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2024-09-06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共8篇)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篇1

原木形状分段描述方法的数学描述理论研究

为制材、木材检尺等特殊行业需要的原木数控检测提供数学描述理论,提出的这些理论将为数控检测的数学模型建立提供具体的数学方法,为原木形状的视频再现提供编程的数学工具.本文提出的`理论还将为数控下锯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制材工艺结合起来,将使传统原木检测数字化,为科学管理原木和数字化统计与检尺控制提供了理论.本文是木材工业中用数学描述检测过程的开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推进木材工业检测过程数学描述研究的开展.

作 者:马岩 MA Yan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与木工机械技术工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刊 名:生物数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Q-332 关键词:原木   形状   数学   尺寸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篇2

现代机械设计正在从设计公式、经验型实验设计和静态解析为主的理论设计向动态型、人员广泛全程参与方向发展,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呈现出信息化、协同化、面向产品全寿命周期、创新性和智能化的特点[1,2]。目前,传统的知识表示方式如状态图表示、一阶谓词逻辑表示、产生式规则表示、语义网络表示和框架结构表示等,更多地是关注最终知识的表示和最终设计结果的应用,而对于知识的产生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专家的思维轨迹研究得较少。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设计过程是一个设计人员进行大量决策、判断和思维的过程,设计知识涉及学科广、领域多、知识分散、隐形和不确定性知识多,难于描述,不利于查询,从而使设计知识的描述和重用难度加大。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分析设计过程中依据的不同知识源和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参与对象入手,在深入研究分析模式语言描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符合设计过程和利于设计知识重用的设计知识描述方法,提出了基于模式语言的知识模板五要素的设计知识模板结构,通过建立设计过程中人机交互平台,使设计师、一般开发人员、用户以及产品设计过程的相关人员都可进行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产品设计过程设计知识描写,参与产品设计或评价,为重用设计知识、设计知识管理、积累设计经验和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平台。

1 模式语言的描述方法

1.1 模式语言介绍

模式语言(或称模板语言)使用规范的模板与格式记录设计文档,使设计模式化。模式语言概念下的模式描述了某种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求解方案,它可以被反复地使用而不必从头做起。一个标准的模式包括3个主要成分:①问题的特定场景;②问题本身;③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有学者认为一个模式有4个基本要素:①模式名称;②问题;③解决方案;④效果。模式语言系统中任何一个模式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其所包含的更小模式,并且帮助形成较大的模式,还可与相关的模式交互作用,基本模式的有机组合形成了能够对整个应用系统进行体系结构描述的模式语言[3]。

1.2 模式语言的管理

建筑学领域的模式语言从模式结构、模式序列和模式分级3个方面进行管理。

(1)模式结构。

每一种模式语言下都有意象图示、引言、设问、解问、总结5个部分。

(2)模式序列。

由大到小,从区域和城镇到邻里、组团、住宅、房屋和凹室,最后是构造细部,模式有大有小。

(3)模式分级。

模式分为三级,一级表示该模式的解决方案概括了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途径的共同特性;二级表示该模式的解决方案几乎概括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途径的共同特性,但还能从该模式的解决方案中寻求其他解决方案;三级表示该模式对认识不变的特性方面仍未取得成功,解决方案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2 基于模式语言的设计知识的描述

2.1 设计知识描述结构

基于模式语言的上述优越性,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模式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设计过程中设计知识的五要素描述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描述方法见表1。将设计过程中子任务用的设计知识通过过程性知识存储表进行描述和表达,建立设计知识描述模板结构。将任务从提出到解决整个过程涉及的非规范性知识,按照知识分类的方式,通过知识管理员参与把网络协同设计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任务进行描述,提炼出问题或任务、解决思路和方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效果评价、其他辅助信息,存入到表中的一条记录,通

过实例不断完善数据表各数据项。在网络协同设计过程中,对设计人员遇到的问题任务,按照评价值进行排序,在设计动态过程中,从数据库中提取供设计人员查询,进行知识共享,同时将调用、评价等有关信息补充到数据库中。采用数据表的形式进行存储,利用数据库进行管理,方便提取、查询、更新和管理。

2.2 设计知识模板序列

模板序列依据设计知识分类描述的思想,将模板分为3个层面。如图2所示,模板名称用Pxiyjzk来表示。第一层面针对设计过程全局性知识,如设计思想、设计基本要求、设计基本原则等,用xi表示,i=0,1,2,…,∞;第二层面针对设计过程中阶段环节知识,如工艺方案确定、方案选取等,用yj表示,j=0,1,2,…,∞;第三层面针对设计过程阶段中具体知识,如设计过程具体参数的确定、尺寸的确定、具体工艺的选取等,用zk表示,k=0,1,2,…,∞。

2.3 设计知识模板分级

设计知识描述模板是由专家、设计者、用户等众多参与者不断完善积累的,因此,设计模板就面临着大量设计实例的调用和调用排序问题,本文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价,通过参与者的量化打分,不断完善知识描述模板。

可将设计知识的模板分为三级:一级表示该模板包含的设计知识是涉及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全局性的问题、经验,是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思路、规则等;二级表示该模板包含在实际中已成功应用的实例所积累的设计经验、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决策依据、最终产品的使用评价等,是比较成熟的模板;三级表示该模板包含的设计经验、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决策依据、最终产品的使用评价在实例中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但还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和补充。

2.4 设计知识的模板积累与管理

不同的设计师有效利用设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在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问题中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呈现问题能力的不同,充分发挥每个设计师的专长,在设计过程和重复设计中,系统能够根据设计人员的需要,给出数据库中以往设计实例的设计经验和决策依据,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借鉴和采纳其他设计师的意见。因而,在设计知识交互平台上增加模板语言积累模块,包括模板写作格式和结构、模板语言参与人员、模板使用情况。模板语言形成模块包括核心模板、模板丛和实例。模板语言管理模块包括整体性模板、阶段性模板和细节性模板。

3 基于模式语言的设计知识描述系统

3.1 基于模式语言的设计知识描述的实现

根据上述理念,借助Delphi编程工具和Delphi本身所附带的数据库工具Database Desktop,开发了支持产品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描述重用平台,用于冲压模具的设计。系统的开发思路是:把设计实例按照设计过程进行设计知识分类,然后按模式语言数据表结构存储在数据库中,在开始新的设计时,利用参考因素的权重进行多属性综合评价,从而在数据库中搜索与当前设计符合度最高的设计实例、经验知识、约束条件、决策参考、使用评价等,提高设计效率,使新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能充分考虑产品全寿命周期的各个因素,同时也可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数据库搜索,找到解决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依据[4,5,6]。

3.2 冲压模具设计知识描述

冲压模具的设计过程依据冲压件的产品图样进行冲压工艺过程设计,确定冲压工艺方案,然后在收集、整理有关设计参考资料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冲压模具的设计。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是一个多属性和模糊性的过程,既要保证制件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等,又要采用行之有效的工艺手段进行正确的模具设计及选用合理的模具结构,还必须以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作为保证[7]。模具结构形式直接影响冲压件的质量、成本和冲压生产的水平。在设计模具时,以合理的冲压工艺过程为基础,对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材料性能、生产批量、冲压设备、模具加工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多属性综合分析,通过研究和比较其综合的经济效果,以期在满足冲压件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冲压生产成本。应用设计知识模式语言模板结构对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描述。

3个层面的知识模块实例如表2~表4所示。

3.3 冲裁模具设计知识描述应用实例

下面以冲裁模具设计为例实现设计知识重用。根据取得的资料,分析零件的冲压工艺性,确定工艺方案,是一个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和大量经验知识积累的过程,应用本文的基于模式语言的实例知识描述、实例知识库和综合评价推理决策技术,实现了面向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的重用[8]。图3为模糊评价实例截图。

(1)实例。

凸凹模设计中冲压工艺方案确定。

(2)输入初始条件。

工件名称为手柄;材料为Q235-A钢; 材料厚度为1.2mm;冲压工序只有落料、冲孔。

(3)结构。

相对简单,有一个ϕ8mm的孔和5个ϕ5mm的孔;孔与孔、孔与边缘之间的距离也满足要求,最小壁厚为3.5mm(大端4个ϕ5mm孔与ϕ8mm孔、ϕ5mm孔与R16mm外圆之间的壁厚)。

(4)精度。

全部为自由公差,可看作IT14级,尺寸精度较低,普通冲裁完全能满足要求。

(5)工艺方案选取。

系统给出二级模式的3个设计实例,如表5所示。

因工作零件的形状相对较简单,故适宜采用线切割机床分别加工落料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以及卸料板,这种加工方法可以保证这些零件各个孔的同轴度,使装配工作简化。

输入多属性综合评价考虑因素权重:模具制造成本0.4;模具制造难易0.3;工作效率0.2;冲压件质量0.1。经比较分析得出,选用冲孔-落料级进冲压工艺较好。

4 结束语

本文充分汲取现有知识描述表示方法,从利于设计知识重用的角度,提出一种方便积累和管理的设计知识描述方法,并结合模式语言描述方法提出在重新设计和创新设计过程中,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使设计师、一般开发人员、用户以及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相关人员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评价产品重新设计和创新设计,这种方式利用设计过程中经验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积累,使设计系统能够自适应、自学习、自成长,通过管理模块,可以将设计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在系统中积累,成为集体智慧的承载。可以预见,机械设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当前计算机智能无法很好地模拟人类智能进行创新设计的情况下,建立开放性的设计平台,使设计过程透明化,遇到的问题明确化,利用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不同知识专家、设计人员和用户的不同领域知识的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法对于设计知识的积累以及产品的重复设计、变型设计和创新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针对产品设计过程中大量的设计知识隐含在产品设计实例中,无法被快速有效地描述与重用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语言的模式名称、问题、解决方案、效果和多属性综合评价的设计知识五要素的描述方法。将设计参与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设计经验、设计灵感、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依据、最终产品的使用评价等设计过程知识进行了描述和积累,并阐述了设计知识描述模板的结构、序列和分级。利用该描述方法对冲压模具产品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进行了描述,开发了冲压模具设计资源数据和知识库系统原型软件系统,并用冲压模具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设计过程,模式语言,知识描述,知识模板

参考文献

[1]雷源忠.综合交叉,开创我国制造科学研究的新局面[J].数字制造科学,2004,2(1/2):20-48.

[2]Roucoules L,Salomons O.Process Planning as an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Detailed DesignPh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3,16(1):25-37.

[3]亚历山大C,伊希卡娃S,西尔佛斯坦M,等.建筑模式语言[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赵震,吕士军,彭颖红,等.冲裁模具结构设计知识表示与处理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4(4):299-301.

[5]管清贵,殷国富,胡晓兵,等.基于模式语言的设计知识描述与发现方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40(6):177-185.

[6]方辉,殷国富,高伟,等.工艺方案评价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1):1894-1915.

[7]屠立,张树有,陆长明.基于知识模板的复杂产品设计重用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6):1041-1048.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篇3

关键字:家庭暴力:定量研究;描述:解释;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8)03-0082-04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能查阅到的国内最早关于家庭暴力定量研究的学术文章是徐安琪1995年发表的《家庭暴力的发端——上海夫妻攻击行为的现状及特征》。如果以此为发端的话,那么至今为止国内的家暴定量研究已进行了12年。以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2000年以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家暴定量研究,相关研究散见于婚姻家庭的社会学研究之中。2000年之后,开始出现专项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医学尤其是流行病学领域,社会学对家暴的定量研究极少。下面就从对家暴的数据描述、解释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讨论两个时期的特点。

一、2000年前的国内家暴定量研究述评

(一)描述:获得了最基本的家暴数据,但也较为粗糙

直到现在,在2000年前的调查数据中,被引用最多的恐怕当属婚姻存续期间的夫妻暴力发生率在1/3左右。2000年前的数据非常宝贵,不但让人们意识到家暴的普遍性,而且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检验数据信度与效度的最初标准。但同时,这些数据也是较粗糙的,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题项模糊。如,典型的题项是,您的爱人曾经动手打过您吗?但显而易见,“打”“动手”的具体方式、程度、性质和后果之间可能差异巨大。2、选项多为“是”“否”或“经常”、“偶尔”等定类变量,不但使从问卷得到的动手频率实际上不具有严格的可比性,也限制了统计技术的运用和对变量间关系的挖掘。3.忽视言语/精神/心理暴力、性暴力和除夫妻以外的其他家庭暴力。

(二)解释:在暴力原因上,以受访者解释为主;没有完整的解释框架

从调查问卷来看,目前国内对家暴发生原因的解释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方式,暂且称为受访者解释方式和研究者解释方式。前者是直到现在,国内的家暴定量研究仍普遍使用的受访者自评方式。即,研究者根据已有研究或自己的假设,在问卷中列出家暴发生的具体原因,如,与丈夫顶嘴、孩子教养分歧、经济问题等,再由受访者选择。后者是美国家暴问卷中常见的,不直接让受访者填答夫妻冲突或妻子受暴原因,而是根据已有研究或研究者的假设,设计出尽量以客观形式出现的问题,再由受访者尽量以客观形式回答。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解释方式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前者可能反映的多是表面原因,后者则更可能深入挖掘现象之间的深层联系。如,在研究者看来,因妻子与丈夫顶嘴而引发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实际上可能反映了男权制要求女性服从于男性的规范。其次,家暴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需要通过数量来细致地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受访者在列出的定性原因中选择显然很难取得定量分析所需的定距或定比数据。第三,让受访者在研究者列出的表面原因(如,与丈夫顶嘴)中选择,可能会在文字上形成责备受害者的印象。第四,这并不是说让受访者自己解释原因就没有用处。但这应该是定性研究的工作,或定量研究设计理论框架、提出假设、设计题项之前就应该做的前期调研。事实上在笔者看来,经过国外四十多年的研究,和国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但直到现在仍有人不断通过问卷询问受访者家暴直接原因所累积的成果,应该说,目前对家暴的定性原因是比较清楚的了,现在应该集中力量推进的是通过统计分析变量之间的数值关系来验证、推进和深化细化家暴理论。

由于2000年前国内没有专门的家暴调查,都是散见于婚姻、家庭等研究中,所以问卷中也就不会有完整的解释框架。如,美国四十多年来的家暴研究有力表明,儿时暴力经历、夫妻暴力和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之间密切相关,但2000年前的国内非专门家暴调查显然不会测量暴力之间的传递。

(三)方法论:发现了些许现象,但未予以深究

如,根据文献来看,徐安琪是国内第一个注意到家暴报告率上男女差异的研究者,但并未深究。但实际上,不论是从家暴数据的准确性,还是理解男女在家暴上的差异,或提高调查敏感性现象的技术等方面,家暴报告上的性别差异是非常值得深究的。另外,从问卷的设计到现场调查,家暴定量研究都有许多方法论的问题需要探讨和实际检验,但由于2000年前国内专门家暴定量研究的缺席,这方面的探讨也就几乎成为空白。

二、2000年后国内家暴定量研究述评

与2000年前的国内家暴定量研究相比,2000年之后出现了四个不同点。1.专门的家暴定量研究论文从无到有,但数量相当有限。根据万方数据库,2000~2006年,以家暴定量研究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只有47篇,学位论文更少,只有3篇。2.对家暴的定量研究由社会学界转为医学界,尤其是流行病学界。在万方数据库的这47篇期刊论文中,发表在医药卫生刊物上的就有44篇。3.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家暴定量调查。8项较大规模的调查简介见表一。4.调查主题较丰富:包括家暴与抑郁症、精神疾病、酒依赖、妇女自杀、男性性功能障碍,子女与父母间的暴力,医务工作者在门诊监测家庭暴力情况,对家暴伤害的鉴定等。

(一)描述

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

1.开始普遍细化家暴类型

从暴力的具体形式看,2000年后的调查研究开始区分肢体、精神、性暴力和经济控制。从暴力当事人的关系看,分为夫妻暴力、对妻子的暴力、父母对儿童的暴力,儿童对父母的暴力,成年子女对老人的暴力等。从暴力当事人的具体身份来看,除针对一般人群外,还包括孕产妇、人工流产妇女等多种人群。从暴力的具体动作或方式看,基本上都列出了暴力的具体动作或方式。不但大大降低了不同受访者在什么是家暴,什么是打或动手上的歧义,提高了数据的可比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明显提高家暴的报告率。美国的家暴研究已证明,每当列出一种具体的暴力时,暴力的报告率就会提高4-6个百分点。暴力的年发生率、曾发生率也开始有所区分。

2.普遍使用暴力量表

2000年后普遍使用的量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社会学家Straus等人编制的CTS(Conflict Tactics Scale,冲突策略量表),另一个虽找不到确切出处,但从各论文所列题项的高度一致程度来看,应该是出自某个已有量表。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也较为常用。

3.获得了宝贵资料

(1)得到了多种暴力类型的发生率。如赵凤敏等人发现,遭受丈夫性暴力的比例为17%,在过去一年性暴力的发生率则为7.7%。赵幸福等发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暴力相当普遍,儿童受到父母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发生率分别近1/2、1/3、1/4和近100%。池桂波等的大中学生调查发现,一年内,所有受试者中父母对子女施暴、子女对父母施暴的发生率分别25.7%和20.8%;从记事起到现在,这两个比例会达到40%到60%。

(2)发现了妊娠与丈夫施暴的初步关系。如,郭素芳等人发现,暴力并不因怀孕而停止,但略有降低,会从9.1%降至4.3%,妊娠结束后暴力基本会回到妊娠前的频次。

(3)至少从急诊和法医鉴定来看,因夫妻暴力而肢体受伤者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女性,并勾勒出丈夫施暴时的大致现场情景。如,半数发生在家中、夜晚,受伤者以中青年居多,3/4的施暴男性徒手,1/4的施暴男性使用器械,暴力及其造成的肢体伤害多为重复发生等。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家暴发生率的描述仍然偏粗;选项以定类变量为主,主观性强;重女轻男等。

以暴力描述上的重女轻男为例。表一的8项调查都只向妻子了解丈夫施暴的情况,即使是访问了男性的第4项调查,也只是询问丈夫对妻子的暴力。这种调查研究中的重女轻男不仅忽视了男性也会受暴这一事实,而且会倾向于测量“她”的婚姻,而不是“他”或“夫妇二人”的婚姻,这对于了解婚姻首先是夫妻的互动这一事实是有影响的。另外,在对家暴的描述中还有很多其实可以避免的错误。如,任意地将精神暴力与躯体暴力合并计数,对抽样总体含糊不清,将根据样本得来的数据任意外推等。

(二)解释

除受访者主观解释模式仍较流行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一项研究具备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及相应题项

1.什么是“相对完整的解释框架”?

笔者个人基本同意陈明侠等总结的国际四种观点,并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目前国际对配偶暴力解释的三个层面和一个视角,即,个人、家庭和文化社会结构是三个层面,女权主义则是理解这三个层面的一个视角。至于陈等对国内解释的总结,笔者觉得只反映了国内目前对妻子受暴原因的三种解释中的一种,即强调男尊女卑的文化;第二种是强调抽象的男权制。依笔者之见,国内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有偏颇的。前者强调的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有认为男权仅仅以文化形式存在、政治经济等制度都性别中立的倾向,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识到男权制是渗透于家庭制度及生活各个方面的。后者则忽视家庭暴力的发生场景——家庭,有将男权制与家庭剥离、忽略家庭暴力是男权制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和后果的倾向。国内的第三种解释,如,高小贤所强调的家庭暴力(当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妻子受暴)是男权制是家庭中的反映和结果之一。笔者个人赞同国内的第三种观点。

综合国际的三个层次、一个视角和国内的第三种解释,和笔者查阅的美国社会学家Straus等人提出的“个人与关系概览”(the Personal and Relationships Profile,简称PRP),本文所指的相对完整的配偶暴力解释框架是:以性别为视角,测量和剖析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与人际关系,并在社会结构中理解二者;在设计用于个体受访者的问卷时,重点在于性别视角下的个人特征与关系特征,与家暴有关的社会结构特征则通过其他方式搜集。

2.目前国内配偶暴力定量研究中解释框架明显不完整

以一项对不孕症夫妻家庭暴力的研究为例,作者指出,造成家庭暴力的因素有年龄、婚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男性是否外出打工、男性性功能障碍、是否与公婆一起住、家庭暴力知识态度。很显然,有些至关重要的危险因子被忽略了,如家庭权力模式、家庭冲突、性别观念等。虽然该研究是专门研究不孕症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但从统计上看,至少要将上述被忽略的重要危险因子作为控制变量,才可以较可靠地研究特定变量与暴力的关系,否则不但会严重影响研究的解释力,并且还可能给出错误的结论。

3.解释框架的不完整往往伴随的是对测量的不准确、不深入

第1项调查在测量儿时受暴经历时,只是笼统地问,“小时是否被父母打骂”,“小时是否被男戚侵犯”。但美国的家暴研究发现,儿时是被父亲打、还是母亲打,以什么具体方式打,是轻微暴力还是严重暴力;是被打还是被骂;多大的时候被打;什么是侵犯;侵犯有哪些具体方式;是否只有男亲戚没有女亲戚侵犯;是否除了亲戚以外,就没有别的男女熟人、陌生人、同龄人的侵犯,等等,都会影响到成年后的施暴或受暴。

(三)方法论:探讨刚刚起步

在表一的8项研究中,只有两项曾有方法论上的讨论,但也远远不够深入。“妇女受丈夫暴力情况与认知”调查曾对CTS2的信度和效度展开讨论;但未提及该调查将CTS2的选项由定距改为定类对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影响。张亚林等人进行的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对暴力筛选表、家庭暴力综合调查问卷等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但从其文章看,所采用的两种检验方式——配对一致率、线索调查与个别面晤的一致性来看,实际上检验的都是信度。

家庭暴力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及其产生的调查难,是不少研究者都提及的现象,但除赵凤敏提到如何在现场填答问卷时保护受访者的隐私,和如何处理丈夫知道妻子填答家暴问卷的可能后果外,没有人提到如何从问卷的措辞、题序的安排、现场填答的技术来提高数据搜集的质量,也没有人提到如何回应填答者、受暴者或施暴者需求等伦理事项。

迷恋随机抽样、轻视便利抽样的倾向明显。在表一的8项调查中,仅有4项可称得上是随机抽样,但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声称自己的抽样是随机的。其实,提高研究质量,一方面可以从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人手,另一方面可以从提高研究手段的质量人手。所以在美国的家暴研究中,鉴于许多研究人员都无法调动开展全国性随机调查所需资源这一事实,便利抽样的使用远较随机抽样普遍,他们,她们努力通过提高量表的信度效度、完善整个问卷的理论框架、改善现场调查技术、对统计分析精益求精等方式来提高家暴研究的质量。

调查的“客观”“工具”与干预行动。传统的社会调查一向主张客观中立,并且社会学性质的传统调查也往往强调描述、解释,而非行动干预,从而会出现将受调查者当作工具的倾向,这些在当代学术反思中都受到质疑。因此笔者理解且赞同表一中的第1、5项调查将客观调查与行动干预结合在一起,但从调查的准确性来看,似乎应该设置对照组或进行基线、终线调查,才能准确说明所测量的到底是行动干预之前还是之后的暴力情况,但这两项研究都没有如此。一点讨论

总体而言,在十余年间,国内的家庭暴力定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质量也在提高,但仍有相当多的主题亟需推进。限于篇幅和笔者目前的研究程度,下面仅对一点提出讨论意见,即,如何从描述、解释和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研究配偶暴力中的一个矛盾现象,即,调查显示丈夫受暴率并不低,但媒体报道和许多个人经验却是家暴受者以妻子为绝大多数。如何解释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建议。(1)细致深入地描述男性受暴的详情,比较暴力的性别分布,并从方法技术上精益求精。(2)除努力完善解释框架外,还应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性别社会化、暴力性别化对暴力报告率的影响。如,是不是男性夸大了自己的受暴?男性会不会隐瞒自己的受暴?女性在暴力报告上呈现什么特点?丈夫施暴、受暴的原因、表现是否与妻子相同等。

总之,社会性别视角指出,针对女性的暴力,包括妻子受到丈夫暴力是男女结构性不平等的结果之一,这一解释非常具有说服力,但难以解释男性受暴。所以,在笔者看来,只有在解释了男性也受暴和媒体报道中女性受害者占绝大多数的矛盾,才能更确切地了解遭受家暴最深重的女性的处境,才有可能寻找到防止普通夫妻暴力(Common Couple Violence)演变为最严重的家庭暴力——家庭中的男权恐怖主义(Patriarchy Terriorism)的措施,当然也才能努力消除家庭暴力。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篇4

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按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从评估的实际出发可以对公共政策评估分成三类: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对象评估,自我评估,专业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和终结评估等。

这类评估是从评估活动的方式来划分的。

正式评估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由专门的机构与人员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所进行的政策评估。这种评估由于评估机构与人员具有专门的知识与素养,评估的资料详尽真实,评估方法手段先进,因而评估的结果比较客观、可信。非正式评估是指那种对评估者、评估程序、评估方法、评估资料都未作严格要求而进行的局部的、分散的政策评估。非正式评估虽然结论不一定非常可靠、完整,但其形式灵活、简单易行,有广泛的适用性。

这两种评估活动方式可以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以正式评估为主,将非正式评估作为正式评估的事先准备和必要的补充。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这类评估是以不同的评估者来划分的。对象评估是指由政策目标集团成员进行的评估。由于政策目标集团成员是政策的承受者,他们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利弊得失有最真切的感受,对政策的成果最有发言权。因此,这种政策评估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可以对政策的成效有真实的估计,其结论具体、真切。但这种评估也有不足之处,目标集团成员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提供的资料虽然真实,但有较大的局限性。社会评估是指在政策系统之外所进行的评估。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委托的专业评估;一类是社会成员自行组织的评估。对象评估与社会评估可以统称为外部评估。政府委托评估是政府部门委托专业性的咨询公司、盈利或非盈利性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所进行的政策评估。这种评估的优点在于评估者在一定程度上能置身于政策系统之外,从而使评估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实施评估的机构与人员一般都具有专门的评估理论与知识、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经验,从而使评估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这种评估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评估机构与人员容易受委托者在经费和资料两方面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削弱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自我评估是由政策系统内部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的优点在于,评估者中有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对整个政策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评估的结论较为可靠。另外,从评估的实用性来看,政策系统内部评估的结论可以直接被用于政策调整,容易产生效用。但这种评估也有其缺点,由于评估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可能会因为顾及政绩而夸大成绩、回避失误;可能会从部门的局部利益考虑而产生片面性;可能会受到机构内部利益和人际关系影响而失去公正性。

市场研究员的岗位职责描述 篇5

1.每月度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2.根据产品经理需求规划调研项目并执行展开,包含消费者需求调研、口味测试、价格调研、广告测试、创意测试等等;

3.每月度竞品分析报告,并根据产品经理需求进行单项竞品项目研究;

4.零售调研规划与组织展开;

5.生意参谋等电商零售品台数据分析;

6.其他与调研相关的工作事项;

7.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职资格:

1.本科及以上学历,统计学专业,30岁一下;

2.5年及5年以上市场调研公司相关工作经验;

3.国际性调研公司优先;

简历专业描述与目标描述 篇6

一般简历里的专业作用肯定比目标有用,因为专业属于实质性的东西,毕业生已经就读过该专业所以这是一种积累性的东西,而目标则属于一种未来性质的而不确定的东西,在现在还没有发生过所以按照实质性方面来看专业明显比目标重要,但是毕业生的专业不过是流于表面而已,他们即使在学校参与过有关专业的实习,但是实习的时间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种实习根本没有什么效果,甚至大部分学校组织的实习根本不用动手,根本就是到企业参观而已,跟参观展览会差不多,这样又有什么作用了?

为此在简历里专业描述不一定比目标描述有用,作为专业很浅的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目标的描述,企业其实根本不大重视他们的.专业深度,而且专业水平到底怎么样,单单凭着简历是不可能看得出来的,也许你的专业课程分数高但是你在实际当中做得怎么样了?这个成绩跟实践可以说是两码事,擅于做事才是关键,擅于考试那可是学生们的事情,企业不需要会考试的人而需要能够做事的人。当然专业最好要和企业的需求相符合,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再去重点打造目标方面的东西。

调查研究方法描述 篇7

半结构数据是介于结构化数据(如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数据(如声音文件、图像文件等)之间的数据形式。

Web资源中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产生了大量的半结构数据。这些数据的主要特点是结构隐含、不规则或不完整。例如:对于一个有关“房产”信息的Web页面集合,虽然每一个页面描述的房产信息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相似的信息(房源、开发商、地点、面积、价格等)。这些信息均隐含在不同的Web页面中,通常需要通过分析工具(如文本分类器等)才能获得。由于没有严格的结构限制,有的页面则可能会多出若干信息。另外,每条信息的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房源、开发商的介绍,有的可能用表格形式表示,而有的则可能使用文字描述来表示。

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来看,半结构数据不规则的原因是缺少预先定义的、固定的、且独立于数据的模式框架[1]。由于半结构数据是自描述数据,数据中可能存在结构,也可能不存在结构,但结构与数据间的界限模糊,新数据的加入也没有预先定义的结构约束,所以这种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有用信息无法让用户获取,导致召回率和准确率降低。

目前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和抽取方法主要有基于本体的Web信息抽取方法[5],该方法可以对某一领域的抽取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但存在本体构建工作量大,不已更新等缺陷;基于线性概念图的自动抽取本体概念方法[6],建立关系数据表到线性概念图的映射关系,利用线性图作为中介来实现概念的抽取,但其要求数据必须是结构化类型,不适用于半结构化数据。另外,在数据抽取中,有些研究者采用了产生式分类算法,有些采用了判定分类算法。而无论是产生式分类算法还是判定分类算法,都有局限性。产生式分类算法需要已知训练数据的分布形式,被认为精度不高;而判定式分类算法需要足够的训练数据,也需要人工标注数据,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尤其是针对汉语数据的标注工作,可利用的标注数据是有限的。

综合上述考虑,本文结合以上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和信息获取方法,从一定程度提高了召回率和准确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

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研究半结构数据的集成,首先需要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核心内容的抽取,解决半结构数据的一体化表示和描述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依据不同的体系和应用目的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网络信息空间中存在大量的数据资源,如何对来自各种数据源的信息及其语义内容行一体化描述,如何对存在于各个数据源间的系统异构、结构异构和语义异构问题的解决,是半结构集成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2,3]。它们是进行数据集成、提供高质量数据共享服务的基础。

在本文中,针对半结构数据的结构隐含和不规则特点,引入领域本体的概念,为半结构化数据提供统一的形式化描述方式,并对领域本体给出了新的定义。

领域本体可以对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领域知识是指在某一领域内的概念、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的约束集合。),使知识得到更好地共享与重用。根据所研究领域的应用和需要,我们给出了领域本体的概念描述,这个概念模型包括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约束、层次分类以及陈述如何推导或者计算机推出新概念和新概念之间关系的规则。在本文中,领域本体的重要特征体现为“面向计算机”和“正常人不必费力获取”。面向计算机是指领域本体可以用计算机来处理。正常人不必费力获取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的词汇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或者添加新概念到领域本体中。

综上所说,世界是由若干领域所构成,而领域本体包括领域概念集和领域知识集两大部分。

1.1 领域概念集(Di)的形式化

领域概念集是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充分理解,抽象出概念、属性、关系等关键的词汇,采用形式化方法描述。

领域概念集由领域对象集合和对象间关系集合构成。

定义1 设D表示所有领域集合,D={D1,D2,…,Dk},Di(1<=i<=k)代表某个领域。

定义2Di=<Oi,Roi>,Oi(1<=i<=k)代表Di中所有概念的集合,Roi代表Oi中概念之间关系的集合;

定义3 设O表示所有领域中概念的集合,Ro表示O中概念间关系的集合,则:

O=O1∪O2∪O3∪…∪Ok

Ro=Ro1∪Ro2∪Ro3 ∪…∪Rok

D=<O,Ro>

1.2 领域知识集(Dk)的形式化

领域知识集就是用于存放知识的实体,是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目前,人们将知识集划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领域知识集以领域概念集为基础,构建多个领域概念集合成后所产生的新事实和规则(关系如图2所示),以解决原来单个领域概念集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领域知识集可以消除语义孤岛,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例如领域Dn表示有关学校信息的概念集,领域Dm表示有关房产信息的概念集,如果某个用户想通过Web提供的信息作参考,租住或者购买学校附近的住房,就需要建立两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解决复杂问题的查询,为用户提供方便,实现信息重用。

建立多个领域概念集之间的关系,是以领域概念集的概念为基础,采用多层次的描述方法,实现多领域之间知识的联系。

定义4 设x,y为领域概念集合DiDj的两个元素,H表示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则形式化描述为:

xy(Di(x)∧Dj(y))→H(x,y)

总之,半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化描述是实现“面向计算机”的前提,表明世界由对象和关系所构成。而且领域中术语的抽取是建立领域本体的第一步,对概念词汇的语义进行统一定义,以保证人们对它的理解一致,使得推理过程明确化。

2 领域本体构建

领域本体由领域专家完成概念化,并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领域的形式化描述,也是计算机理解的基础,同时也为计算机自动添加概念提供依据。

2.1 领域概念的自动抽取

领域概念的抽取就是将问题求解所需的概念从外部领域源或Web资源中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分析的过程,并以特定的方式存储这些概念。领域概念的抽取主要包括以下任务:

1) 对已有的概念进行理解、选择、抽取、汇集、分类和组织,转换成特定的形式;

2) 通过某种学习和推理机制,产生新概念;

3) 检查并消除概念的矛盾性和冗余性,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约束。

对于已有概念的抽取,采用人工获取方式,过程如图3所示。例如由OCLC首倡的关于出版社方面定义的伯林核心(Dublin Core)元数据,包括提名Title、创建者Creator、日期Date、主题Subject、出版者Publisher、权限Rights、关联Relation、覆盖范围Coverage等十五个元素,目前已成为IETF RFC2413、ISO15836、CEN/ CWA13874、Z39.85、澳大利亚、丹麦、芬兰、英国等国家、国际标准。

对于不断涌现的新概念,则采用全自动的方式抽取,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机器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领域概念获取的核心。它首先以《知网》的语义原为基础进行分词,然后根据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规则以及统计信息的权值,采用相似度算法计算相似性进行词义消岐,加大概念抽取的准确性,消除冗余。如图5所示。

(1) 词性标注。其主要功能是以《知网》语义原为基础,针对Web资源中的原始文本进行切分和词性标注。

(2) 关键词抽取。选择文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以确定文本所属领域。

(3) 检查关键词在领域概念集中的相似度;如果存在与同一概念相似度均在85%以上,则表明其为同义词关系;如果相似度大于50%且小于85%,则需要根据其所对应的同义词进行二次匹配,确定是否添加到领域概念集;如果相似度均小于50%,则作为一个新概念,添加到领域概念集。

2.2 领域知识集的关系自动构建

在不同领域概念集中,针对关系集合的构建,提出了一种基于《知网》的词义相似度和相关度计算算法(如图6所示),使用概念之间的义原同现关系、义原关联关系和义原同位关系评价术语的语义相似性,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主要有16种,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属性-宿主关系、材料-成品关系、工具-事件关系、值-属性关系、事件-角色关系等。

限于篇幅,下面仅给出词语相似度算法的计算步骤:

(1) 分别选取概念1和概念2的义原表达式dict1和dict2。

(2) 根据dict1和dict2来判断con1和con2的词性。

如果这两个概念中词性不同,比如一个为虚词概念,一个为实词概念,相似度Sim记为0;

如果两个概念都是实词,转到(3);

如果两个概念都是虚词,转到(4);

(3) 两个实词概念相似度的计算:

a) 从dict1和dict2中分别取出第一个义原,计算它们的相似度Sim1。

b) 把dict1和dict2中剩下的义原分别的分成三组:独立义原组、关系义原组和符号义原组。

c) 计算独立义原组的相似度Sim2。

d) 计算关系义原组的相似度Sim3。

e) 计算符号义原组的相似度Sim4。

f) 由公式,

Sim(Con1,Con2)=i=14βij=1iSimj(Con1,Con2)

得到两个实词的相似度Sim。其中,βi (1≤i≤4)是可调节的参数,且有:β1+β2+β3+β4=1,β1≥β2≥β3≥β4。反映了从Sim1到Sim4对于总体相似度所起到的作用依次递减。

(4) 两个虚词之间概念相似度的计算:

a) 分别取出dict1和dict2中的第一个义原;

b) 如果一个是句法义原,一个是关系义原,Sim记为0;

c) 如果两个都是句法义原或者关系义原,查《知网》中义原表dict,得到这两个义原在义原层次体系中的路径长度d,是一个正整数;

d) 由公式:

Sim(semdict1,semdict2)=αd+α

计算出这两个概念的相似度。其中α是一个可调节的参数。α的含义是:当两个义原的语义距离为0.5时的路径距离值。

3 实例验证及分析

3.1 实验环境及实例验证

文章的实验数据来自于Web资源上选取的图书领域的文档,将随机抽取本领域的资源来测试本文所提出的半结构化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的正确性。

在开发环境中,采用了Protégé首先构建了图书领域模型,从术语关系中抽取了概念的上下文特征、义原以及概念关系形特征,在测试环境中需要根据所抽取的领域信息来完善领域概念集,即在领域概念集中自动添加这部分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限于篇幅,下面仅给出部分领域关系构建的描述过程。

图书领域概念集的描述:

D1=< (书籍,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E(书籍,书名),P(书籍,作者),P(书籍,出版社),P(书籍,价格))>

其中E表示等同关系,P表示属性关系。

执行步骤描述如下:

Step1 分析Web资源,完善领域概念集中的概念;

本文针对某购物网站的书籍信息进行了抽取,得到如下部分概念:定价,当当价,出版时间。

Step2计算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的相关性,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本文所给的词语相似度算法,获取到如下信息:

E(价格,定价),P(书籍,定价),P(书籍,当当价),P(书籍,出版时间)

Step3 利用本文所给出的相似度算法,去除掉冗余概念,完善领域概念集。具体描述如下:

D1=<(书籍,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当当价,出版时间),(E(书籍,书名),E(价格,定价),P(书籍,作者),P(书籍,出版社),P(书籍,价格)P(书籍,定价),P(书籍,当当价),P(书籍,出版时间))>

3.2 实验分析

本文提取了某购物网站的部分数据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首先采用人工方式选取了实验数据中的概念和关系,即实际存在的概念(PAllConcept)1500个,实际存在的关系(PAllRaship)2000个;然后针对这些概念和关系,分别采用本文提出的半结构化数据抽取方法、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和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方法来获取得到的概念和关系,即实际抽取的概念(EPConcept)和实际抽取的关系(EPRship);最后针对所抽取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获取正确的抽取概念(EAConcept)和正确的抽取关系(EARship)。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为了验证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的有效性和算法的正确性,本文针对以上人工方式抽取的数据,也分别采用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和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进行了算法验证,获取的数据如下描述。

本文采用召回率和准确率作为衡量方法的指标,定义如下:

准确率=

召回率=

其中:召回率和准确率的取值范围为{0,1}。

抽出的正确信息数 = EAConcept + EARship;

所有抽取的信息数 = EPConcept + EPRship;

所有正确的信息数= PAllConcept+PAllRaship。

实验结果表明(见表2所示),本文所描述的方法能够达到比较不错的抽取效果,其准确率和召回率都比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和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要高。本文抽取方式在结合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信息抽取和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的优点中,添加了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规则以及统计信息的权值,既能基本正确抽取半结构数据的概念,也能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半结构化数据集成奠定了基础。

4 结 语

半结构化数据的描述及数据抽取是半结构化数据集成、检索的前提,它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比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包装器归纳方式的信息抽取、基于本体方式的信息抽取等,这些方法从某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其抽取结果都一般。而本文提出的半结构数据描述方式以及数据抽取方式结合了上下文特征、语法结构和统计信息的权值,增大了信息抽取量,即提高了召回率和准确率。但是由于本文所提方式的实现过程都是基于Web文档的数据描述、数据抽取和文档的存储,降低了数据抽取的速度,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出更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半结构化数据的形式化描述和信息抽取是解决用户查询和信息获取的核心问题。随着信息资源的多样化和快速膨胀,现有的描述和抽取方法存在召回率和查准率低等缺陷。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方法,重新定义领域概念集和领域知识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领域概念集、领域知识集的构建过程,包括领域概念的自动抽取、领域知识集关系自动构建和相似度算法描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描述方法比现有方法具有更高召回率和查准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半结构数据,形式化描述,领域概念集,领域知识集,数据抽取

参考文献

[1]孙霞,王小凤,董乐红,等.术语关系自动抽取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0,37(2):189-191,215.

[2]Hassan A Sleiman,Rafael Corchuelo.A Reference Architecture to De-vise Web Information Extractors[J].Busin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12,112(3,6):235-248.

[3]Qian Mo,Yi-hong Chen.Ontology-Based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J].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288:118-126.

[4]Liu Jiagang,Chen Shan,He Lingya.A Web Information Extractor Basedon the Combination of Ontology and DOM[J].New Technolog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9(5).

[5]Jia Sai,Qiao Hong.Ontology-Based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Realization of Its Ontology Construction[J].Research on Library Sci-ence,2011,9:31-35.

组织间流程结构及描述模型研究 篇8

关键词:组织间流程;组织间关系;业务流程;流程集成

一、 引言

企业的经营核心包含多种要素,如业务流程、员工、组织结构和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业务流程。詹姆斯·钱匹认为,尽管其它三个要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其重要性最终应取决于作为整个业务流程的补充所能发挥的作用。从长期的观点来看,业务流程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为了使组织在变革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管理者不能再仅仅从职能的角度去看待组织,还需要从流程角度去分析组织。根据Davenport的以活动为中心的流程理论,可以把业务流程定义为:一系列逻辑相关的为取得预定业务目标的可执行任务(也可称之为活动)。从这个定义来看,流程建模包含有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流程描述,即从整体上对整个流程的组成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逻辑顺序进行定义;其二是制定流程在执行过程中遵循的各种规则,根据预先制定的这些规则,可以动态地改变流程的执行路径。

以上有关业务流程的定义,是在过去业务流程主要由企业独立运作的背景下得出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外包业务的迅猛增加,全球一体化运作的趋势日益普及,人们对跨越组织边界的业务流程进行管理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在组织间合作关系背景下,为了实现创造共同价值,将若干关联组织的业务流程集成为公共的组织间流程的发展趋势。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又简称为组织间关系,而组织间流程则描述了合作组织之间彼此依赖的公共活动。参照Davenport对流程的定义,我们将组织间流程理解为:由若干合作组织业务流程集成而来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为取得预定共同业务目标的可执行任务。

由于合作组织具有产权独立和地理分散的特点,组织间关系始终运行于一个动态的、分布式环境中。组成组织间关系的若干拥有各种异构信息资源的独立实体,从组织结构上看是对等的,为了合作,他们通过不断地交换活动信息来实现协调运作。传统的中央流程控制模式适合于一个单独的企业,尽管组成流程的任务可能是分布式的,即企业的整体流程由分布在各部门的多个子流程组成,但是在流程最高管理层存在一个中央流程引擎,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同步每个子流程的任务组成和执行步骤。而在组织间流程管理中,参与流程合作的各成员组织不可能采用中央流程管理模式,因为他们各自的流程不仅隐藏在防火墙后面,而且由于各个组织是高度自治和自利倾向的,出于信息保密的需要,他们并不愿意共享所有的流程信息。因此,组织间流程必然是基于流程集成的松耦合的协同流程结构。

二、 组织间流程的特征

由于组织间流程的出现为流程管理研究开启了崭新的视野,许多研究者开始对组织间流程的特征进行研究。为了实现成员组织业务流程协同的目的,Dayal等人认为,组织间流程必须具备若干特定功能:为了保证业务流程的集成,需要为所有成员组织建立一个统一的和标准化的协同交互平台,即存在一个公共的被所有成员组织认同的业务流程元模型及流程描述语言;为了使成员组织更容易理解公共流程的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流程描述机制;为了便于成员组织相互了解和参与流程执行,需要建立一个传递和搜索成员组织相关信息和技能特点的信息发布机制。再从实施过程来看,组织间流程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要求有一个协调机制,使所有参与者对流程的定义和执行达成协议,如业务流程描述、数据交换格式。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公共的、标准的流程数据库。

(2)具有一个划分子流程的流程管理功能,能够在地理分布的流程执行者中起到协同作用。

(3)每个成员组织独立地决定他愿意在公共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设计相应的角色流程定义以及执行控制方式并向所有成员发布。

(4)每个成员应该有一个用来规划、拆分和控制它所承担任务的协同流程管理器,其目的是在他所承担的公共流程部分和其内部流程之间进行协调。此外,不同成员之间还通过各自的协同流程管理器进行互操作,如交换流程数据、彼此通知各自的流程执行进展情况等等。

在实际应用中,供应链合作联盟是最常见和最广泛的组织间关系。为了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有效合作,必须在供应链合作组织中建立能够良好运作的组织间流程,为此,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供应链联盟组织的合作过程进行分析,来研究组织间流程具有的特征。例如,Rupp和Ristic在研究解决牛鞭效应问题时认为,为了有效减少库存和提高运输效率,合作企业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各成员企业的业务流程高度集成的基础之上。然而,组织间业务流程的集成问题远比组织内部分布式流程管理问题复杂得多,流程集成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以供应链为例,组织间业务流程的集成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有:

(1)改进信息通讯效率。组织之间的合作首先要求能够迅捷、清晰地传递各种信息,为了提高信息交换的时效性和减少信息理解的歧义性,要求在组织之间传递的信息结构尽量结构化。

(2)减少信息不确定性。供应链上游企业需要从下游企业获取市场需求变动信息,由于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信息失真加剧,产生极大的信息不确定性。与之类似,组织间关系中成员组织也需要从其它伙伴组织获取信息,大量二手信息的存在使每个成员组织都处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环境中。因此,组织间流程集成时必须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信息不确定性。

(3)支持异构信息技术环境。由于过去几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而成员组织的营运经历又各不相同,他们独自建立的支持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保证信息交互的有效性,要求在流程集成过程中解决信息技术异构的问题。

(4)建立开放和动态的结构。组织的经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只支持一个固定的流程模式是没有意义的。组织间流程的运行环境比组织内部流程的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在实施中更加动态易变,外界因素对任意一个成员组织的影响都可能给组织间流程的运作产生新的变化,导致整个组织间流程不得不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设计。因此,组织间流程要求能够支持动态变化,在变化发生时,以最小的代价重新配置整个系统。同时组织间流程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便能够容易地接纳新成员,或者加入到其它网络中。

此外,在运作层,Liu和Shen认为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本质是通过参与者业务流程的集成而实现的。由于组织间的合作涉及到多个产权独立实体之间的流程集成,因此,相对组织内部的流程管理,组织间流程存在以下矛盾:(1)流程信息共享:为了实现组织间关系在流程级的有效合作,要求成员组织之间必须频繁地交换流程信息,公开和发布必要的流程进展状态,使其它合作伙伴做出预期的响应。(2)流程信息隐藏:尽管詹姆斯·钱匹提出跨越组织边界的合作关系应该坚持“极度开放原则”,呼吁成员组织之间开放一切业务流程。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为了保留自治性和竞争力,参与合作的企业仍然需要隐藏其商业机密,如内部的流程结构。

三、 组织间业务流程的描述模型

从支持业务流程角度出发,流程管理系统一般需要提供3种基本功能:(1)建立阶段功能:主要包含业务流程的定义、子流程的划分和相关活动逻辑顺序的定义和建模功能。(2)运行阶段的控制功能:在一定的运行环境下,执行业务流程,并完成每个子流程中各活动遵循的约束条件判断、活动执行路径安排和调度功能。(3)运行阶段人机交互功能:为了保证用户参与流程的执行和控制,需要在流程执行过程中提供用户与IT应用工具之间的交互操作功能。

与传统流程相比,大多数组织间流程不存在一个端到端的流程控制,因此需要考虑流程之间的交互操作性。然而,当前组织间流程在交互操作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成员组织局部流程执行的自治性问题;流程控制策略变动性问题;成员组织保护自身流程机密性问题;各种软硬件异构性削弱交互操作能力;缺乏跨组织访问流程资源的方法。

由此可见,组织间流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个实体重复交互操作的系统,单独从一个侧面难以实现有效的描述,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考察才能全面地描述其业务流程集成过程。为了完整描述组织间流程,可以从成员组织、资源分配、业务流程和信息交互这四个方面来对组织间流程进行综合分析。如图1所示,一个组织间流程描述模型由组织视图、资源视图、流程视图和信息视图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组成,每一个视图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描述组织间流程的结构。用形式化表述语言,可以将组织间流程IOProcess表示为一个四元组:{Org-view,Res-view,Proc-view,Info-view},其中,Org-view指的是组织视图,Res-view是资源视图,Proc-view是流程视图,Info-view是信息视图。

1. 组织视图。Org-view描述组成组织间关系的成员组织和成员组织之间的联系,成员组织是产权独立的组织实体,自愿参与组织间合作,在组织间关系中承担相应的角色,执行一定的流程任务。Org-view主要描述全体成员组织、承担的角色及组织与角色之间的关系,Org-view= {ORG,ROLE,C},其中,ORG表示成员组织集合,ROLE表示角色集合,C表示成员组织与角色的对应关系。

每个成员组织org i∈ORG,i=1,...,n,n为参与组织间流程的成员组织数量。org i可以表示为{name,type,int,other},其中,name是成员组织的名称;type表达成员组织所属的类型,如制造商、部件供应商或物流企业等;int则定义了该成员组织参与组织间流程的接口,可以是某个部门,也可以是具体的人员;other用来定义其它相关元素。

每个角色role j∈ROLE,j=1,...,m,m为负责组织间流程中子流程的角色数量。role j={name,obl,other},其中,name描述角色的名称;obl则说明了该角色在组织间流程中承担的职责;other同样用来定义其它相关元素。

对应关系C描述了所有可能的成员组织与角色之间的对应关系,C={org i,role j|org i∈ORG,role j∈ROLE,i= 1,...,n,j=1,...,m}

2. 流程视图。流程视图描述组织间流程中以活动为中心的公共业务流程,它定义了组织间流程中所有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流程视图Res-view是一个二元组,其中,A是活动集,任意一个活动a∈A可以表示为{name,stat,SC,res,info},name是该活动的名称,stat反映了活动当前的状态,状态的类型有初始、就绪、执行、挂起和终止等。SC表示该活动的启动条件,根据SC的评价结果来决定是否启动该活动。Res和info是该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分别取自于资源视图和信息视图。

D是依赖关系集。一个依赖关系表示为dep(a,b,c),a,b∈A,条件c表示判定能否从活动a进入到活动b的限制条件,如时间、事件等。在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制定的标准文档中,定义了6种基本的活动逻辑关系:串行、与分支、与连接、或分支、或连接、循环。根据这6种基本逻辑关系,可以描述活动间的执行路径。

3. 资源视图。资源是组织间关系运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因素,只有分配了必备的资源,活动才能够得以执行。资源视图描述了组织间流程使用的资源类型以及资源实体的属性。资源从广义上说包含活动执行所涉及的所有物质实体,可以是活动的执行者、执行活动所需的设备、物料,或者是活动执行后产生的新的资源。这里,本文所指的资源实体主要是除了人力资源以外的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Res-view={RES},资源实体res k∈RES,k=1,...,h,h为组织间流程使用的资源总数。res k={name,type,number},其中,name是资源的名称,type是资源的类型,number是该资源的数量。

4. 信息视图。组织间流程的任务执行过程以及组织间关系的维持都需要信息的支持,信息视图就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描述组织间流程中的数据结构特征和信息交互关系。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组织间的业务流程是若干活动执行者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系统,换言之,可以把组织间合作关系归结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关系。一方面,活动在执行前和执行过程中需要获取必要的流程数据,同时,活动执行的结果也会产生相应的流程数据。这些数据要求以统一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且能够被所有成员组织访问。另一方面,在组织间合作关系中,信息往往为各个成员组织专有,成员组织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只进行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即存在信息自主性。此外,信息交互还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情况下,成员组织经过多次信息交互过程改进信息共享程度,不断调整相互之间的合作状态。总之,无论是从组织间流程的角度还是从组织间合作关系较大看,成员组织之间的合作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的程度。因此,本文考虑建立公共的信息视图来统一描述组织间流程使用的各种流程数据和信息流向。

5. 视图之间的联系。组织间流程模型中各个视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组织视图管理的是能够承担某项角色的组织,流程视图管理的是某个角色执行的活动,两个视图之间通过角色联系起来。流程视图指定活动的执行者为某个角色,而不是固定的组织。而组织视图给每个成员组织分配特定的角色,根据分配的角色确定该成员组织负责执行的流程活动。资源视图负责管理公共资源,为了保证任务的执行,资源视图给流程视图中的活动分配必要的资源。同时,资源视图受组织视图的支配,每一个资源实体都有与之对应的成员组织,该成员组织负责对此资源实体的使用和维护。信息视图的信息来源于组织视图、流程视图和资源视图中的数据结构及数据关系。一方面,信息视图负责管理组织间流程使用的所有数据和信息,在结构上表现为若干个数据库。另一方面,信息视图还为组织视图提供成员组织交互操作的平台,定义了一系列信息交换和信息发布机制。

四、 结语

由于组织间流程集成了多个产权独立组织的流程,因此,相对于组织内部流程,组织间流程更加强调信息交互以及子流程之间的协调,同时,在流程集成过程中还存在信息共享和信息隐藏的矛盾。此外,从处理的信息结构看,组织间流程处理的流程信息既有可事先定义的任务安排,又有在执行过程中为应对各种变化条件而动态定义的半结构化流程信息。正因为其复杂性,为了完整描述组织间流程,需要从包括成员组织、资源分配、业务流程和信息交互等多个视角进行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钱匹.企业X再造.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2.

2. 梅绍祖,Teng,J.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Davenport, T.H., Short, J.E. The new indu- 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redesig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 31(4):11-27.

4. Chen, Q., Hsu, M. Inter-enterprise colla- borativ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IEEE,2001: 253-260.

基金项目: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在线口碑传播对城市品牌塑造的影响:机制、效果及对策研究”(项目号:2010221053);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网络口碑有效性综合测度系统研究”(项目号:2011B223)。

作者简介:黄士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系博士生;张耕,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市政工程施工成本核算下一篇:剖析看病贵 看病难 公立医院改革重点