为石灰水)。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________,活塞 B________(填“ 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______,活塞B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6.(5分)标出下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SO4, Ca(ClO)2, KMnO4, K2MnO4, NaOH,7.(4分)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粒子填空:

⑴带正电的粒子有;⑵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⑶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大约相等的有;

⑷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粒子是。

8.(20分)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所选仪器必须选全。

(1)请写出上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现在实验室制氧气若选用的方法,应选用分解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选择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若想用此方法制取纯净的氧气,则选择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__;若想制取干燥的氧气,则选择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想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则要把B中的_________换成________。

(4)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来制氧气,则发生装置选_______,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但还要对其进行_________的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实验室用排气法,利用图F来收集O2则气体应从____端进入,从 ______端导出;验满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利用图G来收集O2则气体应从____端进入,从 ______端导出;

若利用图G来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端进入,从 ______端导出;

G

四、计算题(13分)

1.现有60kgNH4NO3

①NH4NO3由____种元素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元素。

②求NH4NO3的原子个数比为: ______;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总数为:____个。

③求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④求NH4NO3元素质量比_______;

⑤求 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写出过程)。

⑥求60kg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写出过程)。

2.合格奶粉每100 g中含蛋白质约18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

定某奶粉每100 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 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

奶粉。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A 2A 3B 4D 5B 6B 7B 8C 9B 10C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分)每题有1至2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若有2个正确选项的,选1个且正确,给一分;一对一错不给分。有一个正确选项的,错选或多选均不给分。

1.A 2AB 3B 4AB 5.C

三.填空

1.AEHJKNO;BCDFGILM;BG;CDFILM;CILM.2.N ②2H2 ③3Mg2+ ④Fe2(SO4)3⑤SO42-

3.直流;气泡;用燃烧着的木条;淡蓝色火焰;氢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2:1;1:8.九年级化学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2.在原子转变为离子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中子总数 D.电子总数

3.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A.氢原子     B.氧原子 C.水分子     D.水原子

4.将点燃的硫伸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盖严瓶盖,假如氧气和硫刚好完全反应,则集气瓶里所得的气体物质是()

A.由原子构成 B.由离子构成 C.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由同种分子构成5.在原子中()

A.原子核占很大的体积 B.电子有时不运动

C.一个质子质量与一个中子质量相近D.原子核都是静止的6.一种元素的离子变成原子发生的变化是()

A.一定得到电子 B.一定失去电子

C.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 D.不得电子也不失去电子

7.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的贫铀弹,不少当地人因此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A.146 B.92 C.136 D.238

8.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则实际质量为2a克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克 B.24 C.2a D.2

9.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⑵所有氢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⑶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不正确的是()

A.只有⑶ B.只有⑴⑶ C.只有⑵⑶ D.有⑴⑵⑶

10.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

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

可见,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可能有变化的是()

A.原子的数目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种类

二.填空题

1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显电性的是________。12.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___________-。13.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_。

14.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结构,符号为C60,由此可以知道,它的一个分子是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

15.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⑴氯气(Cl2)

⑵二氧化锰(MnO2)

⑶碱式碳酸铜[Ca(OH)2]

⑷2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拓展提高]

四.简答题

16.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下列变化?

(1)水蒸汽凝结成水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成水

17.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因此,相对而言,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下列三种实验现象。试根据原子核的结构对(2)、(3)所述现象作出解释。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两个相同的茶杯内分别注入同体积的凉开水,一只杯子里加一小匙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另一只杯子里加一小匙白醋,立即尝两只杯子里的水,发现放蜂蜜的杯子里的水基本不甜,放白醋的杯子里的水很酸,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分子的运动的速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的运动速度快。已知醋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蜂蜜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这说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分子的运动速度就___________。

如下图所示的玻璃管两端甲、乙两处分别放着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若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HCl)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则白烟较多处应在________处(A、B、C)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 D C D C 6~10 C C B D B

二、填空题

11、分子 原子 离子 分子、原子

12、(1)分子 原子 离子(2)原子(3)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4)电子 阴离子(5)原子 分子 中子(6)电子

13、二氧化碳分子 铁原子 氯离子 钠离子 氧分子14、60个碳原子构成的 720

三、计算题

15、⑴71,⑵87,⑶222,⑷88

四、简答题

16、(1)水蒸汽凝结成水只是分子间距离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成水有新的分子产生了,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17、⑵α粒子通过原子内、原 子间空隙   ⑶α粒子撞击到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上一篇:论PPT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会计实习工作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